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目     录

 

              5

一、世界汽车整车产业竞争格局              5

(一) 整车产品结构              5

(二)主要国家生产格局              6

(三)厂商生产格局              7

(四)主要国家消费格局              8

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9

(一)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              9

(二)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10

(三)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10

(四)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              11

(五)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11

(六)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兼并与联合              11

三、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12

(一)产品发展趋势              12

(二)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12

(三)大力采用通用底盘              12

(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选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              13

(五)广泛采用新技术              13

(六)零部件向模块化供给方向发展              14

(七)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方向发展              14

四、结                14

              15

一、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现状              15

二、中国轿车整车竞争格局              16

(一)上汽集团              17

(二)一汽集团              18

(三)东风集团              18

三、中国轿车市场发展前景              19

四、中国轿车整车行业利用外资分析              20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轿车整车产业中的地位              20

(二)跨国公司的进入历程              21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般规律              24

五、结                25

              26

一、汽车产业与WTO的相关条款              26

(一)关税方面              26

(二)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              26

(三)外商投资管理方面              26

(四)服务贸易方面              27

(五)加入WTO协议中没有承诺的保护措施              27

二、入世后的主要影响              27

(一)对整车制造厂商的影响              27

(二)对零部件业的影响              29

(三)对汽车服务贸易业的影响              31

(四)对外资开放的影响              32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33

(一)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33

(二)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成本              34

(三)研究与开发              34

四、结                35

              36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概述              36

(一)整车制造业              36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37

(三)汽车相关工业              39

二、国外汽车生产配套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9

(一)几种典型配套模式介绍              39

(二)国外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的发展趋势              42

三、国内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现状分析(轿车)              44

(一)上汽配套模式              45

(二)一汽的配套模式              45

(三)东风汽车公司的配套模式              46

四、结                46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              48

(二)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趋势              49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52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              52

(二)国外公司进入中国情况              57

(三)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60

三、结                 61

              62

一、天津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状况              62

(二)天津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62

二、天津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5

(一)天津地区零部件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65

(二)天津地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66

三、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6

(一)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状况              66

(二)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67

四、结                69

              70

一、天津开发区丰田皇冠项目简介              70

二、丰田的采购原则、采购体系与供应商的选择              70

(一)丰田的采购原则              70

(二)丰田汽车的采购体系              71

(三)丰田汽车的供应商选择              72

(四)丰田汽车的零部件选择              75

(五)丰田汽车的标准车型开发过程与供应商的选定              75

(六)为丰田整车项目配套供应商的可能性分析              76

三、丰田海外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主要的合作模式              78

(一)丰田汽车的北美战略:整车生产先行、零部件供应商跟进              78

(二)丰田汽车的中国战略:零部件供应商先行、整车生产跟进              80

四、丰田的中国战略预测              82

(一)丰田的中国市场与零部件战略              82

(二)丰田的中国生产基地战略              83

五、结                83

              84

一、天津及环渤海地区轿车整车概况分析              84

(一)天津地区整车企业产能高、利润低              84

(二)产品结构以中低档的经济型轿车和微型车为主              84

(三)环渤海地区将成为中高档轿车生产的主要地区              84

二、天津开发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SWOT分析              85

三、天津开发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思路              86

(一)高层推动、战略招商              86

(二)产业互动、构建网络              88

(三)合理定位、产业招商              89

(四)区域连动、集中摆放              92

 

  件:

              97

              98

              99

              103

              103

              108

              111

              115

              118

              119

 

              123


第一章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个产业,汽车工业依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产品发明、产品发展、产出迅速扩大和以更新需求为主的市场成熟阶段。从整体上讲,从90年代开始,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步入以更新需求为主的成熟市场阶段,但部分市场还处于产出迅速扩大的市场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就是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一、世界汽车整车产业竞争格局

(一) 整车产品结构 www.word98.com中国文案网搜集整理

按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方法,汽车行业一般分为四类:轿车、轻型商用车、重型载货车和大型客车。根据OICA(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的统计,2001年全球汽车的年产量为5577万辆左右,比2000年下降3.9%,其中轿车要占总产辆的70%以上(见表1),是汽车行业的主体;轻型商用车(主要包括轻型客车、皮卡、越野车以及多功能车等)要占总产量的25%左右,位居其次。由于轿车集制造技术、化工技术、能源技术、电子技术于一身,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商来说,许多厂商整车产量中的大部分都为轿车产品,例如2001年排名前15位的汽车厂商中(表2),其轿车的比重都在50%以上。可见,轿车生产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汽车厂商在国际化竞争中求得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1  2001年世界汽车产品构成

车型

产量(万辆)

占总产量比例(%

比上一年的增长率(%

轿车

3953.8

70.9

-3.2

轻型商用车

1427.7

25.6

-4.9

重型载货车

179.6

3.2

-12.8

大客车

15.7

0.3

0.7

总计

5577

100%

-3.9

资料来源: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报告。

 

2  2001年汽车制造商排名                                                    单位:万辆

序号

厂商

轿车

轻型

商用车

重型

载货车

大型

客车

总产量

轿车所占

比重(%

1

通用(美)

466.4

291.9

758.2

61.5

2

福特(美)

369.9

297.7

667.6

55.4

3

丰田(日)

502.1

98.4

4.5

0.43

605.5

82.9

4

大众(德)

488.1

20.4

1.9

0.45

510.9

95.5

5

克(德)

239.3

178.5

17.1

15.3

436.4

54.8

6

标致-雪铁龙(法)

271.0

39.2

310.2

87.4

7

本田(日)

260.9

6.5

267.4

97.6

8

日产(日)

196.7

56.8

2.2

0.15

255.9

76.8

9

现代起亚(韩)

208.8

39.8

1.9

1.4

251.8

82.9

10

菲亚特(意)

192.9

35.9

10.7

1.4

240.9

80.0

11

雷诺(法)

207.0

30.5

237.5

87.2

12

三菱(日)

124.2

37.8

2.5

0.23

164.8

75.4

13

铃木(日)

116.2

37.9

154.1

75.4

14

马自达(日)

78.0

17.7

95.7

81.5

15

宝马(德)

94.7

94.7

100.0

合计

5051.6

资料来源:OICA统计资料。

(二)主要国家生产格局

从在地域分布上看世界汽车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根据2001年的汽车产量排名(表3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处于主导地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美国(20.5%)、日本(17.5%)、德国(10.2)、法国(6.5%)。从行业的集中程度看,仅这四个老牌汽车强国的产量就已经占据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半壁江山(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如果加上其他国家,产量前15位国家的汽车产量要占世界总产量的92%左右,基本垄断了全世界的汽车生产。从2001年发展势头上看,发达国家受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疲软的影响,增速缓慢,有的甚至出现大幅度下滑。比如,北美地区由于受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降幅最大,达到10.4%。欧洲虽然稍有增长,但各国的形势反差很大,在6个主要汽车生产国中,法国、比利时和德国分别增长8%15%3%;而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下降了7%9%6%,英国则首次被挤出了前10名。但是最近几年亚太地区新兴国家在快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市场带动下,发展势头强劲。韩国去年已经挤入前5名,中国2002年预计增长速度可达50%,也足以令世界瞠目。

如果我们比较汽车行业中的主体——轿车行业,不难发现最大的生产国并非美国而是日本(表3),其产量要占世界轿车产量的22%,其次是德国,占14.7%,美国居于第三,只占世界轿车产量的13.5%。从美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品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出(表2),美国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三大公司的轿车比重都要低于其他国家厂商,说明美国的汽车消费呈多元化,厂商的产品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和平衡,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强,这也是美国保持其汽车生产第一大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3  2001年全球汽车/轿车产量的前15位国家                                    单位:万辆

序号

国别

(汽车总产量)

2001

产量

(万辆)

比上一年的增长率(%

占世界

总产量

比例(%

国别

(轿车)

2001

产量

(万辆)

比上一年的增长率(%

占世界总产量比例(%

1

美国

1142.5

-11

20.5

日本

811.7

-3

22

2

日本

977.7

-4

17.5

德国

529.9

3

14.7

3

德国

569.1

3

10.2

美国

487.9

-12

13.5

4

法国

362.8

8

6.5

法国

318.1

10

8.8

5

韩国

294.6

-5

5.3

韩国

247.1

-5

6.8

6

西班牙

284.9

-6

5.1

西班牙

221.1

-7

6.1

7

加拿大

253.5

-14

4.5

英国

149.2

-9

4.1

8

中国

233.1

13

4.2

巴西

148.1

10

4.0

9

墨西哥

186.5

-4

3.3

加拿大

127.4

-18

3.5

10

巴西

179.8

7

3.2

意大利

127.1

-11

3.5

11

英国

168.5

-7

3.0

墨西哥

114.0

-11

3.2

12

意大利

157.9

-9

2.8

比利时

105.8

16

2.9

13

俄罗斯

124.9

4

2.2

俄罗斯

102.1

5

2.8

14

比利时

118.7

15

2.1

中国

70.3

16

1.9

15

印度

85.3

-5

1.5

印度

53.2

3

1.5

合计

5139.8

 

92

 

3612.9

 

95.3

2001

全球产量

5577

-3.9

 

 

3953.8

-3.2

 

资料来源: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报告。

(三)厂商生产格局

从汽车产业市场供给结构的角度来衡量,汽车产业是一个可以被划分为两种结构并存的市场:

一方面,从世界范围看,尽管许多国家对汽车厂商的直接投资和产品出口还设置有种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相对来说,世界汽车工业还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大规模厂商竞争激烈的垄断竞争市场。全球汽车生产基本呈6+3格局,即通用系(包括菲亚特、铃木、富士重工、五十铃)、福特系(包括马自达、沃尔沃轿车、大宇)、戴姆勒克莱斯勒系(包括三菱-现代)、丰田系(包括大发、日野)、大众系(包括斯堪尼亚)、雷诺系(包括日产、三星)6大汽车集团,外加本田、宝马、标志-雪铁龙三个独立制造商。根据OICA统计,2001年仅六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就已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如果加上排名前15位的汽车制造商,产量可以达到5000多万辆,占整个世界汽车产量的90%以上(表2)。这些大的汽车制造商,不但在产量上控制着全球汽车市场,而且在技术上也引领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根据《美国消费者之声》的评估,2001年最佳10大品牌都是这些跨国公司的产品。

另一方面,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汽车产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国际化程度很高,但在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在生产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还是东道国当地厂商。实际统计数字表明(表4),绝大多数世界著名汽车生产巨头的国内生产比重,普遍大于50%,说明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优势或基础主要还是在其国内市场。我们所理解的汽车生产高度国际化,主要是指汽车产业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中,零配件供应体系的国际化。

4  2001年主要汽车制造商国内产量及比重                                 (单位:万辆)

国家

厂商

国内产量

全球产量

国内比重(%

美国

通用

372.2

758.2

49.0

福特

328.0

667.6

49.1

戴姆勒-克莱斯勒

283.0

436.4

64.8

德国

大众

207.2

510.9

40.6

宝马

73.4

94.7

77.7

法国

雷诺

141.7

237.5

59.5

意大利

菲亚特

141.5

240.9

58.7

日本

丰田

335.4

605.5

55.4

日产

129.4

255.9

50.6

本田

128.5

267.4

48.1

(四)主要国家消费格局

从汽车消费市场布局看,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是汽车消费的主要市场,排名前四位的汽车消费国分别为(表5):美国(31.3%)、日本(10.6%)、德国(6.5%)和英国(4.9%)。其中美国毫无疑问地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其新购汽车数量几乎是处于第二位日本的三倍,特别是在非轿车领域的生产、消费中,美国更是占有绝对优势,这与美国疆土辽阔这一自然因素有紧密关系。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中国的汽车生产、消费市场并不仅仅只有轿车才有用武之地,商用车和大型客车也必将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从表七也可以看出,由于这些国家的汽车消费市场日趋成熟,汽车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更新的需要,所以增长很小,有的出现下降。而南美和亚洲的新兴汽车市场,比如墨西哥、巴西和中国,则增长迅速,成为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新兴的汽车市场上,由于市场容量较大,轿车、载货车和客车的销售增长都很快。而在传统汽车市场方面,北美轿车销售量明显下降,商用车销售量猛增,特别是轻型客货两用车和休闲车(主要是MPV和越野车)的销售出现热潮;西欧和日本汽车市场上,轿车销售量虽然还有所增长,但销售较好的多是些价格便宜的中小型轿车,高档车和豪华轿车的需求正在下降。

5  2001年世界前15位汽车消费国新登记车辆                                   (单位:万辆)

序号

国家

轿车

(增幅%

商用车

(增幅%

载货车

(增幅%

客车

(增幅%

总计

(增幅%

占世界市场

比例(%

1

美国

842.2-4.8

870.12.3

---

13.9-34.0

1747.0-1.9

31.3

2

日本

428.90.7

 

160.0-5.1

1.6–3.9

590.6-0.9

10.6

3

德国

334.1-1.1

29.1-7.2

 

 

363.2-1.6

6.5

4

英国

245.810.7

30.810.0

 

0.37-14.2

277.110.0

4.9

5

法国

225.45.7

49.64.0

 

 

275.05.4

4.9

6

意大利

242.3-0.3

21.6-5.7

 

 

264.0-0.8

4.7

7

中国

71.717.1

 

81.95.4

82.117.8

235.813.0

4.2

8

西班牙

151.53.1

24.80.0

 

 

176.32.7

3.1

9

加拿大

86.82.3

72.6-1.4

 

 

159.50.6

2.8

10

巴西

127.710.1

20.0-0.9

7.36.6

1.61.0

158.97.6

2.8

11

韩国

106.50.7

38.63.6

 

 

145.11.5

2.5

12

墨西哥

66.612.4

25.1-3.2

 

 

91.87.6

1.6

13

印度

55.8-3.4

25.9-1.8

 

 

81.7-2.9

1.5

14

澳大利亚

52.9-4.4

24.34.2

 

 

77.2-1.8

1.4

15

荷兰

53.0-11.3

10.1-11.2

 

 

63.1-11.2

1.1

合计

4706.3

 

 

 

 

83.9

资料来源: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报告。

 

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一)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汽车生产国际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国际化

为了绕过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跨国公司几乎都是从全球的角度来制定经营战略,选择最合适的地点进行生产,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全球化选择OEM件,在销售市场所在地或靠近市场的地方进行最终装配,利用当地资源,就地销售,这是汽车生产的国际化趋势。

2.产品国际化

许多具有共性的产品,为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已失去了民族性,追求的是国际性、通用性和竞争能力,某国制造正在被某公司制造所取代。许多产品通过技术转让或许可证贸易在多国生产,已经司空见惯。

3.市场国际化

在国际市场中,汽车是贸易额最大的商品。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进出口量都很大,是世界汽车市场的主体。跨国公司为将市场延伸到世界各地,根据市场开发产品,根据市场组织生产,市场成为组织经营生产活动的源头和核心。

4.资本国际化

汽车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积极同发展中国家在汽车生产上进行合资、合作或当地设厂生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相互持股,分别在对方国家设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5.技术合作国际化

技术互补和技术转让是表现技术国际化的两个方面。面对激烈竞争的汽车市场,企业若要保持技术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但所需费用十分昂贵,有时独家难以应付,因此往往开展技术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共享技术成果。据统计,80年代95%的联盟都是技术联盟,其中50%侧重于跨国研究和开发。比如,日、美、欧等国的汽车制造商正在着手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新型汽车从计划、设计到生产的电子开发。实施这种跨区域、跨系统、众多企业同时参与的电子开发,将会不断扩大企业合作关系,缩短开发时间和经费。

此外,大的汽车制造商已经不再将技术保密作为垄断市场的唯一手段,而是让技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流动,通过技术转让直接获取利润。

(二)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已形成足够大的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水平都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真正主宰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关键就是市场,形成生产能力、产品开发、技术水平等一切都围着市场转的局面。

(三)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近十多年来,亚太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加之人口众多,汽车拥有率明显偏低,市场潜力巨大。从长远来看,亚洲将是汽车最大的目标市场,也必然成为众多汽车厂商争夺的焦点。许多跨国公司都把发展和开拓亚洲市场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之一,像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和大众等大公司,都开始在亚洲投资建厂,扩大在亚洲市场份额。亚洲本地的一些国家更是摩拳擦掌,纷纷提出把汽车产业发展成本国经济支柱产业,一场群雄逐鹿的大战必将在亚洲上演。

(四)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

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即少数汽车生产厂家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例如:美国的通用(GM)、福特(Ford)和克莱斯勒(Chrysler),法国的标志-雪铁龙(PSA)和雷诺(Renault),意大利的菲亚特(Fiat)都是本国市场强有力占有者;日本的汽车生产厂家多一些,但丰田(Toyota)和日产(Nissan)两家就占据国内市场的60%。寡头垄断的形成,是汽车工业成熟的标志,是企业间激烈竞争和一系列兼并的结果。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产量越大,越有利可图。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必然是由分散走向集中,最后形成寡头垄断格局,这是各汽车生产厂家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必然结果。

(五)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由于汽车工业在各汽车生产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各汽车生产厂家都十分重视提高生产能力。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而全世界汽车的市场需求增速却十分有限,甚至有时出现负增长,造成严重开工不足。据有关专家统计,到2000年,过剩的汽车生产能力将从现在1400万辆上升到2200万辆,相当于北美所有汽车厂家的总产量。可见,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十分突出。

(六)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兼并与联合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兼并浪潮愈演愈烈。跨国集团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是实现战略性互补等原因,纷纷向以前的竞争对手张开了怀抱。先是韩国大宇集团收购双龙汽车公司弥补了自己在四轮驱动、大型载货车上的空白;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强强联合成为全球性汽车巨人;宝马收购劳斯莱斯,从而借劳斯莱斯抬高自己身价,打入超高级轿车市场。

同时,为了适应整车厂的全球化趋势,欧美的大型零部件跨国公司之间也掀起了一场兼并、合并浪潮。特别是在座椅、仪表盘等内饰件、制动器和发动机相关部件领域,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地盘,在整车厂家的附近提供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和供货体制,而更加活跃。像Bosch、德尔福等零部件集团最近几年为了巩固核心企业的地位,都进行了战略重组。这些零部件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将对世界零部件供应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零部件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开始。

 

三、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一)产品发展趋势

随着环保、节能观念深入人心,经济后发展地区汽车消费量的增加,以及在汽车消费市场成熟而且人口稠密地区停车泊位的日益紧张,小型车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扩大小型汽车的生产是汽车生产企业想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必然选择之一。目前在欧洲市场上,1L-1.3L的小型轿车正成为竞争的焦点。日本、法国、美国的汽车生产厂也纷纷计划推出中小型轿车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此外,以气体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近来能代替内燃机的动力系统研究受到全球的重视,电驱动系统是最有优势与传统的内燃机竞争的系统;纯电池电动汽车由于行驶里程短和价格高,普及和推广受到限制,主要适用于家庭或上下班用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产业化前景好;燃料电池汽车因为技术的可行性注定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有人预测,氢能经济将引发汽车工业的革命,2001年燃料电池汽车将进入商业化。日本预计到2010年气体燃料汽车将达到100万辆,伊朗预计到2010年改制NGV20万辆,德国2010年将达到1040万辆。我国汽车产业和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左右,但在电动车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某些方面还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这为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二)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改善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并及时投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了缩短开发周期,各公司都对内部开发体制、与配套厂家有关协作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日本丰田公司采用了一种所谓同时同步开发系统,通过将整车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在整车厂商和零部件厂商间切块分工,同步承担,来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目前发达国家汽车产品的开发周期基本都缩短到2年以内。由于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许多公司每年都有许多新车型投放市场。据最新报道,GM公司宣称,从现在起每28天就要推出一个新车型。

(三)大力采用通用底盘

平均来说,汽车底盘的开发费用约占整个车辆开发总费用的80%。因此,采用通用底盘是在全球竞争中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的关键因素。因此各主要汽车制造厂商都在进行统一底盘的工作。通用计划到2005年将轿车底盘简化到7种,福特公司将含轻型商用车在内的底盘统一简化到了16种,克莱斯勒公司现在也基本统一到只有7-8种底盘的水平。大众集团与上述公司稍有不同,其将高级轿车奥迪与收购的西特及斯柯达4个商标的底盘归类为4种。此外,雷诺、PSA和菲亚特等集团也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各类市场,推出不同风格车身的通用底盘。所以,要想在轿车领域内以规模产量确保在成本方面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推行通用底盘,而且扩大通用底盘的生产规模,目前上述跨国公司每种底盘生产量都在100万辆以上。另外,底盘在世界范围的通用化,也将加剧底盘、发动机等配套厂之间的竞争。

(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选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

在一辆汽车的制造成本中,零部件成本要占60%70%,因此同零部件厂家共同降低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零部件标准化和共享相关零部件,整车厂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来降低成本,一般整车厂在长期配套或是大量配套时都要规定成本压缩计划,零部件厂家则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满足整车厂的要求。按目前整车厂的自制率来看,通用公司为43%,菲亚特公司为40%45%,沃尔沃公司为40%,福特公司为38%,克莱斯勒为34%,标致为30%,大多数厂家的自制率都控制在30%左右。为了削减成本,汽车制造厂商降低自制率已成为世界性潮流。但对于那些对整车发展影响很大的零部件,整车厂通常采取自主开发方式,以便提高竞争能力。

(五)广泛采用新技术

在动力性和提高燃油效率方面,广泛采用柴油增压技术和绝热技术、电子控制的燃料喷射系统、全电子化点火系统、液力变速器等技术,在材料构成中则开始注重轻质高强度的多层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塑料、应用陶瓷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和使用。

在行驶安全与提高舒适性方面,开始研究和采用电子车速控制、ABS、电子防碰撞、声纳、障碍报警、瞌睡防止器、高性能多夹层安全玻璃、防火措施、防爆轮胎、车高电子调节等技术。

此外,从环保和节约能源出发,世界上各汽车生产厂积极开发代用燃料,目前使用比较成功的有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氢气、甲醇、电能和燃料电池等。

(六)零部件向模块化供给方向发展

模块化生产是将零部件集合成大的总成进行总装的一种方式。模块化生产是通过二级配套厂为一级配套厂家配套实现的,因此对各大汽车生产厂家来讲减少了与其直接配套的一级配套厂家的数量和配套产品种类,便于简化管理、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福特公司在全世界生产厂中采用削减零部件组装数量的方法,使生产成本下降了10亿美元。

(七)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方向发展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者的需求与要求也在不断发展,统一品牌、统一款式、统一档次的产品已不能完全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因此,对汽车的生产也必须根据产品类型不同而随时变化,产生了柔性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根据用户需求可以大批量生产,也可以单件生产,是一种随意性很强的生产方式。它结合了大批量生产和单件生产方式的优点,以准时化和自动化为支柱,以销售部门作为生产过程的起点,按定货合同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全面追求尽善尽美,满足多元化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由于世界消费市场的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热潮已经波及到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品的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柔性化生产是汽车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在争夺市场的竞争中,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四、结 

从目前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大跨国公司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汽车产品开发周期进一步缩短,汽车生产规模小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为了生存必须和其他企业联合,这就导致了汽车产业全球范围的兼并与重组,就连美国克莱斯勒和德国戴姆勒—奔驰这样世界知名的公司,也要通过合并来扩大规模,谋求发展。所以说,我国已经失去了独立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国际环境。如果我们还再一味强调自主开发独立发展,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和满足日趋严格的法规要求,无法与国际跨国汽车集团抗争。只有充分吸纳各国技术所长的合资合作才是降低研究开发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增强竞争力的现实有效途径。与汽车生产跨国集团合资合作,是当前汽车工业后发展国家谋求发展的最好形式。


第二章  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2年的统计(表6),我国目前有产出的轿车整车生产企业共有29家(包括生产MPVSUV的轻客企业),其中合资企业17家,占58%2002年轿车总产量达到123万辆,从地域分布上看(图1),排名前5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35%)、吉林(21%)、湖北(9%)、天津(8%)、重庆(6%),这和国内几大轿车集团的布局基本一致,反映出大集团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从企业规模上看,尽管和国外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但近几年有了很大改善,产量超过5万辆的企业有8家,排名前5位的企业产量要占整个轿车产量的60%以上,产业集中程度要好于整个汽车产业。总体来说,中国轿车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轿车工业体系产品种类、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产品水平日益提高

6  2002年全国轿车生产企业排名(包括MPVSUV                         单位:万辆

序号

企业名称

企业性质

产量(万辆)

占全国比例(%

1

上海大众

合资

27.9

22.7

2

一汽大众

合资

19.2

15.6

3

上海通用

合资

11.1

9.1

4

一汽夏利

上市公司

8.9

7.3

5

神龙汽车

合资

8.4

6.9

6

重庆长安

合资

6.8

5.5

7

广州本田

合资

5.9

4.8

8

上汽奇瑞

国有

5.0

4.1

9

吉利汽车

民营

4.35

3.53

10

广州风神

合资

3.89

3.16

11

一汽轿车

上市公司

3.0

2.5

12

南京菲亚特

合资

2.4

1.95

13

昌河汽车

上市公司

2.1

1.67

14

东风悦达起亚

合资

2.1

1.63

15

海南马自达

合资

1.8

1.5

16

东南汽车

合资

1.68

1.37

17

西安秦川

国有

1.65

1.34

18

长丰猎豹

国有

1.51

1.22

19

哈飞汽车

合资

1.5

1.2

20

北京吉普

合资

0.91

0.74

21

华晨汽车

海外上市

0.89

0.72

22

江淮汽车

上市公司

0.45

0.36

23

河北中兴

合资

0.37

0.30

24

金杯通用

合资

0.37

0.30

25

东风柳州汽车制造厂

国有

0.27

0.22

26

贵州云雀

合资

0.18

0.15

27

北京现代

合资

0.13

0.11

28

奥拓江北

国有

0.05

0.04

29

奥拓江南

国有

0.02

0.02

合计

123.0

100

2002年全国轿车总产量(包括MPVSUV车型)

123.0

注: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范畴,轿车企业包括国家公布的目录内轿车企业和一部分轻型客车企业。这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上对汽车产品实行目录管制,导致了一些轿车产品不得不以轻客的身份来获得国家的许可,比如浙江豪情、江苏悦达等产品。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轿车需求的增加,一些轻型客车生产企业纷纷向轿车领域进入,但由于政策和技术上的限制,大部分企业采取中间路线,将目标瞄准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厢式多功能车和运动型多功能车,即MPVSUV。这种类型的车介于轿车和轻型客车之间,但从用途和消费群体的角度看,则更接近于轿车。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二、中国轿车整车竞争格局

 

为了鼓励轿车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中国整个轿车产业的竞争能力,1987年国家确定了轿车行业三大三小的总体生产格局。一汽、东风、上汽是国内三大轿车生产基地,而相应地,天津夏利、北京吉普、广州标致被列入三小范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随着上汽与大众、通用,一汽与丰田、大众,东风和日产、PSA标致集团的全面合作,三大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而三小的格局已经名存实亡,天津夏利被一汽收购、北京吉普惨淡经营、广州标致更是早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汽车工业在这次洗牌后,3+X(三大汽车集团和X家独立汽车制造商)的格局已经初现端倪,汽车业跨国公司在华布局也基本完成(附件一)。


首先,从国内轿车企业的竞争实力来看,三大集团的地位明显提升,其轿车产量已占全国75%以上(图2)。特别是经过去年一年的内并外联,由三大集团和跨国公司共同打造的中国汽车产业的三极已经凸现。此外,还有一些企业散落在三大集团之外,比如长安福特、长安铃木、东南汽车、南京菲亚特、沈阳华晨、昌河汽车、北京现代、吉利轿车等,这些企业大多以生产微型轿车和轻客为主,在低端产品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其总体产量占全国25%左右。虽然目前这些企业发展势头不错,在整个轿车行业还占有相当的地位,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企业在三大集团的夹击下,很难独立生存,绝大多都要并入到三大集团的体系当中。至于这“X”家企业到底“花落谁家”,也必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将来发展的一个最大的未知数。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一)上汽集团 

在德国大众开了“脚踩两只船”(与上汽合作成立上海大众、与一汽合作成立一汽大众)先例之后,上汽果断地与通用合作,并将这一伙伴的位置提得更高。迫使大众公司在2002年4月续签合同,将合作期限延长20年。同年,上汽与通用联手进入柳州五菱,以生产小型车为主的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正式成立。在江苏,在兼并仪征汽车厂后,与跃进汽车集团(又称“南汽”)的合作正在加紧进行,特别是南汽由中央下归地方后,合作的速度已大大加快,透过南汽,上汽与菲亚特的合作自在情理之中;在安徽,参股奇瑞的上汽一直希望增资扩股,掌握主导权;在江西,江铃汽车早已纳入上汽的视线,如果与江铃顺利合作,上汽将引入一个更大的合作伙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此外,2002年10月上汽斥资5970万美元收购韩国大宇10%的股份,并联合通用与上海通用收购了山东烟台车身有限公司,并将赛欧的生产线移置山东。由此,上汽谋划的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一个更大的“汽车王国”正在形成。目前,上汽旗下的轿车生产企业有7家: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东岳汽车(烟台)、柳州五菱、上汽奇瑞、贵州云雀。产量已达45万辆左右,占全国将近40%,处于轿车生产龙头地位。

(二)一汽集团 

完成了长春(大众、一汽轿车)、青岛 (青岛汽车厂)、海南(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的整车布局后,2002年,一汽将触角伸向了华北,成功重组天汽,控制了天汽的优良资产——夏利股份公司和华利公司,并透过夏利股份公司在天津丰田实现了与日本丰田公司的初步合作,使一汽在天津拥有了自己的汽车生产基地。同年,在控股川旅之后,一汽与丰田公司的合作由“点”及“面”,延伸至天津、成都和长春的多个项目,并将合作目标锁定在30万至40万辆,等于再造一个“新一汽”。这种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目前一汽集团旗下的轿车企业主要有5家: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夏利、天津丰田、海南马自达,产量超过29万辆,占全国23%左右。

(三)东风集团 

2002年将神龙汽车公司的合作伙伴由雪铁龙提升至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合作的层次、范围、深度都有了相应提高。9月,东风与日产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开展全系列车型的广泛合作,内容包括现有的风神汽车(东风南方基地)、商用车(已有东风杭州日产柴油机公司)、轿车(东风襄樊基地)。此外,东风和台湾裕隆公司合资的风神汽车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2002年5月,东风、广州与本田三家签署了在广州出口加工区生产轿车的协议,表明东风与本田的合作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原有广州本田项目中,有两块,一块是广州与本田合作的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另一块是东风与本田合作的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负责为广州本田提供发动机。专家预测,中方毫无汽车背景的广州本田迟早是东风公司的“囊中之物”。另外,7月通过悦达实现了与韩国起亚的合作,弥补了轿车中的低端车型,与雷诺在三江雷诺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如果这些合作均能实现,东风汽车公司的合作伙伴将从单一的雪铁龙过渡到法国的标致-雪铁龙、雷诺、日本的日产、本田和韩国起亚等,实力将大大增强。目前东风集团下属的轿车生产企业主要有3家:神龙富康、风神汽车、东风柳州汽车制造厂(东风小王子)和东风悦达起亚,产量达14万辆,占全国12%左右,位居第三。

 

三、中国轿车市场发展前景

 

根据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轿车市场的发展规律,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以轿车进入家庭为标志,轿车市场也必然进入快速成长期。2001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960美元,和这个消费结构变化结点已很接近。2002年轿车市场私人购车比例已经超过50%,标志着中国轿车市场已经开始进入私人购车阶段。特别是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大城市,轿车普及程度会更快。由此,中国轿车产业开始进入“快车道”,2002年中国轿车产销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20万辆,世界排位也由连续多年第14位上升至第13位。预计再过两三年,到2005年我国轿车预计将超过200万辆,中国轿车市场地位会迅速提升,在国际轿车市场排位大概会在第6位或第7位。所以,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汽车市场,而且正在形成世界上极具吸引力、数量非常庞大的现实市场。

从不同档次轿车市场占有率的角度看,在轿车普及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演变过程。根据日本的经验,如果以人均GDP来衡量,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主导产品与之相适应(图3)。

 

 

 

 

 

 

 

 

 

资料来源:汽车工业规划参考资料

由上图可见,轿车的普及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 轿车市场刚刚起步,微型车(〈1.0)和普及型轿车(1.0-1.5)处于主导地位,比如,日本1962年人均GDP760美元,这两种车型分别占市场的35%和37%;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轿车发展进入导入阶段,各种车型的产量都在增加,其比例基本上是以普及型轿车为中线呈正态分布;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轿车进入普及期,汽车消费也开始由新增需求向更新需求为主的转变,轿车档次会明显提升,基本上以普及型和中档车为主,还以日本为例,1974年,人均GDP3100美元,轿车总产量达到393万辆,其中普及型和中档轿车要占86%左右,处于绝对优势。从对高档车(>2.0)的需求看,在轿车发展初期,一直都处于很低的水平,比如日本直到1996年,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后,高档车销量才开始明显增加,达到25%。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轿车产量120多万辆,基本上处于日本60年代水平,也就是汽车导入阶段。在这一阶段,汽车市场的主导产品必定会集中在微型车和普及型轿车上。但和日本相比,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消费政策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中国汽车市场的导入期会比日本长得多,日本轿车从导入到普及大致用了10年的时间,中国虽然预测到2015年,人均GDP会超过3000美元,但轿车真正进入普及阶段可能要到2025年左右。从对高档车的需求上看,由于中国“官车”消费比例较大,所以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虽然所占比例会随着轿车的普及逐年下降,但其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可观。

 

四、中国轿车整车行业利用外资分析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轿车整车产业中的地位

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阶段:跨国公司进入前(1949——1984年)和跨国公司进入后(1984——至今),其分水岭就是1984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资,生产切诺基轻型越野车。

在跨国公司进入前,中国汽车工业是一个高度封闭的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与生产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发了东风红旗上海等品牌的轿车,但产量非常低,直到1986年,中国轿车产量也不过5000辆左右,远远没有达到产业应有的规模,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还是卡车工业。直到1984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AMC公司(后被克莱斯勒公司收购)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轿车整车合资企业(生产包括两个吉普车系列的12种车型,设计最大年产量10万辆),才标志着中国轿车产业正式起步。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通过大量技术引进与合资合作,我国轿车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轿车产量逐年提高,到2002年已突破100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也从90年的8.4%上升到2002年的30%左右,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主体(图4),其中合资企业生产94万辆,占总产量的77%。轿车产品品种增加很快,技术水平、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已经能够生产桑塔纳、别克、奥迪、捷达、本田、风神蓝鸟、赛欧、POLO以及富康、夏利、长安等10多个系列,30多个品牌的产品,其中有些产品基本和国外市场同时推出,缩短了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差距。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可以这么说,中国轿车产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都和跨国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很难摆脱它的控制。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历史。

(二)跨国公司的进入历程

轿车行业是中国汽车产业中利用外资最集中的领域,截止目前,国家已先后批准成立了24家从事轿车整车生产的合资企业(表7),其中包括一些生产MPVSUV的轻型客车企业。从他们的进入时间来看,以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和2001年中国入世为分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前,我国汽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改变汽车工业严重的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局面,我国政府开始鼓励以各种方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进入我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整车制造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先后有多家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从事轿车整车生产,比如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德国大众公司、法国标致公司以及日本铃木公司都与国内汽车企业成立了合资企业,奠定了我国轿车产业的基础。但是由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大门刚刚开启,外资对中国市场缺乏了解,许多跨国公司还处于观望之中,即使是当时已投资的德国大众,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太大,也要求把桑塔纳汽车销售权卖断给中方。

1994年国家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考虑到当时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缺乏资金投入,技术落后,严重阻碍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把轿车零部件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制定了比整车更为宽松的引资政策,并规定限制审批轿车及轻型车新的整车合资项目。由于政策的限制,这一阶段进入的跨国公司投资规模都比较大,比如美国通用公司以15亿美元的总投资名列外资企业榜首。同时,跨国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也开始成批进入我国零部件行业。典型的例子有: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下属的世界第一大汽车零部件集团——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相继在华建立了十四家合资企业,世界头号汽车电器厂博世建立了四家合资企业,TRW天合公司也建立了六家零部件合资企业等。外资引入对推动我国轿车零部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中国“火爆”的汽车消费市场以及一些先行者的成功示范,跨国公司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高潮。在2002年的前10个月里,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汽车公司的合资案例,几乎超过过去20年总和。这次投资浪潮不论从合作层次上还是从投资规模上都要大大超过前两个阶段,并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重组步伐。而且对《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直接利用外资的的三条底线:国产化率、外资整车企业不得超过两家、中方控股,都有了相应突破,促进了国家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出台。比如:上汽东岳汽车有限公司(通用第三家整车厂)和广州本田出口基地(本田占65%股份)。

表7  已在华投资的从事轿车整车生产的跨国公司(按时间排序)

序号

企业名称

合资成立时间

合资

外方

注册情况

生产车型

生产能力(万辆)

1

北京吉普

1984.1

美国克莱斯勒

注册资本:1.46亿美元

中外股比:57.642.4

切诺基、帕杰罗、奥兰多(三菱转让技术)

4

2

上海大众

1985.3

德国

大众

注册资本26亿元

中外股比:5050

桑塔纳2000、普桑、帕萨特、GOLPOLO

30(桑)

3(帕)

3

广州标致

1985.7

法国标致公司

注册资本19210万人民币

中外股比:6634

标致505型轿车

已破产

4

一汽大众

1991.2

德国大众、奥迪

注册资本37.12亿元人民币

中外股比:603010

捷达、奥迪、宝来

15(捷)

3(奥)

5

神龙汽车

1992.5

 

法国雪铁龙集团(现为PSA集团)

注册资本:34亿人民币

中外股比:7030

2002.10东风与PSA集团签署了扩大合作的协议,双方共同增资20亿元人民币以股份回购的方式,最终形成各持股50%。

富康、爱丽舍、毕加索

15

6

海南

马自达

1992

 

日本

马自达

98年并入一汽

普利马、福美莱(MPV

5

7

郑州日产

1993.3

日本日产、三友

总投资13.8亿元

中外股比:7030

帕拉丁(MPV

8

重庆长安

1993.5

日本铃木、岩井株式会社

注册资本7000万美元,中方和日方分别占51%49%的股份

奥拓、羚羊

15

9

哈飞

1994.3

英国航空基金

注册资本4998万美元

中外股比:7525

赛马、百利

20

10

东南汽车

1995.11

台湾裕隆集团

注册资本6030万美元

中外股比:5050

富利卡(MPV

3

11

上海通用

1997.3

美国

通用

总投资:15.21亿美元

中外股比:5050

别克

10

12

广州本田

1998.5

日本

本田

注册资本11.6亿元,首期总投资22.7亿元

中外股比:5050

雅阁、奥德赛

3

13

贵州云雀

1998

日本富士重工、新加坡陈唱公司

注册资本4.5亿人民币

中外股比:512524

云雀

14

金杯通用

1999

美国

通用

总投资2.3亿美元

中外股比:5050

雪佛兰(SUV

5

15

南京

菲亚特

1999.4

意大利菲亚特

总投资30亿

中外股比:5050

菲亚特(派力奥、西耶那)

6

16

河北中兴

1999.12

华晨

集团

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

华晨占60%股份

中兴SUV

5

17

风神汽车

2000.3

台湾裕隆公司、日产技术转让

合资比例为:东风汽车公司60%,台湾裕隆公司40%

蓝鸟、阳光

5

18

天津丰田

2000.7

日本

丰田

总投资额为l亿美元,中外股比:5050

2002.8由一汽夏利和日本丰田双方增资,最终全部投资为10亿美元

VITZPLATZ等车型共用平台的新车型、皇冠3.0

20

19

长安福特

2001.4

美国福特公司

注册资本9800万美元

中外股比:5050

嘉年华

5

20

东风

悦达起亚

2002.3

韩国

起亚

注册资本7000万美元

东风:悦达:起亚:252550

普莱特系列,千里马

15

21

上汽通用五菱(柳州)

2002.6

美国

通用

上汽:通用汽车:柳州五菱:50.1%:34%:15.9%

五菱之光

13

22

北京现代

2002.10

韩国

现代

总投资33亿人民币

中外股比:5050

索纳塔

5

23

本田广州出口基地

200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16.1亿人民币

广州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和本田出资,本田占65%的股份。

本田系列轿车

24

上汽东岳汽车有限公司

2002.12

通用中国公司、上海通用汽车公司

三家共出资9亿人民币

上汽:通用中国:上海通用:25%:25%:50%

别克赛欧小型轿车

:广标、郑州日产、天津丰田、长安福特、本田出口基地、上汽东岳和上汽五菱2002年轿车产量没有统计。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般规律

尽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各有不同,但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情况看,有着许多相似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上的严格管制,特别是在汽车整车产业引进外资政策上的种种限制,使跨国公司被迫采取非控股合资的进入方式,以及以非资产合资和许可证生产的方式实施进入。跨国公司为了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总是试图拥有尽可能高的持股比例。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国外汽车制造商普遍用足股权比例上限,至少在最近几年批准的整车企业中,几乎都采用对等股权的所有制结构。同时,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品牌优势,在大多数汽车合资企业中拥有实际的经营控制权。

2.由于高度的产业进入壁垒,跨国公司的进入竞争表现为对当地数量极其有限的合作伙伴的竞争。先进入厂商的先发优势十分明显,不但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在市场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上具有较强优势,比如,德国大众公司、法国标志-雪铁龙公司等。这就要求后来的公司必须推出最新的产品,才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3.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战略上看,由于国内轿车产业几乎从零开始,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和国际水平相差甚远,特别是零部件产业,很难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所以,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的选址时,受外资政策的约束,只能在中国国内寻找合资伙伴,然后象伞兵降落一样,尽可能在中国找到一个适合现代化汽车生产的合作对象及配套环境。

随着政策的不断宽松,外资不在前就不如人意的合作和经营,开始采取装甲步兵式的协同投资方式,所谓装甲是指在整车项目上大多采取新建的投资方式,所以规模起点比较高,普遍达到规模经济或次优规模的水平,一般一期产量都在3-5万辆,二期则为15-20万辆甚至更高的规模。由于国内配套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整车企业的生产要求,跨国公司也必然考虑其体系内的配套企业到中国投资的可能,为其提供配套服务。比如,随着大众和通用公司整车厂的进入,其主要供应商博世、德尔福集团也在中国各地设厂。所以说,跨国公司对华的这种装甲步兵式的投资,实际上就是其生产的某一车型生产体系的进入。

 

五、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中国轿车产业“3+X”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跨国公司在整车领域的第一轮投资已接近尾声,天津开发区很幸运地抓到了一汽丰田项目,为开发区发展汽车产业开了个好头。但从长远看,中国轿车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却刚刚开始,开发区能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分得更大的“蛋糕”,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开发区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从跨国公司这种装甲步兵式的进入规律看,随着整车项目在华布局的确定,未来几年必定有大量的配套企业跟进。如果以开发区为中心,2个小时的车程为配套半径来看,在这一范围内就有天津丰田、一汽夏利、北京现代、北京吉普等四家规模较大的整车企业,将形成了近80万辆整车产量,为零部件企业创造了大量的需求。因此,天津开发区应充分利用丰田的带动效应和周围的市场资源,打“配套”牌,积极促使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是日本、韩国企业在区内聚集,形成规模优势。


第三章  中国加入WTO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汽车产业以前那种封闭的发展环境将不复存在,国际汽车产业的产品、技术、管理、服务、资本都会很方便地进入中国,这将对包括整车制造厂商、零部件生产厂商、汽车销售贸易以及维修服务行业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一、汽车产业与WTO的相关条款

(一)关税方面

根据中美、中欧双方协定有关汽车的谈判结果,到200671日,轿车整车关税将从2000年的80%~110%降至25%,下降速率逐年递减;汽车零部件的平均关税将从2000年的25%左右降至10%。(详见附件二)

中国轿车关税降税情况表

时间表

2001-1-1

2002-1-1

2003-1-1

2004-1-1

2005-1-1

2006-1-1

2006-7-1

轿车关税%

70~80

43.85~50.7

38.20~43

34.20~37.6

30~30

28~28

25

(二)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

我国政府承诺将逐年增加汽车产品进口所有配额和所有定量性质的限制数量,且依然采用全球配额方式。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配额以加入WTO当年的60亿美元为基数,每年递增15%,直到200511日全部取消;从2001年起逐年取消进口许可证限制,到200511日全部取消。

(三)外商投资管理方面

加入WTO之后,我国将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

第一,我国政府承诺在入世之后放开发动机合资企业的股比限制,允许外方控股。

第二,逐步放开地方政府审批合资企业的期限:加入WTO1年放宽到6000万美元;第3年放宽到1亿美元;第5年放宽到1.5亿美元。

第三,从加入WTO3年起,放开对汽车合资企业生产车辆类别、类型或车型的限制。

第四,取消并停止通过法律、规章或其他措施针对外资企业实施的贸易和外汇平衡要求、当地含量要求、出口实绩要求、购买本国货物、技术转让或在我国进行研究与开发等要求。

第五,入世当年即取消国产化优惠政策。

(四)服务贸易方面

加入WTO之后,我国允许外资进行国内汽车贸易领域。

第一,允许外资进入汽车销售贸易领域。3年内给予外资在汽车销售贸易领域内的全面贸易权和分销权,外资享受不通过中间代理商直接从事汽车及相关产品的进出口权和在国内市场的营销权利,外资将进入设计批发零售、售后服务、修理、维护保养、运输等与分销有关的整个服务领域。在开放服务贸易的日程方面,规定加入WTO1年允许外方与中方合资,第2年允许外方控股,第3 允许外方独资。

第二,允许外国厂家在我国设立的分销体系经营母厂的产品。

第三,允许外资进入汽车贷款融资领域。允许非银行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提供汽车贷款融资。

(五)加入WTO协议中没有承诺的保护措施

我国今后仍将得以保留或对国内汽车产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府仍继续享有对合资项目的审批权(含服务贸易领域的外资准入),不过审批权将更多地下放到省级政府;二是在WTO框架允许范围内,通过非关税措施,利用合理的法规条款对国内汽车产业进行有效保护,主要包括反倾销协定、保障措施、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和技术壁垒措施。

 

二、入世后的主要影响

(一)对整车制造厂商的影响

加入WTO,部分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将因竞争加剧而难以生存。首先,关税下调必然导致进口汽车价格的下降,国产车将面临巨大的价格竞争压力;其次,降低或取消进口配额将引发进口车的大量涌入;此外,随着外商投资领域的放宽,外资直接投资建厂会逐渐增多,无疑将增加国内汽车厂商的竞争对手。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一个结果,即国内厂商的竞争加剧,生存环境更加严峻。有关专家

预测,加入WTO之后,我国现有的110多家整车制造厂中,将有27%左右的厂家因为丧失市场竞争力而倒闭。

1.汽车关税的大幅降低,进口车的价格优势将显现出来,国产车将面临巨大的价格竞争压力。

比较目前与2006年的情况,将进口整车的到岸价(CIF)(含运费及保险费)设定为1,把进口整车的最终售价用相当于它的倍数作比较,情况大致如下:

入世后进口整车与国产车最终售价的比较

 

进口整车最终售价

国产车(国产化率达50%)最终售价

目前

CIF价的3倍

CIF价的2.2倍

原因

高关税、进口许可证制度、复杂的国内流通渠道、高额的中间费用等。

组装用零部件进口关税33.3%,国产零部件不要关税、销售渠道简单等。

2006.7

CIF价的2.2倍

CIF价的1.9~2.0倍

原因

关税25%,取消进口许可证制度、国内流通渠道简单、中间费用减少等。

零部件关税为10%,国产零部件不要关税、销售渠道单一等。

资料来源:刘训勤,日本人看中国加入WTO与汽车产业,《汽车世界》2002年第7期。

由此可以看出,到20067月,当整车进口关税下降到25%以后,虽然进口整车的价格仍然较国产车的价格要高,但与目前相比,价格的差距已经很小,国产车在价格上不占明显优势。如果再考虑到决定汽车市场竞争力的其他关键要素——性能、质量和品种等非价格因素,国产车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且,整车档次越高,进口车的价格优势就越显著。可是,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局面,国产车可以承受的价格下调空间却是有限度的,只有引进先进技术、改善生产管理才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2.因各种车型在国内发展水平的不同,加入WTO之后,不同车型所受到的冲击程度也不同。

第一类,中高档轿车、轻型客车由于价格与降税后的进口车价格差别较小,技术水平低,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最大。

第二类,经济型轿车、微型车、轻、中和重型载货车,由于价格低以及在短期内对国内道路的适应性等因素仍具有较强竞争力,技术水平适合国内需求,经改进后竞争优势比较明显,所以受到的影响比较小。我国中低档次的中重型载货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约为其他发达国家的1/4—1/3的水平。

第三类,高级轿车、超重型载货车和部分特殊用途车,国内制造基础较差,不敌进口车,但这类车的国内需求量小,组织研制和批量生产并不经济,进口一些是必然的,因此不会造成巨大冲击。

第四类,大中型客车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已经引进了一批先进车型和制造技术,产品档次提高后,竞争优势更大。

面对WTO的挑战,加速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是国内汽车厂商的应对之策,而这两点恰恰正是目前国内厂商的软肋所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汽车整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现有110多家整车厂经过兼并与重组,一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另一部分企业投靠大集团,资源重新整合,行业生产的集中度提高,最后形成几大企业集团3+x格局。同时,大企业集团参与到国际汽车产业的竞争与合作之中,与国际厂商联手发展。

 

(二)对零部件业的影响

目前,相比整车制造业,国内的零部件制造业与国际水平的价格和技术竞争力之间的差距还要大得多。由于国内零部件对整车的配套兼容性差,整车厂对某些同种零部件进行多点配套,而大多数零部件企业只为个别整车企业进行配套,所以零部件厂商几乎都未达到生产的经济规模,零部件厂的规模不经济问题非常严重。由此,导致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质量差、品种少、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加入WTO对零部件厂商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入世后关税的降低和进口配额的取消,势必引发国外质优且价廉的汽车零部件进入中国;第二,取消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要求带来的成本惩罚现象,整车厂商将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全球比较采购,减少使用国内零部件而增加零部件的进口。而绝大多数的国内零部件无论在价格还是在质量上都处在竞争的劣势地位。第三,允许外资进入汽车发动机的生产领域,外商投资限制的放宽,会促使更多外资投资汽车零部件行业,造成国内现有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困境。

总而言之,入世后国内零部件厂商会面临两种不同的命运:第一种命运,那些在国产化政策保护下已经成熟、并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零部件企业,将由于公平竞争的环境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企业有实力与国外企业联姻,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第二种命运,对于没有技术支撑、产品落后、规模较小,靠国产化政策保护的零部件企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

1.对乘用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影响大于对载货汽车(特别是中重型载货汽车)生产企业的影响

中低档次的中重型载货汽车在我国已经得到比较好的发展,整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约为其他发达国家的1/4—1/3的水平,低廉的整车价格是由低廉的零部件所支持的,在同档次的车型市场上,其他国家是难以在中国市场上与中国的中重型载货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的。而乘用车零部件则不然,价格相对较高。

2.对电子零部件企业的影响大于对结构件企业的影响

在各种零部件企业中,生产结构件的厂家使用劳动力最密集,而且,中、低档次的结构件技术含量不高,国内企业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达到技术要求。此外,结构件一般比较笨重,长途运输成本较高,车架等结构件在长途运输中还容易变形,设在中国的整车厂一般不会到境外采购。因此,生产结构件的企业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完全可能凭借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汽车电子零部件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征,除少数技术含量低的电子零部件外,中国的电子零部件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外国零部件公司能够根据整车的不同要求设计出不同规格、性能的零部件,主动为整车厂提供技术服务。电子零部件的价值高,体积小,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极小,整车厂在采购时不会考虑运输距离的远近,而将根据价格、性能、质量面向全球采购。因此,中国加入WTO后,国外的生产厂家将会凭借其产品低廉的价格、优越的性能、过硬的质量抢占中国市场,对中国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换言之,相对于结构件而言,汽车电子类外资不太受整车厂配套半径的影响,会最初采取进口零部件,不急于进入中国进行直接投资。

3.对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

目前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大致可范围三类,一类属于第三方企业,零部件供应给多家大的整车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强、市场广阔;一类属于整车集团内的企业,但不拘泥于集团内部,较早地开拓了市场,竞争力也较强;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依靠大公司生存,独立面对市场的能力十分缺乏,处于高保护下的高价格、低水平竞争。这类数目不菲的小零部件生产企业由于规模不经济、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差等原因,在加入WTO后会受到最大的冲击,迅速从市场上消失。而规模较大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特别是目前已经上市的各零部件生产企业),其抵御冲击的能力相对较强。

目前,在深沪两市上市的汽车类上市公司中,有25家公司是零部件类企业,总体而言,这些公司都是国内竞争力较强的零部件企业,无论是产品知名度还是生产规模都有相当优势。因此,这些公司面临WTO的冲击时能承受较大的压力。但是,由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整体水平落后于整车,这些零部件企业同样仍将承受较大的冲击。这25家上市零部件公司,生产的产品各异,平均规模小,而且基本依赖于大型汽车集团,如生产汽车保险杠的长春兰宝主要为一汽集团配套,而生产汽车仪表的东方电仪则主要为东风公司配套。入世后,国外价廉质好的配件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势必对零部件生产企业的销售形成巨大冲击。此外,如果零部件公司与汽车集团之间没有了投资关系和保护条约,出于完全市场行为,这些大汽车公司可能倾向于采购更具优势的国外进口零部件。

4.不同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将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国际竞争力的不同,我国列出的60种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大体可分为三类。零部件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则承受WTO冲击的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第一类是竞争力强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材料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或不宜长距离运输,已经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或批量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共有33种,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20%。如活塞及活塞环、轴瓦、气门及液压挺杆、增压器、滤清器、散热器、火花塞、汽车电机、万向节、塑料件等。

第二类是竞争力与国外接近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现已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的、影响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产品,通过努力可以形成优势的产品,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可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技术性能和质量的差距还比较突出,共有19种,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20%。如自动变速箱、离合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传动系统、悬架系统、空调系统、汽车座椅及内饰、车灯及照明系统、车锁及防盗系统、刮水器、玻璃升降器、组合仪器、三元催化转化器等。

第三类是目前竞争力弱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国内刚起步或尚属空白,但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共有 5种,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15%。如汽油机燃油喷射系统(EFI)、制动防抱死系统和防滑系统(ABS/ASR)、安全气囊系统(Airbag)等。还有一些产品已不符合发展方向,需要淘汰更新,共有3种。

(三)对汽车服务贸易业的影响

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汽车及零部件的国内流通、进出口经营、进口车和国产车分销服务、公路交通运输、汽车维修业、分期付款业务、汽车保险业务、汽车租赁等。由于工业与贸易、服务业的长期体制分割,也由于服务业发展程度低,我国汽车企业的大多数尚未真正进入汽车服务贸易市场,不仅汽车的营销服务体系不健全,汽车售后服务相当薄弱,汽车维修服务也很不规范,而且具有现代汽车服务业特征的汽车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等服务产业基本上没有得到正常合理的发展。现有的销售代理商的低水平汽车贸易及相关服务也根本无法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首先,我国加入WTO之后,允许外资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国外大公司以先进的管理经验、一流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信誉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必将冲击甚至占领中国的汽车服务贸易市场。

其次,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将大大削弱国内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筹码,目前国内厂家建立的销售服务网络则是低档进口车冲击,国产车在市场占有主动权的王牌。那么,丧失了国内的汽车服务贸易市场就等于丧失了对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权。

 

(四)对外资开放的影响

第一,加入WTO之后,外资对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轿车产业的控制力将得到加强。合资企业股比限制的取消,使中方在合资企业中有关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方面的发言权变得更小。

第二,外资进入限制的放宽后,面对中国庞大的汽车和汽车服务贸易市场、便宜的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外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虽然关税降低和配额取消,进口轿车的价格有所降低,但是直接投资比直接输出产品更具有吸引力,来华直接投资仍然会是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形式。外资大型汽车企业的大规模进入将严重打击原本就比较弱小的中国汽车产业。

第三,由于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外国厂商会加大向我国引进新技术、新产品的速度,从而提高国内整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外国厂商有可能在我国建立研究与开发基地,因为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而且便于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的需要。众所周知,仅国内研发人员的人力成本就远远低于国外。

此外,取消对所有外资企业及在某些特定地区的优惠待遇,实施国民待遇,从以企业性质、资金来源及地区差异为主的优惠模式转为以产业政策导向为主的优惠模式。使内外资之间、外资之间获得相对公平的政策环境。

综上所述,短期看,加入WTO对汽车产业弊大于利,挑战多于机遇;长远看则却是利大于弊,加入WTO会带来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一旦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将逐渐以至完全置身于一个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以在一个不受行政干预的、相对自由的、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经营发展,这将大大拓展中国汽车产业的视野和发展空间,融入世界汽车发展的洪流,实现与世界汽车产业的接轨与同步发展。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与跨国汽车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中国汽车产业的资本实力既不可能使多数汽车企业达到规模经济水平,更不可能使多数企业有效地缩小与跨国公司的规模差距。

国外汽车公司的经济规模大,主要原因是汽车工业尤其是整车工业的集中度很高。如美国的整车生产集中于3家汽车公司,其他大多数国家整车工业的CR4(最大的四家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了80%以上,CR8则几乎都达到100%。而汽车工业的集中度高,主要是由于汽车企业之间的购并和联合趋势越来越明显。1964~2000年的26年间,北美、欧洲和亚洲的整车工业(轿车/旅行车)企业的数目(具有经济独立性的汽车公司的数量)由52家下降为10家;1965—1999年,西欧载重卡车生产商的数量由40家下降为14家。仅1998年,世界汽车工业企业的购并案就发生了618起;1998年1月至2000年7月,汽车企业的重大购并和联合案件有13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涉及金额达495亿美元。从世界范围来看,6大集团的汽车产量之和要占全球总产量的85%左右。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工业的集中度要低得多。我国现有118家整车厂,520家改装车厂,以及230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件企业。汽车企业总数是美国、日本和西欧汽车企业的总和。而中国一年的汽车总产量只相当于国外一家大汽车公司几个月的产量。2001年汽车产业的生产(产量)集中度,包括上海大众、东风汽车公司(含云汽、柳汽、神龙和杭汽)、一汽集团公司在内三大集团的CR3只有48.1%,再加上长安、哈飞、北汽、昌河在内的CR7也只有74.7%。(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2年))

10  中国汽车年产2万辆以上企业生产集中度比较

产量

企业数(个)

2001年(%)

比上年同比增长(%)

20万辆以上

4

57.8

3.2

10万辆以上

7

74.7

-1.7

5万辆以上

12

87.4

4.0

2万辆以上

15

91.5

0.6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11  20002001年中国汽车集团与跨国汽车集团实力对比

企业集团名称

2000年产量(万辆)

上汽集团

25.7

一汽集团

34.2

东风集团

20.6

天汽集团

12.9

通用汽车公司(美国)

758.3

福特汽车公司(美国)

667.6

丰田汽车公司(日本)

605.5

大众汽车公司(德国)

510.9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国产车的生产都未达到经济规模,国产车的降价空间比较大,形成批量规模时,预计国产车可降价20%以上。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是中国汽车工业提高发展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根本出路在于推动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汽车企业的大规模资产重组,大幅度提高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

(二)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成本

导致国产轿车价格高的原因比较多,但关键原因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我国汽车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国际水平的巨大差距,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国内三大企业集团平均每人每年生产汽车3辆左右,而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生产率为每人每年生产40~50辆。

我们来粗略做一下国产与国外同类车型的成本比较。目前,与国外同类车型比较,我国轿车生产成本高出44~140%。从生产成本构成来看,管理和销售费用高109.6%~10.09倍,材料支出高49~140.4%,制造费用差别不大,劳务支出部分较低。

材料支出成本高与我国轿车生产追求国产化率有关;而国产零部件企业市场保护程度高,价格相对较高,这两部分成本会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取消国产化政策以及零部件进口关税降低和竞争加剧得以降低;而管理和销售费用高,主要是由于国内轿车厂家的规模经济水平差、企业管理和营销效率低。

(三)研究与开发

无论轿车整车还是零部件,我国的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基本是引进或仿制。目前,中国引进技术产品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占35%,二次自行开发的换代产品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35%,技术落后的产品仍占30%

 

 

 

 

12  2000年中外汽车厂商研究与开发投入

公司

通用

福特

丰田

本田

长春

汽车研究所

东风

研究院

研究与开发(亿美元)

58.71

49.84

37.64

22.93

0.35

0.17

占销售额的比例(%

3.96

3.42

3.87

4.28

0.98

0.91

资料来源:武康平、费淳璐著,《WTO框架下中国汽车经济的增长极》。

此外,一汽的技术开发人员约为2600人,仅占全公司职工总数的2.6%,而日本丰田公司的职工总数与一汽相似,但技术开发人员近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8%

中国汽车产业要努力提高自主开发能力,要大力加强研发力度,首先要大幅度提高研发费用的投入比重。此外,入世后政府虽然不能从进口替代(如国产化)的角度对企业给与补贴,但研发性补贴作为不可起诉补贴可以继续实行。政府可以制定实施合理的和可行的支持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优惠政策。

 

四、结 

 

面对WTO的冲击,国内汽车产业将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淘汰或整合这两种结果必居其一。决定结果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这两三年的缓冲期,扬长避短,培养出足以与未来的国际竞争对手抗衡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开发及成本降低。


第四章   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概述

汽车产业链相对较长,其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图5)。以汽车整车制造业为核心,向上可延伸至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及和零部件制造相关的其他基础工业;向下可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金融等服务;此外,在汽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完善的支撑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试验研究开发体系、认证检测体系等。如果从利润的构成来看,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中,一般零部件采购供应链占1/5,整车制造链占1/5,服务贸易(物流、贸易、金融)占3/5

5:汽车产业链结构

 

 

 

 

(一)整车制造业

整车制造企业,一般只从事汽车总装及车身制造,其他则由专业零部件制造企业生产,包括总装、冲压、焊装、油漆四大工艺。对于汽车轮胎、橡塑件、汽车玻璃、蓄电池等生产部门,习惯上称为相关行业部门,其主要构成如图6所示。

 

6:汽车制造业构成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汽车零部件的种类名目非常多,一般情况,载货汽车的零部件总数达到7000~8000个,而轿车的零部件总数更多,达到1万个以上。在一辆汽车总成本中,零部件成本要占到70%~80%。如果我们从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材质、使用用途、结构功能、科技含量等方面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零部件按材质分类,可分为金属零部件和非金属零部件。目前,金属零部件所占比重约60~70%,非金属零部件约占30~40%,其中塑料零部件占到5~10%。从发展趋势来看,金属零部件比重逐渐下降,塑料零部件逐渐增加。

2.按零部件使用用途分类,可分为汽车制造用零部件和汽车维修用零部件,各自所占比重决定于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以及汽车维修量的多少。从世界总的状况来看,两类零部件的大体比例为80:20

3.按零部件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发动机系统、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电气系统及其他(一般用品、装载工具等)。各自所占比重,因车型不同而定(附件三)。以一日本统计资料为例,各类的构成如下表

13  日本汽车零部件分类及产值构成

序号

类别

1990

2000

产值(亿日元)

构成 %

产值(亿日元)

构成 %

1

发动机系统零部件

21686

16.8

20316

16.1

2

驱动、传动系统零部件

21164

16.4

22092

17.5

3

悬挂、制动系统零部件

10609

8.2

9727

7.7

4

车身零部件

35864

27.7

32870

26.1

5

电气系统零部件

25425

19.6

26708

21.2

6

其他(一般用品)

14615

11.3

14258

11.3

合计

 

129364

100.0

125965

100.0

资料来源:乔梁著,《WTO与中国汽车产业》,红旗出版社,200210月。

4.从零部件模块化供应的角度来看,汽车零部件可分为 模块总成组件零部件 几个层次,在理论上一般依次称为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二级零部件供应商、三级零部件供应商。但由于目前受零部件技术水平及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模块化生产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很少见。本文仅以中高级轿车为例,说明其主要构成(图7)。

 

 

 

 

 

 

 

图7:典型中高级轿车模块化构成

 

 

 

 

 

 

 

 

 

 

 

 

 

 

 

 

 

 

 

 

 

5.按科技含量,汽车主要零部件分类如下表。

14  主要汽车零部件按科技含量分类表

科技含量

零部件名称

高科技类

发动机总成、齿型带、V型泵、排气催化转化器、风扇离合器、空调设备、后视镜、座椅系统、油封、中央接线盒、汽车仪表、汽车铸件、模具、软内饰件、安全气囊  特种油品、安全玻璃、燃油喷射装置、自动变速箱总成、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加速防滑调节装置(ASR)、自动平衡系统、四轮转向、四轮驱动、主动悬架、半主动悬架、全自动空气悬架系统、全球定位 导航系统(GPS

科技类

变速箱总成、保险杠(大型塑料件)、活塞、活塞环、气门、液压挺杆、轴瓦、塑料油箱、机油滤清器、燃油滤清器、离合器、盘式制动器、转向盘、刮水器、门锁、安全带、发电机、起动机、组合开关、分电器、等角速万向节、专用紧固件、灯具、汽车锻件、轴承、音响设备、车载电视、特种带材(轴瓦、散热器用)

一般类

高压油管、散热器、制动软管、转向器、传动轴、后桥齿轮、减振器、钢板、弹簧、轮辋、玻璃升降器、风扇洗涤器、暖风机、点火线圈、火花塞、喇叭、电线束、灯泡、随车工具、蓄电池

资料来源:庄继德著,《汽车零部件系统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6月。

(三)汽车相关工业

汽车生产涉及钢铁、冶金、 塑料、陶瓷等原材料工业,以及电子、电器等其他十多个产业部门,这些行业和汽车产业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图8)。目前全世界钢材产量的约15%,铝产量的约25%,橡胶产量的约50%,塑料产量的约10%,石油产量的1/3以上用于汽车产业。

8:汽车产业与相关工业关系

                                                                                                                                   

                                          

 

 

 

 

 

 

 

 

 

 

 

 

 

 

 

 

 

 

 

 

 

二、国外汽车生产配套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几种典型配套模式介绍

1.传统的汽车零部件配套模式

传统的汽车零部件配套模式中,由于汽车整车制造厂为了保持其核心竞争力,防止技术扩散,它与零部件厂商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关键零部件(发动机、传动装置等),不交给公司本体系以外的企业生产;绝不对一家零部件制造商分包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动系统、点火系统等);在最低有效规模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找供应商;合同期限一般为2年以内;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适宜的供应商等等。

2.“各自独立、自主发展”模式(以德国为代表)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是,整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保持互相独立的契约关系,各自独立自主发展。各零部件企业可以自由地与各整车厂家甚至汽车行业以外的机电企业建立交易关系。例如,博世(Bosh)公司即独立自由地向全球汽车制造厂商供货。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整车企业的图纸加工制造零部件;另一类是自己开发产品,由整车厂选择采购,整车厂每年与零部件厂签订采购合同。在产品开发上,德国的零部件企业具有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整车厂往往只向零部件企业提供性能规格要求,有时甚至只是粗略的构想,然后由零部件企业进行自主开发。不过,最终定货还要货比三家。整车企业会以零部件企业所开发产品的图纸为依据,向其它若干家零部件企业招标。

3.“水平分工”模式(美国汽车工业为代表)

美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3500多家,年销售额达1 ,000亿美元。20世纪 80年代以前,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与零部件企业之间是简单的“水平分工”体制。这种体制阻碍了零部件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浪费了零部件企业的智力资源,致使美国整车产品在质量、成本、产品开发等方面落后于当时的日本,大大降低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如通用公司每年需要接洽、谈判的零部件分包厂商有12,500之多,信息成本高;彼此没有交流机会;供货稳定性差,成本高。

20世纪 80年代后期,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联合,并大刀阔斧改革汽车产业结构,强化零部件的外部供应,大力调整整车与零部件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整车企业订好零部件规格,分给几十家可能的投标者,零部件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同时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之间的讨价还价的竞争也异常激烈。美国以这种自由选择方式,保证了自由的市场竞争,迫使零部件企业改进技术,成为行业的领先者。美国的这种整零关系的确全面地促进了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在重整旗鼓14年后,再度戴上了世界汽车工业第一的桂冠。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美国对汽车零部件工业及其对汽车零部件工业与整车企业的关系继续进行调整。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将其零部件部分从母体中剥离,成立了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面向全球市场组织运作。德尔福公司按照底盘系统、电器系统、转向系统等六大系统重新整合业务,共提供产品170余种,这样,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完全是一种对等关系,在向原企业供货的同时,还可以向全球汽车市场供货。福特公司在2000年也将零部件产品生产剥离,成立伟士通公司(Visteon)。福特公司主要关心整车设计、按需生产和售后服务三块。剥离以后的零部件产品,占汽车生产成本的65%,为节省成本开拓了巨大空间。

4.“金字塔型多层交互垂直式分工”模式(日本汽车工业为代表)

    日本汽车工业从1955年迅速发展,到1986年达到年生产1104.2万辆,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并保持14年之久。

    日本共有11家汽车公司,前3家的集中度只有60%。日本汽车工业的规模虽然没有美国大,但在质量、成本、劳动生产率、水平开发周期等方面要强于当时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日本汽车工业表现出来的强大国际竞争力,以相对小的企业规模产出量大质优的汽车,无疑得益于日本汽车工业独具特色的整零关系。基于这种关系,日本汽车工业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准时生产制、零库存以及看板管理等神话般的管理奇迹。

日本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建立的是金字塔型多层次承包制垂直式分工体系把庞大的零部件工业组织起来。其按照总成部件、稍加组合部件和单纯加工3种情况,把企业分为一次零部件厂、二次零部件厂和三次零部件厂,依次层层转包。将各层次零部件厂生产的零部件集中到整车厂进行总装,形成金字塔形结构,整车厂居于金字塔的顶端。

零部件行业以整车为中心,成立各种协会,例如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中心,一次承包企业成立了“协丰会”,二级零部件商组织了“精丰会”; 以日野汽车公司为中心,一次承包企业成立了“协力会”;以日产汽车公司为中心,一级承包企业成立了“宝会”。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各主要汽车公司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零部件供应体系。在日本,这些零部件企业体系大体可分为独立系、丰田系、日产系及其它系等四个主要体系,有的零部件厂同时为多个体系服务。无论哪个体系的零部件企业,都有机会向另一个或几个体系的整车企业供应零部件。整车厂为了提高本体系内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质量水平,降低零部件及整车的成本,还鼓励零部件企业向其他厂家供货。这种金字塔型的多层承包生产结构,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广为采用的一种整零关系体系。日本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自制率是最低的,平均只有30%,其余都是从“金字塔”顶端下的零部件企业采购的。

这种金字塔型的多层承包生产结构,可以保持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汽车公司对零部件厂进行资金支持及技术支持:丰田汽车公司对 “协丰会” 零部件厂的投资一般为这些企业投资额的30%左右;日野汽车公司对15家系列会社投资占这些企业投资的比例,少者为25%,多者达98%;对于不直接投资的零部件厂,汽车公司还可以出面担保。在技术上,帮助零部件厂推行“QC管理”、“看板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等。汽车组装厂对所需零部件一般都向二家工厂“双重”订货。鼓励零部件厂为其它汽车厂家服务,以便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这种金字塔型结构,使日本零部件工业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吸收大量中小企业参加的广泛的协作网。零部件企业加入主要汽车公司的协作网后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订货。反过来整车企业也希望零部件企业“共存共荣”,以得到长期稳定的供货。但为了防止垄断,整车厂一般都向两家零部件企业“双重”订货,以求在竞争中提高零部件的技术与质量,降低成本。

在金字塔体系中,交易关系稳定,一级支配一级,层层控制。靠这一分工协作体系,日本汽车工业最终解决了规模经济问题,推动了日本汽车工业与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这种严密分工,紧密协作,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二)国外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的发展趋势

1.平台共享战略

汽车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既是产业分工模式变化的原因,又是变化的结果。近几年来,跨国汽车集团致力推行的“平台共享战略”代表着下一步的主流模式,同时,这种模式开始从汽车零部件发达的本土,走向新兴市场的过程,正是零部件厂商强化赢家优势,与整车厂一同在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制造领域攻城市掠地的强力手段。

平台共享战略,就是将越来越多的车型数量共用一个平台,其核心是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尽最大可能实现零部件共享。其战略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靠通用零部件更大规模的生产,摊销不断增多的车型数量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而导致的高昂开发成本。二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增加产品系列,车型数量的增加、产品多样性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同步增加额外成本。三是降低开发成本和缩短产品的开发、更新周期。目前,各大汽车厂商普遍采用平台共享战略,在产量达百万辆的平台上生产的汽车,已占全球产量的14%,根据发展动态,到2005年,预计将达到33%以上的产量来自于共享平台(表15)与平台战略相关联,汽车配套模式也从传统的“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保持互相独立的契约关系”、“金字塔型多层交互垂直式分工体系”以及“一体化生产配套体系”等发展为“模块化”配套模式及“亚一体化生产配套体系”。

——模块化配套模式,是将汽车分成若干大部分,事先在零部件制造厂内将其组装调整好,再送到整车装配厂总装,装配时只要将几大块组装起来即可,实现“即装即到”的装配概念。使总装配工作大大简化,同时发挥零部件制造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零部件制造厂不再只面对单个的零部件,而是从整车的整体要求考虑,尽量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例如,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将轿车分为5大组件模块,1998年由德尔福供应,用于奔驰M级SUV车的驾驶舱模块,仅由35家供应商的130多个零部件组成,减少了70%的零部件。

模块化配套改变了汽车生产配套的组织结构,也改变了汽车本身的结构。它将很多机械零部件变为以电子集成技术支持的,由部件子系统集成构成的功能性模块。原先的零部件制造厂变成了模块供应商,使新车型的开发速度加快,有的车型的开发周期仅为2年。通过众多模块的组合,更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质量、功能及可信度得到提高;零部件就近建厂,短距离供货,减少了单独生产的零部件和相应的库存;共同的生产流程,可以发挥零部件生产规模化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球用户的多样化要求。这种配套,使得整车厂与零部件厂之间的技术关联度更强,对零部件厂商的专业水平已上升到研发能力、工业设计水平、工艺突破能力等等更高的层面上,有上述实力的零部件厂商对整车厂的意义已不“产品配套”层面上,而是战略合作关系,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是国外零部件产业相对独立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引进和发展零部件企业,有整车厂的带动是一个契机,但还要深入了解配套厂所要求的其它投资环境要素,比如了解配套厂产品的市场潜力及行业增长状况、产业布局的变动、大类零部件产品的国内外差距等等,从而有助于判断吸引零部件产业投资的潜力和努力方向。德尔福模块系统即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表15  世界汽车工业平台战略的推行情况

国别

平   台   数   量

1990

1995

2000

日本公司

72

76

59

欧洲公司

58

49

34

美国公司

44

41

30

合计

174

166

123

——“亚一体化”生产配套体系              一体化生产体制使零部件制造厂与制造的关系更加紧密,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体化生产体”使零部件制造厂主要面对一个整车制造集团,生产规模受到限制。为了扩大零部件制造厂的生产规模,适应新的市场竞争,整车制造集团鼓励零部件制造厂面对更多的配套对象,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如通用汽车公司与菲亚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与富士重工的斯巴鲁、五十铃公司的卡车部及铃木公司成立联合采购公司,共涉及12个品种,14亿美元,配套200万辆车的规模;法国PSA集团与丰田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与雷诺公司联合采购额由150亿美元提高到210亿美元,提高40%,未来预计将达900亿美元。

为了协调各零部件制造厂与整车制造集团的关系,以联合采购为特点的亚—体化模式开始推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共同制订了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fy Planning,高级产品质量规划)标准。APQP标准对每个过程用23个步骤进行规范:从采购决策、部件设计、经过设计失效实验、流程失效实验等一系列精细的流程,到最后作出产品原型,并对原型提供可靠性测试和保证。为了保证APQP计划的进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共同制订了一套PPAP(Product Parts Approval Process,产品零部件审批流程)。一个典型的零部件采购过程,到整车生产为止,项目需要的周期是2年左右,缩短了生产准备周期。

国际上通用、福特、大众等车厂,50—60%的车型是请独立的汽车设计公司运作的,各汽车厂主要是把这些技术进行整合和制造。其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未来车型的储备和解决现生产的工艺和制造问题。例如:福特全球采购体系包括9个采购职能部门,汽车零部件集团按照系统管理的原则,与客户密切合作,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设计、研制和生产全套部件系统,而不仅仅是零散的单一部件。20025月,福特中国采购中心在上海成立。2002—2003年将在中国采购10亿美元,未来目标是60亿美元,占福特全球采购总额的7-10%。采购中心模式是在不久前汽车业打破整车与零部件配套-一体化的基础上形成的。2000年,福特公司将零部件生产剥离,组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伟士通公司(Visteon)。福特主要关心整车设计、按需生产和售后服务三块。剥离的零部件产品,占汽车生产成本的65%,为节省成本开拓了巨大空间。有消息传闻,福特向台湾的零部件供应商发出呼吁,希望他们到祖国内地设厂,否则以后可能将他们从供应商名单中删除。

亚一体化生产配套体系,扩大了零部件制造厂的服务范围,更有利于全球资源整合,适应了汽车生产全球化发展趋势,也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入国际配套体系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判断国内零部件厂商实力的标准。

2.“全球汽车构架”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用公司提出“全球汽车构架”体系。将汽车生产从单一的规模化“流水线生产”、以一个车型为核心的“平台战略”提升到新水平。全球汽车构架是运用一个基本的中心底盘,同时辅以一系列的前后模块形成的体系。通过模块的灵活度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宽度,或长或短的轴距,不同的外形和内部配置,不同的动力系统的车型变化,在全球规模的汽车设计与生产中表现比“平台”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制造成本更低。

 

三、国内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现状分析(轿车)

 

      在工业发达国家,轿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70%以上,轿车生产的配套模式代表了汽车生产配套模式。目前,我国轿车产量仅120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35%左右,按照国际标准,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完善的轿车生产配套体系。改革开放之后,通过与国外著名汽车制造企业合资,引进轿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技术,初步建立、完善了轿车生产配套体系。

(一)上汽配套模式

上海在解放前有少数规模很小的生产维修配件的汽车配件厂。解放以后,以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过少量的上海牌轿车,没有完善的轿车配套体系。 作为我国最早的轿车生产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初期受到国家国产化发展基金的支持,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专业零部件配套制造厂,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基本与汽车制造业同步。

1980年上汽集团的轿车零部件供货企业有150家,1997年发展到276家,其中外商60余家,有120多家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企业遍布全国17个省市,其中上海占64%,沿海(京、江、浙)占25.4%;内地7省市(川、陕、吉、湘、鄂、皖、贵)占10.6%1980年代后期,由于整车厂要求即时供货,内地厂纷纷在上海建厂,1988年,上海地区供货厂占54.2%1997年达到64.1%,基本上满足了国内轿车生产配套的需要,而且还有少量出口。现在,这些零部件制造企业,不仅给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配套,同时也给一汽大众汽车公司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及其他汽车制造企业配套,打破了过去主要由集团内部企业配套为主的老模式。目前为上海大众公司配套的零部件厂有132家,上海市有59家。零部件制造企业独立于整车制造企业之外,通过定货合同形成配套关系。虽然其中有的零部件制造企业是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投资,与外资企业合资的企业,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既是整车制造企业的投资人,又是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投资人。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配套关系似乎有一点象集团内部配套。但是,由于其零部件制造企业既给集团内部配套,同时也给集团外部企业配套,所以更接近于亚一体化模式。

(二)一汽的配套模式

一汽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按照苏联的全能厂的大而全方式建设的载货汽车制造厂。以内部配套为主,零部件生产是以分厂的形式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只有少数零部件从外部配套。改革开放之前,生产过少量的红旗牌高级轿车,没有完善的轿车的配套体系。 1998年,一汽将各零部件分厂独立,组建零部件公司。新公司与主机厂成为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

1.集团内运行,从属于制造公司;

2.配套体系以整车厂占主导地位;

3.这些企业不仅给一汽所属企业供货,同时也争取给其他公司供货。

目前一汽集团形成了以整车生产厂为核心,以12家核心零部件企业为第二环,以38家骨干企业为第三环,以100多家协作企业为第四环的企业集团。从形式上看,这种结构形式接近一体化配套模式。

(三)东风汽车公司的配套模式

第二汽车制造厂(现在的东风汽车公司),也是按照全能厂的方式建设的载货汽车制造厂,零部件配套以内部配套为主,生产在企业内部的分厂内进行。 2000年,东风汽车公司将汽车零部件生产剥离,成立独立的汽车零部公司。20029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此为契机,东风汽车公司的零部件生产配套,将进入日产全球采购体系。其配套模式也将分别受到原合资对象——法国雪铁龙公司的欧洲风格及新合资对象——日产公司的日本风格的影响。基于日产公司已经接受法国雷诺汽车公司投资,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又与丰田汽车公司成立联合采购公司,其国际化的色彩将更加强烈。其具体的配套模式将如何远作,将更加引人注目。

 

四、结 

 

与世界级汽车公司相比,我国的汽车生产总规模还相当小,轿车生产尚处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阶段,轿车及零部件生产都没有达到相应的经济规模,和国外配套模式相比,我们还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表16)。但随着国外汽车和零部件跨国公司的不断进入,世界著名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几乎都与中国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了合资、合作,像美国的德尔福公司、戴纳公司、德国的博世集团公司及日本电装公司等。这些发达国家的汽车配套模式必将对我国各整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配套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目前国内各大整车企业的配套模式除了过去老体制留下的一些痕迹外,基本都沿袭了外方母公司的模式。从发展趋势上看,各种配套模式在操作上虽然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零部件制造厂与整车制造厂的加强合作的同时,整车制造厂正在逐步放松控制,鼓励零部件制造厂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与零部件厂共担风险、共享成果,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及时供货、缩短供货周期,在为整车制造厂分担更多风险、提供更多方便的同时,也获取更多的利润和发展机会。

表16  中国和国外汽车零部件典型配套模式对比

 

欧洲模式

美国模式

日本模式

中国

整车与零部件企业资金关系

各自独立

整车只与1家零部件企业有资产联系

整车企业对一些主要零部件厂进行投资

呈现多元化投资格局

生产、管理技术

零部件企业有较强的R&D能力,在技术交流上处于主动地位, 各大汽车公司将零部件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纳入自己的系统

整车厂派人对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在技术交流上处于主动地位

系统内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的合作比较密切,接受整车制造厂的指导;其他类型的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很少

整车与零部件人员业务交流

过去欧美企业在这方面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现在通过各种计划,整车制造企业已经开始接受零部件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新车型开发计划,向零部件企也派驻现场代表等

整车企业派遣技术、管理人员到零部件企业指导,零部件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到整车厂参与新车型开发

我国整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的人员的业务交流尚未形成制度,只在必要时进行交流、沟通

整车与零部件配套关系

汽车公司与零部件企业之间,主要是依靠合同、契约来维系双方的关系

除了用资产、契约这些关系外,还依靠各种协会,维持双方的关系,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正在由传统的自然紧密性(有一定的排他性),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五章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1)西欧:汽车零部件工业相当发达,超过汽车制造业而走在前面;

(2)美国、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工业与汽车制造业力量基本相当,平起平坐;

(3)日本、韩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相当强大,但仍受主机厂制约;

(4)中国、俄罗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基本上依附或从属于汽车制造业,没有相对独立地位。

2001年,世界上最大的5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美国有20家,日本12家,德国9家,法国5家,英国、瑞典、意大利、加拿大各有一家;50家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至少有一半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汽车电子产品。

17  2001年全球最大20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情况

名次

公司名称

国别

销售总额

(百万美元)

主要产品

2001

2000

1

德尔福汽车系统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美国

24188

26480

转向系统、底盘、电动系统、引擎控制、内饰件、电子零件

2

罗伯特-博世

Robert Bosch GmbH

德国

18000

17800

车辆安全系统、喷油系统、刹车系统、电动和电子系统

3

伟世通公司

Visteon Corp.

美国

16945

18569

底盘、空调、电子零件、车身内饰、燃油供给、引擎控制、仪表系统、传动系统

4

日本电装美国国际公司 Denso Corp.

日本

16250

16392

热能通风、电子零件、过滤器、燃油管理系统

5

李尔公司

Lear Corp.

美国

14625

14073

内饰件、座椅、仪表盘和门内饰塑料件、车内地板和隔声系统电子线路分布系统

6

江森公司

Johnson Controls Inc.

美国

13620

12738

内饰件、座椅、电池、车门系统、照明系统、电子零件、仪表盘

7

曼格纳国际公司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加拿大

10500

10100

内饰件、外饰件、车身和底盘系统、座椅、后视镜、发动机、变速箱

8

天合公司

TRW Inc.

美国

9600

10200

转向系统、悬挂系统、刹车系统、发动机零件、扣紧固件、乘客安全保护和报警系统

9

弗瑞西Faurecia

法国

8600

5396

座椅、内饰系统、排气系统、前端

10

艾辛公司

Aisin Seiki Co.Ltd.

日本

8460

8454

车身系统、制动系统、电子元件、传动系统和发动机零件

11

德纳公司

Dana Corp.

美国

7712

9467

传动系统、车身系统、发动机 底盘、密封件、刹车和液压系统

12

法雷奥公司

Valeo SA

法国

7345

6959

电子零件、热力系统、变速器 分动器

13

矢崎公司

Yazaki Corp.

日本

6151

6000

电气分配系统、电子元件、仪表、连接件

14

西门子威迪欧汽车公司Siemens VDO Automotive Corp.

德国

5800

3700

电气电子元件系统

15

阿尔文马丽特公司ArvinMeritor Inc.

美国

5787

6594

遮阳顶蓬、车顶模块、车轮、机械控制、传动系统、车门面板、悬架、附件控制系统、排气系统、滤清器

16

采埃孚集团

ZF Friedrich Shafen AG

德国

5500

5800

变速器、转向系统、悬架组件、车轴、离合器、消音器

17

大陆公司

Continental AG

德国

5400

5563

制动、稳定管理系统、轮胎、执行元件、底盘系统、电子安全系统、传动系统

18

赛胜布德汽车公司ThyssenKrupp Automotive AG

德国

5347

5258

车身系统、底盘模块、动力、动力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传动系统

19

杜邦 DuPont

美国

5200

5100

涂料、工程聚合物、光纤、化学品、冷冻液、抛光剂、小型电机和变速器组件

20

米其林集团

Michelin Group

法国

4600

4400

轮胎

资料来源:东方汽车网www.oauto.com 全球最大100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2001年)

其他还有英国的卢卡斯(Lucas),美国联合技术汽车零部件集团(UTC)、德国曼内斯曼汽车公司 (Mannesmann AG)等也在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趋势

1.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联合兼并,走向集团化已成趋势。

1)联合与兼并。为了整合相关业务,集成模块,培育和强化其核心能力,以适应整车模块化组装和全球采购的需求和趋势,零部件生产企业逐步脱离整车母体,通过兼并、重组、联合,扩大生产规模,组建集团,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1995年和1996年仅美国就分别发生了175项和212项兼并。1996年英国最大综合性零部件公司卢卡斯公司兼并了伟利达公司,总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以上,从而成为世界主要零部件跨国公司之一。通过一系列的联合与兼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就达到7家,即德尔福公司(美国)、博世公司(德国)、伟世通公司(美国)、电装公司(日本)、李尔公司(美国)、江森公司(美国)、曼格纳国际公司(加拿大)

2)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商加强遴选。在零部件全球采购的新形势下,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商加强遴选。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对其供货的零部件厂实施鉴别和淘汰,使其供货厂数减少了30%~50%。2000年福特公司将原有的2300家配套上减少到1150家,使每条生产线只有100家配套供应商,每条发动机生产线只有60家配套供应商;法国标致雪铁龙由2000家供货减少为950家;欧洲福特公司已把协作厂由过去的2500家减到900家。

在零部件厂总数减少的同时,一级配套厂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奔驰公司的一级配套厂数量平均约200个,二、三级配套厂约为1500个(含原材料供应);奥迪公司新开发的C5车型配套厂共700余家,一级配套厂仅30多个;日产公司配套厂900多个,其中一级配套厂30家,二级配套厂193家。而淘汰下来的供应商就要下降成二级或三级配套商,为一级配套厂服务。

18  全球汽车供应商变化趋势表                                                     单位:个

供应上类别

1988

1998

2002

2008预计

全球性供应商(模块化)

   0

  50

  25

  16

一级供应商(总成)

3900

250

100

  75

二级供应商(系统部件)

7500

1000

800

   0

材料、零件、工装摸具

6000

600

450

250

维修服务

3600

960

600

350

   资料来源:乔梁著:《WTO与中国汽车产业》,红旗出版社,2002年10月。

3)零部件生产高度集中。生产集中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零部件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生产。例如,德国最大的15家零部件企业,其产值占全国汽车零部件产值的50%以上。二是同一种零部件不是分散在许多企业生产,而是集中在少数企业生产。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某一种零部件三厂(CR3)集中度普遍达60%~80%。日本汽车的通用零部件通常集中在3家到5家生产。随着世界汽车零部件的重组兼并、其生产能力进一步向零部件生产巨头集中,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数量在减少,而产值却在逐年增长,生产集中度逐渐提高。

2.全球采购、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正在成为潮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纷纷减少内制率,增加外协率,面向全球,以零部件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供货条件等择优采购。

1)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化。所谓系统集成就是把汽车零部件按其功能简化为系统组件再装到汽车上。目前汽车零部件工业正向着系统配套的方向发展,整车厂从采购单个零部件转为到采购整个系统。系统化设计与供货,不仅能使整车厂将新产品开发工作及成本部分地转嫁到零部件供应商,而且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简化配套程序,减少工作量。而零部件供应商必须加强技术开发实力,为整车厂提供更多的系统产品和系统技术。

德尔福公司居这潮流之首,它所属的7大子公司设计开发的最先进的车用音响系统、最新式的座椅、质量最好的汽车线束、TRAXXAR车辆稳定性增强系统、集成的车用电气/电子系统、防撞系统等不同零部件、组合件及系统可以提供给全球供应商。美国福特部件公司把所有零部件集成为内、外饰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供电气系统、转向系统等。奥迪公司除整车厂自制部分外,将所有总成及零部件集成35个系统。这种系统产品供货方式使奥迪C5总装线减少50多个工位。所有的品种向规格齐全的集成式部件、系统和模块发展;大众汽车公司组织系统配套,将全车分成3050个系统,每个系统由一个配套商按标准完成;美国李尔公司座椅和内饰组成(1998年在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年会上展出)的系统将中间操纵台、安全带、侧面安全气囊连成一体,只需要一个操作工序即可安装到位。

2)供货模块化。在系统供货的基础上,德尔福等大型零部件制造公司有推出了模块化的新供货方式,即整车厂商以模块为采购单元的配套供应新体系。模块按零部件和系统在汽车中的排列位置,形成一个高度集成的更大的部件,由多个系统和部件集成,整车可分为几大模块。模块化供应还提供了另一种配套模式,即汽车工业园。零部件制造商围绕主机厂建立生产园区,使零部件通过传送带即时馈送。目前美国、德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商正在实施。

系统集成和模块化供应的应用改变了各自独立进行零部件的设计、加工、装配方式。整车产品开发由整车厂向零部件厂转移,由出图方式变为认可图方式,开发机制的变革,使整车厂开发规模缩小,激发了零部件企业技术竞争,促使专有技术的集成,提高了整车的性能。

3.零部件产品向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发展

当前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是产品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新技术化。汽车电子化和汽车塑料化是大势所趋。随着零部件产品技术的发展,一级零部件厂只保留新式的、先进的、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将大部分部件转给二级零部件企业生产。

1)电子产品是技术发展为重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电子控制传动系统、防抱死系统和行驶控制系统、汽车用局域网络和车载计算机、电子防盗系统、停车距离予报警系统、路况摄像系统、电子导航系统、音识别系统等都在试制开发、试装车阶段。据预测,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2%~15%增加到2005年的25%~30%。截止2000年美国电子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新车装车率为90%,电子控制门锁系统车装车率为100%。日本的汽车导航系统已经有140万套作为标准配备。同时,一些非汽车行业电子公司也将进入汽车领域。如西门子汽车技术集团在全球23个国家设有研发、配套和生产基地;摩托罗拉汽车通讯集团(TCG)和汽车工业电子集团(AIEG)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被广泛用于汽车座位调校、音响设备、操纵系统、安全气囊、引擎和传输管理系统等方面。

2)塑料类制品不断增加。钢制零件和铸铁零件分别减少18%和30%,塑料零件分别将增加58%和31%。以塑代钢的零部件广为采用,如车门内扳、保险杠阻流扳、仪表扳、操纵台及大多数车内饰件、塑料油箱等已经应用相当普遍。全塑发动机、底盘骨架、车身等皆在开放之中。整体塑料车身的开发将导致汽车制造方法的革新,将仅使用4大块代替传统的75100块车身部件,而且淘汰油漆线、加工线、冲压线。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基础,是为载重汽车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及提供汽车维修用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大部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是从属于汽车制造厂的分厂剥离出来的,生产分散、规模小、集中度低、品种单一、技术落后。随着国外汽车巨头的进入和技术的引进,汽车零部件工业也在逐步发展,特别是在八五九五期间,重点鼓鼓励为轿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后,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落后的局面有了改观,整个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经营及生产处于较快增长态势。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与轿车配套的零部件工业。

但是,我国汽车零部件整体发展滞后于整车发展,普遍存在着散、乱、差问题。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结构,既不是欧美的平行式,也不是日本的金字塔式,而是主机厂、部门、地方配套的平行分块式,产业结构很不合理。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厂集中度低,重复分散,规模小、水平低,一种产品往往有几十家企业在生产,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小,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厂生产集中度低,绝大多数产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零部件企业自制零部件多,没有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的零部件产业结构;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和质量仍与国外同行有相当差距;系统化、模块化、电子化的供货能力刚刚起步;零部件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能力弱,大部分企业不具备与主机厂同步开发能力,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技术引进,大多数企业每年开发费用不到销售额的1%,而像德尔福等企业的研发费用要占年销售额的5%~10%。

目前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2300多家,其中,汽车零部件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表19),利润总额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6家。2001年,我国零部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423.24亿元,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29.4%;实现销售收入1300.60亿元,占汽车工业总销售的30.6%;实现利润总额103.63亿元,占汽车工业总利润的50.6%而现发达国家零部件工业产值一般占到汽车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说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整车企业自制率明显偏高。

19  2001年全国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前20名企业一览表

排名

企业名称

汽车零部件

销售额(亿元)

主要产品

1

万向集团公司

86.3

十字轴万向节、等速万向节、传动轴

2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32.4

活塞环、减振器、前桥总成、后桥总成

3

上海延峰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13.8

塑料保险杠、仪表板、座靠垫、门内护板

4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13.3

汽油机电控系统

5

襄樊东风重型车车桥股份有限公司

12.7

后桥总成

6

上海延峰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12.2

座椅骨架

7

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2.2

变速器总成、螺旋悬挂弹簧、后桥螺旋伞齿轮

8

一汽凯尔海斯汽车底盘有限公司

11.1

轿车、轻型车系列制动器产品总成及零部件

9

东风车桥股份公司车桥分公司

10.6

前桥总成、后桥总成、后桥螺旋伞齿轮

10

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

10.5

空调压缩机

11

东风汽车车轮有限公司

9.9

钢制车轮

12

浙江万丰奥特集团

9.8

铝制车轮

13

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8

高压油泵、喷油器、偶件

14

江阴模塑集团有限公司

8.4

塑料保险杠

15

长春富奥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

8.2

仪表板、门内护板

16

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8.0

冷凝器、蒸发器、暖风机

17

昆山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7.0

铝制车轮

18

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

6.8

十字轴万向节、传动轴

19

上海采埃孚转向机有限公司

6.6

齿轮齿条转向机、动力转向器、转向泵

20

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6.6

全数码化VDO汽车信息娱乐系统和汽车音响产品

资料来源:作者从全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经营概况产销统计整理

从目前国内的零部件企业配套方向上看,有些属于第三方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强,市场广阔,零部件供应给多家大的整车生产厂;有些属于整车集团内的企业,但不拘泥于集团内部,开拓了外部市场,竞争力也较强;但是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处于传统的集团公司模式下,仰赖于集团内部配套,独立面对市场的能力比较弱。

1.投资状况

我国汽车工业总投资每年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整车总投资与零部件总投资的比值基本维持在1:0.3至1:0.5之间,零部件投资远小于整车投资,2000年,我国汽车工业总投资178.75亿元,其中整车总投资119.69亿元,零部件总投资59.06亿元,整车与零部件投资比例为1:0.49,零部件投资额占汽车工业总投资的33%,零部件投资额占整车投资的49.3%。而在国外汽车生产发达国家,整车与零部件投资比例一般为1:1.2~1.5,即零部件投资应大于整车同期投资的20%—50%。

2.经济规模/生产集中度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真正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很少。同一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为发达国家的56倍,而产量只是他们的1/10,生产集中度很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率约为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

   骨干企业的平均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零部件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从下表中可以看到,只有象进/排气门、转向节、万向节等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的产量达到一半以上经济规模

 

20  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代表性产品的平均产量与经济规模的比较

产量占经济规模的比例

代表性产品

10%以下

座椅、刮水器、车灯、塑料油箱、仪表扳、离合器、散热器、玻璃升降器

11-20%

轴瓦、锁芯

21-40%

活塞、机油滤清器、汽油滤清器

41-50%

汽缸盖、组合开关、减振器

50%以上

进、排气门、转向节、万向节、火花塞

 

21  中日汽车零部件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度比较

产品名称

生产企业数

产量(万件)

平均每厂产量(万件)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活塞

36

6

888

9165

18.5

1528

化油器

23

7

133.2

1426

5.79

203.7

气门

32

4

1628

25800

52.5

6450

刮水器

36

3

152.5

1753

4.23

584

减振器

30

3

137

6737

4.59

2246

火花塞

6

3

2320

36152

386.6

12051

选自1994年人民大学出版的《生产率与支拄产业的发展》

3.零部件生产分布状况

从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分布来看(见图9),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在上海、浙江、湖北、江苏、吉林和辽宁。其中上海、江浙一带的零部件企业销售额约占全国零部件销售额的半壁江山;利润总额排在前三名的是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为27.2亿元、10.99亿元、8.00亿元;总资产利润率排在前三名的省市是:福建省、上海市和江苏省,分别为12.17%、9.18%、7.73%;其中为上海大众配套的132家企业中有73家就在上海市,其他零部件企业也多是在主机厂周围。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主要集中在上海、江浙和福建一带。上海汽车产业带动了上海三角洲地区相当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注:719家较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统计结果。

资料来源:全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经营概况产销统计2002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4.零部件产品研发能力及制造技术水平

我国零部件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不强,技术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我国汽车关键零部件多是引进整车技术的配套技术,虽然引进了发动机、变速箱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线,但大部分只停留在模仿阶段。企业习惯引进国外成熟产品技术,不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设计开发。一般零部件企业根据整车生产厂的图纸组织生产,由于主机厂引进不同国家的不同车型,与其配套的零部件公司格局也随之分散,法规、标准各成体系,因此造成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五花八门,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很低。此外,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装备和工艺落后,制造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目前,国内有近10 %的企业初步形成了开发设计能力,也正朝着设计生产新的组合产品,向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其中,上海地区零部件企业的研发及制造水平整体较高。我国拥有一定基础,已经形成和即将形成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基本都属于科技含量中等和一般的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零部件目前综合竞争力还很薄弱。

5.零部件通用化程度

通用化程度是指在同一平台或不同平台的各种车型之间的标准化的系列程度。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中通用件的销售额大约要占整个汽车零部件销售额的14%左右。主要包括各种车型通用的零件,如:油封、软管、硬管(制动系统)、橡胶件(减振垫、异型胶管、散热器水管、燃油胶管、空调软管、助力转向系统胶管、真空管、密封条等)、塑料件(油箱、保险扛、仪表扳、操纵台、所有内饰件等)、粉末冶金件(减振器活塞、油泵零件、气门座圈、气门导管、含油轴承等)。汽车标准件是指各种紧固件如:螺栓、螺母、垫圈、管接件、弹簧等。

 

(二)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情况

 

据统计, 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已近500 , 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据统计,2002年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销售总额为750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入中国零部件行业的外来户———包括美国的德尔福、日本的电装、德国的博世等世界级零部件巨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电装3.5亿美元、博世1.5亿美元)就占了14%(表22

22 世界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投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情况

跨国集团名称

在国内公司

主要产品

成立

时间

美国

德尔福Delphi

德尔福派克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汽车线束

1995.4

上海德科国际蓄电池有限公司

铅钙蓄电池

1995.11

德尔福沙基诺凌云驱动轴有限公司

半轴、等速万向节

1995.11

上海德科电子仪表有限公司

组合仪表、空调控制器、传感器、压力开关

1996

开业

天津德尔福减振器有限公司

减振器

1998.1

上海德尔福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冷暖空调箱总成、蒸发器、冷凝器、暖风总成、空调管路系统

1998

上海德尔福汽车排放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三元催化器

1999.3

上海德尔福汽车门锁防盗系统有限公司

电控门锁、中央闭锁装置

1999.9

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电控系统、发动机电喷

1999

湖北德尔福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发电机

德尔福德科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独资)

汽车音响、汽车电子

 

德尔福派克电气(白城)有限公司

电线束总成

德尔福派克电气(广州)有限公司

汽车线束

德尔福上海汽车转向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

1997

美国

伟世通Visteon

上海福华玻璃有限公司

前后车门、风档、侧窗玻璃

1994.7

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内外饰件

1994.11

上海福电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全套电子产品

1994.12

长春联合铝制散热器有限公司

钎焊铝制散热器

1995.3

江西福电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空气调节软管

1996.3

美国

天合公司TRW

上海天合汽车部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制动系统、总泵/分泵、真空助力器、离合器总泵/分泵、制动衬片、制动钳

一汽凯尔海斯底盘有限公司

汽车制动系统、底盘系统

1995.10

天合(苏州)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组合开关、电源接线盒及支架、拉索开关

1996

上海天合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安全带系统、安全气囊总成

1997.7

天合(宁波)电子元件紧固装置有限公司

塑料紧固件、金属紧固件、汽车电子元件系统

1998.5

上海天合发动机气门有限公司

发动机气门

1999.6开业

法国

法雷奥Faleio

温岭汽车零部件公司

刮水器、洗涤器、门锁、雨刮片

1994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公司

空调系统、空调总成、蒸发器、冷凝器及加热器芯

1994.7

湖北法雷奥车灯有限公司

汽车灯具

1995

上海法雷奥汽车电器系统公司

起动机、发电机

1995

上海法雷奥汽车电机雨刮系统有限公司

雨刮系统、摇窗电机、ABS电机、暖风电机、执行电机

1996

开业

南京法雷奥离合器厂

膜片弹簧离合器

1997

德国

采埃孚 ZF

上海采埃孚转向机有限公司

齿轮齿条机械转向机、齿轮齿条动力转向机

1994

上海伦福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连杆和球节

1995

柳州zf机械有限公司

变速箱和工程机械车桥

1996

采埃孚传动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全自动变速箱、底板车桥系统、动力转向系统

1998

采埃孚转向泵金城有限公司

ZF助力转向泵

2001

德国

博世Bosch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上海)

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EMS)

1996.5

南京华德火花塞有限公司

火花塞

1996

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柴油发动机喷射泵喷射系统

1999

无锡欧亚柴油喷射有限公司  (与日本杰克赛尔株式会社共同合资)

喷油嘴、喷油器和其它燃油喷射器装置

1995

日本帝国活塞环

安庆ATG活塞环公司

活塞环

1996.6

安庆帝伯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粉末冶金发动机气门座圈

2000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此外,如美国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在中国成立汽车电子集团,在天津有规模较小的生产基地,与上海设备集团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摩托罗拉上海电子有限公司,主要供应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电子控制部件和控制摸块;西门子在我国设立了生产汽车电子零部件的企业,包括西门子汽车电子有限公司(长春)、西门子汽车电机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广电威迪欧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及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等。

从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的先后顺序来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成本,一般体积较大、运输成本较高的零部件进入较早,比如,油箱、座椅,发动机等缸体等。

2.生产规模,一般零部件企业只有需求量达到其最小经济规模要求时,才会在当地设厂。所以,随着整车厂规模不断扩大,零部件企业会按其经济规模要求由低到高逐渐进入。比如,散热器、离合器、齿轮等经济规模要求较低,会在早期就进入。

3.技术含量,一般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会进入较早,如:制动盘鼓、轮毂、活塞环、螺栓、电子线束、电子插接件等。而技术含量高,作为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则会在最后进入。比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ABS等。

4.附加值,按照汽车零部件生产成本中原材料与附加值比例,可分为高附加值型、准资源型和资源型三类(见表23)。一般资源密集、附加值低的产品会进入较早,如:无石棉摩擦材料、散热器等。

23  美国某1.6升普通级轿车(1.6升)生产成本构成(美元)

产品名称

 

附加值

原材料所占成本(%

资源含量类型

总成本

原材料

 

139.0

20.0

119.0

14.4

高附加值型

 

349.0

131.0

212.0

37.5

准资源型

前悬架

6.36

3.09

3.27

46.6

准资源型

四缸汽油发动机

445.0

219.0

226.0

49.2

准资源型

起动机

8.64

4.74

3.91

54.9

资源型

散热器

11.83

9.96

1.87

84.2

资源型

注:划分标准:高附加值型零部件:原材料、燃料、动力成本/总成本 30%

准资源型零部件:30%原材料、燃料、动力成本/总成本50%

资源型零部件:原材料、燃料、动力成本/总成本50% 以上

资料来源:庄继德著《汽车零部件系统工程》。

(5)环保限制,一般受其他国家环保要求限制的污染类产品,会较早转移到中国,如:电镀件等。

总而言之,遵循生产力梯度转移的规律,外资零部件最早进入中国的是傻、大、笨、粗型产品,在这些领域最早实现国产化。随着中国汽车整车产业的发展,以及零部件生产和研发水平的提高,国外零部件集团正在逐渐地将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引入中国,近几年来,外资企业引入了很多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汽车电子类零部件等产品。我国拥有人力资源和材料资源的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潜在的巨大汽车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零部件制造业企业乃至其研发机构来华投资。

(三)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1.在未来几年内,尽管整车厂将陆续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但零部件产业的差距不会以同等速度赶上来,即还达不到国外汽车整零企业之间“同步发展”这样一种先进的产业分工状态。主要影响因素是:受所有权及市场双重约束的零部件企业还会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整车厂;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模块化”配套模式,对零部件厂既是技术能力的考验,也是投资力度的考验,同时,高度信息化的整零企业间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国内也是处于起步期。以上各点,都不可能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达到理想状态。与此同时,技术水平低及国内市场规模小,仍会极大的影响国内零部件产品价格优势的提升。即便是在国内现有的零部件价格比国外高20%的标准下,根据2001年中国汽车协会对2600余家汽车配件厂商中所做的抽样调查,被调查的719家企业中,亏损企业为234家,占被调查总数的32.5%,可以想象,关税进一步下调后,这些零部件厂会很快失去生存的空间。

2.国内零部件产业面临深刻的产业升级,对各地区产业布局的影响是:一部分产业资源将继续得到优化、升级,比如,具备一定经济规模的外资企业,已经进入国内外采购系统的制造商等。而另有一部分零部件产业资源,在整车厂改头换面的新产品平台下,则会变得聊胜于无。比如,那些在强大的地方保护政策下单一为某一家整车厂提供配套的二、三级零部件企业,那些技术与产品都依附于整车厂,没有独立产品、独立客户的零部件供应商,一俟整车改型换代,其生产能力就大打折扣,在二、三级零部件企业中,会有超过50%的制造厂由于距离行业国际标准太远而被淘汰掉(图11)。因此,在考虑本地区产业资源时,一定避免庸俗的分析方法,对产业要素不分质、量,不看动态、不看趋势,盲目将产业资源夸大、变现,结果会掩盖了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的努力方向。

 

图11:中国汽车零部件集中度集中过程发展预测

                          

 

 

                               

    

   

   

 

三、结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入世后的几年内,汽车产业高度国际化的特征会迅速在中国市场上得以体现,但在最初几年内,中国零部件市场的主要分工特点还是继续作为国外零部件产品制造能力的消化地,同时,先期进入中国且有了较大市场份额的外资零部件厂将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随着全球化采购、模块化配套、以及平台共享战略时代的到来,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新一轮发展契机仍然是围绕着整车厂的意图而体现。


第六章  天津开发区及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如果按汽车的基本构成将整车层层分解,会得到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塔尖的是整车;中间为构成整车的五大部分: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电器和通用件;金字塔底部是构成这五大部分的主要零部件,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的统计口径,发动机类零部件包括37种,底盘类包括50种,电子电器类包括21种,车身类包括15种,通用件大约有8种。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津开发区、天津及环渤海地区零部件的配套能力,本章将根据汽车产业这种金字塔型产业链特点,从开发区、天津市和环渤海地区三个层次,着重分析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品种类和配套方向等几个方面。

 

一、天津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天津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状况

开发区目前主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共有31家(表24),其中汽车电子类企业17家;底盘类零部件企业1家;车身零部件企业5家;其他通用件企业8家。从企业性质上看,这些企业均为合资或独资企业,主要投资国为日本、韩国、美国三个国家,注册资本超过2亿美元。从规模上看,2002年开发区汽车零部件销售额达到36亿元人民币。从企业竞争力上看,由于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加上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产品基本可以和国际上先进的零部件企业抗衡,其中出口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就有9家。从产品配套方向上看,以轿车和出口为主,2002年出口额达2.9亿美元,约占销售额的70%左右。

(二)天津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从零部件产品的生产情况来看,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产品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电器和通用件领域,但随着丰田项目的入区,相关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开发区投资,其产品也由单一电子产品向底盘、车身等领域扩展。2002年开发区汽车电子产品的销售额达到30.8亿人民币,出口2.8亿美元,分别占开发区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额和出口额的85%96%左右,成为开发区汽车零部件的主打产品。从在国内的地位来看,开发区汽车电子产品销售额也可占到全国汽车电子产品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一定规模优势。如果按销售额来排序,开发区四大汽车零部件产品分别为:汽车音响,销售额超过12亿元人民币,主要生产企业有:富士通天、现代电子和新韩精机;汽车线束,销售额超过11亿元人民币,主要生产企业有:矢崎、津住汽车线束和津住线束部品;汽车涂料,销售额超过4亿人民币,主要生产企业有:PPG涂料和关西涂料;汽车灯具,销售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代表企业是日本斯坦雷电气有限公司。此外,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汽车电子点火装置和电装电子生产的电子控制产品,虽然产量较低但技术含量高,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很有前景。

24  天津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企业情况(2002年)

序号

企业名称

投资外方

注册资本

生产产品

注册时间

销售

收入

(千元)

出口

总额(万美元)

电子电器

1

天津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矢崎集团

1963万美元

汽车札线、汽车仪表、汽车轧线

1988年

775112

8927.2

2

天津新韩精机有限公司

SEAHAN-PRECISION CO. 韩国

335万美元

车用录音机、激光唱机、VCD、DVD机

1990年

161279

1989.6

3

天津统一工业有限公司

台湾统一集团

3520万美元

蓄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塑胶制品

1991年

408498

1338.2

4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美国MOTOROLA

59980万美元

汽车电子点火装置及调节器

1992年

——

——

5

宝源电器机械(天津)有限公司

 

40万美元

汽车专用电子产品和配件

1993年

384

4.6

6

现代电子(天津)有限公司

韩国现代电子产业(株)

200万美元

汽车小型电子元件、液晶电视、演唱机

1994年

227373

2572.1

7

天津大熙电子有限公司

韩国大熙电子产业(株)

60万美元

汽车用录音机、接插件、调音器

1994年

9817

0.4

8

模泰(天津)塑胶电器有限公司

 

125万美元

汽车电子配件

1994年

6180

70.3

9

天津特达电子有限公司

 

28万美元

汽车电器及其零配件

1994年

230

——

10

天津炳华精密部品有限公司

 

75万美元

小型电子产品、汽车配件的生产

1994年

25863

165.5

11

天津津住汽车线束有限公司

日本住友电气工业(株)

3500万人民币

生产、销售汽车线束及其零部件

1994年

378742

1467.5

12

天津斯坦雷电气有限公司

日本野村JAFCO远东发展基金

1278万美元

各种车用灯泡、灯具及其应用品

1995年

162138

1357.2

13

天津富士通天电子有限公司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872万美元

汽车用CD机芯、收放一体机等

1995年

822858

9714.0

14

天津津住线束部品有限公司

美国李尔公司、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2000万人民币

汽车配线束用接插件、端子及其它部件

1996年

5200

20.1

15

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

株式会社电装

2.2亿日元

汽车用电子控制产品及相关零部件

1997年

98614

15.0

16

天津东海理化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株)

800万美元

汽车开关类以及其它相关零部件

2001年

1916

——

17

天津松下汽车电子开发有限公司

日本松下电器

500万美元

汽车用多媒体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

2003年

——

——

合计

3084204

27641.7

底盘零部件

1

天津平和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600万美元

减震器、橡胶、塑料产品配件

2003年

——

——

 

车身零部件

 

 

 

 

 

 

1

丸东(天津)技研有限公司

 

116万美元

骨架橡塑复合密封条和滚压件、线束

1994年

3412

34.7

2

新昌拉引(天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20万美元

加工、销售汽车配件;汽车内装饰

1996年

——

——

3

天津丰田树脂部件有限公司

日本丰田集团

2200万美元

汽车用树脂零部件和其他零部件

2001年

1354

——

4

天津丰田冲压部件有限公司

日本丰田集团

2200万美元

汽车用冲压零部件和其他零部件

2001年

3001

——

5

爱信(天津)车身零部件有限公司

日本爱信精机

5000万人民币

汽车玻璃升降器、车锁

2001年

15969

180.8

合计

23736

215.5

通用件

1

天保橡胶工业(天津)有限公司

 

150万美元

汽车橡胶配件

1993年

——

——

2

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

日本PPG集团

950万美元

汽车涂料

1994年

438619

760.4

3

天津鹏达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226万美元

汽车、摩托车零部件

1994年

27384

21.4

4

天津灯塔关西涂料化工有限公司

日本关西涂料

500万美元

汽车涂料

1995年

54255

——

5

精科塑胶(天津)有限公司

 

120万美元

汽车零部件模具、注塑产品

2001年

——

——

6

天津百利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325万美元

汽车配件

2002年

——

——

7

村元(天津)电子有限公司

 

600万美元

汽车和通信装置用关键件及精冲模

2002年

——

——

8

天津万顺昌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3900万港币

汽车专用铸锻坯件制造、高强度紧固件

2003年

——

——

合计

520258

781.8

总计

3628198

28639

 

二、天津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天津地区零部件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目前天津地区主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57家,其中发动机类零部件企业14家,底盘类企业12家,车身类企业14家,电子电器类企业11家,通用零部件企业6家(附件五)。从企业性质看,合资企业26家,占45%。其中日系企业就有25家,是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地区。从产业规模上看,天津零部件行业产值较低,而且呈下降趋势(表25),虽然2002年有所缓解,但也仅占全国2.8%,在全国排在13位,落后于整车,天津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天津整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经营状况上看,行业亏损严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少行业小巨人型的企业,全国100多个主要汽车零部件行业排名,天津只有一家企业(暖风机厂)排在第一位。从产品出口上看,天津地区汽车零部件产品外向度较高,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位居环渤海地区首位。从配套方向上看,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主要为满足本地配套的需要,配套车型主要为夏利、华利等轻型车。

25  汽车(含摩托车)零部件销售产值地区比较                                                                                  单位:亿元

1998

上海

湖北

天津

浙江

河北

 

 

 

 

 

 

 

 

 

92.06

43.24

31.01

26.82

9.25

 

 

 

 

 

 

 

 

1999

上海

吉林

浙江

湖北

江苏

天津

 

 

 

 

 

 

 

 

157.4

62.63

62.46

57.65

45.53

30.76

 

 

 

 

 

 

 

2000

上海

浙江

江苏

湖北

山东

重庆

四川

辽宁

河北

吉林

天津

 

 

 

137.0

58.44

59.26

40.77

25.11

24.89

22.79

22.20

20.80

21.05

20.72

 

 

2001

上海

江苏

浙江

辽宁

湖北

吉林

山东

重庆

广东

河北

四川

河南

天津

 

225.4

76.05

72.78

61.60

52.12

36.30

34.98

33.55

24.80

22.30

21.70

21.60

20.20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网上资料等整理。

(二)天津地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所统计的131种主要汽车总成、零部件分类方法,从零部件产品的生产情况看(图12),天津地区生产的主要汽车零部件共有59种,占分类目录的46%左右。其中,发动机主要零部件16种,占43%;底盘主要零部件20种,占40%;电子电器主要零部件14种,占66%;车身主要零部件9种,占60%,;主要通用零部件3种,占37%。从产量上看,天津地区零部件产量较低,在全国的份额超过10%的产品只有8种:汽缸体、汽油泵和水泵总成,制动软管、盘式制动器总成、悬架弹簧,点火线圈和安全带。

 

三、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状况

如果从环渤海(天津、北京、河北、辽宁、山东)的范围来考察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应该说基础不错,企业数量和工业产值,都占全国20%左右(表26),其中在本行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有60多家,排名第一的企业就有18家(附件六)。从产品国际竞争力来看,汽车产品出口金额在100万以上的企业有30家,占全国的22.1%,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企业不论从技术还是从成本上都可以和国际零部件企业竞争。从主要企业的配套方向上看,以普及型轿车和货车为主,范围包括了华北、东北地区的整车企业。

 

表26  天津及环渤海地区零部件企业总体情况                                          单位:亿元 

地区

企业

占全国

比例

%

现价

工业

总产值

占全国比例(%

利润

总额

占全国比例(%

固定

资产

占全国比例(%

出口100万美元以上企业

占全国比例(%

全国

1558

 

958

 

63

 

1699

 

136

 

天津

68

4.4

27

2.8

-2.0

-

68

4.0

12

8.8

北京

43

2.8

9.6

1.0

-4.2

-

49

2.9

5

3.7

河北

39

2.5

23.9

2.5

0.8

1.3

48

2.8

4

2.9

辽宁

94

6.0

79.7

8.3

4.3

6.8

171

10.0

3

2.2

山东

72

4.6

38.7

4.0

2.0

3.2

100

5.9

6

4.4

合计

316

20.3

178.9

18.7

0.9

1.4

436

25.7

30

22.1

资料来源:2002年汽车工业年鉴

(二)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根据2002年的统计(图12),环渤海地区(天津、北京、河北、辽宁、山东)能够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产品达到110种,占主要零部件的86%。其中,发动机主要零部件32种,占86%;底盘主要零部件43种,占86%;电子电器主要零部件19种,占90%;车身主要零部件13种,占87%,;主要通用零部件6种,占75%。从产量上看,占全国份额较大(超过30%)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和底盘零部件上,发动机零部件包括:汽缸垫、曲轴、气门挺杆、进排气门、三效催化转换器、散热器、飞轮齿圈;底盘零部件包括:悬架弹簧、制动盘、制动鼓、空压机总成、转向节、分动器总成。此外,蓄电池和摩擦材料也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

 


图12:汽车产业树及环渤海、天津、天津开发区汽车产品生产情况

 

 

 

 

 

 

 

 

 

 

 

 

 

 

 

 

 

 

 

 


四、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天津开发区、天津市和环渤海地区的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图13)。

 

 

 

 

 

 

 

 

 

 

 

 

从开发区自身产业基础来看,虽然在汽车电子产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品种非常单一,目前仅在汽车音响、汽车线束、汽车涂料和汽车灯具四种产品上有一定优势,存在给丰田配套的可能性。从天津市的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来看,基础比较薄弱,有一半左右的零部件产品在天津地区没有生产,即使能生产的产品,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低,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产量超过全国10%的汽车零部件仅有8种,而且从配套车型上看,主要为夏利等经济型轿车,很难满足像皇冠这样中高档轿车的需求。但天津作为日系零部件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和丰田联系较为紧密,这些企业对丰田采购流程和标准都比较熟悉,丰田有可能会以这些企业为基础,输出技术,为丰田皇冠配套。从环渤海地区来看,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品种比较全,但如果考虑到配套车型和丰田对配套企业在技术和资质上的一些特殊要求,真正能给丰田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非常有限。其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和底盘的一些零部件上。所以,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丰田要想降低成本,就必须加强天津地区配套体系,一方面会敦促丰田体系内的配套企业来中国投资,另一方面,会加大在中国采购力度,发展国内配套企业。因此,对开发区来说,应抓住这次机会,重点发展环渤海地区不能配套的一些零部件,补充我们汽车产业链条的一些盲点,完善开发区汽车产业配套环境。


第七章  丰田海外投资战略研究

一、天津开发区丰田皇冠项目简介

 

天津开发区皇冠项目,作为天津丰田的第二工厂于2002年正式在开发区动工。天津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和天津夏利共同出资成立的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l亿美元,双方股比50502002年,丰田为了扩大在华投资,先是促使一汽收购天汽,然后一汽通过其控股的夏利汽车实现了与丰田的合作。该项目一期面积50M2,三期建成后占地115M2。整个项目分为三期,一期设计年产5万辆,二期10万辆,5-7年达到三期20万辆。一期投资约20亿人民币,全部投资规划约10亿美元。计划2003年春开始建设,于2005年初正式出车。根据双方协议,全球销售市场上皇冠右方向盘车辆由丰田日本公司生产,左方向盘车辆将全部在天津生产。

 

二、丰田的采购原则、采购体系与供应商的选择

(一)丰田的采购原则

为生产出人们喜爱的汽车,丰田根据以下3个原则,以世界最合理的采购为目标,进行采购,其原则为以下3项。

1.公开、公正、公平

对希望进行交易的供应商,不论其为何国国籍、规模大小、有无交易业绩,丰田均提供公开的、公正的、公平的进入机会。在供应商的选择上,综合考虑经济的合理性(质量、成本、技术、交货等及其潜在能力)与继续改善的积极的经营态度、经营体制等因素。

2.相互信赖、共同繁荣

在长期的战略中,力争建立与供应商共同繁荣的交易关系。相互信赖是共同繁荣的基础,这一基础通过与供应商的紧密交流来强化。

3.争当优秀市民、积极推进本地化

在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潮流中,为更好地满足海外市场的汽车需求,丰田积极进行本地生产,为能够对当地的区域社会有更大的贡献,积极促进从当地供应商的采购。

14  丰田的世界最合理的采购体系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toyota.co.jp等的资料绘制。

(二)丰田汽车的采购体系

丰田的“世界最合理的采购体系”,以选择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并支持供应商提高竞争力为核心,由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构成(图14)。

1.国际价格比较系统

以丰田日本总部为中心运营的价格情报系统。该系统为支持世界各地的丰田企业顺利实现世界最合理的采购,对在世界各地购入的零部件的成本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对世界各地的丰田企业采购的数万种零部件的价格情报、开发中的零部件、新供应商的报价等情报实行一元化管理,进而深入比较现有供应商与新供应商的成本竞争力。通过该系统产生的世界最强的成本竞争力为世界各地的丰田企业所共有。同时,在质量、交货期等方面也采取着同样的措施。

2.新供应商、新技术开发工程

该工程不是被动地等待、回应供应商的推销,而是主动鼓励和促进有竞争力的新供应商的进入,创造发现新技术的机会和场景。通过该工程发掘的新供应商情报,全部输入到国际价格比较数据库中。

3.现有供应商的改善支持工程

根据相互信赖、共同繁荣的基本方针,丰田支持现有供应商的改善工程。该工程的核心是:在丰田世界期待值制度国际价格比较系统所创造的世界最强的成本竞争力的基础上,向供应商提出改善目标即期待值。供应商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增加与丰田及其他汽车制造商的交易机会。

(三)丰田汽车的供应商选择

1基本方针

1)拥有共同的理念

丰田所寻求的理想的供应商,既要在质量、价格、交货期、技术等各个方面有着最强的竞争力,又要与丰田拥有共同的理念,那就是让顾客更满足为创造适宜居住的地球和富裕的社会做贡献。即便有最强的竞争力,如果不能和丰田共同拥有上述理念,那么,仅仅是丰田的供应商,而不能成为丰田的合作伙伴。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实践让顾客更满足 的理念的途径,而对这一理念的不懈追求,又是创造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的推进器。丰田与供应商以世界最强的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为基石,贯彻丰田的 在长期的战略中,建立与供应商实现共同繁荣的交易关系的采购原则。除此之外,丰田与供应商还共同致力于提高两个能力:一是把握社会和顾客对汽车的环保性能、安全性、舒适性等的要求的预见能力;二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具体商品(汽车)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

2)持续不断的改善努力

生产发生问题时,不仅要对生产现场进行彻底的分析,而且要探究所观察到的事实背后的真正原因。这种态度,既能从根本上防止问题再发生,又能促进改善活动,因而非常重要。改善,不应局限于发生问题或意欲改善的某一部门,而应该扩展为提高整体效率的改善。获得周围的理解和支持,共同进行改善的整体行动及其能力也很重要。为最大程度地接近尽善尽美的目标,必须反复进行改善、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3)紧密的交流

汽车生产是丰田与供应商的共同进行的,两者如同一家的紧密交流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两者的合作,应该在开诚布公的谈判、双方满意的平台上持续展开。质量、价格、交货、技术等竞争力,是丰田与供应商从开发、生产、质量管理、销售到采购等一系列环节上紧密配合的结果。

2.丰田汽车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丰田选择供应商时,重点评价质量、价格等5个方面,现将各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介绍如下(表27)。

27  丰田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供应商的选择标准

评价手段

 

1.产品的质量水平

2.质量保证体系(生产环节、企业整体),评价、检查体系,不合格品的处理方法。

3.生产环节

   所有环节、设备,作业标准。

样品评价

访问供应商

 

1.报价

2.成本计划能力

3.成本管理和改善能力

报价评价

样品评价

访问供应商

 

 

1.          生产

生产量、生产能力,所拥有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2 批量生产准备

从计划到批量生产所需时间,批量生产时的外购零部件的管理等。

3 生产现场

工艺设计,作业标准。

4 设备管理体制

保全体系,异常处理体系。

5 生产管理、交货管理。

样品评价

访问供应商

 

1 产品的技术水平

    与丰田所要求的技术参数的配合状况,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先进性,附加值。

2 技术开发能力

    设计能力,使用承认图纸的经验,试验、研究设备,从研发到试生产所需时间。

样品评价

供应商访问

 

1 经营态度

    首脑的领导能力,经营资源的有效利用,首脑的承诺,交流。

2 经营的安全性

3 劳资关系

4 2级采购的管理体系

    开发,交货,质量,成本,经营。

访问供应商

日常业务的交流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technolink.co.jp等资料等制表。

 

图15  丰田的现有供应商的改善支持与淘汰体系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technolink.co.jp等资料等制图。

 

3.现有供应商的改善与淘汰

 

丰田以世界期待值制度、改善支援工程、国际价格比较数据库为框架,对有供应商的改善活动提供支援,同时对供应商实行淘汰制。如图15所示,其运行机制为:为确保世界最强的成本竞争力,以国际价格比较数据库为依据对供应商提出年度期待值,并制定时间表。评价供应商是否达到年度期待值。如果供应商达到了年度期待值,继续从该供应商继续采购,进入升级、增加订货和表彰环节。供应商挑战更高的期待值,使改善进入良性循环。如果供应商自己难以达到年度期待值时,应供应商的要求,丰田派遣专业人员对其改善提供支援。即便如此,仍不能达到年度期待值时,该供应商将被淘汰出局,丰田将选择新的供应商。

丰田的世界度期待值制度,概括而言如下运行:丰田与供应商共同制定、拥有中长期的课题和改善目标。将中长期目标分解为价格、质量等方面的年度目标即期待值,供应商为实现该年度目标而自主努力。对供应商的改善体系、改善努力、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公正的评价,定期反馈评价结果,并对竞争力有所提高的供应商提出表彰,激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通过该制度下的持续的改善活动,丰田既能持续地、稳定地扩大与供应商的交易与合作,更能够不断地接近世界第一强的竞争力目标。

4.丰田的新供应商、新技术开发工程

丰田在充分利用从推销所获得的新供应商情报的基础上,通过发现工程,积极发现更有竞争力的新供应商和新技术,开发工程的框架如表28所示。

新产品展销会:

1)供应商在丰田总部、各地的分支机构举办新产品展销会,通过展示、说明、演示等向丰田详细推荐其产品。

2)丰田同时派遣有关部门人员参加,促进现场的交流与决策。

3)丰田对如何利用或举办新产品展销会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

世界设计比赛:

举办世界优秀设计比赛,在参赛者中筛选低成本或采用新技术的供应商。

参照:

    通过分析和评价其他汽车制造商的新产品,发现新供应商、新技术。

洽谈会:

    采购、技术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汽车行业、零部件行业的洽谈会,发现新供应商、新技术。

行业调查:

    开发新技术领域、设立新企业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

28  新供应商、新技术开发工程的框架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technolink.co.jp等资料等制图。

(四)丰田汽车的零部件选择

丰田汽车之所以选择供应商,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理想的零部件或其他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向客户提供价格性能比超群的产品、划时代的新产品,进而提高丰田汽车的价值,是丰田21世纪的汽车生产的追求目标。因而在零部件选择时,重点评价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几个主要特征,其基本要点如表29所示。

29  丰田的零部件评价要点

地球环境保护:燃料消耗低、公害低、节省能源、污染排放量低或为零、噪音低、可再利用。

质 量、性 能:高耐久性、高信赖性、高服务性。

使   用   性:安全、舒适、时尚。

经   济   性:性价比高,有利于降低总成本。

能够满足智能化交通系统、高度情报化要求的产品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toyota.co.jp等的资料绘制。

(五)丰田汽车的标准车型开发过程与供应商的选定

丰田新车生产所用的零部件(根据英文的Original Equipment Parts,被简称为OE零部件,也被称为生产用零部件)的开发,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决定采用该零部件的车型,配合车型的开发过程同步进行的,可称之为同步开发;二是先独立进行单个零部件的开发,待采用该零部件的车型确定后再与车型开发相配合的,可称之为独立开发。丰田供应商的零部件开发大多数是同步开发。

丰田的标准车型开发包括计划、试制、批量生产准备、批量生产4个基本环节,在各个环节上丰田与供应商的业务内容可简要地归纳如下:

1.计划环节。丰田根据车型开发基本计划设计车型、决定结构,确定车型的性能要求和目标价格。

2.试制环节。(1)丰田接受候选供应商的推销。(2)候选供应商向丰田介绍其产品,并提供报价和样品。(3)丰田对候选供应商的报价和样品进行评价,访问供应商。(4)丰田选定试制供应商。(5)丰田为试制供应商举办说明会。(6)丰田与供应商共同深入研究零部件的开发内容。(7)丰田确认供应商的产品,发行试制图纸。(8)丰田采购试制用零部件。(9)供应商制造试制用零部件(10)丰田对试制用零部件进行性能评价。(11)试制供应商向丰田提交批量生产价格。(12)丰田对批量生产价格进行评价。(13)丰田要求或共同与试制供应商进行改善。

3.批量生产准备。(14)丰田选定批量生产供应商,发行批量生产图纸。(15)丰田采购批量生产试生产所用的零部件。(16)丰田对批量生产试生产所用的零部件进行评价。(17)丰田要求或共同与批量生产供应商进行改善。

4.批量生产。(18)丰田与供应商签订合同,进入批量生产。

丰田根据对候选供应商所提供的样品质量、报价、生产、交货,技术、经营等方面按上面所介绍选择标准、国际价格比较系统、期待值制度等来综合判断,从若干个候选供应商中选定试制供应商。一般情况下,丰田把试制供应商同时作为批量生产供应商进行选定,所以供应商的竞争和淘汰基本在试制环节完成。有时视候选供应商的零部件开发等具体情况,也会选定2个以上的试制供应商进行同时试制,通过引进或提高试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选定最理想的批量生产供应商。

(六)为丰田整车项目配套供应商的可能性分析

丰田的采购体系以世界最合理的采购为目标,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公开、公正、公平;二是相互信赖、共同繁荣;三是争当优秀市民、积极推进本地化。同时,丰田现有的整零配套体系是 “金字塔型多层交互垂直式分工”日本模式的典型代表。下面就丰田整车项目可能的四类供应商作一些分析。

1.国内现有的丰田系列供应商

国内目前已经有近60家丰田系列的零部件企业,其中一半左右集中在天津。与丰田长期的稳定的交易历史、强大的资本能力、设计开发能力、数年的本地经营经验等等,决定了它们是最具竞争力的一组。但越来越多的日本、欧美、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涌现,迫使这些公司都在调整各自的经营战略。

2.潜在的丰田系列供应商

作为天津丰田首款车型,威驰的国产化在投放市场当初就达到了60%,与竞争对手比是相当高的数值,但仍有40%的零部件需要进口。天津丰田为提高对关税降低后的进口整车的竞争力、回避汇率变动带来的差价风险、减少物流成本等,今后会继续鼓励丰田系列供应商进行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目前尚不能生产的零部件。在丰田死守日本国内生产量300万台的底线,零部件需求量已达极限的状况下,如何满足丰田的日益严酷的降价要求,成为决定这些供应商生存的关键。因此,尽管它们当中不少是缺乏投资能力和经验的中小企业,但面对丰田的要求和中国市场的魅力,它们大多不会舍弃跟随投资的好机会。事实上,通过借鉴先行企业的经验、与通过与同系列内的大企业、中国本地企业合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它们不仅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而且能够将与丰田的天然联系、产品的独特性、较高的专业技能等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而其未来的竞争力是不可低估的。

3.现有的、潜在的外资本地供应商

这一组主要是国外零部件供应商跟随或配套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雪铁龙、上汽通用、广州本田等整车制造而在中国建立的或将来建立的企业。与现有的中国本地供应商相比,它们在资本、设计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与现有的或潜在的来自日本的丰田系列供应商相比,如欲进入天津丰田的采购市场,除首先要有足够强大的价格竞争力外,还要克服商业习惯、系列与交易业绩(尽管这些因素在丰田选择供应商时的作用在日趋淡化)等无形的障碍。总体来看,这一组能否进入天津丰田的采购市场,取决于:(1供应价格这一核心竞争力能否超越丰田系列供应商;(2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系列能否进一步松散或解体;(3)中国零部件供应市场的竞争程度;(4)现有采购商是否不在乎有关技术或产品被供应商提供给竞争对手等多个因素,因此目前难以判断。但只要这一组供应商进入天津丰田的采购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全面的、更为激烈的竞争,全体供应商的淘汰、购买、合并等会大行其道。

4.现有的中国本地供应商

这可能是数量最多的一组,既包括以天津丰田及天津大发为首要供应对象且有一定交易业绩的丰田系列的供应商,也包括一汽、东风汽车、上汽等其他系列的和独立的供应商。总体来看,这一组中民营企业(包括由国有企业改革而来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居多,且大多位于23级位置,有一定的价格竞争能力,但设计、开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跟随能力较弱。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把握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是这一组供应商面临的首要课题。进入的契机应该是多样的,比如新技术的掌握,新产品设计、开发的成功,大规模资本的获得,模块化、柔性化供应能力的获得,垄断性资源(比如准入许可等)的获得等等。

上述四类可能的供应商,丰田项目在其配套体系建立过程的不同时段,侧重会有所不同,初期会优先考虑国内(含天津)现有的以及潜在的日本国内的丰田系列供应商,同时视一汽与丰田的合作意向,会选择国内的一汽系列供应商。生产规模扩大之后,也许会考虑将更多日本国内的丰田系列供应商迁入中国,或者为中国丰田项目就近配套,或者出口返销为全球的丰田项目配套,可能趋向于将中国建成其整车及零部件的装配出口基地。与此同时,在全球化采购的框架下,优先选择那些在质量、技术、价格等方面占有诸多优势的其他外资供应商,构筑纵向一体化的配套体系。

 

三、丰田海外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主要的合作模式

(一)丰田汽车的北美战略:整车生产先行、零部件供应商跟进

    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丰田汽车的海外整车生产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组装生产(附件九),主要生产国有肯尼亚、南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之所以在上述发展中国家进行组装生产,首要目的是回避整车进口高关税的限制,扩大销售。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巨额贸易顺差不断引发贸易摩擦,广场协议使日元汇率不断攀升。为回避这些风险,获得安定的收益,丰田开始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生产丰田品牌的汽车。

表30  丰田系列大型零部件供应商电装的北美企业

国家

NO.

企  业  名  称

业  务  内  容

成立

时间

投资比例(%)

雇员

人数

美国

1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INC.

北美业务的统一管理。

汽车零部件的销售

汽车零部件的研究与开发

1985,12

100

650

2

DENSO SALES CALIFORNIA,INC.

空调等汽车零部件的销售

1971,03

80

336

3

DENSO MANUFACTURING

MICHIGAN,INC.

加热器、电容、HVAC等的生产与销售

1984,11

100

2,108

4

AMERICAN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SERVICES,INC.

电装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1987,01

100

113

5

DENSO MANUFACTURING

TENNESSEE,INC.

仪表、汽车用电子产品等的生产与销售

1988,07

100

2,826

6

MICHIGAN AUTOMOTIVE

COMPRESSOR,INC.

压缩机、离合器的生产与销售

1989,01

40

857

7

TBDN TENNESSE COMPANY

空气滤清器、机油过滤网等的生产与销售

1989,09

49

434

8

ASSOCIATED FUEL PUMP

SYSTEMS CORPORATION

燃油泵等的生产与销售

1989,11

50

358

9

DENSO WIRELESS SYSTEMS

AMERICA,INC.

汽车用电子产品等的生产与销售

1997,05

100

154

10

ACTICMANUFACTURING, LTD.LLC.

压缩机用品的生产与销售

2001,07

20

20

加拿大

11

DENSO MANUFACTURING,

CANADA,INC.

空调的生产与销售

加热器、散热器等的零件的生产与销售

1972,12

100

288

墨西哥

12

DENSO MEXICO S.A. DE C.V

仪表、阀门、散热器等的生产与销售

1994,09

95

2,034

  资料来源:电装的网页,http://www.denso.co.jp

在发展中国家,尽管各国政府均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本地采购(即国产化)要求,例如在1985年,泰国要求本地采购额占45%,马来西亚要求在本地采购玻璃等27种零部件,但是主要零部件的供应还是来自日本。丰田与其他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北美的整车生产开始于80年代中期,1984年末,丰田开始在美国生产小型车花冠,1988年开始生产全球战略车型佳美等(附件九)。丰田系列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大型供应商,发挥与丰田的稳定的交易量、技术实力、成本竞争力等优势,跟随丰田整车生产的步伐较为紧密,比如电装在1984年至1989年的5年间,就在北美建立了7个独资或合资企业(表30),提供空调等多种产品。随着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海外整车生产比重的提高,零部件供应商的跟进也有所提速,零部件制造商的海外生产比重1995年为22.4%,1999年上升到30.8%。但总体来看,零部件制造商的跟进与汽车制造商的海外整车生产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或滞后,2001年第3季度的数据表明,汽车制造商的海外销售额大约占总销售额的60%,零部件制造商的海外销售额大约占总销售额的25%,后者较前者低35个百分点;汽车制造商的海外生产比重大约为40%,零部件制造商的海外生产比重大约为30%,后者较前者低10个百分点。零部件制造商的海外生产的跟进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多数2级或3级供应商缺乏跟进能力,使跟进的大型制造商或者从日本进口或者在当地采购。1994年的调查显示,23.1%的1级供应商进行海外生产,2级和3级供应商仅有1.5%、0.7%进行海外生产。

(二)丰田汽车的中国战略:零部件供应商先行、整车生产跟进

丰田汽车有4个品牌或者说有4个整车制造商:最有历史、最为人知的丰田,在北美欧洲获得成功的豪华车凌志,专业生产小型小排量车的大发,以卡车、大型卡车及特殊车辆见长的日野。1986年大发汽车以技术转让的形式与天津汽车合作开始生产夏利。1988年丰田汽车同样采用技术转让的形式与沈阳金杯客车合作,1991年投产以海狮为原形的商用车。2000年,丰田与四川旅行客车合资组装生产商用车柯斯达,并首次以丰田品牌销售。2002年,天津丰田的乘用车威驰投放市场。继威驰之后,威姿等以丰田品牌或一汽品牌的在中国生产的多个乘用车型已进入或计划进入市场(表31)。尽管一般看来,丰田的中国战略、整车生产确实较欧洲、美国、日本的其他汽车制造商晚了十余年,如从丰田汽车全体来看,事实上甚至比某些欧美或日本汽车制造商更早些,只不过是“纯粹”的丰田品牌乘用车生产“晚”了。

表31  丰田在中国的整车生产与投产时间

生产企业

地点

车型

投产时间

业务形式

(合作伙伴)

一汽

长春

陆地巡洋舰

2003年

技术转让(一汽)

沈阳金杯

沈阳

海狮

阁瑞斯

1991年

2003年

技术转让(沈阳金杯)

天津丰田

天津

威驰

威姿

花冠

皇冠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合资(一汽)

四川丰田

成都

陆地巡洋舰霸道

柯斯达

2003年

2000年

合资(川旅)

一汽夏利

(原天津大发夏利)

天津

夏利

夏利2000

1986年

2000年

技术提供

(天津夏利,现为一汽夏利)

一汽华利

(原天津华利)

天津

特锐/テリオス

ミラ

ムーブ

2003年

技术提供

合资(一汽)

注:1)综合有关资料整理而成,与实际情况可能有出入。2)中文名称不确定的车型用日文原名。

80年代,丰田为何没有应邀在中国进行整车生产?当时丰田正忙于在北美构筑当地生产体系,以对应贸易摩擦,日元汇率上升等带来的事关丰田在北美存亡的重大问题,难以顾及不确定性很高的中国生产。丰田在北美的丰田品牌的4个整车厂(TMMC、NUMMI、TMMK、TMMI)中的3个在80年代投产(附件九),加上凌志“纯粹”的品牌的创建等,80年代丰田在北美的工作量非常巨大。但丰田并没有完全放弃在中国进行整车生产的机会,大发夏利、沈阳金杯,可以说是为此而进行试探,打基础的。

进入90年代,丰田开始在中国进行生产性的直接投资,1997年、1998年两年间,在天津的底盘、发动机、传动部件、铸造部件的4个生产厂集中投产,产品向日本、菲律宾出口。在此同时,丰田系零部件供应商在丰田的动员与支持下,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形成“集体登陆”中国的热潮,初步确立了①汽车空调,②电子零部件,③离合器、变速器及其零部件,④铸造部件,⑤刹车管,⑥开关类、安全带,⑦座椅、内饰,⑧燃料供给装置,⑨车体零部件,⑩发动机轴承等供应商群。有关资料显示,丰田系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的生产厂家已将近60家(附件十),其中约有一半集中在天津。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在中国进行生产的丰田系列零部件供应商多为大型企业,在我们所能够确认的16家供应商中,有9家为日本的上市公司。二是个别供应商的投资额大、企业数多。汽车空调、仪表、压缩机、散热器、起动发电机等14项产品占世界市场第一的电装,1994年至1997年的短短的3年时间里,在中国建成并投产6家企业,投资额达123.9亿日元(表32)。

32  电装在中国建立的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

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

天津电装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重庆电装有限公司

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

天津电装空调有限公司

天津阿斯莫汽车微电机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

199412

199512

19963

19977

199712

19964

投资额

40.2亿日元

138万元

20.9亿日元)

12.1亿日元

21.9亿日元

15.1万美元

18.4亿日元)

68.8万元

10.4亿日元)

电装投资

所占比例

30%

40%

50%

85.9%

51%

11.25%

主要产品

空调

交流发电机

启动电动机

永磁发电机

CDI放大器等

电子控制品

空调

微电机

雇员人数

270

435

113

63

216

576

资料来源:电装的网页,http://.www.denso.co.jp/PRESS/2003/0324a.html

在零部件供应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后,丰田于1998年4月设立丰田汽车技术中心,进行市场、技术、国产化等的调查研究,开始为整车生产做准备。2000年,丰田与天津汽车的子公司天津夏利各投资一半建立合资企业——天津丰田。2002年6月,天津汽车及其旗下的天津夏利和天津华利被一汽收购,借此机会,丰田与一汽、一汽天津夏利重新设立合资企业——天津丰田,丰田终于和中国三大汽车生产商之一的一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获得了在中国生产、销售的更大的平台,投入的和计划投入的车种由小排量车扩展到中高档主力车、大型SUV、高级豪华车,形成了在中国生产全线丰田品牌乘用车的战略框架。2002年末,威驰投放市场,2003年初,威姿投放市场,标志着丰田中国战略的启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丰田在中国的整车生产模式,是小型项目探路、零部件先行、整车生产水到渠成,与其在北美的模式完全不同。威驰的国产化率达到80%,超过先于丰田在中国进行整车生产的某些厂家,可以说是这一模式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四、丰田的中国战略预测

(一)丰田的中国市场与零部件战略

2002829日,丰田社长张富士夫在与一汽的签字仪式上指出,丰田正在以适合当地市场的方法,在美洲、欧洲、亚洲、日本推进世界战略,扩大生产、销售的主战场是美洲和亚洲,特别强调中国是亚洲的最富有前景的巨大市场。丰田在中国市场的目标是在2010年获得10%的份额,为实现这一目标正在推进全线车型的中国生产。与其他进入中国的外国汽车制造商相比,丰田领先生产全线车型的制造商,也是领先将全球战略SUV车型(陆地巡洋舰、陆地巡洋舰霸道)、小型SUV车型(特锐)在中国生产的制造商,而且SUV车型均在今年投放市场。先于皇冠等轿车,可以看出丰田着眼于中国SUV市场的超乎意料的增长、发挥多年来陆地巡洋舰在中国的优异的市场评价等优势,切入竞争对手的空白点或软肋,在新市场力争获得先行优势,随后中高档轿车和经济型轿车跟进的车型配置战略(表31)。

因此,在2005年皇冠投放市场以前,丰田采取以车型配置战略为中心调整合作伙伴等战略性行动的可能性不大,而重点会放在整合资源实现各个车型的生产与投放的战术策略上,具体看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1)完成预定的投资计划和生产计划。(2)出于确保关键零部件或模块供应、防止关键技术扩散、提高对中国市场的针对性等目的,继续投资建立零部件或模块化生产企业、设计与开发中心等。(3)为回避汇率、供货期等风险,降低供应成本,继续诱导关键供应商进入中国,强化在中国的供应体系。(4)将中国本土供应商在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与日本供应商(含在中国进行生产的与在不在中国进行生产的)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完美地结合起来,获得最强的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5)将丰田特有的销售技能与中国市场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销售、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对竞争对手的综合竞争优势。(6)建立独资公司,统合、管辖在中国的投资与业务,可以理解为建立丰田中国(有限)公司,形成日本丰田→中国丰田天津丰田(以及长春丰田、四川丰田)的经营管理体制。

(二)丰田的中国生产基地战略

对丰田和其他外国汽车制造商而言,中国既是快速成长的巨大市场,也是非常具有潜力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市场竞争激化、利润空间缩小等压力,零部件中国生产比例提高、供应价格下调等应力,双管齐下,会大幅度提高中国生产整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整车和零部件的出口因而会逐步增加。尽管目前为止丰田尚未有建立整车出口基地或出口整车的动向。但从其他汽车跨国公司的动向来看,本田已建立出口基地、上海通用已有少量整车出口,这些先于丰田在中国进行整车生产的制造商的行动可以用来判断丰田未来某一时期也可能开始从中国出口整车或OEM生产。此外,有报道丰田的高层管理者已经认为小型低价车从中国进入日本只是时间问题,丰田已经决定加大从北美向日本逆输入(反向进口)凌志品牌豪华车的数量,加之日本国内制造成本不断上升,未来某一时期,丰田可能采取日本国内生产与北美凌志、中国丰田相结合的策略来分别对应豪华车、主力车型和SUV车型的日本市场。

 

五、结 

从对丰田在中国战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丰田在中国的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三步:90年代丰田体系内的零部件集体登陆,可以说是投石问路,为丰田整车进入做准备;2002年和一汽正式合作,在中国导入全系列车型,可以说丰田在中国扩张战略进入高潮;如果这一步进展顺利,达到预期市场目标,下一步就会利用中国制造成本的优势,扩大整车和零部件的出口,推行中国作为丰田制造基地的战略。天津开发区正是在丰田在华扩张的高潮时期切入进来,可以说占得了一定先机。而且从从教育、文化、生活、交通、气候等方面来看,天津最具有可能形成类似于日本爱知县丰田市的丰田企业城的优势。我们如果能够摸清丰田的意图,把构建产业群落与建设丰田企业城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其他地区难以复制或模仿的优势。具体来说,我们就是要根据丰田在中国的战略来确定我们工作的重点:首先,结合丰田的需求,整合天津日系零部件企业,为彼此创造交易机会,有可能的要吸引这些企业入区;其次,加强对丰田体系内配套企业的招商,特别是丰田体系内模块化生产企业,强化本地供应体系,构建以丰田为中心的产业群落;最后,结合丰田在中国的管理体制,吸引相关投资公司、销售公司、设计与开发中心等项目入区,完善区内汽车产业支撑体系。


第八章  天津开发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总体思路

一、天津及环渤海地区轿车整车概况分析

(一)天津地区整车企业产能高、利润低

天津地区轿车整车生产企业主要有2家,分别为一汽夏利和天津丰田。2002年,天津市轿车生产大幅度增长,全年生产9万多辆,增长80.5%,在全国排名第4,但利润和其他几个轿车主要生产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平均亏损3亿多元(表33)。天津汽车工业集团作为天津汽车产业的主要支柱,2002年虽然生产增长强劲,完成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1.1%,但由于产品长期积压和低价竞争策略,企业亏损严重,达8000多万元,最后不得不接受一汽的兼并。

(二)产品结构以中低档的经济型轿车和微型车为主

天津汽车工业集团目前已形成包括NBC系列轿车、夏利牌系列轿车、华利牌系列微型汽车、多功能商用车(MPV)等在内的四大系列几十个品种。其中以夏利2000为首的夏利牌轿车和以华利幸福使者为代表的华利牌微型汽车是该天津汽车工业集团的主要产品。据统计,2000年天津小轿车制造业总资产居于全国第三,仅次于吉林和上海。

但随着一汽和丰田的进入,天津汽车正向高档轿车领域进入。2002年,天津市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施《天津工业建设十二大产品基地规划纲要》。其中轿车产品基地是十二大工业产品基地内容之一,天津最终将形成:威驰5万辆,雅酷(NBC-2)和威姿(NBC-1)12万辆,华利换型车(包括商务用车和城市吉普车)6万辆,皇冠20万辆的目标。

(三)环渤海地区将成为中高档轿车生产的主要地区

如果将范围扩大到环渤海地区,轿车整车企业就有8家(表34),2002年产量达10多万辆,大约占全国轿车产量10%左右。如果到这些企业达产后,产量可达80多万量,将成为全国轿车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产品也将由现在经济型轿车为主向中高档轿车和多功能车方向演变。因此,这一潜在的产能如果能够实现,对零部件,特别是中高档车零部件的需求相当可观。

33  2000年全国部分地区汽车细分制造行业经济指标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

小轿车制造业

企业总数

平均利润

(千元)

平均总资产

(千元)

企业总数

平均利润

(千元)

平均总资产

(千元)

北京

102

-526

48,192

3

-87,801

698,406

天津

149

1,958

39,924

2

-324,810

8,876,850

内蒙古

5

615

60,383

辽宁

104

1,406

112,098

 

吉林

153

3,983

69,584

1

2,518,016

12,232,916

黑龙江

20

-2,589

79,770

上海

229

5,590

149,552

3

1,250,368

11,806,667

江苏

228

1,831

34,437

1

1,082

82,550

浙江

344

3,454

49,876

安徽

44

3,428

54,244

江西

34

70

31,341

山东

118

1,780

56,790

1

1,070

17,160

湖北

249

1,742

71,823

2

199,728

7,888,612

广东

92

4,204

67,171

1

1,062,333

2,778,567

重庆

149

-1,425

46,731

1

179,428

1,554,01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市场年鉴2001》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34 在华北地区轿车整车企业生产情况                 单位:万辆

地区

企业名称

产品

2002年产量

生产能力

北京

北京吉普

切诺基、帕杰罗

0.91

8

北京现代

索娜塔

0.13

25

天津

一汽夏利

夏利、威资

8.9

15

天津丰田

威驰、皇冠

 

20

河北

河北中兴

中兴SUV

0.37

6

河北长城

赛弗(SUV

 

5

辽宁

沈阳华晨

中华、金杯、宝马

0.89

6.5

山东

上汽通用烟台东岳

塞欧

 

 

合计

以中高档轿车、多功能车为主

11.2

85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二、天津开发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SWOT分析

 

潜在内部优势(S)

潜在内部劣势(W)

内部条件

1、     区位优势(港口、交通)

2、     靠近市场优势(周边整车厂)

3、     成本优势(人力资源、土地)

4、     相关工业基础优势(钢铁、橡胶、电子)

5、     丰田作为行业领先者的带动

1、     零部件供应链处于分离割裂状态(有一半零部件在天津地区没有生产)

2、     缺乏专业研发力量,技术含量低(目前主要给经济型轿车配套)

3、     整车生产企业未达到规模效应

4、     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潜在外部机会(O)

潜在外部威胁(T)

外部环境

1、     中国汽车产业需求增长迅速

2、     跨国公司零件供应商的跟进投入

3、     国内二、三级配套企业面临大范围整合

4、     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零部件的采购力度

1、     2005年关税降低、配额取消后,进口零部件的威胁

2、     中国汽车产业纵向一体化配套模式还没有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3、     国内其它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环渤海地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天津开发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开发区能否利用零部件行业大范围整合的这几年时间,把零部件产业搞起来,事关开发区整个汽车产业的成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海大众的成功以及广标的没落上得到验证。上海大众可以说是中国轿车制造的成功典范,创造了“桑塔纳”单品种畅销20年的神话。在其成功的因素中,坚定不移实施零部件国产化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点。从当初只有2.7%国产化率,到现在95%以上零部件都已实现国产化,桑塔纳成功的背后正是上海地区轿车零部件产业的快速成长。与此相反,当年广州标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标致方面一心只想向中国出售库存的零部件,对国产化阳奉阴违,在当地没有建立起强大的配套网络。

目前,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在整车格局尘埃落定后,零部件配套产业又成了各地争夺的目标。一时间,各种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遍地开花,比如大连、青岛等城市纷纷成立汽车配套园区,其目标直指华北,可以说,零部件产业争夺的战火已经烧到了我们的家门口。在这场战役面前,我们根本没有退路。赢了,不但可以满足丰田的配套需要,占领本地市场,而且还可以扩大我们的领地,分食别人碗里的肥肉。输了,我们不但丢了嘴边的肥肉,恐怕开发区整个汽车产业也难免重蹈广标的覆辙。

 

三、天津开发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思路

(一)高层推动、战略招商

汽车产业和电子、生物等产业相比,产业带动作用要强得多,需要多个相关行业和部门与之配合,因此对整车企业来说,不论在资源配置上还是项目审批上,都需要政府来协调。丰田之所以选择和一汽合作,也正是看重一汽集团与政府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所以,发展一个地区的汽车产业,政府和企业就像,缺一不可,只有双方密切的配合,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一点,上海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从早期建立对零部件配套企业的扶持基金,到与通用谈判时要求合资建立研发中心,以及最近的上海国际汽车城项目,上海市政府一直都发挥着很强的主导作用。上海轿车产业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和上海市政府这种高层重视、提前介入的做法是分不开的。“丰田汽车”项目落户天津开发区,作为外资的整车项目,这有可能是“最后一颗茴香豆”,它给产业界及地方政府所带来的喜悦自不必说,但至今为止,这层喜悦还处于利好消息的层面,如何才能以此为契机,获得“好利”,要做的事还刚刚开始。目前丰田与一汽就该项目的发展(包括配套项目摆放、引进车型、国产化零部件等)已经达成了部分共识,而且成立了相应的项目推进组,但天津开发区却对此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介入。所以,天津开发区要想把握更多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目前尴尬局面,就必须和丰田以及一汽集团建立高层上的沟通与合作。我们只有摸清丰田和一汽的意图,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战术,做到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指导招商与配套,在项目发展中尽可能达到一汽、丰田、天津、泰达的共赢

建议由开发区管委会牵头组建开发区汽车产业暨丰田项目推动工作组,该小组由开发区、天津市、丰田和一汽四方高层领导组成。一方面通过定期的沟通,掌握项目发展的最新信息,发掘潜在的投资对象,传递给招商等执行部门,使招商工作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推进项目进展。另一方面,要通过高层的接触,争取和丰田、一汽和天津市三方面建立更高层次的合作,确定战略性的合作招商。从环渤海地区的轿车发展来看,势头很猛,新产品不断上线,在全国的份额不断扩大。由此引发的汽车零部件配套市场的争夺已经开始,目前,北京的气势较高,北京市政府提出“北京现代汽车项目是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点项目”后,成立了很高规格的项目组,开始了许多实质的操作,如中国银行5亿元的贷款,1000亩的厂区,改造模具、焊装、油漆设备及工艺等。根据与现代的协议,到2005年,要形成20万台的发动机和10万台的变速箱,并将引进10—20家韩国的零部件企业或合资企业。就汽车产业来说,天津与北京同属一个市场功能区,综合分析天津的零部件制造业条件,我们要比北京的客观条件好,要使潜在优势变为现实的条件,不能仅仅依靠一年几个分散的、小规模项目的引进,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大招商运作。

首先,要和丰田与一汽达成战略性的共识,争取整车厂的参与或合作。比如,可以采取共建工业园、配套产业园等运作模式,开发区提供土地、优惠政策,协调通关、园区内出口退税等措施,而由丰田、一汽负责对园区实施规划、建设、招商、公共服务等事务。从我们对国内的调研结果看,长春、北京都采取了这种方式,取得的效果都还是不错的。以长春高新区和一汽的合作为例,其操作模式是由长春高新区与一汽集团合作共建一个汽车研究开发园区,高新区出土地,一汽负责建设和管理。该园区主要针对一汽的零部件配套企业招商,入园企业经一汽认定,可享受国家、省、市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汽车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这是一个有利于长春高新区和一汽的双赢合作方式,一方面,长春高新区借一汽之势坐收渔利,园区招商、审批、管理,甚至和中央部委的协调都由一汽来主导,可以说高新区将一汽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一汽利用高新区作为载体,其配套企业可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可以吸引更多配套企业就近配套,巩固其配套体系。从天津开发区来讲,要借丰田、一汽之势,发展汽车产业,关键是寻找这样双赢切入点

其次结合天津市工业战略东移,有选择地对天津市区的汽车零部件资源进行整合。目前在天津附近成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部分都是给夏利、威驰等轻型轿车配套,受整车生产规模的限制,大部分企业效益不好,因此都希望通过合作来实现产品升级,进入丰田的供应体系。罗兰贝格公司曾对国有零部件企业做过一次调查,被访问的所有零部件供应商都愿意与国外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合资公司,甚至90%提及可让外方占多数股份,可见国内供应商有着强烈的合资愿望。从日本国内丰田系供应商目前的处境看,在丰田死守日本国内生产300万台底线的情况下,对零部件的需求已经达到极限,面对丰田的要求和中国市场的诱惑,势必要跟随丰田到中国投资,为了降低风险,这些企业一般都会选择一家本地企业进行合作。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特点上看,不同档次车型的配套基本上没有沿袭性,要适应新的中高级轿车生产配套,必须进行比较大的投资改造,或另建新厂。因此,我们可以从对天津市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分析中,发掘合适的企业,作为我们的招商素材(附件八),促进他们和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在开发区投资。

(二)产业互动、构建网络

生产企业的集群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美国的底特律市、德国南部的沃尔斯堡以及日本的丰田市等,在这些区域都聚集了一大批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和咨询顾问)以及其他相关产业。这些企业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聚集,而且从市场到技术等诸多方面频繁发生交易,相互依赖,形成了以汽车整车为中心的价值链的网络。以此来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如果将开发区看作是一个类似的产业聚集的平台的话,那么企业就是这个平台的承租者,但由于开发区功能相对单一,企业主要的金融活动、技术专家、关键的投资决策以及商业服务都来源于区外的公司总部,区内企业也必然要受到区外总部的支配。这种状况导致了区内企业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很少存在长期的承诺和定货,企业之间仅仅是空间上的聚集,开发区的整个产业环境对企业约束力小,缺乏粘性。所以一旦某类产业的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时,由于工厂的可迁移性,企业就会转移到其它地区。目前在广东、福建等台商投资比较集中的地方,已经出现向区域环境更好的长江三角洲转移的趋势。为此,各地都在试图促进区内各种经济主体之间交流、形成互动的,以增强地区粘结性。

从开发区目前的汽车产业基础来看,以汽车音响、汽车线束为代表的汽车电子产品已经初具规模,存在给丰田配套的可能性。此外,区内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行业中的许多产品也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为汽车产业配套,这些企业不论从研发能力还是从制造水平,都可以满足丰田的要求。然而,这些企业都还是处于散沙的状态,企业间缺乏业务联系和交易,产品不成体系,既有汽车音响这样高端的产品,也有汽车线束这样劳动密集型产品,不能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2001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中,在天津开发区注册企业的有七家,分别是居第四位的日本电装公司、第十三位的日本矢崎公司、普利司通公司(第27位)、霍尼韦尔公司(第36位)、摩托罗拉公司(第42位)、斯坦雷公司(第46位)、PPG工业公司(第53位)。其中,如摩托罗拉公司的芯片设计和制造、发动机电子控制装置等都拥有为丰田配套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个平台,为这些企业和丰田以及丰田的供应商之间创造交易的机会,无疑会增强区内的企业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结点为网,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凝聚力。比如:建立区内企业产品供求的电子平台,为企业间的交易创造条件;定期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产品的技术交流会,加强彼此的了解;对区内产品交易给予一定税收优惠等。

(三)合理定位、产业招商

从对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汽车制造商→1级零部件供应商→2级零部件供应商→3级零部件供应商,是典型的垂直分工结构(或金字塔型分工结构)。供应商位次越低,技术、资本要求越低,企业规模越小,数量越多,相对而言进入障碍也较低。相反供应商位次越高,技术、资本要求越高,企业规模越大,数量越少,进入障碍越高。天津丰田及其现有的供应商也是按这一结构展开的。因此,加快天津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群落形成,首先要对整车与配套企业之间,不同档次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关系有个清晰的把握,以此找到扩大和优化产业群落的切入点。

从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上看,整车企业对零部件系统总成(一级供应商)的采购,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成熟的采购体系,其渠道越来越固定。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将集中到几个先进的系统总成生产厂中,比如像德尔福、博世、李尔、伟世通这样的公司。在中国由于主要的整车企业均为合资企业,而且经营权基本都由跨国公司来控制,因此,跨国公司必然要求其体系内的一级供应商到中国来投资,进行当地配套。由于系统总成产品体积相对较大、通用性较低、运输成本较高,决定其配套半径不会很大,其目标就是满足当地整车生产需求,所以,这些企业到中国来投资的指向都很明确——一定要在整车项目周围布局。从在全国的分布来看,这一档次的供应商比较分散,基本上是随着各个整车企业来布局,不可能出现一个地区一级供应商大量聚集的场面。

另一方面,一级供应商为了减少成本,除了极少数关键和专利技术的部件外,大部分零部件都采取外购外协的方式购买,形成二、三级配套。如果说一级供应商基本是外资的天下,那么在二、三级配套领域,中国企业还存在一定的优势,而且随着跨国公司在华采购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处于二、三级配套的产品,通用性和配套半径相对较大。这类企业一般都是同时给多个企业、多个车型配套,并不刻意要求靠近某个整车厂,他们最关心的是市场辐射范围和成本两个要素。因此,有可能在一个地区相对集中,比如,浙江地区整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汽车零部件产业非常发达,面向全国配套,2002年其销售额在全国排名第二。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零部件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也越演越烈。专家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在二、三级配套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一大批的零部件企业将被兼并或是淘汰出局(从5000家减到1000家),企业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有能力的企业将摆脱整车企业的束缚,扩大领地,全国配套,甚至进入到全球采购体系中去,可以说零部件行业老的“分块”式的布局已经开始瓦解,纵向一体化的配套体系正在形成。

从一级供应商和二、三级供应商之间关系来看,可以说是一种 “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在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已经提到处于2级或3级的配套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地企业,缺少与丰田的直接交易经验,对丰田选择供应商的标准、采购体系等缺乏感性认识,这些企业直接和丰田打交道可以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他们需要一级供应商来“牵线搭桥”,为其创造进入和交易的机会。从这一点来说,一级供应商是二、三级供应商的“龙头”。反过来,随着天津丰田的皇冠等车型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天津地区二、三级配套企业的不断聚集,又会大大降低了日本国内丰田系列一级供应商在中国的投资风险(比如中国市场容量小,难以获得规模效益;缺乏配套供应商等等)。从这方面来看,二、三级配套企业又是一级配套企业的“根基和保障”。

所以基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这种层级关系,开发区的定位应该是:

对一级供应商,坚持以引进外资为主,要瞄准丰田体系内的一级配套企业,利用丰田的力量和天津地区日系配套企业聚集的优势,吸引他们入区。

对二、三级配套企业,要树立“立足天津、配套华北”的观念,重点关注国内有实力的配套企业,加强这些企业和“丰田”一级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营造低成本的经营环境,借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大范围整合的契机,把天津开发区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中心。

在招商策略上,开发区首先应改变以往游击战式招商模式,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根据丰田的需求,针对产业链条的盲点,有目的地引进相关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开发区的汽车产业特色。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引进外资零部件企业上,遵循跨国公司投资的规律,分阶段、有目的地进行招商。从对几个典型汽车跨国公司调研中,我们可以得出,影响零部件配套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先后顺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成本,一般体积较大、运输成本较高的零部件进入较早,比如,油箱、座椅,发动机等缸体等。

2)生产规模,一般零部件企业只有需求量达到其最小经济规模要求时,才会在当地设厂。所以,随着整车厂规模不断扩大,零部件企业会按其经济规模要求由低到高逐渐进入。比如,散热器、离合器、齿轮等经济规模要求较低,会在早期就进入。

3)技术含量,一般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会进入较早,如:制动盘鼓、轮毂、活塞环、螺栓、电子线束、电子插接件等。而技术含量高,作为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则会在最后进入。比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ABS等。

4)附加值,按照汽车零部件生产成本中原材料与附加值比例,可分为高附加值型、准资源型和资源型三类。一般资源密集、附加值低的产品会进入较早,如:无石棉摩擦材料、散热器等。

(5)环保限制,一般受其他国家环保要求限制的污染类产品,会较早转移到中国,如:电镀件等。

对于以汽车整车生产为核心的合资项目来说,发展初期以组装起步是必然的。此时,企业与区域外的母体企业,以及与母体企业有供应关系的配套企业之间的联系可能要多一些。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整车厂周围生产相应的零部件的成本也将逐步降低,汽车总装厂这个潜在客户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吸引力也将随着增加。根据其他跨国公司整车项目在中国的发展规律,我们也可以预测,当丰田整车项目的生产规模扩大之后,平台战略及模块化配套还将会引发新一轮大、中型零部件厂商到中国投资的动作,其大致的顺序一般为:[车身部件、冲压件、油漆、轮胎] [内饰件][发动机、汽车电子、制动系统、转向系统]

2.在引进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上,重点关注以下三类产品:

(1)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技术含量中等,已经做到成本低、质量好、产品水平中上,并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如等速万向节、手动变速器、汽车音响、电线束、电子插接件、空调器、空气滤清器;活塞、活塞环、轴瓦、气门、三滤、散热器、机油泵、火花塞、消音器总成、内外后视镜、铝轮毂、保险杠、汽车座椅,汽车空调压缩机等,能为国内车型大量配套或批量出口。如果得到资金的支持能形成国际竞争力。

(2)机电一体化程度高的汽车零部件,包括:汽油机电控系统(FEI),在成本和价格方面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但开发人员和开发经验还比较欠缺。制动防抱死系统和防滑装置(ABS/ASR),目前主要是KD生产,尚未掌握核心技术,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安全气囊系统(Airbag),国内暂无开发和设计能力。但是,由于具有潜在市场,象安全气囊、自动变速箱、三元催化转换器等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已有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国内投资生产该产品。

(3)环渤海地区空白的产品,包括:发动机零部件:汽油、柴油滤清器,高压油管;底盘零部件:取力器,差速器总成,球头销,ABS系统,半轴,行星齿轮;车身零部件:电动玻璃升降器,空调蒸发器;电子电器:火花塞,中央控制器。

(四)区域连动、集中摆放

在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摆放上,我们要根据汽车产业配套的模式,针对不同配套企业的特点,从规划布局开始就要突出空间集聚特点及合作网络特征,强化产业集群氛围。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半径来看,一般一级供应商,比如座椅总成、发动机总成等,由于体积较大,运输成本高,要求在整车厂周围就近配套,有的甚至要门对门的直接供货。而对于二、三级配套企业,则没这么严格,一般在2小时车程之内都可以接受,这些企业更关心当地生产成本、物流条件以及市场辐射能力等因素。从目前开发区的土地资源来看,母区的工业用地已经十分紧张,要想在丰田项目周围放置配套企业,容量非常有限。除此之外,开发区还有两块土地可供选择,一是正在开发的西区,另一个是逸仙园西区位于天津市和开发区之间,与天津开发区母区中心距离仅18公里,从运输上来讲,零部件企业在这里建厂完全可以满足丰田对零部件企业供货时间的要求。如果在地价上我们能够有所折让(零地价),对天津市要搬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点。而且,西区土地刚开始开发,加之48平方公里的面积,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规划我们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摆放,可以作为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首选地逸仙园地处京津之间,拥有良好地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对那些给北京现代配套的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目前已经有几家韩国零部件配套企业进驻,但由于企业属地管理以及和当地政府的税收分成方面存在的分歧,也存在一定隐患,可以考虑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备选地

因此,我们首先应根据“西区”的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确定类似“开发区汽车配套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在产业布局的功能设计上,要与空港物流加工区及天津市现有汽车配套制造能力相得益彰。“开发区汽车配套产业园”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特色:

1.制造特色。主要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厂房建设都要以此为中心展开,至于贸易、商品展示功能则更多地依赖空港物流区的设施,做好和空港物流区在物流方面的衔接工作,实现与其他区域的优势互补。在具体项目摆放上,要突出配套厂商之间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尽量为总成及大的配套企业留出下级企业的预留地,争取在园区内实现“门对门”配套,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蜂窝”状结构。

2.丰田特色。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始自“丰田”项目的进入,“丰田”项目既是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又是我们汽车产业的“招牌”,所以在园区建立初期,我们应充分发挥“丰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扩大区域知名度,同时要为“园区”内零部件企业和“丰田”之间创造一条“绿色通道”。一方面,从硬环境上,建立“园区”和“丰田”之间方便、快速的连接,包括:道路、通信等设施。另一方面,在软环境上,要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对“园区”企业所涉及的通关、税收、统计以及财务事宜,予以优先办理。

3.出口特色。国际主流汽车生产商正在逐步把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纳入其采购体系。福特汽车公司计划分配2003年在中国的采购额已达10亿美元,从对丰田在华战略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因此,天津开发区应该重视这一动态,积极引导供应商进入国际配套市场。首先,天津开发区应充分发挥其靠近港口的优势,争取汽车跨国公司在园区建立零部件采购、分销、配送中心,以商为先,促进零部件企业在园区的聚集。比如,敦促丰田在天津建立采购中心以及争取一汽在天津建立其全国零部件配送中心等。其次,加强和海关以及天津港的合作,打造汽车零部件进出口的绿色通道。比如,简化企业通关手续,解决企业间接出口的退税问题等。最后,开发区应利用情报、政策信用等特有的资源引导企业同时进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积极为企业创造交易机会。

 

 


附      录

 


附件一:国内轿车企业关系及与外资合作格局图

 


附件二:中国加入WTO之后汽车关税谈判结果

 

汽车整车关税谈判结果

车型

项目

1998年

优惠税率(%)

WTO

约束税率(%)

预计

实施期限

非关税措施

取消期限

轿车

汽油:排量3L

柴油:排量≤2.5L

80

25

2005

2005

汽油:排量3L

柴油:排量>2.5L

100

25

2005

客车

汽油、柴油:座位<30座

汽油、柴油:座位≥30座

70

50

25

25

2005

2005

2005

2004

载货汽车

汽油总质量≤5t

柴油总质量≤5t

50

50

25

30

2005

2005

2004

2004

5t<汽油总质量≤8t

5t<柴油总质量≤14t

40

40

20

20

2005

2005

汽油总质量>8t

14t<柴油总质量≤20t

30

30

20

20

2004

2004

汽油:2002

柴油:2004

柴油总质量>20t

30

15

2000

特种汽车

总质量≤100t

总质量>100t

水泥搅拌车

20

10

15

18

10

15

2000

2000

2000

2002年半挂车、牵引车;起重车为2004年。

 

汽车零部件关税谈判结果

关键

零部件

细分产品

1998年

优惠税率(%)

WTO

约束税率(%)

实施期限

附注

发动机系统

大多数零件

14

10

2001

现行税率中,催化器为35%;电控管理、ECU控制模块、喷油器、燃油泵为20%;气体和油滤清器为18%

发动机排量≤3L

总成排量>3L

45

25

10

10

2005

2004

变速器系统

机械变速器

自动变速器

50

50

10

10

2005

2005

含变速器总成

含变速器总成

制动

系统

50

10

2005

含制动器总成ABSECUASR

转动

系统

50

10

2005

含各类总成

前后桥及悬架系统

40

10

2005

含各类总成

其他关键零部件

空调系统

20

10

2004

现行关税税率,玻璃升降器和座椅调节器50%,摩擦式离合器为40%,夹层安全玻璃为25%

灯具

20

10

2004

组合仪表

16

10

2002

电控门锁

18

10

2003

资料来源:武康平、费淳璐著,《WTO框架下中国汽车经济的增长极》。

 

附件三:典型的中高级轿车(2.5L~4.0L)零部件分类

                                                                                                                                                                       

系统

总成

分总成

零部件种类数(种)

关键零部件

发动机系统

发动机总成

凸轮轴和正时皮带

17

 

正时皮带盖

20

 

汽缸盖

12

 

前汽缸盖总成

21

 

后汽缸盖总成

22

 

气门和气门摇臂(前汽缸盖)

18

气门 、液压挺杆

气门和气门摇臂(后汽缸盖)         

18

气门

汽缸体和机油盘

29

 

曲轴和活塞

17

活塞、活塞环、轴瓦  

水泵和传感器

24

 

机油泵和机油滤清器

36

机油滤清器滤芯

交流发电机支架

17

 

发动机悬置

33

 

发动机和变速器密封垫

3

 

发动机进气、排气系统

空气滤清器总成

18

空气滤清器滤芯

谐振室

9

 

节气门体

15

 

节气门体真空软管

10

 

通气软管

7

 

节气门体水管

4

 

进气歧管

25

 

进气歧管罩盖

18

 

排气歧管

7

 

燃油系统

燃油喷射装置

29

喷嘴及控制装置

燃油箱

42

燃油滤清器滤芯  

燃油管

49

 

冷却系统

散热器总成

12

散热器  

散热器软管

20

 

排气管、催化转化器和消声器

30

催化转化器

底 盘系统

离合器、变矩器和变速箱总成

变矩器

8

 

伺服阀

15

 

变矩器组件

15

 

左侧盖

42

 

变速器组件

22

 

主轴

19

 

副轴

28

 

辅助轴 

18

 

离合器组件

27

膜片弹簧离合器

主阀体

15

 

蓄压器

18

 

调节阀

19

 

辅助阀

21

 

传感器和电磁阀

19

 

油标尺

14

 

差速器组件

8

 

离合器液压装置

26

 

传动系统

驱动轴

21

等角速万向节

转向系统

转向柱

 

动力 转向器组件

8

 

转向盘

15

 

动力转向泵和支架

24

 

动力转向器

20

齿轮齿条转向器、动力转向球头总成

动力转向管路装置

25

 

选挡控制机构 

20

 

自动巡航装置

24

 

转向节

23

 

前下摆臂

30

摆臂球头总成

后下摆臂

37

摆臂球头总成

悬架系统

前减震器

15

减震器总成 

后减震器

17

 

制动系统

制动防抱死装置(ABS

6

ABS调节器

制动总泵

28

真空助力器、制动主缸

制动管路

32

制动硬管、制动软管

前制动器

23

制动钳 、制动盘 、无石棉摩擦材料

后制动器   

32

制动器总成 、无石棉摩擦材料

踏板装置

33

 

停车制动装置

17

 

车身系统

车身钣金件

车身横梁

31

 

隔板

37

 

内板

32

 

外板

34

 

发动机罩盖

37

 

前翼子板 

14

 

行李箱盖

36

 

车门

前车门  

27

玻璃升降器

后车门

28

玻璃升降器 

前车门锁

54

锁、锁芯

后车门锁  

42

锁、锁芯

前挡风玻璃

9

 

后窗玻璃

9

 

前车门玻璃

23

 

后车门玻璃

26

 

前车门内饰件

26

 

后车门内饰件

23

 

天窗

天窗垫板

15

 

滑动天窗

20

 

滑动天窗组件

18

 

座椅系统

前座椅装饰件

43

 

左前座椅组件    

15

调角器、滑轨

右前座椅组件

22

调角器、滑轨  

后座椅

37

 

安全带

20

 

车身装饰件

仪表板 

13

 

仪表板装饰件

41

 

地板控制箱

36

 

地毯  

14

 

护圈

20

 

槽管

8

 

车门柱装饰件

16

 

后行李箱和内饰件

25

 

车身冲压件装饰件

21

 

车身防护装置

16

 

保险杠

38

 

前脸隔删

7

 

后视镜  

21

后视镜

标牌和警告牌

19

 

电器系统

分电器

9

 

点火线圈 

4

 

高压线和火花塞

17

火花塞

交流发电机

21

交流发电机

起动机

10

起动机

组合仪表

15

组合仪表

组合开关

23

 

开关

9

 

发动机罩下控制装置 

29

 

电控单元和车身控制装置

32

 

废气净化控制电磁阀

6

 

大灯

15

灯具、灯泡

尾灯

21

灯具、灯泡

车内灯

14

 

电线束

17

 

电线束附件和支架

23

 

发动机电线束组件

24

 

前风挡玻璃刮水器

22

雨刮胶条

辅助约束系统(SRS

7

乘员气囊组件

收音机

7

 

挡风玻璃洗涤器 

21

 

收音机天线和扬声器

19

 

蓄电池

19

 

空调和采暖系统

空调总成

空调压缩机

17

压缩机

采暖控制器

9

 

空调冷凝器组件

13

冷凝器

空调冷却器组件

19

冷却器

空调器传感器

7

 

空调管路组件

23

 

暖风总成

暖风装置 

18

 

自动采暖控制器

9

 

暖风风扇组件

16

 

热水控制阀   

8

 

车论、轮胎和随车工具

 

随车工具和千斤顶

13

 

车论和轮胎

17

 

其它(专用紧固件 等)

注:

1)本表只统计到构成分总成一级所包含的零部件;

2)本表中零部件种类数,系指提供该装配单元所用的零部件种类数,并不包含这些零部件再分拆成更小单元以后的零件总数;

3)轮胎、蓄电池、汽车玻璃、橡塑件、油料、燃料等统计时一般列入相关工业产品。

附件四:国家列入行业发展计划的60种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清单

 

第一类关键零部件(3种)

汽油机电控系统(EFI)、制动系统的防抱死装置和防滑装置(ABS/ASR)、安全气囊系统(Airbag

第二类关键零部件(22种)

柴油机燃油系统、活塞及活塞环、轴瓦及轴瓦带料、气门及液压挺杆、增压器、滤清器、散热器、膜片、离合器、转向机构、万向传动装置、减振器、空调装置、座椅调角器及滑轨、车锁、刮水器、后视镜、玻璃升降器、电机、组合仪表、灯具、高强度紧固件、专用轴承

第三类关键零部件(35种)

薄壁钢套、无石棉缸垫、化油器、中冷器、风扇离合器、排气管消声器、齿轮箱、弹簧、车轮、推拉软轴、暖风机、组合开关、座椅、安全带、支撑气弹簧、分电器、点火线圈、火花塞、中央接线合、电线束、免维护蓄电池、无石棉摩擦材料、粉末冶金件、燃油箱、保险杠、仪表扳、成型地毯内饰件、中空成型管、方向盘、密封橡胶件、传动橡胶扳、减振垫、软管、硬管、门窗密封条

附件五:天津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情况

序号

企业名称

企业

性质

主要产品

主要配套厂家

配套能力(万台)

其他

发动机零部件

1

天津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内燃机制造分公司

股份制

微型发动机、发动机零件

天津夏利、华利

 

通过ISO9000

2

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

合资(丰田)

汽油机、汽缸体、汽缸盖

天津丰田、其他轻型车

7

通过ISO9002

3

天津市汽车钢垫厂

集体

汽缸垫、千斤顶、碳罐

天津夏利、华利、贵航环宇

 

 

4

天津市活塞厂

集体

活塞、后制动轮毂总成、电喷进气歧管

天津夏利、华利

 

通过ISO9002

5

天津汽车活塞环有限公司

国有

气门摇臂、节温器、温控开关

夏利、华利

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和长安公司

9016010

通过ISO9002

6

天津爱三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合资(日本爱三)

化油器、节流阀体、碳罐

夏利、华利

 

通过ISO9000

7

天津市汽车滤清器公司

 

空气滤清器、汽油滤清器、空滤芯

北吉切诺基、

夏利、金杯

五十铃、哈飞、风神、奇瑞

 

 

8

天津维克斯滤清器有限公司

合资(美国DANA

机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

夏利、北吉切诺基、江铃

 

 

9

天津市汽车消声器厂

 

排气管、消声器、三元催化器、燃油箱

天津夏利、华利

404030

 

10

天津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

 

铝制散热器、前独立悬架总成、暖风机

天津夏利、华利、金杯、东风、柳州汽车厂

40310

通过ISO9002

11

天津市汽车水泵有限公司

国有

水泵

天津夏利、华利、朝柴、出口美国

 

通过ISO9001

12

天津市汽油泵厂

集体

汽油泵

夏利

 

 

13

天津市津南机动车配件厂

集体

消声器总成

夏利、桑塔那

 

 

14

天津卡达克汽车高新技术公司

国有

三元催化器

轿车、轻客

 

 

底盘零部件

1

天津久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微型膜片离合器、离合器压盘、从动盘、玻璃升降器、连杆总成

天津夏利、华利

一汽小解放

 

通过ISO9002

2

天津汽车齿轮厂

国有

变速器、后桥齿轮

天津夏利、

出口

2020

通过ISO9002

3

天津汽车车桥有限公司

 

前后桥总成、后制动器总成、

夏利、铃木皮卡

华利

 

 

4

天津丰津汽车传动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日本丰田)

等速万向节、前驱动轴总成

天津夏利

 

通过ISO9002

5

天津津丰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日本丰田)

转向器总成、

传动轴总成

天津夏利、吉利、美日

 

通过ISO9002

6

天津市弹簧制造有限公司

国有

悬架弹簧、气门弹簧

夏利、华利、长安、昌河

 

 

7

天津市天德减振器有限公司

 

减振器

夏利、华利、松花江、桑塔纳

 

通过ISO9001QS9000

8

天津汽车车轮有限公司

 

铝合金车轮、钢制车轮

夏利、贵航云雀、金杯

 

通过ISO9001

9

天津客车桥有限公司

 

制动器总成、转向节制动盘总成、后桥轴头、制动钳

夏利、长城皮卡、柳州微型车厂

 

通过ISO9001

10

天津爱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日本爱信)

双管路总泵、制动分泵、离合器片总成、比例阀

天津夏利、华利、四川丰田柯斯达

 

通过ISO9002

11

天津津福汽车塑料件有限公司

中港合资,港占30%

转向盘

夏利

 

 

12

天津丰田合成有限公司

中日合资,日占69%

制动软管

夏利、长安

 

 

汽车车身零部件

1

天津三联工业技术玻璃有限公司

 

安全玻璃

天津夏利、华利、哈飞

 

通过ISO9002

2

天津华丰汽车装饰有限公司

合资(日本亚乐克、丰田通商)

座椅总成、装饰件、钢板弹簧

夏利、华利

25

通过ISO9002

3

天津益中汽车安全带厂

 

汽车安全带

天津夏利、哈飞、富康、铃木

 

通过QS9000

4

天津津邦汽车车身附件有限公司

合资(香港中邦)

轿车门锁、微型车门锁

夏利、华利、哈飞、豪情、福田

30

通过ISO9002

5

天津阿斯莫汽车微电机有限公司

合资(日本电装)

汽车刮水器、洗涤器、微电机

夏利、华利、金杯、本田、奥拓

100

通过ISO9002

6

天津新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国有

玻璃升降器、机油泵、座椅调节器

夏利、华利

201010

通过ISO9002

7

天津光盈汽车镜有限公司

合资(香港盈涛)

后视镜

天津夏利、华利

 

通过ISO9002

8

天津津信汽车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合资(香港肖特吉)

保险杠、仪表盘

夏利、金杯

 

通过ISO9002

9

天津国华塑胶有限公司

合资

仪表盘、保险杠、内饰件、导流板

夏利、华利

 

 

10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

一汽宝来、捷达、神龙毕加索、奇瑞、夏利、风神蓝鸟

 

 

11

天津丰田树脂部件有限公司(开)

合资

汽车用树脂零部件和其他零部件

 

 

 

12

天津丰田冲压部件有限公司(开)

合资

汽车用冲压零部件和其他零部件

 

 

 

13

天津百利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

汽车用安全气囊转向盘及其气囊组件

 

 

 

14

天津市汽车暖风机有限公司

国有

暖风机、电热塞

夏利

 

 

电子电器

1

天津电装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合资(日本电装)

发电机、启动机

夏利、本田、四川丰田

 

通过ISO9002

2

天津市内燃机磁电机有限公司

国有

冷却风扇电机总成、冷凝器风扇电机总成、水箱风扇、继电器、空调电磁离合器

天津夏利

 

通过ISO9002

3

天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国有

分电器、调节器

天津内燃机、天津丰田、哈尔滨东安、长安、奥拓、昌河、

 

通过ISO9001

4

天港电子公司

联营

干式点火线圈、

真空电磁阀、高能点火线圈

夏利、吉利

出口美国、加拿大

通用、桑塔纳

 

通过ISO9001ISO9002

5

天津市交通器材厂

集体

汽车喇叭、组合开关、操纵机构系列、继电器

天津夏利、华利

 

通过ISO9000

6

天津市真美汽车部品有限公司

 

电动扬声器

一汽红旗、一汽大众

 

通过VDA6.1

7

天津津裕电业有限公司

合资(台湾台裕)

全车线束、高压阻尼线

天津夏利、华利、北吉切诺基

 

通过QS9000

8

天津环宇橡胶制造有限公司

国有

防干扰高压阻尼线、汽车用橡胶制品

夏利、哈尔滨东安、松花江、昌河、云雀

50

通过ISO9000

9

天津华狮汽车仪表有限公司

合资(马来西亚金狮集团)

组合仪表、传感器、温控阀、进排气门、活塞销

夏利、华利

 

 

10

天津华冠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合资(台湾凯袖)

软轴、拉线

夏利、华利

 

 

11

天津市汽车灯厂

集体

前照灯、组合尾灯、雾灯、侧转向灯、警灯

天津夏利、华利、北吉切诺基、云雀、五菱

 

 

通用件

1

天津市油管厂

国有

制动管、燃油管、制动软管

天津夏利、北吉切诺基、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长安

 

通过ISO9000

2

天津丰田合成有限公司

合资(日本丰田)

制动软管

天津夏利、华利、贵州云雀、长安奥拓、四川丰田

 

通过ISO9001

3

天津大港鹏翎胶管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制

各种汽车异形胶管、散热器水管、空调软管、助力转向系统胶管

北吉切诺基、上海桑塔纳、一汽捷达、金杯、神龙富康

 

通过ISO9002

4

天津星光橡塑有限公司

合资

车门密封条、风窗玻璃密封条、发动机罩密封条、玻璃导槽

夏利、长安奥拓、五十铃、松花江、悦达

 

通过QS9000/9001

5

天津天和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合资(台湾联合橡胶)

发动机支撑垫、减振器缓冲垫

夏利、华利、吉利

 

通过ISO9002

6

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

 

汽车防石击PVC涂料、汽车车身密封胶

各类车型、

夏利、北京轻型

 

1200

 

附件六:环渤海地区2001年全国排名前五位的零部件企业情况

 

序号

企业名称

经济类型

生产产品

配套车型

产量

全国

排名

1

天津维克斯滤清器有限公司

中美合资,美占50%

机油滤清器

夏利、北吉切诺基

1059347

5

2

天津市汽油泵厂

集体

汽油泵

夏利

69600

3

3

天津市津南机动车配件厂

集体

消声器总成

夏利、桑塔那

94200

5

4

天津卡达克汽车高新技术公司

国有

三元催化器

轿车、轻客

20000

4

5

天津久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飞轮壳

夏利、小解放

53680

4

6

天津津福汽车塑料件有限公司

中港合资,港占30%

转向盘

夏利

48045

5

7

天津爱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中日合资,日占63%

液压制动分泵

夏利、丰田

140000

4

8

天津丰田合成有限公司

中日合资,日占69%

制动软管

夏利、长安

30.76万只

5

9

天津市客车桥有限公司

国有独资

盘式制动管

夏利、长城皮卡

102091

3

10

天津弹簧制造有限公司

国有独资

悬架弹簧

夏利、长安

161993

3

11

天津内燃机磁电机有限公司

国有独资

微电机

夏利

161649

5

12

天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国有

分电器

丰田、昌河

67245

3

13

天津市天港电子公司

国有与集体联营

点火线圈

夏利、出口

254653

3

14

天津市汽车暖风机有限公司

国有

暖风机、电热塞

夏利

1.37万只

1

15

天津光盈汽车镜有限公司

中港合资,港占50%

后视镜

夏利

10.86万只

5

16

天津阿斯莫汽车微电机有限公司

中日合资,日占45%

风窗玻璃涤器

夏利、金杯

78900

3

17

北内集团总公司

国有

BN492、493汽油机

北吉切诺基

14254

4

18

石家庄市吉发曲轴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曲轴

 

80000

5

19

南宫市曲轴连杆厂

国有

连杆总成

解放

310000

5

20

石家庄金刚内燃机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

国有独资

活塞销

各种汽车

298万只

2

21

北京亚新科天纬油泵油嘴股份有限公司

中美合资,美占57%

高压油泵

A¥AD ¥PB

79000

5

22

北京亚新科天纬油泵油嘴股份有限公司

中美合资,美占57%

柱塞偶件

SP

1268000

5

23

北京亚新科天纬油泵油嘴股份有限公司

中美合资,美占57%

喷油器

A¥AD

1707000

2

24

河北田野汽车集团内燃机制造有限公司

国有

飞轮壳

492Q

68271

2

25

唐山齿轮集团有限公司

国有独资

变速器总成

轻型、微型、轿车

125512

3

26

河北田野汽车集团内燃机制造有限公司

国有

变速器壳

中型车

50578

3

27

北京华纳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中美合资,美占45.39%

分动器总成

北吉切诺基

14200

1

28

河北士达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独资

变速器、分动器、取力器

解放

1273100

3

29

廊坊美联制动装置有限公司

中美合资,美占66%

空压机总成

解放、CY、YC

346500

1

30

廊坊美联制动装置有限公司

中美合资,美占66%

制动鼓

捷达、卢卡斯

238500

4

31

廊坊美联制动装置有限公司

中美合资,美占66%

制动盘

捷达、卢卡斯

644000

2

32

卢卡斯伟利达廊重制动器有限公司

中美合资,美占70%

制动钳

奇瑞、捷达、奥迪、帕萨特

500000

1

33

秦皇岛市北戴河力源摩擦材料公司

私营独资

前后制动蹄总成

夏利、金杯

360000

2

34

张家口市元强锻压有限公司

集体

半轴套管

各种汽车

36871

1

35

北京蒙磨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中美合资,美占51%

减振器总成

北吉切诺基

617196

3

36

戴卡轮彀制造有限公司

中港合资

铝合金车轮

各种汽车

1474947

3

37

北京首创轮胎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轮胎

各种汽车

182.51万条

5

38

秦皇岛燕大汽车附件厂

国有

车架总成

江淮

20000

5

39

河北铸造厂

国有

差速器壳

 

3100

4

40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汽车液压件厂

集体

离合器总泵

北吉切诺基

61706

6

41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汽车液压件厂

集体

离合器分泵

北吉切诺基

30093

3

42

保定金风帆蓄电池有限公司

中港合资,港占25%

蓄电池

桑塔那、北吉、夏利

2666575

1

43

北京长城无线电厂

国有

汽车音响设备

各种汽车

80529

3

44

北京市兴盛电器厂

国有

继电器

各种汽车

180.9万只

2

45

秦皇岛海燕安全玻璃有限公司

中日合资,日占52%

汽车玻璃

各种汽车

95.07万m2

2

46

辽宁省凌河汽车发动机厂

国有

汽缸体、汽缸套

解放

14090

5

47

辽宁省凌河汽车燃油泵厂

 

凸轮轴

北吉切诺基

80000

4

48

辽宁东方增压器公司

 

增压器

康明斯、斯太尔

25325

3

49

大连华克吉来特消声器有限公司

 

消声器总成

捷达、全顺

232935

1

50

大连液压件厂

 

转向助力器

 

159892

4

51

丹东曙光车桥股份有限公司

 

前桥、半轴

 

102051、326330

3、1

52

锦州万得工业集团公司

 

安全气囊

红旗、富康

18116

1

53

辽源中州汽车工具有限公司

 

随车工具

轻型车

70000

1

54

山东汽缸套股份有限公司

 

汽缸套

 

1216291

5

55

烟台石川密封垫板有限公司

 

密封垫

各种汽车

 

1

56

山东连杆集团总公司

 

连杆总成

解放、北吉

531000

4

57

山东滨洲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

 

活塞

解放、东风

424万只

1

58

山东齿轮总厂

 

正时齿轮

锡柴

50000

4

59

济南汽车配件厂

 

气门挺柱、进排气门

各种汽车

1840000、1184万只

1

60

青岛东洋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

 

散热器总成

各种汽车

354000

2

61

青岛金环齿轮圈有限公司

 

飞轮总成、齿圈

桑塔那、吉利

15800、306000

1

62

山东光岳转向节总厂

 

转向节

解放、北吉、东风

329697

1

63

山东隆基集团有限公司

 

制动鼓

各种轿车

71000

1

64

山东联美汽车弹簧有限公司

 

悬架弹簧

长安

400000

1

65

山东曲阜汽车配件厂

 

蜂鸣器

富康

44万只

2

66

山东金麒麟集团

 

汽车摩擦材料

各种汽车

15381吨

1

资料来源:天津汽车研究中心

 

附件七:天津及环渤海地区零部件配套能力

 

序号

产品名称

全国

天津地区

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

产量(万单位)

主要生产企业个数

企业个数

产量(万单位)

所占全国比例(%

企业个数

产量(万单位)

所占全国比例(%

发动机零部件

1

汽缸体

23

12

1

3.3

14.3

4

5.2

22.6

2

汽缸盖

63

16

1

3.1

4.9

2

3.2

3.1

3

汽缸套

1513

25

 

 

 

6

382

25.2

4

汽缸垫

1115

13

 

 

 

3

529

47.0

5

曲轴

138

25

1

3.4

2.5

9

63.0

45.7

6

凸轮轴

130

11

2

8.7

6.7

3

16.7

12.9

7

连杆总成

643

22

 

 

 

6

122.4

19.0

8

活塞

2035

30

1

20

1

4

562

27.6

9

活塞环

23163

21

 

 

 

2

923

3.9

10

活塞销

1492

15

 

 

 

2

378

25.3

11

曲轴瓦、凸轮轴瓦、连杆瓦

4279

17

 

 

 

2

349

8.2

12

正时齿轮

49

8

 

 

 

2

14.1

28.8

13

气门挺柱

494

8

 

 

 

1

184

37.2

14

进排气门

4150

16

 

 

 

4

1498

36.1

15

增压器

31

7

 

 

 

3

4.9

15.8

16

机油泵

166

19

1

5.9

3.6

4

17.9

10.8

17

机油滤清器

1441

15

1

106

7.4

1

106

7.4

18

汽油泵

54

11

1

7

13

1

7

13

19

汽油滤清器

507

8

 

 

 

 

 

 

20

化油器

118

14

1

1.2

1

4

5.2

4.3

21

柴油滤清器

116

6

 

 

 

 

 

 

22

高压油泵(喷油泵

350

7

 

 

 

3

18.5

5.3

23

喷油器(喷油嘴

662

7

 

 

 

2

180.6

27.3

24

高压油管(喷油管

41

4

 

 

 

 

 

 

25

油箱

98

17

 

 

 

2

2.8

2.9

26

空气滤清器

147

19

1

2

1.4

1

2

1.4

27

进排气岐管

68

14

 

 

 

2

0.5

0.7

28

进排气管垫

319

6

 

 

 

2

12

3.8

29

消声器总成

157

28

2

11

7

5

36

21.0

30

三效催化转化器

25

7

1

2

8

3

8.6

34.4

31

水泵总成

544

21

1

14

2.6

5

39.6

7.2

32

散热器总成

318

27

2

9

2.8

10

167

52.5

33

风扇

472

8

1

9.6

2

1

9.6

2

34

皮带轮

539

8

 

 

 

 

 

 

35

飞轮齿圈

54

5

 

 

 

1

30.6

56.1

36

飞轮体

56

7

 

 

 

 

 

 

37

飞轮壳

76

15

1

5.4

7.1

2

12.2

16

底盘零部件

1

离合器总成

209

10

 

 

 

2

6.2

3.0

2

离合器钢片总成

258

17

 

 

 

3

8.3

3.2

3

离合器盖、中压板及压盘

174

22

2

14

8

5

18.7

10.7

4

变速器总成

131

36

1

3.2

2.4

5

17.4

12.8

5

变速器壳

34

8

 

 

 

2

9

26.5

6

分动器总成

2.5

7

 

 

 

1

1.4

56.0

7

取力器总成

5.8

6

 

 

 

 

 

 

8

分动器、取力器的齿轮及轴

1095

39

 

 

 

7

176.8

16.1

9

传动轴

421

31

1

1.7

0.4

5

20.0

4.7

10

万向节总成

2719

15

1

6

-

6

40.8

1.3

11

减速器总成

4.5

6

 

 

 

1

0.1

2.2

12

差速器总成

9.2

5

 

 

 

 

 

 

13

后桥螺旋伞齿轮

316

25

 

 

 

4

49.3

13.9

14

转向机总成

207

23

1

6.6

3.2

3

11.1

5.4

15

转向盘

75

11

1

4.8

6.4

3

5.9

21.1

16

转向助力器

135

14

 

 

 

3

23.1

17.1

17

转向节

126

17

1

8

6.3

5

46.6

36.9

18

球头销

351

13

 

 

 

 

 

 

19

转向横直拉杆

194

18

 

 

 

1

0.3

0.2

20

液压制动总泵

501

25

1

9

1.8

6

30.3

3.1

21

制动比例阀

86

11

 

 

 

2

25.0

29.0

22

液压制动分泵

223

16

1

14

4.9

6

33.3

13.6

23

制动软管

306

13

1

31

10.1

2

66

21.5

24

空压机总成

91

12

 

 

 

2

42.6

46.8

25

前后制动室

120

14

 

 

 

2

10.0

8.3

26

真空加力器

142

20

1

6

4.2

7

24.2

17.0

27

鼓式制动器总成

530

25

1

4

0.2

5

116.9

22.0

28

盘式制动器总成

74

8

1

10

13.5

1

10.0

13.5

29

制动鼓

298

26

1

0.4

0.1

4

96.3

32.3

30

制动盘

568

4

 

 

 

3

558.4

98.3

31

前后制动蹄总成

802

10

 

 

 

1

36

4.5

32

手动制动器总成

30

10

 

 

 

1

2.1

7

33

ABS系统

26

1

 

 

 

 

 

 

34

钢板弹簧总成

701

42

1

0.3

-

3

114.7

16.3

35

悬架弹簧

116

6

1

16

13.8

3

93.1

80.3

36

前桥总成

84

35

2

3.5

4.2

10

21.9

26.1

37

后桥总成

169

44

1

0.7

0.4

7

13.5

8.0

38

前轴

48

13

 

 

 

3

8.5

17.7

39

半轴

237

24

 

 

 

5

46.4

19.6

40

后桥壳

20

12

 

 

 

1

0.1

0.5

41

减震器总成

669

29

2

38

5.7

5

153.2

22.9

42

钢圈总成

874

35

1

26

3.0

7

210.9

24.2

43

铝车轮

970

13

 

 

 

1

147.4

15.2

44

轮毂

130

19

1

0.4

0.3

4

2.0

1.5

45

轮胎螺栓

4529

7

 

 

 

 

 

 

46

U形螺栓

90

7

 

 

 

 

 

 

47

车架总成

25

20

 

 

 

6

6.4

25.6

48

离合器总泵

75

10

 

 

 

4

14.9

20

49

离合器分泵

31

7

 

 

 

2

4.5

14.5

50

行星齿轮

345

5

 

 

 

 

 

 

电器件

1

发电机

343

35

1

13

3.8

9

77.8

22.7

2

起动机

441

31

1

6.8

1.5

9

79.0

17.9

3

微电机

199

21

2

18

9

6

24.1

12.1

4

发电机调节器

64

12

 

 

 

2

10.8

16.9

5

分电器

142

17

1

6.7

4.7

4

19.8

13.9

6

点火线圈

224

16

2

28

12.5

3

28.3

12.6

7

火花塞

5303

5

 

 

 

 

 

 

8

蓄电池(万KVAH

623

17

 

 

 

6

354.4

56.9

9

喇叭

631

11

1

9

1.4

2

14

2.2

10

蜂鸣器、报警器

244

16

1

2

0.8

4

53

21.7

11

车灯总成

2330

31

1

84

3.6

4

139.8

6.0

12

开关(含组合开关)

1935

37

1

5

0.3

5

135

7.0

13

仪表板总成

124

25

2

6.3

5

5

10.6

8.5

14

汽车仪表

305

17

 

 

 

3

13

4.3

15

感应塞

439

16

1

5

1.1

5

11

2.5

16

仪表用软管

366

11

1

8

2.2

3

15

4.1

17

汽车音响

285

9

 

 

 

1

8.1

2.8

18

继电器

1229

14

 

 

 

4

207

16.8

19

中央控制器

268

6

 

 

 

 

 

 

20

汽车线束

 

 

3

 

10

3

 

 

21

汽车音响

 

 

3

 

10

3

 

 

车身零部件

1

驾驶室及车身总成

16

15

 

 

 

1

0.09

-

2

货厢总成

32

24

 

 

 

1

0.8

2.5

3

刮水器总成

272

20

1

4.9

1.8

4

14.0

5.1

4

玻璃升降器

453

20

2

4.7

1

4

10.9

3.0

5

电动玻璃升降器

149

9

 

 

 

 

 

 

6

各种汽车门锁

688

19

1

3.1

0.5

1

3.1

0.5

7

后视镜

321

11

1

11

3.4

2

15

4.6

8

空调装置

67

14

 

 

 

1

0.5

0.7

9

空调压缩机

130

8

1

0.4

0.3

1

0.4

0.3

10

空调冷凝器

46

9

 

 

 

1

2.9

6.3

11

空调蒸发器

25

6

 

 

 

 

 

 

12

暖风机

119

15

1

5.6

4.7

6

25.7

21.6

13

座椅总成

199

25

1

7.5

3.8

5

30.3

15.3

14

保险杠

253

19

1

3.9

1.5

2

9.2

3.6

15

安全带

208

6

1

42

20.1

1

42

20.1

通用及其他件

1

随车工具

23

7

 

 

 

 

 

 

2

千斤顶

239

9

 

 

 

 

 

 

3

摩擦材料(万吨)

4.8

30

 

 

 

4

1.6

33.3

4

橡胶密封件(万元)

139449

32

1

6887

4.9

6

6889.1

4.9

5

标准件(万元)

48026

24

1

32

-

1

32

-

6

汽车轴承

7568

24

 

 

 

1

59

0.8

7

汽车弹簧

14383

23

 

 

 

4

1102

7.7

8

汽车涂料

 

 

2

 

 

 

 

 

 

附件八:环渤海地区可能为丰田项目配套的零部件企业

 

企业名称

产品

企业性质

配套市场

配套能力(万台)

天津活塞环有限公司

气门摇柄、节温器、温控开关

国有

哈东安发动机、长安公司

9010

天津市汽车滤清器厂

空气滤清器、汽油滤清器、空滤芯

 

切诺基、夏利、金杯、五十铃、哈飞、风神、奇瑞

 

天津市汽车水泵有限公司

水泵

国有

夏利、朝柴、美国

 

天津津丰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

转向器总成、传动轴总成

丰田合资

夏利、吉利、美国、日本

 

天津市天德减振器有限公司

减振器

美国合资

夏利、松花江、桑塔纳

 

天津益中汽车安全带厂

汽车安全带

 

夏利、哈飞、富康、铃木

 

爱信天津车身零部件有限公司

玻璃升降器、车锁

日爱信合资

夏利、丰田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

 

宝来、捷达、神龙毕加索、夏利、风神蓝鸟

 

天港电子公司

点火线圈、电磁阀、

 

夏利、吉利、桑塔纳、通用、美国、加拿大

 

天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分电器、调节器

 

天津丰田、哈东安、长安、奥拓、昌河

 

天津真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线束、高压阻尼线

 

一汽大众

 

天津津住汽车线束有限公司

汽车线束

日住友合资

夏利、丰田、一汽海南、金杯、北斗星、哈飞

30

天津环宇橡胶制造

防干扰高压阻尼线

国有

夏利、哈东安

50

天津油管厂

制动管、燃油管

国有

夏利、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长安、切诺基

 

天津丰田合成有限公司

制动软管

丰田合资

夏利、云雀、奥拓、四川丰田

 

天津大港鹏翎胶管有限公司

各类异形胶管、散热器水管、空调软管、助力转向胶管

股份制

桑塔纳、捷达、神龙富康、金杯、切诺基

 

天津星光橡胶有限公司

车门、窗密封条等

合资

夏利、奥拓、五十铃、松花江、悦达

 

天津维克斯滤清器有限公司

机油滤清器

中美合资

夏利、切诺基

11

天津市津南配件厂

消声器总成

集体

夏利、桑塔纳

9

天津爱信零部件有限公司

液压制动分泵

中日合资

夏利、丰田

14

天津弹簧有限公司

悬架有限公司

独资

夏利、长安

16

北京天纬油泵、油嘴有限公司

拄塞偶件

中美合资

 

13

廊坊美联制动装置有限公司

制动毂、制动盘、制动钳

中美合资

捷达、卢卡斯、奇瑞

246450

河北保定金风帆蓄电池有限公司

蓄电池

中港合资

桑塔纳、夏利、切诺基、夏利

267

大连华克吉来特消声器有限公司

消声器总成

 

捷达、全顺

23

青岛金环齿轮圈有限公司

飞轮总成、齿圈

 

桑塔纳、吉利

1631

济南汽车配件厂

气门挺杆、进排气门

 

各种汽车

184

青岛东洋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

散热器总成

 

各种汽车

35

山东曲阜汽车配件厂

蜂鸣器

 

富康

44

山东金麒麟集团

汽车摩擦材料

 

各种汽车

15381

                            


附件九:丰田的海外生产企业

 

国家

公司名称

投产时间

出资比例(%)

产品种类

北美

加拿大

Canadian Autoparts Toyota Inc.(CAPTIN)

1985.2

100.00

铝合金轮轱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 Canada Inc.(TMMC)

1988.1

100.00

花冠、佳美等整车,发动机

美国

Bodine Aluminum,Inc.

1993.1

100.00

铝合金铸造产品

New United Motor Manufacturing,Inc(NUMMI)

1984.1

50.00

花冠等整车

TABC,Inc

1971.11

100.00

车架、冲压零部件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Alabama,Inc.(TMMAL)

2003(预定)

100.00

发动机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Kentucky,Inc.(TMMK)

1988.5

100.00

佳美、亚洲龙等整车,发动机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Indiana,Inc.(TMMI)

1998.12

100.00

坦托拉等整车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West Virginia,Inc.(TMMWV)

1998.12

100.00

发动机、传动系统

墨西哥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 de Baja California,S.de R.L.de C.V.(TMMBC)

2004(预定)

_

车架

中南美

阿根廷

Toyota Argentina S.A.

1997.3

100.00

海拉克斯

巴西

Toyota do Brasil Ltda.

1959.5

100.00

花冠

哥伦比亚

Sociedad de Fabricacion de Automotores S.A.

1992.3

17.50

陆地巡洋舰、海拉克斯

委内瑞拉

Toyota de Venezuela Compania Anonima

1981.11

90.00

陆地巡洋舰、花冠等整车,发动机

欧洲

法国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 France S.A.S.(TMMF)

2001.1

100.00

爱利斯(威姿)

芬兰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Poland SP.ZO.O.(TMMP)

2002.4

100.00

传动系统

葡萄牙

Salvador Caetano I.M.V.T.,S.A.

1968.8

27.00

海拉克斯等整车

英国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UK) Ltd.(TMUK)

1992.12

100.00

花冠等整车,发动机

捷克

Toyota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 Czech(TPCA)

2005(预定)

_

小型车

土耳其

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 Turkey Inc.(TMMT)

1994.9

90.00

花冠等整车

非洲

肯尼亚

Associated Vehicle Assemlers Ltd.

1977.8

_

海狮、陆地巡洋舰等整车

南非

Toyota South Africa Motors(Pty.)Ltd.

1962.6

27.79

海狮、等整车花冠等整车,发动

亚洲

中国

天津丰田汽车底盘有限公司

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

天津丰田汽车传动部件有限公司

天津丰田汽车铸造部件有限公司

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四川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1997.6

30.00

底盘零部件等

1998.6

50.00

发动机及其零部件

1998.5

90.00

球节等

1998.12

100.00

铸造产品

2002

50.00

小型车

2000.12

45.00

柯斯达

印度尼西亚

P.T. Toyota-Astra Motor

1970.5

49.00

佳美、花冠等整车,发动机

马来西亚

Assembly Services Sdn.Bhd.

1968.2

-

球节等

T&K Autoparts Sdn.Bhd.

1992.7

60.00

传动装置

菲律宾

Toyota Autoparts Philippines Inc.

1992.9

95.00

佳美、花冠等整车

Toyota Motor Phi;ippines Corp.

1989.2

34.00

海狮、花冠等整车,发动机等零部

台湾

国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986.1

56.66

发动机等

泰国

Siam Toyota Manufacturing Co.,Ltd.

1989.7

96.00

玳娜等整车

Hino Motors Thailand Co., Ltd.

1969.8

34.04

冲压零部件

Toyota Auto Body Thailand Co.,Ltd.

1979.5

48.97

佳美、花冠等整车

Toyota Motor Thailand Co.,Ltd.

1964.12

86.43

佳美、花冠、陆地巡洋舰等整车

越南

Toyota Motor Vietnam Co.,Ltd.

1996.8

70.00

佳美、花冠、海狮等整车

大洋洲

澳大利亚

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Australia Ltd.

1963.4

100.00

佳美、亚洲龙等整车

中东

孟加拉

Aftab Automobiles Ltd.

1982.7

-

陆地巡洋舰等整车

印度

Toyota Kirloskar Motor Ltd.

1999.12

99.00

库欧莉斯

巴基斯坦

Indus Motor Company Ltd.

1993.3

12.50

花冠、海拉克斯等整车

 

 

附件十:丰田系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状况

 

地区

直辖市

公司名称

合作方式

集团公司

成立年月

主要产品

省、自治区

东北(2)

辽宁省(1)

大连光洋瓦轴承有限公司

合资

光洋精工公司

1996年8月

汽车车轮用轴承

吉林省(1)

一汽光洋转向装置有限公司

合资

光洋精工公司

1997年1月

转向齿轮

华北(34)

北京市(1)

北京聚菱燕塑料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通商公司

1998年11月

汽车用PP抛光剂

天津(29)

天津市客车桥有限公司

技术援助

爱信精机公司

1994年9月

夏利盘式卡钳、向TTMC提供盘式卡钳

天津丰田钢材加工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通商公司

1995年4月

钢板加工

天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援助

电装公司

1995年10月

分电器

天津丰津汽车传动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汽车公司

1995年12月

等速万向节

天津电装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合资

电装公司

1995年12月

交流发电机、起动机

天津丰田合成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合成公司

1995年12月

制动软管、模具F/H

天津阿斯莫汽车微电机有限公司

合资

电装(阿斯莫)公司

1996年3月

小型马达

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汽车公司

1996年5月

发动机

天津丰田汽车锻造部件有限公司

独资

丰田汽车公司

1997年2月

等速万向节锻造毛坯

天津爱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

爱信精机公司

1997年6月

离合器零部件、制动器部件

天津津丰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汽车公司

1997年7月

转向装置、传动轴

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

合资

电装公司

1997年7月

电子零部件

天津电装空调有限公司

合资

电装公司

1997年12月

汽车空调

丰田汽车技术中心(中国)有限公司

独资

丰田汽车公司

1998年2月

汽车咨询

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汽车公司

2000年6月

新型小型轿车

天津星光橡塑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合成公司

2000年10月

(车身门床)密封条

天津汽车滤清器有限公司

技术援助

电装公司

2001年2月

空气滤清器

天津东海理化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

东海理化公司

2001年2月

开关类

爱信天津车身零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

爱信精机公司

2001年5月

门锁、车窗调节器、铰链等

天津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独资

矢崎总业公司

1988年3月

汽车线束

天津华丰汽车装饰有限公司

合资

亚乐克公司

1995年10月

车座、车门、车顶、板型弹簧及其他内饰件

天津爱三气车附件有限公司

合资

爱三工业公司

1995年12月

燃料供给装置、节气门段、化油器

东海橡胶天津有限公司

合资

东海橡胶工业公司

1995年12月

防震橡胶、水管

天津富士通天电子有限公司

合资

富士通天公司

1995年12日

音响制品

天津华冠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技术援助

中央发条公司

2000年9月

控制电缆

天津消声器

技术援助

FUTABA产业公司

2000年8月

排气管

天津弹簧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援助

中央发条公司

2000年9月

卷型弹簧

天津市油管厂

技术援助

MARUYASU工业公司

2001年5月

制动器、输油管

天津双协机械有限公司

合资

FUTABA产业公司

2002年2月

车身零部件

河北省(1)

唐山爱信齿轮有限公司

合资

爱信精机公司

1996年4日

手动变速器

河南省(1)

豫北光洋转向机有限公司

合资

光洋精工公司

1996年7月

转向齿轮

出东省(2)

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

合资

电装公司

1994年12月

汽车空调

烟台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合资

矢崎总业公司

2001年4月

线束

华中(14)

上海市(4)

上海汽车电器总厂

技术援助

电装公司

1995年5月

摩托车用磁铁

上海浦东伊维燃油喷射有限公司

技术援助

电装公司

2000年12月

柴油喷射泵

上海市小丝车灯有限公司

合资

小丝制作所

1989年2月

车灯

上海伦福特汽车配件公司

合资

索密克石川公司

1995年12月

球心接头

江苏省(5)

昆山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通商公司

1993年12月

铝车车钢圈

丰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1994年8日

铸件材料

无锡理昌科技有限公司

独资

东海理化公司

2001年3月

坐椅安全带

昆山高日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独资

高岛屋日发公司

1995年3月

坐席罩、挤压成形品

无锡井上华光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

INOAC CORPORATION

1995年5月

装饰铅条

安徽省(2)

安徽帝伯格茨活塞环有限公司

合资

帝国活塞环公司

1996年3月

活塞环

安徽帝伯粉末冶具有限公司

合资

帝国活塞环公司

2000年1月

气门垫

浙江省(3)

浙江爱信宏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合资

爱信精机公司

1995年6月

液力耦合器、水泵、机油泵

杭州特发弹簧圈有限公司

合资

特殊发条兴业公司

1993年8月

弹簧圈

绍兴索密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合资

索密克石川公司

1994年11月

球形街头

华南(1)

福建省(1)

福州福裕橡塑工业有限公司

合资

丰田合成公司

1999年12月

(车身门窗)密封条

西南(5)

重庆市(2)

重庆电装有限公司

合资

电装公司

1996年3月

摩托车点火系统

重庆矢崎仪表有限公司

合资

矢崎总业公司

1996年12月

车用组合仪表

四川省(3)

成都华川电装品总厂

技术援助

电装公司

1995年7月

交流发电机、起动机

成都亚乐克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合资

亚乐克公司

1999年3月

车座、车门、车顶、地毯及其他内饰件

天津矢崎汽车配件公司四川分工厂

合资

矢崎总业公司

2000年8月

线束

西北(1)

宁夏(1)

宁夏丰源活性炭有限公司

合资

CATALER公司

2001年4日

汽车用活性炭等多种活性炭

合计

57家

 

 

 

 

 

 

 

 

注:()内为企业家数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出版, 2001、2002年。

2.      《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手册》,中国汽车报社编,2002中英文版。

3.      《国家汽车工业重要政策与法规》,国家机械工业局,2001年。

4.      《汽车零部件系统工程》,庄继德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5.      《中国汽车市场展望》,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极为产业发展司编,2003年。

6.      《世界汽车工业》,张仁琪等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7.      《汽车工业“十五”规划研究资料汇编》,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编,2001年。

8.      《中国汽车工业外商投资企业汇编及投资指南》,1998年。

9.      《全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经营概况》(产销统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2年。

10.  《汽车行业2002年经济运行情况及2003年发展分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3年。

11.  《中国汽车摩托车配套企业信息手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2年。

12.  《WTO框架下中国汽车经济的增长极》,武康平/费淳璐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13.  《WTO与中国汽车产业》,乔梁著,红旗出版社,2002年。

14.  《JCR排行》,2001、2002年。

15.  《加工组装型产业状况调查》,中小企业厅,1994年。

16.  《中部读卖新闻》,2002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