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宽带网络整体方案研究报告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公众宽带网络整体方案研究报告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技术研发部

致本报告持有者

    本报告是公众宽带网络整体方案研究,版权和解释权归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技术研发部所有;不得随意翻印或断章取义式摘抄他用。
本报告的技术方案具有整体性,不保证分离使用的完备性、充分性和正确性。同时声明,本报告持有者也不能把它理解为对某些技术使用的证明、推荐或保证。
    本报告中的数据以及所作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与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有关。对于因时间推移发生变化而可能导致本报告不适用或不准确的结论,本报告不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不代表对任何技术、系统和产品的投资建议,在这方面本报告不负任何责任。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技术研发部
2003年12月

序 言

在我国基本通话需求的市场趋向饱和及竞争急剧加大的市场背景下,在宽带综合业务需求急剧扩大和迅猛发展的市场前景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将加快建设的情况下,在网络新框架和新技术迅速发展和基本成熟化的技术条件下,先进和成熟的宽带网络整体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中国电信市场竞争的核心焦点。宽带网络的建设、维护、管理和运营等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来指导。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技术研发部与相关厂家和研究单位充分合作,在较系统地收集和汇总相关规范、国内外体制、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技术文章、现网情况、厂家系统解决方案、厂家设备详细资料、测试报告和发表的文章等资料的基础上,在工程设计实践的依托下,对宽带网络的整体解决方案进行了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生成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中尚有诸多不足和需深入研究之处,甚至可能存在偏颇的地方;但是从有利于网络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本着提出问题和得到批评指正的态度生成此研究报告,以便大家共享、共勉和共进。
本研究报告在宽带业务市场需求、电信网的商业模型、新的价值链条和商业环境、成熟可实现的技术、新的网络结构得到广泛共识和相关技术的分析基础上,以提供全面综合信息服务为一体的、QoS、可管理、可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电信级宽带网络为目标,在务实和创新原则指导下,立足于全局,针对宽带网络的若干核心问题:业务模型和模式问题、价值链问题、营销模式问题和网络整体技术解决方案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解决现实网络存在的不足为考虑重点,密切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系统考虑网络规划、建设策略、技术发展趋势、现实技术组合和具体设备选择等而提出的。
本研究报告的务实性主要体现在:1)系统地采纳了传统电信网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管理的规范性、完善性和严谨性,如业务模型的考虑和各种建设策略的考虑。2)技术选择的务实性,本方案中选择的技术均为工程可实用的技术。
本研究报告的开创性恪守的原则是简单、有效和开放。其主要开创点有采用计算机普及率的方式对宽带市场的总量进行预测、宽带业务基本业务模型、网络层次结构中支撑平台层的加入、MPLS技术的使用策略、网络QoS保证框架、汇聚层和接入层建设策略等等。
在此衷心地感谢中兴、普天润汇、尚阳科技、上海邮通、华为等公司,以及诸多朋友的大力协助和无私帮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我国宽带网络蓬勃发展的今天,在风景这边独好的世界电信市场形势下,让我们团结一心,为我国通信网络的战略转型和长期繁荣发展而携手奋斗,共创辉煌吧!

报告编写人: 张 军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

一. 宽带业务市场总体规模预测

1、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
2003年上半年全国上网计算机总数=2572万台,数据取自CNNIC第12次(2002年底)统计报告。

全国上网计算机增长率表
 

根据上表中的增长率统计数据,综合取定2003初~2006年底,半年增长率为20%。则2006年底全国上网PC总数量为:2083万 x 1.208=9330万台。
2、全国宽带上网计算机总数
2002年底宽带上网计算机占有率=宽带上网计算机数/总计算机数=600/2083=29%;考虑宽带上网计算机占有率是逐年增长的,参考目前我国香港特区的宽带计算机占有率为69%,取定2003年上半年宽带计算机占有率为30%,每半年增加5%,则2006年底我国内地宽带计算机上网占有率为65%。
则2006年底我国内地宽带上网计算机总量=我国内地上网计算机总量 x 宽带上网计算机占有率=6064万台。
宽带用户接入的ARPU取定为100元/月。考虑宽带用户将派生的大量增值应用,随着各种增值应用的加入,每宽带用户的增值业务收入ARPU将逐渐提高。主要的宽带增值业务有宽带IP电话、LBS、UM业务等。取定每宽带用户的增值业务收入ARPU从2003年6月开始每半年增加10元人民币。 详见下表。

全国宽带数据业务总体市场规模预测表
 

通过上表的分析,全国整体宽带数据业务市场规模情况为2006年底将形成1237.1亿的总市场规模。

二. 宽带网络发展目标

1. 电信业务市场和技术变化的背景
1.1 电信业务市场的根本变化
电信业务市场正在从提供基本通话服务的市场转化为增值业务为基本特征的全面信息服务市场。
1.1.1基本通话需求市场趋向饱和和竞争急剧加大
截至2003年上半年,我国固定电话2.38亿户,移动电话2.34 亿户。企业和用户的基本通信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普通电话、手机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普及率(特别是在城市)。基本话音业务市场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电信改革的进行,语音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移动通话服务,已经形成了中国移动GSM网络与中国联通CDMA网络和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小灵通激烈竞争的局面。随着对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3G牌照的发放,语音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传统的电路交换的语音服务正在大量被IP网络分流,电路交换网络将越来越被推向了网络的接入部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是,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全程IP的语音服务必将形成,必将对电路交换的语音业务造成更强烈的冲击。
1.1.2 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增长
互联网在全球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正给全人类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进步,第一次使人类的知识最有效、最广泛、最深入地在最广大的人群中最平等的散播或共享。
在我国,在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国策的指引下,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互联网正在越来越变成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子政府、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电子娱乐等各种多媒体综合应用均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无限广阔的市场。如下数据表明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无限广阔前景: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2002年底为2083万台,预计2006年底为9330万台。网民数量2002年底为5910万人,预计2006年底网民数量将超过2亿。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均有广阔和深远的全面信息服务需求。
1.1.3 语音业务进入微利时代,数据业务成为强势的增长点
1) 全球范围的趋势
传统的以话音为主的业务在上一世纪90年代末之前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并且占到电信业务总收入的99%以上。但是从90年代末开始,虽然话音业务在电信业务总收入中的比例仍然高达90%以上,但是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同时传统电信业务总收入已不再增长,部分地区还在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而以IP技术为主的宽带业务在短短几年中,在总的电信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已从零增长到5%,其绝对值更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在增长。正是因为如此,如图所示,宽带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2)我国电信业务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宽带数据业务与传统话音业务收入的发展分析
 

注:宽带数据业务收入是指宽带接入、专线接入及其增值业务收入。
传统话音业务是指固定电话业务和手机电话业务收入。

话音业务收入预测取定来源
 

话音业务收入是指固定电话和手机电话业务总收入,原始数据取自1998~2003年信息产业部通信业统计年报。综合考虑话音业务将面临的激烈竞争环境(包括宽带市场普及后全程的IP电话对传统话音业务的较大影响),初步取定话音业务市场年固定增长250亿元业务收入。
1.2 目前宽带网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网络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的宽带网络建设普遍存在的本质问题是网络目标定位模糊。许多建设项目考虑的思路是跑马圈地、抢夺用户。提供业务的考虑较多地局限于Internet接入及其相关的增值业务。对接入、汇聚、核心、业务质量保证、记费、认证鉴权、安全管理、网管和应用平台没有系统的考虑,对端到端质量的保证和可运营可管理没有系统的考虑。没有按照通信网的目标来规划、建设和发展宽带网络。
1.2.2业务模型模糊
宽带网络应承载和提供多媒体综合业务。成熟的业务模型是任何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前宽带网络项目的建设中,缺乏较成熟业务模型的支持:如带宽模型、业务流向模型、汇聚比模型等,使宽带网络的建设、运营、维护管理和市场营销均缺乏根本依据。
1.2.3 缺乏整体解决方案的指导,竞争无序
目前宽带网络的控制应用层、媒体层、接入层等各自独立建设,没有整体网络解决方案的指导,网络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造成厂家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设备竞争的盲目性。盲目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盲目攀比设备功能、性能;2)盲目对比价格。
从整体解决方案考虑,每层设备均有其明确的功能要求,并非功能越多、性能越高越好。例如对接入路由设备功能不加限制,将造成网络规划的较大混乱。没有整体解决方案的指导,无法正确衡量具体厂家解决方案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直接造成工程投资的取舍缺乏主导依据。
1.2.4没有充分重视信息内容服务的建设
宽带网络项目,在整个价值链条中,电信运营商的价值在于提供公共网络平台和信息内容集成。没有信息内容构不成整个价值链条。许多宽带网络建设对信息内容的建设明显滞后甚至基本不作考虑,直接造成发展用户缓慢的后果。
1.2.5缺乏全局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作为全网端到端的解决方案,IP地址规划、路由策略、MPLS应用策略等无疑是关系到全网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工程按照不同的策略和考虑,将造成全网功能、性能、质量的严重影响。
1.2.6没有完善的用户接入方案和策略
宽带网络建设中,投资最大的在用户接入部分。对不同情况下接入技术的选择、接入节点的布局及接入部分保证QoS等的细致考虑,是接入部分乃至整个宽带网络建设性价比的重要保证。
1.3 宽带网络需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1.3.1 服务质量
随着宽带网络中的网络节点设备技术上的快速发展,路由器性能的极大提高,以及DWDM的大量商用,传输成本大为降低,而网络上的业务发展相对较慢,从而使得网络相对处于轻载状态。可以在宽带网络上开展丰富的数据、语音、视频等综合业务,开展电话通信等等。然而目前面临如何调配这些丰富网络资源的难题,以满足不同业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进而满足不同业务的不同服务质量要求。
服务质量是从业务层面来衡量的,要真正解决服务质量问题,不是只在网络层采取技术措施可以解决的,而是必须从接入层、媒体层、支撑平台层到应用层多层联合起来考虑才能解决。宽带网络的服务质量首先依赖于网络带宽的统一规划。
1.3.2 宽带网络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
目前的宽带网络只是简单的照搬基于Internet理念的IP网,尽可能向用户提供一个自由方便的工作平台,除了为了维持网络的生存收取一定的网络接入费,为此有一定的用户鉴权等管理机制外,其余的事情网络运营者一概不管。长期以来由于Internet的这种无序和不管理,导致了Internet网络管理机制和设计理念相当程度轻视了它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而宽带网络运营者必须采用一切技术措施来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必须对网络的全面管理负责。
1.3.3 可运营、可管理
Internet 的早期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计算机互联,用户在此基础上获得诸如E-Mail、FTP、WWW等传统数据业务,网络只是“尽力而为”地提供传输服务,无QoS保证,无售后服务保证,安全问题也是由用户自行解决。而宽带网络是提供商业服务的,它所提供的业务服务是一种商品,因而它既要保证QoS,又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还要确保售后服务的能力,同时,网络还必须有很强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因此宽带网络决不能简单地将现有的Internet使用的IP技术照搬过来,而是必须对IP网进行较彻底的变革,有效地解决用户的接入管理、网络的资源管理(业务系统和网络层资源管理和控制的交互)、网络的安全管理、网络节点及业务节点的监测、业务进程的监视、完备的运行维护体系等等这些关系到运营、管理的技术难点。
这些问题均不是不可逾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现成技术可以解决。关键在于需要以满足通信网的业务和商业模型为出发点,进行全面的技术整合,形成完整的宽带数据网络的整体解决方案。
1.4综述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电信市场正面临一次最大和最深刻的战略转变,是一次具有无限广阔的市场机遇,同时肩负巨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的战略转变。因此,各电信运营企业应对这次战略转变具有极其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未雨绸缪,做好观念、商业模型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充分准备。
2. 宽带网络的商业模型
2.1互联网商业模型
互联网是从军网、科研网逐步发展过来的。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的设计理念是一种非赢利性体系的设计理念,引起互联网爆炸性发展的Web的设计是非赢利的,电信运营商是很难通过经营Web业务来赢利的。
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由于Web技术的应用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迅速扩大成一个足以和电信网抗衡的全球性大网络,进而向电信业务延伸,互联网的非赢利的业务商业模型和以用户自律为基础的业务体系设计,强烈地冲击着以商业经营为目的的电信网。尽管互联网的经营者并没有因此而获利,全球的互联网经营者几乎是全面亏损,但是由于消费者用户的趋利性,迫使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采用大幅度降价,来暂时缓解来自互联网的冲击,由此全世界范围的电信业效益大面积滑坡,则是实实在在的后果。互联网的商业模型成就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互联网商业模型悖论;最终也导致了互联网和电信网运营市场寒冬的来临。
互联网商业模式见图:

上图中表示了运营互联网发展中的悖论,即:
* 带宽增长快于业务量增长
* 业务量增长快于成本增长
* 成本增长又快于收入增长
电信运营商在宽带网络业务的经营发展中应坚决改变上述思路。
2.2 电信网商业模型
电信网的商业模型由三个层面构成:
*第一个层面是出售基础网络资源,如带宽、流量、虚拟专网等。这是利润最低的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出租业务平台,这是在基础网络上增加了一系列管理系统构成的业务平台。电信运营商借助出租该平台可获得进一步的增值利润。 例如移动梦网的MISC平台。
*第三个层面是提供基本业务及增值业务,如电话等,这是电信运营商价值链上最高的一个层面。
电信网商业模型的三个层次提供产品服务,初级产品处于价值链的底层,价值链上层的产品才是最大赢利点。尽管目前电信网的主要收入还是传统电话业务收入,但电话业务的贡献率在下降,不及时推出新业务,电信运营商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开发新业务对于电信运营商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宽带网络应采用电信网商业模型,进行业务体系和网络建设的全面规划。
2.3 宽带网络业务市场价值链分析
2.3.1 宽带网络业务市场价值链结构
如下图所示,宽带网络业务价值链中大致分为五个层次:

* 最终客户:业务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也是运营收入的来源。宽带业务最终用户大致分为企业团体用户和个人用户。
* 接入网提供商:提供接入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和场地资源等。这类提供商一般拥有用户资源,他们既可自己发展用户也可与电信运营商一起发展用户。
* 骨干网运营商:一般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包括城域网和全国网在内的网络资源。
* 业务运营和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提供所有宽带业务的运营支撑系统、业务发布系统和收费渠道。代理商为电信运营商代销电信业务。
* 内容提供商:提供内容资源和用户资源。
2.3.2宽带网络业务市场价值链策略分析
传统的语音业务网络中,市场价值链的价值分布是:终端用户100%,网络运营者主体提供价值链中的骨干网运营商、业务运营和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占95%,其它入口通信提供者占3%,其它内容提供者2%。而宽带网络业务市场价值链的价值分布是:终端用户100%,骨干网运营者25%,业务运营和服务提供者20%,入口通信提供者12%,内容提供者43%。
在新的价值链条中,电信运营商应牢固把握骨干网运营者和业务运营和服务提供者两部分,拿到价值链中45%的价值;应充分和积极地与入口通信提供者合作,让它们分享价值链中12%的价值,而迅速扩大自己的直接接入用户资源。
对于内容提供者部分,应采用如 下措施,获取价值链中43%价值的一部分。
1) 在集原有GSM业务、移动窄带数据业务、LBS业务、新增的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和手机支付等为一体的应用系统支撑平台基础上, 电信运营商直接提供的内容服务包括:IP电话、会议电视、多媒体会谈、LBS基本业务、点对点短信和彩信、统一消息业务和手机支付业务等。
2) 在大量的SP提供的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捆绑和集成,产生新的增值业务价值。

三. 宽带网络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和策略

1. 宽带网络业务发展趋势
宽带网络将提供增值业务为基本特征的全面综合信息服务,其中许多业务的实现已经超出了目前的通信范畴。基于宽带网络的全面综合信息服务业务的发展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展将会受到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业务将是异常丰富、广泛和深入的。
1.1 宽带网络业务的特点
宽带网络具有分组化、开放式、高带宽和多种媒体统一承载等特性,可与电子商务、教育、医疗、娱乐、休闲、自动控制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抛开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对业务的特性进行总结,那么宽带网络的业务将在多媒体特性、开放性、个性化、虚拟业务和智能化等五方面具有明显特征。
1.2 宽带网络业务总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Internet业务和IP话音
第一阶段为普通的Internet阶段。在第一阶段,提出的业务是简单的Internet业务。同时因为IP话音业务更具“低成本”竞争优势,在这一阶段,话音与Internet相结合,价格驱动将可产生大量IP话音业务,如IP电话、Web Phone、Presence等业务;而该阶段的IP网络自身无法提供理想的QoS保证、可运营和可管理特性。
在这一阶段,PSTN电话与IP 语音形成互补之势,PSTN不具有高带宽、低成本特性,而IP语音则不具有广覆盖、QoS保证的特性,两者具有互补能力。
第二阶段:有QoS保证的综合信息服务业务体系形成
随着市场的迫切需求和技术的成熟化,IP网络具备了综合多媒体业务的承载能力,系统解决了可运营、可管理、QoS和安全保证问题。因此这个阶段,将形成有QoS保证的综合服务业务体系。人们对从第一阶段的“成本为主”的需求转变为“综合性、新体验、质量和成本并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传统电信业务将全面和系统地迁移至宽带网络上提供,传统技术的电信业务收入将持续下滑。网络体现出全业务综合承载的特点,简称一网打尽。这一阶段同时将完成两个巨大变化:
1) 网络的开放性大大提高,以PARLAY为代表的OPEN API将得到广泛应用;
2) 全面综合的信息服务生态环境将逐步替代目前的简单电信网络价值链。
第三阶段:全面综合信息服务的深入发展——沟通无极限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高利润电子商务和远程医疗等宽带应用将吸引众多的业务提供商设计出更多更具个性化和专业化的业务,同时虚拟运营商的出现使客户不必面对多个网络运营商或业务提供商,业务效率大大提高。
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即使人们不在同一办公室也可方便地进行沟通,于是出现了虚拟办公室,业务供应商将根据虚拟办公的需求开发出更为适合的软件,同样虚拟社区、虚拟校园等业务也将逐步展开。业务将异常丰富、深入和无穷无尽,概括为“沟通无极限”。
1.3 当前宽带网络业务目标
当前宽带网络的业务发展目标是告别简单Internet阶段,全面实现有QoS保证的全面综合信息服务业务体系的阶段。
2、 当前宽带网络业务定位
2.1 基本目标
1) 同时提供三个层面的服务:网络承载服务(含接入)、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服务、内容及内容集成服务;
2)依靠强大的网络平台和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整合多媒体综合业务应用,结合网络承载部分的接入层、媒体层等的系统考虑,提供多媒体综合业务的业务种类、功能、容量和质量的全面保证。
2.2业务体系架构
1) 网络承载业务
互联网接入和承载业务、VPN/VPDN业务;
业务举例:宽带专线、宽带拨号、MPLS-VPN和VPDN。
2) 应用支撑平台业务
提供集传统电话业务、窄带数据业务(短信、MMS、WAP)、宽带多媒体业务、LBS业务和电子支付业务等为一体的应用支撑平台服务。为SP提供一个开放的业务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服务:包括网络承载、认证鉴权、计费收费、QoS、网络安全、存储、SLA监控、用户/业务管理等等服务功能,为电信运营商和SP提供增值业务市场空间。
业务举例:主机托管、端口批发、全业务开发环境(移动梦网平台、手机支付平台、流媒体平台、LBS业务)、统一用户管理服务、统一计费和统一收费服务等。
3) 内容及内容集成服务
适合电信运营商直接提供的内容服务,包括:IP电话、会议电视、多媒体会谈、LBS基本业务、点对点短信和彩信、统一消息业务和移动终端支付业务等。
大量的SP在统一业务支撑平台上进行业务的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极大地吸引用户接入宽带数据网络。
电信运营商对SP提供的业务进行集成和捆绑,产生相应的增值服务。

四. 宽带网络发展路径及其策略

1、宽带网络发展目标定位
宽带网络是遵循电信网商业模型,采用成熟的技术,以通信网络的基本质量保证、可管理、可扩充、可运营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和优势,面向全社会提供具有QoS保证的全面综合信息服务业务的商业运营网络。
宽带网络目标模型如图所示:

宽带网络应是能构建端到端QoS、安全保证的网络,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别服务。端到端可管理网络是基础,除满足传统IP网络提供数据业务传送外,可以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专线全业务的传送能力以及具有强大的增值业务提供能力。
2、宽带网络发展路径
因为不同的网络基础、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形势,不同的运营商的网络发展路径有较大的差异。本文以中国移动为例,对其网络的网络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其网络的网络发展路径如下:
GSM+SMS——GPRS+MMS——城域数据网(固定的宽带数据业务)——3G(移动的宽带数据业务)。具体见图所示。

其网络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部分:
(1)短信网络
中国移动在GSM网络基础上已经有了短信中心和短信业务平台。为了开展各种业务和对移动梦网的支持,短信咨讯平台应加快新业务开发速度,能向特殊群体的用户提供开放的应用接口,吸引这些用户利用共有的短信平台开发自己的业务。SMS业务将一直伴随着GSM网络而存在。
中国移动的手机拨号上网因为速率太低,不稳定和用户成本较高,将较快退出历史舞台。
(2)GPRS网络
“十五”期间,GPRS网络是中国移动公司移动数据业务的主要承载网络。GPRS网络主要提供移动MMS、WAP业务,是提供窄带的移动多媒体应用的理想承载网络。
(3)城域数据网
城域数据网是中国移动公司所有数据业务(包括3G数据业务)的核心承载网络和固定的宽带接入网络,是中国移动网络发展的重中之重。城域数据网提供的固定宽带接入是3G移动宽带接入的有效搭配,其接入网络将长期与3G网络共存;城域数据网提供的媒体层承载网络是3G的承载网络,将为3G网络建设提供良好的媒体层基础。
(4)超级梦网
中国移动随着城域数据网的建设应打造“超级梦网”平台,建设集GSM手机业务、SMS、MMS、LBS和宽带业务应用等为一体的综合业务应用支撑平台,它将是中国移动发挥各种网络的综合优势和产生无限增值业务空间的有效措施,是中国移动网络建设的重点。超级梦网同时也是3G网络的业务应用支撑平台,将为3G网络建设提供良好的业务应用支撑平台基础。
(5)3G网络
在城域数据网及超级梦网的网络基础上,3G网络的建设主要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与原有网络配合在一起,将能迅速产生新的网络综合的优势,产生出新的广阔的业务市场空间。
3、宽带网络、3G和下一代网络的关系
宽带网络、3G网络和下一代网络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提供全面综合信息服务,占领市场和实现赢利。宽带网络、3G网络和下一代网络是实现该目标的拥有不同技术侧重点的网络手段而已。
以增值业务为主要特征的全面综合信息服务市场来讲,最核心问题是解决业务模型和模式问题、价值链问题、营销模式问题和网络整体解决方案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是网络发展的核心目标。
单从网络整体解决方案角度分析,目前3G网络的研究侧重于宽带无线接入部分,目前的下一代网络(NGN)研究侧重于软交换部分,宽带网络侧重于媒体层部分。虽然它们都有网络整体结构的描述,但是网络的整体解决方案尚差距很远。宽带网络的整体解决方案,需要系统(包括细节)考虑接入层、媒体层、支撑平台层和控制应用层及其层间的关联配合关系、QoS问题和网络安全、可运营和可管理等问题。
在目前我国宽带业务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拘泥于名称和形式,而必须把握本质,迅速解决核心问题。对于网络整体解决方案部分,应该说方方面面的问题均有构建于现实技术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缺乏在新的业务模型和模式、价值链基础上系统的技术整合。
业务和市场决定一切,我们必须重实质来积极开展工作,而不应该重形式约束了自己的手脚。

五、宽带网络总体建设方案

1、建设方案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1.1 核心思路
本宽带网络总体建设方案是基于宽带业务市场需求、电信网的商业模型、新的价值链条和商业环境以及成熟可实现的技术,在新的网络结构得到广泛共识和相关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的背景下,为实现构建集综合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全面QoS保证、可管理、可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电信级宽带网络,在务实和创新原则指导下,立足于网络全局,以解决现实网络存在的不足为考虑重点,密切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系统考虑网络规划、建设策略、技术发展趋势、现实技术组合和具体设备选择等而提出的。
1.2务实性和创新性
务实性主要体现在:1)系统采纳了传统电信网的规范性、完善性和严谨性,比如业务模型的考虑和各种建设策略的考虑。2)技术选择的务实性。
开创性主要体现在:业务需求及其整合的开创性、技术及其技术方案整合的开创性等。开创性恪守的原则是简单、有效和开放。
2、宽带业务模型
2.1业务类型
宽带网络业务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1)多媒体会话型业务:IP多媒体会议电话;
2)消息型业务:电子邮件;
3)检索型业务:web浏览(www、gopher)、文件下载(ftp)、新闻检索等;
4)分配型业务:视频点播(VOD)、新闻点播(NOD)、 现场广播/组播等;
5)分布式多媒体监控业务:如交通监控系统等。
2.2 宽带业务带宽模型
鉴于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带宽模型,本文件对不同业务类型进行独立分析。本文件分析的带宽均为宽带终端为保证基本业务质量而需要的端到端带宽。
1)多媒体会话型业务:IP多媒体会谈电话,128kbps~512kbps。企业级的视频会议,1Mbps。纯IP话音,26kbps~50kbps。
2)消息型业务:电子邮件,128kb/s。
3)检索型业务:web浏览(www. gopher)、文件下载(ftp)、新闻检索等,128kbps。
4)分配型业务:视频点播(VOD),256kbps~512kbps;新闻点播(NOD),128 kbps~512kbps等。
5)分布式多媒体监控业务:如交通监控系统等,128~384kbps。
6)综合:网络游戏,64kbps~256kbps。
综合上述各类业务统计分析,取定宽带终端需要的平均等效带宽为256kbps。
在宽带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应摈弃对用户带宽不加限制、用户带宽可以尽量高的做法。10Mb/s到桌面的提法,实际含义为用户最高带宽为10Mb/s,最低带宽为0Mb/s。
2.3 宽带业务接入部分带宽集线比模型
宽带数据业务接入忙时集线比按照∑(每种业务的忙时集线比×该种业务时长比例)进行计算。
每种业务时长比例按照该业务使用时长/用户上网总时长进行计算。暂时取定如下:归一化多媒体综合业务总时长100%=多媒体会话型业务时长比例15%+多媒体检索型业务时长比例50%+多媒体消息型业务时长比例10%+多媒体VOD业务、新闻点播10%+网络游戏10%+其它5%。该比例为初步取定,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验证和相应调整。
多媒体会话型业务暂时取定业务时长比例为15%:参考电话业务模型,次平均使用时长4分钟,忙时带宽集线比取定为1:15;
检索型业务(50%):WEB等,次平均使用时长25分钟,阅览和下载比率为10:1,次平均下载时间:小于30秒。忙时带宽集线比取定为1:40;
消息型业务(10%):EMAIL等,次平均使用时长25分钟,阅览和下载比率为10:1,次平均下载容量500k字节,按照平均256kbps带宽,则需要20秒。忙时带宽集线比取定为1:40;
VOD业务、新闻点播(10%):次平均使用时长45分钟、忙时带宽集线比确定为1:4。
网络游戏(10%):次使用时长60分钟、忙时带宽集线比确定为1:10。
其它(5%):忙时带宽集线比确定为1:10。
多媒体综合业务接入忙时集线比为:
0.15/15+0.5/40+0.1/40+0.1/4+0.1/10+0.05/10=0.065=1:15。
2.4 宽带业务的业务流向分析
1) 多媒体会话型业务
其点对点通话业务流向模型参考PSTN业务流向模型。
2) 多媒体消息型业务:电子邮件
以邮件服务器为核心的纯星型业务流向。通过邮件服务器组的合理布局和相互支撑,有效改进纯星型的业务流向;使业务流向和网络结构更合理,提供更优良的服务质量。
3) 多媒体检索型业务:web浏览
以内容服务器为核心的分布式业务流向。应调查内容服务器的数量和布局,和有效改进业务流向的方法。
因为历史原因,目前因为大部分大型WEB综合网站均在电信的IDC内,大部分内容服务器在CHINANET网内。若不加以改变,多媒体检索型业务流向将是极不合理及存在网络瓶颈的,将无法保证基本的服务质量。同时仅距离内容服务器太远这一点,将使用户的服务质量和带宽无法保证。
4) 多媒体分配型业务:视频点播(VOD)
以VOD服务器为核心的纯星型业务流向。通过VOD服务器组的合理布局和相互支撑,有效改进纯星型的业务流向;使业务流向和网络结构更合理,提供更优良的服务质量。
5) 网络游戏型业务
以游戏服务器为核心的纯星型业务流向。通过游戏服务器组的合理布局和相互支撑,有效改进纯星型的业务流向;使业务流向和网络结构更合理,提供更优良的服务质量。
6) 分布式多媒体监控业务
以监控中心为核心的纯星型业务流向。通过监控中心的合理布局和相互支撑,有效改进纯星型的业务流向;使业务流向和网络结构更合理,提供更优良的服务质量。
3、宽带业务需求预测方法分析
3.1单位数量预测分析方法
单位数量是网络建设的端口容量及其端口汇聚的依据。
宽带业务单位用户数量=企业用户数量+智能小区用户数量;
企业用户数量=企业总数×企业信息化率×市场占有率;
智能小区用户数=城镇户数/每小区平均户数×小区信息化率×市场占有率。
3.2带宽规模预测方法分析
单位数量是网络建设的端口容量及其端口汇聚比规划的依据,但是因为多媒体综合业务不同单位端口的实际带宽需求(即使是相同的端口类型)差异很大,其不能作为网络带宽规划的依据。为有效衡量单位客户实际的带宽和总体的网络带宽需求,本文件首先明确提出等效宽带终端概念。等效宽带终端为一个需要256kb/s带宽的终端。基于带宽模型分析,256kb/s带宽可以保证一个终端用户所有多媒体业务的综合需求及其质量保证。
对等效宽带终端数量的预测,有下述三种方式:
1) 户均信息化率预测法
宽带终端数量=城镇总户数×全信息化户均终端数×户均信息化率×市场占有率;
2) 单位平均数量预测法
宽带终端数量=企业数量×平均每单位宽带终端数量+小区数量×平均每小区宽带终端数量;
3)宽带上网计算机数量预测法
宽带终端数量=宽带上网计算机总数×市场占有率;
本文件认为根据宽带上网计算机数量进行预测,最具有科学性和具有较完善的参数取定依据。
4、网络层次结构
宽带网络网络结构在总体上从下而上应分为接入层、媒体层、支撑平台层和控制应用服务层。
宽带网络的网络层级见图所示。

如图所示,把运营网络分为四层:控制应用层、支撑平台层、媒体层和接入层,网络层次分离,各有分工。控制应用层实现业务的控制和提供;支撑平台层实现对业务应用所需各种资源的统一建设、管理及控制;媒体层和接入层实现对各种业务的承载,与业务无关。
接入层通过各种接入技术和线路资源主要提供综合业务的接入。WLAN接入和3G网络无线部分均属于接入层。在这里NAS是指使用于不同接入方式的接入网关设备,例如用于拨号上网的拨号接入服务器,用于ADSL和LAN接入的BAS设备,用于GPRS接入的GGSN设备等。
媒体层通过MPLS技术进行资源隔离,总体分为两类业务:IP电信业务和Internet业务。Internet业务由独立的MPLS VPN业务子网承载,IP电信业务随着业务的发展,依据不同主流业务模型和业务量的大小,再进行不同的MPLS VPN业务子网的隔离。
在媒体层,根据业务流量模型预规划每个局向的LSP虚链路及其带宽情况,以简化网络QoS部署。在接入层实现用户管理、带宽控制、实现业务的智能识别并智能映射到相应的LSP上,实现对接入网设备、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以简化运营商业务部署和运营维护的工作量。
在支撑平台层引入各种资源的统一建设、管理及控制的概念,实现对区域网络拓扑、资源、各种业务均需要的基础功能的统一建设和管理。对于资源统一管理功能,实现在收到业务平台的资源请求后根据区域网络拓扑及资源使用情况决定是否接纳呼叫,实现更有效的全网QoS的保障。
5、控制应用层方案
控制应用层需提供丰富的多媒体综合应用服务,并以标准的中间件和API接口与其它业务服务互连互通,构建开放的业务应用平台。
5.1 控制应用层业务服务器类型
呼叫控制服务器(软交换服务器):提供多媒体会话业务,与固定电话和手机的互通通过建设TG和SG提供。
WEB服务器:提供搜索查询业务;
EMAIL服务器:提供存储转发业务;
VOD服务器:提供视频点播业务;
远程教育服务器、游戏服务器和电子商务服务器等提供各种基于多媒体应用平台上的增值业务等。
5.2 控制应用层布局策略
1) 以省为单位集中放置
通过业务模型及业务流向的分析,应用服务器的不合理布局,将严重影响业务流向,相应地将对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造成致命的影响。
通过对业务流向合理性的分析,结合我国电信运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以及以省为单位媒体层自治域的划分,应用服务器应以省为单位集中放置。若集中放置在省际(如传统上的八大区),将造成大量的出省业务流量;若分散放置到地市,将造成应用服务器投资的急剧扩大和业务流向的混乱,同时也不利于业务的整合和增值。
2)对应建设控制应用层支撑平台
依据电信网商业模型,提供支撑平台业务,对应在应用服务器集中放置的地方均应建设良好的支撑平台:提供公共、开放、完善的多媒体综合业务控制应用层的支撑。
6、支撑平台层建设方案
6.1 核心思路
依据通信网的商业模型,控制应用层支撑平台的核心思路是为宽带网络提供全面、严谨、完善的控制应用层支撑服务;而不是互联网商业模型,提供松散、形不成有机整体的IDC服务。
IDC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机托管、主机出租、应用出租、Web Caching、负载平衡、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计费和网络管理等。受互联网思路的制约,造成呈现给广大最终用户的业务功能和能力具有随机性、业务的端到端质量无法保证和无法形成良性的价值链等严重缺陷。
按照通信网的商业模型,核心思路是电信运营商同时提供三个层面的服务:网络承载提供商、支撑平台提供商、内容及内容集成商。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整合多媒体综合业务应用,结合网络承载部分的接入层、媒体层等的系统考虑,提供多媒体综合业务的业务种类、功能、容量和质量的全面保证;依靠自己拥有的强大的网络平台和支撑平台、庞大的客户资源、完善的收费与管理系统、良好的信誉,成为整个商业模型价值链和生态圈的核心环节和主导者。
支撑平台是为实现多媒体通信网目标,网络控制应用层需要的电信级服务支撑平台。平台主要服务于运营商和自己的SP合作伙伴,以支撑向最终用户提供业务服务为目标。
6.2 支撑平台层组成及主要功能要求
1) 机房
平台是控制应用层设备和服务器集中放置的地方,应提供较大的机房面积和电信级的物理环境。
2) 吞吐平台
平台作为应用服务器集中放置的地方,是业务流向相对集中的地方,应提供足够的对内对外的IP吞吐能力、结构的稳健性和负载均衡能力。
3) 存储平台
平台应提供公共的、安全的、灵活在线扩容的存储平台,供宽带网络控制应用层的各种应用服务器统一使用。
4) 安全平台
平台应为宽带网络(包括接入层、媒体层和控制应用层)统一构建完善的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
电信级宽带网络不同于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应具有完善的全网安全保障。宽带网络的安全性分为六个层面:接入的安全性、网络层的安全性、系统层的安全性、用户管理的安全性、应用层的安全性和数据层的安全性。采用多层次纵深防御战略来保护资源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减少威胁和薄弱点,从而提供全网安全性。
接入的安全性体现在用户接入的安全控制,含防止非法用户接入、保护用户私密信息。网络层的安全性体现在对网络设备的通信、访问控制策略、侦测非法侵入等方面。系统层的安全性体现在对主机操作系统的防病毒、风险控制、安全性审计等方面。用户管理的安全性体现在用户和用户组的管理、单次登录、身份验证等方面。应用层的安全性体现在应用程序的权限控制和授权等方面。数据层的安全性体现在数据存储、备份和加密技术上。
5) 认证、鉴权和计费平台
平台应提供宽带网络完善的认证、鉴权和计费平台(包括接入的基于内容的)。
电信级的宽带网络不同于互联网,可运营可管理是其的一个本质要求。认证鉴权作为网络实现可运营可管理的核心技术措施之一,其方式/方案的完善性具有战略的重要意义。网络迅速地向电信级宽带网络演进,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认证鉴权计费方案来配合支持。
6)业务应用和SLA的监控平台
平台应提供宽带网络中各种业务应用和SLA的监控平台。
电信级宽带网络不同于互联网,提供全网完善的可监控性是其本质需求。宽带网络完善的网络监控方案包括三个层面:1)基于设备、链路、带宽和节点处理能力的监控;2)基于固定端口或逻辑端口的全面监控;3)基于网络4-7层业务应用的监视、统计分析(网络应用分析)和控制。
第一个层面由传统的网管系统来实现。另外两个层面需建设业务应用和SLA的监控系统。宽带网络提供的是基于分组交换及带宽统计复用的多媒体综合业务。存在多种类型的业务,且这些业务有着各种各样的质量要求及其行为特征,全面监测这些不同的业务应用在网络上的真实表现及其特征是一切维护管理改进的“根本依据所在”。缺乏这些业务应用的第一手资料再强有力的技术手段都将无用武之地。业务应用和SLA的监控平台作为多媒体通信网对不同业务服务质量保证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具有战略的重要意义。
7) 用户、业务和SP的综合管理平台
支撑平台应为宽带网络(包括接入层、媒体层、控制应用层)构建统一的用户、业务和CP的综合管理平台。需要统一进行用户、用户终端、内容供应商和业务的管理,含统一计费和收费。
8) 网络资源的统一控制平台
平台应为宽带网络(包括接入层、媒体层、控制应用层)构建统一的资源控制平台。统一进行接入控制(含ACL和端口限制)、地址转换分配控制、防火墙控制、用户业务描述和选择控制、内容分发控制、媒体层路由和带宽资源的控制等,为业务应用层提供一个完善、统一和开放的资源控制功能。实现对区域网络拓扑、资源、各种业务均需要的基础功能的统一建设和管理。实现在收到业务平台的资源请求后根据区域网络拓扑及资源使用情况决定是否接纳业务请求,实现更有效的全网QoS的保障。
6.3支撑平台技术策略
支撑平台需建设GSM业务、SMS业务、MMS业务、LBS业务和宽带业务等各种业务为一体的统一支撑平台。其技术策略如下:
1) 需紧密统一的部分
用户/业务/ISP管理平台(含接入和基于内容的AAA)和营帐平台,需所有业务高度统一建设,融为一体。
2)相对具有共性的部分
网络平台、存储平台、安全平台、业务应用和SLA监控平台和网络资源统一管理平台等;需适当统一,集中考虑进行统一建设。
3)具有独特性的部分
如:WAP业务的WAP开发平台、LBS业务的PDE和GIS系统等,各个业务独自考虑。
7、媒体层方案
7.1 媒体层的功能要求
1)承载语音、视频和数据多媒体综合业务;
2)支持不同业务不同的服务质量及其质量保证;
3)对媒体层网络具备网络性能、质量的全面监控能力;
4)对不同的业务网络具备网络性能、质量的全面监控能力。
7.2 MPLS VPN业务子网
使用MPLS 技术,在一个物理媒体层网络上拓展出了众多的业务子网,实现数据、话音、视频服务以及将来涌现的不同业务的不断叠加。
1)业务子网划分的必要性
多媒体综合业务是多种业务,业务类型异常丰富。基于不同业务的业务模型(带宽需求、集线比、流向、突发性和服务质量要求)具有极大的差异,媒体层若不依据不同类型业务的不同建设不同的业务逻辑子网,使它们之间具备一定的相互隔离性,特别是带宽资源及相应设备节点的处理能力的隔离性,在媒体层的任何一个物理链路上的带宽容量需求和任何一个节点上的包处理能力需求将是根本无法准确估计的。这些必然将造成以下三难选择:(1)采用轻载网的方式,网络建设时链路上的带宽容量和节点上的包处理能力预留足够充分;但是这样必将造成投资效益的急剧下降。(2)采用各种QoS措施,当网络节点拥塞时对不同的业务进行不同的处理;但是这样实际是服务质量已经下降后的补救措施,同时这种基于节点的独立行为在网络稍微复杂一点的情况下将不具备全局意义。(3)各种业务搭建完全物理隔离的网络;但是这样必将造成网络OAM成本的急剧加大。这个三难选择,使一个物理网络的媒体层隔离出相对独立的业务逻辑子网成为必然。
2)VPN业务子网的技术实现
MPLS VPN技术使得在一个物理的IP媒体层网络上隔离出不同的逻辑子网成为可实现的现实。
其实现方案如下:
依据每个业务子网的业务量、业务模型和IP媒体层网络结构,较准确估计出每个业务子网的逻辑结构和节点间带宽需求。使用MPLS VPN技术实现该业务子网的逻辑结构和节点间带宽需求即可。鉴于MPLS VPN业务子网的目的是为了面向公众提供某种业务,公众需要电信运营商为用户的数据包进行选路,支持IP选路的MPLS L3 VPN成为选择的必然。
为有效实现业务子网中任何两个节点间带宽需求的保证和所需要的路径控制,需要媒体层较完善支持MPLS TE功能。对于网络建设初期,可以通过接入带宽控制和结构的简洁性暂时不启用MPLS TE功能。
7.3 IP+MPLS 的承载网络
多媒体通信网络要求网络承载多种业务,MPLS支持的VPN和流量工程是多媒体通信网网络大规模实施的关键技术。
在实施了MPLS VPN技术的媒体层网络中,媒体层实现了从简单的互联网业务承载的IP网络向多媒体通信网络基础平台的迁移。在同样的一个物理的网络上实现数据、话音、视频服务以及将来涌现的不同类型业务的不断叠加,业务扩展和运行维护管理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在一个承载网络上拓展出了众多的业务子网。
同时MPLS使得在IP网络中提供类似电路连接特性并提供业务的快速自愈能力成为可能,基于MPLS的QoS能控制网络带宽、延迟、抖动和包丢失,以满足多种不同业务特别是实时业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
MPLS VPN技术对多业务网络支持概念性示意图如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大致了解到,各个业务的数据流在不同的VPN中可靠、安全地传输,并且通过IP的三层智能,汇聚到不同的网络控制设备上,而对于用户来看,只有一张物理网络和一根用户接入线路。
MPLS VPN具有如下显著特点,使其在实际的运营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最终成为可以信赖的电信平台的支撑技术。
1) 多业务QoS的根本保障
MPLS VPN子网的建设,将彻底改变以往同一个媒体层网络支持综合数据流业务质量保证的不足。通过MPLS VPN组建每个专业的业务子网。每个业务子网采用成熟的业务模型、业务量、业务流向分析需要的网络带宽,来有效保证每子网内的业务服务质量。不同子网根据其服务质量的不同分配不同的VRF保证策略。同一子网内业务质量的不同要求,采用differserv进一步区分。从而在全网提供端到端的不同业务的不同的业务质量保证。
2)安全性高
路由信息分发限制和MD5路由认证技术,使用户所依赖的公网成为可以信赖的网络。MPLS还同时支持防火墙技术及高层应用加密。
3)可管理性
由于其工作机理并不进行协议密封,用网管技术可以得到很好的管理。
4)可扩展性
BGP和MPLS支持极好的网络扩展性。其它的VPN解决方案则由于对CPU的耗费很高,或者连接数太多,在扩展性方面存在不足。
5)COS保障
MPLS支持数据流的分类、流量控制、掉包控制、拥塞控制等,具备完全的保障COS的能力。
6)流量工程
MPLS的流量工程提供动态、实时的自动资源优化,采用智能连接、带宽估计和测量、网络弹性、连接优先级、网络服务质量等方法实现IP网络流量工程的目标。IP网络上的LLQ等QoS技术,以及MPLS TE技术将极好地保证小区话音和视频技术等业务的质量。
综上所述,公众宽带数据网络采用IP+MPLS提供可管理、可运营的多业务的 IP承载网络,MPLS VPN及其流量工程是其关键组网技术。
7.4 媒体层总体建设策略
媒体层采用扁平化建设策略。
1) 全国两级自治域结构。全国骨干一个自治域,以省为单位各省一个独立自治域;不采取地市包括省会城市再设一级独立自治域。
2)核心层为P设备层,汇聚层为PE设备层,严格禁止核心层的P设备作为PE设备使用。
3) 省自治域内P设备数量限制在10个内,集中放置在省会城市和另一个关键城市。应与控制应用层应用支撑平台放置位置相对应。
4) 省自治域内PE设备采用大容量少局所策略进行建设,集中放置在交换局所在局所和一些关键传输汇聚节点处,数量限制在100个以内。
5) 考虑应用服务器以省为单位集中放置,业务流向基本为PE到P设备层的汇聚流向,PE设备(特别是初期)与P设备层直接相连,原则上同城内的PE设备间不设直达链路;待到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某地区区内业务流量大到一定程度,在该地区的PE设备间设备直达链路,相应的PE设备兼做P设备使用,起到区内和出区的业务汇接作用。
7.5 汇聚层建设策略
汇聚节点的网络位置类似于MSC局和市话端局的位置,建设策略原则如下:
1)采用大容量、少局所原则进行布局和建设;
2)远端模块分布式、多样化布局。
原则一:大容量、少局所原则
汇聚节点集中放置在交换局所,杜绝汇聚节点功能的分布设置。
该建设策略具有以下优点:
*提供良好的机房、电源条件;
*天然具有接入节点带宽的传输和汇聚能力;
*集中放置的汇聚节点,将较大地提高汇聚节点的投资效益;
*便于整个汇聚层提供统一的功能、性能和质量保证。
原则二:远端模块分布式、多样化原则
对应大容量少局所策略,对于MPLS VPN而言,主要的VPN功能都是通过PE设备实现,对PE设备的多种业务开销大、接口数目、种类、处理能力等均压力很大。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远端模块建设策略,将原来一个PE设备上的工作分担到一台功能较专一的PE设备和多台远端模块设备共同完成。
汇聚节点功能由一台PE设备和多台远端模块设备共同完成,PE设备负责VPN路由、隧道管理、流量工程等,远端模块设备负责提供多种接入手段、识别VPN用户、流量监管、NAT、MAC地址学习等。
远端模块网络侧接口标准化:NXE1、VLAN或其它逻辑端口。
下行接口多样化:PPPoE、VLAN、CE1、PVC和帧中继等;按照用户端口(包括逻辑端口)进行严格隔离。
7.6 MPLS VPN网管
MPLS VPN网管是MPLS VPN运营管理的基础,对MPLS VPN的网管,分为网络管理和VPN业务管理两个层次,网络管理主要需要管理以下部分:
管理PE设备和P设备,仅通过普通的IP网管就可以管理。而对于PE-CE之间的链路、CE设备必须通过管理VPN,即所有的VPN都同时属于同一个管理VPN,当然,管理工作站也属于该VPN。为了能够在中央网管上对所有PE-CE链路,需要建立一个特殊的管理VPN。所有的CE路由器是该VPN的成员。在具体实现时,CE路由器上与PE相连的接口地址由运营商统一分配,只需要通过在PE上进行配置,就可以使PE设备上的所有VPN同时属于一个管理VPN。为了防止地址重叠,在具体实现时,CE路由器上与PE相连的接口地址采用公网地址,并且在中央网管的设备上进行路由过滤,只引入PE-CE的接口路由。
网管中心网段连接到Management CE(MCE)上,MCE模拟一个用户CE。对所有PC-CE之间的链路通过MCE的PE-CE端口进行管理,对所有P Router和所有的PE Router的管理通过MCE的端口进行管理。
VPN业务管理主要是在业务层面对网络进行管理,为网络的VPN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MPLS VPN网管应该支持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存量管理、业务供给、业务保障、安全管理、客户网络管理(CNM)、系统功能。目前MPLS VPN的网管是MPLS VPN研究重点之一。
8、接入层方案
8.1 接入层功能
接入层通过各种接入技术和线路资源提供对用户的覆盖;提供多媒体综合业务的用户接入;配合汇聚设备提供用户流量控制功能和一定的端口汇聚功能;为降低维护及管理成本,应配合汇聚设备提供接入层的设备和网络的管理功能。
接入层保证不同用户及其不同业务类型的严格隔离及其带宽控制。
8.2宽带接入网体系架构
宽带网络应建设宽带接入网,其现实的方案由于不同的运营商拥有的接入资源不一样而不同。对于中国电信的南方和中国网通的北方正采用ADSL为主的宽带接入框架体系;对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北方和中国网通的南方应采用以太网宽带接入的框架体系。待3G建设时,第三代移动网络提供更完善的宽带综合业务的一种高性能的接入和访问解决方案。
宽带接入网从物理上可分为馈线段、配线段和引入线段。

基于以太网的宽带接入网物理结构框架

基于ADSL的宽带接入网物理结构框架

在上图中,汇聚节点PE设备采用大容量、少局所策略进行建设;对于移动运营商,所有基站均作为可能的远端模块设备点使用。PE的功能由一台汇聚设备和多个远端模块设备共同完成。汇聚设备负责VPN路由、隧道管理、流量工程等,远端模块设备负责提供多种接入手段、识别VPN用户、小企业和家庭用户的CE、MAC地址学习和NAT等。
远端模块设备采用普通三层交换机设备或BAS设备。远端模块设备和PE设备间通过MSTP连接,接口标准为E1或VLAN TRUNK。若使用MSTP进行FE透传功能,则必须支持VLAN TRUNK透传功能。远端模块设备对于家庭用户和小企业起到CE的作用,终结家庭用户或小企业的VLAN连接,上行采用VLAN TRUNK 透传方式接到PE设备上。远端模块设备对于使用路由器的大企业客户或独享接入带宽要求的企业,采用VLAN TRUNK 透传方式接到PE设备上。
用户侧设备为二层交换机或DSLAM设备。二层交换机适用于交换型以太网接入;在该接入部分,应采用VLAN进行广播域隔离。DSLAM设备适用于ADSL接入方式。
8.3远端模块设备点布局策略
本远端模块布局策略主要针对移动运营商,但是对于固网运营商依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移动运营商远端模块布局策略:
1)所有基站预留带宽,使所有基站具备了成为远端模块节点的良好基础:机房、电源、铁塔、上行带宽;
2)具体远端模块节点的建设,以具体接入需求为导向,按需选接入节点和接入容量;
3)以基站接入环为单位,共享预留的总体接入带宽容量;
4)远端模块设备不提供汇聚层的功能,仅提供接入覆盖、专线/准专线传输和一定的端口汇聚功能。
该策略显著优点如下:
1)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大量基站资源优势,极大降低了远端模块节点辅助的机房、电源、传输的改造投资;
2)接入距离的充分缩短,有效保证了接入方式的灵活性、接入的质量和可实施性。城市范围内平均接入距离将小于1000米,市区繁华地区将小于500米
3)具体远端模块节点可以按需进行建设。以具体接入需求为导向,按需选接入节点和接入容量。将极大地改进远端模块节点建设的投资效益,从根本上解决远端模块节点建设的快速、灵活性和经济性。
4)鉴于多媒体宽带终端用户分布应正比于手机用户分布,该方案天然符合了多媒体宽带终端的分布。
5) 以基站接入环为单位共享接入带宽,具有极大的带宽分布灵活性。
8.4 宽带接入网接入技术选择策略
依据电信运营商拥有的网络资源和宽带接入网部分总体架构,建议采用如下策略进行接入技术的选择。
1) 馈线段
远端模块设备(对于移动运营商是基站处)至汇聚节点PE设备间。主体采用MSTP,以VLAN TRUNK透传进行承载。对于少量的大客户或距离汇聚节点PE设备较近的大企业用户,可以以光纤直驱方式进行接入。
MSTP初期以155M SDH通道保护环共享接入总带宽,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升级为622M SDH通道保护环提供接入总容量。
2)配线段
远端模块设备至用户侧设备间。以FTTX+LAN为主体和目标;配置一定数量的无线接入设备(LMDS\3.5G\无线网桥),在光纤不能即刻到位的情况下,以无线方式+LAN为迅速解决现实的即刻接入问题。
3)引入线段
依据每个运营商的资源不同而不同,有用户线资源的以ADSL或VDSL为主;没有的需采用LAN方式。对于LAN方式,推荐采用WLAN方式,解决以太网布线成本过高和实装率无法保证的问题。
9、认证、鉴权、记费、结算方案
认证鉴权方案属于控制应用层支撑平台内的功能要求。但是鉴于其特殊的重要性,本节进行专门的初步阐述。
宽带网络不同于互联网,可运营可管理是其的一个本质要求。认证、鉴权、计费作为网络实现可运营可管理的核心技术措施之一,其方案的完善性和先进性具有战略的重要意义。网络迅速地向电信级宽带网络演进,迫切需要一套完善、先进的认证鉴权计费方案来配合支持。完善认证鉴权方案的研究和实现已经成为电信技术发展的前沿和必然趋势。
可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用户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管理、用户认证、鉴权和用户的计费、结算。下面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用户认证、鉴权是用户管理中的重要功能,主要实现对用户的合法性进行检查,验证用户的身份,根据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来确定是否响应用户的访问请求;用户的授权是在用户认证通过后,根据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来确定用户的访问权限,使得用户只能获得设定的访问权限。同时,用户的认证鉴权点一般作为用户计费信息采集点,采集用户的该次访问记录、访问内容、访问时间、流量等信息,发送给计费系统对用户使用和访问网络和应用批价并收取相应的费用。
用户的认证鉴权可以分为接入认证和应用认证。
9.1 接入认证
接入认证的实现方式和用户的接入方式密切相关。依据接入方式的差别,首先应该把用户分为不需要接入认证的用户和需要接入认证的用户两种。
9.1.1 不需要接入认证的用户
所谓不需要接入认证的用户是指采用专线方式接入城域网的用户。这些用户的网络接入是永久性的、固定的。用户的访问权限由网络管理预先设定,网络的接入设备(如接入路由器)根据链路的物理特性对用户的访问进行限制。同样,接入设备根据用户访问情况,采集和统计必要的网络使用信息,记录并保存下来供用户计费结算系统使用。
这类用户主要是一些大型集团用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院校等。
9.1.2 需要接入认证的用户
所谓需要接入认证的用户即意味着用户的网络接入是临时存在的,一次接入形成一次会话(Session),在会话结束时用户和网络之间的连接断开。用户在使用网络服务之前,必须请求建立一次Session,这首先需要通过认证。这时接入设备会要求用户输入其用户名和密码,或者采集用户当前拨入的一些物理属性,并将这些信息发送给认证服务器。认证服务器根据系统所维护的用户信息来判断用户请求的合法性,识别用户的身份;在认证通过的情况下,认证服务器根据相关的用户信息会把用户的访问权限返回给接入设备,接入设备由此授予用户某种上网的权限,从而为用户建立一次Session。之后接入设备根据用户上网情况,采集和统计必要的计费信息,如用户标识、接入时间、断开时间、上网时长、流量等内容,在用户断开网络连接时把这些内容送交计费服务器记录。
接入认证方式与接入方式密切相关。目前宽带接入的方式主要有xDSL、LMDS、HomePNA、LAN、HFC、WLAN等,根据不同电信运营商的基础网络结构,目前重点应用的有LAN、ADSL、WLAN。
以太网接入是指接入网用户侧采用以太网协议的接入技术,其简单高效,能兼容所有带标准以太网接口的终端,用户不需要另配新的接口卡或协议软件,因而是一种十分廉价的宽带接入技术。目前一些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已注意到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如通过VLAN进行用户隔离,用IGMP Snooping(互联网组管理协议窃听)技术以及优先级控制、Tagged VLAN(带标记的虚拟局域网)等功能支持有实时与组播要求的视频点播业务等。
WLAN接入用户使用IEEE802.11b技术兼容的无线以太网终端设备,如带无线以太网网卡的手提电脑,在业务覆盖区进行认证后,可以访问宽带互联网。接入方式包括使用光纤接入城域网,使用ADSL接入,或使用DDN/FR方式接入等。
因此根据接入方式,接入认证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PPPoE
宽带接入方式下,PPPoE技术提供类似于PPP的访问控制和计费功能。使用PPPoE技术,类似于使用点对点协议的拨号服务方式,每个主机使用自己的点对点协议栈,用户使用他们所熟悉的拨号网络用户接口进行拔号,通过PPPoE技术,每个用户可以有他自己的接入管理、计费和业务类型。
(2)DHCP+Web/统一客户端
DHCP+Web/统一客户端方式是DHCP服务器在将配置参数发给客户端之前必须将客户端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送往认证服务器进行认证, 认证通过后,DHCP服务器为用户分配合法的源IP地址,允许用户接入城域网进行访问。
(3)802.1x
802.1x协议是目前最新出现的以太网协议,是在现有的以太网交换机上增加802.1x协议支持,提供以太网接入认证。它把以太网端口看作两个逻辑的端口:controlled port和uncontrolled port。controlled port在认证通过前是disable的。uncontrolled port做为authentication PAE(port access entity),与后台认证服务器进行EAPOL认证协议的通信。
(4)SSG+SESM
SSG+SESM方式是SESM服务器在将配置参数发给客户端之前必须将客户端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送往认证服务器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SESM服务器为用户分配合法的目的IP地址,允许用户接入城域网进行访问。
上述这几种接入方式比较见表:

各种接入方式比较汇总表
 

具体比较分析如下:
1) PPPoE方式:
因为支持大容量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提供LAN接入非VLAN环境下用户的隔离,而在现网使用较多。但是其存在以下主要不足:
* 必须部署在二层可通的地方而影响其部署的灵活性;
* 需要投资建设昂贵的PPPoE终结设备。
2) 802.1x方式:
在WLAN接入方式下被广泛采用,是目前WLAN接入的主流认证鉴权技术。
存在以下主要不足,而不适合在宽带固定接入中使用。
* 必须部署在二层可通的地方而影响其灵活的部署;
* 不支持带宽控制和服务选择。
3) DHCP + Web方式
由于DHCP + Web Login接入方式简单,对客户上网习惯影响最小,设备价格较便宜,部署灵活、支持带宽控制、服务选择和NAT等,随着业务的发展采用的越来越多。但是其受用户端WEB浏览器软件的影响,这种方式的容量和稳定性均较差,不适宜公网的大容量情况下使用。
4) DHCP + 统一客户端方式
DHCP + 统一客户端方式,因为通过驻留用户端的统一客户端程序与相应的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其继承了DHCP +WEB方式的优点,同时具备了大容量和良好的稳定性。也正因为用户端驻留了运营商可控制的程序,在用户接入安全、防止非授权接入、带宽控制、业务选择等诸多方面均可能提供更优异的特性。
5) SSG + SESM方式
由于SSG + SESM接入方式简单,部署灵活、支持带宽控制、服务选择和NAT等。特别是同服务选择的密切结合,其具备用户业务进入不同VPN业务子网或连接不同业务服务器的能力。该方式可以为不同用户不同终端制定不同的脚本文件,极大地满足了宽带多媒体应用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其受用户端WEB浏览器软件的影响,这种方式的容量和稳定性存在不足。
本规划明确建议接入认证鉴权方式选择DHCP+统一客户端方式。其详细理由和论述见“技术发展路标”章节。
9.2 应用认证
用户在接入过程中,如果要访问某些收费的应用时,也要首先通过认证,然后根据认证的结果,应用服务器按照用户的权限为用户返回相应的信息,同时采集和记录必要的计费信息,如用户标识、所访问的信息内容、访问时间、流量等用于计费。
应用认证本身由应用服务器发起,作用是保护应用系统不被非法侵入。但在应用较多的情况下,要求用户每使用一种应用,就要用户输入一次user name和password,会使用户不厌其烦,不利于增值业务的开展。因此,必须在用户认证系统中考虑单点登录,支持“一次认证,无限使用”(Single Sign On)功能。
10、IP地址规划策略
10.1我国IP地址资源现状
目前我国内地IP地址总数为:29,002,240个,香港特区IP地址总数为:3,420,672个,澳门特区IP地址总数为:36,864个。
负责亚太地区IP地址的分配与管理的机构是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APNIC),它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拥有成员单位。其中APNIC分配给我国大陆的成员的IP地址情况如表所示:

中国大陆地区IP地址分配表
 

注1:表中CNNIC的地址是CNNIC申请到的IP地址数,但并非归CNNIC所有,而是将之再分配给CNNIC 的IP地址分配联盟成员;
注2:此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的IP地址数不包括中国网络通信(控股)有限公司和吉通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IP地址数;
注3:此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IP地址数未包括由CNNIC分配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IP地址32768个,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拥有的IP地址总数为922624个;
注4:此处吉通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IP地址数未包括由CNNIC分配给吉通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IP地址98304个,故吉通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的IP地址总数为368640个;
注5:表中的“其它”是指注册日期比较早,无法判断其归属单位的IP地址数。

10.2 全球IP地址分析
10.2.1 IP地址现状
全球IP地址资源现状如表所示。

各机构分配比例见图所示。

负责全球IP地址分配的三大组织ARIN、RIPE NCC、APNIC负责管理的IP地址只占大约13%,而在IANA手中未分配的IP地址占38%。三大组织手中的IP地址也没有全部分配下去,下表是全球可分配的IPv4地址数统计表,由于没有找到ARIN的IPv4地址的使用率数据,表中ARIN的利用率数据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实际情况应该是小于这个数字。

10.2.2 IP地址消耗趋势分析
下图是前几年每年IPv4地址分配量的统计和未来3年趋势的预测。

图中的数据表明,1999年和2000年IPv4地址的申请量有较大的增长,而2001年这个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预测计算方法如下:
计算方法一:如果按现有IP网络的定位及业务需求对IP地址的需求来看,粗略的估算,未来10年的平均年申请量应该在150,000,000(1.5亿)以下,则剩余的IPv4地址可满足未来11-12年的申请需求:

也就是说,剩下的IPv4地址要到2012才会耗尽,与IANA预测的结果吻合。
计算方法二:如果按IP网络满足NGN和3G全业务承载来看,粗略的估算,2004-2005年处于IPv6的初步应用阶段,IP地址平均年申请量应该在150,000,000左右,2006-2008处于IPv6的大规模部署及迁移阶段,如果IP地址平均年申请量应该增加3倍以上,即每年达到平均年申请量450,000,000左右,2008年将消耗完等量的现有IPv4剩余地址空间:
1,744,794,291=150,000,000×2+450,000,000×3。
针对这个问题,IANA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延缓,包括:
* 采取严格的审查措施,减少IP地址的浪费;
* 鼓励企业采用私有地址加NAT的方式;
* 从一些公司和组织的手中收回A类地址。
通过这些措施,将有效降低IPv4地址消耗的速度,IPv4耗尽的时间将有所推迟。
10.3 我国电信运营商的IP地址资源策略
根据RIR(Regional Internet Registry,区域性互联网注册机构)公布的IP地址分配策略和从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了解的情况,RIR对于合理的IP地址申请是不拒绝的,只要申请者能够提供相关的材料,如网络拓扑图、设备数量等。当IP地址空间的使用量超过80%时,还可以继续申请。IP地址紧张是相对的,主要是现在审批比较严格,需要非常充分的材料。
我国目前现有的IPv4地址远不能满足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随着数据网络的大发展,网民人数将大幅增加,对IP地址有极其迫切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信运营商应采取的IP地址策略如下:
1) 基本上使用公有地址资源。但是需积极申请公有地址资源,电信运营商应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应及时迅速向APNIC等组织申请网络发展所需要的IP地址资源。
2) 采用严格的措施,提高对公有地址资源的有效使用。
3) 接入网部分,适当使用代理服务器,减少公有地址需要,同时可提供一定的安全增值服务。
10.4 IP地址规划的建议策略
依据IP地址分配策略和IP地址资源现状, IP地址详细规划建议采用公有IP地址+保留地址混合的方式。
除家庭用户外,全部需要IP地址的地方均分配公有地址,家庭用户通过DHCP或其它地址分配方法分配全省网唯一的私有保留地址。该方案仅家庭用户访问出省流量的情况需要地址翻译(地址转换比取定20:1),其它任何情况均不需要进行地址翻译。
该方式优点如下:
* 将地址需求量最大部分的家庭用户采用全省唯一的保留地址,较大地节省了公有IP地址需求量;
* 地址转换的简洁性。
具体分配策略如下:
* 公有地址分配对象:路由器(包括用户端)、交换机、控制应用层服务器以及大企业客户的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网络设备互联端口等;
* 保留地址分配对象:仅家庭用户设备和终端;
* 公有地址的范围:从省网的预留地址中分配;
* 保留地址的范围:虽然在理论上可以任意使用10、192.168、172.16-31网段,建议使用10网段。
11、网络QoS基础架构
宽带网络按照电信网商业模型进行建设提供全业务解决方案,其关键特性要求为提供全业务的基本的QoS保证。
11.1业务质量保证的核心思路
业务的质量要求本质上为如下基本参数:误码、时延、抖动和漂移。在目前的网络技术条件下,这些参数指标的达到主要取决于业务端到端带宽的保证;换句话来讲,只要保证了业务需要的端到端带宽,业务的质量自然得到全面的保证。
依据业务模型(带宽、带宽汇聚比、业务分布和流向),通过全网接入层、媒体层、支撑平台层和控制应用层按需进行严格的带宽规划和监控,来实现每种业务端到端的带宽保证。
11.2端到端带宽保证的架构
11.2.1接入层带宽保证策略
接入层采用专线/准专线接入,保证每个用户的相互完全隔离、带宽监测和控制。依据业务模型,每等效宽带终端需要带宽256kb/s,接入层带宽极限比模型取定1:10。接入层业务流向为纯汇聚流向,接入层中的节点按照其汇聚的接入用户数,按照业务模型进行相应的节点带宽规划。
接入层正因为业务流向的纯星型汇聚流向,用户的带宽监测和控制可以在接入层星型结构任一层节点设备处进行监测和控制一次即可。
接入层用户的带宽监测和控制点有三处可以选择:1)汇聚节点PE设备处;2)PE设备远端模块设备或BRAS设备处;3)用户终端处。
如汇聚层建设策略分析,需要PE设备支持庞大的用户接入带宽的监测和控制功能。这是目前大部分PE设备所不支持的。
采用远端模块设备或BRAS设备进行用户的接入带宽以及心跳连接的监测和控制,是目前的主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存在需要较大的增加接入层设备投资、改进或增加业务特性较慢和远端模块设备或BRAS设备处成为网络瓶颈等不足。
采用统一客户端方式,在用户终端处进行用户接入带宽以及心跳连接的监测和控制。这种方式将不需要增加接入层设备投资和改进或增加业务特性快速的优点。
11.2.2媒体层带宽保证策略
媒体层采用MPLS VPN业务子网来保证各种业务的带宽保证。依据每种业务的业务模型、业务流向和布局,进行相应的MPLS VPN业务子网搭建。
在网络建设初期,媒体层采用MPLS L3 VPN+diffserv 模型。媒体层为MPLS VPN业务子网提供分类服务和基于分类的资源预留。这种方式仅支持分类服务,仅可支持6-8个业务子网。在相同业务质量级别下的不同业务拥有不同的业务模型、流向、分布和突发特性等关键的业务特性时,这种方式是没有办法进一步进行这两个业务需要的媒体层资源的隔离和合理分配。但是,因为业务子网的建设和增加是逐步的,这种方式在网络初期,是可以满足需求的。最终目标是提供MPLS VPN+MPLS TE模型。媒体层为MPLS VPN业务子网提供基于LSP的资源预留、资源管理和控制。MPLS技术在保证QoS方面的重要战略意义,见《研究报告的诠释》中的第九节。
11.2.3控制应用层带宽保证策略
控制应用层不同的应用服务器通过控制应用层内的PE设备归属于不同的VPN业务子网。依靠支撑平台层的内部网络平台保证从该PE设备到具体应用服务器的带宽保证、监测和控制。具体的业务应用服务器进行其内部相应的接入用户数量和资源的监测和控制。
12、网络安全的基本措施
网络安全问题是基于IP技术构建网络的薄弱环节之一,为系统解决好这些问题,电信级的宽带网络应该有全面深入的网络安全规划。从建设角度,目前宜采用的基本措施如下:
1) 网络应端到端进行全面隔离、带宽规划、监测和控制
接入层应基于用户进行严格隔离,媒体层应基于业务子网以MPLS VPN进行严格隔离,控制应用层应基于服务器进行严格隔离; 在全面隔离的基础上,应采用各种技术端到端按需进行带宽的规划、监测和控制。
这是网络整体安全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的互联网正因为没有进行端到端全面隔离、带宽规划、监测和控制,而具有极大的网络安全隐患。
2)应建设完善的认证鉴权系统
认证鉴权作为网络实现可运营可管理的核心技术措施之一,其方式/方案的完善性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从业务需求角度分析,完善的认证鉴权方式应具备如下特征: 认证鉴权和地址分配(包括NAT转换)的紧密结合;认证鉴权和业务选择的紧密结合;认证鉴权和资源控制的紧密结合; 满足用户业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较完善的用户接入控制和用户安全;部署灵活,大容量和稳定。
目前的认证鉴权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电信网络建设迫切需要完善的认证鉴权方案。在这方面,应尽快完善认证鉴权的研究和实现。
3) 应建立全网的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
应从接入、网络、操作系统、用户管理、应用层和数据层多层次纵深来保护资源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减少威胁和薄弱点,从而提供全网安全性。
4)应采用统一客户端方式
基于统一的客户端程序进行用户接入的认证鉴权、带宽监测和控制、业务选择、非法用户限制、流量统计和必要的历史记录收集。其中的业务选择控制、非法用户控制、流量统计和必要的历史记录收集将对网络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5) 应建设业务应用监控系统
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综合业务,有着各种各样的质量要求及其行为特征,全面监测这些不同业务应用在网络上的真实表现及其特征是一切维护管理改进的“根本依据所在”。缺乏这些业务应用的第一手资料,再强有力的技术控制手段都将无用武之地。业务应用和SLA的监控平台将系统监测全网的业务类型、流量、流向以及其它业务特征,设置必要的告警门限,对异常事件进行快速告警、跟踪和锁定。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应的控制工作。

六、技术发展路标和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1、统一客户端
1.1 统一客户端的本质和重要意义
统一客户端的本质是将网络的接入控制功能、资源控制功能和安全防护等功能从传统的网络设备处解脱出来,分布式放置于用户端。
其相对原有的在网络设备处控制,重要意义在于:
1) 将极大地降低网络设备对接入控制功能、带宽控制功能、安全防护功能的要求,有效节约网络投资,提高网络性价比;
2) 纯软件的解决方案,新的业务特性、功能特性的加入和完善将异常迅速和没有成本代价;而原有方式,将面临着设备新功能特性、业务特性增加缓慢和设备升级换代的大量投资。
通过提供统一认证、统一用户控制、统一带宽管理、统一增值业务应用推广和统一业务选择。
1.2 主要业务特性
1) 统一接入认证
用户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接入宽带网,都可以使用同样的客户端,而无须分别为采用PPPoE、DHCP+Web/Client、802.1X安装不同的客户端,有利于提高用户忠诚度,扩大运营商品牌影响力。
2) 统一带宽管理
统一客户端在客户端进行带宽控制和管理,与采用何种方式接入没有关系,而且并不要求服务器端一定要支持带宽控制,降低服务器端档次要求,有效节约运营商投资,提高性价比。
3)统一增值业务应用推广
可以通过统一客户端软件作为统一的门户实现多种增值业务,而不必考虑其是通过哪种认证方式接入宽带网,快速提高增值业务的推广面,使ISP、ICP可以专注于各种增值业务的开发和推广,使得增值业务更为丰富灵活。
4)统一业务选择
统一客户端采用IP POOL方式,为不同业务分配不同IP POOL,客户只需在客户端选择所需业务,便可通过统一认证接入不同的业务子网,而不需单独部署SSG以进行业务选择及其业务选择判断。
5)统一用户控制
基于统一客户端程序进行用户的统一监测和控制:非法用户限制、合法用户保护、心跳连接监控、流量统计和必要的历史记录收集(如用户上网操作记录)等。
2、 MPLS TE
在网络建设初期,媒体层采用MPLS L3 VPN+diffserv 模型。在宽带接入网部分限制用户的接入带宽。媒体层为MPLS VPN业务子网提供分类服务和基于分类的资源预留。这种方式仅支持分类服务,可支持6-8个业务子网。在相同业务质量级别下的不同业务拥有不同的业务模型、流向、分布和突发特性等关键的业务特性时,这种方式无法进一步进行两个业务的媒体层资源的隔离和合理分配。但是,因为业务子网的建设和增加是逐步的,这种方式在网络初期,是可以满足需求的。最终目标是提供MPLS VPN+MPLS TE模型。媒体层为MPLS VPN业务子网或企业专网提供基于LSP的资源预留。
区分服务的逻辑矛盾:金牌、银牌、铜牌服务;只能解决不同服务级别的资源争抢问题,无法解决相同服务级别要求的资源争抢问题,最终将导致金牌不金、银牌不银。
MPLS TE的技术策略:仅启用其基本功能,启用基于LSP的显示路由确定和资源预留。
3、内容认证计费分析
3.1 需求分析
目前,随着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统一的IP网络已成为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在ISP、ICP和用户之间形成三方共赢的有效的运营模式,其关键在于利用ISP的电信级业务平台、客户渠道和收费机制为ICP提供完善的业务开展流程、准确的计费服务和代收费服务,帮助ICP从繁琐的后台业务中摆脱出来,专心致力于制作吸引用户的应用内容。ICP可以通过ISP的电信平台管理自己的内容信息,管理用户和收集用户使用资料,扩大用户规模,增强其满意度,并从扩大的消费中获得收益。而同时ISP可以通过提供平台服务和代收费渠道获得分成。
因此应用内容计费是宽带网络成熟发展的必然需要,它的发展将给ICP带来盈利的基础,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巨大商机,将是今后宽带网络计费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成熟的宽带网络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开展多种业务的机遇和手段,同时也面向ICP提供了崭新的运营方式。电信运营商本着为用户提供最完善周到的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建设应用计费平台,充分满足ICP在应用内容计费方面的需求,以充分满足各类运营商拓展市场的需求,并加强ICP在宽带网络业务上的竞争优势。
3.2 应用认证计费平台功能
为满足运营开展的需求,整个应用内容计费系统具备如下业务功能:

系统通过一个平台完成上述功能,覆盖了从最开始的业务受理一直到最后的帐务处理的整个电信业务开展流程。系统在一个平台内提供的功能保证了如下特点的实现:
一点接入:用户只需具备电信运营商的账户身份,便可以统一身份接入本平台,同时拥有宽带接入和应用内容消费的权限。享受平台提供的各种应用。
一点认证:系统提供单点登录和单点退出功能,用户只需在平台登录一次,即可访问平台合作的各个ICP的各种应用而无需二次认证。系统后台完成用户状态维护和授权计费等功能。
一点付费:用户只需向电信运营商付费,便可消费合作ICP的内容,方便了用户付费渠道,简化了消费流程。
一点服务:用户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统一门户页面,可以针对平台范围内的服务实现单点管理,包括帐务、历史、定购、转账、支付等功能全部可集中管理。
一点管理:ICP管理员只需登录平台,便可管理内容计费相关功能,无需面向第三方系统提供商,由电信运营商提供周到的服务。
一点结算:ICP只需和电信运营商签订协议,通过电信运营商收取用户消费,并和电信运营商结算分成,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
详细分析见附件三:宽带接入认证和内容认证技术分析。
4、 宽带业务体系平台的基础支撑协议——SIP
在宽带网络业务中,不存在单一的“杀手业务”,受控管理的开放系统、灵活的计费策略、多样化的业务选择和由需求驱动的业务,才是主宰未来的杀手。在未来,关键业务是建立在开放平台上的由众多内容提供商支持的个性化多媒体服务,而SIP协议的出现,使这种新型业务平台的出现成为可能。
4.1 SIP的优势
与原有的协议相比,SIP具有以下优势:
1)基于公开的Internet IETF标准,与HTTP协议类似,易与Internet兼容;
2) 可充分利用Internet开发工具和人员资源;
3) 可与Voice XML、JSP、J2EE等结合,快速开发增值业务;
4) 支持多媒体应用,如语音、视频、图像、音频、文字、数据等业务;
5) 可将语音、视频、Presence、短消息、Web浏览、定位信息、Push、文件共享等业务结合起来,在语音、数据业务结合和互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6) 与接入无关,可跨越任何媒体和设备实现呼叫控制,支持丰富的媒体格式,可动态增/删媒体流;
7) 支持灵活的业务创建模式,甚至终端用户可通过CPL进行简单业务的创建;
8) 支持智能特性向业务和终端侧发展,减轻网络负担,方便业务开展;
9) 具有Presence、Fork特性,支持许多协议不能支持的新业务;
10) 业务网络和承载网络分离,两者可独立发展;
11) 业务网络可以融合现有的固网和移动网业务;
12) 协议简单,具有公认的扩展潜力;
13) 可方便地与SOAP融合,支持Web Service开发模式。
4.2 SIP在业界的认同程度
在现阶段,SIP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
1) 标准组织
NGN论坛、3GPP、3GPP2等标准组织已确定SIP为多媒体会话标准,CDMA、NGN、WCDMA核心网将走向融合和统一。
2) 制造商
业界纷纷推出基于SIP的多媒体解决方案,包括电信设备厂商(Nortel、Ericsson、Huawei)、数据通信厂商(Cisco)以及软件厂商(Microsoft)。
3) 运营商
基于SIP的NGN Voice方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各大运营商普遍接受,美洲运营商招标建设基于SIP的NGN Voice网络,Embratel认同基于SIP的VoIP解决方案,日本宽带运营商的VoIP网关设备均基于SIP。
4) 软件厂商
固定和移动终端操作系统Win XP、Win CE、Symbian宣布支持SIP,企业办公系统Notes、Exchange、GroupWise支持基于SIP协议与包括电信运营商在内的第三方互通通信与状态信息。
综上所述,基于SIP协议的多媒体业务平台是宽带网络的主流业务平台。
5、新业务价值链的粘结剂——Parlay
为了在完整的多媒体综合业务产业价值链中实现开放的业务,开放API接口是网络演进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5.1 开放API的需求
基于网络发展的细分和结构,传统的电信网络在向宽带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对整个业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随着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起浮兴衰,更多的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意识到,与其它产业一样,通信网络业务也必须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才能使下一代网络区别于PSTN,得到快速发展,而产业价值链的形成需要网络运营商和设备商的共同推动。当前,宽带业务发展的困惑不在于网络业务需求的匮乏,而在于业务需求不能被用户很好地发现、支持和获得,网络运营商作为宽带网络业务价值链的核心,在拉动价值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有的这一切都昭示着,为了在完整的宽带网络产业价值链中实现开放的业务,开放API接口是宽带网络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5.2 Parlay技术和组织的优势
1) 编程语言广泛适用
Parlay的高层采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定义了很好的API定义,并采用IDL进行描述。
2) 应用与网络的无关性
Parlay API规定了应用层/服务网络(Application Layer/Service Network)和核心网络(Core Network)之间的接口,应用可以逻辑地部署在服务网络,并独立于物理核心网络或用户接入网络,这就意味着通过Parlay API,可以将那些对网络具有依赖性的应用转化到与网络无关性的层次。
3) 标准支持
Parlay获得了广泛的标准组织的支持,ITU、ETSI、OMG、ISC都引用或直接使用了该标准,与Parlay等同的标准OSA是3GPP的开放API标准,3GPP2正在考虑采用Parlay作为API标准,我国电信行业的Parlay标准也即将发布。
4) 运营支持
Parlay获得了诸多运营商的青睐,包括AT&T、BT、FT、南非电信、土耳其电信。
5) 厂商支持
Parlay获得许多电信或IT设备厂商的支持,包括Alcatel、Ericsson、Fujitsu、Huawei、IBM、Lucent、Microsoft。
6) 第三方支持
在国际上,已获得大量的独立第三方软件商的支持,包括AePONA、Appium、HSS、Telcordia等;在国内,目前也正处于发展状态,正贤公司开始支持基于华为Parlay网关的开发,IBM(中国)公司也签约了相应的业务集成商。
5.3 丰富的业务能力
我国行业标准Parlay草案对该协议的能力进行了如下描述:
“PARLAY API是一个标准的接口,它能使第三方通过该接口利用运营商的基础网络,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如统一消息业务、基于位置的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等,这些业务的逻辑部分位于应用服务器。”
通过Parlay提供的第三方业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通信类业务
包括点击拨号、VoIP、点击传真、可视通话、会议电话,以及与位置相关的紧急呼叫业务和路边助手业务等。
2) 消息类业务
包括统一消息、短消息、语音信箱、E-Mail、多媒体消息、聊天等。
3) 信息类业务
包括新闻、体育、旅游、金融、天气、黄页、票务等信息的查询、订制和通知等,以及基于位置的人员跟踪、寻找朋友等。
4) 支付类业务
包括电子商务、移动银行、网上支付、即时售/订票、收费浏览等。
5) 娱乐类业务
包括游戏、彩票、谜语、教育、广告等。
这些业务既相对独立,又可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查询信息时,可以根据相应的信息进行支付类业务,而各种娱乐节目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消息方式来表现,如短消息或Email,将娱乐与消息业务结合起来。
6. 网络QoS、可运营和可管理基本架构的描述
网络QoS、可运营和可管理特性由 QoS、安全、可网管、认证鉴权计费、资源监控和业务监控等特性组成。
QoS特性:参见第五章第11节的描述;
网络安全特性:参见第五章第12节的描述;
可网管特性:由接入层的网络管理系统、媒体层的网络管理系统和业务/SP/用户的综合管理系统组成;
认证鉴权计费特性:由接入的认证鉴权计费和基于内容的认证鉴权计费功能组成,同时需要与OSS系统和营帐系统的紧密结合;
网络资源监控特性:由接入带宽资源的监控、媒体层资源的监控、IP地址资源的监控、应用服务器对本身资源的监控、业务感知的监测控制功能等组成,同时需要与控制应用层形成资源请求和请求是否许可的上下层级的关系;
业务监控:由综合业务的应用和SLA的监控功能和控制应用服务器对本身业务的监控两部分组成。
这些功能特性要求中,目前的IP网络均存在大大小小的不足,迫切需要加快研究和改进。

七、 宽带网络市场营销策略

1、总体策略
宽带业务提供的是多媒体综合业务,业务需要多样性、综合性和个性化。宽带数据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为:
1) 全业务、高质量和不低价
全业务指提供移动电话、SMS、MMS、LBS、多媒体会谈、流媒体、网络游戏、UMS和手机支付等几乎所有业务;
高质量体现在:提供各种业务需要的QoS保证、网络安全保证和OAM的高效;
不低价:指不以低价格竞争策略来吸引用户。
2)建立“行业客户”的营销体系,采用“行业客户”代理运作模式:寻找与行业客户关系密切的合作单位,甚至行业客户本身,进行该类行业客户的业务需求分析、资费政策建议和市场营销。
3) 以全面的综合业务提供能力和业务的创新体验来吸引用户。
4) 与传统话音业务进行业务套餐捆绑,使用灵活和倾斜的业务套餐资费政策,将传统话音用户转化为宽带数据业务用户;将传统话音业务收入转化为宽带业务收入。
2、细分客户、定制业务
2.1 行业客户
行业客户主要包括政府机关、各种企事业单位。他们对宽带的基本业务需求集中在专线业务和视讯业务。
专线业务:专线上网业务、VPN业务;
视讯业务:IP电话、电话会议、视频电话、视频会议;
此外,增值业务是根据行业用户的行业特性和办公流程的要求,为企业定制的特定业务。主要分为:
基于专线业务的增值业务:VPDN业务;基于视讯业务的增值业务:远程教育等;
与无线业务结合的增值业务:无线资源为其提供统一消息服务(UMS)和邮件服务,如会议通知、备忘录通知、小区广播、车辆审批等增值业务,从而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无线办公流程管理。
在以上共性基础上,应针对不同行业用户,定制不同的业务和业务套餐。
2.2 虚拟运营商
类似CPN运营商、酒店、机场、校园或网吧等客户,他们借助运营商的资源和服务器向其客户提供各种电信服务。这些运营商的基本特征是拥有用户驻地网、接入网或特定的用户使用场所,并且拥有最终用户且由其负责发展用户,他们缺少的是城域网和骨干网络资源。
可以为这些虚拟运营商提供这些业务或服务:
接入业务:专线接入、无线接入,如Wireless LAN;
视讯业务:如向医院提供视频系统进行远程医疗等;
代管理服务:代认证、代计费、结算和代收费等。
2.3个人用户
1)统一客户端服务方式
正如上述互联网中心提供的用户行为数据的统计,个人用户对互联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获得信息、交流和娱乐等方面。在个人用户宽带业务发展方面,运营商应借鉴MSN、Yahoo和AOL,将关键内容业务打包,通过统一客户端集成使用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业务。
MSN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之一,拥有2亿注册用户。MSN的主体业务大体包括:MSN home:浏览、Search:搜索引擎、Shopping:在线购物、Messenger:及时消息、Money:个人财务管理、Mail:个人邮箱、People & Chat:交友聊天、Music:Mp3音乐下载在线播放等。这些业务被统一集成在MSN品牌下,以整体打包方式通过门户与客户端(MSN Explorer和MSN Messenger)将互联网内容展现和推送给用户。此外,MSN还将这些内容业务与宽窄带接入业务结合统一销售给客户。
2) 业务内容
作为目前宽带业务数量最多的用户群,个人用户有着最丰富的应用业务需求。移动运营商可以为个人用户提供多种接入业务和内容应用业务。
接入业务:LAN接入、WLAN接入;
内容应用业务:WEB浏览、MAIL、在线购物、VOD、在线游戏、即时通信、广告业务、视频交流和在线教育等。
3、发展合作方,构筑全程价值链
为了构建新的价值链和实现价值链整体的效益最大化,形成整个宽带业务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电信运营商在继续提供好网络连接和支撑平台服务的同时,有必要利用自身优势在内容服务提供商、接入网提供商和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纽带,既发挥电信运营商在用户群、信誉度和基础平台上的优势,又发挥内容服务商、接入网提供商反应灵活和应用开发上的优势,带动整个价值链的运转。
3.1内容提供商
内容应用部分可借鉴“移动梦网”合作模式,进行内容收费分成,积极吸引ICP们进行内容提供和降低宽带网络运营商在控制应用层投资及其投资风险。
3.2 接入网提供商
接入层部分借鉴“成都泰龙”模式,大力吸引和扶植民营资本进行接入网建设、维护和管理,按照基本接入业务收费分成;将迅速扩大用户接入数量和极大地降低运营商网络接入层的用户投资及其投资风险。
3.3 终端用户
用户端部分使用统一客户端,通过提供统一认证、统一用户控制、统一带宽管理、统一增值业务应用推广和统一业务选择等诸多业务特性来吸引终端客户。
3.4 市场营销部分
建立“行业客户”的垂直业务集成能力和营销体系,为不同行业和类型的用户进行不同的业务需求分析、解决方案提供(开发、集成和捆绑等手段)、资费政策确定和市场营销。在这部分,宜采用“行业客户”代理运作模式:寻找与行业客户关系密切的合作单位,甚至行业客户本身,进行该类行业客户的业务需求分析、资费政策建议和市场营销。对应的宽带网络运营商需做好业务需求分析的确定、解决方案的系统提供和资费政策确定。
4. 服务方式
4.1行业用户
1) 提供基本宽带接入业务与视讯业务(视频会议+IP电话);
2) 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增值业务,为行业用户定制全套的通信业务方案。
4.2个人用户
1) 集成多种关键应用内容业务到统一的品牌下整体打包向个人用户;
2) 接入业务与应用业务捆绑销售,通过应用业务促进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
3) 统一客户端作为个人用户使用业务的工具对于宽带业务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上述两种业务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对于用户:统一客户端可以极大地方便用户的使用,通过诸如信息导航、服务导航等方式可以增强用户的互联网访问体验;可以集成各种应用,如即时消息、视讯业务、聊天等,便于用户统一使用;可以促进用户利用统一ID使用各种业务。
对于运营商:统一客户端可以集成运营商的接入业务和内容应用业务。用户一旦使用客户端接入,运营商的内容即可推送到用户处。并且通过这些丰富的应用来促进接入业务的收入。统一客户端是运营商门户的延伸,与运营商的门户配合可以更有效地宣传运营商的品牌。
4.3虚拟运营商
根据虚拟ISP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协议,将电信运营商和虚拟ISP的运营管理模式分为自维方式、共维方式和代维方式。
1) 自维方式
虚拟ISP拥有自己的认证计费服务,独立地对自己的用户进行认证和计费帐务处理。而虚拟ISP与运营商之间通过协商决定各自的分帐方式(主要指线路租用费用)。
用户认证计费数据只限于本地,完全与运营商隔离,虚拟ISP和运营商之间通过租用专线的方式进行收费和结帐。在这种模式下,虚拟ISP独立维护自己用户的数据,自行制定资费政策。适用于虚拟ISP与电信运营商之间采用租用专线和端口的情况。虚拟ISP应该有自己的网络维护人员和小区机房进行运维管理。

2) 共维方式
用户认证计费数据通过运营商的计费系统转发,虚拟ISP和电信运营商分别对用户话单进行计费。该模式适用IP Hotel等多种业务。
在这种模式下,用户的认证和计费数据以“用户名@域名”的方式首先传送给电信运营商的AAA认证计费系统。电信运营商根据域名的不同认知该用户属于哪一个虚拟ISP,从而漫游转发信息,由虚拟ISP的 AAA SERVER 进行本地认证和计费。而电信运行商将所有带同一后缀域名的作为一个集团用户,对该集团用户进行计费。这样虚拟ISP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计费结算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专线收费,又可以根据该虚拟ISP集团的总共数据量进行流量、时长等综合方式的计费结算。
这种模式下,虚拟ISP的具体用户资料还是保留在本地,由虚拟ISP自行维护,并对其用户进行计费和运营管理。而电信运营商将所有虚拟ISP的用户作为一个集团用户进行统一计费结算。

3)代维方式
代维方式是指电信运营商向虚拟ISP提供全套的网络端口、带宽、用户的认证、计费等一系列业务运营计费功能。该模式适用IP Hotel、网吧等多种业务。
* 虚拟ISP向电信运营商申请注册,请求提供虚拟ISP业务,并与电信运营商约定结算和分帐政策。
* 电信运营商受理虚拟ISP的注册请求,登记虚拟ISP的联系方式、申请接入的端口数等信息,授予虚拟ISP管理员权限,并分配虚拟ISP端口和特服号。
* 动态修改ISP认证系统的配置,增加虚拟ISP使用的特服号、域名、接入端口数等信息,并使配置生效。确保虚拟ISP的用户可以通过电信运营商的认证系统上网。
* 经过授权的虚拟ISP的管理员可以制定自己的计费策略,受理用户注册请求,将用户注册到电信运营商的系统中。
* 经过注册的用户可以通过电信运营商认证系统上网认证,并由ISP的计费系统对用户的上网记录进行采集,按照虚拟ISP管理员制定的计费模式对用户的上网记录进行计费。并由电信运营商统一出帐,将帐单发放给虚拟ISP的管理员,由虚拟ISP发放给用户。
* 电信运营商将根据每个虚拟ISP的客户的费用向虚拟ISP收取费用,收取方式由电信运营商和虚拟ISP事先达成协议,目前常见方式是按比例抽成。

4.4 ICP合作运营方式
1) 运营商认证计费收费
由运营商系统提供认证、计费和代收费服务,ICP负责提供应用服务内容。这是运营商提供的最主要的ICP合作方式。此种方式下,运营商拥有所有用户的基本信息,并能够处理用户的行为信息(原始清单、计费清单、帐单),同时ICP需要通过该业务平台发布所有的业务,最后运营商系统代ICP向用户收取费用。
在这种方式下,客户的发展由运营商完成,ICP提供内容来吸引客户,从而帮助运营商发展客户,并从运营商处获得部分用户使用费用。
2)运营商认证收费ICP计费
ICP已有计费系统,运营商系统根据ICP的计费结果,提供代收费服务。同时运营商系统提供认证和SSO服务,ICP负责提供应用服务内容。此种方式下,运营商掌握用户的基本信息和基本用户行为信息(原始清单),ICP处理用户行为信息(原始清单、计费清单、帐单),ICP通过该业务平台发布所有的业务,最后ICP将用户的帐单交付运营商,并由运营商代其向用户收取费用。
这种方式与上种方式基本相同,ICP不负责发展客户,它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用户使用服务的情况。
3)ICP认证运营商计费
ICP已有认证系统,希望能够对访问它的用户进行认证。运营商系统可以接受ICP认证数据,为ICP自认证用户提供SSO服务。同时运营商系统提供计费和收费服务。此种方式下,ICP拥有客户基本资料,ICP需要通过运营商业务平台发布业务,用户行为信息(原始清单、计费清单、帐单)由运营商系统处理。
这种方式下,ICP已拥有用户并且通过发卡方式发展用户。从ICP角度,它希望利用运营商自有的内容和服务或其合作者的内容和服务为它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运营商角度,它希望将ICP的用户吸纳成为自己的用户。
4)ICP认证计费
ICP已有认证和计费系统,希望能够对访问它的用户进行认证和计费。运营商系统以接受ICP认证数据和计费结果,并为ICP自认证用户提供SSO服务和代收费服务。此种方式下,ICP掌握用户的基本信息和用户行为信息(原始清单、计费清单、帐单),ICP需要通过该业务平台发布业务,最后运营商代ICP向用户收取费用。
这种方式与上种方式基本相同,只是ICP希望自己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用户使用服务的情况。

八. 风险分析

1、技术风险
本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策略和技术方案,均是立足于可实现,有现实较成熟产品支持的基础上,是针对目前网络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和技术方向。因此,项目具有的技术风险较小。
2、市场风险
2006年底全国将达到等效宽带终端6064 万台,这个市场规模的预测是有较严谨的客观依据,总体市场风险较小。但是作为任何一个电信运营商2006年底市场占有率的目标,是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竞争对手的对应措施,而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
降低市场风险的根本思路为:对生态环境的控制和对合作者的让利;以运营商为核心,形成对整个价值链的有力控制,让利不让权。
主要举措如下:
2.1 内容应用部分
内容应用部分借鉴“移动梦网”合作模式,进行内容收费分成,将极大地吸引ICP们进行内容提供和降低运营商的控制应用层投资及其投资风险。
2.2 接入层部分
接入层部分借鉴“成都泰龙”模式,大力吸引和扶植民营资本进行接入网建设、维护和管理,按照基本接入业务收费分成;将迅速扩大用户接入数量和极大地降低运营商网络接入层的用户投资及其投资风险。
2.3 用户部分
个人用户部分使用统一客户端,通过提供统一认证、统一用户控制、统一带宽管理、统一增值业务应用推广和统一业务选择等诸多业务特性来粘粘个人客户。
2.4 营销部分
1) 建立“行业客户”的垂直业务集成能力和营销体系,为不同行业和类型的用户进行不同的业务需求分析、解决方案提供(开发、集成和捆绑等手段)、资费政策确定和市场营销。在这部分,宜采用“行业客户”代理运作模式:寻找与行业客户关系密切的合作单位,甚至行业客户本身,进行该类行业客户的业务需求分析、资费政策建议和市场营销。对应的运营商需作好业务需求分析的确定、解决方案的系统提供和资费政策确定。
2) 采用虚拟运营商的策略,将某些业务的营销和销售委托给虚拟运营商,将极大地降低业务市场开拓初期的巨大风险,同时极大地促进业务的开展和发展。
2.5 价格策略
这些业务应与传统手机业务进行业务套餐捆绑,使用灵活和倾斜的业务套餐资费政策,将传统手机用户转化为宽带数据业务用户;将传统话音业务收入转化为宽带业务收入。这不失为在目前市场大环境下的一个良好的价格策略。
2.6 终端市场的培育策略
通过提供PTT业务和安防业务等实用的业务,辅助以较低的终端增加价格,促使用户大量使用支持GPRS、GPS和Wi-Fi手机(或终端)。这是整个业务市场放量的基础。
2.7 战略联盟
通过战略联盟控制全社会的核心信息资源:与政府部门、广电部门和教育部门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和利用他们所具有的信息资源。
3、投资风险
支撑平台层和媒体层建设,初期搭框架(易平稳扩容)和适度容量,然后按需进行容量扩容,来提高投资效益和降低投资风险。
接入层采用研究报告中的接入POP点选择策略,完全按需进行建设,可极大地提高接入层的投资效益和降低投资风险。
控制应用层采用小步快跑加狼群策略进行建设。不建大而全的项目,而快速建设一系列小而精的项目,积极尝试和演进。在业务体系架构的指导下,一系列小而精的项目将逐渐构成群体效应,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有效避免控制应用层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