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规划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规划

20052010年)

 

加快沿江开发,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是我省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一项重大举措。发挥沿江区位、资源及经济等优势,借鉴省外、国外经验,在沿江建设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构筑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高地,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

根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沿江开发的核心区域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6个市区和句容、扬中、丹阳、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仪征、江都、泰兴、靖江、如皋、通州、海门、启东15个县(市)。本区地理位置优越、体制灵活、配套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备,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

(一)经济总量大。本区人口2409万人,面积2.46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454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2.7%24%和4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87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6倍。农林牧渔总产值582.5亿元,农业增加值304.5亿元,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28%,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为6.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从主要农产品产量看,本区粮食总产753.2万吨,油料70.7万吨,肉类84.8万吨,水产81.8万吨,分别占全省26%、30%、25%和26%。

(二)农产品加工优势明显。沿江地区是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与资金结合比较紧密的地区,长江水道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提供了特有的便利条件,沿江地区在农产品出口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目前已占全省半壁江山。沿江615个县共有农产品出口企业611家,占全省的51%;出口额7.7亿美元,占54%。农产品出口百强企业中,沿江占51家,出口额5.2亿美元,占百强企业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8%。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一批重量级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正在成为沿江地区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如新兴的蔬菜加工业涌现了常熟台太兴业食品公司、上海梅林(太仓)食品公司、东海(南通)冷冻食品公司等一批出口企业。东海粮油(张家港)工业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南通宝港油脂公司、通州广德油脂等企业在国内外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三)园区载体功能凸现。本区现有省级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4个(其中1个为海洋经济开发区),国家、省级农业示范园区49个,市级农业园区80个,合计约占全省的56%,为我省农副产品加工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通过农业园区建设,催生了一批具有地区特色、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种养业创汇基地,如南通地区的四色名豆、特种水产、蔬菜,宁镇丘陵山区的茶、果等,一些园区已发展成为农产品加工出口的重要基地和示范窗口,如省级武进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已有7三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区发展。此外,我省经国家批准设立的8个出口加工区有3个位于本区,30多个其他各类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在本区呈密集分布,有的开发区中还专门设有农副产品加工板块,为农产品加工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经营环境。

(四)农业投资聚集效应初现。本区年新批外商投资农业项目180个,项目总投资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5%、59%和47%,项目平均投资规模448万美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倍。其中,农产品加工项目108个,项目总投资5.5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06万美元,项目平均合同外资达412万美元。一批重量级项目相继落户本区,如台商独资苏州宏星食品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达2900多万美元,芬兰独资项目北欧先进林业镇江有限公司总投资达1500万美元。由于本区的承资载体明确、集中,产业特色鲜明,外商能很快地为其投资准确定位,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外商投资农业的信心,外商独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生了良好的以商引商以外引外互动效应。

二、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沿江开发为契机,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发展壮大外向型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沿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用工业化理念指导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出口优势农产品,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群,辐射带动形成一批核心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标准化,加工出口优质化、产业化,形成出口优势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出口创汇的块状集聚,使沿江成为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强省跨越的桥头堡

(二)基本原则

建设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必须统筹规划,坚持用科学的精神指导开发,用市场化的机制组织开发,具体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有序推进原则。在推进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形成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发挥优势方针,切忌一哄而上,各自为政,不顾实际盲目冒进。要根据总体规划,对沿江市、县进行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做到区域一体化,避免结构单一、功能雷同,努力营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局面。要加强对有关项目进行技术可靠性、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开发一项,成功一项。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再生再利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相协调。绝不能以牺牲全局利益获取局部利益,以牺牲长久利益换取眼前利益,以牺牲生态效益换取经济利益,坚决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

3.坚持高效农业的原则。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按照产业化方向安排项目、组织生产和经营。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并重,利用本地资源和外地资源并重,推进农产品出口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由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变。把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农业成为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

4.坚持高科技开发的原则。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引进推广适宜本地的农业高新技术和项目,新开发项目和产品必须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促进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发展目标

2010年,沿江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达55亿美元左右,占全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的70%以上。建成5个左右年出口额达3亿美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出口重点园区;7个出口优势农产品系列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打品牌;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达2000家,其中年出口额千万美元以上的100家左右;出口优势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达50万公顷,基地全部ISO14000ISO9000HACCP等认证。主要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3个区域增长极成为农产品加工出口的硅谷和集散地,沿江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的重要核心区域。

三、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区域定位

农产品产值70%以上是通过产后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将农产品的保鲜和加工业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与外向型农业较发达的兄弟省份相比,与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地区相比,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产品质量尚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出口水平偏低。农业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关键要在高效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上求突破。建设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是农业沿江开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沿江建成高效农业的样板和引领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旗舰

建设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必须发挥比较优势,重点突破,引导和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出口潜力大、效益高、前景广阔的产业和地域流动,重点实施“357”工程,即3个区域增长极、5个加工出口重点园区、7大出口优势农产品系列使农产品加工出口,由趋向基地的简单项目集聚,向趋向开发区、园区的产业群配套集聚,向寻求错位竞争优势的区域分工式集聚过渡,直至形成具有较强的加工、出口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全国性核心板块,实现点(项目经济)-线(流域经济)-面(板块经济)梯度推进。

(一)3个区域增长极

苏州、南京、南通三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占全省三分之二,分列全省前三位,加工出口基础良好,园区密集度高,产业配套和基础配套优势明显。规划期内,以苏州、南京、南通三市有关区域为增长核心,以沿江两岸市县为侧翼,三极并重,两翼齐飞,接轨上海,走向国际,营造3个块状增长极,凸现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和区域强势。

1.苏州增长极。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年出口额2.1亿美元,占沿江615县的27%。本区以苏州辖区内的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为核心区域,以江阴、武进、靖江等市(县)为紧密层,辐射区域包括上海郊区、昆山、吴江和环太湖地区。

充分发挥苏州、无锡、昆山等地出口加工区和张家港保税区的功能,在核心区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皮革、木制品等加工出口,以深加工为主,加工布局为趋向先进技术和趋向市场型,部分加工原料可从国外进口和从区外调入。在江阴、武进、靖江以及辐射区域,重点发展速冻蔬菜、羽绒羽毛、皮革、珍珠、肉脯、蜂制品等加工出口。

围绕出口优势产品,在本区内及周边辐射区域,集中扶持建设一批符合出口要求的特色蔬菜、水产、优质畜禽、林木、蔺草、蜂蜜等核心供货基地。依托基地,改造升级和建设完善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出口示范区,如张家港食品工业园区、省常熟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省常州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包括竹业、水产等科技示范园)、省武进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常熟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张家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太仓市外向型农业开发区、江阴阳光农林生态科技示范园等,抓紧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如靖江沿江经济开发区内农产品加工区以及苏州有关县(市)在建的农业开发区,同时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催化形成农产品加工出口板块,引导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相对集中布局。

力争经过510年的集中培育,建成40个左右出口额千万美元以上(指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下同)的蔬菜、水(海)产品等加工出口企业。把常熟台太兴业食品、无锡诚和皮革、江苏月星家具等企业培育成年出口2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常熟美迪洋皮件、张家港扬子精梳毛条等企业培育成年出口4000万美元以上的行业龙头,把张家港东海粮油做成全球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2010年,本增长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达22亿美元左右。

2.南京增长极。以南京、扬州、镇江三市区构成的银三角地区为核心,以仪征、扬中、丹阳、句容等地为紧密层,南部辐射区域包括高淳、溧水、金坛、溧阳、宜兴等地,北部辐射区域包括高邮、宝应,以及盱眙、金湖等环洪泽湖地区。

沿江地区包括6个市区,本区占其三。本区现有三座跨江大桥,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显著。充分发挥银三角核心引力作用,发挥省级外贸公司较集中、出口渠道多元化的优势,在南京等地发展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加工出口配送网络。突出本区低山丘陵和水域农业特色,银三角城郊重点发展设施化蔬菜、花卉、水产、肉蛋奶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羽绒羽毛、粮油食品、调味品、蜂制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在六合、仪征、扬中、丹阳、句容等地,重点发展木制品、草柳竹藤制品、畜禽制品、蔬菜、茶叶、应时鲜果、特色水产、中药材、传统名点、保健品等优势产品加工出口

围绕出口优势产品,在本区内及周边辐射区域,集中扶持建设一批符合出口要求的蔬菜、林果茶、特色水产、草食畜禽、草柳竹编等核心供货基地。依托基地,改造升级和建设完善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出口示范区,如江宁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中盛科技产业园区、省城郊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南京禄口水产科技示范园、省丘陵山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镇江南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句容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省级蒋王蔬菜科技示范园、邗江万亩特色水产科技示范园、仪征万亩特色生姜园、仪征席草柳编出口加工园等,以及各地开发区中有一定基础的农业板块,如南京马群科技园中的农业硅谷等。

力争经过510年的集中培育,建成40个左右出口额千万美元以上(含省级公司)的粮油、土畜产、木制品、茶叶、水产等加工及出口企业,其中有45家外贸企业年出口农产品达1亿美元以上。把江苏广丰羽毛、南京太平洋畜产、镇江鹏翔皮业等企业培育成年出口2000万美元以上的重量级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把江苏大亚木业做成亚洲木业之王。到2010年,本增长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达16亿美元左右。

3.南通增长极。以南通市区、泰州高港等地为核心区域,以江都、如皋、通州、启东、海门、泰兴等地为紧密层,辐射区域包括如东、海安、姜堰、兴化,以及上海郊县和盐城等地。

本区滨江临海,北接盐城、淮安等重要农副产品基地,具有便利的出口条件和丰富的农产品原料供给。充分利用南通等地港口、出口加工区、海洋经济开发区等便利条件,实施江海联动发展,进一步扩大核心区及江都、如皋、如东等地农产品出口优势,在南通、泰州地区和江都等地重点发展水海产品、蔬菜、花卉盆景、山羊板皮、肠衣、木制品、茧丝绸、银杏、中药材、肉制品、鬃毛制品等优势产品加工出口。

在本区内及周边辐射区域,集中扶持建设一批符合出口要求的蔬菜、花卉盆景、水海产品、优质畜禽、优质粮棉、速生林木、桑蚕茧、银杏等核心供货基地。依托基地,改造升级和建设完善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出口示范基地,如海门无公害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高港花卉园艺中心、泰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筹)、海门常乐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省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省海安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省南通外向型农业开发区、江都万亩现代花木示范园、如皋搬经名优种苗繁育中心、(泰兴)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寅阳辣椒种植加工园、和合万亩出口蔬菜园等,在南通、泰州等经济开发区中催化形成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板块,加快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园区。

力争经过510年的集中培育,建成30个左右出口额千万美元以上的皮革、水产、肉制品、肠衣、蔬菜等加工出口企业。把如皋米久、南通炜赋、南通富士美、中洋集团、海安茧丝绸、扬州快乐集团、扬州京都裘革皮制品、泰兴马斯特华克食品、泰州江海鬃制品等做成年出口额2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向型龙头企业;把南通东星皮革、综艺集团旗下的三家木制品企业(复盛木业、海林木业、综艺合板)做成年出口额4000万美元以上的行业龙头。到2010年,本增长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达14亿美元以上。

(二)5个农产品加工出口重点园区

围绕集聚资源、加工增值、出口创汇的思路,在沿江地区统一规划,重点建设江宁农副产品加工区、张家港食品工业园区、中盛科技产业园区、海门无公害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高港花卉园艺中心等5个左右具有较好的基础配套和产业支撑条件的,或具有一定的加工出口潜力的农业开发区或园区。

江宁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位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期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目前年销售收入10亿元,入区企业包括台湾旺旺、美国通用磨坊、美国百事可乐、韩国太平洋畜产等近10家知名外商企业。

张家港食品工业园区:位于张家港市港区镇,是张家港实施三区五园经济联动战略的重要一环,现集中有东海粮油、江海粮油、统清食品等重点企业,其中,东海粮油占地700余亩,总投资1.98亿美元,拥有榨油、精炼、特种油脂、小包装、饲料、面粉、钢桶等专业生产厂,是目前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综合性粮油加工基地之一,该公司还自建有岸线410米、6.5万吨级的对外开放码头。

中盛科技产业园区:位于镇江京口区,以中盛粮油工业(镇江)有限公司为依托,香港中盛集团再增资1亿美元,兴建中盛科技产业园区。园区规划占地45万平方米,分为油脂化工园、绿色食品园、医药园、生物园、文化园五大产业园,并建3万吨级油品码头和5万吨级散货码头各一个,建成集科技开发、产品生产、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产业园区。

海门无公害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位于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包括京海无公害肉鸡产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无公害农产品精深加工、青龙港农产品加工密集区等板块。其中,京海无公害肉鸡产业科技园占地920亩,现集中有京海肉鸡集团下属种鸡场、冷冻加工厂、生物有机肥厂以及海门无公害瓜蔬产业园等18个产业单位,目前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

高港花卉园艺中心:位于泰州高港区,区内设有中国兰花工程研究中心,是原外经贸部确定的重点花卉生产出口基地。该区采取创造环境、招商引资、提供服务、经营资产的经营策略,通过土地租赁、资产出租、合资合作等形式与中外客商合作,吸引了台湾晨凯、台湾宥杉、澳大利亚新世纪等40多个中外客商进区经营。

在用足用活沿江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出口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采取强有力的手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整合资源、科技、加工等优势,切实解决5个重点园区加工出口培育培强中的关键问题。加大园区对外招商力度,以引进跨国公司和有重大拉动力的大项目为重点, 以外商投资促进农产品出口,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基地,兴办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与沿江化工、冶金等重工业产业集群间隔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清洁生产。通过34年的建设,到2010年左右,基本建成具有科学的功能区划、入区的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年加工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园区内生产加工的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的农产品加工出口核心区和产业集聚带;5个农产品加工出口重点园区年出口额均达3亿美元以上。

(三)7个出口优势农产品系列

通过对企业、基地等滚动式扶持建设,重点发展七大出口优势农产品系列,即:以优质大米、面制食品、饲料为主的优质粮棉油加工出口系列;以蔬菜、果品、茶叶、花卉盆景为主的园艺产品加工出口系列;以皮革、羽绒、肠衣、猪鬃、蜂制品、肉类制品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出口系列;以木制品、草柳竹藤制品为主的林产品加工出口系列;以小龙虾、河蟹、鳗鱼、珍珠为主的水产品加工出口系列;以蚕茧、厂丝、丝绸为主的茧丝绸加工出口系列;以中药材、调味品、传统名点等为主的传统特色产品加工出口系列。

1.粮棉油加工出口

1)优质稻米加工。整合稻米加工企业,提升现有精制米加工水平,大力发展配制米、营养米和小包装米生产;开展米粉米糠稳定化工程技术、米粉降糖降脂技术等技术攻关,改进工艺,开发以大米为主体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营养食品;加强对稻壳、米糠等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发米糠油、营养素、低聚寡糖、木糖醇等产品;加大力度,开拓港澳地区优质籼米市场。沿江重点建设六合、仪征、邗江、江都、靖江、通州、常熟、丹阳、句容等优质稻米核心原料基地。近期重点支持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省江海粮油贸易公司、省农垦米业、宝宝集团、江宁绿桥优质米公司等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

2)面粉加工。压缩低水平生产能力,引进国外先进加工生产线,提高等级粉和专用粉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合理利用活性面筋、酶制剂、乳化剂、活性大豆粉等改善面粉品质,实施营养强化技术,开发多种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面粉以及下游餐桌食品,对小麦胚芽、麸皮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发挥进口替代作用,开拓日、韩、东南亚及我国港澳台等市场,挖掘出口创汇潜力。沿江重点建设泰兴、仪征、如皋、丹阳、靖江、六合等优质弱筋小麦核心原料基地。近期重点支持江苏三零面粉、仪征市盛达面粉、丹阳江南面粉厂、靖江市粮食购销集团等企业,进一步发挥其加工出口潜力。

3)油脂加工。以原料进口替代和加工出口为方向,建立良繁生产基地,改进加工技术,开发生产精炼油、高级烹调油、营养专用油和保健油品,深度开发以油脚和饼粕为原料的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制品。利用毗邻主要进口国日本的区位贸易优势,抢占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市场份额。沿江重点建设江宁、句容、通州、海门、江都等双低油菜核心原料基地。近期重点支持张家港东海粮油、通州广德油脂、镇江中盛粮油工业、靖江大众油脂、江都天一油脂、镇江日清麻油、江宁植物油厂等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

4)高品质棉加工。培育优势品种,突破高品质棉生产、加工的技术制约因素,建立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培育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积极发展高支纱、精梳纱及其面料和产成品出口。重点建设沿海高品质棉生产核心基地,沿江高品质棉加工出口基地。近期重点支持无锡第一棉纺厂、大生棉纺集团等企业,进一步发挥其出口创汇潜力。

5)饲料加工。与粮油产品精深加工相配套,改进工艺,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苏南和里下河地区重点发展水产和生猪、蛋鸡等养殖饲料,宁、扬等地重点发展鸭、鹅等家禽饲料,重点建设南通饲料加工出口基地。近期重点支持南通宝港油脂、南通增益集团、南通正大饲料、镇江嘉吉饲料、龙山鳗业饲料、南京农标普瑞纳饲料、常熟和美饲料等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

2.园艺产品加工出口

1)蔬菜加工。发展规模化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出口基地,实行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和HACCP等管理,推行蔬菜产品清洁化生产、标准化清洗、分级、整理、保鲜、包装,建立出口快速通道;积极发展干制、速冻、盐渍、清水、保鲜、罐头、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膨化蔬菜、保健蔬菜等精加工产品,加快开发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重点建设南通、泰州等地葱蒜类、根茎类等蔬菜生产核心基地,常熟、太仓等苏南沿江蔬菜加工出口基地。近期重点支持台太兴业食品、天杰食品、东海(南通)冷冻食品、上海梅林(太仓)食品、启东和合蔬菜、南通通惠生物科技、靖江绿涛食品、镇江恒顺集团、丹阳荣源食品等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

2)果品加工。建立无公害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按照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与深加工并重的原则,加快天然果味营养调配技术、超高压杀菌及无菌包装工艺配套等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和引进,建立出口水果分级包装流水线,提高果品保鲜、贮运、加工水平,开发生产果汁、果干、果粉、果酒以及色素、果胶、果冻、银杏酮等副产品提炼深加工产品。重点建设苏南沿江的草莓、枇杷、葡萄、桃、李、梅等时令鲜果,以及苏中沿江银杏等特色果品加工出口基地。近期重点支持泰兴兆胜生物、江都青源银杏、启东大兴优质梨、张家港神园葡萄等企业,进一步发挥其出口创汇潜力。

3)茶叶。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生产,企业建立自有茶园出口基地,提高茶叶深加工技术,扩大在食品饮料、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培育自有出口品牌。重点建设环太湖低山丘陵与宁镇扬丘陵茶叶优势加工出口基地。近期重点支持苏州碧螺春茶叶公司、南京雪松茶叶公司、句容张庙茶场、仪征捺山茶场等企业,进一步发挥其出口创汇潜力。

4)花卉盆景。以振兴盆景出口为重点,以欧美市场为主攻目标,加快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苏南沿江花卉、观赏苗木优势基地和出口基地,重点培育苏中沿江盆景优势区域,在如皋、江都等地兴建千亩以上的工厂化管理商品盆景出口基地,开展盆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无土栽培。近期重点支持如皋绿园、扬州雅典娜园艺科技、江都丁伙花木工程、常熟山冈园艺、常州厚余花木、江苏花王园艺、南京艺莲苑园艺等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

3.畜禽产品加工出口

1)肉类加工。发展无公害生产,推广冷却肉生产和冷链运输,大力发展低温、速冻、微波、真空冷干、生物发酵等肉制品,推进中式酱、卤、烧、烤等传统风味肉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开展头、蹄、尾、内脏、骨、皮毛等副产品深加工。重点建设苏南、苏中、苏北优势生产区域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以及南京、南通等地肉鹅、黄鸡、蛋鸭等优质地方家禽养殖基地,培育一批现代化畜禽养殖加工基地。近期重点支持南京雨润集团、桂花鸭集团、如皋米久食品、张家港(PIC)种猪改良、常熟尚湖集团、太仓温氏家禽、海门京海肉鸡、扬州馋神食品、镇江澳士达牧业、靖江食品等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

2)皮革羽绒及制品加工。积极引进先进的皮革鞣制、分层、抛光等加工处理技术,重点发展牛羊皮、珍稀皮毛、肠衣等深加工制品,开发羽绒寝具市场,引导羽绒羽毛、动物鬃毛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快南通、泰州、镇江等地建立优质皮、毛、肠、鬃原料供应基地。近期重点支持常熟美迪洋皮件、张家港扬子精梳毛条、张家港伸进皮革、江苏广丰羽毛、南京太平洋畜产、南通东星皮革、无锡诚和皮革、扬州京都裘皮、镇江鹏翔皮业、靖江华义皮革、泰州江海鬃制品厂、如皋庆丰肠衣、泰兴恒鑫肠衣食品等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

3)蜂制品。培植改造蜜源植物,加快传统养蜂基地改造,加强收购、加工环节抗生素等检测工作,推进蜂产品企业GMPHACCPISO9000体系认证工作,改进工艺,研发食品、保健品、药品、添加剂等深加工产品。加快建设南京、无锡等现代蜂业加工出口基地。近期重点支持提高南京老山药业、无锡华丰营养滋补品、无锡恒升保健品等出口供货定点企业创汇水平,加快培育南京瑞康蜂业、南京嘉瑞保健食品、南京力富营养保健品、镇江江大蜂胶等出口潜力企业。

4.林木产品加工出口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高效综合利用产业,引进先进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发展防火板、饰面板、人造板、小木制品以及中密度纤维板、高中档家具等产品生产,开发木浆造纸项目,开发高附加值林木产品;提高草柳竹藤棕等资源的加工档次和综合利用水平,开发符合国际潮流的花色品种。重点建设苏南沿江、沿海、淮北等杨树优势产业带、林木产品出口基地、草柳竹藤棕制品出口基地。近期重点支持扬州快乐集团、南通复盛木业、南通综艺合板、常熟盈丰木业、江苏大亚木业、江苏克诺双凤木业、江苏月星家具、太仓升德竹木制品、武进常荣精竹地板、扬中银河竹艺、南京共浦草席、仪征天宝草席等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

5.水产品加工出口

突出沿江水域优势,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开展保鲜技术攻关,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重点发展优质鱼、虾、蟹及特种水产加工出口,着力开发鱼糜、鱼片以及新型盐干品、熏制品、调味制品、微波食品、功能食品、钙源食品等深加工产品。重点建设沿江、太湖、大中城市周边等地淡水鱼、小龙虾、河蟹、鳗鱼、河豚、黄鳝、珍珠等特色水产带和优势出口区。近期重点支持省海洋渔业总公司、中洋集团、启东和洋水产、常州长江水产、常州美华珍珠制品、龙山集团、扬州大江渔业、江泰食品等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

6.茧丝绸加工出口

鼓励出口企业自建高标准的蚕茧生产基地,提高茧质,从优质蚕品种培育和推广开始,解决原料茧生产、自动缫丝、无梭织造、精深印染整理的关键技术,加快企业加工设备和技术改造,拓展丝绸产品新领域。重点建设南通、苏南沿江优质茧基地及丝绸深加工优势区域。近期重点支持苏豪国际、晨风集团、海安茧丝绸、江都翔鹰丝绸等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

7.特色产品加工出口

大力发展质量稳定、可控的绿色中药材生产,推行全程GAP 管理,将濒危稀缺药材引为家种,以扩大常用大宗药材的基地化供应,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标准提取物、新型中成药等现代中药产品。加快建设南通、句容、六合、里下河地区等地绿色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基地,近期重点支持扬子江药业、金陵药业、苏中制药、南通薄荷厂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发挥其出口创汇潜力。

此外,各地还有一批具有垄断竞争优势的传统土特产品,如传统名点、长寿食品、调味品、四色名豆、笔料毛、生姜、茗荷、籽麻、苎麻布等,但出口规模都还不大,加工程度也不高,有待进一步挖掘潜力,做大做强。

四、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的配套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的一项战略举措,任务重,涉及面广,各地要按照《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进思想共识,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大力参与和支持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要认真梳理涉及沿江开发的有关政策,并根据新的要求,创造加快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的良好环境。

(二)培育壮大出口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力度,每年重点扶持30家起点高、规模大、深加工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一批多元化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经营主体,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鼓励出口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上市等形式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出口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树立质量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按照出口目标市场需求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自营出口、代理出口、委托出口,发展网络贸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销售窗口和商务代表处。对各类农产品出口企业,不论大小、不分隶属、不惟成分、不问类型,全方位予以扶持和服务。特别是沿江地区要发挥个私经营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和流通私营企业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建立农产品进出口预警机制。省市有关农业专项要向农产品加工出口产业倾斜。通过积极引导三资开发农业,政府资金投入,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主体。

(三)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园区建设。通过内外资相结合、资本、技术和管理相结合、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规模效益与质量效益相结合,创新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拓展发展功能,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使之成为我省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核心区域,成为外向型农业的新载体和孵化器,成为外商投资农业的集聚地。重点建设沿江5个农产品加工出口重点园区(省级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农业园区),通过创新机制,明确重点,拓展功能,采取股份合作开发、转让经营权等开发园区,使之成为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核心层。通过政策引导,逐步转型一批区位优势明显、出口创汇显著、机制体制灵活、加工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赋予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的职能,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为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紧密层;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农产品加工出口区,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半紧密层。通过三个层面的建设,带动各类松散型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推进农产品加工密集区的形成。

(四)大力开展农业对外招商和农产品境外促销。在推进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形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以园区为载体,将对外招商和境外促销作为加速推进密集区形成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要确立经营各类园区的观念和市场化的运作思路,努力做到以外向型工业的理念开发外向型农业,以市场机制运作农业,以项目为抓手促进开发,采取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的办法,广泛筹集资金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各类农产品加工项目实行全程配套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三是大力开展农业对外招商。充分发挥沿江农业的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吸引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到沿江设立园区,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研发中心等;尤其要吸引外资投入农业,加快出口优势产品的产销衔接。积极调整和创新农业对外招商的方式和手段,借助网络、通信、传媒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吸引利用外资,提高农业招商实效和水平。四是要围绕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重点支持沿江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扩大日本、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对东盟、东欧等潜在市场,促进出口优势农产品市场多元化。

(五)加速建设外向型农产品基地。要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和沿江的出口基础,围绕培育壮大出口优势农产品,集中建设一批与出口经营主体相配套的外向型农产品基地。基地建设要按照产业化开发的思路进行。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自建外向型农产品基地,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推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和ISO等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出口的标准化生产。

(六)强化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在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同时,要加快自主创新,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注重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器,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运作模式的灵活机制;通过重组、兼并等投融资手段,加快沿江农产品加工业的整合、优化,构建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企业群。

(七)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实施适度倾斜的优惠政策是建设沿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重要条件。要积极挖掘政策潜力,重点在土地使用、财税、投融资、农产品出口等方面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沿江农业优势产业集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规划

2005-2010年)

 

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沿海岸线南起如东,北至赣榆,现辖10个县(市)(部分与沿江、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重叠的县不在此列),南通市的如东县、海安县,盐城市的东台市、大丰市、射阳县、响水县、滨海县,连云港市的灌云县、灌南县、赣榆县。区域规划土地总面积17865平方公里,人口953.85,分别占全省的17.4%12.9%

一、沿海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实施百万亩滩涂大开发计划,通过开发滩涂、建设商品粮棉基地、发展海洋产业和临海工业、改善基础设施等发展措施,沿海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10个县(市)中有5个为省重点扶持县,发展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200310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7.67亿元,财政收入49.8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17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5%,人均财政收入53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0%一、二、三产结构为29.338.132.6,与全省平均水平8.954.236.6相比分别高20.4%、低16.1%4 %,从中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第一产业所占份额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偏低表明我省沿海地区10个县(市)还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和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区域农业发展现状

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是我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有耕地面积1376.34万亩其中水田564.68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省均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粮棉油:年粮食总产量477.71万吨, 棉花产量17.27万吨,油料产量45.03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9.3%59.3%22.6%;人均占有粮食609公斤,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2倍;人均占有棉花18.1公斤,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64倍;人均占有油料47公斤,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4倍。畜产品:年肉类总产量61.5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33.07万吨牛肉1.31万吨羊肉5.95万吨禽肉20.81万吨,分别占全省的总量的25.2%15.6%23.5%33.7%20%其他农产品:水产品95.36万吨,蚕茧产量4.54万吨,禽蛋产量81.23万吨,水果产量73.18万吨,蔬菜产量763.43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7.8%42.2%43.2%40%20.5%。沿海地区生产了我省近60%的棉花、43%的禽蛋、42%的蚕茧、40%的水果,是我省农产品主要产区

近年来,沿海地区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抓基地,抓龙头,创特色,建设高效、外向农业经济带,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如东、射阳、东台年产60多万吨,灌云、海安、大丰、滨海、灌南年产40多万吨优质粮基地;射阳、大丰、东台、灌云和如东、滨海、响水为主的棉花生产基地;以东台年产10.8万吨、滨海年产9.2万吨、大丰年产5.7万吨和如东年产5.1万吨为代表的油料生产基地;以如东、东台、海安、滨海为主的年养生猪均在100万头以上的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以东台年饲养近400万只、大丰年饲养近120万只和海安年饲养近80万只为主的山羊生产基地;以东台年饲养7000多万只、海安年饲养近4800万只、如东年饲养3400多万只、射阳年饲养近3300万只、大丰年饲养近2700万只和滨海年饲养近2200万只为主的家禽生产基地;以赣榆、如东、射阳、东台、大丰为主,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水产品生产基地;东台、海安蚕桑生产基地;灌云、响水、灌南、赣榆的肉牛生产基地;射阳的药材基地;蔬菜出口生产基地等等。品种繁多,且具特色的农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沿海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有一定发展基础,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崛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年工业产值82.4亿元,占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的16.2%;完成工业增加值17.4亿元,占域内工业增加值的13.6%。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5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3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22家,特别是包括江苏宝宝集团公司如东、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安、江苏富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台、江苏银都集团有限公司大丰、江苏大宏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射阳、江苏金田集团灌云和江苏兴云集团灌云)在内的7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分县看,海安、如东、大丰、东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好,分别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8家、25家、32家和33家,实现销售收入44.98亿元、12.16亿元、11.78亿元和8.44亿元。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1.经济基础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沿海地区人均GDP全省平均的60%;人均财政收入全省平均水平的20%10个县(市)中有5个为财政倒挂县,其余也多为吃饭财政;人均居民储蓄存款6416元,全省平均水平的62%。沿海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区内公路较少,等级标准差,乡村公路和深入到滩涂的公路则更少,且路面状况和通达程度较差,没有形成网络;现有的水利设施难以满足沿海地区农业用水的需要;供电设施不能满足电力需求;部分海堤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标准来抵御台风和海潮的侵袭;部分土地还存在平整、脱盐、脱碱的需求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薄弱的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海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加销联结机制不完善。主要是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不多,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仅占4%左右。多数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初级产品多,中高档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外销产品少。产加销联结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较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还很低,农民受益有限;原料生产的品种品质结构不适应加工要求,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水平低与种植结构趋同并存。

3.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结构不适应,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开发的加剧,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滩涂养殖废水、船舶油污水等大幅度增加,致使近岸海域污染扩大。同时,由于海洋捕捞方式落后,狂捕滥捞严重,使滩涂、近海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鱼类资源已由数量的锐减演变为种类的减少,影响到资源的再生。同时,农兽药残留、土壤重金属污染、畜禽疫病、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消费的安全。现有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ISO9000ISO14000HACCP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率较低,难以与国际接轨,影响了农产品加工制品的出口。

4.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税赋重、贷款难、财政支持少等问题较为普遍企业一次性收购原料,占用资金时间长,一般商业贷款难以满足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得不到相关方面的扶持。

(五)推动沿海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62)要求各地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同时,农业部已在全国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全面推进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农资源丰富。该区域不仅盛产各种优质农产品,而且还蕴藏着1000万亩滩涂,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并且以每年2万多亩的速度在继续扩展,是江苏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沿海渔场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气候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裕,适宜粮棉等农作物的生长。农产品资源丰富是该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最大的优势条件。

3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面对广阔的大海,域内有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连云港和南通港两个对外大港,各县(市)也都拥有对外出口的小港,构筑了较为便利对外海上通道。东陇海线、苏北铁路的建成、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形成,为该区域构筑了便捷的陆路交通,空中交通也越来越方便。南面紧靠极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腹地广阔,发展空间较大交通的改善,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丰富、价廉的劳动力、土地、水、电资源,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较好外部条件。

4发展加工业基础良好沿海已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该区域目前已成为我省主要农产品出口基地之一,大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二、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沿海各地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产业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足长三角市场,瞄准国际大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科技进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面向超市、发展绿色、树立品牌为目标,推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把我省沿海地区建成产业化、外向化、品牌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二)发展目标

2010年,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与沿江、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速度同步,根据沿海农产品产业优势,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标准,建成30个以上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5%,农产品加工出口额每年增加10%以上,农户参加产业化经营获得的收入每年增长15 %

(三)主要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立足以人为本,抓住机遇,重点突破,拉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握发展趋向,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协调发展;珍惜土地、品种、人才等生产要素资源,以正确的产业思路指导实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科学发展。

2.比较优势原则。瞄准市场,因地制宜,充分结合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及目标市场的有机结合,发展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加工制品,逐步形成沿海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3.产业化发展原则。按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沿海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引导加工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较为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

4.分类指导原则。对产业带中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要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坚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支持选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集约开发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有序开发;力求新上项目上档次、上水平,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鼓励加大投资强度,提升开发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现代化水平。

三、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区域定位

沿海地区土地面积广阔,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根据沿海经济带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加工业基础,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重点要发展三大加工即超市加工、绿色加工、品牌加工

一是超市加工。要入世先进超市,农产品加工制品进入超市,不仅是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标准化成熟的标志,也有利于推进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要以农产品加工制品超市化销售为目标,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农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二是绿色加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沿海一线纵穿苏中、苏北地区,是全省农业生产的主产区,该地区大部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实现无公害化,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绿色加工打下良好基础。沿海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制品要在质量方面下大功夫,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制品为主要发展方向。

三是品牌加工。农产品销售已经步入品牌出效益的年代,农产品生产不仅要注重质量建设,而且要扩大影响,叫响牌子。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中要积极发挥企业的作用,注重产品与基地的结合,质量与品牌的结合,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对已具有较强品牌知名度的企业,鼓励参与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带动三品的整体知名度。

四、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重点发展产业

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要立足现有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确定具有明显优势特色、加工业基础较好的产业予以强力推进,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向重点产业,重点要发展弱筋小麦、高品质棉、茧丝绸、禽蛋、特色蔬菜、特种水产等六大产业,狠抓基地建设,培育加工企业。

(一)弱筋小麦

主攻方向:围绕目前弱筋小麦商品质量不高、品种资源利用与生产需求不适应、基地与企业缺乏有效链接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加强优质弱筋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立与产业化开发。

产业发展:以南通市奇香饼干食品厂、东台宝隆集团等企业为龙头,以沿海弱筋小麦优势区的大丰、海安为核心基地,辐射带动东台、如东等地,重点发展宁麦9号、扬麦9号等主要品种。在重点发展区域选择基础较好的集中连片乡镇,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在园区内应用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收储,进一步提高弱筋小麦质量水平。同时,强化加工企业与基地(园区)的联结,采取订单收购等方式,使小麦进入流通和加工,进行精深加工,真正实现优质专用小麦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

(二)高品质棉

主攻方向:突破制约高品质棉产业发展的技术薄弱环节,迅速推进大面积生产;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棉农合作组织为重点,以选育、引进高品质棉品种为切入点,实施棉花产业链式开发,鼓励订单生产,推进产销衔接。

产业发展:以江苏金田集团、江苏银都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大宏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双山集团、江苏康达农工商集团等企业为龙头,以沿海棉区的如东、东台、大丰、射阳为核心基地,辐射带动灌云等地。实行产、学、研三结合,实施联合科技攻关,力争在节本增效栽培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强锯齿机加工工艺试验、研究,提高加工速度,确保加工质量;试验研究皮辊机加工高品质皮棉的工艺,确保高品质原棉含杂符合国际标准;引进、消化国际通用打包设备,研制与国际接轨的打包设备,研究推广配套打包技术;强化后道加工水平,通过面料、服装生产,拉长棉制品产业链。

(三)茧丝绸

主攻方向:以提高蚕茧组织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为重点,整合蚕茧产业生产结构,突破制约蚕茧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瓶颈,培育壮大蚕茧产业化龙头企业,狠抓精深加工。

产业发展:以江苏海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沿海桑蚕茧产业经济优势区的东台、大丰、海安、如东为核心基地,辐射射阳、赣榆等地。本着完善、提高、先进、适用的原则,在重点区域建立产业化示范点,支持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育种技术,尽快培育适应江苏气候环境、符合茧丝绸多元化需求的品种,如高强力、高净度、彩色茧等特殊品种;进一步总结、探索有效联结贸工农三方管理机制,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营和技术,提高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带动、辐射能力;强化产业链延伸,加工设备技术改造,完善收购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四)禽蛋

主攻方向:以优质、安全、无公害为发展重点,提高禽蛋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加强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生产线,逐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产业发展:以江苏兴云集团、海安县新世纪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海安、灌云为核心基地,辐射带动如东、大丰、东台等地。加快规模化饲养基地建设,发展大中型养殖企业,实行工厂化、集约化经营,制定和完善优质禽类产品的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和饲养技术规程,大力推广全程质量控制模式;根据自然条件,采用自然放养、林木结合、果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加强饲料和添加剂质量的把关,积极发展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和绿色禽类产品;研究探索禽类产品的保质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搞好产品的分级、保鲜、包装,加大产品深加工力度,提高禽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通过超市、连锁专卖扩大市场分额。

(五)特色蔬菜

主攻方向:以提高特色蔬菜种质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蔬菜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快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蔬菜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扩大出口创汇。

产业发展:以连云港富裕食品公司、东台绿茵脱水蔬菜有限公司、大丰银台蔬菜有限公司和射阳县成业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以淮北菜区的赣榆、沿海菜区的东台、大丰为核心基地,辐射带动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其他地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大棚番茄、黄瓜、辣椒)、根茎类蔬菜(马铃薯、山药等)、食用菌类(蘑菇、草菇、灵芝等)蔬菜。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应用、推广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控制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蔬菜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

(六)特种水产

主攻方向:建立和完善特种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高品种的创新和储备能力;以水产品无害化生产为目标,建设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加工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培育名牌企业和产品。

产业发展:以江苏榆城集团、江苏富裕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神仙紫菜有限公司、南通海达水产品有限公司、江苏中洋集团、江苏宝龙集团、东台光亚水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赣榆、大丰、东台为核心区,辐射带动沿海各县,重点发展经济贝类(文蛤、泥螺)、藻类(紫菜)、虾类(青虾、南美对虾)、特色鱼类(斑点叉尾鱼回、河鱼屯)等特种水产。巩固提高紫菜、虾类产品加工产品的质量,发展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抓好文蛤等贝类产品的净化和脱毒,进行多样化开发;加大海洋低值产品加工的开发力度,开辟休闲、微波、保健食品新领域;加快加工园区建设,推广应用无公害加工、运销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推行ISO9000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品质入手,增强综合竞争力,加速突破贸易和技术壁垒。

五、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重点发展区域

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和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市)作用,拉动整个地区沿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大丰、如东、东台、海安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较有特色的县(市),因此在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中,要确立打造(大丰)、(如东、东台)、(海安)板块的战略局,使其成为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的高地。

(一)大丰

大丰位于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中部,全市总面积2367平方公里,人口74万。境内海岸线长112公里,耕地面积127万亩,滩涂面积10万多公顷,其中已围垦3万多公顷,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下辖17个镇。境内有3个上海市属农场和3个省属农场。自然条件优越,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生态环境优美,境内建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保护区被国家交通部列入九五规划的万吨级泊位的大丰港现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一类口岸,直接通航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市)、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林业百强县(市)、棉花、粮食、对虾生产先进县(市)、平原绿化先进县(市)、科技兴海基地。

大丰市拥有丰富农业资源坚持抓调整培特色、抓载体强特色、抓质量壮特色、抓服务促特色的发展思路,努力在提高层次、培育特色、提高效益上做文章,逐步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生态特色、外向特色和产业化特色。一是区域规模特色明显。全市形成了龙堤车滩的大白菜、大团的丝瓜、新丰裕南的蚕桑、仁南的西瓜、草庙五总的薄荷、圩东的经济林网、大中镇恒北村的早酥梨、长安的棚菜等200多个各种类型的专业村;形成了裕华的大蒜、南阳的韭菜、辣根、方强的冬瓜、三龙的百合等10多个专业镇;形成了农业科技、经济林网、庭院经济三大特色示范区;形成了204国道沿线、大刘路沿线、麋鹿路沿线、疏港公路沿线、陈李公路沿线五条特色经济带。二是大宗农产品特色化初步形成全市双低油菜已占100%、饼干专用小麦占30%、优质啤酒大麦占70%、优质粳米占70%、特用玉米占30%、高品质棉占15%、特色蔬菜占60%三是建成了大批较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市已拥有绿魁、银都、绿丰、艾森、宏丰等各类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100多家,带动了全市80%的特色规模基地发展。其中江苏银都集团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现有银桥、银鹰、银河、银丰、银翔、塑业等经济实体,主要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经营和棉纺生产等。公司的主产品银都牌棉纤维于199719992001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大丰市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区域、资源优势,以小麦、棉花、水产为主要发展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档次和水平,并作为沿海农产品加工业的物流、信息中心,连接带动整个加工产业带发展。

(二)东台

东台市土地面积2345平方公里,以范公堤为界,东西两部分属海滨平原和江淮平原,海岸线长85公里,沿海滩涂155万亩。全市总人口118万,23个镇、1个市级经济开发区。该地区水陆空交通便利,204国道、盐连一级公路贯穿南北,连盐通高速公路纵横全境,境内公路形成五纵三横的骨架;省属干线航道串场河、泰东河经纬交错,100公里半径内有南通、如皋、盐城3个机场。先后获得中国明星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市等称号,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市。2002年第三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列第73位。

东台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基础雄厚。该市特色农业誉满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连续13年居江苏第一,在全国名列前茅。年产粮食70万吨、棉花2万吨、油料6万吨、出栏生猪及乳猪150万头、山羊200万只、家禽7000万只,年产鳗鱼、泥螺、文蛤、竹蛏等海产品逾万吨。全市建有常年蔬菜生产基地12万亩,拥有大棚面积13万亩,年产各种蔬菜瓜果90多万吨。全市已形成优质蚕茧、家禽家畜、大棚蔬果、特种中药材等20多个特经作物生产基地。东台滩地面积广阔,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沿海滩涂鱼虾贝类精养和高涂养殖效益丰厚,文蛤、对虾、沙蚕等海产品资源丰富;银杏、柿子等经济林果基地已成规模;充裕的滩涂草原为发展畜牧业开辟了广阔前景;特有的海洋性气候和无污染环境适宜于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东台市素有东方纺都之称,棉花、蚕茧资源丰厚,年产优质皮棉3万吨、优质蚕茧1.2万吨,是全国传统的棉纺织和茧丝绸生产加工基地。位于中国茧都东台市富安镇的江苏省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蚕茧总产蝉联全国乡镇十四连冠富安牌蚕茧获江苏省名牌农产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公司扩大现有优质白厂丝、捻线丝产品资源,积极实施优质捻线丝省级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吸引社会和民间投资近2000万元参与项目建设,公司年产生产规模现已达到300吨。

东台市要立足现有优势产业,以蚕丝绸、蔬菜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辐射带动沿线发展。

(三)如东

如东县总面积1895平方公里,境内海岸线长106公里,拥有69万公顷连陆滩涂及67万公顷辐射沙洲;人口 112万,现有15个镇、27个乡、2 个省级开发区和6个国营场圃。具有着优良的自然环境,陆地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地势基本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高程一般在海拔3.5—4.5米之间。气候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是最宜于人类生活和作物生长的地区。县境内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田园葱茏,盛产棉粮果蔬。如东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先进县全国山羊板皮出口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作为农业大县,如东拥有143万亩耕地,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0万吨以上, 棉花年产量2.37万吨,是全国粮、棉优质高产基地县;多种经营已形成蚕茧、生猪、家禽、食用菌、淡海水养殖区域规模,全县农业增加值位居全省前列。海涂资源得天独厚,盛产50多种海鲜产品,其中文蛤、鳗鱼、条斑紫菜、沙蚕被誉为南黄海四珍海上迪斯科”(踩文蛤) 空中交响乐”(放风筝)成为具有浓郁风情的滩涂特色旅游项目。全县紫菜养殖形成人工育苗、海区栽培、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的产业链。全年紫菜养殖面达3300公顷,年产压水鲜菜2万公斤、干紫菜8.4亿张,是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

位于如东县新店工业园内的江苏宝宝集团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饲料百强企业、南通市重点成长型企业。主要产品有大米、米粉、糖果、速冻食品、白酒等8大系列150多个品种。集团公司的精制米、米粉、糖果、白酒顺利地进入旺旺集团、龙凤集团、顶新集团、上海联华、华联、麦德龙、文峰、苏果、家乐福等知名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卖场,在日本名古屋设有办事机构,常年与日本客户联络。集团公司在如东拥有20万亩良种稻谷生产基地,对当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如东县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明显的特点,以粮食、水产、生猪为发展重点,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四)海安

海安县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99万人。近年来,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围绕项目抓农业,积极推进名特优新进超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农业规模经济逐渐成势,中国禽蛋之乡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紫菜之乡闻名遐迩。全县年饲养家禽4700万羽,年产禽蛋21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全县拥有18万亩桑园,年产鲜茧34万担;建成了年饲养320多万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控毒河豚鱼养殖基地和1.8万平方米世界上最大的条斑紫菜育苗基地,全县年产紫菜10万箱,紫菜养殖规模、产量、效益分别占全国的1/61/51/4。海安还是国家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国家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国家桑蚕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弱筋小麦良种推广示范区、国家禽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县农产品进超市年销售额达2.3亿元

江苏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具有年产白厂丝2500吨,丝织品4000万米,服装700万件的能力。其中白厂丝的出口量占江苏省50%以上,平均等级达5A级。推出的鑫缘牌蚕种、蚕茧、白厂丝、绸缎、蚕丝被、蚕丝毯、蚕丝内衣、领带、服装等系列产品分别荣获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称号,并远销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南通市奇香饼干食品厂位于海安县吉庆镇,是一家从事饼干专用小麦深加工的民营企业,拥有数条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饼干生产线、威化饼干生产线、饼干包装机等,饼干日生产能力达60吨,是目前江苏省最大的饼干食品生产基地。海安县家惠油脂有限公司积极实施双低油菜产业化开发,建立面积20多万亩双低油菜种植基地,走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 公司主要产品 家惠植物油脂,具有广阔市场,副产品菜粕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海安县要立足现有加工业基础和已有市场,以蚕丝绸、禽蛋、水产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档次,扩大市场份额,使其成为推进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五、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的配套措施

加快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是推进沿海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沿海农业发展档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立足区域定位,依托产业优势,落实各种配套措施,促进沿海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搞好三农工作、发展沿海农业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计划。要结合实际情况,重点搞好县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强研究和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部门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共同推动沿海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快安全优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一是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和现有加工业基础,建设专用加工原料基地,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发展夯实基础。二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三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制度,规范订单文本,做好合同的鉴证、公证等服务工作,加强对《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诚信守法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三)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的主体。一是积极鼓励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生产水平;结合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成长快、前景好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先发优势,培植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要放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引导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生产专业户参加,大力推广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联结模式,增强凝聚力和带动力,切实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现代营销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收购和产品出售,提供高效、有序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四)强化质量、科技支撑。一是质量支撑。加强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建立产品安全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形成产加销相衔接的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监督保障体系,把农业环保、疫情控制、农资生产、产品销售监督检查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HACCP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以及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认证,提高品牌意识。二是科技支撑。加大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研发、推广力度,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以多种形式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联合,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农技部门要加快培育、引进、推广适合加工专用的农产品品种,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协作,承担起培训农民、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职能。

(五)加大投资力度。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三资投入农业的资金、技术、品牌、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精心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有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向外招商。

(六)营造宽松环境。推进沿海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加大优惠扶持措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国家和省里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扶持政策,各地要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狠抓落实。一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信贷扶持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及时发放贷款,以解决企业在合同收购、贮运和加工过程中的资金困难。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信贷担保机构。自营出口企业产品出口取得信用证后,金融机构要给予贷款支持。二是提供有关税收优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所发生费用,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对企业引进新技术和先进加工设备的,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三是农产品绿色通道。对鲜活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产农产品及加工品运输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确保运输畅通,降低运输成本。四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用水、用电根据有关政策给予优惠。

 

 

 

 

 

 

 

 

 

 

 

 

 

 

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规划

2005—2010年)

 

    东陇海线是新亚欧大陆桥在我国的起点,江苏境内全长223公里,自西向东依次穿越徐州市区、铜山、邳州、新沂、东海和连云港市区,与沿海经济带交汇。现辖徐州市区(含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九里区、贾汪区)、铜山县、邳州市、新沂市,连云港市区(含新浦、连云、海州三区)、东海。全区域土地总面积9844平方公里,人口725.34分别占全省的9.6%10.2%

一、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九五以来,该区域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建设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投资环境明显改善24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引内联更趋活跃,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年国内生产总值801.66亿元,其中两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3.5亿元,四县318.16亿元财政收入78.36亿元其中两区财政收入62.59亿元,四县15.7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07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比苏北平均水平高出45%其中四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15元。一、二、三产结构为13.948.737.4,与全省平均水平(10.652.137.3)比较接近。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区域农业发展现状

该区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我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有耕地面积749.25万亩, 其中水田306.96万亩乡村人口494.4万人。粮食年总产量261.1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油料产量20.3万吨水果产量162.7万吨,棉花产量3.5万吨。其它经济作物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其中东海县是全国首批6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国、江苏省油料(花生)生产基地、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优质果品基地。邳州是全国重要的银杏生产基地,目前银杏生产面积达15万亩,年产银杏果产量80万公斤,年产优质干青叶1.2万吨。

近几年来,该区域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抓基地,抓龙头,创特色,建设高效、外向农业经济带。加快建设徐州外向农业开发区、铜山绿色食品基地、邳州银杏星火密集区和三高一优农业示范带,形成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邳州为主的银杏基地已经发展到1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以铜山、邳州、新沂为主的蚕桑生产基地目前稳定在50万亩左右;以猪、牛、羊、兔为主的肉类生产基地,主要是铜山、邳州、东海瘦肉型猪,铜山、东海肉牛,邳州、新沂肉兔生产基地等,年产肉类30万吨;以骆马湖、微山湖、煤矿塌陷地和东海水库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品产量达到25万吨。蔬菜基地面积全省最大,蔬菜年播种面积(含菜用瓜)48.96万亩,蔬菜产量达935.8万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该区域省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该区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47.64亿元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的33.9%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些企业依托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崛起。铜山维维集团、邳州苏盟集团、新沂良晨工贸有限公司、铜山胜阳木业集团、东海福润、旺润肉类加工厂、连云港正大饲料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企业纷纷雄起。二区四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64家,100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 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有31家,累计销售收入146.87亿元。维维集团销售收入60.17亿元,名列榜首;江苏胜阳木业集团有限公司14.76亿元,名列第二,新沂市良晨工贸有限公司7.54亿元,江苏银宇三联集团有限公司、东海县黄川稻谷加工有限公司、江苏彭城集团有限公司、东海福润肉类加工厂、连云港宏扬木业有限公司等销售收入均在2亿元以上。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1.区强县弱,发展不平衡。从东陇海线24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看,4县经济总量占该区域总量的40%,人均GDP只占区域平均水平的一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缺少一定的经济实力,需要不断从外部引进资金。

2.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差,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是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不多,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8.5%左右。多数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初级产品多,中高档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外销产品少。特别是产品出口,由于龙头企业少,加工技术落后,加上近年来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出口增长缓慢。

3.产加销联结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较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还很低,农民受益有限;原料生产的品种品质结构不适应加工要求,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水平低与结构趋同并存。

4.农产品结构不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加工业对农产品品质和品种的要求,农产品资源普遍存在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专用性差等问题。一方面,农民存在卖难,农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适合企业深加工要求的优质专用原料短缺,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制成品的质量和知名品牌的开发。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产品品种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跟不上,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三是部分优质农产品原料供给不足。如优质羊、牛供给出现阶段性不足,屠宰生产企业由于原料不足而难以正常生产。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目前该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比较滞后,由于农产品基地建设、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发育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也是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6.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农兽药残留、土壤重金属污染、畜禽疫病、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消费的安全。现有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ISO9000ISO14000HACCP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率较低,难以与国际接轨,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制品的出口。

7.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主要是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税赋重、贷款难、财政支持少等问题较为普遍;企业一次性收购原料,占用资金时间长,一般商业贷款难以满足;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得不到财政等方面的扶持。

8.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亟待完善,没有形成较强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优势。农民一家一户劳作,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不能对接市场,农产品生产存在盲目性。组织起成千上万的农民为加工企业提供字号农产品,成本大大增加,加之企业员工多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而来,文化技术素质不高,生产效率低,从而会抵消掉一部分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五)推动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20021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62)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牵头研究和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2.东陇海线工业带建设提供了机遇。近年来,省领导曾次深入徐州连云港市就落实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关于以三沿为重点展开新型工业化布局、全面启动沿东陇海线工业带建设的专题,作调查研究。先后到东陇海沿线铜山、邳州、新沂、东海等县(市)了解工业发展情况,与市县有关部门和各类企业家代表进行座谈,深入探讨以东陇海线工业带建设为龙头,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良策。东陇海线加工业将作为全省发展的一个重点。

3.区位优势明显。东陇海线是新亚欧大陆桥在我国的起点,这里有多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及京杭运河和连云港港口等,具备了发展工业的良好交通条件;经济腹地广阔,发展空间很大;丰富的劳动力、土地、水、电、农产品和煤、金属等矿产资源,构成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的要素禀赋。

4.发展基础良好。东陇海线24县工业生产也具有一定基础,目前已拥有一批规模企业,建成了8家重点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同时良好的科教基础和中心城市的支撑,使沿东陇海线工业带开发建设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二、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把沿东陇海线建成我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东陇海线工业带建设的支撑产业,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与沿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同步,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主要原则

农产品加工业规划涉及到土地、原料、交通、水电、生态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条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港沿线原则。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港口和东陇海线的交通区位优势,对连云港港口周边及东陇海线的每一段岸线、每一块土地作科学合理的规划,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应尽量依港沿线布局,企业核心基地尽量靠近东陇海线,以节省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发挥资源聚集效益。

2.区域统筹原则。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布局,应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对加工园区、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作出合理安排,做到既有加工,又有资源;既有生产,又有生态。沿线各地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区域特色,防止项目结构雷同,相互恶性竞争,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3.辐射带动原则。沿东陇海线不能局限于东陇海线,要通盘考虑沿线和腹地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状况,以沿线为轴心,尽量向腹地延伸,辐射带动纵深腹地的资源利用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沿线应主要以深加工龙头企业为主,初加工企业及农产品原料基地应尽量向腹地辐射,增强开发的整体带动效应。

4.比较优势原则。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沿线各地生态、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优势,依托当地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5.持续发展原则。东陇海线一带生态环境较好,有着丰富、洁净的农产品原料资源。在这里发展农产品加工,一定要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实行清洁生产,保护资源环境,达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切不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三、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区域定位             

东陇海线农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突出,连云港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江苏唯一大型海港,中西部很便捷的出海口。沿线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发达,农产品加工基础较好,在淮北经济发展中地位非常突出。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要立足淮北,面向世界,达到两区一点总体目标,即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密集区、淮海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苏北工业化支撑点。

一是成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密集区。东陇海线劳动力、土地等农业资源丰富,拥有高速公路、铁路干线、京杭大运河和港口,交通便捷,沿线腹地广阔,是我省农业的主产区。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企业众多,是我省农产品主要加工和出口基地,已成为全省农产品原料供给地和集散地。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东陇海线经济的核心支柱,与沿江产业带共同构筑我省农产品加工两大密集区,实现东陇海线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增强区域产业集聚、企业集群。

二是成为淮海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东陇海线纵深紧接宿迁、淮安、盐城等市,是淮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沿东陇海线已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引导和优化该区域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对整个淮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挥更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成为苏北工业化支撑点。经济发展一般都从资源利用型产业起步。东陇海线区域内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优势明显,当前苏北经济工业化要特别重视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资源化、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城乡工农统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启动和加速苏北工业化。

四、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重点发展产业

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带发展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立足东陇海线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本地、苏北腹地及周边的资源优势,引导和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大、效益高、前景广阔的行业和领域流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拉动作用的关键环节上。重点要做强奶业、木业、棉业、猪业四大传统产业,做大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用粮食、特种水产四个新兴产业,做优农产品加工企业50强,其中出口企业10强;配套建立30个核心原料基地,其中出口原料基地10个。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和加工企业群体发展,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竞争能力更强、带动能力更大的龙头企业,形成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传统产业

主攻方向:提升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加强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生产线,逐步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引进先进的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实行从原料到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扩大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1奶业

以维维集团、徐州绿健乳业有限公司为奶业加工龙头,以铜山、邳州为核心奶源基地,整合散养奶源,发展小区化、规模化、标准化良种牛奶养殖,完善收奶冷链设施,实行集中机械化挤奶,严把清洁生产关,发展无公害、绿色奶。稳定发展液态奶、保鲜奶、无菌奶及各种酸奶饮料,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抗高血压因子发酵乳、降胆醇功能奶、婴幼儿免疫及各种花色奶、奶甜点制品等,搞好产品的分级、分类包装,加强产品市场开发,开拓周边大中城市及中原一带奶品市场,实行连锁专卖、配送、超市经营。

2木业

以江苏胜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宏扬木业公司、徐州海豹林业集团等为加工龙头企业,以新沂、铜山为核心基地,辐射丰沛、宿迁的沭阳、宿豫等地,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适度发展特用木材林,从育苗、移栽到成林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引进国际先进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装饰面板、线材、防火板、小木制品,开发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及木业家具;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木业工艺品、特色家具的生产规模。加强木材综合利用,利用废料、锯屑加工人造板,开发木浆造纸项目,提高木材利用价值。

3棉业

以徐州中天棉业、江苏彭城集团、连云港润生集团等企业为龙头,以邳州、贾汪等为核心基地,辐射灌云、丰县等淮北优势棉区,选育推广高品质抗虫棉品种,加强棉花催早保优技术研究,推广棉花标准化生产及采摘标准技术规程,提高原棉质量。改进高品质棉加工技术,加强高品质棉适纺性,引进消化国际通用打包机,实行纺纱、织布、加工成衣一条龙生产,完整产业链。加强对棉籽、棉秆等棉花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4猪业

以苏食集团、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连云港肉联厂等为龙头企业,以东海、新沂、邳州为核心养殖基地,辐射带动灌云、灌南及淮阴、宿迁、盐城等生猪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小区连片的无公害养猪基地,净化生猪生长环境,加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的把关,实行清洁生产,集中屠宰。引导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加工,大力发展低温肉制品、可微波加热速冻肉制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熟肉制品推进中式酱、卤、烧、烤等传统风味肉制品的工业化工艺生产,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同时搞好生猪皮、毛、角、骨、肠衣、内脏、血液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发展肉品冷链运输,扶持肉品加工企业进入食品配送领域,通过超市、连锁专卖扩大市场份额。

(二)新兴产业

主攻方向: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原料产品基地,加强原料和产品质量控制,更新装备,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带动产业规模发展。

1特色蔬菜

以徐州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徐州正康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不倒翁集团、连云港如意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绿宝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铜山、邳州、东海为核心基地,辐射带动丰沛、睢宁、赣榆、楚州、淮阴等形成淮北特色蔬菜基地,重点发展叶菜、根茎类蔬菜(芦笋、山药等)、食用菌(蘑菇、草菇、香菇及金针菇等)及葱蒜类(大蒜、牛蒡、洋葱等)蔬菜。加强基地建设和管理,以无公害为基本标准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大力发展绿色蔬菜,扩大有机蔬菜面积,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实行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和GMPHACCP等管理,推行蔬菜产品标准化清洗、分级、预冷、保鲜、破碎、杀菌和包装等,大力发展干制、速冻、盐渍、短期保鲜等初加工产品,加快开发生产具有出口潜力的蔬菜罐头、蔬菜汁、脱水菜、蔬菜粉、蔬菜脆片、膨化蔬菜、保健蔬菜等精加工产品,对部分有利用价值的特种蔬菜要研究开发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

2特色果品

以东海果汁有限公司、连云港市葡萄酒厂、江苏银杏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天舜罐头仪器有限公司、徐州贝兰特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东海为核心基地,发展草莓等鲜果和果汁加工品种;以邳州、新沂等地为核心基地,发展银杏、高档水蜜桃、油桃等品种;以铜山、贾汪及东海为核心基地,发展石榴、油桃、大枣等品种;以铜山、丰沛、睢宁为核心基地,稳定发展苹果、梨等品种,全面推广果套袋、生草覆盖、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加快生态果园建设步伐,建成高标准水果基地。加大加工企业技改力度,加快天然果味营养调配技术、超高压杀菌及无菌包装工艺配套等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提高果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运、加工水平,开发生产果汁、果干、果粉、果酒、银杏茶系列产品,研究开发色素、银杏铜、果胶、果冻等副产品提炼深加工产品。

3特用粮食

以东海越秀食品有限公司、金五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铜山、邳州、东海为玉米核心基地,辐射带动丰县、睢宁、灌云等地;以铜山、新沂、邳州、东海、赣榆等地为薯类主要基地,加大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优质高淀粉薯类品种引进和推广,提高产品的适加工性。玉米加工要在饲料、鲜食初加工的基础上,发展多样化玉米食品和多用途工业原料,开发淀粉、玉米粉、玉米浆、玉米蛋白粉、纤维渣或玉米皮及胚芽等产品,发展变性淀粉、柠檬酸等高附加值产品;薯类加工要稳定发展薯干、复合薯片、速冻薯条、淀粉、粉条、粉丝传统加工品,逐步开发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粉糖、有机酸、氨基酸等化工原料产品。

4特种水产

以连云港远大集团、新沂正康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为龙头,以连云港沿海一带为虾、蟹、贝及紫菜、海带等特色海产品养殖基地,以新沂、东海、邳州、铜山为淡水优质鱼、虾、蟹等水产基地,辐射带动宿迁、淮安内地,做好虾、蟹等养殖品种的提纯复壮,推广紫菜浮流式养殖,加强对水域生态环境的质量控制,做好病害防治,推广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海水产品加工重点发展优质鱼粉、鱼片、鱼糜、鱼酱、调味品、钙源食品等,以及鲜鱼浆为原料的鱼心、鱼卷等各式点心等方便食品;淡水产品重点搞好在冰鲜冷冻条件下进行分割、切片加工,搞好配送,开发鱼糜、鱼片以及新型盐干品、熏制品、调味制品、方便食品。

五、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重点发展区域

东陇海沿线开发过程,要充分发挥连云港港口和沿海开放城市优势,牵引整个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其腹地提供航运、信息、贸易等服务。东海县和铜山县分别是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农副产品加工有各自特色的两个县,东海的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铜山的龙头企业带动型奶业、木业等产业极具地方特色。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应以连云港桥头堡为牵引,以东海和铜山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堡两极的战略发展格局,使其成为沿东陇海线地区整个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高点。

(一)连云港桥头堡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端,东临黄海,西连中原,南达江淮,北接齐鲁,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陆地呈扇形与两省边际接壤,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中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已被国家确定为华东地区新兴的工业、外贸、旅游、港口城市。

连云港海港位列全国十大海港,是中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岸,也是江苏省唯一大型海港。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陆桥开通贸易,连云港成为联结世界经济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最有活力的亚太经济圈的重要贸易通道,成为国际海陆联运的枢纽。全市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港口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个港口有着贸易往来,2002年有码头泊位数3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316.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0.51万标箱。公路是全国规划建设的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43公里,密度居全省前列;民航机场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10多条航线;铁路可达全国各地和亚欧诸国。

中国加入WTO后,外贸进出口逐步大幅度增长,由于我国外贸进出口运输主要依靠海运,因而必然带来港口吞吐量的增长;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中西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必将增多,具有陆桥直通车的连云港港口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沿海港口更是跨国公司投资办厂的理想场所。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把连云港市建设为区域物流中心和商务中心,带动陇海沿线加工产业带及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按照建设系统化、规模化、信息化、一体化和标准化的物流园区建设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可以采用开放带动、市场运行、政府扶持以及BTO等投资方式,尽快形成仓储配送设施、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先进的运输网络平台等,功能设施完善的物流园区(中心),尽快建设连云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在园区内建设连云港市新苏豫棉花物流配送中心,连云港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充分发挥临港地区港口、区位、交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临港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加快推进临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植一批象味之素如意食品公司、连云港正大饲料、鸦玛珂紫菜加工、苏兰林饲料加工、仙桥紫菜加工等一批以本地资源加工为主的以及象益海粮油两头在外为主的临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把临港地带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聚集区。

连云港形成的海陆空优势,决定了这个桥头堡完全可以成为沿东陇海线开发的区域物流、信息、贸易、航运中心,为这个区域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一个外向型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

(二)东海增长极

东海县地处苏鲁交界、总面积2248平方公里,人口113万,是新亚欧大陆桥西行第一县,现辖24个乡镇()366个行政村。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东海县历史悠久,交通便捷,已形成水陆空兼备的立体交通网络;是沿海开放带陆桥经济带苏北星火产业带的重要节点。物产繁多,资源丰富。耕地面积逾15万公顷,粮食、花生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秸秆养畜、平原绿化先进县,全省优质花生、优质果品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省养牛第一大县,改良牛普及率达到80%。优质大米、肉类、果蔬加工有一定的基础,拥有100多家龙头企业,已成为苏北农业经济强县。

东海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集环黄海经济发展圈、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 徐连经济带和海上苏东等区位经济发展优势,有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国家科委批准的星火技术密集区。东海县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经贸合作遍布50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著名的奥地利施华洛世集团、 以色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日本的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韩国的不倒翁集团等10多个跨国公司建立了投资及贸易合作关系。全县出口商品达11大类上百个品种,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遍及16个国家涉及建筑工程、机械安装、食品加工、农田水利等十多个行业。

江苏省东海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位于东海县农业基础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中心地带,资源开发规划面积8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万亩,共涉及12个乡镇,人口42万。区内建有全县十大农副产品基地,分别是优质米、优质小麦、优质花生、高淀粉山芋、饲用玉米、干鲜果品、畜禽、桑、蔬菜、草柳编和水产品基地。在综合开发区设立了农副产品加工区。加工区占地面积8.8平方公里,是以高新技术和农副产品产业为主的融科研、工业、贸易、行政、教育、生活、娱乐于一体的加工区。现已建立了韩国工业园,组成了年可处理山芋4万吨、年产淀粉1万多吨的全国生产山芋淀粉最大企业集团,成为江苏省山芋淀粉加工基地。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是东海县一大优势,已有福润、旺润、不倒翁、金五、宏杨、顺泰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8家,初步形成了肉类、果蔬、淀粉、粮油、木业五大龙型体系,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项目累计110多个,合同利用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

东海县应该充分利用以上区位、资源优势,以连云港这个桥头堡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发挥沿东陇海线重要增长极的作用,带动周边市县的农业经济发展。

(三)铜山增长极

铜山县地处江苏西北,环抱彭城,接壤三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784元,80%以上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和职工收入分别占全县总量的55%、60%、40%和25%左右。

铜山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牛奶、粮食、蔬菜、木材等产量均位于苏北县中前列,尤其是牛奶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县奶牛饲养量已达2头。农产品加工实力雄厚,维维、绿健、胜阳、中天、大地等企业在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维维集团已经成为年销售收入60亿、利税4.8亿的产业龙头,主打产品维维牌豆奶粉连续多年居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一。集团已经开始实施由豆奶加工向豆奶加工与液态奶加工并举的企业发展战略,投资建成两条鲜奶加工线,年需鲜奶5万吨,将带动1.2万头以上的奶牛饲养。胜阳集团是徐州市今年确定的预上市重点扶持企业之一,目前该集团已形成15亿元的加工生产能力,是全国第四大木材加工企业,主产细木工板、保丽板、泰柚板、阻燃板等9大系列3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实现利税l亿元,在其带动之下,全县有50多家加工企业与之配套,加工规模达到15亿元,利税2亿元。中天棉业公司拥有意大利、德国、美国等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其主要产品牛仔布全部出口,现已形成近4亿元的生产能力。

铜山县应充分发挥自身龙头企业多而且规模大的优势,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率,为沿东陇海线的发展提供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有力增长极。

    六、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的配套措施

    加快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是促进徐连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促进苏北早日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举措,要立足两区一点的发展定位,按照一堡二极的发展战略,落实各种配套措施,促进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

(一)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引导企业和市场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要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和农产品领域,促进国有资产减少股权,逐步退出;引导企业和市场抓住市场农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理清发展思路,通过兼并、收购、联合、上市等手段,迅速做大做强;鼓励、引导企业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力争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另外,重视企业和市场的人才培养,使我省迅速成长起一批有能力、有胆识、有魄力的农业企业家。通过在东陇海线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为该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

(二)培育发展安全优质专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根据所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和形成一批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安全、专用、优质、稳定的原料基地。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对种植户的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兴办稳定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同时要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趋势,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为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按照多种方式引导、多元主体参加、多种模式发展的要求,立足三个一批三个突破,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突出建章立制,完善自我发展、利益分配、民主管理和财务监督机制,不断提升合作水平和规范程度。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原则,大力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整合现有行业协会资源,实行政会分开,建立竞争机制,向民办民营、自我服务方向发展。通过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提高东陇海线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四)完善科技开发、质量保证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保证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要积极完善基础体系建设:一是科技体系,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帮助企业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开发速度。通过科技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加工技术从传统落后形态向现代先进形态转变,实现加工技术质的飞跃;二是质量体系,政府部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农产品的认证认定以及产品监督工作,引导企业提高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同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生产中逐步引入ISO9000ISO14000HACCPGMP等质量安全体系,改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信息体系,建立完善政府和企业信息体系,做好对生产、经营以及国内外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使企业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生产决策。

(五)引导发展农业园区建设。依托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加工出口示范区等各类农业园区,加强园区功能开发,努力提高园区经济规模和效益,培育做大做强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业的新载体和孵化器。积极加快各类园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建设进度,满足入园企业用地、用电、用水、通讯等方面的需求;强化服务,不断改善园区的创业环境。通过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实行集中式开发,逐步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块状经济。

(六)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水、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改善东陇海线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多渠道吸引利用外资。积极调整和创新农业对外招商的方式和手段,借助网络、通信、传媒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招商实效和水平。

(七)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强化政策扶持,创造宽松环境。省里已经明确,沿江开发的所有政策都给东陇海线,局部还要优于沿江,另外原则上不低于山东邻苏区域采用的政策。一是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把新兴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二是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免、抵、退。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规划

2005-2010年)

 

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包括扬州市宝应、高邮全部,以及江都沿通扬运河以北14个乡镇和邗江区4个乡镇。区域规划土地总面积约4383平方公里,总人口238.3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3%3.2%

一、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GDP增速稳步攀升,工业经济贡献份额明显增大;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利用外资高速增长,民资投入增势强劲;三大需求明显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增长加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高于全国水平4.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300元。一产增加值75亿元,增长6%;二产增加值327.1亿元,增长16.2%;三产增加值245.2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2002年的12.748.838.5调整为2003年的11.650.537.9,与全省平均水平8.954.236.6相比分别高2.7、低3.7、高1.3

(二)区域农业发展现状

该区域农业生态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区域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温光水三要素配置协调,生态环境优良,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区域耕地面积295万亩,水域面积1200平方公里。该区域实现农业总产值107亿元,占全市的77.1%;实现农业增加值50.4亿元,占全市的69%种植业:粮食总产量130万吨,其中小麦产量40.1万吨、水稻产量80万吨,油料产量70.4 万吨,蔬菜播种面积85万亩,其中水生蔬菜面积21万亩;畜牧业:生猪年出栏量139.8万头,家禽饲养量6676万只,奶牛饲养1494头。鹅业、鸭业已成为沿运河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鹅年饲养量1132万只,鸭饲养量1202万只;水产业:沿运河地区水产品养殖面积99.3万亩、产量25.9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79万亩、产量6.9万吨;林业:该区域是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近30万亩。

近年来,沿河地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充分发挥沿河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区域农业产业体系。该区域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粮基地、油料生产基地和蔬菜出口基地,如宝应荷藕种植面积10多万亩,年产量10万多吨,年加工6万吨,并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出口藕制品占日本市场的70%;宝应黄塍、高邮菱塘、送桥、邗江方巷都已形成年产商品鹅近百万只的生产基地,其中高邮麻鸭为全国三大优良鸭系之一,高邮鸭列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高邮建立全国罗氏沼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宝应湖大闸蟹、绿杨牌水产品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宝应湖大闸蟹在全国评比中获得十大名蟹称号;宝应、江都、高邮均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在16%左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沿运河区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该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积极实施一个主导产业、一批龙头企业和一批优质品牌三个一发展战略,围绕优质稻米、优质油菜、高邮鸭、扬州鹅、宝应荷藕、特色水产等优势产业,建成初具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实现工业产值18.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4亿元。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0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17家,特别是包括江苏高邮鸭集团、江苏荷仙食品集团在内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优质稻米产业以高邮双兔米业有限公司、扬州宝泰米业有限公司、江苏珠光集团、扬州金宝来米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区域内稻米加工能力达60万吨;高邮鸭蛋加工企业近百家,年加工蛋品达5亿枚,带动了区域鸭产业的发展,仅高邮地区鸭饲养量达400多万只;宝应荷藕在江苏荷仙食品集团带动下,荷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木业由江都快乐集团、扬子木业、高邮丽邮集团等企业带动,实现年加工产值近20亿元。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沿运河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不高,名牌产品不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这些都是制约、影响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的问题,亟待予以解决

二、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沿运河地区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地区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发挥优势产业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立足本区域传统农业产品丰富的特点,实现传统产品与现代加工工艺的有机结合,在沿运河地区形成加工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品牌程度高、出口实力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二)发展目标

2010年,在沿运河地区形成与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根据沿运河地区产业优势、加工业基础,建成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在原有传统品牌产品的基础上,培育一批知名度高、产品质量好、外向化程度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实现沿运河地区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农业增加值7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基本原则

1.市场化导向原则。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必须着眼于国内外两大市场,满足多样、优质、专用、安全的市场需求,依靠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生产适销对路并有竞争力的产品,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与容量,提高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2.区域化布局原则。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优化配置,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防止项目雷同,相互恶性竞争,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产业化经营原则。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必须按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备的农业产业链和较强的产业优势,形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新型生产经营体制和产业组织形式。

4.社会化服务原则。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必须加强政府职能部门服务职能,建立以政府农业服务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提供完备的服务。

5.可持续发展原则。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必须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农业资源,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实现人和自然、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三、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区域定位

沿运河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是全省传统农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根据沿运河产业带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加工业基础,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要立足传统农业品种和产品,引入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和加工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形成传统农业产品与现代加工工艺紧密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沿运河地区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水道运输优势,自古以来就是我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水土肥沃,气候温润,运河两岸长期以来孕育了丰富的农业产品,是我省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宝应种植荷藕可追溯至唐代,世世代代辛勤耕耘的农民充分利用浅水湿地、土质肥沃、空气清新、水质清洌的独特自然生态资源,种植荷藕并作为传统美食流传至今;高邮鸭以地方命名,既反映了高邮地区养鸭近千年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高邮7000年历史积淀和民族文化遗产的鲜明特征,更是高邮人与大自然经久谋合、世代传承的经典之作;邗江的养鹅也是远至唐代,早有有地唯栽竹,无户不养鹅的记载,清代乾隆年间产自邗江黄珏(现方巷镇)黄珏卤鹅为宫廷贡品。这些丰富的地方传统农业产品通过引入现代加工工艺,发展产品深加工,在加工、包装、储藏方面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同时,强化传统名牌与现代品牌的结合,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四、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重点发展产业

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要根据区域定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引导和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向重点产业,重点要发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优质家禽、特种水产、特色林业等五大产业,强化优质安全基地建设,培育现代加工龙头企业。

(一)优质稻米

主攻方向:以品种更新、精深加工、品牌创建为重点,坚持区域布局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产品优质与安全生产紧密衔接,基地建设与产业特点紧密衔接,促进稻米产品在品种、技术、品牌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在全程质量控制、产业链式开发、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经营流通和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发展:以高邮双兔米业有限公司、扬州宝泰米业有限公司、江苏珠光集团、扬州金宝来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苏中沿运杂交中籼稻优势区的宝应、邗江为核心基地,重点发展优良品种,以苏中里下河迟熟中粳稻优势区的高邮、江都为核心基地,重点发展广陵香粳等品种。坚持自育与引进相结合,科研、育种、生产相结合,形成优质稻米开发新机制;按照轻型、简化、高效、清洁生产的要求,突出耕地净化、品种优质高抗化、投入品无害化、技术标准化的要求,强化基地建设;通过机制创新,组建大型、设备一流、工艺先进、有规模、有销量、有实力、有生命力的优质稻米加工企业,研究、开发优质稻米加工技术,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外观品质,加大米淀粉、发芽糙米、米胚芽、大米蛋白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针对稻米品牌多、杂、乱现象,强化加工企业品牌意识,申请品牌地域保护,加强宣传、营销,创建一批具有强势竞争力的稻米精品。

(二)特色蔬菜

主攻方向:提高种质创新与种业产业化水平,主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扩大深加工的规模,提高深加工能力;开拓国外市场,提高外向化程度。

产业发展:以江苏荷仙食品集团、扬州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企业为龙头,以环湖菜区的宝应为核心基地,辐射带动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其他地区,重点发展莲藕、水芹、茭白、茨菰等水生蔬菜。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应用、推广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控制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蔬菜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

(三)优质家禽

主攻方向:强化种质资源建设,形成优质地方家禽保护、开发和引种机制;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和规模生产企业,实现规模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提高禽类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形成著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产业发展:以江苏高邮鸭集团、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邗江佳钰食品有限公司、高邮天歌鹅业公司、高邮秦邮蛋品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以丘陵山区肉鹅生产区的高邮、邗江、江都等为核心基地,重点发展扬州鹅以里下河蛋鸭生产区的高邮、宝应、江都等为核心基地,重点发展高邮鸭。加快规模化饲养基地建设,发展大中型养殖企业,实行工厂化、集约化经营,制定和完善优质地方家禽的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和饲养技术规程,积极发展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和绿色家禽的标准化生产;研究、探索禽产品的保质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搞好产品的分级、保鲜、包装,加大产品的深加工力度,提高禽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重视引入新的营销理念,积极推进超市连锁经营水平。

(四)特种水产

主攻方向:建立和完善特种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高品种创新和储备能力,努力全国优质地方特种水产品种保护、开发和引种中心;建设一批初具规模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加工生产基地和流通市场,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完善加工、流通冷链,加快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促进产品出口。

产业发展:以江苏水仙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宝应县为核心区,辐射带动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其他地区,重点发展虾类(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经济贝类(河蚬等)、特色鱼类(鳜鱼、黄鳝、黑鱼等)、龟鳖类、观赏鱼类等特种水产。构建集中养殖区域,向专、精、特、新、强方向发展,将发展名特优新养殖与无公害基地、绿色水产品生产结合起来,与产业化经营、出口创汇结合起来,与原良种基地及良种引繁中心建设结合起来,与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攻关;在完善加工、流通冷链的基础上,根据现有资源特点,发展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积极推行ISO9000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从品质入手,增强综合竞争力,加速突破贸易和技术壁垒,切实提高水产品出口创汇水平。

(五)特色林业

主攻方向:强化林木种苗引繁体系和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重视林木资源保护和开发,培育、壮大种苗龙头企业,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产业发展:以江都扬子木业、扬州快乐集团和高邮丽邮集团等企业为龙头,以宝应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其他地区,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引进、选育速生、丰产、抗逆性强的杨树新品种,建立健全杨树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抓好营建林纸(板)一体化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加强杨树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管理水平;大力提高木材加工水平,重点引进国际先进木材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按市场需求不断开发高附加值、高质量、环保型新产品,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重点发展区域

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域作用,从而拉动整个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宝应、高邮是沿运河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农业生产较有特色,农产品加工基础较好的县,因此在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中,要重点建设宝应、邮两县,连片开发,整体推进,使其成为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的战略前沿。

(一)宝应

宝应始建于秦,古称安宜,京杭运河穿邑而过,风光宜人,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属黄淮冲积平原,以京杭运河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高东低;沿运河两岸高亢,东西边缘低洼;运东南北两侧略高,中间偏低。境内多数地区在海拔两米左右,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

宝应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90万亩,主产稻、麦、棉花、油菜、大豆和多种蔬果。境内河湖密布,面积约257.69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6亿立方米。湖泊多属浅水、封闭型水体,水产品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螃蟹、龟鳖珍珠,是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滩地面积约73.4万亩,为里下河地区最多的县份,滩地土壤属腐殖沼泽土亚类,以种植优质莲藕、耐水林木为佳。鲜藕产量和出口量名列全国之最。宝应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特别是荷藕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出口量均为全国之冠,被国家授予中国荷藕之乡称号。

江苏荷仙食品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以莲藕加工为主导的蔬菜种植加工出口创汇企业,拥有进出口自营权。集团借助宝应丰富的荷藕资源优势,以发展创汇农业为主导方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提高集团加工能力,企业投入2000万元,兴建2万多平方米的国际食品加工标准化厂房,从美国、日本引进先进生产设备100多套,建成蔬菜食品加工生产线11条,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投入60多万元,与日本长山株式会社、武汉水生植物研究所、江南大学等研发机构共同研制开发调理蔬菜、荷叶菜等新品种,市场销售较好。

宝应要立足现有优势产业,以水生蔬菜、特种水产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二)高邮

高邮地处江苏中部,地域南北长50.4公里,东西宽57.6公里,总面积1962.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9%。净陆地面积1463.8平方公里,水面498.8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部分为丘陵,东北较低洼,大多为水乡平原。富饶的高邮湖为江苏第三大湖,依傍宽阔的京杭大运河,众多湖滩分布东西,数百条河流交错有致,为扬州市水面最多的县份。高邮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显著,阳光充足,水源充沛。

高邮盛产70多种鱼类及虾、蟹、贝等,众多的湖荡滩和室外河流成为野鸭、天鹅、鹭鸶等野生动物群聚栖息之地。地下水经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为天然优质矿泉水雄厚的农业基础为高邮赢得全国粮棉生产、平原绿化、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先进县等荣誉,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省家禽、棉花、蚕茧、水产品重点基地。农业生产能力较高,其中粮食6.5亿公斤、油料2000万公斤、皮棉700万公斤、鲜茧1.75万公斤;出栏生猪70万头、家禽2000万只、山羊20万只;水产品总量10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2万多吨。

江苏高邮鸭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以国家级高邮市种鸭场为核心,联结高邮鸭科研育种、炕孵、蛋品、鸭肉、羽绒、饲料加工和兽医生产等相关企业,以及广大基地农户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促进企业加工水平提高,集团新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6000平方米标准化生产厂房,添置生产设备,集团生产能力达到了年加工蛋品1亿多枚、肉鸭200万只和供应苗鸭1000万只,产品科技含量也大幅度提高。新建了高邮鸭业园区,目前分别与浙江、苏州、淮安等地12家企业就食品包装、蛋品加工、物流中心等签定进园协议。

高邮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明显的特点,优质家禽为重点,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档次

六、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建设的配套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抓好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建立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始终坚持两个高于不动摇,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建立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工业理念开发农业、以市场机制运作农业、以项目实施推进农业,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实行多元化投入建立和完善正常投资回报机制,对于三资投资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业开发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调动市场主体的开发投资积极性,广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3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转让、入股、发展股份合作制和荒地、荒水、荒滩的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和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民、民收益的原则,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种养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和合办专业合作社,不断健全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和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引导有能力和实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牵头兴办农产品行业协会,把同类农产品的加工营销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组织进来,发挥其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共商产、加、销,同议质、量、价,提高行业的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建立健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4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技推广中心()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和完善服务功能。建立以政府公益性服务为主体的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民教育与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和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5.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统筹沿运河地区城乡发展,高度重视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立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地区农产品加工开发,研究制定开发规划,加强对沿运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