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议书
项目领域: | 生物技术 |
项目名称: | 移植排斥反应的预测、诊断试剂盒的开发生产 |
单 位: | 陕西瑞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 基本信息 1.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 | 胡军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2.10 | |
学历 | 研究生 | 学 位 | 博士 | 获得最终 学位院校 | 第四军医大学 | |
所学专业 | 移植免疫学 | 现从事专业 | 移植免疫学 | |||
职 称 | 讲师 | 职 务 | / | |||
主要工作经历 |
1982-1989年,在河南省确山县卫生防疫站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 1989-1992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病毒及其免疫专业读硕士学位。 1992-1996年 在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从事病毒及其免疫和移植免疫的研究工作。 1996-1999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移植免疫学专业读博士学位。 1999-2001年 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从事移植免疫学研究。 2001年至今,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主要从事移植免疫学产品的开发工作。 | |||||
主要工作成绩 | 从事过的主要重大项目情况、研究成果和获知识产权情况(不限字数)
1、军队重大课题《心肺联合移植临床研究》2002.05-2005.12 主要参加者。项目进展顺利。 2、《心脏移植临床与基础研究》项目的主要参加者,已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已申请的发明专利一项,准备申请的专利两项。
|
2.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内容摘要(限500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预测、诊断产品的开发生产 |
器官移植是临床上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领域,据权威机构预测,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外科手术的一半都将是器官置换。世界上已有70多万人接受了器官移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万多例的速度增加,但临床上对器官移植病人的选择及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无创诊断、监测手段等尚未建立起来;这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本项目把基因工程技术和传统免疫学方法及新建立的免疫学方法结合起来,制备世界通用的HLA抗原标准细胞,为器官移植前的供、受体搭配,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预测、诊断提供快捷、敏感、特异、可靠、无创的科学检测方法,该方法目前已用于临床心脏移植的排斥反应的诊断,经过大量的临床活检对照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也已基本建立,目前只需制备出通用检测试剂盒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即可进行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该项目的成功填补了世界器官移植领域的空白,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明显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期限均具有革命性的重要作用。不但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该试剂盒的出现会大力推动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终将使全球器官移植的总体水平有明显提高。 本项目原材料的制备使用的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其所用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方法是目前免疫学专家公认的,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最好的体外模型;所用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是我们近期才新建立的一个细胞免疫学检测的新方法,并已申请专利,故本项目产品短期内被其他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所取代的可能性不大。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技术均立足国内,采购渠道通畅。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预测、诊断、监测领域在世界上属于一个尚未开发的领域,尚未有与排斥反应诊断有关的试剂盒推出, 我们申请国内外专利后可保护20年。目前排斥反应预测试剂盒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请美、日、德、英、印五国的专利;排斥反应诊断试剂盒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本产品的出现将抢占全球器官移植领域产品的至高点。 本项目产品以出口为主,市场约4-5亿美元/年(市场上无同类竞争产品)。预计总投资约5000万元人民币,首期投资需1000-1500万元人民币。投资到位后18-24个月可具备批量投产条件,生产能力为年产80万套,投产一年后年产150万套。届时,年销售收入20亿元人民币,税收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8亿元人民币。产品上市后一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
二、项目情况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应用需求、研究开发的必要性(不限字数) 1.1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针对危害人类健康的各器官的终末期疾病,器官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手段。器官移植术前排斥反应的预测、术后排斥反应的监测与诊断,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避免病理排斥反应的发生等是临床器官移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项目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建立HLA抗原标准细胞检测平台,为器官移植前的供受体搭配、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预测、监测、诊断、预防和技术服务保障提供快捷、敏感、特异、可靠、无创的科学检测方法。该项目的成功填补了世界器官移植领域的空白,对排斥反应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明显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期限均具有革命性的重要作用。不但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该试剂盒的出现会大力推动器官移植领域的发展,终将使全球器官移植的总体水平有明显提高。 由于该项目填补了世界器官移植领域的空白,它的出现将抢占全球器官移植领域产品的至高点。将使我国在世界生物技术产品领域拥有一席之地。为我国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开辟一个新领域,对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应用需求及研究开发的必要性 器官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领域, 有人预测, 到二十一世纪中叶, 外科手术的一半都将是器官置换. 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万人接受了器官移植,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近5万的速度增加, 但目前临床上对器官移植病人的选择都是通过HLA抗原配型来比较供受体差异的大小,这种比较只是对供受体HLA抗原的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不能反映他们各自HLA抗原组合的功能状况,而不同的抗原组合具有不同的免疫反应性,所以,原来的方法不能反映一个人的HLA抗原组合对人类某一个HLA抗原的免疫反应性。而本方法是一个功能性检测方法,是了解一个人的HLA抗原组合对各种不同特定抗原反应性的方法。这一方法所得结果更接近人体内实际的免疫反应状况。目前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确定主要是通过有创,痛苦、非特异的活检穿刺方法。临床上急需的快捷、敏感、特异、可靠、无创的科学手段尚未建立。再者器官移植后,受体需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 但服用该药的剂量过大不仅导致费用增加(一般一年需数万元人民币), 且受体易患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 服用剂量过小又会导致移植器官被排斥而失去功能, 如何对具体的个体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是长期以来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多年来指导用药的“金指标”一直是上述的活检穿刺, 但由于活检穿刺费用高且有创、痛苦, 不易为病人接受, 而且穿刺本身具有危险性, 不宜多做, 故移植后在医生未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因排斥反应使移植器官失去功能而导致病人死亡情况屡有发生。再如, 许多病人在移植后, 由于经济原因而停用免疫抑制剂, 结果发现其中有些病人停药后并不发生排斥反应, 也就是说这些病人对供体器官产生了免疫耐受,在未停药的患者中,实际上可能有不少患者已对供体器官产生了耐受。然而,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指标去检测并说明该患者已对供体器官产生了耐受,所以,医生很难确定停用免疫抑制剂的时机,从而,使移植后停用免疫抑制剂成为一种冒险。因此,本方法将对器官移植前的供受体选择、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的确定以及停用免疫抑制剂时机的掌控有革命性的贡献。 器官移植是治疗许多器官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方法。在器官移植后,供受体间HLA抗原的差异将引起排斥反应,排斥反应仍是目前影响心、肝、肾、骨髓等器官或细 胞移植后1年、5年、10年存活率的主要因素, 如果有一个在移植以前可以挑选供受体使之合理搭配(即挑选那些移植后可能发生排斥反应较轻或不发生排斥反应的供受体进行移植, 这一点对骨髓移植尤为重要)、在移植后能检测有无排斥反应发生、移植器官有无淋巴细胞慢性浸润及受体对供体器官有无免疫耐受发生等的无创检测方法, 对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使之适时停药(将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提高病人生存质量,降低移植病人的死亡率, 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这将有力推动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 所以, 随着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的不断增加及移植免疫学的迅速发展, 建立一套完善的移植前对供受体选择, 移植后监测受体对供体特异性免疫状态的无创检测方法, 对供体器官的长期存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本方法出现以前, 临床上尚没有一个快捷、敏感、特异、可靠、无创的科学的指标来指导移植前供体的挑选, 移植后排斥反应和免疫耐受的诊断,及免疫抑制剂用量调整的方法。
| |
2.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拟解决的技术难点、创新突破点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水平(不限字数)
2.1本项目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 将传统免疫学检测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一套可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预测的快捷、敏感、特异、可靠、无创的科学方法;在进行传统免疫学研究过程中建立一个全新的免疫学方法,应用于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主要研究内容有: (1)排斥反应预测: 它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表达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标准细胞株,使每株细胞上只表达一个HLA抗原。再把这些几乎包含了人类全部HLA抗原的细胞株的细胞分别放入细胞培养板各孔之中,制成标准细胞板作为抗原板,用该抗原板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方法来检测受体对哪些HLA抗原反应强、对哪些HLA抗原反应弱,从而指导我们为受体挑选合适的供体器官,以减少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A、HLA抗原缺失细胞系(作为HLA抗原表达的空白细胞载体)的选择与鉴定,已完成。 B、通过EB病毒感染的方法建立包含已知人类全部HLA抗原的几十个细胞系(该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分别从这些细胞中提取mRNA进行反转录,再通过PCR方法从反转录的cDNA中克隆出目的基因进行测序,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已经完成了其中一部分。 C、选择一种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并且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构建HLA抗原表达载体,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已构建出10余个抗原表达载体)。 D、把HLA抗原表达载体经包装后转染入细胞中表达(正在进行中)。 E、筛选稳定表达某一个HLA抗原的细胞建株、并进行鉴定。 F、重复上述工作,建立分别表达不同HLA抗原近100个亚型抗原的细胞株。 G、探索用这些细胞株作为刺激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最佳条件。 H、建立这些细胞株的大规模培养条件,用这些细胞制备包含人类全部HLA抗原的检测板。 I、用这种HLA抗原检测板,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为器官移植受者挑选供体,同时对移植后的患者进行监测,发现已对供体器官产生免疫耐受的患者,并指导其逐渐停用免疫抑制剂。 J、建立用这些细胞株作为刺激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的最佳条 件。 (2)排斥反应等的诊断: 在进行移植免疫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免疫学方法,由于其实验方法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相似,反应结果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完全相反,暂时我们把它叫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该实验可以用来检测外周血中活化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故使用上述HLA抗原板即可检测器官移植受者体内有无HLA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从而判断体内有无排斥反应发生。该方法不但可以用于诊断排斥反应,也可能用于各种传染病的诊断和预防。 ⑴挑选上述已被EB病毒转化的细胞株中相互不具有相同抗原的细胞株,以他们为载体,通过上述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其它的未包含在所挑选的载体中的HLA抗原分别转入其中并表达,使一个细胞表达尽可能多的HLA抗原。从而使这些细胞株表达几乎人类全部的HLA抗原。 ⑵用这些表达较多HLA抗原的细胞株制备HLA抗原板,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对器官移植病人进行排斥反应监测,并探索其最佳反应条件。 ⑶选择上述两种细胞板中的一种细胞板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对器官移植后的患者进行排斥反应监测、诊断和预防。 ⑷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方法在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索性研究,争取早日把该方法应用到流脑、乙脑病毒、出血热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病毒等疾病的诊断和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评价方面。 2.2 拟解决的技术难点: (1) 建立、筛选稳定表达单一HLA抗原的各种细胞株。 (2) 表达HLA抗原的细胞株的大规模培养技术。 2.3创新突破点: (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百余种分别只表达一种HLA抗原的标准细胞株,把这些细胞株和传统免疫学技术结合建立人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板,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一个世界通用的、体外检测一个个体对每个HLA抗原反应性的方法。该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见附件)。 (2)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可以用来检测机体内活化淋巴细胞特异性的免疫学方法(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检测体内活化淋巴细胞特异性的方法),并在世界上推广该方法用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预防。 2.4预期达到的目标 2.4.1 过2-3年的工作,完成上述HLA-Ⅰ类抗原、HLA-‖类抗原近100个亚型抗原的表达、并使之具备生产条件。 2.4.2 通过3-4年的工作,用于移植前挑选供、受体使之合理搭配的检测试剂盒,用于移植后排斥反应监测、诊断的试剂盒均拿到生产批号,投放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开始进军国外市场。 2.5主要技术指标和水平: 2.5.1主要技术指标: (1)表达10多种和表达单种HLA抗原的细胞株,具有稳定表达、传代能力。 (2)移植前用于预测,可以了解一个个体对每个HLA抗原分子的反应性;移植后用于诊断,可以确定受体对供体所含抗原有无免疫耐受发生。 (3)移植后用于诊断,不但可以确定排斥反应的发生与否,而且还可以确定受体对哪一个HLA抗原产生了排斥反应,精确到每一种抗原亚型。 (4)建立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技术平台,建立和掌握50升、300升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技术条件。 2.5.2 水平: ①预测、诊断排斥反应的试剂盒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②有关细胞大规模培养的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6 经济指标 : ①预测、诊断排斥反应的试剂盒国内上市后年利税达到一亿元人民币。出口年创汇4-6亿美金。 ②各种传染性疾病检测试剂盒投放市场后,可创造不少于排斥反应检测试剂盒所能创造的效益。 综上分折,本项目预计投资5000万元,首期投资需1000-1500万元人民币。投资到位后18-24个月可具备批量投产条件,生产能力为年产80万套,投产一年后年产150万套。届时,年销售收入20亿元人民币,税收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8亿元人民币。产品上市后一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
3、预期可获得的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不限字数) ①目前已获得国内发明专利一个,专利号为:00113747.6(见符件),其在美、英、德、日、印度的专利申请正在进行中。 ②我们建立的免疫学新方法的也已申请专利。
|
4、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国内现有技术基础,与项目有关的技术领域的国内外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情况(附有关查新结论)(不限字数) 4.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 临床器官移植后对移植排斥反应的最终诊断主要靠活组织穿刺检查来确定,如心脏移植,目前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心脏移植病人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病人接受心脏移植后,世界上各移植中心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心内膜活检来监测或诊断排斥反应,尤其是移植后第一年内,可能要进行多次心内膜活检,由于活检穿刺具有一定的创伤和危险,而且还要昂贵的费用,病人比较痛苦,不易为医生和病人所接受,所以国内大多数心脏移植单位都很少正规地给患者做定期活检。为建立一个风险小,快捷、敏感、特异、可靠、无创、费用低、医生和病人都乐于接受的排斥反应的监测、诊断的科学方法,国内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大量工作。他们先后对心肌钙蛋白T、心肌钙蛋白I[1,2,3,4],降钙素前体,肿瘤坏死因子、IL-2、IL-6[5,6]、ntopterin[7]、C反应蛋白[8]及echocardiographic functional indices or stress-velocity relation loops[9,10,11]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12] 等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诊断中的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均不理想。目前,临床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主要靠临床医生的经验、一些移植器官的功能性指标(一旦发现器官功能有改变,就表明器官的损伤已相当严重了,时机太晚!)和一些非特异的免疫学指标(如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C反应蛋白检测,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一些细胞因子监测等的结果)。虽然一些大的移植中心试图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CTL杀伤实验等细胞免疫的特异性指标引入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 但由于他们未建立标准细胞株, 所以他们只能把一个一个供体的脾细胞冻存起来作为刺激细胞或靶细胞, 而且只能做一对一的检查, 即一个供体对一个受体做检查, 由于每一个冻存脾细胞中B淋巴细胞的比例不同(只有B淋巴细胞表面才表达二类抗原)及他们冻存的细胞各自的状态不同,还有人们对活化淋巴细胞对抗原再刺激的反应增强、减弱的条件了解不足(对反应原理不清楚)等, 使他们的结果也不相同, 缺少可比性和稳定性。有时即使是对同一个人的检测,同一中心不同时间做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对于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方法用于诊断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少。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他研究单位尚未建立一个合适的排斥反应诊断方法。 4.2国内现有的技术基础: 生物技术可能是国内少数几个接近于国外技术水平的领域之一,基础较好;本项目所使用的技术均为生物工程领域的成熟技术,现有技术基础已完全满足该项目的要求;研究组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有足够资金支持,完成该项目无大的困难。
1.Howard J,Smeven B,Jefrey E, et al.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rejection of transplanted hearts with indium-111-labeled lymphocyte.Circulation, 1987, 75:868-876. 2. Narula J, Acio ER, Narula N,Annexin-V imaging for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cardiac allograft rejection. Nat Med 2001 Dec;7(12):1347-52 3.Patrcia K,Donald W,Anna Moriarty,et al.Immunological monitoring of the cardiac transplant patient.Chest,1988,94:834-836. 4.Reader JA, Burke MM,Couniham P,et al.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huamn cardiac allograft rejection.Transplantation,1990,50:29-30. 5.Valentine HA、Fowl航MB,Hunt SA,et al.Changes in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indexes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s potential markers of acute cardiac rejection. Circulation. 1987,76(suppl.5)v-86. 6.Auer TH,Schreier G,Hutten H,et al.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intramyocardial electrogram for monitoring of allograft rejection. Transplant Proc,1995,27(3):1983-1985. 7. F.Iberer,B.Grasser,et al. Intraducing a new clinical method for noninvasive rejection monitoring after heart transllanta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 Analysis of paced intramyecardial eletrogram. Transplant Proc,1998,30,895-899 8. Angermann CE,Nassan K,et al.recognition of acute cardiac allograft rejection from serial integreted back scatteranalysis in human heart transplant recipients.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echocardiography. Circulation. 1997,95(1):140 9. Marie PY, Angioi M, Carteaux JP,et al. Detection and prediction of acute heart transplant rejection with the myocardial T2 determination provided by a black-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equence. J Am Coll Cardiol 2001 Mar 1;37(3):825-31. 10. Mullen JC, Bentley MJ, Scherr KD,et al.Troponin T and I are not reliable markers of cardiac transplant rejection.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2 Aug;22(2):233-7 11.Wahlander H, Kjellstrom C, Holmgren D,et al.Sustained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cardiac troponin T during acute allograft rejection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in children. Transplantation 2002 Oct 27;74(8):1130-5 12. Chance JJ, Segal JB, Wallerson G,et al.Cardiac troponin T and C-reactive protein as markers of acute cardiac allograft rejection. Clin Chim Acta 2001 Oct;312(1-2):31-9
| |||||||||||||||||||||||||||||||||||||||||||||||||||||||||||||||||||||||||||||||
5、项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和风险分析(不限字数) 5.1研究方法:⑴细胞培养技术 ⑵基因工程技术 ⑶病原微生物培养及纯化技术 ⑷单克隆抗体技术 ⑸蛋白质纯化技术 ⑹免疫组化技术 ⑺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 5.2技术路线图1:
美、欧临床试验及市场准入、FDA申请
5.3可行性研究: ⑴基因的克隆表达是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研究组有一位基因工程专家专门负责该项工作,无大的技术问题;稳定表达某一HLA抗原细胞株的筛选也无大的技术难点,所有的困难就是工作量大; ⑵项目研究所使用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方法是经过几十年验证的、反映体内细胞免疫状态的最好的体外模型,对该方法研究组有多个成员都有丰富的试验经验; 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为本研究组自己所建立,其建立时间虽然较短,但经100余人次临床应用,50余人次活检病理对照检查,二者有很好的一致性。 5.4风险分析: 排斥反应的预测和诊断方面的试剂盒原材料的制备,其所用技术均为基因工程的常用技术,理论上本研究没有太大的、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技术风险。其所用的检测方法:一个是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一个是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前一个已建立近30年,是免疫学界公认的、能够反映机体内细胞免疫状态的最好的方法;后一个虽然建立时间较短,但用于临床排斥反应检测与目前公认的活检对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其体外模型也已建立成功,其反应发生的内部机理也已基本清楚。 | |||||||||||||||||||||||||||||||||||||||||||||||||||||||||||||||||||||||||||||||
6、预期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的前景预测及分析(包括国内外应用或市场现状、潜在用户、市场前景及风险预测,经济效益和社会作用、影响分析等) 6.1市场对该试剂盒的需求来源 ①移植前对供受体进行挑选: 每年全世界大约要进行5万例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 除这些受者需检查外, 每个受者需从多个有意贡献器官和骨髓的被选供者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供者, 故做一例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需作多个检查, 此项每年大约需10万多个试剂盒, 共约3000万美元的市场. ② PRA检测: 目前每年全世界大约进行5万例器官移植, 每个受体移植前均需做PRA检测, 此项每年大约需5万个PRA检测试剂盒, 共约200万美元的市场. 但该项检测有两个公司的产品已经投放市场. ③排斥反应的诊断: 目前全世界已有存活移植患者约50万人, 而且每年还在以近5万例的速度增加, 按常规使用, 接受器官移植1年以内每年需检查4次, 1年以上每年需检查2次, 此项每年大约需120万个试剂盒, 共约36000万美元的市场. ④免疫耐受检测: 服用免疫抑制剂两年以后均可检测, 一年检测一次, 此项每年大约需检测试剂盒50万个, 共约15000万美元的市场. 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需要。 ⑥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⑦肿瘤,乙肝等疾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评价等。 ⑧各种病毒性疾病诊断的需要。其市场也在5亿美元左右。 综上分析,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市场预测诊断市场约为5亿美元,各种病毒性疾病诊断试剂盒的市场也有约5亿美元,总计该项目所涵盖的市场在10亿美元以上。 6.2风险分析: ①本项目所使用的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其所用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方法是目前免疫学专家公认的,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最好的体外模型;所用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试验是我们近期才建立的一个免疫学方法,故本项目产品短期内被其他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所取代的可能性不大。 ②本项目研究所涉及的基础技术和研究方法均已成熟,足以支撑本项的实施。 ③本项目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立足国内,采购渠道通畅。 ④目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预测、诊断、监测领域在世界上属于一个尚未开发的领域, 尚未有其他有关的试剂盒推出, 我们申请国内外专利后可保护20年。 综上所述,目前在器官移植前的供受体挑选,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和免疫耐受性诊断方面尚无相应产品出售,本项目产品推向市场后属独家经营,无竞争产品。 6.3经济效益: 6.3.1产品成本分析 以下产品成本分析按50万套/年生产能力计算。 6.3.1.1 制造成本: 全年制造成本12405 万元,其中: 直接材料7431.5 万元(按小试阶段平均耗用材料计算) (约占60%) 直接工资1860.8 万元 (约占15%) 制造费用3112.7 万元 (约占25%) 其中:折旧及摊销1512.7万元(按新增3076万元固定资产计,折旧按6年平均摊销) 厂房租赁160 万元 燃料动力320万元 运输包装300万元 外出考察80万元 其 它500万元 6.3.1.2 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全年共计42673万元 管理费用:参照本企业实际情况按销售收入15%计算,全年计14886万元; 财务费用:约为销售收入3%计算,全年约2977万元 销售费用: (含广告推广费用) 参照本企业实际情况按销售收入25%计算,全年约24810万元 6.3.2 经济效益分析 试剂盒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表
6.3.3项目投资评价 本项目在提出申请之前,即前期研究阶段已投入240万元研发经费,完成中试时的生产能力为80万套/年,此后,将通过增加资金投入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2年后年达到年生产能力150万套/年,投资评价计算期,年计算(固定资产佘值为零),则本项目投资评价如下: 本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较高,投资回收期短,经济效益明显,是见效快、回报高的好项目,项目的投产,既可以给国家税源做出较大贡献,同时又能出口创汇.因此,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6.4社会效益分析 该项目属生物高技术领域,是传统免疫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其产品投入市场将大大延长接受器官移植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开发的成功除每年可为国家增加数亿美元的利税外,更重要的是它将使我国在世界生物高技术产品开发领域填补空白和占有领先地位;使器官移植技术和水平获得突破性发展,使我国器官移植产品占领全球同类产品的至高点;作为我国首个出口欧美的生物高技术产品,也将对我省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项目技术高新,工艺流程长,对上游生物仪器、生物仪表、生物设备及生物材料、高分子材料、包装材料、运输业有着极大的需求,对上游各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下游器官移植产业提供快捷、简便、准确、价谦的预测、诊断试济,提高器官移植反应成活率,降低移植监控的费用,对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本项目的产业化,需要高质量的设备、设施,引入人才,招揽员工,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和对本地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投资计划书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投资完成后将拥有一个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的生物工程研究所(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和一个符合美国FDA要求的GMP生物工程产品生产车间(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投资拟分两次到位,第一批1000万元,建立生物工程研究所;第二批4000万元,建立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厂。 首期投入1000万元,经费主要使用如下: 1. 建立生物工程研究所:租房1500平方米;地点: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租金:约25万元/年;租期:20年。人员约30人。 2. 装修:150万元。 3. 购买设备(见计划购置的重要仪器设备表):350万元-450万元;包括基因工程实验室:100万元,细胞工程实验室50万元,蛋白质纯化实验室100万元,通用仪器设备100万元-200万元。 4. 申报国外专利约80万元。 5. 科研经费275万元。 6. 研究所人员工资及办公、运转费用每年约120万元。其中聘请的技术人员 基因工程实验室约6人,年需工资约18万(其中一个博士约需工资12万元)。 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蛋白质纯化实验室约8人,年需工资约30万元(其中3个博士约为24万元)。 基金申请、国内外生物科技信息搜集、信息管理约5人,年需工资约12万元(其中一个博士约需工资8万元)。 总经理、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财务、打字、司机、人事、勤杂等人员工资每年约25万元。 总计每年约需工资85万元,办公经费约35万元,共计120万元。 研究所三年建设计划及目标 1、 第一年,资金到位后购买仪器、设备、租房、装修;同时招聘四医大的研究人员开始HLA-‖类抗原20个DR亚型抗原的表达工作。半年后仪器、设备全部到位,研究所建成,研究人员移入研究所工作;通过一年的工作,初步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产品开发、生产队伍。 2、 第二年,完善内部管理;理顺各方关系;完善资金申请、信息收集、产品开发、生产队伍的建设;至少完成HLA-‖类抗原20个DR亚型抗原的表达、鉴定工作,使之达到可进行生产的水平。至少拿到一项国家的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基金等的国家资助。 3、 第三年,把HLA-‖类抗原20个DR亚型抗原制成检测试剂盒推向市场,同时申请国家产业化资助;完成HLA-Ⅰ类抗原约60个亚型抗原的表达、鉴定工作使之达到可以进行生产的水平;至少拿到一项国家基金资助。第二批资金开始进入,购买地皮,着手建立一个符合美国FDA要求的GMP生物工程产品生产车间(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 前3-5年研究所的运转设想 公司对其一次性投入1000万元,以后不再投入,以后的运转及研究经费来源由自己解决,其解决的途径包括: 1. 申请国家的各种基金。 2. 自己开发经营一些短平快的小产品。 但为保证研究人员的工作环境不受影响,使他们能专心进行产品开发工作,在公司产品上市后,其运转及科研经费来源主要靠申请国家基金和公司拨款(按销售比例),研究所不得再进行经营性活动。 对研究所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 生物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成败主要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一个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潜力所在,研究所的建立不但对目前的项目研究是必要的,而且对2-3年以后产品生产厂的建设、生产也是必不可少的。 2. 一个公司的发展必须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独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必须要有多年的基础研究工作做基础,而目前我们专门组织一个基础研究队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依托一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是我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21所大学之一,生物技术研究实力雄厚,每年招收博士、硕士600余名,可以作为我们进行产品开发的技术来源,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的思想来源;我们的研究所放在四医大院内,将使我们有条件最早得到这些技术人员的研究成果。 3. 建立研究所3-5年后,除本项目的几个产品可以推向市场外,以后每年都将有其它生物技术新产品陆续推向市场, 4. 若不建立自己的研究所,没有一个自己的技术团队,一切都依靠别人,我们的投入只能得到我们最后所要的抗原材料,在以后的研究、生产中由于对这些材料的制作过程不熟悉,一旦出现问题,解决难度较大。而且不能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公司发展缺乏潜力。 产品的国内市场销售分析 目前,国内每年进行器官移植约5000例,已经接受器官移植活着的患者约4-5万例,基本占世界市场的十分之一,即5000万美元的市场,由于我们是独占市场,这些试剂盒又是临床上急需的产品,临床使用率按40%计算,投入国内市场后每年应销售2000万美元。 产品的国外市场销售分析 目前,该试剂盒的世界市场每年约5亿美元,由于国外患者是保险公司出钱,对试剂盒的使用率较高、较正规,按60%计算,每年应销售3亿美元。 另外,器官移植不是任何一个医院都可以做的工作,该项工作只集中在少数几个移植中心进行,目前,有关器官移植的产品每个国家内的代理商均是通过邮寄销售,这样就可大大降低销售成本。 |
计划购置的重要仪器设备表
序 号 | 名 称 | 购置来源 | 数 量 (台套) | 预计费用(万元) | 计划购置时间(年/月) | |||
国产 | 进口 | 自制 | 单价 | 总汇 | ||||
1 | 高速冷冻离心机 | 进口(美国科峻仪器公司) | 1台 | 13 | 13 | 2004 | ||
2 | 低速大容量低温离心机 | 进口(美国科峻仪器公司) | 1台 | 20 | 20 | 2004 | ||
3 | 直立、倒置荧光显微镜及软件 | 进口/德国 徕卡 | 各1 | 60 | 60 | 2004 | ||
4 |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 | 进口/香港基因有限公司 | 1 | 15 | 15 | 2004 | ||
5 | 高压灭菌锅(进口、国产) | 进口/ | 2 | 15 | 15 | 2004 | ||
6 |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 | 进口/香港基因有限公司 | 1 |
| 15 | 2004 | ||
7 | 水浴超声粉碎仪 | 进口/ | 1 | 5 | 5 | 2004 | ||
8 | 生物分子纯化系统 | 进口/瑞典安玛西亚 | 1 | 60 | 60 | 2004 | ||
10 | 冻干设备 | 进口/ | 1 | 10 | 10 | 2004 | ||
11 | 液体处理系统 | 进口/香港基因有限公司 | 1 | 60 | 60 | 2005 | ||
12 | 电子天平 | 德国 | 各1 | 25 | 25 | 2004 | ||
13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德国 | 1 | 15 | 15 | 2004 | ||
14 | 酶标仪 | 进口/ | 1 | 10 | 10 | 2004 | ||
15 | 纯水仪 | 进口/ | 1 | 10 | 10 | 2004 | ||
16 | 梯度PCR仪 | 进口/ | 1 | 12 | 12 | 2004 | ||
17 | 原位PCR仪 | 进口/ | 1 | 14 | 14 | 2004 | ||
18 | 电泳仪、电转仪、真空转印仪 | 进口/ | 各1 | 4.5 | 4.5 | 2004 | ||
19 | 杂交箱 | 进口/ | 1 | 3.4 | 3.4 | 2004 | ||
20 | 离心浓缩仪 | 进口/ | 1 | 9.2 | 9.2 | 2004 | ||
21 | CO2培养箱 | 进口/ | 2 | 6 | 12 | 2004 | ||
22 | 超低温冰箱 | 进口/ | 2 | 7 | 14 | 2004 | ||
23 | 液氮罐 | 进口/ | 2 | 5 | 10 | 2004 | ||
24 | 冻干机 | 进口/ | 1 | 10 | 10 | 2004 | ||
25 | 生物安全柜 | 进口/ | 3 | 11 | 33 | 2004 | ||
| 合计 |
|
|
| 4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