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的长期性因素分析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粮价上涨的长期性因素分析

 

粮价,正在牵动世界的眼光。截至1月底,全球食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5%。本月6日结束的西方八国集团部长会议以及13日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都把粮价作为重要话题。面对国际上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中国也面临了越来越大的涨价压力。在这种国际粮价上涨的大趋势下,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在保证中长期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期对话请来了经济学家,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常清教授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主持人:现在国际社会对粮价的一般的看法是,当前全球性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是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全球生物质能源迅猛发展、占用耕地、气候变暖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造成的,与以往的生产周期性波动不同,因而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常清:是的。我们一定要看到粮价上涨背后的长期性根本性因素,不能就短期问题谈,这样容易出偏差。本轮粮价上涨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我认为最应该注意的是那些长期因素。

 

    第一个因素,从粮食供给来看,可耕地的减少是必须注意的动向。由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走上了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这就必然会使可耕地面积减少,不仅仅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的大国,也有东亚的一些国家,这种可耕地减少是一种长期趋势,可以说工业化城镇化不到位不会发生转变,即使把技术进步因素放进去,土地减少的趋势也必然减少粮食的供给。

 

    第二个因素,仍是供给角度,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粮价低迷起,各国对于农业的投入原则是建立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使农民不破产基础之上的,没有发现哪国对农业有巨大投入,尤其是非洲南美等落后的国家,由于世界各国对农业投入没有出现有效增长,加之粮食过剩,人们掉以轻心,也是这轮粮价上涨的原因。

 

    从需求来看,从2003年起世界进入新经济周期,发展中国家经济从量变到质变,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最先增加的就是食品支出,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需求不仅是口粮的需求,而是粮食数量和质量叠加的需求,要吃饱加吃好,增加肉禽蛋奶消费。使得对粮食需求呈现直线增长,这个因素估计还会延长很长时期。

 

    而第四个因素就是粮食用途的变化,由于油价攀升,粮食成为替代能源,主要是玉米。而且从目前来看,原油的涨势没有什么变化,而且很可能要延长,与人争粮越来越严重。

 

    第五个因素,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粮价低廉,使价格不能起到抑制浪费的作用,对粮食的浪费严重。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食品消费的质与量都是超过小康水平,因为粮价太低了,大家对粮食不爱惜,这种消费习惯加剧了粮食的需求。这五个因素都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也带有长期的趋势,这样就会使粮食价格长期上涨。

 

    主持人:现在也有观点认为本轮粮价的上涨与国际投机资本进入农产品市场有关,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常清:我并不同意所谓阴谋论、投机论。一般观念认为价格上涨不好,是投机带来的,原油价格在50美元的时候,这种观点盛行,认为是投机资本的推动,使原油价格达到50美元,现在到了110美元了,我们回头来看看,是不是能说是投机资本使原油从50美元上涨到110美元了?我认为不是。

 

    价格是怎么形成的?确实是投机资本在交易,但是,投机资本背后,是对未来产品供求关系的一个预期。投机资本其实是不可能推动或者限制价格的,它只是反映一种趋势,反应了供求关系,这种反应是有用的。我们倒是应该回头来好好考虑怎样去认识现代市场下的期货,怎么发挥它的作用,而不是由于不理解,一涨价就说是投机资本在作用,恰恰政府决策者、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期货市场发出的信息,我们要利用这种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的作用来进行科学决策。这就是期货最大的功能。

 

    主持人:粮价上涨的长期性现在是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共识。在国际粮价暴涨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价格保持了稳定,但是国际粮价对国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之现在农用生产资料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很多人都在问,中国粮价趋势会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当前国际国内这种价格的差异。

 

    常清: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告诉我们,粮价是长期的上涨。除了认识到粮价上涨是长期的,还有一个价值判断,就是说粮价上涨是好还是坏。这牵涉到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我认为我们不能先验地持抑制粮价的结论,而要分析原因。价格是两方面的的问题,我们要看到粮价上涨促进农业生产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对人民生活影响的一面。应该重视几个误区: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把粮价上涨当成短期现象,价格一开始上涨就平抑它,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要给农民实惠,它刚涨就打压了,它的调节作用就没有了。要根据粮价上涨长期性的特点,从战略性角度进行思考,不能只是看到短期内的不好就打压,这不仅使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而且容易误大事。2003年橡胶每吨在13000-14000元时,我国抛出储备平抑价格,而当橡胶涨到每吨3万元左右时,却无存货可出。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它上涨的长期性,只和过去比,不看未来。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粮价上涨就不好。这种观念会促使各方采取措施。中国的改革是从提高粮食价格开始,过去讲工农产品剪刀差对农业的伤害,现在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要落到实处。应该通过本次涨价看到其深刻的根源,研究怎么脚踏实地的调整工农业产品比价。从2000年各种产品对农产品比价到现在来看,有色金属价格涨了4-5倍,石油价格涨了10多倍,房地产更是大涨,但粮食与2000年比只涨了30-50%,有的还不到。所有的价格都变动了,只有粮价不变。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应该涨的产品就应该让它释放,调整经济结构。假如把它正常的上涨按住了,就会使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

 

    第三个误区是人们对未来可能的粮食危机认识不足。假如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采取正确措施,有可能出现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国际粮农组织已经讲了,国际库存已经降到30年来最低,这时候不应该抑制价格上涨,而是应该通过价格信号增加供给,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应从增加供给入手,增加供给的办法绝对不是按住粮价,而是要让粮价发挥对供给的调节作用,同时加大农业投入,这样才能在可能出现的世界性粮荒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是对价格信号的扭曲重视不够。中国已经深刻融入国际社会与国际市场。全世界粮价都在涨,只有中国不涨,大家都认为这是好事情,而我认为这种价格信号扭曲能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值得思考。粮价暴涨不好,但是要考虑到我国已经与世界接轨,中国的重点是促进供给,而绝不是按住粮价,越按越扭曲,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只顾自己筑坝是危险的。我们和国际价格可以有差距,但不能差距太多。

 

    主持人:在这种时候您认为中储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常清:我认为中储粮在发挥作用时要有智慧,一定要走在市场的前面。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主要是依靠中央储备粮,目前宜收不宜放。提议中储粮对一些我们现在认为价格不振的品种扩大收储。要充分考虑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动,来决定自己的吞吐行为,不能只看国内,用短期行为打压粮价,我国国内玉米、小麦、大米、白糖价格都很低,现在提高了小麦和大米的最低收购价,但白糖和玉米没有,国际上玉米却在暴涨,这个时候,我认为国储应该大量收储,一方面调动农民积极性,一方面缩小与国际价格差距,增加库存。这样一旦国际上出现粮食危机时,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绝不能现在开始拍卖,以致于等到要用时却没有粮了。我还想建议在目前的非常时期,国家粮食储备局应该开放系统,成立专家委员会,让真正对国家民族负责的专家参与,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利用集体的智慧。

 

    总体而言就是说在战略上要舍小保大,不要让世界粮荒冲击我国,这才是真正的粮食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