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灌区节水改造建设与管理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皂河灌区节水改造建设与管理

 

江苏省宿豫县水利局

 

皂河灌区始建于七十年代初,地处江苏省宿迁市的西北部。北靠骆马湖和京杭大运河,西与徐州睢宁毗邻,西北与邳州市接壤。废黄河从灌区中间穿过,将其分为南北两片,形成了南片以灌溉为主,北片以排涝、灌溉并重的大型提水灌排区,总控制面积涉及宿豫县和宿城区七个乡镇339平方公里,实际灌溉面积34.4万亩,受益人口26.7万人。

灌区运行30年来,经过扩建和改建,现已形成主干渠1条,长16.7公里;支渠12条,长77.7公里;斗渠110条,长330公里;农渠400条,长350公里。干渠上的主要建筑物计四座;穿废黄河倒虹吸、王官集闸、樊湾闸及沙圩闸;支渠渠首闸12座;斗农渠上建筑物4000余座。

现有的渠首电灌站,系根据省泵改工程项目规划,于1996年拆除老站在原址东侧重建,装机19台套、容量3500千瓦,抽水能力25m3/s。水源取自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抽淮河水或长江水,分别经二级和五级翻提才能送到皂河电灌站的进水池里。

灌区西北部,建有5座排、灌结合站,装机1410千瓦,担负黄墩湖圩区洼地的排涝和灌溉任务。

灌区建成后,彻底改变了不能栽插水稻的历史,为灌区大面积的盐碱地改种水稻创造了条件。粮食亩产由开灌前不足100公斤,增加到现在900多公斤,人均收入由每人不足200元,提高到2700余元,同时为地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搞好节水续建配套工程的做法

国家对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的实施,给灌区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省水利厅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县人民政府把它列为1998年和1999年为民办十件实事的第一件,决心把这件最得民心的大事办好。主要做法是:

1.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的程序,实行三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两期工程付诸实施前,采取平等竞争的方式,实行公开投标,优选施工队伍和监理队伍,使工程建设工期、工程施工质量得以保证。

2.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针对该项目战线长、分项多、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为确保工程质量、进度,使当年投资当年发挥灌溉效益,建设工程处选拔了一部分精干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组成了工程、质检、财务、政工、后勤等相应的施工职能机构,建立健全了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法人行为,技术人员化段包干,实施现场施工管理和质量监控,做到任务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强化了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从而,确保了工程质量,为创建全优工程奠定了基础。

3.加强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我们选拔组织了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过硬的财会人员,认真学习了有关财务法规,对财会人员加强财经纪律教育和财会法规的学习,使每个人充分认识到水利资金是国家财政挤出来的,是纳税人的钱,是人民的血汗钱,来之不易,必须专款专用。要求财会人员管好、用好并充分发挥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了规范财会人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不闯红灯,我们除了通过财务会审、抽查、互查、跟踪审计等形式外,还邀请了县审计局同志对我们工程资金使用、管理进行审计、监督,使工程资金没有出现挪用等违规现象,从而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4.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皂河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的建设,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水利部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两期工程中央补助1100万元外,省拨付配套资金490万元。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水利部、省、市、有关领导曾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县领导也多次到现场解决具体矛盾和处理问题。

5.灌区受益乡镇积极配合。乡镇政府积极帮助做好土地挖压、拆迁赔偿工作,并发动组织群众完成两期工程107万方土方任务。

6.皂河灌区职工积极参与。皂河灌区是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政从来不拨款。只有把灌区建设好,才能更好地为灌区农民服务。灌区组织职工积极投入工程建设,参加义务劳动,累计达30000余工日。

7.工程建成,管理到位。为使新建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皂河灌区在干渠沿线建了33座管理房屋。并把新建干渠所节省的700亩土地和水面收归灌区使用,安排61名在职职工定岗居住,既管好工程设施,又搞好养殖和种植。

二、项目效益

(一)经济效益

1.节水节能效益。灌区渠首多年平均提水量13500万立方米,经过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了15%,年节水量为:2025万立米;灌区节约用电81万度,共节约电费32万元,节约国家翻水经费121.5万元。

2.增产效益。灌区过去水分生产率1.12kg/m3,工程实施后可达到1.46kg/m3

节水改造工程完工后,共新增灌溉面积1.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共增产粮食:357kg,按现行市场价0.94/kg计,其效益为:335.6万元。

3.节地效益。工程实施后,共节地463亩,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按每亩1000元计,其效益共46.3万元。

(二)社会效益

1.改变了农村的交通状况。改造了市场道路上的王官集节制闸桥,县桥道路上的樊湾闸桥、沙圩闸桥、皂河高中桥、新建和改造了机耕桥4座,不仅加宽了桥面,而且提高了桥的荷载等级,同时改善了灌区内部与外部交通联络条件,在此促进下,县乡村自行投入资金1450万元,建成了七支路、老五支路、苗圩路、王营路等柏油或砼路面18km,加快了农民奔小康步伐。皂河高中桥不仅解决了皂河高中3000多师生和10000名乡村群众的跨干渠交通,而且还为黄墩湖滞洪区内的12324人洪灾撤退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节水对京杭运河通航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2.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带动了我县建筑业的发展。该工程实施以来,共计浇筑砼38105立方米,浆砌块石13000立方米;用水泥14000吨,黄砂29500吨,石子66300吨,块石24100吨,这对促进我县和周边地区的建材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增加了地方税收140多万元,同时先后解决社会劳动就业人员4200多名,做工日40余万个。

3.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由此带来的灌区管理上的改革,给灌区创造了良性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灌区朝气蓬勃的发展前景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产生了极强的辐射力。《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水利报》、江苏卫视、《新华日报》、《江苏水利》、《宿迁日报》、宿迁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报道和宣传。19995月,中国灌区协会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现场会在皂河灌区举办,有22个省、自治区116名代表参加会议。世界银行官员对皂河灌区的SIDD试点成果评价为:全国第一、世界先进3年来,先后有16个省411100多人来灌区观摩。河海大学也在皂河灌区建立了河海大学大禹教学科研基地。

4.节水社会效益。通过节水改造,拆建、改建废黄河地涵、王官集节制闸、樊湾节制闸、沙圩节制闸等干渠级阻水建筑物,加固、改造18处干渠险工,这使每年可节水2025万立方米,可供宿迁市城区1年的生活用水,或可供给徐州地区灌溉2万多亩水稻田。

三、环境效益

1.减少了水土流失,美化了灌区环境。已经做好的防渗渠道和建筑物周围,以及渠的外坡、路边沟坡采用砼方格网护坡,滩面上种植了经济林果、药材、花卉、草皮,使其变成观赏农业示范带,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美化了灌区的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和高效农业提供了好的典型。

2.减少了水肥和农药的流失,减轻了污染。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输水损失和田间渗漏,肥料、农药的流失量大为减少,对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也随之减轻。

三、灌区改革及科技进步

(一)灌区改革

随着两期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灌区在完善工程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着重抓好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1.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供水公司和农民用水者协会

19983月,经县编委批准,成立宿迁大禹集团皂河灌区供水公司,与皂河灌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供水公司负责灌区渠首电灌站、干支渠及其配套建筑物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公司设总经理室、行政科、财务科、机电科和工程排灌科。依据水利部部颁标准核编154人。供水公司制定公司章程,实行独立核算,财务单独建帐,并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理制度。

19985月至19995月,通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协会工作人员,经县(区)民政局登记注册,按照水文边界,以支渠和干渠上直开斗渠为单元,成立18个农民用水者协会、78个分会,666个用水组,44600个用水户。协会负责斗农级渠及配套建筑物的管理、使用和维护。用水协会制定协会章程,财务独立建帐,制定工程管理、财务管理、执委职责等各项运行管理制度。

供水公司与用水协会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成为一种新型的供用水关系,并改收费到乡为一票收费到户,建立了新的运行机制。

2.搞活运行机制。从五个方面改革:

改革水价核算办法。1997年以前,农灌(排)机电提水费水价是由县委农工部和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核定审批,现改为由县物价局和水利局共同核定。其核算根据是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行标准》和江苏省物价局、水利厅苏水灌(8702号《江苏省机电排灌收费标准核定办法》等文件精神进行核定。机电提水费成本主要包括:工资及附加费、油料及电力费、基本折旧费、大修理费、维修费、管理费、还贷等。

改革收费方法。过去灌区农灌机电提水费委托农工部的下属单位乡镇农经站收取,乡镇农经站再向各村征收,村再向农户征收,收费中间环节多。现在改收费到乡为直接一票收费到户,避免了中间搭车多收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变更收费性质。过去收费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现在改为经营性收费,由物价部门发给经营性收费许可证。

改革收费票据。过去收费票据均为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现在随着收费性质的改变,使用的是税务部门监制的宿迁市大禹(集团)有限公司农业供水专用发票。

改变资产管理使用权。皂河灌区把支渠以上建筑物及提水泵站管理房等国有资产移交给供水公司使用;其它乡镇以水文边界为基础,将协会辖区内斗渠级以下建筑物移交给协会使用。协会有权管理、维修、养护和更新,并调动协会会员出工对渠道进行整治和清淤。

3.改革取得的成效。有以下五个方面:

减少了用水户负担。增加了农户节约用水意识。两年减少用水户负担286万元。

有利于灌区的良性运行。1997年核定收费总额为464万元,占成本水价75%,减去电费,灌区可用217万元;1998年核定收费总额为425万元,占成本水价80.26%,减去电费,灌区可用255万元;19999年核定收费总额为543万元,占成本水价100%,减去电费,灌区可用316万元。

从三年收费分析,灌区已基本步入良性运行、经济自立、实现可持续发展轨道。

有利于支渠级以下建筑物的维修和保护。过去灌区一直在管护但又管护不好的部分建筑物,现在由用水协会自己管,有人有时间有责任地去维修和保护,19981999年,仅维修斗农渠各类配套建筑物就达408座,疏浚渠道110公里。

有利于灌区综合经营的巩固和发展。灌区现有在职职工248人,而供水公司只核编154人,核批9个月工资(100万元),而富余人员有的跑运输,年收入可达3万元,有的搞商业每年收入2~3万元。使灌区职工择业观念发生了转变。1999年综合经营产值完成3326万元,纯利润206.4万元,税金41万元。

有利于灌区富余人员的安排。对属于企业性质的农机厂工人实行股份制,与灌区脱勾;对事业性质富余人员,利用节约的土地从事种植业,达到人人有岗上,个个能富裕。

(二)新技术应用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对推动水利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施工技术。一是采取渠堤和渠底分层碾压、新堤灌水密实。我们采用干、支渠充水泡渠的措施,同时在渠堤堤顶中心挖1m×1m通沟;沿渠堤两侧按顺水流方向挖通沟3~4条,然后,再向沟内灌水,做到下泡上灌。干、支渠退水后,渠坡采用石硪夯实,堤顶及滩面用机械碾压密实;二是两坡坡脚做浆砌石底坎,加强渠坡稳定,顺渠向每隔8~10m留有沉陷缝一道;三是做好浆砌石底坎后,再浇筑渠底砼,在渠底垂直水流方向每隔5m留有横向沉陷缝一道,并在渠底上留有φ3cm冒水孔两排,间距5m,三角形排列,低标号砂浆封填;四是渠坡实行纵向分缝,下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坡,上部采用砼护坡,两坡和渠底的衬砌均采用跳槽浇筑,部分渠道砼护坡底面还铺设一布一膜的土工布一层;五是采用改装的柴油机平板震动器震捣,经运行考验,施工质量较好。

2.节水技术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一种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灌水技术,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改善水稻根系层水、土、气、热等状况,有效满足水稻优化的需水过程,在节水的同时获得高产性再增产。由于皂河灌区有良好基础设施,1999年在省、市水利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以河海大学为技术依托,选择皂河灌区为推广示范区,开展测试工作。测试采用电子查墒仪定时定点观测水稻根系层土壤水分变化;埋设地下水位观测井,测量生育期各阶段地下水位的变化值;使用直角三角堰测量田间灌溉用水量;用水深法测定田间降雨排水量。按控制灌溉技术指标要求,根据示范片测试数据,及时确定灌溉计划。由于措施得当、测试数据可靠,灌溉技术指标符合要求,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应用获得成功,并指导全县推广。

首先是节水效果明显。根据推广测试点的实测亩净灌溉水量,每亩节水净灌溉水量为98m3,渠系水利用系数0.7计算,每亩节约灌溉水量140m3,节水率达20%,1999年我县推广该技术30万亩,共节约用水4200m3

其次增产幅度大,采用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使水稻生长符合最佳生长状态的要求,根系发育好,保持较高的活力,群体有合理的密度,基干粗壮,抗倒伏,叶片的叶面积指数保持较高;穗大、实粒多、千粒重高,达到节水、增产、高效目的。王官集镇测试点水稻亩产达618.88公斤,对比区产量553.73公斤,亩增产65.15公斤,县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全县推广区增产水稻1694万公斤。

3.量水设施

1)利用改建后的支斗渠首建筑物进行用水量测。

2)利用便携式流量计量测用水协会用水。

 

 

附:1、宿迁大禹集团皂河灌区供水公司章程(试行)

2、用水者协会章程

 

 


 

宿迁大禹集团皂河灌区供水公司章程(试行)

 

第一章  总 

 

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灌区经济自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皂河灌区供水公司,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本公司以优质服务于农业生产为宗旨,属国有非盈利性公司,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逐步达到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经济自立。

本公司属事业单位,5年内不变,实行企业化管理,享受国家对水利部门农业供水减免税待遇,公司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农灌水价收费。

在农灌水价尚未达到成本价格阶段,本公司有申请,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农民对灌区工程更新改造投资或补贴的权利,同时履行灌区工程保值、增值的义务,在农灌水价达到成本价,本公司逐步减少或停止接受政府补贴,但仍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灌区建设。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皂河灌区供水公司隶属于宿迁大禹集团领导,原管理所所属机站、干支渠及其建筑物转给供水总公司管理使用,同时成立综合经营公司,管理现有国有资产。

供水公司设于渠首电灌站,设总经理室、机电科、工程灌溉科、财务科、行政科,人员编制121人,从灌区管理所在编人员中调剂。

原灌区管理所在编富余人员转入综合经营公司,其人员性质不变,综合经营公司不吃财政、也不吃水费,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并按国家公司法运行管理。

供水公司设董事会,民主决策重大事宜,董事由宿豫县水利局、皂河灌区管理所,有关用水者协会代表担任,董事长由宿豫县人民政府任命,公司大政方针、财务预决算、干部任免、工程灌溉计划、水费征收标准以及其他重大事情均需通过董事会讨论通过,总经理方可执行,董事会干部均由各单位在职人员担任,不在本公司领取报酬。

本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从皂河灌区现有干部中产生,由董事会任免,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讨论通过,总经理任免。

10  供水公司人员结构应有6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总经理、副总经理必须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含财会系列)并有一名总工程师兼任副总经理。

 

 

 

第三章  公司职责与任务

 

11  本公司负责干、支渠从进口到出口进行建设、运行与维护。

12  本公司负责干支渠全系统灌溉水的调度与调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输水损失与灌溉水的费用。

13  根据公司与用水户定期签署的协议向用户配水,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水并提高公司经济自立的能力。

14  保证渠道系统在供水高峰时的安全,服从政府在防洪方面的指导与调度。

15  为了供水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定期与皂河灌区管理所就供水量、供水时间进行协商,做到计划供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16  对公司与政府,公司与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通讯系统进行维护。

17  派代表进入用水者协会协调委员会,并对用水者协会代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18  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向用水者协会征收水费。

19  通过提供水费补贴等方面的资料分析结果,对有关机构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20  充分利用公司现有水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生产,弥补水费不足,减少运行费用,降低供水成本。

 

第四章  有关制度与规定

 

21  为达到本章程规定的目标,公司有权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1)内部组织管理制度;

  (2)决定供水服务标准以及为了维持这些标准所必须的处罚制度。

22  决定停止供水服务的时间与数量:

  (1)在需要对供水系统进行检修或其它重要工作时;

  (2)发生了自然灾害无法供水时;

  (3)用户不交水费或其他应交的费用时;

  (4)违反本公司与用户的协议非法用水时。

23  公司与用水者协会之间为供需买卖关系,用水者协会应对公司的征收水费,工程维护提供支持,公司对用水者协会工作与有关设施提供支持。

 

第五章  董事会职责与权利

 

24  审查公司年度财务预决算。

25  批准公司工作计划和渠系更新改造计划。

26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调整水价政策和供水计划。

27  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公司章程。

 

第六章  附 

 

28  本公司由总经理代行法人代表资格,行使诉讼与被诉讼之权利与义务,对贷款协定签字。

29  本公司有自己的图章,对外具有法律效力。

30  本章程制订之日起,属试运行,试行后经修改补充为公司章程。

 

 

皂河灌区供水公司

一九九八年五月五日 


 

用水者协会章程

 

一九九八年五月五日 

 

第一条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高灌溉效益,提高作物产量,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根据本灌区广大用水者的意愿和国家有关政策,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本协会。

第二条  本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实现经济自立,政府按分级管理的办法,将本灌区灌溉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权转让给本协会。本协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与政府合作、开发、改善和管理本灌区的灌溉系统,保证灌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本协会的办公地点设在灌区范围之内。

第三条  本协会由18个用水组组成,用水组划分以水文边界为基础,同时兼顾村和村民小组的边界。

第四条 灌区内所有用水农户户主都是协会的会员,各用水组通过本组内所有会员参加的用水组大会在本组的会员中选举产生用水者代表,代表名额,以每个用水组中的村民小组为单位,村民小组选举为代表,如某个村民小组在本用水组中灌溉面积较大,可增选一名代表。

第五条  通过本协会内各用水组的全体代表参加的用水者代表大会选举,在代表中产生三名作为本协会的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委会)成员,其中主席一名,副主席两名。执委会主席是本协会的法人代表。

第六条  如果某个用水组的代表多于一名,则由执委会在这些代表中指定一名作为首席代表。首席代表领导本用水组的其它代表进行工作。

第七条  用水代表大会是本协会的最高权利机构,其职权包括:选举和罢免执委会成员,审查、通过执委会的各项工作计划、用水计划、审查执委会的年度财务、预、决算。作出本协会内与一个以上用水组有关的处罚决定,必要时,按照本章程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规定修改本章程。

第八条  执委会是本协会的办事机构,在用水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以下职权:通过与供水公司,有关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协商,制定用水计划、工程维护计划、用工计划、集资办水利的计划及其它计划,提交用水者代表大会审批。编制年度财务预、决算报告,提交用水者代表大会审批;执行用水者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组织、指导用水者代表管理本协会范围内的灌溉设施;负责各用水组之间的灌溉调度,平衡各用水组之间的利益;解决用水组之间的水事纠纷;在各个用水组的代表中任命和罢免首席代表;负责将各用水组的水费收齐,向供水公司买水。

第九条  执委会主席领导执委会其它成员进行工作。执委会可以聘用会计和工程技术人员各一名,他们可以是代表,也可以不是代表。

第十条  用水者代表是本用水组的管水员,在用水组大会闭会期间行使以下职权:参加用水者代表大会;在执委会的指导下,通过与有关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协商,制定本用水组的用水计划、工程维护计划,集资办水利的计划和其他工作计划,报用水组大会审批,并将经过批准的计划报执委会备案,在执委会领导下,执行用水组大会和用水者代表大会的决议;向用水组大会报告工作;负责管理本用水组范围内的灌溉设施;负责本用水组内的灌溉调度,平衡会员之间的利益;解决本组内会员之间的水事纠纷;向执委会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本组内收集并及时上交执委会。

第十一条 用水组大会是本用水组的决策机构,其职权包括:选举产生本用水组的代表;审查、通过本组代表的用水计划和集资办水利的计划;审查本组代表的年度财务预、决算;作出本组内的处罚决定。

第十二条  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参加由本组代表召集的会议;选举或被选举为本用水组的代表按时交纳水费;在代表的领导下保护、维护本协会范围内的水利设施;向代表反映用水中存在的问题,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下达的各项水利任务;对本用水组代表和执委会成员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第十三条  用水者代表和执委会成员的选举与村民小组的选举同步进行,执委会成员和代表可以连选连任。

第十四条  用水组大会和用水者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例会。如果本组内有1/5以上的会员提议,可以召开用水组大会特别会议;如果本协会的1/5以上的代表提议,可以召开用水者代表大会特别会议,特别会议的职权与例会相同。

第十五条  通过用水组大会的决议,需经本组半数以上的会员同意;通过用水者代表大会的决议,需经本协会半数以上的代表同意。

第十六条 用水者代表(含首席代表)和执委会成员辞职,需事先提出书面申请,执委会成员由用水者代表大会批准,首席代表由执委会批准,其它代表由用水组大会批准。在得到批准之前应继续履行其职责,如果用水者代表和执委会成员缺席,应及时召开用水组大会或用水者代表大会补选。

第十七条  本协会内集资办水利,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按受益田分摊。

第十八条 处罚分为以下几种:限期恢复或改正,赔偿损失、减少供水,停止供水、罚款、送司法部门处理。

第十九条  为了保证用水者协会高效、有序地运转,目前应成立临时协调小组,临时协调小组由用水者协会主席和当地乡(镇)、水管站、管理区、供水公司的代表组成。临时协调小组的组长由乡(镇)干部担任,跨乡(镇)的,由上一级政府委派。临时协调小组的职责是:指导、支持、监管、保证用水者协会按章行事,协调各方关系,调解、处理用水者协会报告的水事纠纷。临时协调小组成员不在用水者协会中领取报酬,不得在协会中报销费用。

第二十条 本章程由本协会的执委会负责解释。

 

 

 

抓好节水改造  促进灌区改革

 

湖南省双牌水库管理局

 

一、灌区概况

灌区工程于196310月动工,196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经过三十多年的配套和改造,已形成以双牌水库为源头,干、支渠道为骨干,小型水库、河坝、塘堰、提灌为基础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络,有干渠1条,长95.63km;支渠16条,共长329.28km(其中灌溉万亩以上支渠11条,共长169.75km);渠首设计引水流量25m3/s,年引用水量3.2亿m3,干渠主要建筑物有:渡槽121725.4m,倒虹吸管142.8m,隧洞124531.6m,埋管141486m,泄洪闸7处,支渠分水闸17处,其它附属建筑物400余处。

灌区内共有土地面积170.8万亩,其中宜耕种面积65.8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38.69%。现有耕地面积56.48万亩,其中水田50.55万亩,旱土5.93万亩。设计灌溉永州市的双牌县、芝山区、冷水滩区和祁阳县以及市柑桔示范场、水产试验场、林科所、红壤开发研究所等单位的19个乡(镇)、371个村、3433个村小组的32.54万亩农田。其中水田30.15万亩,旱土2.39万亩,受益人口近40万。

二、灌区改革情况

我们结合1997年续建配套项目改造,狠抓了灌区改革。具体尝试了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的进步完善。和水价改革的进步完善。和水价改革的进步完善。革的进善。

(一)实行抓大放小,改革工程管理体制。管好干渠骨干工程,放开田间工程管理。方面,我们对干渠全面推行了五定承包责任制,即定渠段、定目标、定责任、定工资、定奖罚。干渠每2.5公里1.5人,面向局内职工招标承包,并实行责任卡管理制度,谁管理、谁负责,如出现问题,就追究其管理者的责任。另一面,对田间工程重点尝试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选择十三支渠建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将其经营管理权转交给用水农户。协会具有独立的法人代表资格,全权负责该支渠的维护管理和水费收缴,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管理实行自主经营。经过两年的试运行,效果很好:一是工程维修改造得到了保证。建协会后,动员群众自筹资金,对重点险工隐患和严重渗漏渠段进行了加固改造,工程运行状况得到了改善,输水能力大大增强,灌溉能得到保证。二是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前用水高峰时,农民都要上渠道守水,才能得到水源,每年每亩要花上2—3个工,现在都是由协会组织统一管水,每年每亩可减轻农民负担20元左右。三是节约了灌溉用水量,协会组织推广控水增产灌溉技术,合理配置用水量,每亩节水80m3。四是增产效益明显。由于灌水及时,用水合理,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了粮食高产,据测算每亩增产粮食约50Kg。五是供用水秩序井然。建协会后,明确规定了灌溉方式,并成立了专业管理队伍负责,群众监督,在这两年的运行期内,未发生一起争水抢水事件,用水秩序良好。六是避免了中间搭车收费。水费由协会直接向农户收取,各级行政部门不再干预,农民群众放心,水管部门称心。

(二)继续加大了水费收缴力度。由于灌溉工程设施未达到标准,水费实行按量计收难度大,但为了确保灌区维护管理的正常运行,必须要做好水费收缴这篇文章。一是调整水费计收标准,暂改按量计费为按亩计收,以实物折价形式,并提高管理局所占的比例。二是继续实行市财政对县()财政收缴水费的办法。水费在当年12月底前交足60%,次年3月底交清。逾期不交的,由市财政从县()财政中代为收缴。当然,政府代收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过渡期,随着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立和运行机制的转换,这种以政府代收形式即将被供水主体自收行为所取代。

(三)加快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1999年度灌区改革工作主要是从强调内部机制入手,狠抓了人事制度改革。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本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思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利益分配更趋合理为目的,合理调配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比例,鼓励和支持职工从事经济发展部门的工作,全局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达56人,占全局在职人员43%。二是全面推行招聘用制度,打破干部职务任命终身制以及常规招工制度,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和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竞争上岗以能定人、按需定岗、以岗定职、按岗定薪。三是采取基础工资、岗位津贴、效益分成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视劳动强度、工作难度决定待遇多少。从而增强了职工们的工作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改革经营机制,壮大自身经济。按照事企分开、搞活经济的原则,成立了正达实业公司,下设物资贸易、工程建筑和劳动服务、圆月综合贸易等分公司以及美达彩印中心,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目的,走水、地、工、商生财之道,利用现有资源兴农办厂,开发果园200亩、鱼塘500亩、猪舍3000m2,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种、养、加工高效立体农业基地,年可创纯利润100万元。

三、项目实施的经验与体会

双牌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实施标准高、进度快、质量优、效益好,在近两年我市遭受严重干早的情况下,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

双牌灌区工程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所处的位置又极其重要,为此,永州市委、市政府对双牌灌区的维修改造极为重视和关心,加紧对双牌灌区续建配套项目的立项。迅速成立了永州市双牌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谭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蒋桃生和主管副市长崔永平任副组长,受益四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省、市各级领导多次亲临施工现场督查和指导工作,市委谭政副书记连续四年在双牌灌区施工现场蹲点办样板,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灌区抓好续建配套项目的实施。当地各级政府对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及时召开了顶目建设区域内的乡村组协调会,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双牌水库管理局成立了以局长为指挥长的工程建设指挥部,下设项目协调、技术质量监督、器材供应、财务管理、安全保卫、资料宣传及办公室等六组一室,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形成了一整套项目建设领导和管理网络,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筹措配套资金是保障

双牌灌区续建配套项目被国家立项后,省、市政府对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极为重视。1997年项目省里配套310万元,1999年项目省里配套10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按照有关规定,1997年只需配套550万元,市委、市政府在财政紧缺、情况一下,还超额配套了57.6万元;1999年项目又需市级配套600万元,但市委、市政府从永州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双牌灌区续建配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专题召开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落实配套资金的筹集方案,受益群众也积极自愿筹资,使所有配套资金全部筹集到位,并由市财政局监管,双牌水库管理局负责实施,给项目建设的胜利完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严格项目管理是保证

为了高速优质建设好灌区续建配套项目,我们从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并始终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1)围绕节水中心,坚持高标准设计。

根据国家计委和水利部颁发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本灌区实际情况,围绕以节水灌溉为中心,以续建配套骨干工程设施、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的有效利用率、促进灌区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提高灌区总体经济效益为目的,本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勘测,精心设计,由甲级设计单位负责,提高了设计标准,保证了设计质量。

(2)优选施工队伍,严格项目三制

1997年,我们根据项目建设的投资额度和技术复杂程度,采取先报名、再筛选、全额垫资、公平竞争的方式,从130多个报名队伍中,优选了28个施工队伍承担项目建设任务。1999年,我们实行公开对外招标,严格资格审查,并根据项目建设中砼为主要工程量的情况,确定以砼单价为投标报价,采取去上项、除下项、加权平均取中项,确定中标单位。1999年项目委托省水电工程监理承包总公司进行监理,市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质量监督。项目法人代表及时同项目主管部门签订了项目实施责任书,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签订了廉政建设、质量监督、施工管理三个责任状,实行工程质量终身制。

(3)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标准与要求。

我们在总结历年工程建设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组织技术骨干修正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双牌灌区干渠维修工程施工手册》、《指挥部工作人员须知》、《质量监督员职责》等,并针对工程建设中技术规则、操作程序、质量保证及工程计量、物资领用、器材保管等每道工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要求所有参战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还编制了《基础验收申请单》、《隐蔽工程验收合格证》、《设计变更申请表》、《工程变更通知单》、《工地指示》、《巡视记录》、《工程整改通知单》、《工程变更指令》、《施工记录》、《材料验收合格证》、《记时工登记卡》、《工程验收记录表》、《砼强度测试成果表》等各类表格,要求现场检测,如实填写,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使检查、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了盲目性和无序性,从而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4)优选质监人员,加强质量监督。

坚持高质量完成续建配套项目建设,就必须要有严格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和确保工程质量。我们在项目建设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政治、业务技术强化训练,使之成为一名政治责任感强、业务技术过硬、管理水平高的质量监督人员,再选派到施工队伍中去,跟班作业,检查施工质量,督查工程进度。各施工队伍设立技术员、安全员和养护员,实行挂牌上岗。同时,由经验较丰富的老技术员组成技术顾问组,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会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创建优质工程,我们严格坚持按规范程序办事,按照直如线、弯如月、平如镜、硬如铁的要求,把握住各个施工环节。一方面选点办样板作示范,摸索经验,召开现场会,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另一方面,要求全体质监人员全面进行质量监控,严格把住放样、清基、材料质量、配料拌和、浇(砌)筑、养护等六关。实行基础验收、临时性检查、阶段性检查和竣工验收等措施,对不符合规范程序操作或质量不合格的,填发停工整顿或返工通知单。规定质量监督员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各管理所(即施工片)所长、督查员和技术负责人,负责本施工片的质量控制检查和基础验收签证。指挥部领导成员和所有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工地了解施工情况、普查工程质量、掌握施工进度。施工初期协助施工队伍打开工作局面;施工中期检查工程质量、安全、工效及物资器材使用情况,协调关系,处理问题;施工后期督促工程善始善终。同时还建立了严格的项目实施责任管理机制,按项目设计要求和技术复杂程度分别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严格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由此形成了项目实施的质量监督控制网络,从而工程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

(5)严格检测手段,认真验收。

对项目工程质量,采取现场人工检测和仪器检测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其工程合格率。人工检测以凿洞探查为主,浆砌石检查砂浆是否饱满,砼检查表面平整度和内部结构密实度以及衬砌厚度;仪器检测采用试块压强试验和砼强度回弹仪现场检测其强度。经检测,强度未达到要求或质量不合格的。一律返工,其返工的一切费用由施工队伍负责;部分存在质量问题的,核扣工程造价。促进了施工队之间、施工片之间的相互竞争,共同提高质量标准,有效地推动了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

(四)引进新材料、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在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先进经验,积极引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项目工程的实施效果。

(1)引进丙乳和硅粉砂浆对渡槽槽身进行防渗增强处理、与环氧树脂比较,施工简便、工效快、强度高、使用年限长,节省造价近20万元。

(2)渠首沿河段,直接受大坝泄洪水流冲刷,渠堤坡脚被淘空,危及渠道安全。由于该工程地形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在此之前我们无处理此类工程的经验。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水下钢筋笼堆石护脚、水面钢筋砼护面的办法,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既为国家节省了投资,又能体现这种处理方式效果是最理想的。

(3)对老式泄洪闸的启闭设备进行改造,为国家节约开支近10万元,运行效果优于现在购进的产品。

(4)对值班室、启闭台和水位井建设,创建了形式多样、美观大方又实用的工程。并为了防止人为破坏,采用无线遥控防盗门装置,所有设施未发生被偷盗或破坏的现象。

(5)渠道无模砼护坡实行分块间隔浇筑,以分块间隔浇筑形成的工作缝取代伸缩缝,减少伸缩缝的数量和伸缩缝处理困难的麻烦;同时对严重渗漏渠段的工作缝和伸缩缝在砼浇筑前的基面上采用土工布进行防渗延径处理,减少缝隙渗漏,效果很好。

(6)桴江坝2#渡槽牛腿加固采取钢箍拉固,防止牛腿伸缩时被拉裂;木斗岭渡槽采取塞垫两块钢板的办法,处理成效很好。

(7)灌区用水管理自动测控系统应用耗能低、性能稳定的工业控制机处理灌区水情测报控制系统,利用微机管理渠系水闸、水位,了解供用水情况及时,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设备运行安全等优点,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管理费用开支,同时水量调度及时准确,减少了供水成本,提高了灌溉效益。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行业形象

我们在项目建设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结务实精神。施工期间,工地红旗招展,鼓舞人心的大字标语赫然醒目,到处是一派向大自然挑战、向水利要效益的热闹景象。领导班子成员把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准则,生活上要求简朴,工作上雷厉风行,并实行政务公开,工程招投标公开,验收结账集体办公,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确定。广大职工全心投身于项目建设中,舍小家为大家,不管份内份外、不计报酬,为项目建设多出力、多流汗。呈现出一派大干水利大干四化的热烈气氛,为双牌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近几年来,先后获得省水利系统水利管理先进集体、省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永州市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治安模范单位、全国农村水利建设先进单位等20多块荣誉奖牌。

四、效益情况

(一)节水、增产

双牌灌区工程经过两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解决了干渠严重阻水的卡脖子渠段和险工隐患渠段,维修加固了影响正常运行的渠系建筑物,不仅提高了灌区运行保证率和水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失事损失,而且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灌溉条件,扩大了灌溉效益。

(1)对干渠25.327km严重渗漏渠段的防渗衬砌,可使干渠水利用系数提高0.09,每年可引用水量按2亿m3计算,则每年可减少渗漏损失水量1800×104m3,每公里可减少渗漏损失水量75m3

(2)对渡槽伸缩缝进行止水处理,泄洪闸和分水涵闸的改造,可减少跑水损失,据估算,每年可减少跑水损失250×104m3

(3)推广控水增产灌溉技术成果节水量,根据我省大面积推广结果表明,节水20%以上,本灌区己推广水田面积18万亩,按历年来干渠年平均供给农田灌溉毛水量600m3/亩计算,每年可减少干渠供水量2160×104m3

上述三项共节约灌溉毛水量4210×104m3。分析计算,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54,根据灌区原设计水田净灌溉定额为707m3/亩,干渠每亩净供水为414m3(其余293m3由基础设施提供),则节约的水量可用于发展或恢复灌溉面积(水田)5.49万亩。如农田灌溉水源得到保证,每亩可提高粮食产量150kg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823.5×104kg

(4)控水增产灌溉技术推广可增产5%以上,已在全灌区推广水田面积18万亩,按亩平产量860kg计算,共增产粮食774×104kg。合计共增产粮食1597.5×lO4kg,粮食价格按1.O元/kg,取灌溉效益分摊系数为0.39,则每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23万元。

(二)工程运行正常,减少失事损失和提高抗旱能力

对干渠险工隐患的除险加固和渠系建筑物的维修加固,提高了灌区安全运行保证率,减少了工程失事后的抢险、抢修费用和因工程失事而造成农作物减产的损失。

(1)根据灌区运行以来的统计资料,1995年以前已出现决堤事故24起,滑坡跨方抢险16起,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平均每年用于工程抢险达40万元,而每年还要对抢险工程进行必要的维修加固约80万元,按减少事故概率80%计算,则每年可减少维修及抢险费用96万元。

(2)因出现决堤、抢险事故停水抢修影响农田及时灌溉而造成粮食减产欠收,从水稻受旱减产的程度来测算工程安全运行的增产效益。根据水稻各生育阶段不同受旱天数(5天、10天、15天、20)减产率试验成果表明,分蘖期分别为6.3%、15.5%、20.5%、28.3%;拔节孕穗期分别为8.1%、14.7%、32.0%、57.0%;抽穗开花期分别为7.9%、18.8%、39.9%、61.8%;乳熟期分别为6.7%、9.7%、22.5%、27.6%。可见,水稻对缺水的敏感性是很强的。根据本灌区出现决堤事故的情况分析,一般出现于早稻的抽穗开花期或晚稻的分蘖期,且均为干早期,停水抢修15天左右,平均减产率为30.2%,除部分稻田可引用基础水利设施供水不受影响外,至少有12万亩农田受旱减产,按灌区亩平产量单季为465kg,避免减产粮食1685×104kg。减少失事概率和减产欠收概率各按80%计算,每年可减少受旱损失1087万元。特别是1998年永州市遭受百年难遇的旱灾,双牌灌区运行正常,从未中断供水。基本上保证了均衡受益,灌区范围内没有出现干死禾苗现象,农业高产丰收,农民增收,社会安定。

(三)改善了灌区生态环境

项目实施以后,通过根治险工隐患,渠道的滑坡、崩塌、垮方也很少出现了,确保了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加之沿渠排水系统建设,治理了沿线的水土流失,渠道淤积泥砂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以前每隔几年需清淤一次,现在不需要了。通过渠道防渗衬砌、分水口改造和控水增产灌溉技术的推广,可减少沿程输水损失和渗漏损失,降低了地下水位,沿线的冷浸田大为减少。干渠沿线可减少1.06万亩冷浸田,按每亩提高粮食产量100kg计算,年可增产粮食106×104kg,可获经济效益106万元。

(四)减轻了农民负担

灌区工程标准的提高,输水能力增强,农田灌溉能得到保证,农民守水负担减轻。项目实施以后,干渠输水速度加快,原干渠从渠首放水运行到干渠尾端需要50个小时,现在只用38小时,原每年农田需要灌溉时,尾灌区农户要守水、护水才能得到水源,特别是干旱用水高峰期,农民要花去大量的人力、物力守水,据统计每年每亩用工达3—5个,现灌区内部分建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供用水秩序井然,平均每年每亩可减少2个左右,则每年可减少劳动用工约55.6万个,按每个工10元计算,折合经济效益556万元。

(五)提高了灌区科学管理水平

灌区工程设施得到改造,用水管理测控自动化的实施,为灌区管理改善了条件,科学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1)提高防汛抗早保证能力。实现灌区供用水的遥测遥控,报警功能24小时监控,及时提供水位变化和降雨情况,达到及时合理调配水量,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减少水源的浪费,节约用水。

(2)实现灌区供用水管理实时监控,提高量测精度,增强用水户的相互信任,促进用水的计划和协调,保证用水计量和收费额度的准确性,减少了用水农户负担。

(3)减少灌区管理人员,提高劳动效率。闸门运行采用电动监控,稳定灵活,准确及时,减少了人工难操作的劳动强度;水位遥测,减少观测管理人员近1/3

(4)为灌区管理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管理工作是经常性的工作,复杂、变化大,进行测控自动化试点,在灌区运行管理、计划用水与节水灌溉、防汛抗旱调度,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来,为今后实施更高水平的管理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六)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双牌灌区来水充足,工程标准提高后,输水能力增强,供水有保障,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民种植柑桔、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比例加大,农民收入提高得很快,近两年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增幅10%以上。

(七)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灌区内农田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证,供用水秩序有条不紊,农业高产丰收,农民增收,社会秩序正常,干群关系融洽,水事纠纷已经没有了,农民自觉修建支渠以下的配套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也高了。如冷水滩区岚角山镇有11个村一直未受益,而干旱期为用水问题常发生矛盾,1988年曾出现过三起恶性事件,伤亡十多人,党和攻府都感到头痛。项目实施后1998年本镇干部群众自筹资金260万余元对八支渠进行了改造,使长期未受益的1.5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矛盾少了,纠纷没有了,灌溉丰收了,群众满意了,社会稳定了。

 

 

 

 

强化管理  节水显著

 

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区。在黄河水资源紧缺的今天,做好节水工作,不仅是灌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实现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沿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九五期间,随着国家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河套灌区也得到了水利部的重视,199819992000年连续三年给予支持,进行节水示范项目的建设。我们把节水工作摆在了突出的位置,通过建设节水示范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激励政策,狠抓节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灌区强化管理,节水显著

河套灌区在实施节水工程的同时,十分重视管理节水效益。一是高度集中水权,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确定各灌域的分水比例,合理进行调度;二是采取分阶段定价,超用水加价的办法,提高灌户惜水意识,2000年将秋浇内()水价提高到浇青水价的1.2(1.5)倍,利用价格调节,有力地促进了灌户节水的自觉性和水商品意识的提高;三是细化测流量水,划小收费单元。灌区从1998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总投资866万元,其中总局由水费补贴300万元,旗县市、乡镇群众集资投劳566万元, 在巩固完善公管渠道量水设施的同时,重点对群管分干渠支渠实施封闭式量水配套建设,实行测流量水、分渠计量收费;四是推广秸杆覆盖、水旱塘、开沟覆膜暗灌等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五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农田五配套的基础上,2000年全灌区重点进行平地缩块,以此来减少田间灌水量。据我们两个示范区田间测试:小麦田半亩的田块,亩次平均灌水量为59方,一亩的田块,亩次平均灌水量为69方,一亩半的田块,亩次平均灌水量为 73方。我们总结,凡是2000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地缩块的地区,节水的效果都非常明显。六是建立用水者协会,加强田间用水管理,实行一把锹浇地、异地包浇等多种方式和方法,减小灌水定额;七是推行亩次计费。在当前还未做到量水到田口的情况下,采取亩次计费,可以实现公开、公平计费,促进核实灌溉面积和平地缩块,达到节水省费的目的。2000年实行亩次计费的渠域与1999年相比,节水幅度在20%左右;八是推行早浇、节水和耕作保墒,结合春灌的秋浇制度,有计划干地,减少非生育期无效蒸发,降低用水量;九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市场引导农民多种需水量少的经济作物,以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通过强化用水管理,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果,2000年在生态建设用水增加1亿多方的情况下,全年引水降为51.6亿立米,和1999年相比,节水2.8亿立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渠道防渗后,尤其是骨干渠道两侧的阴渗大大减少,降低了两侧的地下水位,控制了土壤盐分的沉积。在田间实施节水工程,渠沟路林田规划标准较高,增加了造林面积,使森林覆盖率大为提高。据临河市隆胜乡调查,该乡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24%,比临河市平均值高出一倍。节约的农田用水,为2000年沙区、沿山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挤出了水量,2000年全盟增加生态林面积65.3万亩,还林还草面积33.9万亩,保护了灌区内盐碱地的红柳、白茨等灌木丛,使野生植被逐步恢复。灌区内野兔、野鸡、天鹅等动物的数量也增长较快。同时,缓解了黄河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特别是秋浇节约0.9亿水,有利于引黄济津计划的实施。而且,用于下游的工业、农业及城镇生活用水,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灌区农民来讲,大大减少了水费支出,为农业节水增效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二、灌区改革收到实效

河套灌区作为全国重点试点改革灌区,近两年,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其它灌区的改革经验,积极推进灌区各项改革,逐步完善灌区运行管理机制。

1、加快群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从1999年开始,灌区组建农民用水协会258个,当年底通过验收的157个,2000年全灌区组建用水者协会达到357个,辖灌溉面积353.33万亩,占总灌溉面积40.85%,控制国管渠道直口渠896条,占总数的37.3%。试行承包经营的渠道42条,辖灌溉面积55.71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6.44%。此外,在19条渠道上试行推广凭票供水,辖灌溉面积9.65万亩,以灌溉亩次计费的渠道157条,辖灌溉面积33.02万亩。以上几种形式共辖灌溉面积451.71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48.82%。从运行情况看,用水者协会在工程维护、规范用水、计收水费、节约用水等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优越性。杭后旗南小召乡机缘东西支渠农民用水协会,所辖灌溉面积5.1万亩, 2000年比1999年行水期缩短五天、节水70个流量日,减少水费24.4万元,亩均减少水费5,水的利用率提高10.8%,其中万亩节水综合示范园区,亩均减少水费7元, 水的利用率提高15.6%。五原县蔡家渠用水协会,灌溉涉及五原县、乌前旗共3个乡的4.60万亩土地,管理上采取分水、配水、量水、收费全部到直口,设专人测流量水,规范用水秩序。

2、灌区国管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普遍推开。在工程管理上,以保证工程完好率为中心,以提高工程综合效益为目标,试行了六定承包管理,即定渠段、定人员、定任务、定标准、定收入、定经费。承包管理试行后,一是实现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职工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主动性明显增强。二是由突击性管理向经常性管理转变,使管理工作时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当月任务当月完,下月任务提前完的好势头。三是灌溉管理科学严密,按计划实施调度。

3、农业水费改革进展顺利。从1995年开始,灌区加大了农业水价改革力度,一是按照小步快走的水价改革原则,逐年提高水费标准,1995年执行以斗渠口计费每方水17厘,1996年执行20厘,1997年执行23厘,1998年增加到33厘,1999年又增加到40厘,占成本水价53厘的75%。2000年秋浇水价定为53厘,已达到成本水价,超用水水价定为73厘,达成本水价的138%;二是改革水费计收办法,划小收费单位,明确收缴费的主体和责任。由原来的依靠乡政府代收水费变成了以农民用水者协会征缴水费、部分乡镇代收、以村或社统一收、职工自收四种形式。并试行水票供水、按灌水轮次收费,确保水费按时足额回收,2000年灌区的水费在915100%回收;三是试行了以灌溉亩次计收水费的作法,增加水费收缴透明度,促进节约用水;四是加强水费的使用管理,规定水费用于生产性开支的比例,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4、试行人事分配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在用人、分配制度改革上,试行全员聘任合同制,按灌溉管理特点实施人事动态管理。如义和渠管理所,与职工签定聘任合同,变固定工为长年工和季节管理工,按岗位和工作量确定人员与工资,每年年初公开竞争定岗,年底考核兑现,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出能进,工资能高能低的问题。同时,也从政策上引导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从事多种经营,进行创收。

5、改革秋浇灌溉制度。秋浇是河套灌区特定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储墒灌溉,而且是灌区用水量最多,浇水时间最长的一次灌溉,所以搞好秋浇节水,是灌区节水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秋浇改革主要是坚持早浇、节水和耕作保墒的指导思想,按照限量供水,水量包干,计划干地,供够关口的原则,控制秋浇用水量和浇水面积。并且结合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有计划地预留部分干地,当年不秋浇,翌年进行春灌或浇热水地。同时,通过建立包浇组,实行异地包浇,提高秋浇超用水价等,使灌户提前安排种植计划,预留干地。原来秋浇用水量在21亿立米左右,1999年落实成片干地面积63万亩,秋浇用水量控制在18.7亿立米,比1998年少引水量1.29亿立米。2000年预留计划干地75万亩,引水17.8亿立米,比1999年少引黄河水0.9亿立米。

此外,在原有水工建筑工程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两个施工公司,将改制为股份公司,其人员与水费、财政脱钩,成为自负盈亏的实体。既为机构改革创造条件,也可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为河套灌区节水工程的全面实施创造施工技术条件。

三、用科学技术推动节水工程的顺利实施

河套灌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气候恶劣,建筑物和砌石构造易冲蚀,混凝土表面剥蚀与冻胀破坏严重。大干渠上游,尤其是总干渠中上游冲淘严重,使渠道逐渐河化。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注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上的应用。

1、新材料的应用:在实施中,除了设计单位在规划报告中推荐的薄膜衬砌防渗材料外,还试验了土壤固化剂、固化酶、沙特固等固化衬砌。防渗材料上试验了沥青玻璃布,复合土工膜等。

2、在结构形式上,试验了多种渠道断面形式,主要有U型渠道,各种宽深比的梯形渠道,弧形坡脚的梯形渠道等。

3、引进新的施工机械:如摆喷灌浆机械、各种类型的混凝土板预制机、现浇成形的混凝土成形机等。

4、为在灌区全面实施节水工程,在示范工程实施的同时,安排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如秋浇制度改革及水盐运动规律、灌区中度以上盐碱地非充分灌溉、井渠双灌及不同作物的咸淡水混灌试验、各级渠道防渗材料应用研究、渠道衬砌结构形式研究、渠道冻胀观测分析和防冻胀试验研究、防渗渠道水力要素的测定、施工工艺研究等。

5、在工程除险加固上,首次采用先进仪器探测隐患,然后再设计施工的做法,避免了盲目性。该方法首先在总干二闸上应用。1998年请自治区水设院对二闸进行探测,后请专家进行鉴定,根据探测和鉴定结果提出设计方案,付诸实施。今年总干一闸的除险加固也将采取同样步骤。这样使除险加固工程更加科学合理。

总之,灌区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节水这一目标进行,作为经营管理部门,我们并没有考虑多经营水,而是根据水资源的形势,设法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而且,还少收了水费。比如,秋浇实行限量供水,水量包干,供够关口的原则,即使黄河有水可引,我们仍坚持按计划引水或少引,坚持供够关口的原则不动摇。全年节水2.8亿,加上实行水票供水、亩次计费和部分渠长负责制等用当年水量计收水费的渠域,预计明年水费将减收1500-1800万元。下一步,我们想通过提高水价,逐步按成本收取,对于节水的农户,水费增加不多。这样,既可以维持灌区运转,也能促进节水,降低用水量,实现灌区农业节本,保障当地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现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抓住机遇  节水改造  促进灌区健康持续发展

 

山东省聊城市灌溉处

 

位山引黄灌区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也是全国第五大灌区,始建于1958年,1962年停灌,1970年复灌。现设计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控制着聊城市七个县市区和一个开放开发试验区110个乡镇的全部或大部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5%。骨干工程设有东、西两条输沙渠,东、西两个沉沙区,三条干渠,总长274公里。设有跨乡镇的分干渠53条,总长961公里,共有各类水工建筑物5000余座,形成固定资产6.5亿元。复灌后的位山灌区累计创经济效益达125亿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位山灌区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被国家列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计划,衬砌了18.6公里的骨干渠道,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切实做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

位山灌区连续两年被国家列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计划,这对骨干工程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无力、带病运行、田间工程配套率低的位山灌区及欠发达的聊城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两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严密组织,科学施工,做到了工地环境好、施工进度快、工程质量高。主要做法是:

1、按照基建程序,实行三制。根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项目实施全部实行三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1998年和1999年项目分别以市水利局和市灌溉处为项目法人单位,项目法人代表抽调了懂技术、责任心强的骨干力量参加项目建设,组成工程建设指挥部,代表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在施工料物的选择、砼板生产厂家及施工企业选择方面,都采取公开招标投标的办法确定。首先在《聊城日报》上公开发标,然后集中对参加投标的单位进行审查,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选比,确定具备资质的有实力、信誉高、技术力量强、管理严格的施工企业组织施工。在决标中,认真审核工程预算和标底,尽量节省工程投资,两期工程通过招投标节省投资200多万元。在项目建设监理上,委托市水利工程建设监理中心负责工程监理,他们专门成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监理部,组织技术人员分段把守,实行旁站监理同巡回监理相结合,充分发挥监理职能,严格控制各项施工指标,逐工段逐工序严格把关。同时,我们把对施工企业的技术要求、施工进度、付款方式和监理的责任、权利等都以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实行合同化管理。三制的实行和合同化管理,节约了资金,规范了施工管理秩序,确保了工程如期保质完成。

2、做到了两个到位。一是匹配资金筹措到位。按照1:1.5的比例,位山灌区两期工程共需匹配资金2250万元。为确保项目实施,市政府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筹资渠道,制定具体措施,落实部门责任,开工前分别将资金筹措到位。二是宣传发动到位。开工之前,市政府组织召开了由水利部门和工程所在县乡政府负责人参加的施工协调会,安排部署施工工作。我们还印发通告和传单,在电视台、报社开辟专栏,大力宣传项目建成后对节水输沙、缓解沿渠清淤弃土占地集中的矛盾,减轻堤外洇碱危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群众把支持施工变为自觉行动。两期项目的实施,迁占工作进展顺利,没有出现一起阻碍施工、破坏施工的事件。

3、搞好技术交底,强化技术服务。为确保工程质量,建设、监理、设计、质量监督单位制定了砼板预制施工技术要求渠道衬砌施工技术规程等文件,分别下发到各施工单位,使各单位在施工前、施工中,都明确工程设计指标、技术要求、施工方法、质量控制和进度要求,为每道施工工序和每个施工环节都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各施工单位定期召开施工小组调度会,施工小组召开施工人员调度会,层层进行技术交底,将设计指标明确到一线生产者。同时,我们还联合建设、监理、质量监督、设计人员组成技术指导队伍,巡回于施工现场,具体指导施工。到位的技术交底和指导为工程的快速施工、按设计施工提供了保证。

4、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质量控制是整个施工管理体系运作的根本。为做好质量监控,施工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质检员和质检科。建设单位组织骨干力量组成质检小组,配合监理和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巡回检测各工序的施工质量,形成强有力的质量保证体系。质检小组和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工程质量定性控制,监理单位按合同对建设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定量的质量监控。对检测不合格的单元工程坚决返工重做,绝不姑息迁就。在施工企业内部,对每道工序都实行三检制,每道工序完工后,经监理单位申请,都要经过建设、质量监督、监理、设计、施工五家单位联合验收,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准进入下道工序施工。质量监控体系的良好运作,为创优良工程提供了保证。

5、严格施工奖惩,调动施工积极性。为保证工期和施工质量,我们制定了衬砌工程施工奖惩办法,对开工时间、上机械数量、施工进度、各工序的施工质量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阶段总结,确定奖惩后,及时兑现。施工企业内部也逐级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奖惩办法,调动施工积极性,促进工程顺利实施。

二、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提高灌区工程效益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成后,我们围绕如何使灌区工程发挥更大效益,促进灌区良性运营,着力抓了五项改革,强化了三项管理。

五项改革是:

1、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抓大放小原则,对骨干工程进行确权划界和堤防土地承包,明确工程权属和管理、保护范围。对支渠以下工程实行乡村集体建设与管理。做到管好骨干工程,放开田间工程。

2、供水制度改革。推行了分级计量供水、按量收费、超计划比例用水加价、非适时季节灌溉蓄水价格优惠等政策;实行了计划用水、按亩配水、流量包段、责任到所的管理办法;实现了一个恢复、三个取代的历史性突破,即恢复了水的商品属性,打破了用水不交费的传统观念;用按计划灌溉面积配水取代按要求配水,使供水更加科学化;用浮动水价代替固定水价,体现水的时间价值;用协议管理取代协商管理,增强灌区法制意识。目前,灌区计量收费单元逐步缩小,到乡镇比例已达到100%,部分县区还开展了到村的试点,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56%。

3、水价改革。1998年,按照新水新价的原则,在重新核定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报经省物价局和水利厅批准,以支渠口为计量点,水价由每立方米2.8分提高到4.3分,当年增收水费1350万元。

4、工程建设改革。在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带动下,灌区内自筹资金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按照基建程序进行管理。灌区规定,凡投资超过20万元的工程项目,都要公开招标,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工程建设实行监理制。这样就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

5、清淤方式改革。按照上级领导关于灌区骨干工程清淤施工四改的意见,经过努力,干渠清淤施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这一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灌区群众的负担,年节省清淤投资6000万元。同时,我们结合机械化清淤施工,开发治理泥沙高地8600亩,有效地改善了沉沙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项管理是:

1、加强基层单位和人员的管理。工程管理维护实行五定一奖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好坏与管理经费及个人工资挂钩,形成了一套用制度约束,用细则规范,用经济激励的管理体制。

2、加强水费管理。我们坚持水费使用报批制度,严禁计划外开支,并做到水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定期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依法管理。位山灌区通过聊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灌溉管理工程设施的通告》和《关于加强位山灌区干渠管理的通告》,根据《水法》和《山东省灌区管理办法》,出台了《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办法》,使灌区管理有法可依。为加大执法力度,我们健全了执法体系,成立了灌区公安派出所和水政监察大队,并统一着装上岗,严厉打击违反水利法规的不法分子。

三、项目效益显著

1.节水效益。渠道衬砌后,大大减少了渠道的输水渗漏损失,降低了河槽糙率,规范了断面,加大水流速度,提高了输水效率。同时,骨干渠道的节水改造不仅推动了田间工程的配套与节水工程建设,而且还可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节水效果非常明显。

据实测资料分析,改造后比改造前每年可减少输水损失2100万立方米,输水效率由95%提高到98%,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0提高到0.52,二干渠的灌溉周期缩短6天,东输沙渠的灌溉周期缩短4天,两期项目因节水增加工农业总产值达13670万元。渠道节水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52.6万亩,每年可少开采地下水资源650万立方米,减少灌区总引水量1450万立方米。灌区减少引黄水量,也为黄河下游不断流和生态用水作出了贡献,支援了全省经济建设。同时,灌区由于减少了输水损失,提高了用水率,促进了供水结构的调整,工业用水、城市用水比重明显增加,每年可多向东昌湖供水80万立方米,使东昌湖保持了充足的水面,不仅促进了旅游业、养殖业的发展,还为通过东昌湖供水的聊城热电厂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水资源,增创效益2000万元。节约用水,还降低了农民水费支出,2000年灌区三费人均比往年减少1.8元。

2.减沙效益。渠道节水改造后,二干渠和东输沙渠的断面面积分别减少了24%14%,输水流速分别增加32%16%,增强了水流挟沙能力,极大地促进了灌区的远距离输沙,提高了浑水入田率,缓解了上游泥沙清淤弃土占地的压力。两期工程运用至今,渠道基本能达到不冲不淤,仅此一项,每年可减少近100万立方米的清淤量,节约清淤费用400多万元,减少弃土占地1500亩,缓解了沉沙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局面。浑水入田后,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总之,通过渠道节水改造,减轻了引黄灌区的泥沙处理压力,延长了灌区寿命,促进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3.防渗效益。渠道全断面衬砌后,减轻了渠道两岸测渗现象,防止了土壤次生盐碱化。同时,原来为防止输水渗漏而修建的两岸截渗也可废弃不用,以填平造田,可恢复耕地面积达1394亩,年效益112.2万元。

4.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灌区农民收入。首先两岸分水建筑物通过改建或重建,极大地改善了供水条件,提高了供水保证率,促使农民种植一些优质高效的农经作物,特别是发展了大批的蔬菜大棚、弓棚,仅2000年就在二干渠两岸发展了500多个弓棚。节水改造前灌区农经作物种植比例为1.90:1,改造后达到1.72:1。其次是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较好的供水条件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使一部分人转入外出打工、从事运输和服务行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其他行业如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速度。据统计,灌区农村人均收入2000年比1997年提高了30%。

5.环境效益。渠道节水改造,减少了灌区清淤量和泥沙占地,缓解了泥沙处理的压力,防制了清淤弃土后环境的继续恶化。渠道衬砌后,堤顶修建了石渣路,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路面两旁植树造林,起到了防风固沙、绿化环境的作用。

6.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位山灌区两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共投资3750万元,带动了建材供应公司、水利施工企业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锻炼了施工队伍,增加了企业和当地群众的收入,拉动了区域内需,活跃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7.经济效益。项目投入运行后,每年增产粮食2172万公斤,灌溉增产效益达4901万元,人均增收17元,经济效益显著。

四、重点突出,全面推进,促进位山灌区健康持续发展

今后,位山灌区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营机制,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促进灌区健康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灌区内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l、继续深化改革。按照聊城市政府转发的《位山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位山灌区运营机制改革方案》,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组织,开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探索;转换运营机制,改单纯供水型为综合经营型;改革供水体制,实行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加大水价改革步伐,水费征收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过渡。

2、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工程建设。骨干工程建设投资实行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灌区水费匹配,受益群众集资或投劳的筹集形式,田间工程由用水户协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民营工程和股份制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投资兴建开发性水利设施。

3、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强同科研单位的合作,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采取竞争上岗措施,选拔优秀人才,将富余人员充实分流到实体或基层管理单位,重奖科研成果优秀、推广技术贡献突出的科技工作者和一线生产人员。通过上述措施,最终实现灌区人才的优化配置,促进灌区快速发展。

 

 

 

 

 

 

 

 

 

 

 

 

 

 

 

 

 

 

 

 

 

 

 

 

 

 

 

 

实施续建配套项目  促进灌区全面发展

 

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

 

石津灌区位于河北平原的中南部,滹沱河冲积扇及滹沱河、黄河交替沉积区,是河北省最大的渠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50万亩。灌溉渠系有总干、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六级固定渠道,计1.5万条,总长1.08万公里。受益范围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三市十四个县。灌区内主要受益县(市)都已列入国家重点粮棉林果基地。

由于灌区建设年代较早,在几十年的运行当中缺乏资金的投入,灌区遗留的半拉子工程等问题得不到解决,现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运行不畅,再加之水资源减少,灌溉保证率低,管理难度大等原因,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工程建设。

1997年根据水利部《关于报送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计划的通知》,我局组织编制了《续建配套更新改造规划(1999~2000)》,经省计委、省水利厅报请国家计委、水利部批准立项,其中1997年、1998年两期项目已竣工验收,评为优质工程,1999年度项目已完工,待验收,2000年度正在实施。

一、科学管理,提高项目的建设水平

为确保续建配套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地按计划完成,灌区在组织管理、质量控制、资金筹措与管理、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在较大型项目实施中,积极推行三制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强组织管理,确保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

由于前两期项目没有强调三制管理模式,灌区成立了由局长任指挥长,主持工程和财务的副局长任副指挥长,有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指挥部,为适应规范的三制管理模式,1999年项目经水利厅批准,组建了石津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局,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宏观控制等工作。下设工程处、财务处和办公室三个职能处室,分别负责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安排、技术指导、质量监督、资金筹措、财务管理及审计、竣工验收等工作。

根据灌区灌溉时间长、施工时间短且不集中的特点,对整期项目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部分项目在征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后,利用灌区水费垫支进行,既能弥补资金到位时间晚之不足,又能使部分项目提前一个灌季发挥效益,同时也保证了整个项目的如期完成。技术比较复杂和规模较大工程的施工,由建设局统一组织招投标、优选施工企业。由于灌区工程是按基层单位的管辖范围分块管理的,按照建管统一的原则,中小型工程的施工任务委派灌区相关基层单位进行实施,并由各单位成立由一把手亲自抓的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进行队伍选择、材料选购、施工管理等,建设局进行宏观管理并进行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控制。通过科学、合理安排,确保了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按计划完成。

2、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的高水平

为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对进行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工程质量的监控委托省水利厅水利工程质量监理中心进行,组成施工项目监理处,全面负责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建设局抽调精干力量深入现场做好外围工作,建设单位与监理处、施工企业密切配合,有力地促进了施工的进展和工程质量的提高。未实行招投标的中小工程项目,灌区建立了完善的内部质量监督体系,由建设局组织各项目单位实施全面监督和管理,制定严格的岗位目标责任、定期检查、汇报和奖惩制度。不定期地组织各项目单位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学习、交流,定期组织灌区范围内的工程联查和阶段性验收。对完成的工程进行综合考核,评选优质工程奖和优秀施工人员奖。工程材料、各分步工程的质量检测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委托具有资质的河北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工程质量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土方工程密实、砼防渗工程面平线直、表面光洁美观。被专家评定为优质工程。

3、加强资金管理,确保项目资金的有效控制

资金的严格管理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一是建设局严把工程规划、设计、预算关,以规范为依据,结合灌区工程现状,对渠道流量、纵横断面设计、防渗断面选择、伸缩缝处理和建筑物结构等都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在保证安全、适用、美观的基础上,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投资。二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制定了《灌区基本建设工程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用于指导续建配套项目实施的财务管理工作。三是积极筹措资金,在国家、省内资金到位与施工进度发展矛盾的情况下,为不影响施工进度,灌区利用水费垫支,保证了资金到位及时、拨付及时。三是制定按进度拨款、验收后结算的拨款程序,招投标项目由监理处按照管理程序实行按进度拨款;非招投标项目由实施单位按工程进度填写拨款凭据,工程处和财务处联合进行审查,手续完善。四是加大资金使用的审查、审计力度,对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进行逐项审计,杜绝了资金挪用、坐支等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工程资金的合理安排和科学调配,确保了项目资金的有效控制。

4、积极推行三新,提高项目实施的科技含量

为提高项目实施的科技含量,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推广应用,取得了定成效。

在渠道断面的设计上,从水流条件、抗冻胀效果、施工难易程度、结构是否美观等方面考虑,在不同级别的渠道上先后选用了梯形、圆弧底直坡型、抛物线底直坡型、纯抛物线型、U型、高次曲线型等多种结构形式,形成了大型渠道梯形、中小型渠道弧型的最佳断面组合。

在科学试验和研究上,为解决本区混凝土防渗渠道的冻胀问题,与南水北调筹备处合作进行混凝土防渗渠道防冻胀的研究工作,结合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分别在总干和三条分干渠上设立了试验段,重点对梯型、抛物线型混凝土防渗渠道的冻胀问题进行研究。从防、抗、导三方面入手,设立不同结构型式的防渗断面,埋没地温观测仪、冻胀量观测器等设备。根据实验的初步成果,首次在干渠渠道上进行了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的试用工作。

在伸缩缝处理上,除继续沿用具有韧性好、粘接力强、低温不断裂、使用寿命长、施工方便简单等优点的建筑油膏、806树脂油膏配合砂浆作为填缝材料以外,还试用了具有伸缩性大、密度小、不吸水、抗冻、抗渗、抗腐蚀、施工一次成型等优点的闭孔泡沫塑料止水带,使用效果正做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针对东西向渠道阴坡在水深三分之一处极易出现纵向裂缝的情况,进行了割缝处理的实验和研究,在不能解决冻胀的情况下,引导冻胀应力集中,消除裂缝的恣意产生,提高混凝土防渗渠道的美观程度。

在施工工艺上,梯形渠道混凝土防渗工程推行了电抹子施工工艺,使混凝土防渗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对曲线型断面的施工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施工工艺和方法,测量放线、基槽开挖、平仓震捣、抹面找平等施工技术得到了改进,并研制出了如曲面震捣器、组合钢模板、矩形长刮杠、长把铁抹子等许多简单实用的工具器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项目效益和效果

续建配套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灌区工程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一批骨干渠道的安全输水能力明显提高,轮灌周期缩短,为农田适时灌溉提供了保障,在扩大用水市场、改善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节约水资源、提高效益、改善环境、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等方面效果明显。

1、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效益。三期续建配套项目的实施使灌区82万亩灌溉面积得到改善,并恢复和扩大灌溉面积24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水利分摊效益(分摊系数按0.45计)6750万元。单方水生产率由项目实施前的1.26kg/m31990-1996年平均亩产629kg,灌溉包括降雨每亩补充水量499m3)增长到项目实施后的1.52kg/m3(1997-1999年平均亩产772kg,灌溉包括降雨每亩补充水量508m3)

灌区财务效益。水费价格、水的有效利用率的提高和有效灌溉面积的逐步恢复和扩大,增加了灌区财务效益,1997年灌区收入2297万元,1998年达到2679万元,1999年在水库蓄水少的情况下水费收入2116万元,壮大了灌区经济实力。

节支效益。由于工程条件的改善,每年灌区可节省清淤、除草、护渠等维护、维修费用200余万元。

2、节水效益

渠道防渗率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据测算,三期项日完成后,项目区内的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将提高10%-15%,全灌区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提高5%,年节水量1976万方,节约的水量可以灌溉农田12万亩,增产粮食2676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3715万元。提供石家庄的工业、生活和环境用水,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省会的供水压力,按照南水北调城市供水效益分析结果,每方水可产生效益2.5元,则其节水效益4940万元,是非常显著的。此外,灌区以节水改造为契机,在灌区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引导灌区群众由被动节水走向主动节水,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将对全民节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环境效益

石津总干渠沿线有一个省会城市,四个县级城市,总干渠、干渠与三条铁路、两条高速公路及多条国道平行或交叉,区位优势显著。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按照现代化农业园区和绿色通道工程的总体要求进行综合规划,与城镇实施的绿化、美化、净化工程、靓丽工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把区内灌、排、路、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做到既满足灌、排的功能,又与路、林协调一致。城区段的渠道工程改造,切实可行地解决了三乱,即乱排(污水)、乱倒(垃圾)和乱建(违章建筑),改变了水利工程形象,美化了城镇环境。渠道混凝土防渗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人为破坏,保护了农田环境,降低了浅层地下水位,防止了灌区东部咸水地区的土壤返盐。随着灌区长远规划方案实施和节水改造工程的连续进行,在不久的将来,石津灌区必将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展现在世人面前。

4、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保障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一是提高大田粮食作物品质,低投入,高产出,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发展林果、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对水量的需求将大大地增加,对适时、适量灌溉的要求更加紧迫,对优化、科学调度的要求更加严格。续建配套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节约了水量,为实施高效农业提供了更多的水源;提高了渠道的安全输水能力,缩短了轮灌周期,据近三年的运行结果,项目区内轮灌周期缩短了46天,全灌区缩短了23天,提高了适时灌溉的保证率;各级渠道输水损失的减少,管理设施的改善以及现代化量测、调度、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优化调度方案、实施科学调度提供了保障。渠道的混凝土防渗为长时间的小流量输水、利用节制工程储备水提供了可能,为大灌区局部灌溉、特色农业的随机灌溉创造了条件。按照灌区各受益市县的种植结构调整规划,自2000年始,将发展优质小麦30万亩,优质棉花由10万亩发展到20万亩,林果、蔬莱、花卉、牧草等经济作物由15万亩发展到25万亩。种植结构的调整,也必将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业、储藏业、养殖业等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起到促进作用。

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灌区的体制、机制和价费体系改革

通过续建配套项目的实施,灌区在管理体制、价费体系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l、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谋求灌区持续发展

灌区的体制改革,本着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总体方针,确立了搞活中间,策动两端的整体发展战略。

搞活中间。即改革内部体制,在强化条条管理的同时,本着职责分明,管理规范的原则,对一线生产单位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和调整,配水站负责总干渠的日常管理和灌溉期间向干渠的输水、配水,保工程完整、保水位流量、保安全平稳、保测水准确;管理所按渠系设置,一条干渠设一个管理所,负责干渠、分干渠的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工作。这种输水与用水分开,用水与用水各自独立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水利用系数、过水能力、工程维护等指标的考核,有利于水量、水费等经济指标的包干,有利于把基层单位的目标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由于续建配套项目的实施,灌区工程形象进一步改善,内部体制的进步理顺,促使灌区内县管部分向专管部分靠拢,目前,我们已经尝试了以少量的资金引导县管部分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减少中间行政管理层次,进而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对县管部分实行收编或实行一渠两制式管理。

策动两端。即加大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向两头延伸的力度。一方面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另方面积极推进灌区与岗南、黄壁庄两水库的联合与改制。

灌区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结合灌区实际,推行农民参与式的灌溉管理模式,把基层临时性的社会服务组织转变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实体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经济实体,继1996年进行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试点工作以来,灌区相继出台了《石津灌区用水户协会组建办法》、《石津灌区组建用水户协会实施办法》和《石津灌区用水户协会章程》。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崔村、王家庄等7个用水户协会,受益面积23万亩。用水户协会使农民成为灌区的管理者和建设者,自主决策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通过推行四公开”(即水量指标公开、水费价格公开、实用水量公开、水费帐目公开)四到斗”(输水到斗、计量到斗、收费到斗、服务到斗),实施透明管理和严细管理,划小收费单元,增加灌溉、收费全过程透明度及根据用水组不同的规模、班子能力、秩序、经济状况,推行专业队伍、内部承包、联户灌溉等行之有效的浇地方式,在节约用水、遏制搭车、降低成本、增加投入、改善工程、财务公开、民主管理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在提高水管单位信誉、给用水户明白上效果显著。据1998年统计,灌溉效率提高26%,灌溉成本降低18%。到2000年,又有2个灌溉站条件成熟,并完成了用水户协会的组建工作,至此灌区用水户协会数量达到9个,灌溉面积29万亩,占灌区自管面积的33%。9个用水户协会在深州市民政局进行了注册登记,使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向规范化更进了一步。

灌区与岗、黄两库的联合与改制,即是与岗、黄水库共同组建城乡供水公司(集团),方案已报省水利厅,有关论证、筹划工作正在进行中。这种联合与改制,有利于发挥水资源的产业链条优势,促进水资源由区域管理向流域管理、粗放管理向严细管理的转变,有利于加强股东的监督作用,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水利资源,促进灌区持续发展。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激发灌区经营活力

灌区的机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多层次、多主体的投入机制。确立了巩固中间、开发周边、促进代管的投资方向和以节水增效为中心,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为主体的投资重点,逐步形成了中央、省、地方政府、水管单位和受益群众共同投入的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投资格局。除争取国家、省投资力度以外,灌区采用扩大生产经费投资、加大生产经费中工程投资比例、提取工程返还基金等措施,逐步加大了自筹资金的工程投入力度。同时通过资金引导和技术支持,激发灌区受益单位和群众投资、投劳进行支渠以下渠道防渗配套、清淤整修及田间工程整修工作。据统计,近几年来,灌区群众自筹资金220多万元,防渗支斗渠35公里,新建、改建支渠以下建筑物402座,利用秋、冬农闲季节清淤整修支、斗、农三级渠道14071条次,全长10864公里,支渠及以下渠道整修率每年均达100%,标准化断面渠道整修率达90%以上。对完善田间工程条件、改善农田环境、促进田间节水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二是不断完善以定收定支,比例提成,超收节支奖励,欠收超支受罚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定岗位、定职责、定编制、定任务,将水、电费征收任务分解落实到单位、到个人,各种经费、提成与单位自身收益和工作任务挂钩。搞好资产经营,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股份或股份合作经营制度,结合灌区特点,积极稳妥地创办各类产权清晰、责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逐步加大人事、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了局(所、站)长负责制、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干部选拔、聘任和管理制、职工内部待岗、下岗、辞退等能进能出的用工制、重要岗位轮换制、工资按劳、按岗位、按贡献分配制等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调动单位和个人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抓好主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途径,优化灌区人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激发了灌区的经营活力。

3、加大水费改革力度,提高经济自立能力

灌区在八十年代以前水价较低,调整步伐也较缓慢,八十年代以后水价调整幅度加大,步伐加快。迄今为止进行了4次大的调整、两次保值,实施续建配套项目过程中进行了两次调整,一次为1997年单方水价由31.5厘调整为82.5厘(含移民基金7.5厘),一次为1999年斗口单方水价由82.5厘调整为110(含移民基金10)

为加大水费改革力度,提高灌区经济自立能力,一是灌区针对不同时期,按照规范的水费成本核算办法,结合农业生产、粮棉价格和灌区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供水成本的核算工作,为领导及有关政策部门当好参谋,争取保值和新水价政策的出台。二是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实现双赢为目的,稳妥地落实水价,先后实施了比例水价、综合水价、打折水价和储备水价。比例水价是将基本水费分摊到灌溉指标中的水价,这种水价的实行减少了征收基本水费的难度。综合水价是枯水年份动用死库容的加倍水价、基本水费和计量水价综合而成的水价,这种水价的实行保障了国家水费的足额征收,方便了村级组织征费。打折水价是对受地下水条件影响,而不能及时落实新水价的地区实施的让利水价,这种水价的实行,稳定了渠灌市场,巩固了调价成果。储备水价是根据近几年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粮食价格下跌,销售困难,农民增收缓慢、负担过重这一具体情况,为了即能使新水价政策顺利出台,又要保证灌区市场不出现大的萎缩,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将新出台的水价储备起来,再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分步实施。总之,灌区靠改革、靠工程条件的改善和灌溉效率的提高、靠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在尽量不给农户增加过多负担的情况下,较好地把调整后的水价落到实处,灌溉面积没有出现滑坡,实用水量没有减少,水费实收率保持100%。

四、项目的实施,推进了灌区双文明建设

续建配套项目的实施,改变了灌区人及区内受益群众的精神风貌,激发了灌区活力,无论是工作、生活环境、骨干工程环境,还是田间工程环境,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借续建配套实施之际,灌区在搞好工程建设、灌溉管理、提高灌区效益的同时,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法律常识及反腐倡廉等教育工作,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精神,形成在放水、收费、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各个方面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人人争先进,创文明。双文明建设成就为灌区带来了荣誉,继1995年被国家人事部、水利部表彰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以后,分别于199819992000年被水利部、国家文明委表彰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窗口单位省农村水利工作先进单位,被省直工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五、制定灌区节水规划,谋求灌区可持续发展

按照水利部和省厅的统一部署,以灌区现有工程和水资源状况为基础,以灌、排、路、林综合配套、骨干工程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为中心,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提高农村经济和灌区自身经济、谋求灌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与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二院合作进行了《石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000-2010)规划》的工作,目前规划工作业已完成,并通过水利厅呈报水利部。该规划通过水量平衡和地表、地下水联合优化调度,结合市场分析,核定灌区效益面积,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工程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出灌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构思,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稳步加大灌溉供水价格进入成本的步伐,逐步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改善灌区工程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灌区综合效能的发挥。

 

 

 

 

 

 

 

 

 

 

 

 

 

 

 

 

 

 

 

 

鸭河口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建设

 

河南省鸭河口灌区建设管理局

 

鸭河口灌区是河南省最大的自流灌区,全国十大灌区之一。设计灌溉面积238万亩,现有有效灌溉面积132.6万亩。灌区自1970年开灌以来,总计引水134.9亿立方米,灌溉因素使农业增产增值32.85亿元,相当于灌区历年总投资的27倍多。灌区占全市1/6的土地,提供了全市1/4的商品粮和1/2的商品棉花,为南阳盆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8年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通过国家立项并批复实施以来,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鸭河口灌区管理局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一手抓续建节水工程建设,一手抓灌区改革,以续建节水工程促灌区改革,以灌区改革推动续建节水工程实施,两项工作相得益彰,灌区工程面貌和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明显成效。1998年度工程经国家水利部、河南省计委、水利厅联合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1999年工程已经竣工。

一、项目实施做法

为确保续建节水工程按期高标准完成任务,项目批复以来,各级领导自始至终坚持把续建节水工程作为灌区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凝聚工程来对待,作为重塑南阳人民精神风貌的一项形象工程和优质工程来建设,各参建单位团结战斗,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的四项制度改革。

一是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市政府以宛政发[1998]51号文件,明确规定工程管理单位鸭灌局为法人单位,鸭灌局局长为法人代表。

二是严格招投标制。为了选好施工队伍,邀请市监察局和市司法局公证处派员从标书编制到招投标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监督。按照法律程序,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选定中标企业,避免了暗箱操作人情工程的弊端。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由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工程质量全面监督。

三是全面推行监理制。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委托具有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甲级资质的河南科光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负责监理工作。监理公司成立了续建节水工程监理部,从总监工程师到旁站监理,一律持证上岗,严格各个施工工序,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工程不签字,不验收,不付款。工程建设走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四是加强合同管理制。监理单位同建设单位签订施工监理合同,各中标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切实加强合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严防死守,实施三铁抓质量。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的要求,首先作到强化质量管理,逐级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其二是建立工程质量巡视制,由局长、总工、科窒负责同志组成巡视组,深入工地,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重点部位和隐蔽部位,日夜跟踪旁站监理。其三是坚持三一三铁措施。三一即坚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视同仁。三铁即:一是铁手腕对待质量问题从项目法人代表到工作人员、监理部从总监到旁站监理,铁腕抓质量,一硬到底;二是铁面孔,处理问题不看脸气,不讲情面,铁面无私;三是铁心肠,该返工坚决返工,视质量如生命,谁丢质量就让谁丢饭碗,不要菩萨心肠。其四是内保质量,外塑形象。目标只有一个,省优部优工程,谁不按这个目标实施,谁就要受到惩罚。施工中切实做到严把六关:

一是严把质量体系关。建管局成立了质检科;各施工单位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项目部施工班组均有专职质检员。质量体系不健全不准施工。

二是严把纪律执行关。对建管局和监理部门工作人员定岗定责,严格要求。明确规定不准吃请受贿、不准营私舞弊等“10不准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纪律教育。凡违规违纪者,一律清出续建队伍。

三是严把检查抽查关。为保证工程质量,建管局会同监理部门多次组织检查抽查活动,把不合格工程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是严把原材料购进关。不合格原材料严禁进场使用。

五是严把隐蔽工程处理关。各项工程建基面处理,切实坚持三清一平一实。即消除渠堤盘根错节的树根,清除渠内丛生的草皮,清除渠底杂物淤泥;削平渠内坡;夯实砂土回填,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

六是严把验收工序关。在工程验收程序上,实行质量签验制度。在完成内部三检签字制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特别是从混凝土搅拌到浇筑,严格控制施工时间,从振捣、拉平到原浆收面一丝不苟。通过方方面面的严格把关、有力地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加速科技长入建设,引进实用新技术,是工程建设出精品、见高效的关键。社干渠全长24.5公里,切岗跨河,大多渠段位于膨胀土地带,多年来采取几种工程措施一直未有很好解决滑坡问题。这次续建节水工程对社干渠滑坡采用框架拱和马蹄型拱涵相结合两种工程形式,有效地克服了滑坡,输水能力由原来的5立方米/秒提高到10立方米/秒,运行状况良好。白条河泄洪闸技术改造,利用水力自控实现了全自动启闭,改变了落后的操作办法,保证了汛期安全。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节约了投资,提高了工程标准,保证了工程质量。

()加强法制建设,严格建设程序。为了搞好续建节水工作,我们着重加强法制建设和结合国家形势,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在法制建设方面,我们多次组织参建人员学习了一法三条例及《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招投标法》等水利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要求参加灌区管理和建设的同志们做到学以致用,认真贯彻执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鸭河口灌区的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别是涉及鸭灌系统的所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均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进行了申报审批,所有在建项目也按照规定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了报建和开工报告审批手续,从未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切实加强使用管理。在匹配资金落实方面,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切实做到了三关齐下。一是市政府以宛政(1998) 111号和宛政[2000]9号文件下发了《关于鸭河口灌区续建节水工程匹配资金的通知》,明确了各地匹配任务、时间要求等。二是市长、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市长亲自布置,直接落实。三是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和建管局派人及时督查;四是县区领导想法设法抓落实。宛城、新野、唐河、方城、社旗五县区都把匹配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千方百计确保匹配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宛城区由于效益面积大,匹配任务重,区委、政府结合实际,采取区、乡均摊的办法落实匹配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8年度匹配资金100%完成任务、1999年度匹配资金各市、县区均已作了认真安排。

在资金管理上,市财政实行集中管理,专户存储,专款用于续建配套项目。并根据工程进展情况,按计划拨给建设单位。资金拨付文件、财务帐目、财务预算资料齐全。付款办法,采用每个单元工程完成以后,由监理部监理人员在施工单位拨款申请书上签名认可,核算工程量交建管局计划科核准投资,再由主管领导签发,方可由财务拨款。自去年以来国家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处、郑州审计署及省市纪检、监察、审计、财政、计委、水利等部门8次审计鸭灌建设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认为:鸭灌续建节水工程建设资金匹配到位,拨付及时,使用合理,无截留挪用,无不合理开支,确实把建设资金用到了实处。

二、项目效益

鸭河口灌区续建节水工程项目实施,在粮食生产、经济发展、防洪安全、生态环境、饮水保障等方面,已发挥出显著效益。

()节约了水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两年来,通过防渗衬砌,节约水量43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98万亩,改善提高有效灌溉面积16.31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261.77万公斤,棉花58.97万公斤。综合灌溉效益5000多万元。共引水6.15亿立方米,灌溉各种作物390多万亩,净增社会效益11.7亿元,是国家28年来对灌区总投资的8.7倍,同时解决了8万多人和6万多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加快了田间工程配套步伐,扩大了灌溉面积。两年来,通过续建节水工程建设,提高灌区广大干群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整修、恢复农毛渠4100条长1300公里,斗渠176条长126公里,完成支渠清淤培堤44条长165公里,干渠、分干渠清淤培堤5条长120公里。同时,还高标准完成了灌区28万亩世行项目土方任务和建筑物工程的施工任务。特别是位于社干渠的社旗县,二年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万多亩,其中晋庄镇退灌多年,现积极要求加入灌区,并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000亩。

()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现代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由于连续两年的续建,极大鼓舞了各级政府调整农业结构的信心。我们自始至终围绕质量效益型农业、区域特定型农业和规模高效型农业抓项目建设。近年来,灌区以两压(压缩粮食、压缩棉花)、两扩(扩大优质水稻、高效水生经济作物)为中心,先后由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带领灌区五县区县委书记、县区长、乡镇长、灌区管理局、管理处负责同志赴四川、陕西、河北、山东、上海、安徽、浙江、湖北等灌区进行考察取经,200011月份又召开了灌区五县区种植结构改革会议,县区政府并同市政府签订了目标任务书,使高效水生经济作物落到了实处。从而使灌区由原来的5000亩渔塘发展到1.8万亩,水稻由原来的3万亩发展到17万亩,2001年确保发展到30万亩。

()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续建节水工程的上马,拉动了建材业、勘测、设计、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餐饮业、运输业的发展。续建节水项目的实施,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五家企业600多名干部职工的就业问题,也为其它行业提供了近万名人员的就业门路,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安定了一方百姓。

()改善了城市环保用水,保障了南阳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实现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农村水利向城市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用水和工业、生活用水。特别是兴建于白河上游的白桐干渠大占头引水枢纽工程修复后,大大改变了供水条件,每年可以及时向围绕南阳发展的白河橡胶坝放水7000多万立方米,不仅保证了南阳城区40万居民和工业用水,而互改善了南阳市的生态环境,长达10余公里的橡胶坝河段,碧波荡漾,绿树成荫,是人们避暑乘凉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使水生态环境与南阳市政府提出的建成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新城协调发展。续建节水工程达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四大特点。

()提高了防洪标准,保证了灌区人民财产安全。白条河泄洪闸的改建,大大提高了下游居民的防洪安全。过去白条河泄洪闸属于人工启动,操作不便,多次区间突然来水,因闸门启动问题给下游村民造成很大经济损失。200073日,改建后的白条河泄洪闸恰逢百年一遇的暴雨区,12小时降雨300多毫米,洪峰流量达800立方米/秒,而下游村民安然无恙。

()为综合改革提供了契机,促进了综合改革的顺利进行。1998年,在节水续建项目的推动下,鸭灌系统开展了开灌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调研活动,对灌区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和经营管理进行了系统剖析,弄清了灌区一建四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为灌区节水续建项目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续建工程的批准实施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深化灌区改革的积极性,坚定了信心和决心。从1998年开始,先后编写出了《灌区综合改革方案》和15项改革实施办法。在水利部、厅领导的关注下,经过有关方面专家学者的指导,鸭灌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在理论性和系统性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已经分步实施,初见成效,并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利系统综合改革试点。

节水续建项目实施,对水利建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工程管理体系,促进水利经济与整个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工程落地,管理上马。建设体制改革,使项目法人制得到落实,而项目法人制又有效地解决了水利工程建管脱节,实现了建管同步。如白桐干渠防渗衬砌、社干渠滑坡治理工程竣工以后,不仅及时交付管理单位投入运行,并在管理上下功夫,改革上作文章,开展了以六定”(定渠段、定人员、定标准、定任务、定收入、定维修经费)责任承包为主要内容的骨干工程规范化管理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把工程管理得井井有条。输水能力明显提高,做到了当年施工,当年见效。

通过骨干工程的续建改造,提高了工程标准,为实施田间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高效率的水利管理运行机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田间工程改制试点建设,并取得了较好成效。据统计,全灌区已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14个,涉及14条支渠,91个行政村,44612个用水户,有效灌溉面积达16.2万亩。同时,20处提灌站和37处斗渠的拍卖、租货承包和股份制经营,进展顺利。在灌溉服务和水费征收中,改制后的新体制已启动,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其主要表现:一是建立协会的14条支渠解决了21个行政村长期用水困难问题,扩大浇地面积近3万亩。二是亩均用水量由原来的240立方米下降到120立方米,灌溉效率由原来的每昼夜350/M3/S提高到了每昼夜700/M3/S,灌溉周期由原来的20天缩短到现在的15天,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强了农民的水商品意识,水费征收难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过去水费征收一直采用乡镇政府代征代扣的办法,农民交费透明度不高,个别地方出现平摊水费的现象,群众意见很大,拒交水费的现象相当严重。改制后,随结水量,随收水费。鸭东三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在水稻泡田插秧中,送水到田,用水量及水费通知到农户,2000年水费征收任务基本完成。四是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鸭东三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后,围绕水字做文章,引导农民新发展水稻1224亩,前荒村2000年扩种水稻400亩,与其他旱作物相比,增收40多万元,2001年计划水稻扩种一倍。

 

 

 

 

 

 

 

 

 

 

 

 

 

 

 

 

 

 

 

 

泾惠渠管理体制改革

 

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

 

泾惠渠灌区始建于1932年,灌区几经扩建改善,现设计灌溉面积135.5万亩,灌区辖西安、咸阳两市的高陵、临潼、闫良、泾阳、三原5县(区)。灌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38.96mm。灌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蔬菜、果林作物为辅。

泾惠渠灌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改革文件精神。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灌区经济效益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改造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使灌区走上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轨道,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公开,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供水体制改革

1998年以来,全局广大干部职工以十五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为指导,以全省五小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为指针,深刻反思灌区供水生产引水量徘徊的现状和根源,积极探索灌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灌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机制。通过对灌区目前现状的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确定了以灌区斗渠产权制度为突破口的灌区体制改革。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和积极实践,截止目前完成改制斗渠已达到428条,占全灌区538条斗渠的79.6%。其中单人单斗经营的94条,占改制斗渠的22%;一人竞价,多人参与,内部实行股份制334条,占改制斗渠总数的78%。总共有经营人员402人,与改制前相比,减少基层水利干部138人;通过改制收回拍卖金137.8万元,建立了斗渠滚动发展基金。管理局先后有20名职工参与改制后的斗渠管理,9名职工成为斗渠经营者。

管理局改制的主要方法:一是对现有斗渠分阶段进行三权拍卖。二是公开竞价,起点价2000/公里。三是改制后的斗渠视同民办水利,按五自机制运行,水价实行最高限价管理。四是本局职工优先优惠。五是经营期限:本局职工10~15年,灌区群众15~20年,具体经营期限由各管理站根据中标人情况而定。六是引水目标任务按前五年斗口实引平均水量,每年递增3%下达。七是斗渠工程和保护区占地由经营者合理开发利用,收入归已。八是经营者要有较大投入,用于斗渠工程建设。九是经营人必须服从用水统一管理和调配指令,遵守管理局各项规章制度。

斗渠改制后,经过实际运作,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建立了灵活的投资机制,投资力度加大,工程面貌大为改观,经营者不再等、靠、要,而是积极投资。据统计,经营者个人累计投资95.8万元,人均投资2000元,用于斗渠工程维修和斗渠建筑物修复,全局共恢复灌溉面积13万亩。

二是促进了适时偏早用水,增加了引水量。斗渠改制后,与往年同期相比较,用水时间提前15天左右,缓解了灌区用水高峰期的用水矛盾。1999年冬春连旱150多天滴雨未降的情况下,春灌比往年多引水597万立方米,缓解了旱情,为灌区小麦丰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是落实了管理责任,增加了经营者收入,调动了经营者积极性。斗渠改制后,运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营人的投资和收益,其工作变得积极主动,改变了以前那种坐等群众上门要水,等管理站上门动员用水的现象,主动深入农户动员联系用水,同时对用水工作更加重视,行水期间,勤上渠,多跑路,增加测水量水次数,水量对口率有了较大提高。

四是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民用水的积极性。改制后的斗渠全部取消了段级建制,由经营者直接面对管水员或农户,减少了中间环节,抵制了层层加码的弊端。经营者和用水户节水意识增强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跑、漏现象,同时降低了供水成本,灌区群众亩均费用支出平均下降2.2元。

五是增强了服务意识。斗渠改制后,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营者自身的收益,所以经营者的服务意识和对水的商品意识大大增强,送水到田间,服务到农户在灌区蔚然成风。

二、灌区改制相互配套,全面推进

为适应斗渠改制工作,建立与改制工作配套的管理体制,我们先后在全局实行了人事制度改革,机关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和企业改革等。在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方面实行了部分上岗机制。斗渠改制后,由于取消了段级编制,就灌区整体而言,出现了部分富余人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人事一系列劳动制度改革,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职工参与改制斗渠的管理,实行每年分流20名职工的硬任务,硬指标的办法推进。二是推行竞争上岗,实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竞争上岗机制,先后对机关2名副处长和1名司机、渠首电站41名青工实行了竞争上岗,全局74名财会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管理员竞争上岗也实行。三是清退临时工,安置富余职工。通过以上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

三、经营机制改革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结合灌区企业实行,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原来的三家企业股份合作制改制基础上,对未改制的几家企业,在条件成熟时逐步进行改制,达到产权清晰,组成混合型的所有制经济主体,吸收职工或社会或其它经济主体投资,增加企业资本,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一是对资产进行重组,调整产品结构;二是拍卖全部或部分资产,让职工自主经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三是向社会公开拍卖,以资产换资金,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投资效益,让投入资金进入良性循环,让投入资本在运营中得到积累,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达到产权清晰,并依照参股多少实现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达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对改制企业按照公司法建立严密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制约机制。按照企业章程确定出资者股东身份及位置,成立股东大会,召开股东大会产生董事会,监事会,由董事会产生董事长,并确定公司经理。并依据企业章程制定董事会工作制度,监事会工作制度,经理工作制度及财务工作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保证企业依法规范运作,充分体现职工(股东)的主人翁地位,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管理局通过对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同过去的行政管理(宏观管理)实现资本运营管理,管理局将成立集团控股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对管理局投入企业的资产负全部责任。总公司主要是依据现代企业制度按照投入各子公司的资本金的多少,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对各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并对改制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代表管理局具体参与经营管理,确保国有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按照各子公司的年度经营效益获取投入资本回报(股份分红或资产租赁收入)。

四、水价收缴制度改革

泾惠渠灌区首先对水费的收缴流程由用水户局的办法改由用水户局,取消了村组中间环节,降低了供水成本,亩均水费下降20%左右,水费回收期缩短到15天(即用水户用水结束15天后,水费上缴到管理局),水费回收率达到100%。二是在水费的管理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行会计委派制,严格控制财务支出。三是制定了《灌区财务管理制度》、《水费开票到户实施细则》,并已在灌区实行了用户一手缴钱,经营人一手给票,从根本上杜绝了三乱现象,减轻了群众负担。

五、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措施

1、精减机构:本着精练、高效、灵活的原则,使后勤服务中心、物资站与机关脱钩,并逐步走向社会,依靠自身优势,滚动发展壮大。管理局对其实行经济上独立核算,业务上宏观指导,人事上放开搞活的宽松政策;将配水站和渠首站等业务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合并,实行合署办公,统筹管理;根据机关处室现状,重新分工,明确职责,避免扯皮推诿,提高办事效率。

2、定编定员:定编定员是裁减冗员,分流职工的基本前提。搞好定编定员工作,对于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意义重大。

3、人员分流:精减机构,定编定员后的富余人员,按照下岗分流不失业,转换机制增效益的原则,全部分流。分流途径:一是鼓励职工个人承包经营斗渠,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经营斗渠范围的机井,以实现渠井统管。二是以山川秀美工程为契机,鼓励职工大力开发渠占地,发展绿色产业,增加自身收入。三是积极发展城镇供水、水力发电,水利旅游等,筹办天然饮品厂,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清退临时工,腾出岗位安置富余职工。

4、结构优化: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以致用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职工培训计划,除进行岗位培训外,还要加强与西安理工大学等专业院校的联系,在引进高层专业管理人才的同时,每年选派35~45名职工到理工大学深造,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全局175~225名职工完成大专学历教育,并形成各类人才齐备,知识结构合理,文化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

5、人事管理:管理局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全局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人事管理政策,从宏观上指导各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一是指导各单位健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竞争上岗的制度,推行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用人新机制。二是根据各单位的人才需求计划,提供有关人才信息,帮助各单位把好人才入口关。三是实行单位和专业技术干部的双向选择办法,打破僵化的用人模式,鼓励专业技术干部的合理流动。同时鼓励各单位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专业技术干部聘任制度,留住优秀人才,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环境。四是坚持党管干部不动摇,以公开招聘的方式确定中层领导干部,提高干部任用的透明度。对企业的领导,原则上由企业职工通过职工大会或董事会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局不加干涉。五是对各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切实加大财务监督力度,发挥财会人员在宏观监控中的重要作用。

(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措施

根据机关处室、供水单位、企业单位的特点和具体实际,实行不同的劳动分配制度。机关处室实行工效挂钩,档案工资40%按挂钩站斗口实引水量提取,60%按处室工作任务考核计发,超奖欠罚,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供水单位,要打破档案工资,实行以档案工资为基础的斗口引水量含工资、经费的全额浮动工效挂钩办法,按灌季考核兑现,具体分配方案由各单位根据每个职工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贡献大小制定实施,切忌搞平均主义,供水单位承包斗渠和开发渠占地的职工,根据承包合同书,兑现工资;鼓励各企业单位实行计时、计件或项目工资分配办法,实行股份制的企业还要把资本等生产要素纳入分配体系,实行按股分红的劳动分配办法。对企业领导干部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年薪工资制,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

六、灌区水利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1朝着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2对试验站实行国有民营。力争在35年内,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

3对新建的水利企业,实行股份制管理。

4筹建泾惠天然饮品厂。泾惠灌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灌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山水风光,内涵丰富的水文化历史遗产和文物古迹具有开发水利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决定利用管理局渠首天然矿泉水资源优势,筹建泾惠天然饮品厂。

5加快发展水利旅游。引泾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从古到今灌溉引水工程的活档案馆。早在公元前246前,秦国开始在谷口修渠灌田,所建的郑国渠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属同一时代,是我国最古老的三大灌区之一。之后由于河床冲刷,历代引水渠口在峡谷不断变迁上移,保存完整的渠首引水工程遗迹有秦.郑国渠,明·惠渠,清·龙洞渠,民国·泾惠渠等;历史悠久的水文化及引水灌田碑刻也在此集于一室,实属我国引水灌区历史的一个实物缩影区,计划将泾惠渠首建成中国灌溉历史博物馆和旅游区。

 

 

夹马口灌区弧形底梯形渠的施工

山西省夹马口扬水管理局

 

夹马口输水干渠总长46.96km2000年度改造了桩号2412627648段,该段为高填方渠,梯形断面。运行多年来,预制板勾缝脱落,冻胀破损,淤积量大,渗漏严重,渠基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加速了防渗体破坏和渠道沉陷。渠道过水时渠堤及基土处于浸水饱和软化状态,曾几次出现决口,危及村庄安全,严重影响灌溉效益的正常发挥。节水改造时全部拆除重建。

()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的原则是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以减淤防渗为重点。干渠根据灌区需水量的要求运行时渠道过水流量往往达不到设计流量,挟沙能力较小,形成渠道淤积。因此,干渠改造的关键在于提高渠道的挟沙能力,同时考虑防渗效果、抗冻胀性能、施工便利等主要因素。

1、渠道纵断设计

经过实地踏勘测量干渠现状,对干渠总体进行规划推算,基本维持渠道现状纵坡,改造段纵坡为1/4000,与旧渠道现状及今后改造高程相衔接。支渠取水口底高程均和干渠底齐平,改造段斗口底程高在满足灌溉情况下,尽量与干渠底齐平,以便输沙到田。

2、渠道横断设计

1)方案比较

为了提高干渠的输水能力,对干渠的原梯形断面和U形断面进行比较,推荐U形断面,省计委和省水利厅也批复同意该断面防渗结构,但考虑到在我区首次使用大断面U形砼防渗结构,我们曾赴全国U形渠道防渗应用最广泛也是目前已成渠道断面最大的陕西省宝鸡峡灌区进行考察,根据199981日执行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第6.2.4要求4级以上渠道断面宜采用弧形底梯形断面(又称弧形底斜直边复合断面),为此,我们选择弧形底梯形与U形两种断面进行比较。

V3 H

ρ77 ━━ ( ─ )1/2

  gRωB

式中:H──水深(m);

B──水面宽度(m);

g──重力加速度(m/s2);

ω──沉速(cm/s)(泥沙粒径d≤0.05mm)。

对弧形底梯形和U形两种断面形式进行挟沙能力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

挟沙能力结果表

桩 号

流  量

m3/s

挟沙能力(kg/m3

备  注

弧形底梯形

U

24+12627+648

2.49

15.34

15.95

最小流量

5.61

21.86

20.49

设计流量

6.45

23.77

21.19

加大流量

由上表可以看出,两种断面的挟沙能力基本接近,但弧形底梯形断面较U形断面,施工方便,回填量小,工期短;防渗时,其开挖土模相对容易,可用滑动模板施工,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夹马口灌区灌溉历时较长,干渠改造的工期要求紧,因此推荐采用弧形底梯形断面。

另外,该段干渠改造后,渠道口宽缩窄1.34m,渠堤加高0.4m,渠道堤顶宽度仍为现状的一侧4m和一侧6m,不增加占地。

2)结构设计

1)渠堤稳定分析

改造段设计渠深为2.2m,填土高度2.2m,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6.1.22条,堤填土高度≤3m时,回填壤土时,内坡取11,外坡为砂土取11.5。弧形底梯形土槽是否稳定与土壤ψ值和с值有直接关系,据该渠段地质勘察报告可得:基土c值为20kpaψ值为25.4;渠堤土c值为25.5kpaψ值为23.7,干容重为1.38t/m3。根据秦勒图表法求得坡角β值可取为90,得弧形底梯形渠的坡角(即斜直边外倾角)为45,完全能够满足稳定要求。

2)衬砌厚度确定

弧形底梯形断面衬砌厚度与渠中流速和断面半径有关,改造段半径为2m,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6.25条和陕西省宝鸡峡灌区近多年的探索和已成渠道运行经验,结合本次改造渠段处于高填方段,衬砌厚度取10cm厚,每1m加一条尺寸为(10+20×20cm的肋梁(在施工中,因肋梁不利于土工布铺设被去掉),采用现浇200#砼防渗,浇筑后用原将收面。

3)渠道抗冻胀计算

根据《临猗县地面气候资料》1957年~1980年近24年资料统计,灌区最大冻土深度为42cm,多年平均冻深29cm。根据《渠道工程抗冻胀设计规范》SL23-911.0.2条要求,经计算可得渠道向阳面冻胀量h=0.067cm0.335cm,底面h=0.12cm0.627cm,遮阴面h0.155cm0.78cm。根据规范第3.2.3条规定砼渠道边皮允许位移值0.52 cm,底部弧形段允许位移值45cm,计算值均在规范允许的范围,满足抗冻要求。

渠道冻胀量与其基土的含水量ω关系很大,若ω28%时,渠道遮阴面的冻胀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为了降低渠基土的含水量,防止土基冻胀破坏渠道,渠道断面选为宽浅式。渠道防渗体采用现浇200砼,抗冻标号为D100,同时每隔4m设一道横向伸缩缝,因边坡和弧形底冻胀位移不一致,在斜直边与弧形底连接处设纵缝,缝宽均为2cm,缝内采用聚氯乙烯胶泥填塞,临水侧用114沥青水泥砂浆勾缝。因渠基土为自重湿陷性黄土,故渠道防渗体的抗渗标号取S4。为了确保伸缩缝的防渗处理效果,在纵横向伸缩缝底部铺设80cm宽带状土工布,形成双层防渗结构。

3)横断面设计图:

 

 

 

 

 

 

 

 

(二)工程施工

1、土模成型

为了保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严防渠道在运行时沉陷和渗漏变形,将弧形底梯形渠土方回填分两步进行。一是在渠底弧段范围内清除表层腐殖土,将边坡开挖成台阶状,底部原土层用机械碾压,分四层进行全断面回填1m高;二是两侧坡面采用分蹬方式分层贴坡,机械夯打而成,贴坡尺寸宽于设计尺寸25cm30cm。土方回填到位后,按设计要求固定土模线架,线架间距4m,线架与线架间勾起施工线,人工开挖、精修到位,严防超挖或欠挖,如果出现超挖情况采用草泥补填。

2、砼工序板

土工布的铺设及砼衬砌现浇,采用滑模间隔跳仓,分一序板和二序板分步进行,即:沿渠道轴线按结构缝(间距4m)等距离划分并编号,先横向施工编号为13579……的一序板,再进行编号为246810…的二序板,利用已凝固并且强度达到50%以上的一序板横侧缘做为二序板的滑道进行砼浇筑,具体顺序见砼工序板平面图

 

 

 

 

 

 

 

 

 

3、土工布铺设

按照土工布的幅宽,先铺设一序板的土工布,宽于砼的分块尺寸并留出粘接长度(一般为15cm20cm)。注意土工布的粘接必须密实牢靠。将土工布按设计尺寸提前裁好,沿渠道横向铺设,要求有一定的松驰度,并紧贴渠槽土模。铺设速度应与砼浇筑速度相配合,以免土工布裸露时间过长风耗日晒及人为损坏。切忌施工中在土工布上打眼。

4、模具加工

1)滑道加工

根据设计要求,滑道加工分为弧形段和斜直段两部分。弧形采用8mm厚的钢板加工成滑道的上、下面,两侧用带钢与钢板焊接,滑道成型后横断面是矩形;两条滑道净距4m(与横向结构缝尺寸相同),在弧形段上部(即纵向结构缝尺寸位置)用2mm厚钢板(做隔板用)用螺丝将其连接固定。斜直段滑道用10槽钢下面焊8mm厚钢板加工成矩形断面,下部与弧形段滑道用螺丝连接,上部用角铁加工成的横担仍用螺丝固定。这样弧形段和斜直段滑道是一完整的组合,保证了滑道的结构稳定性;滑道下部加工成平面,必须打磨光滑,保证滑道承压时不损伤与其接触的土工布。

2)双滚筒式振动梁加工

为了保证弧形段砼振捣密实及表面平整度,经精心研究,认真设计,决定将原平板振捣器完成的振捣工作,改为用自制的双滚筒式振动梁。具体结构是:用长4.2mф80的厚壁钢管两根,在两端中心处焊接ф20的圆心轴;用40×12cm10mm厚钢板钻ф22的孔固定两端的圆心轴,轴间距32cm;钢板块与上部横梁(用10槽钢加工而成)焊接,横梁上中部安装振力900kg、振幅15cm2.2kw振捣器一台;为了保证横梁整体性和减少振力的损耗,提高振动梁的振捣效果,用ф20钢筋加工成加强梁,与横梁焊接。双滚筒式振动梁结构示意图如下:

3)斜直段牵引式滑动模板加工

斜直段砼浇筑采用卷扬机牵引滑动模板施工。滑模长4.2m,宽60cm,选用8mm厚钢板及∠70×70的角钢组焊而成;填料口与模板成45,上部中间设吊环用钢丝绳与卷扬机连接;模板上部设有操作平台。滑动模板组合机具图如下:

 

 

 

 

 

 

 

 

 

 

 

 

 

5、现浇砼衬砌施工

1)现浇弧形段砼

根据设计尺寸,在土工布上将弧形段滑道固定好,将砼入仓内,用人工进行平整;起动双滚筒振动梁,在滑道上来回拖动,速度要慢而稳,振过一两遍后要认真补平缺料部位,保证砼将液饱满、表面平整;用人工将面层压实赶光,必须保证原浆作业。

2)现浇斜直段砼

首先将斜直段滑道与弧形段滑道连接固定,卷扬机在渠顶适当位置锚固就位,将滑动模板安放在滑道下部。机具就位后,给滑模中填装砼,第一次将料填满,用插入式振捣器认真振摇,之后要控制滑模的提升高度,每次为滑模宽度的1/3,振捣时要将捧头插入下层10cm左右,防止施工缝衔接不良。注意,提升滑模时要缓慢均匀,防止砼断裂。面层随打随抹,原浆作业。

3)伸缩缝施工

一序板施工时,在砼浇筑完毕后,将固定弧形段滑道的2cm厚隔板取出,用聚氯乙烯胶泥填塞纵缝下部,上部用114沥青水泥砂浆封填,随整体面层压实赶光;横缝在二序板施工时,将准备好的2cm厚、10cm宽聚氯乙烯胶泥板固定在一序板的侧缘,随二序板的砼施工一次成型。

(三)工程效益

夹马口干渠改造前,淤积厚度达11.5m,每年清淤13次,耗资近40万元。目前改造段的挟沙能力明显优于以前,弧形底梯形渠是梯形渠挟沙能力的高23倍,尤其是小流量运行优势更大;改造后,年节约清淤费用3万多元,干渠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了1.83%,年节约水方80万方,年水费增收24万元;干渠全部防渗后,年节约清淤费用30多万元,干渠渠系水利用系数可提高1015%,年节约水方600万方,年水费增收180万元。

施工工艺的改进,不仅提高了工程进度,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原浆收面不仅提高了渠道的外观质量,而提高了渠道的抗冲刷能力,降低了渠道糙率系数;双滚筒振动梁不仅革新了施工工艺,而且探索出了一条大型渠道施工的新路子,节省了工程施工费用58万元/km

弧形底梯形渠从设计到施工技术已经成熟,目前已在灌区进行推广应用。

 

 

 

 

 

 

 

 

 

 

 

大洼三角洲水库土坝护坡工程施工技术

 

辽宁省大洼灌区管理局

 

大洼灌区是辽宁省的大型灌区之一,位于辽河河口的滨海平原,灌区总面积1526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6.3万亩。灌区从三、四十年代开始垦荒种稻,至五十年代初期水田面积达到14万亩,当时是东北地区的四大灌区之一。经过50多年的建设,昔日的南大荒,现已变成闸站密布、渠道纵横的鱼米之乡。现亩均产量超千斤,灌区水稻总产量达到4.2亿公斤,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5亿公斤。大洼三角洲水库,土坝护坡工程是大洼灌区配套工程之一。

一、施工总布置、总进度和完成的主要工程量

(一)施工总布置
大洼三角洲平原水库土坝护坡单位工程防护面积多达23.0m2、砼3.33m3。虽然混凝土浇筑量大,但工程占线较长,不属于集中浇筑混凝土工程,因此,给施工布置带来一定的不便。依据《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89)的要求,施工总布置方案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易于管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由于采用泵送混凝土,单程最远输送距离为600m,因此可每隔1200m左右设一个工作站。土坝总长13.71km,共设10个工作站。每一个工作站做为一个施工工区。

施工管理中心和生活福利区设在三角洲水库泵站枢纽建设管理中心。由于中心刚建成不久,有大量闲置的场地,因此选择场地平整,排水通畅,通风性能良好场地做为原村料的主堆放场所。要求各原材料分别堆放,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储存原材料。

原材料堆放场地随着工程施工距施工作业面越来越远,因此施工中在每一工作站设立单独的原材料分堆放场地。分堆放场地的设置应根据拌合站的位置和混凝土泵的要求以及场地大小的实际情况而定。工作站原材料分堆放场不宜过大,以满足每个工作站必需混凝土方量为宜。

(二)总进度
大洼三角洲平原水库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工程施工主要分三个施工期;需防护面积共27.75m2,充填混凝土3.33m3。下面分述各年度施工情况如下。

11996年度
该年度结合三角洲水库扩坡型式的选择,完成了(桩子8+290—8+918)628m长的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工程试验段,面积达12132m2,同时进行了机织模袋混凝土配比选择及性能室内试验,工程现场试验检测。根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按照水泥:砂:碎石(小于3cm)12.881.34配合比充灌的机织模袋混凝土经现场成型检测28天强度最大达37.3MPa,最小为27.8Mpa平均32.9MPa,抗冻200次重量损失为0.84%,相对动弹模为80.9%完全能满足规范规定的设计标准。

通过本年度的试验段工程施工,在室内试验推荐的混凝土配合比基础上,根据现场砂石、骨料、施工要求等具体条件调整出良好的施工配合比,使机织模袋混凝土能够顺利地进行充填灌筑,充灌后,工程外观质量良好。从工程实体取出的硬化混凝土试验证明,工程实体达到了预期的结构厚度和设计厚度的要求。这次施工试验是十分成功的,为以后大面积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创造了技术条件。

21997
该年度是三角洲水库机织模袋混凝土大面积施工的一年,自1997421日开始施工至1997112口头完成19.4m22.33m3混凝土护坡工程,完成整个护坡工程量的70%。四个分部工程中,第I、第II分部工程竣工,第IIIIV分部工程完成一部分。为确保施工质量,在1996年试验段工程的基础上制定了《大洼三角洲平原水库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工程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等级评定办法》,并按照此规定严格执行。

31998年度
该年度自1998529日至1998916日,完成了第IIIIV分部工程余下工程量,完成护坡6.9m2,充填混凝土0.83m3

(三)完成的主要工程量
经过1996年、1997年、1998年三个施工年度共完成28.0m2护坡,充填机织模袋混凝土3.33m3。工程用水泥共计1.20万吨,砂2.76m3,石子1.35m3,水0.75m3,粉煤灰0.16万吨,流化剂ZL76.8吨,引气剂0.64吨。

二、主要施工方法

(一)机织模袋混凝土新技术
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是一种新型护面技术,具有整体性强,充灌的混凝土强度可根据工程具体要求设计。它克服了其它护面型式的诸多缺点,成为十分成熟的护面新技术。随着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目前模袋布加工和充灌设备已国产化、造价较前些年大幅度降低。多处工程应用实践表明效果也十分理想,具有节省工程投资、施工简便等其它护坡型式无法比拟的优点。从理论上分析计算具有抵抗冻胀、冰推风浪破坏作用的良好性能。鉴于机织模袋混凝土是一种新技术,在我省水利工程上属于首次应用。因而为确保大洼三角洲水库护坡工程实施后达到安全经济,且有利于运行后的管理运行,在提出变更设计前开展了机织模袋混凝土现场施工试验及混凝土性能室内外试验研究,并召开了多次技术讨论会及论证会,最终确定大洼三角洲水库护坡采用机织模袋混凝土。

(二)施工机械准备
三角洲水库护坡工程,规模大、施工强度高,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劳动强度及保证工程质量,必须正确选择施工机具。
混凝土输送泵采用山东方圆集团生产的HBT型混凝土泵,配套管路选用125型铸铁管。混凝土拌合设备选用T8500型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配套设备采用PL800型自动配料机。以上设备配套组合,形成简易立体式搅拌站,具有上料机械化、配料自动化、精度高、泵送速度快、控制能力强,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同时需配备相应数量的推土机、反铲挖掘机、装载机及混凝土养生、工程质量检测、运输车辆等,另需配备发电机一台。

(三)机织模袋混凝土施工方法
开工前,应根据泵送混凝土的有关规定,结合水库护坡的实际情况,针对机织模袋混凝土的施工特点,编制《大洼三角洲水库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工程施工规程》,并且在施工中应严格遵守施工规程,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具体采用如下施工方法和程序:

(1)坝坡处理

以机械削坡为主,人工修坡为辅;按设计边坡施工,坝坡面保持平整密实,不允许出现松散土层,坡面上干密度控制在1.5gcm3以上;保持坡面整洁,禁止坡面存有腐植质及石块等尖角杂物。

(2)模袋铺设

首先检查模袋布的外观质量及尺寸等情况,不合格产品禁止使用。模袋布的铺设位置,必须准确无误,各部位高程符合设计要求锚固布的同时,保持布面无折皱、松紧适度,以便于混凝土的充灌。

(3)接缝处理

相邻布块之间采用绳连对接的方式连接;接缝底部采用幅宽1.Om丙纶无纺布做反滤垫层。接缝保持顺直,缝宽要求最小,并留有充灌收缩的富余量。

(4)混凝土拌合,按试验段所用配合比下料,依据工程具体条件进行调整以达到满足质量控制要求为主。

(5)混凝土的充灌

混凝土的充灌是模袋护坡施工中最为关键而复杂的一道工序。充灌效果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密实度与强度,关系到整个护坡的质量、充灌前对施工部位、操作方法、质量要求、安全要求及劳动组织等情况进行统筹考虑,进行全面和细致的安排、检查。施工采用以下充灌方法和顺序:

水-砂浆-混凝土-砂浆-水

充灌12小时后进行洒水养护14天。

(四)施工科研情况

1、室内配合比试验
由于模袋混凝土是一项新技术,在我省尚无大面积应用,为科学、准确地给护坡工程的施工、领导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大洼三角洲开发建设指挥部委托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进行大坝护坡机织模袋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和优选工作。配合比设计以28天龄期灌注后混凝土性能指标为依据,同时进行90天龄期混凝土性能试验。室内试验原材料如下:

水泥:辽阳小屯P.S425#和营口西炮台P.S425#

砂:北镇河砂,细度模数3.05

石子:大石桥人工碎石5—20mm

外加剂:水利部石家庄混凝土外加剂厂生产的ZL流化剂或水利部利力新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的FS—Bl高效减水剂与DH9引气剂复合;

机织化纤模袋:常州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 CX55—II型和无锡第一毛纺织印染厂生产的WYC型化纤模袋布。

应用上述原材料,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如下控制指标,推荐了大洼三角洲平原水库护坡工程充填混凝土配合比。

充填混凝土灌前坍落度控制23±2cm

出机口混凝土的含气量控制在10%。

2、机织模袋混凝土现场施工试验

由于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这一新技术应用于大洼三角洲平原水库护坡工程,在我省水利工程中尚属首次。因此为了结合大洼三角洲平原水库护坡工程的实际条件,验证机织模袋混凝土施工可行性:同时为大面积采用这种新型结构提供数据、经验,经省水利厅同意于19961015日至1996115日在大洼三角洲水库土坝进行了628m(桩号8290—8918)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工程试验。,试验段所用原材料:

水泥:营口水泥石厂西炮台P.S425#;砂:北镇产河砂;石子:大石桥八工碎石,5—20mm;粉煤灰:义县电厂生产的粉煤灰;外加剂:ZL流化剂与DH9引气剂;模袋:无锡第一毛纺印染石WYC机织模袋。

本次现场试验用粗骨料最大尺寸35mm,超出了原配合比设计时的最大骨料粒径20mm范围,在开始进行充灌试验时,发生了混凝土堵管和混凝土在模袋布内流淌不畅的现象。为了改善充灌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可泵性能、经现场研究决定,在室内推荐配合比的基础上,通过掺加粉煤灰和调整砂、石用量的办法来解决,经换算调整后施工用配合比见表1

1       大洼三角洲平原水库护坡工程模袋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试验段)

 

 

粗骨

料最

大粒径(mm)

(cm)

砂率

(%)

含气量

(%)

F

单位材料量(kg/m3

复合外加剂

参量(%)

CF

C

S

G

W

硫化剂ZL

引气剂DH

1

35

23±2

.52

61.5

8~9

11

370

1066

494

206

0.6

0.005

2

35

23±2

0.59

60.7

8~9

11

350

1095

532

205

注:砂中含有大于5mm的石子平均占12.5%

通过充灌试验,对拌和物的可行性、流畅性,模袋的排水性、充灌后模袋混凝土的平整度等性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大洼三角洲机织模袋混凝土大面积施工创造了有力的技术条件,也为工程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从工程实体上取出的硬化混凝土试验证明,实体达到了预期的结构强度和设计厚度要求,此次施工试验取得了成功。

三、施工质量管理

(一)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建立
大洼三角洲水库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即由大洼县开发建设三角洲指挥部总指挥负责,由于当时尚未实行监理制,指挥部责成大洼县水利局进行质量控制,施工单位盘锦市大洼县旭东集团进行质量保证;并由辽宁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水利质量监督站责成辽宁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大洼县三角洲水库土坝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工程进行了全程的质量跟踪检测。

(二)施工质量实施情况
盘锦市大洼县旭东集团承揽工程施工任务、接受省水利质量监督站对其资质的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检查。
施工单位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有:

(1)已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及相应的设计变更与修改文件;

(2)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设计;

(3)国家和行业(或部颁)的现行施工技术规范、规程、质量的评定标准以及有关操作规程等。

施工单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并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施工中各工序质量管理控制图见附图1

机织模袋混凝土质量检查评定程序见附图2: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控制系统图。

工程施工中要求旭东集团总经理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项目部经理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后勤部负责原材料的储运、采购工作,要求原材料品质及储运中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生产技术部负责机织模袋混凝土的生产,由生产技术副经理主抓全面质量工作,下设两个班组,成立专门质检科,由技术总负责负责整个施工质量控制的技术工作,每个班组设单独的技术负责人,并设专职的质检员,各施工小组组长负责本组工作.无论哪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层层追究责任。

(三)施工单位质量管理
盘锦市大洼县旭东集团承揽工程施工任务接受省水利质量监督站对其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检查。

施工单位能够依据国家、水利水电行业有关建设法规、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的规定以及设计文件和施工合同的要求送行施工,并对其施工的工程质量负责。

旭东集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四)质量事故及处理
大洼三角洲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工程由于建立了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质量较好,无工程质量事故,甚至连质量缺陷也没有。

(五)工程施工质量情况
该工程的施工由大洼旭东集团的法人负领导责任,在工程现场的项目经理对在工程观场的质量负直接领导责任。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工作负技术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旭东集团正是由于建立了上述质量保证体系,使得工程施工质量校较好。
从四个分部工程,27.5m2护坡,3.48m3混凝土量来看:各分部工程、单元工程以及各工序符合就本工程所制定的《大洼三角洲平原水库机织模袋混凝土护坡工程质量控制标准》。

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子、水、粉煤友、外加剂的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昆凝土并合物达到《控制标准》要求;硬化后的混凝土达到了设计要求;四个分部工程均达到优良标准。

 

 

 

 

 

 

 

 

 

 

 

 

 

 

 

 

 

 

 

 

 

 

 

 

 

 

 

 

 

 

 

 

抓好工程续建配套  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

 

漳河水库灌区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西部,设计灌溉面积260.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32.5亩。工程建成运行四十年来,累计为灌区提供农业生产用水150多亿m3,灌区粮食产量由灌前的3.5亿kg提高到目前的14亿kg,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为了使灌区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灌区水利产业化进程,灌区积极进行改革。

一、加大建设与管理创新力度,积极稳妥推进灌区改革

在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外,还特别注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工作:

(一)大胆探索灌区管理体制新模式。我们借鉴世行贷款两湖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经验,大胆提出了建设经济自立灌区的构想。漳河经济自立灌区设计为两个实体组织,即以支干、分干和干渠为单元、成立供水公司,以支渠、分支渠为单元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两级实体均要求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经济自立。自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启动以来、已先后组建了十多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供水公司改革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改革工作正积极稳妥推进。

(二)勇于进行经营机制创新。变漳河灌区管理机构为漳河供水总公司、按照事企分开的要求,在供水总公司内实行一司两制。我们稳步实施事企分开、经营分离的改革方案,理顺了内部关系,简化了各种办事程序,压缩了水费的支出,提高了单位效益。一司两制首先从机关改革入手,将原来的17个科室114人精减分流到目前的6个科室43人,进一步减少了管理层次,明确了职责界线。其次是划分漳河供水总公司的内部费用来源,总公司机关费用比照纯事业型拨款单位对待,其各项支出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城镇供水;灌区供水分公司为有偿服务型单位,经济上相对独立,按放水量实行累进分成;对纯经营型的综合经营公司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总公司现有在职职工903人,吃水费的仅364人,其余539名职工全部分流创收。

(三)坚持进行灌溉水价改革。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逐步提高水价,力争尽快达到成本价并有所微利。为了保证水费收取到位,在供水上实现三突破三挂钩三突破即在水量调配上进行突破,实行计划供水,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在供水管理上进行突破,实行签订合同供水制,按市场法则依法收费;在基本水费计收上实现突破,把基本水费与方量水费捆在一起计收。三挂钩即灌溉计划供水量与上年水费交纳情况挂钩,与冬春工程建设情况挂钩,与供需双方的经济利益挂钩。

(四)进行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其一,全面推行劳动聘用制,对职工按德、能、勤、绩进行动态管理,建立竞岗、试岗、上岗的用工机制。其二,对纯公益型的管理人员严格实行岗位工资,对纯经营型的生产人员全面推行效益工资。其三,建立全员风险抵押制度,年初扣除职工活动工资部分作为风险抵押金,年底视效益情况予以抵扣或返还。其四,实行干部目标管理,重点只抓一把手,其他中层干部实行备案管理,对部分经营单位的干部采取民主推荐形式,并试行年薪制,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

(五)积极实现产权制度的突围。我们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确权划界,明晰产权。在产权明晰后,力争国有资产管理局授权灌区管理单位管理灌区资产,实现产权的法人化、人格化,通过法人治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一,坚持建管并重。工程建设项目完工后,交管理单位管理,管理单位按照所划责任段面,安排专人进行维护管理,确保新建工程完好和发挥应有的效益。其二,坚持实行劳动积累工制度。按照受益分摊原则,每年给灌区市、县安排一定数量的劳动积累工,进行灌区水利工程冬春维修。其三,坚持实施抓大放小战略。供水公司管理灌区分干以上灌溉骨干工程,支、分、斗、农、毛5级渠道交农民用水者协会或地方其他群管组织管理。其四,对斗、农、毛渠和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宜卖则卖,宜股则股,宜包则包,将建设、管理、使用三权落实到农户或职工。如钟样市贺集乡胡刘村三组就是典型的代表:

该组共有38户,166人,耕地面积550亩,其中:水田480亩,旱田70亩。该组地处偏僻,水利条件较差。全组共有3座小水库,50口堰塘,有效库容4.5万立方米。有抗旱设备4台套,总装机容量158千瓦。

1998年以前,该组农田灌溉基本上是吃大锅饭。这里流传着一段顺口溜:生产费用靠贷款,利息开支如实算;机手抽水听安排,组长围着群众转;机电设备无人管,维修添置年上万;年终费用结总帐,一发开支按田摊。共同生产费一直居高不下。1997年,胡刘村三组共开支共同生产费42170元。

1998年初,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具体指导下,该组大胆推行机手责任承包、农户申报用水、费用核算到户的水电管理模式,其具体做法为:1、申报用水登记到户。一般由各农户自行组合,集中到各机台申报抽水时间,填好一式三份申报单,按全年总费用和农户申报用水时间,计算各农户当年的共同生产费,彻底改变过去灌溉用水按面积吃大锅饭的传统习惯。2、零星水面拍卖到户。1999年初,该组在组织全体户主对组内3座小水库和50口堰塘的库容进行认真测量的基础上,对其水面灌溉使用权,按农田受益分布和库容,分别拍卖到38个农户,通过拍卖,明确水面使用权后,在全组形成了农户自觉蓄水保水,节约用水和主动对水库堰塘维修、扩建的好势头。尽管在1999年这样特殊干旱的年景下,水库和堰塘的蓄水量也比1998年翻了一番。3、水电管理责任到人。在用水管理上,各农户要严格按灌区,到指定机台和水库申报用水。4、抗旱费用核算到田。由于大包干以来,各农户之间所承包的一级和二级提水面积不够平衡,因而带来户与户之间农田抗旱费用负担不合理。年初,该组就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通过群众会、代表会反复讨论核算,确定凡一级提水面积,按每亩15元上交抗旱补差费,全组120亩一级提水面积共收抗旱补差费1800元。从1998年的共同生产费情况看,由于采取上述措施,开支数额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1998年、全组共同生产费开支总额24585元。1998年比以往减少17585元,减幅为41.7%。

1999年,已在原来责任承包的管理办法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1999年招标拍卖、买断经营的新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合理确定标价。通过群众多次讨论,该组对3个机台的设备,进行认真慎重定价,确定拍卖金额为3.2万元。

招标拍卖设备。拍卖时间为15年,拍卖资金按拍卖年限逐年折旧。年折旧金额为2133元,折旧率为6.67%。在此15年内,设备添置、维修等一切费用由中标户承担,同时,必须按核定的价格保证为农田供水。目前,已有10多个农户已一户或联户夺标。

认真测算价格。价格是指各机台每小时的抽水价格。是农户与中标经营者现金结算的依据,测算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户与中标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因此,村组干部多次组织群众,认真从各机台的装机容量、电费开支、设备折旧、人工工资、小型维修等方面,测算出各机台的抽水价格。按上述方案估算,1999年,胡刘村3组共同生产费总额在15000元,比1998年减少9585元,减幅为39%。

通过近两年农田灌溉管理方式改革的尝试,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是赞同的;无论是眼前直观的好处,还是调整后所带来的效益,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归纳其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负担明显减轻。从这两年的共同生产费开支情况来看,除了电费、设备添置费、维修费、人工工资等数额大幅度下降外,其它开支项目也明显减少。

责任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农户自觉上机台上渠道分水管水,自觉到水库到堰塘蓄水保水,自觉对水库对堰塘进行维修改造。另一方面,买断经营权者也及时主动地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出现故障,及时排除,尽量减少事故损失。

干部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实行买断经营后,农户的共同生产费随抽水费直接与机手结帐。干部既不需要为预付电费担心,也不需要为添置维修设备发愁,更不需要为用水用电与农户发生矛盾。干部的工作由此变得相对单纯,工作量也相对减少,改善了干群关系。

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实行新的用水管理方式后,农户普遍认为,三级提水农田出钱抽水种水稻不划算。今年,该组已有30多个农户,调整三级提水面积种植经济作物96亩,占水田总面积的20%。二、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的实践效果与意义。

二、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的实践效果与意义

近年来,自中央提出要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完善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提高水的利用率等号召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灌区的投资力度。用于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的技术改造。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漳河灌区才有机会先后几次争取建设资金,进行了三期灌区续建配套建设。通过几年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来看,可以说漳河灌区续建配套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综合效益日趋明显

1、随着灌区续建配套建设的相继进行,渠道工程条件逐步得到改善,过流能力加大,流速加快,输水流程缩短,渠道渗漏损失减少,1996年以前,漳河总干渠从渠首开闸放水到三、四干渠分水闸进水,18公里长的渠段,输水时间长达21小时,通过三年的续建配套,使输水时间缩短为8小时,总干渠渠损由10%降到5%。灌区的综合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4提高到目前的0.49,相同流量的(设计能力80)水深下降1.1米。农民因及时得到灌溉、减少水费开支而获益,消费者因农作物结构调整、农副产品增长而获益。例如,因节水改造后,灌溉用水量相对减少,荆门城区工业、生活可调剂水量增加。漳河灌区农业年均引用水2.5亿立方米,因渠道渗漏损失减少,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0.05,近年来年均增加工业、生活供水1000多万立方米,其中工业占59.2%、生活占40.8%,促进了荆门城区的蓬勃发展。

2、从环境效益方面来看,一方面通过城区段封盖工程建设,既改善了荆门城区投资环境,防止了污水杂物倾入渠道,提高了城区人民生活用水质量,减少了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改造后可调剂水量增大,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从而减少了发展新的水源的压力。如荆门城区若在汉江取水,成本将比在漳河取水增加两倍。其三,从社会效益上来讲,因水的及时有效使用,减少了农业与工业及生活用水、灌区上游与下游用水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漳河灌区属跨流域的引水工程,灌区历史上干旱频繁,尤其是伏秋连旱是本灌区的主要特点,在农业用水高峰的七、八两月,一般用水量都在1.5亿立方米左右,而此时也正值工业、生活用水的高峰、保农村稳定和保地方发展的矛盾较大。由于干渠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全国性的大旱在漳河水库有效水量仅1.7亿立方米的情况下,也确保了灌区农业的全面丰收。与周边地区相比,未出现干死作物和影响人畜引水的现象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正常的供水秩序。其四,从生态效益上来看,因农业灌溉成本降低,作物单产提高,经济收入增加,例如三干渠二支干经整治渠道,引水流量由原来的15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8立方米/秒,粮食单产增加50公斤/亩,改善灌溉面积16.4万亩,增产粮食总额达770万公斤,按现行价计算、增收831.6元/户。可以逐步减少或避免盲目垦荒种田,现已退耕还林面积达7万亩,从而增加山林草地面积,便于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二)灌区管理机制日趋激活

1、 随着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的开展,组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把过去松散的农村管水组转变为具有严密章程和法律地位的管水组织。农民在投入、决策、管理等方面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真正形成国家、集体、个人、社会办水利的格局。

2、有利于建设经济自立灌区。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减少行政干预,使协会与供水公司供销直接挂钩,水费征收流程缩短,为灌区实行经济自立创造了基本条件。

3、协会与供水公司配套,规范化管理程度提高,市场意识和节水意识增强,从而提高服务效率,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4、避免工程重复建设,减少水费征收环节,杜绝水费搭车上游放水,下游出钱的现象,减轻农民负担。

5、未级渠道交农民用水者协会后,国家不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修复这类工程,管水单位实行自立后也不需国家补贴,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三)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具有多重意义

1、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来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亩均水资源占有量18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分之二,水资源短缺极为严重,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多年受旱面积平均约3亿亩左右,比五十年代增加一倍多,约有一半大中城市供水不足,发生水荒。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要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开源固然重要,但节流首当其冲。与新建水源工程比较而言,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具有投资省、见效快,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诸多优点。

2、配套完善灌区工程设施,可以为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就全国大中型灌区而言,由于工程设施配套不全,老损严重,水资源的浪费相当惊人,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0.4,漳河灌区也不例外。灌区设施配套完善后,节水效果明显,水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工农业及社会其他部门都可从中获益,因水的合理有效利用而促进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3、配套完善灌区工程设施,是促进灌区水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灌区要想完成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到现代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要想实行公司十协会的经济自立模式,基础设施跟不上,那就无从谈起。只有基础设施搞好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了,才能进一步推进水的商品化进程,水管理体制的改革才会获得成功。

三、漳河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近三年来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不仅使漳河灌区的工程在硬件上得到加强,而且也促使漳河灌区加快了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步伐。在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漳河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就因为我们能够积极筹措落实续建配套建设资金,能够全面推行三制建设,能够严格加强建设项目管理,能够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其一筹措落实建设基金。近年来,在水利部、省水利厅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先后三次争取到了中央补助资金和省拨配套资金,并积极开展自筹,保证了资金如期到位。在建设过程中,严把资金管理、使用、监察、审计等各道关口,确保资金合理使用,保证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其二,全面推行三制建设。由于在建设中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使项目建设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确保了工程建设工期和工程建设质量。其三,严格加强项目管理。为了使三制建设真正落实到实处,我们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上级有关要求,先后健全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从而使各项工作都真正落到了实处。其四,注重依靠科技创新。一方面注重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另一方面注重借鉴国内外科技管理手段和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工程建设,大胆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得工程效益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

当然,与其他地方相比,漳河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较为脆弱,一方面有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基础设施、资金、科学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和薄弱导致适应能力较低所致。要想真正实现漳河灌区

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完成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到现代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战略任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现有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5600多处,设计灌溉面积4.8亿亩,而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7亿亩。近几十年来,大中型灌区在保证灌区农业灌溉、促进灌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也不难看出,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不少大中型灌区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我们认为,进一步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特别是继续加强大型灌区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很有必要,十分必要,也势在必行。就漳河灌区而言,我们已拟定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书,并呈请有关部门审定批复。其规划紧紧围绕节水为出发点,与所在地区山、水、田、林、路整治相协调,有利于保护和改造灌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灌区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将其纳入有关发展规划,分年下拨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资金,以利漳河灌区改造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二)建立现代化的灌区管理体系

为了建立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灌区管理体系,我们已拟定了《湖北省漳河灌区综合改革方案》,并得到湖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上半年已获批准。其确定的总体目标是: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工程管理,提高灌区经济效益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灌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灌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较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进行确权划界,明晰产权。二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在灌区全面推行公司+协会的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漳河供水总公司,以支分干渠为单元成立供水公司,以支分渠为单元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经营机制、投入机制、灌溉水价、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实现高效的现代化水管理。

(三)加强与灌区发展相关的科学研究

一个灌区水资源硬件与软件中科技含量与水平是鉴别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对象漳河这样干旱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的灌区,运用科学技术减灾防灾,提高用水效益,解决水的供需矛盾及治理水环境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建立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硬件与软件系统。二是继续抓好与国内外有关单位、组织合作开展的水稻节水试验课题研究、逐步推广研究经验。三是开展灌区经济作物节水试验,填补国内灌区经济作物节水试验空白。四是组织技术攻关,进一步研究探讨漳河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

(四)运用经济杠杆优化配置水资源

采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机制完善水资源市场的合理配置是调节部门之间、上下游以及缺水地区用水竞争及供需矛盾,建设节水型灌区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建立合理的水价调节机制。逐步实行两部制水价,即向用水户收取基本水价与方量水价。二是宏观管理水资源、计划用水,合同用水,节约用水,实行超用水加价收费。三是提高水的利用价值,当水资源量减少时,着重考虑如何将水供给最有价值的用水户以获取最大的净社会效益。四是逐步健全完善依法收费体系。

(五)进一步争取上级有关方面大力支持

漳河灌区的改革与发展,离开了上级及有关方面的支持,那可以说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要实现漳河灌区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必须继续寻求上级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一是希望上级及有关部门加强对漳河灌区综合改革的领导,督导漳河灌区的改革工作,以期早日获得成功经验。二是对漳河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在资金上要予以大力倾斜,要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上开辟正常的投资渠道。三是要根据漳河灌区用水成本及微利确定合理的用水价格。四是要依法做好灌区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工作,以利于水利工程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