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柯尔_中国奶业分析报告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报告

 

目 录

 

摘 要

1.前 言

1.1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路和成果特征

1.3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结论

1.3.1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1.3.2 对前10年中国奶业发展未能实现计划目标原因的分析

1.3.3 未来10-15年间中国奶业发展前景

1.4 研究报告的写作结构

2.奶类发展目标和预测

2.1 奶类需求预测

2.1.1 影响奶类消费的主要因素

2.1.2 乳品消费需求预测

2.2 中国乳类生产预测

2.2.1 影响中国乳类生产发展的因素

2.2.2 未来中国奶类生产预测

2.3 实现目标的条件评估

2.3.1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对乳业的影响

2.3.2 引进国外优质品种、增加奶源供给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2.3.3 胚胎移植技术发展对奶源供给的影响

3. 中国原料奶的生产

3.1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增长变化

3.1.1 中国原料奶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

3.1.2 中国奶牛存栏量的增长情况

3.1.3 中国奶牛单产水平的增长情况

3.2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现状分析

3.2.1 目前中国原料奶的总产与单产水平

3.2.2 目前中国原料奶的价格水平

3.2.3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区域分布

3.2.4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的所有制结构与成本收益

3.2.5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的组织经营模式

3.3 中国原料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平均单产水平太低

3.3.2 质量问题突出

3.3.3 农户组织性弱、养殖收益不稳定

3.3.4 奶牛饲料结构不合理

3.3.5 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

3.4 对未来15年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展望、构想与对策

3.4.1 对未来15年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展望与构想

3.4.2 未来15年加快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对策

4. 中国乳品的加工

4.1 中国乳品加工业的历史与现状

4.1.1 乳品加工业的历史回顾

4.1.2 乳品企业的近期运行情况

4.2 乳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分析

4.2.1 液态奶

4.2.2奶粉

4.2.3奶酪

4.2.4冰淇淋

4.2.5 UHT奶

4.2.6发酵乳

4.3 乳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4.3.1 产品质量问题

4.3.2 原料奶质量问题

4.3.3 原料奶生产与加工业协调问题

4.4 乳品加工业展望与构想

4.4.1 中国乳品加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

4.4.2中国乳品加工业的规模

4.4.3乳品加工业兼并重组

4.4.4 中国乳品加工业的区域分布

4.4.5根本出路:优质优价

4.4.6薄弱环节:市场消费

4.5 乳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 中国乳品消费

5.1 中国乳品消费的历史与现状

5.1.1 乳品消费总量及人均消费量

5.1.2 乳品消费的区域特征

5.1.3 乳品消费品种和结构

5.1.4 乳品的消费人群和消费方式

5.2 中国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

5.2.1 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

5.2.2 人均收入水平

5.2.3 营养知识和营养意识

5.2.4 产品质量问题

5.2.5 销售服务问题

5.2.6 区域因素

5.3 增加中国乳品消费的措施

5.3.1 加强宣传,引导消费

5.3.2增加液态奶的生产比重

5.3.3注重质量,吸引消费

5.3.4开发农村市场,引导农民消费

5.4 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

5.4.1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概况

5.4.2 实施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意义

5.4.3 实施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面临的问题

5.5 中国居民乳品消费展望

5.5.1总量继续增加,人均波动较大

5.5.2 液态奶增长最快

5.5.3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6.世界奶业的发展趋势及加入WTO对中国奶业的影响

6.1 世界奶业的发展趋势

6.1.1 世界奶业生产

6.1.2 世界奶业市场

6.1.3 世界奶业消费

6.1.4 世界奶业贸易

6.1.5世界原料奶价格

6.1.6世界奶业贸易政策

6.2 农业协定的核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6.2.1 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般介绍

6.2.2 WTO农业协定

6.2.3 WTO协议下奶业政策框架

6.2.4 WTO协议下的乳品贸易自由化

6.2.5 中国奶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税降低

6.3 入世对中国奶业的影响

6.3.1 一般阐述

6.3.2 计量分析方法

6.4 结论和对策

6.4.1 把奶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环节:入世利大于弊

6.4.2 国内乳品业可因势利导、驱弊致利

6.4.3 政策建议

7. 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对策建议

7. 1 未来15年中国奶业总体描述

7. 2 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

7. 3 中国奶类中长期发展的具体对策

7.3.1 加强奶业宏观管理

7.3.2政府继续积极引导奶类消费

7.3.3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7.3.4 加强扶持原料奶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

7.3.5 优化奶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原料奶规模化生产

7.3.6 加强对乳品加工企业的行业指导和技术改造

7.3.7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7.3.8扩大城市市场,开拓农村市场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 1: 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

附录2: 中国奶用水牛及奶山羊概况

 

 

 


 

摘 要

 

一、奶类发展目标和预测

1、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农村城市化,2000-2015年中国乳品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方案下,2015年乳品消费总量将为1999年的2.7倍,达到2501.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83%,人均消费量将是2000年的2.43倍,达到17.83千克,年增长率为6.1%;2015年城镇人均乳品消费水平将达到41.03千克,是2000年的2.02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2.43千克,是2000年的2.31倍,年均增长率为5.72%。2015年由于国家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年至少可以增加乳品的消费需求153.9万吨。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奶类人均消费水平和城乡人均收入增长有很大差异,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增长仍缺乏动力,城镇居民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是奶类消费的主要群体。

2、奶类总产量将持续增长

从乳类总产的发展看,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方案中,2005、2010和2015年中国乳类产量将分别达到1,426.8万吨,1,930.4万吨和2,501.5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1.55、2.1和2.72倍。1990-1998年,中国奶类总产量由475万吨增加到745万吨,年增长率为5.8%,在我们的预测方案中,2000?005年中国乳类产量年增长速度为9.2%,高于1990-1998年期间乳类生产增长速度。但从2005年后这一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5?010年和2010?015年中国乳类产量年增长速度分别为6.23%和5.32%。

3、乳业各部门将同步增长

整个宏观经济走势持续好转将会带动乳业各部门的同步增长。城市奶类消费的增加和畜牧大省奶源基地的建设为中国乳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改造中国目前传统的乳业产业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此外,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目前奶牛单产水平,进一步推广中国式的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村居民乳品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难题。

二、中国原料奶的生产

1、过去原料奶的快速增长并非质的提高

中国的原料奶主要包括牛奶和羊奶,其中牛奶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从奶牛单产水平的角度来讲,过去20多年来中国原料奶的快速增长,仅仅是一种粗放的量的增长,并不是一种质的提高。

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原料奶总产量已由97万吨增长到879.5万吨,平均每年增长36.67%。尤其是近3年来,每年以89%的速度继续递增。1978年以来,中国奶牛存栏量已由当年的48万头增长为2000年的456.1万头,平均每年增长38.65%。

1978年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为1,839.60千克/头,到1985年增长为最高点2,016.40千克/头, 2000年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是1,715千克/头,大大低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单产水平。造成中国奶牛平均单产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多年来快速增加的奶牛存栏量中,绝大多数新增奶牛是由农户个体分散养殖的,养殖规模小,奶牛品种差,管理水平低,拉低了全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

2、原料奶生产南北方差异较大

2000年中国原料奶的总产量比上年增长了9%。在高速增长的液体奶消费市场需求拉动下,中国原料奶的收购价格总体趋势是继续走高,各地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差异非常大,主要表现为南高北低。南方地区平均收购价格为北方地区的146.67%,造成这种较大价格差异的原因是南北方饲料成本和奶牛单产水平的不同。

目前,中国原料奶的生产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山西、陕西等7个省、自治区。以上北方7省奶牛存栏量占全国存栏总量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75%进一步上升为79%,牛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连续3年为62%。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区域布局变化呈现以下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原料奶的增长点主要来自农区;另一个趋势是中国原料奶的增长点主要来自北方地区。可以预见,未来的十多年里,中国原料奶的生产增长仍然会是以北方的农区为主,其他地区为辅。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经营模式: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未来几年,这种组织经营模式在中国原料奶增长方面仍然会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奶农技术协会(或奶农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也是中国未来发展原料奶生产重要的组织经营模式之一。三是部分国营奶牛场或私人奶牛场独立生产的组织经营模式,这种独立的组织经营模式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会越来越少。

3、中国原料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太低,制约了原料奶总量的增长;原料奶的质量问题突出,直接关系到中国奶业的健康发展;养殖农户的组织性弱、养殖规模过小以及收益稳定性差,将长期影响中国原料奶的稳定供给;奶牛饲料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原料奶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良种繁育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综合性服务体系亟需建立。

4、加快原料奶生产的对策

未来的15年内中国奶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依靠目前中国原料奶的生产水平是远远满足不了未来奶产品消费需求的。所以,要加快中国原料奶的生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良种奶牛的繁殖、育种和推广;尽快提高奶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奶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加强饲草饲料的生产,推广牛奶记录体系,进一步提高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奶产品优质优价的标准,并严格执行管理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原料奶的生产发展中大有作为;从战略的角度重新安排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区域布局。

四、中国乳品的加工

1、通过对2000年上半年国内73家企业的调查,说明目前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加工企业的效益也明显好转,2000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长31.4%。但中国的奶业总体上水平较低,在上千家乳品企业中,绝大部分处于低产量、低质量和低效益的三低状态,目前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企业仅10余家。

2、据2000年统计,中国十大乳品企业累计销售额达70.4亿元,加工鲜奶173.9万吨,占全国鲜奶产量的近20%,表明中国的乳品企业开始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失去了生命力,因为在近千家乳品企业中,中小型企业仍在大量发展,且具有一定的经营活力。企业间的竞争将加剧。

3、以液代粉的过程仍将继续,生态奶免疫奶等新产品将不断涌现。

五、中国乳品消费

1、增长迅速,差距明显

1990到2000年,中国乳品消费的总量增长速度为6.67%,在1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但其间发展速度亦不太均衡,消费总量年增长速度从1994年的11%减少到1997年的4%,1998年甚至为-3%。2000年消费增长达到10.4%,说明又一个乳品消费增长高峰期已经来临。尽管2000年中国人均乳品消费量已达到7.38千克,但与世界乳品消费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2、城镇消费为主,鲜奶消费最大

城镇居民是中国乳品消费的主要群体。城镇居民的人均乳品(包括鲜乳品、奶粉、酸奶,不含其他乳制品)消费量1999年已达到9.19千克,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0.96千克的近10倍。收入和消费习惯是影响奶类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广大农区的农户每年仅有少量奶粉和鲜奶消费,消费人群主要有老、幼、病、加夜班的乡镇企业职工及备考的农村学生。

目前中国乳品消费的品种主要是巴氏消毒奶、酸奶和奶粉。近几年来,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保鲜奶,超高温(UHT)灭菌奶、各种配方奶粉、花色奶等新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但实际上人们主要消费的仅仅是液态奶和奶粉两大类。

在主要乳品消费中鲜奶消费所占比重为最高,占60-67%,说明鲜奶消费量最大,其次为奶粉占26-36%,比例最小的为酸奶占4-7%;但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液态奶及酸奶尤其是酸奶的消费量增长最为明显,而奶粉的消费总量虽略有上升,但在总的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这是一种乳品品种消费趋势。

3、影响中国乳品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特点

中国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人均收入、消费意识、乳品质量、销售服务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国乳品消费的现状。

中国乳品消费存在着消费量低、消费品种单一、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区域消费不均衡、城乡差异大、没有消费习惯等问题及未来中国乳品消费的潜力十分巨大的特点。

4、增加中国乳品消费的措施

加强乳品营养知识宣传和消费引导工作;调整产品结构,降低奶粉生产比例,增加适销对路、饮用方便的液态奶生产;乳品企业应注重产品质量,以质优味美的乳品吸引人们消费;加大农村市场开发力度,引导农民消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每年新增1,000万婴儿的特点,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展、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国内居民乳品消费仍将呈不断上升的势头。国内居民乳品消费的总量将继续增加,但人均消费量增长幅度波动较大;液态奶是居民乳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品种;城市奶类消费仍是中国乳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城乡乳品消费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五、加入WTO对中国奶业的影响及对策

1、入世利大于弊

首先,入世后随着奶制品消费价格的下降,消费者福利的增加大于生产者福利的减少,因而国家的整体福利有所提高。其次,国内奶业生产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把从奶业中退出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用于中国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因势利导、驱弊致利

首先,中国奶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市场问题。中国目前人均消费奶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开发牛奶市场的潜力很大。但如何把潜在的市场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其次,预计入世后中国乳品市场将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牛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地区的乳品进口增加较快,二是随着乳品市场细分化程度提高,竞争的焦点将是发挥品牌效应。

第三,奶业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中国入世后投资和贸易环境的改善,一个必然趋势是国际知名乳品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在华的投资和生产力度,从而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国内乳品业的实力。

最后,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市场准则将有力地推动国内乳品企业转化机制、提高效益的改革步伐。

3、模拟结果

(1)乳制品进口显著增加(增长42-65%)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乳制品市场竞争加剧。出口则没有明显变化。

2.     奶类生产增长速度放慢;预计2005年的奶总产量为1120-1132万吨,

比不加入WTO情况下减产1.46-2.43%。国内乳品工业产值有所下降(-2.62-3.83%),但影响不大。

(3)消费者福利将进一步提高;由于奶及奶制品实际价格的整体下降(下降幅度预计为1.18-1.43%),使消费者受益。

4、入世对策

直接对策

(1)调整关税结构,对国内生产冲击不大的乳品制品可以适当加大进口关税下降的幅度。对国内生产可能会带来冲击的乳制品品种还要维持一段时间的较高关税。

(2)加大打击走私力度,防止伴随乳品进口增加而来的走私猖獗。

(3)研究加入国际乳品协议的可行性,积极参与全球乳品贸易政策的制定。

(4)逐步建立WTO框架下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最紧需的是培养一批熟悉WTO规则和奶业基本情况,熟练掌握外语,精通国际经济法的人才。

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对策

(1)加大对原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支持力度;

(2)对奶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划;

(3)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4)加强引导消费,推广牛奶早餐学生奶战士奶

针对入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应急对策

(1)建立奶牛风险基金,防止大起大落;

(2)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液态奶市场;

(3)开发农村市场;

(4)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乳品加工企业改革。

六、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继续积极引导奶类消费

政府要对宣传乳品营养知识的公益广告加以资助,对乳品的商业广告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要继续扩大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和战士奶工程,将更多的人纳入该类计划,成为计划的受惠者和今后潜在的消费群体。

2、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要组织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把液态奶作为市场开拓的重点;要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乳品销售网络;促进乳品销售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进一步细分市场。

3、扩大城市市场,开拓农村市场

中国的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而且农村奶类消费水平极低,人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的约1/10,市场扩张的潜力很大。如果说中国奶类市场有潜力,那么,这种潜力的大头在农村。

4、加强对乳品加工企业的行业指导和技术改造

要重点扶持大型乳品加工骨干企业,鼓励乳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鼓励乳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要特别重视解决影响奶产品质量的问题;政府还应对乳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大型乳品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直接加以扶持;对国产乳制品应减免增值税,对学生奶应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刺激乳品消费。

5、优化奶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原料奶规模化生产

公司加农户企业加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是较为适宜的生产组织形式。要促进奶类产业化生产的发展,对实行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通过加工企业和农户的紧密结合,分担和化解鲜奶生产者的市场风险;通过产业化服务,促进奶牛饲养者提高饲养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鼓励以奶农技术协会、奶农合作社和奶牛生产服务站等组织为龙头的其他形式奶类产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前 言

 

1.1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问题受到了国内外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继1989年12月25日李易方先生主持完成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来的11年间,中国奶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众所周知,中国奶业发展仍然没有达到人均10公斤的目标,只有7公斤左右。期间,尽管中国各级政府、企业和广大农民做出了很大努力,并且始终得到欧盟中国奶类援助项目的大力支持。

中国奶业发展为什么相对迟缓,畜产品生产计划中唯有奶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制约奶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哪里?如何把握今后中国奶业发展的目标和总体思路?等等。这些问题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欧盟中国奶类援助项目尤其受到关注,在1998?999年提出进一步研究中国奶业发展战略问题,并将其列入第二期援助项目之中。

1.1.2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副研究员张文宝等一批中青年研究人员受欧盟中国奶类援助项目的委托,于1999年3月开始启动该项目的研究。此项目研究一直在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农业部奶类项目办的支持和指导下进行。欧盟中国奶类援助项目专家组德尔曼先生、前任组长皮特先生以及现任组长欧姆先生等人对该项目提出了具体指导。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领导及有关处室对该项目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学生饮用奶调查组乳业专家陈渝和《中国乳业指南》编委会乳业专家辛刚为该项目的最终完成提出了大量的补充和修改意见。项目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工作,使得该项目能够按照合同要求如期完成。

1.1.3 本项研究的范围和目的。奶牛(指良种牛及改良牛,但不包括奶水牛和牦牛)的牛奶产量,占全国奶类总产量的85%以上的比例,是中国奶业的主体,因此本次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将重点聚焦在对奶牛为基础的奶业产业链的研究上。

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通过对过去奶业发展迟滞的反思,及对影响中国奶业未来发展诸因素、诸环节的系统分析,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推动中国奶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2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路和成果特征

1.2.1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在研究方法上突出了个案调查和定量分析,将中国奶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将中国奶业市场作为国际奶业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将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置于世界奶业发展大格局中进行思考。课题研究充分考虑了欧盟中国奶类援助项目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分析了乳品企业特别是大型加工企业对奶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注意到农户产销合作组织的创新、新型饲养方式和养殖小区的建立以及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1.2.2中国奶业发展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研究报告100多篇,专著20多本,阅读了几百万字的研究资料,参加了5次专题研讨会。

1.2.3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共对全国10省市自治区进行实地调查,完成个案分析6个,收放调查表(问卷)上千份,收集调查数据10多万个,完成各类调查报告约15万字。重点调查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福建等省市。

1.2.4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运用经济数学模型对大量宏观及微观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目标。

1.3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结论

1.3.1中国奶业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应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靠国内大型骨干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和建立奶农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调整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组织结构,带动国内原料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奶业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引进、培养、扩大优良品种群体,改善饲料结构,提高奶牛单产水平;调整生产布局,逐步建立以大中城市远郊区和围绕大中型鲜奶加工企业为中心的原料奶生产基地,建立东北、西北奶牛生产基地(供应内地原料奶生产基地需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与引导,提高全民族奶的消费意识,坚持实施并不断扩大学生奶计划,使奶的消费成为全民的自觉消费行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激励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加快中国奶业的发展步伐。

1.3.2对前10年中国奶业发展未能实现计划目标原因的分析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前10年中国奶业发展没有达到预期计划,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3.2.1体制因素限制。90年代以前,中国鲜奶的生产和市场销售实行计划管理,价格由政府确定,僵硬的价格机制无法刺激奶农生产,原料奶生产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3.2.2原料奶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原料奶从生产到消费之间存在着两次流通和一次加工过程,期间有诸多环节。奶的保鲜、保质不仅仅是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与生产、流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中国奶农生产方式决定了奶的生产、流通、加工之间严重脱节,形不成合理的产业链,尤其是保鲜技术手段落后,原料奶从生产到加工企业的流通和加工制品到消费市场的流通,都存在着产品保鲜技术不足和流通过程人为延长的问题。

1.3.2.3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过低。生产规模过小,过于分散,没形成规模效益,也为流通、加工带来了技术困难。中国农户小规模生产是普遍存在的,除少数国营农场以外,农户奶牛生产规模相对于养猪、养鸡等明显偏小,这种生产方式,无疑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在农户生产行为的选择中,其它外在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农户选择奶牛生产的概率可能会降低。

1.3.2.4奶牛单产水平低。奶牛单产水平低,主要是由于饲料结构不合理和疫病防治服务不到位。饲料结构和疫病防治直接影响奶牛单产。就中国奶牛单产看,无论与高产国家比较,还是具体分析中国奶牛生产群体,都很明显看出奶牛单产水平比较低,生产的潜力还有待挖掘。除了种源以外,饲料结构不合理和疫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1.3.2.5有效需求不足。奶及制品的消费需求除了受消费习惯的影响以外,收入是直接的因素。近年中国居民收入虽然增长比较快,但低收入阶层占的比例仍然很大,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没有支付能力,又缺乏消费习惯,奶及其制品的消费在相当多的农村人口中仍然是一个空白点。消费需求拉动生产增长的力量不足。

1.3.2.6 对奶业重视程度不够 始终没有把奶业当作现代农业中的主导产业来抓。尽管从90年代开始将奶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各地也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对奶业的实际支持总显得雷声大雨点小。

1.3.3未来10-15年间中国奶业发展前景

1.3.3.1未来10-15年是中国奶业发展的较快时期。据分析,今后10-15年,中国奶业在生产的组织形态、科技含量、加工水平、品种品质、流通方式、消费水平、国际化程度等几个方面都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1.3.3.2中国奶业生产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据测算,今后10-15年间,奶及其制品生产每年将以6%至9%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中国奶类总产量将达到2,501.5万吨,为2000年的2.72倍。

1.3.3.3中国居民奶及其制品的消费也将以较快速度增长。据测算,今后10-15年间,中国奶及其制品消费增长速度为6.83%,人均消费增长速度为6.1%。到2015年中国人均乳品消费量将达到17.87公斤,比2000年翻一番。

1.3.3.4中国奶制品加工能力和质量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品种结构将有所改善。今后液态奶加工能力的发展速度将逐步放慢,其他花色品种加工生产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3.3.5中国奶业营销组织结构将做出进一步调整,将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更加符合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营销网络会把触角延伸到更多的消费群体之中,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会明显加强。

1.3.3.6政府将会更加重视奶业的发展,以学生奶计划及战士奶为载体的各项支持奶业发展的计划将对中国奶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战士奶亦称军营奶,解放军总后勤部2001年初指示有条件的部队包括武警部队,开展每个战士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以保障部队官兵高强度训练对营养的需要。)

1.3.3.7中国奶业发展中的国际合作领域会更宽,更有作为。中国会以加入WTO为契机,吸收国外技术和发展经验,提高中国奶业发展水平。逐步开放中国奶业市场,为国际奶业企业提供进入中国市场机会的同时,也会增强中国一部分奶业企业的竞争能力。

1.4 研究报告的写作结构

本报告由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奶类发展目标和预测,第三部分是中国原料奶的生产,第四部分是中国乳品加工,第五部分是中国乳品消费,第六部分是世界奶业的发展趋势及加入WTO对中国奶业的影响,第七部分是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突出了中国奶业的消费市场和加工部分,目的是使大家对中国奶业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奶类发展目标和预测

 

2.1奶类需求预测

2.1.1 影响奶类消费的主要因素

2.1.1.1 收入增长仍是影响奶类需求的主要因素

中国城镇居民是中国乳品消费的主要群体,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绝对数仅为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在1999年为9.19千克,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的9倍多。根据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奶类消费支出统计分析,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最高户人均年消费的鲜乳品、奶粉和酸奶分别是最低收入户的4.13、2.48和3.77倍。表明中国不同收入类型的城镇居民家庭,奶类消费数量差别较大,其中鲜乳品消费差别最大,收入最高家庭鲜乳品消费数量是收入最低者的4.1倍。城镇家庭收入最高者乳品消费结构特点说明了鲜乳品是中国乳品市场中发展潜力最大的乳制产品。

目前中国农村家庭乳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并且波动较大。据统计,1992年中国农村家庭人均消费量最高为1.46千克,其余多数年份不到1千克。农村家庭奶类人均消费量主要受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增长高的年份奶类消费增长幅度较大。农村居民奶类消费的变化说明了收入增长是影响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2.1.1.2 城市化进程是乳类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新动因

近年,随着中国城市化及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城镇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成为中国乳类产品需求的新的增长点。1982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为21.13%,1998年城镇人口比例已超过30%,城镇人口已达到37,942万人。从80年代开始,中国城镇人口以平均每年3.87%的速度增长,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工业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大量增加;此外,城镇内部人口的自然增加,以及城乡再划分,建立新城镇,使城镇人口进一步增加。由于城市居民在消费乳类产品时,相对于农村市场具有更好的市场环境,中国城镇居民乳产品的消费水平一直比农村居民高。如果新增加一个城镇居民,每年就能够新增加乳品需求5千克。城镇人口增加1%,中国城乡居民乳品的消费需求就会增加4,173万千克。可见,城市化及城镇人口的增加,将是未来中国乳品需求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1.1.3 人口增长及其结构变化将是乳品需求的推动力

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1998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以下,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尤其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为1.705%,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004%,比城镇人口出生率高出3.38个百分点,因此,在2000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每年新增人口还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由于中国奶类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婴儿、老人和城镇地区,因此,人口增长及其结构变化仍是影响中国奶类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

2.1.1.4 市场细化和宏观政策将有效促进消费需求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及各地行业协会会同乳品生产厂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牛奶及乳制品的营养知识,国民对牛奶及乳制品在膳食中的营养作用认识逐步增强。此外,乳品市场竞争机制的导入,包括长命奶、保鲜奶和乳饮料、酸奶的问世,出现了乳产品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而且,乳类产品流通渠道的改善,使消费者可以通过送奶上门、在杂货店、便利店、专卖店、超级市场等多种渠道方便地获得乳制产品。从乳品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消费增长来看,国内乳品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和市场开拓力度的步伐不断增加,大力发展新兴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强市场销售开拓力度。从乳品消费市场增长来看,城镇居民牛奶消费营养观念的不断增加和政府学生奶计划在各地的推广,消费市场增长的势头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表2.1 1991年-1999年中国人口增长统计
单位: 1,000人

 

年底总人口

总人口每年增长数量

市镇总人口比重

乡村人口比重

 

 

 

(%)

(%)

1991

1,158,230

14,900

26.37

73.63

1992

1,171,710

13,480

27.63

72.37

1993

1,185,170

13,460

28.14

71.86

1994

1,198,500

13,330

28.62

71.38

1995

1,211,210

12,710

29.04

70.96

1996

1,223,890

12,680

29.37

70.63

1997

1,236,260

12,370

29.92

70.08

1998

1,248,100

11,840

30.4

69.60

1999

1,259,090

10,990

30.89

69.11

2.1.2 乳品消费需求预测

由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同,城市和乡村乳品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城乡居民的乳品消费需求差异很大。为了分析和预测未来15年中国乳类产品的需求变化,我们利用OECD开发的农产品供求分析模型(AGLINK),根据中国人口今后的变动趋势以及国民经济宏观形势,食品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和消费习惯以及国家实施学生奶计划等多种因素,预测了未来15年中国乳品消费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预测的基本假设为:

2.1.2.1 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居民收入增长状况与国民经济宏观形势具有密切关系。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均GDP增长,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会有所增长。因此,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会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考虑到中国目前人均GDP水平仍然很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民储蓄倾向较高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投资率,经济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较大等因素,可以认为2001?015年仍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长期的增长率有望维持在7%以上。

最近两年,由于深层次矛盾的多年积累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有所下降,2001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保持在8%的水平左右,国内物价指数有轻微的通货膨胀压力。从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稳定增长期;加入WTO将加快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正式实施,投资可能出现活跃的局面;随着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企业家的心理预期将好转,这有助于民间投资的启动。

此外,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居民支出预期的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可能产生正面影响。而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增大。整个宏观经济走势持续好转将会带动乳业各部门的同步增长。

我们预测,2001-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可望达到8%以上,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经济体制逐步理顺,发展速度可能进入稳定期,2005-201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保持在7%左右。

2.1.2.2 人口及其城市化水平

2005年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可以达到13亿人,其中城镇人口45,350万人,农村人口85,33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7%;2015年总人口将为14亿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6,000万人,农村人口84,00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

2.1.2.3 农业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随着加入WTO,农业支持方向从黄箱政策向绿箱政策转变,国家将会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预计在今后15年中,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年增长率达到3%,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年增长率达到2%。

2.1.2.4 从2001年开始逐步推行学生饮用奶计划

在中国12亿人口中,未成年青少年人数近3亿,占人口总量的近1/4。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是一项关系到中国二十一世纪整体竞争力的特殊关怀工程,可以说是一个振兴民族未来、持续发展的灵魂工程。目前我国在校学生人数大约2.08亿人,计划实施学生奶的30个大城市,有在校中小学生3,000万左右,以每人每天饮用200ml,每年按300天计算,每个学生每年需要消耗60千克牛奶,如果按计划,从2000年至2015年,有一半的学生能够参与学生奶实施计划,中小学生饮奶的比例由25%提高到50%,那么每年需新增45万吨至150万吨的乳品消费。

按照上述假设条件,我们对实施学生奶计划和未实施学生奶计划的2001-2015年中国乳品的需求总量、城镇需求总量、农村需求总量以及城乡居民乳品消费水平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见表2.2。

表2.2 2001-2015年乳品需求量预测结果(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方案)

项 目

单 位

1999

2001

2005

2010

2015

人口总数

百万

1,253.4

1,272.3

1,306.8

1,348.9

1,400.0

城镇人口

百万

404.9

421.1

453.5

495.0

560.0

农村人口

百万

848.6

851.2

853.3

853.9

840.0

乳品总需求

8,453

10,195

14,268

19,303

25,015

城镇

千吨

7,599

9,220

12,971

17,658

22,977

农村

千吨

855

975

1,298

1,645

2,038

人均消费水平

千克/

6.74

8.01

10.92

14.31

17.87

城镇居民

千克/

18.77

21.89

28.60

35.67

41.03

农村居民

千克/

1.01

1.15

1.52

1.93

2.43

 

从表2.2可知,2000-2015年中国乳品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在实施国家学生奶计划方案下,2015年乳品消费总量将为2000年的2.72倍,达到2,501.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83%,人均消费量将是2000年的2.43倍,达到17.87千克,年增长率为6.1%;2015年城镇人均乳品消费水平将达到41.03千克,是2000年的2.02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2.43千克,是2000年的2.30倍,年均增长率为5.72%。

2015年由于国家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可以增加乳品的消费需求150万吨。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奶类人均消费水平和城乡人均收入增长有很大差异,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增长仍缺乏动力,城镇居民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是奶类消费的主要群体。

续表2.2 2001-2015年乳品需求量预测结果(未实施学生奶计划方案)

项 目

单 位

2001

2005

2010

2015

人口总数

百万

1,272.3

1,306.8

1,348.9

1,400.0

城镇人口

百万

421.1

453.5

495.0

560.0

农村人口

百万

851.2

853.3

853.9

840.0

乳品总需求

9,955.06

13,787

18,377

23,476

城镇

千吨

8,959.8

12,458

16,675

21,350

农村

千吨

995.2

1,3286

1,702

2,126

人均消费水平

千克/

7.82

10.55

13.62

16.77

城镇居民

千克/

21.27

27.47

33.68

38.12

农村居民

千克/

1.17

1.56

1.99

2.53

2.2 中国乳类生产预测

2.2.1 影响中国乳类生产发展的因素

2.2.1.1 奶畜资源潜力

奶畜资源是决定乳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饲养奶畜的种类较多,各地区根据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适宜的奶畜。中国的奶畜主要包括良种及改良种奶牛、黄牛、水牛、牦牛和奶山羊。

从奶源的构成看,2000年全国奶类总产为918.45万吨,其中牛奶产量782万吨,奶类产量的90%是牛奶。1999年全国有奶牛及改良种奶牛442.8万头,水牛和黄牛的头数虽然超过3,000多万头,其主要利用方向是役、肉,多年来也进行了乳用改良,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不大。

所以,奶牛及改良种奶牛的发展速度决定了中国奶业的发展速度。

2.2.1.2 奶牛的单产潜力

在各种奶畜中,单产最高的是良种及改良种奶牛。而在良种及改良种奶牛的各种品种中,中国荷斯坦牛的性状最佳,它的平均单产可以达到5,000千克以上,乳脂率为3.6%。1996年中国荷斯坦牛成年母牛总数占全国各类奶牛成年母牛总数的2/3,产奶量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5/6。黄牛的单产能力为500千克,水牛单产为500?,000千克,乳脂率9%,干物质19%;正是由于各种奶畜单产水平、奶质差异大,而中国奶牛优良品种的比例不高,所以全国奶牛的平均单产只有3,500千克,低于美国7,690千克,日本6,552千克,英国5,149千克的单产水平。

这意味着中国目前在奶畜饲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依靠提高科技进步,改良和提高奶牛品种,就可以增加中国奶类总产量。

2.2.1.3 乳品加工能力

由于鲜乳具有易腐和不宜长时间保存的理化特性,生产出后立即进行加工,相比其他产品就显得更为必要。因而乳品加工规模及其分布,对于乳业生产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现有乳品加工企业500余家,大部分为日处理鲜奶100吨以下规模。农区、牧区的乳品企业由于奶源基地的奶牛饲养规模小而分散,乳品加工企业受收奶半径限制,造成规模小、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同时,由于饲养分散、手工挤奶,造成原料奶新鲜程度差,影响高质量乳制品的生产,大多以生产奶粉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由于受奶源基地发展制约,目前的加工发展已受到奶源供应紧张的影响。

因此,乳制品加工能力的稳定提高,目前仍是制约乳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2.1.4 国家乳业发展政策

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口为12.8亿。1999年中国奶类总产量为807万吨。人均6,000克/年,仅及国际平均水平的1/15。牛奶是自然界中最接近完善的食物,也是中国居民目前最缺乏的一种食物。奶业是节粮型动物蛋白产业,提高居民饮奶水平,符合中国资源与人口状况,不会影响中国国家食物安全战略。中国政府已将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奶业列入未来5年农村的重点发展产业。

目前,中国农业出现了低水平的结构性过剩,乳制品需求强劲,市场前景广阔。学生奶计划的实施将拉动畜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事实上奶牛养殖业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奶农每养殖一头奶牛平均每年可获利4,000元以上。

现在,全国各地都把发展乳业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把发展乳业作为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这种宏观政策的调整,为未来15年的乳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2.2 未来中国奶类生产预测

根据中国奶牛数量、奶牛单产和乳业技术进步等因素,考虑到中国现阶段畜产品已相对过剩的现实状况,今后提高乳类产品总产能力在资源和技术上并不困难。但由于中国已进入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社会,对乳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将是乳类制品的市场有效需求。

因此,在对未来乳类生产预测中,我们利用OECD的AGLINK模型,在对乳品需求、生产、价格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联立方程,并对其进行求解,得到了2001?015年中国实施学生饮奶计划和未实施该计划的乳类生产预测方案,见表2.3所示:

表2.3 2001-2015年中国牛奶生产预测
单位:千头,千吨,吨

 

实施学生奶计划方案

 

未实施学生奶计划方案

年度

存栏奶牛

单产

奶类总产量

存栏奶牛

单产

奶类总产量

1999

4560.00

1.93

8795.00

4560

1.856213

8464.332

2000

4880.00

1.88

9190.00

4880

1.882063

9184.467

2001

5231.02

1.95

10195.84

5135.379

1.938525

9955.06

2002

5524.37

2.02

11144.46

5408.777

1.996681

10799.6

2003

5782.49

2.09

12073.47

5696.764

2.056581

11715.86

2004

6071.17

2.16

13119.88

5999.712

2.118278

12709.06

2005

6379.25

2.24

14268.13

6318.839

2.181827

13786.61

2006

6549.88

2.31

15162.50

6502.766

2.247282

14613.55

2007

6727.96

2.40

16119.88

6691.895

2.3147

15489.73

2008

6901.15

2.48

17113.55

6873.566

2.384141

16387.55

2009

7082.32

2.57

18177.52

7066.817

2.455665

17353.74

2010

7284.39

2.65

19303.64

7265.457

2.529335

18376.78

2011

7679.54

2.65

20350.78

7413.594

2.605215

19314.01

2012

8087.86

2.65

21432.82

7652.718

2.65

20279.7

2013

8509.24

2.65

22549.49

8027.623

2.65

21273.2

2014

8959.25

2.65

23742.02

8428.988

2.65

22336.82

2015

9439.47

2.65

25014.59

8858.753

2.65

23475.69

由于受未来几年人口及其构成、国民经济增长幅度、以及城乡居民乳品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乳品生产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乳品市场的需求约束。从总体上讲,今后乳类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靠科技进步,提高奶牛单产水平而得以实现。在1990?998年期间,中国奶牛的单产水平年均递减9.5%,以后开始逐年递增。在我们的预测方案中,到2015年中国存栏奶牛的单产水平有望达到2650千克水平,大体相当于目前世界奶牛平均单产水平。

从乳类总产的发展看,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方案中,2005、2010和2015年中国乳类产量将分别达到1,426.8万吨,1,930.4万吨和2,501.5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1.55、2.1和2.72倍。1990-1998年,中国奶类总产量由475万吨增加到745万吨,年增长率为5.8%,在我们的预测方案中,2000?005年乳类年均增长速度为9.2%,高于1990-1998年期间乳类生产增长速度。但从2005年后这一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5?010年和2010?015年中国乳类产量年增长速度分别为6.23%和5.32%。

2.3实现目标的条件评估

2.3.1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对乳业的影响

2001?015年,中国乳业发展将成为农业和食品行业相关部门发展最快的产业,奶类总产量、乳制品总产量、液体奶总产量增长幅度将会大于1990?999年间的增长速度,乳品价格总体将会略有上涨。

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发展有利因素较多:从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稳定增长期;加入WTO将加快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正式实施,投资可能出现活跃的局面;随着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企业家的心理预期将好转,这有助于民间投资的启动。此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居民支出预期的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可能产生正面影响。而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增大。因此,整个宏观经济走势持续好转将会带动乳业各部门的同步增长。

农业部把提高农业收入和稳定农业生产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优化种养业品种结构作为两个重要的措施,这对发展奶源基地建设,改良奶牛品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北方畜牧大省各级政府对奶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仍将加大。这对北方奶源基地建设和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从乳品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消费增长来看,国内乳品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和市场开拓力度的步伐不断增加,大力发展新兴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强市场销售开拓力度。从乳品消费市场增长来看,城镇居民牛奶消费营养观念的不断增加和政府学生奶计划在各地的推广,消费市场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加强。

城市奶类消费的增加和畜牧大省奶源基地的建设使中国乳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中国乳业进一步发展,仍然面对一些现实困难。从中国整个乳业产业规模和产业产值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乳业发展所必须的条件是必须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各个环节要求具有一定基本的条件和标准,如何改造中国目前传统的乳业产业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此外,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目前奶牛单产水平,进一步推广中国式的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村居民乳品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难题。

2.3.2 引进国外优质品种、增加奶源供给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引进国外优质奶牛品种,改良本地品种是提高国内奶源供给成本较低的一种方法,考察中国奶牛的改良历史,可知中国经过多年培育和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只有荷兰黑白花,该品种目前分布在中国所有的北方牛奶主产省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南方地区奶牛饲养较少,大量饲养的黄牛和水牛主要用作耕牛,南方奶牛品种改良发展较慢。

目前随着中国南方大中城市乳品消费的快速发展,发展南方奶牛生产,加速改进地方水牛品种无论是对发展地区经济或是提高当地农民收入都开始受到政府和科研单位的重视。广东和广西是中国水牛存栏最多和水牛品种改良推广最发展的两个地区。

广东省近年来从印度等国家引进了河流型乳用水牛,该开发项目受到了欧盟的重视扶持,1997年广东省被欧盟列为水牛开发援助项目区,已无偿援助300 万元。经过多年来的示范推广,全省形成了粤中、粤东、粤西、粤北四大水牛奶源生产基地,共有29个县的2,000多户奶农,饲养挤奶水牛7,000头,占到全国奶水牛总数的70%,年产奶量近8,000吨。

中国农业科学院(广西)水牛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牛科研开发的科研单位,创建于1958年。该所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开发广西水牛资源,提高水牛经济效益。加速中国水牛产业化步伐。目前培育出的乳肉兼用型杂交水牛产奶及产肉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水牛先进水平,并把800余头该种牛品种推广至全国14个省市。现存栏各品代优良水牛350多头,年产鲜奶250吨,年可向社会供种50头。

考察目前广东奶水牛发展趋势可知:加工配套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改良水牛的进一步扩大规模,反过来奶用水牛非规模化生产又制约了乳品加工企业的在当地的发展。

中国水牛改良产奶有30多个年头了,现在全国还不足1万头产奶水牛,不足全国水牛总量的千分之一,其中杂交水牛比例还很低。广东省除了南海、汕头等欧盟1997年以来扶持地区外,许多基础较好的县、市发展到六七百头就再也不敢扩大;有些新发展起来的县乡已出现退缩。

究其原因,农村一家一户的奶业生产跟城郊奶牛场生产大不一样。它零星分散,离消费城市较远,收购、运输、销售都较麻烦;加上目前产品批量小,加工、运销成本高,经营者亏损大。目前南海市之所以形成1,200多头水奶牛,主要是因为1991年以来建成年加工能力9万吨的水牛奶加工厂,统一购销,形成产业化。其它地区水牛改良产奶以至奶品收购运销等产后服务,基本上是专业户自行解决。销售问题使农民不敢扩大牛群。

考察广东水牛资源和水牛改良进展速度,可以推断奶用水牛推广目前可以提高当地部分地区奶源供给数量,但对整个南方地区奶源供给近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主要原因是推广发展南方奶水牛生产规模,必须要有配套的稳定的奶源收购体系。随着南方乳品消费量的进一步发展,一旦一些大型乳品企业在这些地区建立乳品加工基地的时候,南方奶水牛生产规模才可能成为这些地区主要的奶源供给主体。

广州2000年已从澳大利亚引进200头奶牛,计划2001年引进2,000头优质奶牛。据悉上海、青岛等地也计划从俄罗斯引进高产奶牛以满足对奶源迅速增长的需求。

2.3.3 胚胎移植技术发展对奶源供给的影响

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良种牛的繁殖速度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生物技术。目前,牛胚胎的实验室生产技术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成为常规技术。在北美地区已开始奶牛胚胎工厂化生产,90年代以来北美地区每年就获得10万头以上的胚移犊牛,高产奶牛中有30%来自胚胎移植,种公牛有近一半来自胚胎移植。与其它奶牛繁殖技术相比,胚胎移植即借腹怀胎可获得稳定性能的高产奶牛。不言而语,奶牛胚胎工厂化生产必将成为扩大提高优质奶牛生产规模的一种主流模式。

目前中国牛的胚胎移植在实验上已取得成功,但目前还没有大量地应用于养牛生产。主要是因为胚胎工厂化生产条件还不完全成熟。目前国内大群体胚胎移植的受胎率与人工授精比,受胎率较低。因此一旦受胎率提高,中国奶牛的胚胎移植就具备了工厂化生产的技术条件。

黄牛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家畜品种,除上海外几乎全国都有存栏,但存栏最多的省份是河南、山东、四川、河北、云南和安徽,这6省黄牛存栏几乎占全国存栏的一半。尤其是河南、山东和河北乳制品加工基础设施较好,因此如果胚胎移植的最终技术障碍能解决,并且在这些地区实施胚胎移植工厂化生产,这些地区将会发展成为中国奶源供给的重要基地。

 


 

中国原料奶的生产

 

3. 中国原料奶的生产

3.1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增长变化

3.1.1 中国原料奶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

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原料奶总产量已由97万吨增长到879.5万吨,平均每年增长36.67%。22年来,除了1993年和1997年因为饲料粮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引起奶牛饲养效益迅速下降,从而导致原料奶总产量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余20年均呈现正增长,尤其是近3年来,尽管原料奶总产量的基数已在700万吨以上,每年仍以89%的速度继续递增。

中国的原料奶主要包括牛奶和羊奶,其中牛奶占据了绝对的地位。1979年牛奶在中国原料奶总量的比例只有81.86%,此后牛奶增长速度较快,相应地牛奶在整个原料奶总量中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到1992年已占到89.22%。1993年,因为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牛奶产量也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原料奶中牛奶的比重开始下降。近几年来,随着奶牛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牛奶产量也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在2000年中国原料奶的总量中,牛奶的比重已占到了88.94%(详见图3.1)。

3.1.2 中国奶牛存栏量的增长情况

在单产一定的条件下,奶牛存栏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原料奶的产量的变化。1978年以来,中国奶牛存栏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高速增长,已由当年的48万头增长为2000年的456.1万头,平均每年增长38.65%。

受养殖效益降低的影响,1992年、1997年和1998年奶牛存栏量略有减少外,其他19年都在增加,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奶牛存栏量增长的速度加快,分别在1993年和1995年连续跨上300万头和400万头两个台阶,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奶产品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详见图3.2)。

3.1.3 中国奶牛单产水平的增长情况

自1978年起的22年来,与原料奶总量和奶牛存栏量持续增长趋势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呈现一种在波动中持续走低的现象(图3.3)。1978年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为1,839.60千克/头,到1985年增长为最高点2,016.40千克/头,在随后的10年里基本上是在1,500千克/头1,600千克/头的水平徘徊,1993年1997年,中国奶牛的单产水平进一步下降,连续几年还不到1,400千克/头的水平,1998年以后才逐渐提高,2000年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是1,715千克/头,仍然大大低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单产水平。

造成中国奶牛平均单产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多年来快速增加的奶牛存栏量中,绝大多数新增奶牛是由农户个体分散养殖的,养殖规模小,奶牛品

种差,管理水平低,拉低了全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

相对来说,规模较大、奶牛品种优良、管理水平较高的国营奶牛场,奶牛存栏量的增长幅度较小,在全国奶牛存栏量中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如1978年中国的48万头奶牛几乎全部属于国营奶牛场,到2000年,国营奶牛场的奶牛存栏量只占全国奶牛存栏量的12%左右,尽管其成乳牛平均单产水平已提高到6,000千克/头以上,但在拉高全国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方面作用有限。

所以,从奶牛单产水平的角度来讲,过去20多年来中国原料奶的快速增长,仅仅是一种粗放的量的增长,并不是一种质的提高。

3.2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现状分析

3.2.1 目前中国原料奶的总产与单产水平

2000年,中国原料奶的总产量为879.5万吨,比上年增长了9%,其中牛奶的总产量为782.2万吨,占原料奶总量的88.94%,比上年增长了9%。如果按存栏量计算,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为1,715千克/头,比上年增长了5.82%,如果按成乳牛数量计算,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约为3,500千克/头。

3.2.2 目前中国原料奶的价格水平

在高速增长的液体奶消费市场需求拉动下,中国原料奶的收购价格总体趋势是继续走高,如表3.1所示,1996年全国奶牛主产省个体养殖户原料奶平均出售价格是1.72元/千克,1999年基本稳定在1.79元/千克,上涨了4%。2000年全国原料奶平均收购价格进一步上涨,如表3.2所示,2000年6月份全国原料奶的平均收购价格为1.80元/千克,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7%。

另外各地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差异非常大,主要表现为南高北低,南方地区的平均收购价格为2.20元/千克,比上年同期上涨1.6%, 北方地区的平均收购价格为1.50元/千克,比上年同期上涨3.43%。南方地区平均收购价格为北方地区的146.67%,其中南方地区最高的为福建厦门3.31元/千克,最低的是北方地区的山东枣庄0.99元/千克,仅为厦门实际收购价格的29.91%,造成这种较大价格差异的原因是南北方饲料成本和奶牛单产水平的不同。

表3.1 1996-1999年全国奶牛主产省个体养殖户原料奶出售价格
单位:元/千克

地区

1996

1997

1998

1999

天津

1.74

1.75

1.70

1.67

福建

1.98

2.26

2.53

 

河北

1.95

1.69

1.39

1.75

河南

1.78

2.02

2.29

2.08

黑龙江

1.41

1.30

1.08

1.35

湖南

 

 

 

2.10

吉林

1.63

 

 

2.00

辽宁

1.71

 

 

1.51

内蒙

 

1.36

1.43

2.25

山东

 

2.36

1.89

1.70

陕西

1.63

 

1.60

1.60

新疆

 

1.70

 

1.74

浙江

 

 

2.29

 

平均

1.72

1.83

1.79

1.79

表3.2 2000年6月份全国及各地原料奶收购价格
单位:元/千克

南方地区

收购价格

同比增长率

北方地区

收购价格

同比增长率

贵阳市

3.23

33.30%

内蒙古伊敏

1.08

29.40%

江苏连云港

1.82

0.00%

内蒙古满州里

1.32

21.40%

苏州市

1.98

0.00%

内蒙古牙克石

1.32

18.20%

南京市

2.23

0.00%

内蒙古乌兰浩特

1.24

0.00%

徐州市

1.82

2.30%

内蒙古扎兰屯

1.24

2.40%

上海市

2.15

0.00%

呼和浩特市

1.49

0.00%

安徽合肥

2.07

0.00%

山东济南

1.98

12.70%

安徽马鞍山

1.98

0.00%

山东莱阳

1.82

12.10%

安徽滁州

2.32

0.00%

山东枣庄

0.99

11.10%

重庆市

1.74

6.00%

山东文登

1.49

3.50%

四川阳坪

1.57

1.30%

山东淄博

1.82

-5.30%

四川泸州

1.74

0.00%

山东滨州

1.98

0.00%

浙江瑞安

1.82

0.00%

郑州市

1.82

2.30%

浙江宁波

2.07

7.70%

郑州荥阳

1.24

0.00%

浙江金华

1.57

-2.50%

河北沽源

1.32

0.00%

浙江杭州

2.23

4.20%

河北张家口

1.32

-0.70%

江西九江

2.56

4.50%

河北石家庄

1.57

-3.60%

江西红星

1.98

-0.50%

河北丰润

1.41

0.00%

湖北武汉

2.23

4.80%

河北秦皇岛

1.65

0.00%

云南昆明

1.57

0.00%

天津市

1.82

5.70%

云南邓川

1.08

0.00%

北京三元

1.98

-7.10%

湖南南山

2.48

0.00%

北京延庆

1.90

5.60%

广西柳州

3.14

-16.10%

北京八达岭

1.65

5.20%

广东燕塘

4.14

3.00%

宁夏夏进

1.82

7.80%

广东金鼎

2.32

-7.80%

宁夏银川

1.49

4.30%

福建厦门

3.31

 

陕西富平

1.08

-5.50%

 

 

 

甘肃兰州

1.49

-3.30%

 

 

 

甘肃酒泉

1.16

-11.10%

 

 

 

乌鲁木齐

1.65

-4.70%

 

 

 

黑龙江大庆

1.24

-6.60%

 

 

 

黑龙江肇东

1.32

0.00%

 

 

 

黑龙江完达山

1.49

0.70%

 

 

 

黑龙江嫩江

1.41

7.70%

 

 

 

黑龙江安达

1.49

6.40%

 

 

 

哈尔滨市

1.49

11.40%

 

 

 

 

 

 

南方地区平均

2.20

1.61%

北方地区平均

1.50

3.43%

全国平均

1.80

2.67%

 

 

 

3.2.3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区域分布

目前,中国原料奶的生产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山西、陕西等7个省、自治区。从表3.3中可以看出,以上北方7省、自治区奶牛存栏量占全国存栏总量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75%进一步上升为79%。同时我们从表3.4中可以看出,以上北方7省、自治区牛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连续3年为62%。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区域布局变化呈现以下两个趋势:

一个趋势是原料奶的增长点主要来自农区。因为农区以舍饲养殖奶牛为主,具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奶农的组织化程度相对高一些,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消费地近,运输成本小,因此农区生产者获得的利润较大,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也很高。而中国的牧区饲养奶牛多数以放养为主,况且目前牧区载畜率已经过高,增加原料奶生产的能力有限。

另一个趋势是中国原料奶的增长点主要来自北方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中国的良种奶牛(中国荷斯坦)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拥有2000多万头水牛资源,但主要被作为疫力使用,真正属于高产水奶牛仅仅有1万多头,据调查发现,南方水奶牛改良工作进展缓慢,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户饲养的水奶牛极其分散,每户有12头,规模过小,组织化程度太低,很难形成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如果全面考虑饲草饲料资源、自然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因素,可以预见,未来的十多年里,中国原料奶的生产增长仍然会是以北方的农区为主,其他地区为辅。

表3.3 1998-2000年北方7省奶牛存栏数量统计
单位:万头

项目/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全国总计

447.00

442.04

426.50

442.80

456.08

新疆

78.28

77.41

97.70

101.43

104.48

内蒙古

80.37

79.48

72.60

75.37

77.64

黑龙江

97.30

96.22

68.50

71.12

73.25

河北

48.28

47.74

63.60

66.03

68.01

山东

9.36

9.26

12.20

12.67

13.05

陕西

9.57

9.46

11.20

11.63

11.98

山西

11.36

11.23

10.60

11.01

11.34

7省合计

334.52

330.80

336.40

349.26

359.75

占全国比重

75%

75%

79%

79%

79

表3.4 1998-2000年北方7省、自治区牛奶产量占当年全国总产量份额

项目/年份

1998

1999

2000

黑龙江

21%

20%

20%

河 北

8%

10%

10%

内蒙古

10%

9%

9%

新 疆

9%

9%

9%

山 东

4%

5%

5%

陕 西

4%

4%

4%

山 西

5%

4%

4%

7省合计

62%

62%

62%

3.2.4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的所有制结构与成本收益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奶牛基本上全部由国营奶牛场进行养殖和生产。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集体也开始从事奶牛养殖,但更多的是千家万户的农民也加入到奶牛养殖的行列中。

据有关普查统计表明,1996年农户个体散养奶牛数量占全国奶牛饲养总数的76.8%,平均每户的饲养规模为7.4头(详见表3.5)。近几年来,由于农户养殖奶牛经济效益明显,平均每头奶牛的净利润在2,000元以上,有些地区平均每头奶牛的净利润高达5,000元以上,进入奶牛养殖行业中的农户越来越多,估计目前农户个体散养奶牛数量占全国奶牛饲养总数约80%左右。另据研究表明,目前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所有制形式的平均养殖规模为11.1头,其中国营奶牛场平均养殖规模为235.6头,集体奶牛场的平均养殖规模为53.7头,农户个体的平均养殖规模仅有7.3头。

表3.5 1996年中国农户奶牛饲养总数和规模普查统计
单位:头

项目

数量

全国奶牛饲养总数

3,476,000

个体散养总数

2,508,000(占总数的76.8%

个体每户饲养规模

7.4

调查数据表明(表3.6),不同所有制的养殖类型具有不同的单产水平、不同的生产成本以及不同的经济效益。其中城市郊区奶牛场的平均单产水平最高,为6,182千克/头,平均生产成本也最高,为10,188.64元/头,平均纯利润却为最低,为1,895.09元/头。主产省专业户的平均单产水平最低,为4421千克/头,但其平均生产成本也最低,为5,590.98元/头,平均纯利润比较可观,为2,387.15元/头,每头奶牛高出城市郊区奶牛场约500元。城市郊区农户的平均单产水平和平均生产成本都居中,但其平均纯利润最高,为2,659.43元/头。

总的来看,农户养殖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尽管比城市郊区奶牛场低了许多,但由于其平均生产成本远低于城市郊区奶牛场,所以农户养殖奶牛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这也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户纷纷加入养殖奶牛行业的直接原因。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农户养殖奶牛将成为中国原料奶生产的主要经营形式,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奶牛散养户的组织化程度,使他们能够成为中国原料奶生产环节稳定的经营主体。

表3.6 1999年全国不同类型养殖户奶牛平均单产、平均生产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统计

养殖类型

平均单产(千克/头)

平均生产成本(元/头)

平均纯利润(元/头)

城市郊区农场

6,182

10,188.64

1,895.09

城市郊区农户

4,850

5,598.79

2,659.43

主产省专业户

4,421

5,590.52

2,387.15

平 均

5,326

7,125.98

2,394.33

注:农户养殖的平均生产成本中包括了劳动力成本。

3.2.5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的组织经营模式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经营模式:

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从80年代末开始,一批有实力、有魄力、又善于进行市场运作的奶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乳业中巨无霸,如上海牛奶集团公司、北京三元牛奶集团公司、石家庄三鹿乳业公司、黑龙江完达山乳品厂、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

他们成长中的共同特点都是紧紧抓住原料奶的基地建设这个环节,除了搞好属下原有的国营奶牛场原料奶的生产外,更多的是通过在有养殖奶牛基础的地区组织农户大力发展原料奶生产,建立原料奶生产基地,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为集团公司的乳品加工提供稳定的原料奶来源,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奶农的收入。如三鹿集团采用将原料奶基地建设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基地建设扩展到了全河北省39个县市,1,000多个村镇,2万多户奶农,5万多名农民从事奶牛饲养工作,奶牛饲养量达6万头。

2000年是中国原料奶基地建设发展最快的一年,其中内蒙、哈尔滨、新疆、北京、石家庄和武汉一些奶业资源基础较好的地区原料奶基地建设发展最快。由于公司+基地+农户这种组织经营模式能够较好地将乳品产业中各个产业链条联结起来,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未来几年,这种组织经营模式在中国原料奶增长方面仍然会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二是奶农技术协会(或奶农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这种组织经营模式一般是由有关政府部门倡导,在奶农自愿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奶农合作的经验,由奶农参与讨论制定协会章程或合作社章程,并选举出协会会长或合作社理事长。

奶农技术协会或奶农合作社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向奶农传达政府法规、政策,作好指导、协调工作;积极推广国内外饲养奶牛实用技术,教会农民如何科学养牛;提供乳品企业市场信息,签订牛奶产销合同,组织奶农交售合格鲜奶;帮助奶农引进良种,推广奶牛人工授精技术、防病治病、供应饲料饲草;筹集养牛合作风险金;拓宽筹资渠道,增强协会自身经济实力;组织会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牛奶购销价格保护体系。如大连市5个奶农技术协会成立后,先后吸纳了周边乡、村、屯个体奶农512户,约占全市奶农户的68%,饲养奶牛5,860头,年提供商品奶量1.8万吨,约占全市商品奶总量的48%,由于发挥协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作用,全市个体奶牛业发展迅速,三年平均递增率达到1215%。

奶农技术协会或奶农合作社是一个以社会化服务为宗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是目前中国奶业产业化经营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未来发展原料奶生产重要的组织经营模式之一。

三是部分国营奶牛场或私人奶牛场独立生产的组织经营模式。目前中国还有相当部分国营奶牛场实行的是独立加工自己生产的原料奶经营模式,这种国营奶牛场一般是小而全,拥有几百头甚至上千头奶牛生产原料奶,也拥有中小型的加工设备,产品的特点一般是品种单一,主要在本地区进行销售,经济效益不稳定,在扩大生产规模方面的潜力有限。

另外还有一些私人奶牛场,主要是由一些过去的养殖专业户发展形成的。他们一般拥有自己的机械挤奶设备,但没有原料奶的加工设备和加工能力,也不固定成为某个乳品集团公司的原料奶的生产车间,也不属于当地奶农技术协会(奶农合作社)的会员(社员),通常是与某个乳品加工企业签订合同出售原料奶,与加工企业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这种独立的组织经营模式在中国原料奶的生产中所占比例不大,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会越来越少。

3.3 中国原料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原料奶的总产量增长迅猛,成绩显著,但在原料奶生产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平均单产水平太低、原料奶的质量差、养殖农户的组织程度、养殖规模以及收益稳定性问题、饲料结构不合理、良种繁育等新技术推广应用问题等等。可以说,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奶业的发展成败。

3.3.1 平均单产水平太低

从以上的分析知道,中国成乳牛的平均单产仅有3,500千克/头,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5,500千克/头。从奶牛存栏量的角度来看,20多年来中国原料奶总产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奶牛数量的增加,单产在总产量增长中的贡献很不明显。

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品种结构的不合理,在2000年的456多万头奶牛存栏量中,真正属于优良品种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只有187万头,其余全是改良奶牛。二是用来饲养奶牛的饲料结构不合理,主要是青饲料、粗饲料和精饲料搭配不合理造成奶牛产奶量减少,这个问题在后面有专门的讨论。

3.3.2 质量问题突出

很难想象,用没有质量保证的原料奶生产出来的各种奶产品能够长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这个角度上说,能否尽快解决原料奶的质量问题直接决定着中国整个奶业能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的命运。

目前中国原料奶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约有80%以上的个体散养户是通过手工挤奶,然后将原料奶销售给乳品加工企业,以这种方式收集的原料奶卫生程度低,而且在收集的原料奶中搀假现象难以杜绝。二是即使在一些原料奶主产区为奶牛散养户提供了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着因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原料奶的质量。三是因为饲料结构不合理造成原料奶的质量问题,蛋白质含量等各项营养指标不能达到优质原料奶的质量标准要求,这是一个将长期影响中国原料奶品质提高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国营奶牛场能够做到对奶牛使用科学配方进行饲养。

3.3.3 农户组织性弱、养殖收益不稳定

20多年来,农户养殖奶牛始终成为中国原料奶总量增长的主体,而且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农户养殖奶牛仍会在中国原料奶生产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事实上近10多年来,各地政府一直把稳定国营和集体奶牛场、大力发展个体养殖户作为当地原料奶生产的指导方针。个体农户养殖奶牛具有成本小、发展快的特点,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如养殖地点分散、养殖规模过小、奶牛品种较差、饲养管理不规范、原料奶的收集和销售不方便、原料奶的卫生程度不能保证等等。

尽管近几年有象伊利、三鹿等乳品集团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帮助农户建立奶牛养殖小区,解决了奶牛品种差、原料奶的收集等问题,但毕竟处于初期阶段,很多服务问题还没有解决,如何通过科学饲喂奶牛提高原料奶品质问题等等。也有一些地区农民自发组织成立自己的奶牛合作社,负责提供品种、共同防疫、组织销售原料奶等服务,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可以纳入各种组织形式的奶牛养殖农户比例并不很高,还有半数以上的养殖农户还处于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独自生产和销售原料奶的阶段,这些农户的养殖规模一般为35头。

近几年来,个体养殖奶牛的农户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原料奶的销售价格持续上涨,相反占奶牛饲养成本60%的饲料价格却不断下跌,形成养殖奶牛可以获取可观的利润。

需要指出的是,原料奶是一种极易腐烂的鲜活畜产品,具有价格弹性小、价格波动大的特点,养殖农户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1993年前后饲料粮价快速上涨而原料奶价格增长不大,最后导致很多奶牛养殖户放弃奶牛。

如果说个体散养户的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那么目前加入到公司+基地+农户组织形式中的养殖农户的收益稳定性就一定会好吗?答案也是不一定的,因为目前很多龙头企业公司与养殖基地农户的关系还仅仅停留在一种买卖关系上,短期行为严重,经常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为了继续保证企业公司的利润不下降,人为地压低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将市场风险完全转嫁到农民身上。

3.3.4 奶牛饲料结构不合理

奶牛是草食动物,在其饲料日粮中,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及其它粗饲料占有相当的比重,约占干物质总量的60%-70%。为确保奶牛足够的采食量和消化机能的正常,其日粮中应有足够的容积及干物质。一般要求干草和青贮料应不少于日粮干物质的60%,其中的青绿多汁饲料和好的青贮料因其适口性强、消化率高,而成为奶牛必不可少的粗饲料之一。

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畜牧业发展水平也不同,受牛群所处位置、农作物种植习惯及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饲草供应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以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北京市为例,其饲料结构也不尽合理。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市各牛场使用的粗饲料主要有青贮饲料、干草、青草、秸杆、块根类多汁饲料等,存在着粗饲料品质差、品种单一、没有专有品种,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等主要问题。部分大型牛场(包括国有和集体)及多数个体养殖户靠收购农民的掰棒玉米秸杆作青贮,靠入冬后的野山草来解决粗饲料,即使条件较好的农场也因带穗玉米青贮量供应不足而部分使用掰棒玉米秸。饲喂的干草主要是以东北的羊草为主,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苜蓿,由于没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加之价格较高,饲喂量很少。多数养殖户,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养殖户,由于养殖规模较小,闲散劳力较多,一般采取放牧的方式,连最起码的青贮饲料都没有,只喂一些作物秸杆,这是影响其产奶量及乳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其他地区的奶牛养殖在饲养管理水平方面绝大多数还远不如北京地区,饲料结构方面的不合理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是:饲料单一,连精、青、粗饲料合理搭配都没有做到,更谈不上按照奶牛生长及发育和产奶需要合理配给混合日粮了。由于青贮饲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造成奶牛乳腺炎、子宫病、肢蹄病司空见惯,以及空怀率、死淘率偏高等等,直接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和原料奶的质量。

3.3.5 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

目前,中国200多万头的能繁殖母牛中只有50%多是优质高产的荷斯坦奶牛,良种奶牛的繁育和推广任务仍然是任重而道远。调查中发现,许多奶牛养殖户很想购买良种奶牛,但苦于无处可买,良种奶牛市场供不应求的形势非常明显,良种奶牛的价格也自然不菲,已经由前几年每头不足1万元飙升为1.5万元/头左右。

可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农户养殖形式在中国原料奶的生产中都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但原有的为奶牛养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体系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了,千家万户分散的、小规模的养殖形式亟需一种新型的综合服务体系出现,为他们提供引进新品种、卫生防疫、指导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各种服务。近几年以养殖小区、奶牛协会、奶牛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服务组织已经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但仍属于处于尝试阶段的新事物,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才能快速发展起来。

3.4 对未来15年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展望、构想与对策

3.4.1 对未来15年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展望与构想

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市场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我们再度审视中国原料奶生产的时候,不能像过去一样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中,即生产多少奶,吃多少奶。而应该用一种市场经济新思维来判断和展望未来15年中国原料奶的生产,即未来15年中国对原料奶的消费潜力有多大,消费需求有多大,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未来15年中国原料奶的生产量和供给量,这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也是未来中国奶产品重要的消费主体之一,从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即可以看出这一点。1999年,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开始在京、津、沪、穗、沈五城市进行试点。2000年,包括重庆、成都、昆明、西安、等十五个城市目前已开始部署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并在2001年正式启动。在随后的几年内还要向中小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城镇逐步推广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拉动中国乳品消费市场,为中国乳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本项目的预测模型表明,到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将达到17.83千克,消费需求总量为2,501万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预测,到2015年消费需求总量为1,619万吨。尽管各种模型预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充分表明,未来的15年内中国奶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为了保证满足未来30年不断增长的中国奶产品消费需求,农业部也从生产的角度制定了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即十五计划末,中国奶类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10千克,总产量达到1,350万吨。到2030年,奶类人均占有量达到25千克,总产量达到4,250万吨。

很显然,依靠目前中国原料奶的生产水平是远远满足不了未来奶产品消费需求的,为此,我们认为必须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加快提高中国原料奶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并构想未来中国原料奶的生产至少应该基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奶牛品种产量高,成乳牛平均单产水平由目前的3,500千克/头提高到5,000千克/头以上。二是机械化程度高,挤奶基本上由机械完成。三是农户饲养规模化程度高,农户饲养规模由目前的37头扩大到2050头,规模效益最佳。四是养殖农户组织化程度高,养殖户基本上都属于奶牛合作社、奶牛协会等能够代表奶农利益的服务组织的成员,这些服务组织能够为农户养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有效服务。

3.4.2 未来15年加快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对策

3.4.2.1加快良种奶牛的繁育和推广

奶牛的繁殖周期长、杂交改良见效慢,仅仅依靠传统人工授精技术繁殖和推广良种奶牛明显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目前中国仅有纯种荷斯坦母牛115万头,近年来很多地方想发展奶牛但买不起或买不到良种牛,严重制约了中国奶牛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思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良种奶牛的繁殖、育种和推广。

在继续推广先进人工授精技术进行黄牛杂交的同时,开展规模化的胚胎移植,扩大优良母牛的遗传潜力,迅速增加奶牛数量,可利用国内外的人才资源和胚胎资源建立几个规模化胚胎移植中心。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将此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从80年代末开始的中加奶牛遗传改良项目已在这方面起步,但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应用到生产之中,甚至还有很多奶牛养殖企业、公司和专业养殖户根本不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从而也限制了对这项新技术的需求。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胚胎移植技术巨大的应用价值,加紧研究,大力宣传,争取早一天为中国奶牛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4.2.2提高奶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中国的原料奶生产和乳品加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隶属于不同部门各自经营,往往由于两者间的分离而影响奶农的生产积极性和原料奶质量。国外的经验和国内实践都充分证明,建立奶业生产合作社,把乳品加工商和原料奶生产者两者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是发展奶业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中国的完达山企业集团及三鹿、伊利集团等乳品企业开辟了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以及很多地方正在尝试的奶农技术协会或奶农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为中国原料奶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应对这些新的组织经营模式加以总结,对新发现问题尽快研究和解决,如应该如何使奶农和龙头企业公司的利益关系进一步紧密起来,使他们拥有一种长远的、稳定的利益纽带关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种偶尔的、简单的买卖关系等等。

对成功的经验要积极地在全国进行广泛的推广,如河北省近几年通过多种投资主体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小区,解决了单个奶农生产中无能为力解决的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河北省奶业生产的发展。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新型组织经营模式以及各种成功经验,尽快提高全国奶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全力推进中国奶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3.4.2.3提高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

中国饲养奶牛的饲料结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原料奶量的增长以及质的提高,饲料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地方缺乏优质饲草和饲料的供应,购买优质饲草和饲料的成本太高不能用于现实生产中。要加快实施粮饲的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青贮玉米和优良牧草,大力推广青贮技术,为发展奶牛提供优质饲草。同时,应研究中国不同地区最适宜的饲料作物制度、收获时间和加工调制技术,推广青贮剂、非蛋白氮以及各种对反刍动物有效的饲料添加剂。

大力推广牛奶记录体系。牛奶记录体系是乳牛改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牛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牛群中的每一头泌乳牛每月定期测定日产量,并以每潮次按比例采集的奶样混合后,通过牛奶成份测定仪及体细胞计数仪,测出牛奶中脂肪、蛋白质、体细胞数等数据,及时提供给牛场,在制定饲养管理措施,调整奶牛的日粮配方,牛群选育,公牛后裔测定,乳腺炎防治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是使牛场管理科学化,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牛奶产量及品质的基础工作。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奶农合作组织应通力合作大力宣传并推广这一方法。

中国在奶牛营养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英、美、法、德在70年代末已开始实行新的奶牛蛋白饲养体系,而中国在2000年出版的奶牛营养需要中才有所反映。美国从60年代有人提出,在奶牛饲料分析和营养计算中用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概念代替粗纤维,更符合奶牛的生理特性,有利于高产优质,这种方法已在国外广泛使用,而中国至今仍未采用。国外已普遍采用全混合日粮自由采食的奶牛饲养工艺,以利于提高奶牛的干物质进食量,而中国大部分奶牛仍沿用老工艺。因此中国要在改进奶牛饲养管理水平上多下工夫,这对提高中国奶牛的单产水平和改善原料奶以及奶制品的品质大有裨益。

3.4.2.4制定标准,严格管理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效率的经济,但前提是要公平竞争。中国目前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市场竞争规则还很不完善,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比比皆是。拿奶产品来说,优质不优价、劣质不劣价的事情司空见惯。

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奶产品的质量标准,但由于缺乏昂贵的检测设备和先进的检测手段,或者是执法不严,很多劣质原料奶及其制品可以与同类优质产品以同样的价格销售,这不仅损害了当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励了劣质产品的发展,同样也限制了优质产品的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不是没有办法,关键是不是真正想彻底解决问题, 如1996年上海市物价局在市奶办等部门共同策划下出台了《关于调整本市牛奶收购价格的通知》,它不仅提升了优质生鲜牛奶的收购价,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中国首次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原料奶按质论价的计价方法,将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作为原料奶收购价的依据。

这项政策产生了明显积极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上海市原料奶收购中掺杂、掺假的现象得到较快的控制;使养殖户或奶牛场认识到提高单产是增加收益的好办法,而以提高原料奶质量来提高收购价格和经营收益是更为聪明的办法;奶牛产量、质量的明显提高,为上海奶牛平均单产达到8吨水平打下了基础;以提高乳脂率、乳蛋白来提升原料奶收购价,使原料奶生产者深刻地认识到投入高价优质饲草和饲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互为促进的关系,使上海奶牛业从数量型增长转化为质量型增长,从此进入奶业发展的新阶段。

3.4.2.5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

奶牛生产是畜牧业中的重工业,需要较大的投资、较长的周期,因此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在中国原料奶的生产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持和指导作用,在很多方面都大有作为,如帮助生产者引进优良奶牛品种、提供市场信息、制订地方原料奶的生产管理方法以及原料奶产品的质量标准、保证奶农能够有一个公平交易的环境、为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奶牛场或养殖户提供短缺资金、为一些加工企业购买先进的原料奶及奶制品质量检测设备提供无偿或优惠贷款等等。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尤其是那些在发展原料奶生产方面具有巨大资源优势的地区,不能再把发展奶业作为政府工作中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要认识到奶业不仅在经济上可以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一个支柱产业,更要站在战略的角度上认识到,大力发展原料奶及奶制品在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国民体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4.2.6对区域布局作战略调整

根据我国的奶类加工和消费的区域分布规律,中国原料奶的生产布局应重新做出战略性安排。从目前来看,一是中国北方传统生产基地应发展成为奶牛良种基地,向全国提供优良母牛;二是在城市郊区发展牛奶生产基地,使牛奶生产向消费地靠近,向加工厂靠近。

中国传统的奶业生产格局,带有很强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色彩。北方虽然具有良好的饲养条件,但由于远离消费地,运输困难,从而导致了我国加工业中奶粉加工比重过高的现象,虽然UHT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鲜的问题,但从经济和营养角度来看仍然是不合理的,如果把奶牛场建到消费地,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同时,气候和饲草资源条件的优势决定了北方是中国奶牛繁育的理想区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解决奶牛扩群问题,最终形成北方育牛、南方养牛的新格局。此外,城郊养牛,还可以促进城郊农业种植结构尽快向粮-经-饲的三元种植结构转变。

 

 


 

中国乳品的加工

 

4.1 中国乳品加工业的历史与现状

4.1.1 乳品加工业的历史回顾

中国的乳品工业是解放后才逐渐形成的,50年代国家才开始有计划的发展中国的乳业。1952年乳制品产量全国仅624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乳品行业发展较快,产量达1.27万吨,比1952年增长了19倍,1958年达到1.97万吨,比1957年增长55%。但产品种类单一,整体工艺水平较低。在60年代初期,由于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全国乳品产量由1.97万吨下降到1961年的6528吨。1963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好转,乳品工业得到恢复。在奶源集中产区加强了加工技术改造,使加工能力大大提高,到1965年乳制品产量突破2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66年以后由于十年动乱,使乳品加工业遭到重创,奶牛饲养头数锐减,乳品加工业出现了长达10年的徘徊不前局面。从1966到1975年中乳制品平均每年递增5.6%,到1978年奶制品产量仅4.7万吨,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1978年以后,中国乳业进入了持续高速增长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奶制品产生了很大需求,拉动了奶业的发展。1979年到2000年全国鲜奶产量由130.1万吨增加到879.5万吨,乳制品产量由5.4万吨增加到82.9万吨,与1979年相比,20年间分别增长了6.8倍和15.3倍。

由于市场规律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乳制品加工业几度出现波动。1996和1998年奶制品生产滑坡,其中1996年产量下跌了4.2%,1998年下跌2.8%。这两次下跌与中国奶制品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有关。由于国外奶制品(主要是奶粉)的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大批奶粉积压,一批企业因产品滞销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拖欠农民奶资,造成奶牛业滑坡,1997年良种奶牛存栏减少了5万头。但1999年以后全国乳品行业出现了高速增长,2000年鲜乳产量比1998年增加107万吨,增幅达14.6%;乳制品产量比1998年增加28万吨,增幅为50.9%。全国奶业形势喜人,发展势头强劲。

从企业规模看,虽然国内出现了10余家大型企业,但中国的奶业总体上水平较低,在上千家乳品企业中,绝大部分处于低产量、低质量和低效益的三低状态。1998年以前,每年有大量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1996年行业亏损达2.6亿元。到1998年亏损企业比重达33.2%,企业个数、就业人数也大幅度减少,1998年全国国有及年销售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数量由1994年的562个减少到395个,减少将近30%;目前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企业仅10余家,乳品中民族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不够,在大中城市的高消费阶层仍以购买国际驰名商标为主。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利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开发新产品方面,人才匮乏,研发缓慢,技术储备不足。

表4.1 1994年-1998年乳品加工业基本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企业数()

562

607

610

573

395

亏损数()

121

173

182

168

142

亏损比例%

21.5

28.5

29.8

29.3

33.2

职工(万人)

9.16

9.93

8.78

10.18

8.18

总产值

64.79

78.35

98.55

129.08

149.50

增加值

16.80

15.81

23.25

36.48

30.45

利润额

1.45

0.50

-2.60

2.06

0.18

销售率(%)

96.06

93.82

91.86

94.12

94.44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年鉴》。

表4.2 鲜乳与乳制品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

1979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鲜乳

130

137

295

475

673

736

804

761

806

879

乳制品

5.4

6.3

15.8

31.2

52.6

50.4

56.5

549

69.1

82.9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中国乳业协会。

4.1.2 乳品企业的近期运行情况

中国的乳品加工业近两年呈高速增长状态,很多企业奶源告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养牛热,加工企业的个数急剧增加,国内原有的大型企业规模不断膨胀,加工能力、加工数量和企业销售额快速增长。

据2000年统计,中国十大乳品企业累计销售额达70.4亿元,加工鲜奶173.9万吨,占全国鲜奶产量的近20%,而1998年全国十大乳品企业实现产值54亿元,加工鲜奶110万吨,占全国鲜奶产量的近14%,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乳品企业开始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失去了生命力,因为在近千家乳品企业中,中小型企业仍在大量发展,且具有一定的经营活力。

表4.3 2000年中国十大乳品企业情况

企业名称

销售额(万元)

各种乳制品产量(万吨)

收奶量

(万吨)

 

 

液态奶

奶粉

冷饮

 

北京三元

69,451.46

18.46

0.38

 

18.71

上海光明

226,374.70

38.72

1.95

0.51

47.53

石家庄三鹿

94,054.71

0.93

4.60

0.72

17.30

内蒙古伊利

128,036.10

10.60

2.50

8.53

18.25

山东鹏程

29,490.82

0.73

0.99

3.05

9.09

黑龙江金星

46,229.30

2.50

1.50

 

12.67

黑龙江龙丹

41,846.20

2.15

1.00

 

8.87

黑龙江完达山

42,143.92

0.41

2.61

 

18.56

山西古城

12,355.38

1.50

1.20

0.5

10.45

西安银桥

14,249.21

1.74

1.50

0.06

12.16

合计

704,231.80

77.74

18.23

13.37

173.59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年鉴》;国家学生奶计划调查组

表4.4 1998年全国10大乳制品企业经营情况

企业名称

工业总产(万元)

乳制品产量()

液体奶产量()

冷饮产量()

税利总额(万元)

原料奶收购(万吨)

上海光明

145,987

13,610

197,536

4,831

16,418

25

石家庄三鹿

121,351

35,164

4,850

1,125

13,698

13.1

内蒙古伊利

112,660

18,083

17,333

80,361

23,143

14.8

黑龙江完达山

39,810

18,193

2,117

 

4,282

9.8

北京三元

33,971

2,680

94,204

 

5,105

12.1

山西古城

31,724

15,833

1,120

2,147

4,422

8.1

哈尔滨金星

29,040

14,028

8,225

 

2,894

9.4

黑龙江乳业

28,204

11,604

7,227

 

1,287

5.9

山东鹏程

23,510

6,923

3,840

18,978

3,847

4.6

西安银桥

18,100

13,140

0

580

1,858

7.9

合计

584,357

149,258

336,452

108,022

76,954

110.7

资料来源:1999年《中国食品工业年鉴》

1999年三鹿、光明和伊利三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合计37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产值的23%,2000年达到4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这三家企业乳制品生产结构各异,但逐渐向多品种发展,在经营上实行跨地域加工销售,充分利用各地奶源和市场,实现迅速扩张。

表4.5 2000年国内三家大型乳品企业的生产结构

名称

控股公司()

联农户(万户)

奶牛(万头)

收奶量(万吨)

乳制品(万吨)

其中奶粉 液态奶 UHT 冰淇淋

三鹿

10

1

6

14.2

4.9

4.0

-

-

-

光明

-

-

8

27.9

27.7

-

20.9

-

-

伊利

-

-

6

17

-

2.1

-

4.5

7

资料来源:国家学生奶计划调查组。

通过对2000年上半年国内73家企业的调查,可以说明,目前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在1999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2000年上半年鲜奶收购量增长22.2%;乳制品产量增加16.4%。液体奶产量增加尤为迅猛,增长率竞高达52.6%。加工企业的效益也明显好转,2000年比上年同期增长31.4%。

表4.6 2000年上半年乳品行业生产、经营情况

项目

2000

1999

同比增长

 

1-6月份

1-6月份

%

鲜奶收购量(吨)

969,763

793,633

22.2

收奶价格(元/千克)

-

-

-

乳制品产量(吨)

130,107

111,763

164

液体奶产量(吨)

465,508

305,020

52.6

冷冻饮品产量(吨)

60,483

62,693

-3.5

乳品产值(现价,万元)

505,278

385,795

31.0

销售产值(现价,万元)

486,992

388,486

25.4

库存产成品产值(现价,万元)

45,751

46,292

-1.2

上交税金(万元)

2,6208

21,285

23.1

实现利润(万元)

35,505

27,016

31.4

*根据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处对73家重点企业的统计数字。

4.2 乳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分析

4.2.1 液态奶

4.2.1.1 液态奶的增长速度

液态奶具有营养成分保存好、饮用方便、加工费用低、能耗少等优点,随着乳制品结构调整,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奶类。从80年代以来中国液态奶(这里的液态奶包括巴氏消毒奶、超高温灭菌奶、保鲜奶、发酵乳,但不包括含乳饮料、乳酸饮料)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近年更是呈加速上涨的态势。1990年液态奶产量 26万吨 ,其中比例较大的是消毒奶,产量达22.5万吨,占85%以上;酸牛奶和乳饮料约1.5万吨,约占6%。从1997年以来中国液态奶的年增长率逐年增加,而且分别高于同期奶类总产、乳制品、奶粉的增长率。1997年全国液体奶产量为58.9万吨,比1996年的51.9万吨增长13.5%,其中消毒奶约39万吨,占66%,酸奶约7万吨,占12%。2000年液态奶产量高达142.5万吨,比1999年增长50%,其中发酵乳29.93万吨,占21%;巴氏消毒奶87.57万吨,占61.45%;UHT奶25万吨,占17.54%(详见表4.7和表4.8)

表4.7液态奶构成及变化
单位:万吨;%

年份

液态奶

发酵乳

比重

巴氏奶

比重

UHT

比重

1997

59

7.00

11.86

39.00

66.10

13.00

22.03

1998

68

12.00

17.65

37.00

54.41

19.00

27.94

1999

95

18.00

18.95

57.00

60.00

20.00

21.05

2000

142.5

29.93

21.00

87.57

61.45

25.00

17.54

  资料来源:国家学生奶调查组

表4.8 中国液态奶增长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吨;%

 

奶类

增长率

乳制品

增长率

液态奶

增长率

奶粉

增长率

1997

774

5.16

56.48

12.04

59.00

13.50

39.10

11.60

1998

761

-1.68

60.00

6.23

68.00

15.25

42.00

7.50

1999

806

8.33

69.08

23.50

95.00

39.71

50.00

19.10

2000

879

90

82.92

20.00

142.50

50.00

54.25

8.50

资料来源:国家学生奶调查组

4.4.1.2液体奶的结构分析

从液态奶内部结构看,发酵乳是增长最快的品种,而且一直处在上升通道中。其次是巴氏消毒奶,世界各国消毒奶是牛奶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产量约占世界原料乳生产的一半。

近年来液体奶的发展形势喜人,许多大城市都有技术先进、设施齐全的液体奶生产厂家,保证了供应。超负荷运转包装技术和无菌包装材料的应用以及原料奶质量的提高,液体奶的保质期得以延长,同时也开阔了液体奶的销售市场。但这一类产品由于成本较高,价格贵,所以其市场主要是一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巴氏消毒奶和UHT一样的增长波动较大。

但我们认为,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及《中国轻工业年鉴》计算的结果,同全国的实际情况会有一定的出入。因为这两种年鉴统计的乳品企业只包含了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产销情况。而中国的乳品企业尤其是生产巴氏奶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1998年年鉴所显示的巴氏奶负增长可能只是统计范围内的企业巴氏奶下降而已。而且出于同样的理由才能解释为什么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乳制品及液态奶能同时以脱离奶类总产量的增长速度实现超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统计之外的中小乳品企业的退出为代价的。

4.2.1.3 液态奶生产快速增长的原因

表4.9 近年中国各种液态奶增长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吨;%

 

液态奶

增长%

发酵乳

增长%

巴氏

增长%

UHT

增长%

1997

59.00

-

7.00

-

39.00

-

13.00

-

1998

68.00

15.25

12.00

71.43

37.00

-5.13

19.00

46.15

1999

95.00

39.71

18.00

50.00

57.00

54.05

20.00

5.26

2000

142.50

50.00

29.93

66.28

87.57

53.63

25.00

25.00

资料来源:国家学生奶调查组

如表4.9所示,中国的液态奶在1999年和2000年表现为超高速增长,导致液态奶这种高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         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乳制品营养知识的普及,政府及各地行业协会会同生产厂家近几年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牛奶及乳制品的营养知识。需求明显增加。

·         液态奶产品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包括长命奶、保鲜奶的问世,各种功能性液态奶的出现;

·         流通渠道的改善,使消费者可以通过送奶上门、在杂货店、便利店、专卖店、超级市场等多种渠道方便地获得液态奶制品。

·         中国农村城市化及中小城镇建设显露出拉动消费的作用。近年许多中小城镇开始生产巴氏奶。

4.2.1.4 液态奶加工企业的竞争特点

·         加工企业竞争的焦点在争夺北方奶源基地。上海光明、北京三元、杭州娃哈哈等企业先后在内蒙、黑龙江建设奶源基地,将对奶源的控制视为战略制高点。

·         异地并购成为打入外埠市场的重要方式。上海、北京两地消费的液态奶占到消费总量的50%左右。北京每年液态奶量消费约25万吨,城区人均消费水平已达40千克。上海年液态奶消费量30万吨左右。当然随着全国范围内液态奶消费的全面升温,京、沪两地所占液态奶的消费比例逐年下降。上海光明已分别在北京、西安、武汉、南京、杭州、无锡等地设立分公司,南京卫岗、河北三鹿、内蒙伊利、内蒙蒙牛都以并购、托管等方式向外地市场渗透。目前上海光明已明确提出要用全国的资源做全国的市场,它在外埠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50%,南京卫岗在外埠的销售收入也占其总收入的45%左右。

·         企业间的分工显露雏形。城市型、城郊型乳品企业以生产巴氏消毒奶、保鲜奶为主,实现以鲜取胜;基地型企业则以生产超高温灭菌奶为主,如内蒙伊利、蒙牛、宁夏夏进、新疆龙云等,顺应以奶代粉的消费趋势,利用低价优质奶源的优势,大力发展UHT,伊利UHT的生产能力已达年产25万吨。

·         生产的集中程度比较高。中国十大乳品企业上海光明、河北三鹿、北京三元、内蒙伊利、黑龙江完达山、山西古城、哈尔滨金星、黑龙江乳业、山东鹏程、西安银桥生产的液态奶占到总产量的50%以上,而奶粉仅占30%的份额。

4.2.1.5 液态奶市场展望

·         液态奶将继续增长,但增长将减缓。有四种因素决定了中国液态奶市场将会继续增长,一是在未来10年中国将使城市人口从目前的30%增加到40%,城市化将为液态奶市场带来更多的消费者。资料显示,城镇人口每增长1%,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1.29%,其中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就多消费5千克奶类;二是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液态奶的消费同国家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据2000年国家计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所做的调查,居民收入每增加10%,其奶类消费量增加0.32%,由于中国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液态奶消费量会不断增加;三是中国政府将扶持液态奶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政府将以低息贷款和补贴的方式,投入24亿元扶持液态奶的发展;四是国家学生奶计划的实施,将拉动液态奶尤其是UHT的发展。但目前液态奶的增长带有补课性质,它的增长最终将受到国家经济整体发展速度的制约;有12亿人口的中国不可能依靠进口来维系乳制品的高速发展,国内奶源发展的滞后在未来2-3年将迫使液态奶的发展减速。但2001年有望维持30%左右的增幅。

·         行业竞争将加剧。以液代粉是一个大趋势,将有一大批乳品企业转产液态奶,同时可观的增长潜力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在利润的诱导下,许多新的生产者将参与液态奶市场的竞争,生产奶粉的、生产包装材料的、生产冷食的、经销乳品的甚至生产饲料的各种业内企业转产液态奶,许多行业外资金也涌向这个行业,可以预见,液态奶大战已为期不远,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将下降。

·         产品更新加快。消费者的健康取向多样化选择需求,将使液态奶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有机奶、免疫奶等功能性液态奶可能成为市场的热点,保质期在3-7天的保鲜奶可能大行于市。具有护肤美容、防近视等功效的功能性发酵乳将受到消费者青睐。低脂、低糖、营养强化类产品及冷冻酸乳、有机酸乳将成为市场新宠。发酵乳的市场布局将改变。目前发酵乳市场集中在大型及超大型城市,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液态奶将逐步向这些新兴市场渗透,酸奶则可能成为液态奶开发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的急先锋。

4.2.2奶粉

从50年代初至今,奶粉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种乳制品,在中国乳制品中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0%以上,最高时达到80%,这种情况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的奶牛饲养多数在牧区和农区,距离消费市场较远。例如黑龙江的奶产量占全国总产的20%以上,人口只是全国的3%。国家幅员辽阔,运输条件较差,冷链系统不完善,居民没有消费奶油、炼乳、干酪的习惯,而UHT生产设备的引入则是近两年的事,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奶粉成为中国乳品加工业中传统的大宗乳制品。建国初期,中国奶粉年产600多吨,目前达到50多万吨;生产企业从几十家发展到包括民营、国有、合资、外商独资等形式的700余座加工厂;生产工艺从平锅水浴法到普及喷雾干燥法;生产设备已从平锅、滚筒改进到世界90年代的先进水准;产品质量由当年的杂质、细菌含量高,溶解度低,风味差已提升到能与国际品牌相媲美的水平;已出现一批日处理鲜奶100吨以上,并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大型奶粉加工企业;品种已从全脂奶粉、加糖甜奶粉等少数几个品种发展到几乎涵盖每个层次的消费人群,能满足不同生理条件需求的多系列100多个品种。

目前中国奶粉市场处于激烈竞争状态,中国奶粉市场的基本格局可描述为:洋品牌(包括进口和在中国境内生产的)占据大城市的高档产品市场;国内著名品牌三鹿完达山伊利金星加上各地领导品牌如陕西的秦俑、江西的英雄等占据了大城市的中低档产品市场;众多的小奶粉企业除用低价争夺中小城市的低档市场外,开始开发农村市场。

民族品牌与洋品牌在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上已非常接近,但民族品牌在奶粉的速溶性、冲调性、滋气味、微量元素含量及是否含抗生素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价格性能比不够高。在市场细分上,洋品牌做的更到位。如民族品牌的婴儿配方奶粉只划分6个月前和6个月后两个时段,洋品牌则细分到每两个月。同时在市场营销方面,洋品牌更具人情味和更具知识性,给消费者较多的指导和增值服务。

表4.10 中国历年奶粉生产情况

年份

产量(吨)

增长率(%

1990

241,500

16.3%

1991

293,800

21.7%

1992

336,545

14.5%

1993

294,400

-13.5%

1994

299,431

1.7%

1995

313,800

48%

1996

350,089

116%

1997

390,800

116%

1998

420,000

75%

1999

500,000

191%

2000

542,500

8.5%

2001(预计)

575,050

6.0%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中国奶业协会。

自1990年以来,由于中国乳制品生产的发展,使奶粉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卖方市场已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大都选购名牌、优质、知名度高的产品。1990年、1992年两次出现奶粉市场疲软、产品积压的现象,但除1993年奶粉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呈增长态势,而且有6个年份的增长率为两位数。在1992-1999年间,中国奶粉出现数万吨的积压,其中1996及1997年积压高达8万吨左右。2000年在国内需求拉动及国际市场货紧价扬的影响下,奶粉生产保持了8.5%的增长幅度。由于受奶源限制和国际市场的联动影响,我们认为2001年的增长速度将放缓。

中国用50%左右的鲜奶来生产奶粉,与乳业发达国家仅用3-4%的鲜奶生产奶粉差距太大。影响奶粉在乳制品总产量中的比重的主要因素是其他乳制品的生产情况。1982年是奶粉所占比例最低的一年,仅占乳制品总产量的58%,炼乳占到38%,干酪、干酪素、乳糖、奶油等占4%。随着居民生活由"温饱型"转向"营养型"和"健康型",消费高脂高糖的食物越来越少。炼乳生产的下滑使奶粉的比例再度居高不下。90年代后期随着洋快餐-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的迅速扩张,使干酪、奶油、炼乳的消费有所增长。同时随着乳基饮料的发展和烘焙食品(面包、饼干、糕点)及糖果、巧克力的发展,增加了对干酪素及乳糖的需求。因此其他乳制品开始步入发展的轨道。我们相信这种趋势将一直延续下去。

奶粉的产品结构。随着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消费和健康消费,奶粉内部结构调整还将继续。全脂奶粉和全脂加糖奶粉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其他功能性奶粉和工业奶粉的比重将逐年递增。1997年全脂奶粉还占奶粉总产的21%,加糖奶粉占43.5%,二种产品一共占64.5%。而到1999年全脂奶粉占16.8%,加糖奶粉占33.9%,二种产品之和刚过50%。为应对入世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奶粉制造商都在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奶粉的科技含量,积极运用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国际上新的食品配料的发现也会被国内厂家迅速采用,如有机铬对降糖奶粉、芦荟对美容奶粉、功能性低聚糖对中老年奶粉等会被不断推出。近年来奶粉品种逐渐丰富,如婴儿配方奶粉、儿童助长奶粉、孕产妇奶粉、老年人奶粉、降糖奶粉等 。目前中国利用高新技术设备开发的奶粉品种有:防止过敏症的婴儿奶粉、免疫奶粉、无苯丙氨酸特殊婴儿奶粉等 。

奶粉逐渐将由市场消费品、工业原料两大功能逐步向工业原料转化。这个过程在中国可能过渡的时间会较长,但这种转变是必然的。脱脂粉、酸奶专用粉、冰激凌粉的用量将逐年上升。

4.2.3奶酪

国际上用30%左右的鲜奶生产奶酪,中国每年需求量为5,000多吨,但干酪在中国的产量仅1,800吨左右。以前北京有两个合资企业生产奶酪,由于原奶成本和市场的原因停止了生产。目前只有内蒙包头骑士乳品有限公司在生产几种干酪。我们认为中国奶酪生产在今后几年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原因如下:

·         对乳清制品的需求将拉动奶酪和干酪素的生产。随着乳清类产品在烘焙食品、冷食及乳饮料中的大量使用,中国进口的乳清制品逐年增加。乳清是生产奶酪和干酪素的副产物,对乳清的需求势必带动奶酪和干酪素的生产。

·         国内主要乳制品生产厂家已经意识到继奶粉大战、液态奶大战后,奶酪及发酵乳制品是下一个市场热点。如上海光明、黑龙江的龙丹、完达山等乳品企业已安排人力物力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

·         消费习惯的改变比我们预料的要快。从青少年蜂拥而入洋快餐的情形,使我们相信,只要有足够多、足够好、适应中国人胃口的干酪品种上市,中国人就会接受干酪。

4.2.4冰淇淋

冰淇淋作为一种冷冻乳制品,属固体冷饮食品类。近年由于冰柜、冰箱使用数量的增加,其产量也迅速上升,1993年全国冰淇淋的总销量为80万吨左右,约占冷冻食品的10%-15%,1995年达到100万吨。广东、上海、北京是目前国内产量最集中的三大地区,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25%左右。进入90年代外商企业开始进入,国外投资者用一流品质的冰淇淋和强大的促销攻势大面积占领中国冰淇淋市场。目前中国冰淇淋市场的基本格局是:

·         外资、中资、民营和乡镇企业三分天下。以和露雪、雀巢为代表的洋货控制了高档冰淇淋市场,由于价位较高,市场容量较小,亏损连连,从1997年起不断大幅降价,挤入中挡市场;以内蒙伊利、北京新大陆、广州美怡乐、上海益民、山东鹏程领衔的大型中资品牌占据中挡市场;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占据低档市场。

·         冰淇淋价格已触底。全国有80%的产品价格在1.98元以下,在这个价位正规生产厂家已处在成本价或微利水平,整体价位已没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各厂家再打价格战已无异于自杀。

·         品牌集中度较低。和露雪作为全球最大的冰淇淋生产商不惜血本促销(每年推广费用达1亿美元之巨),但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20%左右,比第二名雀巢高出2倍。国有企业及营业额在496.2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生产的冰淇淋仅占全国总量的50%左右。也即是说一半的冰淇淋是由地方小厂生产出来的。它引发出两个问题:质量问题和市场不规范竞争问题。

·         市场竞争不规范。几乎所有的名牌产品都被若干企业假冒,大型企业专门设立打假办,但是层出不穷的假货打不胜打。而惟利是图的个体零售商经营假货通常能获利50%,销售正品毛利仅有25%。屡禁不绝的造假售假严重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         生产和销售区域都嫌集中。80%的冰淇淋生产厂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少数超大规模城市里,消费也集中在少数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每年消费的冰淇淋占全国总消费量的20%。因此,虽然从全国看人均消费冰淇淋仅1千克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千克的水平,但从局部看这些城市消费的增长空间并不太大。北京每年生产20万吨左右冰淇淋,加上外地流入的产品以及从国外进口的部分,人均冰淇淋的消费水平已远远超过世界人均1.3千克的数倍。

中国冰淇淋市场有下列特点:

·         市场将逐步回暖。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冰淇淋营养价值的认识的加深、城市冷链系统的逐步完善,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西式快餐的扩张,冰淇淋将逐步成为中国居民的一种休闲食品,并逐渐形成一种冰淇淋消费文化。

·         市场竞争的重点转向非价格竞争。各厂家把竞争更多地放在品种、口感、风味、形状、色彩、营养、包装、营销模式等方面。为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将减少色素、香精、糖料的使用。

·         新型产品将成为市场热点。各种异型冰淇淋、现场制作的冰淇淋、能美容、能减肥的冰淇淋将受到市场的追捧。兼有酸奶的营养冰淇淋的清爽的酸奶冰淇淋可能大行于市。

·         市场重心将逐渐西移。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将成为各厂家角逐的新战场。美登高公司已捷足先登,在2000年初增资84万美元在西安设厂,年产美登高系列冰淇淋可达6,000吨。准备以西安为支点向整个西部扩张。

·         新的竞争者加盟冰品市场。尽管目前中国冰淇淋生产能力已经过剩,但仍将有看好中国冰品市场潜力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比如就在冰淇淋市场价格战异常惨烈的1998年,河北三鹿集团还新上万吨冰品生产线,美国热带雪公司无视联合利华、雀巢公司在中国的巨额亏损,毅然闯入中国市场。世界第三大冰淇淋生产商德国Heagen-Dazs打算在今后10年中在中国投资4000万美元,以增加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冰淇淋店数量。

4.2.5 UHT奶

自深圳光明畜牧场80年代初从瑞典利乐公司引进第一条UHT生产线起,中国又陆续从美国、挪威、丹麦、荷兰、德国、意大利、法国及日本等国引进数十条,目前大约有100条生产线在运转。

据乳制品工业协会统计,1999年全国液态奶(包括巴氏消毒奶、保鲜奶、UHT和酸奶)产量为95万吨,其中每条UHT生产线的产量为2,000吨,每天不足5.5吨,每条生产线日开机2小时,开工严重不足,原因是市场销路不畅,或原料奶不足,或管理人员和工人素质较低。有理由认为中国北方将成为UHT的主要生产基地。由于具有成本比较优势和绿色天然的品质优势,中国北方的黑龙江、内蒙、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正日益成为UHT系列产品的主产区。

4.2.6发酵乳

从中国80年代初开始发酵乳的商业化生产以来,发酵乳(主要是酸乳)一直是国内增长最快的一种乳制品。酸奶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发酵乳制品,且比鲜奶和复原乳易于消化吸收,对肠道菌群起平衡作用,可避免亚洲人群的乳糖不耐症,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疗效乳制品。由于酸乳属保鲜制品,制作、贮存过程中需冷藏,中国在酸乳生产上较落后,直到80年代初才开始商业化的酸乳生产,且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大中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西安六大城市1982年发酵乳总产量不到2,000吨,1989年已超过5万吨,增长了28倍,平均年递增62%;而同期的消毒奶产量增长不到2倍,平均年递增16%,奶粉产量增长不到1倍,平均年递增10%。广州、沈阳、重庆、成都、青岛、南昌等14个大城市,1988年发酵乳产量6,610吨,1989年猛增到14,360吨,增长了117%。进入90年代后,在全国范围内发酵乳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2000年比1999年增长66.25%,在液态奶中的比重也稳步上升。详见表3.11。不同品牌的产品质量相关较大。产品种类仅限于传统的凝固型酸乳。而搅拌型酸乳刚刚起步,但发展速度较快。

表4.11 全国近年发酵乳增长情况一览表

年份

液态奶(万吨)

增长率(%

发酵乳(万吨)

增长率(%

占液态奶的比例(%

1997

59.00

13.50

7.00

?/FONT>

11.90

1998

68.00

15.25

12.00

71.43

17.00

1999

95.00

39.71

18.00

50.00

19.00

2000

142.50

50.00

29.93

66.25

21.00

  资料来源:国家学生奶调查组。

中国发酵乳快速增长的原因如下:

·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消费者营养保健意思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发酵乳不仅含有牛奶的所有营养成分,还具有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含有较低的乳糖,适宜于更广泛的消费人群。据测算中国有36%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症,发酵乳已将鲜奶中的部分乳糖分解,所以更容易为国人接受。发酵乳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比鲜奶更容易吸收。但它的价格比其他液体奶甚至比软饮料相差无几。良好的性价比也是目前发酵乳风靡全球的最重要因素。发酵乳已由单纯的凝固型发展出搅拌型和酸乳酪饮品,由纯白口味发展出果味酸奶和加果伴的酸奶,不断推陈出新的品种和口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         冷链等消费环境的改善。现在消费者可以成箱成盒地购买发酵乳,回家后往冰箱、冰柜中一放,再慢慢享用。包装由单一的玻璃瓶装发展到塑杯、纸杯、纸盒、PET瓶等形式的多规格包装,使消费者能更方便的享受各式美味的发酵乳。现在人们可以从食品店、便利店、超级市场买到各种发酵乳,购买更加便利。而且可以象其他液态奶一样享受送奶上门服务。

·         世界知名乳业巨头如DANONEParlamat的参与,为中国发酵乳的升级换代以及市场的培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0年代的增长首先应感谢WFPEECEU1982年以来对中国24个城市和地区奶类发展的无偿援助。

4.3 乳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4.3.1 产品质量问题

2000年国内一些龙头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保持名牌,采取了一些提高质量的措施,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制定了一些质量管理条例,总的看整个产业质量有所提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0年国内部分省市质量监督部门对所属地区销售乳制品进行抽查,结果表明,合格率最低的酸奶制品只有56.7%,最高的也只有88.2%。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不合格。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部分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偷工减料致使产品营养成份含量过低。二是个别产品卫生指标严重超标。三是产品标签标注混乱。一些企业故意混淆产品真实属性,误导消费。四是部分经销单位销售环境不符合要求,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这说明了国内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仍带有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同时也说明了国内乳制品市场质量监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0年底全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对全国强化奶粉品牌进行质量抽查结果,查出53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其中内蒙和黑龙江不合格企业数量最多。外资企业有一家。不合格产品最多的是未添加营养强化剂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同时还出现了净含量不足的产品。这说明了在专用强化奶粉生产上,国内企业无论是经营管理水平,还是产品质量意识与外资企业都有一定的差距。

表4.12 2000年国内部分地区乳制品质量抽查统计

省区

品种

合格率

山西省

酸奶制品

56.7%

青岛

奶粉

60吨劣质进口奶粉(俄罗斯)

兰州

牛奶、酸奶

72.7%

成都市

牛奶

88.24%

河南省

液体乳制品

68.13%

资料来源:国家学生奶调查组

在液态奶生产上,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生产设备及管理水平的限制,使液态奶质量一直难以保证。主要包括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不足、卫生指标超标、数量不足等。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的一份抽查报告显示,河南液态奶的整体合格率仅为68%,其中周口地区仅有45%合格率。

表 4.13 2000年质量不合格的生产强化奶粉品牌的地区企业数量

地 区

内蒙

黑龙江

广西

广东

江苏

台湾

浙江

北京

总计

净含量不足

3

1

 

 

 

 

 

 

4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较低

3

7

 

1

 

 

 

1

12

未添加营养强化剂

10

3

2

1

 

1

1

 

18

补钙奶粉钙含量比标签标准低

5

1

2

1

1

 

 

 

10

脂肪和蛋白质含量<10%,而非奶物质的碳水化合物含量>80%

3

1

2

 

1

1

1

 

9

总计

24

13

6

3

2

2

2

1

53

资料来源:国家学生奶调查组

发酵乳质量也不容乐观。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发酵乳市场,2000年市技术监督局对全市发酵乳作了一次抽查,35种样本种仅有21种产品合格,合格率为60%,不合格产品的问题包括:卫生指标超标、防腐剂超标、蛋白质、脂肪含量不合格、钙含量不足。乱使用标签和名称,将乳酸饮料谎称为酸奶,误导消费者。同期在山西所作的抽查结果更令人担忧,在抽查的30个批次的产品中,仅有17个合格,合格率仅为56.7%。有13个批次的产品大肠菌群均超过标准120多倍。冰淇淋合格率通常只有60%左右,1999年8月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监督司公布的专项抽查结果显示,当年冰淇淋的抽样合格率仅有42.7%。主要是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净含量不足、膨胀率不合格、商品标识不合标准。

中国大批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被列入黑名单的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中小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小厂为降低成本,不按配方投料,偏离标准组织生产,加之生产设备精度不够,产品质量很难保证。以冰淇淋生产为例,由于设备和工艺、技术原因,目前存在下列问题:

·         老化成熟时间不足。老化工艺过程在冰淇淋生产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步骤,在这一过程中,蛋白质、稳定剂发生水化、脂肪结晶、脂肪球凝聚的开始等,这些物理变化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这些变化对产品的组织状态、口感都有着极大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同一配料的产品老化24小时其质量优于12小时以下。

·         凝冻过程温度控制不严格。凝冻过程温度控制不严格,如速度太慢会导致大冰晶的产生,产品有砂状感,这在一些小型企业表现尤为严重。

·         一些冰淇淋膨胀率过高,甚至超过100%,导致产品有棉絮感。良好的冰淇淋其膨胀率应控制在80%-100%,高档冰淇淋膨胀率更低些。

·         对于硬质冰淇淋,凝冻后硬化过程致冷速度慢,温度高,这也是冰淇淋组织状态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型企业一般都有较好的加工设备,但对于一些小型企业,凝冻后一般放于冷库中硬化。

·         在运输、贮存过程中尚有严格的温度标准,这样容易造成温度的波动,造成冷融化,在这一过程中,冰晶容易变大,影响产品组织状态。

·         从产品的包装上看,大多企业自动化程度较低,人工包装容易造成产品卫生标准不合格;此外,多数采用塑料袋、塑料杯的包装对于环保不利。

·         研究水平低,中国对冰淇淋的研究水平极低,几乎接近空白。

4.3.2 原料奶质量问题

中国奶制品质量较低,而造成奶制品质量低的原因之一是原料奶质量。几乎所有的乳品加工企业都抱怨目前难以解决的奶源质量问题,尤其是在生产高档奶制品时,原料奶的质量好坏至关重要。但由于目前牛奶生产中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奶农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使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乳制品质量的提升。在奶源紧张及缺乏检测手段等原因,奶源质量也就难以保障。为此,有实力的企业把加工企业向前延伸到养殖业,开始管理原料奶生产,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如投资建立机械化挤奶站,与地方合作建立养殖小区,提供养殖技术服务等等。

4.3.3 原料奶生产与加工业协调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奶源能保持8%的增长速度就十分不易。近年来中国乳制品及液态奶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鲜奶的增长速度。如果乳品加工业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奶源不足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制约乳业的发展;但如果乳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降下来,原料奶过剩、奶贱伤农的事件就会发生。

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奶牛饲养的风险基金,一旦乳品市场不好,乳品企业就会大量拖欠奶农奶资,挫伤奶农养牛的积极性,导致奶牛存栏数下降,由于奶牛的饲养周期较长,其数量的增长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一旦出现波动,恢复起来比较困难。国内规模较大的乳品加工企业具备保护奶农的意识和实力,但小型乳品企业则很难做到。即便是在奶业兴旺的时期,这种不协调的情况也会发生。

据2000年1月南海日报报道,南海市水牛奶开发公司几乎每天都要倾倒变质牛奶,有时一天要倒掉2吨之多。这个公司是一个小型公司,日处理能力仅4吨,但高峰期每天收购量8-9吨,4个冷库全部储满,卖不出去的鲜奶超过7天就变质。为了解决销路,公司全体员工搞推销,对订奶户买2赠1,对幼儿园无偿赠送,但仍无法解决问题。没有办法,为减少损失,只能降低收奶价格,水牛奶由5元/千克降到3.6元/千克,花牛奶由2.8元/千克降到1.3元/千克,牛奶的价格不如一瓶矿泉水,农民养牛不赚钱甚至赔钱,有的地方出现了杀奶牛的情况。类似的情况在以前各大城市郊区都曾出现过,但在乳品市场少有的繁荣时期出现这样的情况非常值得深思。这提醒我们原料奶生产与加工业的稳定、协调发展仍是中国奶业不容忽视的问题。

4.4 乳品加工业展望与构想

4.4.1 中国乳品加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

从世界各国看乳品工业占食品工业的产值在10%以上,1998年中国仅为1.8%,如表3.14所示。中国的乳品加工业必须在未来的15年中有较大发展,农业部制订的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在十五计划末,中国奶类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10千克,总产量达到1,350万吨。到2030年,奶类人均占有量达到25千克,总产量达到4,250万吨。

表4.14 世界各国乳品工业占食品工业的比重

国家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备注

%

12.4

21.9

19.1

11.8

8.1

1.8

 

乳品加工业要发展首先要有充足的资金来购买奶牛、加工设备、和市场开发资金。据80年代末中国与欧共体专家组合作草拟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时的测算,每增产1万吨,奶的生产能力(包括加工等)约需投入2,116万元。全国奶类总产量从1999年的806.9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4,250万吨,按此匡算,需投入资金728.5亿元。这些资金的来源应由多渠道产生,国家可以制订政策鼓励和引导集体、私营、个体经济增加投资,吸引外商投资举办奶业。但关键是消费需求要旺盛,加工企业和养殖户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整个奶业投资中用于养殖业的约占75%,用于加工业的约占15%,用于收集分发系统约占5%,其余用于机械制造、服务体系建设及人员培训等占5%,据此计算,到2030年乳品加工业需要投资108亿元。如果液态奶保持较高的比例,则生产1万吨奶的资金投入要比专家预测的多。下面的个案分析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表4.15 天津市宏洋集团乳品加工厂UHT生产资金投入的三个方案比较

项目

养殖投入

加工投入

方案

总投入

头数()

购牛投入

牛舍投入

年加工量

设备投入

厂房投入

方案一

1,510

1,300

910

220

5,000

120

260

比例%

100

-

60.3

14.6

-

7.9

17.2

方案二

2,390

1,300

910

220

5,000

1,000

260

比例%

100

-

38.1

9.2

-

41.8

10.9

方案三

1,590

1,300

910

220

5,000

200

260

比例%

100

-

57.2

13.8

-

12.6

16.4

第一: 从表4.15可以看出,由于加工环节采用不同的设备,使得资金投入结构差异很大。方案一是该企业的实际执行方案,加工厂投入占25.1%;方案二是采用全部进口设备,加工厂投入占全部投入的52.7%;方案三是采用国产设备,加工厂投入占全部投入的39%。相应的三种方案的养殖环节投入分别占74.9%、47.3%和61%。

第二:三个方案生产万吨奶的投入分别为3,020万元、4,780万元和3,180万元,亦即生产不同的乳制品其投入规模不同,差异主要产生于加工设备。但由于今后奶制品主要生产液态奶,且UHT的生产日益看好,国产设备会逐渐取代昂贵的进口设备,所以方案三可能比较接近未来中国奶业发展的实际。

第三: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投入内容包括:牛舍、厂房和加工设备,农民自购奶牛到企业建设的养殖小区从事养殖。所以,三个方案中,企业投入分别占全部投入的39.7%、61.9%和42.8%。在很多地方如北京市,政府支持养殖小区建设,农民可以从中得到补助,企业可以相应的减少投入;如果小区养牛及产奶的规模与加工厂相邻建设,则无需建设收奶站,企业又可节省一笔开支,否则每500头牛要投入30万元建设一座配套的挤奶站。

4.4.2中国乳品加工业的规模

表4.16 1998年中国乳制品加工企业产量规模统计

企业类型

企业数量

占企业总数量(%

企业总数

800

100%

大型企业

72

9%

中型企业

320

40%

小型企业

408

51%

资料来源:国家学生奶调查组;大型企业指日加工能力大于100吨;中型企业指日加工能力等于50吨以上;小型企业指日加工能力小于50吨以下。

以供应巴氏消毒奶的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加工厂应受到重视,这些厂可以利用当地的奶源(牛奶、水牛奶、山羊奶等 )就近生产,就近供应,既可满足市场需要,又能帮助农民致富。

个案:河南省漯河市三剑客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公司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一边组织农民养牛,一边送奶上门迅速在漯河市周围组织起3,000户农民养牛5,000头,加工成多种制品,包括消毒奶、酸奶、奶饮料等,每天准时送到奶户的奶箱里,市区人均牛奶占有量已由二年前的0.6千克提高到目前的6千克,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公司连年盈利,销售收入2000年达到2,000万元,服务辐射半径达180公里,覆盖了35个县、市,固定订奶户已达8万户。

从上述个案分析看,今后乳品加工业的规模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仍会给小型加工厂留下较大的空间,小型乳品加工厂在未来会有较大发展,在激烈市场竞争情况下重组兼并过程是必然的。

4.4.3乳品加工业兼并重组

4.4.3.1 兼并重组现象

2000年中国乳业市场发生了10多起并购重组案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京三元收购卡夫,法国达能入股上海光明。考察国内龙头企业发展过程,可知这些企业发展壮大几乎都采用并购重组运营手段。国内企业的集团化运营中通过兼并重组,技术革新,使加盟企业获得新生。如三鹿、伊利、光明、完达山乳业集团等都已先后顺利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强强联合以强带弱,以质量优势营造数量优势,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救活了一批陷入困境的乳品企业,扩大了名牌乳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并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石家庄三鹿集团自1993年开始,先后与4家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与4家企业进行了产品联合。资产重组后,集团规模和效益大幅上升,1998年集团完成销售额11.96亿元,实现利税1.37亿元。成为中国奶粉生产的最大企业。

伊利股份有限公司在租赁了内蒙古哲彦纸制品有限公司和受让了呼市青山乳业公司国有股权的基础上于1997年2月组建的。之后,又相继收购托管了呼伦贝尔盟及呼市10家乳品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募集了资金近亿元。目前已成为中国乳业三大龙头企业之一。

分析中国近年乳业并购重组成功的案例,可以知道收购企业主要利用自己品牌、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对被购企业进行改造,收购的目的主要是迅速扩大自己市场规模,或进入一个新的市场范围。法国达能几次入股中国乳品企业可以看作是一种投资战略的调整,近年中国国内乳业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促使该公司调整对中国乳业的战略投资方向。分析目前中国乳品企业竞争的焦点和国内乳品企业现状可以知道:今后中国乳业将会兴起另一轮并购重组浪潮。尤其是加入WTO后政府对产业支持政策减弱,国营乳品企业可能将成为主要的并购对象。

4.4.3.2 并购主要类型

·         规模扩张型。规模扩张的第一种模式是完达山模式。乳业同行目睹了牡丹江农垦系统十家名不见经传小型奶粉厂,组合成完达山集团后,在短短几年间内传奇般地一跃成为国内奶粉第二大厂,这就是完达山现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中国乳业第一大省,也是完达山集团所在的黑龙江省,要将这种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准备将省内七家大型乳品企业整合成一个超大型集团,打造国内的乳业航空母舰。连远在西域边陲的新疆伊梨,在过去两年通过连续两次大范围乳品企业重组,将辖区十多家小厂组合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另一种规模扩张的典型是河北三鹿模式,目前它已成功地将11家中小型乳品厂收归旗下,共谋发展。

·         产品调整型。产品调整型也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城市的企业如在北京、天津的奶粉企业。其原料奶的成本较高,生产奶粉没有优势,出现UHT等能长时间保质的液态奶后,以前奶粉调节鲜奶季节性供求矛盾的作用也不再重要。转而生产液态奶有贴近消费者的先天优势,所以97年以前天津用65%的鲜奶生产奶粉,到2000年用来生产液体奶的鲜奶占到了总量的75%。相信这种趋势还将延续下去。第二种类型是各个较大规模的奶粉厂家开始在主营业务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河北三鹿、黑龙江完达山、金星、西安银桥、四川阳坪、云南邓川等传统奶粉生产企业纷纷引进设备,全面介入消毒奶、保鲜奶、UHT、酸奶、冷食和含乳饮料市场的角逐。由于具有资源优势、营销渠道及一定的品牌号召力,在新领域他们大都获益匪浅。第三种情况最具挑战性。内蒙伊利是靠冷食起家的国内第一家乳品上市公司,在稳坐国内冷食老大的宝座后,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引进十多条超高温灭菌奶生产线,形成日处理鲜奶500多吨的生产能力,年生产UHT的能力在25万吨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从去年开始雄心勃勃的伊利集团,又开始增加在奶粉生产上的投资,与德国脱菲尔公司共同投资550万德国马克,组建年产5,000吨系列婴儿配方奶粉的中德合资伊利婴儿乳品有限公司。

4.4.4 中国乳品加工业的区域分布

中国乳品加工业的区域分布是与中国奶源生产的布局及消费市场是分不开的。北方地区仍是中国传统的奶源供给地区,北方7省奶牛供给占到中国牛奶总产量的60%以上(见表4.4)。这主要是北方地区由于传统的原因,北方地区饲养管理水平较高,成本较低,奶牛产量也比南方高。因此北方地区奶牛的发展一直处于国内主导地位。2000年中国东部城市液体奶销售市场大幅上升,同时北方地区一些龙头企业开始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南销北产的特征仍然存在。

表4.17 中国乳制品重点产区产量统计
单位:万吨

地区

1998

1999

2000

产量份额

全国总计

54.86

69.08

82.92

100.00%

黑龙江

11.87

15.49

18.48

22.30%

河北

8.24

9.65

9.99

12.00%

山东

5.19

5.29

8.30

10.00%

江苏

1.91

2.90

7.46

9.00%

内蒙古

3.76

5.42

6.65

8.00%

浙江

4.69

6.11

4.74

5.70%

陕西

2.63

2.90

4.58

5.50%

其他省份

16.57

21.31

19.90

27.40%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以往的乳品加工业大多分布在原料奶产地,由于运输、保鲜等原因,形成了以奶粉加工为主的局面。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改变,液态奶需求量大幅度增长,继而会影响到中国乳品加工业的布局。尽管UHT奶生产会使乳品加工继续保留在原料产地,但中国乳品加工业向消费地转移是一个大趋势。

4.4.5根本出路:优质优价

原料奶的质量是决定乳制品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全国各大乳品企业无不把原料奶质量作为重要工作,如伊利集团实行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以质论价,全面服务,石家庄三鹿集团推行四统一分一集中,推广机械化挤奶,即由乡、村和三鹿集团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实行奶牛分户饲养,集中挤奶,自负盈亏。现已建立大型挤奶厅22座,容纳成年母牛6,000头,使超高温灭菌奶等高档乳制品所需的优质原料奶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应,北京三元也建立了20个类似的奶站。

这些以提高奶质量为目的的手段,实际上以上海最为成功。1996年,上海市物价局在市奶协等部门共同策划下出台了《关于调整本市牛奶收购价格的通知》,这个通知开创了中国首次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按质论价的计价方法,将牛奶中的脂肪与蛋白的含量作为原料奶收购的依据。2000年2月-3月,经上海市政府同意以出台了《上海市生鲜牛奶收购按质论价办法的通知》,将上海市生鲜牛乳的卫生质量管理又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个文件中规定把生鲜牛乳中的微生物、抗生素指标作为附加论价指标,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制约措施。此外为使质量检测公正合理,在全国第一次推出了中介检测机构。

牛奶收购价的计价公式为:

牛奶收购价=(乳脂率×脂肪单位价格+乳蛋白率×蛋白单位价格) ×牛奶收购量

特级鲜奶中一个脂肪单位的价格为0.39元,一个蛋白单位的收购价格为0.336元,据此计算,特级鲜奶(乳脂率3.1%,乳蛋白率2.95%)收购价为2.20元/千克。

由于推行优质优价政策,产生了下列效果:

第一,奶农或牛场意识到了要获得较高的收益,一是要提高单产,二是要提高奶的质量,而提高单产及乳脂率、乳蛋白率就必须采用优质牧草。1999年上海市单产8吨的牛场有24个,奶牛总头数1.5万头,苜蓿草被农户和养殖场大量采用。此外,养殖场和奶农为降低有抗奶的损失,会主动选择安全、残留期短的抗生素。

第二,乳品加工企业虽然提高了收购价,增加了支出,但却获得了优质原料奶,减少了因生奶质量不到位而造成的损失,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乳制品的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以质论价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应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并有相应的权威部门作为乳品质量问题的仲裁公证单位;二是等级差价要拉开,以调动奶农改善牛奶质量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收奶站的检测手段,完善乳品检验中心的仪器设备。

目前对原料奶的检测主要分为四种:

·         检测含杂量、比重、酸碱度以确定等级。

·         以脂论价,除检测比重和酸碱度外,使用乳脂测定仪检测牛奶的含脂率,按含脂率高低划分等级计价。

·         除脂肪外,同时检测非乳脂固体的含量(蛋白质、乳糖等),计算出总干物质含量,写出标准奶价,分别加权计算,列出数据变动计价表,作为分级计价的依据。

·         除上述理化指标进行检查检测外,同时进行细菌总数、体细胞数等生物指标及残留检验,分级计价,严重超标者拒收。

目前第一种方法仍有很多地方在使用;第二种方法到正在大量推广使用;第三种方法已经在一部分大城市郊区试行;第四种方法仅在少数地方或企业试行。

4.4.6薄弱环节:市场消费

表 4.18中国乳业产业链特征

乳业产业链

标 准

牛奶生产

奶牛品种产量:2,000-4,000千克,小于国外7,000-9,000千克

农户散养占饲养总规模的76.8%以上、挤奶机械化程度20%

饲养规模为3-5

乳品加工企业

设备落后

企业规模普遍日加工鲜奶在50吨以下

产品质量合格率在70-80%,乳制品以奶粉为主

城市液体奶销售发展快、其他产品滞销

 

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在70-80%之间

市场

经济发达城市液体奶销售网点发展较快。

消费者

城镇家庭居民基本具有购买能力、农村购买能力较低

从中国整个乳业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乳业发展所必须的条件是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各个环节要求具有一定基本的条件和标准,考察中国目前乳业产业链发展特征,可知中国乳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首先就是如何改造传统的乳业产业链。

如表4.18所示,中国乳产业链条中确实每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但薄弱的环节是市场消费,提高城乡居民乳品消费量是整个奶业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整个奶产业情况看,只要有了市场,则奶源问题、设备问题、质量问题、资金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4.5 乳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加工企业要扩大市场开拓力度,引导消费者消费。目前政府在学生奶计划上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为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企业自身更应该在促进消费方面多做努力,利用广告、品尝会、奶类消费知识宣传等各种手段,增强市民的奶类消费意识。

·         加工企业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加大研发力度,增加花色品种。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鼓励公平竞争。

·         要多渠道吸引投资,更新设备,建设奶源收集系统和分销系统。加工企业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外资、外商的进入对中国乳品行业既是冲击,也是促进,要制订政策给予鼓励,要避免地方保护。银行应对乳品行业有较大的投入。

 

 


 

中国乳品消费

 

乳品是供给人们全价合理营养素的理想食品,尤其是能提供优良钙质、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在许多西方国家人民的膳食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乳品消费水平一直很低。近期虽有大幅增长,全国人均消费乳品仍只有7.38千克,与世界人均100千克及发达国家人均260千克的消费水平相比,相差甚远,且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

本章拟对中国乳品消费的现状、中国乳品消费的因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作一个详细的分析。

本章的乳品消费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编委会及有关乳品消费调研报告。课题组亦在北京市专门进行了乳品消费问卷调查,为了确保调查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课题组成员亲自上街道、下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不仅掌握了北京市乳品消费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亦对影响乳品消费的心理因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根据中国乳品消费群体集中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量较少的特点,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对农村居民所抽取的样本较少。但所涉及的乳品涵盖了包括液态奶、奶粉、酸奶、冰品及奶饮料在内的所有乳及乳制品,所以利用这些样本进行分析的结果有可能偏高。但在抽取样本中对影响乳品消费的诸多因素考虑得较为全面,因此分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1 中国乳品消费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奶业历史悠久,其乳品消费亦经历了从牧民-外国侨民、少数婴儿病人及部分富人-限量凭票供应的卖方市场-买方市场的发展过程,近年来,乳品才从一种奢侈品变成了大众食品。

5.1.1 乳品消费总量及人均消费量

在中国,除了牧区一些少数民族有食用乳及乳制品的习惯外,汉族没有消费乳品的习惯。实际上,建国初期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甚至从没尝过乳品,至今仍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尤其是农村居民从不或很少消费乳品。所以从整体来说,中国人对乳品的消费量很有限。

1990到2000年,中国乳品消费的总量及人均消费量都呈增长态势,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67%和5.31%。见表5.1,其中消费总量在1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但其间发展速度亦不太均衡,消费总量年增长速度从1994年的11%减少到1997年的4%,1998年甚至为-3%。2000年消费增长达到10.4%,说明又一个乳品消费增长高峰期已经来临。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乳品消费量很少且变化不大,致使中国人均年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

表5.1 中国乳品消费总量及人均消费量
单位:千吨,千克/人

年份

总产量

净进口

消费总量

人均消费量

 

 

液体奶

奶 粉

 

 

1990

4,751

-17.57

15.13

4,838

4.40

1991

5,241

-21.43

15.77

5,328

4.60

1992

5,639

-20.90

13.64

5,711

4.87

1993

5,625

-21.83

11.35

5,680

4.79

1994

6,089

-20.49

40.87

6,353

5.30

1995

6,728

-17.88

21.22

6,857

5.66

1996

7,358

-17.92

15.07

7,444

6.08

1997

7,748

-16.05

16.77

7,848

6.35

1998

7,454

-15.61

20.33

7,570

6.07

1999

8,069

-16.85

43.8

8,359

6.70

2000

8,795

-0.02

62.16

9,229

7.38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海关统计年鉴》整理而来,奶粉按1:7的比例折合成原奶计算。

尽管2000年中国人均乳品消费量已达到7.38千克,但与世界乳品消费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表5.2显示了中国与世界年人均乳品消费量的差距。根据FAO统计,世界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为100千克,其中西欧、东欧(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等)、前苏联(俄罗斯、乌克兰等)、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和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人均消费量较高,亚洲和非洲国家消费量较低,就中国而言,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尽管如此,中国乳品市场已由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空前地激烈。

表5.2 世界各区域乳品年人均消费量
单位:千克

国家

西欧

东欧

东亚

南亚

中东/北非

大洋洲

北美洲

中南美洲

其他

世界平均

消费量

319

315

14

67

92

381

260

108

41

100

注:(1)原奶等值;(2)表中数据为1989-1994年平均值

资料来源:Yong Zhu ,Tom Cox and Jean-Paul Chavas, "A Spatial Equilibriam Analysi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U.S.Dairy Sector" 1998。

5.1.2 中国乳品消费的区域特征

5.1.2.1 城镇:主要消费市场

城镇居民是中国乳品消费的主要群体。由于城市工商业发达,居民收入较高,对乳品的消费相对较多,城镇居民的人均乳品(包括鲜乳品、奶粉、酸奶,不含其他乳制品)消费量1999年已达到9.19千克,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0.96千克的近10倍。据调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特点首先是液态乳制品消费量占总量的比例较大,第二是大城市居民乳品消费支出高于中小城市居民,东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较其它城市居民高。

表5.3 中国城乡居民乳品年人均消费量
单位:千克/人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城镇

6.32

6.12

6.71

5.23

5.56

5.92

7.25

9.19

11.66

农村

1.46

0.85

0.67

0.64

0.8

0.95

0.93

0.9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市场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而来,表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用鲜乳品、酸奶和奶粉的消费量之和代替。

在各大城市中,上海和北京是两个最主要的奶类消费地。上海市居民的人均奶类消费量一直雄居全国榜首,北京则名列第二,其次是重庆、天津、广州、南京等市,福建、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奶类消费量也较多,反映了大城市尤其是直辖市的奶类人均消费居全国前列,沿海地区及牧区的奶类消费相对较多的事实(见表5.4),可以看出,这些奶类消费较多的地区要么是人均收入较高,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沿海地区,要么就是有奶类消费习惯的牧区,说明收入和消费习惯是影响奶类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由表5.4可以看出,奶及奶制品支出的增长速度要较同期食品支出的增长速度高出近16.6个百分点,在食品支出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奶及奶制品的支出平均增长了近16.9%,其中增幅最大的为福建、湖北、天津、江苏、北京等地,年增幅均超过了25%。

5.1.2.2 农村:消费量低,波动较大

据统计,在近10年中,1992年中国农村家庭人均乳及乳制品消费量达到最高为1.46千克,其余多数年份不到1千克,农村家庭奶类人均消费量主要受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高的年份奶类消费增长幅度较大(见表5.5)。农村居民奶类消费的变化说明了收入增长是影响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表5.4 1999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食品及奶制品消费支出统计
单位:元

 

食 品

奶及奶制品

 

支出金额

同比增长率

支出金额

同比增长率

全 国

1,931.87

0.3%

56.24

16.9%

北 京

2,959.01

3.3%

142.24

25.8%

天 津

2,459.50

3.2%

95.93

30.4%

河 北

1,496.04

-2.5%

52.93

17.2%

山 西

1,406.73

-0.5%

56.24

18.7%

内蒙古

1,304.18

2.8%

48.79

11.4%

辽 宁

1,730.91

-0.3%

48.79

11.0%

吉 林

1,562.20

-1.5%

41.35

8.9%

黑龙江

1,410.04

-1.9%

43.00

16.0%

上 海

3,712.40

7.0%

165.40

15.9%

江 苏

2,207.26

0.1%

64.51

27.4%

浙 江

2,629.03

-0.6%

57.89

18.3%

安 徽

1,845.04

-1.4%

41.35

12.8%

福 建

2,709.25

0.9%

83.53

36.4%

江 西

1,563.86

-2.8%

33.08

10.5%

山 东

1,675.50

2.0%

66.16

23.9%

河 南

1,427.40

-1.9%

38.04

14.4%

湖 北

1,783.84

-0.2%

34.73

37.4%

湖 南

1,942.62

1.8%

33.91

12.0%

广 东

3,054.94

-1.8%

49.62

2.2%

广 西

2,033.59

0.2%

34.73

13.8%

海 南

2,057.58

-2.4%

27.29

-7.0%

重 庆

2,303.20

1.8%

99.24

19.0%

四 川

1,974.05

0.3%

64.51

14.6%

贵 州

1,673.85

-8.5%

37.22

-12.7%

云 南

2,194.03

-1.3%

41.35

8.2%

陕 西

1,472.89

1.3%

42.18

9.2%

甘 肃

1,525.82

6.5%

46.31

21.5%

青 海

1,654.83

1.8%

55.41

5.9%

宁 夏

1,375.30

-2.6%

41.35

16.4%

新 疆

1,608.52

-2.3%

57.06

-2.0%

表5.5 中国农村家庭奶类人均消费状况

年份

人均消费量(千克/人)

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

1990

1.08

14.10%

1991

1.21

3.20%

1992

1.46

10.60%

1993

0.85

17.60%

1994

0.67

32.50%

1995

0.64

29.20%

1996

0.80

22.10%

1997

0.95

8.50%

1998

0.93

3.40%

1999

0.96

2.20%

2000

 

1.80%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根据1999年农村家庭饲养奶畜和销售奶产品数量的定点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农村居民(除几大牧区外)饲养奶畜主要是为了销售鲜奶。奶产品的商品率大都在95%以上,宁夏农村家庭奶类自产自销数量最高,但也仅为3.99千克,见表5.6。

2000年由于中国粮食生产减产,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率仅为1.8%,因此农村居民乳品消费支出几乎没有增加。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绝对数仅为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加上目前农村居民靠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进入盲区,因此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居民人均乳品消费数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另一个特点是集中在牧区和城市近郊区。中国新疆、内蒙、青海、西藏以及宁夏、甘肃、四川、黑龙江、河北等省、自治区共有120余个以放牧型畜牧业为主的县(旗),牧民有1,200万人左右。乳品是牧民主要食品之一,且有自己生产、加工、消费的特点,所消费量比农区要高出许多。其人均奶类消费量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年消费量120千克以上。牧民消费总量150万吨左右,占全国奶类总产量的16%左右,牧民消费奶的品种多样,有黄牛奶、牦牛奶、山羊奶、绵羊奶和马奶,消费方式以鲜饮为主,同时也自制奶豆腐、奶油、奶酪、酸奶、马奶酒和煮奶茶食用,仅西藏一年就消费奶油8,000多吨。

城镇近郊区的农户,由于生活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冷藏条件,受城市居民消费习惯影响也较大,其乳品消费平均为城市居民的1/5-1/4,如北京市2000年农民人均乳品支出在30元左右,消费的品种既有奶粉也有部分液态奶。

广大农区的农户,由于受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及消费硬件环境的制约,每年仅有少量奶粉和鲜奶消费,消费人群主要有老、幼、病、加夜班的乡镇企业职工及备考的农村学生。

表5.6 1999年部分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饲养奶牛的产量及销售量
单位: 千克

地 区

产量

销售量

自产自销

商品率(%

北 京

13.33

13.33

0

100.0%

浙 江

15.86

15.86

0

100.0%

江 西

0.82

0.82

0

100.0%

山 东

12.73

12.66

0.07

99.5%

江 苏

5.16

5.13

0.03

99.4%

宁 夏

522.90

518.91

3.99

99.2%

河 南

3.89

3.85

0.04

99.0%

广 东

1.59

1.57

0.02

98.7%

黑龙江

47.68

46.61

1.07

97.8%

云 南

30.52

29.5

1.02

96.7%

福 建

1.00

0.95

0.05

95.0%

陕 西

46.34

42.46

3.88

91.6%

河 北

16.18

14.78

1.40

91.3%

辽 宁

0.34

0.31

0.03

91.2%

山 西

5.36

4.75

0.61

88.6%

吉 林

0.38

0.33

0.05

86.8%

新 疆

34.92

12.75

22.17

36.5%

内蒙古

51.76

18.22

33.54

35.2%

甘 肃

0.21

0.04

0.17

19.0%

四 川

0.75

0.13

0.62

17.3%

青 海

116.68

16.43

100.25

14.1%

西 藏

433.52

3.40

430.12

0.8%

贵 州

0.02

0

0.02

0.0%

资料来源: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

5.1.2.3 消费量:城乡差距较大

由表5.3可以看出,这一差距还在逐渐拉大,已由1992年的2.4倍拉大到1999年的9.6倍。这种差别主要是由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营养知识和营养保健意识及乳品购买方便的程度的差异共同造成的。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一直是农村居民的2-3倍或更高,这不仅使其购买力比农民高,而且由于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具有较多的营养知识、营养保健意识更强且有较高的收入使之有能力进行营养保健,加上城镇居民居住集中,乳品销售网点多,便于购买乳品,所以在同样的消费习惯下,城镇居民往往比农村居民消费更多的乳品。

5.1.3 乳品消费品种和结构

目前中国乳品消费的品种主要是巴氏消毒奶、酸奶和奶粉。近几年来,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保鲜奶,超高温(UHT)灭菌奶、各种配方奶粉、花色奶等新产品,并且其品牌很多,国产、合资和进口品牌云集,所有这些品牌的产品又多是系列化,乳品市场很是丰富多彩,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但实际上人们主要消费的仅仅是液态奶和奶粉两大类。

在广大农村,由于液态奶保藏和流通的不便,全脂奶粉、全脂加糖奶粉和少量的配方奶粉、豆奶粉等是人们乳品消费的首要选择,在养牛基地附近则有部分人直接饮用原奶。而在国外,乳品消费的品种众多,除干酪、奶油、黄油、液态奶、冰淇淋、雪糕、炼乳、奶粉等大品种外,每个大品种内又都有很多小品种,如奶酪就有150种之多,酸奶也有20多种。

相比之下,中国虽是世界上奶粉品种最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除液态奶及奶粉外,人们可作出的选择并不多,如中国人一般不消费或很少消费干酪、黄油、炼乳等,所以乳品消费的品种实际上比较单一。从消费结构上看,液态奶与奶粉占乳品消费的绝大部分,近几年冰淇淋消费量也增长很快,而西方人消费最多的奶酪和黄油等品种的消费量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在品种上奶粉主要有加糖奶粉、全脂奶粉、婴儿配方奶粉等;液态奶主要有消毒奶、灭菌奶、酸奶,且以袋、盒、瓶包装为主。

由于乳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当中,而其消费又以鲜乳品、奶粉和酸奶为主,因此,我们主要对以上三种主要乳品消费的情况进行分析。

从表5.7可以看出,在主要乳品消费中鲜奶消费所占比重为最高,占60-67%,说明鲜奶消费量最大,其次为奶粉占26-36%,比例最小的为酸奶占4-7%;但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液态奶及酸奶尤其是酸奶的消费量增长最为明显,而奶粉的消费总量虽略有上升,但在总的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这是一种乳品品种消费趋势。

调查中发现,北京市消费鲜乳品、酸奶、奶粉、冰淇淋的受访者比例分别占到了受访者总数的54.9%、79.6%、29.8%和21.7%,说明消费者对液态奶尤其是酸奶的偏好,很多不习惯鲜奶和奶粉味道的居民,对酸奶却情有独衷,说明口味也是影响乳品消费的一大因素。另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哈尔滨市民乳品消费的调查表明,在液态奶中,消费者经常消费的品种依次为袋装保鲜奶26%,袋装消毒奶20%,活性乳20%,杯装酸奶14%,未加工鲜奶13%,袋装风味奶10%。

表5.7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鲜乳、酸奶、奶粉消费量变化表
单位:千克

年份

鲜乳品

酸奶

奶粉(折合)

合计

 

消费量

比 重

消费量

比 重

消费量

比 重

消费量

比 重

1995

4.62

63.03%

0.26

3.55%

2.45

33.42%

7.33

100%

1996

4.83

60.22%

0.32

3.99%

2.87

35.79%

8.02

100%

1997

5.07

60.50%

0.44

5.25%

2.87

34.25%

8.38

100%

1998

6.18

62.87%

0.64

6.51%

3.01

30.62%

9.83

100%

1999

7.88

66.61%

0.87

7.35%

3.08

26.04%

11.83

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奶粉计算为实际消费奶粉量×7。

5.1.4 乳品的消费人群和消费方式

5.1.4.1 城镇居民消费群体逐渐形成

调查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稳定的经常消费乳制品的比例占到了44%,从未消费过乳制品的只有37%,有19%处于消费不定层。另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哈尔滨、郑州两市的调查结果显示,两市目前乳品的使用率分别达到94%和97%,分别较二年前提高了16%和24%。

随着收入的逐渐提高和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尤其是奶类营养的丰富和逐渐全面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层面不断扩大。消费断层现象渐失,80年代以前供奶主要是保证婴儿和老人(3岁以下婴儿占60%,老人占20%)。现对北京市的抽样调查表明经常消费乳品的人群中,20岁以下的只占27%,60岁以上的老人只占14%,其它年龄段占59%,另据天津市调查的1,000户,消费乳品的比例为:2岁以下占7%,2-10岁占18%,11-60岁占55%,60岁以上占20%。西安市的调查也表明,婴儿与老人吃奶所占比例为41%。

消费者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除老、幼、病、弱、孕外奶的供应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外宾,现在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的消费者均有乳品消费的需求,而且趋向平衡。

表5.8 不同文化程度对奶制品消费的比例

是否消费乳品

大专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

52%

42%

30%

49%

48%

26%

37%

52%

36%

33%

不定

22%

21%

18%

15%

15%

注:此表中的小学及文盲中包括很多老人及婴儿、小学中有很多在读生。

表5.9 不同职业对乳制品消费的比例

是否消 费乳品

机关干部

科技人员

经商人员

工人

农民

学生

其它

57%

44%

41%

30%

25%

67%

68%

17%

30%

52%

45%

54%

21%

27%

不定

26%

26%

7%

25%

21%

12%

5%

注:其它人员中含退休人员、军人等。

表5.10 北京市乳品消费的职业结构抽样调查结果2000年(元/户)

职业

机关

教育科研

企业

军人

工人

农民

待业

平均支出

96

87

86

80

70

30

20

资料来源:丁平《中国乳业经济研究》2000年,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硕士学位论文

以上数据表明,失业人口的乳品消费量最少,其次是农民,再次是工人,其它职业的消费者乳品平均支出和消费者所占比例差距不大。但文化程度的高低(学生和老人除外),职业的不同导致了收入的不同和消费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乳品消费量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调查中发现,女性消费者在各种奶制品消费中均高于男性,而尤以酸奶和冰淇淋为甚,分别较男性消费比例高出7%和18%。说明女性对口味更为重视。

5.1.4.2 消费的目的和习惯发生变化

以前人们是把乳品当作滋补和保健品食用,但现在营养成分、方便和口味是乳品消费的首选因素。在奶制品与其它蛋白食品比较中,80%的受访者选择了奶制品有营养的优点,另有40%的受访者选择了有益健康的优点,39%的人认为它容易使用,34%的人认为味道好,北京市则有72%的消费者将营养价值高放在了第一位,35%的消费者将方便(购买、饮用、储存)放在了第二位。而非消费者中则有29%的人认为不喜欢其味道。

5.1.4.3主要消费时间不确定

早餐时、睡觉前、口渴时、工作休息时、外出旅游时是乳品的主要消费时间。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哈尔滨市居民的乳品消费调查显示,早餐时使用乳制品的比例为56%,其中多为使用未加工奶、消毒奶、保鲜奶的受访者,而且多为上学的孩子和年轻人;晚上使用的比例为19%,多为使用奶粉的受访者;由于冰淇淋、活性乳、酸奶、风味奶的产品自身特色的原因,没有较固定的使用时间,而且销售摊点多,购买便利,所以使用这几类产品的占样本总量的33%的受访者选择在任何时候。

饮用方式上,北京市成年人中80%以上的人直接饮用液态奶(散装未加工奶除外),而老人和孩子则80%以上认为煮沸后再饮用。理由是,饮用习惯,确保质量和改善味道(加糖)等。一部分人早晨上班由于没有时间煮奶而放弃了消费。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各种液态奶(未加工奶除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可以进行适当引导,但偶尔的质量问题也是造成这种误区的主要因素。

5.1.4.4 城镇销售网点的增加便利了群众购买

北京市1999年已有订奶户60万户,相当于全市常住户的40%,分设供奶点1,500个,乳品店40余家,商亭107个,所产牛奶和奶制品遍布全市大小商场,城乡各处。上海市现 有发售液态奶的网亭3600个,乳品零售批发点1,820余个和连锁店100多家。

流通渠道的改善,使消费者可以通过送奶上门,在杂货店、便利店、专卖店、超市等多种渠道方便地获得液态奶制品。

由表5.11可知,由于各种乳制品的特点不同,人们所取得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液态奶制品人们更乐意接受送货上门服务,一是方便,二是可确保质量。调查中发现一些新搬入较偏僻小区的居民,由于暂时得不到送奶服务而不得不放弃消费。此外超市也是非订奶户经常光顾的地方,其液态奶的取得主要通过这种方式。

奶粉的消费者主要在超市或附近的食品店取得,而酸奶和冰淇淋由于其产品的特色,消费者基本上把它作为饮品,从而购买的地点较为随意。

表5.11 北京市居民乳品购买地点抽样调查结果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冰淇淋

其它

食品店

9.4%

34.4%

33.6%

49.5%

51.4%

超市

25.1%

54.3%

31.6%

24.6%

40.5%

街边小摊

1.7%

2.2%

16.5%

24.6%

 

送货上门

55.1%

 

16.3%

 

 

居民委员会

4.5%

 

0.7%

 

 

其他

4.2%

9.1%

1.3%

1.3%

8.1%

在哈尔滨和郑州,分别有58%和54%的受访者在超市/百货商店购买奶制品,13%和22%在商亭,19%和14%在食杂店,接受送货上门服务的分别只有6%和13%,同时分别有76%和73%的受访者表示通常在同样的售点购买奶制品,80%和88%的受访者能在离家500米范围内买到奶制品,这说明售点的数量能满足消费需求。

销售网点的增加,购买的便利能极大地拉动消费需求。大城市供应状况较好,而在广大的中小城市和农村,人们购买乳制品尤其是液态奶制品则较为困难,有些地方根本就买不到,从而影响了消费的增长。乳制品加工企业可以考虑在一些中小城市或近郊区增设销售网点,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便利服务,可以拉动这些地区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占领市场。随着超高温(UHT)灭菌奶产量的提高,相信在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近郊区居民一定会成为现实的消费群体。

5.1.4.5 消费者习惯于购买固定品牌

液态奶消费者主要以本地的品牌为主,如北京三元在北京市液态奶市场已占90%以上的份额,哈尔滨和郑州也分别有90%及68%的受访者购买本地的产品,但随着一些国内知名企业打破地域界限,采取异地并购、托管等方式向外地市场渗透,各地消费者将打破这一传统观念,而向知名度更高的品牌靠近,如上海光明、内蒙伊利、蒙牛,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河北三鹿、山东鹏程等。

奶粉消费,固定1-3个品牌消费的消费者比例北京为75.7%,上海83.2%,广州是76%,重庆81.1%,武汉80.6%,西安为83.2%,其它乳品如冰淇淋和雪糕的消费者也都有认品牌消费的习惯。

5.1.4.6 季节差异不会影响消费

以冰淇淋和雪糕为例,以前它们的供应主要是在夏季,但现在即使是严寒的冬天,吃冰淇淋和雪糕的人也不在少数,一年四季都有供应。麦当劳里的奶昔一年四季都受欢迎。液态奶及奶粉的消费更没有季节性,北京市60万的订奶户基本上都是全年性消费者。

新的消费方式正在悄然出现,奶吧给人们带来牛奶消费新概念。2000年5月,在南京最繁华的夫子庙商业区,开设了一座江苏省没有,国内少见的金陵奶吧奶吧倡导了牛奶消费的新方式,即人们不但可以在家中定时、定量饮用牛奶,而且还可以到餐饮业等社交场所饮用牛奶。

5.2 中国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

中国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人均收入、消费意识、乳品质量、销售服务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国乳品消费的现状。

5.2.1 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

这是决定中国乳品消费需求量最重要的因素。乳及乳制品不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在食物结构中没有它作为一种营养丰富而全面的食品所应用的重要地位。乳品一直被看作是只有老、幼、病、弱、孕等人群才需要的补品,对健康人和成年人来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副食品。加之中国乳品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品种单一,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认为牛羊奶及制品有膻味,造成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喝奶。1998年对中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行为的一项调查支持了中国人不偏好奶类食品的判断(见表5.12),由表5.12可以看出,中国城乡居民在这些动物产品中最偏好猪肉,其次是鱼类和家禽。偏好程度最低的是奶类,农村居民几乎根本就不喝奶。

正因为如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品的消费需求一直很有限。表5.13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可以看出,奶类的消费量最低。在同样收入的情况下,他们更偏好肉、蛋及水产品,对烟酒的消费也远高于对奶类的消费,而烟酒是广大中国人(不光是农民)尤其是成年男性的传统消费品和爱好品。

城镇居民家庭主要消费品年均消费量虽然普遍较农民家庭为高,但在这几种消费品中奶类的消费量还是最低,如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肉类24.92千克,蛋类10.92千克,水产品10.34千克,奶类9.19千克,酒类9.62千克,卷烟26.81盒。奶类的消费还比不上烟、酒的消费,更比不上肉蛋类的消费。由此可见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是决定中国乳品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表5.12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畜产品消费偏好(%)

产品

猪肉

牛肉

羊肉

家禽

禽蛋

奶类

鱼类

合计

城镇

57

5.1

5.6

8.5

5.2

2.4

16.1

100

农村

58.1

5.6

8.6

11.9

4.9

0.6

10.4

100

资料来源:王济民等,"中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研究"1999年12月

表5.13 中国农村家庭主要实物消费品年平均消费量
单位:千克/人

年份

肉类

蛋类

水产品

奶类

烟(盒/人)

1985

12.00

2.03

1.64

0.75

4.37

23.72

1990

12.60

2.41

2.13

1.08

6.14

27.98

1991

13.49

2.73

2.21

1.21

6.38

27.31

1992

13.32

2.85

2.23

1.46

6.56

26.20

1993

13.31

2.88

2.47

0.85

6.53

23.48

1994

13.63

3.03

2.68

0.67

6.03

25.84

1995

13.12

3.22

3.06

0.64

6.53

24.60

1996

14.83

3.35

3.37

0.80

7.11

27.39

1997

15.08

4.08

3.38

0.95

7.13

25.00

1998

16.20

4.11

3.66

0.93

6.98

23.64

1999

17.07

4.28

3.82

0.96

6.98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在北京市的调查中,有64%的消费者不喝奶是因为长期以来没有喝奶的习惯。在王济民等对六省乳品消费的调查中,356位不喜欢奶产品的消费者中,有60%的人也是因无消费习惯所致。

生活周边没有消费奶产品的环境。在很多地区奶粉、鲜奶只作为婴幼儿补充食品和病人滋补品,酸奶只不过是最近才出现的小孩子的饮料,人们对奶产品消费的态度大多是无所谓或可有可无。如对吉林市的调查中当问到为什么不喜欢消费奶产品时,很多人表情漠然,得到的回答是:谈不上为什么,不经常吃这疙瘩没人吃那等等。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对一些饮用鲜奶的人,长期以来形成了将奶煮沸后再喝的习惯,对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可直接饮用的凉牛奶,心理上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一些老年人则认为现在的奶不如过去的未加工奶好,原因是煮后奶皮少了。其实这也是一个消费习惯问题,这种习惯导致了一部分人因没有煮奶的时间,而放弃了消费。在国外,牛奶常常是当饮料从冰箱中拿出来直接饮用的。

城镇居民尤其是上班族,其早点大多在外食用,早点品种较多,如北方的米粥、豆浆、油条、包子、馄饨,南方的米粉及各种小吃等,这部分人很难在早点摊上饮到鲜奶等奶制品,象这种用其它替代品的人数很多,在北京就有50%以上。

在北京市的调查中有29%的受访者认为,对现在的奶粉及鲜奶的味道接受不了。在这一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长期以来没有奶产品的消费,还没有喝惯,认为鲜奶及奶粉有膻味一时接受不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市场上出售的奶产品品种范围有限,只消费了某一品牌的奶产品感到不适而对所有奶产品产生抵触。这些人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在大城市,由于奶产品的选择范围较大,奶粉有几十种,鲜奶有6个月以上保质期的超高温灭菌奶,也有保质期7天以内的保鲜奶,消毒奶,酸奶中各种巧克力、葡萄酸奶的品种更多,因此不喜欢其味道的城镇居民相对较少。在北京市的调查中,有很多不喜欢鲜奶味道的对酸奶却比较喜欢。这些现象也反映了中国乳品生产总量和花色品种不多的问题。乳品加工企业应在增加花色品种和改善口味方面多下工夫,以使这些有能力的消费群体加入进来。

5.2.2 人均收入水平

除消费习惯外,收入水平也是影响和决定乳品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乳品的消费也不同,一般来说,收入高的人乳品的消费量也高,见表5.14。最高收入户年奶制品的支出是困难户的4.1倍。

表5.14 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收入支出情况
单位:元,%

项 目

总平均

最低收入户

其中困难户

低收入户

中等偏下户

中等收入户

中等偏上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人均可支配收入
消费性支出
食品支出
奶制品支出
奶制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

5,854.02
4,615.9
1,932.1
56.2
1.22

2,617.8
2,523.1
1,313.3
25.6
1.01

2,325.7
2,327.5
1,227.3
22.3
0.96

3,492.3
3,137.3
1,548.1
36.9
1.18

4363.8
3694.5
1735.5
46.6
1.26

5,512.1
4,432.5
1,917.5
55.7
1.26

6,905
5,347.1
2,144.9
68.5
1.28

8631.9
6443.3
2395.9
77.5
1.2

12,083.8
8,262.4
2,762.5
93.1
1.1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

中国上海与北京市居民的乳品消费量居全国之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两地的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事实上收入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城乡乳品消费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在回答为什么不消费乳品时,回答说:没那条件或是没钱

奶作为一种正常商品,有着正的收入弹性。荷兰rabobank银行的尉安宁先生1998年对收入弹性的研究表明,90年代以来乳品的收入弹性从1990-1993年的0.40增加到1994-1995年的1.13。这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受教育程度、营养知识的提高,乳品的消费必然会增加。中国目前乳品消费比其他传统消费习惯相同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相比低很多,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国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比他们低很多,购买力相对较低。

5.2.3 营养知识和营养意识

中国人乳品消费量很少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人还不了解乳品对改善营养、平衡膳食结构、补钙和增强体质的重要作用。普遍缺钙的中国人宁可花大量的钱买价格昂贵的补钙药品或保健品补钙,却不明白价格低廉的消毒奶不仅可以补钙,而且其丰富而全面的营养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在广大农村,至今人们宁愿用有限的收入去消费对人体健康作用不大甚至有害的烟酒,而不消费乳品。这不仅仅是一个消费偏好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就是说,广大农村居民对喝奶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尽管他们能认识到喝奶对婴儿及病人的重要性。

营养保健意识也影响到乳品的消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营养意识会增加,营养保健意识也会增强,就会开始注重改善营养、增强体质,这对扩大乳品的消费十分有利。目前城镇居民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乳品消费者所占比例最高,北京市经常消费(1-2次/天)的20岁以下青少年占69%。其原因之一是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营养知识和保健意识,了解了乳品营养丰富,且补钙的功能是其它食品所不能替代的道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父母宁肯少花费也让孩子多喝奶。

5.2.4 产品质量问题

产品质量也是影响乳品消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鲜奶高度易腐,对储藏及加工条件和加工工艺要求严格,一些设备陈旧的小乳品厂生产的乳品质量很容易不过关,这些产品上市后会给消费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并使消费者对乳品质量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到整个乳品的销售和消费。在北京市的调查中,由于质量问题而不消费乳品的人占不消费乳品总人数的5%。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哈尔滨及郑州市的消费调查中,分别有32%和38%的受访者认为使用的奶制品存在质量问题,主要是变质、过期等。

据王济民等对山东、吉林等六省市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情况的调查表明,如果质量提高将有37.5%的居民会增加购买。这说明质量不好的确会影响到乳品的消费量,因此乳品生产企业应注意保证并提高乳品的质量,做到让消费者满意和放心,以此增加乳品消费量。关于产品质量问题详见3.3.1。

5.2.5 销售服务问题

调查中发现,北京市城镇有90%以上的居民对购买奶产品是否方便给予了满意的回答。另据其它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在大中城市,奶产品的购买都比较方便,各种大小商店及超市、乳品销售网点甚至街边小摊都可以买到奶粉、鲜奶、酸奶和冰淇淋等,同时很多规模较大的鲜奶、酸奶生产加工企业,如北京的三元、上海的光明、内蒙的伊利、石家庄的世达等还为消费者提供电话订奶、送货上门的服务,仅北京市就有60多万户居民享受这种服务,使消费者能够很方便地购买和消费乳制品。但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占全国人口70%的广大农村居民购买乳品的方便程度与大中城市相差甚远,特别是鲜奶和酸奶的供应还无法令人满意,制约了农村及小城镇居民对乳品的消费。

据王济民等对六省畜产品消费研究调查得知,六省(江苏、广东、四川、内蒙古、吉林、山东)省会城市的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乳品平均为26.20千克,而其它地级市、县的城镇居民仅为9.69千克,前者是后者的2.7倍。这不仅与人均收入有关,更与购买不便有直接关系。

5.2.6 区域因素

中国地域辽阔,不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差异较大,而且其生活和消费习惯也不尽相同,形成乳品在各区域消费量不均衡的状况。表现在城乡差异、省内大城市与中小城镇的差异以及各省市之间的差异。1999年对全国各省市人均乳品消费支出进行排名,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西藏275.41元,上海市165.42元,北京142.52元,重庆98.91元,天津95.82元,福建83.73元。而排名最低省为海南省27.05元,仅为西藏的1/10。另据王济民等对六省城镇居民乳品消费的调查表明,六省中人均消费量排名第一的内蒙古为21.5千克,是排名第六的广东省年人均消费量9.5千克的2.3倍(见图5.1)。

由此可说明全国各地城镇居民每年人均消费量差异较大。但随着中国各省之间和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量的增加、生活习惯的改变、奶源分布和供给的日趋平衡,各地区居民消费量差异程度可能会有所降低。

此外年龄因素也是影响乳品消费一个因素。调查表明20-59岁的青壮年组无论在奶粉、鲜奶和酸奶的消费比例都是最小的,均较0-20岁和60岁以上老年组低20?0%。说明中国青、壮年人的人均奶消费量不足,今后应重视这一群体的奶产品消费。这一群体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是国家建设、家庭生活的支柱力量,是工作最繁忙、生活负担最重,也是最需要补充营养的群体,另外他们也是人口数量最庞大,对中国奶产品消费量大小影响最大和最敏感的群体,由于工作繁忙和照顾家庭而忽视了乳品消费,因此提高和扩大这一群体的奶产品消费,将会使中国的奶产品消费进一步增长。

图5.1 六省城镇居民奶类消费比较(公斤/人。年)
资料来源:王济民等中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研究,1999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乳品消费是由以上几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只有同时从培养消费习惯、增加收入、普及营养知识、增强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扩大消费群体等几个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增加中国的乳品消费量。

5.3 增加中国乳品消费的措施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乳品消费存在着消费量低、消费品种单一、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区域消费不均衡、城乡差异大、没有消费习惯等问题及未来中国乳品消费的潜力十分巨大的结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充分挖掘乳品消费的潜力,增加中国的乳品消费量,要做得工作还很多。

5.3.1 加强宣传,引导消费

加强宣传,不仅要坚持做好一年一度的国际牛奶日牛奶活动周的宣传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常年不断地进行牛奶营养价值的宣传活动。以培养国人的奶产品消费习惯。可动员我们的营养专家、健康机构、企业家共同参与,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选择若干报纸、电视、网络,设立牛奶与营养健康等固定栏目,坚持不懈地开展奶类消费与营养健康和民族体质增强、奶类生产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的宣传,直到做到家喻户晓。这种公益性的宣传活动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2000年底,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此举将对中国乳业的发展,增加乳品消费,培养国人从小就养成喝奶的习惯和带动更多的人喝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将在5.4节中重点介绍。

5.3.2增加液态奶的生产比重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打奶煮奶喝及用奶粉冲奶喝的消费方式已逐渐显得费时费力。调查中发现,目前这种消费方式在大中城市以老人和以老人为主的家庭为主,而年轻人及那些工作繁忙的人因时间原因而大多喜欢那种即买即饮的乳品,如保鲜奶、UHT灭菌奶、酸奶、冰淇淋等。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休息时、外出旅游时、口渴时消费乳品也渐渐多起来,这也只有那种即买即饮的或直接消费的乳品才能满足要求,一些乳糖不耐症的居民却能消费乳糖含量较低的酸奶。事实上,正是基于这种需求,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这几种乳品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上升,产量不断增加,见表5.11、5.12、5.13,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一些抓住了这一契机的企业赢得了很大的发展,如上海的光明、北京三元等。

在大的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在每类产品中应尽可能开发更多的品种,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另外也要注重有机奶、免疫奶等新产品的开发。切实做到产品规格化,品种系列化。

5.3.3注重质量,吸引消费

乳品加工企业应以"质量至上、顾客至上"为原则,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加工技术的创新和设备的改造,生产质量好、适销对路的乳品来吸引人们消费。在面临加入WTO后国外乳品进入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强烈冲击时,国内企业更应认识到产品质量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因为洋乳品与国产乳品相比的优势就在于其质量较好。如国产乳品能够解决乳品质量这一关键问题,做到质量完全可与国外产品相媲美,并广而告之,让国人都知道国产乳品丝毫不比洋品差,那么国产企业完全可以夺回家门口被国外产品占领的市场,并有望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因为国产乳品的价格目前较洋品低2-3倍。为此乳品企业要对乳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如原料奶的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严格把关,保证原料奶和乳品的质量,并建立起冷链流通网络,保证乳品在达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不变质,并尽可能地延长乳品的保藏时间,使消费者放心选用。在此基础上增加乳品的花色品种和包装规格,满足不同口味和不同购买能力的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乳品消费,要注重创品牌,用名牌优势形成自己稳定的消费人群。

5.3.4开发农村市场,引导农民消费

乳品企业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农村市场开发力度,引导农民消费,是增加中国乳品消费,全面提高中国乳品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占中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乳品消费量很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九亿人口人均乳品消费量不足1千克,仅占全国乳品消费量的10%左右,如何提高农村居民乳品消费水平,对中国乳业今后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乳品企业单方面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也应高度重视,双方密切配合,研究制约农民乳品消费的诸多因素,从中寻找突破口,如利用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学生奶计划这一有利契机,从学生抓起,培养农民乳品消费的意识,培养农村潜在的市场,同时在产品品种和销售服务上狠下功夫,生产出适合农民消费的乳制品,在区域布局上,利用农村有奶源的有利条件,建立一些小型乳品加工厂,专门生产不需冷链的价廉品种,对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调查中发现,在北京及河北的很多农村,村中有2-3头奶牛的农户卖奶根本不用出村,很多农民家庭都愿为孩子和老人订奶,只是这些地区所占比例不大,农民想消费鲜奶但却买不到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只能消费奶粉或奶饮料等乳制品。乳品企业应看准这一商机,适时拿出适宜品种打入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如果农村居民每人每年增加1千克消费,那么全国每年将增加乳品消费量近90万吨,相当于目前乳品消费总量的10%,这对中国乳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奶源基地的建设和原料奶的供给,人民收入水平的进高,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通渠道的完善、服务水平的提高等都将对增加乳品消费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5.4 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

5.4.1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概况

1999年,由农业部牵头,成立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轻工业局参加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并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 等五城市开展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于2000年11月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正式启动。

2001年春成立了学生奶专家委员会,专门负责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的终审认定。目前全国已认定了包括上海光明、北京三元、沈阳乳业、天津乳业在内的七家定点生产企业。计划在2001年8月前后认证第二批定点企业。中国政府计划在未来35年内,首先将全国36个大中城市25%的中小学生纳入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然后逐渐向中小城市及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

到目前为止,沈阳乳业每天向学校提供15万份学生奶,上海光明牛奶公司每天提供的学生奶已达25万份,上海市计划到2001年9月将这一数字提高到每天50万份。

5.4.2 实施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意义

5.4.2.1 直接拉动奶类消费。全国有近3亿青少年,仅36个大中城市就有3,300万中小学生,即便这些城市四分之一的学生进入国家学生奶计划,每年就需要50万吨UHT,相当于全国现有UHT产量的200%,占现有全国液态奶总产的三分之一左右。

5.4.2.2 培养青少年的饮奶习惯,为中国奶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潜在的消费者。

5.4.2.3 拉动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将学生奶的品种定位在灭菌奶,它需要大量的优质奶源。学生奶计划的实施已经而且还将刺激各地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的积极性,从而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

5.4.2.4 提升中国乳品企业的素质。国家学生饮用奶办公室对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在生产设备、管理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目前各地的实施情况看,当地液态奶生产企业纷纷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开展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提高管理水平力争达到国家学生奶定点企业的标准。

5.4.3 实施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面临的问题

5.4.3.1 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需要政府支持

牛奶是自然界营养最丰富、最接近完善的食物,同时也是最容易腐败的食物,中小学生又是非常特殊的消费群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北京、杭州等城市先后开展过三次学生奶行动,每次都因为出现集体中毒事件而终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生奶计划,除部际学生奶协调小组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外,还需要各地学生奶主管部门随时对学生奶的奶源、加工、配送各环节严格把关。那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5.4.3.2 政府对学生饮用奶计划支持力度不够

国家对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还没有提供专项资金和相应政策优惠。各地都在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搞精兵简政,各地学生奶办公室既无编制又无经费,要承担起日常学生奶生产和供应中的监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且没有政府的支持,乳品企业很难长时间生产这种要求高、利润低的产品。

能否争取到政府专项资金,用于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和生产及管理人员培训;能否争取政府对生产学生奶实行税收减免,关系到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能否持续健康地开展。

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对拉动中国乳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该项计划的详情请参见附录一。

5.5 中国居民乳品消费展望

5.5.1总量继续增加,人均波动较大

根据中国居民乳品平均消费量较低,潜力较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每年新增1,000万婴儿的特点,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展、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国内居民乳品消费仍将呈不断上升的势头。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未来的3-5年里中国的乳品需求将以7%左右的速度上升(Anning Wei,1999)。乳品消费增加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国内外经验表明,乳品的消费同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据2000年国家计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所做的调查,居民收入每增加10%,其奶类消费量增加0.32%;

第二,在未来10年中中国将使城市人口从目前的30%增加到40%,城市化将为乳品市场带来更多的消费者。资料显示,城镇人口每增长1%,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1.29%,其中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就多消费5千克奶类;

第三,中国政府将扶持液态奶的发展,据悉从2001年开始,政府将以低息借款和补贴的方式,投入3亿美元扶持液态奶的发展;

第四,国家学生奶计划的实施,将拉动液态奶UHT的发展,按全国30个大城市3,000万在校中小学生计算,以每人每天200ml,每年按300天计算,每个学生每年将消费60千克牛奶,如果有25%到50%的学生饮用,则每年多消费牛奶45?0万吨UHT奶;

第五,每年新生的1,000万婴儿如果平均每名年消费奶粉10千克或鲜奶60千克,每年由于人口增加乳品消费总量增加为10万吨奶粉或60万吨鲜奶,这个数量占到中国目前奶类总产量的7.5%左右。另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会使乳品消费量增加。

由于中国奶类消费群体主要在婴儿、老人和城镇地区,而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消费量较低。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因此国内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增长幅度很慢。国内居民乳品消费的增长空间主要看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和国家学生奶计划的实施情况。

5.5.2 液态奶增长最快

2000年中国牛奶产量比上年增长9%,乳制品产量(1?1月份)比上年全年产量增长5%,全年产量估计比上年增长10%左右,2000年上半年液体奶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52.4%,全年液态奶产量估计增长幅度至少不低于99年,产量增幅为50%,按50%的增长率,总产量估计在142万吨以上。

据调查液态奶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的热点主要是:城镇居民对牛奶消费营养观念的增强,普通家庭牛奶消费数量增加。

北京三元乳品有限公司1999年公司奶类产品每天销售200多吨,2000年猛增至500吨。北京乳品消费调查表明2000年人均乳品消费支出达292元,较去年翻了一番。沈阳市居民抽样调查表明,2000年1-8月份该市居民人均在奶及奶制品上的消费支出达57.89元,比去年同期提高42.3%,是食品类中比去年同期增加幅度最大的品类。各种奶的消费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酸奶,人均消费达2.12千克,比去年同期提高86%。杭州往年牛奶消费量增长速度在10%左右,2000年杭州3家主要乳制品企业的销售量都比去年同期增长数倍以上。2000年天津市在其他畜产品销售不太景气的同时,乳品销量猛增,一些大型超市出现产品脱销。

与其他乳制品相比,液态奶消费方便、营养,价格适宜、尤其适宜早餐。可以预计今后较长时期内,尤其是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液体奶消费仍然是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

5.5.3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5.15 1978-200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对比
单位:元

年份

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乡对比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率(%)

(农村=1

1978

133.6

 

 

343.4

 

2.56

1980

191.3

43.20

 

477.6

39.10

2.50

 

 

 

 

 

 

 

1986

423.8

6.60

 

899.6

21.70

2.13

1987

462.6

9.20

 

1,002.2

11.40

2.17

1988

544.9

17.80

 

1,181.4

17.90

2.17

1989

601.5

10.40

 

1,375.7

16.40

2.29

1990

686.3

14.10

 

1,510.2

9.80

2.20

1991

708.6

3.20

 

1,700.6

12.60

2.40

1992

784.0

10.60

 

2,026.6

19.20

2.59

1993

921.6

17.60

 

2,577.4

27.20

2.80

1994

1,221.0

32.50

 

3,496.2

35.60

2.86

1995

1,577.7

29.20

 

4,283.0

22.50

2.71

1996

1,926.1

22.10

 

4,838.9

13.00

2.51

1997

2,090.1

8.50

 

5,160.3

6.60

2.47

1998

2,162.0

3.40

 

5,425.1

5.10

2.51

1999

2,210.3

2.20

 

5,854.0

7.90

2.65

2000

2,250.3

1.80

 

6,345.6

8.40

2.82

根据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奶类人均消费数量的对比和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的对比可以看出(见表5.15),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是奶类消费的主要地区。中国城镇居民乳品消费量在1999年为农村居民9倍多(见表5.3),2000年由于农村收入增长仅为1.8%,因此这个倍数可能会超过10倍,目前城镇居民无论收入的绝对数还是收入增长率都在农村居民之上,2000年城镇居民收入的绝对数是农村居民的2.8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比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高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要改变农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模式要很长一段时间,加之购买的不便,在短期内农村居民乳品消费增长缺乏动力,消费量不会增加很多,城镇居民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仍是奶类消费的主要群体。但农村市场潜力很大,企业也应在开拓农村市场上多做文章,引导农民多消费乳品。

 

 


世界奶业的发展趋势及加入WTO对中国奶业的影响

在本专题的研究中,我们把中国奶业经济的中长期发展置于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试图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奶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这种分析建立在剖析中国奶业现状、世界奶业生产、消费和贸易发展一般趋势和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其中量化模拟预测部分采用了计算机局部均衡模型(CPE)。

本节由以下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奶业现状以及世界奶业发展趋势的一般介绍,统计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第二部分介绍了世贸组织背景、WTO农业协定的核心内容以及入世后中国奶业政策面临的调整,参考资料主要出自粮农组织(www.fao.org)和世贸组织(www.wto.org)的官方网站。第三部分展示的是执行WTO规则对中国奶业影响的量化模拟模型结果,主要内容摘自由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程国强博士主持的执行WTO规则对中国乳业的经济影响的研究成果。最后阐述的是入世对中国奶业发展的利弊分析,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6.1 世界奶业的发展趋势

6.1.1 世界奶业生产

1999年, 全球奶的总产量为5.64亿吨。原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其中欧盟15国的牛奶产量占全世界的36%,美国占21%。

近十年来,全球奶的生产始终以年增长1-2%的速度缓慢增长。预计今后五年将继续维持缓慢增长的格局,每年增长1%左右,至2005年达到6.15亿吨。

世界奶类生产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1.占全球牛奶产量71.7%的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牛奶产量限制政策。

2.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牛奶生产持续增长,但被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的下降所抵消。

展望未来,世界牛奶生产的中长期(未来十年)趋势主要有:

棗奶类生产的增长点主要是需求旺盛的亚洲和拉丁美洲。主要的国家和地区有。亚洲: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拉丁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和乌拉圭。此外,由于出口增长的刺激,大洋洲的牛奶生产也将呈现出较快的上升势头。

--美国的牛奶生产将伴随消费的增加而缓慢增长。

--东欧国家缓慢恢复,国内需求增长更慢。

此外,发展中国家奶产量的增长也导致了牛奶在奶类总产量中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奶类产出的 99 % 来自牛奶,发展中国家奶类产出的三分之一来自其它动物 (水牛, 羊和骆驼)。特别是水牛奶占到了世界产量的10 %。在印度,水牛奶产量7400 万吨,占该国奶类产出的 55 %。

中国奶业生产起步晚,起点低。解放前,除新疆、内蒙等少数民族牧民外,牛奶生产和消费很少。本世纪初,个别沿海城市(如上海、南京等)郊区出现了零星的商品化牛奶生产,主要是供应在华外籍人士等特殊对象消费。

解放后,中国奶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特别是七十年代末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十年,奶类生产量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迅速增加。进入九十年代,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等原因,中国奶类生产的增长出现了减缓趋势,但年均递增率仍然达到了5.8%,远远高于1%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尽管增长较快,但中国奶类总产量同乳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www.fao.org

6.1.2 世界奶业市场

就世界范围而言,奶和奶制品市场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形势。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收入增加继续维持增长趋势,奶和奶制品在食品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将继续增加。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连锁超市在乳品销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为奶和奶制品的销售环节要求具有冷链系统和较大的货架空间,如果连锁超市在上述两方面积极配合,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乳品消费。最后,伴随着乳品市场集中化程度的迅速增长,乳品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场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例如丹麦的MD公司控制着全国85%的乳品市场;在拉美等国,乳品市场基本上被几家欧洲大公司控制。

近年来,鲜奶消费在中国乳品市场上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据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的统计,占中国乳品市场份额第一位的仍是奶粉,1997年达到到了50%。

6.1.3 世界奶业消费

就世界范围而言,全球奶制品消费呈现出以下趋势:

--注重品牌效应。就象美国的可口可乐一样,瑞士的雀巢、意大利的帕玛拉特等国际知名乳品品牌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注重质量和卫生。奶和奶制品以其丰富的营养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即使高能量的黄油和奶脂也被认为是天然的高能量而被消费者认可。

--乳品消费的多样性。有机奶和维生素奶等新品种在国际市场日渐流行,鲜奶消费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打破。

--饮食习惯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在餐馆就餐,西餐快餐店(如麦当劳、比萨店等)出售的食品多添加有奶酪。即使在家中做饭也以超市采购的半成品为主要原料,因而奶及含奶食物的消费量增加。

1998年中国人均占有奶量仅为6.8千克/人.年(下同),不论是同发达国家(300千克)还是同世界平均水平(100千克)相比,都相距甚远。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www.fao.org

6.1.4 世界奶业贸易

1989-1994年间,世界奶产量的6%左右用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比率较高的乳品是奶粉和黄油,分别占各自产量的30%和12%。

1994-96年世界年均乳品出口额为282.36亿美圆,其中欧盟占76%,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占10%,北美占3%。乳品进口国(地区)依次是欧盟(61%),近东及北非(8%),拉丁美洲(7%)和北美(3%)。

预计随着国际乳品贸易自由化进程逐步深入,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乳品出口将显著增加。欧盟的乳品出口将会减少,进口增加。

中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不大,一般在0.3-0.4%之间,在世界乳品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很小。中国目前是乳制品的净进口国,1992-98年间,年均净进口值在2195到5415万美圆之间。

在进口乳制品中乳清粉占的比重最大,一般在50%左右;其次是浓缩奶,占40%左右。而黄油、乳酪等占的比重很小。主要的进口国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荷兰。出口方面,以向周遍国家和地区出口鲜乳制品为主。其中向港澳地区出口的鲜奶占整个鲜乳制品出口量的99%。

资料来源:丁平:中国乳业经济研究

6.1.5世界原料奶价格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高科技投入和集约化经营,大洋洲的原奶价格最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每千克奶的价格仅为15美分。欧盟最高,为50美分,北美居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中国1997年的原奶价格为20美分。

6.1.6世界奶业贸易政策

近十几年来国际乳品市场扭曲程度一直很高。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奶农利益、避免库存和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干预乳品贸易。欧盟、美国等国家(地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政策对奶业的生产和贸易进行干预:价格支持政策、直接收入支付与投入品补贴、进口配额与关税、供给管理、垄断贸易和动植物卫生检疫等。(乳品贸易政策改革的论述见第二部分)

6.2 农业协定的核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6.2.1 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般介绍

世界贸易组织(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是一个全球性的经贸机构,其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促进各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和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减让关税,从而促进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和生产交换,达到共同提高经济水平和经济繁荣的目的。

WTO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棗公平贸易。各成员国采取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进出口经营,不能采取倾销或补贴的方式扭曲国际贸易竞争。

棗关税减让。关税减让谈判一般在产品主要供应者和进口者之间进行,其结果适用于其他成员。

棗透明原则。指成员国管理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司法判决等要高度透明。

棗非歧视性。即普遍适用于成员国之间的一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自成立以来,通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解决争端机制、补贴纪律、可持续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把协调管理的触角从边境措施延伸到国内决策与立法,监督职能空前强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联合国

中国政府是关贸组织的创始国之一。1950年台湾当局宣布退出。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要求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以中美、中欧达成贸易协定为标志,中国目前已完成了同大多数成员国的贸易谈判,目前正在谈判签署入世的法律文件,有望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2.2 WTO农业协定

农业历来是受贸易保护最重、贸易壁垒最为森严的领域。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乌拉圭回合全球贸易谈判(1986-1994)中,农产品第一次被纳入其中。以达成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为标志,国际农产品贸易朝自由化方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扩大市场准入。将非关税贸易壁垒转化为关税,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削减关税。发达国家从1995年到2000年,用6年的时间将农产品的平均关税减低36%;发展中国家到2004年,用10年的时间将减低24%。

2、减少国内补贴。发达国家从1995年到2000年,用6年的时间将综合支持量(AMS)减低20%;发展中国家用10年的时间将减低13%。

3、限制出口补贴。减低出口补贴的幅度与关税减让的程度大体相同。

4、统一卫生检疫标准。本国的动物和食品卫生检疫标准不能成为阻碍农产品自由国际贸易的壁垒。

表6.1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的主要内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6: 1995-2000    10: 1995-2004关税
农产品平均关税降低             36%             24%
国内保护
农业保护的AMS指标降低        20%             13%
出口补贴
农产品出口补贴额降低        36%             24%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www.wto.org

6.2.3 WTO协议下奶业政策框架

首先,第三部分所介绍的WTO农业协定是世界乳业政策改革的基本依据和纲领。

第二,大部分乳品由于暂时不能完全关税化,目前的改革方向是采用关税配额(TRQ)管理,并逐步扩大关税配额量。

最后,1979年关贸总协定(GATT)东京回合签定了规范乳品贸易的协议棗国际乳品协议。协议规定了适用于乳品的税号(0401-0404)。在三个附件中分别规定了奶粉、奶脂和奶酪的含脂量、最低出口价和销售条件。协议有效期为三年,到期后经成员国讨论、修改并延长。乳品协议的目的就是在市场条件尽可能稳定的条件下和在进出口国互利的基础上扩大世界乳品贸易并逐步实现自由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6.2.4 WTO协议下的乳品贸易自由化

1、扩大市场准入。国际乳品协定成员国(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除关税削减外还就关税配额量的扩大作出了承诺。然而全世界乳品配额的完成率只有71%(1998年)。因此,如何完成TRQ的完成率以及降低配额外税率成了各国关注的焦点。

2、削减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分别出台了各自的农业改革政策,做出了逐渐削减最低保护价和出口补贴的承诺。但各国承诺减少的幅度及过渡期的长短不尽相同,特别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棗2000议程中关于奶业改革部分引起了北美和大洋洲的不满,被称之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倒退

3、地区性贸易协议下乳业自由化。主要涉及以下四大贸易协议: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方共同市场和澳新经济关系协定。这些协定的基本精神就是在协议签定国之间尽可能实现自由贸易,大幅削减或完全取消关税、放开市场,当然包括乳品贸易。

6.2.5 中国奶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税降低

目前中国农产品的平均税率已经削减至21.25%,其中原料为16.5%,半成品为24.2%,制成品为27%。

根据2000年达成的中美农业协订,美国要求中国农产品进口平均关税到2004年降至17%。

资料来源:中美农业协定,www.usda.org

表6.2 中美农产品贸易协定中奶制品的关税减让

        当前平均关税(%        2004年降低至(%
奶酪                 50                 12
酸奶                 50                 10
乳糖                 35                 10
冰淇淋        45             19
奶粉                 25                 20
其他                 25                 1

资料来源:中美农业协定,www.usda.org

以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协定的要求衡量中国现行的奶业生产和贸易政策,入世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乳制品进口关税减让。

首先,在中国乳制品进口环节中不存在进口限额或国家垄断贸易等非关税措施贸易壁垒;

其次,在中国的奶业生产中,基本不存在按单位生产量或其它形式的对生产者的直接支持;

第三.中国是乳制品净进口国,出口量不大,鲜乳制品主要出口目的地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且不存在出口补贴。

综上所述,入世后奶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降低乳制品进口关税(目前进口乳制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40%)后可能面临的进口增加。

6.3 入世对中国奶业的影响

6.3.1 一般阐述

从事奶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在各国和地区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各国乳品生产竞争优势的差异,从而使得乳制品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今后一端时期内原奶的价格是决定乳制品生产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决定乳制品生产竞争优势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制约。这是因为:

1、同大多数农产品生产一样,奶类生产在较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制约,比如土地、饲料、气候等。

2、与粮食作物等初级产品相比,奶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原奶生产还是乳品加工,其技术、工艺、设备的开发和生产都已相当成熟,并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乳品设备生产集团,各国在加工技术和成本上差异不大。

3、从当前国际贸易的现实看,乳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原奶的竞争。原奶生产边际利润率较高的国家往往占有优势。

6.3.2 计量分析方法

1、计量模型介绍

中国农业与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是一种局部均衡模型,是在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所的国家政策与预测模型(CPPA)的基础上开发的,主要用来分析农业贸易政策改革的经济影响,并可以预测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中长期趋势。

CATP的基本原理是总供给=总需求。均衡通过收入与价格弹性调节达到。供需平衡方程式为:

期初库存+生产+进口-期末库存-出口-消费=0。

具体到奶业,一方面奶类(模型中的奶类指的是原奶,不包括各种乳制品)供需由零售价格通过影响人均消费来影响总需求,还通过人均收入和人口数量变化影响总需求。另一方面,零售价决定生产者价格,生产者价格又决定奶牛饲养头数,从而影响总供给。供需之间的差距部分通过进/出口和期初/末库存来调节。影响乳制品进出口的因素有基准价、运费和税率。进口价=(基准价+运费)*(1+税率)。进口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零售价,进而影响供需平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反复迭代网,多次迭代最终使乳品供需达到平衡。

2、模型的基本假定

加入WTO后的中国乳制品关税削减承诺

                    基础税率      2000.1.1    2004.1.1
约束性税率    约束性税率
乳和奶油    0401000-3000        25         24        20
固体乳和奶油0402100-2900        25         25        25
未加糖乳和奶油04029100        50         48        40
其他糖乳和奶油04029900        50         45        25
酸乳    04031000                 50         42        10
其他酪乳、结块乳和奶油04039000    50         44        20
乳清    04029100                 6         6        6
其他乳清    04029900             50         44        20
黄油    04051000                 50         46        30
乳酱    04052000                 50         47        35
其他从乳中提取的脂肪04059000 50        46         30
鲜、粉化乳酪04061000-30000    50         42.4         12
其他乳酪04064000-9000        50         46        30

3、方案设计

A.基本方案:假设中国不加入WTO,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保持现行贸易政策不变。

1.保持现有非关税措施;

2.所有农产品保持现行的21.2%的平均关税;

3.乳品保持现行的40%的平均关税;

4.不实行关税配额管理。

B.WTO方案中国加入WTO,并且承诺:

1.取消非关税措施;

2.到2004年所有农产品平均关税由现行的21.2%采取线形递减的方式下降到17%;在新一轮农业谈判中不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即2005-2015年维持2004年的既定关税;

3.乳品平均关税由现行的40%线形递减22.5%,2005-2015年继续维持22.5%的平均关税;

4.2000-2004年大宗农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在新一轮农业谈判中不承诺取消农产品关税配额,即2005-2015年保持2004年的关税配额量;

5.乳品不实行关税配额管理。

C.WTO方案中国加入WTO,并且承诺:

1.取消非关税措施;

2.到2004年所有农产品平均关税由现行的21.2%采取线形递减的方式下降到17%;在新一轮农业谈判中承诺实行完全自由贸易,即2005-2015年实施0关税;

3.乳品平均关税由现行的40%线形递减22.5%,2005-2015年继续维持22.5%的平均关税;

4.2000-2004年大宗农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在新一轮农业谈判中承诺取消农产品关税配额,即2005-2015年取消配额内外差别税率,对农产品实施单一0税率;

5.乳品:不实行关税配额管理。

4、模拟结果

表6.3 各种方案模拟结果

2005年,千吨,亿元

 

基本方案

WTO方案

变动(%

WTO方案

变动(%

生产量
生产者价格
进口
总消费
消费者价格
出口
农民纯收入

11,484
4,213
919
12,271
4,971
131
96.76

11,316
4,163
1,305
12,489
4,912
133
70.67

-1.46
-1.18
42
1.77
-1.18
0.99
-26.96

11,204
4,152
1,516
12,725
4,899
155
46.52

-2.43
-1.43
65
3.70
-1.43
18.14
-34.71

资料来源:"执行WTO规则对中国乳业的经济影响"

5、模拟结果的分析

--乳制品进口显著增加

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乳制品市场竞争加剧。乳制品进口增加幅度较大(增长42-65%),出口则没有明显变化。

--奶类生产增长速度放慢。

由于进口乳制品的替代作用,国内牛奶生产受到限制。预计2005年的奶总产量为1120-1132万吨,比不加入WTO情况下减产1.46-2.43%。国内乳品工业产值有所下降(-2.62-3.83%),但影响不大。农民纯收入降低,生产者福利有所减少

--消费者福利将进一步提高

由于奶及奶制品实际价格的整体下降(下降幅度预计为1.18-1.43%),使消费者受益。

6、模型本身的缺陷

首先,为便于收集资料和参数测定,模型中设定了一些前提,不可避免地使得模型的模拟结果带有局限性:

模型中假定中国奶制品进出口贸易的变化不影响国际价格。由于目前中国奶制品的贸易量占世界比重很小,这样的假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随着中国奶业生产和消费的不断增长,中国奶制品进出口量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国际乳品价格;

模型是建立在正常气候条件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的。中国是发生气候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比较大。中国目前奶牛饲养水平较低,今后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单产提高、生产效益增加,从而影响奶业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可能性应该超过正常的范围。

其次,同其它任何一个经济学均衡模型一样,本模型缺乏对环境保护、失业与就业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最后,由于国内奶业生产的统计数据不完整,可能会影响到模拟数据的准确性。

6.4 结论和对策

6.4.1 把奶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环节:入世利大于弊

首先,入世后随着奶制品消费价格的下降,消费者福利的增加大于生产者福利的减少,因而国家的整体福利有所提高。

其次,国内奶业生产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把从奶业中退出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用于中国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6.4.2 国内乳品业可因势利导、驱弊致利

首先,中国奶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市场问题。中国目前人均消费奶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开发牛奶市场的潜力很大。但如何把潜在的市场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养成喝奶的习惯要从青少年抓起,需要较长的时间。高质量、新品种进口乳制品的增加,有助于培育牛奶消费习惯。同时,发达国家在乳品市场营销方面经验丰富、方法独特,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有助于把整个乳品市场做大。

其次,预计入世后中国乳品市场将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牛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地区的乳品进口增加较快,二是随着乳品市场细分化程度提高,竞争的焦点将是发挥品牌效应。大宗乳制品贸易不会增加,受运输成本的制约,原料奶进口也将不会大幅增加。利润空间较大的成品乳制品进口的增长幅度较大。在这方面国内乳品企业大有作为。尤其是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液态奶的生产上,可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加大力度开发农村市场,积极占领农村市场。

第三,奶业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随着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盟)对本国奶业生产保护和出口补贴受到限制,增加了这些国家的生产成本。国际乳品业的知名企业(如达能、雀巢等)会逐步减少在发达国家的生产,而将发展重点转移到成本相对较低、距离消费市场较近的地区。在加上中国入世后投资和贸易环境的改善,一个必然趋势是国际知名乳品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在华的投资和生产力度,从而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国内乳品业的实力。

最后,竞争中优胜略汰的市场准则将有力地推动国内乳品企业转化机制、提高效益的改革步伐。

6.4.3 政策建议

针对入世本身而应采取的直接对策:

(1)调整关税结构,对国内生产冲击不大的乳品制品可以适当加大进口关税下降的幅度。对国内生产可能会带来冲击的乳制品品种还要维持一段时间的较高关税。

(2)加大打击走私力度,防止伴随乳品进口增加而来的走私猖獗。

(3)研究加入国际乳品协议的可行性,积极参与全球乳品贸易政策的制定。

(4)逐步建立WTO框架下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最紧需的是培养一批熟悉WTO规则和奶业基本情况,熟练掌握外语,精通国际经济法的人才。根据统计,自1995年WTO成立至今,涉及农产品的贸易争端事件最多,达到了50%以上。中国加入WTO后,奶业所面临的贸易争端诉讼与反诉讼事件也不会少。

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刚刚起步,WTO规则不可能含盖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每个方面。即使现有规则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模糊性,甚至是缺陷。做为未来WTO成员国,我们一方面遵守承诺和规则,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内奶业的保护。这就需要我们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对国际乳制品贸易进行动态的研究和监控,一方面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国内奶业政策决策者和生产者,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国际乳品贸易中可能存在的对中国乳品的不公正待遇(如进口歧视和出口倾销),及时加以纠正和解决。

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对策:

不管加入WTO与否,中国奶业都要发展,都要有一个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只是加入WTO增加了加速实施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些战略对策主要有:

(1)加大对原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支持力度;

(2)对奶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划;

(3)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4)加强引导消费,推广牛奶早餐学生奶

针对入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应急对策:

(1)建立奶牛风险基金,防止大起大落;

(2)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液态奶市场;

(3)开发农村市场;

(4)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乳品加工企业改革。

如何用足入世带来的有利条件而采取的发展对策:

我们还应看到加入WTO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条件的不断改善,也会给奶业出口带来一些有利条件。目前阻碍中国乳制品出口的最大障碍是乳制品的卫生质量差,达不到进口的卫生标准。突出的表现是原奶中的抗生素残留超标。采取灵活定价策略,全面推广以质论价体系,鼓励奶农生产高质量的原奶,是增加出口的最有效措施。 


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对策建议

 

7. 1 未来15年中国奶业总体描述

中国奶业将在未来15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无论从需求还是供给方面看,奶业的高速发展条件都已基本具备。在需求方面,2000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仅为7.38千克,远低于世界人均100千克和发达国家260千克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肉、蛋总产跃居世界第一,人均肉类和蛋类产量分别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后,要继续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改变中国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量仍然不足的状况,增加奶类消费是首要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营养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学生饮用奶计划等一系列促进奶类消费措施的加紧实施,奶类的潜在发展空间将逐步转化为实际的市场需求。在供给方面,要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都要求加快发展畜牧业,奶业作为畜牧业中潜力最大的部分被作为发展的重点,政府和农民对发展奶业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农业部制订的《畜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发展奶类生产,并将奶业发展工程建设列为重大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奶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和乳品加工业都已具雏型,公司加农户等适合中国特点的奶业生产组织形式也已初步形成,奶业加快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

与高速增长相伴随的将是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和产品结构的优化。由于未来中国奶业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市场消费拉动,产品结构变化和产量的增幅都将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对市场的依存度很高,因而此次奶类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将伴随着产品质量的明显改善和奶制品结构的优化,产品档次提高、花色增加,购买更加便利,消费者福利大为增加。

原料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将出现质的飞跃。以公司加农户为典型形式的各种奶业产业化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和养殖小区等组织形式将更加普遍,原料奶生产和加工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以农户为单位的原料奶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纳入产业化体系中。随着规模的扩大和良种及配套饲养技术的推广,原料奶的单产水平和质量都将明显提高。此外,与原料奶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优质饲料作物生产基地也将逐步得到发展。

乳品加工业整体素质将全面提高,实现产业的升级。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兼并和改制,乳品加工企业的集中度将显著提高,一批大型企业将在优胜劣汰中成长壮大起来,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都将迈上新台阶,由此推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显著提高。

奶产品流通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原料奶质量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优质优价原则得以切实执行;各种形式的奶产品销售网点广泛延伸,奶制品包装、保鲜技术进一步改善,销售方式较为先进合理。

奶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将进一步优化,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将基本形成。传统的原料奶生产基地东北奶牛带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与乳品加工业向消费地转移的趋势相适应,靠近经济较发达、城市较集中的东部消费区的华北和中原奶源基地将得到发展壮大,为东部消费区提供液态奶等奶制品;中小城市近郊和大城市远郊的奶业也将继续发展,保证市民鲜奶供应。

总的来看,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到2015年中国奶业不仅产品产量和质量将有大的提高,而且从原料奶生产、加工到奶制品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都将获得飞跃性的进步,奶业生产和消费都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7. 2 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

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从开拓市场入手,以消费拉动生产,全面提高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中国乳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是市场消费。中国奶业之所以长期发展缓慢,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奶产品的消费水平太低,奶类的市场需求十分有限。目前奶类总产和人均占有量仍在世界上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改变这种状况的突破口就是要引导消费、开拓市场,以消费拉动生产。不少国家已经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我国近几年奶类增长速度加快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增加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引导消费、开拓市场方面,政府和企业都大有可为。二者应互相配合,各司其责,各展所长。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奶产品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消费引导工作,培育新的消费者群体;同时为奶制品生产、销售企业制订和实施市场营销策略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进行市场细分,创名牌、出新品,同时改善乳品销售,直接开拓市场。在开拓市场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原料奶生产紧紧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原料奶生产与乳品加工业的协调发展;要从优化生产组织形式、增加技术含量等方面着手,提高原料奶产量,改进质量。

7. 3 中国奶类中长期发展的具体对策

7.3.1 加强奶业宏观管理

中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重视对奶业和乳品市场的调查研究,提供相关市场信息,加强对奶业发展的指导。要制定和完善发展奶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各地要建立奶业发展基金或风险基金,增强奶业抗风险的能力。要重视对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后出现的新形势的研究,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要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的工作,发挥其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以促进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

7.3.2政府继续积极引导奶类消费

要从增强人民体质、促进民族强盛的高度重视奶类的消费问题。通过各种媒体,向民众广泛宣传奶产品的营养作用。政府要对宣传乳品营养知识的公益广告加以资助,对乳品的商业广告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要继续扩大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和战士奶计划,将更多的人口纳入该计划,成为计划的受惠者和今后潜在的消费群体。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支持力度,尽快出台对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优质学生奶源基地建设和监管人员的培训。

7.3.3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奶业无论在原料奶的单产水平、质量还是乳品加工设备、工艺以及乳品营销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借鉴、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将有效促进中国奶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除了上述已提到的鼓励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学习成功的营销经验、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外,还应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继续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奶牛优良品种,进一步改良和提高中国奶牛性状。要引进乳品加工工艺,增加乳品花色品种。一些奶业发达国家乳制品品种十分丰富,仅奶酪品种就达几百个,与我国奶酪品种几乎空缺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非常值得中国认真加以学习。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科学的奶业生产组织形式和乳品加工企业的管理方法,提高奶业经济效率。

7.3.4 加强扶持原料奶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

按目前常规的扩繁技术,牛奶产量的增幅难以突破9%,因此,要适应市场可能的更高的增长需求,必须加大非常规扩繁技术的推广工作,同时努力提高单产水平。要加大科技投入,实施胚胎移植工程,加快良种扩繁速度,尽快增加良种存栏;要继续加强以常规技术为基础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使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要增加投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品种改良步伐。要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奶牛饲养配套技术,推行规范化饲养和机械化挤奶,强化疫病防治,努力提高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要通过政府投资,分期分批建立一批良种奶牛基地,同时,要加快奶山羊和水牛改良基地的建设步伐,开发水牛奶业,提高我国原料奶的整体供应水平。

要加强优质饲草饲料的生产,加快实施粮-经-饲的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青贮玉米和优良牧草,大力推广青贮技术,为发展奶牛提供优质饲料,同时加强对奶牛营养问题的研究,改善奶牛营养,提高奶牛单产。

就目前中国的情况看,优质优价是提高奶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们在本报告的前面部全完善奶产品质量标准,提高鲜奶检测技术水平和可操作性,使分中还明确提出优质优价是中国奶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要尽快健原料奶和加工制品的优质优价原则得意切实实行。

7.3.5 优化奶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原料奶规模化生产

中外的大量经验证明,对于奶类这种保鲜要求很高的产品,公司加农户企业加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是较为适宜的生产组织形式。要促进奶类产业化生产的发展,积极推广石家庄三鹿集团、内蒙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经验,鼓励乳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实行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如龙头企业上缴国家增值税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通过加工企业和农户的紧密结合,分担和化解鲜奶生产者的市场风险,分享鲜奶加工的部分利益;通过产业化服务,促进奶牛饲养者提高饲养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形成较大型的专业生产者群体和由此组成的稳定的奶源基地。同时,要鼓励以奶农技术协会、奶农合作社和奶牛生产服务站等组织为龙头的其他形式奶类产业化的发展,为奶牛饲养者提供饲养管理技术、繁殖、疫病防治、鲜奶销售、机械维修等全方位的服务,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7.3.6 加强对乳品加工企业的行业指导和技术改造

要重点扶持大型乳品加工骨干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形成实力雄厚的民族乳品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乳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要鼓励乳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乳品企业引进乳品生产设备和零配件,给以减免海关增值税,乳品加工企业对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所需贷款要实行优惠;要特别重视收奶设备的更新改造,解决原料奶入厂前污染这一影响奶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政府还应对乳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大型乳品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直接加以扶持,促进乳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乳品质量的提高。对国产乳制品应减免增值税,对纯牛(羊)奶及其他含乳饮料及奶粉等乳制品均按10%征收,对学生奶应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以降低乳品价格,刺激乳品消费。

7.3.7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要组织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国际交流,学习发达国家乳品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经验,提高中国乳品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广告、品尝会、奶类消费知识宣传等各种营销手段,增强消费意识,扩大市场;要继续调整奶产品结构,把液态奶作为市场开拓的重点,挖掘液态奶市场的巨大潜力;要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乳品销售网络,对企业进行乳品冷链、销售体系建设,政府要给予资金支持或贷款优惠政策;促进送奶公司等乳品销售企业的发展,努力改善乳品的供应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购买渠道;鼓励企业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新产品开发,进一步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对各种不同口味产品的需求,特别要针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发受儿童欢迎的各种风味奶,培养新一代稳定的奶类消费者。

7.3.8扩大城市市场,开拓农村市场

目前城镇居民消费群体正逐渐形成,城镇是中国乳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但这并不等于要忽视农村市场。毕竟中国的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而且农村奶类消费水平极低,人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的约1/10,市场扩张的潜力很大。如果说中国奶类市场有潜力,那么,这种潜力的大头在农村。尽管要将农村市场潜力转化为实际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远见的做法应该是从现在开始就着手农村市场开发的前期工作。

上述由政府牵头的学生饮用奶计划,要试行在有条件的地区向农村地区延伸,在农村培育新一代消费群体,这样做甚至比在城市推行更具必要性,意义更加深远。乳品加工企业也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努力生产适应农村市场的产品,如不需要冷链设备的超高温消毒奶,并尝试在促销期低价销售,政府对企业促销期的相关税收给予减免。同时,要着手加强农村乳品销售网点的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居民购买乳品的方便程度。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湖北,湖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1990年.

中国奶业协会等编:《中国奶业与入世研讨会》,上海,2000年11月.

王怀宝主编:《中国奶业50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2000年.

上海市奶业协会等编:《创建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奶业》,上海,2000年.

中国畜牧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畜牧业年鉴1999》,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0?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编委会:《中国食品工业年鉴1998》,北京,改革出版社出版,1999年.

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编委会:《中国食品工业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0年.

农业部畜牧局课题研究报告: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研究,1999年12月.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1995?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李易方编:《奶业春秋》,北京,中国奶业出版社出版,1999年.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1995?000》,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编:《中国市场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刘江主编:《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9?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奶制品市场消费者行为及偏好调查报告》2000年10月。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对外贸易年鉴1999/2000》,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

程国强等:执行WTO规则对中国乳业的经济影响,2000年.

丁平:中国乳业经济研究,2000年.

Dixit,Praveen(1996):Agriculture and the WTO: the Road Ahead,Agricultural Outlook/December, 1996.

Griffin, Michael(2000):Outlook for World Dairy Development.

Jachnik, Philippe(1999):The World Dairy Situation: A World of Challenge for the Dairy Industry.

Konandreas, Panos(1999):International Prospects for Dairying in the Next WTO Negotiating Round.

Scher, Peter(1999):Trade Policy Challenges for The Next WTO Round.

Website of FAO,http://www.fao.org.

Website of USDA, http://www.usda.gov.

Website of WTO,http://www.wto.org.

 

 


附录 1: 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

 

1 中国学生饮用奶计划启动的原因

1.1 简要历史回顾

在80年代中国就有部分城市在小范围实行过学生奶计划,但因一方面缺乏政府的统一组织、统一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包装过于简单无法达到安全卫生的要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学生饮用奶一度中断。

进入90年代,特别是95年以后各地的奶制品企业以其各种方式进入学校的商品运作逐渐兴起。既无严格的质量标准,又无统一的技术卫生监督制度,在个别学校学生饮用牛奶也曾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

1.2 国际发展经验

中小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明天,是一个国家未来整体竞争力的主体,中小学生的体质受到了全球多国的高度重视。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学生奶计划迄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近二、三十年,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推广了学生饮用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FAO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近40个国家通过政府财政和行政力量组织实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通过专项计划向学生供应牛奶,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还包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肯利亚、巴西等一些次发达国家,视国情不同,有45%的国家补贴奶;28%的国家对部分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奶;27%的国家提供折扣奶(按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二折扣)。学生奶计划的实施在各个国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3 青少年一代身体状况的严峻现实

在中国12亿人口中,未成年青少年人数近3亿,占人口总量的近1/4。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是一项关系到中国二十一世纪整体竞争力的特殊关怀工程,可以说是一个振兴民族未来、持续发展的灵魂工程。中国最近的一项营养调查发现,0-5岁的儿童人群中,身高达不到标准的占32.85%,其中城市为20.3%,农村为35.8%,有些贫困地区身高不达标的儿童占50%以上;体重不达标的占18%,其中城市为10.5%,农村为19.8%。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倍受媒体关注的中日两国青少年身高的比较结论,令世人震惊的结果是中国青少年总体身高矮于日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青少年营养问题的严重性。本世纪30年代,日本18岁男女青年的平均身高只有161.8厘米和151.2厘米,而到80年代18岁男女平均身高已经分别达到170.8厘米和157.8厘米。日本青少年身高的快速增长,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战后日本政府实施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结果。

2 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主要内容

2.1 组织机构

由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轻工业局参加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国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工作。

2.2 项目目的

全面提高青少一代的身体素质。中小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全国共有中小学生2.08亿,其中城市学生为3,300万之多。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不仅可以改善青少年的膳食结构,提高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饮奶习惯,从而逐步推动整个民族膳食结构的改变。

引导奶消费、改善全民族膳食结构。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口为12.8亿。1999年中国奶类总产量为807万吨。人均6,000克/年,仅及国际平均水平的1/15。牛奶是自然界中最接近完善的食物,也是中国居民目前最缺乏的一种食物。奶业是节粮型动物蛋白产业,提高居民饮奶水平,符合中国资源与人口状况,不会影响中国国家食物安全战略。

将推动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中国政府已将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奶业列入未来5年农村的重点发展产业。目前中国农业出现了低水平的结构性过剩,乳制品需求强劲,市场前景广阔。学生奶计划的实施将拉动畜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事实上奶牛养殖业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奶农每养殖一头奶牛平均每年可获利4,000元以上。

2.3核心内容

基本原则 安全原则,就是卫生第一,不发生事故;营养原则,就是专门配方,含乳饮料排除在外;方便原则,就是便于饮用,不需冷链;价廉原则,就是价格低于同规格产品。

学生奶的品种、容量、保质期、价格 根据中国10多年来学生奶工作的经验以及我们在20多个城市所作的调查,综合考虑到中国消费环境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合格的消毒牛奶或针对学生营养状况所研制的强化消毒牛奶作为学生奶,保质期不低于6个周。每一份牛奶的净含量180-200毫升。同时要求学生奶价格应低于同类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而且凡使用中国学生奶标志的学生奶均不得作为普通商品奶上市销售。从各试点城市的实践来看,上述规定受到了乳品企业、学校、家长及学生的普遍认同。

2.4 实施步骤

中国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采取先试点、后推广,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方针。具体实施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首先在京、津、沪、穗、沈五城市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对学生饮用奶标志、质量标准、生产企业认定标准、管理办法等提出规范意见。试点工作已于1999年正式启动。试点时间三年,届时参加饮用学生奶的人数将达25%。

第二步:向15个省会城市扩展。包括重庆、成都、昆明、西安、等十五个城市目前已开始部署,2001年正式启动。

第三步:向中小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城镇推广。向中小城市和部分城镇推广,主要由各省(市)地方政府自行组织安排实施。

3 学生饮用奶计划面临的问题

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一方面国家要求生产供应单位做到微利保本,价格要低于同类产品15-20%;另一方面学生饮用奶又要求实行统一包装、标准、容量、标志和保质期。这些措施对保证学生奶的安全和卫生,无疑是必须的,试点城市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应该看到的是,这些硬性要求,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学生奶供应水准。但是,从整体上看,超出了中国乳业加工企业技术与质量的平均水平。在中央政府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的条件下,全面启动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完全按制订的规定组织实施,就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实际情况而言,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主要的阻力是:

奶源质量问题 学生饮用奶的生产必须保证高度的安全性,但是严峻的现实是,中国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大城市郊区的国营奶场采用机械挤奶外,其余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奶牛场包括内蒙、黑龙江、河南、河北等生产区,以及重庆、西安、沈阳、天津等市郊的牛奶生产场基本采用手工挤奶,奶源卫生质量都将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液体奶加工能力不足问题 学生奶专用的高温消毒奶将面临不足的局面。在计划实施学生奶的36个大城市,有在校中小学生3,300万左右,以每人每天饮用200ml,每年按300天计算,每个学生每年需要消耗60千克牛奶,如果按计划,在36个城市中25%的学生饮奶,则有825万学生,那么每年需45万吨超高温消毒奶,相当于中国目前全部超高温消毒奶的200%;相当于全国液态奶总产的三分之一左右。为稳定市场的正常供应,保证居民正常生活所需,就需扩大高温消毒奶生产,据我们测算,每个实施学生奶计划的城市将有必要增加超高温消毒奶生产线。

理念统一问题 学生饮用奶计划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核心理念是把最优质的牛奶,通过最好的包装、以最廉价的方式送到学生手中。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我们民族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种种原因,中央政府目前没有对这个庞大的计划予以必要的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实施涉及的政府、企业和学生三个主体,在对学生饮用奶计划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差距,政府希望通过计划实施保证学生得到的牛奶在质量、营养和价格优于市场水平。生产企业主要把学校看成一个现实的大市场,忠诚品牌的消费群体,未来的安全性、质量和价格优于市场水平,基本是以现实赢利为基础。学生则希望通过计划实施得到的牛奶在安全性、质量和价格方面有更优惠的保证。显然,没有政府无偿资金作为保证,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核心观念在实施中能否统一被多方认识并接受,将是一个敏感和复杂的问题,简言之,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最终责任,究竟该由谁来承担?将是我们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过程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需要大家回答并逐步达到认识和行动上的统一。

组织协调问题 学生饮用奶计划是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宏大工程,关系到全体公民人数的近1/4的青少年身体健康,工程一启动将长期实施下去,这个计划的实施直接涉及奶农、乳品企业、学校、学生、家长以及农业、卫生、教育、质量监督、物价、交通等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政府权威机构的组织,计划启动将是十分困难的,在今天各级政府全面裁员精减机构的背景下,应从二十一世纪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高度,将学生奶的组织实施列入政府组织机构和职能之中。

服务规范问题 学生饮用奶计划是政府组织,由乳品企业和学校来实施的特殊关怀青少年一代健康的计划,实质是一项十分特殊的消费品服务。服务对象是青少年一代,服务规范与否直接关系青少年一代身心的健康。

教育部门的配合问题 实施国家学生奶计划将影响到目前许多学校教师的既得利益。目前许多含乳饮料、碳酸饮料通过高回扣的商业行为进入了学校,而国家学生奶计划为保证学生能喝到质优价廉的鲜奶,无法给教师太多的劳务费,所以来自教育部门的阻力将是学生奶计划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4 学生饮用奶计划试点中的一些争议

4.1包装问题的争议

首先是纸质包装还是塑料包装,争议的焦点是价格问题,一些城市认为中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支付能力有限,学生饮用奶以选择廉价的塑料包装为好。根据包材专用性、卫生性、安全性、特别是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方面考虑,还是以纸包装适宜。

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近700名学生、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 80%被访者认为学生饮用奶包材应采用纸包装,绝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采用纸包装,学生奶每月费用未过30元人民币,支付不成问题。

其次是屋形包装还是UHT利乐包装,争议的焦点是营养价值损失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巴氏消毒的屋形包装能更好保持牛奶的营养成份,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绝大多数城市和学校没有冷链系统,建设这个系统将消耗巨资,另外,学生是一个极不成熟的消费群体,屋形包装对阳光暴晒及保质期均有严格要求,学生饮用这种包装客观上存在不安全隐患,另外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超高温消毒利乐包装虽对营养有一定损失,但是安全性好,适合学生群体使用,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4.2 保质期具体限度也是一个争议问题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以课间饮用为目标的学生饮用奶,7天保质期完全可以达到要求,但是,由于冷链和阳光暴晒引出的安全性问题而被否定,60天的保质期又被认为过长,没有必要,学生不应为这样长的保质期付出经济代价,应该考虑学生假期的牛奶供应问题,以及启动之初生产企业采用专用包装一次生产一段时期供应的现实情况,目前,国家学生饮用奶以UHT包装为准。

4.3 品种问题争议

国家学生饮用奶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品种为以鲜奶为原料加工的纯鲜奶、花色奶和酸奶,列为学生饮用奶供应品种,问题是实践中一些生产企业用进口奶粉生产的还原奶来加工包装鲜奶、花色奶特别是酸奶,与国家现行的规定有矛盾,如何鉴别和限制将是一个具体的问题。

4.4 供应商选择的争议

首先是学生饮用奶供应企业的数量争议,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应按照学生数量和学校分布并根据供应企业申请条件确定供应企业,在学校与供应企业之间确定固定的供应关系,长期稳定,而另外一些人士则认为只要符合国家对供应企业申请条件要求的企业都应批准。这样便于形成竟争局面。有利于学生学校。和供应企业提供服务质量。

其次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争议,据调查,一些教师、家长认为学生饮用奶是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特殊关怀计划,直接关系青少年一代未来的身心健康,供应企业应选择国内企业生产的民族品牌,不应考虑外资企业的国外品牌,但另一些专家也提出,外资内资企业应一视同仁,主要应按质量、价格和服务水平来选择判断企业。

第三是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的争议,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法规中限制只能选择本地企业作为供应企业,原因非常简单,一是供应距离短,保鲜性好;二是发生质量卫生事故,地方政府便于管理和追索。当然这样也易引起市场的分割,造成三元、伊利、光明等著名企业的产品难以进入地方市场。

4.5 配送服务问题争议

学生饮用奶的配送工作是一项繁杂具体的工作,配送服务质量特别是校园内配送质量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饮用计划实施的成败,主要争议是这个过程是否应该收费,特别校园内部配送,教师是否应获得劳务费,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配送服务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教师执行,属于日常工作的增加,劳务费收取是必要的,主要问题是比例应该以法规方式明确,支付方式更应公开透明。

4.5中国学生饮用奶计划前景

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将全面改善中国青少年一代的身体素质,使中国公民近四分之一比例人数的营养状况得到提高,对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激烈的竞争,提高中国未来经济整体竞争力存在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们的营养学家、教育学家、经济学家、政府官员都应以未来民族发展竞争力的高度认识这个计划的重要作用,宣传呼吁牛奶对青少年健康的特殊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告诉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牛奶的营养价值优于含乳饮料和碳酸饮料。

我们中央、地方政府责任部门应为乳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主要是牧草供应改善,优质种牛引进,奶质检验设备的配备等方面应优先安排。

在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奶业协会、质检机构、专家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检查作用,按国家学生饮用奶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的规定条款,监督政府选定供应企业的公正性,同时,监督检查供应企业和学校在学生奶计划实施中的规范性。

在政府学生饮用奶按计划实施的同时,中央和各级乳业协会应制定民间推进计划,应用希望工程的方式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把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县、乡,经过筛选把符合条件的分期分批列入计划,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学校、学生,纳入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使这个计划被全社会所认识并逐步在全社会得到立体的、全方位的推进。

 

 


附录2 中国奶用水牛及奶山羊概况

 

.2.1 南方奶用水牛的改良和推广仍需时日

我国从70年代开始推广发展奶用水牛,但效果一直不太理想,近年广东、广西和海南奶用水牛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我国水牛存栏数量达2280万头左右,其中南方7省存栏数占了全国存栏总数的77%左右。奶用水牛占到全国水牛总数的0.5%左右。广东、广西和海南目前是我国奶水牛的三个主要发展基地,其中广东省奶用水牛占到全国总数的70%左右,广东、海南地区奶用水牛的发展解决了地方鲜奶消费市场奶源不足的问题。但总整体上看,南方奶用水牛要成为南方地区奶源供给的主要来源仍需时日,这主要涉及到市场需求、技术推广和资金等一系列问题。但从中长期看,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奶水牛生产者必将成为这些地区奶源供给的主要提供者。

附表2。1,我国奶水牛存栏、产量和分布
单位:头

 

存栏数

产量

产奶能力

 

 

千克/

全国总计

10000

11000

3-5

广东

7000

8000

3-5

附表2.2,1996-2000年我国南方主要地区水牛存栏统计
单位:1000头

地区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广西

4028

4147

4200

4337

4380.4

云南

2870

2916

2951

2926

2955.3

广东

2058

2065

2317

2288

2310.9

贵州

2051

2106

2169

2211

2233.1

湖北

1956

2029

2015

1948

1967.5

四川

1791

1799

1928

1916

1935.2

湖南

1526

1585

1841

1853

1871.5

江西

1360

1425

1361

1327

1340.3

安徽

1322

1300

1224

1182

1193.8

海南

784

790

801

828

836.3

重庆

496

478

505

549

554.5

其他地区

1480

1589

1353

1222

1234.1

全国总计

21722

22229

22665

22587

22812.9

2.2 奶山羊的生产有所增长

2000年我国山羊奶产量增长了7-8万吨左右,但山羊奶产量在总产量中的份额基本保持不便。

我国奶山羊存栏规模目前在470万头左右,占山羊饲养总规模的份额逐渐降低,这主要是近年我国肉山羊发展迅速。山羊奶的产量近两年有所上升,目前山羊奶的产量占到奶类总产量的11%左右。目前我国奶山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陕西、河北、新疆和河南,这5省产量占到国内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陕西的莎能奶山羊在产奶性能上属于全国最高水平。

附表2.3,1991-2000年我国山羊奶产量统计
单位:1000吨

 

奶类

山羊奶

占总产量比率

1991

5243

596

11.4%

1992

5639

608

10.8%

1993

5638

651

11.5%

1994

6089

801

13.2%

1995

6728

964

14.3%

1996

7358

1064

14.5%

1997

7748

800

10.3%

1998

7454

825

11.1%

1999

8069

893

11.1%

2000

8795

974

11.1%

附表2.4, 1999-2000年我国主产省山羊奶产量
单位:1000吨

 

1998

1999

2000

山 东

265.0

257.0

280.2

陕 西

224.0

234.2

255.3

河 北

101.0

104.6

114.0

新 疆

50.0

56.3

61.3

河 南

45.0

56.0

61.0

其他省份

140.0

184.9

202.2

全国总计

825.0

893.0

974.0

附表2.5,1996-2000全国奶山羊存栏统计
单位:1000头

 

山羊

奶山羊

比重

 

 

 

%

1996

123,158

4900

4.0%

1997

137,408

4100

3.0%

1998

141,683

4000

2.8%

1999

148,163

4200

2.8%

2000

154,090

4700

3.1%

注释:本表根据抽样估算

附表2.6,1998-2000年全国主产区山羊存栏数量占当年度全国总存栏总数份额
单位:1000头

地区

1998

1999

2000

河南

668

731

818

山东

516

563

630

河北

272

286

320

内蒙古

380

374

418

江苏

244

256

287

四川

204

227

254

云南

200

202

226

安徽

188

202

226

西藏

164

164

183

新疆

148

155

174

山西

132

130

146

陕西

156

130

146

其他省区

728

781

874

全国总计

4000

4200

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