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青岛企业100强分析报告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2006青岛企业100强分析报告

 

一、2006青岛市企业100强整体分析

(一)青岛企业100强影响力巨大

青岛企业100强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前青岛市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2006青岛企业100强实现营业收入共计363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7亿7320万元,显示出青岛市大中型企业对青岛市整体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海尔集团公司依然位居青岛企业100强的榜首,排在第2名至第5名的分别是海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有6家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28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有10家企业入选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其中海尔集团公司位列中国500强第25位。

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资产总额为2405.4亿元。其中,总资产最多的企业是海尔集团,资产总额为436.5亿元,排在第2名至第6名的企业分别是海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显示出制造业对青岛经济的整体发挥起着重要作用。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有5家企业的资产超过了100亿元,有26家企业资产超过了20亿元。2006青岛企业100强总资产排序前30名详见表1。

1          2006青岛企业100强总资产排序前30名企业

名次

企业名称

100强排序

总资产(万元)

1

海尔集团公司

1

4365417

2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2

1576488

3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14

1560687

4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

1306140

5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9

1028443

6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6

958912

7

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

10

893388

8

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1

766793

9

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

600912

10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

13

463221

11

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

4

398241

12

青岛广源发集团有限公司

11

395535

13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15

384943

14

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2

355246

15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43

348926

16

青岛泰能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51

336383

17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0

331520

18

四方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41

323795

19

青岛捷能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

26

319369

20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

260036

21

青岛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

20

253163

22

青岛伟东置业有限公司

84

240863

23

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29

240095

24

青岛喜盈门集团有限公司

27

238656

25

青岛市海润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

78

217299

26

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

44

207317

27

青岛天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

199151

28

青岛即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18

182897

29

青岛热电集团有限公司

92

165292

30

欧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9

164752

 

二)青岛企业100强规模扩大

1、  1、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整体规模和平均规模实现大幅度增长

从整体规模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2005青岛企业100强相比,营业收入达到3638亿元,增长了18.5%;总资产达到2405.4亿元,增长了14.4%。

从企业的平均规模来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平均规模比2005青岛企业100强有较大幅度提高。年末资产总计由平均每个企业的21.02亿元提高到24.05亿元,增加了3.03亿元,营业收入则由平均每个企业的30.7亿元提高到36.4亿元,增加了5.7亿元。

从人均资产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人均资产为50.6万元,比2005青岛企业100强人均资产增加7.1%,其中有23家企业人均资产超过100万元,有49家企业人均资产散布在20100万元之间,占100强企业的一半左右。

从人均所有者权益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人均所有者权益为17.01万元,比2005青岛企业100强增加8.2%,其中有9家企业人均所有者权益超过50万元,有57家企业散布于1050万元之间。

2、  2、2006青岛企业100强之间的规模呈现巨大的落差

青岛企业100强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2006青岛企业100强排名第一位的海尔集团公司拥有总资产436.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33.7亿元;而排名第100名的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是1.5亿元和4.25亿元,分别只有海尔集团公司的0.41%和0.35%。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前1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为2282.1亿元,占100强总额的62.7%,其资产总额为1153.5亿元,占100强总额的47.9%。上述数字说明,2006青岛企业100强整体规模较小,规模之间的落差巨大,几家大型企业在青岛整体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营业收入来看,在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经营收入在1000亿元以上的有1家,占企业总数的1%,经营收入在100亿元与10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5家,占企业总数的5%,经营收入在10亿元与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49家,占企业总数的49%,经营收入在1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45家,占企业总数的45%。详见图1。

1 按营业收入计的青岛企业100强规模差异

从资产来看,在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资产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占企业总数的德5%,资产在50亿元与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4%,资产在10亿元与5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37家,占企业总数的37%,资产在1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54家,占企业总数的54%。详见图2。

                        2 按资产计的青岛企业100强规模差异

(三)研发投入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6年青岛企业100强中,有74家企业上报了企业2006年度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数据。该年度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2.33%,与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的平均值1.45%相比,青岛企业的研发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发投入比例超过5%的企业共有5家,分别为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5.21%)、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5.21%)、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5.31%)、青特集团有限公司(5%)、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1%),比例在1%和5%之间的有34家,其他企业都在1%以下。对于世界领先企业而言,该指标一般在5%左右,高科技企业甚至达到15%20%。因此,青岛企业的研发费用仍然很低。

(四)企业组织能力有所增强

组织能力的差异决定单个企业以及企业所属国的增长可能性。相对于小企业而言,大企业内部组织层级多,结构复杂,经营领域多元化,组织效率下降,因此,对组织协调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2006年青岛企业100强在保持快速成长的同时,企业组织能力有所提高,反映在以下方面:

1)资本支配能力变化不大。以企业的总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作为企业权益资本支配能力的衡量指标,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与2006年相比,青岛企业100强的资本支配能力变化不大。2005年青岛企业100强的比率为2.99:1,2006年青岛企业100强这一比率下降为2.98:1。目前,青岛企业100强的1元权益资本大约支配3元的货币资本。相比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1元权益资本大约支配6元货币资本的资本支配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2)资产密集程度有所提高。国际上一般用企业资本——劳动比率来反映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和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同时认为这一比率对企业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影响。数据显示,2006年青岛企业100强人均资产为50.63万元,高于2005年青岛企业100强人均资产49.97万元的水平。相比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人均资产172.3万元的资本密集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五)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1.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2006青岛企业100强实现利润总额764483万元,比2005青岛企业100强增长24.6%。其中盈利企业90家,占100强企业的90%;亏损企业10家,占100强企业的10%。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2005青岛企业100强相比,盈利企业减少了3家,相应的亏损企业增加了3家。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实现利润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6家,其利润总额为523939万元,占1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68.5%,这说明青岛市100强企业的的主要利润来自少数大企业。

从人均利润来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人均利润为1.6万元,比2005青岛企业100强增长16.7%。其中,有6家企业人均利润超过10万元,有47家企业的人均利润在1万元和10万元之间,而人均利润低于1万元的企业有35家。

从人均营业收入来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76.6万元,比2005青岛企业100强增长10.9%。其中有1家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大于1000万元,在1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的企业有29家,有64家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在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另有4家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低于10万元。

从资产利润率来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平均资产利润率为3.18%。资产利润率大于20%的企业有5家,在10%与20%之间的有8家,在5%到10%之间的有26家,在0到5%之间的有51家,另有10家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为负。

从营业收入利润率来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1%。其中有7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超过了10%,有63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介于1%与10%之间,在0与1%之间的企业有20家,另有10家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负。

从资产周转率来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资产平均周转率为1.51次/年,稍大于2005年的1.46次/年。其中,有5家企业的资产周转率介于5次/年与10次/年之间,有62家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在1次/年与5次/年之间,其他的33家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在0到1次/年之间。

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46%。其中,有1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0%,有10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介于30%与100%之间,净资产收益率在10%与30%之间的有36家,在0与10%之间的有44家,另有9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负。

从利润增长率来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平均利润增长率为24.57%,保持增长的企业有70家,占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70%。其中利润增长率大于1000%的有2家,介于100%与1000%之间的有9家企业,有45家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在10%与100%之间,在0与10%之间的企业有14家,其他30家企业利润出现下滑。

2.企业之间效益相差悬殊

     青岛企业100强采用营业收入作为考察指标。由于受到行业特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同为100强入围企业,不同企业的效益相差很大。

     企业之间的效益相差悬殊。实现利润最多的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与最少的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相差148747万元,利润增长率最快的青岛交河技工塑料有限公司与最慢的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相差16665.87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最高的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与最低的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之间相差234.77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最高的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与最低的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相差48.38个百分点,资产周转率最高的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与最低的青岛伟东置业有限公司之间相差6.63次/年。详见表2

2     2006青岛企业100强效益与效率最高与最低企业指标对比表

项目

最高企业

最低企业

相差

企业名称

数值

企业名称

数值

利润(万元)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112935

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35812

148747

利润增长率(%)

青岛交河技工塑料有限公司

3502.17

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3163.70

16665.87

收入增长率(%)

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175.39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59.38

234.77

资产利润率(%)

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

38.30

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0.08

48.38

资产周转率(次/年)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6.87

青岛伟东置业有限公司

0.24

6.63

 

(六)2006青岛企业百强的行业结构和分布特征

2006年青岛企业100强中,有2005年100强企业79家入榜,今年新入榜企业21家。通过对历年100强企业名单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100企业名单中,多数企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构成了100强的主体,对国民经济整体具有重要影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可以成为100强企业中的传统豪门。传统豪门主要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在行业主要集中于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生产业、港口服务业、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纺织品及服装制造业、酿酒制造业、农副产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烟草加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等。新入榜的企业主要受益于宏观经济形势,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其行业主要分布在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商业零售业、轻工产品内外贸易及批发零售业、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1.制造业是我市经济的主导力量,服务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2006年青岛10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有62家,服务业企业有24家,其他类型的企业有14家,分别占100强企业总数的62%、,24%、14%。

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经济指标看,62家制造业企业的资产总计为15509926万元、营业收入为24414093万元、利润总额为458432万元、从业人员为288542人,分别占100强企业合计的64.5%、67.1%、67.7%、60.7%。24家服务业企业资产总计为5053142万元、营业收入为5699541万元、利润总额为182683万元、从业人员为102123人,分别占100强企业合计的21.0%、15.7%、27.0%、21.5%。详见表3、表4。

2006年青岛100强677320万元利润中,有67.7%来自制造业,从业人数占全部100强从业人数的60.7%。这表明,制造业企业仍然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是我市经济的主导力量,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主导时期。青岛的地理优势使得以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石油开采及石化业和港口服务业为主的服务行业占据了资产总额的21%,营业收入和利润也分别达到了15.7%和27.0%,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既是近年来我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

3     2006年青岛企业100强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家、万元、人)

行业

企业数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资产总计

从业人数

全市

100

36381051.00

677320

24053765

475073

制造业

62

24414093.00

458432

15509926

288542

服务业

24

5699541.00

182683

5053142

102123

其他

14

6267417.00

36205

3490697

85978

 

4       2006年青岛企业100强各产业结构分布(%)

项目

企业数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资产总计

从业人数

制造业

62

67.1

67.7

64.5

60.7

服务业

24

15.7

27.0

21.0

21.5

其他

14

17.2

5.3

14.5

18.1

 

2.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纺织品、服装制造业企业进入2006青岛企业100强最多

2006青岛企业100强分布在39个行业,如表5、表6所示。从企业数来看,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达到10家,纺织品、服装制造业企业达到6家,表明市场对食品、服装等生活日用品需求的高涨。与2005年100强入围企业相比,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由2005年的1家增长到2006年的3家;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也由去年的3家增加到5家;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都有5家企业入围,较2005年各增加了2家,说明今年来房地产业发展继续高涨。另外,矿产采掘、采选业医药制造业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属于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新增行业,各有1家企业入选。

5       2006青岛企业100强分行业主要指标

行业

企业数量

营业收入(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资产总计(万元)

从业人数(人)

全市

100

36381051

677320

24053765

476643

港口服务业

1

571120

112935

1560687

14612

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1

132805

23847

100811

3484

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业

2

97769

8466

93548

2130

矿产采掘、采选业

1

53344

4410

50248

2499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1

74300

5218

75178

1850

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

2

338501

23175

299301

9296

房地产业

5

431302

27213

827290

10119

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

1

214674

13014

319369

2324

烟草加工业

2

1201999

71695

1106144

6064

纺织、印染业

1

55931

2631

16646

1302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3

493630

20071

264843

4272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2

272543

10521

143012

2336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10

1129739

37923

611792

44399

化学纤维制造业

1

55224

1657

24622

965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2

387229

11275

205685

4685

酿酒制造业

2

1079879

31123

993870

28693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6

1383072

37024

1076949

51002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2

1211933

29972

219976

19600

医药制造业

1

74869

1602

100122

2054

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

1

194692

4145

240095

526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

399492

7849

418838

11566

食品加工制造业

2

238646

4400

88729

613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4

787569

13939

967561

12691

建筑业

5

1023081

16885

755428

34593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5

698332

10323

254782

14326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3

2332562

30522

670277

26485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1

85851

1100

13782

605

船舶工业

1

142847

1534

24484

387

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1

112250

1116

336383

2416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4

1165734

10385

420441

11346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4

14399630

127560

6873607

68823

金属制品业

1

175827

1340

55254

135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1

268016

1517

126197

585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5

372286

1448

616771

6022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2

2432632

9008

1368962

16700

橡胶制品业

3

391857

-3258

897789

11561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3

1460576

-25170

1082301

11981

电力生产业

2

248804

-4822

496238

3705

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

2

190504

-6273

255753

25149

 

6            2006青岛企业100强分行业结构(%)

行业

企业数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资产总计

从业人数

港口服务业

0.01

1.57%

16.67%

6.49%

3.07%

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0.01

0.37%

3.52%

0.42%

0.73%

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业

0.02

0.27%

1.25%

0.39%

0.45%

矿产采掘、采选业

0.01

0.15%

0.65%

0.21%

0.52%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0.01

0.20%

0.77%

0.31%

0.39%

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

0.02

0.93%

3.42%

1.24%

1.95%

房地产业

0.05

1.19%

4.02%

3.44%

2.12%

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

0.01

0.59%

1.92%

1.33%

0.49%

烟草加工业

0.02

3.30%

10.59%

4.60%

1.27%

纺织、印染业

0.01

0.15%

0.39%

0.07%

0.27%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0.03

1.36%

2.96%

1.10%

0.90%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0.02

0.75%

1.55%

0.59%

0.49%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0.1

3.11%

5.60%

2.54%

9.31%

化学纤维制造业

0.01

0.15%

0.24%

0.10%

0.20%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0.02

1.06%

1.66%

0.86%

0.98%

酿酒制造业

0.02

2.97%

4.60%

4.13%

6.02%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0.06

3.80%

5.47%

4.48%

10.70%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0.02

3.33%

4.43%

0.91%

4.11%

医药制造业

0.01

0.21%

0.24%

0.42%

0.43%

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

0.01

0.54%

0.61%

1.00%

1.1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04

1.10%

1.16%

1.74%

2.43%

食品加工制造业

0.02

0.66%

0.65%

0.37%

0.13%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0.04

2.16%

2.06%

4.02%

2.66%

建筑业

0.05

2.81%

2.49%

3.14%

7.26%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0.05

1.92%

1.52%

1.06%

3.01%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0.03

6.41%

4.51%

2.79%

5.56%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0.01

0.24%

0.16%

0.06%

0.13%

船舶工业

0.01

0.39%

0.23%

0.10%

0.08%

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0.01

0.31%

0.16%

1.40%

0.51%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0.04

3.20%

1.53%

1.75%

2.38%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0.04

39.58%

18.83%

28.58%

14.44%

金属制品业

0.01

0.48%

0.20%

0.23%

0.03%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0.01

0.74%

0.22%

0.52%

0.12%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0.05

1.02%

0.21%

2.56%

1.26%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0.02

6.69%

1.33%

5.69%

3.50%

橡胶制品业

0.03

1.08%

-0.48%

3.73%

2.43%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0.03

4.01%

-3.72%

4.50%

2.51%

电力生产业

0.02

0.68%

-0.71%

2.06%

0.78%

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

0.02

0.52%

-0.93%

1.06%

5.28%

 

3.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2006青岛企业100强营业收入的40%左右

2006青岛企业100强共实现营业收入亿元3638亿元,其中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的营业收入达14399630万元,占100强营业收入的39.58%。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入围企业共有4家,但是包含了2006青岛企业100强排名前两位的海尔集团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而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的排名也在第十位,这些国内大型家电制造企业所获得的高额营业收入造成了青岛市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整体的高额营业收入。

4.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港口服务业及烟草加工业的盈利占据100强总利润的将近一半

2006青岛企业100强共实现利润总额677320万元。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港口服务业及烟草加工业共实现利润312190万元,占100强利润总额的46.09%。其中,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实现利润127560万元,占100强利润总额的18.83%;港口服务业实现利润112935万元,占100强利润总额的16.67%;烟草加工业实现利润71695万元,占100强利润总额的10.59%。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的高盈利主要取决于青岛市几家大型家电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品牌、技术以及服务等优势;港口服务业的高盈利取决于青岛港近些年来港口吞吐量的快速提高,青岛港已经成为国内特大型货运港口;烟草加工业的高盈利则取决于该行业高利润的特点。

5.服务业企业的资产占100强企业总资产的约21%,其中,港口服务业、房地产业,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企业资产所占比重达到12.7%。

2006青岛企业100强共有资产24053765万元。其中,制造业资产额为15509926万元,占100强企业资产总额的64.5%;服务业资产额为5053142万元,占100强企业资产总额的21%。在服务业中,资产最大的行业是港口服务业,占100强企业资产总额的6.49%,正反映了青岛作为港口城市的优势。

资产额能够反应出一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行业排序看,资产总额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6873607万元,28.58%)、港口服务业(1560687万元,6.49%)、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1368962万元,5.69%)、烟草加工业(1106144万元,4.60%)、石油开采及石化业(1082301万元,4.48%)。从中可以看出,青岛是以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和烟草加工等制造业为主,以港口服务等为特色的城市,并形成了我国的家电制造中心。详见表5、表6。

6.行业之间的绩效存在差异

我们根据青岛市100强企业行业数据计算出各行业的企业平均经济绩效。

1)港口服务业、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位居前列。

     2006青岛企业100强各行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是1.86%。其中,港口服务业、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最高,分居二三位,分别是19.77%和17.96%。其中平均收入利润率高于5%的行业有9个。各行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情况详见表7

7      2006青岛企业100强各行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排序

名次

行业

营业收入利润率

1

港口服务业

19.77%

2

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17.96%

3

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业

8.66%

4

矿产采掘、采选业

8.27%

5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7.02%

6

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

6.85%

7

房地产业

6.31%

8

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

6.06%

9

烟草加工业

5.96%

10

纺织、印染业

4.70%

11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4.07%

12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3.86%

13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3.36%

14

化学纤维制造业

3.00%

15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2.91%

16

酿酒制造业

2.88%

17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2.68%

18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2.47%

19

医药制造业

2.14%

20

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

2.13%

2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96%

22

食品加工制造业

1.84%

23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1.77%

24

建筑业

1.65%

25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1.48%

26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1.31%

27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1.28%

28

船舶工业

1.07%

29

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0.99%

30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0.89%

31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0.89%

32

金属制品业

0.76%

33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0.57%

34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0.39%

35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0.37%

36

橡胶制品业

-0.83%

37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1.72%

38

电力生产业

-1.94%

39

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

-3.29%

 

2)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名列前茅。

2006青岛企业100强资产利润率最高的行业是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达到23.66%。其中资产利润率高于10%的行业共有3个,资产利润率高于5%的行业共有16个。各行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是2.82%,情况详见表8。

8    2006青岛企业100强各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排序

名次

行业

资产利润率

1

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23.66%

2

纺织、印染业

15.81%

3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13.63%

4

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业

9.05%

5

矿产采掘、采选业

8.78%

6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7.98%

7

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

7.74%

8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7.58%

9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7.36%

10

港口服务业

7.24%

11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6.94%

12

化学纤维制造业

6.73%

13

烟草加工业

6.48%

14

船舶工业

6.27%

15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6.20%

16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5.48%

17

食品加工制造业

4.96%

18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4.55%

19

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

4.07%

20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4.05%

21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3.44%

22

房地产业

3.29%

23

酿酒制造业

3.13%

24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2.47%

25

金属制品业

2.43%

26

建筑业

2.24%

2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87%

28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1.86%

29

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

1.73%

30

医药制造业

1.60%

31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1.44%

32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1.20%

33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0.66%

34

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0.33%

35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0.23%

36

橡胶制品业

-0.36%

37

电力生产业

-0.97%

38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2.33%

39

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

-2.45%

 

3)金属制品业,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食品加工制造业,船舶工业的平均人均营业收入最高。

2006青岛企业100强各行业平均人均营业收入为76.33万元。其中人均营业收入最高的是金属制品业,达到1302.42万元;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和食品加工制造业分居第二位、第三位,分别是458.15万元和389.31万元。人均营业收入大于200万元的行业有5个,大于100万元的行业共有12个。各行业的平均人均营业收入详见表9。

9      2006青岛企业100强各行业平均人均营业收入排序

名次

行业

人均营业收入

1

金属制品业

1302.42

2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458.15

3

食品加工制造业

389.31

4

船舶工业

369.11

5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209.23

6

烟草加工业

198.22

7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145.67

8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141.90

9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121.91

10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116.67

11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115.55

12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102.74

13

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

92.37

14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88.07

15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82.65

16

电力生产业

67.15

17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62.06

18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61.83

19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61.82

20

化学纤维制造业

57.23

21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48.75

22

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46.46

23

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业

45.90

24

纺织、印染业

42.96

25

房地产业

42.62

26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40.16

27

港口服务业

39.09

28

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38.12

29

酿酒制造业

37.64

30

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

36.96

31

医药制造业

36.45

32

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

36.41

3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34.54

34

橡胶制品业

33.89

35

建筑业

29.57

36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27.12

37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25.45

38

矿产采掘、采选业

21.35

39

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

7.58

 

4)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的资产周转率最高而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的资产周转率最低。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的资产周转率最高,达到6.23次/年;位于二三位的是船舶工业和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分别是5.83次/年和5.51次/年。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居于第七位,是2.77次/年。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的资产周转率最低,仅为0.33次/年。具体情况详见表10。

10     2006青岛企业100强各行业资产周转率排序

名次

行业

资产周转率

1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6.23

2

船舶工业

5.83

3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5.51

4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3.48

5

纺织、印染业

3.36

6

金属制品业

3.18

7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2.77

8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2.74

9

食品加工制造业

2.69

10

化学纤维制造业

2.24

11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2.12

12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2.09

13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1.91

14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1.88

15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1.86

16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1.85

17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1.78

18

建筑业

1.35

19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1.35

20

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1.32

21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1.28

22

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

1.13

23

烟草加工业

1.09

24

酿酒制造业

1.09

25

矿产采掘、采选业

1.06

26

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业

1.05

27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0.99

2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95

29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0.81

30

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

0.81

31

医药制造业

0.75

32

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

0.74

33

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

0.67

34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0.60

35

房地产业

0.52

36

电力生产业

0.50

37

橡胶制品业

0.44

38

港口服务业

0.37

39

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0.33

 

5)烟草加工业的人均利润最高而石油开采及石化业的平均人均利润最低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人均利润最高的是烟草加工业,达11.82万元,人均利润在5万10万元之间的行业还有金属制品业、港口服务业、食品加工制造业、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和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等5个行业;另外还有10个行业人均利润在2万5万元之间;其他行业的人均利润均在2万元以下。详见表11。

11       2006青岛企业100强行业平均人均利润排序

名次

行业

人均利润

1

烟草加工业

11.82

2

金属制品业

9.93

3

港口服务业

7.73

4

食品加工制造业

7.18

5

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6.84

6

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

5.60

7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4.70

8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4.50

9

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业

3.97

10

船舶工业

3.96

11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2.82

12

房地产业

2.69

13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2.59

14

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

2.49

15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2.41

16

纺织、印染业

2.02

17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1.85

18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1.82

19

矿产采掘、采选业

1.76

20

化学纤维制造业

1.72

21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1.53

22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1.15

23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1.10

24

酿酒制造业

1.08

25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0.92

26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0.85

27

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

0.79

28

医药制造业

0.78

29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0.73

30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0.72

3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68

32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0.54

33

建筑业

0.49

34

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0.46

35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0.24

36

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

-0.25

37

橡胶制品业

-0.28

38

电力生产业

-1.30

39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2.10

 

6)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的收入增长率最高,达到175.39%;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及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业的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50%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各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加权平均值为18.47%,处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其中,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及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业的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50%,反映出这些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营业收入增长率的行业结构分布详见图3

                       3   营业收入增长率的行业结构分布

 

各行业收入增长率详见表12。

 

12        2006青岛企业100强行业平均收入增长率排序

名次

行业

收入增长率

1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175.39%

2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111.03%

3

纺织、印染业

55.60%

4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53.70%

5

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38.25%

6

船舶工业

37.95%

7

港口服务业

35.23%

8

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

33.21%

9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32.41%

10

化学纤维制造业

32.11%

11

建筑业

29.98%

12

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业

27.91%

13

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26.42%

1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5.29%

15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24.11%

16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23.72%

17

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

23.07%

18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23.01%

19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22.90%

20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22.55%

21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20.54%

22

酿酒制造业

19.97%

23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19.51%

24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18.00%

25

矿产采掘、采选业

17.85%

26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13.47%

27

电力生产业

11.39%

28

房地产业

10.89%

29

烟草加工业

10.83%

30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10.14%

31

医药制造业

9.49%

32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5.83%

33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5.06%

34

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

-1.44%

35

金属制品业

-1.62%

36

橡胶制品业

-4.86%

37

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

-5.92%

38

食品加工制造业

-14.69%

39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50.13%

 

7)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生产业、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及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的平均利润增长率超过100%。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各行业的利润增长率平均值为10.37%。100强企业所涉及的39个行业中,有28个行业实现了利润的正增长,占行业总数的71.8%;有11个行业出现利润负增长,占行业总数的28.2%。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生产业、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及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的平均利润增长率超过100%。详见表13。

13      2006青岛企业100强行业平均利润增长率排序

名次

行业

利润增长率

1

化学纤维制造业

3502.17%

2

电力生产业

427.55%

3

食品加工制造业

318.26%

4

纺织、印染业

266.95%

5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130.38%

6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103.80%

7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71.14%

8

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60.22%

9

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

49.33%

10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38.43%

11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37.67%

12

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业

33.49%

13

矿产采掘、采选业

29.59%

14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29.10%

15

房地产业

24.26%

16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21.88%

17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21.10%

18

建筑业

17.41%

19

金属制品业

16.12%

20

港口服务业

16.11%

21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11.49%

22

酿酒制造业

8.80%

23

船舶工业

8.49%

24

烟草加工业

8.32%

25

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

4.11%

26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3.18%

27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2.42%

2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17%

29

医药制造业

-7.98%

30

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

-14.15%

31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15.55%

32

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30.08%

33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38.73%

34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43.27%

35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79.50%

36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80.17%

37

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

-119.98%

38

橡胶制品业

-120.19%

39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199.26%

 

8)金属制品业人均资产最高达到409.29万,有9个行业人均资产超过100万元

2006青岛企业100强平均人均资产为50.46万元。金属制品业人均资产最高达到409.29万,反映供应服务业的特征。平均人均资产超过100万元的有9个行业,平均人均资产在50万100万元之间的有9个行业。各行业平均人均资产详见表14。

14           2006青岛企业100强平均人均资产排序

名次

行业

人均资产

1

金属制品业

409.29

2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215.72

3

烟草加工业

182.41

4

食品加工制造业

144.75

5

石化产品、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139.23

6

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

137.42

7

电力生产业

133.94

8

港口服务业

106.81

9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102.42

10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99.87

11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90.33

12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81.97

13

房地产业

81.76

14

橡胶制品业

77.66

15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76.24

16

船舶工业

63.27

17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62.00

18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61.22

19

医药制造业

48.74

20

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

45.58

21

建筑材料及玻璃等制造业

43.92

22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

43.90

23

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

40.64

24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37.06

2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36.21

26

酿酒制造业

34.64

27

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

32.20

28

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

28.94

29

化学纤维制造业

25.52

30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25.31

31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22.78

32

建筑业

21.84

33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21.12

34

矿产采掘、采选业

20.11

35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17.78

36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13.78

37

纺织、印染业

12.78

38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11.22

39

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及辅助服务业

10.17

 

9).行业之间平均绩效差距显著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不同行业间的绩效差距显著。详见表15。

15   2006青岛企业100强各行业绩效对比情况(%,万元,次 /年)

 

资产利润率

收入利润率

收入增长率

利润增长率

人均收入

人均资产

人均利润

资产周转率

最大值

23.66%

19.77%

175.39%

3502.17%

1302.42

409.29

11.82

6.23

最小值

-2.45%

-3.29%

-50.13%

-199.26%

7.58

10.17

-2.10

0.33

平均值

2.82%

1.86%

10.61%

10.37%

76.33

90.33

1.42

1.51

 

导致绩效出现差距的原因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二是各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不同,有些行业具有完全的竞争性,而另一些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三是行业特性,如零售业的资产周转率相对较高,而房地产业的资产周转率就较低;四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

(七)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所有制结构情况

1.国有及集体、股份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他经济略有增长。

    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和集体、股份制企业占了100强的大多数,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并控制了对国民经济整体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所有制结构分布详见表16和表17。

16    2006青岛企业100强按所有制分类的主要指标

所有制

企业数

营业收入(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资产总计(万元)

从业人数(人)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35

13964028

254754

12705799

193689

集体及股份制企业

26

16430837

221721

7773613

146465

私营、民营及私营控股企业

28

4809163

147468

2723898

102144

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

1177023

53377

850455

34345

青岛100强

100

36381051

677320

24053765

476643

 

 

17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主要指标所有制百分比分布(%)

所有制

企业数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资产总计

从业人数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35

38.38

37.61

52.82

40.64

集体及股份制企业

26

45.16

32.74

32.32

30.73

私营、民营及私营控股企业

28

13.22

21.77

11.32

21.43

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

3.24

7.88

3.54

7.21

青岛100强

100

100

100

100

100

 

从上述两个表中,我们发现:

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及股份制企业仍占多数。其中企业数量占到了企业总数的61%,共有61家;资产总计20479412万元,占全部100强企业资产的85.14%;营业收入为30394865万元,占到了全部100强总营业收入的83.54%;共实现利润476475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70.35%;从业人数是340154人,占全部企业人数的71.37%。

    2)私营企业数量略有增加,但是数量仍然较少,共有28家。其中,资产总额为2723898万元,占据了全部100强企业资产总额的11.32%;实现收入1177023万元,占全部企业的13.22%;实现利润总额147468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的21.77%;吸收从业人员102144人,占全部企业的21.43%。

2.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之间的经济绩效差别明显,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体绩效水平最差。

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绩效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同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虽然在规模指标上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效益和效率指标上仍然落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尤其是私营及民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绩效差距的存在,一方面与特定所有制类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该类型企业的集中的行业特性、国家的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形势有关。2006青岛企业100强按所有制结构分类的经济效益与效率指标详见表18。

18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绩效

所有制

人均利润(万元)

人均营业收入(万元)

资产利润率(%)

营业收入利润率(%)

资产周转率(次/年)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32

72.10

2.01%

1.82%

1.10

集体及股份制企业

1.51

112.18

2.85%

1.35%

2.11

私营、民营及私营控股企业

1.44

47.08

5.41%

3.07%

1.77

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55

34.27

6.28%

4.53%

1.38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在人均利润、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方面优于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而私营及民营企业的人均利润、资产周转率、收入利润率等指标也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及股份制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及股份制企业只在人均营业收入这项指标上领先。

二.2005-2006青岛企业100强走势分析

近几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良好支持和山东以及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岛市各类企业发展迅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一)经营规模大幅增长

通过对2005-2006青岛市100强企业的各项数据研究发现,无论从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等总额指标,还是青岛市入围中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的的数量来看,青岛企业100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从营业收入总额来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为30673295万元,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为36381051万元,增长幅度为18.61%,这一数据基本上相当于GDP增幅的一倍,充分说明青岛市大企业近两年来良好的增长性。

从资产总额来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的资产总额为20954769万元,而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资产总额为24053765万元,增长14.79%。

100强入围门槛来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最后一位青岛红福集团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为35000万元,2006青岛企业100强最后一位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是42500万元,增幅为21.43%。这说明青岛市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规模增长迅速。

从企业时间的规模差距来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第100位的青岛红福集团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为排名第一位的海尔集团公司的0.35%,而2006青岛企业100强第100位的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排名第一位的海尔集团公司的0.41%。这说明,虽然企业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但差距已呈缩小之势,小企业的成长性良好。

从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来看,2005年青岛市共有11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而时隔一年,2006年青岛市虽只有10家企业体现在全国500强中,但是按营业收入计,2006年青岛市应有13家企业入围。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按营业收入计算,已经入选全国500强,由于各种原因,未在全国500强中体现;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在统计中划归中国石化集团,也未能入选。

从从业人数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共有员工444719人,2006年青岛企业100强的员工总数为476643人,增幅为7.18%。相比之下,青岛企业100强在吸纳人口就业上的增速要远远低于其经营规模的膨胀式增长,但绝对量不容忽视。

(二)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但与规模等指标相比仍显不足;且企业之间效益差距仍然很大

从经营绩效看,2005-2006青岛企业的绩效表现有以下显著的两点:

1.              1.企业经济绩效有所提升,亦有下滑。

    从利润总额来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利润总额为611981万元,2006青岛企业100强利润总额为677320万元,增长10.68%。

    从人均利润来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的人均利润为1.38万元,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人均利润为1.42万元,增幅为2.9%。

    但是,无论是利润总额还是人均利润的增长率,都小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尤其是人均利润增长率仅相当于营业收入增长率的15.58%,这说明青岛市企业在注重规模的同时没有注意效益的跟进。而人均利润增长缓慢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青岛市人均工资相对较低且增长缓慢的现状。

并且,青岛市企业100强的利润集中度比较高,且逐年攀升。2005青岛企业100强中实现利润前10位的利润总额占100强利润总额的53.62%,而实现利润前30名的企业的利润总额竟占了全部100强企业的82.08%。仅时隔一年,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实现利润前10位的利润总额占100强利润总额的64.32%,而实现利润前30名的企业的利润总额竟占了全部100强企业的93.46%。

从资产周转率来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的资产平均周转率为1.46次/年,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资产平均周转率为1.51次/年,表现出增长的势头。

从人均营业收入来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68.97为万元,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是76.33万元,增长10.67%

    表现出下滑的指标有亏损企业数量、资产利润率和营业收入利润率。

以亏损企业户数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中亏损企业是7家,而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亏损企业则达到了10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青岛市企业效益的下滑。

从资产利润率来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是2.92%,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这一指标是2.82%,略有下滑。

从营业收入利润率来看,2005青岛企业100强的营业收入利润率是2.00%,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营业收入利润率是 1.86%,亦有下滑。

出现这种下滑的原因是利润的增长率小于资产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说明青岛市企业在保证规模稳步提升的同时,没有注意效益的同步提高。

2.              2.企业之间的效益差距明显

虽然青岛企业100强中绝大多数企业效益增加较快,但由于受到行业特性、

经营管理水平、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同为100强入围企业,不同企业的效益差别很大。

    以利润总额、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五个指标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看,2005、2006青岛企业100强效益与效率最高与最低企业指标对比见表19。

19   2005-2006青岛企业100强效益与效率最高与最低企业对比表

项目

年份

最高企业

最低企业

相差

企业名称

数值

企业名称

数值

利润(万元)

2006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112935

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35812

148747

2005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56526

青岛高合有限公司

-9206

65732

利润增长率(%)

2006

青岛交河技工塑料有限公司

3502.17

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3163.70

16665.87

2005

青岛太平货柜有限公司

8475.00

青岛昌新鞋业有限公司

-384.03

8859.032

收入增长率(%)

2006

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175.39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59.38

234.77

2005

青岛太平货柜有限公司

1892.80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26.01

1918.81

资产利润率(%)

2006

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

38.30

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0.08

48.38

2005

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

36.68

青岛三湖制鞋有限公司

-12.82

49.5

资产周转率(%)

2006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6.87

青岛伟东置业有限公司

0.24

6.63

2005

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

10.62

青岛泰能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0.25

10.37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实现利润最高的企业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利润112935万元,2005年实现利润最高的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实现利润56526万元,利润相差接近一倍。而亏损企业亏损额也逐年变大,由2005年青岛高合有限公司亏损9206万元到2006年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亏损35812万元,这总体导致利润总额首尾差距变大。

另外,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利润总额、利润增长率、资产利润率方面都排在末尾,值得关注。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的资产利润率连续两年位居第一,保持在36%以上。

(三)按行业、所有制的成长情况

在行业的增长性方面,从营业收入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来看,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增长最快。其中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的营业收入占100强总营业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1.04%增长到2006年的6.41%,增长了5.37个百分点;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的营业收入占100强总营业收入的比例,2005年是0.51%,2006年是3.33%,增长了2.82个百分点。这说明青岛作为港口城市,在轻工业品及肉制品、海洋水产品等批发零售和内外贸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发展迅速。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营业收入占100强总收入的比例,2005年到2006年分别增长了0.94和0.2个百分点,分别是居于第三、七位;这说明青岛市房地产业仍然过热,发展势头不减。

相比之下,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100强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下降最快。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2005年比例是44.36%,2006年是39.58%,下降4.78个百分点;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2005年是5.37%,2006年是2.16%,下降3.2个百分点。

从不同的所有制看,外资经济发展减缓,从营业收入占100强收入总额的比例看,外资2005年占4.32%,2006年下降为3.24%;入选100强企业数量也由2005年的14家减少为11家。私营、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虽然入选100强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30家下降为28家,但是私营、民营经济的营业收入占100强总收入的比例,则由2005年的11.59%上升为2006年的13.22%。

(四)青岛企业100强换榜率分析

2005青岛企业100强中共有79家企业出现在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即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新增企业21家,换榜率达到21%。据统计2002-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换榜率为21.03%,因此青岛市100强换榜状况符合全国趋势。

从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阶段看,高换榜率说明青岛市乃至全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各个行业的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多数行业,特别是高度市场化产业中的企业并没有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地位,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导致不同企业的市场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三、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2006中国企业100强的对比分析

2006年中国经济继续维持高速增长,主要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走强、企业经营活力增强、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亮点,山东地区仍旧充当了地区增长的发动机,而青岛作为山东的经济强市、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家电制造企业为龙头,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青岛共有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100强,作为青岛企业之首的海尔集团公司由2005年的第18位跌到2006年的25位,海信集团由2005年的89位上升到2006年的87位。

(一) 中国企业100强与青岛企业100强的成长性对比分析

从总量指标上看,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2005年,青岛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达到了36381051万元,而中国100强的营业总额为921905514万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9%。在这一年中,青岛企业100强的利润总额为677320万元,而中国100强的利润总额为70191597万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1.3%。青岛企业100强的资产总额为24053765万元,而中国100强的利润总额为3363120862万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0.7%。

 

4   中国企业100强与青岛企业100强总量指标对比

从总量增长率指标方面看,伴随中国经济的增长,2005年度中国500强企业有上佳的表现,营业收入总额增长了17.58%,利润总额增长了39.14%。在这一年中,青岛企业1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增长了15.60%,利润总额增长了9.4%。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出,在营业收入、资产增长率指标上,青岛企业100强低于中国企业100强,表明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之间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在利润总额增长率指标上,中国企业100强远高于青岛企业100强。详见图5。

5   中国企业100强与青岛企业100强总量增长率对比

 

(二) 中国企业100强与青岛企业100强的效率对比分析

在收入利润率方面,青岛企业100强落后于中国企业100强,青岛企业100强的平均收入利润率为1.86%,而中国企业100强的平均收入利润率为7.61%。

在资产利润率方面,青岛企业100强高于中国企业100强,青岛企业100强的资产利润率为2.82%,而中国企业100强的资产利润率为2.09%。

在净资产收益率方面,青岛企业100强落后于中国企业100强,青岛企业100强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38%,而中国企业100强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82%。详见图6。

国企业100强与青岛企业100强效率指标对比

 

(三) 中国企业100强与青岛企业100强的行业分布对比分析

本报告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三大产业,对青岛企业100强和中国企业100强进行对比分析。详见图7。

业收入的产业分布对比

在营业收入方面,青岛企业100强的制造业营业收入为26634405万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67.11%;中国企业100强的制造业营业收入为171023899万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18.55%。青岛企业100强的服务业营业收入为4939805万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15.67%;中国企业100强的服务业营业收入为593748221万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64.40%。

青岛企业100强的其他产业营业收入为4806841万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17.23%;中国企业100强的其他产业营业收入为157133394万元,占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17.04%。可以看出,服务业在中国企业100强中的比重明显大于在青岛企业100强中的比重,表明了青岛服务业尚不发达,国民经济倚重于制造业。

在利润方面,青岛企业100强的制造业利润为487838万元,占100强利润总额的67.68%;中国企业100强的制造业利润为4373667万元,占100强利润总额的9.19%。青岛企业100强的服务业利润为128107万元,占100强利润总额的26.97%;中国企业100强的服务业利润为37059471万元,占100强利润总额的77.91%。青岛企业100强的其他产业利润为61375万元,占100强利润总额的5.35%;中国企业100强的其他产业利润为6134341万元,占100强利润总额的12.90%。详见图8。

利润的产业分布对比

在入围100强的企业数方面,青岛企业100强中的制造业企业是62家,占100强企业总数的62%;中国企业100强中制造业企业是28家,占100强企业总数的28%。青岛企业100强中的服务业企业是24家,占100强企业总数的24%;中国企业100强中的服务业企业是47家,占100强企业总数的47%。青岛企业100强中其他产业企业是14家,占100强企业总数的14%;中国企业100强的其他产业企业是5家,占100强企业总数的5%。入围企业数显示,青岛企业100强集中于制造业,而中国企业100强集中于服务业。详见图9。

入围企业数的产业分布对比

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按营业收入排序的前15大行业对比情况是,青岛企业100强中前15大行业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86.23%,中国企业100强中前15大行业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83.68%。上述两个数字基本相当,因此,选取前15大行业做对比分析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

从表20、表21、表22、表23中可以看出,家电制造、建筑、能源、汽车均为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中占营业收入总额比率较大的行业;此外,纺织、服装、轻工产品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纺织品、服装制造业,烟草加工,港口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在青岛企业100的营业收入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率,而保险、银行、邮电通信等服务业在中国企业100的营业收入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率;服务业在中国企业100强前15大行业的营业收入中占多数,约为中国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55.36%,而青岛企业100强前15大行业中,服务业约为青岛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15.19%。这表明,青岛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

 

20          按营业收入排序的青岛企业100强前15大行业(绝对值)

收入

排序

行业

营业收入(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企业数(家)

1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14399630

127560

4

2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2432632

9008

2

3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2332562

30522

3

4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1460576

-25170

3

5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1383072

37024

6

6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1211933

29972

2

7

烟草加工业

1201999

71695

2

8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1165734

10385

4

9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1129739

37923

10

10

酿酒制造业

1079879

31123

2

11

建筑业

1023081

16885

5

12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787569

13939

4

13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698332

10323

5

14

港口服务业

571120

112935

1

15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493630

20071

3

 

21      按营业收入排序的青岛企业100强前15大行业(百分比)

收入排序

行业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企业数%)

1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39.58

18.83

4

2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6.69

1.33

2

3

纺织、服装、轻工、文化、工艺产品、及烟酒内外贸易批发、零售业

6.41

4.51

3

4

石油开采及石化业

4.01

-3.72

3

5

纺织品、服装制造业

3.80

5.47

6

6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3.33

4.43

2

7

烟草加工业

3.30

10.59

2

8

商业零售及连锁超市

3.20

1.53

4

9

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

3.11

5.60

10

10

酿酒制造业

2.97

4.60

2

11

建筑业

2.81

2.49

5

12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2.16

2.06

4

13

工业(含精密)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

1.92

1.52

5

14

港口服务业

1.57

16.67

1

15

电梯及运输、仓储设备及设施制造业

1.36

2.96

3

 

22    按营业收入排序的中国企业100强前15大行业(绝对值)

收入排序

行业

营业收入占100强的比率(万元)

利润总额占100强的比率(万元)

企业数占100强的比率%)

1

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石化

163659683

15438432

4

2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90201332

1180327

2

3

银行业

80285862

11861507

5

4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74595130

3253242

13

5

邮电通信业

65244569

6448767

5

6

建筑业

58164309

560304

7

7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48851313

1373584

6

8

航空、航天与兵器制造业

29973796

435968

5

9

电力生产业

28507411

546846

6

10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26365038

193361

4

11

保险业

25444715

447000

2

12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23058520

843054

4

13

矿产、能源内外贸易批发

23057766

326774

4

14

化工产品及医药内外贸易批发业

17279188

213164

1

15

铁路运输及辅助服务业

16793115

180741

5

 

23      按营业收入排序的中国企业100强前15大行业(百分比)

收入排序

行业

营业收入%)

净利润(%)

企业数(%)

1

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石化

17.75

30.56

4

2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9.78

2.34

2

3

银行业

8.71

23.48

5

4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8.09

6.44

13

5

邮电通信业

7.08

12.77

5

6

建筑业

6.31

1.11

7

7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5.30

2.72

6

8

航空、航天与兵器制造业

3.25

0.86

5

9

电力生产业

3.09

1.08

6

10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2.86

0.38

4

11

保险业

2.76

0.88

2

12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2.50

1.67

4

13

矿产、能源内外贸易批发

2.50

0.65

4

14

化工产品及医药内外贸易批发业

1.87

0.42

1

15

铁路运输及辅助服务业

1.82

0.36

5

 

(四)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的企业规模对比分析

1、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的平均规模分析

从营业收入看,2006中国企业100强的平均营业收入为921.91元,青岛企业100强的平均营业收入为36.38亿元,相当于前者的3.95%。名列2006中国100强第一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营业收入为8230.12亿元,而2006青岛企业100强排名第一的海尔集团的营业收入为1033.75亿元,相当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12.56%。位列2006中国企业100强最后一位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收入为303.2亿元,而位列2006青岛企业100强最后一名的青岛浩源集团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为4.25亿元,仅相当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收入的1.4%。详见表24    。

 

  24            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总量比较

项目

2006青岛企业100强(1)(亿元)

2006中国企业100强(2)(亿元)

1)/(2)%

平均营业收入

36.38

921.91

3.95%

营业收入最大公司

1033.75

8230.12

12.56%

营业收入最小公司

4.25

303.2

1.40%

 

从资产角度看,2006中国企业100强的平均资产为3363.12亿元,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平均资产为24.05亿元,相当于中国企业100强的0.72%。2006中国企业100强中资产最多的是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规模为64541.06亿元,相当于2006青岛企业100强总额的26.8倍。2006青岛企业100强资产排名第一位的是海尔集团,其资产总额为436.54亿元,其资产总额相当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0.68%。2006中国企业100强资产排名最后一位的珠海振戎公司,其资产总额为23.96,青岛企业100强资产排名最后一位的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1.38亿元,相当于珠海振戎公司的5.76%。详见表25 。

 

25             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资产总额总量比较

项目

2006青岛企业100强(1)(亿元)

2006中国企业100强(2)(亿元)

1)/(2)

平均资产

24.05

3363.12

0.72%

资产最大公司

436.54

64541.06

0.68%

资产最小公司

1.38

23.96

5.76%

 

2、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的前十名比较

2006中国企业100强的前十名分别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银行。青岛企业100强前十位分别为海尔集团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中国企业100强前十名的营业收入总额为36398.83亿元,青岛企业100强前十名的营业收入总额为2282.14亿元,相当于中国企业前十名营业收入总额的6.27%。详见表26

 

26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前十名营业收入比较             

 

2006青岛企业100强前十名营业收入

 

2006中国企业100强前十名营业收入

 

序号

公司

亿元

公司

亿元

1

海尔集团公司

1033.75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8230.12

2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333.77

国家电网公司

7127.03

3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35.5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6943.90

4

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

169.61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389.80

5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100.9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2357.90

6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100.20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1898.57

7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2.29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1893.10

8

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9.89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865.70

9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78.81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862.85

10

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

67.37

中国银行

1829.86

 

总计

2282.14

总计

36398.83

 

 

2006中国企业100强前十名的资产总额为209184.93亿元,青岛企业100强前十名的资产总额为1153.5亿元,相当于中国企业前十名的0.55%。详及表27。

27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前十名资产总额比较

 

2006青岛企业100强前十名资产总额

 

2006中国企业100强前十名资产总额

 

序号

公司

亿元

公司

亿元

1

海尔集团公司

436.5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7298.53

2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157.65

国家电网公司

11696.98

3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0.6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1602.25

4

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

39.82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64541.06

5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14.7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5412.90

6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95.89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7247.47

7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00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2632.53

8

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0.09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45857.42

9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102.84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5467.73

10

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

89.34

中国银行

47428.06

 

总计

1153.50

总计

209184.93

 

3、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的各行业领先者比较

2006青岛企业100强分布在39个行业。就各行业而言,除家电行业外,无论在营业收入还是在资产规模上,青岛企业100强行业领先者规模均落后于中国企业100强的行业领先者。详见表28、表29。 

 

28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行业领先者的营业收入比较

 

2006中国企业100强(1)

 

2006青岛企业100强(2)

 

2)/(1)

行业

企业名称

亿元

企业名称

亿元

%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国家电网公司

7127.03

平度市电业公司

9.73

0.14%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1761.71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35.53

13.37%

建筑业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1269.89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

61.60

4.85%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1299.84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49.02

3.77%

电力生产业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736.40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13.73

1.86%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海尔集团公司

1033.75

海尔集团公司

1033.75

100.00%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726.00

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26.80

3.69%

商业零售业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1385.87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2.29

5.94%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

362.40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100.92

27.85%

烟草加工业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69.67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78.81

21.32%

纺织、印染业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355.13

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

5.59

1.57%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中国铝业公司

629.07

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

8.59

1.36%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

630.95

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

22.62

3.59%

船舶工业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496.41

中国船舶燃料供应青岛公司

14.28

2.88%

矿产采掘、采选业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326.77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有限公司

5.33

1.63%

 

29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行业领先者的资产规模比较

 

2006中国企业100强(1)

 

2006青岛企业100强(2)

 

2)/(1)

行业

企业名称

亿元

企业名称

亿元

%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国家电网公司

11696.98

平度市电业公司

9.88

0.08%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2140.47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0.61

6.10%

建筑业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1014.22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

46.32

4.57%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1073.98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38.49

3.58%

电力生产业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2268.86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34.89

1.54%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海尔集团公司

436.54

海尔集团公司

436.54

100.00%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12.62

 

商业零售业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300.08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00

8.67%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

417.10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14.70

3.52%

烟草加工业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59.02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102.84

18.40%

纺织、印染业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256.91

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

1.66

0.65%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中国铝业公司

1078.52

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

1.38

0.13%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

727.05

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

10.23

1.41%

船舶工业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080.35

中国船舶燃料供应青岛公司

2.45

0.23%

矿产采掘、采选业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200.18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有限公司

5.02

2.51%

 

(五)青岛企业100强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仍需提高

劳动生产率一般用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来衡量。从总体上看,2006中国企业1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是68.2万元,人均利润是5.19万元;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76.33万元,人均利润是1.42万元,分别相当于中国企业100强的111.92%和27.36%。青岛企业1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略大于中国企业100强,但是人均利润仍然较低。

从行业领先者来看,青岛企业100强的行业领先者在人均营业收入当面并不落后于中国企业100强,许多行业超过中国企业100强人均收入水平,其中青岛企业100强中的船舶工业行业领先者中国船舶燃料供应青岛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达到了中国企业100强此行业领先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人均营业收入的10倍以上。详见表30。

 

30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行业领先者的人均营业收入比较

 

2006中国企业100强(1)

 

2006青岛企业100强(2)

 

2)/(1)

行业

企业名称

人均收入(万元)

企业名称

人均收入(万元)

%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国家电网公司

77.44

平度市电业公司

112.13

144.79%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190.08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50.98

79.43%

建筑业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49.80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

102.90

206.60%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111.56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138.74

124.36%

电力生产业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115.29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68.47

59.39%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海尔集团公司

203.15

海尔集团公司

203.15

100.00%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806.67

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458.15

56.80%

商业零售业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261.19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4.60

66.85%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

7.37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61.16

829.97%

烟草加工业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70.82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152.37

56.26%

纺织、印染业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32.21

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

42.96

133.37%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中国铝业公司

390.70

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

141.90

36.32%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

77.32

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

164.42

212.66%

船舶工业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35.46

中国船舶燃料供应青岛公司

369.11

1040.99%

矿产采掘、采选业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227.05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有限公司

21.35

9.40%

 

在人均利润方面,青岛企业100强中行业领先者的人均利润同中国企业100强行业领先者相比互有高低,其中在冶金、矿产、电力生产、烟草等行业青岛企业人均利润低于中国企业100强。详见表31。

 

31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行业领先者人均利润比较

 

2006中国企业100强(1)

 

2006青岛企业100强(2)

 

2)/(1)

行业

企业名称

人均利润(万元)

企业名称

人均利润(万元)

%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国家电网公司

0.96

平度市电业公司

1.26

131.87%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12.33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47

3.79%

建筑业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0.27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

0.76

286.83%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0.82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2.69

329.52%

电力生产业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2.09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1.40

67.04%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海尔集团公司

1.67

海尔集团公司

1.67

100.00%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2.59

 

商业零售业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0.06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4

3067.65%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

0.07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1.53

2040.55%

烟草加工业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17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8.11

36.57%

纺织、印染业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1.40

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

2.02

143.84%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中国铝业公司

36.24

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

1.82

5.02%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

5.01

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

5.07

101.03%

船舶工业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0.84

中国船舶燃料供应青岛公司

3.96

474.27%

矿产采掘、采选业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3.84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有限公司

1.76

45.93%

 

(六)青岛企业100强的盈利能力较弱

1、青岛企业100强的利润总量较小

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利润增长率为10.37%,落后于中国企业100强的39.14%,其利润总额仅相当于中国企业100强的0.96%。

2006中国企业100强共实现利润7019.16亿元,平均利润为70.1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最多的企业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实现利润2186.33亿元。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利润总额为67.73亿元,平均利润为0.68亿元,其中利润最多的企业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相当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0.52%。

 

32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利润比较

 

2006青岛企业100强(1)

2006中国企业100强(2)

(1)/(2)

项目

亿元

亿元

%

平均利润

0.68

70.19

0.97%

100强合计

67.73

7019.16

0.96%

利润最大企业

11.29

2186.33

0.52%

 

从行业领先者实现的利润来看,除家电行业和商业零售业外,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详见表33。

 

33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行业领先者的利润总额比较

 

2006中国企业100强(1)

 

2006青岛企业100强(2)

 

2)/(1)

行业

企业名称

亿元

企业名称

亿元

%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国家电网公司

87.96

平度市电业公司

0.11

0.12%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114.32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73

0.64%

建筑业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6.77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

0.46

6.74%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9.51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0.95

9.99%

电力生产业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13.32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0.28

2.10%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海尔集团公司

8.49

海尔集团公司

8.49

100.00%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0.15

 

商业零售业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0.34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0.91

272.48%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

3.68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2.52

68.47%

烟草加工业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0.27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4.19

13.86%

纺织、印染业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15.49

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

0.26

1.70%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中国铝业公司

58.35

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

0.11

0.19%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

40.91

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

0.70

1.70%

船舶工业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1.70

中国船舶燃料供应青岛公司

0.15

1.31%

矿产采掘、采选业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5.53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有限公司

0.44

7.97%

 

2、青岛企业100强利润率的整体水平要高于中国企业100强

在资产利润率方面,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总体资产利润率为2.82%,高于2006中国企业100强总体资产利润率的2.09%。从行业领先者所实现的资产利润率来看,除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与烟草加工业外,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行业领先者资产利润率要高于2006中国企业100强的行业领先者。

 

34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企业100强行业领先者资产利润率的比较

 

2006中国企业100强(1)

 

2006青岛企业100强(2)

 

(1)-(2)

行业

企业名称

%

企业名称

%

%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国家电网公司

0.75%

 

平度市电业公司

1.11%

-0.36%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5.34%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56%

4.78%

建筑业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0.67%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

0.98%

-0.32%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0.89%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2.47%

-1.58%

电力生产业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0.59%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0.80%

-0.22%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海尔集团公司

1.94%

海尔集团公司

1.94%

0.00%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1.20%

 

商业零售业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0.11%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51%

-3.40%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

0.88%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17.14%

-16.26%

烟草加工业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41%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4.08%

1.34%

纺织、印染业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6.03%

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

15.81%

-9.78%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中国铝业公司

5.41%

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

7.98%

-2.57%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

5.63%

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

6.81%

-1.19%

船舶工业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08%

中国船舶燃料供应青岛公司

6.27%

-5.18%

矿产采掘、采选业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2.76%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有限公司

8.78%

-6.01%

 

在收入利润率方面,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总体收入利润率为1.86%,低于2006中国企业100强的7.61%。从行业领先者实现的收入利润率来看,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的行业领先者收入利润率与2006中国100强行业领先者实现的收入利润率互有高低。详见表35

 

35       2006青岛企业100强与中国100强行业领先者收入利润率比较

 

2006中国企业100强(1)

 

2006青岛企业100强(2)

 

(1)-(2)

行业

企业名称

亿元

企业名称

亿元

%

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

国家电网公司

1.23%

平度市电业公司

1.12%

0.11%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6.49%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31%

6.18%

建筑业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0.53%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

0.74%

-0.21%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0.73%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1.94%

-1.21%

电力生产业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1.81%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2.04%

-0.23%

家用电器及零部件制造业

海尔集团公司

0.82%

海尔集团公司

0.82%

0.00%

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0.57%

 

商业零售业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0.02%

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1%

-1.09%

农业、渔业、畜牧业及林业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

1.02%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2.50%

-1.48%

烟草加工业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19%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5.32%

2.87%

纺织、印染业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4.36%

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

4.70%

-0.34%

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

中国铝业公司

9.28%

青岛宏泰铜业有限公司

1.28%

7.99%

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线缆制造业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

6.48%

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

3.08%

3.40%

船舶工业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2.36%

中国船舶燃料供应青岛公司

1.07%

1.28%

矿产采掘、采选业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1.69%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有限公司

8.27%

-6.57%

 

四、青岛大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青岛企业100强虽然实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以国内100强为代表的大企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财务指标只是企业成长外在的量的表现,真正决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是由企业综合素质、增长方式以及由于体制机制和产业组织差异而导致的综合竞争力的差距。青岛大企业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距更加值得关注,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世界经济论坛连续两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以反映企业生产率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商业竞争力指数衡量,中国在2004年排在第47位,2005年反而下降到了第57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我国的整体竞争力的名次。虽然据统计,青岛企业的研发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研发投入不足。

2006年青岛企业100强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2.33%,高于今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的平均值1.45%,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比例平均为 3%。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5%的仅有5家,比例在1%和5%之间的有34家,其他企业都在1%以下,而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研发投入比值一般都超过了5%,高科技企业甚至达到15%20%。投入不足首先造成了企业专门研发机构的缺乏,研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市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的首要因素。所以,我市在自主创新领域的研发投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争取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 申请专利层次太低

专利申请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的风向标。虽然目前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经超过300万件,但来自国内的专利申请多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为主,发明专利数量仅占19.9%, 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则更少,且主要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和汉字输入法等领域。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86.6%。中国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其中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国外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明专利,分别占93%、91%、85%、69%、60%。目前,我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如海尔、海信等,虽然每年也有很多的专利申请,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企业,发明专利比例还不高,而且有相当部分的企业仍在做贴牌生产。

3. 对外技术依存度高

虽然我国大企业近年来成长很快,但企业规模扩大与技术进步基本上是靠技术引进实现的。根据国资委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仅为5%左右;我国的设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60%以上依靠进口,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只能依赖进口。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等基本从国外进口,其中中国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都依赖进口。在我国这样的整体背景下,青岛企业也是一样,先进的制造设备大都依靠国外进口。

4.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仍要继续巩固

多年来,我国在创新方面重视的是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而把企业置于一个次要的位置。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30%以上用于扶持企业,如2006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其中直接给企业的预算超过1/3。而我国科技投入的90%以上都给了科研单位和大学,真正用于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少。另外,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于去年第四季度对2005中国企业500强的专项调查结果,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有65.67%的被调查者还认为阻碍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排的外部因素是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而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青岛城市创新环境综合评分与杭州并列第二,这表明,我市企业的创新体系在全国位于前列。而在全国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府投入企业的研发力度仍需加强,以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的原始创新

(二)兼并收购中的效率与风险需要高度重视

兼并收购历来是扩展企业规模的主要方式。2005年,青岛企业100强的并购重组行为也十分活跃,显示出并购正在成为我市企业做大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披露出的情况看,我国企业在通过资本运作扩张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资本运作的效率,并给企业的发展到了风险。

1.资本支配能力还需提高

企业进行兼并收购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自身的有限资本掌控、撬动更大社会资本,来占有更多的资源与市场份额。目前,青岛企业100强的1元权益资本大约支配3元的货币资本,而中国企业500强的1元权益资本大约支配6元的货币资本,2006世界企业500强的1元权益资本却能够支配8元的货币资本,显然,青岛企业100强在兼并收购中的资本扩张效率还比较弱。而且青岛企业100强排在前列的大部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近年来在国家培育国际性大企业的旗帜下,这些企业大都得到了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特备是在金融方面的倾斜,这必将推高这些大企业的资本支配能力指标,使之最后表现出的资本支配能力比之于企业本身的实际资本支配能力要高。

2. 资本扩张中的风险很高

资本运作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资本运作可以借助其杠杆效果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然而,过度的资本运作却可能使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在这方面,德隆和格林柯尔的轰然倒塌又为企业管理风险增添了新的案例。德隆致力于中国产业整合的梦想是正确的,但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乐观和过于自信的问题同样在德隆身上体现出来。在短时间内对世界番茄加工业、中国汽车业、世界电动工具业的快速整合,使得德隆在资本市场上走的太快、太冒险,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德隆通过数次大胆的资本运作控制的近二十家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了巨额的短期资金,用于投资时间长、见效慢的产业整合。这种短融长投模式在面临银根收紧和金融调控时,自然难逃劫难。格林柯尔的资本运作则是抓住了国资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政策时机,首先运用自有资金收购了业绩不佳的科龙电器,然后利用科龙电器日常经营中产生的巨大现金流(在账上平均10亿元左右),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资金运作手法(其中很多是违规的),先后投资南昌工业园、收购美菱、投资安徽格林柯尔、收购亚星、收购襄轴,以图完成其宏伟的冰箱产业整合和汽车产业整合计划。其实,格林柯尔真正用于收购和投资的资金只有9亿元左右,却控制了总计136亿元的资产,过于迷恋资本运作的格林柯尔,最终倒塌于资金链断裂。德隆和格林柯尔德反面案例,也为我们青岛进行资本运作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3.外资并购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

如果说企业的资本运作一般只关乎企业自身的命运,那么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就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也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近年来外资控股中国企业正呈加快趋势,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从合资到独资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外商独资全面超过中外合资合作。比如,宝洁在中国的公司除上海沙宣是合资企业外,其余9家已全部独资;欧莱雅只用50天就整合了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我国大型超市的80%以上已被跨国公司纳入囊中。其二,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采取收购或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分食中国企业。从水泥、啤酒到零售、造纸、机械,实力强大的外资在诸多行业不断攻城掠地,国内并购市场高潮迭起。

据了解,一些跨国公司或基金在华并购的基本要求是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一策略被称之为外资在华并购的斩首策略。这种高要求体现了外资在中国并购的 进攻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外资对当前中国并购市场的形势判断。一旦外资企业占据控股地位,他们就会以技术、资金、规模、品牌等优势,排挤我国的同类企业,抢占我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挤压我国企业的市场空间,进而占据垄断地位。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目前,在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电脑、IA服务器、网络设备、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青岛,不断有韩资、日资、美资企业进入,并购龙头企业的现象也不断发生,外商的经营独资化趋势同样给我市经济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三)国际化经营之路不平坦

自党的十六大发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号召以来,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开始加入到国际化经营的行列中。但是,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本国企业由于缺乏充足的资金、精干的管理层和强大的品牌策略,在进行海外扩张时往往准备不足。这导致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遇到了太多的挫折和阻力。青岛市作为较早的开放城市,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也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1.              1.高额的海外欠款

在商务部研究院的调查统计中,中国出口企业的平均坏帐率约在5%以上,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0.25%至0.5%。青岛市大小出口企业众多,包括各种海产品、纺织品和机械类产品,如此高的坏帐率越来越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如此高额的海外欠款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的公司信用管理制度;二是许多出口企业对及时收回帐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三是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频繁更迭,大多继任者选择默认欠款的存在;四是企业外部的信用服务体系极为缺乏。所有这些都应当成为本市企业进一步出口时所注意的问题,这既需要政府给出相应的政策指导,也更需要企业自身作出更大的努力。

2.海外并购受挫

本市企业甚至本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遇到了来自并购企业国家的政府和其他企业的许多阻力。如去年海尔与惠而浦、伊莱克斯竞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制造商美泰克公司时就遭到了来自美国政府和这两大企业的阻挠,导致最终未能竞购成功。

(四)产业结构和行业组织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结构和行业组织结构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绩效有着重要影响。2006年青岛企业呈现出稳定发展的势头,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不能有丝毫忽视。

青岛企业的产业结构逐渐暴露出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过大的问题。2006青岛企业100强中制造业企业占据总企业数的62%,营业收入占总数的67.1%,并且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而服务业发展缓慢,在2006青岛100强中企业数量仅占24%,营业收入只有总量的15.7%。产业分布重制造业现象严重,服务业总量不足,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不发达,传统服务业发展缓慢。从2006青岛企业100强的分布上来看,农副食品及产品加工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供水等供应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入围企业最多,而高新技术企业所占的比例则明显偏少,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通讯设备、动力设备、制药等5个高新技术行业总共只有6家企业入选,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比例分别只有100强总量的6%和2.84%,这种情况使得我市经济增长呈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三高一低特征。现行的产业结构及其诱导出的增长方式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压力更加突出,并极大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市许多企业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我国企业的整体研发和销售水平仍然不高,我国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中间的加工生产位置,处于产业链前后两头研发和销售位置的国外企业夺取了大多数的利润,造成了我国企业产业利润率的整体不高。我市许多企业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只能从事产品利润附加值较少的加工生产过程,造成了多数利润被国外企业获得,导致产业利润率不高。特别对于OEM这种贴牌生产的生产方式,有专家估计,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我国企业最多拿到了8%。

五.促进我市大企业持续健康成长的意见和建议

在中央一再强调,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十一五期间则承前启后,尤为关键。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额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作为沿海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青岛市已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并已形成了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车辆船舶和机械电器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青岛市自1984年起大力发展品牌战略,注重培育本市的知名品牌和大企业集团,形成了以名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创造知名品牌最多的城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颐中、双星、澳柯玛、黄海橡胶、青岛钢铁、一汽集团等企业都是青岛的知名企业和纳税大户。

因此在青岛市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作大作强这些大型知名企业,是符合实际的,经过努力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今后推动我国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努力实现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的有机结合,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理念,努力转变增长方式

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发展轨道,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企业今后发展的努力方向。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广大企业和企业家都应当认识到,自主创新不是企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必须全力坚持的长期发展战略。谁拥有这个知识,谁就拥有未来。作为本市企业的甚至山东省大企业大骨干和代表,青岛100强企业更是应当牢固树立自主创新发展理念,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发挥模范和领军作用。

1.树立先进的经营观念与意识

观念与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我市企业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国竞争和国际竞争,要想成为国家级甚至世界级大企业,就必须首先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抛弃过去形成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陈旧意识和观念,树立新的观念和意识。

树立快捷意识。全球化和信息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全球化是从空间上影响我们:把全国各省市、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压缩在一起,形成地球村。信息化是从时间上影响我们:在这个十倍速变化的时代,市场的游戏规则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正所谓抢先一步天地宽,对市场信号反映迟钝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前些年三株集团的垮台,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好一位农民因喝三株口服液而死亡的事件,这方面的例子屡见不鲜。

树立快捷意识要求企业必须消除思维的惯性,及时放弃已经被证明是不合适宜的传统做法。其次应当像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所倡导的那样,把企业建成一个学习型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建立一个开放的头脑,快捷意识才得以建立,企业方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如鱼得水。

树立长久意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界级的大企业从来不是在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市场经济中锻炼出来的。成立于1903年的福特公司已有103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公司之一;成立于1962年的沃尔玛公司的领导权已经传给了第二代,在2002-2005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上,沃尔玛连续4年名列榜首。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企业只有怀着长久意识去做事,才会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才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去破坏企业的长期利益。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些按照这一朴素原则坚持下来的企业总会笑到最后,成为百年老店;而那些带着浮躁心理,梦想一夜暴富的企业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而跌倒在当初给企业带来短期利益的地方。因此,为了成就百年大业,中国企业应当切忌浮躁,要充分考虑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要不断修炼内功,精耕细作,唯有如此,企业方可基业常青

树立全球化意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企业包括青岛企业都要以全球化视野来从事企业的经营活动。所谓全球化视野,即企业不要再把自身仅看作一个青岛本地企业、一个山东企业、一个中国企业,而要再把自己看作是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企业。全球化视野的另一个含义是本市企业不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知足常乐、沾沾自喜,要时刻于世界级企业进行对比。与沃尔玛、通用、西门子等国际大牌相比,我市的利群、一汽和海尔仅仅相当于他们的一个车间。本市企业要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平凡走向卓越,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选择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同样重要!由于特定的历史的地理环境,青岛企业的现有发展思路必须得变:要放眼全球,学习世界级的企业理念、技术、品质、管理、品牌和成长中得平和与谦逊心态。

2.以董事会为核心强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成功的基石。公司治理结构最基本的手段是建立一个背景多元化的董事会,以监督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但是,完美的董事会结构并不等于完美的公司治理,董事会的行为和互动才是关键。我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改善其治理结构时,既要完善硬件建设,建立相应的董事会制度,更要注重公司治理的软件层面,从下述诸方面改进董事会行为,全面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保障股东权益。目前标准普尔公司(SP)已经建立了公司治理的评价机制,着眼点就是对股东权益的保障。他们把评价重点分为拥有者结构、股东权益及股东关系、公司信息的透明化及公开、董事会的结构和运作程序等四大类,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参加了这套评价体系。本市企业应对此有所行动,如果澳柯玛早使用本体系,就不会发生集团公司挪用股份公司资金的事情。

风险管理。风险的来源很多,跟产业类别、企业文化、产权结构等都有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企业必须关注获利/风险的比值关系。过去企业往往只关注如何获取最大利润,却忘了高额利润通常伴随着高风险。未来企业的风险管理,几乎完全得靠自己。就像2006年4月份,澳柯玛多元化扩张的失败,就是没有正确评估多元化的风险而盲目扩张的恶果。

战略规划。毫无疑问,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加快,这个世界的变化愈来愈快。目前汽车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已经缩短到14个月,长期适用的摩尔定律也面临被改写的迹象,其他的一切也在加速改变。因此青岛市企业的决策层必须行动起来,时刻关注世界动态,做好本企业的战略规划。

选好接班人。对于西方企业来讲,选择与培养接班人往往是董事会的头等大事,甚至是唯一任务。目前,亚洲乃至中国企业大多由家族掌控,还不太注重接班人的问题,且家族观念浓厚,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过随着股权分散,接班人制度将是亚洲企业的重要课题。这对本市大中型的企业甚至是私营及民营企业是个挑战。

3.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本市企业乃至国内企业的低要素成本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因此,自主创新成为当前企业急需弥补的短板,也是本市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资格证。青岛市企业应当以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努力建设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知名品牌、创新产品或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较大的创新型企业。

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企业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势中寻求科技自主创新的突破点,作出全面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走符合本企业自身特点创新图强之路。为此,企业首先要充分发挥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作用。要通过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折旧、直接将研发投入坦然成本、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的筹措研发资金,尽快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企业要达到3%的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要达到5%-8%乃至更高的水平。其次,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像海尔一样,在企业内部广泛的开展小改、小革和创新发明活动;要积极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密切产学研之间的战略合作,努力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实施全球化研发战略,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机遇和条件,积极主动的与世界最优秀的研发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大胆的运用全球的人才资源和智慧,抢占当今科技的制高点。

以市场需求引领自主创新。市场是企业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市场意识融入到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每个环节,将客户价值最大化放在首位,千方百计的满足市场需求。为了打通自主创新通向市场之路,企业要协调好研发、生产和市场的关系。要坚持走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企业创新成果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要关注当前市场需求,更要着眼于未来市场需求,注重长远规划和整体布局,合理投入研发力量,保持研发项目的适度超前。要合理整合企业内部创新资源,改变研发产品直接向市场释放的局面。

建立健全的研发体系和管理机制。企业应当从建立研发体系与管理机制入手推动自主创新。大型企业要建立健全技术研发中心,构建多层次的科研技术开发体系;领先企业要率先与国际接轨,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研发体系要因时、因势而变,要把生产、采购、销售纳入研发体系,依托财务、质量和技术支援组成研发团队,改进研发流程,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

在科技管理机制上,企业要重视基础技术研究,推行公用技术平台化,实现研发过程规范化。要改革和强化研发经费管理,加强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监督。要制定与执行严格规范的制度,优化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配置,大幅度的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从更高意义上看,自主创新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企业要加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大张旗鼓的宣传创新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企业员工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培育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营造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的创新文化环境,形成人人景仰创新、理解创新、投身创新的良好氛围,开创自由发表新见解、新主张、新思想的活跃局面。为了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首先要树立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良好创新风尚,尊重创新愿望,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使员工在创新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意义,积极从事创新科技活动,自觉的献身于创新型企业建设。

4.改善并购的水平和质量

发达国家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企业并购的历史。本市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并购案例的发生,本市大型企业应该懂得在并购中趋利弊害,从而提高并购的效率。

重视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对于企业来讲,并购后如何将业务、资源进行整合,才是整个并购成功的关键。据调查显示,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并购后整合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当两个企业并购后,原先各企业的经营理念、待人处事方法、习惯风气和员工情结都存在一定的冲突,这是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领导层要密切关注对于两种企业文化的理解和他们之间的融合,尤其是在这两种文化集权程度、开放性、正规性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的情况下,应在文化管理方面投入足够的资源,防止出现过高的并购成本。值得指出的是,文化整合对于跨国并购更为重要。

推行战略联盟。作为企业扩展的一种形式,战略联盟具有比企业直接重组、兼并更强的灵活性和反应力,能够适应市场运行加快的需求,因而成为当前企业之间一种新的联合方式。本市企业更应当认识到,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佼佼者。企业只有通过联合行业中其他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方可实现优势互补及持续性竞争优势。因此,本市企业应当注意在研发、采购等领域的分工和合作,更应当更多的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急需的技术,并以联合研发保持技术的领先水平。

注重外资并购中的经济安全。与外资合资合作中的经济安全问题是本市企业必须面对的。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与日韩联系密切,与他们的合资合作案例也比较多。而外资企业在中国合资只不过是他们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他们在提供有限的资金和技术的同时,更多的谋求在合资过程中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遏制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扩大外资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绝大多数外资在中国进行合资只不过是跳板,最终大多数将谋求独资。因此青岛市企业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在与外资尤其是日韩企业的合资合作中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不能失去自我,在努力学习外资技术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全力保护自己的品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坚持作精主业的方针

一般说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元化与多元化的抉择就是必须认真予以权衡的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想突破单一业务经营规模的限制,大多会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进入其他领域。但是多元化战略最大的弊端就是它导致公司资源分散,运作跨度和费用加大,产业选择失误较多,结果导致公司顾此失彼,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受到极大的挫伤。

以作精主业为主。专业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国外大企业的发展大多都经历了专业化到多元化再回归专业化的轨迹。同国外大企业相比,大多数青岛企业只能算作中小企业,其经营方向不宜过于分散。本市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应当以作精主业为主,进而增强企业实力,并借此构建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主营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进行中关键是要保持战略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主营业务一经选择就要相对稳定。在执行过程中必须摆脱各种短期机会的诱惑,不能因为市场出现其他短期利润或因领导者的更替而偏离其运行轨道。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不懈,企业才会培育出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在作大的同时实现作强。像海尔的多元化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澳柯玛的多元化差点导致企业的灭亡。

多元化也是一种替代选择。企业是否实施多元化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与时机的问题,即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与资源来驾驭多元化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开展多元化。多元化投资而不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可以选择的途径。因此在适当条件下,企业可以选择多元化,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立足于行业在技术领域的发展远景,首先选择相关多元化战略;二是要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用现代管理手段来解决企业因经营领域于地域增加而产生的新问题。三是关注宏观经济的走势,把企业的经营方向与国民经济发展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

6.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水平

国际化是通向国际级大企业的必由之路。本国企业走国际化道路,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在地域组织上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营造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如海尔竞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制造商美泰克公司以求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进而创立世界名牌,但是其中受到来自惠而浦和伊莱克斯的阻挠;最终虽未成功,但是一方面海尔从中汲取了很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以很少的投入为企业做了一次广告。因此本市企业切不可低估搏击海外市场的艰巨性和困难,为了更好的推行国际化战略,青岛市企业必须认真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是否应该国际化。尽管海外市场对挣扎于价格战,低利润率的中国企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如果盲目投入到海外市场,所面临的运营和管理挑战将更为严峻。

克服内外部的挑战。企业一旦决定实施全球化战略,就需要克服一系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缺乏合格的人才和全球品牌的建设。

最佳模式与目标市场的选择。在制定全球化战略时,企业需要考虑差异化定位、海外拓展的最佳模式,以及目标市场的选择。领先的全球化公司通常在品牌和创新领域进行差异化定位并表现卓越。而本市许多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要转变为利用品牌和创新获取国际市场的认同,难度很大,必须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和最佳进入模式。

本市企业在制定海外拓展模式的时候,可以选择出口、战略联盟、合资或兼并收购等投资方式。而关键是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务能力、全球业务管理能力等因素在以上模式中作出选择。比如说澳柯玛在给GE作OEM时,完全可以在维护其与GE的关系基础上,一方面尝试将自主品牌销往亚非以及拉美市场,逐步建立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逐渐获取冰柜制造方面的核心技术。

成败取决于执行力。适当的全球化战略一经决定,中国企业需要在5个关键领域加强执行力:全球管理团队、全球品牌建设、全球运营模式、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今年4月,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和复旦大学共同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前景、挑战和对策》的白皮书,这份报告根据中国公司的规模、特点、工业结构,以及他们所处的有望在未来十年变成全球选手的位置进行了排序,在这份排序中,海尔名列第一。这说明只有那些战略清晰、定位明确、执行力强、能够驾驭复杂的全球管理架构的企业才能有望成为未来领先的跨国公司。

(二)积极而科学的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大企业健康成长

竞争性的市场体制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但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决不是放任自流的,当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体制都带有相当程度的指导性,具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计划性。至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在推动大企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效果有较大差异,是一个理论与政策的双重难题。

通常认为,政府在影响企业成长的制度供给、环境营造、战略引导、高效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政府干预的类型比干预的程度对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影响要更大,政府干预与市场的一致性越高,政府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好。同时还要看到,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也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政策、科技等手段对企业发展进行支持和引导,也呈现日益强化、日益公开的趋势,对此需要有更加清醒可观的认识。总之,积极充分而又科学有限地发挥政府作用,对于推动大中型企业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观念,推动国家战略与企业战略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竞争已经更多的表现为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位也越来越取决于大中型企业集团在竞争中所占地位,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正在转化为国家利益与实力的竞争,因此,需要占到国家利益高度来看待发展大企业的问题。

地方政府必须站到国家利益的高度来看待发展大企业的问题,努力以企业利益为基石,制定与实施国家的内外政策,把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作为参与国际经济高层次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政策扶持符合国家战略目标的大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大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且当大企业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政府还要充当大企业的权力代理和经济警察。

同时,要引导企业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制定与实施企业战略,因为领先企业的战略于其他追随者不同,必然要在政府管制和行业未来发展两个前提下来制定。特别是企业经营之间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寻求市场、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时候,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的统一性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大企业应当而且必须自觉地实现自身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有机融合。

2.建立适度保护的体制,防范恶意跨国并购

大企业是由大市场养成的。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管理和技术及外资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没。但是受国际上新一轮跨国并购浪潮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发展到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质企业,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中国民族资本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行业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主体的我国一大批骨干企业将不复存在。对此,地方政府必须高度警惕,应当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建立适度保护的体制,尽快制定和完善旨在规范外资来华并购行为的法律或条例,为跨国企业并购设置相应的门槛,特别是对于战略性产业和重要企业的外资进入方式和深度要有明确的界定。必须通过专项审议,同时审议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利益之上的原则,在服从战略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企业的商业利益,避免以牺牲战略利益、长远利益为代价去换取眼前利益。当前亟需认真贯彻执行不久以前商务部、国资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巨大市场的有利谈判地位,促进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在项目层次或集团下属企业业务层次进行合作。

3.遵循企业成长规律,注重从战略上引导企业发展

切实发挥政府的作用,离不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企业成长规律的深入研究。 总体上看,大企业成长表现为一个资源要素不断集聚、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企业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决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竞争要素、竞争内容和竞争形式不是杂乱无章、完全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因此,认清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扣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从本国、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地对企业进行必要的战略引导,有所侧重地给与企业必要的支持。

地方政府应当以比较优势为原则,根据需要与可能确立并实施重点项目发展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采取集中利用政府性资金引导支持、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投向重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项目、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汇聚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本地大企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

4.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培育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大企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育成过程 ,起决定作用的是基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核心能力。推动大企业发展战略,需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积极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培育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我国要在2020年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也必须从培育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角度出发,坚持不懈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地方政府要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的民族精神,切实落实有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政策。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二要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营造尊重、支持和热爱企业家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家真正能够集中精力领导企业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活动。同时,要在全社会培育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规范,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5.适当干预产业发展,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不再是直接调动社会资源或指挥企业,而是通过政策引导、制定法律法规、信息发布等手段体现政府意图,创造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企业又无能为力的体制、法制和市场环境,让企业根据自身状况、所处行业、竞争优势做出决策,主要让价格信号引导资源要素在产业内和产业之间合理流动。国际经验也表明,不论一个国家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对产业发展进行适时的、适宜的、与市场要求相符的适度干预,对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国外在扶持大企业之前,会首先确定战略技术,然后把战略技术产业化,扶持战略性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同时运用政策杠杆让资源流向优势企业。比如,通过减税或退税政策来支持大企业的发展。在土地使用方面,大企业也能获得优惠政策,并且政府还会优先向大企业提供贷款等等。

目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一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比重和质量。二要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在环境、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方面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三要建立完善产业信息发布制度,实施产业发展预警,对企业和社会投资加以有效引导和服务。四要加强各项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力。五要强化监督检查,各级政府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切实提高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

6.推动产权多元化改造,强化企业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

青岛市大型企业在机制性和体制性方面障碍仍然很顽强,企业缺乏活力和内在动力,严重制约企业成长,也影响了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内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鉴于国有企业在我市大中型企业中占有很大比例,要推动大企业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大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造的力度,建立开放型产权结构。

7.强化企业外部治理,推动企业规范经营

支持、引导大企业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大企业的一位纵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加强企业外部治理,推动企业规范经营。企业外部治理包括债权人(金融机构)的控制、公司控制权市场、政府制定并实施法律、商业道德建设等内容。

在这些方面,我市乃至我国总体水平还差距较大,需要切实加强。当前,政府有关部门要特别强化对企业的财务审计和金融监管,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要严格执行质量、安全和环保标准,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加强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要求企业准确公开地进行信息披露。

8.整合行政资源,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整合行政资源是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效手段。为此,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将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创新政府行为方式,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要将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作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优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竞争环境、融资环境、投资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信用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我市目前服务于微观经济环境运行的相关机构和职能并不是特别完备,例如企业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在资金、市场竞争、政府采购等方面提供更多相应的支持等等。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为各类企业提供微观综合性服务的部门。

9.建立良好的政企互动机制,创新政府行为方式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上来看,建立良好的政企互动机制是发展大企业的必要条件,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创新政府行为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顺利实施名牌企业战略、优势企业战略,我市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与优势企业经常联系的制度,政府各级领导不仅要与企业领导层座谈,倾听企业领导人对政府相关企业的各项工作的意见,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到企业中去,倾听他们对政府政策、方针的意见和想法,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借鉴河南省建立纵向联动机制的做法,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清理、整合政府各部门职能,建立健全纵向的、一条龙的联动运行机制,形成政府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合力,从而形成政企互动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