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配送研究报告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目录

CONTENTS

 

引言......................................1

 

 

第一章  物流配送相关概念及行业特征…………              1

第一节  物流配送的相关概念 ………………………………              1

一、物流的基本概念 ……………………………………              1

二、配送的概念 …………………………………………              3

第二节  物流的分类 …………………………………………              6

一、按物流的作用分类 …………………………………              6

二、按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              7

三、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分类 …………………………              8

第三节  物流行业构成及环节 ………………………………              9

一、物流行业构成 ………………………………………              9

二、物流的主要环节……………………………………              10

第四节  企业与物流…………………………………………              13

一、物流市场结构………………………………………              13

二、物流与企业关系……………………………………              15

第五节  物流的地位与作用…………………………………              16

一、国内外对物流的认识与利用 ……………………              16

二、物流在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中的关键作用…………              18

三、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0

第六节  现代物流的特点……………………………………              23

一、物流是成本中心……………………………………              23

二、物流服务对经济活动具有依赖性…………………              24

三、服务性 ……………………………………………              24

四、新的利润源泉………………………………………              25

五、综合性 ……………………………………………              25

六、管理集约化、信息化………………………………              25

 

第二章  世界物流业发展状况 …………………              27

第一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概述………………………………              27

一、现代物流的内涵……………………………………              27

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状况……………………………              28

三、现代国际物流的发展………………………………              30

第二节  世界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3

第三节  美国物流业发展概述………………………………              35

一、美国物流业的市场规模……………………………              35

二、美国物流发展的特征………………………………              36

三、美国物流成本管理及启示…………………………              38

第四节  日本物流业发展状况………………………………              42

一、日本物流业发展概况………………………………              42

二、“宅配便”物流模式普遍运用……………………              43

三、重视分销渠道,改善物流的途径…………………              45

四、日本二十一世纪的物流发展战略…………………              50

第五节  欧洲物流业的发展状况……………………………              52

一、欧洲物流业发展水平………………………………              52

二、欧洲物流产业的特点………………………………              53

三、欧洲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概况……………………              57

四、欧洲物流业发展趋势………………………………              59

五、欧盟物流组织发展分析……………………………              60

第三章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状况……………64

第一节  物流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              64

一、物流产业在我国的兴起及产业市场规模…………              64

二、我国物流业进展状况………………………………              66

三、我国物流业发展特点………………………………              69

四、我国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差距………………              72

第二节  我国物流业的布局特征……………………………              75

一、我国物流业格局形成………………………………              75

二、东中西部物流产业的发展差距分析 ……………              75

三、南北物流产业的发展差距分析……………………              77

四、城乡物流业发展的不平衡…………………………              78

五、全国物流业格局的发展趋势………………………              79

第三节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概述………………………              79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79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特点…………………………              82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86

第四章  物流市场需求分析………………………              88

第一节  物流市场总体状况…………………………………              88

一、按产业看物流需求…………………………………              89

二、按性质看物流需求…………………………………              89

第二节  影响物流市场需求的因素…………………………              91

一、国内生产毛额与产业结构…………………………              91

二、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92

三、市场环境……………………………………………              92

四、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变化………………………              92

五、技术进步…………………………………………              93

六、物流服务水平………………………………………              93

第三节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现状调查………………………              94

一、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              94

二、物流市场需求量分析………………………………              96

三、物流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97

四、企业对现行物流的满意度…………………………              99

五、企业对新物流商的选择 …………………………              101

六、需求市场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内容 ………………              103

七、各类型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需求 ………………              105

第五章  物流与运输 ……………………………              106

第一节  我国交通运输业分析 ……………………………              106

一、2001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 ……………              107

第二节  铁路运输 …………………………………………              116

一、铁路运输 …………………………………………              116

二、固定资产投资 ……………………………………              119

第三节  航空运输 ………………………………………              120

一、航空货运行业的优势 ……………………………              121

二、我国航空货运的现状 ……………………………              122

三、航空运输发展形势展望 …………………………              124

第四节  管道运输 …………………………………………              125

第五节  物流运输结构分析 ………………………………              126

一、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总体规模 ……………………              126

二、物流运输结构 ……………………………………              127

第六章 物流运用领域分析……………………129

第一节 制造业物流 ……………………………………              129

一、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趋势 …………………………              129

二、现代制造企业物流战略的发展 …………………              133

三、案例--海尔集团的物流选择 ……………………              140

第二节  商业连锁业物流 …………………………………              143

一、连锁经营--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趋势 ……………              143

二、我国连锁业的走势呈现三个显著的特点 ………              145

三、连锁业呼唤物流配送 ……………………………              145

四、连锁经营:解决B2C物流难题……………………              146

五、案例-----沃尔玛的物流配送……………………              147

第七章  物流配送模式与选择…………………151

第一节  企业自建物流 ……………………………………              151

一、自建物流的含义 …………………………………              152

二、自建物流的优势与不足 …………………………              152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 ………………………………………              153

一、第三方物流的含义 ………………………………              153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              153

三、第三方物流的利与弊 ……………………………              156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思路 ……………………              158

第三节 企业物流模式选择 ………………………………              161

一、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度和企业对物流的

管理能力…………………………………………              161

二、企业对物流控制力要求 …………………………              161

三、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              161

四、企业规模和实力 …………………………………              162

五、物流系统总成本 …………………………………              162

六、第三方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 ……………………              162

七、自用资产和非自用资产第三方物流的选择 ……              163

 

 

 

第八章  区域物流市场分析……………………164

第一节  广东物流市场 ……………………………………              164

一、广东物流概况 ……………………………………              164

二、广州地区--要做华南物流中心 …………………              166

三、深圳物流业展翅欲飞 ……………………………              168

第二节  上海物流--打造国际物流中心…………………              169

一、发展物流优势明显 ………………………………              169

二、十五期间上海物流发展目标 ……………………              171

第三节  北京现代物流发展现状与规划 …………………              172

一、北京流通现代化发展进入快速推进期 …………              172

二、北京现有流通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要求尚有差距173

三、北京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型流通行业 …………              174

四、北京将以信息化带动流通业现代化 ……………              175

五、北京力争成为亚太区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              176

第四节  西部物流市场现状与展望 ………………………              177

一、西部物流的现状 …………………………………              178

二、西部物流发展的瓶颈与优势 ………………              179

三、建设独具特色的现代西部物流业………………              180

第五节  香港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 ………………………              183

一、从传统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变 ……………………              183

二、香港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瓶颈 ………………              184

三、香港内地优势互补 ………………………………              186

第九章  WTO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188

第一节 我国物流业对外开放的基本状况 ………………              188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              188

二、我国物流服务对外开放状况 ……………………              191

三、我国对物流业的管制现状 ……………………                194

四、我国加入WTO对物流业市场开放的承诺…………              195

第二节 我国物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与政策建议………197

一、WTO对我国物流业的挑战…………………………              197

二、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201

三、相关对策及政策建议 ……………………………              202

第十章 物流企业分析…………………………              206

第一节  国际物流企业 ……………………………………              206

一、美国联合包裹(UPS) ……………………………              206

二、马士基物流(Maersk Logistics……………              211

三、香港怡和物流 ……………………………………              217

四、Ingram Micro(英迈)公司的物流方案 ………              217

五、国外知名企业物流发展借鉴 ……………………              219

第二节  国内知名企业 ……………………………………              221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成功之路221

二、中远国际货运公司走向综合物流 ………………              227

三、北京中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              233

四、中国外运集团---物流升级………………………              238

五、招商局物流 ………………………………………              241

第三节 物流业上市企业概述 ……………………………              244

一、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总体分析 …………………              244

二、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              247

三、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 ………………              249

 

 

第十一章  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252

第一节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发展趋势 …………………              252

一、电子商务催化着传统物流配送的革命 …………              252

二、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特征及运作类型 ……………              255

第二节  全球经济下的流通业整合趋势 …………………              258

一、流通业整合的核心内容 …………………………              259

二、促成流通整合趋势的主要原因 …………………              261

第三节  物流市场竞争趋势 ………………………………              262

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              262

二、区域竞争硝烟四起 ………………………………              264

三、我国发展物流业的政策方向 ……………………              265

第四节  第四方物流--供应链服务的创新 ………………              267

一、第四方物流的定义及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 ……              267

二、第四方物流的特点 ………………………………              268

三、第四方物流公司的运作方式 ……………………              270

四、第四方物流案例…………………………………              270

五、成为第四方物流的前提条件……………………              271

六、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局限性 …………………              272

第十二章  物流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274

第一节  国外物流企业模式借鉴 …………………………              274

一、业务结构 …………………………………………              274

二、运作模式 …………………………………………              280

三、赢利模式 …………………………………………              281

第二节  我国物流企业对策参考 …………………………              283

一、市场细分的深入 …………………………………              283

二、科学地制定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              284

三、组织创新一物流专业化与规模经营 ……………              286

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企业物流现代化发展              287

五、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 ………………              287

第十三章  企业物流案例 ………………………289

第一节 华润物流:“1+3”模式的典范…………………              289

一、华润集团的背景 …………………………………              289

二、集团内部物流--华润物流的“1” ……………              290

三、与客户同创价值--“华润物流“3” ……              291

第二节 台湾彬泰物流公司的经营之道 …………………              293

一、彬泰物流的沿革 ………………………………              293

二、设备………………………………………………              294

三、组织体系…………………………………………              296

第三节 海尔的一流三网 ……………………………              297

一、企业信息化………………………………………              297

二、海尔利用mySAP.com构建现代化物流……………              297

三、一流三网实现四大目标 ……………………              298

第四节 中外运为摩托罗拉提供的物流服务 ……………              299

一、摩托罗拉对物流服务要求和考核标准 …………              299

二、中外运空运公司的主要做法 ……………………              300

三、中外运为摩托罗拉服务的启示 …………………              302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304

附录二  我国确立社会化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 ………313

附录三  我国物流业将制定船龄限制规则情况………… 315

附录四 十五商品流通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316

 

图表目录

 

1-1 1999年我国各地区交通运输事业从业人数 ………              22

1-2  国内外物流成本占总成本构成比例 ………………              23

2-1  美国20年来物流成本变化(单位:亿美元) ……              36

2-2  1986-2000年美国物流支出构成及比例…………              40

2-2  2000年美国物流支出明细 …………………………              41

2-1 1998年欧洲物流市场总值分布比例图 ……………              54

2-3 1999年第三方物流在欧洲市场状况表 ……………              58

3-1 1997-200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变化图………              65

3-2 1992-2001年我国物流业产值变化图……………              66

3-3 我国三大地带物流产值变化示意图 ………………              76

3-4 我国三大地带物流产值构成示意图 ………………              77

3-5  我国南北部物流产值变化示意图 …………………              78

3-1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优劣势比较 ……………………              85

4-1  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物流总量 ………………              89

4-2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9

4-3  近两年中国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              89

4-4  历年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              90

4-5 物流市场需求调查回收问卷构成比例 ……………              94

4-1  企业库存周转周期(单位:天) …………………              95

4-2  企业物流作业指标图 ………………………………              95

4-6  2000年生产企业原料物流需求状况 ………………              96

4-7  2000年生产企业成品物流需求 ……………………              96

4-8  2000年商业企业销售物流需求 ……………………              96

4-3 我国企业物流执行主体构成 ………………………              97

4-4 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执行主体构成 …………………              98

4-5 我国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构成 …………………              98

4-6  物流外包项目统计 …………………………………              99

4-7  生产企业对物流的满意度…………………………              99

4-8  商业企业对物流的满意度…………………………              100

4-10 企业对自理物流不满意的原因……………………              101

4-9  生产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需求意愿…………              102

4-10 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需求意愿…………              102

4-12 生产企业选择新的物流代理商的行业分析………              102

4-11 工业企业物流需求内容……………………………              103

4-12 商业企业物流需求内容……………………………              104

4-13 企业选择物流代理商的标准………………………              104

4-14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设施保有情况………………              105

4-16 各类型企业设施需求状况…………………………              105

5-1  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单位:万公里) ………              106

5-2  1992-2001年公路水运货运量一览表 …………              111

5-3  1992-2001年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一览表……              111

5-4  2001年我国交通运输主要统计指标数据…………              115

5-1  1991-2000年我国铁路运输货运量 ……………              117

5-2  1991-2001年我国铁路运输货物周转量 ………              117

5-3  1991-2001年我国航空运输货运量 ……………              123

5-4  1991-2001我国航空运输业货物周转量 ………              124

5-5  1991-2000年我国管道运输货运量 ……………              126

5-5 1991-2001年我国综合运输体系货运量变化……              126

5-6  我国综合运输体系货物周转量变化………………              127

5-6  2001年我国交通运输货运量构成图………………              128

5-7  2001年我国交通运输货物周转量结构……………              128

6-1 我国连锁业发展数量统计…………………………              144

8-1  2000年广东各运输渠道货运量及其所占比例……              165

10-1 UPS业务状况介绍 …………………………………              210

10-1 我国物流业上市企业分布…………………………………              244

第一章  物流配送相关概念及行业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所有这些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技术进步和需求个性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改进服务和降低成本的压力。物流对企业在当前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激烈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在市场中也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和涵义。

第一节  物流配送的相关概念

一、物流的基本概念

(一)物的概念

 

1、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2、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的“物”区别在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作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3、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 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4、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5、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 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 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6、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 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批之“ 物”,就是通常所称之物品。

 

(二)流的概念

 

1、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2、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 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流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 ”并不以其整体作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3、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 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 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三)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一词源于英语的Logistics,原意是军事后勤保障,二次大战后,物流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经济领域。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该定义具体突出了物流的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动和管理协调。

 

关于物流的理论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根据美国的物流管理协会2002年1月份发布的一个新定义物流是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改动之一,是以满足客户要求,而不是客户需求,供需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概念,满足客户要求则更具体了;第二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对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储存所进行的计划和流行的动作。原来没有反向,现在把反向也放进来了。

 

国家经贸委、交通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现代物流指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不管怎么讲,物流是一种操作性的工作,而不是一种理论的研讨,它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二、配送的概念

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洁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配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之一种。

 

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配送的概念:

 

(一)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质行为予以表述:

 

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概括了四点:

 

1.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根据经济学家的理论认识,因而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

 

2.配送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最终配置”,因而是接近顾客的配置。接近顾客是经营战略至关重要的内容。美国兰德公司对《幸福》杂志所列的500家大公司一项调查表明“经营战略和接近顾客至关重要”,证明了这种配置方式的重要性。

 

3.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这里面强调现代送货,表述了和我国旧式送货的区别,其区别以“现代”两字概括,即现代生产力、劳动手段支撑的,依靠科技进步的,实现“配”和“送”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

 

4.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因而有其局限性,配送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其战略价值,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流通领域的所有问题。

 

(二)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表述如下

按用户定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

 

这个概念的内容概括了五点:

 

1.整个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2.配送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

 

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配送却是一种固定的形态,甚至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所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货形式。

 

3.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配送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从送货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而一般送货尤其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型;一般送货是生产什么,有什么送什么,配送则是企业需要什么送什么。所以,要做到需要什么送什么,就必需在一定中转环节筹集这种需要,从而使配送必然以中转形式出现。当然,广义上,许多人也将非中转型送货纳入配送范围,将配送外延从中转扩大到非中转,仅以“送’’为标志来划分配送外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4.配送是“配”和“送”有机结合的形式。配送与一般送货的重要区别在于,配送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如果不进行分拣、配货,有一件运一件,需要一点送一点,这就会大大增加动力的消耗,使送货并不优于取货。所以,追求整个配送的优势,分拣、配货等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5.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在定义中强调“按用户的定货要求”明确了用户的主导地位。配送是从用户利益出发、按用户要求进行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观念上必须明确“用户第一”、“质量第一”,配送企业的地位是服务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因此不能从本企业利益出发而应从用户利益出发,在满足用户利益基础上取得本企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不能利用配送损伤或控制用户,不能利用配送做为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割据市场的手段。

6.概念中“以最合理方式”的提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过分强调“按用户要求”是不妥的,用户要求受用户本身的局限,有时实际会损失自我或双方的利益。对于配送者讲,必须以“要求”为据,但是不能盲目,应该追求合理性,进而指导用户,实现共同受益的商业原则。这个问题近些年国外的研究著作也常提到。

 

 

第二节  物流的分类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在对物流的分类标准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按物流的作用分类

(一)供应物流

 

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进行起着重大作用。企业供应物流不仅是一个保证供应的目标,而且还是处在最低成本并以最少消耗、最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的限定条件下,因此,就带来很大的难度。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可以说是企业物流的最大难点。为此,企业供应物流就必须解决有效的供应网络、供应方式、零库存在的问题。

 

(二)销售物流

 

销售物流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不断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市场是一个完全的买方市场,因此,销售物流活动便带有极强的服务性,以满足买方的需求,最终实现销售。在这种市场前提下,销售往往以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因此,销售物流的空间范围很大,这便是销售物流的难度所在。在这种前提下,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便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活动实现销售,这就需要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并采取各种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因而,其研究领域是很宽的。

 

(三)生产物流

 

生产物流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大体为:原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一个环节地流,在流的过程中,原料等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生产成品仓库,便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

 

过去,人们在研究生产活动时,主要注重一个一个的生产加工过程,而忽视了将每一个生产加工过程串在一起,使得一个生产周期内,物流活动所用的时间远多于实际加工的时间。所以企业生产物流的研究,可以大大缩减生产周期,节约劳动力。

 

(四)回收物流

 

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而且,在一个企业中,如果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的质量,也会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五)废弃物物流

 

废弃物物流是指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废弃物物流没有经济效益,但是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

二、按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一)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整体,所以人称宏观物流。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大领域。社会物流研究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因此带有宏观性和广泛性。

 

  (二)行业物流

 

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但是在物流领域中常常互相协作,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如日本的建设机械行业,提出行业物流系统化的具体内容有:

 

各种运输手段的有效利用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行共同配送;建立新旧设备及零部件的共同流通中心;建立技术中心,共同培训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统一建设机械规格等。

 

又如在大量消费品方面采用统一传票,统一商品规格,统一法规政策,统一托盘规格,包装模数化等。行业物流系统化的结果使参与的各个企业都得到相应的利益。

 

(三)企业物流

 

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物流又可以区分为以下具体的物流活动:

 

供应物流一生产物流一销售物流一回收与废弃物流

三、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分类

(一)地区物流

 

地区物流的地区可按行政区域、经济圈、地理位置划分。

 

(二)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相对国内物流而言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的物的流通,它是国际贸易的必然组成部分。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经济大协作,工业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而产生的,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范畴可以遍布各国,国家之间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也随之发达。

 

 

第三节  物流行业构成及环节

一、物流行业构成

物流业基本上由四个子行业构成:

 

(一)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来不但包括各种不同运输形式的小行业,而且实际还包含为主体交通运输起支撑、保证、衔接作用的许多行业,交通运输业本身便是一种综合若干小行业的大行业。这是物流业的主体行业。

 

(二)储运业

 

储运业是以储存为主体的兼有多种职能,包含若干小行业也包括某些和储存联系密切的运输业,所以称做储运业。

 

从规模上看,我国储运业远小于交通运输业。我国储运业有五大行业,即军队储运业、物资储运业、粮食储运业、商业储运业及乡镇储运业。

 

(三)通运业

 

这是国外物流业中主要子行业之一,我国这行业刚刚诞生,尚未达到一定规模。这是物流中发展较快的一个行业,在国外已达到了较大规模。

 

通运业是货主和运输业之外的第三者从事托运和货运委托人的行业。各种运输业除了直接办理承运手续以外,都由通运业从事委托、承办、代办等实现货主的运输要求。

 

(四)配送业

 

以配送为主体的各类行业,这个子行业要从事大量商流活动,是商流、物流一体化的行业。

二、物流的主要环节

物流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环节:   

 

(一)运输

 

运输的任务是对物资进行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物流部门通过运输解决物资在生产地点和需要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问题,从而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实现其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运输是物流最重要的一个功能。由于陆地、海洋和天空都可以作为运输活动的空间,所以运输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铁道运输

 

它是陆地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由于其货车在固定轨道线路上行驶,可以自成系统,不受其他运输条件的影响,按时刻表运行。还有轨道行驶阻力小,不需频繁地启动制动、可重载高速运行及运输单位大等优点,从而使运费和劳务费降低。

 

但是,铁路运输由于在专用线路上行驶,而且车站之间距离比较远,缺乏机动性,此外,运输的起点和终点常常需要汽车进行转运,增加了搬运次数。

 

2、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就是以公路为媒介,以汽车作为运输工具的运输方式。汽车运输的最大优点是空间和时间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性,不受路线和停车站的约束,只要没有特别的障碍,汽车都可以到达。因此,可以实行从发货人到收货人之间门对门直达输送。由于减少了转运环节,货物包装可以简化,货物损伤、丢失和误送的可能性很小。

 

3、船舶(水路)运输

 

有海运和内河航运两种。利用水路运送货物,在大批量和远距离的运输中价格便宜,可以运送超大型和超重物。运输线路主要利用自然的海洋与河流,不受道路的限制,在临海的区域之间,它是代替陆地运输的必要方式。

 

水上运输的速度比较慢,航行周期长。海上运输有时以几个月为周期。此外,易受天气影响,航期不能保证,建设港湾也要花费高额费用。

 

4、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的优点是速度快。因为时间短,货物损坏少,特别适合一些保鲜物品的输送。但航空运输的费用高,离机场距离比较远的地方利用价值不大。

 

5、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指用于气体、液体如天然气、石油等的运输,还发展至粉粒体的近距离输送如粮食、矿粉等管道运输。

 

(二)储存  

 

储存是指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暂处于停滞状态的那部分物资。通过对储存物的保管保养,克服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创造物资的时间效用,以保证流通和生产的顺利进行。储存的相对停滞对商品流通来说是完全必要的。

 

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流通过程,为了保持不问断地销售商品,必须有一定量的周围储存;有些商品需要在流通领域内进行整理、组装和再加工,形成销售前的准备储存;正是由于某些商品在产销时间上的背离,还必须有一定的季节储存。

 

可见,仓储作为一种物流形态,为物流提供场所和时间,在储存期间可对储存商品进行检验、整理、分类、保管、保养、加工,然后进行集散、转换运输方式等各种作业,因此,仓库在物流中具有重要作用,成为物流的一个主要环节。

 

从现代物流系统观点来看,仓库有储存和保管的功能、调节供需的功能、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等。

(三)装卸搬运

 

装卸搬运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资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的作业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对物资进行垂直或水平位移及改变其支撑方式和空间位置的一项作业活动。任何商品,不管它处于什么状态,当要对它进行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或流通加工时,都需要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因此,装卸搬运是物流各环节的结合部,是连接储运的纽带,它贯穿于物流的全过程。在商品流通日益繁荣,商品运输方式和保管设施日益现代化的情况下,装卸搬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装卸搬运作业的构成有:堆放拆垛作业、分拣配货作业、搬送、移送作业等。

 

(四)包装

 

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等手段的总体名称,及为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操作。它是包装物和包装活动、包装手段、包装作业的总称。现代包装已不仅仅是保护产品的一面,而且在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包装能便利商品的流通;包装能保护商品、增强商品抵抗各种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能力;包装有利于促进和扩大商品的销售;包装能方便和指导消费。

 

(五)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根据用户的要求,改变或部分改变商品的形态或包装形式的一种生产性辅助加工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生产加工和用户对商品要求之间的差异,更有效地满足用户需要,提高生产和流通的经济效益。通过集中化和专业化的流通活动,给流通带来一系列的方便,使流通加工在流通中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通过流通加工可以方便用户,更有效地满足需要;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可以提高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使用户所需产品质量进一步得到保障;可以提高运输效率,减少流通费用。

(六)配送

 

配送在英语中的原词是deliVery,是交货送货的意思。在日本工业标准nSk中,将配送定义为“将货物从物流结点送交收货人”,也强调了送货的含义。由于在市场竞争中,将货物送达收货人的活动需要逐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达到占领和扩大市场、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对运输车辆合理配置,科学地制订运输规划,确定运送路线,并且将运送的货物事先进行配货,配装的措施逐步完善,形成了现代的配送活动。

 

配送的意义在于: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提高了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可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可简化手续、方便用户;提高了供应保证程度。

 

(七)物流信息

 

物流活动中称必要的信息为物流信息。信息是事物的内容、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反映。因此,物流信息和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都有密切关系,在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

 

在物流活动中,按照所起的作用不同,将物流信息分为:订货信息、库存信息、生产(采购)指示信息、发货信息、物流管理信息。

 

 

第四节  企业与物流

一、物流市场结构

作为市场,必然有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与市场中介组织。

 

(一)物流市场主体

 

进入物流市场的主体是谁呢?凡进入物流市场进行交易的单位与个人都是物流市场主体。具体来讲有政府、供方企业与个人,需方企业与个人,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包装企业、装卸企业等等。运输企业还可以分为铁路运输企业、公路运输企业、内河与海上运输企业、航空运输企业、邮政企业、管道运输企业等等。

 

关键之一是作为市场主体要进入市场,既要到位,也不要错位。比如对大部分工贸企业来讲,物流是其非核心竞争力,应该分离出来,由社会物流市场来运作。

 

关键之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逐步在物流市场中当主角,这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所以要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提供区域性物流、城市物流、企业物流解决方案的企业;二是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还可分为提供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配送等单项服务或多项服务的企业,直至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大可小,小的只有几十个人,大的可以达到几十万人。目前全世界有一些特大型跨国物流公司,如美国联邦快递、日本通运、德国邮政等等,中国目前广州的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深圳的中海物流等都是比较成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依托信息化网络技术,可以对所有国内外物流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或叫快速集成,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物流市场客体

 

凡是在物流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易与加工增值的所有有形商品,包括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以及在物流市场上需要进行位移的所有实体,包括人都是物流市场客体。与一般商品市场不同的是,属知识产权的所有无形资产不可能进入物流市场。人作为劳动力可以进入劳务市场进行买卖,但人进入物流市场仅为了位移,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客运。

 

(三)物流市场载体

 

就是为物流客体服务的设施与场所。包括铁路、公路、集装箱、船舶、飞机、港口、机场、管道、仓库、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等,没有它们,物流无法进行。物流市场载体一是要全部进入市场运营,其使用权可以自由买卖,不能行业垄断;二是这些物流设施相当一部分属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要国家投入,有一些设施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需要多元化投入,但要有政府支持;三是由于载体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与企业,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从运筹学的角度,如何按市场规则优化组合是物流现代化的一大课题。

(四)物流市场中介组织

 

物流市场需要规范,一靠政府,二靠中介组织,特别是行业组织,比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仓储协会、中国储运协会、中国国际货运管理协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代协会、中国集装箱协会、中国铁路运输协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等,这些协会起着政府不可能起的作用,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中国物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但千万不要走过去政出多门、互相制约的老路。

二、物流与企业关系

从企业的角度看,其与物流的关系可以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物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企业的正常运转要保证按生产计划和生产节奏提供、运达各种原材料,同时要将产品不断运离企业。这正是依靠物流及有关的活动创造和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物流是企业本身必须从事的重要活动。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衔接性,靠生产工艺中不断的物流活动,有时生产过程本身便和物流活动结合在一起,物流的支持保证作用是不可缺的。

 

具体而言企业物流包括以下几个活动:

 

(一)企业生产物流

 

即原料及辅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门口"进入到生产线的开端,随生产加工过程流过各个环节,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生产成品仓库。研究注重减少物流活动时间,缩减生产周期,节约劳动力。

 

(二)企业供应物流

 

即组织原料、辅料供应的物流活动。关注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解决有效的供应网络、供应方式、零库存等问题。

 

(三)企业销售物流

 

即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其特点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这需要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并采取各种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

 

(四)企业回收物流

 

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如果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的质量,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五)企业废弃物物流

 

指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从环保的角度关注,对包装、流通加工等等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按现代物流学的观点,物流是若干领域经济活动系统的、集成的、一体化的现代概念。物流不等同于物资流通,不仅仅是储运,物流是各物流功能要素包括包装、搬运、贮存 、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的有机整合。

 

 

 

第五节  物流的地位与作用

一、国内外对物流的认识与利用

随着现代科学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步发现以原有的传统思想、传统做法(如减少原材料消耗率、提高劳动效率等)从生产中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其获利程度也越来越小。而另一方面,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流通领域却越来越大地起着决定一个企业经营好坏的关键性作用,其在一件成品中所占用的成本比重也越来越大。据统计,现在一件普通的商品其物流费用大都保持在最后成本价的30%-50%,更有一些对时间、空间要求苛刻的商品,物流费用已经占到其成本价的70%-90%。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物流这个              黑暗大陆冰山才被企业界所逐步重视。二战之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就开始注意到物流对经济的支撑、保证作用,而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及物流业的发展都充分地说明和论证着这一点。物流也因此而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第三利润源泉”。

自从1962年管理大师彼德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发表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近40年来,不论学术界或产业界,无不承认物流管理对于企业竞争力之贡献。物流成本通常被认为是业务工作中的最高成本之一,仅次于制造过程中的材料费用或批发、零售成品的成本。以美国为例,物流成本等于销售费用的50%。在美国,产品的直接劳动成本已不足全部成本的10%,全部生产过程中只有5%的时间直接用于加工制造,95%的时间用于储存、运输等物流过程,发挥物流的作用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空间。发达国家的企业界对现代物流高度重视,物流成本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0%以上,一般占一个公司总销售的10%-35%。在北美,有50%的公司总裁把供应链计划纳入其总体规划,并认识到物流的发展必须依靠全球化、信息技术和一体化。资料表明,发达国家连锁企业的统一配送率在80%左右。美国的沃尔玛、凯玛特和标靶三大零售商运用规模经济的原理,即配送中心的联合采购和仓储式门店计划,通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运用低价策略加快商品周转率,提高企业竞争力。根据美国《财富》杂志1998年世界十大公司排名,名列第四位、零售业排名第一位的跨国企业沃尔玛集团,其1998年营业额达1392.1亿美元,按美国企业调查的综合数据,物流业可降低商品总价值30%-50%的物流成本,现代物流对提高沃尔玛集团的竞争力具有莫大的帮助,使其成为全球最大零售商和1998年全球盈利最多的第四大企业集团。在服装业方面,典型的有德国的ADIDAS公司,该公司通过对原有的简陋仓库的改造,在德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配送中心,为企业在全欧洲和中东的销售提供配送服务,物流配送的效率与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而NIKE公司则把其在欧洲两个小型配送中心进行改造,在比利时重新建立一个大型的现代化配送中心,提供NIKE公司产品在欧洲的配送业务。

对物流的认识,一方面,大多数企业惊异于物流成本在成本中的比例之高,并由此想方设法来深刻理解成本的内容及如何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同时着眼于定位其自身的物流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纵观世界500强企业,他们都是拥有世界一流物流系统的厂商,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这是因为,物流是作为一种能力在企业内部及企业间进行定位的,它对创造顾客价值的一般过程做出贡献。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流作业被高度集成化,并定位成一种核心能力时,就能够对战略优势起到奠基石的作用。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有海尔集团,海尔在最近几年充分认识到物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性作用,并参考其它世界500强企业的经验,成立了物流推进本部,希望通过物流系统的改革与重组,实现物流管理的总目标,即以最低的物流成本向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海尔"在过去同国内其他企业一样也仅仅意味着做纯粹功能基础上的仓储和运输工作,但随着市场的开拓,对生产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单纯是产品产量能否满足市场,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市场需要的时候,生产和递交顾客需要的产品及服务。海尔的物流改革主要围绕物流系统的重组、物流新观念的树立、新物流技术(软技术和硬技术)的应用、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的配置及物流管理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推进物流本部由集团副总裁亲自负责,本部下设三个事业部:采购、配送、储运。使采购、生产支持、物流配送形成企业战略上的一体化。

二、物流在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中的关键作用

(一)物流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

 

1、第三利润源泉

 

“第三利润源泉”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物流的各个环节,如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等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了公认的价值,相对于需求者来说,物流的服务功能,就是一种价值。

 

企业可以利用物流在创造价值方面的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寻求第三个利润来源。这也迎合了企业竞争从数量竞争到质量竞争,最后进入品牌附加价值竞争的历史潮流。

2、成本中心

 

物流的各个环节,诸如仓储、运输、配送、装卸、包装等等,属于成本环节。物流在整修企业战略中,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有关键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 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目前物流在各企业的成本构成中,一般占到10%-40%的比重,在产品的价格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供应链

 

物流中的仓储、保管环节,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而运输环节则对产品和物料的正常供应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供应链的正常运转,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前提,也成为顾客评价企业服务质量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在参与开放竞争的前提下,必须重视供应链的地位,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4、竞争优势的关键一环

 

就单个具体厂商而言,根据业务的类型、作业的地理区域,以及产品和材料的重量/价值比率,物流开支一般在销售额的5%—35%之间,物流成本通常被解释为是业务工作中的最高成本之一,仅次于制造过程中的材料费用或批发、零售产品的成本。很明显,物流虽然对业务的成功至关重要,但也是昂贵的。

 

尽管这种成本的比较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对物流来说,真正激动人心的并不是成本内容或如何降低成本,而是来自对一个挑剔的厂商,如何给其物流能力定位,以获取其竞争优势的理解。一个拥有世界一流物流能力的厂商,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虽然完美的订货难求,但是一个老练和处于领袖地位的厂商可以凭借其高超的和不断改善的物流能力,以及能够实时地监督物流动态的信息系统,来识别潜在的作业障碍,并在向顾客提供的服务有可能失败以前,采取正确的行动。

 

(二)物流对对企业的关键作用

1、  时间与速度

 

这已被作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公司仅重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时间与速度,以减少新产品系列的推出时间,这已远远不够。快速、可靠的运输送货可以使公司减少备货时间或周转时间,从而减少存货和堆存成本。在减少存货水平、"零库存"、MRP、配送需求计划中,物流将在满足"快速反应"要求的系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质量

 

公司重视质量问题不仅是对生产产品的质量,也包括公司的所有领域。客户所感受到服务质量最为重要,如客户期望准时、高质量、反应快速、更精确的提货和送货服务。物流应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关注点。许多企业在分析评估内部系统以满足物流需求的质量之后,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改进质量通常是把物流服务的大部分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3、资产生产率

 

由于存货投资是资产占用的一大方面,改进资产生产率要重视存货水平的减少和存货周转的加快。同时在固定设施如仓库、长途运输车队等的投资也会影响资产生产率。加强物流管理,强调与客户合作共享数据,更可以减少整个物流管道的存货。

三、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影响到各行各业

 

物流的经营责任是要按尽可能低的成本,对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的库存进行地理上的定位。经过物流过程,原材料流入工业化国家庞大的制造设施中去,通过市场营销渠道再把产品配送到顾客的手里。物流的复杂性是令人生畏的。仅在美国,营销结构就涉及到大约150万个零售商和46万个以上的批发商。为了结这些企业运送产品和物料,1992年就注册了1490万辆商用卡车。为了支持物流,1994年在制造、批发、零售和存货方面的投资总额超过了8930亿美元。

 

(二)物流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位置

创造物流价值的成本是高昂的。当存货被正确定位,有助于销售时,物流就会增值。虽然这种成本难以衡量,但是绝大多数专家同意,1994年美国的物流年度开支恰好比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略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GNP上每花费10000亿美元,相应的物流成本就要超过1000亿美元。1994年的运输开支为4250亿美元,相当于GNP的6.3%发展现代物流,有利于降低社会总成本,提升国民经济的总水平。大量数据表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物流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1996年英国物流产值占GDP的比重达10.63%,1996年美国的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也达到了10.5%,日本占11.37%

 

在我国,仅仅公路运输一项,全行业1999年的营业收入就达到3850亿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3%,超过汽车、煤炭、石油、医药等任何行业。可见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

 

(三) 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发动机

 

物流与国民经济各环节息息相关。首先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要素,需要物流环节的服务,才能实现时空转移,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正确的作用;其次,社会商品的销售,更离不开物流配送等环节;而物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是不可一日或缺。

 

1998年底,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8.2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6094亿元,占其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9.6%;加上应收帐款123l亿元,两项资金占用为产品销售收入的29.1%。同年18.2万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仅为1.41次。可见,开发物流对我国企业压缩资金占用和加快资金周转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另,我国运输成本占国民经济总成本的大约为20-30%,而发达国家仅为10%。也就是说,仅从运输来看,我们还有接近“20%”这样一个空间可以去努力。只要将现有运输成本仅降低10%左右,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就能出现一次新的飞跃。因此,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产业,把彼此分割的环节连接起来,优化企业物资供应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东南亚很多国家受到的冲击很大。相比之下,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形势较好,香港的经济负增长是5.1%,而新加坡则有1.5%的正增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香港和新加坡是东南亚两个很重要的货品转口及物流中心。

表1-1 1999年我国各地区交通运输事业从业人数

各地区交通运输业职工人数(1999年底)           单位: 万人

公路运输业

水上运输业

交通运输辅

其他交通运输业

全国总计

129.0

44.3

151.2

2.5

2.4

 

3.2

 

2.0

0.9

3.5

...

6.7

0.3

7.0

...

西

3.7

...

4.7

0.1

内蒙古

2.2

 

3.5

...

6.1

1.2

9.1

0.4

3.0

0.1

3.3

0.1

黑龙江

3.3

0.6

7.7

...

2.9

4.1

6.4

0.1

8.9

7.9

12.3

0.1

6.0

2.7

5.1

...

6.7

2.7

4.0

0.3

3.2

1.4

2.5

0.4

西

3.1

1.1

2.7

0.2

9.0

1.8

8.5

0.1

8.6

0.7

8.0

...

6.6

4.1

8.9

0.1

6.7

1.6

6.6

...

广

6.2

6.1

14.3

0.2

广 西

3.0

1.3

4.1

...

0.3

0.3

1.9

 

2.8

3.3

3.8

...

8.5

2.0

6.3

0.1

1.7

0.2

1.8

 

4.4

0.1

2.8

0.2

西

0.7

 

0.3

...

西

3.0

...

3.4

...

2.0

...

2.1

...

0.9

 

0.6

...

0.6

...

0.5

 

3.6

 

2.5

...

资料来源:交通部统计中心

 

(四) 吸纳就业

 

在吸纳就业方面,仅仅公路和水路运输,在1999年就提供了327万个就业机会,相当于为一个中等城市的全体居民提供就业,加上铁路和民航,物流业在解决国民就业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六节  现代物流的特点

 

现代物流业是20世纪90年代应用了现代管理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整体上改变了企业的运行方式,是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由于它降低了产品的总成本,因而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现代物流业对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产生积极作用,因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主要在于现代物流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并应用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

 

现代物流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物流是个过程,是物质从开始地到目的地的流通过程;第二,物流有多个环节,它要经过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领域加工、信息传递七个作业环节。这七个环节,通过一个计划、管理、控制的过程,把这七个环节加以组合,以最少的费用、最高的效率、客户最满意的程度,把产品送到用户手里。最终达到为工商企业降低产品流通费用、物流公司本身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是成本中心

从企业成本构成来看,物流的仓储、保管、运输、配送、装卸、包装以及信息追踪等等都是成本发生的环节,并不直接实现价值。

 

  表1-2 国内外物流成本占总成本构成比例

 

占总成本比例

国内平均

30%

国际平均

10%-40%

资料来源:中国商业信息中心

 

物流是成本中心的特点,决定了物流行业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和现代设备,成为科研和管理的关注中心。降低成本的需求使专业物流公司应运而生。

二、物流服务对经济活动具有依赖性

从社会整体物流来说,物流的水平取决于社会整体经济的活力和规模。美国多年统计结果表明,物流的整体经营规模大概相当于国民经济GDP的10%(左右,而物流产业的增长速度也大致相当于国内GDP的增长速度。

 

从物流企业角度,与需求者的利益一体化是专业物流企业的利润基础。

 

物流企业的利润从本质上讲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第三利润的源泉。以美国为例,1980年全美企业存货成本总和占GNP的29%,由于物流管理中零库存控制的实施到199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9%,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可以说这种库存成本的节约就是物流科学创造的新价值。这种新价值是第三方物流与客户共同分享的。这就是利益一体化,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双赢”。 

 

   所以,与运输企业相比,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利润来源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用等直接收入,不是以客户的成本性支出为代价的,而是来源于与客户一起在物流领域创造的新价值。为客户节约的物流成本越多,利润率就越高,这与传统的经营方式有本质不同。

三、服务性

物流的根本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企业提供物质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的服务”。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也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这一特点决定了物流行业的生存方式和目标。

四、新的利润源泉

物流的运输和配送环节,为企业的产品实现空间和时间价值,这部分价值是产品或物质资料为消费者创造实用功能的前提,表现为成本支出。在物流管理的作用下,物流成本的节约,成为竞争格局基本确定的前提下,企业从销售价值提高之外,寻求利润的新的源泉。

物流在库存管理和产品周转方面,创造了新的利润。

 

以美国为例,1980年全美企业存货成本总和占GNP的29%,由于物流管理中零库存控制的实施到199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9%,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部分成本的节约,就是一种利润贡献。

五、综合性

现代物流服务相对于传统的运输方式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首先,它是多种运输方式的集成,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海、陆、空的各个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从而使客户获得最佳的运输路线、最短的运输时间、最高的运输效率、最安全的运输保障和最低的运输成本,形成一种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服务体系 

 

其次,物流把仓储、运输、装卸、包装、信息追踪等各项环节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紧密配合的整体,为节约中间环节的成本,降低中间投入和重复投入,提供了切实的解决方案。

 

第三,物流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分业界限,通过供应链的概念建立起对企业供产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完成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降低了社会生产总成本,使供应商、厂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及最终消费者达到皆赢的战略目的。

六、管理集约化、信息化

物流是成本中心的特点,决定了物流的管理必然进行集约化。运输服务的宗旨是客户第一,客户的需求决定运输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在生产趋向小批量、多样化和消费者需求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的情况下,物流服务提供商需要发展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物流服务强调5 Rights的理念:以最少的成本,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正确的地点(right location)、正确的条件(right condition)、将正确的商品(right goods)送到正确的顾客(right customer)手中。实现5Rights必然要求物流企业注重信息的处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各种运输要素中,物流更着眼于运输流程的管理和高科技信息情报,使传统运输的“黑箱”作业变为公开和透明的,有利于适应生产的节奏和产品销售的计划。 库存和仓储、配送等环节,也要求对物质资料信息有快速而准确的反应与处理能力。

 

随着英特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应用呈现迅猛增长之势。电子商务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国际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带来对物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而物流也在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实践表明,凡是电子商务业务蓬勃发展的企业,必是物流技术发达、物流服务到位的企业;相反,由于缺乏及时配送等物流服务,导致电商务不能实现。

 

 

 

 

 

 

 

 

 

 

 

 

 

 

 

 

 

 

 

 

 

第二章  世界物流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概述

 

现代物流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间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提高控制管理的过程。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现代物流的内涵

现代物流服务相对于传统的运输方式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第一、它是多种运输方式的集成,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海、陆、空的各个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从而使客户获得最佳的运输路线、最短的运输时间、最高的运输效率、最安全的运输保障和最低的运输成本,形成一种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服务体系。

 

第二,它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分业界限,通过供应链的概念建立起对企业供产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完成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降低了社会生产总成本,使供应商、厂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及最终消费者达到皆赢的战略目的。

 

第三,它突破了运输服务的中心是运力的观点,强调了运输服务的宗旨是客户第一,客户的需求决定运输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在生产趋向小批量、多样化和消费者需求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的情况下,物流服务提供商需要发展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第四,在各种运输要素中,物流更着眼于运输流程的管理和高科技信息情报,使传统运输的“黑箱作业变为公开和透明的,有利于适应生产的节奏和产品销售的计划。

 

第五,它与电子商务日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随着英特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应用呈现迅猛增长之势。电子商务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国际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带来对物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而物流也在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实践表明,凡是电子商务业务蓬勃发展的企业,必是物流技术发达、物流服务比较到位的企业;相反,由于缺乏及时配送等物流服务,导至不少电子商务企业处境艰难甚至倒闭破产。

 

第六,现代物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集中,并通过国际兼并与联盟,形成愈来愈多的物流世无霸。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大潮之中,不仅全球航运界的各大船公司跨国兼并、联盟、联营如火如荼,国际物流业也在加速集中。例如,1998年,欧洲天地邮政(TNT)以3.6亿美元兼并法国第一大国内快递服务高Jef Sericeo1999年,英国邮政以5亿美元兼并德国第三大私人运输公司(German Parcel)。2000年9月天地公司宣布以6.5亿美元收购CTI物流公司,同月德国邮政又宣布增持著名的敦豪(DHL)公司51%的股份,从而实现了对其控股。还有2000年3月,马士基有利物流与海陆物流公司的合并,成立后的新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管理公司之一,等等。这些兼并活动不仅拓宽了这些企业的物流服务领域而且增强市场竞争力,而欧洲大邮政集团的大规模投资,据了解则是为了赶在2003年欧洲邮政市场放开之前,能更多地抢占世界物流市场。

 

应当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物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们必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国内物流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必将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有力的对应措施。

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状况

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和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组织结构在不断调整和变化,资本和生产能力逐渐向多元化的大型公司集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模经济的限制,超过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不经济现象又叫组织失效现象。大型企业也进行了调整,大规模投入和产出,使得企业内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进行的物流活动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物流活动的低效率和高额成本,已经成为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也是市场竞争力减弱的一个因素,一些企业开始对物流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重新配置资源,逐步形成了物流系统和物流产业。

 

首先是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一体化,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内一个独立部门和职能领域;之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不再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也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也就是物流产业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即“第三方物流”。

 

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1、与物流活动不同,物流产业已经将分散在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的各种物流资源分离出来,重新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将供应、仓储、分销、配送等物流活动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分化出来,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经营的物流产业。从这个意义讲,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新的物流产业诞生了。

 

2、物流产业的出现,重新组织了物流的社会资源和物流活动,充分发挥了物流设施的利用率,提高了物流活动的效率,并降低了社会物流总成本,使生产、流通部门的流通费用大大降低,增加了生产、流通部门的获利空间。物流产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为生产、流通部门提供服务的同时,极大地节约了社会物流资源,使对方在一定资源投入下获得更高的利润;另外,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货物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有形服务,而且可以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会场传统流通部门所难以企及的。因此,物流产业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是降低了成本扩大了服务对象的利润空间。

3、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各个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错综复杂,物流产业是维系这些复杂交换关系的纽带和血管,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物流产业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上的作用也是比较重要的。

 

物流产业是新产业,仅有2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在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对物流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的“物流革命”,物流活动由此开始走向系统化、专业化,并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90年代,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并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由此而形成了物流产业,并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国际物流的发展

国际物流又称“全球物流”。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作业的发展,因更长的供应链、较少的确定性和更多的物流单证而使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经营者面临着距离(distance)、需求(demand)、多样性(diversity)和单证(document)等方面的壁垒。全球物流的目的就在于让企业在获取全球营销和全球化作业的同时,保持服务与成本的有效性。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从企业角度看,近十几年跨国企业发展很快,不仅是已经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即便是一般有实力的企业也在推行国际战略,企业在全世界寻找贸易机会,寻找最理想的市场,寻找最好的生产基地,这就将企业的经济活动领域必然地由地区、由一个国家扩展到国际之间。这样一来,企业的国际物流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企业必须为支持这种国际贸易战略,更新自己的物流观念,扩展物流设施,按国际物流要求对原来的物流系统进行改造。

 

对跨国公司来讲,国际物流不仅是由商贸活动决定,而且也是本身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分别在不同国度中生产零件、配件,又在其他国家组装或装配整机,企业的这种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也需要依靠国际物流。

 

(一)国际物流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间已有了不少的经济交往,但是无论从数量来讲还是从质量要求来讲,都没有将伴随国际交往的运输放在主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才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活跃。尤其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国际间贸易从数量来讲已达到了非常巨大的数字,交易水平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新情况下,原有为满足运送必要货物的运输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系统物流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到国际领域。

 

六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的大数量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出现了大型物流工具,如二十万吨的油轮,十万吨的矿石船等。

 

七十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物流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且,出现了提高国际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大数量、高服务型物流从石油、矿石等物流领域向物流难度最大的中、小件杂货领域深入,其标志是国际集装箱及国际集装箱船时大发展,国际间各主要航线的定期班轮都投入了集装箱船,一下子把散杂货的物流水平提了上去,一下子使物流服务水平获得很大提高。

 

七十年代中、后期,国际物流的质量要求和速度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在国际物流领域出现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势,同时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国际联运。

 

八十年代前、中期国际物流的突出特点,是在物流量基本不继续扩大情况下出现了“精细物流”,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同时,伴随新时代人们需求观念的变化,国际物流着力于解决"小批量、高频度、多品种"的物流,出现了不少新技术和新方法,这就使现代物流不仅覆盖了大量货物、集装杂货,而且也覆盖了多品种的货物,基本覆盖了所有物流对象,解决了所有物流对象的现代物流问题。

八十年代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另一大发展,是伴随国际物流,尤其是伴随国际联运式物流出现的物流信息和首先在国防物流领域出现的电子数据交换(EDl)系统。

 

信息的作用,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许多重要的物流技术都是依靠信息才得以实现的,这个问题在国际物流中比国内物流表现更为突出,物流的几乎每一活动都有信息支撑,物流质量取决于信息,物流服务依靠信息。可以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国际物流已进入了物流信息时代。

 

(二)国际物流的特点

 

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

 

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不同物流适用法律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全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不同标准,也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

 

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就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2、物流系统范围广

 

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就已是很复杂的,国际物流再在这复杂系统上增加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的广阔和空间的广阔,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时间更长,广阔范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国际物流一旦溶入现代化系统技术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显著。例如,开通某个“大陆桥”之后,国际物流速度会成倍提高,效益显著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3、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

 

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一是管理困难,二是投资巨大,再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区物流信息水平较高,有些地区较低,所以会出现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为困难。

 

当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一个较好的建立办法是和各国海关的公共信息系统联机,以及时掌握有关各个港口、机场和联运线路、站场的实际状况,为供应或销售物流决策提供支持。国际物流是最早发展“电子数据交换”(EDI)的领域,以EDI为基础的国际物流将会对物流的国际化产生重大影响。

 

4、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

 

要使国际间物流畅通起来,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1200毫米,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物流费用,降低了转运的难度。而不向这一标准靠拢的国家,必然在转运、换车底等许多方面要多耗费时间和费用,从而降低其国际竞争能力。

 

在物流信息传递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欧洲各国之间系统比其与亚、非洲等国家交流更简单、更有效。

 

 

第二节  世界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如果说,物流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初就由美国的琼酋·贝克与阿奇·.萧提出,那么,真正形成产业,并快速发展也只是近二三十年的时间。所以说,世界现代物流业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前景十分广阔。据统计,2000年全球物流费用总支出为3.75万亿美元。其中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为2070亿美元,占全球物流总支出的5.5%。预计到2002年,全球物流支出将达到4万亿美元,第三方物流达到2810亿美元,占全球物流总支出的7%。从1996年到2002年,全球第三方物流市场年均增长率为13%。

 

据美国物流专家罗伯特·德兰雷在《2000年美国年度物流状况报告》中指出,1999年美国物流成本为9210亿美元,占当年GDP92600亿美元的9.9%。1990年还占11.4%,1980年占15.7%。

 

据美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咨询顾问公司报告:2000年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为564亿美元,占美国物流总支出的5.6%。在未来的3~5年内,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以15%~20%速度增长。

 

欧盟1999年物流总支出为850亿欧元,其中第三方物流市场为260亿欧元,占30%。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此阶段储存和运输分离,各自独立经营,许多工厂、个人都建造仓库(主要是楼仓),是封闭型、储藏性的。只具备储存、储备功能。

 

第二阶段:大约1960~1980年

 

此阶段,产品越来越多,储存期越来越短,储存型向“流通型”发展。产生了“配送”的概念,仓库向城市郊区发展,楼仓向高架仓库发展。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衔接功能和集散功能。

 

第三阶段:大约1980~1990年

 

计算机的发展,使物流产生质的变化,仓库、配送中心增加了信息处理功能,向综合物流发展,95%的仓库变成了单层的立体库。增加了配送功能,许多仓库变成了配送中心。

 

第四阶段:1990年以来

 

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除了储运货物外,还有许多增值服务。由第三阶段的“我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发展到“客户究竟要我提供哪些服务”。

在欧美,现有的物流公司根据其核心能力和历史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主要以实物资产为基础和不以实物资产为基础两大类型。以实物资产为基础的物流公司类型其中可以细分为以提供运输为主、以提供仓储为主、以提供港口/铁路终端服务为主三类服务形式。

 

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物流公司之中,以提供航空货运服务的企业发展的最快、最好。在2000—2001年的财富500强的排名表中,一共有9家企业入选,刨除有国家专营色彩的的美国邮政、日本邮政之外,从事航空运输中货运服务的有四家,并且是赢利最好的四家。

 

 

第三节  美国物流业发展概述

 

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军队为了有效地调运军用物资,运用运筹学的理论方法,圆满地完成了物资的调运和支援任务。

 

战后,这种组织管理手段被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这实际上是世界范围内最初产生的“物流”现象。

 

  撬动美国物流的杠杆之一是物流机械。为提高运输效率,美国不断加大车辆载重量,一级长途营运企业汽车平均载重量从1950年的5吨逐年增加到现在的30吨~40吨。

一、美国物流业的市场规模

物流业的行业市场规模即是一个国家(地区)全部物流活动的总成本。

 

美国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体保持在11.4%-11.7%范围内,而进入二十世纪最后十年,这一比重有了显著下降,由11%以上降到10%左右,甚至达到9.9%。

 

必须指出的是,物流成本的绝对数量还是一直在上升的(见表2-1),但是由于上升的幅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所以占GDP的比例在缩小,从而成为经济效益提高的源泉。

 

 

表2-1  美国20年来物流成本变化(单位:亿美元)

年份

存货储囤成本

运输成本

管理成本

总成本

1980

2430

2050

180

4660

1981

2830

2360

210

5400

1982

2550

2400

200

5150

1983

2280

2440

190

4910

1984

2570

2500

200

5270

1985

2400

2650

200

5250

1986

2330

2710

200

5240

1987

2430

2880

210

5520

1988

2660

3130

230

6020

1989

3110

3310

260

6680

1990

2980

3520

260

6780

1991

2700

3600

250

6550

1992

2430

3790

250

6470

1993

2500

3940

260

6700

1994

2770

4250

280

7300

资料来源: Robert V Delaney,Sixth Annual “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 ,presented to the National Press Club,washington,D.C·,june 5,1995.

 

1999年,在美国,物流业的规模在绝对数量上达到9000亿美元,几乎是高技术产业的两倍。而美国的联邦快递2000年的营业额约达到200亿美元。但与其92600亿美元的GDP相比,物流总成本仅占9.9%。在我国,仅仅公路运输一项,全行业1999年的营业收入就达到3850亿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3%,超过汽车、煤炭、石油、医药等任何行业。于运输在物流的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信息等诸环节中约占40%-50%的比例,因此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大约为20%~30%。

二、美国物流发展的特征

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其中尤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的物流企业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配送中心: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他们的代表企业是人们熟知的加州食品配送、沃尔玛公司配送和福来明配送。

 

  跨地区速递:UPS代表着世界运输和速递业务的最高水准: 运用了先进的物流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了一个覆盖世界各地的发送中心网络;详细的计划和联合作业;经营指导思想由运作的效率和可靠性转向顾客导向,将每位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传统企业物流:如惠尔浦公司。惠尔浦公司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办法是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建立的是同盟关系,突出物流功能不可分割的特征,保障物流管理的效率。

 

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如Amazon公司。虽然自身已建立大型仓储中心,但在门到门的配送上,Amazon从始至终都坚持外包出去,这样它就可以将精力集中于生产和经营。

 

1999年以来,美国的物流产业发生了三个方面的显著变化,即电子商务、供应链软件集成及作为中间市场的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物流

 

目前,美国物流电子商务的营业额达到80亿美元以上。虽然人们对直接向消费者供货的做法表示了极大关注,但这项业务在短期内还难以产生巨大的成效,其中UPSUSPS在今后几年还将在这一领域占有支配地位,但都是一些包裹业务。电子商务的80%是商家对商家的。将来,互联网、EDI、船只遣派将很快形成产业规模,并将出现一些比包裹更大的货物电子商务。

 

(二)集成软件应用的推进

 

在美国,几乎每家大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都将WE6STMS系统嫁接起来,以做到持续性、功能性和可视性。作为这种运作的一部分,必须将它们集成到ERP系统中去,否则,将失去很多客户机会。

 

美国物流软件开发业因此出现了新的动向,开发公司不再针对供应链的环节开发相适应的软件,而倾向于开发能将供应链各个环节都贯穿起来的集中化软件,这种变化是美国物流领域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在居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都应用了专门的软件,由于这些软件来自于不同的开发公司,并不都是按照标准的格式设计的,相互之间想实现顺利地对接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物流的发展越来越精细,供需各方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而传统的软件还不能满足。

 

基于这些原因,一些有远见的软件公司开始开发具有综合功能的软件,在这方面某些知名公司,开始涉足这一领域,过去他们只是开发仓库和运输管理软件。供应链软件的零售商也开始关注销售这类软件的市场机会。

 

这种高度集成的软件开发有相当的难度,属于专业化极强的领域,它不是再创立一套新的程序系统,而是建立一个中央软件程序,将原有的有关库存、订单、产品资源、运输、支付以及配送等程序整合,对各个程序发布指令,进行实时控制,俯瞰整个流程。

 

(三)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

 

随着企业对物流要求的提高,中间市场也将出现巨大的商机,许多第三方物流商都想抓住每年有数百万美元运输定单的大宗客户。上千万美元的运输定单是一道难迈的门槛,只能是那些大型的第三方物流商才能有实力拿到。

 

  做这些中间市场业务的第三方物流商包括急于扩大服务范围的区域性第三方物流商和新公司。新公司的一部分是由大型的全国性公司建立,其它则由具有充足资金并将物流业务作为投资方向的公司建立的。

 

这些中间市场第三方物流公司向客户提供运输管理和增值仓储服务。比如修理和拒收受损商品是第三方仓储公司为其主顾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增值服务。在三角网络公司位于加州康普顿的一处设施,女工给衬衫缝上扣子,熨平起皱的衣物。被认为无法修补的商品会被退货,并通知进口商。

三、美国物流成本管理及启示

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二十世纪90年代保持在11.4%-11.7%范围内,而进入二十世纪最后10年,这一比重有了显著下降,由11%以上降到10%左右,甚至达到9.9%。

 

美国的物流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库存费用;二是运输费用;三是管理费用。比较近20多年来的变化可以看出,运输成本在GDP中比例大体保持不变,而库存费用比重降低是导致美国物流总成本比例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这一比例由过去接近5%下降到不足4%。由此可见,降低库存成本、加快周转速度是美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突出成绩。也就是说速资金周转方面。

 

宏观上,美国物流成本包括的三个部分,且各自有其测算的办法。第一部分库存费用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费用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其中,利息是当年美国商业利率乘以全国商业库存总金额得到的。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才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

 

第二部分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与货主费用。公路运输包括城市内运送费用与区域间卡车运输费用。

 

其它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费用、国际国内空运费用、货物代理费用、油气管道运输费用。货主方面的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及装卸费用。近十年来,美国的运输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体为6%,一直保持在这一比例,说明运输费用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

 

第三部分物流管理费用,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库存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总和得出的。美国的物流管理费用在物流总成本中比例大体在4%左右。

 

另一个反映美国物流效率的指标是库存周期。美国平均库存的周期在1996年-1998年间保持在1.38个月到1.40个,月之间,但1999年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库存周期从1999年1月份的1.38个月降低到年底的1.32个月,这是有史以来的最低周期。库存周期减少的原因是由于销售额的增长超过了库存量增长。

 

美国Cass信息服务公司和Prologis公司共同发布的《2001年度美国国家物流报告》表明,2001年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从2000年的10.2%下降至9.5%

 

Cass公司的副总裁罗伯特·德勒尼指出,物流成本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美国去年先后11次降息。德勒尼称,自1981年以来,美国整体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下降了4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最大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公路运输放松管制之后。近几年来,降低物流成本的重点已转移到库存管理上。2001年美国全国的企业库存票面价值下降了380亿美元,而库存成本则减少了460亿美元。

 

德勒尼指出,虽然美国库存管理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但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却表明,美国全国制成品的库存量是持续增加的。

 

德勒尼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产品数量激增,这意味着零售商必须在仓库中存储更多种类的商品,同时,由于配送主动权从生产商转移到大型零售企业手中,要求生产商必须自己能掌握更多的库存,才能在配送环节中站得住脚。

 

表2-2  1986年-2000年美国物流支出构成及比例

年份

GDP

(亿美元

库存费用(亿美元

运输费用

(亿美元

管理费用

(亿美元

物流总支出

(亿美元

GDP中物流

开支比例%

GDP中库存

费用比例%

GDP中运输

费用比例%

1986

44500

2170

2810

200

5180

11.6

4.9

6.3

1987

47400

2250

2940

210

5400

11.4

4.7

6.2

1988

51100

2510

3130

230

5870

11.5

4.9

6.1

1989

54400

2820

3290

240

6350

11.7

5.2

6

1990

58000

2830

3510

250

6590

11.4

4.9

5.9

1991

59900

2560

3550

240

6350

10.6

4.3

5.9

1992

63200

2370

3750

240

6360

10.1

3.8

5.9

1993

66400

2390

3960

250

6600

9.9

3.6

6

1994

70500

2650

4200

270

7120

10.1

3.8

6

1995

74000

3020

4410

300

7730

10.4

4.1

6

1996

78100

3030

4670

310

8010

10.3

3.9

6

1997

83200

3140

5030

330

8500

10.2

3.8

6

1998

87900

3230

5290

340

8860

10.1

3.7

6

1999

93000

3320

5540

350

9210

9.9

3.6

6

2000

99600

3770

5900

390

10060

10.1

3.8

5.9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局资料摘要、美商务部美国运输报告,《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9月15日

 

年美国物流支出明细

项目

支出(亿美元)

库存开支合计

3770

利息

950

税款、保费支出等

2040

仓储费用

780

运输开支合计

5850

卡车运输

4810

城市之间

3230

城内

1580

其他运输方式

1040

铁路

360

水运(国际18,国内8

260

输油管道

90

空运(国际8,国内19

270

货运代理

60

货主相应支出

50

物流管理费用

390

物流总支出

10060

资料来源:国际经贸消息20011013,PROLOGIS公司,CASS公司

 

美国的物流成本管理对我们有三大启示:   

 

第一,降低物流成本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战略措施。美国每年10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如果降低1%的成本,就相当多出1000亿美元的效益。我国现在是1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如果降低1%的物流成本就等于增长了100亿美元的效益。业界普遍认为我国物流成本下降的空间应该在10个百分点或更多,这是一笔巨大的利润源泉。

 

第二,美国的实践表明,物流成本中运输部分的比例大体不变,减少库存支出就成为降低物流费用的主要来源。减少库存支出就是要加快资金周转、压缩库存,这与同期美国库存平均周转期降低的现象是吻合的。因此,发展现代物流就是要把目标锁定在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水平上面。这是核心的考核指标。

 

第三,物流成本的概念必须拓展。库存支出不仅仅是仓储的保管费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所占有的库存资金成本,即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理论上还应该考虑因库存期过长造成的商品贬值、报废等代价,尤其是产品周期短、竞争激烈的行业。

 

 

第四节  日本物流业发展状况

一、日本物流业发展概况

日本的物流发展大致为四个阶段:

 

1、切实保证运输的时代(1955年1964年)。这个时代是供不应求的时代,由于经济急速发展,企业的重要任务是切实保证运输能力。

 

2、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的时代(1965年1974年)。由于生产的优化组合,市场销售竞争激烈,企业效益难以保障,降低成本的问题日益突出,因而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这时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行所有的物流合理化措施。

 

3、从战略的高度考虑物流的时代(1975年1984年)。经济进入低增长的时期,由于销售竞争激烈的结果,不仅商品要创造独自特色,物流也应创造独自特色。这一时期,企业将物流作为销售竞争的手段之一,也就是将物流看作是销售战略的一环。

 

4、综合物流的时代。这个时代是生产销售一体化时代。物流的功能不只在于满足生产和销售的要求,而是把物流和生产、销售看作是一个整体,使物流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方面。

 

  1990年,日本颁布了《物流法》。《运输法》虽然未被废除,但实际上已经被《物流法》所取代。《物流法》的颁布对日本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字,全日本从事物流业的公司多达几百家,从业人员约150万人。物流业的发展不但未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海洋运输等运输业发生冲突,反而大大推动了各种运输业的发展。物流公司和卡车公司、铁路公司、航空公司及海运公司一起,组成了庞大的立体物流网络。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日本,卡车、铁路、航空、海运等运输公司直接承揽的业务极少,它们主要是为物流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一家物流公司的运输车队也通常由自有车辆和其他多家卡车运输公司的车辆共同组成,采用统一的标志。例如,日本的JR铁路公司就很少自己承揽运输业务,而是为物流公司、邮政部门及快件公司提供运输服务。

 

1998年4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由政府颁布一个至2001年的《物流业发展对策大纲》,大纲提出:在国际化竞争时代到来的时候,为了提高产品制造业的竞争力,日本的综合物流业必须积极改革,加快发展,以便更好地为产品制造业服务。大纲颁布后,政府调整了与物流业相关联的预算计划,并要求相关省、厅制定实施对策。从此,物流业的效率化问题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全日本卡车运输协会还要求物流业在近期完成ISO国际认证,并在环保运输、加强协作等方面做出努力。

 

在今天的日本,不论你的公司属于哪种类型、制造的是哪一类产品、产品销往何地,也不论你的产品运输采用公路、铁路、航空、海运这几种方式中的一种、两种、三种或者全部,只要能提供准确的交货时间、地点和收货人,你就会很容易地找到一家专门的运输公司完成全部运输工作。你甚至可以指定收货人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如3个月或者半年、一年,将货物分批取走,更可以让收货人坐等,由运输公司负责派送。货物送达的地点可以是仓库,可以是生产车间,可以是商场或商场的某个柜台,甚至可以是服装专柜的衣架上。收货人可以是公司,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若干公司或若干人。在产品运送之前,你可以委托运输公司代为包装,可以委托运输公司进行产品的后期加工或拴挂产品标签,在送交收货人之前,运输公司甚至可以将机器装配好,并进行调试。

 

由于运输业承担了这样重要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日本,从产品制造前的原材料运输到产品生产、再到消费者手中这样一个商品流通过程的周期大大缩短,速度十分迅速,从而也使商品制造者、销售者可以加快商品更新换代的步伐。

二、 宅配便物流模式普遍运用

“宅配便”是日本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中的特别混装货物运输企业(注:如国内货物运输企业中的零担货运)所提供的运输服务。所谓特别混装货物运输企业,又可称为共同型配送企业,是指在发货地,将货主各式各样的货物收集在货物集散站(注:如国内的枢纽),再根据发送方向分捡,混合装载在汽车上,在确定的线路上运输,到了终点的货物集散站,分检货物,将货物送到收货人手里。特别混装货物运输企业,是以不特定多数货主为对象,从事多对多(many to many)的运输工作。

 

“宅配便”的服务基于这种运输系统而产生,但又不局限于此,其与一般的特别混装货物运输服务不同,“宅配便”主要是以一般消费者小型货物为对象的运输服务,限制一个货物的重量一般在20~30Kg以下。“宅配便”刚开始进行从一般消费者家庭发出,送到一般消费者家庭的小型货物运输;后来,还运送包含从工厂到批发店,从批发店到小商店,再从小商店到一般消费者的各种各样小型货物。这种“宅配便”又称“宅急便”,是在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货物运输量大幅度下降,当时的固定路线汽车货物运输企业(现在的特别混装货物运输企业)经营都不景气的背景下诞生的,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服务观念,从一般消费者的货物那里找到了新出路。

 

“宅配便”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提供了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开拓了新的、以一般消费者为对象的小型货物运输服务市场,改变了一般消费者运输小型货物时都利用邮局或国铁去邮寄的旧观念。

 

2000年,日本物流公司的“宅配便”业务量高达16亿件,是当年邮政邮递小包总量的5倍。近年来,“宅配便”的服务范围逐步扩大,服务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从电器安装、拆卸到搬家服务,甚至处理家庭废旧物品,均是物流公司“宅配便”的服务内容。日通公司是日本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家物流公司,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成为日本物流界第一大公司,其“鹈鹕便”业务就是“宅配便”业务中的一种。目前,日通公司在全国设立的“鹈鹕便”收寄点多达21万个,“鹈鹕便”业务的营业额已占日通公司国内营业总额的20%,“鹈鹕便”业务还承运保鲜品,保鲜品会被放入可充电的冷藏箱内运送。日本的物流公司积极发展小件物品的快递业务,而小件快递公司也积极争夺物流市场,受二者的夹击,日本邮政业务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缩小。在日通、佐川和OCS等公司,在快件处理现场已经看到了不少的信函。根据日本《邮政法》的规定,信函由邮政专营,非邮政公司在章程中也声明不经营信函业务。对于“宅配便”业务中出现的大量信函,日通公司解释说,所谓不经营信函,可理解为不主动收寄,但不是不可以被动收寄,因为客户有选择的权利。可见,以家庭投递为主的“宅配便”业务发展前景真的是不可估量。

 

相比之下,我国的第三方综合物流却门庭冷落鞍马稀,从事第三方物流末段即投递到户“宅配便”业务的企业更是廖若晨星。第三方综合物流裹足不前,其最重要原因是资金与理念问题,大多物流企业设施简单、功能单一,难以提供完备的第三方综合物流服务,不少企业缺乏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期“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思路,自建物流体系,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然而,我国的“宅配便”业务即第三方物流末段尚未启动的最重要原因则在于理念。因为从事“宅配便”业务灵活易行,几乎不存在进入壁垒。

三、重视分销渠道,改善物流的途径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日本国内商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本面临着诸多重大的物流问题。大多数日本公司,包括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在物流管理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顾客对物流服务变得更为苛求,期望值很高;第二,近些年,日本劳动力不足以及土地价格猛涨引起物流费用支出大幅增加。

 

(一)日本物流面临的问题

 

1、物流服务的复杂性加剧

 

JIT(Just-in-time,及时制)观念最初是对汽车工业生产流程的描述,应用于丰田汽车的装配线作业中。后来这种方式并未局限在制造过程,而逐渐推广到日本的其它经济部门。现在每个产业部门的顾客甚至小零售店主,都希望供应方做到JIT送货。当其订货时,认为对方理应在次日一早送到。

 

对JIT送货的需求提高了交货服务质量,受其影响,交货次数变得越加频繁,而每次交货数量相对减少,为此,很多公司都在实行频繁而小批量的送货服务。许多公司日益倾向于削减库存,以免既占地又费钱。公司愿意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并实施JIT进货方式,以更频繁少量的进货降低保管费用。

 

(2)频繁而小批量送货的影响

 

由于频繁而小批量送货增加,货车载重利用率下降。小批量运输条件下,做到送货卡车的满载相当不易。

 

频繁而小批量送货的趋势现已从运输业蔓延到仓储业的经营中,产品按顾客订单进行储存、拣选,按预定的目的分拣,这增加了作业难度。过去,当顾客需要一定数量的存货时,习惯于成箱购买,而JIT进货通常是散件订购。比如,零售商甚至可能只订购两瓶洗发水、三瓶护发液,而不是以前的几箱,这导致作业更为复杂,需额外增加劳动力在仓库拣选零散的订货。

 

制造商往市场投放更多种类产品的趋势使仓储状况更复杂。在日本,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已经取代了大量生产,所以,产品品种数量增加很快,这也是制造商为扩大销量与市场份额而采取的应变措施。不过,这就使得不仅制造商而且连批发商与零售商都不得不增加储存多品种商品的空间,仓储作业相应变得繁琐。

 

总之,顾客对频繁而小批量送货的需求使物流管理作业难度及复杂程度加深,而流通环节的产品品种数量增加更强化了这种态势。

 

(3)劳动力不足和地价上涨

  

日本八十年代末的经济繁荣增加了物流成本,工资与地价的上升对物流管理有着负作用。和日本的其它产业相比,公路货运业的工作条件较差,卡车司机总是面临交通事故的风险。尽管工作时间长,但按日本的标准衡量,工资待遇并不高,所以,很多司机都愿到其它行业寻找工作,使卡车司机缺乏的矛盾变得突出。在货运高峰季节,运输公司也许就不能保证货运任务的圆满完成。为了招募司机,导致工资支出快速增加。不光运输公司,即使只运送自己的货物的公司,也对严重的劳动力短缺与工资上涨感到发愁。

 

和工资问题一样,土地价格也影响着物流方面的经营。日本经济的繁荣带来地价上涨,地价的过快上涨大大影响了物流的作业效率。公司趋向于扩充完善他们的物流设施,因为要处理的产品越来越多,场地相对显得狭小,而在闹市周围很难找到地价适中的位置进行物流经营。一些公司面临租用场地和购置场地之间的选择。另一方面,租金也是水涨船高,难以承受,这样,公司新的配送中心不得不选在远离市区的地方。

 

据调查,地处东京的公司碰到的最严重问题是物流作业人员短缺,不仅缺少卡车司机,仓库人员也不足。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仓容去适应产品品种的增加。

 

(二)物流战略与分销渠道

 

上述物流问题的发生使日本许多公司注意到物流战略在管理上的重要。有几家公司在物流问题开始暴露前,就认识到一个成功的物流战略的重要性,并在物流系统的革新上有所建树。有的日本公司引进信息系统来改善他们的物流,并在信息系统的使用上取得迅速进展。尽管这样,如果公司不同时改进他们的分销渠道,也不可能使物流系统得以完善。公司人员发现,物流系统与分销渠道密切关联,脱离现有分销渠道去独自改进物流系统是不行的。

 

近来,分销渠道的复杂性减缓了物流方面的发展。一个产品的典型分销渠道一般是从制造商起,经过批发商,最后到零售商。因为批发商在分销中的双重角色,造成分销过程的复杂程度加深。一个批发商可以把货卖给零售商,也可以卖给其他次级批发商。

 

若想建立先进的物流系统,除了将现有分销渠道合理化外,别无选择。那些在物流方面成绩突出的公司正是相应地对分销渠道进行了改变。

 

(三)日本零售业中的先进物流

 

在日本,零售业是首先建立先进物流系统的行业之一。便利店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态迅速成长起来,现已遍及日本,正影响着日本其它的零售商业形式。这种新的零售商业业态需要利用新的物流技术,以保证店内各种商品的供应顺畅。

 

1、日本7-11简介

 

日本7-11是有着日本最先进物流系统的连锁便利店集团。7-11原是美国一个众所周知的便利店集团,后被日本的主要零售商伊藤洋华堂引入,日本7-11作为下属公司成立于1973年。

 

日本7-11把各单体商店按7-11的统一模式管理。自营的小型零售业,例如小杂货店或小酒店在经日本7-11许可后,按日本7-11的指导原则改建为7-11门店,日本7-11随之提供独特的标准化销售技术给各门店,并决定每个门店的销售品类。

 

7-11连锁店作为新兴零售商特别受到年青一代的欢迎,从而急速扩张。现在,全日本有4000多家7-11商店。

 

2、频繁、小批量进货的必要性

 

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发展连锁便利店,因为它使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得以实现。

 

典型的7-11便利店非常小,场地面积平均仅100平方米左右,但就是这样的门店提供的日常生活用品达3000多种。虽然便利店供应的商品品种广泛,通常却没有储存场所,为提高商品销量,售卖场地原则上应尽量大。这样,所有商品必须能通过配送中心得到及时补充。如果一个消费者光顾商店时不能买到本应有的商品,商店就会失去一次销售机会,并使便利店的形象受损。所有的零售企业都认为这是必须首先避免的事情。

 

IT体系不完全是交货时间上的事,它也包含以最快的方式通过信息网络从各个门店收到订货信息的技术,以及按照每张特定的订单最有效率地收集商品的技术。这有赖于一个非常先进的物流系统支持。

 

3、分销渠道的改进

 

为每个门店有效率地供应商品是配送环节的重要职责。首先要从批发商或直接从制造商那里购进各种商品,然后按需求配送到每个门店。配送中心在其中起着桥梁作用。

 

为了保证有效率地供应商品,日本7-11不得不对旧有分销渠道进行合理化改造。许多日本批发商过去常常把自己定性为某特定制造商的专门代理商,只允许经营一家制造商的产品。在这种体系下,零售商要经营一系列商品的话,就不得不和许多不同的批发商打交道,每个批发商都要单独用卡车向零售商送货,送货效率极低,而且送货时间不确定,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配送系统的低效率。

 

日本7-11在整合及重组分销渠道上进行改革。此外,7-11通过和批发商、制造商签署销售协议,能够开发有效率的分销渠道与所有门店连接。

批发商是配送中心的管理者,为便利店的门店送货。而日本7-11本身并没在配送中心上投资,即使他们成为了分销渠道的核心。批发商自筹资金建设配送中心,然后在日本7-11的指导下进行管理。通过这种协议,日本7-11无需承受任何沉重的投资负担就能为其门店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分销系统。为了与日本7-11合作,许多批发商也愿意在配送中心上做必要的投资;作为回报,批发商得以进入一个广阔的市场。

 

日本7-11重组了批发商与零售商,改变了原有的分销渠道,由此,配合先进的物流系统,使各种各样的商品库存适当,保管良好,并有效率地配送到所有的连锁门店。

 

从给便利店送货的卡车数量下降上可以体现出物流系统的先进程度。如果是在十几年前,每天为便利店送货的卡车就有70辆,现在只有12辆左右。显然,这来自于新的配送中心的有效率的作业管理。

 

(四)日本制造业中的先进物流

 

Kao——日本花王公司是一家生产香皂、洗发水、卫生用品等日用必需品的制造商。作为一个制造商,Kao早就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从60年代起就开发其物流系统,到现在,Kao被认为是物流系统最优秀的公司之一。

 

花王按照“次日交货”的策略向批发商和零售商供应产品。假如一个零售商订购少于一箱的产品,无论他在日本的哪个地方,Kao都会在第二天将货送到。Kao建立了几个大型物流中心,取代以前那些小而分散的配送中心,以保证优良的服务水平。

 

由于供应范围广,物流中心的规模必然很大,只有实现自动化作业才能提高效率,作业人员也能尽量缩减到最少。由于代表当今先进水平的信息系统运用于供应作业中,从零售终端过来的订单可立即传输给物流中心。关于订货的所有产品的信息都能直接转达给工厂,生产计划做到了合理化。

 

能简单认为物流系统实现了高效率,分销渠道就肯定合理。分销渠道的改进对Kao也是至关重要的。

 

Kao的分销渠道与多数日本公司的分销渠道一样,都是长而复杂的。Kao的产品只有经过一级批发商和二级批发商才到零售商手中。一个制造商有时难以确切掌握其产品处于分销过程中的数量,因为批发商在经销制造商产品时彼此是独立的,所以又长又复杂的分销渠道实际上阻碍了制造商对产品最终销售情况的有效跟踪。这种信息上的滞后性又反过来使制造商不能及时根据消费者喜好的变化调整生产。这样,制造商就会面临产品生产过剩的风险。所以,对于制造商来说,为了获得分销过程中的即时信息,尽可能缩短分销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Kao通过设立销售代理公司来代替批发商,使分销渠道合理化。以前,一个传统批发商经销的产品不止Kao一家,而销售代理公司专门经销Kao的产品。Kao原先在每个商业地区都单独设立这样的销售代理,但以后逐渐被调整为一个综合销售体系。现在,全日本有20个Kao的销售代理,零售商购买的Kao产品的70%出自那里。Kao通过信息系统与他们联网,以便及时了解当前的销售状况。这种实时信息使生产变得富有效率。

四、日本二十一世纪的物流发展战略

在21世纪,全世界的交通运输和物流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立体全方位网络。在物流业的发展潮流中,新兴的电子信息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成果,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该领域,从而成为带动现代物流业前进的“火车头”。日本政府和企业界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发展趋势,近两年抓紧捕捉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在物流和交通领域相继出台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一)确定新世纪物流技术战略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把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领域,发展该领域的系统化和网络化技术,并使其适时更新换代,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和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物流的准确、快速、节省和高效性。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日本在未来10年将大力建立起适应物流“循环型”经济社会所需求的交通运输系统,提高海、陆、空立体网络运输体系的安全可行性,并使交通运输适应物流业大发展所提出的多样化、灵活应变和技术不断升级的需求,以此拉动交通运输和物流领域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国际上,日本将凭借本国在电子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努力推动和促进物流领域的信息通信技术形成国际统一标准,并力求在国际统一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提高日本物流业在全球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重振造船业发展海洋运输

 

日本是海洋国家,也是世界造船大国,拥有庞大的海运船队实力。近年来,由于韩国造船业的迅速崛起,冲击了日本的造船大国地位。为改变这一局面,日本国土交通省排除阻力,提出了对日本7大造船企业进行结构重整的计划,明确提出了将7大造船企业合并为3至4个集团。经过一年的酝酿和企业间的讨价还价,到目前为止,以石川岛播磨船厂为核心的日本4大造船企业联合体框架已经形成,他们在国际造船市场上推出的竞争战略目标,将不再是以中标的造船订单总吨数为标准,而重点是高附加值船舶的承造订单,如液化气运输船(LNG)、特殊油类和化工产品运输船、豪华型游轮、海洋油气勘探和开采生产设备项目等,以此确保日本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

 

近年来,日本海运船队保有的船舶数量有所下降,而自去年日本加强了船队建设以后,海运船队拥有的船舶载重总吨位重又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日本海洋运输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在日美太平洋航线、东南亚航线。在各国争相将本国的大型港口建设发展成为地区性或全球性物流中心基地的角逐中,日本已将神户列为重点扶持港口,计划将其建设为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心基地。

 

(三)用先进的IT技术装备物流市场

 

球大市场后,定位仪技术更发挥著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的全球定位技术(GPS)和设备力量十分雄厚,一直走在美国和德国的前面。去年初,日本国土交通省、财务省等政府部门与丰田汽车、日本电信等企业,组成“官民联合体”,共同投资合作开发汽车电子商务网。由于日本既是汽车生产大国,又是汽车消费大国,汽车电子商务网建立的实质,就是将物流的大部分业务搬进汽车内实施,最终将汽车这一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工具,变成集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一体的小型信息通信网站。

 

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为与日本新世纪物流技术战略相适应,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如日本通运公司、电信通讯公司等将跨越不同行业间的鸿沟,联手建立电子物流信息市场。计划新设立的法人公司将有3000多家公司参加,将是涵盖整个日本国内的一个包括一切物流分支部门的大市场,使日本电子物流信息市场的规划、构筑和运行走在世界的前列。

 

日本近年来经济不景气,一些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认为,日本为适应物流业发展的趋势,推出上述战略性措施,将大大提高日本物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会带动日本经济出现第二次辉煌。

 

 

第五节  欧洲物流业的发展状况

一、欧洲物流业发展水平  

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早在20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便开始重视企业范围内物流过程的信息传递,对传统的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对企业内的物流进行必要的规划,以寻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径。当时制造业(工厂)还处于加工车间模式,工厂内的物资由厂内设置的仓库提供。企业为了实现客户当月供货的服务要求,在内部实现密切的流程管理。这一时期的管理技术还相对落后:信息交换通过邮件,产品跟踪采用贴标签的方式,信息处理的软硬件平台是纸带穿孔式的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这一阶段储存与运输是分离的,各自独立经营,可以说是欧洲物流的初级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欧洲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进一步扩大,多家企业联合的企业集团和大公司的出现,成组技术(GT)的广泛采用,物流需求的增多,客户期望实现当周供货或服务,工厂内部的物流已不能满足企业集团对物流的要求,因而形成了基于工厂集成的物流。仓库已不再是静止封闭的储存式设施,而是动态的物流配送中心。要求信息不只是凭订单,而主要是从配置中心的装运情况获取。这一时期信息交换采用电话方式,通过产品本身的标记(Product Tags)实现产品的跟踪,进行信息处理的硬件平台是小型计算机,企业(工厂)一般都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   

 

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欧洲各国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厂商、批发商、零售商)也在不断地进行物流变革,建立物流系统。由于流通渠道中各经济主体都拥有不同的物流系统,必然会在各连接点处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欧洲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来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创造的成果由参与的企业共同分享。这一时期,欧洲的制造业已采用准时制生产(JIT),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已发展到当天供货或服务,因此,综合物流的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如组织好港站库的交叉与衔接、零售商管理控制总库存量、产品物流总量的分配、实现供应的合理化等。这一时期物流需求的信息直接从仓库出货获取,通过传真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产品跟踪采用条形码扫描,信息处理的软硬件平台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和购买商品化的软件包。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欧洲第三方物流开始兴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特别是在劳动力比较低廉的亚洲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故欧洲物流企业的需求信息直接从顾客消费地获取,采用在运输链上实现组装的方式,使库存量实现极小化。信息交换采用EDI系统,产品跟踪应用了射频标识技术(RF Tags),信息处理广泛采用了互联网和物流服务方提供的软件。目前,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正在欧洲兴起,以满足客户越来越苛刻的物流需求。

二、欧洲物流产业的特点

在物流产业发展上,欧洲同美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但是,欧洲的物流业发展与美国相比,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欧洲在物流产业上具有明显的特色。

 

(一)市场结构特点

 

从结构上看,欧洲物流市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三方物流、空运和海运货代、卡车货运网络(包括拼车与整车运输)。

 

根据欧洲Datamonitor公司一份题为《1999年的欧洲物流:不断合并市场中的机会》的报告指出,1998年欧洲物流市场的总值(包括企业内部物流和合同物流)达1460亿美元,其中德国占27.8%,物流业务总值达400亿美元。法国和英国则分别占19.9%和17.4%(见图2-1)。整个欧洲物流市场发展很不平衡,其结果造成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国家中提供给物流供应商的机会也相差甚远。

 


     图2-1   1998年欧洲物流市场总值分布比例图

资料来源:Datamonitor《1999年的欧洲物流:不断合并市场中的机会》

 

欧洲合同物流的市场总值目前已达380亿美元,占欧洲整个物流业的26%。从1999年到2003年,欧洲合同物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到2003年底,欧洲合同物流市场规模将达572亿美元。物流供应商正在不同地区和领域积极寻找那些对物流需求增长迅速的地区。目前医药、高科技、汽车和电子业对物流需求最高。

 

在合同物流方面,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市场,1998年市场总值达到104亿美元;英国则处于第2位,市场总值为95亿美元,占整个国内物流市场的比例为37.5%;希腊是欧洲最小的物流市场,其合同物流业仅占该国物流市场总值的12%。

 

由于越来越多地将非核心业务外派给专门公司,以及对即时服务和跨欧洲物流的需求不断增长,合同物流在欧洲日益繁荣。由于物流公司开始跨领域扩张,使得欧洲物流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物流管理体制的特点

 

欧洲各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基本采取的是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它有如下特点:

 

1、政府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监督控制

以德国为例,德国货运管理的部门是联邦货运交通局(BAG)。联邦货运交通法中规定联邦货运交通局的任务就是监督和控制。为了更好地实行监督功能,联邦货运交通局对所有参加运输的人员不仅在办公室内而且在室外(公路、高速公路、停车场)进行监督,其中也包括发货人、中介人或运输公司。联邦货运交通局规定,如违反规定,要受到主管局的惩罚或联邦货运交通局制裁。

 

2、基础设施——政府兴办,民间经营

 

德国的货运中心是为了提高货物运输的经济性和合理性,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要目的。德国的货运中心建设遵循以下原则: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扶持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联邦政府统筹规划。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为引导各州按统一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德国交通主管部门还对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给予资助,未按规划建设的则不予资助。

 

(2)州政府扶持建设。州政府提供建设所需要的土地、公路、铁路、通讯等交通设施,把物流园区场地出租给物流企业,与其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由企业自己选举产生咨询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代表企业与政府打交道,与其他物流园区加强联系,但不具有行政职能;同时还负责兴建综合服务中心、维修保养厂、加油站、清洗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成员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维修等服务。

 

(3)企业自主经营。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库房、堆场、车间,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   

 

以德国不来梅市货运中心为例,除德国政府设立海关负责进出口货物验关外,政府在货运中心不再设其他管理机构,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政府亦不再从中心成员那里征收除法定税费以外的任何税费。货运中心自身的经营管理机构采取股份制形式,市政府出资25%,中心50户经营企业出资75%,由经营的企业选举产生咨询管理委员会,推举经理负责中心的管理活动,实际上采取了一种企业自治的方式。企业按实有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向中心交380德国马克管理费,此外中心不再收取任何费用。中心的职能主要是为成员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维修等服务,代表50家企业与政府打交道,与其他货运中心联系,不具有行政职能。提供良好的公共设施和优良的服务,是中心全面活动的宗旨。因此,中心一般都兴建有综合服务中心、维修保养厂、加油站、清洗站、餐厅等,有的还开办有驾驶员培训中心等实体,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这些实体都作为独立的企业实行经营服务。良好的设施、优质的服务,使中心不仅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而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不来梅市货运中心的投入产生比为1:6,投资2.03亿德国马克,而实现的效益为12.15亿德国马克。

 

3、整体运输安全计划

 

2000年欧洲提出一项整体运输安全计划,目的是监控船舶状态。通过测量船舶的运动、船体的变形情况和海水的状况,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避免发生事故,或者是在事故发生之后,确定造成事故的原因。

 

4、统一标准,协调发展

 

为提高欧洲各国之间频繁的物流活动效率,欧盟组织之间采取了一系列协调政策与措施,大力促进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如:由全欧铁路系统及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在未来20年内,努力建立欧洲统一的铁路体系,实现欧洲铁路信号等铁路运输关键系统的互用就是这一努力的具体体现。

 

另外,为了优化整个欧盟地区的物流资源,使之实现资源共享,欧洲还建立了欧洲空运集团(European Air Group),由七个成员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组成,并拟在荷兰的Eindhoven空军基地建立了空运联合协调中心(Air Transport Coordination Cell),该中心在2002年正式开始运作。协调中心的职责是规划并协调空中运输支持、紧急事件处理、空中加油机、重要人物运输和医疗抢救等任务。

 

5、扩大行业影响力——行业协会的作用

 

欧洲的运输与物流业组织——欧洲货代组织(FFE)在2001年度的董事会年会上决定,为了整个行业的利益和长远大计,将积极在欧洲乃至国际上扩大行业影响力。年会还选举物流巨头Danzas的总裁Peter Wagner为该组织的新总裁、物流巨头K&N的董事会主席Klaus Herms为该组织的副总裁。

 

欧洲货代组织(FFE)的成员中包括了当今世界上9家最大的货代企业和物流企业,分别为ABX、Dachser、Danzas、Exel、Geodis、Geologistics、Kuehne&Nagel、Panalpina和Schenker,这9家企业合起来共拥有15.5万雇员,每年货物运输量2亿吨,每年营业额高达300亿欧元。

 

为了达到扩大行业影响力的目的,该组织决心紧跟国际潮流,全面采用IT管理,进一步扩大在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影响力。为此,年会制定了今后的工作重点是:与TAPA(技术财产保护协会)成员洽商高科技产品在运输、装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并达成一致意见;向欧盟委员会提交有关行业建议,要求欧盟在交通运输政策白皮书中反映出欧洲交通运输行业尤其是物流业的利益;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包括IT管理)维护客户的利益,巩固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三、欧洲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概况

在欧洲市场上第三方物流收入占物流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4.42%。欧洲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比重约占1/4,在欧洲的物流服务市场中起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物流市场发展应具备什么条件?应处于何种地位?欧洲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第三方物流作为一项外包服务行业,在欧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期主要提供组配、仓储、运输等服务。第三方物流在欧洲真正启动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欧洲经济—体化之前。到80年代末为止,新开设的欧洲配送中心(EDC),大多数是美国公司自己运作,在90年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EDC数量急剧增加。第三方物流在欧洲物流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表2-3表示了欧洲各国家第三方物流的市场状况。

 

 

           表2-3 1999年第三方物流在欧洲市场状况表(单位:百万欧元 )

国内物流费用

3PL物流收入

物流总支出

3PL物流收入占

物流总支出比例%

德国

26528

8074

34602

23.3

法国

18784

6911

25695

26.9

英国

15485

8150

23635

34.5

意大利

12102

1771

13873

12.77

西班牙

5655

1241

6896

18

荷兰

4848

1620

6468

25.05

比利时

2914

971

3885

24.99

奥地利

2746

637

3383

18.83

瑞典

2610

737

3347

22.02

资料来源:《国际商业技术》

 

从表2-3中可看到,在欧洲市场上3PL物流收入占物流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4.42%。在物流服务市场上,欧洲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分为不同的层次,面向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但基本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服务范围广泛的大型物流企业。最高一层的大型物流企业为制造商提供了范围广泛的服务,包括制作不同语言的标签和包装,帮助这些制造商在欧洲不同市场进行销售。在这一层次里,有一些领先和经营良好的欧洲物流公司,也有总部设在美国的物流公司,例如,UPS环球物流。

 

第二类,从事传统物流的欧洲公司。经营规模小的3PL-是被称为国际机货运商的欧洲特有物流实体。这些企业拥有自己的资产,经营卡车货运、仓储、报关等。这些公司的技术不高,并且资源有限,大多数业务起源于处理欧洲各国海关之间复杂的业务(目前这些业务已经消失)。这些公司最终会合并或离开这个行业。

 

第三类,新兴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除大型跨国物流公司和地区较小的物流企业,一种完全新兴的欧洲3PL比其他的货运服务商发展更快。例如,欧罗凯集团、德国汉堡主要的集装箱经营者,除在欧洲拥有仓储和配送能力以外,还为零售商和制造商提供复杂的物流服务,最普遍的一种增值服务是加速接运分送,增加库存周转次数。被加速发运的货物用于紧急订货,同时较低成本的货物到达正好衔接那些紧急订货售完。这样可为零售商增加大约10%的存货投资回报。

第四类,大型国有机构的第三方物流。欧洲另一个快速增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层次是大型的国有机构,如国家铁路公司和港务局。

 

当经济全球化打破了欧洲的传统核心,跨国公司在欧洲迅速扩大市场,带来了物流的需求,刺激了欧洲物流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另外,企业也通过第三方的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降低分销成本,改善服务,获得“第三种利润”。

 

可以发现,欧洲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于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欧洲目前的较高的物流管理水平与成本的优势。内外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欧洲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四、欧洲物流业发展趋势

一般而言,物流业务实行外包,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通过外包可以真正达到企业降低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市场还没发展成熟的欧洲、亚洲和北美;二是国际贸易的强劲增长态势要求物流服务业跟上发展。然而,物流及配送市场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并且其它一些因素也开始发挥作用,如供应链全球化、适时性生产(JUST-IN-TIME)、电子商务等。

 

以往的物流都是一国或某一地区内的物流公司在本国市场范围内向需求者提供服务,而国际公司主要是通过雇佣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当地物流公司来完成业务。结果物流市场被零散分割,众多小型的地方物流公司在国内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

 

80年代,英国首先提出了地区整合观念,因为国际化的大型公司越来越多地愿意寻求可以向周围辐射的单一地区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具备双重作用:减少仓库建设和人员成本,增加存货透明度,加强物流的流程控制。这种趋势在欧洲特别具有典型性,因为大型国际集团准备建立一个单一的欧洲配送中心(EDC)。在欧洲现有的955个配送中心中,56%集中在荷兰,另有12%分布在比利时。如此分布,是因为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经济联盟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带,通往欧洲各地非常方便。

 

对物流业来说,地区配送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它的发展。由于与以往相比,新型的物流能更广泛地覆盖整个地区,地区配送操作一体化也得以实现,所以合同数量会增加。

 

这种趋势无疑将有利于全球性的物流供应商,比如TNT、EXEL、HAYS和TIBBETT&BRITTEN。这些公司支付的费用仅仅相当于小型国内物流公司的费用,但收效却能遍及整个欧洲。

 

对于欧洲物流业而言,下一步发展将是覆盖全球,因为生产型公司更多的是着眼于海外制造,物流需求也随之变得更为复杂。货物将在国际间穿梭而时间限制更加严格。本地化的物流公司不得不打破地区界限,向区域化的物流公司转化,以适应国际供应链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的全球化将导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减少物流供应商的数量,并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近期出现的第四方物流,是指对一个公司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经营和集成化管理,是当前所谓的最前沿物流供应商,提供从运输到仓储再到售后服务的全套综合性服务,利用他们的技术将各分离的供应链单元(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不同的提供商)集成起来,如TNT、HAYS和UPS就是很好的例子。

五、欧盟物流组织发展分析

与美国相类似,欧盟物流组织在其发展历程中亦经历了功能管理阶段,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三个阶段,然而由于受变化的政治性因素的影响,欧盟物流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有别于美国同行的不同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欧盟第三方物流(3PL)组织的层次差异

 

与美国同行相比,欧盟不同的3PL之间和他们所提供服务方式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一般从中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层次。

 

1、最高层次

 

处于最高层次的物流组织是超大型的3PL服务商,这些物流服务商为制造厂家提供广泛的综合性增值服务,为其产品提供优化配置服务,以促进其产品在欧洲范围内不同市场的销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其中包括对销售到不同语言国家的产品提供条形码,包装和安装等服务。

这些物流企业一般还可以按资产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资本密集型为特征,其一般具备庞大的资产规模,可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其成员大多是欧盟成员国内部企业;一类是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一般靠契约关系进行组织扩张,从而实现组织对外可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其成员大多是非欧盟成员国(主要是美国,如Ryder综合物流公司)。

 

虽然,这些企业规模很大,并且占有极大的市场,然而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是由于欧洲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例如,在法国,荷兰和德国,3PL服务商的物流服务重点在于技术和供应链的融合;在地中海区域,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因而服务的重点在于运输和仓储服务;在东欧国家,由于运输业和电讯设施比较落后,因而客户企业则不得不利用3PL公司提供基本的运输和物流服务。这些差异给3PL服务商带来了独特的挑战,特别是要求那些以欧盟成员国为投资对象国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具有差异化的顾客服务的技能。

 

2、中间层次

 

中间层次的3PL服务商的一般是从储运行业发展起来,其特征在于提供综合型泛欧纯物流工艺服务。

 

以德国德Oceangate公司为例,其以德国汉堡港集装箱码头基地,在意大利,法国,捷克,奥地利和葡萄牙经营港口集装箱业务。此外Oceangate在欧洲42个城市拥有仓储和配送设施,为中欧,南欧和东欧国家从事电子 产品的生产企业和食品,服装,鞋类的零售业提供合同制物流服务。

 

3、最低层次

 

该层次的3PL服务商脱胎于原欧盟各成员内部的通关服务行业,现大多经营区域性储运业务。通常是以特产品和特定区域为核心。许多欧洲大型 3PL服务商(最高层次)若干年前都以这种服务方式起家,但至今仍有数以千计该层次货运服务企业在维持着提供这项服务,他们一般技术落后,资源匮乏。

 

(二)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的出现是欧盟物流市场日趋开放,市场激烈竞争以及行业分工深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一般,欧盟业内学者常把它称作主导物流服务商(Lead Logistc Provider).从其经营特征来看,4PL通常将实际物流作业业务分包给 3PL,而自身则局于一个战略的规则的规划地位。为此,1999年,安德森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 )将其定义为“4PL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或/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4PL一般涉足于一个比3PL宽泛的多领域,并且通过非资产性(Non-asset-based)经营的方式较3PL能够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4PL的作用一般在于整合整个供应链渠道,以及管理不同功能的3PL服务商之间的业务衔接。主导欧洲物流业务之一的国际快速服务便是这样的4PL服务,这是受制造商,零售商及其它们至门递送业务需求的驱动而产生的必然趋势。

 

(三)战略伙伴关系

 

战略伙伴形式的出现,是欧盟内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产物。这是制造业与物流业在供应链融合的一种表现,在欧盟内部的战略伙伴关系一般发生在制造商与4PL之间,这将使制造商获得巨大的利益。

 

首先,4PL被依附于制造商的作业体系之中,因而其将对制造商的作业特征有良好的体验,所以可以给予制造商最佳物流设计方案。

 

其次,尽管3PL是真正承担物流作业过程的承担者,然而4PL却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洞察物流作业的全局,因而4PL将较3PL有更为广阔的作业视野与思考深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战略伙伴间的关系一般具有多变的特征,这往往是由于大量的海外市场竞争者进入欧盟地区引发所的竞争所致。因而,对于4PL而言,更有效的信息交换技术是其提高其核心能力的关键性因素,这将有助于其为制造商提供临近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供应链的技术服务,从而增强其竞争力。

 

从市场所反应的信息来看,1999年3PL的份额占到了物流服务总额的约25%,全欧盟物流费用以3.8%的速度增长,而3PL更以几乎双倍的速度递增(6.9%)。

 

在欧洲,物流外包业务比美国发展得更为广泛,根据UPS全球物流所发布的1999年数据分析,在总额达1290亿美元的欧洲市场上,外包给3PL的业务约占25%,而在美国,这一比例甚至还不到10%。此外,UPS全球物流预测,到2002年,欧洲3PL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28%以上。

 

物流外包的趋势早在1993年以前就有所发展。在80年代,大多数新成立的美国在欧公司所使用的配送中心一直以自营为主。但这些公司最后逐渐意识到,他们需求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以获得全新的,低成本的服务,从而满足新兴的竞争激烈的欧盟市场的需求逐渐转向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在欧洲经营自己物流配送中心的企业都将经营 管理业务都将经营管理业务转交给 3PL负责。

 

另外,在欧洲经营一个配送中心的成本极高,管理要求十分苛刻,其中包括了高昂的人力成本,苛捐杂税,繁文缛节及经营限制等措施,这些成本要比美国高两倍以上,因而在欧盟内经营的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的动机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欧盟地区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统一市场进程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物流组织全球化和战略伙伴化正日益成为当前欧盟物流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导性趋势。在欧盟国家,4PL正在朝着全球化和一体化(与制造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趋势发展。1999年,在全球欧盟具备物流一体化性质的组织中,全球化的比例约占20%,泛欧化的比例约占20%,区域性的比例约占20%,而以成员国内部为一体化范围的比例约占35%。据KPMG国际咨询公司预测,至2004年,全球化的比例将达35%,而泛欧化的比例将达30%

 

在4PL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欧盟内部物流组织之间也展开了一轮兼并,联盟。重组的浪潮。据估计到2005年,4PL的组织数量将下将到10-20家左右。

第三章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状况

 

第一节  物流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物流产业在我国的兴起及产业市场规模

建国到1978年前,我国一直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都由国家控制,企业在物流过程中没有一个经营自主的空间,物资不能按市场规律有效流动,所以此阶段内我国经济领域中没有物流的概念,更缺乏有关物流理论的研究。

 

1978年后,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市场的开放,我国开始发展物流业。我国从国外引入物流概念有两条途径,一是八十年代初随“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二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翻译为“物流”,而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产权关系日益明晰,生产、流通等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国内开始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物流企业,大多物流企业是由原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商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等改造重组而来,但此时已有少数物流企业开始建立在物流理论上,根据物流运作规律进行组织与管理。

 

同时,对物流的研究也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发展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了我国物流业与世界物流业的合作与交流,使我国物流业发展开始走向国际化、全球化。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物流设施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物流市场,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物流服务。

 

1978年以来,我国的物流业总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978年仅为172.3亿元,而到1999年就高达12487亿元,是1978年的72倍,2001年更是达到19148亿元(如图3-l所示),发展极为迅速。

 

我国的物流业设施发展也很迅速,在1999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64X104km,公路达到135.17X104km,其中高速公路达到ll605km,石油和天然气管道2.3lXl04km,远洋运输的国家主力——中远集团船队1996年发展到l700余刀载重吨位的生产能力,1998年底全国共拥有143个机场;包装形成了包括包装材料、包装制品、包装机械、包装印刷等门类齐全的新兴产业;装卸搬运方面广泛地采用叉车、托盘及其他机械;现有商业网点1600万个,各类批发市场9.5万个,其中年营业额超过亿元的市场约1000个,连锁企业已有1500多个,店铺数26000余家,销售额l500亿元;并且物流业发展已经形成完善的物流体系,以海洋运输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

 

由于社会物流总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低,意味着物流业的水平越高。

 

从物流产业的规模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全社会物流的总成本在GDP的20%左右,远远超过同期发达国家的比例。

 


      图3-1  1997年200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变化图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从物流业的行业实际产值来看,1992年,我国物流业的实际产值为1682亿元,而1999年达到6392亿元,2001年增长到9973亿元。见图3-2。

         图3-2   1992年2001年我国物流业产值变化图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二、我国物流业进展状况

我国物流业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物流概念认识逐步深入

  

近两年来,我国企业界和物流界对物流的认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人们不再简单地认为,仓储或运输就是物流,或者配送就是物流,而是开始从供应链管理的高度和物流为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的角度,来衡量物流的作用。换句话说,人们不是在说物流,而是在做物流。同时,一体化物流概念开始为企业接受,并且开始按一体化物流的模式进行运转。

 

  (二)物流行业不同的参与者开始瓜分物流市场

  

在中国,物流作为一个产业真正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围绕物流服务的供应和需求,产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和支持体系,它包括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形形色色的制造企业、分销/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作为物流供应方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物流咨询机构、物流基础设施供应商、物流软件公司、物流硬件设备公司、物流通讯器材公司,作为物流运作监管方的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以及作为物流支持体系的科研院所和教育培训机构。在2001年里,以上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领头羊”。其中各个不同的关系体如何相互作用,将对这个行业的成熟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供应链管理的新概念开始引入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1、电子化物流。美国投资银行Bear Stearns把电子化物流定义为“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关键工具,来管理广泛的物流流程或者物流流程的一部分”。快步易捷(Egistics Corp)把电子化物流定义为“供应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商业伙伴,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为使能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库存的可视性,从而提高各个环节的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物流的总成本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最大化”。电子化物流的创新能力和价值,在飞利浦消费电子公司在华的成功物流运作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2、合同制造/EMS。合同制造商OEM,在欧美也称为电子制造服务商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主要为通信、电脑、医疗、家用电器等行业的OEM制造商提供制造服务,包括从基本的PCB制板到最终产品装配等专业服务。OEM促成了电子制造业由传统的垂直集成模式转向水平集成模式,从而使每个公司都能将核心能力集中在关键业务上。一些欧美企业,如美国的旭电Solectron和芬兰的艾科泰Elcoteq,都在中国把这种“供应链管理”魔术玩到了极致,甚至把自己的生产线安在了客户的工厂内。

 

3、第四方物流。安达信咨询所倡导的第四方物流指出,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其他的咨询公司也开始使用类似的服务,称之为“总承包商”或“领衔物流服务商”。根据Morgan Stanley的分析,第四方物流要比第三方物流利润更加丰厚,因为他们拥有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尽管这一块服务目前规模尚小,但在整个竞争激烈的中国物流市场上,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部分。

 

  (四)现代物流业的三大支柱凸现。

  

1、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全国性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根据交通部出台的《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战略目标(基础设施部分)》,到2040年,中国交通将实现现代化,比国家现代化目标提前10年。其中,到2010年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80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3.5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9;二级以上公路达到3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20%;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里程达100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55%。

 

——初步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沿海港口能力与吞吐量之比达到1比1,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22亿吨,深水泊位达到900个,其中3万吨级以上占35%左右。完成长江口、珠江口出海深水航道和沿海主要港口进出港航道治理工程。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00万TEU,五大主要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进入世界前20名。集装箱枢纽港适应国际干线航线船舶挂靠要求,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及全程运输实时追踪,逐步形成物流中心。远洋集装箱直达率超过80%。

 

——进口原油、铁矿石接卸码头80%以上适应大型船舶运输需要,与日本和远东原油进口国家目前的水平相当。

 

  ——70%的内河水运主通道达到规划标准,其中三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万公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建成高标准的现代化航道网,红水河恢复全线通航。在长江、珠江三角洲及其干流全面推进船舶标准化、系列化。

  

2、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网络的完善。根据交通部的规划,全国将建设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和武汉等城市的45个公路主枢纽。到2020年,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全部建成,并有效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国家二类公路主枢纽新布局由全国96个城市组成,覆盖全国所有的特大城市、57.1%的大城市、41.4%地级市和地区。以客运站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路主枢纽,其功能是承担跨地区、跨省级公路客货运输的组织和作业,主要以地级市主干线相交会的结点城市为布局目标,并以此满足与我国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与现代物流和公路快速客运发展相适应,与其他运输方式相衔接。

 

目前,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的物流枢纽已经投入使用。除了政府的规划外,许多企业还根据自身的需求或客户的需求,在中国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建立起了物流中心,成为全国物流枢纽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3、专业化的物流管理成为必须。企业在经历了以生产为导向到以产品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到以客户为导向的策略演变以后,开始关注通过内部的精细化运作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而不是通过盲目追求销售额的扩张。

 

这样,企业对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和技巧的要求就被提到了较高的议事日程。物流开始进入企业总经理的关注范围之内,这主要反映在一些企业开始任用副总裁和总监级的高层人员主管物流业务。一些国营和民营企业开始聘用跨国公司的高层物流主管和海外归国人员。

 

在外包物流业务的过程中,企业对业务外包的心态也发生了的重大的改变。多数企业能够主动地接受因此而产生的企业文化和业务流程的变革,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和物流供应商进行谈判和对其运作进行管理和监控的能力。

 

4、信息技术日益显示出重要性。作为企业内部供应链信息整合的ERP系统在企业得到广泛地认可,同时作为企业供应链实施的WMS、TMS和DPS开始被企业重视。物流企业开始重视物流信息系统,并把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

 

  同时,物流和供应链解决方案成为ERP之后软件行业的又一热门。与物流相关的各种软件和技术产品开始形成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企业间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协同物流的信息技术手段,比如EAI/EDI/XDI等,尚待被市场接受。

三、我国物流业发展特点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1998年以来,山东省经委以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为切入点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试点工作,得到山东省及其周边省份许多企业的广泛认同和参与。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一批颇具竞争实力的优势企业,例如海尔集团、青岛啤酒、上海宝钢等,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在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已开始尝试和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其三是在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中,如私营企业、快递服务行业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二)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Merchandise logistics Co.)等。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如丹麦有利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如UPS、TNT等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在纷纷进入中国的快递市场。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例如,中外运所属天津空运公司,在与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合作中,根据客户市场的发展和物流需求的变化,不断规范、调整和创新企业的物流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服务内容从简单空运发展为全程物流服务,服务区域从天津市场扩展至全国,服务规模从最初的几笔货物发展到每月数百吨,成为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最主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公司、北京华运通物流公司等。这些企业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是围绕货运代理、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以货运代理为例,目前我国货运代理企业有数千家,整体发展比较规范,典型的货运代理企业,如中外运,能够提供包括报关、商检、运输合同管理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刚刚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还缺乏成功的运作经验和实例。

 

(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仓储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年投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90年我国仓储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仅为4.2亿元,1998年为65.8亿元,比1990年增长14倍之多。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包括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数字数据网(ChinaDDN)、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公用中继网在内的四大骨干网络的总容量已达62万个端口,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连通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这就使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人背肩扛的手工搬运方式。目前,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各种包装设备和搬运机械设备分别多达数百种,估计仅搬运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约为400—500亿元。

 

(四)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己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

 

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天津市也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纲要。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四、我国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差距

(一)我国物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从现阶段看,由于我国刚刚告别短缺经济,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不断规范和完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模式还难免会对现代物流产生一定的阻碍。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物流发展中还存在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物流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

全国来看,现代物流只是在少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和边远省份,现代意义上的物流还未真正起步。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也还很低。据测算,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市场规模的6070%左右,物流需求的匮乏使得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内在动力不足,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需求的匮乏,一方面是由于物流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更重要的原因是受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发展模式的影响,企业大都建立了相对完整独立的仓储运输和销售系统,沉淀成本很大。

 

2、专业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尚不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尽管我国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足,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权。

 

3、物流管理不统一,阻碍了全国性综合物流体系的建立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因此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国家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内贸局等各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从各地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

 

因此,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工业、商业、物资、交通等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了资源浪费。这种局面也造成了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致使规模小、实力弱,增长乏力。

 

4、发展现代物流的法制环境尚未完善

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而我国现有与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区保护的色彩。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由于缺乏对物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在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目录中至今没有物流企业的一席之地;物流企业的设立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手续繁琐,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等等,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物流作为一个产业,本身就起步较晚,加上上述问题的存在,因此,我国物流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物流成本高。据世界银行的推测,我国的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约20%,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

 

2、周转慢。2000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为1.62次,而日本制造业的平均周转速度为15-18次,一些知名的跨国连锁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已达20-30次。

 

3、库存大。据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库存商品沉淀的资金高达4万亿元,占当年GDP近50%。目前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也不过5%

 

4、效率低。有专家估算,我国仅汽车空驶率就高达37%,相当于150万辆载重汽车来回空跑。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十几次的搬动、装卸、长时间的储存、保管,因此每年造成的全国物资损耗约在3000亿元以上。

 

5、传统流通方式仍占相当比例。资料显示,美国、日本等国家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比例已达30%以上;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中,把原材料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的仅占18%,把销售物流交给第三方的仅占16%

 

一般衡量物流效率的时候,用三个指标,也就是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益。从时间上来看,比如以成品的库存时间,在发达国家一般是20天,而我们国家是40天。从物流费用来说,用在物流价格中间这个物流成本所占的比重来看,比如在英国是14.8%平均数字,美国差不多在10-32%,而我们国家要达到30-40%。从物流效益来看,这个物流的平均的成本占整个GDP的比重,基本上美、日、英这些发达国家基本上达到10%左右,而我们国家达到20%,有很多专家说这个数据可能还不太准确,要考虑整个物流流通过程中的其它的费用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损耗,比例应该在20%以上。也就是比它高10个百分点,实际上这个效率也是非常低的。

所有这些差距,尽管比较大,但也意味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非常之大。因此,我国的物流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改组步伐,调整内部机制结构,以跟上国际物流发展的潮流。

 

 

第二节  我国物流业的布局特征

一、我国物流业格局形成

我国物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①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②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③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④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这四大物流圈以滚动式、递进式的扇面辐射,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这种辐射功能包含着巨大的物流辐射和集散功能,以激活和融通全国范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四大物流圈的形成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引力场”的现象,周围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都处于物流圈的引力场的吸引范围内。同时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经成为区域性物流产业发展中心,而且全国范围内以基本交通运输于线为基础形成若干物流通道,使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点——轴——面系统已略呈雏形。

二、东中西部物流产业的发展差距分析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发达且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快,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需求比较旺盛,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和机会较多,物流发展水平高,短时间内能实现物流现代化;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因素、国家经济政策等原因,物流业发展水平低,发展物流业的难度较大,使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物流业发展的东、中、西差异,1999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高达3936亿元,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各为1774亿元和683亿元,东中西部之间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性减少了商品流通的相对规模,给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在中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内陆腹地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运输线为纽带形成物流节点,为以后的物流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图3-3 我国三大地带物流产值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如图3-3所示:从时间角度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物流业产值从1984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1992年之前三大地带的物流产值增加比较平缓,增加速度较小,从1992年开始三大地带的物流产值增加速度加快,呈直线上升趋势。

 

1984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243.44亿元,中部地区为160.11亿元,西部地区为60.36亿元,比例结构为52:35:13,1992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765.55亿元,中部地区为167.07亿元,西部地区为371.64亿元,比例结构为48:23:29,其中中部地区落后于西部地区,到1999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3936.02亿元,中部地区为1774.4亿元,西部地区为682.5亿元,比例结构为61:28:11(见图3-4),差距越来越大。


3-4 我国三大地带物流产值构成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东部地区物流产值增加尤为明显,中部地区增加也较快,都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物流产值增加缓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有关,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开放政策一直倾向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经济投资环境较差,经济发展优惠条件少,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为东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南北物流产业的发展差距分析

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开放政策倾向于闽粤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各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愈来愈大。

 

物流产业作为流通领域中最重要的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衔接地带,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深刻影响了物流经济活动的发展。从图3-5可以看出,我国南北方地区1984年至1999年物流产值的变化与差距。在改革开放初期,南北方地区的物流产值变化不是很明显,但从1992年开始,南方地区的物流产业迅速发展,速度惊人,北方地区虽然也在加快发展,但已经明显落后于南方地区,两者的差距愈来愈大。1984年北方地区物流产值为235.73亿元,南方地区为228.18亿元,南方地区落后于北方地区,在1986年北方地区物流产值为333.49亿元,南方地区为334.13亿元,南北方持平,从1987年开始南方地区物流产值增加快于北方地区,在1992年北方地区物流产值为586.41亿元,南方地区物流产值为717.85亿元,南北比例为1.22:1,从1992年开始发展差距比例加大,到1999年南北方发展比例高达1.38 :1

 

3-5    我国南北部物流产值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南北物流产业发展差距很明显是我国经济开放政策倾向的产物,如果经济开放政策仍旧过分倾向南方地区,这种差距就继续加大。

四、城乡物流业发展的不平衡

在我国,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现代工业、发达的城市经济并存,以文盲、半文盲、文化水平低的群众为基础的落后科学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并存,广大的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和经济发达、比较发达地区并存,而且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双重任务下.这种国情决定了城乡在经济、消费、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活动高度集中在交通极为发达的大城市中,形成辐射功能极强的物流中心城市,而在乡村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使城市物流与乡村物流在过程上相脱节,甚至少数乡村物流几乎为零,造成物流市场的地域化、畸形化。无论在我国的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是在城市首先发展起物流业,然后沿着交通运输线例如铁路、河流、公路等为纽带形成物流节点,向周围地区主要包括乡村地区辐射。

五、全国物流业格局的发展趋势

尽管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物流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存在着城乡和区域差异,但物流业的发展最终趋向平衡。

 

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扩大内需必将极大促进物流量的增加,给中国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将有数以万亿元的资金投入到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交通运输工程,西部铁路网的建设首先将和东部已有铁路网的主干道相连接,同时连接西部各省,将成为东西部交流和西部各省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为西部地区协调统一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此外,新亚欧大陆桥也作为西部铁路网的一条主干线,为西部地区经济走向国际、发展国际物流创造条件,这必将推动中西部与东部的商品交流以及对外贸易的增加.拓展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空间。

 

我国国情使物流业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得以发育、成长,并且在这些区域中物流业首先在城市中兴起,使城市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和临近城市的发展,然后向区域中的农村地区辐射、蔓延,最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形成覆盖全国,并且与世界物流业发展接轨,与全球物流业融为一体,形成遍及全世界的物流网络。

 

 

第三节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概述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是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根本原因。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1999年—2001年,中国仓储协会对物流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重分别是9.1%、16.1%和21%,呈明显上升势头。

 

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按世界银行的估算为20%,2001年我国的GDP为95933万亿元,即使按15%计算,物流成本为14390亿元,按20%计算为19187亿元,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而与此同时,中国仓储协会对全国45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45%的企业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其中75%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并且60%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的物流企业,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相当可观。

 

在中国,我们还处在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初始期。国际上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中国尚未被允许经营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业务。国有的以物流为主体的公司也尚未完成经营机制的转换,民营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虽在崛起却还没有羽毛丰满,同时制造企业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也尚未形成气候。在中国,尽管政府和媒体一直在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也纷纷翻牌,第三方物流占整个供应链市场的分额仍然很低(大大低于7%的水平)。

 

我国较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的,如上海友谊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是由原上海商业储运公司经过分离和改制后组建的,20世纪90年代初便为国际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提供专业物流服务,业务由最初的仓储和运输服务,发展到今天提供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反馈等多功能个性化服务,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93年成立的中远集团,1995年对陆上货运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货运网络,2001年又通过合资方式,与广东科龙公司、无锡小天鹅公司成立安泰达物流公司。

 

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外运)、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

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是从1992年承包铁路货物转运站开始,1994年成立广东宝供储运公司,当年承接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一一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物流业务,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40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还不完善。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其中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21%、干线运输36%、市内配送28%、包装4%: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37%干线运输21%、市内配送43%、包装14%。而且,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通常有2—10家,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一般在)0家以上,可见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这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上海截至2001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特点

(一)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

 

1、中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总支出有190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力很大。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处于发展初期,2001年的市场规模在400亿人民币以上。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的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整个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年至2005年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5%。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在于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他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其次是中国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和更加关心核心竞争力的压力而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最后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增值服务主要是货物拆拼箱,重新贴签/重新包装,包装/分类/并货/零部件配套,产品退货管理,组装/配件组装,测试和修理。

 

增值服务低的原因,一方面,多于一半的物流服务商认为客户还没有做好外包准备,另一方面,客户认为中国缺少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商,再加上客户认为他们有条件自己把物流干好。在这种状况下,一个物流供应商在赢得其客户对他的服务能力有充分信心之前,可能只能局限在相对低利润的物流服务上,一直到客户愿意外包增值服务为止。因此,物流供应商对在中国物流市场运作的早期利润率要有一个现实的估计。

 

3、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几乎没有物流服务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实践证明,在中国一个纯粹的、尽量少拥有资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运营模式很难实行,也无法做大。目前中国物流市场的地域集中度很高,80%的收益都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4、物流供应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他们还同时反映复杂的行业监管环境和政府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比如,为了向顾客提供一个整合全国范围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物流服务商必须取得按省份的和运输方式的多个运营许可证。

 

5中方客户更重视直接运输和仓储成本,管理和库存成本被排除在物流成本之。只有33%的客户知道物流整体成本的数字。库存量过大与流动资金周转慢成了加大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

 

(二)客户对第三方物流需求千差万别,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对客户而言,降低成本和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不同行业重点不一。汽车制造业,随着其逐步从依赖进口零配件转向从本地的零配件生产企业进货,他们日趋强调通过“及时配送”,降低库存水平的重要性对服装行业,更重要的是如何缩短周期时间,以便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流行趋势做出及时反应;对家电行业,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巨大的价格压力,降低物流成本对确保盈利变得至关重要。

 

2调查显示,客户认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在IT系统、行业以及专业方面的经验。同时,他们认同中国物流供应商在成本,本地经验与国内网络方面的优势。这一结果同时证实了国内物流供应商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协调效应。

 

3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较小,与此相反,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方面的脚步最快,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重点。但这些跨国公司在外包时也十分谨慎。

 

  4客户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即服务能力,第二注重品牌声誉,第三注重网络覆盖率,然后注重较低的价格。

  

5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中,有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不满意最多的是物流供应商的信息技术系统很差,信息反馈有 限;互相之间沟通不顺畅,供方不了解需方的情况变化;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导致各地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等。

  

6调查显示,客户外包第三方物流原材料供应将从现在的15%,增加到三年后的35%;生产商产品销售将从目前的略高于45%,增加到三年后的80%;分销商物流的外包将从目前的略高于25%,增加到近65%。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但面临一些共有的挑战,也存在各自的困难,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寻求合作,以提高服务能力。

 

1、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设立了不同的目标和方向。

 

2目前中方与外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各有侧重。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主要关注进出口物流,约占业务收入的70%,所以他们的服务客户98%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国客户。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更注重国内物流的商机,收入占总收入88%,按调查企业分析,56%为外国客户服务,44%为中国客户服务。

 

3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认为,吸引物流需求客户存在三大障碍,一是生产与流通企业有较大物流能力,物流外包就意味着裁员和资产出售;二是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三是对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

    4大多数国际的物流供应商认为,他们正在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以获得迅速进入市场的机会,但至今为止,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对等的本地合作伙伴。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物流供应商,尽管非常希望从国际的同行那里获得行业运作的知识及其国际网络,但并不愿意让国际的合作方在他们的市场获得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

 

表3-1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优劣势比较

 

传统的运输与仓储企业

新兴的物流公司

生产与流通企业

内部物流部门

国外物流公司

 

 

 

1、大型国有企业,拥有全国性的网络和许多运输和仓储资产;2、与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良好

1、私有和合资企业,业务地域、服务和客户相对集中;2、效率相对较高,增长极快

1、主要为内部客户服务,具有专长;2、资产有限,但网络覆盖性良好

1、有很强的海外网络;2、丰富的行业知识和实际运营经验;3、与国际物流客户有良好关系;4、先进的IT系统;5、有来自总部的强有力财务支持

 

 

1、冗余人员比例很高,效率低;2、注重内部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以客户和绩效为导向

 

1、只拥有有限的固定资产;2、对市场扩张缺乏有力的财务支持;3、内部管理和体系是高速增长的主要阻碍

1、难于吸引更多的外部客户;2、战略和未来定位受到母公司的极大影响

1、在中国缺少网络系统,中国的业务还很有限,且相对成本较高

1、借用广泛的网络和资产优势加速物流增长;2、通过重组以增加功能,提高效率

依靠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或投资者保持高增长率

或加强或剥离物流部门

通过收购或合作,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5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希望改善物流发展环境。中方的供应商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外国供应商认为“政府限制”是首要挑战。政策环境涉及到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等。希望政府出台产业政策。

 

6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会发现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初期,要想获取利润并快速成长是一件很难的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首先从提供基础物流服务开始,展示他们有能力把这些服务做得最好,随后才开始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即使基础服务的利润率比较低,但只有通过把这些服务做好了,才能说服顾客外包更复杂的整合的供应链管理。在一开始利润率较低的时期,应当避免过度投资,但应当购买一些必要的资产,以确保其对运营的控制和对客户的信誉度。物流供应商还应当在那些潜在的高利润的并且与其自身能力相匹配的领域投资。如何在这些方面合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将是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制胜的法宝。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

 

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

 

(二)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三)物流渠道不畅

 

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四)服务功能不全

 

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五)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

 

             

 

 

 

 

 

 

 

 

 

 

 

 

 

 

 

 

 

 

 

 

 

 

 

 

 

第四章                  物流市场需求分析

 

第一节  物流市场总体状况

 

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3759510.1%。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很快,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商业网点达到1000多万个。但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 

而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指出,中国物流市场总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值仅为市场潜力的1/3,换言之,中国物流业,将演变成一个3000亿元的市场。

 

 

当前在没有系统的社会物流量统计的情况下,由于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是最接近实际的。

 

经济总量与物流总量成正比。2001年,中国的GDP为9.59亿人民币,商品零售总额为3.76万亿人民币,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5.5万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这必然形成庞大的物流需求量。以我国物流成本占GDP20%计算,国内物流市场规模即有近2亿元人民币。

一、按产业看物流需求

(一)工业企业物流

 

       表4-1  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物流总量 (单位:亿元人民币)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8537.9

33612.9

37222.7

38619.3

40557.8

45487.8

4906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表4-1可知,1996-2000年之间增加值年平均增长9.8%。2001年:工业增加值42607亿元人民币,建筑业增加值6462亿元人民币。

 

(二)流通企业物流总量

 

    表4-2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亿元人民币)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620

24774

26843

29153

31135

34153

3759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99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620亿元,2001年为37595亿元。1年平均增长超过10%。

 

(三)农产品物流

 

表4-3   近两年中国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类别

油料

糖料

水果

水产品

林产品

肉类

禽蛋

2000

46218

441.7

2954.8

7653

6225.1

4278.4

266.9

6124.6

2243.3

2001

45262

532

2872

8790

/

4375

/

6340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0年我国农产品产量总计77741.3万吨,而1996-2000年农业产值年均增长3.5%。

二、按性质看物流需求

(一)保税区物流

2000年对全国15个保税区统计,共完成进出口187亿美元,较好地发挥了对外吸引国际资本的集聚功能和对内幅射的经济扩散功能。这样,由保税仓储引发的国际物流分拨配送功能已成为众多保税区发展的重点,形成了从加工制造、物流分拨到国际物流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体系。

 

(二)进出口物流:1996-2000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

 

        表4-4  历年来我国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809

2899

3251

3241

3606

4743

5098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年鉴

 

(三)批发市场物流

 

2000年末,中国拥有年成交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批发市场3087个。全年批发市场成交额为16358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0%,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8%。

 

(四)电子商务物流

 

2000年,中国B to B、B to C网上交易额7亿元以上人民币,网上撮合,网下交易的700多亿人民币。政府采购2001年已达600亿人民币,其中一部分实现网上采购。

 

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计,2000年全国企业提供网上购物方式的:制造业为13.5%,批发业为12.5%,零售业为17.9%。

 

(五)回收物流

 

据统计,60年代以来,全国回收再生资源8亿多吨,总值6000多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每年有废钢铁30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20多万吨,报废汽车20多万辆,废纸200多万吨、废塑料80多万吨、废玻璃100多万吨。2000年城市垃圾、粪便清运量达1.5亿吨。

 

 

第二节  影响物流市场需求的因素

 

由于物流活动日益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之中,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物流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物流需求的主要因素。

 

影响物流需求的有6个主要因素:

一、 GDP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本身直接产生物流需求

物流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服务于物质资料的时间和空间转移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行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产生物质资料移动的需要,而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物流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先决条件的地位,落后的物流系统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定量的角度来看,物流的产业规模,与GDP规模成正比。多年统计结果表明,美国的物流成本占美国GDP的 10%左右。据WTO统计,1999年全球贸易额为1.35万亿美元,其中运输业占3100亿美元。这份建议书指出,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约占生产总成本的20%,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高。 

 

物流的发展速度,与GDP的发展速度成正比,尤其是与GDP中第二、第三产业创造的GDP成正比。各国的产业结构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由于各产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是不同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将影响对交通运输的总需求。根据我国199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各产业对交通运输中间投入的需求强度(单位增加值对交通运输中间投入的需求)结果表明,第产业中的商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强度是最强的,其次是第产业。过去十几年中,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其它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这些变化表明,我国正在进入工业化过程产业结构剧变时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升级,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还要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会快速上升。因此,未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必然会增加对物流的需求。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高速的经济增长极大地带动了各类交通运输的发展。1978-1998年客运交通年均增长9.4%,货运交通年均增长7%。1978-1998年间交通运输与GDP增长的统计表明,在80年代,交通运输的增长速度较快,客运交通相对GDP增长的弹性在1.1-1.8之间,货运交通的增长弹性则为1。而进入90年代之后,客运交通的平均增长弹性约在0.7-1之间,货运交通的增长弹性则降至0.3-0.6之间。

二、 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对物流需求将产生刺激或抑制作用。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很明显。

 

以铁路为例,目前我国铁路由国家经营和投资,国家的投资规模直接影响铁路的建设和技术改造。

三、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变化将影响物流需求,包括国际、国内贸易方式的改变和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经营理念的变化及经营方式的改变等。

 

物流服务于生产和市场销售,物流的具体对象更离不开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因而市场环境的改变将影响物流的物质流向、服务方式、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等。 世界贸易的80%为海运承担。

四、消费——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也将影响物流需求

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和生产、销售行为。进而影响物流的规模、流动方向和作用对象。

 

当一种新的需求产生,就会有企业为满足这种需求,调动必要的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我国解放后,各种高档消费品如电脑、家用轿车、冰箱、彩电、手提电话等等纷纷由无到有、由少到多,为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293.3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239.3亿美元,年均增幅不仅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3-4个百分点,而且大大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年均6%-7%的增幅。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另外,对外开放政策还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资对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大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五、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诸如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物流需求的数量、质量和服务范围均将产生重大影响。

 

通信和网络技术首先服务于物流的技术升级,提升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服务范围。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使经济中物质流动的方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媒介和信息产品的流动,由物质流动变为信号传输,减少了物流的部分需求;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更为广泛和巨大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国际分工合作的发展,使物流的物质流向和流动方式发生变化。正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才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得到加强,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规模急剧扩大。物流需求也自然水涨船高。

六、物流服务水平

物流服务水平对物流需求也存在刺激或抑制作用。

 

物流服务在走向专业化、综合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利用其规模化优势和专业化服务优势,可以通过降低库存、提高商品周转率等服务,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节约成本就是创造利润。

 

物流作为成本中心,成为第三个利润源泉是企业毋庸置疑的选择。因而更多的企业,现在趋向于寻求专业物流供应商,也就是第三方物流的服务。美国甚至大量进出口企业也把报关和清关等诸项内容委托专业物流供应,以避免由于价值申报等方面的错误而导致海关罚款。

 

另一方面,低劣的物流服务水平,由于诸如交货迟延、货物破损与丢失、成本高昂等等原因,丧失客户在所难免。目前众多企业越来越倾向选择专业物流供应商,放弃自理物流和小型一般物流供应商,就是出于质量原因。而中国列车提速直接导致了民航的惨淡经营。

 

 

第三节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现状调查

 

中国仓储协会于2001年2-4月,组织了第三次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

 

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全国的生产、商业和储运及物流企业,通过邮寄问卷的形式,调查企业2000家,回收230份,有效问卷219份(其中生产企业问卷74份,商业企业问卷46份,供给问卷89份)。虽然调查样本有限,但是对于了解我国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样本构成分析及企业基本信息为保证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根据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企业性质及行业性质对问卷样本进行了合理分配,回收问卷的构成比例如下:

 

表4-5 物流市场需求调查回收问卷构成比例

 

企业性质

 

 

行业性质

 

生产企业

国有企业

14%

 

生产企业

食品

7%

集体

7%

家电

21%

三资

21%

电子

21%

外商独资

7%

日化

14%

内资股份制

51%

医药

14%

小计

100%

其他

21%

商业企业

国有企业

40%

小计

100%

集体

13%

商业企业

综合副食

20%

私营

7%

百货

80%

内资股份制

40%

 

 

小计

100%

小计

100%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一、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

(一)工商企业库存期长、周转慢

 

调查表明:我国生产企业原材料库存期平均为20天、生产企业成品平均库存期为5l天,商业企业商品销售库存期为34天。基本说明了我国商品在库时间长、周转慢的现状。

 

(二)物流作业指标维持往年水平,非常成本有所上升


(单位:天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图4-2  企业物流作业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从图4-2中可以看出: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的货损率都高于2%,不良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商企业要注意“冰山下的成本”。配送的及时性和一致性是客户创造服务价值中的主要因素,目前工商企业的配送及时率低于90%,有待提高。

 

横向来比商业企业的作业过程要略微优于工业企业,与协会第二次调查结果相似。

二、物流市场需求量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的行业物流量和物流费用的差异较大。根据此次调研中的行业性质分布的调查结果,企业物流量及物流费用情况如下:

 

表4-6 2000年生产企业原料物流需求状况

 

数量

比1999年增长

平均运量

9.7万吨

3.75%

平均运费

574.8万元

6.69%

仓储面积

3.7万平米

6.22%

仓储费用

293万元

1.7%

质检和包装费

略有上升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表4-7  2000年生产企业成品物流需求

 

数量

比1999年增长

平均运量

83.8万吨

19.74%

平均运费

5502.8万元

17.9%

仓储面积

14.38万平米

 

仓储费用

2150万元

 

质检和包装费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2001年,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企业物流进行计表明,生产企业的原料物流量和成品物流量增长14%,,商业企业物流量增长约为15%

 

表4-8  2000年商业企业销售物流需求

 

数量

平均运量

11.7万吨

平均运费

49.1万元

仓储面积

1.15万平米

仓储费用

57万元

质检和包装费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从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得出: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下,物流需求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物流业有较大发展空间。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平均物流量相近,但物流费用支出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供应物流一般都由生产企业来承担,物流从业者要把握这一特征。

 

总体来看,物流量的增长率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说明物流业的成长性较好。

三、物流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一)工商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总体构成

 


图4-3    我国企业物流执行主体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从图4-3中可以看到,工商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以供货方为主,占到了71%,而第三方物流服务只有21%。

 

生产企业物流(包括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生产企业成品物流)执行主体,构成如图4-4。

 

调查表明:1、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

71%;第三方占21%。2、成品销售物流中,43%的执行主体是公司,21%是第三方,36%是采用两种形式。与协会第二次调查数据相比,第三方全部代理的比例上升5个百分点,说明物流专业分工更加明显。3、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74%为供货方,13%的企业由第三方执行,公司自主的比例为13%,说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同时说明以批量小、品种多、频次高、紧急性强为特色的零售企业物流,缺乏有效的后勤支持。

 

图4-4   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执行主体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图4-5   我国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二)目前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集中于传统项目

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其次是市内配送;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其次是仓储,再次是干线运输,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需求的侧重点不同。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高增值、综合性服务未出水面。

 

图4-6   物流外包项目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四、企业对现行物流的满意度


图4-7  生产企业对物流的满意度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不同性质的企业对3PL物流和自理物流的满意度,已形成明显差距。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生产企业对自理物流的满意度要比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更高。而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比自理物流的满意度更高。

 

综合来看,物流运作质量和物流信息成为企业对现行物流运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图4-8  商业企业对物流的满意度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调查表明: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67%的生产企业和54%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感到满意,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在企业不满意的原因中,首先是因为作业速度慢和物流信息不及时准确,其次是作业差错率高、运作成本高,从中可看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首先关心的是运作质量和包含物流信息在内的运作能力问题,其次才是成本。同时,运作质量低也成为企业自理物流的最大障碍。

 

表4-9  企业对3PL不满意的原因

 

原因

生产企业

商业企业

运作成本高

7%

0%

信息不及时不准确

21%

34%

作业速度慢

21%

33%

服务内容不全

7%

0%

货损率高

7%

0%

作业差错率高

13%

0%

服务态度差

0%

0%

没有网络服务

7%

33%

不能满足需求波动

0%

0%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不同运作主体作业表现行业差别明显

 

通过行业与企业对现行物流服务是否满意的相关分析可知:家电和日化等行业对自理物流服务的满意程度较低,是专业物流公司未来目标市场

 

表4-10 企业对自理物流不满意的原因

原因

生产企业

商业企业

运作成本高

11%

11%

信息不及时不准确

22%

0%

作业速度慢

0%

33%

服务内容不全

0%

34%

货损率高

11%

11%

作业差错率高

23%

11%

服务态度差

0%

0%

没有网络服务

11%

0%

不能满足需求波动

22%

0%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日化、食品和家电等行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满意程度较低,专业物流公司在进入该行业的难度较大,但其物流量大、代理比例低,也说明其潜力很大。

 

表4-11  不同行业物流满意度调查结果

 

行业

第三方物流服务是否满意

自理物流服务是否满意

食品

66.7%

33.3%

81.3%

18.8%

家电

78.1%

31.9%

66.7%

33.3%

电子

90.9%

9.1%

85.7%

16.3%

电信

100%

0%

88.9%

11.1%

日化

50%

50%

66.7%

33.3%

医药

50%

50%

100%

0%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企业对新物流商选择

调查表明:在调查企业中有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中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根据目前企业物流执行主体的现状,说明大部分企业的自理物流将转交第三方物流运作,另一方面说明采用第三方的企业中,物流供求关系极不稳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市场机会广阔且变数较大。

 


      图4-9   生产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需求意愿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图4-10 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需求意愿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表4-12   生产企业选择新的物流代理商的行业分析

行业

选择新的物流代理商

合计

 

100%

食品

53.7%

46.3%

100%

家电

33.0%

67.0%

100%

电子

66.7%

33.3%

100%

电信

50.0%

50.0%

100%

日化

66.7%

33.3%

100%

医药

50.0%

50.0%

100%

其他

66.7%

33.3%

100%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与生产企业相比,商业企业选择新的3PL的愿望明显不足,这主要是在目前商业企业对3PL的满意度比生产企业对3PL的满意度更高的缘故。

 

通过行业与生产企业选择新的物流代理商的相关分析知:食品、电子和日化等行业在积极选择新的物流代理,是专业物流公司切入的首选行业。

 

六、需求市场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内容

从企业对物流需求的服务内容来看,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在物流服务内容上的要求有明显的差别。工业企业的物流需求内容主要集中在物流总代理、市内配送、干线运输和仓储保管等方面。

 

图4-11  工业企业物流需求内容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工业企业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以物流总代理、干线运输、仓储保管、市内配送为主,商业企业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商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为物流系统设计、条码采集服务和仓储保管。从中可看出,生产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以物流运作为主,受地域跨距和管理幅度的影响,更强调物流总代理的形式,需要集成化的物流服务,与协会第一次、第二次调研结果相比,市内配送服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除了前三项为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物流过程管理、物流决策、数据采集等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以系统设计、信息咨询为核心业务的物流咨询管理公司,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4-12  商业企业物流需求内容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从企业选择新型物流代理商的标准来看,物流能力是企业选择物流代理商最主要的标准。

 

表4-13   企业选择物流代理商的标准

 

生产企业

商业企业

经济性

0%

0%

综合物流满足能力

13%

13%

作业质量

40%

25%

没有考虑

47%

62%

总    计

100%

100%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生产企业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首先是作业质量,其次是综合物流满足能力,没有考虑运作的经济性。商业企业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首先是物流满足能力和是作业质量,也没有考虑运作的经济性。说明企业已经在意识上开始重视物流的能力问题,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策略定位时,要有针对性。4-14表明:生产企业中73%的企业拥有汽车车队,73%的企业拥有仓库,33%的企业拥有机械化的装卸设施,3%的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设施设备保有率较高。商业企业中3眺的企业拥有汽车车队,3跳的企业拥有仓库,7%的企业拥有机械化的装卸设施,设施设备保有率很高。

表4-14  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设施保有情况

 

拥有汽车车队

拥有仓库

拥有机械化装卸设施

拥有铁路专用线

其他

生产企业

73%

73%

33%

3%

0

商业企业

36%

36%

7%

0

0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尽管如此,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其物流设施设备不能满足需要,原因见表4-15。

 

项目

数量

不足

接近使用寿命

技术装置

落后

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

运行成本太高

污染

环境

缺乏专业

操作人员

运输设备设施

30%

15%

8%

18%

2%

6%

 

搬运设备设施

21%

10%

17%

8%

9%

 

3%

仓储设备设施

18%

19%

16%

13%

8%

 

2%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调查表明:运输设施不能满足作业需求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数量不足、不符合客户的特定需求、接近使用寿命。搬运设施不满足作业需求主要原因依次是数量不足、不符合客户的特定需求、接近使用寿命及运行成本太高。仓库不能满足需求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数量不足、技术装置落后、不符合客户的特定需求、库房老化。综合来看,我国企业物流设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与利用率低下并存,说明利用不均匀,有可能是时间上或空间上的不均;二技术装置落后;三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四不能满足客户特定需求是物流设施设备不能有效满足作业要求的障碍之一,说明日前设施设备缺乏有效的差异化,存在功能缺陷。

七、未来l-3年内,各类型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需求

表4-16  各类型企业设施需求状况

 

商业企业

物流企业

生产企业

合计

汽车(辆)

89

13

8

110

装卸机械(台)

6

6

5

17

计算机(台)

10

47

14

71

仓库面积(m2

8829

4222

8571

21622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第五章                  物流与运输

 

第一节  我国交通运输业分析

 

运输是物流的重要环节和组成内容。交通运输发展的程度决定着物流发展的水平。因此,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表5-1 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   单位:万公里

年份

公路

内河

民航

 

管道

铁路营业

国际航线

里程

电气化里程

1991

104.11

10.97

55.91

17.74

1.62

5.78

0.78

1992

105.67

10.97

83.66

30.30

1.59

5.81

0.84

1993

108.35

11.02

96.08

27.87

1.64

5.86

0.89

1994

111.78

10.27

104.56

35.19

1.68

5.90

0.90

1995

115.70

11.06

112.90

34.82

1.72

5.97

0.97

1996

118.58

11.08

116.65

38.63

1.93

6.49

1.01

1997

122.64

10.98

142.50

50.44

2.04

6.60

1.20

1998

127.85

11.03

150.58

50.44

2.31

6.64

1.30

1999

135.17

11.65

152.22

52.33

2.49

6.74

1.40

2000

140.27

11.93

150.29

50.84

2.47

6.87

1.49

资料来源:交通部统计中心

 

(一)交通基础设施

 

1、公路

 

公路总量继续增加。2001年底,全国包括达到技术标准等级和路基宽度在4.5米以上的等外路在内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不含村道)、专用公路总里程达到169.8万公里。

 

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经过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网结构调整,2001年底全国国道里程12.2万公里、省道21.3万公里、县道46.4万公里、乡道81.4万公里、专用公路8.6万公里。

 

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不断提高。按公路技术等级分组,各等级公路里程分别为:高速公路19437公里、一级公路25214公里、二级公路182102公里、三级公路308626公里、四级公路800665公里,等外路361968公里。全国等级公路里程133.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78.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里程22.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3.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按公路路面等级分组,各等级路面里程分别为:高级路面252475公里、次高级路面419705公里、中级路面438827公里、低级路面434885公里,无路面里程152120公里。全国有路面里程154.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1.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67.2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39.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高速公路取得新的突破,总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青海和内蒙古分别有26和151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两省(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全国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通了高速公路。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千公里的省达到7个,分别是:山东(2077公里)、河北(1563公里)、广东(1500公里)、江苏(1387公里)、四川(1144公里)、河南(1077公里)、辽宁(1068公里)。2001年河南省新增高速公路569公里,增长幅度第一。

 

以“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为重点的国家公路主骨架建设步伐加快。2001年底全国已建成国道主干线21576公里,占规划里程的62.6%。其中高速公路13533公里。继全长658公里的京沈和全长1262公里的京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之后,2001年全长1709公里的西南公路出海通道又顺利贯通,标志着国道主干线中“三个重要路段”的基本建成。

 

县乡公路里程持续增长,公路密度和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到2001年底全国县道、乡道里程共127.7万公里,比上年增加1.5万公里。全国公路密度为17.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上年提高0.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通公路的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91.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公路里程增长明显,但路网技术状况和公路密度同东、中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2001年底东部地区公路里程54.7万公里,中部地区57.8万公里,西部地区57.4万公里,分别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32.2%、34.0%、33.8%。东部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11.4万公里,公路密度42.1公里/百平方公里;中部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7.2万公里,公路密度20.3公里/百平方公里;西部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4.0万公里,公路密度10.5公里/百平方公里。

公路桥梁和隧道建设取得新的成果。2001年底全国共有公路桥梁28.4万座、1065.0万延米,比上年增加0.53万座、33.8万延米;其中特大桥梁1580座、141.6万延米,比上年增加123座、9.9万延米。其他桥梁情况分别为:大桥14429座、248.2万延米,中桥5.58万座、303.2万延米,小桥21.2万座,372.0万延米。

 

全国共有公路隧道1782处、70.5万延米,比上年增加98处、7.7万延米;其中特长隧道18处、6.6万延米,比上年增加3处、1.2万延米。其他隧道情况分别为:长隧道155处、24.2万延米,中隧道566处、28.1万延米,短隧道1043处、11.6万延米。

 

公路养护和绿化里程不断增加。2001年底全国公路养护里程达到159.9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4.2%。全国公路绿化里程93.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55.2%。

 

2、内河航道

 

内河航道总里程继续增加、技术等级进一步改善。2001年底全国内河航道里程12.2万公里,比上年增加了0.2万公里。在内河航道总里程中,等级航道6.4万公里,占52.4%,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三级及三级以上航道0.8万公里,占6.7%;五级及五级以上航道2.3万公里,占19.1%。各等级航道里程分别为:一级航道2946公里、二级航道1917公里、三级航道3359公里、四级航道5842公里、五级航道9165公里、六级航道21630公里、七级航道18833公里。

 

全国共有库区航道9739公里,比上年增加3228公里。长江干流航道2807公里,其中一级航道2423公里、二级航道384公里。

 

3、港口码头泊位

 

港口码头泊位继续增加。2001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3441个,比上年净增583个,其中万吨级泊位810个,比上年净增26个;非生产用码头泊位703个,比上年净增9个。

 

全国沿海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718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77个;内河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9723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33个。内河港口万吨级泊位主要集中在长江干流和珠江水系,其中长江干流万吨级泊位121个,长江支流1个,珠江水系11个。

 

沿海港口码头泊位继续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全国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1-3万吨级泊位451个,3-5万吨级泊位113个,5-10万吨级泊位91个,10万吨级以上泊位22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通用件杂货泊位215个,通用散货泊位73个,专用泊位349个。专用泊位中原油泊位40个、成品油及液化气泊位45个、煤炭泊位86个、粮食泊位24个、集装箱泊位83个。

 

沿海港口千吨级以上泊位1890个,通用件杂货泊位611个,通用散货泊位192个,专用泊位804个。专用泊位中原油泊位58个、成品油及液化气泊位216个、煤炭泊位169个、粮食泊位52个、集装箱泊位175个。

 

(二)公路、水路运输装备

 

1、 公路运输车辆

 

公路运输能力稳步增长,运力结构继续调整。2001年底全国在运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公路运输汽车764.4万辆,比上年增加61.6万辆。其中载客汽车255.1万辆、2701.7万客位,分别比上年增加38.3万辆、177.2万客位,载货汽车509.3万辆、1733.6万吨位,分别比上年增加23.3万辆,65.9万吨位。

 

公路运输客车趋于大型化,运输货车趋于专业化。2001年底全国拥有大型运输客车16.7万辆,比上年增加1.1万辆,增长7.0%。大型普通运输货车186.1万辆,比上年减少5.4万辆,下降2.8%;专用载货汽车12.6万辆,比上年增加1.9万辆,增长17.2%,其中集装箱车2.6万辆,增加0.6万辆,增长30.7%。

 

2、 水路运输船舶

 

水上运输装备继续呈结构性调整,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底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21.1万艘,比上年减少1.9万艘;净载重量5449.5万吨位,比上年增加321.4万吨位;载客量107.7万客位,比上年增加4.5万客位;集装箱位50.6万标准箱,比上年增加15.4万标准箱;功率2088.5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53.0万千瓦。在水上运输船舶中,集装箱船1255艘,比上年增加156艘,增长14.2%;拥有集装箱位45.2万标准箱,比上年增加14.0万标准箱,增长44.8%。

 

内河、沿海、远洋货运能力均有提升,客运能力有所调整。2001年底全国内河运输船舶净载重量2145.7万吨位,比上年增加93.8万吨位,载客量93.6万客位,比上年增加6.3万客位;沿海运输船舶净载重量918.1万吨位,比上年增加65.1万吨位,载客量12.7万客位,比上年减少1.1万客位;远洋运输船舶净载重量2385.7万吨位,比上年增加162.5万吨位,载客量1.4万客位,比上年减少0.7万客位。

 

远洋船舶集装箱运输运力增长明显。2001年底全国内河运输船舶拥有集装箱位0.9万标准箱,比上年增加0.07万标准箱,增长9.2%;沿海运输船舶拥有集装箱位1.8万标准箱,比上年减少0.23万标准箱,下降11.3%;远洋运输船舶拥有集装箱位47.9万标准箱,比上年增加15.54万标准箱,增长47.9%。

 

(三)公路、水路运输量

 

1、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总量继续增长。2001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40.3亿人,比上年增长4.1%,旅客周转量7207.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3%;公路货运量105.6亿吨,比上年增长1.6%,货物周转量6330.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3%。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为91.7%、55.4%,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4和1.1个百分点;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为77.2%和13.6%,其中货运量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货物周转量下降了0.2个百分点。

 

平均运距不断延长。2001年全国公路客运平均运距为51.4公里,比上年增加2.0公里;货运平均运距为59.9公里,比上年增加0.9公里。

 

2、水路运输

 

水路货运总量持续增长。2001年全国水路完成货运量13.3亿吨,比上年增长9.0%,货物周转量25988.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5% 。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中所占比重为9.7%和55.7%,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7和2.3个百分点。

 

     表5-2  1992年2001年公路水运货运量一览表

年份

货运量总计(万吨)

公路(万吨)

水路(万吨)

1992

938194

780941

92490

1993

1002005

840256

97938

1994

1053581

894914

107091

1995

1111290

940387

113194

1996

1089942

983860

127430

1997

1085559

976536

113406

1998

1089942

976004

109555

1999

1105052

990444

114608

2000

1161204

1038813

122391

2001

1189000

1056000

133000

2002(1-6月)

587000

521000

66000

资料来源:交通部统计中心

 

      表5-3  1992年2001年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一览表

年份

总计(亿吨公里)

公路(亿吨公里)

水路(亿吨公里)

1992

17011.59

3755.39

13256.20

1993

17931.30

4070.50

13860.80

1994

20172.90

4486.30

15686.60

1995

22247.10

4694.90

17552.20

1996

22873.70

5011.20

17862.50

1997

24506.50

5271.50

19235.00

1998

24889.18

5483.38

19405.80

1999

26987.30

5724.30

21263.00

2000

29964

6230.7

23733.3

2001

32318.4

6330.4

25988

2002(1-6月)

15735.8

3189.8

12546

数据来源:交通部统计中心

 

在内河运输中,长江水系完成货运量3.1亿吨,货物周转量847.3亿吨公里,分别占全国内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的43.6%和55.1%;京杭运河完成货运量1.4亿吨,货物周转量296.5亿吨公里,分别占19.8%和19.3%;珠江水系完成货运量1.1亿吨,货物周转量154.1亿吨公里,分别占15.2%和10.0%;黑龙江水系完成货运量0.07亿吨,货物周转量9.9亿吨公里,分别占0.9%和0.6%。

水路货物运距持续延长。2001年全国水路货运平均运距1958.8公里,比上年增加19.6公里。

 

3、集装箱运输

 

公路、水路集装箱运输增长显著。2001年公路运输集装箱1115.6万标准箱,重量12356.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7%和19.9%。水路运输集装箱1057.2万标准箱,重量10910.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2%和22.1%;其中远洋运输集装箱842.6万标准箱,重量8123.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12.8%。

 

(四)港口吞吐量

 

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平稳。2001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4.0亿吨,比上年增长8.8%。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4.5亿吨,增长12.4%,内河港口完成9.5亿吨,增长3.6%。

 

外贸货物吞吐量增幅较大。全国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6.6亿吨,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沿海港口完成6.0亿吨,增长14.4%,内河港口完成0.6亿吨,增长11.6%。

 

多功能、综合性大型枢纽港发展加快。继上海、广州、宁波三个港口之后,2001年又有天津、青岛、秦皇岛、大连港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这样全国年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大港增加到7个。

 

其中上海港连续2年超过2亿吨,2001年达2.2亿吨。宁波、广州、天津、秦皇岛、青岛和大连港全年货物吞吐量分别为1.29、1.28、1.14、1.13、1.04和1.00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继续攀升。2001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48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17.0%。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470万标准箱,增长20.7%,内河港口完成279万标准箱,比上年下降7.6%。

 

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标准箱的港口达到8个。其中上海港达634万标准箱,居世界第5位;深圳港达508万标准箱,居世界第8位。其他超过100万标准箱的港口是青岛(264万标准箱)、天津(201万标准箱)、广州(174万标准箱)、厦门(129万标准箱)、大连(122万标准箱)和宁波(121万标准箱)。

 

港口货物吞吐量以干散货为主,集装箱和滚装车吞吐量增幅较大。2001年全国港口完成干散货吞吐量13亿吨,比上年增长11.8%;液体散货3.5亿吨,比上年增长0.7%;件杂货3.9亿吨,比上年下降6%;集装箱吞吐量2.5亿吨,比上年增长20.5%;滚装车1.0亿吨,比上年增长52.8%。干散货、液体散货、件杂货、集装箱和滚装车在港口货物吞吐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4.2%、14.6%、16.7%、10.4 %和2.8%。

 

煤炭、石油、金属矿石、矿建材料和钢铁仍占较大比重。2001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煤炭吞吐量4.5亿吨、石油3.1亿吨、金属矿石2亿吨,矿建材料1.9亿吨,钢铁0.8亿吨,分别占全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23.6%、16. 1%、10.3%、9.8%和4.2%。主要港口中,水泥、矿建材料、有色金属和金属矿石吞吐量增幅较高。2001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的水泥、矿建材料、有色金属和金属矿石吞吐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0.8%、30. 1%、29.8%和22.3%。

 

(五)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受中西部地区投资大幅增加的影响,2001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得新的突破。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公路建设完成267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90.0%;水运建设完成174亿元,占5.9%;其它建设完成123亿元,占4.1%。

 

1、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全年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比上年增加355亿元,增长15.3%。重点项目、路网改造和县乡公路投资全面增长。2001年公路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48亿元,比上年增加65亿元,增长6.0%;路网改造完成1164亿元,比上年增加238亿元,增长25.8%;县乡公路完成358亿元,比上年增加51亿元,增长16.5%。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显著。全年东部地区完成1207亿元,比上年增加68亿元,增长5.9%;中部地区完成8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5亿元,增长31.3%;西部地区完成648亿元,比上年增加92亿元,增长16.6%。

 

2001年山西、湖北、湖南、福建四省公路建设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分别完成104亿元、105亿元、107亿元和104亿元,这样全国公路建设投资超过百亿元的省达到11个。

 

其中广东公路建设投资已经连续四年突破200亿元,2001年为213亿元。其他突破百亿元的省分别是:江苏完成199亿元、浙江完成180亿元、山东完成129亿元、四川完成125亿元、河南完成140亿元、云南完成103亿元。

 

公路工程建设进度与资金到位仍然存在矛盾。全年公路建设累计到位资金2547亿元,同投资完成额相比,资金到位率为95.4%。其中东部地区资金到位率为96.2%、中部地区为92.2%、西部地区为97.9%。

全年新建公路3.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49公里;改建公路5.3万公里。

 

2、港口及内河航道建设

 

2001年港口及内河航道建设完成投资174亿元,比上年增加40亿元,增长29.8%。其中沿海港口建设投资有所增加,内河港口和航道建设投资有所减少。

 

全年沿海港口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比上年增加43亿元,增长54.2%;内河港口及航道建设完成50亿元,比上年减少4亿元,下降7.5%。沿海港口新(扩)建码头泊位49个,新增吞吐能力6066万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新增吞吐能力5705万吨。内河港口新(扩)建码头泊位39个,新增吞吐能力479万吨。全年新增及改善内河航道里程639公里。

 

3、其他建设

 

2001年其他建设完成投资上年增加2.9亿元,增长2.4%。其中海事系统完成2.5亿元,比上年增加1.1亿元,增长79%;救助打捞完成3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增长114%;科研教育完成1.5亿元,比上年减少2.6亿元,下降63%。

表5-4  2001年我国交通运输主要统计指标数据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01

2000

增减(%)

一、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

 

 

 

 

1、全国公路里程

万公里

169.80

167.98

1.82

          其中: 高速公路

公里

19437

16285

3152

     二级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比重

%

13.4

13.1

0.3

    2、公路密度及通达情况

 

 

 

 

   以国土面积计算的公路密度

公里/百平方公里

17.7

17.5

0.2

   以人口总数计算的公路密度

公里/万人

13.1

13.0

0.1

不通公路的乡镇比重

%

0.7

0.8

-0.1

   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

%

8.2

9.2

-1.0

    3、全国内河航道里程

万公里

12.15

11.93

0.22

          其中:等级航道

万公里

6.37

6.14

0.23

    等级航道占总里程比重

%

52.4

51.4

1.0

         其中:三级以上航道

%

6.7

6.9

-0.2

  4、全国公路运输汽车拥有量

 

.

 

 

           公路运输汽车总计

   

764.39

702.83

61.56

              客车

   

255.12

216.81

38.31

              货车

   

509.27

486.02

23.25

5、全国运输船舶拥有量

 

 

 

 

           轮驳船数量

   

21.08

22.97

-1.89

           净载重量

万吨位

5449.54

5128.11

321.43

           载客量

万客位

107.68

103.23

4.45

           集装箱位

TEU

50.60

35.22

15.38

           功率

万千瓦

2088.48

1935.45

153.03

               #拖船

万千瓦

137.02

143.97

-6.95

6、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

33441

32858

583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01

2000

增减(%)

                   沿海

3718

3700

18

                   内河

29723

29158

565

          其中:万吨级泊位数

810

784

26

                      沿海

677

651

26

                      内河

133

133

0

二、公路、水路运输量

 

 

 

 

    1.全社会公路客运量

亿人

140.3

134.7

104.1%

       占全社会客运量的比重

%

91.7

91.3

0.4

       全社会公路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7207.1

6657.4

108.3%

   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的比重

%

55.4

54.3

1.1

    2.全社会公路货运量

亿吨

105.6

103.9

101.6%

       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

%

77.2

76.7

0.5

       全社会公路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6330.4

6129.4

103.3%

   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比重

%

13.6

13.8

-0.2

    3.全社会水路客运量

亿人

1.86

1.94

95.9%

       占全社会客运量的比重

%

1.2

1.3

-0.1

       全社会水路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89.9

100.5

89.5%

续见下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01

2000

增减(%)

   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的比重

%

0.7

0.8

-0.1

    4.全社会水路货运量

亿吨

13.3

12.2

109.0%

       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

%

9.7

9.0

0.7

       全社会水路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25988.9

23734.2

109.5%

   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比重

%

55.7

53.4

2.3

三、港口吞吐量

 

 

 

 

    1.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240074

220688

108.8%

               沿海

万吨

145293

129208

112.4%

           内河

万吨

94781

91480

103.6%

  2.全国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

万吨

66302

58101

114.1%

               沿海

万吨

60061

52509

114.4%

           内河

万吨

6240

5592

111.6%

    3.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TEU

2748

2348

117.0%

           沿海

TEU

2470

2046

120.7%

           内河

TEU

279

302

92.4%

    4.全国港口旅客吞吐量

万人

19635

17735

110.7%

           沿海

万人

7223

6276

115.1%

           内河

万人

12412

11459

108.3%

四、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2968.0

2571.7

115.4%

         其中:公路建设

亿元

2670.4

2315.8

115.3%

   沿海港口建设

亿元

123.8

80.3

154.2%

         内河港口及航道建设

亿元

50.4

54.5

92.5%

资料来源:交通部统计中心

注:(1)2000年公路基础设施有关数据为第二次全国公路普查数据,其范围口径见27日出版的《中国交通报》。 (2)部分数据因计算单位取舍不同或四舍五入而产生的计算误差未作调整。

 

 

第二节  铁路运输

 

2001年,全国铁路运输生产主要指标创造了历史新纪录,铁路建设持续发展,各项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取得了“十五”开局首战告捷的优异成绩。

一、铁路运输

货物运输再创历史新高。2001全年全行业完成货物发送量192580万吨,比上年增长8.2%;完成货物周转量1457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其中,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178592万吨,比上年增长7.9%,增幅、增量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完成货物周转量1425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9%。合资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4446万吨,比上年增长7.0%;完成货物周转量270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4.6%。地方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9542万吨,比上年增长14%;完成货物周转量5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

 

图5-1  1991年2000年我国铁路运输货运量(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5-2  1991年2001年我国铁路运输货物周转量(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重点物资运输任务圆满完成。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重点物资运输的指示,把搞好重点物资运输作为支持国有企业扭亏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全力保证,出色地完成了重点物资运输任务,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全年完成煤炭运量766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8%;石油运量9852万吨,比上年增长4.9%;冶炼物资运量41365万吨,比上年增长10.5%;磷矿石运量1424万吨,比上年增长17.9%;化肥农药运量5601万吨,比上年增长7.9%。粮食、棉花等国家重点物资运输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行包运输继续较快发展。完成行包发送量609万吨,比上年增长9.1%。其中普通行包发送量217万吨,与上年持平;行包专列发送量392万吨,比上年增长15%。完成行包周转量11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普通行包周转量2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8%;行包专列周转量9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4%。

 

换算周转量实现大幅度增长。全年全行业完成换算周转量1946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3%。其中,国家铁路完成1900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4%;合资铁路完成395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3%;地方铁路完成6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5.7%。

 

主要运输效率指标不断刷新。全年日均装车达到83693车,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长7.8%。日均卸空车86883车,比上年增长7.6%。货车平均静载重为58.1吨,比上年提高0.2吨。货车周转时间为5.08天,比上年缩短0.31天。货运机车日产量99.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0.5万吨公里。货物列车平均总重2816吨,比上年增加140吨。

 

运输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进一步巩固了扭亏增盈成果。全年完成运输收入1345.7亿元,与上年同口径比较(下同)增长11.5%,在提足折旧的情况下实现了盈利目标。其中,货物运费收入688.6亿元,比上年增长7.9%;行包收入41.2亿元,比上年增长8.1%。

 

  顺利实施了第四次大提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总结前三次提速经验、研究制定"十五"提速规划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实施了以京九、浙赣、沪杭、汉丹、襄渝、达成、哈大线和京广线南段为重点的第四次大提速,新增提速里程4257公里,使全国铁路提速延展里程达到13000公里,基本覆盖了全国较大城市和大部分地区。通过提速,大大压缩了列车运行时间,优化了列车运行时刻,直通列车和高等级列车数量大幅度增加,运输服务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安全基础建设进一步深化,运输安全保持了相对稳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部署,始终坚持把安全工作摆在第一位,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促进了“规范管理,强基达标”的落实;积极采用新技术,行车安全技术装备有新的改进,为加强安全控制创造了条件,运输安全保持了相对稳定。全年发生行车重大事故11件,比上年减少6件,下降35.5%。3月、10月和12月实现了三个全路安全月。

二、固定资产投资

铁路基本建设持续发展。认真贯彻实施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重点抓好大通道建设,同时加快既有铁路改造,继续保持了铁路建设的良好势头。全行业基本建设投资509.3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铁道部投资449.1亿元,合资铁路地方及企业投资47亿元,地方铁路地方投资13.2亿元。大中型项目投资476.9亿元,其中铁道部投资416.7亿元。

 

全年投产新线1210公里、复线1443公里、电气化铁路2669公里,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全年完成新线铺轨1551公里,其中地方铁路137公里;复线铺轨864公里。

 

至2001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万公里。其中,国家铁路5.91万公里,合资铁路0.61万公里,地方铁路0.48万公里。铁路复线里程达到2.26万公里,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1.69万公里。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宝兰、株六、菏兖日复线,哈大电气化,朔黄、神延、内昆、渝怀线,秦沈客运专线,西安南京线西合段10个铁路项目投资276.3亿元,占全部大中型项目投资的57.9%。

 

西部铁路建设项目进度加快。西部在建的铁路大中型项目21个,占全部大中型项目个数的42.9%;投资276.2亿元,占全部大中型项目投资的57.9%。

 

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开工项目7个,投资28.2亿元。青藏铁路、京秦客运通道、新月电气化、北同蒲复线、赣龙线、胶新线和滨洲、滨北线铁路路基改桥工程相继开工。青藏铁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第一期土建工程施工进展顺利,格尔木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工程全面展开。

 

计划建成项目相继投产。西康、神延线,哈大、武广电气化,盘西电气化沾益至红果段,株六、蓝烟、菏兖日复线,朔黄线神肃段等一大批建设项目相继开通投产,为缓解铁路干线能力紧张状况发挥了作用。

 

收尾销号项目全面实现目标。宝成、郑州东至郑州西、萧甬、包兰、黎湛复线,芜湖长江大桥,青藏线西格段扩能,平齐线K504大桥,外福电气化,西康(不含秦岭Ⅱ线隧道)、南疆、梅坎线12个项目全部按计划销号,是近年来销号项目最多的一年。

 

更新改造投资稳步增长。全年更新改造投资141.6亿元,其中运输设备更新改造投资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占更新改造总投资的88.7%,重点用于解决繁忙干线和限制口扩能以及客车提速等技术改造。

 

  机车车辆购置投资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全年机车车辆购置投资1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第三节  航空运输

 

2002年初,随着三大航空集团的大规模重组,国际企业长驱直入,以及海南航空集团成立航空货运分公司——扬子江快运公司,中国航空货运市场真正进入烽烟四起的“战国时代”,航空货运也开始步入人们的视线。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航空运输因其所具有的高速度、节约供应链运输总成本的优势,使其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和全球物流市场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量。

 

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IT业的崛起,航空货运量需求呈现出加速度增长趋势。根据波音公司的报告预计,到2018年,航空货运占全球航空运输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8%提高到44%,未来20年全球航空货运平均年增长率高达6.5%以上。从航空货运种类的变化来看,货运的增长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长,更体现在其价值的增加上。(UPS在2000—2001财年利润增长了232%--《财富500强》)。

 

在欧美,现有的物流公司根据其核心能力和历史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主要以实物资产为基础和不以实物资产为基础两大类型。以实物资产为基础的物流公司类型其中可以细分为以提供运输为主、以提供仓储为主、以提供港口/铁路终端服务为主三类服务形式。

 

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物流公司之中,以提供航空货运服务的企业发展的最快、最好。在2000—2001年的财富500强的排名表中,一共有9家企业入选,刨除有国家专营色彩的的美国邮政、日本邮政之外,从事航空运输中货运服务的有四家,并且是赢利最好的四家。

 

IT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也给航空货运业带来了新的变化。随着货主对实时的可视性、针对客户多变需求的响应性这两大要求越来越严格,综合服务商和货代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的解决方案,并且利用与传统邮政服务合作、并购,建立横向联盟的方式扩展承运人的网络覆盖和网络容量,建立良好的品牌。而独立的数据中心将在不长的时间里将全面管理从发票到合同的所有数据服务……

一、航空货运行业的优势

由于采用差异化、强调特色化的“精益”服务,航空货运业在一些领域里可以取得潜在的经营竞争优势。

 

1、覆盖网络

 

广阔的网络覆盖和密集的航班频率直航和高度可靠性充足的舱位配备。

 

2、地面处理

 

平稳传递和快速准确的吞吐量货运分拣中心的高速处理、运输路选择。

 

3、客户服务和供应链

 

快速响应和客户业务交互过程的合理设计大货主的个性化服务和解决客户查询的能力单一来源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信息透明化扩展产品与物流提供范围。

 

4、收入管理运力协调

 

舱位利用率的最大化和销售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客户优先级划分(ABC分类)及舱位预定和分配与客户、合作伙伴的财务结算。

二、我国航空货运的现状

在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在过去几年内航空货运量有了比较大的增长。据中国民航总局的统计,2001年民航全行业运输生产预期计划指标为:运输总周转量14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7450万人,货邮运输量175万吨。

 

全年实际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41.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7524万人和货邮运输量17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0.9%和6.6%。2001年通用航空生产全年完成48837小时,比上年增长10.7%。货运运力以客机为主的国内企业在国际航空货运市场上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货运量及周转量年增长幅度都不到2%。综合来看,中国航空货运主要有以下四大特征:

 

(一)区域性运输市场形成

 

我国航空业运输市场区域性明显,东西部地区航线差距较大。以沪宁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轴心的华东、东南沿海线路活跃;而云南、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运输市场发展严重不足,并且甚至出现了垄断性大于竞争性的局面。

 

(二)航空货运呈现很强的单向性、季节性

 

由于缺乏完善的网络,使航空货运呈现很强的单向性,“去时有货回时无货”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经济发达地区的出运运力需求比较紧张,但从不发达地区返回的回程货源不充足、不稳定,造成飞机利用率不高。

 

与其他运输方式比较类似,中国航空货运也有很强的季节性。在1、2月份的运输淡季,航空空载现象十分普遍,运力浪费严重;而在9、10月份的运输旺季,又往往出现航空舱位需求无法满足的现象。

 

(三)航空运输网络基本建立完善

 

中国各航空公司都已经建立并完成一套由全国干线航空网、省级航空网所组成完善的网络体系。且这个网络体系的各级网络,已经形成了有效的衔接,不同网络体系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

 

由于物流系统其实是线路、结点、手段的有机结合,所以中国航空目前现有的网络资源具备拓展物流业务的实体基础。

 

(四)货运市场竞争激烈

 

世界上各大航空公司都已瞄准中国市场,正逐日占领和巩固各自在中国的竞争地位。并且在国内,铁路的提速,将货车改为正班,加大营销力度;四通八达的公路已在各个城市间建立了方便的“门——门”的运输网络。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中短程航线的资源

 


图5-3  1991年-2001年我国航空运输货运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图5-3和图5-4可以看到,我国航空运输业近几年来增长非常迅速,货运量年增长一直都在10%以上;货物周转量年增长更是在20%以上。但是,从总体来说,航空货运绝对数量比较小。2001年航空货运量是171万吨,而同时期我国的货运总量却高达1367876万吨。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航空货运水平的低下,另一方面说明航空货运由于运价相对昂贵,使之更多地应用于高附加植的货运上面。

2001我国航空运输业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航空运输发展形势展望

(一)生产预期

 

2002年全行业航空运输生产预期为:总周转量15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8%;旅客运输量8300万人,增长10.3%;货邮运输量185万吨,增长8.2%。其中国内航线(含港澳航线)三项指标分别为105亿吨公里、7540万人和147万吨,分别增长10.3%、10.4%和8.6%。国际航线三项指标分别为50亿吨公里、760万人和38万吨,分别增长8.6%、9.7%和6.8%。通用航空生产预期为53700小时,增长10%。

 

(二)主要依据

 

从国际方面看,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和“9.11”事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一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2世界经济将维持2.4%的增长。二是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滑坡。去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减速,“9.11”事件使其雪上加霜。美国权威机构宣布,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衰退,欧盟、德国、日本等经济增长势头也在减弱。三是美国军事行动以及未来战争的发展态势,增大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9.11”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今年会进一步显现。这些情况将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比亚洲金融危机更为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方面看,2002年国家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国家预计GDP增长7%左右。另据IMF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7.1%,居主要发展和发达国家之首。我国申办奥运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日渐成熟的“五一”、“十一”和“元旦”等假日经济,加之教育、信息、服务等居民消费的增长点将逐步活跃,这些将有力地推动航空运输市场需求的增长。不利因素是:短期内国内航空市场供大于求,受美国经济影响,我国外贸增长困难较大,经济的增长仍需要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几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

 

预计我国全社会运输市场将继续增长。2002年,全社会旅客运输量增长5.3%,其中铁路增长1.3%,公路增长5.6%,水运下降2.7%;全社会货物运输量增长3.4%,其中铁路增长1.8%,公路增长3.7%,水运增长3.1%。

 

从周转量看,全社会旅客周转量增长4.9%,其中铁路增长2.8%,公路增长5.6%,水运下降4.2%;全社会货物周转量增长4.9%,其中铁路增长1.4%,公路增长2%,水运增长7.7%。

 

 

第四节  管道运输

 

我国的管道运输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1958年,建成卡拉玛依一乌鲁木齐长距离输油管道,全长295千米。1963年在四川修建了从川南到重庆的输送天然气管道,全长54.7千米。目前中国各种用途的运输管道总长为1.6万千米。

 

中国长输管道历年营运管理的管道有26条,贯穿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承担着12个油气田的油气外输任务。输油、输气管道与63个炼油化工企业、4个油港和3个火车装油栈桥相连通,可输往沿江沿海用户并出口,年周转量600亿吨千米,管道输量已占国内原油总产量的60%以上。截至1998年底,已累计输送原油15.89亿吨,输送天然气35亿立方米,实现利税154.04亿元。

 

管道运输由于具有运量大、运输成本低、易于管理等特点而倍受青睐,呈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愈来愈重视输煤管道的研究和应用。随着运行管理的自动化,进入21世纪后,管道运输将会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图5-5  1991年2000年我国管道运输货运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五节  物流运输结构分析

一、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总体规模

从1991年以来,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整体规模大幅扩大。

 

表5-5 1991年2001年我国综合运输体系货运量变化(万吨)

年份

综合运输货运量总计

铁路

公路

水运

管道

民用航空

1991

985793

152893

733907

83370

15578

45.2

1992

1045899

157627

780941

92490

14783

57.5

1993

1115771

162663

840256

97938

14845

69.4

1994

1180273

163093

894914

107091

15092

82.9

1995

1234810

165855

940387

113194

15274

101.1

1996

1296200

168803

983860

127430

15992

115

1997

1278087

172019

976536

113406

16002

124.7

1998

1267200

164082

976004

109555

17419

140.1

1999

1292650

167196

990444

114608

20232

170

2000

1354542

174440

1038813

122391

18700

160.4

2001

1401438

192580

1056000

133000

19687

17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991年,我国交通综合运输体系货运总量为985793万吨,2001年则增加到1401438万吨,总增长率约40%,年均增长不到4%。其中尤以铁路、管道运输增长缓慢,而航空运输相对增长比较迅速,年均增长10%以上。

 

1991年,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货物周转量为27986亿吨公里,2001年则增加到47376亿吨公里,总增长率达到68.9%。相比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的总体增长稍快一些,尤以航空运输增长最快,但其所占比重却极小。

 

年份

货物周转量总计

铁路

公路

水运

管道

民用航空

1991

27986

10972

3428

12955

621

10.1

1992

29218

11576

3755

13256

617

13.4

1993

30510

11955

4071

13861

608

16.6

1994

33261

12458

4486

15687

612

18.6

1995

35730

12870

4695

17552

590

22.3

1996

36454

12970

5011

17863

585

24.9

1997

38368

13253

5272

19235

579

29.1

1998

38046

12517

5483

19406

606

33.5

1999

40496

12838

5724

21263

628

42.3

2000

44452

13902

6129

23734

636

50.3

2001

47276

14250

6330.4

25988

652

55.5

变化(单位:亿吨公里)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物流运输结构

从我国货运结构来看,公路运输占有绝对比重。2001年,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共完成货物运输量1401438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为1056000万吨,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76%;其次是铁路运输和水运,分别为14%和9.0%。航空运输比重在整个社会货运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只有0.01%。

 

从我国货物周转结构来看,水运占有相当比重,高达53.39%,其次是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分别为31.27%和13.79%。根据海关统计,远洋运输占我国水运市场的 70%左右,因此我国水运市场货物周转比重偏高的原因,在于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物流运输中所占比例太大。

 

 

 

图5-6  2001年我国交通运输货运量构成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5-7  2001年我国交通运输货物周转量结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六章  物流运用领域分析

 

当前,我国物流有两大领域,一是存在于生产领域的物流,或称为面向生产领域的物流,主要指企业物流,是微观物流范畴;另一大领域是存在于流通领域的物流,或称为面向流通领域的物流,也指通常所说的社会物流、大物流,是宏观物流范畴。

 

 

第一节  制造业物流

一、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趋势

从整个供应链的链条上看,制造领域和流通领域,目前在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展比较强,而制造领域的发展比较弱。如果在整个供应链上去分析的话,可以发现制造业是最大的物流需求的客户,同时他还掌握了相当多的物流本身供给的资源,也就是说他本身又是物流的供给方。这些制造业企业对物流的认识或者他们采取的各种决策,会对整个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一种作用。比如说很多大型的企业,其实经过了几个反复,原来他们销售是通过一些代理,后来有一些企业就慢慢把代理的这个权利收回来,他认为控制不了,所以就派出销售人员到各个地方建立自己的营销点,现在又有一部分企业开始返回来把这些配送的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制造业企业的每一个举措都会对整个物流的市场起到一些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制造企业物流战略的发展

 

 

 

 

 

 

 

 

 

 

 

 

 

 

 

 

 

 

 

 

 

 

 

 

 

 

 

 

 

 

三、案例——海尔集团的物流选择

 

 

 

 

 

 

 

 

 

 

 

 

 

 

 

 

 

 

 

 

 

 

 

 

 

 

 

 

 

第二节  商业连锁业物流

一、连锁经营——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商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借鉴国外规模效益的经验,开始探索连锁商业的方式。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要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带有方向性的一项流通体制改革。经过几年的发展,连锁经营在我国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多,逐步壮大起来。

 

到2000年底,全国连锁企业已有2100家,店铺数3.2万个,销售总额2200亿元,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由于生产企业自建的连锁销售网络没有统计在内,连锁店的实际销售额及比重还应该更高一些。即便如此,2000年连锁企业销售总额也比上年增长近50%,是全国零售总额增长率10%的5倍,充分显示了连锁经营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全国连锁超市业的市场份额将超过传统百货业。

 

表6-1 我国连锁业发展数量统计

 

连锁企业数量

店铺数

销售额(亿)

1994年

150

25000

30

1995年

400

6000

80

1996年

700

10000

300

1997年

1000

15000

420

1998年

1150

21000

1000

1999

1200

/

1500

2000

2100

32000

2200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连锁经营在我国发展虽然只有几年,但其优越性已经开始显示出来,例如:大量集中采购、配送,与工业生产企业、农副产品基地直接挂钩,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进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实行规范化科学经营管理,有利于降低费用,提高企业效益;采购和销售分离,有利于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净化流通秩序;统一进货,规模经营,有利于通过降低成本和费用稳定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直接大量向生产企业反馈市场和消费信息,有利于促进生产者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起到指导生产的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践也证明,连锁经营是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治本之策。

 

2001年连锁百强总计实现销售额1620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直营店销售额1350亿元,加盟店销售额270亿元;门店数达到13117个,同比增长56%,其中直营店7741个,加盟店5376个;营业面积8367132平方米,增长62%;员工人数416442人,同比增长63%。

 

2001年连锁百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而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48%,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的增长速度,这表明连锁经营的集中化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在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更加显著。

 

从连锁企业的业绩报告中,可以看到2001年百强企业座次和称谓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集中反映出2001年中国连锁领域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动向,即连锁企业大范围的联合、购并与重组,这自然也成了有效扩张的最佳途径。例如:华润收购万佳组建华润万佳、超市发与天客隆合并等。

二、我国连锁业的走势呈现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大型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平均经营规模比上年有大幅度提高。连锁百强年平均销售额16.2亿元,是上届百强企业平均销售规模的1.65倍。百强中前10名企业的销售额达到718.4亿元,占百强销售总额的44%。

 

二是连锁经营方式向更多行业和业态延伸。大量企业采取多业态发展策略,在69家经营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商店、便利店的百强企业中,单纯经营一种业态的只有18家企业,其余51家企业采取了多业态发展的策略。一些专业店,特别是家电专业店和连锁药店已有长足发展。

 

三是跨区域拓展。连锁企业跨区域发展势头强劲,连锁百强中跨区域发展的企业已不在少数,全国性的连锁集团正在孕育形成中,地区性特征越来越淡化。

三、连锁业呼唤物流配送

中国连锁业要大发展,必须要发达的物流系统的支撑。自1990年我国第一家连锁经营企业在广东成立以来,经过十年的积累,我国连锁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5年以来,我国连锁业不论是在企业数量、规模还是销售额上,每年都以20%至30%的速度超常规增长,其增长速度在流通业位居首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连锁经营业的差距是明显的。世界最大的连锁经营企业美国沃尔玛特公司,年营业额为1600多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连锁经营企业年营业额只有70亿元人民币。

 

在发达国家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的背后,都有一整套强大的物流支撑系统。这种物流支撑系统,要么由连锁经营企业自己拥有,要么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连锁企业提供。前者以沃尔玛公司最为典型。该公司自己拥有一套全球定位系统,5000多辆货车,200多个配送中心,几千家店铺。而在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则以后者居多。这套物流支撑系统的存在,使得连锁经营企业能迅速、灵活地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我国连锁经营业的发展,也要大力依靠物流业的发展。在全国2000万个商业网点中,1700多万个为个体经营,谈不上什么规模;在剩下的网点中,真正上规模的也是少数。若连锁经营企业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发展物流支撑系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可能都难以行得通。因此,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是我国物流业的方向。

 

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在为数不多的有物流系统支撑的企业中,这套系统基本上是企业自身拥有的,而真正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却很少。限于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连锁企业自己拥有的物流系统,在现实中很难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发展我国的物流业,进而促进连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由于物流涉及仓储、运输、分销等多个行业,因此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同时,物流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为集中有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也需要政府做好统一规划。

四、连锁经营:解决B2C物流难题

目前,一种新兴的B2C物流方式正在发达国家蓬勃兴起,即通过连锁便利店为B2C电子商务提供物流配送。在日本,连锁商店成为电子商务必争之地。先是索尼等7家大公司与日本规模最大的连锁商店“7-11”宣布成立电子商务交易新公司,之后各个连锁商店纷纷效仿。不少日本业界人士提出,谁能尽早掌握有效销售渠道,谁就能在未来称霸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主要是因为连锁店所具有的诸多优势使它能够成为担当B2C物流配送的主力军。

 

首先,由于连锁便利店一般全天候营业,它可以满足网上消费者的要求提供24小时服务,在一天中任何时候为顾客送货;又由于连锁店贴近居民区,可以缩短取货时间。这样有效地解决了B2C中送货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

 

其次,地域分布广阔的商业网络、优越的电子信息技术以及高效的物流系统使连锁经营店能够为网上虚拟商场提供实际意义的支持,可以说是连锁店使电子商务生了根,让电子商务落了地。B2C网站一旦与连锁经营店相结合,即可真正享受到连锁店巨大的商业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给它带来的好处。人们通过上网订购商品,来到附近的连锁店取货或由连锁店人员送货上门,就可十分便利省时地完成购物活动。另一方面,连锁经营店遍布全国的配送中心又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有形的舞台,形成了电子网络对信息流进行交检、连锁经营店对物流进行配送的协作关系。

 

此外,连锁经营店如果与B2C网站实现对接,可为网站运营商在节省费用的情况下带来大量忠实顾客。对于所有零售商而言,用于扩大顾客群的花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波士顿顾问公司公布的研究报告,单纯的B2C网站运营商在这方面投入的平均成本由1998年每增加一位顾客支出42美元增加至82美元,而在同一时间段,能实现电子商务与连锁零售店结合的销售商则将这笔费用从22美元减少至12美元。另一方面,电子商务通过特约连锁经营店,更能充分扩大参与网上购物的消费群体,同时也为更多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提供更大的便利。

案例------沃尔玛的物流配送

沃尔玛的业务之所以能够迅速增长,并且成为现在非常著名的公司,是因为沃尔玛在节省成本以及在物流运送、配送系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最起码在美国市场上是这样的。

 

与其它竞争者相比沃尔玛能够给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这是由于沃尔玛把注意力放在物流运输和配送系统方面,这也正是沃尔玛公司的焦点业务。沃尔玛公司的新任CEO,就来自于物流部门,由此可见物流和配送在公司中的重要性。

 

沃尔玛公司的总部在阿肯色州的一个小城市,本顿维尔现在人口大约是20000人。沃尔玛公司的总部也就是沃尔玛第一配送中心,沃尔玛的总部就在这个配送中心之中,在不断增长扩大的过程当中,沃尔玛也建立了一些新的配送中心,但是沃尔玛的总部仍然是在阿肯色州本顿维尔市的配送中心附近。

 

沃尔玛的成功,不在于其所从事的行业类别,而在于它将传统与现代经营模式成功地结合在一起,e化了传统企业,从而得以在新兴数码时代纵横驰骋,所向披靡。这家世界最大的传统零售商“不灭的神话”,正是在高科技的鼎力支持下才得以实现的。

 

(一)供应链管理长盛不衰

 

沃尔玛之所以在零售市场战胜强大对手,迅速脱颖而出,并多年活力不减,最重要的是因为它能真正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以“低价销售、保证满意”作为经营宗旨,向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等响当当的承诺。而沃尔玛之所以能够提供“每日低价”和“最周到的服务”,又是因为它比其他任何竞争对手更有高效节省开支的能力。沃尔玛采取了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调控,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把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的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以便进行更加有效的协调和管理。可以说,沃尔玛是最早尝试现代企业式管理和信息传输技术的传统企业代表。

 

沃尔玛不仅改变了竞争逻辑,对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了革命性的转变,即绕开中间商,直接从工厂进货,从而大大减少了进货的中间环节,为压低价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沃尔玛还打破了传统零售行业的存销方式,实行“过站式”物流管理,即“统一定货、统一分配、统一运送”。为此,早在1970年,沃尔玛就建立了第一间配送中心,由公司总部负责统一订来的商品全部被送到指定的配送中心,而每家分店只是一个纯粹的卖场。

 

当时沃尔玛在它的配送中心应用了两项最新的物流技术——“交叉作业”和“电子数据交换”(EDI)。供货商将货物运到配送中心之后,配送中心根据每个分店的需求量对商品进行就地筛选、重新打包。沃尔玛的价格标签和统一产品条型码早已经在供货商那里贴好,货物在配送中心的一侧作业完毕之后,被运送到另一侧,准备送到各个分店。配送中心配备有激光制导的传送带,足有几英里长,货物被成箱地送上传送带。在48小时以内,装箱的商品从一个卸货处运到另一个卸货处,而不在库房里消耗宝贵的时间,这种类似网络零售商“零库存”的做法使沃尔玛每年都可以节省数百万美元的仓储费用。目前,沃尔玛85%以上的商品都是由公司的配送中心供应的,而其竞争对手仅能达到50%的水平。与行业平均值相比,沃尔玛的销售成本降低了2%到3%。

 

然而,这种配送系统的管理是相当繁琐的。为了能够有效协调各方的要求,沃尔玛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来自动提示和控制商品库存量,使公司总部能够全面掌握销售情况,合理安排进货结构,及时补充库存和不足,降低存货水平,大大减少了资金成本和库存费用。由于使用了电子数据交换,沃尔玛1992年的配送成本降至销售额的3%,而其竞争对手所占比例则高达5%到6%。

 

此外,沃尔玛还特别投入4亿美元的巨资,委托休斯公司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实现了全球联网,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其高效的配送系统提供保证。通过全球网络,沃尔玛总部可在1小时之内对全球4000多家分店内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以及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

 

(二)网络零售锦上添花

 

曾经一度,沃尔玛在全球网上零售业中的排名一度沦落到第43位,远远低于在网络泡沫膨胀时期迅猛发展起来的E-BAY和BUY.COM等“爆发户”。当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迎来第100万个用户时,沃尔玛的网站却只有几万人惠顾。在网站经营不振的时期,沃尔玛的在线销售额只占实际总销售额的3%。沃尔玛因此被有些人称为电子商务领域的侏儒。

但沃尔玛没有因公司网站几年来的萧条经营而退缩。新世纪到来之前,沃尔玛开始仔细研究网络竞争者的特性,然后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计划,尤其是计划建立一个从牙刷到电器等无所不包的销售网站,来与它实力雄厚的配送系统相匹配。

 

新网站将大大增加一些贵重商品如DVD播放器和数字摄像机等的品种,在线图书的书目也将从5百万册增加到7百万册。正如沃尔玛的执行总裁戴维·格拉斯说的那样:“我们会在网络零售领域加强攻势,我们的顾客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我们会满足他们。”这表明,这个传统零售业的巨人正期望其网上零售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

 

目前沃尔玛的新型交互式网站仍在建设之中,据美国著名的经济权威杂志《商业周刊》的网络专家分析,这项措施将使沃尔玛相当于新建了25个新商场,同时也使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选择范围扩大了将近两倍。

 

沃尔玛拥有众多的分支、完善的配送系统、低廉的价格优势、忠心耿耿的客户群体,以及强大的技术力量,这一整套的坚实后盾令积极涉足网上零售的沃尔玛可谓如虎添翼。这种极不“势均力敌”的竞争局面恐怕没有哪家网络零售商可以承受得了。

 

也许这正验证了如今网络业最流行的一句话:“e化的传统企业等于成功”。目前,已有许多市场分析家逐渐意识到,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的IT产业固然是网络经济的先锋,但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搭上新经济快车的传统企业才是网络经济的主角。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顺应数码时代的需求,懂得如何应用数字化工具的传统企业,则会因采取了e化策略,导入了新经济管理模式,从而获得新的竞争能力,如今的沃尔玛就是最好的范例。

 

 

 

 

 

 

 

 

 

 

 

 

 

 

 

 

 

 

 

 

 

 

 

 

 

第七章  物流配送模式与选择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物流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企业自建物流(自有物流),二是第三方物流。至于国外近年来提出的第四方物流,在我国还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内容,或者说只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讨论第四方物流)。

 

 

第一节  企业自建物流

一、自建物流的含义

所谓企业自建物流(自有物流),即企业自身投资建设物流的运输工具、储存仓库、由企业内部人员参与并由企业承担配送过程中的全部费用的物流方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我国传统物流基本上都是以自有物流为主,而第三方物流又是现代物流的主体内容,因此在物流业存在一个误解,认为自建物流是落后的,而先进的物流都是第三方物流。这种观点事实上是对自建物流的一种偏见,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事实上,无论是自建物流,还是第三方物流,都各有特点。近年来,一些连锁零售企业内部的配送中心在硬件设施、管理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建设,获得较大发展,有些已经达到较先进的水平。

 

比如,上海华联超市在上海桃浦镇建立的配送中心全面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并应用先进的无线网技术,实现了无纸化收货验货、拣货理货和仓储保管盘点。这也证明了并非所有的自建物流都不如第三方物流,关键在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

二、自建物流的优势与不足

那么,与第三方物流相比,自建物流有哪些特点,具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呢?

 

(一)自建物流的优势

 

综合来看,与第三方物流相较而言,自建物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1、反应快速、灵活

 

与第三方物流相比,自建物流由于整个物流体系属于企业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企业经营部门关系密切,以服务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主要目标,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在物流业务上的时间、空间要求,特别是要求物流配送较频繁的企业,自建物流能更快速、灵活地满足企业要求。

 

2、企业拥有对物流系统运作过程的有效控制权

 

首先,在自建物流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行政权力控制商品配送活动,而不必就货物配送的佣金问题进行谈判,提高了配送服务效率。

 

其次,能够控制或者避免竞争对手对该商品配送系统的利用,保障企业在物流配送上的优先地位。

 

(二)自建物流的不足

 

1、一次性投资大

 

虽然自建物流具有自身的优势,但由于物流体系涉及运输、仓储、包装等多个环节,建立物流系统的一次性投资较大,占用资金较多,对于资金有限的企业来说,物流系统建设投资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2、成本较高

 

企业自建物流一般只服务于自身,依据企业自身物流量的大小而建立。而单个企业的物流量一般较小,企业物流系统的规模也较小,这就导致物流成本较高。

 

一些企业通过自建物流系统,既服务于本企业,又为其它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实质上是一种业务上的多元化,其物流系统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与自建物流的本来定义已经不同。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

一、第三方物流的含义

物流外协第三方即通常所说的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TPL)是由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第三方专业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

 

第三方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买卖,而是为顾客提供以合同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和谈判等。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物流已不再作为工商企业直接管理的活动,常从外部物流专业公司中采购物流服务。如早在1992年对全球500家最大制造商物流主管的调查表明,有37%的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1997年,主要的英国零售商已控制了94%的工程配送(从配送中心到商店),其中将近47%的配送是外协的。在美国的一些主要市场上,3PL的利用率已经达到73%,还有16%的企业研究未来3PL的利用。

 

此外,在国际物流方面也有物流服务外协的趋势。据荷兰国际配送协会(HIDC)的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美国、日本、韩国等的欧洲配送中心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的。据中国仓储协会最近的一次调查:我国目前的工业企业的物流活动中,全部委托第三方代理的占被调查企业的52%,有45.3%的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由此可以看出:物流外协(Outsourcing)已成为各个国家企业物流管理的主流模式。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概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1999-2001年,中国仓储协会对物流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重分别是91%161%21%,呈明显上升势头。

 

我国较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的,如上海友谊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是由原上海商业储运公司经过分离和改制后组建的,20世纪90年代初便为国际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提供专业物流服务,业务由最初的仓储和运输服务,发展到今天提供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反馈等多功能个性化服务,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93年成立的中远集团,1995年对陆上货运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货运网络,2001年又通过合资方式,与广东科龙公司、无锡小天鹅公司成立安泰达物流公司。

 

(二)形成结构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外运)、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

 

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

 

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是从1992年承包铁路货物转运站开始,1994年成立广东宝供储运公司,当年承接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一一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物流业务,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40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

 

(三)服务范围和功能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还不完善。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其中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21%、干线运输36%、市内配送28%、包装4%: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37%干线运输21%、市内配送43%、包装14%。而且,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通常有2-10家,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一般在)0家以上,可见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这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

 

(四)主要服务对象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上海截至2001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五)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13%

 

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4、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

三、第三方物流的利与弊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大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

 

由于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很难成为业务上面面俱到的专家。为此,企业应把自己的主要资源集中于自己擅长的主业,而把物流等辅助功能留给物流公司。如美国通用汽车的萨顿工厂通过与赖德专业物流公司的合作,取得良好的效益。萨顿集中于汽车制造,而赖德管理萨顿的物流事务。赖德接洽供应商,将零部件运到位于田纳西洲的萨顿工厂,同时将成品汽车运到经销商那里。萨顿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进行订购,并将信息发送给赖德。赖德从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300个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进行所有必要的小批量采购,并使用特殊的决策支持系统软件来有效地规划路线,使运输成本最小化。

  

(二)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

 

当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时,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和设备,而普通的单个制造公司通常一时间难以更新自己的资源或技能;不同的零售商可能有不同的、不断变化的配送和信息技术需求,此时,第三方物流公司能以一种快速、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而这些服务通常都是制造商一家难以做到的。

 

同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可以满足一家企业的潜在顾客需求的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接洽到零售商。如美国赖德专业物流公司向一家床垫制造商西蒙斯公司(Simmons)提供一种新技术,使得后者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经营方式。在合作前,西蒙斯公司在每一个制造厂储存了2000050000个床垫来适时满足客户的时尚需求。合作后,赖德在西蒙斯的制造厂安排一个现场物流经理。当定单到达时,该物流经理使用特殊的软件来设计一个把床垫发送给客户的优化顺序和路线。随后这一物流计划被发送到工厂的楼底,在那里按照确切的数量、款式和顺序制造床垫,并全部及时发送。该项物流合作从根本降低了西蒙斯对库存的需求。

 

(三)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

 

企业自建物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物流设备,建设仓库和信息网络等专业物流设备。这些资源对于缺乏资金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个沉重的负担。而如果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不仅减少设施的投资,还解放了仓库和车队方面的资金占用,加速了资金周转。

 

(四)提供灵活多样的顾客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假如你是原材料供应商,而你的原材料需求客户需要迅速的货源补充,你就要有地区仓库。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仓储服务,你就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而不必因为建造新设施或长期租赁而调拨资金并在经营灵活性上受到限制。如果你是最终产品供应商,利用第三方物流还可以向最终客户提供超过自己提供给他们的更多样的服务品种(如提供本企业一时不能满足客户要求的暂时缺货、短时的仓储管理等服务),为顾客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使顾客满意度提高。

 

当然,与自建物流相比较,第三方物流在为企业提供上述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的不利。主要有: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物流职能;不能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不能保证顾客服务的质量和维护与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将放弃对物流专业技术的开发等。

 

比如,企业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时,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员工经常与你的客户发生交往,此时,第三方物流公司会通过在运输工具上喷涂它自己的标志或让公司员工穿着统一服饰等方式来提升第三方物流公司在顾客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从而取代企业的地位。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思路

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是我们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根本原因。

 

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市场国际化,会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供应商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利用短暂的三年过渡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中远集团在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业务的基础上,2002年初成立中远物流公司,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隆大,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二)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

 

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

 

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集团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

 

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五)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节  物流模式选择

 

   既然企业物流模式主要有自建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两种模式,而且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那么企业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物流模式呢?

 

我们认为,企业在进行物流决策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资源条件,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慎重选择物流模式,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

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高,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相对较低,则采用第三方物流;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较低,同时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也低,则外购物流服务:物流对企业成功重要度很高,且企业处理物流能力也高,则自建物流。

二、企业对物流控制力要求

越是竞争激烈的产业,企业越是要强化对供应和分销渠道的控制,此时企业应该自建物流。

 

一般来说,主机厂或最终产品制造商对渠道或供应链过程的控制力比较强,往往选择自建物流,即作为龙头企业来组织全过程的物流活动和制定物流服务标准。

三、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

对于大宗工业品原料的回运或鲜活产品的分销,则应利用相对固定的专业物流服务供应商和短渠道物流;对全球市场的分销,宜采用地区性的专业物流公司提供支援;对产品线单一的或为主机厂做配套的企业,则应在龙头企业统一下自建物流;对于技术性较强的物流服务如口岸物流服务,企业应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对非标准设备的制造商来说,企业自建虽有利可图,但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物流服务公司去做。

四、企业规模和实力

一般说来,大中型企业由于实力较雄厚,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制定合适的物流需求计划,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利用过剩的物流网络资源拓展外部业务(为别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而小企业则受人员、资金和管理的资源的限制,物流管理效率难以提高。

 

此时,企业为把资源用于主要的核心的业务上,就适宜把物流管理交给第三方专业物流代理公司。如实力雄厚的麦当劳公司,每天必须把汉堡等保鲜食品运往中国各地,为保证供货的准确及时,就组建了自己的货运公司。

五、物流系统总成本

在选择是自营还是物流外协时,必须弄清两种模式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情况。计算公式为:

 

  物流系统总成本=总运输成本+库存维持费用+批量成本+总固定仓储费用+总变动仓储费用+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顾客服务费用。

 

这些成本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现象:减少仓库数量时,可降低保管费用,但会带来运输距离和次数的增加而导致运输费用增加。如果运输费用的增加部分超过了保管费用的减少部分,总的物流成本反而增大。

 

所以,在选择和设计物流系统时,要对物流系统的总成本加以论证,最后选择成本最小的物流系统。

六、第三方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

在选择物流模式时,考虑成本尽管很重要,但第三方物流为本企业及企业顾客提供服务的能力是选择物流服务至关重要的。

 

换言之,第三方物流在满足你对原材料及时需求的能力和可靠性,他对你的零售商和最终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应该作为首要的因素来考虑。

七、自用资产和非自用资产第三方物流的选择

自拥资产第三方,是指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仓库,从事实实在在物流操作的专业物流公司。他们有较大的规模,雄厚的客户基础,到位的系统。专业化程度较高,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非自拥资产第三方,是指不拥有硬件设施或只租赁运输工具等少量资产,他们主要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库存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等职能,而将货物运输和仓储保管等具体作业活动由别的物流企业承担,但对系统运营承担责任的物流管理公司。这类公司运作灵活,能订服务内容,可以自由混合、调配供应商。管理费用较低。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要求对两种模式加以选择和利用。

 

 

 

 

 

 

 

 

 

 

 

 

 

 

 

 

 

 

 

 

 

 

 

 

 

 

 

 

第八章                  区域物流市场分析

 

第一节  广东物流市场

一、广东物流概况

 

 

 

广东的现代物流业虽然还刚刚起步,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投入和建设,已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交通网络比较发达,已基本形成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全省至2000年已建有公路10.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86公里,内河航运通航里程1.37万公里,3000吨级海轮航道已达448公里。铁路营运里程1942公里,民航航线里程50万公里,输油气管道1536公里;拥有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等多个大港口,港口码头泊位2955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26个,泊位总长度7万米。

物流设备比较先进,全省有各类运输汽车173万辆,各种机动运输船2.17万艘,铁路机车518台;电子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全省共建有13个邮件处理中心,其中广州江高邮件处理中心成为中国邮件处理能力最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邮件处理经转中心。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干线邮路和贯通28个市县的珠三角快速邮路。网络容量快速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高,ATM网络、广东公众多媒体信息网已覆盖全省,电子商务等数据工程已投入使用,并向宽带化发展。

 

物流量大,有广阔的市场需求。200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 124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7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70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4.7%、11.9%和35.9%;全省年货运量达11.27亿吨,占全国总货运量8.3%,其中公路货运量7.5亿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2.91亿吨沿海主要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年进出口558万箱;全年运输、仓储、邮电通信等实现增加值908亿元,占全省GDP的9.4%,占第三产业的24%

 

图8-1  2000年广东各运输渠道货运量及其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交通部统计中心

 

从图8-1可以看到,广东货运以公路运输为主,占66%,是广东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水路运输,其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大,占23%,这是由于广东有一些大型的港口,每年有大量的货物由广东出口。

 

国外物流企业已开始抢滩广东物流市场。国外物流企业普通看好广东的物流市场,不少跨国集团认为广东物流业比其它产业更具开发潜力,美国沃尔玛已在广东成立了采购中心,计划年采购200亿美元的商品。丹麦马士基、日本西武百货物流、德国西门子物流等一批国际物流企业已捷足先登喝了头啖汤。部分国外物流企业也正在与广东有关方面洽谈物流合作,欲在广东物流市场分得一杯羹。

二、广州地区——要做华南物流中心

广州市计委编制了《广州现代物流发展实施纲要》并在20026月的广州现代物流发展研讨会上表示,广州将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

 

《纲要》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为:20112015年初步建成整合珠江三角洲、服务华南、辐射大西南和东南亚、面向全国和全球、国际国内双向物流整合和海陆空物流相结合的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

 

总体目标包括建成功能健全的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运输平台两大平台,建成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南沙物流园区、黄埔物流园区、国际空港物流园区;建成五大区域性综合型物流园区:芳村(综合)物流园区、白云(综合)物流园区、增城(综合)物流园区、番禺(综合)物流园区、花都(综合)物流园区,以及一批市域性专业型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等。

 

为实现这些目标,广州市计委定下了3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一)发展物流业共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2006至2010年,形成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再下降3%;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23%。

 

第二阶段:2011至2015年,全面发展现代物流,初步建成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达到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1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30%左右)。

 

第三阶段:2002年至2005年,奠定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的基础设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现有基础上下降2%;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15%。

 

(二)四大政策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

 

未来5年将是广州物流业高速发展时期,广州市政府准备推出发放300万元贴息等多项优惠措施,重点扶持广州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立广州的物流品牌。

 

广州市政府计划在3—5年内重点培育和扶持3—5个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准入政策方面

 

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帮助重点物流企业获取国际货代资格,并进入海运、航空以及公路、铁路运输市场。对国际物流业务量大的企业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帮助其申请设立海关监管点或监管仓库、保税展馆等。对重点物流企业放宽交通管制。

 

2、土地使用政策方面

 

在土地使用政策方面,重点物流企业的第三方物流项目用地,优先审批。在市规划的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内设立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新增用地,按仓储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土地出让金按当地标准适当下浮,金额较大的,经国土部门批准,可采取延期或分期交纳方式。

 

3、用电政策方面

 

在用电政策方面,对重点物流企业的物流项目用电,按工业用电标准收取电费。

 

4、财政金融政策方面

 

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从今年起5年内,对重点物流企业新上马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建设及物流装备的升级改造等技改项目,由市财政每年给予每家300万元贴息。

三、深圳物流业展翅欲飞

“十五”期间,深圳市计划总投资316亿元用于物流基础建设,到2005年底,全市物流业生产总值将达到800亿元,占深圳GDP的20%。

2001年深圳主要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超过5000万吨,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8位、国内沿海港口第2位。目前,深圳资产过亿元的物流企业约20家。招商物流、中海物流、共速达物流等一批知名的“深圳造”物流品牌已陆续崛起。

 

据统计,IBM、沃尔玛、索尼、家乐福等跨国公司纷纷扩大或筹建深圳采购配送中心。全球最大的船舶公司马士基公司、世界排名第二的EXCEL公司、亚太地区最大的物流企业日通公司及三九株式会社、YUSEN等近20家跨国物流业巨头,分别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在深圳建立了辐射珠江三角洲及内地的物流网络。

 

深圳市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物流中心城市”建设规划,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其实,深圳这个构想已提出有一段时间,不少的基建都与之配合,实际上也有不少物流公司在深圳有很好的发展。

 

深圳市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海港、空港运输,专业批发和连锁商业,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四个至五个区域性大型中高级批发市场,经营品种为农副产品、电子配套、钟表、服装、建材和家具等;将重点扶持建设十家大型商业连锁企业,成为连锁业的龙头企业。全市今后连锁商业将达到一百家,实现连锁商业进入所有大型社区,连锁经营扩大到百货、农副产品、药品、音像制品、图书、餐饮等行业,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

 

深圳市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对港口和机场的发展,仍是满肚密圈,再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急速发展,对物流业前景当可看高一线。

 

深圳在物流园计划方面总共斥资316亿人民币,当中不仅包括道路、港口等硬件的建设,还包括人才培训等软件配套,例如会加快改善整体的物流政策、运输、信息、资本、人力、营运等六方面的软件系统,使深圳可以成为国际、区域,以及市际三大物流体系。

 

深圳方面的物流业发展计划,肯定能巩固该市在华南地区的物流行业领导地位,并威胁到香港的物流与航运业。事实上,深圳现时已抢去不少来自广东东北部地区的货运生意,日后当深圳的运输基础更臻完善后,来自广东西部及过去经香港出口的货物,也会改用深圳的港口设施。

 

 

第二节  上海物流——打造国际物流中心

一、发展物流优势明显

上海市政府已经把现代物流列为“十五”重要的新兴产业。1999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16.6%。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局长刘桂林近日指出,近十年来,物流业年平均增幅达22.3%,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显重要,上海没有理由不大力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

 

因此,上海市政府确定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完善法规,规范市场,配套环境”的发展原则,同时确立上海今后物流工作的重点是: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邮电通讯及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和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

 

目前,上海市有关部门也已经开始着手投资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基地,并将重点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从而使上海形成包括交通运输、加工代理、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多环节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成为未来全球物流枢纽之一。

 

除政府积极扶持外,上海基础设施同样出色,相对其他城市而言,上海发展现代物流业似乎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上海已经初步建成和完善了海陆空集散枢纽以及公路、铁路、内河等综合运输网络系统。

 

此外,上海信息港也已经建成高标准的信息网络平台和EDI骨干网络。上海电信作为中国电信三大国际出口局之一,拥有通达全球的高速通讯网络,使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具备了信息支撑和保障。

 

要想成为物流中心城市,拥有一批商贸和物流企业也非常关键。目前这几个沿海城市都涌现了一批连锁商业企业,随着这些连锁企业门店数的扩张,物流配送成为他们的重点。除部分大型连锁企业具备自己的物流体系外,多数中小连锁商业企业自建物流体系并不经济,因此这些中小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这为社会化的配送中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吸引一些全球采购,全球配送的国际著名连锁企业,也将进一步巩固这些城市物流中心的地位。目前,上海采取连锁经营的企业2000年销售额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其他城市都不足10%),加上国内最大的3家连锁商业企业,联华、华联和农工商和外资的家乐福和麦得隆、欧尚、太平洋百货等总部均在上海,以及上海一百六十余个以批发为主的各类生产资料市场和近千家商品交易市场和邮购、电视导购、网上购物等新型商业业态的涌现,将有力促进上海物流产业的发展。

 

除商贸企业外,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的集中,也是建立中国物流中心不可缺少的条件。

 

物流企业中交通运输企业是主力,物流中心的形成,必须有一批强大的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交通运输企业。上海已经拥有的上海物资集团,中海物流等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上海的实力,此外上海地区的制造业发达,对物流中心的形成有很大促进作用。

 

从辐射能力看,上海地处华东地区,同时作为长江的龙头,上可辐射至华北乃至东北,下可辐射到华南,沿江可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具有不可比拟的辐射优势,同时,作为中国地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客观的说,上海最具发展成为中国乃至是世界物流中心。

 

上海今后将重点扶持三种类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是以工业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产成品配送为主的物流企业;二是以商品贸易、批发为主的配送中心;三是以交通运输、仓储、货代等专业服务为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为了将上海建设成21世纪的跨国采购中心,一个吸引中外大型企业的规划已经全面铺开。标志着上海向世界主要跨国采购中心之一迈出重要一步的上海跨国采购促进中心已于今年3月开门迎客。根据规划,今年上海正加快实施“大通关”工程,到年底,口岸通关效率将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进出口货物通关提货、发货时间为海运24小时、空运12小时。

二、十五期间上海物流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已经锁定:到“十五”期末,基本形成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框架,基本成为全球现代物流业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将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外高桥物流园区将在今后5-10年投入100亿元人民币,力争建成跨国公司分拨中心聚集地;在2001-2005年,浦东空港物流园除将投入70亿元兴建机场二期工程外,还将加快建设其他配套物流设施;西北物流园区将以省际物流集散功能为主体,建成上海陆路辐射长江三角洲和内陆省份的物流枢纽。

 

在十五期间,上海将建设六大物流中心 :

 

一是西北综合物流中心,位于沪嘉高速与沪宁高速公路之间,以桃浦为中心,主要为长江三角洲、华中和北方地区提供公路货运服务。

 

二是南方综合物流中心,在闵行区银都路莘奉路口,主要为杭嘉湖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公路货运服务。

 

三是外高桥物流中心,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及其周围地区和外高桥港区。主要为保税物资提供运输仓储、商检验关等服务,服务范围将逐步覆盖到浦东北部地区。

 

四是浦东机场物流中心,中心依托国际大型空港条件,提供高附加值,货源组织、中转、仓储、运输、多式联运,集海关、监管、地面服务、代理为一体,并进行出入境快递处理。

 

五是松江物流中心,主要是连接南方各省市的物资集散枢纽,是以铁路、公路及乡镇腹地为依托的综合物流基地。

 

六是芦潮港海港城物流中心,位于芦潮港交通主干道附近,为规划的上海深水港区提供堆存、中转、拆装箱和相关业务。

 

第三节  北京现代物流发展现状与规划

一、北京流通现代化发展进入快速推进期

经过几年发展,北京市流通业正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末端行业”,走向市场经济的“先导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近年来,随着首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市流通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4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4.2%,在五个主要城市中居第二位。商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增加值230.5亿元,占全市GDP的8.2%,有效发挥了内需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全市商业从业人员达120多万人,各类商业经营网点23万个,国有、集体、民营、外资及股份制等不同类型的流通企业公平竞争、多元化市场格局初步形成。餐饮特色消费呈现出旺盛的增长势头,2001年实现零售额近100亿元。农村市场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去年实现的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15%。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旅游休闲、绿色生态、科技文化和博览会展等特色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繁荣了首都市场。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北京流通业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流通业集约化发展

 

北京市连锁经营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2001年,全市连锁商业实现零售额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大大高于本市商业平均增长水平,实现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2.9%。2001年北京入围全国连锁百强企业有16家,入围全国零售百强的企业13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连锁经管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已拓展到零售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三大行业55个业种。连锁店铺数量不断增加,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各类新型生态的连锁店发展到3200多家。

 

对外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去年北京市连锁企业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市外销售已近100亿元。通州马驹桥、十八里店物流港等全市重点大型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已经启动,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得到一定发展。

 

(二)流通企业改革逐步深化,流通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为适应加入我国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流通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联合重组步伐,积极发展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首联商业集团、王府井东安、西单友谊、超市发天客隆、物美等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流通企业相继出现,全市初步形成了两家年销售额50亿元左右和三家年销售额30亿元左右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

 

在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的同时,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适用于流通领域的条形码技术、银行卡互联技术、地理信息和网上购物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销售时点管理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等国际先进的信息技术理念日渐普及,一些流通企业还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全市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三)商业领域利用外资步伐加快,流通业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显现

 

以吸引国外大型跨国集团来京投资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外新型商业业态和先进管理技术,国外大型零售、餐饮大集团先后来京投资,建立了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和餐饮连锁店。2001年,全市已开业的15家商业合资企业实现销售额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商进入北京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一批著名国际零售企业正进入北京寻求发展,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国际知名商业企业也准备进入北京。

 

同时,北京市的流通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与发展,注重吸收引进国际流通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充实和壮大自己。

二、北京现有流通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要求尚有差距

据北京市商业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水平虽然近年来有了明显提高,从总体上看尚处发展阶段,与首都的功能和地位还不相适应,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分析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情况,目前还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一是流通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连锁商业实现的零售额仅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2.9%,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距离。

 

二是物流体系发展滞后,流通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物流成本占全市GDP比重高达27%,严重制约了全市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商业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全市大中型批发零售企业流通资金周转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通周转速度较慢。

 

四是流通秩序不够规范。流通方式比较传统,初级市场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18%左右。

 

为加快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北京市现已初步建立以商业发展“十五”规划为龙头,以20区域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为主体的规划体系。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商业规划、商业信息化规划和物流发展规划等一批规划已向社会发布,并开始组织实施,其它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的专项规划正在抓紧制定。

 

按照全市商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北清购物中心、北京物流港等一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陆续开始启动,王府井、西单等重点商业街区的调整改造效果显著。马连道茶叶、东直门餐饮、莱太花卉、十里河建材等特色街快速发展。红桥市场、三里屯酒吧衔和潘家国古玩市场等特色街不断得到规范、初步形成了业态清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首都商业发展格局。

三、北京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型流通行业

未来北京市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型流通行业,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 北京将大力发展商旅结合的特色型商业。充分发挥首都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适应旅游消费增长和旅游人口增加的趋势,加快建设“一区(前门-大栅栏文化旅游商业区)十街(十条特色商业衔)”的特色型商业。

 

大力开发具有中国、北京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服务,使国内外旅游者来京购物、餐饮消费占其总消费的比例达到30%;争取2008年前把北京建成国际化的旅游胜地和购物名城。

 

另外还将加快新型租赁业的发展。以筹办奥运为契机,重点发展耐用生活品、大型设施设备等租赁服务。培育专业化租赁公司,为奥运会及其他大型商务活动提供全方位的租赁服务。其中,将率先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汽车连锁租赁网络。结合市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住房消费迅速增长,电脑、通讯以及家电商品更新换代加速的新形势,大力发展电脑、通讯、更具、家用电器等消费品旧货流通业,加快二次流通,促进新品普及。

 

同时,将大力开发与流通相关的新型行业,加快市场调查、广告代理、营销策划、会议服务、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为流通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按照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积极发展科技、文化、体育、会展型商业;扩大流通范围,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北京将以信息化带动流通业现代化

北京市将加快流通领域的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

 

按照北京市商业信息发展“十五”规划,到2005年,大型流通企业网络营销普及率将达到80%,中型流通企业达到50。到2008年,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额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要达到6-7%。

 

为此,北京市将加快建立社会商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重点建设好北京商情中心数据库和北京商业服务网,抓紧建设商业基础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建立政府重要商品储备网络管理系统,提高政府管理科学性和效率;加快推进政务网络化,逐步实现政府审批商业事项网上运行。

 

全力推进流通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流通企业从目前时点销售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向以顾客分析为核心、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商业智能等管理系统的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织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

 

加快推广条码技术、品类管理,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尽快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要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重点抓好重要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广和数字流通基础设施两项基础工作。

 

全力推进银行卡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到2004年;北京市将新发展1万户刷卡消费无障碍企业,居民持卡消费额达到250亿元,基本实现刷卡消费无障碍。在加强与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刷卡无障碍工程”。

 

这项工程将与北京市银行卡联网联合工程结合起来,与本市的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和提示系统结合起来,逐步纳入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

五、北京力争成为亚太区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北京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形成高效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目标在8年后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据最近制定的北京市物流发展规划,到2005年北京市将初步形成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物流网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家年配送额60亿-80亿元的现代物流配送集团。2010年,初步构建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物流体系,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控制在12%左右,第三方物流业务比重提高到5%。

 

按照这个规划,在房山闫村--丰台王佐、通州马驹桥和顺义天竺规划建设3个大型物流基地,作为北京市进出货物和大型厂商在亚太地区的采购与分销物流平台,是整个物流体系的中枢。在朝阳十八里店、半截塔、大兴大庄、海淀杏石口规划建设4个综合性物流配送区,成为华北甚至全国的重要物流枢纽。结合现有仓库的改造升级,在朝阳、海淀、丰台、大兴等地区规划建设13个满足不同行业或不同业态要求的专业性物流配送区,将成为零售末端配送的专业化物流基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大力整合北京市现有物流资源,建设高水平“物流园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相对分散的仓储企业和运输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吸引国内外流通资本和连锁企业进入物流园开展物流配送业务。

 

2002年,将抓紧启动城南物流基地项目;加快马驹桥物流园区、十八里店北京物流港的建设,并着手研究制定北京市700多万平方米商业物流设施整合方案;逐步培育形成社会化专业物流系统,其中13万米的商业冷库资源要发展成为超市零售企业配送服务的冷链物流系统。还将积极组建物流开发公司,发展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

 

北京物流港,是北京市政府规划的、集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配送园区;是北京东南部陆、海、空多式联运的重要结点。

 

北京物流港位于北京市东南部朝阳区十八里店乡,京津塘高速路北京端的起点,夹在北京四环、五环路和京沈高速路之间,东南为京秦铁路环线,西南至西北为东四环路、北及东北分别为垡头南路及垡头环路,拥有便捷的海运、陆运和空运网络及明显的区位优势。北京物流港总占地面积470多公顷,总建筑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投资总额将超过110亿元人民币。

 

北京物流港项目定位为:一港五园区一港即建设北京物流港,五园区即彼此相互依托的物流园区、会展园区、商贸园区、综合发展园区、绿色主题园区。

 

 

第四节  西部物流市场现状与展望

  

西部大开发给西部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然而,西部物流及经济现状以支持物流业的大发展,故西部物流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物流企业存在条块分割严重、企业分散、规模小、管理体制陈旧、机械设施老化等弊端,又加之功能单一,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外,西部还有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发达等限制物流发展的瓶颈,因此,西部的现状难以支持大发展。但是,西部物流发展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为:西部有众多的土地资源可供物流系统开发的需要;已建成的铁路、高原公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给物流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基础;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及可培养物流高级人才;即将建成的铁路、公路联运系统和通江达海联运大通道给物流的大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以及可借鉴东部物流建设的经验、教训等。西部物流的发展不能照搬国外、东部物流,而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创建独具特色的具体西部物流业,主要包括:加速西部传统储运企业的改革;积极建设现代西部物流企业;建设横贯辽阔西部地域的物流体系,特别要注重大型物流基地和城市物流中心的建设;加强促进西部物流发展的理论研究,培养、引进物流专门人才;建设绿色物流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物流业无论在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具论研究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就中国物流业而言,东、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西部物流业相对落后许多。开发西部,已称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这也给西部物流、乃至中国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西部物流及经济现状难以支持物流业的大发展。因此,西部物流的发展既有着历史性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西部物流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机制的推动下,中国物流业呈现一派繁荣发展的局面。

 

一方面,对老的储运企业进行改革、改造、重组等,并收到一定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建设现代物流企业,以适应市场需要。由于近代经济重心在东部,东部构筑了海上物流大通道,有效地联结了世界各国,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加之东部经济实力相对教强,这使东部物流业发展较快。

 

而西部长期的文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加之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较慢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部物流业的发展,因此,东、西部物流有着较大的差距。西部物流企业多数为传统的储运企业,条块分割严重,许多是隶属于商业、外贸、物资、供销系统,主要承担本系统的业务;同时,企业分散、规模小、管理体制陈旧,企业的机械设施老化,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此外,多数企业基本只发挥储运功能,很大程度上靠仓储创收,而仓储收费较低,又加之税赋等费用上涨,这使企业效益较差、负担沉重。

 

总而言之,西部物流企业总体水平较低,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难以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西部物流发展的瓶颈与优势

  西部的现状难以支持西部未来物流的大发展,其瓶颈主要表现为:

 

1、西部有部分地区为戈壁荒滩,生态环境恶劣,广漠的土地几无人烟,也未通公路、铁路,难以发展物流业。

 

2、西部地域辽阔,但城市化率很低;同时有大片落后地区,存在较繁重的脱贫任务,这些都是发展物流所面临较严重的问题。

 

3、西部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发达,也是制约物流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是,西部物流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国家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更是给西部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西部物流发展优势只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西部有众多的土地资源,可充分满足大量占地的物流系统开发的需要。

 

2、南疆铁路、兰新铁路、高原公路网络等已建成的饿基础设施给西部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基础。

 

3、西部有充足的劳动力,可充分利用其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有众多的高校,可成为培养物流高级人才的基地。

 

4、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指导下,近年来以交通发展建设为主旋律。即将建成的铁路、公路联运系统和通江达海联运大通道将为物流的大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

5、东部地区物流建设成果对西部物流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东部物流建设的经济、教训对西部物流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建设独具特色的现代西部物流业

  大力发展西部物流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西部物流,既不能照搬国外物流,也不能照搬东部物流而应根据西部自身的地理、资源、人文及当前物流发展状况等特点,创建独具特色的现代西部物流业,并与东部物流融为一体,与国际物流接轨。

 

(一)加速西部传统储运企业的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加速西部传统储运企业的改革变得越来越近切。由于传统储运企业存在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陈旧、机械设施老化等许多弊端,因此,改革必须是深入的、全方位的。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并加强有关的政策研究。

 

第二,要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加速传统储运企业的改革、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等。

 

第三,大型储运企业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格局和方向,逐步实现装卸搬运机械化、自动化的同时,用电子商务改造物流企业。目前,已有部分西部储运企业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改革试点,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如陕西省商业储运总公司,在积极开展配送业务的延伸服务及电子商务工程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第四,建立科学管理缺席及大力引进物流专门人才。

 

(二)积极建设现代西部物流企业

根据西部自身的特点,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积极建设现代西部物流企业是新时期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建设现代西部物流企业,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政府部门要为现代西部物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虽然,国家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重心的转移,对西部经济建设、西部物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西部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管理方式的改建是至关重要的,能为现代西部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中心

 

EDI和基于INTERNET进行的贸易为主要形式的电子商务的西部的普及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西部有自己特殊的情况,西部发展电子商务下的配送中心,只有借鉴他国及东部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才能取得成效。

 

根据西部的特点,可在大中型城市建立以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物流系统。一是利用西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修建大型自动化仓库,并充分应用条形码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实现装卸搬运的机械化、自动化等。二是利用西部大开发将建成的铁路、公路联运大通道及通江达海的海运体系,通过物资集装化,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三是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使物流信息网络化,实现东、西部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并融入全球物流信息网络。四是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理。把配送中心建成一头连生产、一头连销售,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性流通组织,保证信息处理准确、物流反应快速,以及长距离、大跨度运输安全、快速、及时、准确。

 

3、注重引进外资,建设有西部特色的物流企业

 

已有国外物流企业在中国东部办得红红火火,而西部物流业也即将面临国外物流企业的打入和竞争,特别是加入世贸以后,形式将会更加严峻。辟如,丹麦A.P穆勒集团对成都的物流业有浓厚的兴趣,声称极有可能在此建立西部最大的物流公司,作为该集团向中国西部拓展业务的重要一站。因此,要注重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学习、借鉴国外物流经验,吸取中国东部物流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各级发展有西部特色的物流企业;同时,在中心城市建立大型物流集团,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三)建设横贯辽阔西部地域的物流体系,特别要注重大型物流基地和城市物流中心的建设

 

在临近西部地区的中部地区建设大型物流基地,作为西部地区大发展的支撑。辟如,建设以重庆为依托的以水公、水铁联运为主且沟通河、海联运大通道的物流基地。在重庆、成都、西安、昆明、拉萨、兰州等中央直辖市、大城市规划和建设物流中心。接受东部物流系统建设中重线路、轻结点的教训,在西部物流建设中注重各个城市现代无六的建设。这种物流中心主要承担城市地区公路集散和城市间铁路干线运输的高水平转换。另外,充分利用西部开发以中心城市作为重点投资对象的优势,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企业。

 

(四)加强促进西部物流发展的理论研究,培养、引进物流专门人才

 

西部物流正处于大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很薄弱,专门针对西部物流的理论研究还基本上是空白,完全有必要加强物流理论研究,以指导西部物流的持续健康发展。

 

西部物流的发展,近切需要物流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懂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西部有众多的高校,可以据实情设立物流系或专业,培养物流专门人才,为西部物流发展、西部大开发尽一份力。另外,要积极引进复合型高级人才,以适应21世纪西部物流发展需要。

 

(五)建设绿色物流

 

西部长期的文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使部分地区环境条件非常恶劣,因此,在物流发发展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维护自然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即要建设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要在抑制物流对环境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的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

 

 

第五节  香港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

 

亚洲金融风暴以后,随着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内部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经济崩溃,香港经济的竞争力逐步下降。2000年底开始,美国经济下滑带来全球不景气,更令香港刚有所回升的宏观经济受到影响。1998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5.3%,1999年回升到3.0%,2000年反弹到全世界最高的10.5%,但到2001年第二季度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已出现负增长。现在看来,2001年全年经济的负增长基本已成定局。在房地产不景气、金融业低迷的背景下,香港经济呈现出萧条的景象,失业率再次止跌回升。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业的发展几乎成为惟一的亮点。由于物流业既涉及到香港在全球化分工中新的定位和整体产业结构的提升,又涉及到相当多的劳动密集部门,如仓储、加工、信息跟踪等,可以带来较多的就业。因此,香港的物流业发展日益引起政府有关方面和工商界的关注。

一、从传统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变

传统意义的物流业,是仓储业、运输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统称。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香港是一个传统的国际物流中心。长期以来,香港有大量中小型贸易公司从事转口贸易活动,贸易代理、运输、保险等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是香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广大地区“前店后厂”关系的形成和迅速发展,香港的制造业的范围和规模大为扩张,在珠江三角洲庞大腹地的支持下,香港成为生产、后勤和管理中心,成为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和产成品输出的枢纽,也是成衣、玩具、钟表等行业最重要的全球采购中心(近年来又成为电脑及周边部件的转运中心),从而给上述物流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分工的深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的扩散以及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传统的物流业逐步向现代的物流业转化。这个转化过程,既包括80年代西方企业在学习日本企业的“及时生产”和“零库存”而兴起的“供应链管理”,又包括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从信息产业领域扩展到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领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最大背景则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急速推动经济全球化,美国公司将成本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制造业日益外判到其他国家生产,而美国企业则将精力集中到R&D、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通过全球配置资源,美国企业的效率在90年代末期得以大大提高,美国企业的整体盈利达到石油危机以后的最高平。90年代后期,在将大部分制造业外判到全球各地生产之后,产品和原材料、零部件的库存以及及时供应已经成为美国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于是它们又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将产品和原材料、零部件的及时供应外判给独立的物流公司,以进一步减少风险和降低成本。于是,第三方物流的概念越来越流行,现代物流业的概念也随之出现。它将分散的、单一经营的传统物流业整合成为一个系统化、集成化的一体化服务,应用最新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来处理订单管理、订货处理、仓储管理、货物的组装和包装、货运、送货及客户服务等,并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才,帮助客户对物流的功能进行整合、扩张及提升,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由于香港地处珠江三角洲和国际市场(特别是北美市场)的接点,在美国客户的要求广泛转向新型物流服务的压力下,香港传统的以贸易代理为代表的中介角色,便需要迅速转化为以供应链管理为代表的现代物流角色,将生产厂家(有很多是由香港企业在珠江三角洲投资的)、国际买家以及未来越来越多的内地买家联接成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专业管理和顾问、优良的品质检验、工序加工和标准化包装实现物流业务的现代化,并以此带动整个香港工业服务业和贸易服务业向高增值方向转型,这既是香港未来全球定位的重要一环,也是香港未来发展高增值产业不可回避的一关。可以说,物流业的兴衰,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香港经济长远发展的潜力,关系到香港经济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定位,关系到香港成为未来国际大都会的基础。

二、香港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瓶颈

(一)香港的现代物流企业起步较晚,大部分物流企业并不具备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优势。

 

香港贸易代理企业的长处在于全球市场营销,香港基建企业的优势在于经营码头等基础设施,香港货运代理企业的优势在于提供快速运输服务,香港在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投资则以低成本见长。到目前为止,除了利丰等个别企业之外,香港大部分企业还未能将上述环节整合到一起。香港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严重缺乏,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相对不足,而本地的大学和其他机构因师资有限,在短期内也无法开发和提供足够的高素质物流培训课程。加上土地、仓库、厂房等的成本较高,在无法迅速提供优质服务的困扰下,许多两三年前设立的物流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压力,能否生存下去已成为现实问题。

(二)香港的航空物流业面临严重的瓶颈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物流业是与以航空为基础的全球快速运输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电子信息产品特别依赖航空运输)。但是,与香港自由港地位格格不入的是,尽管特首在1999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了逐步开放航空货运服务的政策,但迄今为止只有个别航线放宽了货运“----航线----公司”的政策,而香港的国泰公司又是一家实质垄断香港航空运输业务的公司,香港的天空基本没有开放,第五航权(即外资航空公司从第三国运载旅客和货物到对方境内及从对方境内运载旅客和货物到第三国的权利)的限制仍然非常严重。不解决航权问题,国际上的UPS、联邦快递、DHL等公司即使希望更好地利用珠江三角洲的生产能力和香港的转运枢纽地位,都无法到香港来发展。可以说,在缺乏一个竞争性的航空货运业的情况下,香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成功机会将大大削弱。

 

(三)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物流产业发展未能整合

 

香港的物流业发展,本质上是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物流业发展。但在现阶段,由于“一国两制”带来的边境限制,整个区域内无法真正做到“货畅其流”,香港物流企业(以及加工企业)根本无法预算到(主要是内地)海关的清关时间,从而使物流企业的效率大打折扣,无法按时交货的风险和成本大大增加。在粤港合作方面,现在双方当地政府和社会最为关注的是基建项目的衔接,对物流业的发展来说,最大的障碍实际上在于政策和体制障碍。一方面,香港方面有多项航空货运转运货物的签证批核规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内地现行的海关政策严重制约了香港物流业的发展。可以说,如果不按照加工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最新趋势来重新检讨中国现行的加工贸易及其他海关监管制度的话,香港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如果香港与内地的货物不能真正做到“货畅其流”,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想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物流中心的设想也会大大推后。

 

(四)在开拓内地物流产业的过程中,香港企业无法获得政策优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政策劣势

 

内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刚刚出现,中央并没有统一协调物流业发展的部门,物流业的对外开放也是政出多门,地方政府往往无所适从。而且,由于物流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地方政府对外资发展物流业的态度还呈现出矛盾心态,既希望外资能够带来先进的经验和营销网络,又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保障。从外资物流企业成功进入中国的案例看,香港企业并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例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可以利用政治手段获得目前尚未明确开放的物流经营牌照,而香港企业基本无此能力。同时,由于大部分香港物流企业起步较晚,在技术和网络上也不是跨国物流企业的对手,所以地方政府宁愿直接与外资物流企业合作。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会产生深远影响,与全球化伴生的全球快速运输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将会被重新检讨(如零库存策略是否合理,在交通运输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及时生产),全球物流产业的发展可能进入一个低潮。特别是美国经济需求不畅,进口大幅度减少,会对正在转型和发展之中的香港物流业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如果在这个转折过程中香港企业不能逆势而上,很可能会永久落后于差不多同时起步的内地企业以及发达国家在中国内地投资的物流企业。从总体上看,香港并没有太多的现代物流企业,目前这些企业与内地物流企业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在两三年内因为上述政策等方面的制约,香港物流企业更可能落后于内地企业。

 

从这个意义上看,深圳和广州的物流企业,一旦打通了直接通向国际市场的渠道,反而更有可能发展自己的物流事业。过去一年来,深圳、广州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物流发展规划,广州等地也在积极寻求与新加坡的合作。换句话说,如果香港的现代物流中心两年之后还发展不起来的话,香港的物流中心功能,特别是新型的物流中心功能将会被成本更低的深圳和广州逐步取代,因为届时这两个地区可能会出现物流企业的群聚效应:一批跨国物流公司进驻、国际班轮航线、国际航空货运线路越来越多……或许,在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发展出与美国和欧洲直接接轨的物流体系的同时,因为种种原因滞后才是香港物流业发展的最大危机。也因此,近年香港的“物流热”虽然轰轰烈烈,甚至可以说是“DOT.COM”热之后的一个新高潮,但很少有物流企业可以成功上市集资,也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在短期内一举成名,跻身世界前列。

三、香港内地优势互补

(一)香港运输仓储码头管理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供现代物流服务

香港各种企业进入内地,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是两地合作发展现代物流的总体趋势。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内地建设相同的仓储设施,建设成本仅为香港本土的1/3。内地不仅成本优势突出,且有距货源市场近的优势。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物流服务市场的逐步开发,香港物流企业到内地开展物流业务、抢占市场的势头将进一步强化。

 

(二)香港生产、贸易型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推动内地物流业发展

 

近年来,香港一些大型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取得了成效。一类是采用“前店后厂”方式运作的生产型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另一类如香港传统的贸易企业采用全球供应链管理,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无论是像德昌电机和溢达集团这样的全球布点、内地加工的生产型企业,还是像利丰集团这样聚合内地生产优势和香港贸易优势的贸易型企业,很多香港企业正在通过不同方式演绎现代物流的概念,并且参与到内地物流市场开发和内地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过程中。

 

 

 

 

 

 

 

 

 

 

 

第九章  WTO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第一节  我国物流业对外开放的基本状况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业按照现代物流业发展特点和趋势衡量,尚处于起步发展初期,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物流合理化的现状及差距

 

一般认为物流活动由运输、储存、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组成,物流业规模应为各类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方式的各种经营活动工作量的总和。鉴于我国尚未建立以物流业为基础的统计体系,目前无法准确反映物流的总规模,因此,可根据物流一般要通过运输环节这一特点,以全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来大致反应物流的总规模。2000年,全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达135.8亿吨和44452.3亿吨公里。

 

但我国在物流的合理化方面与物流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主要表现为:

 

1、物流组织不尽合理。受资源分布、流通体制、产业布局和企业生产组织的影响,物资舍近求远、迂回流动的现象较为严重。

 

2、大量物流活动缺乏专业化、组织化物流服务,服务水平不高,物流费用却不低。

 

我国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4972吨公里,物流费用占GDP的20%左右,而美国、日本上述数据分别为870吨公里和10%,700吨公里和14%。即便扣除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因素,我国的差距也是明显的。

 

(二)物流服务能力的现状及差距

 

2000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达6.9万公里(仅相当于美国在大规模建设铁路时期高峰年一年的铁路建成规模);公路通车里程140余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314公里;主要沿海及内河生产用码头泊位763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581个;内河通航里程1l.93万公里;民用机场139个;输油、气管道2.47万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1608.91万辆,其中载货汽车达693.32万辆;铁路机车14472台,货车总数439943辆;水运民用轮、驳船达5128.1万吨位,其中远洋海运船舶2619万吨位;全国商业、物资流通及外贸部门拥有仓库面积达2亿平方米,冷库容量400万吨,铁路专用线800多条;此外,全国散装水泥、联运、批发交易市场、连锁经营等发展迅速,互联网络、电子商务虽受“泡沫”影响发展势头放缓,但仍极具发展潜力。2000年,全国互联网专线用户已达17063万户,涉及电子商务的企业数十万家。

 

虽然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已初具规模,从适应和满足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角度来看,已无太大制约。但由于交通运输、物资流通、信息服务等行业目前尚不具备按物流活动规律和需求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因此,物流各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余地。仅以货运汽车的生产率水平为例,美国营运汽车的单车吨年产量约为66万吨公里,而我国这一指标仅为2万吨公里左右。

 

(三)物流服务水平的现状与差距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渐步入较深层次,国外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及提高市场份额,基于现代物流组织理念的物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为其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开始出现且发展很快,但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外商投资或外商培训与指导背景。

 

我国经济正面临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我国的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也开始大量涌现,“物流热”在全国兴起就是最好的见证。目前,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天津、武汉等经济中心城市物流专业化服务发展较快。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出现,为在 高效率前提下组织物流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这些企业数量较少、规模有限,加之服务领域和覆盖范围较为有限,从我国物流总体质量方面的状况分析,专业物流服务的空间和利润潜力还待充分挖掘。

 

根据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物流质量可以表现为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3个方面,而我国物流业目前在这些方面的总体表现难尽人意。

 

一是物流时间长。我国工业生产中物流活动所占时间为整个供应过程的90%以上,物流过程中运输以及生产、销售准备过程中的存储所占时间比重又相对较高。目前我国铁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仅46.4公里左右,散装、集装箱等高效运输方式比重较低,装卸时间较长;公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也不足50公里;内河航运速度更低;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在库周转时间平均在3个月左右。按照国际国内已有装备技术水平及运输组织技术,缩短物流时间的潜力很大。

 

二是物流费用高。根据调研及有关资料分析,我国许多商品总成本中,物流费用已占到20-40%,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20亿上下,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铁路因能力不足,使相当数量的商品失去销售机会或无法保证企业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水运因运输组织方式原因而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许多产品失去了低价运输的途径。

 

因此,分析我国物流费用和企业物流成本较高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物流组织不合理造成的。这些不合理的或可以减少的费用,是完全可以通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而得以避免。

 

三是物流效率较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流效率,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全社会物流费用在GDP中的比重。美国目前为10%左右,近10年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兴起,这一比值呈缓慢下降趋势。日本、英国的情况与美国类似。我国学者近几年从不同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受到统计口径与统计渠道的限制,得出的数字各有不同,但现有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全社会物流支出占GDP的比值在20%左右。据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考虑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布局、规模导致的完成单位GDP的物流量较大的现实因素,我国提高物流效率的潜力也是相当巨大的。

 

近些年来,物流管理与物流技术在工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包含交通运输、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诸环节的物流系统,是国家经济在高起点上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物流业将成为适合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鉴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相对落后状况,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和潮流,抓住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用一种新的思维与观念,从战略的高度来探讨我国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中物流活动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推进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的成熟和发展创造条件。

二、我国物流服务对外开放状况

从物流业总体而言,无论其采用何种服务业态,最终均会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及其延伸业务。因此,讨论其对外开放,主要从交通运输、仓储等相关领域的开放状况入手。

 

我国交通运输主要分为5种运输方式,即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以及以这5种运输方式为对象的代理服务。多年来,交通运输领域的对外开放基本是在国家《外商投资指导目录》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的,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管理又是在分部门进行,因此,在开放的背景条件和管理要求不同的情况下,形成了各自的开放现状。

   

(一)铁路运输

 

由于铁路运输的部门垄断特征较为明显,特别是铁路运输长期实行全国运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在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虽有允许外商进入的条文,实际上是在既不鼓励、也不限制的情况下,外商因缺乏介入的渠道和铁路部门自身的原因(缺乏引进外资的内在动力),开放的成绩不佳。

 

事实上,内资进入铁路运输领域的渠道也是不畅通的。虽然近几年在铁路行包运输、集装箱专列运输等方面有所松动,但铁路总体的相对封闭的发展格局基本没有  太大的变化。

   

(二)港口及水上运输

 

水运一直是国家控制较为严格的运输方式,外商几经努力,虽然目前部分外资参与了一些沿海及内河港口的建设和在沿海部分港口开行了运输线路,但总体的开放格局也并未真正形成,进入的外资企业均有国家及交通部门的特别批准,不具有普遍意义。

 

(三)公路运输

 

与铁路和水运相比,公路运输领域的开放程度要高一些。从1988年起,我国在公路运输领域实行适度开放政策,允许国外投资者在我国开办合作、合资汽车客货运输企业和维修企业。从1988年至1999年11月,经交通部批准立项的项目为985个。引进外资对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引进外资。公路运输的对外开放,为我国公路运输企业注入了资金,增强了发展后劲,缓解了企业生产发展资金短缺的困难。据估算,公路运输合 资企业外方投资总额约10多亿美元,成为汽车运输站场建设、车辆设备更新改造的重要投资来源。

 

2、引进管理。外资的进入,为我国的公路运输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观念、方法和技术。特别是在公路运输企业的成本核算、市场开发、改善服务、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与外商合资是加快提高我国公路运输企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3、促进进步。外资的进入,带动了公路运输服务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适当允许外资运输企业进入,对加快运输新产品的开发,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增强我国运输企业的竞争能力,有积极作用。但是,国内公路运输业有些服务项目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有些尚处于空白,急需发展。

  

(四)航空运输

 

我国航空运输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在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其允许外资合资的比例亦在几种运输方式中是较低的,即不能超过35%。由于政策的原因和我国航空企业的纯国有性质,加之安全管理、地方及部门利益因素,民航的开放一直推进较为缓慢。 

 

(五)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由于其运输的产品在我国是专营的,其运输问题也是在系统内部进行组织的,因此,既未成为开放的热点领域,也未取得相应的对外开放成果。

 

(六)运输代理及快递

 

我国运输代理一直是在各个运输方式各自的领域内进行管理的。因此,在各种运输方式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和运输方式之间的沟通并不通畅的情况下,要按照运输代理的跨运输方式和跨地区的特点进行开放,其难度较大,尽管我国运输代理企业在数量上较为庞大,但合资企业并不多。

   

此外,我国对外运输代理的管理权在外经贸部,外经贸部对外运代理按照涉外企业进行管理,其与各种运输方式的管理上存在协调,因此,尽管国外运输企业特别是外国船公司在内地发展货运代理的积极性较高,出于各种运输方式各自的发展需要,此领域一直是未真正开放的。

   

至于快递业务,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作为对邮政拾遗补缺和新的运输服务业务而发展的,因此,开放程度较高,发展也较为快速。但是,在我国邮政系统面向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后,由于受到邮政相关法规的制约,其开放可能将因此而受到影响。    .

   

(七)仓储服务

 

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仓储设施总体上属于工业生产、商业经营和运输服务企业的附属或辅助经营设施,并未形成将运输与仓储进行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仓储设施的这种特性,在运输行业的对外开放的总体规模较其它经济领域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仓储服务的独立开放局面自然就很难形成。

   

总之,我国物流业相关领域在对外开放中虽然有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但限于运输及其代理和仓储服务的特点,其开放基本是按照既不限制、也不鼓励的思路进行的,因此,开放的总体程度不高。我国运输业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因此而受到制约,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组织化水平亦较低,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总体上看并不高,这也就是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业相关企业及管理部门谈保护和挑战多于机遇的原因所在,也是我国物流业发展形势较为严峻的原因,采取积极而正确的对策应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对物流业的管制现状  -

鉴于物流业的复合产业特征,从各国物流业的发展情况看,并未出现对物流业的专门管制部门,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我国在物流业的管制上有自身的特点。

 

(一)管制部门较多,管理效率较低

   

物流业涉及交通运输、经贸、外经贸、城市管理、公安、税务、海关、商品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和制度体系等存在较大不同。在对物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因管理之间的体制及机制性原因,造成管理的环节多、管理的差异性大、执法的宽严尺度不一,加之管理的协调性较差,使得管理的效率较低。

  

(二)管理条块分割,管理能力较低

   

物流业的多部门管理并非就是问题,经济发达国家物流业的相关管理也不是在一个部门进行的。

 

目前我国物流业管制的问题在于,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体制及机制,政企尚未实现真正的分开,政企合一的管理与经营,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利益的分割状态,使得好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制约,管理的能力也因分割而受到局限和制约,造成管理水平提高较为缓慢。

   

(三)管理层次较多,地方保护严重

  

物流业管理的多部门设置,以及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级管理,本可以形成严密的管理网络,但是,由于中央及地方、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利益驱动,地方管理成为地方利益的体现,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省市间的市场壁垒,较欧盟国家间还要严重,因此,使我国网络化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变得相当困难。物流业从业企业规模较小、地域化经营特点鲜明的症结,均可以在地方保护中得到答案。

   

(四)管理规章较多,管理秩序较乱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业相关的领域共出台各类管理法规逾3万件,单从物流业管理需要角度讲,不可谓不多。但是,这些法规因受到前述的管理部门较多、管理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等因素影响,有相当部分法规之间存在矛盾、重复和缺乏协调之处,加之执法主体多元化,也是造成管理混乱和无序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国物流业的管制是相对较为严格的,从国家总体的开放态势和成果衡量,物流业市场准人的控制较严、限制较多。

四、我国加入WTO对物流业市场开放的承诺

在WTO的市场开放时间表中,并无关于物流业的整体市场开放问题,物流业虽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但其开放与服务业在整体上有相似之处,即物流业是由对各行业和部门的分别开放和承诺构成的。

   

(一)与物流管理相关的流通领域

   

加入WTO后的2年内允许外资在合资批发公司内拥有多数所有权,届时地域或数量限制将不复存在。除了图书、报纸、杂志、药品、杀虫剂和农用薄膜商品的分销将在3年内放开,化肥、成品油和原油在5年之内放开之外,1年之内,合资企业将可分销一切进口产品及国内生产的产品。

   

外国投资的企业可以分销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并针对其分销的产品,提供包括售后服务在内的相关配套服务。

   

所有的省会以及重庆市、宁波市将在两年内向合资零售企业开放,3年之内将取消地域、数量限制和企业股权比例的限制。

   

(二)交通运输领域

   

对公路运输,将分别在1年和3年后允许外资占合资企业多数股份和全资拥有子公司;对于铁路运输,将分别在3年和6年后允许外资占合资企业多数股份和全资拥有子公司。

   

(三)货物运输代理领域

   

分别在1年和4年后允许外资占合资企业多数股份和全资拥有子公司,合资企业经营1年以后可以建立分支机构。

   

外资货运代理公司在其第一家合资公司经营满5年后可以建立第二家合资公司。入世两年后,此项要求将被减至2年。

  

(四)仓储服务领域

   

分别在入世1年和3年后允许外资占合资企业多数股份和全资拥有子公司。

   

(五)海上运输领域

   

允许开展国际海上货运和客运业务(如航班、散货和不定航线货船)。外资占少数的合资企业还可以中国国旗作为国籍旗进行经营注册。

   

(六)快递服务领域

   

分别在1年和4年后允许外资占合资企业多数股份和全资拥有子公司。可以涉及国内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快递服务,但邮政部门专营的服务除外。

  

由于物流业涉及的领域较多,其承诺领域也就较为宽泛,以上仅列举了部分关键性的领域。但是,物流业的服务一般是与产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储存、运输、分销有关联,因此,上述领域基本能包括从事物流服务的所有活动。需要说明的是,海运业在国际范围内较为特殊,WTO的乌拉圭回合并未全面达成协议,仍将是下一轮谈判的内容之一。

  

(七)通信和互联网服务领域

  

物流服务因依托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并存在相关的经营行为,因此,该领域的开放会对其造成影响。

   

增值服务(含互联网服务)与寻呼业务:人世后上海、广州及北京允许合资企业外资占少数(30%)股权;人世后1年内推广至成都、重庆、大连、福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沈阳、深圳、厦门、西安、太原、武汉(以下称“其它城市”),外资所占股份可占49%;入世2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外资所占股份可增到50%。

 

 

第二节 我国物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与政策建议

一、WTO对我国物流业的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加入WTO的核心目的是利用WTO的规则,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希望能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进人别国市场,反过来,开放自己的市场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问题在于,我国的物流服务能力总体上处于劣势,市场的开放,使我国物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总体形势上分析,目前我国物流业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首先来自于政府的管理方面,其次才是物流相关的企业自身方面,在这一点上,可能是管理部门缺乏心理准备的。

   

(一)对物流业管理的挑战

   

从WTO的理念和规则可以看出,WT0对我国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既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政治及社会发展等深层次领域。对于物流业管理而言,WT0规则的影响主要为行业发展战略、行业管理方式和行业结构的调整及改革等。

   

1、对行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一般认为,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信息服务、流通与分销等领域,涉及面较广泛。物流业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虽没有专门的物流业综合管理部门,但其基本是按照完整体系进行组织和经营管理的,物流理论和技术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系统性。

  

从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相关行业经营管理较为分散,行业管理部门纵横交错,物流行业是地方利益和地方保护壁垒较为森严的复杂行业。对这种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我国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各个时期和阶段发展特点和利弊的行业,由于过去和现在多是照顾或迁就行业和部门的利益而进行行业发展规划、制度设计和运行管理,造成了形不成系统和整体的发展局面。

  

因此,我国加入WTO,将首先影响行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即物流业相关行业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物流业总体发展的高度进行战略设定,即便在较短的时期内不大可能实现统一管理(可能也不需要),也必须在既有部门分立的基础上达成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的战略共识。在此背景下,行业发展的战略应导向能使物流业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良好运作和服务环境,而不是实现各自利益的诸侯经济。

   

2、对行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WTO规则中重要的是市场开放规则,而且是在公平竞争和消除地方保护及割据基础上的开放。从已公布的我国加入WTO的文件看,我国物流业中除国际海上运输属需进一步在成员国中进行谈判而开放程度具有限制外,绝大部分行业均将在2003年后对外完全开放。

  

而我国现行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和条块结合的行业管理方式,却是以部门封闭和地方操作体系为主。从我国已进行了近1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分析,此种管理方式已成和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的严重障碍,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此种管理方式若不加改变,我国将不可能履行国际义务,国家政府在通用规则和争端规则的条件下,将面临国外企业因无法进入我国市场而向WT0提出仲裁要求和诉讼。因此,我国现行的物流业相关行业的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WTO规则的需要。

   

WTO协定是国际公约,我国政府入世承诺是在国际法层面上对WTO其他成员做出的,履行承诺需要通过我国的立法机关经国内立法程序将其转化为国内法,才在国内具有可执行的效力。鉴于我国开放物流市场的时间表已给出,在2003年要开放大部分市场,而我国行政机关无义务也无权直接适用WTO规则, 在法律、法规和规定与WTO协定规则和我国政府入世承诺不一致或不相符时,应通过立法程序加以修改或废止。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颁布实施的物流业相关法律法规在3万件以上,修改不适应的法规,废止具有明显阻碍作用的规章,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以现行的管理方式进行操作,将无法完成。因此,必须在行业管理方式的改革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涉及行业准入方面的管理上,要加大改革力度,为市场的开放创造源头性条件。

   

入世后,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宣布,取消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需要中央投资的农林水利项目、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社会事业项目、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商贸设施项目等五大类行政审批项目。对其他不应继续审批的事项,抓紧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快予以公布取消,对保留的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建立监督制约机制,这些举措,正是适应WTO管理方式的改革的开始。曾培炎表示,适应WT0的规则,宏观调控部门要做到少管微观,多管宏观,少抓事前的行政审批,多抓事后的监督检查,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把行政审批减少到最低限度。

   

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宣称,为适应加入WTO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经贸委的工作方式要有重大转变,工作重点将转到引导和严格监管上来,对所有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一视同仁。他表示,国家经贸委已清理出拟取消或代替的经济事务类审批项目122项,可转交中介组织的30项,对其他以规章或部门文件设立的38个审批项目将做进一步分析研究,能精简的精简,可改为备案制的改为备案制,需要保留的审批项目要简化程序,规定时限,改进服务。

 

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也表示,到2005年,中国关税税率—定会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以下,工业晶的进口平均关税税率将降至10%左右。实施WTO海关协议后,海关税收将降低,而且无论海关税收和管理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将认真履行做出的各项承诺,严格遵守WTO的各项规则。

 

因此,适应物流业市场开放的需要,与其说是要制定一系列的法规,不如说是对管理方式进行彻底改革,提高办事效率。

 

3、对行业发展结构的影响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历程表明,WTO规则在总体上是向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和效率较高企业倾斜的,即在开放和公平竞争环境下,以优势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带动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20余年的时间里,在汽车、家用电器、日用化工等工业加工制造,以及商业、酒店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业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还具备了国际竞争能力,有效改善了行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开放市场和保护自身利益的认识。开放并非人们起初想象那样恐惧,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经济总量的大幅度提高,创造的价值远高于保护所得的利益,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收入。

 

比较而言,我国一些保护时间较长、保护程度较高的行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较慢。以物流业相关的行业为例,由于竞争主要限于一定的区域和部门管辖之内,国内统一的市场尚无法形成,导致了发展的缓慢,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和效率均不高,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几经努力也只限于低水平的适应。

   

因此,加入WTO后,我们几乎没有了退路,外资和国外强势企业在市场开  放下的进入应在情理之中,优势企业通过效率和技术竞争不断发展也将是客观  规律作用的结果。对处于落后和经营分散的我国物流业,这种优胜的竞争,必将促进物流行业技术进步的加快和提升行业水平,对行业结构的影响将是积极的,是促进其改善结构。

   

但是,也应注意到,由于物流业相关的有些行业在地方及部门的保护和分割的伞翼下生活的时间较长。在加入WTO后也谈利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的保护条款对我国物流业相关行业的保护,往往陷于非进步型的排他性保护,并不利于物流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适应WTO规则的保护观念,积极应对挑战。

   

(二)物流业相关企业面临的挑战    .

 

加入WTO后,外商进入物流业的重点领域,将是物流业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业务项目,主要是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快速运输、集装箱多式联运等,这些领域正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或今后的发展方向。

   

其次,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物流业领域,今后必将会有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实力雄厚的跨区域经营公司在中国出现,将对国内处于小、散、弱的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构成真正的竞争威胁。

  

因此,我国物流业相关企业将在企业经营组织管理水平、企业制度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1、企业竞争能力面临的挑战

 

我国物流企业总体上表现为企业规模小,经营过于分散,经济结构雷同,经营范围相近,缺少对市场有影响、有同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实力的大企业;经营机制、用人机制不活;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存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包袱沉重、经营困难等。这些在国内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过去在行业和部门的保护下无大碍,但加入WTO后,国际跨国公司的介入,必然会造成不在同一层次竞争的局面,面对新的竞争对手,没有了保护的理由,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似乎是一种结局。

   

2、企业制度面临的挑战

 

多年来,我国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但是,由于缺乏机制的有效保障,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企业制度往庄只是空壳,无法发挥作用,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那些在保护的环境下企业自身都无发展能力的企业,在缺乏了制度性保障的情况下,面对以合理制度保障下的强势企业的竞争,其挑战将是严峻的。

  

3、人才争夺上的挑战

 

入世后,国外物流业相关企业在经营管理为依托的竞争能力和企业制度的保障下,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会不惜重金吸引国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弥补其在异国经营的劣势。而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竞争当中发展壮大,就必须留住人才、依靠人才,尤其是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但现状的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企业必须面对失去人才的挑战。

二、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挑战的存在是客观现实,但是,并非我国物流相关企业就没有机会,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我国物流企业同样面临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有利于引进外资

   

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有利于增加物流市场的有效投资供给,特别是帮助解决中西部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资金,有利于解决我国尚处于发展中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资金的缺乏,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并通过物流服务的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为我国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

 

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开放环境,将会加快引进先进的物流没备、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物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有利于推进物流业相关的体制改革

     

市场的开放,将有效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的格局,有助于推进我国物  流业相关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开放进程,并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全国统一的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加快物流业的市场化、法制化进程,使政府  及行业管理的目标、手段、方法逐步与国际接轨。

   

(四)有利于提高物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加入WTO,使我国的物流企业置身于更加开放和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

 

外资企业进人中国物流服务市场,其构建网络化服务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对国内一定区域范围内运作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兼并或注入资金进行重组,这将有利于国内企业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管理和经营技术、物流管理和组织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素质,提高竞争能力,加快我国物流业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相关对策及政策建议

我国物流业为适应加入WTO的发展形势,其对策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应当是政府层面和与政府发挥作用密切相关的政策层面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采取对策的基本原则

   

为应对入世,我国确立了清理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的总体指导思想,而且明确了必须坚持的3项原则,即法制统一原则、非歧视原则、公开透明原则。特别是法制统一原则,必须遵循5个不允许:不允许违反WTO协定和我国对外承诺的法律规范存在;不允许地方的法律规范违反中央的法律规范;不允许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相矛盾;不允许不公正、不合理、不统一实施上述法律规范;不允许不解决上述问题。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公开透明原则要求法律文件必须是公开的,不公开一律 无效。这些均是在对策层面对政府提出的要求。

   

据介绍,各地方政府正依照上述3原则清理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文件。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各部委规章的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多数将陆续公布。而且,中国实施WTO规则将没有特区,一些特殊经济区如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区等,也必须保证统一实施WTO规则。特殊经济区实施的特殊政策只能由中央制定。这些地区制定的具体规定既不能违背中央政策,也不能违背WTO规则。   

  

(二)应解决的主要政策问题

  

按照上述原则,对我国现行物流业政策进行调整,以适应WTO的需要将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要解决好市场的开放问题,对现行的各地区、各部门层层审批的主要以不适用WTO规则的地方及行业保护为特色的市场准入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

   

首先应从改革行业管理体制及管理机制人手,加强行业升级及技术进步方面的研究,积极建立和调整工商登记管理方式和建立与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税制体系,放宽物流业的市场准人限制,并以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保障新的政策的贯彻,建立物流业发展的实施保障体系。

   

1、建立适应物流业发展的企业分类体系。我国现行的对物流业的分类是建立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业的基础上的,即由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服务、代理服务、联运服务和仓储服务组成。这种分类体系无法合理和正确界定现代物流业的服务特征,缺乏对这些企业所从事的流通加工(包括:包装、分拣、简单加工、条码印制和标贴)、物流解决方案的提供、物流信息管理和信息网络的经营等服务的分类管理,造成物流企业的注册和行业归类的困难,不利于物流企业顺利进入服务市场。

 

因此,工商管理和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调整企业管理类别,尽快建立适应物流业发展的企业分类体系,清除物流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

   

鉴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征和未来服务领域及服务方式不断扩大和完善的趋势,建议国家工商、税务及物流业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积极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尽快建立物流企业分类体系。

 

2、完善物流业税收体系。目前国内沿用的对物流业的税收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运输、仓储及其代理的基础之上的,对现代物流发展出现的新的服务业态和经营类别缺乏相应的税收制度,不利于具备现代物流经营特点和服务的企业进入市场,也不利于税务管理。

   

因此,建议针对现代物流业出现的新的服务业态和经营类别,按照对现代物流业的企业分类体系,建立新的税收体系。在税率的制定过程中,对纯服务性项目,参照传统运输、仓储及其代理核定税率;对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经营等具有增值特点的服务,建议税务部门积极开展研究,提出合理的利于物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税目及税率。

  

  3、与物流网络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来自于网络化经营,而现行的分部门和以地域为基点的行业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对物流企业的跨地区经营造成了较大市场进入障碍,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必须对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及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与物流网络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

   

(1)行业审批项目。在保持行业发展的安全、规范的前提下,放松行业管制,取消不必要的、对行业的技术进步、企业的规模化和网络化经营具有阻碍作用的行业审批项目。(2)改革审批制度。目前,物流业相关的行业在审批上执行的是一种条块结合的多级、多部门的审批制度,审批效率较低且易产生地区和行业分割。为便利现代物流企业进入市场,建议采用行业审批加行业备案制度,即采用国家、省两级审批和其下级备案的审批制度。对全国性(包括跨省)经营的物流企业,采用按行业类别进行部委级审批,在经营地区备案即可开展经营的方式进行;对区域性(主要是省域范围内经营的)经营的物流企业,按照行业类别,由省级管理部门批准,在省以下地方进行行业备案即可。

 

(3)改变市场监管方式。行业审批项目和审批制度的改变,使得现行的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方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各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转变行业管理机制,将行业管理的重心从市场准人审批转向市场秩序的有效监管,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提出建立与物流网络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既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行业管理方式的需要,同时也是为我国加入WTO后改善国家物流业发展环境的需要,对尽快提高我国处于落后状态的物流业相关企业参与和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建立物流业统计体系。统计体系是行业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和保障,目前,我国关于现代物流业研究的成果较多,对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统计体系的不完善和统计资料的缺乏,诸多研究成果尚很难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的形成上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作用。

 

 

 

 

 

 

 

 

 

 

 

 

 

 

 

第十章  物流企业分析

 

第一节  国际物流企业

一、美国联合包裹(UPS)

UPS于1907年8月28日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创立,后总部迁至亚特兰大市。目前UPS是美国最大的包裹快递公司,世界几大航空公司之一。

 

(一)UPS现状

 

1、崇尚科技

 

早在80年代,UPS就决定创立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技术系统。在最近10年中,该公司在技术方面投入110亿美元,配置主机、PC机、手提电脑、无线调制解调器、蜂窝通讯系统等,并网罗了4000名程序工程师及技术人员。这种投入,不仅使UPS实现了与99%的美国公司和96%的美国居民之间的电子联系。同时,也实现了对每件货物运输即时状况的掌握。

 

到 1993 年,UPS 每日为多达 100 万的固定客户递送 1150 万包裹和文件。对于如此庞大数量的业务,UPS 依赖先进的科技来保证效率,保持价格的竞争性并提供新的客户服务。技术在 UPS 中的应用已达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范围,从专门设计的包裹递送运输工具到全球计算机和通讯系统。例如,UPSnet 是一个全球电子数据通讯网络,为国际性包裹处理和递送提供信息处理流水线。有超过 500,000 英里通讯线路的 UPSnet,其中包括一个 UPS 卫星,连接 46 个国家中超过 1,300 个 UPS 分发中心。这个系统每日追踪 821,000 个包裹。从 1986 年到 1991 年,UPS 在技术改进上花费了 15 亿美元,并计划在以后的五年里再投入 32 亿美元。这些改进既瞄准高效服务,又着眼于延伸客户服务。

 

2、服务延伸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UPS 将其重点从高效率及可靠地经营转移到面向客户上,主要注重客户需求。今天,UPS 提供许多客户信息服务,如 TotalTrack 和 MaxiShip。TotalTrack 是基于全国性的蜂窝移动数据系统,可以为客户即时提供所有具有条形码的空中和地面包裹的追踪信息。 MaxiShip 是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可以让客户管理全部的分发处理,从包裹的定价和分区到用户定义的管理报表的准备。同时,UPS 也继续扩展了其基本服务,从定价和服务付款方式到整个业务的新分类。例如,存货特快专递是一种合约物流管理服务,在其中,UPS 存储客户的商品,并在需要时运送……。“适时”甚至更深远,就是 UPS 全球物流服务,一种全面的咨询服务,其中 UPS 依靠客户的个人需要来装配服务。这些个人需要可能包含运费付款方式、海关通关、仓储、货运公司的选择、价格商议、追踪、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机队管理、订单处理和存货控制,等等。

 

3、业务发展

 

UPS 不仅仅立足于递送业,也属于客户满意行业,客户的需求将继续成为此公司的驱动力。UPS 今后五年的最新目标将是开拓技术,使 UPS 继续引入新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关于他们货件的全面信息,并提供培训,使所有雇员清晰地理解 UPS 服务,理解使这些服务成为可能的技术,并且可以与其客户交流这些信息。

 

UPS成立了一个物流集团,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和运输服务。该集团现已成为世界上业务增长最快的第三方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业务涉及高科技、电信、保健、电子商务以及电子产业等众多行业,从全球性配送、库存及订单管理直至质量检验、为各式各样客户的产品粘贴上标签,都一并包揽。至于像NIKE这样的传统行业进军电子商务,直接交给UPS就行了,UPS会处理网上订单,把运动鞋、运动衣和各种体育用品从生产商那儿运到它的仓库,然后分送给顾客,丝毫不需要NIKE烦心。据统计,网上购物的退货率达7%-10%,UPS对处理退货也有一套技术解决方案。

 

物流集团的另一项内容是零部件管理物流服务,由承运部门、中央配送机构及现场仓储点组成的全球网络可以在1、2、4或24小时内将关键零部件送达,这对高科技行业是非常有用的。

 

零部件管理还包含了为客户包办售后服务,可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一台索尼电视机坏了,用户打电话报修,对方与用户商定时间上门取走电视机,并在修好后送回来,用户只知道跟索尼打了交道。其实索尼并没有介入,接电话的是UPS的职员,负责维修、取送货的也都是UPS职员。UPS物流集团的零部件管理与修复部门每天要收到4000件待修货物,修理好并把表面清理干净再送回用户家。此项服务主要集中在电脑、电话、打印机、无线电通信设备等产品领域,去年UPS并购了6家小公司,来加强它的零部件维修力量。

 

(二)UPS运作介绍

 

1、取件   

 

每天,全世界的客户依靠 UPS 来运输 1150 万的包裹和文件。无论是送到城市的另一端,还是地球的另一端,每个通过 UPS 网络的包裹均会得到快速、可靠、有效且非常仔细的处理。处理的第一步是取件。UPS 递送员沿着指定的特定路线行进,并在这条线路上固定安排好停车。通常,驾驶员在早上递送包裹,下午提取包裹。大宗客户,或许每天要运输成千上万的包裹,UPS 的拖车可以在现场完成。小客户,或许一个星期才运输 2-5 个包裹,也可由 UPS 包裹车来完成 。有次日递送信或包裹等紧急货件的客户可以打电话给 UPS,要求电话取件。使用顶尖的通讯技术,电话航空分派员寻找到最近的包裹车并电子化地将它派遣到客户所在处来进行“适时”取件。临时客户可在便利的 UPS 信件中心和服务柜台处投递包裹。

 

2、集散中心   

 

为了更有效地运送包裹,UPS 开发了一个精心制作的“集散中心”电子网络或遍布全世界的中央分拣设备。每个集散中心由本地操作中心“喂养”,它作为 UPS 取件和递送工具的基地。每天下午,来自本地操作中心的包裹通常是由拖车运进集散中心。在集散中心内,同时来自许多拖车的成千上万的包裹被仔细地卸载。

 

通过这项宏大但却快速的操作,包裹按 ZIP 码排序并集中到各条传送带上。到某一个特定地区的所有包裹都集中到同一条传送带上。在集散中心的另一端,包裹经过仔细地排序,或发送到要出行的拖车,或是装入用于邻近地区的包裹车,进行本地递送。装载前,最后一次检查每个包裹,以确保它们是正确排序的。

 

3、支流网络  

 

为了在集散中心间运输包裹,UPS 使用地面支流网络。每天,进料器或拖车从包裹来源地的集散中心将成千上万的包裹运送到离包裹目的地最近的集散中心。依赖于典型的装载,许多类型的拖车可同时作业。它们的长度从 24 到 45 英尺都有,可装载多达 1,800 个包裹。拖车是为最大程度地保证包裹安全和方便装载、卸载而专门设计的。这些独特的特点包括“滚筒”(允许包裹前后方便移动的滚筒)和“放置框架” (可使小包裹被保险地存储在拖车底部)。有了这些创新,一个熟练的 UPS 装运工仅需一小时就可把一个 24 英尺的拖车装满包裹。

 

4、递送   

 

每个 UPS 驾驶员一天递送多达五百个包裹,包括必须在上午 10:30 前递送的特快包裹。为了统一处理如此大的数量,处理过程需要仔细地计划和协同工作。在集散中心内,当将包裹装到用于本地递送的包裹车时,包裹按要运送到的地区以同样的顺序被装载。这个过程称为“预装”。按顺序递送包裹,从一个地址到下一个最近的地址,驾驶员尽可能地最快、最有效地完成他们的路线。每个驾驶员分配一条特定的路线,或“环路”。为了优化驾驶员的效力,UPS 的工业工程师一直在研究和分析每条路线的递送趋势和交通模式。当递送包裹时,技术确保了包裹准确到达,并向客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使用称为 DIAD (递送信息获取设备)的手持电脑设备,驾驶员电子化地捕捉关于每个包裹的信息,包括递送时间甚至是接受包裹者的签名。这种信息通过蜂窝电话从包裹车传送到 UPS 计算机,那里可以为客户货物追踪或递送签收的验证。

 

5、UPS 航空   

 

伴随着地面货件的运送,UPS 每天平均处理 130 万航空包裹,包括隔日和次日递送包裹和文件。为适应如此大的数量,UPS 使用了一个位于全球的“空中集散中心”系统。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UPS 的主要航空中心,每晚有超过 60 架次的飞机着陆、起飞。在下午 10 点钟到上午 2:20 间,成千上万的包裹必须从飞机上卸载、分拣,然后发送到正确的地面或空中进料器。午夜时分, 处理正常进行,UPS 飞机开始以每两秒的的频率快速起飞。UPS 机队由波音 727,747,757,767 和 DC-8 飞机组成,它们每日载着包裹飞过 390 个国内机场和超过 219 个国际机场。 757/767 包裹运输机,依照 UPS 规范定制,是迄今建造的技术最精良、噪音最小的商用飞机之一。其它的 UPS 飞机上也安装了高效发动机,这样,UPS 机队便成为了空中最能干的机队之一。

 

由于全球市场中各行业进行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于是 UPS 就承担起帮助提供递送和信息服务的角色来加速国际运输并简化管理海外业务的过程。例如,有了 UPS 全球信息网络和 UPS 警报系统,美国和许多其它国家的海关官员能知道仍在途中将要入关的货件。

 

并且,很多情况下,包裹在到达时已获得通关授权。另一项 UPS 服务,合并通关,允许国际货件由海关成批合并、通关,然后发送给单个收件人。 UPS 客户可以从多种国际服务中挑选,包括两日国际特快,三到五日加速服务和昼夜快送服务。并且,UPS 国际客户服务代表一天 24 小时帮助追踪全球的货件并确认递送。

 

从1929年开始,UPS有了自己的航空业务,至今它的喷气机队共有283架飞机,并同时租用着384架飞机。每天仅UPS的货运航班即往返在2864条航线上,其中亚太地区231条。UPS为此被美国《财富》杂志在去年评为全球最受推崇的公司,这也是该公司第18次获此荣誉。

 

表10-1  UPS业务状况介绍

主营业务

包裹等的空运、陆路快速运输

目标市场定位

全球

设备优势

庞大的航运飞机队伍和陆路运输工具体系

网络优势

覆盖全球:

技术力量

雄厚: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电子网络系统和信息系统

规模实力

UPS的货运飞机每天承担着世界40%的航运货物量 

最新动态

进军中国大陆成功,增开全球航线

 

UPS 

 

二、马士基物流Maersk Logistics

企业概况

 

马士基物流公司是AP. Moller集团的一个独立子公司。在2000年春季的时候,它的名字改为马士基物流公司以示MercantileSealand这两个物流公司的合并。它们的合并产生了世界上最大的物流管理公司。公司拥有3000多个员工,200个分部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

 

1904年,马士基买下第一艘船,并订下司标。1917/1918年,建立自己的造船厂。1928年,购买第一艘油轮。1962年,被容许在丹麦全国领域开发石油和天然气。1964年,在丹麦建立超市。1970年,成立空运公司。1974年,建成载重量为33万吨世界上最大船舶。1995年,同意与美国SEALAND 公司合作。1996年,建成6000TEU的世界最大集装箱船。1997年,6600TEU 的世界最大集装箱船投入使用。1999正式与SEALAND 合并取名MAERSK SEALAND

 

  马士基总部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有5万职员,在世界100多个国家325个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目前,马士基拥有集装箱船,油轮, 散货船, 供给船和钻探平台共200多艘(个),运力达到1千万吨。除了运输, 马士基还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行业,工业和造船,空运,IT行业和零售行业。

  

马士基的航运企业包括:

 

1Maersk sealand公司专门从事5大洲班轮箱运。拥有250多艘船和70万个TEU

 

2Maersk tanker 公司经营100多条油轮,载重量共计720万吨。(在北京有办事处。)

 

3Maersk Bulk散货业务包括装卸,内陆运输,清、报关及货交收货人等其他相关服务。特别是巴拿马型船,有自己的吊机,可节省总运输费用。同时,拥有能装25005500辆的专门运输汽、卡车的船舶。

 

4Maersk Supply Service服务于近海石油天然气工业,有50多艘特种供应船。并且能够铺设海底电缆。

 

5Maersk Broker专门从事船舶租售,买卖,相关融资,港口船舶代理业务。工作重点在远东,在东京,汉城,香港,新加坡和北京设有MAERSK BROKER ASIA 公司。

 

6A/S Em. Z. Svitzer公司特种船服务于海上救助,拖船,驳船和超限货物运输。并且能够提供水文和地震勘探服务。在丹麦,爱沙尼亚,瑞典,英国和澳大利亚设有分公司。

 

7Norfolkline定位在欧洲的门到门服务公司,为整货,零散货,冷藏货的分拨和集中提供物流服务。并有专门的专列,拖车,和沿海运输服务。

 

8Maersk Logistics物流公司为客户提供专门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在50多个国家设有100多个分之机构。用先进的IT物流技术服务于从制造到零售各个行业。

 

9Safmarine马士基非洲公司有40多艘船和6万个集装箱。从事与非洲相关运输,与MAERSK SEALAND 密切合作。

 

   马士基空运企业有:Maersk Air马士基空运公司,提供空运客货服务。包括飞机租赁买卖,空运货物代理,包机,各种地勤服务。

  

马士基商业零售企业:有Dansk Supermarked A/S。丹麦第二大食品和一般商品连锁店,有25000职员,在英国,西德和波兰设有分店。

  

马士基IT行业有:M?rsk Data AS。用它已经30多年的经验,为航运,物流,空运,造船和农业 以及金融理财,生产流程提供整体构架和网络服务解决方案。在丹麦,美国,日本和印度雇有1600名职员。

  

(二)Maersk SEALAND在中国发展情况

 

1979年,MAERSK 第一次用集装箱运输方式把一个中国的苏州园林经过上海运到纽约。此园林仍在纽约城市博物馆供人参观。1980年,SEALAND 开辟了第一条上海至北美航线。1983年,马士基投资建立广州花园宾馆,有1800套房间,集办公与居住于一体。1991年,MAERSK SEALAND 结成战略伙伴关系。1999年,MAERSK 兼并SEALAND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MAERSK SEALAND 在中国设立了众多的代表处,合资驳运公司,一个物流公司,和在烟台和大连设立集装箱码头。现在,MAERSK SEALAND 在中国已经设立了17个分支机构,这在外国所有船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分之机构中是最多的。雇佣人员已达500多人。

 

(三)马士基物流在中国发展情况

 

1、马士基兼并SEALAND后,SEALAND 物流公司和MERCANTILE 合并为一个公司。公司名为 MAERSK LOGISTICS(马士基物流公司) 。此公司虽然保持独立,但仍可从MAERSK SEALAND的运输体系中获益非浅。马士基物流公司由此成为在55个国家设立160多个网点的,世界上最大的建立在承运人基础之上的,统一的物流管理供应商之一 。业务范围包括:供应链管理,最佳供应链咨询服务,代理,无船承运人,仓储配送。特别以自己强大的空运能力作保证,业务覆盖南美洲,加拿大和非洲。

 

2、自1995年马士基中国物流公司在香港设立以来,公司发展迅速,由当初的24人发展到现在的240人。199810月,马士基总裁MAERSK ME-KINNER MOLLER 先生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马士基与中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随着中国入关,马士基物流公司将在中国飞速发展。现在马士基物流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全国设立13个代表处,与各代理一起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马士基中国物流公司是第一家欧洲物流公司获准在中国设立公司,并且是外国独资公司,而且在1998年(江泽民接见其总裁的当年)就拿到了经营执照。

 

四)重组及思考

 

2002年1月1日,马士基开始重组物流,试验田选在中国。此前的12月中旬,马士基物流中国区总经理史可升以电子邮件方式,向内部发布了重组的目标和具体操作步骤。

 

重组集中在两个层面展开:业务管理机制的转变和公司组织架构的分离,两者的推动将使得这些“总经理”们的职权范围被极大缩小,被剥夺的是对于业务的管理权,以后,将再没有人踏进他们的办公室来汇报市场状况和公司业务。

 

马士基物流(中国)市场部经理康伟认为这是一个管理概念的极大转变,以前是以区域为概念的横向管理,公司的四大业务都归到当地总经理手里;以后,则是以业务为概念的纵向管理,四块业务的当地经理都直接向各自的最高业务部门负责。

 

而四个最高业务部门又将向“更加独立”的方向迈进,不管是出口物流、进口及国内物流,还是国际海运货代,或是空运,它们不光独立处理自己的业务,还将逐步拥有自己的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到最后,在“政策成熟的时候”,它们都将注册成为独立的公司。“如果说马士基物流有四个儿子,以前他们是一起坐在一张桌子前面吃一锅饭,现在,他们要独立了,要分家了”,康伟形容。

 

这个目标最晚将在2005年全部完成,而“具体的过程和步骤,则要看中国相关领域政策放开的快慢”。

 

康伟表示,“到那时,如果客户需要空运或其他单项服务,就直接找马士基空运公司或其他马士基业务公司;如果需要多站多环节的整合服务,则可以找重组后的马士基物流公司,由后者做出整合服务方案,向集团内或者集团外其他公司采购各项服务,打包后卖给这些客户。”那时的马士基物流,就已经悄然地实现了“变身”,从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蜕变为一个“第四方物流公司”。

 

迄今为止,马士基在中国国内并没有中国区总部之类的集团性管理公司,对于马士基在中国的物流、联运部门、卡运公司、集装箱公司等的管理,都是由马士基海陆(中国)公司的总裁苏恩深兼任;重组完成之后,则要专门组成一个中国区的集团管理公司,协调运作业已独立、平等、并列存在的各大业务公司,主要负责和处理财务、人事、公关、与政府间关系等事务。

 

现在,外界可以感觉到的就是,马士基物流里的新面孔正在迅速增多,他们以“业务经理”的身份,接管了原先属于“总经理”们的对于业务的决定权,成为当地业务的直接责任者。留给总经理的,则是为业务服务性质的那些行政组织权力,他们实际上成为了马士基物流在当地的“首席代表”。

 

当然也有一些总经理由于过去在业务方面的“卓著功勋”,而得以兼任业务经理,这于是成为了那些正在等待“厄运”者们所期望的“理想结果”。

 

人们很容易把这次重组理解为“马士基物流亏损”后的求变。但康伟只承认马士基物流的利润下降,坚决否认外界的“亏损”说法:“是的,我们的业务量增长很快,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期望值;我们的利润出现了大大下降,但是并没有亏损,一个直接证据就是,我们并没有裁员”。而在2001年年底,兼管物流的马士基海陆总裁苏恩深在年终总结中说:利润远远低于预期,基本不赚钱,接近成本线,但是并没有亏损。一位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对记者说:“我想总裁总不会向内部的员工撒谎”。

 

一位对马士基物流颇有了解的行家认为,近两年随着中国物流市场迅猛成长,客户对服务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以前客户要求马士基提供的多是单项物流服务,如今综合性的整合服务要求大大增多,尤其是近600家跨国客户———它们的出口业务占了马士基物流业务80%以上,它们要求马士基物流提供产品从出厂、包装、陆运、海运直至到销售商手上的整合式物流服务,而且要求整个供应链都要透明,可以随时了解货物在各个环节的状态———这要求更高效、更专业的管理。

 

同时,尽管马士基物流的业务保持了30%的增长,尤其去年收购DSL(DistributionServiceLtd.)后获得了沃尔玛这个大客户使物流业务量一下子猛增了60%,但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客户———包括一些原本关系很好的大客户———都提出了强烈的“砍价”要求,马士基物流的服务价格也大大下滑,使得原本期望的大块利润大幅缩水。这也会促使马士基高层求变。

 

但马士基某竞争对手的一位资深人士却认为,在这个市场大大萎缩的年代,马士基反而是“鼓大了他的胃”,准备大举扩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高层人士承认,马士基物流的重组的确具有扩张性质。自1998年领到独资企业执照以来,马士基物流(中国)便开始了不间断的“内部扩张”。1999年公司只有200多人,两年多后增加了近3倍达到近700人,如今为了重组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招人。

不过这位人士担心,如果“市场的增长”不能“适应”公司的扩张速度,马士基物流将面临严重问题。不断萎缩的整体市场利润率日益趋薄,扩张也会使成本不降反升:现在新进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

 

这种担心正在马士基物流(中国)内部蔓延,还可能成为能摆上桌面的对重组的阻力,而拥护重组的一方则从另一个角度予以驳斥:既然是权力再分配,那么就总有人失去权力,自然就有人想阻止重组

 

也有人看法比较乐观,因为这种阵痛可以是在预计之内的,马士基绝对会咬牙挺过去

 

马士基规模巨大的重组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生在中国的重组模式,无疑与马士基物流的全球目标相契合,但业务网络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的马士基为什么首先在中国举起手术刀?说法众多,但最可能的一种归因是中国经济的亮色。

 

在马士基物流的利润饼图中,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利润源,占了全球利润总额的10%以上。9•11使得美国经济从天空到陆地到海洋,处于一片灰暗之中,而大洋彼岸的中国经济,却依然一枝独秀。

 

看见中国亮色的显然不止一家,众巨头摩拳擦掌。去年6月,美集物流分别与华东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和沈阳运输集团签署合作意向,共同开拓物流市场;东方海外不甘落后,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公司总部,在全国设立21个办事处,大力拓展其在中国大陆的物流业务;日本邮船(中国)公司继去年在上海成功地开设分公司后,正预备在天津、青岛、福州、厦门、广州、大连设立物流分公司。其他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如Exel、APL、佐川急便、日通、德国西门子也不甘示弱,纷纷在中国各地建立办事处或洽谈合资,部署设立物流网络;快递业四巨头FedEx、UPS、DHL和TNT更是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扩张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与同行们相比,马士基物流的动作“内部化”而显得低调,但长达4年的远景目标已经系统性地覆盖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可以想像,这个正在发生的重组,将成为又一桶浇向战火的汽油。

三、香港怡和物流

怡和物流集团为怡和控股全资附属机构,主要业务分为航空及船务两部分。

 

航空方面有航空代理、地勤服务、空运货站、机场支援。船务方面有船务代理、船舶管理及基建投资。

 

怡和物流集团以亚洲为业务发展基地,集团致力发展为全球主要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商。 

 

怡和物流集团拥有覆盖全球的货运代理网络,总公司设于香港,61间分公司遍布亚洲,员工逾1400人。另有过百策略联盟遍布世界各地。在内地11个城市设有办事处,雇员逾550名。 

 

怡和物流拥有覆盖全球的国际货运服务,包括:海陆空及多式联运、货件组合、门到门送递、转运及多重转运、NVOCC货运代理及预订货运服务、成衣运输、货件及港口清关、网上货件追□、货运保险等。 

怡和物流集团由于长期经营国际性货运服务,因此与国际船务及空运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集团仓库及设施遍布世界各地,帮助客户大大减低压仓货存,配送速度大大提升,减低营运成本。 

 

集团并提供特殊货运服务,例如展览会及娱乐表演、艺术品及珍藏品等。项目物流包括大型项目及货件、机场及办公室、生产线及工厂等大型项目付运。 

 

在电贸物流方面,服务对象有B2B、B2C。主要服务有:完备的订单处理及合约履行系统,包括由供应链管理至款项收纳。网上报价,提供航班及船期资料,订舱,追□订单及货运,系统连接客户化,以及与合作伙伴合办市场推广活动等。 

 

怡和物流集团近期投资项目包括:商贸港——香港国际机场物流中心(怡和物流为合资者之一)。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保税货仓、上海张江高增值工业园及马来西亚槟城仓库等。 

四、Ingram Micro(英迈)公司的物流方案

Ingram Micro(英迈)是业内知名的分销商,在中国也建立了完整、高效的物流管理体系。下面就介绍一下该公司的做法。

 

从理念上,英迈公司整个的定位就是“技术工业的后台”,是“IT产品的仓库”,要为厂商提供完整的后台服务以及外延服务。这实际上已经强调了物流对这个世界顶级分销商的重要意义。

 

英迈专门有一个部门负责物流管理,且整个物流管理过程已经高度电子化了。其物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是Impulse。这个实时的在线系统之上建筑着各种管理工具,包括库存管理、后勤学工具、库房系统、ETA跟踪、生产力管理、运费管理等。这个系统是英迈管好物流的基础,它遍布全球,使英迈全球的商品能统一调度、管理。在中国,英迈的地面网和卫星数据网覆盖了15个仓库。此外,英迈的客户服务中心(Call Center)也与该系统接连,这就形成了一个电子化的、高效的供货、订单反馈的物流体系。

 

在有管理系统的同时,英迈还引入了KPI评定体系,有系统的评定指标来鉴定物流工作的好坏,使物流管理更规范化。

 

储运是物流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库房管理、运输、送递服务、信息服务、进关、保税库管理以及增值业务。物流不是件虚事,穆军说,特别是在储运环节,有很多事情,很庞杂。所以,对于物流的管理人员来讲,必须有经验。对于公司的整个物流管理体系,管理者既要坚持严格的程序,又要灵活运用。这样才是物流管理的原则。可见,物流管理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国内很多公司将物流简化为库房管理和储运,配备的人员素质也一般,这是十分错误的。

 

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英迈将在现有物流的基础上,继续扩展服务的领域和空间。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网上购物的兴起,特别是在送递服务上需要扩展。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在服务内涵上的扩展。以前送递只送到门口, 现在要延展到桌面。特别是对于电子产品,很多客户需要安装。此外,还有代收款服务,英迈在这方面正与Dell合作。第二,越来越深入客户。以前英迈不做直接客户,但现在也在发生变化,对于行业客户,英迈送货上门。第三,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向它们提供物流管理服务,使得集成商不再需要库存。第四,与网上购物的站点合作(如8848等),做它们的后台物流。以上这四点都是英迈正在做的。

在一年内,英迈还将不断提升物流的管理水平,并使物流平台成为赢利和服务的平台。首先,要继续提高服务水准和服务能力;其次,扩大覆盖范围,在没有仓库和办公室的地方寻求发展;第三,服务深度要加强。以前很多服务都是免费的,但不少顾客需要特殊的服务,因此要开通有偿的、增值的服务,如快递、安装等。第四,把服务能力和Call Center连接起来,卖服务给厂商、网上直销公司、大型集成商等。穆军说,第四方面不少公司都在尝试,是很有前途的生意。例如 ,一家公司(品牌商)需要Call Center和后台的东西,就可以利用英迈的设备,就可以向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如派送、收款、技术支持等。英迈现在足以把这些东西(物流、客服中心等)集成在一起,提供一个非常综合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用于自己,也可以用于别人。英迈正在与Dell、Intel等就此合作。

五、国外知名企业物流发展借鉴

先进国家知名企业物流发展形成了三个典型的发展战略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第三方物流模式,即发展成为一家以物流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第三方物流方式。如从交通运输和邮电业企业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从制造企业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美国橡胶公司的物流公司。第二种模式是企业服务物流模式,即发展成为以企业物流服务为主体的企业物流方式。如美国沃尔玛建立和发展快速物流供应系统就是为了强化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关系,共享信息资源、创造新的价值。第三种模式是服务外包物流模式,即发展成为企业将全部物流服务外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企业物流方式。如美国杜邦公司将其北美的物流业务全部交给了APL公司。

 

(一)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和发展物流,把物流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物流运作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发展的过程。如从日本资生堂公司的物流组织的演进来看:从没有专门的物流组织到设立物流部;从物流部的简单职能,到物流部的职能扩展;从物流部到物流中心的建立;从一个赤羽物流中心到多个物流中心;从物流中心到建立公司物流总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递进和发展过程。而从物流运作管理来看:从原有的物流运作管理流程到物流部新职能化的物流运作管理流程,到物流中心的运作管理流程,再到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物流运作管理流程,也同样呈现出一个系统发展进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资生堂公司物流运作管理的过程发展,始终是围绕公司经营发展需要进行的。资生堂公司的经营发展过程决定了物流运作管理的发展进程,日本资生堂公司物流运作管理的重要启示就在寻:抓住了物流运作管理的本质内容——企业物流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二)注重战略创新:注重战略创新是日本菱食公司物流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是:第一,“新物流”成为日本菱食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与“新经营”和“新管理”一起构筑了公司的核心发展能力。因此,菱食公司物流的快速发展,首先就在于能够从核心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物流发展问题。只有从战略高度审视物流发展问题,才能真正打造企业的物流核心能力。第二,物流发展战略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公司经营环境和资源的科学评价基础上的。纵观菱食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物流发展战略的内涵都源于公司经营发展需要,源于公司经营环境与经营资源的正确评价与科学决策。只有科学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环境与资源,才会有发展战略的正确决策。第三,物流发展战略是借助具体的战略措施来实现的。没有合理有效的战略措施,就不能实现战略目标。任何企业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战略目标、战略内容与战略措施的关系,制定科学的战略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不断兼并合作,实现企业物流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整合物流能力,创造新的物流价值:英国金鹰物流公司与国际物流公司合并创办Exel物流公司,将前者的运输能力和进口产品供应设施管理经验与后者的零售中心和流水线作业的物流管理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强化了三大市场增长因素,带来了高达35亿英磅的年收入。

展开积极并购,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德国国营邮政出资11.4亿美元并购了美国大型的陆上运输企业AEI,把自己的航空运输网与AEI在美国的运输物流网合并统一,增强竞争力。美国的UPS并购了挑战航空公司,将自己在美国最大物流运输网与挑战航空公司在南美洲的物流网相结合,实现南北美洲两个大陆一体化的整体物流网络。

 

建立战略联盟,优化物流服务:经济全球化带动物流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企业物流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网络技术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全球物流动态信息,调动企业物流网点,构筑起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与相关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优化物流服务。如德国最大的货代公司辛克集团与日本重要物流企业西浓运输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全球物流业务的优质服务。

建立物流园区,实现企业物流协同化发展:物流园区一般是多家物流(配送)中心的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多功能的物流集结点。通过逐步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集聚于此,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企业物流的专业化和互补性。日本已建成20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平均占地约74万平方米,韩国已建成两个物流园区,战地都在33万平方米,德国的不来梅物流园区占地在100万平方米以上,荷兰14个物流园区,平均占地44.8万平方米。

 

(四)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企业物流现代化发展

 

一是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和提升企业物流的技术能力。典型企业是美国联邦快递(FedEx)公司。该公司1973年开始营运,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快递运输公司。该公司营运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并发挥电子信息与网络化技术。

 

二是运用新技术降低物流资源耗费。通过供应链管理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物流发展模式,实现物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发展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了机遇。绿色物流就是以绿色环保思想为指导,广泛应用绿色技术设备,对绿色商品实行绿色储存、绿色运输和绿色包装的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新模式。现代企业绿色物流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物流系统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三是运用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目标合理化、作业规范化、功能集成化和技术一体化。

 

 

第二节  国内知名企业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宝供物流企业集团的成功之路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是国内第一家注册成立的物流企业集团,以其超前的物流服务理念、遍布全国的运作网络、一流的质量保证体系、全程的信息服务优势、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丰富的物流实践经验以及强大的学习型、知识型物流人才队伍,为40多家跨国公司和十几家国内大型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一跃成为中国第三方物流的“璀璨之星”。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的成功之路必将成为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的重要案例。它的发展轨迹,或许会为那些依然在茫茫迷雾中探索的国内新兴物流企业解释许多心存以久的困惑.

 

(一)“七个第一”

 

刘武——现任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总裁,1985年到汕头供销储运公司工作。在近10年的工作中,他深刻感受到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储运存在许多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一项简单的物流业务,往往要好几个供应商承担才能完成,铁路只管发运,车队只管运输,仓库只管收发货,相互之间既没有信息沟通,又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标准。这种状态便客户涉及许多供应商,中国环节繁琐,有了问题相互推诿责任,不利于运作和管理,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1992年,刘武在广州承包了一个铁路货物转运站,以“质量第一、顾客至上、24小时服务”的经营特色,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服务,独立承担风险和责任,避免或减少许多中国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运作和管理的效率,便转运站在全国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商业信誉。

 

转运站独特的运作模式和良好的质量服务保证,也吸引了国外企业的极大关注。1994年,美国宝洁公司进军中国市场,首先选择了拥有良好声誉的货物转运站,开始第一次合作。转运站按照严格的GMP质量管理标准和SOP运作管理程序,将宝洁的产品快速、准确、及时地送往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点。用刘武的话说:“我们像照料婴儿一样细心呵护每一件产品。”宝洁的发展,也正像婴儿的成长一样,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中,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成熟。

 

1994年10月18日,为了进一步满足客户市场发展的需求,刘武注册成立了广东宝供储运有限公司,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中心构建全国性的运作网络体系,开始规模化、网络化经营。

 

1995年和1996年,刘武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苦练内功:狠抓内部人员培训和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GMP和SOP标准管理,全面提升业务运作质量,完善宝供品牌服务形象。

 

1997年,刘武率先在国内建立起一套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物流网络信息系统,实现物汉数据的在线实时跟踪,并与客户信息共享,实时了解运输、仓储等物流信息,使宝供拖把流服务实现了质的飞跃。同年,宝供公司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物流技术与管理发展高级研讨会”,明确以“知识和科技”来规范企业运作,用“最先进的理念”来引导企业发展。

 

1998年和1999年,刘武全面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国内物流市场,不断增加运作网点,相继在澳洲、香港、曼谷、北京、上海等国际国内大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1999年10月,经国家工商局批准,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2000年,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和观念,大力拓展物流配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物流解决方案等新型物流服务,全面扩充物流服务领域,成为40多家跨国公司和十多家大型企业的战略联盟伙伴。

 

如今,业界对中国运用现代物流的理念的发展,用“七个第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

 

第一个在中国运用现代物流的理念为客户提供全程物流服务;

 

第一个在中国建立覆盖全国的物流运作网;

 

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物流信息系统;

 

第一个在中国将GMP的质量保证思想运用到物流运作上;

 

第一个在中国创立物流企业集团;

 

第一个在中国将产、官、学、研相结合,每年独资举办物流技术与管理发展的国际性高级研讨会;

 

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物流奖励基金。

 

(二)以超前的理念创造领先优势

 

而今,宝供物流企业集团,作为最早在中国提供一体化增值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严格遵循“控制运作成本、降低客户风险、全面提升物流服务质量,使客户集中精力发展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客户最佳战略联盟伙伴”的超前物流服务理念,向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优势的特色物流服务:

 

首先,大力推行“量身定做,一体化运作、个性化服务”模式。

宝供打破传统业务分块经营模式,在各大中心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建立强大的、遍布全面的物流运作网络,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服务广泛集成,为客户“量身定做”,提供“门到门”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以及其他增值型服务。

 

通俗地讲,第三方物流就是当好客户的“管家”。因此,要根据客户的生产及销售模式,全面规划物流服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整合物流供应链,支持灵活多变的市场营销策略,以降低物流成本,提供客户核心竞争力。如在为北京某公司服务时,宝供营运管理部通过与对方物流部沟通,根据企业的要求与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全面的物流运作方案:将原有的全国20多个仓库以及管理机构简化至十几个,从原材料的采购、运输方式、仓库管理、配磁冤包装等进行一条龙规划与运作管理,并为客户提供基于INTERNET的全国货物实时查询的物汉信息服务,支持客户“零库存”策略,高效扩充分销渠道,以“低成本、高效率”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

 

其次,广泛采用具有国际水准的SOP运作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GMP体系。

 

宝供有一套完整而严格的运作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即SOP标准操作程序及GMP标准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规划业务部门的运作标准,宝供建立了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各类标准操作程序,即SOP。任何岗位上的任何事,SOP都有详细的规定。通过SOP的正确执行,确保业务运作不会因个人的因素造成服务品质的不同,确保GMP质量体系的实施和实现。

 

GMP标准是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颁布的有关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的法规性条例。宝洁公司采用的就是GMP质量管理体系,它要求所有运作过程必须严格符合GMP标准。在与宝洁公司的合作中,当时为了适应宝洁公司严格的质量要求,也为了建立健全宝洁自身严格的服务质量体系,1996年,宝供公司以GMP质量为蓝本,根据GMP的13个关键要求,宝供制定了一套相应的系列化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将每项要素的具体标准及时要求汇编成《质量管理手册》,全面施行。 同时,在公司总部专门设立质量管理部,具体落实贯彻《质量管理手册》,从而使每一项业务运作从作业开始就有质量控制和跟踪、充分保证业务运作质量稳定可靠。此外,在公司内部还大力宣传“重质量,讲管理”的风气,要求每位员工都要树立明确的质量意识,人人都有质量职责,使GMP成为宣判供的服务标准和品质保证,成为宝供的品牌形象。

 

几年来,公司的铁路运输货物缺损率控制在万分之一左右,公路运输和仓储缺损率为零,铁路运输时间达标率在95%以上,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赞许。2001年初,宝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对宝供刚刚运行半年的姬堂2仓进行了GMP评估,宝供便取得了96分的优异成绩。此外,重点提供国内领先的基于VPN系统的物流信息服务。

 

早在1997年,宝供就在国内率先得出并建成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全国联网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使宝供总部、六大分公司、40多个运作点实现内部办公网络化、外部业务运作信息化,并实现仓储、运输等关键物流信息的实时网上跟踪。

 

1998年,完成关键客户与宝供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客户可通过宝供信息系统实时管理和控制不同区域、不同仓库、不同类型、不同产品的库存,制定最佳营销策略。同时,实现了“客户电子订单、一体化运作”的电子商务初步目标,极大地简化了商务流程,提高了业务运作效率。宝供信息系统也因此被Intel、IBM、Microsoft等信息技术的巨头们称为“B to B的电子商务典范”,并在亚洲地区进行经验推广,成为许多大型国际信息技术研讨会研究讨论的重要内容。

 

1999年,建立业务成本核算系统和基于VPN电子数据交换平台,采用XML技术进一步提升与客户的电子数据交换水平,实现数据无缝交换与连接,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如各类精力报表、运作咨询服务。

 

2000年,宝供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构筑了基于联盟化、集成化、网络化的VPN物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大力开发整合客户供应链和支持电子商务运作的新系统,在通过XML技术与客户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宝供的信息服务和业务运作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三)宝供的未来之路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物流业,为迎接21世纪物流业的挑战,宝供积极研究制定了新世纪的发展战略。

 

1、观念领先战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观念的更新。要在中国乃至世界物流业中赢得领先地位,首先要在观念上领先。宝供将投入相当资金创办一流的物流学校和一流的物流研究中心,通过广泛的物流研究与学术交流,深入揭示物流理论的深刻内涵,研究现代物流运作模式,改革和更新物流理念,并指导物流实践,“用一流的观念,创造一流的物流服务。”

科技支持战略。21世纪是知识和科技的时代,专业经、细致化、科学化的物流知识将成为客户物流体系改革、整合、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如各种条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分拣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将成为物流运作的重要工具,“知识化和科技化物流”将成为宝供服务的主要特征。

 

2、服务创新战略

 

一方面,引导物流服务朝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把物流诸多环节、服务类型进行系统整合,将不同货运公司、仓储公司以及社会资源进行物流资料整合,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适应21世纪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改变传统企业的单一成本竞争策略为差异型、个性化的物流特色服务原则。

 

3、人才效益战略

 

公司将遵循发挥“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突出“人才效益”优势,广泛汇集和吸引一批包括教授、博士、硕士在内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科技化、现代化的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未来公司的管理人员,要不百分之百具有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公司内部严格贯彻执行完善的培训和激励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选拔、晋升和奖励工作成绩显著的员工,将公司利益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建设一支灵活精干、协作高效的知识型人才队伍。

 

4、联盟发展战略

 

强调在供应链的诸节点之间植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实施企业联盟化战略。宝供将在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群、相关行业之间广泛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通过联盟的力量获得竞争优势。

 

总之,21世纪的宝供将凭借规模经营优势、专业化优势、知识人才优势和个性化服务优势,有效地为客户节省投资和费用,减少库存、降低风险,提供增值服务,使企业集中精力于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形象,从而成为客户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伙伴。

二、中远国际货运公司走向综合物流

(一)现状

 

中远国际公司货运目前承担多种业务的角色,开展很多业务,从事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经营人,特种运输,综合物流方案设计,中远集装箱运输区域管理。

 

此外,通过控股和合资企业的方式还介入到船舶代理及其它航空运输等方面。

中远国际公司业务的网络目前遍布国内各地及海外,拥有物流服务所必须的场站、车辆、航运渠道畅通,开辟众多联运方式线路,拥有客户资源,网络目前在全国29省、市、自治区,三百多个货运网点,国外利用中远集团代理网络建立了在日本、美国、欧洲、南非、澳洲及其它地区网络代理的建设。   

 

拥有30个场站,堆场面积140万平方米,仓库面积8万平方米,各类货运车辆14万。中远目前已经发展到拥有集装箱船118艘,21.76万箱位,国际班轮航线58条,每月从中国各港开出298个航班,挂靠国内外80多个港口。 开辟海铁线路及珠江长江驳线路。

 

拥有比较多的客户资源,从中远货运目前现状来看,具备很好的发展综合物流服务基础条件,作为全球物流网络主要环节之一的陆上物流服务网络及国内物流业务将由中远货运具体进行。

 

(二)整体中远货运物流经营战略

 

这里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1、以场站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

 

以物流中心为基础,构筑城市间的运输网络。建立全国性的物流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行业主业,建立全球物流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全球物流服务。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已经组织开发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对物流市场的开发,以扩大服务范围和规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中远集团目前主要是完善服务设施。以主要港口及内陆中心城市为主,适时将中远货运在各地的场站、仓库改建为物流中心,同时通过采购和协作,建立物流服务枢纽,以进一步扩大物流服务的规模,提高区域物流服务水平。

 

根据中远货运物流中心建立情况进一步完善物流设施,同时视情况将部分现有仓库进行改造,以适应多货源、多批量、小批量多批次的仓储要求,目前中远货运在国内几个地方进行仓储改造,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物流业务的需求。

 

此外,由于运输和仓储业务的重要环节,物流业务的产品配送需要多车型、多吨位结构的车辆,我们将随着物流业务的开展,不断在全国范围内调整中远的汽车运营布局,完善其车型结构以满足客户需求和自身业务发展需要。

 

2、以物流中心为基础,构筑城市间的运输网络

 

中远货运在主要大城市建立物流中心以后,我们以企业的配送业务为基础,开展城市间的快速运输服务,丰富扩大物流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为社会提供优质、快捷、便利、周到的服务,利用中远货运自身的业务大力开展网点优势运输业务的市场开发,加强城市间的运输成本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物流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加入各类的货运运输服务网络,寻求合作。

 

3、建立较为全国性的物流服务网络

 

当中远货运的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远货运将以遍及全国的业务网点为基础,以全国统一的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手段,将中远货运的物流中心与网点联接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建立全国性服务体系。

 

4、以国内的物流网络为基础,建立全球物流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全球物流服务

 

结合现有的遍布全球的代理网络,利用中远货运具有极强竞争力的集运服务业务,在国外商洽合适的物流企业,建立中远货运集运的全球物流业务结合服务网络,实现物流服务的全球化。中远更多是拼箱业务,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有物流特色的一个海运服务的一个手段,因此中远想通过这种集约业务的开始,适时地在海外商洽物流企业,在国外建立全球物流 服务网络。

 

5、组织开发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信息系统及信息管理成为全社会、全行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中远货运发展物流业务的前提。中远对电子商务认识比较深,特别是感受到物流的服务必须信息系统先行,整体物流需要快速敏捷的反应,这一点除了信息系统,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以外,别无其它的途径可以解决这种问题,因此中远货运在解决我们的货运订仓系统之外,已经逐步开发基本上完成全国代理仓储管理及汽车调度系统,在年底将会在四个系统基础上建立中远货运的一个整体的物流平台。同时也考虑跟海外一些企业进行联合和探讨怎么吸收目前比较成熟物流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验,在航运企业向物流企业发展转变过程当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002年1月8日,中国远洋物流公司在京宣告成立。中远物流公司总经理叶伟龙说,新公司的成立是中远集团为迎接WTO的挑战,推进其“由全球承运人向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

 

有人士就此评论说,国内物流市场风起云涌,在全球拥有庞大运输体系的中远集团此次另外成立物流公司,意味着我国传统的运输企业觉醒,开始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中远物流借助中远集团的“巨人”体魄,大有占领中国物流市场之意。

 

(三)“巨人”体魄、强势整合

 

中远集团毫无疑问是国内运输仓储业的老大,有着庞大网络体系。在企业追求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今天,现代物流的崛起要求传统运输企业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中远物流是中远集团经过长期酝酿后推出的一部力作。

 

中远集团近年来在现代物流经营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且取得了成绩。中远集团以国际化的远洋船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包含300多个站点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功能齐全的信息系统;拥有营运车辆1222辆,其中集卡车850多辆,物流车339辆,大件运输车32组;仓库和堆场154万平方米;成功开行了6条以“中远号”命名的集装箱“五定班列”。与此同时,他们培养造就了一支现代物流和船舶代理专业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有多年实际经营和运作物流业务的丰富经验。

 

在运输网络方面,中远形成了 “两纵四横”的海铁联运通道,为内陆货物的出运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大连-长春、天津-西安、上海-重庆、上海-成都、青岛-西安、青岛-郑州的6条全集装箱“五定班列”中,中远占领了70%的份额。同时,中远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构建了支线运输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干线班轮运输业务。

 

在庞大网络支持下,中远集团已为上海别克、一汽捷达、神龙富康、上海桑塔纳、沈阳金杯等企业,提供了进口汽车散件的远洋运输服务,与众多汽车生产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中远与海尔、科龙、小天鹅、海信、澳柯玛及长虹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中远与科龙和小天鹅合资成立了安泰达物流有限公司,这是我国首家由生产厂家与物流服务商合资组建的家电物流企业,此举在国内家电物流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物流方面,中远在两年中先后中标,承担了秦山核电三期工程、江苏田湾核电站和长江三峡工程的物流运输项目。

 

在具备了“巨人”体魄后,中远集团开始整合内部物流资源,成立现代物流公司,为国内外广大客户提供现代物流、国际船舶代理、国际多式联运、公共货运代理、空运代理、集装箱场站管理、仓储、拼箱代理;铁路、公路和驳船运输、项目开发与管理以及租船等服务。

 

(四)谋篇布局、中远先打信息牌

 

2002年初中远物流公司的成立,主要是将原中远国际货运公司的物流部分、中国外轮代理公司的整体合并组建而成。重组后,中远物流公司作为公共物流服务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外广大货主,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作为国际船舶公共代理人,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外广大船东。重组之后,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为国内外广大船东服务的功能将更加齐全,服务范围更广,服务手段将更加多样化。

 

成立中国远洋物流公司,是中远集团发展现代物流事业的一座里程碑。中远的目标是:做中国“最强的物流服务商,最好的船务代理人。”

 

他说:“中远物流全系统要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有效整合物流资源;以传统运输代理业务为基础,做大做强综合性的运输服务体系;为国内外广大船东和货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中远物流将加大力度,构建物流业务体系,树立中远物流品牌,增强物流项目设计和管理能力,重点拓展汽车、家电、项目和展品物流市场,积极开发冷藏品、危险品等专项物流领域。近期他们还将开辟2条中远铁路专线;依托高速公路网,逐步建立完整的、全方位的国内干线配送和城际快运通道;发展国际航运代理市场,促进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三大集散中心的中远物流空运网络建设。中远物流系统将在管理创新采取务实的举措,以建立完善新的绩效评价体系为核心,加快培养物流骨干人才,有效激励传统业务和新业务的快速增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适应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现代物流服务的新要求,中远物流开发了“5156.com.cn”物流网站,将“网上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网上汽运调度信息系统”和“网上订舱信息系统”、“网上结算”等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为客户提供便捷的网上物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为物流项目的开发和运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叶伟龙表示,中远物流今后将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建立完整的网上货运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中远物流船代数据中心,强化中远物流的客户服务水平,拓宽中远物流的服务范围和收入渠道;完善现代物流应用系统,完善“5156”公共信息平台,为一般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同时,建立以北京物流总部为中心,覆盖八个区域公司的中远物流专网,逐步将“5156”物流平台建设成为中远物流业务操作、项目管理、客户服务及应用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开发个性化物流信息系统,为重点大客户提供物流服务。中远物流已经开始为厦华三宝电脑、厦华手机、百事可乐、本溪钢铁、上海通用汽车提供物流信息服务,并且正在为安泰达(科龙、小天鹅)物流项目实施物流信息系统。中远物流计划2002年再为2到3个大型物流项目实施物流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3年后,国内物流市场将全面对国外物流公司开放。中远物流的成立显然是为了抢占先机。那么中远物流将推行什么市场和产品战略?

 

中远物流将把发展重点放在国内,锁定三个目标市场;巩固已有的客户资源;开拓国内大中型跨国企业物流市场;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后需要寻找国内的物流供应商,中远物流利用即将形成的优势,即和外来公司合作又进行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中远物流将做好四大产品物流的品牌服务:加强汽车物流服务,目前中远已经为我国主要的汽车组装线提供了物流服务;开拓家电业物流服务。

 

我国家电物流市场规模大,在与科龙、小天鹅、海尔等公司成功合作的带动下,重点开拓这一市场;扩大展品物流服务,目前中远已利用海运的优势,开展了跨国境的展品物流服务,今后以北京、上海、广州为重点区域大力开发国内展品物流业务;延伸项目物流服务领域,中远物流将在已实施的核电项目、三峡工程设备运输等多个大型物流项目的基础上,逐步挺进新的领域。

三、北京中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简介

 

北京中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中储物流在线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其主要股东为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储物流在线。

 

北京中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是专门从事物流业务,包括为客户提供全过程物流解决方案,组织全国性及区域性的仓储、配送、加工、分销、国际货运代理、信息等综合物流服务。为客户选择合理的运输及配送方式,以合理的物流成本提供最佳的物流服务。

 

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在全国中心城市和重要港口设有子公司及控股公司100多个。总资产60亿元,形成了以仓储为依托,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多式联运为纽带,以计算机联网管理为手段。以仓储配送、代理分销、国际货运代理、综合配套等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为内容的多维立体服务体系,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展物流延伸业务。

 

  (二)中储物流服务项目:

 

1、国内集装箱、散货的汽车运输

 

2、仓储及相关服务

 

3、货物分拨、派送

 

4、国内、国际货运代理

 

5、进出口货物内陆转运

 

6、CY、CFS服务

 

7、代收汇票服务(部分地区)

 

8、国内综合物流服务

 

9、电子商务配送服务(B2C)

 

10、客户物流解决方案设计

 

11、紧急货物汽车运输全程跟踪查询

 

12、仓库条码信息采集及EDI

 

中储物流运输方式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上运输和航空运输等多种方式。

 

(三)中储发展现代物流的综合优势

 

1、硬件优势

 

(1)规模收益

 

中储占地面积1300万平方米,货场450万平方米,库房200万平方米,仓储面积总量居全国同类企业之首。与新建物流企业相比,中储的成本极其低廉,具有大批量中转和多批次、小批量配送的先天优势,具备将仓库转变成大型物流中心的条件。便于各类企业物流业务的集中管理,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2)经济便利的铁路专用线

 

中储的各物流中心共有铁路专用线129条,总长144公里,与全国各铁路车站可对发货物,存放在中储仓库,无论从产地出货,还是在消费地进货,客户都能获得铁路运输直接入库的经济、安全和便利。这是形成中储全国物流与区域配送相结合的服务特色的重要基础。

 

中储的库房、货场都有龙门吊和行车覆盖,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系数,降低了人工成本。

 

2、全国的网络优势

 

中储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理顺了产权关系,形成了集团公司的框架。中储所属64个仓库分布在全国各大经济圈中心和港口,形成了覆盖全国、紧密相连的庞大网络。

 

中储利用这一网络,不仅提供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还有效地整合商流资源,成为金属材料、纸制品、化肥等生产企业的代理分销商。物流重在网络,因为没有网络,就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单证和结算体系,就不能真正做到门到门服务。

 

中储有一个天然的网络,这是跻身市场、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基础。

 

3、较强的增值服务功能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传统的储运功能和硬件设施优势逐渐被市场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和增值服务能力所取代。

 

增值服务主要包括能简化客户手续,带来便利性的服务;通过物流中间加工,创造价值的服务;合理组织,降低物流总成本的服务等。中储目前的增值服务主要包括现货交易及市场行情即时发布。

 

中储的20多个仓库根据区域经济的需要,成为前店后库式的商品交易市场。包括:金属材料、汽车、建材\木材、塑料飞机电产品、纸制品、农副产品、蔬菜水果\日用百货等市场,在中储网站上发布全国各大生产资料市场的实时行情。

 

4、物流的中间加工

 

中储的各大金属材料配送中心都配有剪切加工设备,如在天津与上海宝钢/日本三菱商社合资兴建的天津宝钢储菱物资配送有限公司,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从日本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材横剪、纵剪生产线,年加工能力10~12万吨。

 

5、全过程物流组织

 

中储凭借40年的储运经验和专业的物流管理队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用户设计经济、合理的物流方案,整合内外部资源,包括:不同运输方式的整合、仓储资源和运输资源的整合、跨地区资源整合等,组织全程代理和门到门服务,实现全过程物流的总成本最低。

 

6、形式多样的配送服务

 

(1)生产配送。作为生产企业的产成品配送基地,为生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原材料及产成品配送到生产线及全国市场的配送服务。如中储的天津唐家口仓库、陕西咸阳仓库等为周边的彩电生产厂提供配送服务。

 

(2)销售配送。生产企业在产品出厂到销往全国市场途中,中储担当其地区配送中心的角色。生产企业将产品大批量运至中储各地的物流中心,由中储提供保管及其众多销售网点的配送服务。如海尔、澳柯玛、长虹等产品已通过中储各地的物流中心销往全国市场。

 

(3)连锁店配送。为超级市场和连锁商店提供上千种商品的分拣、配送服务。如上海沪南公司为正大集团易初莲花超市提供随响随到的配送服务。

 

(4)加工配送。中储的许多物流中心为用户提供交易、仓储、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务的一条龙服务。

 

(四)中储的客户

 

中储近年紧贴市场,根据不同客户对物流的需求,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大力发展全程物流代理、现货交易市场及行情实时发布、国际货运代理、配送等业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中储现有的客户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经销企业;,第二类是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第三类是生活资料生产企业;第四类是生活资料的零售企业。

 

第一类客户,包括金属材料、建筑材料、汽车、木材、机电产品、塑料、纸制品、化肥等生产及批发商,以金属材料为主。由于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改革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仓库变为前店后库式的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有大中型金属材料市场近10个。客户包括:宝钢、首钢、鞍钢、武钢、邯钢、包钢、攀钢、浦项制铁、晨鸣纸业、一汽、二汽、天津汽车厂等。提供交易、仓储、加工、配送、信息等一条龙服务。中储目前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等各大地区金属材料市场的年交易额达300亿元。

 

第二类客户主要是国家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已承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北京首都机场改扩建、来宾电厂等数十个国家重点工程大型设备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服务内容包括:揽货、订仓、报关、报验、保险、接运,集装箱拼、装、拆箱,分拨、仓储及配送服务。

 

第三类客户主要是生活资料生产企业。最典型的是家电生产企业,如海尔、长虹、康佳、厦华、澳柯玛、LG、美的、厦新、爱立信、百威、青岛啤酒等。这部分新客户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中储带来的,主要提供生产和销售配送。如中储南京仓库成为长虹在江苏地区的配送中心,海尔将天津南一仓库和石家庄东三教仓库作为其华北地区的配送中心。  目前这类业务的发展很快。为提高服务质量,中储为客户及时提供在库及在途信息。

 

第四类客户是商业批发和零售企业。提供仓储、分拣及配送服务。

 

(五)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实现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业跨越   

 

面对新经济给传统产业带来的严峻挑战和物流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传统储运业务将退居从属地位,具备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的新兴物流企业将成为行业的首领。中储的目标是充分发挥中储股份的龙头作用,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及中储的内部资源,采取收购、兼并等手段,实现全国合理布局,建成一批与现代物流需求相适应的物流中心,进而推动中储整体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步伐,与国际接轨,再造中储,建成服务一流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此,中储加快了系统信息化建设,投资成立“中储物流在线有限公司”,目的是将虚拟的电子网络和有形的物流网络有机结合,整合国内外资源,提升传统业务。

 

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首先完成系统内部物流网建设,包括数据源、单证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再造业务流程,通过对传统企业的电子化改造,使之成为能够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的数码仓库。实现以电子化配送中心、仓库、运输网络为基础,以数码仓库完备的现代物流组织为纽带,以中储电子商务物流平台为核心,横向联合运输网络系统、纵向连接行业分销系统,建立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和分销电子商务网络体系。

四、中国外运集团---物流升级

  2001年,集团的经营和效益都取得了近几年最好的成绩,实现税前利润7亿多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7%。

 

今年,中外运一方面要加大总公司物流部对集团物流业务的统筹规划,确保对跨国跨区域大客户的一体化物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鼓励各子公司在本区域和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物流业务。去年,中外运物流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批新的物流中心在各地建成,物流组织建设也有了突破,16家省市子公司成立了物流分部,为发展规范化的综合物流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还初步建立了以大客户服务为先导的服务模式,建立了各子公司之间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需要为目标的跨省区合作体系。通过物流业务,带动了公路运输、拼箱等传统业务的发展。

 

(一)外运集团的历史和现状表明中外运具有升级为现代大型物流集团的有利条件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外运是国家授权的独家代表我国外贸企业与国内 外的海、陆、空运输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综合运输服务的公司,其运营模式有三大特点:

 

第一、在服务对象上,中外运从创办之初为我国进出口大型外贸公司服务,发展到目前为社会客户全方位提供全国化和全球性综合运输服务的企业。

 

第二、在服务内容上,中外运承担了运输、仓储、配送等综合性的运输服务,与单纯从事某一项运输的企业有着明显的服务内容区别,在这种意义上,中外运更具综合物流的特性。

 

第三、在服务方式上,中外运是一个拥有全国性网络系统的和对接全球性网络系统的综合性网络化公司,它通过国内外两大网络传递的物流信息,与国家计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定期协调和调配运力,建立了与现代物流公司运营十分接近的运营方式。 同时二十年前,中外运就开始了国际多式联运业务,进入了综合物流的初级阶段,它已是一个准物流大型企业,并且在与国外运输公司、航空快递公司和综合物流公司合资合营中吸收了当今世界大量的现代物流网络运营的技术手段。

 

(二)发展现代化的综合物流是中外运集团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企业"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为了确保21世纪外运集团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的发展,1998年集团总公司决定与社会专门的咨询公司合作,开始了集团发展战略的研究。经过一年多深入、广泛的调研和论证,中外运确定了集团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并制定、通过了《中国外运集团发展战略纲要》。《纲要》要求:中外运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即从2000年到中外运从一个传统的外贸运输企业建成由多个物流主体组成的、按照统一的服务标准流程和规范体系运作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性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企业转型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经营机制,包括企业决策机制、运行机制、用工机制、分配机制和约束监督机制等。

 

为此,中外运还制定了集团发展战《纲要》的实施步骤。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到2010年使外运集团达到国际一流物流企业水平的战略目标。

 

(三)外运集团的物流服务理念

经营理念是对外运集团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传统、经营思想、企业文化,理想追求等多种因素的高度概括,是集团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在我们"二次创业"的历程中,集团的经营理念是: 我们今天和未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以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为目标,为客户提供安全、迅速、准确、节省、方便、满意的物流服务。

 

1、“以客户为中心的”物流精神

 

传统的运输及仓储业务,只是向客户提供单一的服务,而物流业则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出“量体裁衣"式的、灵活的综合服务,所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去完善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项中心原则。

 

2、以“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为根本的服务目标

 

能否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是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我们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我们提出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绝不是要通过简单地降价或以低质量的服务去实现的,而是通过高品质的运输配送、信息服务和供应链管理,努力实现客户的“零库存”,从而减少客户的资金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等各项费用,通过优化客户的资金流配置和生产决策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外运自身也获得合理的利润。

 

3、以“伙伴式、双赢策略”为准则的物流服务模式

 

现代物流服务要求第三方物流致力于与客户建立“利益一体化”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双赢策略”求得双方的共同发展。

 

4、以“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价值取向的物流宗旨。通过物流的服务,将会降低社会成本、减少资源消耗,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实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物流宗旨。

 

(四)经营特色

 

快件收入已成为中外运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该公司在2001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1亿元,同比增长35.66%;实现主营业务利润9.18亿元,同比增长24.39%;实现营业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27.95%;实现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30.51%;每股税后利润0.7573元,分配预案为10送1转增1派2元(含税)。  

 

从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来看,主要来源于三大块,一是货运代理收入2.92亿元,二是快件代理收入11.60亿元,三是其他收入0.19亿,由此可见,快件收入已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从报表中可以看出,该公司在国际航空快递业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有接近50%的市场份额,具有一定的垄断利润的特征。而此项业务又最终是通过其持股50%的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来获得利润的,虽然公司只持有50%的股权,但是由于敦豪公司的董事长、财务负责人、人事负责人均由外运发展派任,所以外运发展将其纳入了合并会计报表。

 

正是此公司为该公司的利润带来了增长,报表显示,敦豪公司在2001年度的收入为10.32亿,实现利润为2.2亿元,这就为该公司贡献了1.1亿元的利润,占外运发展在2001年度2.31亿元利润总额的47.62%。由此可见,该公司的业务有依靠某一行业的兴衰和某一控股子公司的趋势。

 

世纪之交,中外运作为一个具有50年发展历史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已启动了一个迈向现代物流的跨世纪系统工程。

五、招商局物流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提供物流服务为专长,以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优势,以遍布全国500多个城市之配送网络以及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之货物代理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企业,在国内物流业享有盛誉。

 

作为招商局集团发展现代物流的载体,招商局物流一直致力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以求共同发展;力求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信誉去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最终实现“成为中国标志性的物流企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开放的市场将使我们直接面对一个强企林立、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物流生存空间。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公司以“低成本运营、亲力亲为、与客户共同成长”为经营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倡导企业团队精神,各项工作均取得可喜进展,招商局物流正以全新的面貌融入中国的物流行业中。

 

作为资源型的物流企业集团,招商局物流集团拥有与物流相关的公司二十家,涵盖第三方物流、运输、仓储、代理、理货、报关等物流的主要环节。其资产规模达22.35亿人民币,主要的基础设施包括:

总吨位达380万载重吨,各类船舶达41艘,包括近海远洋航线的大型运输船队。

 

座拥深圳西部港区三大港口:蛇口港、赤湾港和妈湾港。集装箱堆场10万平方米。

 

可支配现代化立体仓库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其中,拥有的油库、气库总容量达9万立方米。还有7个共9000吨级专用油气码头。

 

拥有各类大型集装箱运输车辆近300辆,可实现国内运输、中港直通运输及危险品运输。大型集装箱车辆中,国内运输车辆近200辆,油、气罐车及深港两地运输车百余辆。另有专用油气运输船只3艘。

基于Internet并集成SAP、IBM、INTEL高端技术为一体的物流信息系统。

 

拥有有客运出租车460多辆, 在深圳市客运行业名行第二。

 

拥有一批先进的修理设备和一支技术精湛的修理队伍,是多家保险公司指定的事故车辆修理定点单位和国内外汽车商的特约维修点。

 

金融业务主要从事资本市场中的项目策划、投资分析以及集团发展业务,通过各种金融投资运作,参股了国内二十多家公司的股份,致力于资本市场上的良好表现。

 

招商局物流旗下多间公司拥有国际一级货运代理执照、百余个可承运海关监管货物的司机本、近百个中港直通运输牌照、以及提供报关业的的报关部等,可以国内、外大型进出口商及国外零售业采购集团的进出口业务提供进出口物流服务。

 

具备经营石油产品及化工危险品的资格,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液化石油气(LPG)、柴油、汽油、燃料油、船舶用油、化工原料等石化产品及石油机械设的进口、销售、中转和储存服务。

 

其中,深圳外轮代理有限公司成功获得英国标准局(BSI)认证,并有五间公司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为客户服务的案例包括:

 

1、为零售商提供的物流服务 合作内容 为某连锁超市提供大型配送中心的全面运营管理和配送服务。

 

进展情况: 通过配送中心的集中收货、统一管理、协同配送,使客户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明显的成本优势(综合物流成本下降超过15%),从库存品种、处理能力和配送效率等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保障了客户在南中国不断发展的需要。

 

2、为快速消费品生产商提供的物流服务

 

合作内容: 自客户广州生产基地至整个华南地区的物流直送服务及至各销售区域的深度分销服务;二级配送中心的运营管理。

 

进展情况: 为客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物流保障,而且在客户的要求下投入巨资配置侧帘式的专用运输车辆十五台。

 

3、为耐用消费品生产商提供的物流服务

 

合作内容: 为客户提供自广州销售平台至华南和华中区域、上海销售平台至华东和华北区域的整体物流服务,包括短程深度分销、跨省公铁海铁多式联运、零担门到门快送等一体化服务。

 

进展情况: 利用当前配送网络及一类货代等相关资质,提高了客户的送货准时率、准确率,同时使货损货差率大幅下降,成为客户物流的主要供应商。

 

4、为客户提供的危险品物流服务

 

合作内容: 为客户提供危险品采购、运输、仓储的操作及管理。

进展情况: 通过运作流程再造以及接管客户运输车辆、仓储等手段,总体费用下降30%,其中仓储费用降低了20%。同时大大降低油品运输和储存所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使客户可专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第三节  物流业上市企业概述

一、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总体分析

1991114日深圳市蛇口安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为标志,拉开了我国公路、水运、空运、港口等物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序幕。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A股证券市场中上市的物流或物流相关企业共有26家,其中港口类上市公司最多,为7家,仓储类和管道运输类企业最少,各只有l家,其余的还有水运类5家,铁路运输类2家,汽车运输类3家,空运类2家,综合类3家,物流关联企业2家,其内容几乎涵盖了物流业的各个领域。各类物流企业的具体分布状况如下图10-1所示:

 


图10-1 我国物流业上市企业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

 

(一)基本情况分析

 

  26家物流业上市公司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共有9家,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物流企业达到了17家。而从物流上市企业所处的地理区域来看,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的物流上市企业达到了8家,而上海市的物流企业达到了5家,仅该两个区域的物流上市企业的数量之和就占到了所有物流上市企业总数的一半之多,而其余的物流上市企业也大多分布在沿海及江浙一带。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9家物流企业内,有7家都是来源于深圳本地的物流企业,这不仅反映了深圳市政府对物流业的高度重视,也为深圳市政府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的政策方针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物流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状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物流作为一个产业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物流业的发展状况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从物流业上市公司的上市时间分布状况来考虑,我国物流企业的上市高峰主要集中在1993年、1996年和1997年,虽然在1998年和1999年我国证券市场新股上市节奏明显加快,但在这两年内总共仅有四家物流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应该说,在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自身发展方面我国的物流产业已经明显的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作为新经济支柱的物流产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以及网络经济的冲击给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依托证券市场、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加快网络时代高科技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速度以尽快的适应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将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二)筹资情况分析

 

  据统计,26家物流企业在上市初时所募集到的资金总额约为55亿元左右,证券市场平均为每个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近2亿元的资金。因此就我国目前物流业上市公司的筹资数量和规模而言,其在整个A股市场上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对物流产业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不容否认,在我国物流企业起点较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的环境下,这26家上市公司通过改制上市在证券市场筹资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仍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铁龙股份在1998年成功的上市筹资后,国铁资本所控制的资本量从3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约9亿元,增长157%,公司的市场价值也由2亿多元增加到30亿元左右。深圳机场在上市后不仅被选为深圳成份指数的样本股,而其近期频频对物流领域的重拳出击与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而拥有强大资金实力也是不无关系的。同时,由于在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过程中首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而随着物流企业向大型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物流企业也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采通过收购兼并以实现自身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因此,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尚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而这样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单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在短期内应该说是难以完成的。

 

  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经济时代,物流业的常规发展不仅将使物流上市公司有可能错过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物流业发展的滞后也将导致网络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这就将证券市场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未来的几年内,在新经济的冲击和企业转型的压力下,物流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将显得更为迫切。尚未上市的大型物流企业将积极的寻求上市来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而已上市的物流企业则必将通过配股等方式来筹集大量的发展资金。应该说,对于现有的物流上市企业而言,在普遍良好的经营业绩支撑下,使其进一步通过证券市场二次融资具有了更大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近三年内,先后共有11家物流上市企业利用配股或增发新股从证券市场上累计募集了约37亿元的资金,进一步增强了主业的竞争力,为自己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天津港在1997年底和今年1月份先后两次进行了配股融资,累计募集资金约10亿元,而深招港通过在1996年底的配股和今年2月份的增发8000万新股累计筹资近11亿元,而且增发新股所募资金的一个重要投向就是加快自身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状况下,这些具有了资金优势的物流上市企业也将更有可能在未来现代物流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三)经营业绩分析

 

  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以物流企业本身所具有的良好内在素质为基础,否则假若企业已是遍体鳞伤、自身难保,即便现代物流是一座金山物流企业也难以企及。

 

  从对上市公司1999年年度报告的数据统计中可看出,所有26家物流上市企业1999年度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2725元,这一指标值已大大优于所有沪深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186的水平。其中每股收益最高的为中集集团的0.75元,最低为东方航空的0.04元,并且没有一家企业出现亏损,充分体现了物流业较高的盈利能力。

 

  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物流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64%,最高的是中储股份的30.64%,最低的为上海港机的2.72%,也高出深沪股市上市公司平均6.37%净资产市盈率的水平约67%。

 

  从物流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来分析,物流企业上市公司1999年底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0.37%,与深沪股市平均44.61%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大体相当,总体资产结构较为理想;但资产负债率的个体水平波动较大,一些需要较多基础物流设施投入的企业仍维持了较高的资产负债水平,如东方航空的74%,海南航空的68%等。而对于南京水运、宁波海运等资产负债比例不到20%的企业而言,在急需大量外部资金投入的转型过程中,它们不仅可以通过配股等方式从证券市场进行筹资,而且有了更大的空间去通过利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

 

  在现金流量方面,1999年报显示,物流企业平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为0.40元,平均每股净现金流量为0.09元,而上市公司整体1999年同期这两个指标值分别为0.173元和0.196元,这一方面反映了物流上市公司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的能力大大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反映了物流企业目前在资金的需求方面更为迫切。

二、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从各上市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来看,1999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为东方航空的106亿元,但东方航空的主营业务收入更多是来源于客运收入;另外,主营业务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公司仅有中集集团(52亿)、海南航空(18亿)、大众交通(10亿)、中海海盛(10亿)四家,而同样的,在海南航空和大众交通的主营收入中真正来源于物流的收入并不多。

 

而美国的UPS公司1995年的主营收入即达到了125亿美金,日本的佐川急便在1995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也达到了57亿美金,相比之下,我国物流上市企业的总体规模较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6家物流企业却可以区分为9个子行业,平均每个子行业拥有的上市公司不到三家,说明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分布分散,互相之间几乎没有竞争;同时也说明,我国的物流业上市公司作为物流企业的代表,反映了我国物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运输方式单一,几乎没有多式联运业务。

 

  不同地区,不同子行业的上市公司,在物流观念、物流技术水平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深圳和上海分别有物流业上市公司6家和5家,是物流业上市公司分布密度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市只有大众交通一家提出向第三方;物流,占本地物流上市公司总数的20%,而深圳有深安达、深赤湾、深圳机场、深招港等公司明确提出要推动仓储——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按物流理念积极拓展创新运输业务。其中深招港和深圳机场分别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构建物流网络平台。作为物流装备业的中集集团则瞄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潜力,目标是成为物流业中的思科。这五家上市公司占深市物流业上市公司的83%。而其他地区15家物流业上市公司中,只有北亚集团和中储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提出构建铁路客货运输的电子商务和策采集、加工、仓储、配送和代理销售一体化的综合物流网服务。占总数的13%。

 

  交通运输业是物流业上市公司的主体,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线,包括海运、内河航运、公路运输、管道运输和综合运输,一类是,包括港口和机场。在第一类运输业上市公司中,能够用现代物流技术改造现有货运技术水平,构建运输网络的不多。只有大众交通、北亚集团和深安达提出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大众交通,拥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IS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良好的网络运作经验,在发展第三方物流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而南京水运和石油龙昌基本依靠本身所具有的垄断优势,在提升货运技术水平方面的意识不强。第二类运输业上市公司中,深圳机场和深招港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技术在物流业经营中的作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促进货运的发展,而其他上市公司基本停留在原有技术范畴,在同等的技术层次下扩张企业的经营规模,技术更新以适应新经济运营模式的观念不强。

三、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上市公司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公司也有不同的发展思路,总体而言,物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思路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方式:

 

   (一)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多家上市公司瞄准这一发展趋势采取积极的策略,促进本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其中比较典型的企业包括深招港、深圳机场、深赤湾、中储股份和北亚集团。

 

  目前,深圳机场的航空客运业务稳定增长,航空货运尤其是国际航空货运发展形势喜人,2000年头4个月,国际货运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7%。这为公司在其它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0年公司董事会决定加大对高科技、网络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的投资力度,这收购北京中关村内的布鲁盾高科技公司49%的股权,次收购布鲁盾公司部分股权,与信德集团公司、香港中旅货运公司合资成立深圳机场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暂定名)是公司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步骤之一。另外,公司拟与南开戈德(0537)合资成立网络信息服务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深圳机场占51%的股份。新公司将重点开发经营中国航空信息服务网中国物流信息服务网。两大网络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各航空公司的载运比率,减少运力浪费,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货物在途运输时间,提供门到门的联运和及时服务;可以解决海陆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配载难问题,还可解决货物运输的及时和安全问题,以及网上运力交易中的支付问题和解决货物运输的联运问题。通过这些战略步骤的进行,公司的主营业务科技含量将得到大幅提高,并改变公司的基础产业形象,进入高科技领域。

 

  随着深招港以港口及石化储运为主要构架的现代物流业务日渐成熟,将成为公司的主要支柱产业。散杂货运输业务公司目前最成熟的业务,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公司将保持和发展该项业务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集装箱业务是港口未来发展的主流,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依托。深招港集装箱业务起点较低,但发展很快。其切入点是集装箱国内运输、支线运输和支持性业务,包括中小型码头作业、驳船、拖车、仓储、货运代理等。石化产品储运与分销业务主要分布在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具备从码头装卸、仓储、运输到分销较为完备的设施。石化产品在华南地区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蛇口工业区已决定将其持有的39%的新科安达股份转让给招商.港务,其后将增加对新科安达的投资。新科安达正在着手建立一个物流网络平台。一般的物流网站只是提供交通工具、货物、地点及时间的信息,新科安达建立的物流网站除具有一般网站的功能外,主要是为其服务的客户(制造商)提供网上理货和配送服务,同时为其客户提供网上销售服务。该公司计划在9月份完成网站建成,其客户与新科安达公司的业务都将通过此网站进行。该公司还计划明年将该网站在美国NASDAQ上市。此外,招商港务已经和蛇口安达公司合资组建了一家新的物流公司——深圳招商物流公司,其中招商港务占30%股份,安达公司占70%股份。

 

  (二)传统物流向高科技企业转变

 

  这种类型的企业主要包括深鸿基和宁波华通。1999年深鸿基通过受让东南网络公司60%的股权,进入了有线宽频网络高科技信息产业。参与福建省宽频主干网的建设,并独家开发经营。2006年公司将重点抓紧福建省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和接入网的改造,以传统的传播业务为基础,重点开发机构和集团数据用户、网络通道出租,配合接人网改造,开展网上增值业务。深鸿基公司已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签定了有关的合作意向,包括即将成立的清华鸿基网络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就是以网络人才培训、网络市场调研与开发等方向,直接服务于东南网络的专业机构。同时,双方还利用各自优势,拟成立信息产业园项目,这必将进一步增强鸿基公司的科技含量,也为东南网络更好地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传统物流业规模扩张

 

  多数物流企业还是基于目前的主营业务,寻求在原有优势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张,增强公司的后续发展能力。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锦州港和石油龙昌。

 

  锦州港是我国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港口。股份制改造不仅为港口建设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而且通过规范化的公司制运作,使锦州港获得了超常规发展。截止到1999年底,锦州已拥有15万吨级深水泊位8个,能够满足大型船舶的靠泊要求。港口实际吞吐量达到7358万吨,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最新排名中已跃居第22位。

 

  目前公司与中石化锦州公司、阜新煤矿、黑龙江、吉林两省及辽西地区粮食局公司等大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货物来源较有保障。A股募股项目二港池5#6#杂货泊位日前建成投产,将使锦州港2000年吞吐量增长20%左右,而且货源比想的要好。

 

  1999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输油核心业务和持有本公司的股权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石油龙昌第一大股东,其经营的石油管道运输业务在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在当前国家开发大西部,实施西气东输战略之际,我国管道运输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石油龙昌已率先进入了西部管道运输市场:一是控股了中油塔里木输油()有限责任公司,已管理轮南——库尔勒累计全长500多公里管道;二是以20%参股比例参股了甘肃金陇管道公司,参与兰州一成都一重庆成品管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三是控股投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银川输油管道。

 

(四)非物流企业进入物流业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大众交通。大众交通在出租车行业的领先力为已颇为巩固,在有稳定利润回报的基础上,公司拟跳出城市客户的框架,对现有业务进行大力整合,筹建结合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业框架。在这方面,公司具有一定的优势:公司目前用于物流的车辆已达1000多辆,原来就拥有为大型商场配套的城市货运力量以及为空运、海运配套服务的多层次配送体系;大众的IC卡支付系统比较成熟;拥有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城市地理系统以及良好的网络运作经验;在国内大城市有12家连锁企业;最近又被制定为上海西北物流中心的筹建单位和全国汽车快件货运试点企业之一,大规模的综合物流框架已经初现轮廓。

 

 

 

 

 

 

 

 

 

 

 

第十一章  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本质区别,就是它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进行商品、货币和服务交易,目的在于减少信息社会的商业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使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

 

物流配送定位在为电子商务的客户提供服务,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整个物流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调度,按照用户订货要求,在物流基地进行理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一种物流方式。这一先进的、优化的流通方式对流通企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社会库存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配送制作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因而得以迅速发展。

一、电子商务催化着传统物流配送的革命

回顾配送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经历了三次革命。初期阶段就是送物上门。为了改善经营效率,国内许多商家较广泛采用了把货送到买主手中,这是商务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物流革命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影响到物流配送本身,也影响到上下游的各体系,包括供应商、消费者。第三次物流革命就是物流配送的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这些影响是有益的,将使物流配送更有效率。我们称这些影响为物流配送的第三次革命。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物流配送的冲击和影响

 

1、给传统的物流配送观念带来可深刻的革命

 

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动放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必须是全新的。

 

2、网络对物流配送的实施控制代替了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程序

 

一个先进系统的使用,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全新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是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的,受人为因素影响和时间影响很大。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新型的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都由网络系统连接。当系统的任何一个神经末端收到一个需求信息的时候,该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可以拟定详细的配送计划,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

 

3、物流配送的持续时间在网络环境下会大大缩短,对物流配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中,由于信息交流的限制,完成一个配送过程的时间比较长,但这个时间随着网络系统的介入会变得越来越短,任何一个有关配送的信息和资源都会通过网络管理在几秒钟内传到有关环节。

 

4、网络系统的介入,简化了物流配送过程

 

传统物流配送整个环节极为烦琐,在网络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里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在网络支持下的成组技术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更加淋漓尽致地被使用,物流配送周期会缩短,其组织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计算机系统管理可以使整个物流配送管理过程变得简单和容易;网络上的营业推广可以使用户购物和交易过程变得更有效率、费用更低;可以提高物流配送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物流配送业的普及和发展,行业竞争的范围和残酷性大大增加,信息的掌握、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其易得性,使得用传统的方法获得超额利润的时间和数量会越来越少;网络的介入,是人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我实现的需求成为多数员工的工作动力。

 

综上所述,推行信息化配送制,发展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业是我国发展和完善电子商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势在必行。

(二)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它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

 

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成为流通流域革新的先锋,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新型物流配送能使商品流通较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更容易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合理化、简单化,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空,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型物流配送除具备传统物流配送的特征外,还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信息化

 

通过网络使物流配送由信息武装起来。实行信息化管理是新型物流配送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前提保证。

 

2、现代化

 

传统的物流配送虽然也具备相当的现代化程度,但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较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相比,无论在水平、范围、层次等个环节上都有很大的不足和欠缺。现代化程度的高低是区别新型物流配送和传统物流配送的一个重要特征。

 

3、社会化

 

同现代化一样,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也是区别新型物流配送和传统物流配送的一个重要特征。

 

很多传统的物流配送中心往往是某一企业为给本企业或本系统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建立起来的,有些配送中心虽然也有为社会服务的,但同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所具备的真正社会性相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特征及运作类型

(一)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特征

 

根据国内外物流配送业发展情况,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物流配送反应速度快:电子商务下,新型物流配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时间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2、物流配送功能集成化

 

新型物流配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3、物流配送服务系列化

 

电子商务下,新型物流配送除强调物流配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外延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定单处理、向下延伸至物流配送咨询、物流配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4、物流配送作业规范化

 

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运作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运作。

 

5、物流配送目标系统化

 

新型物流配送从系统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配送活动,处理好物流配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物流配送活动与物流配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6、物流配送手段现代化

 

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配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

 

7、物流配送组织网络化

 

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新型物流配送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配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配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捷、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分散的物流配送单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8、物流配送经营市场化

 

新型物流配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配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配送企业承担物流配送任务,都以“服务——成本”的最佳配合为目标。

 

9、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

 

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是指运送规格标准、仓储货、货箱排列装卸、搬运等按照自动化标准作业、商品按照最佳配送路线等。

 

10、物流配送管理法制化

 

宏观上,要有健全的法规、制度和规则;微观上,新型物流配送企业要依法办事,按章行事。

(二)物流配送中心运作类型

 

物流配送是流通部门连结生产和消费,使时间和场所产生效益的设施,提高物流配送的运作效率是降低流通成本的关键所在。物流配送又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批发、电子商务、配送和消费者的整体结构,运作类型也形形色色。考察传统物流配送中的运作类型,对我们设计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物流配送中心按运营主体的不同,大致有四种类型:

 

(1)以制造商为主体的配送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里的商品100%是由自己生产制造,用以降低流通费用、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及时地将预先配齐的成组元器件运送到规定的加工和装配工位。从商品制造到生产出来后条码和包装的配合等多方面都较易控制,所以按照现代化、自动化的配送中心设计比较客易,但不具备社会化的要求。

 

(2)以批发商为主体的配送中心

 

商品从制造者到消费者手中之间的传统流通有一个环节叫批发。一般是按部门或商品类别的不同,把每个制造厂的商品集中起来,然后以单一品种或搭配向消费地的零售商进行配送。这种配送中心的商品来自各个制造商,它所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活动使是对商品进行汇总和再销售,而它的全部进货和出货都是社会配送的,社会化程度高。

 

(3)以零售业为主体的配送中心

 

零售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为专业商品零售店、超级市场、百货商店、建材商场、粮油食品商店、宾馆饭店等服务。社会化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

 

(4)以仓储运输业者为主体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最强的是运输配送能力,地理位置优越,如港湾、铁路和公路枢纽,可迅速将到达的货物配送给用户。它提供仓储储位给制造商或供应商,而配送中心的货物仍属于制造商或供应商所有配送中心只是提供仓储管理和运输配送服务。这种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往往较高。

 

2、从物流配送应用的模式上来看有三种主要类型:

 

(1)集货型配送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针对上家的采购物流过程进行创新而形成。其上家生产具有相互关联性,下家互相独立,上家对配送中心的储存度明显大于下家,上家相对集中,而下家分散具有相当的需求。同时,这类配送中心也强调其加工功能。此类配送模式适于成品或半成品物资的推销,如汽车配送中心。

 

(2)散货型配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对下家的供货物流进行优化而形成。上家对配送中心的依存度小于下家,而且配送中心的下家相对集中或有利益共享(如连锁业)。采用此类配送模式的流通企业,其上家竞争激烈,下家需求以多品种、小批量为主特征,适于原材料或半成品物资配送,如机电产品配送中心。

 

(3)混合型配送模式

 

这种模式综合了上述两种配送模式的优点,并对商品的流通全过程 进行有效控制,有效克服了传统物流的弊端。采用这种配送模式的流通企业,规模较大,具有相当的设备投资,如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在实际流通中,多采取多样化经营,降低了经营风险。这种运作模式比较符合新型物流配送的要求(特别是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

 

 

第二节  全球经济下的流通业整合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通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大趋势。这种大趋势就是流通业的整合趋势。所谓整合(Integrate),即综合、集成、系统化、一体化和冲破围墙的意思。这里,流通业的整合至少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流通业务流程的整合,消除不必要的没有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以及各种形式的浪费,以提高流

 

通效率和效益;二是流通要素的整合,包括物流、商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整合;三是跨地区流通业务和组织架构的整合,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范围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以及流通组织架构的优化。四是跨行业跨产业的整合,由最终消费需求拉动、整合销售商、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各种经营活动,以期获得最大、最有效的增值效应。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和价值增值链,是推进流通业集约化经营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一、流通业整合的核心内容

(一)观念的整合

 

国际上描述流通或物流,有4个不同的词汇:Distribution分销,Physical Distribution物流,Logistics后勤供应,Supply Chain Management即供应链管理等。早期,其中有些词汇的定义比较狭窄,且内涵差异较大。目前,上述词汇的内涵都逐步演进为大流通和广义物流的概念。1986年,美国物流协会将流通和物流统一定义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和管理。1997年,美国供应链协会(SCC):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消费者,自生产至制成品交货的各种工作努力。比较后可见,现代流通、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概念含义都十分相近,均以大流通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原材料供应、制造、批发、零售直至回收的整个价值增值链和业务流程。这种观念上的整合,促使人们开拓视野和思路,进行大系统思考,探索如何提高整个流通过程的反应速度、运行质量、可靠性和消费者满意度,并降低运营成本。

 

(二)流通模式的整合

 

流通模式指的是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流通渠道和运作方式,含特定的流通渠道结构特征和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征。80年代以后,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流通策略和模式,例如,Just—In—Time即时管理、Quick Response快速反应策略、Effective Customer Response消费者有效反应流通模式等。这些新型的管理策略和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大流通的前提下,针对某一大类商品,就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等展开集成管理。

 

1986年,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量服装出口和低价竞争,为了确立欧美国家在高档服装领域的竞争优势,由美国沃玛特公司牵头,纺织、服装和零售行业合作实施QR快速反应策略。QR快速反应策略是以最快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价格向期望消费者提供适当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适当的需求。实施QR快速反应策略最直接的效果是使服装行业商品供应周期,从125天锐减至30天,每年节约成本达120亿美元。

 

(三)流通组织构架的整合

 

广义的流通业,含零售、批发、制造、物流和金融业等诸多行业,通过广泛的合作和兼并,形成新型的企业联盟或企业集团,若按产业链的业务流程划分,有纵向合作和横向合作两种类型,从松散型到紧密型,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流通业纵向协作是指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借助各方优势,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运行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这里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供销一体化、动态的供销网络、总代理和总经销等多种形式。流通业横向协作的主要形式有:同业协会、联合采购俱乐部、合作营销协议、特许经营、股权参与型企业联盟、合资、控股和兼并等。

 

瑞典宜家公司是产业纵向整合的典范。该公司大力倡导“个性化组合家具”消费理念。该公司每年以十种语言,多达4500万本的产品介绍书,加强产品宣传与推广,鼓励消费者自己动手组装个性化的家具。同时,不断开发设计新产品,对供应商提供技术、设备、质量管理、材料采购渠道等多方面的支持。该公司设立了10多个遍布全球的仓储中心,用于储存、转运和后勤保障,并采用全球信息管理系统,管理遍布世界各地的零售分店、供应商和仓储中心。

 

(四)信息网络的整合

 

在流通产业增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彼此信息共享,特别是共享动态变化的最终消费信息。通过促进信息充分流动,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基于精确和精.细化的信息管理,大大降低供需之间的不确定性,实现“以信息替代库存”,减少在制品、半制品和制成品的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减少了产品库存中可能发生的失效和损耗的经济损失。这里需要规范信息格式和编码,建立共享的信息网络,改进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系统运行效率等。

 

一旦实现信息共享,经济效益极为可观,将极大改善整个流通过程的应变能力和速度。

 

(五)流通资源配置的整合

 

根据消费群体的地理分布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规划地区内的零售点、仓库、运输、配送中心和道路等各种设施的总容量,以及制造生产力。应用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展规划布局,系统配置区域物流中心、商品转运点和前方配送中心等。实施流通业跨地区和跨国连锁经营,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商品采购网络,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对于肉类食品和新鲜蔬菜,建设具有特殊要求的加工、运输、储藏和销售展示等一体化的冷冻保鲜链。此外,开展流通软资源的整合,如开发中间商品牌,共享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六)政府对流通管理方式的整合

 

建立和健全有关大流通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如物流运输标准,包装容器标准,物品条形码标准,EDI电子数据交换格式标准等。同时,理顺各种关系和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

 

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流通和物流一体化的议题也已经开始研究,并在逐步克服各种障碍,稳步推进。

二、促成流通整合趋势的主要原因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契机

 

全球经济一体化,开拓了企业经营的视野,提供了新市场机遇、新外部资源和新合作伙伴,也展现了更大范围的竞争和挑战。由此,整合流通过程,以获取新的产业整体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需求变化和科技发展的作用合力

 

现代消费市场出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消费流行变化极快。这对制造业和流通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短流通周期,高服务质量,低成本,反应敏捷。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同样要求制造流通过程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运营效率。一个是市场需求拉力,一个是科技发展推力,形成了流通整合的合力。

 

(三)流通业自身竞争的结果

 

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和效益,流通业需要深层次地挖掘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和学习经济效益。流通业的大整合则提供了第三利润源,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新途径。传统意义上降低成本的第一途径,是降低自身经营的可变成本,如减员、降低物耗、减少管理开支等。第二途径是降低固定成本,如选择交通条件好的城市边缘地带开店。现在转向降低整个流通过程的运营和物流成本,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着力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准。

 

(四)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信息储存、信息传递和信息分析的成本。在流通方面,已经开发的主要技术有:POS销售点管理,CAO电脑辅助订货,EOS电子订货系统,ASN事先出货通知,EFT电子转帐等。此外,还有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局域网和Internet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给流通整合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第三节  物流市场竞争趋势

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中国物流市场在中国入世之后的竞争已经加剧。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在中国物流市场,不仅快递、零售领域一下子出现了诸如UPS、FedEx、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头,在传统的码头和航运领域,马士基、新加坡港务、和记黄埔等等重量级国际企业也加快抢滩布点,意在中国总额巨大、年增长速度在30%以上的物流市场。

 

以物流命名的企业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表明,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有多达70万家称之为“物流公司”的机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和企业界对发展物流的渴望。

 

国际一些跨国集团已纷纷进入中国沿海物流市场,他们主要采用三种方式拓展物流业务:一是随自己进入中国市场而带进了为自己服务的国外第三方物流公司,如沃尔玛、麦当劳等;二是本土化战略,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或对中国物流企业进行改造,为自己服务,如宝洁、IBM、诺基亚等;三是国外物流公司进入中国,主动为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服务。如日本通用株式会社分别于1992年在大连、1994年在上海和深圳成立了物流公司。

 

国际物流巨头挺进中国,国内物流企业奋起反击,物流市场争夺战硝烟渐起国际跨国物流企业不断挺进中国物流市场,并酝酿一场争夺这一市场的大战。

 

架式拉得最大的是全球最大的速递公司——美国的UPS,直航中国,从而使中国速递市场竞争白热化,邮政与众多速递公司的数年积怨一同爆发。

 

相比之下,新加坡港务集团则是急于圈地。新加坡港务集团是世界上最强的集装箱码头管理机构之一,集装箱年吞吐量多年来一直稳居全球前两位,早有进入中国内地之心,这个心愿终于在广州港身上实现。日前新加坡港务集团加盟广州港,双方合资8亿元组建广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此举动一出,影响到了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物流业。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主要靠香港、深圳中转。由于新加坡巨头的加盟,这一格局不久将发生变化。此外香港、欧洲的物流企业也或明或暗的显现进入中国之意。

 

面对挑战,国内物流企业奋起反击。动作快的企业依托对家门口市场的熟悉,抓紧抢占某些行业物流领域,典型的代表是中石化。日前,中石化和长江航运集团成立石油物流的合资企业,共同拥有和营运石油产品物流业务。另外,稍有势力的国内物流企业则伺机进入国际市场,把战火从自家引开,体验一把国际竞争的滋味。这方面的代表是珠海九川物流公司,该公司以新的理念为生产企业提供配送服务,引进了著名的ERP管理软件,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信息和配送网络基本辐射全国的同时,还在美国注册了分公司。现在,日本“松下”、中国“乐百事”、美国“沃尔玛”等知名企业,通过“九川物流”的网络资源,优化和整合了自己的产品配送,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在争夺国内物流市场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利用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资金优势,纷纷进军物流业。目前,在深、沪两地的上市公司中,原来有26家属物流业,其中深交所有9家,上交所有17家。当物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后,部分上市企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这一热流,明确提出要进军并推动仓储——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按物流理念积极拓展创新运输业务,到现在为止,深沪两地的上市公司共有50余家介入物流业。进军物流业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交通运输业,如:外运发展、中储股份、深圳机场、上港集箱;商贸业如华联超市、友谊集团;制造行业如:青岛啤酒、青岛海尔、燕京啤酒等。从各上市公司从事物流活动的内容来看几乎涵盖了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加工、代理、信息服务等物流全过程。

 

不管是先来的还是后到的,不管势力如何,国内外的物流企业显然都想在物流市场上分羹,物流市场上的战争迟早要爆发。

二、区域竞争硝烟四起

除企业外,我国的城市也加入了物流中心争夺战的行列,从南到北,都声称自己是国际物流中心。

 

全国许多地区目前都把物流业当作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纷纷加大对物流产业的基础性投入,建设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当地物流企业的发展。

 

国内许多地方的政府正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深圳、天津、上海、广州、青岛等沿海地区政府对发展物流业已表现出高度重视。

 

1998年至今,全国各地发展现代物流的热情不断升温,随着工业、商业及物流企业运用物流技术的领域不断扩展,作为基础设施的各色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纷纷登台亮相据粗略统计,目前国内的地方物流园区不下三四百个。由于在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缺乏经验,也没有可以直接拿来借鉴的做法,各地在发展中并没有形成整齐划一的模式,其中既表现在多种多样的商业投资和经营运作模式,也表现在有关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的不同尝试。

 

广东省已将发展物流产业作为经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深圳市明确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深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规划建设八个物流园区。广州、东莞、佛山等市也在制定物流规划,一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启动。

 

上海市原来规划建成国际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后又加了一个国际航运中心,即国际物流中心,并出台了《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和五个物流园区,即海、陆、空、港的口岸物流;适应商业批发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依托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并计划在“十五”期间建成市内配送中心20个,市外配送中心3至5个。

 

天津市去年开始就在制订“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争取成为中国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及信息枢纽。

 

青岛市则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以港兴市”、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切入点,准备用三年时间推动全市大中型工交企业全部实现物流创新,在全国率先培育出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分别建设六个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三、我国发展物流业的政策方向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曾长期对流通领域不够重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在市场供求关系、改革开放格局和经济体制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流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因此有了根本性变化,变成指导消费、促进生产的先导性产业。

 

目前,扩大内需已被定为中国经济发展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方针,特别是在出口受阻情况下,尽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更显急迫。中央决策层已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连锁配送物流。国家经贸委关注的范围亦从过去偏重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扩大到兼顾生产与流通。

 

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关注物流业。中央政府六部委出台指导物流发展的相关计划;经贸委经济主管行业指导;在北京成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行业进行协调和指导;经贸委挑选34家企业组建中国物流“国家队”,旨在推动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苏州、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相关规定,鼓励物流产业的发展。

 

未来五年我国已经设定物流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大部分。总目标是逐步提高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比重,力争实现生产原料、产成品和商品供应商与消费环节的物流配送服务转向以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企业承担为主;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生产流通环节物流配送机制创新、推动物流配送组织按生产和销售消费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发展跨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物流配送资产重组和业务经营联合体,初步建立起按生产、生活区域合理分布,铁路、公路、航运、水运等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储存、运输、配送、分拣和加工等商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网络体系。

 

另外,积极探索利用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建立企业供应链系统;努力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争取物流成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两个百分点;物流配送企业的设施,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有较大提高,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经贸委将在六方面推动现代流通业发展:其一,从理论上阐明现代流通的地位和作用以指导工作。其二,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避免出现浪费。其三,流通领域本身要形成合理的结构,比如城乡结构,东、中、西部结构,业态结构等。其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内商业企业一定要改制,而且还要比工业企业改得快,让机制充满活力。其五,培养10到20个大型现代流通企业。引进沃尔玛的初衷之一,就是想籍此促进建立中国自己的“沃尔玛”。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每个省都建一个“大而全”的企业,应该各有分工,合力筑造几个真正的“龙头”企业。培育的重点将集中在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北京、东北等有条件的地区,政府将为它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其六,要有支撑体系,如教育部门在学校设立相应专业以培养中、高级专业人才的配合,金融证券部门对具有良好成长性流通企业的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合等。

 

 

 

 

第四节  第四方物流——供应链服务的创新

 

当国人还在争论什么是第三方物流时,国外对第四方物流的讨论又如火如荼,而且有的公司已经开始了相关的运作。由于该概念是由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首先提出并且作为专有的服务商标进行了注册,于是业界就有了一番争论。尽管其中有人怀疑咨询公司此举有进行圈地和独霸行业的嫌疑,然而,业界的广泛共识是,物流管理的日益复杂和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的的确确需要一个超级经理

 

而且,学术界、管理顾问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和最终客户都认为对这种实体的需要是越来越强烈。它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对制造企业或分销企业的供应链进行监控,在客户和它的物流和信息供应商之间充当唯一联系人的角色。

 

  然而,第四方物流这一新的舶来品对中国物流行业,或者说对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行业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一、第四方物流的定义及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

根据美国物流管理理事会的定义,物流就是把消费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有关消费者的广泛活动,也包括将原材料从供给源有效地移动到生产线始点的活动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应链物流服务,以获取一定的利润。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很广:它可以简单到只是帮助客户安排一批货物的运输,也可以复杂到设计、实施和运作一个公司的整个分销和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有时也被称为承包物流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和其他的一些称谓。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典型的运输或其他供应链服务公司的关键区别在于:第三方物流的最大的附加值是基于信息和知识,而不是靠提供最低价格的一般性的无差异的服务。例如,我们并不把一个纯粹的汽车运输公司称为第三方物流公司。  

 

然而,在实际的运作中,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和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第四方物流正日益成为一种帮助企业实现持续运作成本降低和区别于传统的外包业务的真正的资产转移。 它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是任何一家公司所不能单独提供的。

 

  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源自“Strategic Supply Chain Alignment”by John Gattorna埃森哲公司最早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

 

  尽管埃森哲公司拥有第四方物流这个专有名词,其他的咨询公司也开始使用类似的服务,称之为总承包商领衔物流服务商。无论称谓如何,这些新型的服务供应商可以通过其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能力来为客户提供更为复杂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价值。第四方物流可以使迅速、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运送服务得以实现。

二、第四方物流的特点

(一)第四方物流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第四方物流集成了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统一的技术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运作,只有通过咨询公司、技术公司和物流公司的齐心协力才能够实现。

 

  1、再造:供应链过程协作和供应链过程的再设计。第四方物流最高层次的方案就是再造。供应链过程中真正的显著改善要么是通过各个环节计划和运作的协调一致来实现,要么是通过各个参与方的通力协作来实现的。 再造过程就是基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咨询技巧,使得公司的业务策略和供应链策略协调一致;同时,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又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整合和优化了供应链内部和与之交叉的供应链的运作。

 

2、变革:通过新技术实现各个供应链职能的加强。变革的努力集中在改善某一具体的供应链职能,包括销售和运作计划、分销管理、采购策略和客户支持。在这一层次上,供应链管理技术对方案的成败变得至关重要。领先和高明的技术,加上战略思维、流程再造和卓越的组织变革管理,共同组成最佳方案,对供应链活动和流程进行整合和改善。

 

  3、实施:流程一体化,系统集成和运作交接。一个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帮助客户实施新的业务方案,包括业务流程优化,客户公司和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系统集成,以及将业务运作转交给4PL的项目运作小组。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对组织变革多加小心,因为的因素往往是把业务转给4PL管理的成败的关键。最大的目标,是避免把一个设计得非常好的策略和流程实施得非常无效,因而局限了方案的有效性,影响了项目的预期成果。

 

  4、执行:承担多个供应链职能和流程的运作。4PL开始承接多个供应链职能和流程的运作责任。其工作范围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第三方物流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的运作,包括:制造,采购,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技术,需求预测,网络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和行政管理。尽管一家公司可以把所有的供应链活动外包给4PL,通常的4PL只是从事供应链功能和流程的一些关键部分。

 

(二)第四方物流通过其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的能力来增加价值

 

4PL充分利用了一批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包括3PL, 信息技术供应商,合同物流供应商,呼叫中心,电信增殖服务商等等,再加上客户的能力和4PL自身的能力。总之,4PL 通过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来满足今天的公司所面临的广泛而又复杂的需求。 这个方案关注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既提供持续更新和优化的技术方案,同时又能满足客户的独特需求。

 

(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管理的日益重要,公司需要制定一个合适的信息技术策略。一个真正有效的信息技术策略必须涵盖以下几个层面: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决策支持,既包括交易支持,又包括管理职能。近年来在供应链管理技术方面的突破使得供应链的参与者可以真正能够对整个供应链有一个全面、实时的全景式扫描。技术能力已经可以覆盖能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诸方面,包括产品流的可视性、事件管理和绩效管理等。

技术所能够提供的实时信息,帮助企业在必要的时候能够重新调整产品流,并且预测内向和外向的流量。它还可以帮助用户对供应链上的各个层次的绩效数据进行量化和对绩效进行跟踪;同时寻找机会进行持续改善。   

 

根据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虚拟企业完全可以由虚拟的物流外包商来提供端到端的供应链服务。这些新兴技术将会使4PL有能力为服务供应商、客户及其供应链伙伴,提供一整套集成的解决方案。

三、第四方物流公司的运作方式

  1. 超能力组合(1+1>2)

 

  4PL3PL共同开发市场,第四方向第三方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包括:技术,供应链策略技巧,进入市场能力和项目管理专长。 4PL往往会在3PL公司内工作,双方要么签有商业合同,要么结成战略联盟。

 

  2. 方案集成商

 

  4PL为客户提供运作和管理整个供应链的解决方案。 4PL对本身和3PL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综合管理,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集成的供应链方案。 4PL可以集成多个服务供应商的能力和客户的能力。

 

  3. 行业创新者

 

  4PL为多个行业开发和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并以供应链整合和同步为重点。

 

  行业解决方案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最大的利益。第四方物流会通过卓越的运作策略、技术和供应链运作实施来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

四、第四方物流案例

在美国Ryder Integrated Logistics和信息技术巨头IBM 和第四方物流的始作俑者埃森哲公司结为战略联盟使得Ryder拥有了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特长而如果没有4PL的加盟这些特长要花掉Ryder 公司自身几十年的工夫才能够积聚起来。

  在欧洲埃森哲公司和菲亚特公司的子公司New Holland成立了一个合资企业New Holland Logistics S.P.A.专门经营服务零配件物流。该公司由New Holland拥有80%的股份,埃森哲占20%的股份。New Holland为合资企业投入了6个国家的仓库,775个雇员,资本投资和运作管理能力。埃森哲方面投入了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运作管理和流程再造的专长。零配件管理运作业务涵盖了计划,采购,库存,分销,运输,和客户支持。在过去7年的总投资回报有6700万美元。大约2/3的节省来自运作成本降低,20%来自库存管理,其他15%来自运费节省。同时,New Holland Logistics实现了大于90%的定单完成准确率。

 

在英国,埃森哲公司和泰晤士水务有限公司的一个子公司——Connect 2020, 也进行了第四方物流的合作。

 

泰晤士水务是英国最大的供水公司,营业额超过20亿美元。Connect 2020成立的目的旨在为供水行业提供物流和采购服务。Connect 2020把它所有的服务外包给ACTV, 一家由埃森哲管理和运作的公司。ACTV年营业额在1500万美元,主要业务包括采购、定单管理、库存管理和分销管理。目前的运作成果包括:供应链总成本降低10%,库存水平降低40%,未完成定单减少70%

五、成为第四方物流的前提条件

  第四方物流的前景非常诱人,但是成为第四方物流的门槛也非常的高。

 

  美国和欧洲的经验表明,要想进入第四方物流领域,企业必须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已经具备很强的核心能力,并且有能力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容易地进入其他领域。专家列出了一些成为第四方物流的前提条件:

 

1、世界水平的供应链策略制定,业务流程再造,技术集成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2、在集成供应链技术和外包能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在业务流程管理和外包的实施方面有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员;

 

4、能够同时管理多个不同的供应商;具有良好的关系管理和组织能力;

 

5、全球化的地域覆盖能力和支持能力;

  

6、对组织变革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管理能力。

 

  通常,上表所列几个领域的公司可能很快成为第四方物流公司。表11-1同时分析比较了其优势和劣势。

 

正宗的第四方物流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个过程集成起来。预测表明,作为能与客户的制造、市场及分销数据进行全面、在线连接的一个战略伙伴,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一样,它是可以在可预见的将来得到广泛应用的。

 

        表11-1   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之比较

公司性质

优势

劣势

第三方物流公司

物流运作能力

供应链管理

多客户管理

变革管理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

 

供应链管理咨询公司

管理理念创新

实际物流运作能力

供应链管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组织变革管理

实际物流运作能力

供应链信息技术公司

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创新和实施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供应链管理

变革管理能力

大型流通类公司

供应链管理过程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信息系统应用

变革管理能力

多客户管理

 

六、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局限性

  尽管第三方物流(尤其是货代)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这个行业只是在最近才由于公司对供应链管理的态度变化而得以显著增长。然而,尽管缺乏这方面的准确统计数字,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市场上的占有率仍然很低,就是在美国,第三方物流行业也只占整个物流市场的7%

 

  在中国,我们还处在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初始期。国际上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中国尚未被允许经营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业务。国有的以物流为主体的公司也尚未完成经营机制的转换,民营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虽在崛起却还没有羽毛丰满,同时制造企业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也尚未形成气候。在中国,尽管政府和媒体一直在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也纷纷翻牌,第三方物流占整个供应链市场的分额仍然很低(大大低于7%的水平)。

 

  在中国,第四方物流的发展需要一些早期的领先者的探索和试点行动,需要市场上的信誉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透明才能够实现。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独特的机遇,中国极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大型的第四方物流公司。比如,中国目前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尚处在婴儿期,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储运公司小而分散,全国范围内复杂的物流设施和各地迥异的交通状况以及差异化极强的地区性物流标准和立法,都为出现几个大的第四方物流来有效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提供了条件。

 

  然而,中国目前供应链管理技术尚未发育成熟,供应链/物流管理专长稀缺,企业组织变革管理的能力较差,同时整个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通常客户规模较小,还承担不起第四方物流的服务。因此,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必须在第三方物流行业高度发达和企业供应链业务外包极为流行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发展起来。

 

  无论如何,正如电子商贸的潮起潮落所带给人们的教训:新概念不会解决物流的瓶颈,只有实实在在的运作和对行业的扎实深厚的功底才能推动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中国流通行业的变革。

 

 

 

第十二章  物流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向精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制造商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纷纷采用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相应地,高频、少量的配送方式也随之产生。国内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物流成本上升、投资物流现代化能力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物流问题。面对上述种种因素,今后流通业将向“专业化分工重效率”、“同业或异业合作重互补”、“聚集合作经营重综效”等三大趋势发展。因此,如何整合社会资源以提升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目前商业自动化目标中最关键的话题之一。

 

 

第一节  国外物流企业模式借鉴

 

一个成功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较大的运营规模,建立有效的地区覆盖,具有强大的指挥和控制中心,兼备高水准的综合技术、财务资源和经营策略。

 

在这里我们来考察一下世界物流企业前10强的有关业务结构、运作模式及盈利状况,以期对我国物流企业有所启示。

一、业务结构

(一)UPS

 

业务概况:UPS是全球最大的速递机构,全球最大的包裹递送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一家主要的专业运输和物流服务提供商。每个工作日,该公司为180万家客户送邮包,收件人数目高达600万。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美国国内并遍及其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已经建立规模庞大、可信度高的全球运输基础设施,开发出全面、富有竞争力并且有担保的服务组合,并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支持这些服务。该公司提供物流服务,其中包括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

 

业务分布:UPS的业务收入按照地区和运输方式来划分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从地区来看,美国国内业务占总收入的89%,欧洲及亚洲业务占11%。从运输方式来看,国内陆上运输占54%,国内空运占19%,国内延迟运输占10%,对外运输占9%,非包裹业务占4%。

 

最新动态:2001年1月10日,UPS以发行价值4.33亿美元新股方式收购Fritz集团公司旗下的加利福尼亚物流公司,并将该公司并入UPS不断拓展的物流业务之中,使其成为更大规模的运输集团。2000年11月28日,UPS公司将其每周的环球飞行从3次增加到5次,以应付日渐增多的跨国运输业务。UPS在这一路线上运输的货物总量每日增长20万磅。

 

(二)FedEX

 

业务概况:FedEX公司的前身为FDX公司,是一家环球运输、物流、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商。该公司通过各子公司的独立网络,向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业务解决方案。其子公司包括FedEX Express(经营速递业务)、FedEX Ground(经营包装与地面送货服务)、FedEX Custom Critical(经营高速运输投递服务)、FedEX Global(经营综合性的物流、技术和运输服务)以及Viking Freight(美国西部的小型运输公司)。

 

业务分布:从地区来看,美国业务占总收入的76%,国际业务占24%。从运输方式来看,空运业务占总收入的83%,公路占11%,其他占6%。

 

最新动态:2001年1月11日,根据一项能够产生63亿美元收益的合约,FedEX将在各机场间为美国邮政服务系统运送特急件和快递信件。在未来的18个月内,FedEX将支付1.26亿至1.32亿美元给予邮局,作为在10000家邮局内设立收件箱的费用并保留在其余38000家邮局设立收件箱的权利。上述举措将使该公司获得约9亿美元的新增收入。2000年12月29日,FedEX宣布计划按照每股28.13美元的价格收购American Freightways公司1638万股,以实现其最初提出的收购该公司50.1%股权的承诺。

 

(三)德国邮政世界网(Deutsche Post World Net)

 

业务概况:德国邮政是德国的国家邮政局,是欧洲地区领先的物流公司,并着眼于成为世界第一。近期更换了品牌(改名为Dertsche Post World Net,简称DPWN)。一方面为挂牌买卖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意识到了其业务的全球化特点以及电子商务日益重要的影响。DPWN划分为四个自主运营的部门,即邮政、物流、速递和金融服务。

邮政部门由邮政、市场直销和出版物发放业务组成,建有最高水准的作业网络,由遍及德国的83家标准化分检中心组成,并越来越重视高成长的市场直销业务。速递部门通过Euro Express Germany 和Euro Express Europe的全球邮政和国际邮政业务部门提供覆盖欧洲的快递业务;通过与DHL(德国邮政世界网拥有其25%的股权)的合作提供全球业务。

 

通过几次收购Danzas品牌下的公司,于1999年成立了物流部门。该部门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并提供整个物流链各个环节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全球航空、海运、欧洲陆运服务和客户定制的物流解决方案。

同时,通过Postbank提供的金融服务于1999年1月成为一家全资的附属公司。在2000年1月收购了DSL银行(是一个精于私人和商业建筑贷款的银行),向私人和商业客户提供多渠道银行业务。

 

业务构成及分布:从净收入来看,DPWN的四大业务邮政、快递、物流和金融分别占49%、21%、18%和12%。特别是对于物流业务在地域上的分布来说(从净收入看),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分别占23%、17%、8%和23%,斯堪的纳维亚、美洲、远东澳洲分别占12%、11%和6%。

 

最新动态:2001年1月,德国政府为邮政部门制定新的立法,新法律将允许国家出售其在德国邮政持有的多数股权。2000年11月,德国经济部长称政府将不会按照原计划在2002年年底结束Deutsche Post的完全垄断。同时德国邮政有意将其在DHL International 的持股比例从50%提高到75%。

 

(四)Maersk/A.P. Moeller

 

Maersk Sealand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公司,拥有250艘船舶,其中包括集装箱船舶、散货船舶、供给和特殊用途船舶、油轮等,该集团还拥有大量的装卸码头,并提供物流服务。Moeller的附属公司同时还在挪威、委内瑞拉和其他国家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钻探。另外,该集团还从事船舶和联运集装箱的制造,药品生产,并经营一家国内航空公司Maersk Air和提供信息服务。另外,该公司还拥有丹麦第二大连锁超级市场。

(五)Nippon Express(日通)

 

日本通运的业务主要分为汽车运输、空运、仓库及其他,分别占44%、16%、5%及25%。从地域上看,其经营收入有93%来自于日本。其客户主要分布在电子、化学、汽车、零售和科技行业。

 

(六)Ryder

 

业务概况:Ryder系统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系列的技术领先的物流、供应链和运输管理服务。该公司提供的产品范围包括全面服务租赁、商业租赁、机动车的维修以及一体化服务。此外还提供全面性的供应链方案、前沿的物流管理服务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从输入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的配送,致力于支援客户的整条供应链。

 

业务分布:从地区来看,美国业务占总收入的82%,国际业务占18%。从业务板块来看,运输服务占57%,物流占32%,其他占11%。

 

最新动态:2000年11月20日,Ryder系统公司与丰田(美洲)公司及其日本母公司丰田集团共同组建了一家名为TTR物流公司的合资企业。新的实体由Ryder公司和丰田公司持有相同的股份,将主要集中留意与丰田以及其他在北美地区的日本汽车公司相关的运输与物流业务机会。2000年11月14日,Ryder公司和From2 Global Solutions公司(全球各大公司国际物流技术和贸易智能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宣布达成策略性联盟关系。Ryder系统公司将利用From2公司的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向其顾客提供具体的国际贸易服务。

 

(七)TNT Post Group

 

业务概况:TPG在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邮递、速递及物流服务,并拥有Postkantoren(经营荷兰各邮局的机构)50%的股权。TPG利用TNT品牌提供速递发送及物流服务(TNT的物流业务主要集中在汽车、高科技以及泛欧洲领域),其物流领域现有137间仓库,共占地155万平方米。

 

业务划分及分布:按业务类型来看,TPG的三大业务邮递、速递和物流(净收入)分别占42%、41%及17%,而从地域表现来看(净收入),欧洲占85%,澳洲、北美、亚洲及其他地区分别占6%、4%、2%、3%。如果从运营利润来看,邮递、速递和物流分别占76%、15%和9%。

 

最新动态:2001年1月,TNT Loop从Yamaha Motor Europe手上取得一份efulfilment合约。TNT将为日本汽车商提供网上商店,以提供“Back-End”服务,包括处理、仓储及发送。2000年12月,Ctil Logistix 与北美的TNT Logitics进行合并,成为北美第七大物流公司。2000年11月,TPG选择了Vivaldi软件作为全球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图监控及改善销售活动并管理客户服务运营。2000年10月,TPG与上海汽车实业共同建立第三方物流合资公司。这个价值3000万美元的合资企业为TPG打开了中国汽车物流市场的大门。

 

(八)Expeditors

 

业务概况:该公司注册地为美国,是一家提供全球物流服务的公司,向客户提供了一个无缝的国际性网络,以支持商品的运输及策略性安置。公司的服务内容包括空运、海运(拼货服务)及货代业务。在美国的每个办事处以及许多海外办事处都提供报关服务,另外还提供包括配送管理、拼货、货物保险、订单管理以及客户为中心的物流信息服务。

 

业务分布:从业务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空运、海运和货代方面,按照收入划分分别占63%、25%和12%。而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远东,占56%,在美国、欧洲和中东、南美、澳大利亚的收入分别占25%、15%、2%、1%。

 

(九)Panalpina

 

业务概况:Panalpina是世界上最大的货运和物流集团之一,在65个国家地区拥有312个分支机构。Panalpina的核心业务是综合运输业务,所提供的服务是一体化、适合客户的解决方案。通过一体化货运服务,将自身定位于标准化运输解决方案和传统托运公司之间。除了处理传统货运以外,该集团还专长于提供物流服务予跨国公司,尤其是汽车、电子、电信、石油及能源、化学制品等领域的公司。

Air Sea Broker是Panalpina集团的全球性货运“批发商”,同时它也协调Panalpina集团的海运系统与世界各地的定期联系,同时还为联合运输提供新型服务。Air Sea Broker下分三个业务部门:海运处、西非处、租船和重型起重处。

Swissglobalcargo是Panalpina和Sairlogistics于1999年7月建立的一家合资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提供完全一体化、门到门、有时限担保、无重量限制的航空货运公司。

 

业务划分及分布:从总利润来看,Panalpina的四大业务即空运、海运、物流及其他分别占44.9%、31.3%、20.3%及3.5%。而在地域上又分布为欧洲/非洲占52.7%,美洲占33.9%,亚太占13.4%。

 

最新动态:2000年12月,开创了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旨在连接其货运和物流作业所有运营阶段。这种“电子网络”提供了一个“综合系统”,该系统既连接了Panalpina公司内部设备,又连接了为客户提供的外部电子平台。

 

(十)Exel

 

业务概况:2000年7月26日,Ocean Group与NFC公司合并后更名为“Exel”。Exel分为5大业务部门:(消费品/零售/医疗)欧洲部、(消费品/零售/医疗)美洲部、开发和自动化部、技术和全球管理部以及亚太部。该公司全球网点达到1300个,50000多名员工。目前该公司三家主要运营子公司为Exel(旧的NFC)、Msas全球物流公司和Cory Environmental 。Msas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货代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多式联运、地区配送、库存控制、增值物流、信息技术和供应链解决方案等各项服务。Cory Environmental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废品处理公司之一。Exel在地面运输供应链服务方面占有很强的市场地位,所提供的服务包括仓储和配送、运输管理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JIT服务和全球售后市场物流服务。

 

业务分布:从业务种类来看,Exel主要集中在配送、运输管理和环境服务三个方面,按照净收入划分分别占58%、39%和3%,如果按照运营利润划分分别占62%、28%、10%。从地理分布来看,业务主要集中在英国与爱尔兰,同时遍及美洲、欧洲大陆和非洲以及亚太地区,按照净收入划分分别占39%、30%、21%和10%,如果按照运营利润划分则分别占54%、27%、10%和9%。

 

最新动态:2001年1月,Exel被选中来管理摩托罗拉公司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地区半导体产品的配送。该项合约价值约为1.34亿英镑。同时与Mercedes Benz Espana签署了10年期合约,提供供应链服务。Exel汽车部赢得了一项为期7年的合约,向法国Sandouvilielear公司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2000年12月,Exel收购了Total物流公司(一家总部设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地区性供应链管理公司,专门向30多家大型制药和医疗公司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同年10月,Exel和UPS共同为福特公司创建供应网络,并对福特公司在欧洲的供应链需求进行大规模改造。

 

总结世界10大物流企业,我们发现呈现出如下4个特点:

 

1.美国物流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前10大物流企业中美国占有5家,其中包括两家最大的公司UPS和FedEX,同时这5家的收益之和占前10大企业收益的2/3,可见美国物流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物流市场发达程度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

 

2.10大成功物流企业中,以空运、快递、陆运等业务为主要背景的公司居多。如UPS的陆运和空运业务分别占54%和19%,FedEX的空运和公路运输业务分别占83%和11%,日本通运的汽运和空运业务分别占44%和16%,TNT的邮递和速递业务分别占42%和41%,Panalpina的空运和海运业务分别占45%和31%。

 

3.业务的地区性集中化程度高(即本土化程度高)。如UPS的美国国内业务占其整个业务的89%,FedEX的美国国内业务占76%,DPWN的欧洲业务占其总业务的70%以上,TNT在欧洲的业务占它总业务的85%,日本通运本土化达到93%。

 

4.10大物流企业中绝大部门是资产密集型企业,大多拥有物流设施和网络。

 

因此从业务结构来看,在进军现代物流行业的诸路大军中,具备快递、空运等快运业务背景的综合企业将拥有巨大潜力。

二、运作模式

目前世界大型物流公司大多采取总公司与分公司体制,采取总部集权式物流运作,实行业务垂直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只有一个指挥中心,其他都是操作点)。从实践上讲,现代物流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多个操作中心的运作模式。因为有效控制是现代物流的保证。从物流业务的内容来看,每项内容并不复杂,但协调整个过程的服务必须建立一个高效而有权威的组织系统,能控制物流实施状态和未来运作情况,并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衔接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和突发事件。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能力很强、指挥很灵的调控中心来对整个物流业务进行控制和协调。各种界面和各种决策必须联系在一起,才能创建一个作业系统。如果各部门都强调自己是利润中心,考虑问题总是将成本与最大利润联系起来,这样对外报价肯定无竞争性。所以从事物流业务、承担全程服务时,只能有一个利润中心,其他各个机构、各个部门都应该是成本中心,一切听从利润中心的指挥,一切为利润中心服务,一切以利润中心的最大利益为自己的利益。

 

可以说,没有一个坚强的指挥中心和内部有机连接的运行网络,是搞不出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的。真正的现代物流必须是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利润中心,企业的组织、框架、体制等形式都要与一个中心相符。一方面,要求分部坚决服从总部,总部对分部有高度的控制力,分部在作业上作到专业化、流程标准化。另一方面,总部必须具有强大的指挥、设计能力、对市场把握的高度准确性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要作到这一点,离不开对市场的迅速反应能力,必须以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做保证。在现代物流的管理与运作中,信息技术与信息网络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就是公司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因此,大型的专业物流企业通常都设有运作管理系统、质量保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

三、赢利模式

通过分析世界物流前10强,我们发现非资产型物流公司的盈利能力显然强于资产型物流公司,而且具有竞争力的业务核心是物流管理,也称供应链管理。其中物流设计、控制、组织、协调能力是其竞争基础。具有代表性的竞争手段有:高度重视物流解决方案设计;在服务操作上严格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坚持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贯穿物流整个服务过程。

 

其次,我们发现10大成功物流企业中,以空运、快递、陆运等业务为主要背景的公司居多,而且规模大、盈利能力强,表明时间敏感性强的运输服务在物流行业的成长空间大,有前途。再次,尽管非资产型物流公司盈利快,但在世界物流前10强中仍以资产型物流公司居多,特别是既拥有大量的物流设施、网络,又具有强大的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

 

近年来,各大型物流公司为了拓展业务,增加盈利,纷纷采取以下手段:

 

(一)通过整合或并购,进军多种运输业务,提高利润

 

纵观世界物流10强企业,都是能提供运输方面的多项服务,并且在与物流相关的一些行业或者新领域里联合或者兼并,借以巩固或者占领新的市场,从而达到增加利润、赢得客户的目的。

 

UPS在保住现有重要客户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和客户的合作来扩大业务范围,同时重点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如拓展零配件物流服务领域,涉及从电脑组装到汽车制造等全球经济中几乎所有的行业。该公司几年前就与丰田、本田、克莱斯勒等公司建立了联系,近日又与福特汽车公司组成策略同盟,提供供应链重新策划、运输网络管理、零件服务物流,并替汽车制造商及供应商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等服务。近来,UPS分别收购了法国一家零配件物流服务供应商Finon Sofecom以及位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两家物流公司,开展零配件物流服务,未来还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零配件物流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年初该公司与美国一家半导体公司联合在新加坡增设一家环球配送中心。目前该公司在美国境外拥有约140座仓库和仓储设施。仅此一项业务,在未来7年里,其收入将会超过10亿美元。

 

FedEX开拓中国市场,目前服务遍及中国190个城市,有航班服务于北京、上海及深圳机场,将在上海建设中国最大的快件处理中心。

德国邮政集团过去两年中以50亿美元收购了瑞士的货运代理公司丹莎以及北美的AEI货运代理公司,经过整合之后,营业额显著上升,达83亿欧元,比上年同期上升86%。该公司还将在敦豪国际快递公司中的股份由原来的25%提高到51%,并准备在未来两年中将这一份额再度提高至73%。

 

TNT与Smart Parcel公司达成协议,为德国客户提供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欧洲速递服务。

 

Exel与Amey铁路维修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2000万英镑的合同,Amey公司将所有物流业务交给Exel来管理。Exel近日以3.31亿美元购买了美国的一家物流公司,该公司主要为汽车业提供物流和货代服务,此次收购将加强Exel在北美的业务。该公司去年在北美地区的营业额上升了53%,达15亿英镑,营业利润达5630万英镑,上升了43.3%。

 

(二)重新整合业务流程,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现代物流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电子商务和一系列相关的服务项目,电话服务中心、网站、交易系统的建立,以及原料采购、定单履行、运输管理等操作。目前这10大公司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使仓储利用率提高2倍以上。

 

(三)提供优质及个性化服务。

 

TNT与Smart Parcel公司协议的最大优势在于“量身定制”。客户可以利用计算机或具有WAP功能的手机来决定包裹何时送达目的地,而包裹送到后,信息将自动反馈到客户指定的计算机或手机上。

 

总之,世界物流前10强在业务结构、运作模式、赢利模式上具有诸多优势,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分析,值得我们中国物流企业或正在向物流转型升级的企业借鉴。特别是这些著名物流企业的成功之处,比如拥有较大的营运规模,建立有效的地区覆盖,具备指挥能力强、控制能力强的管理层,具备高水准的综合技术、财务资源和经营策略等等,非常值得我国大型物流企业(或向大型物流企业进军的企业)学习。

 

 

第二节  我国物流企业对策参考

一、市场细分的深入

物流市场的深入研究和市场的细分是物流企业生存的根本。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产业的发生和发展是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最近几年物流这个词在报纸上被越来越多的引用、越来越多的受关注。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们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迫切需要物流的时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欧美、日本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提物流的概念,是由于当时他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对物流有迫切需要,这是最根本的一个东西。

 

现在中国和欧美、日本之间,在物流上有很多的差距,对于中国来讲,物流的市场需要去培育,需要去引导,引导它的消费、引导它的需求。同时我们从中国物流角度的考虑,应该有适度的超前,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被动的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再提供物流的供给,而是要主动的去作,这一点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在研究物流市场的时候,要把这个研究透,中国现在面临的是两个市场,一个是国内的市场,一个是国际的市场.现在我们的很多研究以及媒体的导向都在讲,中国是未来世界的加工中心.加工中心就意味着你将来要有很强的出口,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国际物流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除了我们国内自身的需求以外,下一步还要特别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衔接和融合的问题。只有我们对这个市场研究透了,对市场进行无限的细分,每一个企业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我做什么最合适,而且我最擅长于做什么,这样才能把一个物流企业做好,才可能有物流企业的立足之地。所以这是第一位的事情,所有的物流企业都应该在这方面花一些工夫,如果对市场没有透彻的了解,不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的话,企业就很难生存发展。

二、科学地制定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先进国家知名企业物流发展形成了三个典型的发展战略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第三方物流模式,即发展成为一家以物流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第三方物流方式。如从交通运输和邮电业企业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从制造企业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美国橡胶公司的物流公司。第二种模式是企业服务物流模式,即发展成为以企业物流服务为主体的企业物流方式。如美国沃尔玛建立和发展快速物流供应系统就是为了强化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关系,共享信息资源、创造新的价值。第三种模式是服务外包物流模式,即发展成为企业将全部物流服务外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企业物流方式。如美国杜邦公司将其北美的物流业务全部交给了APL公司。

 

要明确自己的扩张战略,包括扩张速度,尤其是扩张的区域重点。应该围绕着大城市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强健细密的省级网络,而不要一次性地覆盖全国所有的城市。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二是可以提高物流的有效性。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和发展物流,把物流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物流运作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发展的过程。如从日本资生堂公司的物流组织的演进来看:从没有专门的物流组织到设立物流部;从物流部的简单职能,到物流部的职能扩展;从物流部到物流中心的建立;从一个赤羽物流中心到多个物流中心;从物流中心到建立公司物流总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递进和发展过程。而从物流运作管理来看:从原有的物流运作管理流程到物流部新职能化的物流运作管理流程,到物流中心的运作管理流程,再到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物流运作管理流程,也同样呈现出一个系统发展进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资生堂公司物流运作管理的过程发展,始终是围绕公司经营发展需要进行的。资生堂公司的经营发展过程决定了物流运作管理的发展进程,日本资生堂公司物流运作管理的重要启示就在寻:抓住了物流运作管理的本质内容——企业物流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要注重战略创新。注重战略创新是日本菱食公司物流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是:

 

第一,“新物流”成为日本菱食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与“新经营”和“新管理”一起构筑了公司的核心发展能力。因此,菱食公司物流的快速发展,首先就在于能够从核心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物流发展问题。只有从战略高度审视物流发展问题,才能真正打造企业的物流核心能力。

 

第二,物流发展战略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公司经营环境和资源的科学评价基础上的。纵观菱食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物流发展战略的内涵都源于公司经营发展需要,源于公司经营环境与经营资源的正确评价与科学决策。只有科学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环境与资源,才会有发展战略的正确决策。

 

第三,物流发展战略是借助具体的战略措施来实现的。没有合理有效的战略措施,就不能实现战略目标。任何企业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战略目标、战略内容与战略措施的关系,制定科学的战略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组织创新一物流专业化与规模经营

(一)在社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推进流通组织分工专业化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分工原则,搞好各种流通形态的分工整合。让商品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一致;商品价格与商品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一致;服务理念、服务质量、服务规范与消费需求一致。

 

(二)在流通社会基础上,推进物流专业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打破家家搞运输、户户办仓库、管理部门林立但职能分工不清的格局,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物流分工经营和集中统一管理;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从而提高物流效率.以资产股份为纽带,以有实力的流通企业为核心,实行跨行业、部门、跨系统、跨地区的发展战略,建流通企业集团,发展连锁和配送,发挥流通网络的群体优势。整合物流能力,创造新的物流价值:英国金鹰物流公司与国际物流公司合并创办Exel物流公司,将前者的运输能力和进口产品供应设施管理经验与后者的零售中心和流水线作业的物流管理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强化了三大市场增长因素,带来了高达35亿英磅的年收入。

 

1、建立战略联盟,优化物流服务

 

经济全球化带动物流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企业物流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网络技术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全球物流动态信息,调动企业物流网点,构筑起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与相关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优化物流服务。如德国最大的货代公司辛克集团与日本重要物流企业西浓运输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全球物流业务的优质服务。

 

2、建立物流园区,实现企业物流协同化发展

 

物流园区一般是多家物流(配送)中心的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多功能的物流集结点。

 

通过逐步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集聚于此,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企业物流的专业化和互补性。日本已建成20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平均占地约74万平方米,韩国已建成两个物流园区,战地都在33万平方米,德国的不来梅物流园区占地在100万平方米以上,荷兰14个物流园区,平均占地44.8万平方米。

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企业物流现代化发展

一是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和提升企业物流的技术能力。典型企业是美国联邦快递(FedEx)公司。该公司1973年开始营运,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快递运输公司。该公司营运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并发挥电子信息与网络化技术。

 

二是运用新技术降低物流资源耗费。通过供应链管理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物流发展模式,实现物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发展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了机遇。绿色物流就是以绿色环保思想为指导,广泛应用绿色技术设备,对绿色商品实行绿色储存、绿色运输和绿色包装的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新模式。现代企业绿色物流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物流系统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三是运用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目标合理化、作业规范化、功能集成化和技术一体化。

五、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

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各物流管理环节的技术创新:

 

(一)库存环节的技术创新

 

对企业来说,库存就是浪费,要尽量实现“零库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物流中心可采用自动扫描仪技术(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文字识别)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提高库存的信息化水平。利用扫描仪自动读取货物包装或货物发票上的条形码获取信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将库存的准确数据运用于订货和送货系统。

 

(二)订货环节的物流技术创新

 

订货环节的物流管理最流行的技术是及时反应技术 (Just in Time),即通过库存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技术和电子订货技术等技术手段,对用户的订货和物流需求作出及时迅速的反应,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供需要物品,以保证生产和消售过程的连续性。

 

(三)送货运输环节的技术创新

 

这方面的物流管理技术是即时跟踪技术,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GSP)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在途货物进行跟踪,掌握车辆所在位置,及时通报车辆周围交通情况,指挥其按不拥挤的线路行驶,确保货物快捷地送到目的地。

 

(四)物流决策指挥环节的技术创新

 

物流决策和指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决策管理程序化、简单化。这方面可采用的技术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Intelligent System),即聘请物流信息技术专家,对物流供应链上所有环节可能发生的一般情况和特别情况进行综合,编制出一套运作程序,输进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和局域网(Local Area Net work,LAN),通过个人电脑,可即时用于决策和指挥系统。当然,既定程序以外的事可能随时发生,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掌握多种物流技术,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处理。

 

物流技术创新远远不止上述几个环节,它涉及到所有的物流领域。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物流管理技术也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十三章  企业物流案例

 

第一节  华润物流:1+3模式的典范

一、华润集团的背景

    携数百亿资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国内多个行业进行大肆收购。这就是媒体称之为中国摩根的中资巨头——香港华润集团。

   

华润集团1948年在香港成立,建国后,华润变成一家政策性垄断公司,执行中国外贸出口的任务。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的进出口总额只有500亿美元,华润就要执行100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外贸体制改革给华润带来生存危机,华润的垄断优势没在了,于是开始投资多元化,做了很多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比如零售、仓库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开始做第一个上市公司华润创业(于1997年晋升为恒指成分股)。后来,五丰行、励致、北京置地相继上市。

   

1996年前后,香港市场对红筹股的追捧让华润受益多多,华润从而积累了大量资金。

  

虽然在资本市场上很幸运,但华润业务庞杂的毛病从来就没有被全面地清理过,从行业营业额及盈利分布上,很难清晰地描述出其主业,一会儿被归为地产类,一会儿又被归为综合类,给市场的要领不太清楚。

   

集团总裁宁高宁说:华润现在既没有取得一个高P/E的估值,也没有取得一个自由扩张的价值。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在这两方面。他在华润内部发表了一篇《生物链》,其中心思想是:华润要转型,是为了在企业竞争形成的生物链中,获取更高级的食物。

 

    在这样一个意图下,华润的生组计划于2000年被催生而出。计划中有两大任务,一是调整集团业务结构,一是把业务中心向大陆转移。

   

调整业务结构,相对专业化,把业务清晰为分销、地产、科技、策略性投资四个方向,华创、北京置业、励致作为华润上市三旗舰依次担负起前三项业务的发展任务。

2000华润中国公司收购万科股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2001年,在宁高宁的带领下,华润的整体业务重心向大陆转移。6月,斥资12亿投资湖南鲤鱼江电厂,并协议部署15亿元控股东北制药;8月,从万科手中以45亿元从万科手中买入万佳超市72%的控股权,加快向内地零售业的扩军步伐;在零售业,我们第一步计划是投资50亿,把营业额做到500亿。”9月,收购华远股权,短短两年中将华远、万科两大房地产巨头收入囊中,一路成为地产老大;10月,与蓝剑联手制造并购大案,使中国啤酒业座次重新排定,华润通过资本力量整合啤酒业。

 

宁高宁多次表示,华润的目标是5年内做成国内行业领袖,经过3年的整合之后,在大陆再次打造一个500亿资产的新华润华润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裕。华润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华润创业1992年上市以来除了2000年之外,每年都发少则10亿多则40亿元的股票。华润集团目前总资产600个亿,其中净资产400多亿,手头上有170亿现金,基本业务在香港保持了一个每年有30亿的盈利。这是华润在内地作产业整合的真正的核心基础。

 

    因应母公司的业务重组及发展需要,20011月,华润物流有限公司由华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更名成立。

二、集团内部物流——华润物流的“1”

    “1”即为集团内部提供第一方物流服务。

   

金角银边草肚皮,如何整合各种资源,是一门艺术,华润物流不乏精英,也不缺资本,如何将资源合理配置,以发挥其最大效力,他们借鉴了围棋的艺术。

 

围棋讲求取势华润集团收购万佳百货的战略就是取势华润物流当前开展为集团内中提供物流服务(第一方物流)的思路也是取势,毕竟先入汉中者为王

 

围棋还讲求协同性,单单一个棋子往往效力有限,但几个棋子经高手排布后,协同性便发挥得淋漓尽致,远交近攻围魏救赵等各种手段也呼之欲出。物流是一个需要整体协同作战的行业,杨秋说。对于华润物流来讲,协同性总指与集团各个产业之间市场业务方面的协同、也包括华润物流全国范围内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协同。

 

华润物流不仅仅是一个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同时还是一个提供第一方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它是华润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是与集团其他产业同步发展,共同推进,协同作战的一个公司。

 

零售业是华润集团的主业,而零售业又是一个对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需求量很大的行业。

 

华润超级市场在香港和内地共经营333家超级市场,是香港和内地最在超级市场连锁店经营商之一。

 

华润创业近年在中国与世界著名品牌经销商积极合作开拓中国内地市场,本集团亦迅速成为主要的品牌时装经销商之一,经销网络遍布全中国,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超过520间的连销专卖店网络。

 

    2001年9华润正式入主万佳百货,与此同时,万佳珠海拱北店、中山石岐店相继开业,万佳百货高速规模化扩张正式启动,预计到2004年,万佳百货在广东省的分店总数将超过34家,年营业额将突破110亿。

   

如此大的规模,需要一个大的物流体系来支撑,华润物流将帮助集团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解决了集团第一方物流问题,华润物流第三方物流市场上并没有停下脚步。

三、与客户同创价值——华润物流“3”

  “3”即是为客户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我们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物流服务,与客户代创价值,华润人在谈到华润物流的服务理念时说。

 

1949年华夏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至今,华润物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注册资金500万港币到今天管理分布于香港与内地数十亿港币资产的物流企业。华润物流在香港和内地建立了多间合资船公司,货运公司等大型货运仓储企业,并在主要城市建立了一批全资货运公司、业务代表处,形成一张覆盖广泛的运输服务网络。其业务范围包括码头与集装箱管理、仓储管理、配送、货运代理、速递、供应链管理、船舶修理等。

 

我们一般不做单一的运输或仓储业务,我们要做就做整个供应链管理。悠久的历史,良好的信誉,强大的背景,过硬的设施,优秀的团队,这些都成为华润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使客户放心将自己的物流管理交给华润物流

 

200161日,华润物流GE塑料举行了简短的物流服务合约签约仪式。华润物流经过长达半年的准备,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塑料、有机硅两大部门网上招标和审核中,成功获得GE塑料和半导体产品在中国区域7个城市,包括香港、上海、深圳、广东南沙、厦门、天津、大连的全面物流服务合约,有效期两年。

 

此次中标,是华润物流第一次为跨国公司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物流服务,是其由传统的货运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可贵尝试。

 

2002220日,华润物流TCL集团海外销售公司在香港正式签订物流服务合约,华润物流将与TCL彩电外销俄罗斯提供陆运、海运、海外保税仓储管理及配送的一体化物流服务。此次签约是华润集团与TCL集团高层领导探讨物流及分销领域合作的成果,是继GE项目后华润物流获得的又一个全程一站式物流合约。

 

在物流信息管理方面,华润物流实施了位居世界先进水平的MK logistics系统,满足第一方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应用要求,将第一方物流服务与第三方物流服务统一到一个信息平台上。

 

在历时6个月的深入评估后,华润物流2002116日正式实施了MK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是对华润物流现有软件系统的全面升级,不仅使其信息平台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从而在中国物流市场获得技术领先优势。而且通过MK系统的实施,在华润物流内部,正在涌现出一批MK系统的业务模型设计、实施、培训方面的专业人才。在他们的带动下,华润物流各地的公司将能开辟列多新型的物流业务,配合公司在资产运营、内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计划。

 

MK项目将极大地推动华润物流转型成为中国领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进程,为华润集团分销及相关业务的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正如华润集团的庄严使命里所昭示,通过坚定不移的改革和发展,把华润建设成在主营行业有竞争力和领导地位的优秀国有控股企业,并实现凤东价值和员工价值最大化

 

    “华润物流也正是在这种使命的驱动下,整合已有的物流服务设施与人员,成为能够为每个内部需求不同的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公司。力争在3-5年的时间成为我国物流行业的佼佼者。

 

 

第二节  台湾彬泰物流公司的经营之道

 

从食品制造业起家的泰山企业集团,和台湾其他一些食品制造业者一样,经营了自己的连锁便利商店,为自己的商品提供了一个更好更广的销售通路。

 

    “泰山企业集团接手“NIKO MART日光便利商店后,便将其命名为福客多商店,目前已有两百多家连锁店。由泰山企业集团投资的彬泰物流公司,旗下分成物流与行销两部门。除了大园物流中心,还有两个转运站及泰山营业所。其中以大园中心的软硬体设备最具现代化及自动化。目前会计部门仍设在员林,帐户及订货等作业资料以专线传回台北与大园。

一、彬泰物流的沿革

彬泰物流公司成立于1987年,资本额2.98亿台币。在1989年时,特别由集团总裁带领高级主管到美国、日本参观考察各地的物流中心。从1990年开始规划,并展开各项工程、教育训练的签约活动,土地、厂房设备、电脑、软体、工作流程等也都开始运作。1991年时,与IBM合作开发作业软体。1993年正式设立于大园,启用至今已历6年的时间。大园自有车辆与契约车共五十几部,每日的出货量约为1000万台币,平均月营业额为2.5亿元台币,库存的品项大约60007000种。1999年的目标是30亿元台币。

 

    大园物流中心的规模,在硬体方面主要是厂房设备和电脑;在软体方面则可分为自动化、资讯化两方面;在功能设计上,则有商品保存、配送服务等。

配送能力

 

    目前大园物流中心的配送店数为750家,配送对象除了福客多商店外,也帮“OK便利商店小豆苗及零散的单独店作商品配送工作。配送的品项包括常温食品、公卖局的商品、日用品等共2300多种,上游供应的厂商有300多家。

   

目前配送的前置时间为24个小时,北部门市在下午3点前订货,彬泰在次日早上8点开始拣货,大约8点半开始出车送货,最后出车时间大约是下午5点,目前暂无实施夜间配送。中南部门市大约是中午12点前订货,第二天就能送到中南部的转运中心,从转运中心再送到门市。

 

对于福客多门市采取每天到店配送。“OK便利商店的货则是调配三次,其他服务对象则依各店需求,有不同的配送次数。配送福客多店铺的车,不会再夹杂其他单独店的商品,但其他单独店的商品,则会合在一起配送。

二、设备

(一)软件

  

大园中心的主电脑为IBM,主机设在台北总公司,平时是通过一条数据专线作联系。门市的订货由EOS传送到台北总公司,处理后的资料再传到大园物流中心。

 

    在资讯系统方面,是使用Windows NT为作业平台,及Exceed物流专业软体,包括接收门市订单、对上游厂商的订货、对帐、检货绩效评估、退货、传真,当库存量不足时,电脑还会自动显示订货建议。

   

(二)电脑控制的自动仓储

 

在硬体设备方面,一部分是采用委托日本设计的自动仓储设备。自动仓储设备属于整箱出货区,由电脑连到控制台,操作机械手臂。自动仓储区高约14米,共分6层,每层高度1.8米左右,每列的货架有299个储位,四列货架共有1196个栈板储位。每个栈板都采用1.1米正方的标准规格,有两台机械手臂负责存取货品的工作。所谓的机械手臂,其实只是一块具有上下左右来回移动功能的铁板。机械手臂的动作完全由电脑控制,在进货时,电脑会自动纪录该品项存放的储位及时间;出货时事先由控制中心将商品品项及总出货数量输入电脑,电脑会自动选取该品项最先存入的栈板位置,列印出该品项的出货储位清单。工作人员出货时,将该储位的电脑代号输入机械手臂前的电脑,电脑便会指挥机械手臂捡取。由机械手臂存取每个栈板的时间,约为73秒。拿出来的栈板需由人工依照捡货表,将各店所需数量作分配。目前每天平均进出的栈板约有400个,其中大约有300个品项,保持库存的大约有100多种品项。

 

    每天的拣货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不过通常会到晚上7点左右才能拣完货品。此处的栈板比一般的重量棚要稳得多,存取栈板时货品不会掉落,所以不需要用塑胶圈将货物箱捆起来。省掉了大量的塑胶圈费用,还免掉捆包及拆封的时间及人力。厂商将货物运下车后,直接存放在栈板上,便可由机械手臂送入仓储。因为设有电眼侦测的装置,所以即使发生物品掉落的情形,系统也会自动断电停机确保安全。在盘点时,也可改由手动操作,让盘点人员入内逐层盘点。一般盘点工作分成两种,一种是平时抽点,是由电脑随机选取栈板出来抽点;一种是半年一次的大盘点,盘点人员进入存放区逐层盘点。

 

    (三)重量棚

 

重量棚也是属于整箱出货区,不过此区是存放较重的物品,如米、饮料等。共有650个拣货储位,存放800项商品,下层为出货区,上面为暂存区。以电板车搬运和存取栈板,用奇数偶数区分不同的储位巷道,使工作人员能够很容易辨别方位进入状况,因此可以雇用许多兼职人员,节省人力成本。

 

    为了维持商品的新鲜度及节省存放空间,库存一般不会太多。对经常缺货的畅销商品,或是遇到春节前由于厂商有较长的时间无法供货,则会有大约半个月的储存量。如果制造商的工厂在南部,为了节省运输时间和降低成本,一般一次会订购一台货车的数量,一般商品(如饮料)的平均回转周期是7天一次,库存量都不多。

 

(四)流动棚

 

    位于二楼的流动棚,主要是以散装商品为主,货物从一楼由电梯运上来,放在架上,工作人员依拣货单拣货,一次拣一家店铺的货。彬泰的服务对象较复杂,不像其他便利商店的物流中心,只是体系内物流,所以无法应用电子标签拣货系统。除了福客多每家店的订货商品较多,其他像OK(只负责一部分常温商品的配送)及单独店的订货都比较少,如果使用电子标签,在输送带上,一次只能拣一家店的货,效率比较低,所以取消了以前曾经使用过的电子标签系统。

   

二楼另外还有一个房间,专门放置洋酒等高单价的商品,也是使用流动棚,拣货人员也是依照拣货单拣货,从此区出货的商品,司机会和门市的验收人员一一对照清楚,其他区出货的商品,司机和验收人员则只核对箱数而已。由于此区商品单价高,所以除了此区的工作人员外,限制其他人的进入。

三、组织体系

   “彬泰在组织体系上分成流通事业、行销营业、经营管理中心、管理部、财务室五个部门,目前大约有100名工作人员。另外在林口还有一个书籍配送中心,属于彬泰体系下的配书课,品项约有250种左右。由于书籍杂志的时效性很重要,所以需要每天配送。

 

目前经营上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克服:1、每次送的商品量过多,所以需要比较多的人力与验收时间。2、由于门市的人力有限,所以店主往往需要另外增加兼职人员帮忙验收。3、需进一步降低欠品率、错误率。4、由于服务对象较多,同一样商品可能有好几种价格,造成作业上的负担。

 

今后将设法开拓物流通路,增加服务对象,以增加营业额;还将扩充厂房,增加配送商品,减少人力和运送时间;设法减少商品的损耗及耗材的浪费,以达到节流的目的,还将设法采取策略联盟的方式,联合采购,降低成本,提高商品的毛利率。

第三节  海尔的一流三网

一、 企业信息化

海尔集团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家电行业跨国企业,提供了世界一流品质的家用电器、电脑、通讯等产品。2001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世界第一的企业"管家"SAP公司,自2000年起为海尔实施了基于协同化电子商务mySAP.com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

 

  经过近两年的共同努力,海尔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交易产品供应商和电子商务公司之一,在互联网络和企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分支机构、的海尔集团来说,为了与国际接轨,建立起高效、迅速的现代物流系统,海尔请来了世界第一的企业"管家"--德国SAP公司,为海尔实施了基于协同化电子商务mySAP.com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经过海尔与SAP近海尔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不仅很好地提高了物流效率,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尔的电子商务发展。

二、海尔利用mySAP.com构建现代化物流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经过十七年的卓越创新和艰苦奋斗,海尔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世界著名的家电行业跨国企业。

 

  在互联网络和企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海尔的产品每天要通过全球58千多个营销网点,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月采购26万种物料、制造1万多种产品,每月接到6万个销售订单。"如果没有现代物流,就意味着无物可流",对于分支机构和生产车间遍布全球、每天面对如此巨大的交易量和物流配送的海尔集团来说,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就意味着企业内部运作的生命线。为此海尔决心打造起现代化的物流系统,由此开始了与SAP的合作。在经过对海尔近期企业运行数据的大量收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SAP与海尔找到了企业存在的最大瓶颈,即企业内部的物料管理和原材料采购等方面。

 

  根据海尔的实际情况,SAP先与其合作伙伴EDS为海尔物流本部完成了家用空调事业部的MM(物料管理)模块和WM(仓库管理)模块的硬件实施。为了保证整体项目的成功和顺畅运行,SAP在充分听取了海尔的运行意见并考察了海尔的实际情况后,于20003月开始为海尔设计实施基于协同化电子商务解决方案mySAP.comBBP(电子采购平台)项目。经过双方7个月的艰苦工作,海尔项目已经初具规模,并于1011日使mySAP.com系统下的MM(物料管理)PP(生产计划与控制)FI(财务管理)BBP(电子采购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至此,海尔的后台ERP系统已经覆盖了整个集团原材料的集中采购、原材料库存及立体仓库的管理、19个事业部PP模块中的生产计划、事业部生产线上工位的原材料配送、事业部成品下线的原材料消耗倒冲以及物流本部零部件采购公司的财务等业务,构建了海尔集团的内部供应链。由于海尔物流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和完善,构建和理顺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为海尔集团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采购成本大幅降低,仓储面积减少一半,降低库存资金约7亿元,库存资金周转日期从30天降低到了12天以下。

三、一流三网实现四大目标

实施和完善后的海尔物流管理系统,可以用"一流三网"来概括。"一流"是指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

 

围绕订单信息流这一中心,将海尔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整合在统一的物流平台之上,从而使供应商和客户、企业内部信息网络这"三网"同时开始执行,同步运动,为订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通过mySAP.com的成功实施,海尔物流的一流三网的同步模式实现了四个目标:一、为订单而采购,消灭库存。二、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外部资源,使原来的2336家供应商优化到了840家,建立了更加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有力地保障了海尔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三、实现了三个即时(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四、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目前,海尔100%的采购订单由网上下达,使采购周期由原来的平均10天降低到三天;网上支付已达到总支付额的20%

 

  对海尔来讲,现代物流系统只是初步实现mySAP.com的目标之一,海尔的下一个目标是通过全面的mySAP.com实施和应用,更大限度地提升海尔的企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海尔向世界500强进军、领先世界同行业的长远目标。

  在200111月吴邦国副总理主持的三场企业信息化样板工程现场会中,海尔集团作为其中的样板之一向现场企业总裁介绍以现代物流项目为代表的海尔信息化成功之路。

 

  mySAP.com在中国在SAP R/3系统不断取得成功之后,1999SAP公司推出的mySAP.com协同化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以其精湛的技术和专长,让企业意识到SAP不仅仅是ERP行业中的领袖,同时也在SCM(供应链管理)市场独占鳌头,在CRM(客户关系管理)领域成为领先厂商。SAP将帮助客户成功地立足于互联网经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商业地位。mySAP.com协同化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基于强大的mySAP.com技术架构,主要包括SAP R/3系统(企业资源计划)mySAP SCM(供应链管理)mySAP BI (商业智能)mySAP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ySAP CRM(客户关系管理)mySAP SRM(供应商关系管理)Portals(企业门户)Exchanges(交易)等,是一个能使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员工随时随地顺利进行业务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

 

  使用的mySAP.com方案:FI财务会计MM物料管理PP生产计划WM仓库管理BBP电子采购平台

 

  实施服务:SAP中国咨询服务部、海尔

 

  技术环境:平台:IBM RS/6000操作系统:AIX    

 

 

第四节  中外运为摩托罗拉提供的物流服务

 

中外运空运公司是中国外运集团所属的全资子公司,华北空运天津公司是华北地区具有较高声誉的大型国际、国内航空货运代理企业之一,下面是中外运空运公司为摩托罗拉公司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情况介绍。 

一、摩托罗拉对物流服务要求和考核标准 

(一)摩托罗拉公司的服务要求 

 

  一是要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准时服务。主要包括:保证摩托罗拉公司麦收中外业务人员、天津机场、北京机场两个办事处及双方有负责人通讯联络24小时畅通;保证运输车辆24小时运转;保证天津与北京机场办事处24小时提货、交货、。 

 

  二是要求服务速度快。摩托罗拉公司对提货、操作、航班、派送都有明确的规定,时间以小时计算。 

 

  三是要求服务的安全系数高,要求对运输的全过程负全责,要保证航空公司及派送代理处理货物的各个节都不出问题,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将由服务商承担责任,赔偿损失,而且当过失在到一定程度时,将被取消做业务的资格。 

 

  四是要求信息反馈快。要求公司的电脑与摩托罗拉公司联网,做到对货物的随时跟踪、查询、掌握货物运输的全过程。 

 

  五是要求服务项目多,根据摩托罗拉的公司货物流转的需要,通过发挥中外运系统的网络秘综合服务优势,提供包括出口运输、进口运输、国内空运、国内陆运、国际快递、国际海运和国内提货的派送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二)摩托罗物质奖励公司选择中国运输代理企业的基本作法 

 

  首先,通过多种方式对备选的运输代理企业的资信、网络、业务能力等进行周密的调查,并给初选的企业少量业务试运行,以实际考察这些企业服务的能力与质量,对不合格者,取消代理资格。 

 

  摩托罗拉公司对获得运输代理资格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月度作业考评。主要考核内容包括运输周期,信息反馈、单证资料、财务结算、货物安全、客户投诉。 

二、中外运空运公司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

 

摩托罗拉公司的货物具有科技含量高、货值高、产品更新换代快、运输风险大、货物周转以及仓储要求零库的特点。为满足摩托罗拉公司的服务要求,中外运空运公司从1996年开始设计并不断完善业务操作规范,并纳入了公司的程序化管理。对所有业务操作都按照服务标准设定工作和管理程序进行,先后制定了出口、进口、国内空运、陆运、仓储、运输、信息查询、反馈等工作程序,每位员工、每个工作环节都按照设定的工作程序进行,使整个操作过程井然有序,提高了服务质量,减少了差错。 

 

  (二)提供24小时的全天服务,针对客户24小时服务的需求,中外运实行全年356天的全天候工作制度,周六、周日(包括节假日)均视为正常工作日,厂家随时出货,做到随时有专人,专车提货和操作。在通讯方面,相关人员从总经理到业务员实行24小时的通讯畅通,保证了对各种突发性情况的迅速处理。 

 

  3、提供门到门的延伸服务,普通货物运输的标准一般是从机场到机场,由货主自己提货,而快件服务的标准是从门到门,桌到桌,而且货物运输的全程在肛理的监控之中,因此收费也较高,中外运对摩托罗拉公司的普通货物虽然是按普货标准收费的,但提供的却是门到门,库到库的快件的服务,这样既提高摩托罗拉的货物的运输及时,又保证了安全。 

 

  4、提供创新服务,从货主的角度出发,推出新的更周到的服务项目,最大取度地减少货损,维护货主的信誉。 

 

  为保证摩托罗拉的公司的货物在运输中减少被盗,中外运在运输中间增加了打包,加固的环节,为防止货物被雨淋,中外运又增加了一项塑料袋包装,为保证急货按时送到货主手中。中外运还增加了手提货的运输方式,解决了客户的急、难的问题,让客户感到在最需要的时候,外运公司都能及时快速在帮助解决。 

 

  5、充分发挥中外走马观花这的网络优势,经过50年的建设、中外运在全国拥有了比较齐全的海、陆、空运输与仓储、码头设施,形成了遍布国内外的货运营销网络,这是中外发展物流服务的最大优势。通过中外运网络,在国内为摩托罗拉公司提供服务的网点已达98个城市,实现了提货、发运、对方派送全过程的定点定人,信息跟踪反馈,满足了客户的要求。 

 

  6、对客户实行全程负责制,作为摩托罗拉公司的主要货运代理之一,中外运对运输的每一个环节负全责,即从货物由工厂提货到海,陆、空运输及国内外的异地配送等各个环节,负全责。对于出现的问题,积极主动协助客户解决,并承担责任和赔偿损失,确保了货主的利益。 

 

  回顾中外运6年来为摩托罗拉公司的服务,从开始的几票货发展到面向全国,双方在共同的合作与发展中,建立了相互的信任和紧密的业务联系,随着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定,为中美贸易与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在新的形势下,中外运和摩托罗拉正在探讨更加广泛和紧密的物流合作。 

三、中外运为摩托罗拉服务的启示

进出口商在向货运代理人和第三方物流商寻求增值服务的同时,他们还有着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服务商完全掌握从原料的采购到制成品的运送整个制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遍布世界各个出口市场的通关程序了如指掌,并能作出相应计划以使他们免于美国海关施加在他们头上的重税和罚款,但有一个至高的要求却是永远一样的,即要求第三方物流商具有应付并处理繁杂事务的能力,正如位于美国圣迭的Solar Turbines公司运输经理琳达布雷斯顿所说:"及时运送是至关重要的,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接到客户的电话,报怨他们的货物还没收到,不知出了什么事。"对于Solar Turbines这样的向80多个国家出口机械(包括向边远地区运送石油和天然气勘探设备)的公司来说,第三方物流商必须通晓他们的运作情况。 

 

  一些货主还希望代理商们与他们在海外的客户进行接触,比如生产打印机的Encad公司的物流经理杰尼卡拉盛邀其服务商与他一道对海外客户进行专访,以使这些服务商们对该公司60多个出口市场国家的海关运作有所了解。 

 

  在美国出口商拓展新的出口市场时,他们一般来说不太愿意在建立分拨设施和雇佣海外员工方面投入太大,他们只是希望对当地动作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越来越多的出口商更希望他们的物流服务商拥有自己的仓储及分拨设施,并在这些国家建有自己的办事机构。 

 

  通讯设备制造商Pulse Engineering公司的国内及国际运输经理米歇尔·罗密欧说:你们(物流服务商)是我们公司的延伸,我们希望你们成为我们的业务伙伴。该公司与那些离自己的客户市场邻近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进行合作,在订单签订若干小时内,产品就能及时送到客户手中。 

  罗密欧说,第三方物流商还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比如,Pulse Engineering公司就一直寻求在EDI系统方面有专长的物流服务商为其提供服务。 

 

  在货主寻求从货运代理人及第三方物流商那里获得附加服务的同时,这些服务商也在提出进出口商们是否会为这些附加服务付费。西雅图的全球运输服务公司特殊项目主任说到:"如果要求卡迪拉克式服务,你会支付卡迪拉克般的价格吗?

 

  一般来说,货主更愿与物流服务商签订全程服务合同,并承提额外的不可预见服务费用。 

 

  但也有一些进出口商还是宁愿物流商提供如缮制进出口单据之类的基本服务。经纪和代理商们却认为这种方式过于目光短浅,因为货主整个合同执行过程中,避免不了对更深层次服务的需求。如果这些额外服务以单独形式计算,骨定会比一揽子合同方式计算成本要高。 

 

  进口商与出口商的需求有时是不同的。相比之下,进口商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由于美国海关对进口公司对所报货品的分类及估价造成的错误十分头疼,难免对这些进口商罚以重金。 

 

  鉴于这种情况,有些大型进口商指定专门物流服务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他们就得以少向美国海关交纲罚金。但美国海关开始对那些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小型进口公司下手。海关经纪公司备受青睐的原因就在于此。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1.范围

 

本标准确定了物流活动中的基本概念术语、物流作业术语、物流技术装备与设施术语、物流管理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物流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亦适用于相关的法规、文件。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92——1985 集装箱名词术语(neq ISO 830:1981)

GB/T 4122.1-1996 包装术语基础

GB/T 17271-1998 集装箱运输术语

 

3. 基本概念术语

 

3.l 物品 article

经济活动中涉及到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

3. 2 物流 logistics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3. 3 物流活动 logistics activity

物流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

3.4 物流作业 logistics operation

实现物流功能时所进行的具体操作活动。

3.5 物流模数 logistics modulus

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尺寸基准。

3.6 物流技术 Iogistics technology

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

3.7 物流成本 logistics cost

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3.8 物流管理 logistics management

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3.9 物流中心 logistics center

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

a)主要面向社会服务;

b)物流功能健全;

c)完善的信息网络;

d)辐射范围大;

e)少品种、大批量;

f)存储、吞吐能力强。

g)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

3.10 物流网络 logistics network

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

3.11 物流信息 logistics information

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3.12 物流企业logistics enterprise

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

3.13 物流单证 logistics documents。

物流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单据、票据、凭证的总称。

3.14 物流联盟 logisties alliance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合与合作。

3.15 供应物流 supply logistics

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

3.16 生产物流 production logistics

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

3.17 销售物流 distribution logistics

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之间的实体流动。

3.18 回收物流 returned logistics

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3.19 废弃物物流 waste material logistics

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3.20 绿色物流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3.21 企业物流 internal 1ogistics

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

3.22 社会物流 external logistics

企业外部的物流活动的总称。

3.23 军事物流 military logistics

用于满足军队平时与战时需要的物流活动。

3.24 国际物流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

3.25 第三方物流 thirdpart logistics(TPL)

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3.26 定制物流 customized logistics

根据用户的特定要求而为其专门设计的物流服务模式。

3.27 虚拟物流 virual logistics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

3.28 增值物流服务 value-added logistics service

在完成物流基本功能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的各种延伸业务活动。

3.29 供应链 supply chain

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3.30 条码 bar code

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字符组成的,用以表示一定信息的代码。

同义词:条码符号 bar Codesymbol[GB/T 4122.l-1996中4.17]

3.31 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

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3.32 有形损耗 tangible loss

可见或可测量出来的物理性损失、消耗。

3.33 无形损耗 intanglble loss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物品贬值。

 

4.物流作业术语

 

4.l 运输 transportation

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GB/T 4122.l- 1996中4.4]

4.2 联合运输 combined transport

一次委托,由两家以上运输企业或用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共同将某一批物品运送到目的地的运输方式。

4.3 直达运输 through transport

物品由发运地到接收地,中途不需要换装和在储存场所停滞的一种运输方式。

4.4 中转运输 transfer transport

物品由生产地运达最终使用地,中途经过一次以上落地并换装的一种运输方式。

4.5 甩挂运输 drop and pull transport

用牵引车拖带挂车至目的地,将挂车甩下后,换上新的挂车运往另一个目的地的运输方式。

4.6 集装运输 containerized transport

使用集装器具或利用捆扎方法,把裸装物品、散粒物品、体积较小的成件物品,组合成为一定规格的集装单元进行的运输。

4.7 集装箱运输 container transport

以集装箱为单元进行货物运输的一种货运方式。[GB/T17271-1998中3.2.1]

4.8 门到门 door-to-door

承运人在托运人的工厂或仓库整箱接货,负责运抵收货人的工厂或仓库整箱交货。 GB/ T 172711998中 3.2.3.l]

4.9 整箱货 full contaimer load(FCL)

一个集装箱装满一个托运人同时也是一个收货人的货物。[GB/ T17271-1998中 3.2.4.2]

4.10 拼箱货 less than container, load(LCL)

一个集装箱装入多个托运人或多个收货人的货物。[GB/ T 17271-1998中3.2.4.3]

4.11 储存 storing

保护、管理、贮藏物品。[GB/T 4122. l- 1996中 4.2.]

4.12 保管 storage

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

4.13 物品储备 article reserves

储存起来以备急需的物品。有当年储备、长期储备、战略储备之分。

4.14 库存 inventory

处于储存状态的物品。广义的库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

4.15 经常库存 cycle stock

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下,企业为满足日常需要而建立的库存。

4.16 安全库存 safety stock

为了防止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如大量突发性订货、交货期突然延期等)而准备的缓冲库存。

4.17 库存周期 inventory cycle time

在一定范围内,库存物品从入库到出库的平均时间。

4.18 前置期(或提前期)lead time

从发出订货单到收到货物的时间间隔。

4.19 订货处理周期 ordercycle time

从收到订货单到将所订货物发运出去的时间间隔。

4.20 货垛 goods stack

为了便于保管和装卸、运输,按一定要求分门别类堆放在一起的一批物品。

4.21 堆码 stacking

将物品整齐、规则地摆放成货垛的作业。

4.22 搬运 handling/carrying

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4.23 装卸 loading and unloading

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GB/T 4122.1-1996中4.5]

4.24 单元装卸 unit loading and unloadiing

用托盘、容器或包装物将小件或散装物品集成一定质量或体积的组合件,以便利用机械进行作业的装卸方式。

4.25 包装 packag/packaging

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GB/T 4122.l-1996中2.1]

4.26 销售包装 sales pack-age

又称内包装,是直接接触商品并随商品进入零售网点和消费者或用户直接见面的包装。

4.27 定牌包装 packing of nominated brand

买方要求卖方在出口商品/包装上使用买方指定的牌名或商标的做法。

4.28 中性包装 neutral packing

在出口商品及其内外包装上都不注明生产国别的包装。

4.29 运输包装 transport package

以满足运输贮存要求为主要目的的包装。它具有保障产品的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验等作用。[GB/T 4122.1-1996中2.5]

4.30 托盘包装 palletizing

以托盘为承载物,将包装件或产品堆码在托盘上,通过捆扎、裹包或胶粘等方法加以固定,形成一个搬运单元,以便用机械设备搬运。[GB/T 4122.1——1996中 2.17]

4.31 集装化containeriza一tion

用集装器具或采用捆扎方法,把物品组成标准规格的单元货件,以加快装卸、搬运、储存、运输等物流活动。

4.32 散装化 in bulk

用专门机械、器具进行运输、装卸的散状物品在某个物流范围内,不用任何包装,长期固定采用吸扬、抓斗等机械、器具进行装卸、运输、储存的作业方式。

4.33 直接换装 cross docking

物品在物流环节中,不经过中间仓库或站点,直接从一个运输工具换载到另一个运输工具的物流衔接方式。

4.34 配送distribut1on

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4.35 共同配送加joint distribution

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

4.36 配送中心 distribution cente

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

a)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

b)配送功能健全。

c)完善的信息网络;

d)辐射范围小。

e)多品种、小批量。

f)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

4.37 分拣 sorting

将物品按品种、出入库先后顺序进行分门别类堆放的作业。

4.38 拣选 order picking

按计单或出库单的要求,从储存场所选出物品,并放置在指定地点的作业。

4.39 集货 goods collection

将分散的或小批量的物品集中起来,以便进行运输、配送的作业。

4.40 织配 assembly

配送前,根据物品的流量、流向及运输工具的载质量和容积,组织安排物品装载的作业。

4.41 流通加工 distribution processing

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4.42 冷链 cold chain

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

4.43 检验 inspection

根据合同或标准,对标的物品的品质、数量、包装等进行检查、验收的总称。

 

5.物流技术装备与设施术语

 

5.1 仓库 warehouse

保管、储存物品的建筑物和场所的总称。

5.2 库房 storehouse

有屋顶和围护结构,供储存各种物品的封闭式建筑物。

5.3 自动化仓库 automatic warehouse

由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和控制,不需人工搬运作业,而实现收发作业的仓库。

5.4 立体仓库 Stereoscopic warehouse

采用高层货架配以货箱或托盘储存货物,用巷道堆垛起重机及其他机械进行作业的仓库。

5.5 虚拟仓库 virtual warehouse

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基础上,进行物品储存、保管和远程控制的物流设施。可实现不同状态、空间、时间、货主的有效调度和统一管理。

5.6 保税仓库 boned ware-house

经海关批准,在海关监管下,专供存放本办理关税手续而入境或过境货物的场所。

5.7 出口监管货物 export supervised warehouse

经海关批准,在海关监管下,存放已按规定领取了出口货物许可证或批件,已对外买断结汇并向海关办完全部出口海关手续的货物的专用仓库。

5.8 海关监管货物 Cargo under custom's supcrvision

在海关批准范围内接受海关检验的进出口、过境、转运、通关货物,以及保税货物和其他尚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进出境货物。

5.9 冷藏 chill space

仓库的一个区域,其温度保持在0℃-10℃ 范围内。

5.10 冷冻区 freeze space

仓库的一个区域,其温度保持在0℃ 以下。

5.11 控温储存区 humid-ity controlled space

仓库内配有湿度调制设备,使内部湿度可调的库房区域。

5.12 温度可控区 tem-perature controlled space

温度可根据需要调整在一定范围内的库房区域。

5.13 收货区 receiving space

到库物品入库前核对检查及进库准备的地区。

5.14 发货区 Shipping space

物品集中待运地区。

5.15 料棚 goods Shed

供储存某些物品的简易建筑物,一般没有或只有部分围壁。

5.16 货场 goods yard

用于存放某些物品的露天场地。

5.17 货架 goods Shelf

用支架、隔板或托架组成的立体储存货物的设施。

5.18 托盘 Pallet

用于集装、堆放、搬运和运输的放置作为单元负荷的货物和制品的水平平台装置。「GB/T4122.1- 1996中4.27」

5.19 叉车 fork lift truck

具有各种叉具,能够对货物进行升降和移动及装卸作业的搬运车辆。

5.20 输送机 conveyor

对物品进行连续运送的机械。

5.21 自动导引车 automatic guided vehicle(AGV)

能够自动行驶到指定地点的无轨搬运车辆。 5.22 箱式车 box car

除具备普通车的一切机械性能外,还必须具备全封闭的箱式车身和便于装卸作业的车门。

5.23 集装箱 container

是一种运输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具有足够的强度,可长期反复使用;

b)适于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运送,途中转运时,箱内货物不需换装;

c)具有快速装卸和搬运的装置,特别便于从一种运输方式转移到另一种运输方式;

d)便于货物装满和卸空;

e)具有lm3及以上的容积。

 

 

 

 

 

 

 

 

 

 

 

 

 

 

 

 

 

 

 

 

 

 

 

 

附录二   我国确立社会化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

物流配送是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的重要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发展,建设高水平的物流配送体系又成为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必择之路。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更对物流配送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从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现状看,困难和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许多重要物流基础设施仍然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很难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接;二是在规划、管理和实际运作方面,基本上是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制约了物流配送的社会化;三是虽然物流行业整体上存量资产大,但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管理落后,资产利用率不高,运行方式陈旧。

 

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配送,建立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为此,要打破条块分割和空断,构建开放性、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运用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重新配置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推进物流标准化,提高效率,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抓住发展电子商务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构建社会化的新型物流体系。

 

对此,国家内贸局最近作出了具体工作安排: 

  

()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物流产业的投入,加强物流配送企业的技术改造,重点发展现代化仓库、机械化作业、集装化运输、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适度开放物流配送市场,鼓励与国外物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

 

  ()提高物流产业的组织化、网络化程度。利用互联网、资产纽带、业务联系等技术经济手段,逐步形成协作性强、覆盖面广的物流网络,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要在土地、资金、税收、市区交通管制、营运管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扶持,鼓励企业建设社会化的物流网络。 

  

()完善物流体系功能,为电子商务发展服务。对B to B模式的电子商务来说,现有的物流配送体系有一定的配套能力,但由于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较低,远不能完全满足B to B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建设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的物流体系来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当前,物流配送不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突出反映在B to C方面。要解决这一瓶颈,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如可以利用现有的邮政部门和商业性快递公司的网络,或采用人力+简单交通工具的形式实现配送,还可以探索与社区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分布于社区的小型配送结点,实现便利、快捷、低成本的物流。 

  

()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西部大开发,为物流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物流产业的大发展,也将成为推动西部开发强有力的保障。在这一过程中,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社会化的新型物流体系,不能重走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老路。各地物流企业要抓住商机,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安全、准时、便捷、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推动物流配送技术、设备和用具的标准化。借鉴国外经验,组织、参与制定条形码、托盘、集装箱等技术标准,逐步形成我国商品物流配送标准化体系。积极宣传、贯彻并推广应用国际商品物流配送技术标准,实现与国际物流配送的接轨。 

 

 

 

 

 

 

 

 

 

 

 

 

 

 

 

 

附录三  我国物流业将制定船龄限制规则情况

交通部黄镇东部长在广州宣布,我国将制定船龄限制规则。这对中国的船东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决策。必须认识到,如何确定船龄限制的具体年限是一件十分细致而严肃的工作。如果船龄限制过严,又没有其他强有力的过渡措施,则自实施之日起,我国国有船队的运力将出现一个时期的严重衰退,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甚至可能导致我国船公司在国际航运市场的全面退却。如果船龄限制过宽,达不到预想的目的,既不能优化船队结构,又不能减少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事故的发生,同样将危及我国航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船龄是船舶性能和价值评估的重要参数。但是要正确估计船龄与船舶性能和价值的关系又十分困难。即使是同样总吨的同样类型的船舶,如果他们的制造商不同,加入的船级社不同,或者经不同的经营人管理,其运营状态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制定一个统一的船龄限制未必合适。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没有实行船龄限制制度。但是,日本实行的这一制度对日本航运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则是有目共睹的。

 

  交通部要对船舶制定一个船龄限制的规则,至少应当从技术和经济两个角度来考虑,对不同的船型确定不同标准。技术上的因素主要应当考虑船型、船级、航海历史、主要设备更新速度、经营管理人的素质等。经济上的因素更为复杂,但总地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航运市场的运力结构调整与运价波动的影响,二是运力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措施,三是这一措施的投入产出比。

 

对于中国国有船公司而言,很久以前,他们就希望能够实行船龄限制了。船员希望开新船,新船的航行保养工作量较小;船东希望开新船,新船的安全性高、保险费低。但是更新船舶需要雄厚的资金。可以预计,最终决定我国船龄标准的因素应当是经济性因素。

 

 

 

 

 

 

 

附录四  十五商品流通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2002773号,2002年10月16日

 

十五商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迎接国际竞争和挑战,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精神,提出《十五期间商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以加强宏观引导,加快促进我国商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提高商品流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现状与形势

 

  ()行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现状。

 

九五期间,我国商品流通行业坚持为人民生活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市场加快发展,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7%4.7%。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00年人均消费中食品支出比重分别比1995年下降9.4%7.2%,用于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及文化教育方面的支出比重则分别增长8.5%6.9%,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业态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经营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充分竞争、共同发展的流通格局基本形成;传统营销方式逐步得到改造,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成长迅速,电子商务的兴起,已经成为商品市场中新的增长点。

 

2001年全国限额以上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业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已发展到1124,门店达21784,实现销售额2139.8亿元,同比增长37.7%,占同期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5.7%2001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中股份合作制企业及股份公司近3000家,已有70多家流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一批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流通集团企业正在成长起来。

 

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领域的结构调整使我国商品流通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品流通产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商品流通产业化的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商品流通业结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是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经营主体仍处于零散状态。2000年全国主要273户大型零售商场商品零售额实现1072.8亿元,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而美国前15户流通企业的销售额占其全国销售额的20%以上。二是业态发展不平衡,现代营销技术的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相当一部分连锁企业仍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实力,与国际大型连锁集团的规模相差悬殊;传统批发业萎缩,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投资不足,制约着零售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三是城乡市场差距有所扩大。在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市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0.6%,农村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8.3%,城乡增幅相差2.3个百分点。四是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备水平不高,高科技成果在流通方式上的应用滞后。五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员缺乏,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技术应用力量薄弱。

 

  ()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国内消费需求将随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不断升级,同时工业、农业等生产行业面向消费结构变化所进行的调整,将在十五期间继续推进,商品结构逐步得以优化。十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将增长7%左右,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9400元,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城镇居民的住房、医疗、保健、娱乐、旅游、轿车、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需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农村消费中商品化消费比重提高,耐用消费品消费将加速增长。加入世贸组织,新的贸易规则将逐步引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也将进一步得到调整和完善;开展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有利于尽快打破行业分割、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的局面,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越来越成熟,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商品流通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跨国公司全球购并和扩张,以及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达国家产业加速向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现代管理技术、物流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跨国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全球采购业务中。随着发达国家市场的饱和,跨国公司进行扩张和转移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入世贸组织后几年内,商品流通业将形成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的领域涵盖了分销服务的全过程,既包括批发服务和零售服务,也包括与销售有关的代理服务,还包括特许经营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其他销售服务;允许进入我国市场的企业不仅包括国外知名大型零售企业,还包括生产和加工企业,开放方式也将从试点转入全面开放,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并日趋国际化。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我国商品流通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国内流通企业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十五期间,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加快我国流通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水平,才能迅速改变我国流通的落后状况;才能适应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降低流通成本,有效扩大内需,更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和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商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加入世贸组织,应对国际竞争为契机和动力,以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切实改善和调整商品流通行业的所有制结构、业态结构、规模和组织结构、城乡和地区分布结构、从业人员和技术结构,培育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流通在经济增长中的先导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结构调整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使流通企业成为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推进结构调整,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发挥规划和政策的指导功能,鼓励和扶持现代流通发展,改造传统和落后经营方式,限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杜绝资源浪费。

 

  二是处理好发展大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商品流通行业的性质及特点,在整体结构上应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为辅。面对境外跨国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当前要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推动流通企业跨部门、跨区域、跨所有制发展,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防止垄断,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型营销方式,寻求共同发展。

 

  三是处理好流通基础设施与一般经营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流通设施的建设,一般应根据流通业务的需要由流通企业和投资人自主决策。考虑到商品流通的效率和安全,对国家重要商品储备库、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电子交易网络等新型流通方式所需设施,流通环节商品安全性检测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政府应给予必要扶持。

 

  四是处理好流通企业销售与生产企业自营销售之间的关系。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关键是要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流通企业应通过采用现代流通方式和先进服务技术,扩大规模,加快周转,降低成本,服务于生产企业的规模生产。生产企业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产品市场研究,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上,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注重发挥专业流通企业的作用,降低经营成本。

 

  ()主要目标。

  

经过5年的不断努力,力争使商品流通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明显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流通效率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初步形成适应现代消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通产业结构,促进流通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保持十五期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左右,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年均增长10%,餐饮业年均增长15%左右的发展水平。

 

三、结构调整的重点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要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用现代流通方式改组改造传统流通业,明显提高流通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要以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普遍应用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使连锁经营销售额、连锁企业店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十五末期,全国连锁企业店铺数发展到10万个,销售额7000亿元,年递增约35%,占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20户,销售额在20_5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40户,培育5-10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一是在地区上,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或通过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现有连锁企业的规模,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同时,通过合资、合作和联营等方式,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争取在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在业态上,从目前的以超市、百货连锁企业为主,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等多业态发展。三是在行业上,在零售和餐饮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行集中管理和专营专卖制度的行业,以及新兴服务业中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四是在形式上,在直营连锁不断完善和规范的同时,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管理基础好的企业,积极探索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

 

  进一步促进业态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以中等收入家庭为目标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为主体商品,积极推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准食品超市的发展,并逐步提高生鲜食品经营比重;在超级市场已经充分发展的地区,逐步发展具有综合化服务功能的便利店,积极探索便利店在不同地区的经营内容和发展模式;结合各地情况,积极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型综合超市的发展;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专业店和专卖店;推进传统百货店向现代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转型和功能创新,并利用连锁经营进行改造;有计划地控制大卖场和仓储式商店的盲目发展。

 

  ()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发展。

 

  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作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其主要功能在于大宗货物的快速集散、流转。在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改革中要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培育拥有多种运输手段的新型物流企业。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兼顾近期运作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纳入整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行预留地制度。要加强大型物流基地的规划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物流设施功能单一,投资分散,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要建立健全为物流服务的相关中介机构,如建立便捷、快速的大通关系统,现代化的展示、展销设施,完善的通讯系统等等。

 

  塑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根据我国的实际,要大力发展直接为生产、流通企业服务的物流设施。一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市场需要和生产流通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水平,逐步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配货电子化、配送过程无纸化,并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二是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专业化改造,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特别是与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配送服务。三是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及零部件的配送业务,逐步建立钢材剪切加工、混凝土、玻璃加工、日用化工产品、食品等专业化的加工配送中心,不断扩大配送品种范围,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

  ()稳妥进行电子商务试点。

 

  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重要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广和数字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标准为前提、以数据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为中小流通企业服务。进一步提高流通基础信息的规范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流通企业对信息增值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大型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挖掘系统的建设,提高流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

 

  继续开展电子商务的试点工作。一是在钢材、电子、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中,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二是在粮食、棉花、食糖、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中建立专业网络系统,探索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三是探索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利用连锁店铺的有形网络,通过开办网上商店,拓展经营品种与业务范围。四是探索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探索电子商务不同的发展模式。

 

  研究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一是制定流通产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的目标与政策措施,并根据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公布我国流通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白皮书。二是制定网上销售的相关法规,建立对商品交易和服务贸易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上交易的规则,规范网上交易秩序,维护交易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如网站的经营范围问题、税收问题等,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业态结构的调整。

 

  鼓励发展新兴业态,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场要增加商品品种,实现一站式购物要求。超级市场要扩大生鲜食品的经营比重,提供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商品。便利店要深入居民社区设点,积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项目。专业(专卖)店要突出经营特色,提供品牌化、专业化的商品和服务。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可以适当发展购物中心。

 

  传统百货店要积极调整商品结构,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发展差别化经营,扩大自营商品比重,规范招商进店经营行为。百货店集中的地段要积极推进错位经营,减少恶性竞争。加强对新建高档百货店的规划管理,减少重复建设,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加强对小商品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及出租摊位经营的商城的管理,推行市场开办者对商品质量先行负责的制度,严格依法征税,逐步改变不规范的经营方式,实现由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交易方式的转变。

 

  各种业态都要积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造传统流通业,提高商品流通行业的现代化水平。

 

  ()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的调整。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现有的大型商业企业要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一方面,要通过资金纽带的联结,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也要大力通过商品、商号、配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联结,把众多的中小流通企业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大公司的品牌优势、采购优势、管理优势,积极发展和壮大现有的流通网络。

 

  重点发展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规模效益突出、管理规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国内流通企业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工业、农业、科技、金融、文化、体育等的联合与协作,组建与多种产业相结合、融资功能强、面向国际市场的大集团。为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多渠道融资和境外投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流通企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中小流通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有序组织、规范操作国有资产有偿转让。重视在竞争中失去生存能力的国有流通企业退出市场工作,妥善解决退出市场的企业及其人员、债务问题。

 

  ()城乡和地区结构的调整。

 

  加快培育和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和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城市市场延伸带动农村市场发展。加快农村流通组织的建设和改造,使农村流通业适应消费变化;大力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和公司加农户模式,以现代流通促进农产品的集约经营;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扶持流通企业和社会投资改善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环节;以农产品销售为龙头健全服务网络,发展各类协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产品代理商、批发商等农业经纪人组织。

 

  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改善西部流通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鼓励东、中部地区和外资及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向西部地区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市场和地区差距。鼓励大型连锁流通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流通企业集团进入我国东部的市场战略,采购和销售并举,占领长远市场为主。创造条件为流通落后地区引入现代流通运行机制,发展其迫切需要的流通服务竞争。

 

  大中城市要制定和实施流通发展规划及商业网点设置规划,以区域市场半径和一定商圈范围为依据,对城市流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建立规范的大型流通企业开设审查制度,实行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以及遍布居民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完善商业街、步行街、旅游景区服务功能,协调好城市中心与城市外围商业布局。农村流通网点的布局要与城镇化和乡镇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把农村商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继续按照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涉及国家安全商品的储备和流通,继续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外,对一些经营业绩良好,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要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重组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多年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要在安置好职工、处置好资产债务的前提下,依法实施破产;进一步支持和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承诺框架下,积极引进资金和国际一流管理技术,适度增加外商投资流通企业的比重,促进流通企业加快经营结构优化和所有制结构调整。

 

()从业人员和技术结构的调整。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带动流通企业营销观念、组织形式、流通方式和手段的变革。推广以公共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及商业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和先进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在大型流通企业中组织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逐步实现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加强物流技术标准、流通服务标准和电子商务基础标准制定及国际标准适用工作。发展人工和机械分拣组配的现代化仓库,发展水陆、空陆、公铁集装箱联运。加强数字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建立和充实计算机数据库和网上交易平台。

 

  鼓励和支持在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基础上进行的流通方式和流通组织形式创新,总结和推广与我国城镇化战略相适应的流通发展模式。发展针对流通行业的保险制度,完善价格调节、风险基金和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有计划地推动商品期货、中远期合约交易,健全市场价格信息形成机制。积极探索、逐步扩大重要商品的期货交易。

支持流通理论创新。普及流通基本知识教育,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充实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科,提高全社会流通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

 

建立健全流通执业资格评判和人才考评体系,扎实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积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流通领域。

 

五、主要措施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体系。

 

  抓紧制订和修订维护公平竞争、推进流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流通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所需的法律法规。在逐步取消对外商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后,通过国际通行的办法,对大型流通企业的开业进行必要的控制。围绕当地人口密度、现有商店的数量和服务地域范围、新开店对现有商店经营收入、交通环境和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听证等形式进行审查。研究制定流通行业标准体系。

 

  ()整顿、规范和培育市场。

 

  清理并取消各种阻碍商品流通的制度规定,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各种市场组织。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支持流通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国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将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连锁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列入国债贴息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市场前景好的流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增资扩股、股票上市等途径募集社会资金,扩大经营规模。鼓励流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划拨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认真研究流通企业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中遇到的困难,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体制性障碍。 ()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沟通、自律作用,依托各级商会和行业协会进行政府决策前的听证准备工作,吸纳其参加国家相关法律及政策的讨论与制定。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协调,维护业内企业合法权益。

 

  ()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在流通领域的落实。

 

  在西部地区政府做好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放宽外商投资西部地区商业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外商及我国东部地区流通企业,加强与中西部地区流通领域的合作。

 

  ()加强智力引进和培训工作。

 

  引进国际管理人才,加强流通理论研究和技术培训。依托流通科研、信息机构和中介组织专家库,建立、完善商情咨询服务网络。

 

  十五期间,是我国流通领域逐步实现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营销科技化、竞争国际化的时期,商品流通行业既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又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充满信心,抓住历史机遇,推动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走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