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中国建筑业

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编委会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编 写 说 明

   

2003年4年,为筹备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研讨会,建设部决定由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牵头为会议编撰《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并拟定了《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编委会组织方案。同月,编委会投入工作。

 

由于时间紧迫,编委会确定了在现有的行业改革和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报告的编写方法。因此,除了组织少数同志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专门的写作之外,编委会调集了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论文、报告,并设计和展开了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现有报告即是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可以说,报告的内容是全行业多年研究、探索、实践的结果,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及众多关心行业发展的同志的作品汇聚。报告末附上了报告参考文献,由于参考文献浩繁,可能还有间接引用的成果未能列入。在此,我们对于所有的作者表示深深谢意。

 

由于时间紧、资料不会、缺乏研究基础及成果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报告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报告中所引用的案例,也不能够保证是全行业最优秀精彩的,在行业、地区、企业类型的覆盖上也难以求全。欢迎行业内外对报告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对于观点有误的地方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以帮助我们将报告做得更臻完善。

 

 

 

 

编委会

二OO三年十一月
《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编委会

 

总顾问:郑一军

顾问:齐  骥    张青林    徐义屏

编委会主任:金德钧

编委会副主任:王素卿    李秉仁    肖家保

编委会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士昭    丁  浩    丁洁民    马自强    韦忠信    王子宗    王  宁

王立平    王有为    王早生    王金森    田世宇    田  威    白玉渊

刘廷彦    刘  灿    刘洪涛    吕华祥    吴之乃    曲俊义    杜  波

余  波    郑春源    陆红星    陈英松    李友才    李怡厚    宠宝根

赵如龙    易  军    周子范    张兴野    张秀丽    张  桦    洪  波

袁湘江    胡绍学    顾宝和    徐  波    曹估裕    彭向峰    翁玉耀

葛  黎

编写统筹组

徐  波    万建一    修  璐    李德全    高笑霜    申月红    王果英

赵宏彦    李燕鹏    沙凯逊    陈起俊    徐晓冬    方天培    文群高

李进峰    鞠小华    王家善    张秀东

编撰分工:

第一章:沙凯逊  陈起俊

第二章:高笑霜

第三章:高笑霜

第四章:李德全

第五章:王果英

责任编写单位: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单位:《建筑经济》杂志社

 

 


目    录

 

第一章  成就与问题:中国建筑业改革展现状

一、本报告的研究范围

(一)国际主流的建筑业概念

(二)我国建筑业的一般概念

(三)本报告中建筑业的概念

二、建筑业及相关产业改革与发展成就

(一)建筑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二)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三)产业结构实现不断优化

(四)技术进步实现稳步提高

(五)新的建设体制初步形成

三、建筑业及相关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收益水平低下

(二)资金运作能力不强

(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

(四)转机建制尚未到位

(五)国际建筑市场占有率过低

(六)建筑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七)建设管理体制仍需改革

第二章  机与挑战:中国建筑业市场形势预测

一、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发展

(一)建筑业发挥着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

(二)建筑业发展与宏观经济

(三)投资服务需求对建筑业的影响

二、建筑场前景展望

(一)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增长阶段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四)西部开发战略开拓新的广阔领域

(五)公用事业改革推动建筑业产业升级

(六)加入世贸组织带来崭新发展机遇

三、建筑市场环境变化

(一)新的思想观念和战略思维

(二)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改革趋向

(三)市场服务需求的巨大变化

(四)建筑交易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

(五)日趋严峻的国内外竞争挑战

第三章  产业经济性:中国建筑业结构调整战略

一、中国建筑业产业结构的经济性分析

(一)建筑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经济性

(二)建筑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三)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分析

(四)建筑业产业布局结构特点

(五)建筑业产业人力资源结构状况

二、中国建筑业产结构调整的趋势

(一)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产业结构模式

(二)中国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方向

三、中国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

(一)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加快建筑企业兼并重组

(三)加强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

(四)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

(五)抓住“走出去”的战略机遇

第四章  企业竞争力:中国建筑业结构调整目标

一、准确把握结构调整定位

(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实践

二、积极塑造企业关键竞争要素

(一)依靠技术构造独特优势

(二)增强融资能力占领国际市场

(三)实施市场战略扩大经营领域

(四)注重信誉品牌树立企业形象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活经营机制

(六)改革用人机制获取发展后劲

(七)推行科学管理确保质量效益

三、优化竞争要素,重组价值链

(一)价值链重组的作用

(二)取得企业竞争优势的路径

(三)整合集团优势,强化经营功能

(四)虚拟企业在建筑业的发展

(五)企业重组内外部资源的实践

第五章  引导与服务:结构调整中的政府与行业协会

一、放松规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减少行政审批,放宽准入限制

(二)打破市场封锁,开放建筑市场

(三)依法加强监管,强化清出机制

(四)区分投资来源,分开管理方式

二、建立机制,培育和规范市场环境

(一)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

(二)改革造价管理,修订收费标准

(三)建设信用体系,推行风险制度

三、加强服务,引导建筑业结构调整

(一)推行总承包和项目管理

(二)引导建筑业运用信息技术

(三)支持建筑业开拓海外市场

(四)推动建筑业企业的重组

四、增强自律,突出行业协会的作用

(一)行业协会的概念和性质

(二)建筑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三)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运作情况

(四)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不足之处

(五)行业协会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章  成就与问题:中国建筑业改革发展现状

把握建筑业的基本现状,是研究中国建筑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加快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建筑业的概念往往反映人们对建筑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深层认识,因此本章首先就建筑业的概念进行了剖析,确立了本报告的研究范围。随后介绍了中国建筑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概括了当前产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其后各章研究建筑业改革发展问题依据的事实基础和出发点

一、本报告的研究范围

(一)国际主流的建筑业概念

对建筑业概念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建筑业本身的目标和范围,还涉及到建筑业与其它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和《中心产品分类》(CPC, 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等体系和标准中,可以发现狭义建筑业广义建筑业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关于建筑服务贸易的分类,可以进一步了解建筑产品和建筑服务的联系与区别。按照传统的统计分类,建筑业主要包括建筑产品的生产(即施工)活动,因而是狭义的建筑业;广义的建筑业则涵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的服务内容,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等,这反映了建筑业真实的经济活动空间(Seaden and Manseau, 2001)。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存在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个是以前苏联为首的原经互会成员国采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另一个是以欧美等国家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MPS的核算范围是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该体系把服务活动排除在生产领域以外,影响了对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的完整性。在联合国1984年颁布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中,物质生产领域包括8个国民经济部门,建筑业是其中的第二个部门:

(1)工业

(2)建筑业

(3)农业

(4)林业

(5)运输业

(6)邮电业

(7)商业、物资供应和采购

(8)其它物质生产部门

A 农业、狩猎与林业

 

B 渔业

 

C 采矿

 

D 制造

 

E 电力、煤气与供水

 

F 45 建筑

451施工场地的准备

452 房屋、土木工程

455 带有操作人员的施工或拆除设备的租赁

G 批发与零售;汽车、摩托车及个人家庭物品的修理

 

H 旅店与餐饮

 

I 运输、仓储和通信

 

J 金融中介

 

K 房地产、租赁与商业活动

 

L 公共管理与国防、强制性社会安全

 

M 教育

 

N 健康与社会工作

 

O 其它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活动

 

P 雇佣人员的私人经济

 

Q 超范围的组织与实体

 

表1-1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SNA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核算范围,使社会生产、分配、使用各环节紧密衔接,从而形成全面、完整、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是根据产品的同质性原则进行的部门分类。如表1-1所示,联合国1989年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 3)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7大类,建筑业是其中的第6大类,从具体内容来看,这里的建筑所涉及的只是建筑施工的内容,因而是狭义的。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http://unstats.un.org

3.中心产品分类法

如表1-2所示,联合国1997年颁布的《中心产品分类》(CPC, Version 1.0)把产品分为10大类;这里的产品包括各种服务在内。建筑与建筑服务被列在第5大类。此外,在其它大类中也包含了许多与建筑业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在表中均用黑体字表示)。显然,与建筑业有关的产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大大超出表1-1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中狭义建筑业所涉及的内容。广义建筑业就是涵盖了所有与建筑产品及服务有关内容的建筑业。

 

0 农业、林业和渔业产品

 

 

 

1 矿产品;电力、燃气和水

 

 

 

2 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品、服装和皮革

 

 

 

3 除金属制品、机械与设备之外的其它可移动的商品

 

 

 

4 金属制品、机械与设备

 

 

 

5 无形资产;土地;建筑;建筑服务

53 建筑

531 房屋

5311 住宅建筑

5312 非住宅建筑

532 土木工程

5321 公路、铁路

5322 桥梁、隧道

5323 港口、大坝、航道、水利及供水工程

5324 长距离管道、通讯及电力电缆

5325 地方管道及电缆

5326 矿业及工业厂房

5327 户外运动及娱乐设施

5328 其它土木工程

54 建筑服务

541 房屋的一般施工服务

 

542土木工程的一般施工服务

543 施工场地的准备

544 预制构件的组装

545 特殊工种的施工服务

546安装工程服务

547建筑装修服务

548 带有操作人员的施工或拆除设备的租赁服务

6 销售服务;旅店;餐饮服务;公用设施的销售服务

 

 

 

7 金融及相关服务;房地产服务;租赁服务

72 房地产服务

721针对自有或租赁房地产的服务

 

722基于收费或合同的房地产服务

73 不带操作人员的租赁(干租)服务

731机械设备的干租服务

8 商业和生产服务

83 其它专业与科技服务

831 咨询与管理服务

8311 管理咨询服务

832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服务

8321 建筑设计服务

8322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服务

833 工程服务

8331 综合工程服务

8332 建设项目管理服务

8333 工程咨询与初步设计服务

8334 工程设计服务

8335 施工安装阶段的工程服务

9 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94 污水与废物处理,卫生与其他环境服务

941 污水处理服务

 

942 废物处理服务

943 卫生设施服务

1-2  中心产品分类(CPC)中与建筑业有关的内容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http://unstats.un.org

 

4.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建筑服务贸易的分类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建筑服务贸易主要包含在WTO协议基本结构中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之中。GATS第一条对服务贸易的定义是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这一定义将服务贸易按提供方式分为四种形式:

l         跨界提供:由一个成员境内向另一个成员境内提供的服务。在这种形式下,服务提供者和被提供者分别在本国境内,并不移动过境。所以,这种服务提供方式,往往要借助于远程通讯手段,或者就是远程通讯服务本身。例如,国际电话通讯服务,设计方案等

l         过境消费:在一个成员境内向任何其它成员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在这种服务提供形式下,服务的被提供者,也就是消费者跨过国境进入提供者所在的国家或地区接受服务。出国旅游、出国留学实际上都是接受的这种服务提供方式。

l         商业存在:通过一个成员的商业实体在任何其它成员境内的存在而提供的服务。这种商业实体或商业存在,实际上就是外商投资企业。其企业形式可以采取独立的法人形式,也可以仅仅是一个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在这里,服务的提供是以直接投资为基础的,其提供涉及到资本和专业人士的跨国流动。外资银行提供的服务就属于这种形式。

l         自然人的流动:由一个成员在任何其它成员境内的个人提供的服务。这种形式涉及到提供者作为自然人的跨国流动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它不涉及投资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种提供方式的定义并不是服务贸易分部门的划分。事实上,许多服务贸易部门,都可能同时具有以上几种提供方式。

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目录,将服务贸易分为12个类别。每个部门又分为若干个分部门,共计155个分部门[2]。表1—3中列出的与建筑业有关的服务(均用黑体字表示)只是表1—2中心产品分类(CPC)中与建筑业有关的内容的一部分。将表1—2与表1—3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产品与建筑服务的联系与区别。

1 商业服务

A 专业服务

d 建筑设计服务*

e工程设计服务*

f 综合工程服务*

g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服务*

D房地产服务

a 针对自有或租赁房地产的服务*

b 基于收费或合同的房地产服务*

E不带操作人员的租赁(干租)服务

d 机械设备的干租服务*

F 其它专业服务

c 管理咨询服务*

d 与管理咨询相关的服务*

n 设备保养与修理*

o 建筑物清洁服务*

2 通讯服务

 

 

3 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

A房屋的一般施工服务*

 

B土木工程的一般施工服务*

 

C安装与装配服务*

 

D建筑装修服务*

 

E 其它*

 

4 销售服务

 

 

5 教育服务

 

 

6 环境服务

A 污水处理服务*

 

B 废物处理服务*

 

C 卫生设施及类似的服务*

 

D 其它环境保护服务*

 

7 金融服务

 

 

8 健康及社会服务

 

 

9 旅游及相关服务

 

 

10 娱乐、文化及体育服务

 

 

11 运输服务

 

 

12 其它服务

 

 

资料来源:马红,金香梅(2002),世界建筑业管理惯例与中国建筑业应对WTO的对策

注:表中*部分是与建筑有关的内容

1-3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部门分类中与建筑业有关的内容

 

5.国际上建筑业概念的最新变化以英国为例[3]

如前所述,现代建筑业既属于经济范畴,又属于历史范畴。英国是最早形成现代建筑业的国家,建筑业概念在英国的演变历程很具有代表性。在英国,建筑业传统的定义是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的生产、运营、维护、更新和处置这样一个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过程(Lorch, 2003)。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建筑业所涉及的对象与内容在变化,人们对建筑业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有人提出,建筑业的任务是创造建成环境,增进绩效和福利,给社会带来增值(adding value to societySaxon, 2002[4]。在英国,人们正在就是否存在建筑业这样一个实体的问题展开争论。有人甚至认为,建筑业已裂变为若干个不同的行业,因而不复存在。这些行业包括:

l          建筑材料、建筑构件的制造与供应

l          大中型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l          大型基础设施与土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l          小型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l          大中型建筑的运行与维护

l          小型建筑的运行与维护

l          房地产的买卖与评估

对建筑业认识的变化导致了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1995年以前,英国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是环境部(D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1995年环境部更名为环境、交通与区域部(DETR,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and the Regions)。2001年,政府对建筑业管理的主要职能由DETR转移到贸易与工业部(DTI,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英国政府越来越感到,应该用管理其它行业相类似的办法来管理建筑业。第二,社会公众越来越感到,为了减少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应该由一个政府部门而不是由多个政府部门来管理和协调建筑业和建成环境两方面问题。最近,有关建成环境、城市改造、住房与规划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又从DETR转移到副首相办公室(ODPM,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以上这些变动对英国建筑业所产生的影响与结果如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二)我国建筑业的一般概念

1997年版《辞海》对建筑业的定义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主要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生产活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建造房屋和构筑物,并安装机器设备。建筑安装工程主要由建筑安装企业承担进行,也可由建设单位(即工程所有者)自行组织力量进行。建筑安装企业的总体称建筑工业,是建筑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业的生产活动包括建筑工业和自营建设单位的建筑活动以及有关的勘察设计工作。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的《建筑经济》分册,建筑业的范畴包括从事建筑产品生产(包括勘察、设计、建筑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施工及安装)、维修和管理的机构以及有关的教学、咨询、科研、行业组织等机构。与《辞海》的定义相比,这个定义的范围要宽泛得多。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标准产业分类法中,建筑业被划定在第二产业的范围之内,属于狭义建筑业的范畴。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向MPSSNA(国民账户体系)两种体系并存的混合体系转变;第二次转变是从混合体系向SNA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对原有体系的突破和改进。从1993年起,根据联合国1968SNA的标准,并采纳了部分1993SNA的标准,对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重大修改,探索建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版本。该体系把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三大产业划分为15类,建筑业被列入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1)农业

第二产业:

2)工业

3)建筑业

第三产业:

4)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服务业

5)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

6)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7)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8)金融、保险业

9)房地产业

10)社会服务业

11)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12)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13)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4)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15)其它事业

2.标准产业分类法

1994年,我国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GB4754-84)作了修订。修订后的行业分为16行业门类、88行业大类、352行业中类和847行业小类。建筑业是其中的第5个门类。根据该修订意见,建筑业由勘察设计业、建筑安装业和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及咨询业3个大类组成。

2002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按照国际通行的经济活动同质性原则,对1994年标准中与该原则不相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经过调整与修改后的新标准共有20个行业门类,95个行业大类,396个行业中类和913个行业小类。增减相抵后,比1994年的标准新增加了4个门类、3个大类、28个中类、67个小类,基本上能够反映我国目前的行业结构状况。

2002年的新标准与1994标准相比有了很大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范了标准名称;二是进一步打破了部门管理界限;三是重点加强了第三产业的分类,新增了大量服务业方面的活动类别;四是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新标准的每一个行业小类全部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 3)的最细一层分类建立了对应关系,通过软件可使我国的新标准直接转换到国际标准。

国家统计局于20035月颁布了新制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并将从当年的统计年报开始按新的划分方法进行有关统计。此次划分规定是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如表1-4所示,经过调整后,共有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8个。该标准把建筑业划为第二产业,建筑业的范围比94年的标准还要窄,显然是狭义建筑业该标准把工程管理服务、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管理等相关服务列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门类的专门技术服务业大类中。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统计,而不是为了行业管理。

 

三次产业分类类别

门    类

大    类

第一产业

A 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B 采矿业

 

C制造业

 

D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47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48 建筑安装业

49建筑装饰业

50其他建筑业

第三产业

F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H 批发和零售业

 

I 住宿和餐饮业

 

J金融业

 

K房地产业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P教育

 

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S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T 国际组织

 

1-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47542002)中有关建筑业的内容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4754—2002注释》,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

(三)本报告中建筑业的概念

1、狭义建筑业广义建筑业的联系与区别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内容之一,狭义建筑业概念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建筑企业的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不受狭义建筑业概念的限制。联合国颁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把建筑业划分为第二产业。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经过调整,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兼容,基本上能够反映我国目前的行业结构状况。上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行业分类中的建筑业是按照产品的同质性原则进行划分的,目的在于进行统计分析,而不是为了限制企业活动及作为政府行业管理的依据。统计分析与企业活动和行业管理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历史的经验证明,在考虑企业发展、行业发展、行业定位和行业管理时采用狭义建筑业的概念,会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束缚。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时均采用了狭义建筑业的概念,而在行业管理中均采用了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广义建筑业涵盖了建筑产品以及与建筑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所有的服务活动,同时涉及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容。不能因为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分析时,建筑业被划归为第二产业,就简单地认为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也不能因为在WTO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包含了建筑服务贸易的内容,就简单地认为建筑业属于第三产业。

2、正确理解和把握国际上建筑业概念的变化趋势

实际上在建筑业发展研究过程中,广义建筑业的概念正在得到普遍采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甚至在广义建筑业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超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面前,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空前的冲击,国际建筑业的视野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从注重建筑产品本身价值转向注重社会价值,体现出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

l         从注重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即施工过程)转向注重建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体现出成本观的根本性转变;

l         从注重物质生产转向注重对人的尊重以及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

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是根本性的,上面所说的转变必将导致建筑业内涵的改变。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对建筑业的再思考和再评价,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建筑业重新定位的过程。新的行业定位必将对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筑市场的格局以及建筑交易的制度安排产生深远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3、关于本报告采用的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概念

本报告的建筑业的概念是指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相当上述广义建筑业的概念,但不包括建筑培训和建材生产;本报告在单独使用建筑业概念时也主要指广义建筑业。而之所以用建筑业及相关产业来定义本报告建筑业的概念,主要是由于:第一,无论从观念还是从实际的管理体制上,我国确实尚未形成真正的广义建筑业的概念。第二,为了有利于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使研究成果更具指导力和前瞻性,报告尽量采用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和视角展开研究,但限于长期体制因素的影响和报告研究时间的限制,因此不少方面,尤其是在材料和数据利用上并没有达到足够的广义建筑业应当包括的范畴。第三,尽管如此,本报告仍然坚持广义建筑业的思考方式,力图使本报告对当前条件下的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只有在广义建筑业的范畴内才能真正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1.工程勘察设计业

(1)标准产业分类中的界定

工程勘察设计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是指建筑施工前的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也包括与工程勘察、设计无法分开的工程测量活动。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的分类,工程勘察设计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行业门类的组成内容,如表1—5所示。工程勘察设计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水利及水电工程的勘察设计;

港口工程的勘察设计;

铁路工程的勘察设计;

道路、隧道、桥梁工程的勘察设计;

矿山工程的勘察设计;

火力发电厂工程的勘察设计;

工业生产和工艺流程工程的勘察设计;

油田及海洋石油工程的勘察设计;

管道、线路工程的勘察设计;

房屋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

室内装饰工程设计;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

其他工程的勘察设计。

但是,不包括:独立的工程测量活动(列入测绘服务)和工程筹备、咨询、监理等管理活动(列入工程管理服务)。

 

1—5

国民经济行业中有关工程勘察设计、工程监理业的内容

三产业

    类

    类

小类

 

 

M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75 研究与试验发展

 

 

76专业技术服务业

 

761 气象服务

 

762 地震服务

 

763 海洋服务

 

764 测绘服务

 

765 技术检测

 

766 环境监测

 

 

 

767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

7671工程管理服务

7672工程勘察设计

7673规划管理

769其他专业技术服务

 

77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78 地质勘查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4754—2002,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

(2)国际工程咨询惯例

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在国际上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自从19世纪下半叶起,经过规范化发展,工程咨询业已经形成为一个独立的、规模很大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专业领域宽、业务范围大、行业法规完善、发展相当成熟。由于工程咨询在建筑市场中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工业发达国家,“大建筑业”的概念把工程咨询这个交叉行业纳入建筑业的思考范围,这有利于建筑业的发展。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工程咨询的发展程度,基本上代表了其建筑业的管理水平。

一般认为,向业主提供工程策划、勘测、设计、项目管理及施工监理等全过程服务的业务统称为工程咨询或工程顾问。按照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业主/与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解释,咨询工程师(咨询公司)的业务范围贯穿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包括:投资前阶段的规划研究、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为项目投资决策服务;准备阶段的工程勘察、工程设计、造价咨询、招标评标咨询,为工程建设的准备服务;实施阶段的设备材料采购咨询、合同管理咨询、施工监理、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咨询、竣工验收咨询,为控制工程的进度、费用、质量和生产准备服务;总结阶段的后评价等。其中,工程设计等属于工程咨询中的技术咨询,项目管理等属于管理咨询。如图1—1所示。

 

1—1

工程咨询工作内容

 

 

 

       

 

             

 

     

                                                 

 

                                                  

                                                 ······

 

 

按照WTO规定服务贸易分类,与工程咨询有关、我国做出具体承诺的有:8660 有关管理咨询的服务;867  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包括8671 建筑服务(咨询和设计前期的建筑服务,建筑设计服务,合同管理服务,建筑设计和合同管理的组合服务,其他建筑服务),8672工程服务(顾问和咨询工程服务,基础和建筑物结构建设的工程设计服务,建筑物设备和电气安装的工程设计服务,土木工程建设的工程设计,工业流程和工业生产的工程设计服务,工程设计服务,建设和安装阶段的其他工程服务,其他工程服务),8673综合工程服务(运输基础设施交钥匙项目综合工程服务,上下水工程交钥匙项目的综合工程和项目管理服务,交钥匙制造项目建设的综合工程服务,其他交钥匙项目的综合工程服务),8674城市规划和绿化建设服务(城市规划服务,绿化建设服务),8675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咨询服务(地质、地球物理和其他科学勘察服务,地下勘查服务,地面测量服务,地图制作服务)。

可见,国际上定义的工程咨询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对象非常广泛,而且还在发展。设计企业在建筑业市场中承担不同的服务,它们的地位角色、资质要求、责权利、风险程度也是不同的:

l         设计企业承担咨询设计,不属于业主和承包商的合同一方,而是以自己的技术、信誉、客观性、公正性,与业主签订合同,受业主的委托,承担约定的服务,按规定的标准收取酬金。也可以作为分承包商,与承包商或总承包商签订合同,提供咨询设计服务。设计企业也可以为贷款方,包括贷款银行、国际金融、援助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贷款项目,作为独立工程师提供咨询服务。

l         设计企业承担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服务PM或项目管理承包PMC),是以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受业主委托,与业主签订合同(不直接与总承包企业或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按合同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或服务。

l         设计企业承担工程总承包,则是以自己的技术经济实力,作为承包商,通过投标竞争,与业主签订合同,也可以分包给若干个分包商,承担风险和经济责任,获取利润。

3)行业管理发展中的概念

我国的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勘察设计行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或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改体后形成的各类企业,小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组建的企业。其中包括规模不等的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工程公司、设计事务所、设计集团、勘察研究院、岩土工程公司等。行业协会目前有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咨询协会、国际工程咨询协会等,也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各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单位的改革正在进行中,但在体制和管理上尚无改变上述分割状态的迹象,其分类一时也难于与国际惯例完全相衔接。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在建设部三定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的概念。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9]101号文件中提出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尽快形成为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提供技术性、管理性服务的咨询设计服务体系”,要“积极开展可行性研究、规划选址、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施工监理、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等业务”。

可见,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发展目标,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是为工程项目的决策与实施提供规划、选址、可行性研究、融资和招标投标咨询、造价咨询、工程勘察、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和投产后咨询等,为固定资产投资全过程提供技术性、管理性服务的智力密集型服务行业。它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效实施,关系到工程建设决策和实施的水平、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勘察设计单位已经逐步突破功能单一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了上述内容。有的设计单位还按国际通行模式创建成为国际型工程公司,开展了工程总承包业务。勘察单位普遍拓展到岩土工程领域。行业管理也相应扩大到了上述各个方面。

2.建设工程监理业

(1)我国标准产业分类中的界定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的分类,如表1—5所示,建设工程监理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行业门类的组成内容7671 工程管理服务是指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工程筹建、计划、造价、资金、预算、场地、招标、咨询、监理等服务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工程筹建机构;

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招标及代理;

工程造价咨询;

工程技术咨询;

工程预算、审计;

工程监理;

工程担保;

工程质量监督、检查;

工程及建筑物质量评估;

其他工程管理服务。

(2)发展中的建设工程监理

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业自1988年开始试行,5年后逐步展开,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作出规定,国家推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至今已有十几年。我国推行的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作用上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程咨询中为业主方提供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相似,但有很大区别。见图1—1所示。在国际上,从工程咨询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看,总的趋势是向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发展。

我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对建设工程监理都专设了一章,《合同法》对此也有专门的条款规定,确定了建设工程监理的法律地位。建设部依据上述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先后颁发了《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建设部第86号令)、《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02号令)、《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许多地方也相继颁布了工程监理的地方法规、规章。建设工程监理法律法规体系框架的基本建立,规范、推动了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现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管理制度中一项必要的制度,被全社会所认同和接受。

按照《建筑法》的规定,建设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承担其项目管理工作,并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控的专业化服务活动。工程监理企业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施监督。建设工程监理行业是我国建筑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方(业主方、承包方、监理方),作为市场中一个特殊的主体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按照1988年在我国建立工程监理制度的初衷以及今后适应市场经济和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工程监理的范围、内容等都应当更宽一些,监理企业可以向项目管理公司等过渡,以进一步推动工程监理业的健康发展。

(3)与国外监理实践的比较

以英国为例,对英国的“Project Management”一词,如果简单的把它翻译成项目管理几个字就不能表达出它真实的含义,即使是工程项目管理也不对。在英国建筑工程领域,对“Project Management”的正确理解应是业主的项目管理。这就是说,英国的“Project Management”与我们的建设监理从性质、工作内容以及代表谁的利益来看应是等同的。所不同的是,建设监理强调的是社会机构代表业主的利益进行的项目管理,而“Project Management”强调的是业主的项目管理(它可以由业主自身或委托社会机构进行)。为便于大家对国外做法的理解,下面介绍英国的情况时使用了监理二字。

从机构来看,英国从事监理的机构涉及到的不少,主要的有:

l         专职的监理单位(如英国的BOVIS

l         设计单位(如英国的ARUP

l           其它咨询单位(比较多的是测量师事务所,如英国的GLEEDS)能从事业主项目管理的承包商(如英国的MACE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从事监理的单位有不同的类型,但实践中反映出如下趋势:

l           无论何种性质的单位,专职的建筑管理人员在监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l         在一些以技术咨询为主的机构里,往往专门设有监理部(如GLEEDS中的监理部);

l         英国的一些测量师行在实施监理中擅长于投资控制和合同管理;

l         英国的承包商也为业主提供监理服务,但大多在施工阶段(通常采用的CM方式)

从个人来看,英国政府并未对实施监理的人员或机构予以限制。英国专职的监理机构并不多。从事监理的专业人员来看,由于业主对项目管理的要求不同,因而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有所不同,但目前主要涉及到以下专业人员:

l         项目管理者(如英国皇家建造师学会会员,CIOB

l         建筑师(如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RIBA

l         工程师(如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ICE

l         测量师(如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会员,RICS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并不能简单地说明谁都可以从事业主的项目管理。英国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私人投资的项目所占比例很高,而政府并未对谁能代表这类项目的业主的利益从事项目管理活动作出规定,决定权在于业主自己,即由市场来决定。而形成如今这样的多方面专业人士参与的格局的主要原因如下:

l         传统方式中施工阶段建筑师、工程师的作用。应该说,对于规模小而简

单的项目,这些技术型的建筑类专业人才是可以胜任的。

l         社会的需求导致了专职的业主项目管理人员的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巨大而技术复杂,业主需要通过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来确保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精通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为业主提供服务。

l         社会对业主项目管理的迫切需求使得不同专业人士不断拓宽自己的业务

范围,加强管理技能的提高,以力图从事监理活动。

l         从发展的趋势看,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专职项目管理人员产生,另一方

面是一部分技术性专业人才逐渐感到需要补充管理技能从而逐渐发展成为能够胜任项目管理工作的建筑管理人才。

(四)正确理解和把握狭义建筑业广义建筑业的联系与区别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内容之一,狭义建筑业概念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建筑企业的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不受狭义建筑业概念的限制。联合国颁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把建筑业划分为第二产业。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经过调整,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兼容,基本上能够反映我国目前的行业结构状况。上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行业分类中的建筑业是按照产品的同质性原则进行划分的,目的在于进行统计分析,而不是为了限制企业活动及作为政府行业管理的依据。统计分析与企业活动和行业管理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历史的经验证明,在考虑企业发展、行业发展、行业定位和行业管理时采用狭义建筑业的概念,会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束缚。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时均采用了狭义建筑业的概念,而在行业管理中均采用了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广义建筑业涵盖了建筑产品以及与建筑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所有的服务活动,同时涉及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容。不能因为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分析时,建筑业被划归为第二产业,就简单地认为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也不能因为在WTO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包含了建筑服务贸易的内容,就简单地认为建筑业属于第三产业。

1.正确理解和把握国际上建筑业概念的变化趋势

在工业发达国家,建筑业概念正在发生变化,并出现了超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面前,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空前的冲击,国际建筑业的视野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从注重建筑产品本身价值转向注重社会价值,体现出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

l         从注重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即施工过程)转向注重建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体现出成本观的根本性转变;

l         从注重物质生产转向注重对人的尊重以及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

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是根本性的,上面所说的转变必将导致建筑业内涵的改变。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对建筑业的再思考和再评价,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建筑业重新定位的过程。新的行业定位必将对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筑市场的格局以及建筑交易的制度安排产生深远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2.正确理解和把握建筑业的内涵,建立和完善行业发展平台

一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既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也要有合适的内部条件。如图1—2所示,在建筑业的发展平台上,业主、设计单位、承包商、供应商、监理单位、物业管理单位围绕着建筑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建成环境的维护和管理,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的发展平台本身又是建立在五大支柱之上,受三大调控力量的支配。其中任何一个支柱或调控力量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建筑业的发展。五大支柱包括:

l         自然资源支柱,建筑业的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制约;反过来,建成环境对自然资源又产生重大影响。

l         人力资源支柱,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一线劳动力的素质。

l         技术支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业对技术水平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对行业现代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l         资本支柱,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对行业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l         制度支柱,从性质来看,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从内容来看,制度可分为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三大调控力量包括:

l         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调控机制。

l         看得见的手,即政府调控机制。

第三只手,即包括咨询机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在内的民间组织的调节机制。

1—2

建筑业发展平台

 

 


 

 

 

 

 

 

 

综上所述,建筑业的内涵不仅在于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于建筑市场和建筑交易制度。离开了建筑业赖以生存的五大支柱和三大调控力量,就不可能正确把握建筑业的内涵。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市场调控机制和民间组织的调节机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技术进步和制度建设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充分和全面地协调好五大支柱的作用,合理运用三大调控力量,规范平台上各个角色的行为。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业才能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适应加入WTO之后的新形势,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要求,为社会提供好的建筑产品和建成环境,发挥支柱产业应有的作用。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对全球建筑市场的跨地区分析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份额的变化趋势一般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形曲线:在欠发达国家(LDC, less developed country)阶段呈上升趋势,在新兴工业化国家(NIC,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y)阶段达到高峰,进入工业发达国家(AIC, advanced industrialized country)阶段后又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在NIC阶段,建筑业最能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随着从NIC阶段向AIC阶段的过渡,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就会下降。中国、墨西哥、阿根廷和埃及等国家被认为是NIC的典型代表(Crosthwaite, 2000)。如果说,在英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筑业在生命周期中已经渡过了它的成年阶段的话,那么,我国的建筑业正处在青少年的发展时期,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当前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国建筑业应该十分珍惜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建筑业及相关产业改革与发展成就[5]

(一)建筑业及相关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快速发展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表1-2所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提高,建筑业增加值平稳上升,扣除价格因素,2002年的增加值是1978年的9倍多,年均增长12%左右。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0年代的3%增加到2002年的6.68%。建筑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在各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始终大于1;建筑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2002年全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为3893万人,比解放之初的20万人增加了195倍,比1978年的854万人增加了4.6倍,2002年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数量的5.28%;建筑业利税总额增加明显,1992-2002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0%,建筑业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 份

固定资产

投资率

%

建筑业增加值

GDP的比重

%

建筑业

从业人数

(万人)

建筑业从业人数占

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

%

1981

19.76

4.26

1058

2.42

1982

23.24

4.17

1173

2.59

1983

24.10

4.56

1314

2.83

1984

25.56

4.42

1692

3.51

1985

28.37

4.66

2035

4.08

1986

30.59

5.15

2236

4.36

1987

31.70

5.57

2384

4.52

1988

31.84

5.43

2491

4.58

1989

26.08

4.70

2407

4.35

1990

24.35

4.63

2424

3.79

1991

25.88

4.70

2482

3.83

1992

30.33

5.31

2660

4.06

1993

37.74

6.60

3050

4.60

1994

36.15

6.41

3188

4.74

1995

34.23

6.53

3322

4.89

1996

33.84

6.67

3408

4.95

1997

33.49

6.46

3449

4.96

1998

35.78

6.63

3327

4.76

1999

24.58

6.67

3412

4.78

2000

37.59

6.58

3552

4.93

2001

39.82

6.55

3669

5.02

2002

40.61

6.68

3893

5.28

1-65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发展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建筑业十五2015年预测报告》及中国统计年鉴

与此同时,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工程建设监理等相关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少数大型设计单位已经改建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公司,有的工程勘察单位已经改建成为岩土工程公司、桩基公司、钻探公司。全国从事工程咨询的机构有3000余家,其中80%以上是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不少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从业人员30万人左右)。并已有300多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勘察设计质量稳步提高。自1979年开始实行技术经济责任制、企业化管理以来,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从生产经营模式、产权结构和内部机制三个方面不断地向前推进。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转发了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中央所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后 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由现行的事业性质改为科技型企业,与政府部门脱钩,单位的组织模式和所有制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职工持股、股份合作制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至今,90%的勘察设计院已经实施企业化改制

2002年,国工程勘察设计业从业人员76.13万人。有初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共60.62万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7.66万人,占28实行注册建筑师和注册结构工程师制度以来,截止2001年底,全国已有一级注册建筑师12814名,二级注册建筑师2万余名;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4529万名,二级注册工程结构师3万余名。初步建立了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框架。同时,开展了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的培训试点工作。

全国勘察设计单位完成了大量的勘察设计任务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九五期间,全行业共完成了10多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工程勘察设计任务营业收入1600亿元,年人均营业收入4万元;完成工程总承包合同额683亿元,国外工程合同额89亿元;上交营业税及附加约69亿元,所得税23亿元。2002年,设计完成初设投资额12172亿元,完成施工图投资额18663亿元,取得勘察设计营业收入931亿元,行业人均收入达12.23万元。从总体上看,工程勘察设计队伍的创新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消化吸收和开发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做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勘察设计成果。京九铁路、三峡工程、小浪底水电站、秦山核电站等一批工业、交通、能源、水利和城市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九五期间,共评选出优秀工程勘察、优秀工程设计等金奖129项、银奖247项、铜奖392项。勘察设计咨询单位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9年,全国勘察设计单位拥有微机总台数达到314845台,工程工作站9588台,小型机1002台。CAD出图率达到了87.24%。开发了一大批工程勘察、设计和项目管理软件,网络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勘察设计行业是国内计算机应用起步早、发展快、效益高的先进行业之一。

1988我国开展工程建设监理试点工作。十几年来,这项改革取得很大进展。目前,全国已有工程监理单位6300多家,其中甲级监理单位505家,级监理单位3800家,级监理单位1900监理从业人员约25万人,其中经过全国统一上岗前培训达10万余人,5.8万多人通过了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考试,4.6万多人成为了注册监理工程师。

工程建设试行监理制,在建设市场中培育了独立实行监管的第三方,打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程建设中二元模式,为完善建设市场主体奠定了基础。这是建设领域里一项重大改革,为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水平,从体制上提供了保障。

建设监理力量逐步壮大,为建设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九五期间,建设监理制进一步全面推行。截至2002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建设监理工作;实行监理的工程覆盖率全国约为68%,比1995年底的20%提高了48个百分点。实行工程监理工程投资额从19922398亿元增至199920316亿元,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实施工程监理工程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普遍得到了保证,如上海杨浦、南浦大桥工程实施建设监理,分项工程优良率达到98%。还有京津塘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首都、上海、广州新国际机场,岩滩、水口、隔河岩、二滩、小浪底、李家峡、亚龙湾等大型水电工程,茂名石化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建设项目都是比较典型名牌监理工程。九五期间,监理队伍管理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监理工作开始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增强

1.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突出持续稳定增

从数据来看,自19782002年,建筑业比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平均高出30个百分点,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中明确列出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四大产业中,建筑业指数仅低于工业;从就业人员来看,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对国民生产总值有重大影响的前十五个行业中,建筑业从业人员仅次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2002年底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已达3,893万人;建筑安装工程也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2002年为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499.91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占到26,578.89亿元,尚不包括与建筑具有相当关联的9,884.47亿元的设备、器具采购。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8年-2001年,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下同)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7.29%,建筑业总产值(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1.64%;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期增长速度(6.98%),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6.6%6.7%之间,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居第4位(在工业、农业、商贸业之后,交通运输通讯业之前)。建筑业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贡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由建筑业完成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占65%左右。19982001年,建成投产的各类基本建设项目共215724个,其中大型项目有京九铁路、内昆铁路、上海金茂大厦、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等;建成投产的各类更新改造项目达136601个;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2001年完成各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3778万平方米,较1998年年均递增8.45%。这些工程项目的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建筑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建筑业从业人数的增加,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特别是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贡献。1998年以来,全国建筑业的从业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6%,高于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同期增长速度(1.2%)。2002年底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3893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从业人数为2797万人;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为5.28%,北京、河北、江苏、山东等省、市达到7%以上。

2.经济效益明显增长,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

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建筑业增加值计算)由1998年的13350/人提高到2002年的19316/人,年均增长速度为9.68%;利税总额由1998年的41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97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3.6%;资产负债率由1998年的74.08%下降到2002年的62.04%;企业亏损面由1998年的21.1%下降到2001年的18.8%,企业亏损总额由1998年的782692万元下降到2000年的765188万元。

建筑业在贯彻中央关于走出去的战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与设计咨询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82001年对外新签合同额年均递增9.6%2001年达164.6亿元;对外完成营业额年均递增9.7%2001年达113.25亿美元。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公司逐步增加2000

3.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全国建筑业完成了一大批技术先进、工艺复杂、规模宏大的工业、交通、能源、水利、通讯、国防、城市基础设施和大型群体建筑工程的建设任务,其中一些工程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如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第一座装机容量为260万千瓦的商用核电机组,工程质量达到了国际上核电站反应堆设计的相应水平,部分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了发达国家为新建核电站制定的《用户要求文件》(URD)的要求再如上海金贸大厦,是一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化大楼,199866日,经美国伊利诺斯州工程协会评选,授予1998年最佳结构大奖;还有中国国贸中心二期工程,大量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材料、技术与工艺,主体结构施工创国内领先速度,并且从一期工程的国外总包、我方分包到二期的我方总包、外方分包,这中间的反差,代表了中国建筑业水平的提高。

工程质量水平稳中有升,特别是房屋建筑结构工程的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工程质量优良率稳定在30%以上。1998年以来,共有335项工程获得我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工程勘察和优秀工程设计。这些获奖工程和项目是我国工程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奠定了工程建设的技术基础。1998年以来是工程建设标准批准发布最多的一个时期,共批准发布国际标准82个,行业标准593项,地方标准360项,占现行标准总数的32%;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通过标准化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工程建设的技术进步,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确保安全提供了技术依托。

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并保持稳定。安全法规逐步健全,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明确了从企业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责任体系,同时通过专项治理,施工现场面貌明显改善,文明施工水平普遍提高。

(三)产业结构实现不断优化

1.建筑业所有制结构趋向多元

1998年以来,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建筑业企业个数及其在建筑业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城乡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数量及其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趋势是前所未有的。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1998年至2002年,国有企业个数分别为9218个、9148个、876782647536,在建筑业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2%19.3%18.3%18%15.8;非国有建筑业企业个数分别为36416个、38086个、387513762940284个,所占比重分别为79.8%80.7%81.7%82%84.2。近几年来,在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出现了大量的营建筑业企业;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还出现了许多营的设计、监理企业。

2.优化组织结构打破单一的资源配置方式

87年国家五部委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以来,各建筑企业积极推行强项目、减层次、精机关的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层、作业层分离,建立企业内部要素市场,初步建立了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一批集团型企业提升发展成为总承包类型的企业;二级企业通过精干削枝,走向智力密集型专业化企业;一批劳务企业应运而生。特别是实行企业资质管理以来,引导一批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中小企业做专做精。随着建筑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建筑市场准入制度)的不断完善,从事专业工程承包或劳务分包、规模不大、经营灵活、以专业技术特长取胜的专业化施工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正在大量产生。这类企业对建筑业生产方式向专业化施工、社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提高施工队伍素质和工程建设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对国有建筑企业安置下岗分流人员、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综合实力强的集团化企业更加注重发挥资本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资产重组或兼并收购其它企业,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工程总承包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目前已获得建设部颁发的特级工程总承包资质的107家大型建筑业企业,就是这类集团化企业的代表。

(四)技术进步实现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于1987年和1996年两次制定建筑技术政策,对建筑业科学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进行宏观指导。技术政策指出了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大力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于建筑科技发展与应用做出了预测,促进了我国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年份

建筑业动力装备率

(千瓦/人)

建筑业技术装备率

(元/人)

建筑业技术动力比

(元/千瓦)

1985

3.36

 

 

1986

3.43

 

 

1987

3.38

 

 

1988

3.42

 

 

1989

3.74

2341

625.94

1990

3.90

2467

632.56

1991

4.01

2572

641.40

1992

3.72

2719

730.91

1993

3.68

4105

1115.49

1994

3.95

3446

872.41

1995

4.02

4264

1060.70

1996

4.03

4154

1030.77

1997

4.12

4729

1147.82

1998

4.26

5127

1203.52

1999

4.5

5756

1279.11

2000

4.6

6304

1370.43

2001

4.9

7136

1456.33

2002

4.9

9675

1974.49

资料来源:《建筑业十五2015年预测报告》P49

注:建筑业技术装备率1989年以前无统计数据

1-76   建筑业动力装备率和技术装备率

1-6反映了建筑业劳动装备率和技术装备率自1985年至2002年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速度。

(五)新的建设体制初步形成

1999年,在建筑业二十年改革的基础上,建设部提出了新的建设体制和建筑业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框架,从十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即一是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从业资质、资格管理办法,建立严格规范的建设市场准入制度;二是改革对不同投资主体的工程按同一模式管理的办法,建立起严加规范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制度;三是改革传统的项目建设组织方式,建立完善的工程咨询设计监理制度;四是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建筑产品特点的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制度;五是改革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逐步建立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六是建立以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七是规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即有形建筑市场)的运作,建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八是加强建筑工人的职业培训,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九是加强行业协会、学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建设市场运行和管理中的作用;十是实行统分结合的建设管理体制,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市场尽快形成。这一思路和框架将建设体制和建筑业的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已经实施,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的改革也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工程担保保险的试点已在多个省市展开。到2002年底,初步形成了一个大市场、多功能、深层次、全方位底建设市场框架。

1.投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投资领域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运行进行一系列改革,整个投资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1—9所示,我国实体经济领域里已由单一的国家财政预算拨款为主转变成为国家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证券集资以及部门、地方和企业事业单位自筹等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格局 并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1—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资金来源分)          单位:亿元

国家预算内资金

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

自筹和其他资金

 

投资额

投资额

投资额

投资额

1990

393.03

8.7

885.45

19.6

284.61

6.3

2954.41

65.4

1991

380.43

6.8

1314.73

23.5

318.89

5.7

3580.44

64.0

1992

347.46

4.3

2214.03

27.4

468.66

5.8

5049.95

62.5

1993

483.67

3.7

3071.99

23.5

954.28

7.3

8562.36

65.5

1994

529.57

3.0

3997.64

22.4

1768.95

9.9

11530.96

64.7

1995

621.05

3.0

4198.73

20.5

2295.89

11.2

13409.19

65.3

1996

629.72

 

4576.53

 

2747.41

 

15465.35

 

 

625.88

2.7

4573.69

19.6

2746.60

11.8

15412.40

66.0

1997

696.74

2.8

4782.55

18.9

2683.89

10.6

17096.49

67.7

1998

1197.39

4.2

5542.89

19.3

2617.03

9.1

19359.61

67.4

1999

1852.14

6.2

5725.93

19.2

2006.78

6.7

20169.80

67.8

2000

2109.45

6.4

6727.27

20.3

1696.24

5.1

22577.14

68.2

2001

2546.42

6.7

7239.79

19.1

1730.73

4.6

26470.04

69.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

注:1996年()中的数据是由于当年统计口径变化而引起的。

 

21、建筑业和工程建设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19982002年,是我国建筑业发展史上出台法规数量最多、法规效力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出台的有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行政法规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部门规章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规定》、《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建筑市场稽查暂行办法》、《建设工程设计招投标管理办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筑业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暂行办法》、《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新近出台的法律、法规、规章,加上以往出台的有关法规,以及地方的有关地方法规和规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业和工程建设法规体系。为配合这些法规和规章的实施,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城镇建设、城市规划、水利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矿山工程等在内的十五部分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为加强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的监督、检查提供了技术依据,建筑市场运行有法可依的局面基本形成。

32、建筑市场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1998年以来,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建筑安装企业、勘察设计、工程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工程招标投标制度、质量监督制度、安全监督制度、工程监理制度、施工许可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工程竣工备案制度、不符合标准的新技术应用的审定制度和应用国外标准的备案制度等等。

4.3、建筑市场专项整治取得一定成效

依法查处了建筑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筑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针对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影响工程质量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一是查处不办理施工许可、不委托质量监督等违反建设秩序的问题;二是查处规避招标和搞假招标的问题;三是查处非法转包、分包、挂靠、无证和越级承包的问题;四是查处违反标准规定,尤其是违反强制性标准规定、降低工程质量和造成工程隐患的问题。通过查处治理,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5.4、加大了有形建筑市场的推进力度,开放、透明、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有形建筑市场作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建筑领域腐败现象的重要措施,列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000年工作要点》(中发[20001号)。目前全国96.7%地级以上城市已普遍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76%的有形建筑市场与政府管理部门实现了机构分设、职能分离、监督与服务分开,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管理运作进一步规范。在此基础上又将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有形建筑市场。目前已建立了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并与全国半数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城市实现了联网。信息网络的建成,逐步实现了网上信息公开和网上报名投标,提高了工程交易透明度,强化了建筑市场监管力度,这对防止腐败、保证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建筑业及相关产业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6]

(一)经济收益水平低下

中国建筑业从未脱离过低收益产业行列。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建筑业一直是微利行业,这种情况使得具有雄厚技术力量的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扩大了与国外同行业的差距。从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来,中国建筑业已经进行了多项改革,但不仅没有脱离低收益产业的行列,而且经济收益还继续不断地滑坡。直至近两年才有所好转。建筑业的收益水平较低的状况,不仅仅影响到它的产业地位,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它本身的成长发展。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尽快地改变,中国建筑业企业将不可能具备进入21世纪所需的竞争能力。

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相当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和的1.85倍,是美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4.5倍。然而,正常情况下中国建筑业的年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建筑业20%,其劳动生产率在九十年代总体上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在中国国内,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还不到工业及电力、煤气业的三分之一。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产业生命力及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最综合的指标。中国建筑业目前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说明它还是所有工业部门中劳动密集特征最明显的领域,说明它还不是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它的生产力要素及其结合的方式肯定存在着尚未解决的严重问题。

 

 

 

 

建筑类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情况是整个建筑业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在投资强劲、各类重大工程纷纷上马的情况下,建筑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持续下降。根据有关专业机构的统计,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毛利率一般在18%以上,净利率一般在9%以上,而建筑业板块的毛利率从2000年到2002年一直在11%左右徘徊,三年的净利率分别为2.68%1.39%1.67%2002年的净利率比2000年下降30%,还不及全社会平均水平的20%。在17家上市公司中,业绩略有增加的仅有4家,下降的则有10家,其中有3家亏损。从总体上看,建筑类上市公司目前的生存状态是令人担忧的(孙贤程,卜南,2003

(二)资金运作能力不强

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发展中资金注入先天不足,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投入企业的只是设备和办公设施,缺少流动资金。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基本上没有资本性投入,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了几十倍,流动资金却没有补充的来源。以中建总公司为例,1982年,中建总公司组建之初,年营业额12.5亿元,国家核拨的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不足2亿元。2002年,中建总公司年营业额达到619.6亿元,比1982年增长50多倍,但在此期间,国家对中建总公司的各种资本性投入(包括由拨改贷转为贷改投的流动资金和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不足4亿元。

企业自身几乎没有资本积累能力。一五时期,建筑业有2.5%的法定利润,1959年法定利润被取消。1958年至1973年,建筑施工企业实行经常费制度(即由国家财政拨给企业职工工资、管理费及各种津贴费用,企业没有追求经济效益的责任),中央施工企业没有利润。1973年起,经常费改为取费制度(即按照建筑安装工作量的一定比例收取工资和管理费),仍没有利润。1980年,恢复了一五时期实行的施工企业按照工程预算成本的2.5%计取法定利润的做法。自1988年起,施工企业技术装备费与法定利润合并为计划利润,利润率定为 7%,这一制度延续至今。但由于市场已经开放,竞争激烈,企业实际上根本拿不到计划利润率规定的取利水平。据调查显示如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中国机械工业安装总公司、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等我国骨干企业等下属的某些建筑企业,其某些下属企业实际产值利润率不足1%,企业无力进行资本积累。

愈演愈烈的拖欠、垫资、压价、让利、回扣之风,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以上几家总公司被拖欠三年以上的工程款达100.5亿,占净资产的25%据调查显示,2001年底,有24859家建筑业企业存在被拖欠工程款的情况,占全部建筑业企业的54.2%,拖欠款影响深度(期末被拖欠工程款与报告期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的的比值反映)大于50%的建筑业企业3850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的8.4%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得举债经营,大量依靠银行贷款维持施工生产。有的企业由于资金紧张,造成大量拖欠职工工资。长期以来,中央施工企业净资产中的非经营性资产的比例很高,变现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当前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随时都可能出现资金周转不动,企业无法经营的局面。

(三)技术管理水平不高

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依然不高,这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和进步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施工现场劳务作业人员学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上岗培训,据调查,经培训,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农民工,全国只有74万人,仅占从业乡村劳动力的3.1%,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7.8%;二是技术和管理人员偏少,企业管理较为落后。按2000年底3400多万人计,则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5.34%4.92%,这一比例低于制造业和采矿业水平,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筑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观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仅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略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缺少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四是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推广力度不大,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偏低,虽说建筑业动力装备率1989年的3.74千瓦/人发展到1998年的4.26千瓦/人,建筑业技术装备率1989年的2341/人发展到1998年的5127/人,但是与1998年同期建筑业年总产值10061.99亿元相比,技术装备水平极不相称,且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等行业;五是科研基金不足,没有形成企业的科研中心,技术开发缺乏后劲。第六,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尤其缺乏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客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缺乏驾驭市场的决策、应变能力。

(四)转机建制尚未到位

目前,建筑业总体规模过大,过度竞争持续。产业集中度过低,能够和国际一流承包商抗衡的实力强大、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建筑企业数量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专、新、特、精企业发展不充分,合理的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尚未形成;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的大型施工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有的企业仍过多地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痕迹,管理体制落后,运行机制不活,缺乏内部前进动力,加上企业冗员过多又难以精简,社会负担沉重、财务状况不佳;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建筑业还没有摆脱粗放管理的状态。

(五)国际建筑市场占有率过低 

行业的整体优势较弱,进入ENR排名前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的3434家中国内地企业,其国际市场营业额的总和只有4848亿美元,不及不及排名第一的美国柏克徳公司74亿美元国际承包营业额74亿美元国际承包营业额6565%。同时,在落实走出去战略问题上,扶持、配套政策滞后,不利于企业参加国际市场竞争。

(六)建筑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各类业主,尤其是国有投资业主行为不规范,严重干扰了生产秩序;行业保护、地方保护问题和盲目压价、拖欠工程款的问题依然严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与行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亟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另外,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方法和手段有待于改进。近几年来,国家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采用行政手段,组织全国性的建筑市场执法检查,有时历时数月,虽说对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此做法不可取。原因如下:一是容易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产生守法、依法办事是做给政府看的错觉,认为只要能够逃避检查或者蒙混过关就万事大吉,因此造成违法违规之事屡禁不止;二是容易产生对政府的过度依赖,错误认为建筑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是政府的事,只要与己无关,可以不闻不问;三是参加建筑市场执法检查人员的临时性、多部门性,存在着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水平高低不一,容易造成执法和监管力度的短暂性、间断性。

(七)建设管理体制仍需改革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全国统一建设市场的形成,也使行业结构调整空间受到限制,一些改革政策和措施难以顺利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改革滞后,建管不分的问题还未得到普遍解决。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存在认识上的困难,各类相关保险、担保业务的发展也有待时日。工程建设标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运行体系尚未建立。

 

返回


第二章  机遇与挑战:中国建筑业市场形势前景展望预测

 

本章对中国建筑业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展望,包括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各种利好因素、新的市场需求结构、新的需求方式以及建筑业面临的各种挑战。是研究建筑业宏观及微观战略选择的预备。为了更为深刻的把握未来建筑业市场趋势,了解报告对未来建筑业前景预测的逻辑思想,在本章的开始,介绍了建筑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一、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发展

(一)建筑业发挥着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型,建筑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来看,建筑业起到了一种至关重要的确定、优化、成型的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建筑业与投资商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更为广泛、灵活和复杂多样的相互选择、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商利用自己的专有资源、专业技术、专门技能和特有的管理,不仅向投资商提供质量、工期上的保证,而且还为其提高技术品质、缩短投资周期、降低工程成本乃至对其投资项目的前期策划立项和后期运营管理等不断深化的服务。比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规模贡献,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变化更为深刻,贡献也更为突出,是经济发展速度的最重要的支撑之一。

从数据来看,自19782002年,建筑业比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平均高出30个百分点,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中明确列出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四大产业中,建筑业指数仅低于工业;从就业人员来看,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对国民生产总值有重大影响的前十五个行业中,建筑业从业人员仅次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2002年底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已达3,893万人;建筑安装工程也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2002年为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499.91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占到26,578.89亿元,尚不包括与建筑具有相当关联的9,884.47亿元的设备、器具采购。

而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则变化更为深刻,贡献更为突出,发挥着一种至关重要的确定、优化、成型的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筑业主要作为行业的一种配属队伍存在,其作用就是配合投资建设完成指定任务,以规模和速度支撑为主要内容的话,那么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建筑业已经不再是特定行业或政府的配属队伍,他与投资商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更为广泛、灵活和复杂多样的相互选择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商利用自己的专有资源、专业技术、专门技能和特有的管理,以及不同的合作方式,不仅向投资商提供质量、工期上的保证,而且还为其提高技术品质、缩短投资周期、降低工程成本乃至对其投资项目的前期策划立项和后期运营管理等不断深化的服务。建筑业是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生产能力的必经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业从以往的被动执行者,越来越对这一过程的转化速度、转化质量、转化的经济性和先进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日益向这一过程的前延扩张延伸,对其它行业包括制造行业、服务行业、资本领域具有越来越强的参与能力。市场经济追求的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建筑业正是社会资源整合形成生产能力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过程的环节,以其与各行业的广泛和深刻的相关性,在有形的资源配置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还体现在其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每一个国民的日常的工作、生活品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建筑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感应度与正相关性。

宏观经济形势对建筑业发展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和感应度。研究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必须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和固定资产投资趋势。一方面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国民经济基本建设资源配置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建筑业生产的速度、效率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率休憩相关。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也决定了建筑业市场容量的发展变化,每当国民经济整体形势趋好、发展加速、投资加快时,建筑业就迎来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反每当国民经济增长趋缓、发展减慢、投资降温时,建筑业就会首先由宏观经济趋缓感受到市场紧缩和发展吃紧之萎缩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必定是发挥其紧跟和保证的作用,而宏观经济寒暑阴晴,建筑业也可谓总是江水暖寒鸭先知。

而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固定资产、消费、出口中,尤以固定资产投资对建筑业影响最为直接和突出。可以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建筑业发展的生命线。

2-11978-20021997年间各类固定资产增长趋势与建筑业增长趋势对比,从中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建筑业发展轨迹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轨迹内在的一致性和正相关性。

 

 

 

各类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发展趋势图

2-1各类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发展趋势

    2-1比较,2-2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建筑业与宏观经济形势特殊的相关性。该图反映的是七五八五期间一、二、三次产业及内部主要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百分点)本身的变动比率(%),它屏除了不同产业总量和规模大小的因素,不考虑各产业绝对值随着宏观经济总体增长的趋势,集中反映了各产业随宏观经济形势的相对增长速度,集中反映了不同产业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感应度

不同产业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动感应度及相对增长速度轨迹图

2-2不同产业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动感应度及相对增长速度轨迹图

 

不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例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六五时期平均

31.4

44.2

39.8

4.4

24.4

4.5

6.1

七五时期平均

26.2

43.2

38.1

5

30.6

5

9.4

八五时期平均

20.9

46.9

40.7

6.1

32.2

5.8

9

2-1不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例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服务需求是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发展途径选择的依据。投资服务需求对建筑业的影响

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讲,业主与客户的需求是其管理和技术进步的发动机对于建筑业来讲,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关注和研究宏观经济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发展增长趋势,更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固定资产投资服务需求的变化,必须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服务需求的变化调整建筑业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组织方式,调整建筑业企业自身的市场和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建筑业及建筑业企业的管理技术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业充分满足服务和保证固定资产发展需求的要求,才能保证建筑业把握宏观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机遇,把宏观经济形势提供的市场空间转变为企业自身实际的市场占有。

固定资产投资的服务需求是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发展途径选择的依据。建筑不仅要注和研究宏观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发展增长趋势,更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固定资产投资服务需求的变化,必须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服务需求的变化调整建筑业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组织方式,调整建筑业企业自身的市场和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建筑业及建筑业企业的管理技术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业充分满足服务和保证固定资产发展需求的要求,才能保证建筑业把握宏观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机遇,把宏观经济形势提供的市场空间转变为企业自身实际的市场占有。

这一基本规律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将来,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当前建筑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主体的服务需求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经济主体的服务需求越低,相应社会可提供的服务水平就越低。目前,中国经济建设对建筑业服务需求的特点是规模大、标准低、模式单一,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当前建筑业企业数量大、缺乏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低水平竞争、建筑业企业内部产业结构单一、建筑业产业能力被在国民经济不同行业和建筑业产业链的不同阶段被分割的局面。目前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条块分割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也正是目前建筑业内部条块分割、资源重复配置、整体过度竞争和行业内部竞争不足并存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管理体制转型的核心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即由前工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转型,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由能源资源投入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由传统经济向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型,更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内容和规则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必然带来管理理念、管理思维、管理方式乃至最具体的管理手段的变化,这也必然导致建筑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模式和生产能力分配方式的变化,即建筑行业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不认识这一点,就不能把市场机遇最大化的转化为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服务需求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融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社会的管理技术进步、资本来源与投资主体的发育、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等。在本章就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的上述主要方面做一简单分析,作为把握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整体市场形势的参照。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需求及其变化引起的建筑业产业内部的深刻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将会在报告第三章进行研究。

二、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市场前景发展前景展望

(一)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增长阶段连续性、稳定性、稳健性特征突出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8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298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3亿元,增长7.3%。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02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增速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据最新资料显示,2003上半年2个月GDP增长8.2%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达到了创记录的32.7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39亿元,同比增长27.7%;更新改造投资320亿元,增长41.8%;房地产开发投资598亿元,增长37.0%;其它投资80亿元,增长30.6%对于宏观经济总的发展趋势,按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的表述就是,由于内在动力和活力的增强,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出现了继续升温趋势,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增长阶段。

吴仪副总理在20033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我们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农村改革。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服务业的水平。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革和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和治理各种破坏市场秩序、有悖公平竞争的行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表示,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可持续增长,这得益于党和政府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显示宏观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稳健性。我们注意到,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从去年末开始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似乎已成为新一届政府的共识。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完成者的建筑企业,面对连续性、稳定性、稳健性特征的未来市场,建筑行业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当然不容质疑。

(二)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结构调整与管理体制改革齐头并进

按“十五”计划要求和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在今后10年,将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持续增长。其中主要的投资领域包括: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望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1基础设施建设: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在今后10年,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将高达2700亿美元以上。仅北京在十五期间,基础设施投资就达1800亿元。2001年全国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00多亿元,新增公路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17公里。2002年预计新增公路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00公里。按照交通部已经确定的公路水路交通发展2020年以前的具体目标和本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公路基本形成由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重点公路组成的骨架公路网,建成东、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网和西部地区八条省际间公路通道,45个公路主枢纽和96个国家公路枢纽全部建成;到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万多公里;到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50多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万公里以上。因此,未来10-20年,应是我国路桥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

2房地产:十五计划要求,2005年我国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要达到22平方米,2010年时达到25平方米。根据我国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未来10---20年,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将从2001年的37.7%增加到50%左右,城市人口还将增加2亿多,新增的城市人口意味着新增的潜在需求。按照因此城市经济发展、低速提高居住水平、住房折旧拆除重建来预测,21世纪的前20年,每年需新建住房4.86亿平方米至5.49亿平方米;后30年每年需新建住房5.76亿平方米至6.53亿平方米。这种预测属于一种自然的、平均的预测,而且人均面积提高定在较慢的速度上。因此未来50年将是房地产业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

3、能源建设和能源调度工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不足的矛盾已经显现,未来包括火电、水电、核电在内的能源建设仍将持续,水、电、气等的能源调度工程也将全面展开并继续投入。

43环境工程:也许从目前市场容量上看,环境工程算不上太大的市场,但种种资料显示,作为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工程市场将成为最有潜力和发展远景的一个市场,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就是在2006年~2007年以后,北京房屋建筑规模和公用工程建设将有一定程度的萎缩,而在其它方面,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将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未来几年,北京市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115亿元,2003年北京市计划投资将近36亿元。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对于环境工程的投入均有显著增长,上海近期追加了450个亿,广东十五期间环保投入更达1500个亿,从这些数据足见这一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现在已有许多国内外的企业在紧盯这一市场,它们不仅看到了这一市场的发展前景,更看重这一新兴市场的高额利润,据专门研究供水和污水处理工程的中国水网负责人透露,国外企业参与污水处理工程的内定标准是资金回报率达到18%以上,现在我们也看到有许多报道称外资企业正在涉足国内各地的污水、垃圾处理工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市场的利润前景。而当前国家政策面也已明确希望吸纳各方面的投资进入这一领域,正可谓天时地利。

(4)设计咨询:2000年,全国有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单位12572家,其中,甲级资质单位1282家,从业人员达到80多万。我国工程咨询业整体水平较低、实力较弱,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大规模投资建设及改革开放的需要。除少数大型设计单位已经改建成为国际通行的EPCPMC全功能运作方式的工程公司外,大部分企业尚处在事改企的过渡阶段。十五计划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5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单位营业额达到53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8%10%),国际工程营业额达到20亿美元,工程总承包营业额达到1000亿元。2010年主要指标:全国勘察设计单位完成的工程勘察设计咨询营业额达到800亿元,国际工程营业额达到40亿美元,工程总承包营业额达到1500亿元。未来10年是设计咨询业快速成长期。5、制造业: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制造业在我国的进一步聚集,随着汽车进入我国居民消费家庭消费,对于制造业的投资将进一步加,这部分投资将主要来自民间资本,并散布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及东北的广大领域。

(5)6、一些主要大城市的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就我国部分城市来看,北京在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8000亿元;上海将达10000亿元,其中重大项目规模达4000亿元;重庆总投资为5200亿元;107个西部开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2400多亿元;广东仅2002年固定资产总投资为3832亿元。由此可见,国家的重要省市在未来5-10年中投资规模将达40000个亿。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1、我国城市化进程总体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不够高,城市化水平不可能很高。在1950-1990年之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28.4%上升到1990年的45.2%。1992年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8%,中等收入的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也达到27%。199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18%,加上建制镇中非农业人口数,城镇化水平才接近30%,仍然比较低。据1990年资料,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37%。我国的城市化不平还只有29%,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是比较低的。

2、我国城市化进程正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经济发展可分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等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区域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加速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镇集聚;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地域大幅度拓展并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大城市区连绵区。区域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60%-70%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城乡差别几乎消除,区域空间一体化,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第三产业逐步占居主导地位。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经历了上升、波折、停滞等几个阶段。1952-1978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0.21个百分点,其中有十多年的时间,城市化水平几乎停滞在17%左右。直至1978年以后,城市化才逐步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在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城市化水平持续、迅速提高,1978-1995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0.6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正在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

3、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为建筑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2025年将达到61%。据对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仍将低于那时的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投资增长,带来的对工程建设服务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自然是建筑业的利好消息。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服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给建筑业带来工程建设的空间,还为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机遇,即从单纯的工程施工向投资、建设、运营、服务一体化运作

(四)西部开发战略开拓新的广阔领域

新一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把西部大开发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温家宝总理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东西互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这两条报道清晰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在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要加快实施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这一战略任务。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的重大部署,是实现东西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这两大战略任务都凸现出发展这一共同主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后一段时期建筑业发展开拓了新的市场领域。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揽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开局良好。以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的全面开工为标志,西部大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总结过去3年多来成效和经验以及分析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精神,西部大开发事业必将呈现出新的局面。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可以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和活力,东北经济区再度辉煌,使之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十五及2010年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做出如下初步预测:

1、用投资效果系数法预测

预测西部地区达到东部九五末期基础设施总体水平时所需投资。这种方法遵循的原则是:要使目前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今后10年中不再拉大,也就是说,使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稳定在10年左右。那么,到10年之后即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至少应达到东部地区九五末期的水平。实际预测结果是: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要达到东部九五末期水平,所需投资约为38607亿元。

2、用投资比例法预测

测算西部2001—2010年基础设施投资。具体预测方法是:以九五时期后三年西部国有单位基础设施投资占西部全社会投资的比例,作为未来西部地区国有单位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推算2001—2010年西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实际预测结果是:2001—2010年西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约为37377亿元,其中十五时期约为15346亿元,十一五约为22031亿元。

3、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估算

按照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规划,今后10年西部开发要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志性工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是围绕西部出入境大通道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四大工程展开。这里我们首先按实施四大工程所需投资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所需投资进行估算。西部出入境大通道建设包含铁路、公路和支线机场建设,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今后10年西部铁路大中型项目基建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西部国道主干线与出入境公路建设项目投资约需8000亿元左右;西部60多个支线机场建设所需投资约为150亿元,西部出入境通道建设总投资估算预计将达到9150亿元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将新疆天然气输送到上海将川渝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中部的湖北、湖南工程项目总投资估算在3000亿元左右(其中仅将新疆天然气输送到上海的上游气田开发、中游管道建设和下游工业、城市供气等利用设施建设所需投资就超过1500亿元)西电东送工程包括水电站及相关电网工程投资,据国家电力公司测算也将需要1500亿元以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按有关部门协商制定的方案,今后10年,西部地区25度以上坡耕地将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按国家现行的补偿标准(每亩补偿300斤粮食,50元种苗费,20元教育发展费),需要投资预计在150亿元左右;在天然林保护和造林方面,国家林业局已计划在今后10年内,在长江上游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启动造林绿化工程,投资总额预计也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

根据以上各类工程所需投资汇总,今后10年西部地区仅实施四大工程项目,总投资需求量将14800亿元左右,如果再加上西部教育文化卫生和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预计今后10年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总投资将超过15000元。

(五)公用事业改革推动建筑业产业升级

1、公用事业改革是大势所趋

    公用事业(包括水、电、气、交通、医疗、旅游及其它有关市政公用事业等)管理体制的改革尚没有深入展开,但这必将会成为继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我国经济领域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对投资人、企业、个人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建筑业作为基本建设任务的重要实施者,与公用事业的建设比较其它行业和资本形式有着更近的联系,公用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要求建筑业充分认识投资人和市场对象的变化,而且同样也为建筑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之大趋势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其一,加入WTO后要求我们放开投资领域,以及与国际化接轨的必然趋势;其二,我国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广辟投融资渠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城镇建设,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向基础设施投资;其三,融投资体制改革,放开投资领域限制的总体精神和方向;其四,我国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和发展要求与我国公用事业加快发展的实际要求;其五,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2、公用事业改革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事实上我国已经不乏公用事业改革的实践,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其本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重大项目以信托方式转让给市民,吸引民间储蓄资金;二是将一些原先是国资的传统领地让给非国资的民营企业,包括道路、桥梁、供水、污水处理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让利于民。

应该说,上海在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方面一直在全国领先,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将南浦、杨浦、徐浦3座大桥和沪嘉公路、打浦路隧道20年的专营权以及延安东路隧道30年的专营权转让给香港中信泰富集团,之后又把内环线高架35%的专营权作价6亿美元,转让给上海实业。本世纪的第二个年头,城市建设融资举动中有了民间资本的身影。20023月,民营企业上海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32.07亿元受让上海路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99.35%的股权,从而买断了原由后者经营的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30年的经营权,这段著名的黄金通道东起上海闵行莘庄镇,西到金山区枫泾镇,全长超过50公里,福禧投资不仅具有控股权和沪杭高速上海段收益权,还包括加油站、服务区、广告和通行费以及边际延伸收费经营权,和负责一项4车道改6车道的扩建工程,堪称高位切入这一自然垄断领域。

福禧首开民间资本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上海市政府开挖了一条让民间资本进入高速公路经营之渠道,其激活民间资本的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绝非32亿元所能衡量3个月后,民间资本占80%的上海友联联合体,在总投资8.7亿元的沪上最大污水处理项目——竹园污水处理厂国内招商中一举中标,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以及20年特许经营期内的运营管理,有关专家透露,上海市在十五期间的环保投入将达800亿至900亿元,相信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会分得这诱人蛋糕中的一块,上海市政府也有意让民企在城市环保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民资参与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50%的效果上看,政府放开的是两个层面的政策,一是重大项目以信托方式转让给市民,吸引民间储蓄资金;二是将一些原先是国资的传统领地让给非国资的民营企业,包括道路、桥梁、供水、污水处理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

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民间资本已经占据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的半壁江山,其中高速公路有七成由民间资本打造。专家认为,大量的民间资本被动员起来参与上海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是上海民间资本流动的一个突破性和标志性现象,更重要的是有民资参与工程项目,会受到更多投资者的监督,能更有效地规范其运作,更好地实现其市场价值。

200368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奠基。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国道主干线——同三线(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的建设资金中,民间资本占到了50.25%。民间资本参与基础工程的建设且比例如此之大,被认为是探索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范例。

3、公用事业改革的方向

公用行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公用事业的改革也必定是一个系统渐进的长期工程,内容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提出四个方面的展望:

一是由垄断经营向开放的市场运营方式转变。通过特许经营、出售、经营招标等各种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市场化机制发展公用事业。在发展规划上,采取政府提出规划内容开展招标竞争选择社会资本或企业进行实施与企业提出规划和建设方案政府批准实施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国内外各类经济组织采用BOT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由投资者承担投融资风险。无经济回报的公益性项目建设应由政府出资,但也要按市场规则运作。少数由政府管理的项目实行工程集中采购机构动作,代表政府组织项目的建设实施。

二是加快原国有事业单位改革,采取改制、重组方式转变为与其它资本和企业平等参与公用事业经营竞争的市场主体,与政府彻底脱钩,逐步形成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国家参股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并存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各种企业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竞争。

三是价格形成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的改革。经营性的市政公用事业定价关系到投资者的积极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需要政府必要的干预和管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科学可行的财政补贴机制,使其既能刺激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能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保证市政公用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改革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政府要由直接经营管理者向市场管制者的转变,由过去管企业、管行业,变为管市场。

(六)加入世贸组织带来崭新发展机遇

1、入世将直接刺激建设投资的增长,为建筑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今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将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能源、电力、水利、公路桥梁、机场、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明中国将继续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国外公司对中国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国内建筑市场向国外公司开放,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外公司来中国投资,也可以更多地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的贷款,而这些资金正是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所必须的。特别是在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环保、住宅建设等方面。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入世以后中国建设投资将出现以下趋势:
一是由于贸易限制和行业壁垒的减少,国外企业会加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利用中国资源优势,从直接进口转向在中国直接生产,在中国投资办厂;二是入世后,中国将面临与国际接轨的挑战,为了进一步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改善投资环境,国家会花大力气加大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能源、运输、电信和市政建设就得到大力发展;三是中国主要城市的经济活动将趋于频繁,这将刺激外销房、办公楼等非住宅类房屋的需求。从写字楼市场看,随着进出口业务的大量增加以及在华投资业务的加大,一些主要城市的办公物业需求将明显增加,这使得国内各地不景气的写字楼市场有望回暖;四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稳步提高,进出口贸易将全面好转,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国内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国外金融服务机构的进入,新的贷款方式和消费方式将促使一批人去追求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住宅的需求会增加,质量要求会提高,国内和国外的开发商和资金会进入到住宅业;五是由于需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基本投资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投资渠道加大,各种融资方式将被广泛采用于基本建设,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相结合,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相结合,各种形式的组合将使项目融资总金额增加,形式更加复杂。
  2、有利于增加建筑业的就业机会和降低建筑成本
  目前,企业效益差、下岗工人多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建筑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型也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进来的将是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手段、先进的工程施工方法和优良的服务,但是不可能把施工队伍也带进来。因而对于中国的施工企业来说,建筑业市场开放后,外资投入增加,市场规模将扩大,这就意味着企业将有更多的工程要作,从而带动就业的增加。
  自1992年以来,中国已经5次大规模自主降低关税,而入世后,中国将更一步削减进口关税,对国内一些建筑企业来说,目前一些中高档建材和专用机电设备还需进口,如果关税降低,就使得房屋的建造成本相应降低,同时如果材质和设备质量提
了,也会带动工程质量的提高,这对国内建筑业的好处是明显的。

3、有利于促进中国建筑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健全

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建筑市场机制的建设均还没有很好地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等建筑市场各方行为主体未形成相互协作的健康运行体系。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完善的市场法律和法规。而WTO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法制建设和法律的透明度。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需要承担的义务首先就是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

4、有利于加大我国最惠国待遇。

从国际市场上看,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有的地方规定外国承包公司必须为当地承包公司组成联营以后才能承包项目;本国公司有能力承担的项目不得发包给外国公司;没有外商投资的项目不得交给外资公司承包;本国公司的出价高于外国公司的5%,有权交由本国公司承包等等。这些都不符合WTO的原则,加入WTO后,我们都可以据理力争,要求符合多边的最惠国待遇。

加入WTO以后,我们可以依据WTO原则解决国际争端,避免今后依据进口国有关法律单方面制裁的不公正待遇。例如说欧共体的NO.1766/82方案,美国的163条款,都是专门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文件。我国加入WTO以后,就可以依据世贸组织争端机构来解决不公正待遇。

5、有利于建筑业结构调整和管理技术进步

加入WTO以后,可以促使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完善,透明度增加,投资环境改善,从而引进外资和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管理和技术,为我所用。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激烈,促使我们必须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提高高新技术在建筑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建筑业的结构调整,树立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建筑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必然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树立了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其基本方针就是把建筑业大致分为综合建筑工程业和专业建筑工程业。综合建筑工程业就是造就一批大而强的承包公司,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承包公司。专业建筑工程业就是中小企业要造就小而专的承包公司,分包专业工程。大生产就是扩大生产范围,向生产的纵横延伸,多角经营,分散风险,多方谋利。
    6、有利于促进建筑业国际化经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将加剧,这就迫使我们要从国际市场中找出路。如果我们将国内工程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国际标准、价格体系来组织生产,这将促使我国建筑业较快与国际接轨。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建筑企业采取联合、联营、合资、总分包的方式进行发展,有利于促进建筑业的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加入WTO后,我国国民经济在海外发展的整体形势也将成为建筑业走出去市场据外经贸部统计,2002年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步入快车道,全年共新批境外非金融类企业350家,协议投资总额14.46亿美元,中方投资额9.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48%25%。截至去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境外非金融类企业6960家,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中方投资额93.4亿美元。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147.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27.2亿美元。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295.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7.6亿美元,外派劳务273.4万人次。

2002年,实行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在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境外资源型合作项目中运作良好,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农业合作、进行跨国并购等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在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苏丹的油气开发和炼油项目,在墨西哥、泰国、加拿大的纺织项目和伊朗德黑兰地铁项目等进展顺利,在当地产生了良好影响。

去年中国境外投资项目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大中型项目增多,技术含量提高。2002年中国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平均投资额从上年的252万美元提高到281万美元,是历年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平均投资额的2.1倍。新签合同额上亿美元的大型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有19个,比2001年增加4个,合计合同金额36.2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总额的24%。柬埔寨基里隆一级水电站BOT项目和印尼东加化肥公司三号尿素仓库BLT项目先后竣工,表明中国企业的项目经营方式逐步向项目管理承包等高层次方式发展,项目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有关统计显示,中国大型骨干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表现突出。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国外经济合作业务持续增长,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等大型企业的优势和骨干作用进一步增强,2002年国外经济合作业务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位居全国前30名的企业合计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占全国的51%45.66%

7、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促使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大循环

从我国建筑业来看,对国际经济的参与和融和程度还比较低,加入WTO以后,建筑业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分工和结构当中,提高我国建筑业的现代化水平,优化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结构,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三、建筑市场环境变化

(一)新的思想观念和战略思维

1、价值观的观念:从物本人本

从英国建筑业近年来探索变革的实践表明,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以人为本的良性循环。传统经济理论以物本经济为其理论框架,用物质资源和实物商品关系来解释和阐述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英国建筑业提出对人的承诺,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反映了从物本人本的深刻转变。

在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行业竞争力,作为建设主管部门的英国环境部(DE)在19947月发表了Latham报告5。该报告提出了到2000年建筑成本要降低30%的目标(Latham, 1994)。为了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推进Latham报告的实施,英国于1995年成立了建筑业委员会(CIB, Construction Industry Board)。在总结实施Latham报告的经验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又组织了新的研究项目,并于19987月发布了Egan报告,报告的题目就是对建筑的再思考Rethinking construction)。该报告对建筑业的现行模式进行了评估,确定了相应的改革目标,提出了一个清晰可行的改革与发展战略模型(Egan, 1998)。如图2-2所示,这个模型明确了5个变革动力,提出了4项改革措施和7项目标,因此又叫做5-4-7战略模型(Winch, 2000b)。19981月,一项名为革新运动M4I, Movement for Innovation)的示范计划开始在英国建筑业实施。

变革的5个动力

改进生产过程的4个方面

需要实现的7个目标

领导

产 品

开 发

合伙制

供应链

建设成本     -10%

以客户为中心

施工时间     -10%

生产队伍一体化

可预见性     +20%

质量驱动的工作日程

项 目

实 施

构 件

生 产

缺陷         -20%

事故         -20%

对人的承诺和尊重

生产率       +10%

产值与利润   +10%

表 2-2 英国建筑业5-4-7战略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7个目标中的百分比是逐年累进的,也就是说,每一年都需要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改进。要实现这些目标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不容易,但是许多公司正在年复一年地实现并超过了这些目标。M4I示范计划中已竣工项目的总价值已超过了60亿英镑,包括400多个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项目。示范项目的结果清楚地表明改革是可能的,而且能为承包商和业主带来了可观的利益。示范项目的结果还表明,为了实现每年不断递增(递减)的艰巨任务,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来改变公司的企业文化。如图2-3所示,示范工程的目标是通过以对人的承诺为核心的良性循环得以实现的。

图 2-3 以人为本的良性循环

 

对人的承诺和尊重是5-4-7战略模型中的重要内容。在实施5-4-7战略模型的过程中,英国建筑业越来越认识到,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对人的承诺体现在3R上,即尊重人才(Respect)、招聘人才(Recruit)和留住人才(Retain)。这里的人才是指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技能的和有工作积极性的人。对人的承诺还意味着应该善待建筑工人。如果员工得到了尊重,他们会更好地工作,更少犯错误,工作效率更高并且心甘情愿,这对生产有好处。一次性正确完成一项工作比反复犯错误之后才能完成要省钱。对人的承诺还意味着要训练和培养一批负责任的、能力强的经理和工长;要尊重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包括每位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人员;要建立一种以相互依赖和信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相互指责。在这方面,英国建筑业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帮助公司经理们达到目标的方法,并建立了如下的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员工之间的平等与多样性;工作环境;健康;安全;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员工的满意程度。

2、成本观的转变:从建完就走到一体化和供应链

英国建筑业进行再思考得出的另一条重要结论是,建筑业的基本组织结构、基本目标、基本能力首先必须与业主和社会的需求保持一致,当这些条件完全具备后,才谈得上是否采用某种技术的问题。英国皇家工程院(RA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建筑物生命周期内费用的比率一般为15200,其中1是指建筑物的建设成本,5是指建筑物在20年内的运营、维护费用,200是指在建筑物内工作的人员20年内发生的费用,也就是说,97%的费用与在建筑物内工作的人员有关6。如果建筑物的使用期限超过20年,建设成本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建筑业最需要关心的问题不是建设成本,而是如何为业主和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的问题,也就是为社会增值的问题。建筑业首先需要回答和解决的是类似于下面这样的一些问题:

新建的医院能否使患者更快、更健康地出院?

新建的学校能否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新建的实验室能否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

新建的城镇中心能否实现它的预定目标?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关注最初的建设成本,但是其所占的比重相对很少。真正重要的是,建筑业如何为业主和用户带来增值。另一个重要的数字是运营和维修费,在20年的使用期里,它是建设成本的5倍。因此,许多英国承包商已经意识到,与建完就走”(build and disappear)的方式相比,管理并经营一栋楼房,可以做更多的工作,获取更多的利润。

当前变革的重点正在转向探索建筑业供应链内部及供应链与业主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新的合作关系产生了新的采购和支付方式。2002年,有关研究组织又发表了题为加速变革Accelerating Change)的报告,报告指出,到2004年底,英国40%的建设工程项目产值要通过一体化的队伍和供应链的方式完成。预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承包商介入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立项、制订项目大纲、融资、采购、设计、建设、运营、使用、评估,直到改造和拆除。这种变革趋势将对英国建筑业的基本构成和活动范围产生深远的影响。

3、发展观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建筑

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和能源高消耗产业,建筑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责任。作为最大的经济部门之一,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当可观的。据估计,在世界经济活动中,与建筑业有关的活动占10%以上,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12%;建筑业又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其物流量超过世界物流量的40%。在我国的各种产业中,建筑业对气候的影响超过12% 因此,建筑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筑业必须走可持续的道路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可持续建筑7Sustainable construction)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建筑业的各项活动(包括各类建筑物和环境设施的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改建、拆除,以及所用建筑材料、构件和设备的生产、运输、安装等)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也不以牺牲当代其它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本地人的利益;既要达到发展经济和改善人们生活的目的,又要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叶耀先, 贾岚,1997)。可持续建筑的概念自1994年被首次提出以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它对国际建筑业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建筑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成本、质量和工期(时间)一直是影响建筑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筑业的三大目标。如图2-4所示,在引入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后,建筑业的目标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在确定建筑业的发展目标时,至少要考虑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因素。就世界范围而言,还要考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

C工期(时间)    F生物多样性          Z全球环境质量

A成本            D资源               X社会公正

B质量            E污染                Y发展经济的制约条件

图2-4 从传统建筑向可持续建筑的转变

 

可持续建筑的实施:近年来,可持续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长足的进展。19986月在瑞典Gavle召开的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理事会(CIB)第14届大会上,可持续建筑被作为大会的主题。19997月,CIB又公布了名为《可持续建筑21世纪议程》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1995年以来在可持续建筑领域进行的国际合作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美国土木工程研究基金(CERF)、国际材料与结构测试研究实验室协会(RILEM)、国际能源机构(IEA)、国际室内空气质量与气候学会(ISIAQ)、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众多的国际学术组织,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参与了该项研究。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可持续建筑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并已付诸实施,目前正向着国际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可持续建筑的实施涉及到政策法规、组织机构、评价体系、土地开发、城市与村镇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建筑材料、建筑产品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一个技术问题。实践证明,单纯的技术观点是错误的;先进的技术只有在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调节手段作用下,才能在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作用。可持续建筑的实施需要在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的一系列原则, 可以看作实施可持续建筑的四大支柱(Hill and Bowen, 1997)

(1)社会支柱

不把现代建筑的社会成本转嫁到后代人身上。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合理分摊建筑的社会成本与社会利益(如就业机会)。如果不能合理分摊,则要对因建筑活动而受损害的人给予补偿。

加强环境立法。通过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提高实施可持续建筑的承包商的市场竞争能力。

提供健康与安全的工作环境,减少或避免施工中的事故。

在建设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及与当地人文传统的一致性。

(2)经济支柱

采用完全成本会计和实际成本定价的方法以充分反映建筑活动的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

在项目招投标中,优先选择环境意识强、环保业绩好的供应商与承包商。

(3)技术支柱

在城市规划方面,要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发展相对密集、服务功能强的社区,增加步行活动,减少汽车流量。统计结果表明,与每年9000万新增人口相比,世界上每年4800万辆的汽车产量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要大得多;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大致与人均汽油消耗量成反比。以香港和休斯敦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后者的十五倍, 而人均汽油消耗量只是后者的十六分之一。

在建筑方案设计方面, 要立足于生命周期的价值观,强调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能力(Serviceability)理论指出,建筑物及其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服务期限和衰退曲线,通过更换和改造建筑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来满足新的需求,可以使建筑的生命周期持续几个世纪。

在结构设计方面,追求持久、可靠和功能强的建筑结构,克服片面追求建筑风格而牺牲建筑功能的倾向。

在室内环境控制方面,尽量减少集中控制系统以便使不同的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室内环境进行单独调节。

(4)环境支柱

在资源利用方面坚持3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重复利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原则,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建筑业的四大资源,即土地、能量、水源和材料。资源减少使用原则要求采用各种措施以减少建筑活动的资源消耗, 如采用低耗能的建材, 被动式太阳房技术等等;资源重复利用原则要求优先采用可再生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木材等等,还要求将废弃物品加工成新的原材料,如将粉煤灰加工成水泥;资源循环使用原则要求充分利用已使用过的资源,如旧的砖瓦、门窗、建筑器材等等,对旧建筑物的翻新改建也属于这一范畴。

尽可能减少因建筑活动造成的对大气、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从室内外建成环境中清除有害物质。

尽可能保持地球的活力和生态多样性,减少因建筑造成的对耕地、森林和植被的破坏。

尽可能减少因建筑活动造成的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破坏。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实施可持续建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绿色建筑对未来人口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而市场机制是以当前利益最大为导向的,显然缺乏承担道义责任的能力,因此,在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绿色建筑要求从全局而不是从局部考虑问题,要求从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谋求经济发展与社会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各国文化的差别。国际上在绿色建筑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毫无例外都是众多国家共同合作的结果。

(二)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改革趋向

1、投资资金的多渠道趋势   

1988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提出了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成立国家投资公司。中央基本建设基金分为经营性投资和非经营性投资,前者主要用于计划内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重点工程,后者用于中央各部直接举办的科教文卫等建设项目。省区也相应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1993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所有投资项目划分为竞争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三类。竞争性投资项目是指投资收益较高、市场调节较灵敏、具有竞争能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项目;基础性投资项目是指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公益性投资项目是指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和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办公设施、国防设施等等投资项目。三类项目中,竞争性项目投资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所需贷款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自负盈亏;基础性项目建设则鼓励和吸引各方面参与投资。地方政府则负责地区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性项目投资,则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同时根据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由政府通过财政统筹安排。

随着投资领域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运行进行一系列改革,整个投资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实体经济领域里已由单一的国家财政预算拨款为主转变为国家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证券集资以及部门、地方和企业事业单位自筹等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格局,并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1990~20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资金来源)情况:

改革前的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中,来自国家预算内投资的比重高达82.6%,其余来自自筹投资的资金占17.4%。而到了1997年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占2.8%,国内贷款占18.9%,利用外资占10.6%,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占67.7%2002年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占7.0%,国内贷款占19.7%,利用外资占4.6%,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占68.7%见图2-5所示。

图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

 

2、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趋势

从投资主体来看,1978年前投资的主体为国家预算,而到了199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比重为:国有经济占52.5%,集体经济占15.5%,个体经济占13.7%,其它经济占18.3%2002年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比重为:国有经济占43.4%,集体经济占13.8%,个体经济占15.0%,其它经济占27.9%。见表2-3所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构成情况。

另外,从表2-3 中可见,1996年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为52.5%,2002年下降到43.4%,同期民间投资即集体、个体与其他投资包括股份制经济、外资与港澳台等的比重则由46.2%上升到了56.7%。如果剔除外资份额,那么国内民营经济的投资比重则由34.4%上升到52.1%。预计2003年,在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将继续有所下降的大格局下,民间投资将逐步成为社会投资增长的重要来源。从近年来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而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过程中,又是民间投资增长对社会投资增长的拉动力最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6~2002年,在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起伏变动中,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同期民间投资则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2002年,全社会投资增长16.9%,国有经济投资增长7.2%,而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经济投资增长20.1%,股份制投资增长47.1%,在整个民间投资中增长最快。投资资金多渠道化,拉动了全社会投资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民间资本潜力巨大尚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称,我国民众拥有的金融资产已经超过了国有资产,截至2001年底,资本存量已高达12万亿元,而同期国有资产总规模为11万亿元。

而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也有所不同,大致为:政府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其它能源、水利、交通等;跨国公司和中央大型工业企业投资,投向石化、电子、药品等工业项目和公共建筑;上市公司和各类股份制企业及民营企业投资,投向制造业、房地产等;金融性和资本型投资机构投资,投向能源、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等。

 

年份

总计(投资额)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其他经济

1990

4517.0

2986.3

529.5

1001.2

 

1991

5594.5

3713.8

697.8

1182.9

 

1992

8080.1

5498.7

1359.4

1222.0

 

1993

13072.3

7925.9

2317.3

1476.2

1352.9

1994

17042.1

9615.0

2758.9

1970.6

2697.6

1995

20019.3

10898.2

3289.4

2560.2

3271.5

1996

(22974.0)

(12056.2)

(3660.6)

(3211.2)

(4046.0)

 

22913.5

12006.2

3651.5

3211.2

4044.6

1997

24941.1

13091.7

3850.9

3429.4

4569.1

1998

28406.2

15369.3

4192.2

3744.4

5100.3

1999

29854.7

15947.8

4338.6

4195.7

5372.7

2000

32917.7

16504.4

4801.5

4709.4

6902.5

2001

37213.5

17607.0

5278.6

5429.6

8898.3

2002

43499.9

18877.4

5987.4

6519.2

12115.9

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  单位:亿元

 

3、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的调整与变动

资金来源渠道和投资主体的变化和多元化,有利于投资市场的发育和成长,有利于建筑业市场的发育和繁荣。而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则决定了建筑业新增市场在各行业领域的主要分布,同时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建筑业管理和技术进步的方向形成客观规定。研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的变化,对建筑业企业确定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对建筑业确定管理和技术进步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建筑业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有三个最具根本性的变化:第一,投资原则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第二,政府投资进一步向基础设施、科学教育、卫生、体育倾斜;第三,民间和其它形式的资本的进入领域逐步放开。但上述原则对了解固定资产投资实际的方向和结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各类资本实际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投资分布情况,进而具体的把握各行业投资能力及对建筑业的市场供给能力与前景。投资方向正向以下七大热点领域发展:住房、汽车等传统产业,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产业,交通、通讯、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县市地方经济,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建设以及国有企业改革。

在宏观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整体持续稳定增长,政府投资方向着力向基础设施倾斜的情况下,以基本建设投资为对象,屏除各行业依托国民经济整体形势均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重点从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在我国整体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百分点)的变化,揭示了16个主要行业吸收基本建设投资的能力,反映了投资结构和方向调整的具体轨迹。(见图2-6

 

图2-6各行业在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变动轨迹图

 

4、融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将成投资事业和建筑业繁荣的大引擎

当前,我国融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将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形式和空间,应当给予极大的关注。

(1)我国当前投融资体制的弊端

——政府投资主体缺位。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投资主体缺位仍然是我国投融资体制中最突出的问题的之一。由于当前政府投资在我国新增投资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投资主体缺位带来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政府投资主体缺位的实质是责、权、利不明确,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参与不够,政府投资被特定的实施机构完全控制,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二是,参与过度,政府对投资实施机构的管理干预过度。而无论是上述哪一个方面,最终都会极大的损失投资的效率和效益。

——融资渠道和手段缺乏。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金融工具,最大程度的吸收和集中社会资本,对投资项目实施有效管理,实现资本回报,是投融资体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其中金融工具、融资手段、融资渠道的多样和畅通是基础,而投资回报和信用机制是根本,目前我国投融资市场的回报信用问题突出,就是融资手段这样的基础性问题也尚未解决。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涉及到投融资理念、法规政策、金融业发育、法律信用等多方面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落后的投融资理念和融资手段,必然制约投融资的效率、效果,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投融资领域的非国民待遇。落后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已经制约了企业的融投资能力,而突出的融投资领域的非国民待遇问题,使得当前的有限的融资条件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态度上。众所周知,民营经济经过长期的艰苦发展、积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支有生力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增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营资本要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保证投资质量,要使自身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样离不开融资环境的支持。投融资领域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待遇,不仅不利于民营资本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民间投资发挥乘数效应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2)当前融投资体制对建筑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融投资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也有人说改革完善融投资体制就是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建立了有效的融投资体制就是确立了有效的市场经济。而建筑业由于直接处在融投资链条上,往往是融投资行为得以完成的必要环节之一,受融投资体制的影响也就更为明显。毫无疑问,建筑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融投资事业的发展,而同时融投资体制的弊端也是形成当前建筑业发展诸多突出问题的重要根源。

——融投资体制落后,投资资本构成单一,制约建筑业项目承包方式的改革。建筑业是服务于投资人的,其项目管理方式的变革除了自身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人的服务需求,因此有人把业主或投资人称为建筑业项目管理发展的发动机。在我国当前较为落后的融投资体制下,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投资主体的资本构成单一,一般是或国有资本,或民营资本,或国有资本与银行资本,或民营资本与银行资本,而其中无论是国有资本、民营资本、银行资本也往往是某一个实体的资本。资本的联合,往往代表知识、科技和信息的联合,同时带来责任的强化、监督的多元化。因此,投资资本构成的单一,导致投资行为科学化、集约化和先进性的降低,风险意识不足,责任压力不够,控制监督不力,采用先进项目管理模式的意识不强等。这些,最终影响了建筑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大量国际流行的先进的工程承包管理方式难以应用,反回来又影响投资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融投资体制落后导致大量项目风险被转嫁到建筑企业。由于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手段落后,不少项目一开始就存在融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不少工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决策风险,而一部分本来资金到位较好的项目也经常出现资金被挪用、占用的情况。这些在融投资阶段存在的风险,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被最大程度的转嫁到建筑企业头上,甚至不少建设项目一开始就把建筑企业锁定为转嫁或转移风险的目标。目前建筑企业众所周知的“垫资、压价、拖欠、回扣”四把刀,其中前三把刀的铸就都是与融投资环节紧密相关的。“垫资、压价、拖欠”开始是侵蚀建筑企业利益的三把刀,而这几把刀用的太多了慢慢也成为很多企业争夺市场的“利刀”,造成建筑企业利益损失、项目建设受损、竞争秩序混乱、经济纠纷增多,严重危害了建筑市场的正常运行。

——融投资体制落后是导致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事故的根源。如果说“回扣”是以往悬在建筑企业头上的一把刀,那么随着建筑市场逐步发育和建筑企业不断多元化,新的形势下的“回扣”操作方式对建筑企业的危害不仅是让其“出血”而且是“伤筋动骨”了。随着建筑企业自身的不断发育,为了保证“回扣”操作的安全性,大量的工程一方面形式上被承包给资信高信誉好的企业,实际上许多工程内容又被业主强行肢解和指定给其它关系企业,这种方式不仅对承包企业的危害更大,也直接威胁工程自身的建设水平。这种对工程建设内容的随意肢解,加上决策不力、融资不足、资金挪用等构成了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最大的隐患。可以说大部分的质量事故都是由于业主中途降低造价、承包方因微利或无利而压低成本,或业主指定分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融投资体制管理改革的前景

我国十五计划对融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主要包括: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的投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改革投资管理方式,减少对企业和社会投资的行政性审批。对企业出资建设国家非限制类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建立以政策引导、信息发布等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建立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国家重大投资项目稽查制度,推动中介组织的市场化改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制订)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是国家发改委成立后转变职能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将进一步扩大企业当然包括社会投资的自主权,进一步缩小政府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而且要简化审批程序,为社会投资,包括外商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国家将对投资领域进行分类界定,对于各类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分别采取社会招商,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以及政府投资等方式进行;真正实现政府由全面投资向重点投资的战略性转变,为社会资金的准入创造一个基本的体制环境。

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目前《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的初步方案已经完成,可望在年内出台,据了解,与《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一起研究制订的,还有《政府投资管理条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人士指出,本次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将全社会资金引入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投资、融资、退出、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我们不能希望融投资管理体制的问题一夜之间彻底解决,但可以肯定的是融投资体制改革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融投资体制改革将进入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时期。未来我国融投资领域将发生一系列对国民经济和建筑业具有深刻影响的重大转变。

——准入和退出机制的转变。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依据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有力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国家将继续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在明确划分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类政策时,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步建立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企业投资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可望部分抵免企业所得税;对个人的实业投资,则全额或部分抵免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中国政府亦将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市场经济中的运行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

——为民间投资松绑。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投融资体制一直处在调整和改革之中,但至今一直未能到位。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已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将是一个重要方向,其核心应是收缩政府直接投资范围,全面放开民间投资实业的领域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国家政策、法规限制开放的领域,今后我们可以期望,所有经营性领域将逐步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尤其是如水务、公交、燃气、供电、环保、收费公路、供水、供气、供热、轨道交通,以及文教卫体等经营性基础设施,经营性社会事业项目等,各种资本都有机会参与投资兴建。12万亿被闲置民间资本有望逐步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进一步多样化。除了金融体制改革、放开民间投资可提供的融资渠道外,目前更多的新型融资方式也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比如地方政府加盟债市的问题。目前,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美国各州、县政府以及下属政府机构筹集公共事业所需资金的重要市场。在美国资本市场,所谓市政债券,指的是各州及州以下市政机构发行的长期债券。在中国,除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几乎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地方政府债迄今近乎为零。专家形容说,重股轻债使中国的证券市场变成了跛脚的残疾。在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地方债券的出现将成为耀眼的亮点。国家发改委还将考虑适当增加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投融资管理机制,积极推行代建制十五计划把建立严格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机制作为融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就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索,相信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近日,北京投资平台(www.bjinvest.gov.cn)发布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病业务楼代建人项目招标公告。这是继我国第一例代建制试点工程——回龙观医院病房楼五月开工后又一例采用代建制的工程。代建制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代建制是指对国家投资的专用项目或大型公共设施,通过投资方、使用方、中标方之间的市场化运作而进行的建设程序。这是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方式改革的第一次尝试,它的实行将有效地杜绝工程中的腐败现象。代建制工程与传统建设工程的运作模式相比,在形式上的变化是由过去的建设、管理、营运三合为一变化为投资、建设、管理、营运四分开的全新运作模式。

(三)市场服务需求的巨大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主体的服务需求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经济主体的服务需求越低,相应社会可提供的服务水平就越低,相应社会可提供的服务水平就越低。目前,中国经济建设对建筑业服务需求的特点是规模大、标准低、模式单一,就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对建筑业服务需求的决定作用。对建筑业发展最具深远影响力的改变,就是服务模式需求单一的改变。在未来的市场中,对建筑业的服务需求将呈一种金字塔型结构,在金字塔的顶端是以资信、专利技术和综合管理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项目管理层次,金字塔向下服务需求逐步降低,直至提供纯粹的施工或制造服务,相应建筑利润的空间也从金字塔自上而下呈下降趋势。

未来项目管理模式即市场需求大致可分以下类型

1、工业项目

主要指对工艺设计要求较高,且与工程设计结合紧密的化工、冶金、火电、核电等项目。随着越来越多高科技与柔性生产方式被应用于制造业生产,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工艺设计和运营能力的保障将是吸引客户的关键。其项目管理方式需求必然是以工艺设计、成套设备采购及试车调试为核心竞争力的工程总承包方式(服务内容以后可能会延伸至工程设备管理和生产线管理),而土建设计则成为辅助,设备的制造、施工安装更处于从属地位。工程总承包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简单体现在设计施工一体化上,而是体现在工艺设计及采购的优势上,土建设计完全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施工安装更可以分包(土建设计和施工安装可以在施工总承包的平台上逐步一体化,再进行专业分包)。工艺设计能力是对使用功能的保障,采购能力是对降低成本的保障,这两方面既是满足客户要求的需要,也为工程总承包企业提供了利润空间。实际上这类以工艺设计为主的工程总承包也可以以工程管理和采购服务的形式出现,如美国柏克德(Bechtel)公司就是依靠其先进的工艺技术优势,相继取得了湄州电厂和大亚湾壳牌石化厂的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合同,去年又获得总价3亿美元的IBM微电子组装和测试生产线的工程管理和采购服务合同;法国法马通公司凭借其核电技术优势夺得大亚湾核电站设计设备供应和施工总承包合同,在二期的岭澳核电站中担任技术顾问和设备供应安装分包商的角色。

部分制造业项目如电子、药品、食品等,其工艺设计较多地只与建筑物的平面布局有关,因此其工艺设计可与工程建筑设计分离,工程建筑设计只是服务于工艺设计,因此,工程总承包方式既有类似于上述工业项目的方式,也可以在与工艺设计协调的基础上,采取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方式。

2、土木项目

主要指水利枢纽、港口工程、水电工程、高速公路、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其特点是施工风险大,对技术支持体系和施工机械能力要求高,这类项目设计的难点不但体现在对结构计算模型的分析处理能力上,而且还要具备相应的自然数据的积累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青藏铁路的设计实质是以四十年对高原地基土冻融观测及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而对超大跨度跨海悬索桥设计时,一般需要对两岸的陆地基础进行勘测,对海底的地质条件进行采样分析,对多年的气象数据进行总结,按一定的比例制造模型进行风洞实验等(可以说这种设计任务与科研课题没有什么两样)。又如上海吴淞口沉箱隧道也是先由设计(甚至联合科研)、施工单位不但对黄浦江出海口的泥沙淤积进行实验分析,还要对填充沉箱的灌沙施工工艺进行试验,许多桥梁项目的设计还要与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与大型设备施工工艺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由于此类项目有较大的风险和技术难度,对施工单位的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设计需与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能力相结合,项目的施工总承包商往往具有设计能力。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属的大桥局、隧道局和上海城建集团都有自己的专业设计院。为了同时获得这种设计和施工能力,此类项目有时会采用联合体的承包方式。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高速公路、轻轨、地铁等交通设施及环保(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等。随着加入WTO后外资大举进入和城市建设融投资体制改革,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方式和拉动内需政策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由于此类项目建成后有稳定的现金收益,采用BOT方式将成为优先选择,因此具有项目融资服务能力以及项目运营管理能力、投资策划分析能力将成为承揽此类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必要时还要具备专业的设计能力或设计协调能力,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工艺、轻轨通信信号系统集成能力等。如中翔公司作为采用BOT方式投资建设的天津跨海大桥的总承包商,中信国华国际承包公司从为政府提供可行性研究,到为政府招商引资服务,直到为投资者团体协调政府部门、拆迁、取得施工许可,最终为投资者担负起协调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总承包责任。

   3、公共建筑工程项目

主要指智能化的写字楼、商场、航站楼和大型文化、教育、体育场所和高档住宅项目。其中,写字楼、大型公共建筑往往对使用功能提出多样化的要求,对内部空间的分配和装饰效果与一般房屋建筑相比要苛刻得多。它将以建筑方案为核心,以满足业主的使用功能为基础,结合建筑物外观以及地方文化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进行建筑产品的设计,并实行建筑师负责制。这类项目的总承包可能出现的方式是:业主委托建筑师提出建筑方案,并有扩初设计后,采用LUMPSUM模式总承包,土建详细设计图纸与施工安装可以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总承包商的核心优势体现在:采购并协调专业分包商,具有较强职业背景的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对设计师意图的理解和对各专业详图进行综合性深化设计能力,及对各专业详图的协调能力。当然此类总承包还会演化成另一种模式,即采用施工管理模式(CM模式)。上述的设计施工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施工详图的设计能力和采购能力上,结构工程施工详图的设计下移给承包商,并与施工工艺结合,专业工程的施工图更是由专业工程公司完成,由总承包商协调(设计院通过将施工详图外包,降低了设计成本,可以集中精力搞好方案设计,同时为施工单位创造利润空间)。即使设计方案,业主也往往聘请多家设计顾问公司进行优化技术咨询。如位于长安街的国家电力调度中心,业主就先后聘请美国的博莱克威其、新加坡的比利和国内的多家工程咨询单位对建筑方案、空调、电梯、玻璃幕墙、室内设计艺术等进行设计咨询。

       4、住宅项目

这类建筑的使用功能、环境设计以及建筑物本身的性能将成为开发商市场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发展商必将优先选择具有创意的建筑师事务所和环境设计等顾问公司来实现其项目发展意图。发展商是建筑产品的研发中心,即面对消费市场设计用于居住的产品,施工(即产品制造)只是房地产项目开发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典型的制造业,不可能走设计施工一体化,正如许多产品制造一样。施工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高、成本低、工期短上,不需要太多的资本金。这类项目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窄。

加入WTO后,随着项目管理模式的多无化,必将促进工程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业,主要包括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或工料测量、建筑师事务所、工程顾问公司、质量监理、保险公司等。它服务于建筑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如房地产开发商、承包商、贷款及担保机构、基金会等各类投资机构。服务内容包括:(1)可行性分析、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及预算分析;(2)建筑师的评价及甄选、合同订立;(3)现金流动、预算分析以及价值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4)施工阶段现场进度管理以及索赔分析管理;(5)风险管理。

)建筑交易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建筑交易方式的变化是由未来业主服务需求的变化决定的,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讲即是建筑承包内容和运作方式。对于我国建筑业企业来讲,这种交易方式或承包方式的变化不仅要求我们进行观念或管理思想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充分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只习惯于进行施工承包,并长期按照这种模式配置和培育企业的资源,充分认识适应新的交易方式进行企业内部资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这个过程将是一个长期和艰苦的过程,但要适应未来的市场就必须面对这种变化,尤其是对于有志于在未来建筑市场金字塔格局中高端发展的企业,更需要加快适应新的交易方式的进程,因为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将是未来建筑市场金字塔中高端市场最为通用的交易方式。

以下我们就未来将会逐步普及和实施的新型交易方式做一介绍:

EPC总承包模式即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开车全过程服务。

PMC模式即项目管理模式(PMC有专业管理系统和高级软件,可以为项目实施提供经验丰富的人员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手段,使先进技术与世界领先的EPC技能和手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缩短工期,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净现值,使业主和管理者双方受益。)

CM模式即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又称阶段发包方式或快速轨道方式,这是近年在国外广泛流行的一种合同管理模式。常用的有两种:第一种形式为代理型建筑工程管理 AgencyCM)方式。在此种方式下,CM经理是业主的咨询和代理,业主和CM经理的服务合同规定费用是固定酬金加管理费。业主在各施工阶段和承包商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第二种形式称为风险型建筑工程管理(At_RiskCM)方式。采用这种形式,CM经理同时也担任施工总承包商的角色,一般业主要求CM经理提出保证最大工程费用(GMP),以保证业主的投资控制,如最后结算超过 GMP,则由CM公司赔偿:如低于GMP,则节约的投资归业主所有,但 CM公司由于额外承担了保证施工成本风险,因而能够得到额外的收入。

NC模式即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MC模式即管理承包(Management Contracting),工程的实际施工由分包商或各单独承包商承担。

BOT模式即融资+建造+运行+移交。

BOOT模式即融资+建造+占有+运行十移交。

DM即设计管理模式是指同一实体向业主提供设计和施工管理服务的工程管理方式。采用设计管理合同时,业主只签订一份既包括设计也包括类似 CM服务在内的合同。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业主与设计管理公司和施工总承包商分别签订合同,由设计管理公司负责设计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管理;另一种是业主只与设计管理公司签订合同,由设计公司分别与各个单独的承包商和供应商签订合同,由它们施工和供货。

DB模式即设计+建造。

DDB即前期决策阶段的策划和管理+设计+施工。

DBFM即设计+施工+物业管理。

FPDBFM即融资+采购+设计+施工+物业管理。

 

五)日趋严峻的国内外竞争挑战

1、我国加入WTO关于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的承诺

(1)跨境交付:因为跨境交付方式的建筑施工在技术上没有可行性,我国对建筑施工的跨境交付不作承诺。

(2)境外消费:我国对建筑施工的境外消费不设限制。

(3)商业存在:允许设立外商控股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加入WTO5年内,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企业,但只允许其承揽下列工程:(a)完全由外国投资和/或拨款资助的建设项目;(b)由国际金融组织资助并通过依据贷款协议条款进行国际招标而授予的建设项目;(c)外国投资等于或超过50%中外合营建设项目和外国投资少于50%,但技术上难以由中国建设企业单独执行的中外合营建设项目;(d)由中国投资,但中国建筑企业难以单独执行的建设项目,经省政府批准,可以由中外合营建设企业联合承接。

中国还承诺:加入WTO3年内,取消以下两项限制,(a)现行合资建筑企业注册资本要求与国内企业的要求略有不同;(b)合资建筑企业有承揽外资建筑项目的义务。(2002年颁布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已取消上述两项限制。)

中国暂不允许外商在境内设立分公司,从事建筑设计、工程服务、综合工程服务活动,不允许境外在华办事处从事建筑业的经营性活动(水平承诺)。

2、中国建筑业竞争将加剧,企业淘汰加速

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建筑业容量将会持续稳定增长,但是建筑业企业并不能平等均衡获益,而必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建筑业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动,并积极调整内部结构以争取抓住机遇获得新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长期以来已经引起全社会和业内人士高度关注的行业内过度竞争和收益水平滑低的状况仍将会进一步加剧,大量建筑企业尤其是当前的大中型建筑企业中相当部分,如果不能及早和有效应对可能被淘汰出局。

未来一段时间将是建筑业整体的大发展时期,包括建筑业整体将逐步解决低水平竞争和过度竞争的问题。但是过度竞争问题的解决,不会如多数人士预期或多数企业希望的那样,通过政府干预和限制建筑业的准入实现轻松的变革,相反只能通过更为残酷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更多的资本进入建筑业参与竞争,通过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才能最终实现从过度竞争向有效竞争的转变,实现整个建筑业行业素质的提高。

以下我们主要通过当前有关建筑业上市公司问题的分析反映建筑业企业的竞争生存状态,相信这些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仍将进一步加剧,对于一般型建筑业企业由于缺乏充分的资本支持和转型能力考验也更大。

(1)建筑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弱

 

公司简称

每股收益(元)

主营业务毛利率(%

资产负债率(%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西藏天路

0.08

13.69

27.59

3.68

3.39

深天健

0.221

11.22

65.97

1.25

0.49

梧州中恒

0.06

22.98

35.55

2.38

1.62

路桥建设

0.052

11.42

52.89

1.63

1.10

中铁二局

0.169

11.56

43.22

2.02

1.86

北京城建

0.1191

16.69

61.89

1.41

0.52

中川国际

0.05

35.56

75.51

0.91

0.73

隧道股份

0.2042

9.57

69.08

1.02

0.80

上海建工

0.18

6.19

58.13

1.28

1.21

汇通水利

0.104

35.50

47.29

1.65

1.23

金帝建设

0.019

7.58

69.67

1.19

0.95

浙江广厦

0.081

8.56

65.41

1.17

0.83

大连国际

0.07

13.32

51.85

1.39

1.07

中国武夷

0.024

17.64

58.39

1.40

1.09

运盛实业

0.004

16.43

53.04

1.68

0.39

中辽国际

-0.062

19.27

62.30

1.03

0.76

中色建设

0.03

24.29

25.40

2.15

1.97

葛洲坝

0.088

14.41

32.70

1.96

1.61

ST中福

0.003

25.21

64.56

1.17

0.79

平均

0.09

10.97

54.92

1.4

1.0

表2-4  建筑业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经营及财务状况

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9家建筑业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09元,低于0.1025元的沪深均值。19家公司中中辽国际一家亏损,盈利公司中大部分每股收益在0.1元以下,其中ST中福、中川国际、中国武夷、中色建设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而不是主营业务,只有深天健、中铁二局、北京城建、隧道股份、上海建工、汇通水利的每股收益在0.1元以上,高于平均水平,可见经营效益好的建筑业上市公司很少。19家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0.97%,在各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尤其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毛利率偏低,如上海建工为6.19%,隧道股份为9.57%,深天健、中铁二局、路桥建设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只略高于11%,主营业务毛利率高的公司都涉足其他行业,如中川国际从事电力设备生产经营,汇通水利介入软件和腐植酸行业。主营业务毛利率低是建筑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益差的重要原因

19家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4.92%,低于整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这是因为上市公司较非上市公司多了一条股权融资渠道。19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中川国际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达75.51%,其他公司都在70%以下。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流动比率为1.4,平均速动比率为1.0,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情况表明建筑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正常。

 

公司

1998

1999

2000

2001年中期

收入

利润

收入

利润

收入

利润

收入

利润

上海建工

-0.69

91.83

-11.75

0.35

4.1

4.45

6.4

13.64

隧道股份

5.64

244

14.19

10

27.52

19.41

66.3

29.47

中铁二局

29.3

14.08

19.48

0.15

3.6

5.48

 

 

路桥建设

17.4

0.34

6.26

28.29

7.35

-9.15

-23.1

-27.81

葛洲坝

7.38

68.77

7.15

3.28

4.85

-13.16

-11.1

-30.97

表2-5主要建筑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率(同比%)

 

(2)、建筑业上市公司成长性差

对于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拟通过几家有代表性的企业来考察,为此选取了上海建工、隧道股份、中铁二局、路桥建设、葛洲坝5家公司,分别来自于市政建设、水利水电施工、铁路施工、路桥施工这4大建筑业的子行业,是各子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突出,不从事建筑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其中上海建工、隧道股份从事市政建设施工,中铁二局从事铁路施工,路桥建设从事公路、桥梁施工,葛洲坝从事水利水电施工。

从近几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看,除隧道股份、中铁二局外,其他公司近三年来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都较低,中铁二局是2001年上市的公司,1999年和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较高,但有明显下滑趋势,隧道股份得益于全国各地上马的众多地铁项目,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逐年提高。5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波动很大,总体来看近三年呈下降趋势,只有上海建工和隧道股份2000年以来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有提高。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企业,面临着不断增加盈利、提高股东回报的社会压力。这要求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持续增长,由于建筑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低,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公司利润增加要求主营业务规模更大幅度扩张,考虑到行业状况,大多数公司很难做到。同时,由于建筑业拖欠工程款现象严重,企业的业务量扩张所需要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建筑业上市公司在筹措资金时面临两难选择,如果采用股本融资,则势必大大摊薄原有股东的收益水平,如果采用债务融资,则会加大财务风险,如果市场环境或经营条件发生不利变化,公司经济效益将不可避免出现下滑。因此,除行业龙头企业外,多数公司要持续提高或保持经营业绩,只有突破建筑施工业务的制约,寻找并介入发展前景好的其他业务领域,这就要求建筑业上市公司进行产业转型。

公司简称

房地产业收入占主营业务

收入的比例(%

房地产业利润占主营业务

利润的比例(%

北京城建

84.4

88.3

深天健

29

15

运盛实业

94.3

91.5

中国武夷

52.6

77.4

浙江广厦

18.6

28.9

ST中福

87.8

77.5

大连国际

10.2

18.7

梧州中恒

61.4

58.9

中川国际

13.1

15.1

2-6  2001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务在部分建筑业上市公司的

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中所占比重

 

(四)建筑交易方式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建筑交易方式的变化是由未来业主服务需求的变化决定的,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讲即是建筑承包内容和运作方式。对于我国建筑业企业来讲,这种交易方式或承包方式的变化不仅要求我们进行观念或管理思想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充分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只习惯于进行施工承包,并长期按照这种模式配置和培育企业的资源,充分认识适应新的交易方式进行企业内部资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这个过程将是一个长期和艰苦的过程,但要适应未来的市场就必须面对这种变化,尤其是对于有志于在未来建筑市场金字塔格局中高端发展的企业,更需要加快适应新的交易方式的进程,因为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将是未来建筑市场金字塔中高端市场最为通用的交易方式。模式的变化,

以下我们就未来将会逐步普及和实施的新型交易方式做一介绍:

EPC总承包模式即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开车全过程服务。

PMC模式即项目管理模式(PMC有专业管理系统和高级软件,可以为项目实施提供经验丰富的人员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手段,使先进技术与世界领先的EPC技能和手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缩短工期,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净现值,使业主和管理者双方受益。)

CM模式即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又称阶段发包方式或快速轨道方式,这是近年在国外广泛流行的一种合同管理模式。常用的有两种:第一种形式为代理型建筑工程管理 AgencyCM)方式。在此种方式下,CM经理是业主的咨询和代理,业主和CM经理的服务合同规定费用是固定酬金加管理费。业主在各施工阶段和承包商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第二种形式称为风险型建筑工程管理(At_RiskCM)方式。采用这种形式,CM经理同时也担任施工总承包商的角色,一般业主要求CM经理提出保证最大工程费用(GMP),以保证业主的投资控制,如最后结算超过 GMP,则由CM公司赔偿:如低于GMP,则节约的投资归业主所有,但 CM公司由于额外承担了保证施工成本风险,因而能够得到额外的收入。

NC模式即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MC模式即管理承包(Management Contracting),工程的实际施工由分包商或各单独承包商承担。

BOT模式即融资+建造+运行+移交。

BOOT没收即融资+建造+占有+运行十移交。

DM即设计管理模式是指同一实体向业主提供设计和施工管理服务的工程管理方式。采用设计-管理合同时,业主只签订一份既包括设计也包括类似 CM服务在内的合同。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业主与设计管理公司和施工总承包商分别签订合同,由设计管理公司负责设计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管理;另一种是业主只与设计管理公司签订合同,由设计公司分别与各个单独的承包商和供应商签订合同,由它们施工和供货。

DB模式即设计+建造。

DDB即前期决策阶段的策划和管理+设计+施工。

DBFM即设计+施工+物业管理。

3)建筑业上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纷纷转型

目前,有许多建筑业上市公司已进行产业转型或有转型意向,如以工程施工起家的东方集团、梅雁股份已转型为涉及多行业领域的综合类公司,汇通水利的主营业务转向电子通讯类,而大部分建筑业上市公司介入或转向房地产业,如北京城建已完全退出建筑业并进入房地产行业,浙江广厦于200111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将进行资产置换,退出建筑业,主营业务转为房地产业,此外,深天健、运盛实业、中国武夷、ST中福、大连国际、梧州中恒、中川国际等公司已介入房地产行业。产业转型已成为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根据2002年中期报表,目前已经没有专营施工业务的上市公司。

 

 

 

 

 

 

6-如果折算成现值,以上比例可写为1:1.5:60。

7-可持续建筑的概念是charlse kibert博士199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召开的首届国际可持续建筑大会上提出的:“采取有效利用资源和基于生态学的原则,以建立一种健康的建筑环境”。与可持续建筑的概念相比,绿色建筑的概念侧重于微观层面,着眼于单个建筑物,强调通过提高每一个建筑物的环境性能来实现整个建筑业的“绿色化”。由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比较具体、易于理解和把握,因此,近年来业内人士常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研究和讨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返回


参考文献:

Crosthwaite, D. (2000) The global construction market: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8, 619—627.

Lorch, R. (2003) At the "Revaluing Construction" Conference, 3—4 February, Manchester, UK.

Seaden, G. and Manseau (2001) A. Public policy and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9 (3), 182196.

Saxon, R. (2002) "The industry 'formerly known as construction': an industry view of the Fairclough Review" 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 30 (5), 334—337.

马红,金香梅(2002)世界建筑业管理惯例与中国建筑业应对WTO的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pp198—204

孙贤程,卜南(2003)关注建筑业生存状况,中国建设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经济研究所,《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研究综合报告》,1998

 

第三章  产业经济性:中国建筑业结构调整战略

     

本章在对我国建筑业产业结构进行客观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措施本章是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基础,也是政府和行业协会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进行行业管理的依据。为了从理论上把握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本章还对产业结构、产业经济性及其在建筑业的应用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

一、中国建筑业产业结构的经济性分析

(一)建筑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经济性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构成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诸产业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的总和,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部经济资源在诸产业中的配置结构。(杨治著:《产业经济学概论》)(杨治著:《产业经济学概论》)反映的是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结构和功能是系统科学的重要范畴,结构将系统的各种要素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结构越合理,系统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越协调,系统在总体上才能发挥越强大的功能。

产业经济性就是指特定产业结构形成的功能,反映特定结构状态下各类资源的效能发挥水平,既包括产业或行业的效能,也包括产业或行业内企业的效能。

本章我们研究的建筑业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概念在建筑业的引申,反映我国建筑业各类资源的配置结构与方式,各类生产能力的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应当说建筑业产业结构的概念的主要内容,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范畴,但并不局限于此。

建筑业产业经济性,即指建筑业各类资源配置方式的效能。

(二)建筑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产业资本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近几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建筑业企业个数及在建筑业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城乡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数量及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1998年至2002年,国有建筑企业个数分别为9218个、9148个、876782647536,在建筑业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7%、19.9%、19.0%、18.0%和15.8%;集体所有制企业和非国有建筑业企业的总数分别为36416个、38086个、3875137629个和40284个,所占比重分别为79.3%、80.181.082.0。近年来,在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出现了大量的私营建筑业企业,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还出现了许多私营的设计、监理企业。

             

这个表的数据统计口径是怎样的?

年份

199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企业

32.1

34.3

30.3

31.1

31.2

22.0

21.9

20.7

19.9

19.0

18.0

15.8

人数

61.4

58.9

57.6

56.6

55.0

40.3

39.4

36.4

34.2

31.9

28.0

24.2

产值

69.5

65.9

63.2

65.2

61.4

50.2

49.6

45.4

43.6

40.4

34.9

30.1

表3-1  国有经济在建筑业中所占比重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价值趋向、竞争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下图是2001年我国建筑业较发达的上海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工程质量优良率和产值利润率的平滑分布状态图,其结构值得我们思考。

 

 

 

 

 

 

 

 

 

 

 

图3-1  2001年上海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

工程质量优良率和产值利润率的平滑分布状态图

(三)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分析

2001年新的资质就位前,我国有9万多家建筑企业,其中74%都是综合性施工企业,26%为专业化企业,而美日等发达国家与此正相反。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专业化企业所占比例为72.6%,日本为71.4%。在2002年完成资质就位后,我国建筑业企业共65611家。其中,施工总承包类企业33652家,占51.3%;专业承包类企业30999家,占47.2%。与就位前相比,施工总承包类企业减少了28.7%,专业承包类企业增加了27.2%;在施工总承包类和专业承包类企业中,特级企业105家,占全部企业的0.16%;一级企业3969(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2024家,专业承包企业1945),占6.05%;二级企业16929家,占25.8%;三级企业42534家,占64.83%,使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了优化。但我国建筑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综合型和专业型企业比例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1、企业规模差距不明显

相对集中度是反映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状况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常用洛伦茨曲线表示。通过建立建筑业洛伦茨曲线,可以反映建筑业市场企业规模差异程度。本文中的建筑业洛伦茨曲线横轴表明的是市场中由小到大企业的累积百分比,纵轴表示这些分类企业年产值占建筑业总的年产值的累计百分比,如果所有的承包商企业规模完全相同,也就是全体承包商平均分配建筑市场时,洛伦茨曲线是一条均等分布对角线。基尼系数是衡量分布不均匀程度的一个指标,其值在0-1之间。基尼系数等于对角线和洛伦茨曲线间的面积与对角线下三角形之比。企业规模分布越不均匀,洛伦茨曲线偏离对角线越多,基尼系数越大。下图为中美两国整体建筑业企业规模分布洛伦茨曲线,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洛伦茨曲线更偏离对角线一些。经计算,我国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基尼系数约为0.345,而美国建筑业大约为0.517。这就说明了我国建筑企业规模更接近,大、中、小企业规模界限不明显。另外1997年我国共有9.6万家施工单位,而美国的注册承包商数量为65.6万,是我国的7倍。进一步说明我国建筑业市场过度竞争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进入企业数量过多,而是在于企业规模结构的不合理,企业规模和实力相似致使大量企业经营领域趋同,过度集中于相同的综合承包目标市场。

 

 

 

 

 

 

 

 

 

 

图3-2

2、专业化发展水平较低

企业类别

四川(1999

重庆(1999

黑龙江(1999

河南(1999

数量(个)

比重(%

数量(个)

数量(个)

数量(个)

比重(%

数量(个)

数量(个)

综合型

4094

69

2229

74

2387

81

2546

74

专业型

1861

31

798

26

556

19

876

26

累计

5955

100

3027

100

1943

100

3422

100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建筑业企业类型构成中,从事承包安装和装饰施工的专业化企业比综合性企业所占的比例高得多。1999年,美国专业化企业为72.6%,日本为71.4%,英国为65%。而我国正与此相反,从我们对各地的调研情况来看(见下表),这四个省市的专业企业的数量和比例要远低于综合性企业,专业化企业比例最高为四川省,专业化企业比例才达到31%。这足以说明我国建筑业综合型和专业型比例极其不合理的企业类型结构现状。

3-2

从日本分包额占总包工程额的比例变化看(见上图),可看出日本建筑业专业化分包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迅速增长的企业类型结构演变过程,1977年分包额占总包工程额的比例只有40.7%,1992年就增加到62.0%。而1999年,我国上海市以总包和综合承包为主的土建企业总产值为696.99亿元,占所有类型的建筑企业总产值的81.7%;而安装、装饰等专业化企业完成的总产值只有156.04亿元,占18.3%。这也说明我国建筑业综合型企业和专业化企业发展严重失衡。建筑市场中普遍存在综合承包商凭借其上游的地位,盘剥专业化企业的行为,导致专业化建筑企业利润率水平过低。由于市场地位不高和利润水平不高,肯定要造成大多数潜在进入企业将市场定位于总包和综合承包市场,而不是专业化承包市场。因此专业化企业发展不足也就成为必然。

3、建筑业企业组织机构

我国目前的建筑业市场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阶段,市场主体行为不合理,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影响和干扰了统一、开放、竞争的建筑市场的形成。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地方保护或部门保护主义,形成了一个条块分割式的行业结构。这个结构具有空间和行业分布上的三大特点。其一、大部分公司属于地方,其业务活动主要在本地区,很难打入外地区。中央所属的集团公司,其实体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各个下属工程局,从业务范围看,也都是地方性企业。可以说,在中国还没有一家类似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全国性建筑业企业。其二、部门保护造成很难跨越专业发展业务,因此许多大型企业只是某一专业的建筑业企业,企业的专业范围较窄,缺少综合性企业。其三、无论是哪一种企业,一般都只具备建筑业产业中某一环节的能力。

(四)建筑业产业布局结构特点

1、建筑业行业布局结构


2001年建筑业总产值15361.56亿元,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13485.95亿元,占总产值的87.79%,其中房屋建筑业10086.01亿元,矿山建筑业133.96亿元,铁路、隧道、公路、桥梁建筑业2198.32亿元,分别占总产值的65.66%0.87%14.31%;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产值1380.44亿元,占总产值的8.99%,其中,设备安装业产值688.81亿元,占总产值的4.48%;建筑物装修装饰业产值495.18亿元,占总产值的3.22%

图3-3

 

2、建筑业区域布局结构

2001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5361.6亿元,比2000年的12497.6亿元增加22.9%,全国完成建筑业产值排名前八位的省()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北京、四川、辽宁、上海,其中,江苏、浙江两省业绩突出,总产值分别占全国总产值的11.9%11.5%,其次是广东和山东,分别为7.4%6.4%。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直辖市完成产值2335亿元,占全国的15.2%,华北地区五省总产值为2540.7亿元,占全国的16.5%,东北三省完成1407.4亿元,占全国的9.2%,江苏、浙江两省完成产值3590.2亿元,占全国的23.4%,西南地区四省()完成产值1751.8亿元,占全国的11.4%;西北地区六省(自治区)完成产值826.3亿元,占全国的5.4%

2001年建筑业总产值在地区间的分配情况为: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14.8%;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9.2%;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40.7%;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18.4%;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11.5%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4%。

以上地区平均水平与浙江省相比,浙江省是西北地区各省(区)平均值的13.2倍;是西南地区各省(区)平均值的4.2倍,是华北地区各省平均值的3.6倍;是东北三省平均值的3.9倍。

全国前8位省()建筑业产值及经营情况统计见表:

名称

序号

地区

产值

(亿元)

占总比例(%)

企业个数

比例

(%)

从业人数

(万人)

比例

%)

平均企业规模

(人/公司)

人均利润

(元/人)

1

江苏

1821.8

11.9

3745

8.2

230.9

10.1

614

1118

2

浙江

1768.4

11.5

3370

7.3

185.2

8.1

548

2476

3

广东

1132.1

7.4

3074

6.7

142.4

6.2

461

2621

4

山东

984.2

6.4

4211

9.2

202.2

8.7

479

1297

5

北京

887.9

5.8

1811

3.9

83.8

3.7

458

2236

6

四川

822.9

5.4

3050

6.7

171.7

7.5

560

877

7

辽宁

761.2

4.9

2527

5.5

119.4

5.3

470

1241

8

上海

721.6

4.7

1353

2.9

60.8

2.7

443

3154

9

其它省市

6461.5

42.0

合计

 

15361.6

100

45893

100

2283.4

 

 

 

3-3

 

全国完成建筑业产值最少的省()依次为:西藏、海南、青海、宁夏,完成建筑业产值分别为:18.7亿元、35.3亿元、54.2亿元、70.4亿元,分别占全国总产值比例的0.12%0.23%0.35%0.46%(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2)。

从企业的平均规模分析,四个直辖市企业平均规模为502/企业;华北地区五省平均企业规模为519/企业;江苏、浙江两省平均企业规模为581/企业;东北三省平均企业规模为472/企业;西南地区平均企业规模为458/企业;西北地区平均企业规模为446/企业。呈现出大城市及华东地区的企业规模较大,而西部地区的企业规模较小,但总体差别不大。如:最高的江苏省平均企业规模为614/企业,与西北地区六省区的平均值446/企业,相差不到30%,与两者的产值情况相比大不相同。说明不同地区的大、中、小企业的平均规模是基本一致的。

从各地区的企业经营人均利润分析,上海、浙江最高,分别为3154/人,2476/人,较低的省()是山西、内蒙、江西、青海、甘肃、陕西,分别是:413/人、485/人、468/人、505/人、546/人、949/人。人均利润最高值上海市是最低值山西省的7.6倍。

3、建筑业产业的全球化布局

我国建筑业企业海外工程承包方式大致可分为:(1)劳务输出;(2)设计;(3)工程总承包或土建分包这三种情况。目前劳务输出所占比例逐步降低,在对国际上通行的承包方式,诸如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Design and Build)等的综合和灵活运用方面有一定的进展,2001年超过1亿美元的工程承包合同超过15项,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电力和石油行业;20021-8月份,海外承接工程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8个,累计合同额13.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承包合同总额的24%。但设计比例则仍然偏低。例如中国公司在埃及开展承包劳务业务始于1984年,至2001年底,中国公司在埃共签承包劳务合同共计202项,完成营业额3.08亿美元,其中承包工程合同92项,完成营业额2.97亿美元,劳务合作合同101项,完成营业额1057万美元,咨询设计合同9项,完成营业额39万美元。中国公司在肯尼亚的经济合作业务始于1985年,截至2001年,在肯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共计294项,其中承包工程合同228项,完成营业额6.39亿美元,劳务合作合同61项,完成营业额668万美元,设计咨询合同1项,营业额1万美元。

截至2001年底,我国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99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15亿美元(截至20026月底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52亿美元)。2001年中国共有39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比2000年增加5家。39家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总营业额为53.613亿美元,比上年度47.691亿元上升12.4%,占全球总营业额5%。特别是在中东地区,中国公司取得了较大发展,市场占有率升至9.5%,仅次于意大利、美国、法国、希腊和韩国。在亚洲地区营业额38.455亿美元,占该地区总营业额220亿美元的17.5%,位居第三;在非洲地区营业额6.541亿美元,占总营业额88亿美元的7.4%

但总体讲我国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开拓不力。近年来国际 工程的年发包额均在一万亿美元以上,国际劳务合作的年需求总量达1000万人以上。而我国建筑业施工企业1999年对外承包工程金额才102亿美元,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我国1999年外派劳务为30多万人次,仅为世界需求量的3%左右。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内施工队伍和劳动力大量过剩,国际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筑业施工企业已经具备了承接较大工程的能力,但在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领域,尚存空白。

 

(五)建筑业产业人力资源结构状况

1、一线操作人员结构

建筑业门槛相对较低,目前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建筑业农民工在农村与工地之间艰苦流转,在市场经济潮流中寻找自己的安身落脚之处,创造着非凡的价值。有经济学家说:这是农民自己培养自己。 建筑行业农民工约2700万,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跟着工头在工地间流动

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3800万人,其中农民工约2700万人。建筑企业劳务层中农民工的主要来源是:乡镇劳务企业职工。劳务企业经过工商登记,向国家交纳税费,管理相对比较正规。劳务企业的农民工是人员相对固定的专业施工人员,他们在建筑行业农民工中约占4—5%。成建制农民工。这是建筑行业中人数最多的部分,由各地的工头组织,成建制地输出劳务,一般按工期临时组织,人员流动性大。成建制农民工因为靠工头管理而不属于企业,故存在的问题较多。散工。个人或少数人直接到工地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或工头出卖劳务,人数较少,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农民工在整体上看虽然是一支队伍,但其内部人员之间已有很大区别。一部分人已成为企业离不开的生产骨干,当了劳模、班长、项目副经理;在吊车、钢筋、电焊、脚手架等工种中,农民工已是生产的主要力量。这部分农民工相对稳定。一部分承担纯体力劳动的农民工流动性很大。有的干上一年半载或几个月就回到农村,或跳到其它队伍去干,赶上麦收或秋收,一部分人还要回家收获。建筑业的季节性较强,特别在北方地区,到了冬季不能施工,大批农民工就要脱离企业。由于建筑施工工地不可能很集中,一支队伍往往要分散到几个不同的工地,难以集中管理和开展活动,一些涉及农民工的问题也不易处理。

当前,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劳动关系矛盾、群体性事件增多问题十分突出。全国建设系统工会的典型调查显示,有的省市约有55%的农民工遇到工资拖欠问题。据建设部统计,截止到去年底,全国拖欠工程款约5000亿元,主要是业主拖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地政府拖欠,另外是开发商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拖欠。根据北京市的调查,全市70万农村进京施工队伍,被拖欠劳务费总额30亿元,人均被拖欠4000多元。

典型调查数据表明,在劳务承包企业中,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到5%,只有30%左右的劳务承包企业在城市建设部门的干涉下为部分民工交纳了意外工伤保险。一些工地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缺乏,农民工自我防护能力弱。有的企业违反规定私招滥雇,农民工缺乏安全生产培训就直接进入施工现场,加之长年加班加点、超负荷劳动等,致使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每年建筑业发生的伤亡事故中,农民工的伤亡率相当高,隐瞒不报、草率处理等问题屡有发生。 

2、企业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结构

企业管理人员在国有建筑业企业所占比重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10%左右,管理人员10%左右。建筑业管理和技术岗位的人才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均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关键岗位如决策领导、施工技术、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和施工管理等几个岗位的管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层次提高的幅度较大,说明建筑业主体岗位管理人员素质正在不断的提高。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来看

应用型人才多,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项目管理人才尤其是懂得国际工程管理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人才、懂得工程索赔的合同管理人才、懂技术善经营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2)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深度不够

中国建筑业的人才队伍中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师级人才较少,而直接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的这种人才就更寥寥无几;有些管理人员对常见的管理、技术和材料掌握得还比较熟练,但遇见新理论、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问题的工程就不知该如何去处理,更有甚者还有抵触情绪;有些管理人员对本国的建筑规范、法规、条例等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但对他国规范或世界通用规范一窍不通,需要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深度。

(3)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中国建筑业目前拥有的管理人才中,熟悉建筑管理而又熟悉技术、经济、法律的人才严重短缺;外语水平较高且能熟练地进行对外工作交流的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人才短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人员短缺;既懂建筑技术又懂建筑材料、既懂建筑技术又懂定额概预算的人员短缺;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国际投标报价的人员短缺;能熟练运用国际上或工程所在国的各种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利益的人才短缺。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常常出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人员不懂经营和技术的尴尬情况。

3. 设计人员现状分析分析

建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几乎在各行各业都拥有自己的设计院,设计院内有大批高水平的专家和熟练的设计工程师,甚至有自己的一些技术专利。在技术方面与外国一般设计公司相比具有优势,甚至在某些领域领先;在这些设计院中,特别是专业设计院专业人才比较齐全,各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配套,专业人员之间的磨合也比较好;他们熟悉本地区的资源、市场需要、掌握了大量有用的资料和信息,熟悉人际关系和我国的政策法规,能熟练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咨询,他们是我国设计人员的中坚力量。

4. 建筑业中介与咨询机构人员现状分析分析

我国工程咨询的主力军是建国后培养起来的、一般分布在有四五十年历史的大、中型勘测设计研究院。目前该设计咨询人员一半以上都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基本上能满足勘察设计咨询任务。和外国咨询公司相比,在勘察设计咨询我们的优势是专业分工细,很多专业设计人员在相应的技术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其他咨询机构如投资咨询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等咨询机构人员主要有勘测设计研究院、施工企业技术骨干和新分配的相应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等组成,这些工程咨询人员和外国咨询人员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

(1)市场观念差

由于长期依赖于政府计划分配任务以及在当地行政部门的不正当保护之下接受任务,因而不熟悉市场开发、法制观念淡薄、不熟悉合同管理。

(2)能从事的工程咨询业务范围单一

如只能进行投资立项前的评估、设计或监理,或只能进行施工咨询等,普遍缺乏对工程全过程进行管理的能力。只有很少数公司对设计——建造或交钥匙之类的大型项目具有进行全过程管理的能力。

(3)人才素质不全面

特别是缺乏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和熟悉WTO条文、掌握国际惯例、外文水平高和懂法律的人才。

(4)缺少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家

我国有着大批高水平的各个行业的技术专家,他们是从事国际工程咨询的重要力量,但却十分缺少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家来带领工程技术专家队伍去开拓国际市场。我国必须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二、中国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一)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产业结构模式

1、建筑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从下表34中可以看出,在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都比我国要高,建筑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例也比我国高,建筑业对国民经济作出的贡献度比我国要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和韩国建筑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都在10%左右,近年来由于经济低迷,投资规模减小,建筑市场出现萎缩。即使这样其比例仍达到7%以上,建筑业从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数的比例也都曾保持在10%左右。另外新加坡的建筑业从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数的比例为5.9%,主要是因为新加坡大量使用外国建筑工人,而外国建筑工人没有统计在建筑业从业人数中,香港也有同样问题。近几年韩国使用了较多的外国建筑业工人,包括使用朝鲜工人。如果将外国或境外建筑工人统计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业从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数的比例还要升高。虽然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达3552万人,为世界之最,但由于农村劳动力规模过大,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仍然较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要低许多,仅为4.8%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建筑业增加值是我国的4.4倍,说明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无论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发展性地看,我国的建设规模仍处在初级阶段,换言之,我国建筑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建筑业增加值(亿美元)

建筑业增加值占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

建筑业从业人数(万人)

建筑业从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数的比例

日本

3,136

7.3%

663

10.1%

韩国

295

7.6%

158

7.2%

新加坡

57

7.0%

13

5.9%

中国(香港)

81

7.1%

30

9.0%

中国

712

6.6%

3,553

4.8%

图3-4建筑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

(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比较,2000年)

2、建筑业行业组织结构

如表3-5所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结构都有一个特点,呈明显的金字塔型,小型企业数量最多,一般在60%-95%,中型企业数量较少,一般在5%-40%,大型企业数量很少,一般在0.1%-0.5%。在日本,员工不足50人的小型建筑业企业占了建筑业企业总数的95%,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0.1%。

数量极少的大型建筑业企业占了较大的市场。从表3-6看出,日本前10家建筑业企业的营业额占了全国建筑市场的16%。这种结构十分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发展,日本的大型建筑业企业的规模都名列世界建筑业企业的前茅,韩国的大型建筑业企业也有共同特点。我国前10家大型建筑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虽然达9.7%,但是我国的大型企业是集团形式,多家法人的集合体,而日本和韩国的建筑业企业是一个法人,如果以每个独立法人为单体比较,我国前10家大型建筑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程度要大大降低。

众多的小型建筑企业一般都是分包企业,其业务范围很专一,而且往往是夫妻企业或父子企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市场准入条件宽松,小型企业十分容易设置。比如日本建筑许可的最低标准,只要求有一个技术人员,其他条件为办公地点等基本条件。

我国虽然按员工规模分的建筑业企业统计尚未完善,但一般都认为,我国的建筑业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字塔型结构有明显不同。

发达国家这种结构,反映了其建筑市场和承包体系的特点。大型企业一般只从事总承包,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实施项目管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为大型企业的分包企业。在总包市场以及分包市场上,工程发包数量和企业数量的供需关系都比较平衡。另外,一家大型企业的下面往往形成一批比较固定的分包企业。比如,日本大成建设公司的伞下,有300多家比较固定的分包企业。

 

企业员工规

新加

中国(香港

少于5

26.9%

36.9%

53.1%

(1-19人)43.3%

5-49

68.5%

52.2%

15.6%

(20-49人) 22.8%

50-99

2.7%

(50-199人) 9.3%

4.5%

12.4%

100-499

(100-299人) 1.3%

(200-499人) 1.1%

2.8%

17.9%

500-999

(300-999人) 0.4%

0.2%

(500人以上) 0.2%

2.8%

1000人以

0.1%

0.1%

 

0.5%

3-5  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结构(不同规模企业数占总企业数的比例)

 

 

日本

中国

前五家企业市场占有比例

11.3%

7.0%

前十家企业市场占有比例

15.9%

9.7%

3-6  中国和日本前五家和前十家建筑业企业市场占有比例的比较

 

(二)中国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方向

建筑企业将受市场结构影响呈现金字塔型的结构趋势,在金字塔顶端的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密集、综合型、跨领域为特征,数量少;在金字塔中端的企业以技术、管理、专业化为主,数量较多;在金字塔低端以专业化服务和劳务服务为主,数量最多。

以下主要通过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讨论反映建筑业行业调整的概貌:

1、建筑公司的发展方向

目前,被行业纵向分割局限在施工环节、被横向分割局限在不同行业的各类建筑施工企业,将根据未来金字塔型的服务需求分化重组为:工程总承包公司、施工总承包公司、施工企业和各类专业工程公司。

工程总承包公司(包括工程公司和土木工程公司)目前,按行业区分的各类工业设计院整合有施工总承包能力的施工企业后将形成工业项目工程公司,一般在某专业领域中有专长并有全面的建设的能力,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独创的工艺设计、设备采购、以及对施工安装分包企业和土建设计的协调管理上,其融资能力的提升也是发展的重点。其中衡量是否具有独创工艺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设备制造供应商按照工程总承包要求,根据现有的设备型号进行集成制造的能力。这类公司既可弥补工业设计院项目管理能力和融资能力的不足,又能突出其专业工艺设计能力和研发能力。土木工程公司则最可能由具有设计至科研能力的建筑公司中派生出来。

施工总承包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从当前规模较大的建筑公司或施工企业集团中产生,主要服务对象是土木工程、涉及专业较多的高标准公共工程以及工业项目,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支持能力、大型设备施工能力和合约管理能力,以及施工图深化设计和专业施工图协调能力。这是由土木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技术特点和市场运作特点决定的。

施工企业其规模大小依市场断面的不同而不同,但其特征都是现场按图施工制造,其项目经理部相当于工厂的车间。这类企业服务范围广、从业人员最多,但是赢利空间最小。纯粹施工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不具备足够的资本运作能力,科研开发能力、设计协调能力,只提供单一的施工安装服务,相当部分的现有一级施工总承包、大部分的二、三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只从事配套安装如塔吊拆装、幕墙安装、防水等企业都属于这类企业(劳务型企业则另当别论)。

各类专业工程公司以专业产品体系或工艺的研发为核心竞争力,形成产品或工艺研发、工程设计、施工安装一条龙专业服务,可服务于各领域,这时的施工安装只是为完成产品服务的配套环节而已,如玻璃幕墙、轻钢结构、楼宇智能化、运输系统信号、环保工程等。而机电工程分包商有时还包含设备集成、安装调试等。

总之,建筑业本质上是服务性行业,加入WTO以后,总的发展趋势将是建筑公司要与资本一体化,与设计一体化,提供业主所需要的资金和专业技术系统集成服务,服务方式将更多的以BOTEPC方式实现。通过资本积累、积聚和资本运作,以及科技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彻底打破当前建筑业的纵向和横向分割,最终形成极少数资本、智力密集的跨领域龙头总承包企业,范围包括各行业各领域,具有资本运作能力、项目经营能力、建筑产品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资源保证和赢利能力。

2、工程咨询服务公司的发展方向

工程咨询服务作为建筑市场经济运行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一支力量,加入WTO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专业更为细化,特包更为突出,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资金实力增强,成为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支专业队伍。

与工程技术直接相关的咨询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建筑师事务所、工程顾问咨询公司、技术咨询公司、现场监理及工程质量检测等,可以是一项也可以是多项,这类咨询机构将逐步发展为设计咨询(监理)一体化,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即各类工程顾问咨询公司为建筑师配套服务、质量监理对建筑师负责的项目管理体系。此时,建筑师不是单一负责建筑方案,而是对整个工程的设计负责,对工程质量负责,甚至受业主委托负责实施项目管理,类似于国内要发展的负责全方位项目管理咨询顾问公司。

与工程造价直接相关的咨询业务范围包括工程招投标代理、工料测量管理、保险顾问、财务监督等。特别是财务监督即投资控制分析,包括财务分析、合同文件审查、成本预算监控、信用监督、项目履行及进展的审查等,对于大型工程的服务作用更明显。

以全方位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咨询服务业,其组织形式主要是项目管理公司,服务范围包括获取政府部门的许可,为客户就工程建设提供全面配套服务,包括投资分析策划,其发展的高级形式是承担工程建设所有风险的工程总承包服务。

我们往往简单地把工程总承包理解为设计施工一体化,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设计单位拥有施工管理能力和施工单位拥有设计能力难度都很大,因此,由项目管理公司分别管理协调设计和施工,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将会是一种较易实现的形式。对于大型工业、土木、房屋建筑项目,更需要项目管理公司这一层次的服务形式。此类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熟悉市场,掌握核心技术,以及较强的合同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3、设计单位的结构调整方向

目前,我国的设计单位存在在以下问题:一是以综合性为主,缺乏专业特色;二是偏重于技术设计,业务单一,缺乏工程咨询能力;三是缺少与建筑施工企业的互动,缺乏项目施工管理能力。设计单位的服务需求主要来自投资方和业主,狭窄单一的服务需求难以培养专业化、小型化、灵活型的设计能力。横向分割的被打破,建筑公司与设计单位的结构调整将是互动、甚至相互渗透的过程。

工业设计院:工业项目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是建筑业发展的必须趋势,因此,工业设计院将成为综合型工程总承包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院不仅可以成为工程公司的一部分,而且其中一些实力雄厚的设计院还最有可能通过引进项目管理能力和增强融资能力自身向工程公司发展,其具备工业项目工程公司最根本的能力,即科研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工艺设计能力。

建筑设计院将发展成为建筑事务所,以及各类专业工程咨询顾问公司,如结构、消防、照明、节能等。同样建筑事务所将从功能设计出发,将专长于特定的建筑产品,如医院、体育场(馆)、机场、银行等。

土木工程设计院:设计单位(国外有时称建筑师/工程师)不仅承担设计,也可接受业主委托,作为业主的全权代表,在施工期间承担FIDIC条款里工程师的监理和管理作用。一般土木工程(桥梁、道路、水坝等)常采用这一方式。

 

三、中国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一)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

按照现代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政府应当在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第一,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的束缚,跳出市场之外,给市场放权;第二,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特殊性,又不允许我们再走彻底的自由放任的市场主义的老路,所以仍然必须担负起政府产业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责任。这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正确认识政府管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必须改革传统行政管理的思维定势;必须增进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知识;必须科学分析和判断当前面临的产业发展形势,合理确定政府的目标和任务。

政府的行业管理应确立以下几个认识:

1、政府的行业管理在产业发展中负有不可推卸的最终责任

目前我们对政府转变职能和退出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共识,实现这一目标是政府在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尚需要一个过程。但在政府转变职能和总体退出市场的同时,必须加强和加紧以新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从新的层次和角度实施对市场的干预、管理、引导,对促进和加速产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放松政府规制,强化淘汰机制,以自由竟争解决过度竞争

目前建筑业过度竞争成为行业和社会的普遍反映,要求政府提高行业准入,减少企业数量,限制过度竞争的呼声较高,要求提高行业集中度或行业适度垄断程度的呼声较高。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过度竞争本质上是一种无序竞争、不规范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并存的反映。从当前建筑业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看出,目前我国的建筑业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低于发达国家,我们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竞争不足而不是竞争过度。所以政府必须深刻剖析产业经济诸问题的内在本质,进一步放松规制,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竞争,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实现建筑业的优胜劣汰,只有通过充分竞争实现的产业集中度才是资源的最佳配置方式。政府不仅要放开建筑业准入,要打破建筑业内部之间的行业和地区分割,促进充分竞争,还应考率通过加强对不正当竞争的管理,进一步强化市场的淘汰机制,提高竞争水平。

3、政府管理既要有所不为又要有所为

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从市场领域逐步退出的同时,又要审慎科学选择重点环节和内容,加强管理和干预、引导和支持力度。主要包括: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维护公众利益;在目前国有建筑业企业尚担纲建筑业产业主力的条件下,应当在推进产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竞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快建筑业企业兼并重组

1、 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投资主体多元化或股权分散化

投资主体多元化或股权分散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前提。投资主体单一的企业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克服国有产权效率低下的问题。由于“国有产权”在理论上存在“虚置”的问题,所以,在企业财产归全民所有的情况下,企业产权无法完全“人格化”,财产的终极所有者就无法具体化,容易造成国有产权效率低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可以通过控股或参股减少国有产权比重或“所有者缺位”程度,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也是削弱政府直接干预企业行为的一个有效措施,因为股份制企业投资者占有股权的多少决定其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时权力的大小。

“多元化”不但是指主体形式上的多元,而且还在于“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在实际中是否真正享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名符其实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革过程中,一些企业虽然吸收了其他股份,但国家股仍保持绝对优势,其结果是产权主体形同虚设,政府仍可作为“唯一股”、“优势股”继续干预、控制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流于形式。

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特别适于国有大型企业改造。当然这些股份公司不一定都要上市。另一方面,改造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国有资产在企业产权构成中的比例。目前该比例一般在50%以上,无法从实质上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对于非关键行业大型企业国家可保持较高的持股比例,但并非一定要在50%以上。大型企业之间可以采用相互持股、社会机构投资者持股、管理层持股以及员工持股等方式分散企业股权。目前国内一批在各自行业内具有极大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股份制改造。对竞争性行业的中型国有企业,国家可通过机构投资者享有一定股权,其余股权分散到社会法人、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手中,提高企业竞争活力,也可完全私有化。

2、改革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综合判断和辨证思考,全面、系统的看待国有企业改革,分析产权、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内在关系,抓住产权改革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了产权制度方面的问题,就为解决企业的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打好了基础。因此,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除解决产权问题外就是作好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文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经营机制,把改革改制与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3、建筑业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大型国有施工企业改革

当前我建筑业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大型国有施工企业的改革:第一,目前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在我国建筑业产业发展中仍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拥有最丰富的积累、工程施工和管理经验、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宝贵的品牌信誉优势、雄厚的人力资本的积聚,解决好了大型国有施工企业的问题,就是发挥好了产业经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资源配置。第二,大型国有施工企业的重组,无论是大型国有施工企业之间的重组,还是与民间资本的重组都必须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前提或基础,否则很难开展。而这些大型国有施工企业的合理重组是培育我国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目前建筑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条条分割、相互封闭、行业垄断等制约建筑业充分竞争因素,以中央所属各施工企业来讲,其按条条封闭的生存竞争状态与行业管理体制是紧密相关的,这种状态危害了建筑业统一市场和有效竞争的形成,也不利于其各自的长期发展。

(三)加强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

1、改行政准入壁垒为自然准入壁垒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准入壁垒主要是资金和技术壁垒,即依靠激烈竞争建立起来的市场力量调控准入门槛。在产业达到相当规模,自然壁垒就会使那些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敢贸然进入,即使进入也难以生存。当前对建筑业的发展,重要措施是吸引资金的进入,没有新的资金进入,行业就不可能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队伍的过分膨胀,是只有劳动力投入,没有资金投入造成的。因此,如果行业外企业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且其他条件基本符合标准,应鼓励其进入,特别是鼓励兼并和联合各种类型的施工企业,以此来改变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状况。随着大量资金的进入,有资金实力的企业不断增多,准入门槛自然不断提高,这对于提高行业实力和产业集中度大有好处。

2、改革企业资质管理制度

逐步改现行的以企业资质控制为主的管理制度为企业资质控制和执(职)业资格并重的制度为主。使个人的执业资格与工程管理责任紧密相连。按国际惯例,只有注册建筑工程师担任大中型企业负责人之一,高级技工担任劳务型企业负责人之一才能设立施工企业。由于注册建筑工程师或高级技工承担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凡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不但处罚企业,也要处罚注册建筑工程师和高级技工,重大事故可以吊销其执照。这样,质量安全责任与个人的饭碗直接挂钩挂靠行为、施工盲干行为都会得到强烈的抵制。企业的资质等级的重要性应逐步降低,资质等级条件体现的是企业实力和与之相关的信誉,是进入行业的基本要求和处罚违规企业的办法之一。

3、建立行业清出制度,降低企业退出壁垒

行业的活力在于推陈出新,在于优胜劣汰。对于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勉强维持,只能拖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整个地区的结构调整业非常不利。除了行业准入壁垒过低引发的过度竞争外,行业清出制度不健全,企业退出壁垒过高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体是在竞争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行政权利和行政机制来确定的和保护的,因此要打破要素市场中的各种壁垒,不单让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能无障碍地进入市场,更能让劣势企业自己选择转型或退出市场,这样才是资源配置市场化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使行业规模趋于合理和稳定。

建立严格的建筑市场清出制度,实行市场行为、质量和安全一票否决。通过企业资质审批、年检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注册等办法,对有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发生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清出建筑市场。

企业退出的壁垒主要来自当地政府、国家有关企业破产、清算等政策法规的限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当从各方面来降低建筑业企业退出壁垒,使劣势企业比较容易转型或退出。

4、改革建设管理体制,解决条块分割问题

要通过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把政府投资工程作为政府直接参与和干预市场的合理手段,发挥引导促进行业管理和技术进步的示范作用、杠杆作用。政府投资工程的改革,应当按照“建设、监管、使用”分开、政事(企)分开和实施相对集中管理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和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减少对非政府投资工程的干预,如强制实行招投标等,重视培育和发展市场机制。同时要下决心打破现行条块分割的格局,解除地区封锁和行业(部门)保护,带动其他社会投资和私人投资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5、逐步建立市场信用约束机制,积极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承包商分包工程付款担保等

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可先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上推行,与承包商履约担保对等提供。承包商分包工程付款担保是保证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向分包商、材料设备供应商支付费用。工程担保的担保人可依法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进一步研究推进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档案、信誉信用档案、公示制度等。

(四)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

(1)1、依靠技术创新推进建筑业结构调整

建筑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被行业纵向分割局限在施工环节,被横向分割局限在不同行业的各类建筑施工企业,将根据未来金字塔型的服务需求分化重组为:工程总承包公司、施工总承包公司、施工企业和各类专业工程公司。不同类型的企业,应各有自行的核心竟争力,核心竟争力的形成关键依靠技术创新。

工程总承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独创的工艺设计、设备采购、以及对施工安装分包企业和土建设计的协调管理上,其融资能力的提升也是发展的重点。其中衡量是否具有独创工艺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设备制造供应商按照工程总承包要求,根据现有的设备型号进行集成制造的能力。

施工总承包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支持能力、大型设备施工能力和合约管理能力,以及施工图深化设计和专业施工图协调能力。

各类专业工程公司以专业产品体系或工艺的研发为核心竞争力,形成产品或工艺研发、工程设计、施工安装一条龙专业服务,可服务于各领域,这时的施工安装只是为完成产品服务的配套环节而已,如玻璃幕墙、轻钢结构、楼宇智能化、运输系统信号、环保工程等。而机电工程分包商有时还包含设备集成、安装调试等。

通过技术创新,塑造国际接轨型大型工程公司。

(3)2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重点

提高建筑功能质量,向社会提供满意的建筑产

建筑设计要充分满足生产和使用功能,科学地协调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如CAD、VR等技术,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平。例如对居住区的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核心的原则,重视建筑功能与建筑环境。要把节约能源和改善热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墙体、门窗等围护结构保温密封性能,采取多种有效的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把新建房屋单位面积能耗较大幅度地降下来。对既有建筑进行有计划的节能改造,以达到提高居住热适应性、节约能源和改善热环境的目的。

研究开发关键技术和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研究开发关键技术和工艺,如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连接构造技术、巨型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和抗震性能、风振性能与稳定性能等高层建筑与空间结构技术;地下建筑基础与结构技术、地下空间施工技术、地下空间环境保护与防灾救灾技术等的开发应用;旧建筑物质量检测设备与技术、可靠性鉴定与耐久性评估方法、旧建筑物加固和改造技术;住宅小区中水处理回用技术与产品、住宅新能源利用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加强住宅小区智能化集成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综合配套工程管理、城市道路非开挖技术及设备、城市道路雨污分离工程、城市道路养护维护技术;外墙外保温技术、屋面防水保温技术、门窗保温隔热技术、供暖温控与计量技术、蓄冰制冷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等建筑(包括住宅)节能综合技术;自来水管道检漏及修补技术、设备及仪器和节水器具、城市道路照明节能技术;区域性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垃圾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技术。钢筋混凝土仍将是我国最主要的结构材料,要进一步采用预应力工艺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改进传统的砖混结构与钢结构。推广小型砌块和框架轻墙等经济实用的多层建筑体系;开发轻钢结构,用于工业厂房、仓库和公用建筑,进一步开发大跨度空间网架、悬索、网壳结构和膜结构;研究开发钢和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和组合结构(如劲性钢筋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解决应用中的制造工艺和施工技术,建立相应的工业化建筑体系。积极应用化学建材于建筑装饰、装修、新型防水材料、门窗和管道制品,研究解决应用中的防火、防毒及有关技术问题。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建筑业。提高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服务的水平;建筑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结合现代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建筑业软件产业化;发展建筑业电子商务和基于Internet网的协同建设系统,实现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信息化。要以发达国家相应行业现有的水平为背景,加快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步伐,使之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建筑企业。

研制开发主导产品和装备

研制开发主导产品和装备,如新型砌体结构、异型柱框轻结构、内浇外砌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轻钢框架结构等住宅新型结构技术;建筑施工的大型塔式起重机、深基础施工设备、土石方施工设备、高等级路面施工成套机械等关键设备。

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建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老旧机械比重大,难以适应建筑工业化和要把建筑业建成支柱产业的要求。为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加速建筑企业的机械设备的更新改造,逐步用先进机械取代约占总数1/3的性能差、能耗高、安全无保证的老旧机械,积极发展手持动力机具。研究开发机电仪一体化的先进施工机械和各种构配件、制品的生产设备, 2010年,建筑业的动力装备率争取达到8KW/人。在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要结合工程,研究开发应用建筑机器人,开发自动检测、自动计量、自动控制等新技术,解决在恶劣环境下特殊工程的施工作业和生产、施工自动化问题。

(五)抓住走出去的战略机遇

1、发挥观念主导作用

如果说一个地区性企业和一个全国性企业已经有较大的不同,那么一个国内企业与一个跨国公司就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由于信息、管理、技术、资源需求的不同,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可以说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层次。因此本土型的公司必须确立紧盯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可能时更要积极“走出去”。尤其是对于我们而言,还要尽快“走出去”,要切忌部分人希望的“等成熟了再出去”。不可否认,许多老牌的发达国家在开拓海外市场,一定要确定在这个行业的本土市场中做到前名,在本土中要有充分的竞争实力。在全球这么多的行业中,排前三名的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在本土不是前三名,而在全球市场占了前三名。但时至现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等待在国内获得充分孕育和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实际上我们必须注意到,有一些小的国家如瑞典等,由于小国家小地区的局限,他们的公司是在发展本土的同时“走出去”的,尽管非常艰辛但也走出了自己的国际化之路。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化可以帮助公司的成长不影响企业在国内的打拼而且还更有好处。完全等到什么东西都成熟了再去做,实际上确实会贻误时机。青岛建设集团多年来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始终坚持将海外市场开拓放在首位,国内全力服务国外、国内首先服从国外的思想,因而,尤其是在选派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方面,注意挑选优秀人员派驻国外,大大提高了国外管理的效率和水平。2002年集团公司仅上半年公司就签订合同额2.1亿美元。

2、大力引导中国建筑业企业的结构调整,提升国际竞争力

要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国际接轨的要求,建立健全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的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体系,改造培育一批能够适应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目前应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为工业设计院转型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公司或工程咨询公司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扶持若干家中央管理的施工企业集团,对其企业组织机构进行改造,剥离其一般施工层,壮大其总部资金力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跨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当前,国内许多公司已经在重组方面开始了实质性的动作。如中信集团将原下属的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和国华国际工程承包公司重组为中信建设,中建总公司将其直营的中建承包公司和海外部、西北市政设计院等重组为中建国际,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也与中土积极联系。重组的目的,一是积极实施国内外一体化战略,将国内的项目管理能力与海外的商务能力结合起来;二是不断拓宽市场领域,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自身的产权、体制改革,加快自身产业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加快设计、技术、咨询能力的发展。

3、注重技术创新,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就我国建筑业的现状而言,同等或落后发展水平是我国建筑业资源的合理流向,空间很大,由于人员流动的限制,人力成本优势已越来越难以发挥。而在冶炼、石化、电力等工程领域,要重新审视成本价格优势,重视竞争力基础。因为在这些领域,其差异化竞争(质量、技术、可靠性等)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成本价格竞争。例如美国的柏克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主要体现在:国防工程、石化、长途输油气管线、通讯、基础设施等土木工程和能源、矿山工程项目上。因此,要通过技术创新构筑核心能力,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偏重于施工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观念,从整体上推动建筑产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持续协调的技术创新能力。日本有关资料表明,日本每年建筑产品本身的创新远多于施工工艺创新,并作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筑产品形成中存在业主方、工程咨询商、承包商三大主体,由于工程咨询商是业主或用户对产品创新需求信息的直接转换者,可以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参与技术创新的咨询和决策,并可以与其他各个组织进行全面信息交流,因此企业首先要培育自身的工程咨询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另外在技术创新方面要重视利用在国际市场存在着的发达的咨询服务体系,他们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全面的国际化的服务,也是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就必须而且应当重视和他们的合作。

4、注重海外市场的目标选择,确立投资紧跟理念

我国建筑业较之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我们的工程承包又往往与其资源开发项目相关,通过工程承包参与其资源开发项目投资,不仅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也符合我国资源紧缺的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筑业企业应当以资本或经营联合的方式真正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例如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地海外工程公司,一方面积极开拓油气勘查、打井、铺设管道等工程业务,同时着手购买国外油气田,投资开发资源,充分发挥双方分别在熟悉掌握国外市场和勘探、资金的优势。另外要把投资理念与经营理念紧密结合,通过投资本地化,包括自行设立公司、与本地企业合资、与他国资本合作(尤其是与国际先进承包商的合作)在某国投资等,这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我们以往在海外缺乏明确的长期战略,以项目承揽为目标,很难确立扎实的市场根基。

5、用好比较优势实现泻洪储能

随着加入WTO和建筑业的逐步放开,我国现行大量的工程材料、技术、工艺与施工组织能力,将因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而加速淘汰,让这些技术和能力转移到其它可能的国家和地区,是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的最佳选择,也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律,也是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途径和策略。事实上,目前大量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当或落后于我国,我国作为一个建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工程建设方面已经形成的以质优价廉实用为特征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比较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体系更能适应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具有更高的综合经济性。而“走出去”把现有的过渡资源甚至落后资源转移,不仅坚持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还有效的减轻了国内市场的压力,为我们承受国际先进承包商的强力挤压,并保有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融合汲取更为先进的技术做好了准备。如果不是这样,以目前建筑业在国内的过度竞争,一旦建筑业真正放开,必将产生强烈的震荡,给企业竞争力包括再“走出去”的能力造成直接危害。

 

 

返回


第四章  企业竞争力:中国建筑业结构调整目标

 

建筑业企业调整结构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本章描述了企业竞争优势,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面对新的形势,面对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此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本章分析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要素,提供了企业重组价值链,进行内外部资源整合的路径,给出了一些企业调整结构,提升竞争力的实际案例,以期对广大企业的结构调整实践和发展战略选择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准确把握结构调整定位

(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竞争力即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对手的长处。企业竞争力可以最终体现为产品品质和信誉、为业主提供所需要的饿、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和同品质产品的价格优势。具体的企业竞争力由先进的企业制度和企业运营机制、创新技术和工艺、资金优势、人才优势、优良的企业管理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组合构成。

用首创者的话来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有机结合的学识。它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仿效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可提供进入广阔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形成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核心竞争能力最易集中在知识、专利、管理创新成果等与人和知识有关的方面。核心竞争能力可以是单个要素构成的,也可以是多个要素构成的。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结构调整与企业竞争能力的逻辑关系是:结构跟随战略,战略服务于竞争能力企业战略调整,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必须作相应调整。实际中的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种动态发展,除了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之外,更多的是表现为根据战略的调整而调整。有什么样的战略,就要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有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就有什么样的机制;有什么样的机制,就有什么样的运行效果。企业组织结构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需要,才能实现战略目标。

(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实践

近些年来,为适应建筑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建筑业企业纷纷展开了在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全面结构调整,包括产权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目标市场和承包建设方式的调整,企业资源结构调整、集团内部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市场布局结构调整,通过这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案例1]: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以项目总承包为重点,着眼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紧紧抓住市场机遇,继续保持在超高层建筑、标志性公共设施领域的市场高占有率,进一步确定集团在超高层和标志性建筑专业施工、项目总承包方面的领先地位和市场品牌,全方位拓展市政基础设施土木工程施工领域,在超大跨度桥梁、超大型水上沉箱、超长距离隧道等专业施工方面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继续扩大在磁悬浮、轨道交通车站和隧道项目上的市场份额。有重点的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在国际承包、经贸项目、驻外使领馆建设工程中,形成独特优势,逐步树立“上海建工”的国际品牌,加快进入以高技术含量和内地标志性项目为主的目标市场,实现业主延伸的多样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建设四大板块。一是建筑主业,建设国际一流品牌;二是积极开发房地产产业;三是发展与建筑主业相关的工业,重点是商品砼、建筑构件;四是投资,主要投资市政设施领域,资产经营,生产经营并举,促进综合经营规模的较快增长。形成三大利润来源;努力提高建安、工业等传统主业的赢利水平;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形成一块带风险的利润来源;通过扩大投资,形成一块较为稳定的收益。形成投资与建设、设计与施工、境内与境外一体化的模式,实现发展速度、规模、效益的统一。“十五”期间,实现综合营业额1000亿,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上海地区的市场占有份额达到20%。通过若反干年的努力,初步实现国际化发展的跨越,进入国际225强工程承包商30强行列的发展目标。

[案例2]: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集团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制定的集团2002-2004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集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坚持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同步发展,继续推进经营方向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实施人才和科技发展战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把集团建设成为智力密集、充满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2002年下半年召开集团公司第一次党代会,又把未来四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集团”。清晰的发展思路,振奋人心的发展目标,成为团结和带领职工克服困难、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围绕总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集团展开了“四项调整”:

一是通过加大经营力度,调整经营方向。集团公司和子公司两级的自主经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集团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体现在:“经营第一”的观念在全集团已十分明确,企业的一切工作都体现在为经营服务;从集团公司到各公司,基本形成了健全的经营组织架构和完整的投标报价体系,多数单位经营人员达到40人以上,研究市场、进入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强;巩固北京市场,加快开拓京外和海外市场的方针得到贯彻,在北京不断夺取标志性建筑、市场份额有所扩大的基础上,京外市场扩展较快,今年上半年新签京外合同额同比增长77%。

二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制约集团发展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已经得到改变,在做大做强建安主业的基础上,装饰、房地产、市政路桥、地铁、环保等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新的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其中,装饰业产值从2000年为5亿元上升到2002年8亿元,今年上半年为4.4亿元;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收入从2000年为4.3亿元提高到2002年5.7亿元,开复工面积从2000年的12万平方米上升到目前的34万平方米;市政路桥稳中求进,三年来年产值保持在1亿至1.6亿元之间;进军地铁领域取得突破,去年底成功打入地铁5号线,今年投标新的标段前景看好;环保业从无到有,2002年实现产值9200万元,今年新签合同额有望达到2亿元。

三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资源结构,盘活了土地,减轻了债务,更新了产品,提高了集团的资产质量和经济质量。集团四个工业企业和材料公司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况,债务负担沉重,职工收入水平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我们紧紧抓住北京市工业结构调整、城市道路改造、发展经济适用房等机遇,本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继建机厂迁入林河工业开发区之后,将部分土地盘活,新建了玻璃钢门窗生产线和新型搅拌站;果断关闭了磨石厂和庐师山庄;木材厂西迁至卢沟桥分厂,现厂区用于经济适用房开发;材料公司压缩规模,用盘活土地的资金组建现代物流公司。这些调整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通过这一调整,集团工业企业将解除全部债务,实现轻装上阵;经过调整或更新的产品结构将更加适应市场。同时,集团也可获得数亿元的土地开发收入,为进入新的领域,参与奥运工程建设和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四是通过调整产权结构,形成了多元化的产权格局,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案例3]:北京城建集团:抓好结构调整,保证集团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精神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

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实现经营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集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战略目标

到2010年,把城建集团建设成为以工程总承包为主,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经营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并举的,产业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三)   加快结构调整,构造合理的产业格局

集团机构调整的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而有为,退而有序。

1、产业结构调整

把主业、房地产业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做精,其他产业适度经营,有序收缩。

主业的调整方向。通过集团内部的业务整合及企业的改组、改造,营造不同层次的市场竞争主体,培育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通过对工程总承包部、国际工程公司和设计院的改组、改造,创建一批智力技术密集型的工程总承包实体,在不久的将来与国际大承包商相抗衡。具体调整方向包括:(1)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的经济技术规划能力;(2)加强项目施工管理和技术管理能力,积极扶持并合理利用分包公司;(3)提高市场开发能力,增强投招标力量;(4)增强资金运作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5)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用人机制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主业的效益要从目前单一方式转变为多元的赢利方式。主业的利润不仅来自施工,而是囊括了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咨询、施工总包管理、材料和机电设备采购等。创建总承包型企业是集团培养核心竞争能力、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从目前看来,这类企业必须要依靠集团公司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持,才能够发展起来。因此,在产权关系上,近期对这类企业应采取事业部、全资或绝对控股的形式,同时积极寻求与国际工程承包商的合资、合作,初具规模后适时考虑境内外上市。

具有一级施工资质的大型土建和专业公司,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通过适当的改组改造,成为大而强、大而专的施工总包公司和专业施工公司。具体调整方向包括:(1)形成房建、市政、道桥、安装等几个专业突出、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专业化施工公司;(2)装饰业要迅速做大,通过扶优扶强,培育出龙头企业;(3)积极开拓钢结构施工领域,用1—2年的时间培育出刚结构一级资质企业1—3家;(4)积极培育具有一级资质的智能化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在产权关系上,这类企业的调整方向是:通过引入国际合作伙伴或国内社会法人股,或者企业经营者群体和职工持股会加大持股份额,改变目前集团公司“一股独大”现象,构造真正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企业。

具有二级以下施工资质的中小型土建和专业公司,其未来发展方向是专业和劳务分包,成为集团密不可分的生产协作型企业。在产权关系上,这类企业的调整方向是走民营化道路。即通过各项鼓励政策,使经营者群体或职工持股会持大股,或全部买断股权。

房地产业和物业经营的调整方向。房地产业调整产品结构,在北京重点发展高档写字

楼、商住楼和成片小区、别墅小区等。在立足北京的前提下,逐步延伸房地产开发市场,积极向西部城市扩展,有重点的开拓大中城市市场。通过城建股份公司在集团范围内整合房地产业资产,统一营销策划,统一品牌宣传,以创精品名牌,创最佳规模效益为目标,做强集团房地产业。

物业经营管理企业要通过改制、改组、改造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创造以提供满意服务为目标的品牌效应。要进入中高挡物业管理市场,并随着集团工程总承包方式的多样化(如O&M, BOT,BOO,进入大型公共建筑、公用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和维护市场。要通过与国内外优秀物业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整方向。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以股份公司为主投资于新兴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与现有传统产业的融合,提高科技含量。

工业的调整方向。利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工业产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继续发展商品混凝土行业,适当投入资金以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及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成为环保型和智能管理型企业;扶持摸板公司发展,加快实施集团摸架体系标准化,成为管理规范和技术先进的专业化公司,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在产权关系上,公司都要引入社会法人股,或者加大企业经营者群体和职工持股会的股份,集团公司由绝对控股变为 相对控股或参股,鼓励本企业职工集体买断股权。

商贸企业的调整方向。商业零售企业,一是积极寻找国际大型超市企业为合作伙

伴,优势互补以求尽快上规模、上水平、出效益,集团公司可以适度参股;二是寻找国内合作伙伴,或者加大企业经营者群体和职工持股会的股份。要政策支持、加快建立集团统一的大型设备租赁市场,减少施工企业设备采购风险,降低机械设备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

饭店业的调整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运营好现有饭店资产,要增强市场

竞争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寻找饭店业的优势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或委托管理等方式,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外阜饭店在适当的条件下可整体出售。

2、  产权结构调整

产权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对现有的控股子公

司要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调整,形成全资、控股、参股等多层次的产权结构。

国有和集体小企业,通过改制、剥离等形式,实现集团公司股份的退出;中型企

业,除明确必须全资或控股的以外,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一般不超过30%,具备条件的可一次性退出;

大型企业,除明确必须全资或控股的以外,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一般不超过51%,通

过逐步减持,部分企业可以全部退出。

3、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和产权结构调整相适应,在集团公司之下逐步形成

若干产业集团,集团由纵向一体化向扁平化组织过渡。

4、  人员结构调整

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相适应,以“人随企业走”方式为主、多渠道分流人员;依

集团产业发展需要,多渠道吸纳有一定学历层次的适用人才,构造智力、技术密集型的员工群体。

二、积极塑造企业关键竞争要素

(一)依靠技术构造独特优势

1、技术创新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一种潮流全球范围看,技创新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

特点:知识资源成为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科技成果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研究、发展、生产成为完整创新链的必需环节;技术协调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可持续发展成为创新的基础使命;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等。 

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层次竞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成了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1)建筑业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即要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成为技术开发、研究应用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风险承担和利益享有的主体。在大中型建筑业企业改革和改制的发展过程中,推进科技资本向这些企业的重组,增强和促进企业创新的能力。

(2)注重有针对性的建筑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根据目前建筑业的现状,建筑

业企业首先要注重研究开发适应当今建筑业生产特点、适合企业承包工程特点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如北京建工集团提出,科技创新要为集团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承揽标志性工程服务。明确部署以承包奥运工程及大型标志性工程为目标,培育企业的根部技术和专利技术,组建一个技术中心,完善一个标准体系、创出一批科技新成果,推出一批精品工程,培养一批科技精英。形成了公司以科技发展委员会为龙头,以专家顾问团为支持,以建研院、设计院为骨干,以子公司为基础,与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密切合作的集团科技创新体系。

(3)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要制定相应规划,确定技术进步项目或项目群。

(4)          建筑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建筑企业的合作研究与开发。

(5)          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申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工法。

(6)          对于大多数建筑企业来说,应当大力引进和积极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施工工

艺和机械设备、手工机具,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如要加强对大型特种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机具的引进、创新和使用管理,目前应重点提高建筑业中小工具机具、手工机具器具的机械化程度,尤其是小型手持工具机械化的创新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施工作业效率,降低工程质量过于依赖操作工人个人手工技能的不可靠程度。

2、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将地理位置分散于各地的业主,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及材料供应商等组成一个“虚拟群体”,超载各种障碍(如应用领域,地理距离,不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等),在Internet 网建立协同工作室,共同地进行工程项目建设。这种并行活动要求各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可以看到集体努力的结果,并不断地朝共同目标工作。因此,也有人称建筑业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可见Internet 网对解决工程项目建设人员间沟通问题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建筑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企业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使生产率提高。

    第一阶段:主要特征是单项业务应用为主。包括企业管理与办公室自动化、招投标、施工管理与技术、质量与安全等方面。项目中人员的沟通比传统手段(电话、传真与会议)增加了E-mailWeb网站。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特征是除了单项业务应用外,工程项目建设采用网上虚拟工作室作为项目人员间沟通的主要手段,并部分业务采用电子商务。美国、西欧、日本、南韩等国已有部分建筑企业进入此阶段,发展趋势较好。有人预计在近十年内,这种项目建设方式将成为国际标准。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Internet网通信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已把振兴建筑业、塑造顶尖建筑公司的希望寄于工程项目协同建设系统上。对每一个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一个网站,该网站是专用于该工程项目建设,其生命周期同于该项目的建设周期。该网站应具有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分系统,通过电子商务联结到建筑部件、产品、材料供应商,同时具有该项目全体参与者协同工作的管理功能模块包括工作流程,安全运行机制,信息交换协议与众多分系统接口。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包括:合同法律文本、CAD图纸、订货合同、施工进度、监理文件等均在该网站上,还提供施工现场实时图像。该 网站完全与工程项目建设在信息上同步。因此,也可称之为"动态网站"。用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动态网站的提供有二种方式:一种是大型建筑企业自己建设具有上述功能网站,供自身使用,其缺点是企业投资量大,且功能上受限,一般局限于自身使用分系统与固定的建筑,产品与材料供应商,另一种是由第三方建立网站,以出租"动态网站"方式提供。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采用全集成与自动化的项目处理系统(FIAPP)。   FIAPP系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开发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项目建设的最高水平。主要是美国提出并在研究之中,据说已有初步原型。FIAPP系统的思路是研究支持集成与协同工作环境的IT模型,该模型支持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以此模型为基础,完成工程项目建设集成与自动化(集成含义还包括人、机构、管理、资金等)。

3、建筑企业信息化内容和条件

   (1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对企业信息化内容的认识,许多人认为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是片面的理解。企业信息化虽然是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贯穿其始终,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机会,做出正确决策,增进企业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决定了企业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所以,企业信息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

因此,根据建设企业的发展要求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建设企业信息化内容应为:

建立适应信息技术要求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模式包括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以管理模式为依据,建立起企业的总体数据库。该总体数据库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一个基本部分是用来描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实际数据及其关系;另一个基本部分则是用来描述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信息化必须有数据的支撑,如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运行需要大量、有效的基础数据,这就需要企业在ERP应用前通过强化管理来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不同类型企业情况,建立起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及管理系统构成企业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中各项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分析和利用,为企业高层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Intranet,提供企业内部信息查询的通用平台,并利用这一网络结构,将企业的各个自动化与管理系统及数据库以网络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从而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

联通Internet。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获取大量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充实自己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可以向外部发布企业生产经营等公开的信息。

(2)企业信息化实施条件

国内外经验表明,企业开展信息化需要具备一定条件,那么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可能成功实施呢?

企业要有信息化的内在需求;

要有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要有基本的技术和管理基础;

要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企业信息化要与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观念更新相结合;

要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

要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

要有专门的部门来实现。

4、建筑企业开展信息化需注意的问题

1)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事实上,在新的形式下,企业不开展信息化就没有出路。

(2)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企业信息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总体规划下,本着急用先上的原则,分布实施。

(3)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进先进技术产品是手段,消化、吸收是关键,自主创新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实效,切勿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4)制定企业信息化方案必须考虑几个原则。效益原则,包括社会效益、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原则。开放性原则。弹性适应原则。安全可靠性原则等。

5、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展信息化的实践

[案例1]上海建工集团及其子公司:注重技术创新,加大技术投入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在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上,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体现创新的整体优势,既重视技术引进和吸收,更强调自主创新,获得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上,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与走市场化路子相结合的原则,将集团具有的专业配备齐全的团队优势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取得联合,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为集团获得更多大型工程的合同,并建好这些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在强化技术的支撑作用,在逐步建立创新机制方面,以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具有较高技术难度和知名度的工程为重点,三年中立项研究的科研项目超过四十项,实现三个领域的重点突破。一是实用技术领域,如住宅成套施工技术、新型模板技术、新脚手架技术。二是核心技术领域,如超高层施工成套技术、超深基坑施工及环境保护成套技术、特种结构及特殊工程施工技术。三是总承包技术管理领域,如对大型钢结构集成安装、特种幕墙、机电安装等的总承包技术管理,机电安装深化设计及管线综合协调技术。在此基础上使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能紧紧围绕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战略,服务于经营结构拓展、效益增长和品牌的提升,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案例2]国华国际工程承包公司: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   指导思想

        继承发扬,博采众长;

        统一规划,分布实施;

        特色高效,顺应潮流。

(二)   总体目标

        保证公司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的高效运行;

        防范经营风险,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

        实现公司管理透明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1、关于业务管理系统

(1)主要功能

        实现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

        实现总部对项目经理部的时时监控,提高管理透明度;

        确保ISO9000体系真实、有效的运行;

        解决人员更迭造成的资料和信息遗失问题;

        总部、项目经理部对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

(2)应用效果

        天津海河大桥:工程质量优良率为100%,安全事故率为0;

        天津轻轨工程:质量优良率为99%

2、财务信息化建设成果

        实现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与资金集中控制;

        增强现金收支管理深度,支持远程监控;

        加强成本、费用预算管理;

        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3、信息化建设2003年下半年目标

        公司网络系统规划及改造;

        筹建、开通公司门户网站;

        完善公司财务管理系统;

        完善公司业务管理系统

        建立标准体系信息化系统(包括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三大体系)。

4、门户网站体统总体设想

        成为公司的统一信息门户;

        成为构建各个业务系统的统一平台;

        由内网系统和外网系统组成;

        内网系统包括以下子系统:

        行政办公系统

        业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

        项目管理系统;

        文档资料管理系统;

        标准体系信息化系统;

5、标准体系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目标:

实现贯标体系电子化、网络化、流程化。

6、信息化建设2004年目标

        建立全球采购分报系统;

        建立企业成本数据库;

        建立投标报价辅助决策系统;

        局域网及门户网站升级改造。

(二)增强融资能力占领国际市场

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建设方式的改变,对于工程建设承包方的融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已经成为现实的重要竞争力。

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更要求承包商要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按照一般的国际惯例要求出具银行保函或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并在工程初期垫付使用。而我国建筑企业在向金融机构提出申请开具保函时,往往由于企业的财物状况不佳,或企业产权不清,无法得到银行保函,错失良机。

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的主要途径,一是寻求银企合作的办法,通过企业与银行建立伙伴关系,解决企业资金问题;二是开展企业合作,使资金得到有效地运用;三是通过优势企业上市等办法,向社会筹集资金;四是是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操作BOT方式,通过滚雪球的办法提高自己的资金运作能力。

此外,从政府来说,应当启动更加有效的市场清出机制,改善建筑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现状,缓解拖欠工程款肆意发展的势头;约束政府盲目的、随意的投资行为,减少企业为政府投资工程被要求强制垫资的发生,这些措施也是改善企业资金状况的重要方面。

没有融资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必定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案例]国华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以融资能力带动企业的科学管理、规模经营,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

国华国际工程承包公司的发展战略是:充分发挥中信集团优势,科学管理,创造精品,树立品牌,规模经营,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成为国内外工程承包领域中顾客满意、员工自豪的大型承包公司。

“中信国华”品牌战略:集团优势+项目融资+科学管理+规模经营+增值服务=“中信国华品牌”

经营策略:

●增值服务和项目融资为先导,取得工程总承包,以工程总承包带动相关业务的发展。参与中国政府经济援助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获得相应的稳定收益。

●充分发挥集团优势,主动为中信集团投资的项目提供可行性研究和相关的项目前期服务,力争取得工程总承包。在确保投资收益的同时,获得工程承包利润,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

●争取与中信实业银行结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为其贷款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力争取得工程总承包。降低银行贷款交易风险,达到“双赢”的目的。

●努力为中信资产管理公司提供盘活抵押资产的项目策划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力争在盘活抵押资产的项目的建设中取得工程总承包。

●在建筑领域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广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以求成为首批国家批准的项目管理公司。

●与国际知名工程承包企业合作,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拓展国际市场,培养国际型管理人才。

●与国内外知名的咨询、设计、施工、制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规模经营。以中信集团良好的信誉为依托,利用国家鼓励的出口信贷优惠政策和商业融资渠道,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竞争,获取更高利润。

(三)实施市场战略扩大经营领域

市场开拓能力包括:围绕特定业主的需求提供的持久产品供应、服务的能力;二是就某类或某个产品、服务,向多地域、多用户提供,获得较大市场份额的能力;三是就创新的服务品种,寻找用户群,获得产品、服务增值的能力。也包括这些能力的有机组合。

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取决于企业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顾客满意度、拓展市场的战略、策略,所提供产品、服务的技术创新含量。这已为众多的企业实际的经验所证实。一些企业通过优良的质量、诚信的经营,赢得了用户的信任,服务于特定的用户群,持久稳定地占据着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通过了解用户的特殊需求并加以满足,给企业提供了更为需要的组合服务,占领了市场;一些企业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追踪项目,进行市场营销,开辟了新的市场,并由一个项目出发,开辟了一方市场;还有一些企业通过企业收购、兼并重组进入或拓展新的市场。

此外,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必须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筹划,主动加入“走出去”的行列,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也曾为企业开拓市场的选择。这些企业通过对国际市场的分析,确定主要专业市场和区域市场目标;培养企业的国际工程承包人才;转变企业机制,使之适合国际化企业的运作规律;学习国际商务经验,更灵活的驾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许多企业已经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案例1]中建国际:定位目标市场,实施有效的市场开拓战略

(一)新战略目标

中建国际确立的新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一最两跨”,即要发展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筑集团;全球经营跨入世界500强;海外经营跨入国际承包商前十名。

公司的核心策略就是服务高端市场,将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广阔的市场中去。高端市场策略主要是指“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

按照市场容量、市场增长速度、市场风险在国内外确定了几个重点发展地区,这些地区就是公司的“大市场”,长期来说,公司必须在每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的份额占据前三位。

公司的目标是为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这些客户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及其他跨国公司、国内外优秀企业、各类国际组织等,这就是公司的“大业主”。

公司定义的“大项目”是指中国市场上合同额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房建项目和8000万元以上的基础设施项目,海外市场上合同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房建项目和2000万美元以上的基础设施项目。

(二)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思路和举措

1、调整经营布局

国内地区在未来的几年里,把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定位为重点发展的市场,把山东(渤海地区)、西北和西南定位为战略发展的市场,公司将向这些市场进行倾斜,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产出点。对于战略发展的市场,培育市场资源,开拓营销渠道,寻找大业主、大项目。对于等待发展的市场,谨慎伺机进入。

海外地区2002年对驻海外机构,进行全面盘查,坚决关闭和停业了33个无经济效益、无经营前景、无战略意义的机构,占原有机构的61%;为了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合并了三个机构;将两个机构授权工程局经营;保留了14个自营机构和2个合营机构,基本形成了“重点突出、管理清晰、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战略新格局。

2、调整经营结构

国内工程业务在明确市场布局的基础上,对国内工程业务的经营结构进行了调整和定位。明确了科教文卫、国防军事、使馆外资、综合开发等板块为细分重点市场和战略市场,把市场开拓的重点瞄准了政府投资项目、高科技企业、军队系统、教育系统、奥运建设等极具潜力的新型市场和外资项目。这种经营结构的调整,紧跟了投资导向,适应了市场需求,有利于扬长避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海外工程业务在海外工程业务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跟踪力度,加快推进国家优贷、信贷项目的进程,加强经援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的经营质量,为下一步经营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基础设施业务2002年公司新成立了基础设施事业部,对全公司的基础设施业务进行归口管理。明确了路桥、市政公用、地铁、轨道交通、水利工程等板块为细分重点市场和战略市场。加速与市政西北院的联动,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策略。积极推进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项目、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和商业银行贷款项目,以融投资带动总承包。

(三)开拓市场的有益经验

1、致力建设长期合作关系,稳定公司市场占有率

公司先后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机集团、中信国安结成了战略联盟,与美国汉斯公司、西图公司、霍克公司、英国爱伊康姆、日本大成公司、菲力普霍尔兹曼、拜耳公司建设了长期合作关系。事实上,公司的长期合作战略得到了良好回报,在承接了北京拜耳药厂工程后,陆续承接了拜耳上海化学工业园二期和三期工程;在成功的为万国公寓项目提供建造服务之后,配合汉斯公司收购了盛世大厦,并成为北京公园大道项目的承建商。正是通过和更多的强者合作,为更多的有实力的知名品牌业主服务,让中建这个品牌更亮,让公司的品牌更优,让公司的含金量更高。

2、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行动

全球化的视野,包括国际化的品质与服务、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人才以及对国际规则的理解和遵守。也就是说,不论承包商的来源和属地,首先必须给客户提供国际化的品质与服务。国际化的服务必须以国际化的人才为前提,必须着眼于全球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专业化人才。公司要求所有员工均需有海外项目工作经验;要求大多数员工能够用一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等,而且公司还尝试在总部聘用欧美职员。

本地化主要是管理人员、劳务队伍以及材料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本地化,要有服务当地为社区做贡献的意识和行动,和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以谋求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资源本地化还能够帮助公司做到成本与价格的本地化。

3、大力推进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EPC)商业模式

设计研发(engineering)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设计力量,结合施工过程,将公司施工工艺融入设计,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公司总部主要是依托研发中心,对外与科研院所联合,借助他们的专业优势,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另外,通过收购专业工程公司等方式,实现核心技术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公司还在重要的驻外机构设立专门的设计部门,实施属地化服务。

采购(procurement)方面,除在北京设立总部采购中心外,还陆续在上海、广东、阿尔及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地建立地区采购中心,负责材料设备采购和工程服务采购,各采购中心均按照总部统一的操作平台和运作程序,实现专业化操作和信息资源共享。

施工(construction)方面,公司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市政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以及多项专业承包资质。在美国,新加坡,阿尔及利亚等主要海外地区都拥有当地最高等级资格,目前,公司编制的《项目管理手册》覆盖了从项目信息评价到项目售后服务所有过程的项目管理体系,全面规范指导项目施工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实施国内外一体化经营

中国建筑市场是全球几个最好的建筑市场之一,公司重点服务的高端市场必须包括国内市场。公司需要在国内建筑市场保持相当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而这仅通过海外工程营销显然很难达到,否则会失去在中国建筑业中的地位。国内市场也是海外市场人力资源蓄水池,新员工需要在国内熟悉公司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国外的员工也要根据工作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在国内进行调整。公司还注意到国内外一体化经营也是世界各国主要承包商共同的发展规律。

5、经营决策前移

由于各市场差异性较大,国内或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不具备普遍实用性,考虑经营信息的充分性,准确性和经营决策的时效性,必须把经营决策前移,即根据授权规定扩大驻外机构的经营决策权。公司首先解决了经营决策前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化、程序化、合理化。二是培养熟悉企业文化又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管理人才。这样,公司极大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作出反映。

[案例2]广厦集团:通过战略并购,提高市场占有率

并购活动不但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且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稳定的寡头垄断组织,使产业组织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转变。

在战略并购目标与方式的选择上,广厦集团坚持“并购企业必须与广厦的产业目标相符合,并购企业本身必须是一个优势企业,并购”目标企业必须与广厦的文化相融合”这三个基本条件,并在市场布局和节奏上符合如下策略:

(1)两步走策略。第一步(从1998年开始,大致3到5年)先扩充实力,目标对象是重庆、西安、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北京等建筑市场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地区的省级优秀(同行业综合素质前两名)建筑企业;第二步逐步形成区块布局。

(2)区块布局策略,按照地理地址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全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六个大的行政区域。考虑市场特性,广厦建设参考这六大行政区域,逐步考虑成立以杭州为中心的华东基地,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基地,以郑州或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基地,以沈阳或长春为中心的东北基地,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基地,以南京为中心的外经基地。

(3)基地监管策略。随着企业和项目的增多,实施监管的成本和管理难度都相应增大,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各个基地下面逐步设立广厦省级建设分公司,由基地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

(4)中心城市辐射策略。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沿着铁道线和高速公路向地级市和县级市拓展。

(5)并购优势企业策略。广厦集团把收购兼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企业并购不再是解决当前的生存问题,更多的是两个企业的强强联合。广厦集团并购的主要目标是省级的优秀建筑企业、甲级资质的设计院、一级资质的路桥企业、一级资质水利施工企业和一级资质的装饰企业。

为此,集团提出了“大建设、大市场、大基地”的口号和“跳出建筑做建筑”、“并购企业重在并购市场”的经营理念,在近4年的时间里,广厦建设先后并购了重庆一建、南京国际、上海合力、中地建设、杭州建工和北京二建等六家国有建筑企业其他的一些并购谈判也在按计划进行当中。

在与国内优秀建筑企业合作的同时,广厦正在着手实施“大建设”的战略。广厦路桥的并购对象主要选择在内蒙、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水利发达的地方。广厦装饰的并购对象主要选择在华东、华南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水利、路桥、装饰等企业并购后,改名为“广厦路桥”、“广厦装饰”、“广厦水利”,一品牌为纽带,以基地为基础,发挥整合作用,参与全国各个地方的建设业竞争。

[案例3]中国有色矿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扩大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双向促进

中国有色矿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有色集团)原名“中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1983年初组建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对外工程公司。20年来,中国有色集团在“走出去”战略上先行一步,开拓了局面,积累了经验,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具备了资源型企业的鲜明特色,成为我国企业到海外开发国内紧缺资源的“排头兵”。

(一)三大阶段的实践与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公司“初出国门”,发展方向是不确定的。当时的目标只是为有色施工企业12万大军“找活儿干”,以劳务输出为主;国家对外经企业的考核指标也只是合同额的大小和创汇多少。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企业缺乏项目的开发能力和竞争优势,经营亏损。

80年代后期公司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开始深刻反思和总结“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同时,国内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在技术、设备和价格等方面具备了适应第三世界国家需求的优势,使公司的发展有了依托,明确了方向,逐渐向以有色金属工业项目为主转移。这一阶段公司依托有色优势,从小项目发展为大项目,从单个项目发展为一批或一国(一地区)的项目,市场越做越大,发展成为“以技术出口为龙头,以设计带动成套机电设备材料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工程总承包公司,企业扭亏为盈。这一特色在伊朗最为典型,具体项目有伊朗亚兹徳锌冶炼厂、法布亚锰铁合金厂、哈通阿巴徳铜冶炼厂等。在这一阶段,公司初步形成了在有色金属资源和工程建设两大方面的优势并保持延续至今。同时,公司从菲律宾镍矿运作起步,开始探索开发海外资源的可行性和运作方式,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了技术、人力和项目储备等方面的准备。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公司发展进入第三阶段。由于国民经济建设和有色金属工业持续高速发展,国内资源的严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国家外汇储备有了相当的积累,为政府或企业对外投资奠定了基础。随着国际通行的融资承包模式的兴起,中国有色集团在海外工程项目的建设中逐步形成了矿产品偿还承建项目贷款的经营方式,在扩大工程承包市场的同时,积累向资源开发方向拓展。通过赞比亚谦比希铜矿、蒙古图木尔延锌矿等项目的成功运作,开始直接在海外投资开发国内紧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1997年成功组建上市公司,进一步解决了融资问题;1998年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动工建设,2003年7月胜利投产;2003年蒙古图木尔延锌矿动工建设,越南生权铜矿、伊朗11万吨电解铝、蒙古奥云陶勒盖铜金矿等重大项目顺利开发,基本形成了海外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和国内外工程承包两大主业,成为国际知名的矿业公司。

(二)几种有效的经营模式

走出去”20年的实践中,中国有色集团探索和实践了一些符合国际矿业市场通行惯例和我国企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海外资源项目开发模式:

1、接投资购买并复产矿山:如赞比亚谦比希铜矿。

2、组建中外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如蒙古图木尔延锌矿。

3、以出口信贷投入项目建设、以资源产品偿还建设资金:如伊朗松贡铜矿。

4、联合国内企业合资组建股份公司、共同走出去联合开发:如越南氧化铝项目。

5、从地址勘探的不同阶段介入资源项目:选择靶区并申请获得国家风险探矿基金,取得勘探权和开采权,再进行矿权运作;通过投资买断或参股建设外国公司已具备建矿开发条件的勘探成果。

6、通过参股经营或补偿贸易,与正在生产的国外矿山形成合作伙伴,取得产品销售权益。

这些模式有的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收益,有的为今后的项目开发提供了有益启示、积累了经验,有的正在积极推动信贷、税收、境外融资和风险探矿等制度的探索和创新。

(三)基本认识与经验

1、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与国家和时代同步

中国有色集团“走出去”开发海外资源,既是适应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更是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2、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勇于实践、善于创新

“走出去”前期,中国有色集团敢于突破单一工程承包的局限,以本行业领域内“交钥匙”工程的特色,满足了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的市场要求,实现了经营模式和竞争能力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国有色集团在联合国内民营企业、联合外国矿业资本共同开发方面开始了全新探索。通过进一步突破所有制、地域和人文背景的局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与时俱进,得到新的提升。

3、海外开发和跨国经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走出去”面对国际上众多的竞争强手,其中不乏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的国际矿业公司,这是一条“极具挑战性、极具实践性”的路。既要大胆探索,又要谨慎稳妥。项目开发要突出“国际化”,必须自觉的遵循经济全球化的规律和WTO规则和国际惯例,把具体项目纳入国家(本国、资源所在国)的大环境中。建设和经营要突出“本土化”,必须适应所在国特点,善于把自身的比较优势衍生为海外投资企业持久的、综合的优势。海外开发和跨国经营要坚持“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统一,必须保证投资回报、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信誉品牌树立企业形象

1、诚信

企业在大量的经营实践活动中已经体会到,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诚信经济,诚信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诚信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是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建立诚信秩序也是加入WTO的迫切需要。

作为建筑企业,在树立诚信形象方面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是把工程质量做好。只有质量好,企业信誉才好,没有好的工程质量,就不能取信于业主,就不能取信于市场。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有了质量,就有了信誉,有了信誉,企业就有市场,由此可见,诚信既是企业核心生产力,也是企业的资源。

承诺一定要兑现,绝不食言。建筑施工企业都已普遍贯标,贯标中总结出三句话,即说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写你所做的,实质上就是一句话,说到的,写到的,一定要做到。例如,江苏省海门建筑公司,在上海建筑市场上能够保持强劲的势头,就在于他们与业主交往中,坚持以诚信为本,例如,他们在开始承接某开发商的一个工程中,明知干下去要亏本,但是,他们坚守信用,严格按合同办事,在工程施工中绝不马虎,坚持把工程做好,取得了开发商的信赖,感动了业主,业主认为与这样的承包商打交道放心。从而建立了长期的可信赖的朋友关系。

诚信要体现在对业主全过程的服务上。海门建筑公司在上海建筑市场上,坚持服务为本,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解决了业主后顾之忧,随着一个个小区的建成,他们都留下几个工人负责小区的正常维修工作,从不马虎,开发商非常满意,相比之下,这与一些不讲信用的承包商房子盖好以后,再找就很困难,形成鲜明对比。海门建筑公司总经理对开发商说:只要是我们施工的工程,我们对工程质量负责到底,做到随喊随到。由于承包商的承诺和全过程的服务,业主非常满意,既提高了承包商的信誉度,开发商的信用度也随之提高了。房子也更好卖了,工程款又能及时到位,走上了良性循环,现在形成开发商开发到那里,他们的施工队伍就跟到哪里。

承包商的人格魅力是取信于业主的重要因素。海门建筑公司不是趁人之危捏人一把,而是尽其所能,为业主承担一些暂时困难,主动为业主分忧,帮助业主度过难关,使开发商非常感激,人是有感情的,朋友之间更重感情,业主和承包商之间也是讲感情的,海门建筑公司负责人的高尚人格,征服了业主,赢得了开发商的信赖,并从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为海门建筑公司赢得了更多的施工任务。像这样的例子在江苏省还能举出很多。他们都是凭着人格魅力开拓市场,而人格魅力的实质就是诚信。

守法经营是企业建立诚信最基本的条件。要成为一个诚信企业,就必须守法经营,按章纳税,遵守建筑市场规定和世贸组织规则。只有守法经营的企业才是诚信的企业,只有守法的企业,才是业主信赖的企业。

企业持守信誉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地说,依法行政是健全建筑市场信誉机制的保障。只有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依法办事才能体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市场监管对诚实守信者应该不存在,对失信者则无所不在;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对不守信誉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同时也是对守信单位的鼓励;产权明晰是企业追求良好信誉的动力。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注重长远利益的人是不可能讲求信誉的,而产权明晰有时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前提;公开透明是企业追求良好信誉的压力。如现在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对企业不良的市场行为进行记录,同时还在媒体上向全社会披露,是促进企业讲究诚信的好方法。

2、企业品牌

(1)品牌概念据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的定义,品牌是指用于识别产品和服务并以此来和竞争者区别开来的名称、符号、标志、设计或它们的组合。也有人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品牌既源于产品,又高于产品,是企业产品的高度抽象概括。

(2)品牌区别。牌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它已经与资金和人才一起成为现代企业运行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人力资源是主体,资本资源是实体,品牌资源是虚体。在技术、产品和市场日渐趋同的情况下,企业已经开始步入品牌竞争的时代。海尔作为中国家电业的著名企业,其竞争重点已由产品上升到品牌。海尔成为技术、质量、信誉和售后服务的保证,海尔的知名度、美誉度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号召力。

在市场国际化的未来,大企业间的竞争必然是理念之争,品牌之战。名牌与品牌的内涵与相互关系是:名牌是针对产品(工程)而言的,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多个行为主体,可以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中;而品牌是一种概念,是一个行为主体,是一个整体形象,一个品牌代表一个企业;名牌可以被竞争者模仿,而品牌则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模仿的。名牌以质量为本,品牌则以信誉为本。

(3)品牌位次。建筑业与其他行业比较有三个明显特征:是完全竞争性行业;是服务加工性产业;缺少以产品为龙头的实体资源。因而建筑企业品牌资源的作用大于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在企业各种资源中处在第一位。对建筑企业而言,品牌不仅能够吸引资本,开辟市场,而且还是凝聚人才的旗帜。一般来说,资源型企业具有垄断性,进而依据资源吸附专业人才。而建筑人才对实体资源的依赖则相对较低,所以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看重品牌,他们的知识、才干只有与著名品牌结合,才能更加充分发挥作用。

综观国际大公司,市场决定前途、产品决定生存、品牌决策发展、人才决定兴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企业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我们要坚持名牌与品牌并举,靠名牌来托举起品牌,形成品牌、品牌、再品牌的经营战略。

在企业由产品决定生存向品牌决定发展过渡时期,其特点是品牌的灵魂是人品,人品铸造产品,产品体现人品

(4)品牌内涵。品牌的深层内涵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企业活动的道德行为规范。

3、企业形象

重视企业形象的创立,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形象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对于现代企业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迎接国际化挑战、加快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针对市场竞争行为主体趋同的行业发展趋势,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能够促进企业优势的整合

(2)针对市场竞争加剧国际化的演进趋势,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3)针对市场竞争内涵迅速变化的延伸趋势,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能够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双向沟通

(4)针对公众意识觉醒的文明提升趋势,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能够促进企业品牌的扩散和延续

(5)针对员工价值观多样化的变化趋势,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能够凝聚企业员工,增强群体合力

【案例】理念与行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实施和推进企业形象战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基于对企业形象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深刻辨证关系的深入思考,中建总公司通过认真研究国际一流大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当代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现状,认为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公司,仅仅依靠转换经营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引进现代企业高水准的战略管理。1995年,中建总公司在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了全面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并于19967月正式在全系统开始实施。

中建总公司企业形象战略目标

塑造出中建更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进一步推动集团一体化进程,提高集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展现中建总公司向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发展的崭新的企业形象,推进中建总公司第二次创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建总公司企业形象战略重点

充分展现以“CSCEC”中国建筑品牌为特色的中建文化形象;充分展现以过程精品为特色的中建质量形象;充分展现严格、认真、统一、规范的中建管理形象;充分展现敬业、求实、创新、争先的中建企业和员工形象。

中建总公司视觉形象战略系统

《中建总公司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规范手册施工现场分册》和《中建总公司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规范手册办公环境分册(试行)》。《中建总公司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规范手册施工现场分册》作为中建总公司企业各施工现场实施形象战略的依据,不仅是企业管理不断积淀的成果,同时也是我国建筑企业第一本有关施工现场实施形象战略的手册。此手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基础系统:包括企业标志、企业标准色、辅助颜色及施工现场常用组合规范等。(2)应用系统:包括施工现场具体执行CI的内容、标准色色标卡、评分标准等。中建总公司是国内第一个对施工现场形象的覆盖层次和实施规范制订详细规定的建筑企业,与国内外其他建筑企业相比较,《中建总公司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规范手册施工现场分册》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开创性。

中建总公司理念识别系统

企业宗旨——“以推动社会建设和发展为己任,追求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使中国建筑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核心理念——“业主、业主、再业主,用户、用户、再用户

基本理念——基于企业宗旨和核心理念形成的规范企业重要组织和管理行为的基本指导思想,分为市场理念、质量理念、管理理念、人才理念、科技理念、服务理念、环境理念、分配理念8个部分。

经营要义——为实现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而制定的短期经营和管理政策,不同单位之间有所区别,不同年度之间有所侧重。

中建总公司行为识别系统

包括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中建总公司将企业行为的基本标准保留于企业的管理制度之中,而把员工的行为规范列为行为手册的主体内容,从六个方面提出规范,即:团队守则、职业道德、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基本礼仪和个人修养。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其企业形象战略已经成为中建系统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内容不断深化,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中建总公司自推行企业形象战略以来,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的传统面貌得以大幅度地改善,企业形象成为了企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综合体现,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与此同时,企业形象战略的深入推进,逐步演化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管理理念,即以先进的形象思维、创造性的工作方式、系统地推进组织运作及实效显著的运作成果构成的有机整体。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活经营机制

目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转换改革滞后仍然是制约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性、深层次原因。全行业面上的统计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已经在失去,而且呈现加速状态。因此,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实施深化改革,建立以民营为主的产权结构,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

【案例1】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迈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质性步伐

近三年来,集团分层次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第一层次,对小企业实行改制剥离。目前,由集团公司、各公司(工厂)等不同层次投资的363家小企业,已采取多种形式基本完成了整顿、关闭、改制或剥离。第二层次,对二级公司通过分离改制、主题改制和整体改制三种形式,进行公司制改造。目前骨干建安企业和事业单位中,一建、二建、四建、医院已完成改制,同时,从骨干建安企业中分立出三个改制单位,包括北国公司、大地公司、双兴公司等。

在改制中,集团特别在引进民营资本和民营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二建公司和民营企业浙江广厦集团完成重组,使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与民营企业的资金优势、体制优势互补,改制后的新二建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上半年完成新签合同额3.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07%。三建公司与民营企业上海智富集团的重组也基本完成,即将正式挂牌运营。在这些改制企业中,集团公司所占股份最多的54%,最少的22%。改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有利于克服国有企业一股大权的弊端,促进经营机制的转化。

【案例2】青岛建设集团公司:稳步推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一)明确改革原则。青岛建设集团公司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指示精神和路线方针,做好对所属企业干部职工的政策宣传工作。做到统一思想,认清大局,明确思路,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改革。

集团确定了企业改革改制的三条原则:一是要按有关政策合理安置好所有的职工,绝不能应为改革改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二是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通过改革改制要更好的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要使改制后企业更有生机和活力。

(二)企业改革改制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竞争能力,才能获得发展。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打破原有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资源配置和组织机构模式。走提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经营,发挥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资源综合优势互补的发展道路。

集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改革改制,对所属的20余家企业进行了重组整合,在行业上形成资金、人才、技术、规模、资质等多方面优势,大大提高了所属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从行业特点优势,多种方式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历史原因和行业特点造成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普遍存在人员多、包袱重、资产不良、土地房产很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建筑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的推进。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建筑企业改制能否走下去的关键。

集团在近两年的改革改制工作中,对上述问题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多个方案,采取多种形式,一一加以解决,从而保证了所属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比较顺利的向前推进。

集团成立改制领导小组,聘请对企业改革改制有一定研究的专家作为集团改制工作的顾问,并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政策讲解。在对政策有了全面深入了解后,着手进行资产和职工情况的调研。根据资产和职工情况调研的结果,由集团改制办和所属企业组织专门小组,对企业改制方案进行研究论证,采取的主要形式有控股、参股、买断、重组整合、资产托管、停产关闭等。

在方案选择论证过程中,首先重点考虑职工的安置问题,特别是买断、重组整合、资产托管、停产关闭等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因为在企业改制和重组等工作中,职工能否得到妥善安置是一件必须慎重处理的大事,它直接关系到改制和重组等工作的成败和社会稳定。对这一问题,集团从一开始就将其摆在首要位置,给予高度重视。

在具体安置办法上,集团以国家、省、市有关政策为依据,根据企业的资产和职工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办法。如,对有一定净资产的企业主要采取买断企业,并以净资产折抵工龄安置职工的办法。对尚有一定有形或无形资产优势的企业,主要采取系统内重组整合,职工解决岗位来进行安置。对资产不良甚至经营无法维持的企业主要采取土地变现等获取资金安置职工,并对原企业资产进行托管或直接停产关闭的办法,等等。

方案和办法初步确定后,改制小组将在改制前已广泛宣讲政策的基础上,就与方案和办法相关的政策进行第二轮宣讲,并回答职工和有关方面提出的问题,做到政策办法公平公开,使方方面面的相关人员做到心中有数,为顺利改制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对因行业特点造成的改制困难,千方百计寻求政策支持,消除改制障碍,如建筑企业因资质要求,注册资本金过高,而企业评估后净资产难以达到要求,出现注册资本金募集困难的问题,特别是为使改制后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主要经营者应持大股,但又无力出资等问题,集团都从各个方面积极想办法,最大程度的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也推进了企业的改制进程。

(六)改革用人机制获取发展后劲

竞争优势诸要素中,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是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的主体,在各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配置中起着主导能动作用。只有抓住人才这一关键,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增强。而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社会人才价格的逐步明显,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后,高级管理人员,本土化趋势逐步显露,人才竞争的态势已经摆开。在这场竞争中,现有的建筑企业明显处于劣势。面对严峻的形式,我们也不能一味采取守势,应该主动研究人才成长、适用的规律,探索市场配置人才的路子。同时应该发掘本企业的优势,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机制,逐步形成人才高地,为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保证。

[案例1]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实行更具活力和更富激励力度措施

2002年公司开始推行中青年专家评选制度,力图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风气和机制。经过充分酝酿准备和严格的评选、确认,共认定华北电力技术院(系华北电力集团所属科研机构)院级专家1人、华北电力技术院A级专家8人。评选和认定北京国电公司A级专家17人,B级专家23人。专家评选制度为中青年技术骨干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体现个人价值的有益途径。为稳定青年生产业务骨干,2001年公司经过调研和论证,参照国家有关政策制定了《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青年生产业务骨干住房补贴方案》,并于2002年开始执行,一批年轻职工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按货币分房原则解决住房问题,初步缓解了中青年业务骨干的住房困难。结合公司具体情况,自2003年度起,决定每年陆续购置部分小轿车,以期权方式逐年分批提供给公司经营管理、生产技术业绩突出的员工保管使用。

为迅速实现从改革效益型素质效益型的转变,使公司在职能管理上向国际先进和国内依靠的工程公司看齐,公司于2002年11月实施了职能管理部门改革。改革后职能管理部门由原来20个精简合并为10个;职能管理人员由141人减至78人,占北京国电总人数的9%;横向交流(生产与职能、主业与辅业)中层干部16人、职工47人;在机构改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行管理人员谈判工资制。2003年公司采用国际通用的CRG方法,聘请专家讲课和辅导,实行科学定岗定级,2003年下半年起在公司职能部门开始执行谈判工资制。

[案例2]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善队伍结构,提高员工素质

一是坚持每年招收引进一定数量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今年引进了700多人;二是加大社会招聘力度,重点引进企业紧缺的市政、地铁、装饰等领域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三是坚强内部培养,全面启动企业经营者、业务技术带头人、项目经理、管理专家和工人技师等五大人才的培养计划。目前,三总师的培训,科技带头人的培养,高级能操作工人的培养,有的正在进行,有的即将开始。

为留住人才,留住骨干,集团公司提出要在分配机制上实现突破,根据需要设立分配特区,实行提成工资、谈判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实现突破,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在充分万绝内部潜力的基础上,加大对外招聘力度;加大启用新人力度,提拔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关键岗位;加大高和评价竞争上岗力度。真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案例3]山东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首先是清理了思路,进一步提高了人力资源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赋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大的职能。院人事处改为人力资源部归集团公司总经理直接管理,部门扩编人员设招聘与培训专员、新愁与考核专员、合同与保险专员和人力资源中心专员。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管理:

一是结合集团整体战略,对人力资源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然后有计划的开展,明确阶段目标,保证实施进度。

二是成立人力资源中心,统一管理公司富余人员,建立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

三是规范招聘制度,建立健全集团的对外招聘制度,用人标准和测试方法,丰富对外招聘渠道,完善内部竞争上岗机制、明确用人标准;目前集团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等内部无合适人员的岗位,已经进入招聘程序;集团公司总部所有人员的竞争上岗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包括原几名中层干部在内,没有上岗的人员进入人力资源中心,等待重新竟岗或分流。

四是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增加投入丰富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从官林和技术两条线帮助员工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协调员工的个人发展与公司需要,目前方案正在制定之中。

五是制定了全新的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体系。对集团公司总部所有岗位进行了分析,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说明,根据岗位价值设定相应薪酬,拉开档次,用KPI方法实施考核,决定员工奖惩与晋升,现已开始实施。

(七)推行科学管理确保质量效益

建筑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对于我国的建筑企业更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据一些专家对于中外建筑企业的比较研究,我国建筑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能力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并不大,但与国际大承包商的管理水平相比,则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也就是一些大的工程由外国企业总承包,我们作分包和劳务,外国企业赚取高额利润,我们赚得劳务费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筑企业的科学管理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从加强科学管理中寻找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案例1]中建集团总公司:加强企业基础管理,作强作大中国建筑

中建总公司新一届领导上任后,理清改革与发展基本思路,结合中建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长远发展规划、近期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确立发展是硬道理深化改革是中建总公司的根本出路的思想。坚持商业化、集团化、科学化的运营理念,通过以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并以产权结构调整为手段,对企业组织结构、产权结构和经营结构进行调整。努力探索作强作大中国建筑的改革之路。

以上取得的成绩,是总公司通过狠抓一下五方面工作取得的。

一、狠抓经营质量管理

二年多来,总公司坚持走规模和效益均衡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营销质量,以实现规模效益。2002年,新钱大昕工程项目增多,项目单体价值增大,项目资金状况好转。国内新签一亿元以上的工程66项,合同额136亿元,占远不新签合同额的25%,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3.8倍、4.9倍和19个百分点。境外金钱1000万美元以上的工程37项,合同额17.5亿美元,占全部新签合同额的81%。总公司各企业还普遍重视改善和提高承接工程的履约质量,年内新签项目中垫资工程有所减少,有预付款和预期利润的工程有所增加,经营风险在源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二、狠抓财务资金集中和法人管项目管理

总公司制定的上抓资金财务集中管理,下抓工程项目集约管理的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尤其在人、财、物管理上的进一步提升,使企业社会化大生产及集约化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法人的资金集中调控能力及项目集约管理能力明显增强。2002年比2001年,银行贷款减少12亿元;货币资金增加13亿元;财务费用减少1.72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提高0.19个百分点,直接增加效益1.23亿元。

在加强法人管项目方面,中建八局成立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和工程管理部,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对项目签约、班子配备、选择分包、材料采购实行集中管理。中建三局材料集中采购及劳务分包招投标在全局已得到广泛推行,材料集中招标采购金额逐年上升,招标采购成本降低率全局平均在3%10%左右,按平均每年20亿元大宗材料采购量计算,降低采购成本0.6-2亿元。劳务招投标方面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该局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劳务招投标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推广面达到90%。广泛开展大宗材料招标采购和劳务分包招投标作业,及有效地降低了采购成本,规范了分包行为,又避免了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狠抓机构整合工作

总公司抓住系统内机构设置庞杂、企业管理失控这一要害问题,大力推进了裁短管理链条工作。工程局通过撤(歇)、并、改、还等多种方式,到目前为止,已整合各类机构613家,已完成总计划数量(707家)的87%。经营机构的整合以及预算管理的加强,有效地控制了管理费用的增长,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百元收入管理费率,分别为5.98%、5.23%和4.95%,呈逐年下降趋势。

四、狠抓清欠工作

拖欠工程款问题已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疑难重症。为强化对清欠工作的领导,集中力量攻克难关,总公司专门成立了清欠办公室,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清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点为从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以及反腐败的高度来加强清欠工作,集中力量攻克难关。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2年清收工程欠款及其他款项共33亿元;2003年一季度,清欠工作成效更为显著,3个月清手拖欠款14.2亿元。竣工工程拖欠款以及拖欠时间较长的工程款得到了有力的清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企业的资金压力。

五、狠抓优势企业重点突围

优势企业紧紧抓住这二年市场形势,外拓市场扩规模,内抓管理增效益,发展势头强劲。2002年,盈利企业主营收入增加120亿元,增长25%;本期利润增加6.23亿元,增长66%。从效益指标的排序情况看,完成本期利润第一的是中海集团6.1亿元,其中是中建三局2.59亿元,中建国际、中建一局、中建八局和中建二局均过亿元。中海集团、中建三局和中建国际本期利润率分别为3.8%、3.6%和2.8%,均超过全国建筑业2.5%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通过近两年集团内各级企业和全体中间员工的不断努力实践,中建总公司经营生产、营销质量、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显著增长。通过分析可以将总公司两年来取得的成绩概括为五增加四减少

五增加是:

1、合同签约额增加近200亿元。总公司在2000年签约额550亿元的基础上,每年以近100亿元的速度向上攀升,到2002年达到743亿元,创历史新高。

2、主营业务收入增加200亿元。由2000年的43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638亿元,同样每年以100亿元的速度向上攀升,同样创历史新高。

3、利税总额增加19亿元,其中2002年本期利润比2000年增加12亿元。

4、资产总额增长57亿元,由2000年的68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741亿元。净资产增加3亿元。

5、银行存款增加22亿元。现金流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2001年-2002年二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共增加58亿元。2002年主营业务的现金流入率达到97%。

四减少是:

1、银行贷款减少25亿元。

2、借款担保减少20亿元,其中对外担保减少5亿元。开具保函58亿元,比2001年底减少14亿元。

3、各类机构减少600多个。二年多来,一是通过在国内外大力整合、关闭或歇业每由经营业务和产出能力的机构,不仅组装了有效资源卸下了历史包袱,而且使企业管理扁平化又迈进了一大步。二是先后对总公司直营企业中连年亏损、且扭亏无望的一些企业实行零资产转让和关闭、歇业工作。

4、应手拖欠款减少10亿元。截至2003年6月底,8个工程局应收工程款为113亿元,较2000年底降低8%。

 

回顾二年多来中建总公司在做强做大中国建筑的征途中所取得的成绩可以总结为以下三条基本经验:

一、推进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是做强做大中国建筑的重要前提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择是总公司上下在工作中达成的共识。二年多来,总公司系统大都比较妥善的处理好了企业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群众及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张旗鼓的宣传改革的目的是扫除一切阻止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国有企业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三个必要性:其一,内部矛盾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推进改革;其二,内部矛盾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深化改革;其三,长远发展需要国有企业必须不断改革;从理念、体制和机制着眼和着手,全力推进总公司的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握好企业重组、优势突围、裁短链条、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的节奏,高度重视困难企业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从而降低了改革的摩擦系数,增加了稳定的安全系数,使改革与稳定成为有机结合运作整体。年内,除极个别单位因为具体工作没有做深做细而引发了群体性上访事件外,总公司全系统最终以稳定的局面推进了一些列工作的顺利进行,赢来了今天企业的改革发展大局。

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问题。二年多来,总公司正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并以改革来促进发展。在经营理念上,引导和要求大家研究下岗不如研究市场请求市长不如谋求市场,主动投身到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富裕自己。在具体工作中,无论是重点突围的优势企业还就扭亏为盈的困难企业,都把发展企业作为稳定总公司大局,以及解决部分员工实际困难的最佳途径。正因为总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才能切实的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保障了员工的合理收入,与此同时,还有能力挤出一定的财力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不稳定因素。二年多来,因为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才保障了总公司全系统的稳定;亦正因为有了稳定的大局,又保证了总公司改革发展大业的顺利推进。

二、强化基础管理,规范企业行为,是做强做大中国建筑的科学方法

为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2001年11月,总公司专门召开了企业管理工作会议,确立了以改革促发展、向管理求效益的工作主线,并明确强化企业管理结构公式化,经理职业化,管理法制化,决策科学化,运作规范化五化具体措施,已涵盖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总体来说,五化的运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在坚持制度建设,规范运作体系上效果显著。近二年来,我们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接连推出了关于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战略管理、投资管理、制止无序竞争等34项制度,有效地制止了乱拆借、乱担保、乱垫资、乱投资、乱挂靠、乱借牌、五序管理企业等行为,由此基本堵住了中建总公司经济效益流失中最大的漏洞。

三、创新竞争机制,优化班子建设,是做强做大中国建筑的组织保证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一真理同样适合于办企业。二年多来,总公司建立了中高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优化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营造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氛围。继总公司在全系统公开选聘总部部门副职,以及选派工程局财务总会计师后,总公司系统局(院)及号码公司也相继开展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公开选聘工作,一大批德才兼备而年富力强的人才借此机制走上领导岗位。同时,总公司尤其加强了对工程局(院)领导班子建设,因为太多的实践证明,经营企业最大的风险当属用人失当和超越授权,也就是说,企业的成败兴衰,关键在于企业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所以,总公司一直以业绩考核为主要目标辅以群众评议,加大了对领导班子的任用,激励和约束力度,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二年多来,总公司共对73家二级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考核、调整和充实,涉及职务调整的计248人,用人机制的创新把一批善于管理、勇于改革、业绩显著又不事张扬的人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大大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层的决策能力和中间管理层的执行能力,使总公司、工程局(院)乃至号码公司各级决策得以更科学、执行得以更有利。一些优势企业因此而锦上添花;一些困难企业也因此而显露希望曙光。

[案例2]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坚持质量兴企

多年来,七建公司始终坚持“质量兴企”,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多建房、建好房,多筑桥、筑好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为上海建筑施工企业的排头兵。

公司以目标管理和质量创优为主线,建立和完善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是落实责任。公司总经理亲自抓质量,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为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全面的领导和指导。以工程质量为核心,明确各在建工程的综合目标。

其次是组织质量策划。所有的工程项目开工前,都精心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质量保证计划和作业指导书。根据项目的规模和特点配好配齐各类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管理网络,确定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及其质量控制措施,为适应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公司先后组织了清水砼、新型机械装备等200余项施工工艺标准、作业指导书和工法的编制。

再次是进行动态控制。为使施工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该公司着重抓好技术质量交底、施工队伍选择监控和材料控制三个环节。通过交底,对施工管理和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关键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和严格把关;在选择分包单位时,公司对通不过考评的单位,不论关系怎么好,都坚决撤换;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数以千计的各类物资,一律按规定进行书面验证和必要的复试检验。对主要结构工程材料,都有专人负责把关,如不符合要求,坚决退货,毫不含糊。

[案例]3路桥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强化内部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模式

路桥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结合公路施工企业的特点,确立了“从严治企,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杜绝经营性亏损和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指导思想及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主材集中统一供应,大型机械设备集中统一管理,操作层集中统一采购,标后预算集中统一管理”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

(一)资金集中统一管理

公司成立了资金结算中心,调集、运用全公司各项目的资金,实现了“化零为整”。公司制定了《资金集中管理办法》,对资金集中管理的范围、主管部门及职能、资金收付及奖惩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公司制定了《财务总监管理办法》和《信息员条例》,在所属各项目委派财务总监,保证了能如实向公司反馈项目的资金情况。应用网络技术,实现各项目与公司及项目之间的帐务系统的连接,实现横向联系到边、纵向保证到底,及时、全面监督考核项目的资金运作情况。

(二)主材集中统一供应

为保证材料集中统供的有效性,设立了材料统供部门;部设立物资部门;各工区设物资管理员,形成了完善的材料采购与管理组织机构。

(三)大型机械设备集中统一管理

公司对大型机械设备实行集中统一招标采购。为确保招标活动的公正、公开、公平,防止企业采购行为变成个人行为,公司成立了招标采购领导小组,邀请监察审计及党政部门参与,营造“阳光工程”,杜绝“暗箱操作”。

实施项目管理后,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项目经理部作为临地的施工组织机构,在使用机构设备时存在着重使用、轻保养等短期行为。为改变这种情况,公司提出了机械设备的统一管理,并细化为一体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三化模式”。通过“三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使机械管理能及时适应新的形势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能。推行“三定”(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制度和交接班制度。开展机械设备单机(车)成本核算,即以单机为核算单位,对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消耗、支出和生产成果进行全面记录、分析和对比,根据核算结果,对机驾人员进行考核。

(四)操作层集中统一采购

各工程部为有效降低操作层采购成本和经营风险,结合自身生产能力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渠道的劳务操作层的集中采购工作。

(五)标后预算集中统一管理

为了量化成本控制目标,把工程实施成本控制在合同价之内,有效监督工程收支,强化对项目的考核,使项目做到不管“肥标瘦标”,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保证项目责任成本的实现和企业预期的经济效益,公司开始推行标后预算集中统一管理。

三、优化竞争要素,重组价值链

(一)价值链重组的作用

1、价值链。企业进行竞争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就是价值链重组的过程。所谓的价值链,是指一个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主要活动和相关的支持活动及其各活动对于利润的贡献水平。主要活动包括:投标、采购、物流、勘察设计、施工、竣工交付、后期服务等。价值链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承担一定的成本,都会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产。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资产在价值链中的每一项活动中进行分配可以估测出每一项活动的成本。一般说来,活动之间都有联系,一项活动的展开方式往往会影响另一项活动展开的成本。如勘察设计成果会直接影响施工成本的高低。

2、不同承包商的价值链存在差异。因为一个企业的价值链以及各项活动的展开是依据企业业务的运作方式、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执行战略的途径。如推行低成本低价格战略的企业与推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其成本构成就会有很大的区别。一个公司的成本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公司内部的活动而且还取决与供应商和前向渠道加盟的价值链中的成本。由于供应商和下游公司的成本和利润是最终用户所支付价格的一部分,前向渠道联盟所开展的活动会影响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公司为降低供应商的成本或提高供应商的有效性而采取的一切行动都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就是要同供应商紧密合作或结成伙伴关系。公司必须同前向渠道联盟进行紧密的合作,改造或者重新设计他们的价值链,以提高它们共同的竞争力。

3、重组价值链。企业可以采用一种与众不同而且更加有效的方法来设计、建造、销售产品。包括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的差异;承包方式的差异;新的市场拓展;采用新型材料;前向或后向一体化等,优化原有价值链。重组价值链的核心是形成企业的创利环节。

(二)企业取得企业竞争优势的路径

企业优势及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1、循序渐进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动员和组织企业内的所有要素,在改革中逐步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实施循序渐进法时,由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然后由全体职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期限内建立特定竞争优势或核心能力。

2、蕴育法。企业成立专业机构,针对企业选定的目标,全力开发,负责在一定时间年内培育出一个核心能力。其优点在于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机构可以安心专心地进行研究开发。对于有很高制造技术的产品,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会选择内部自主开发的战略。内部开发更能够使企业掌握核心的竞争能力,在财务上也是踏实和现实的,还可以避免收购所带来的大量的繁琐整和事务。但缺点在于速度比较慢。

3、购并法。购并是企业获得核心能力的捷径。企业挑选心目中的理想能力,然后兼并拥有这一技能的企业。通过合并与收购可以使企业实现迅速扩张。而且合并和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合并与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合并与收购也是企业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对原有竞争者影响较小的一种方式。低价收购更是企业经营中难得的机遇。但合并和收购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新加入部分与企业原有部分的融合。如通用汽车公司80年代中期分别用25亿元和45亿元的价格,购并了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和休斯航空公司。IBM公司为保持领先地位,1995年购并了莲花计算机发展公司,以取得在软件开发领域的高新软件产品。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办法,加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4、联合开发的战略联盟。当企业需要获得原材料、能力、技术、专业知识,或需要入某些市场以增加市场份额,而利用内部资源并不能完全达到要求时,企业将注意采用联合开发和战略联盟的方式。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进行的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在建筑业企业运用战略联盟首先是为了通过与金融机构、设计单位和其他施工单位的联盟不断增加自身实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其次是为了与国外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大型建筑业企业的合作,以获取技术,由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向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同时,通过合作也可以规避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联合开发和战略联盟有多种形式,有些可能是正式化的内部组织关系,另一些则是在组织间形成非常松散的协作关系,不涉及所有权转移或股权的分配。

5、剥离和拆分。即通过剥离价值链中附加价值低的环节,保留附加价值较高的环节,并将资源集中配置于这些重点环节,营造企业突出的竞争优势。

(三)整合集团优势,强化经营功能

这几年一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大都又转制组建为集团,但原有的体制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集团的子公司的经营管理相对强,而作为政府主管机构转制过来的集团总公司综合能力相对差,不能有效地将集团的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在市场上打出集团的品牌。这种局面不改变,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应对进入WTO后的国际竞争。要改变这种状况应注意两点:

1、塑造有利于整合企业有效资源的机制,强化总部的调控作用,扩大其辐射能力。

这几年,在与国际上一些大公司有过多次合作。我们注意到这些公司就具体项目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并不能说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但它们有强大的总部在支撑。比如,在江阴大桥建设中,所有的施工方案,包括现场布图、现场大型机械的位置和移动的时间、线路等,都是事先由远在英国的总部所制订,现场项目部只有不折不扣执行的义务。如要修改,必须得到总部认可,并由总部出修改方案。开始我们认为他们这样太死板,但实践下来,我们感觉到他们的计划性、科学性很强,也使人感觉到这家公司的整体实力。而我们的品牌效应往往取决于项目部水平的高低,总部对项目的指导,要么缺少一种机制,要么仅停留在个人的指导上。因此,经常会出现以同一个集团名义承包的项目,其管理水平的差距很大,甚至会出现个别项目损害集团品牌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由此带来了集团总公司的功能建设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集团没有象一些工业企业集团那样,仅作为一个资产控股公司,而是根据建筑企业的特点,使集团总公司既是一个资产母公司,作为资产龙头,同时又是一个产业龙头,对全集团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问题是这种管理仅仅是职能管理,而且许多是重复管理,我们需要对原有功能作调整,增强技术支撑,设计能力,资源配置和整合管理水平。在经营机制上增强集团总公司对大项目的投标能力,理顺集团总公司和子公司的职能分工,建立调控和监管机制,增强过程控制的能力,真正发挥集团总公司管理中心的功能,为塑造集团的品牌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2、实施和推广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对企业内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的调配和管理

工程总承包在国际上是一种通行的方式,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现在还不是普遍。但是随着国内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进入WTO后国外资金建设项目的增多,这种方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增强这方面的能力,否则的话,我们企业的层次提不高,竞争力不能增强,摆脱不了做专业分包的境地,到头来承担了很多风险却很少盈利。前几年,上海建工总承包建设了88层的金茂大厦,金茂大厦建设彻底改变了设计院出图、建筑企业施工的传统模式。组成的项目部必须从美国SOM来的概念图深化开始到指挥、协调各专业分包,从总进度、分包的技术方案审查、安全质量的控制,直到最后调试、并钥匙。也就是对工程实施全权管理、全面负责、总体计划、总体协调。上海建工按照这个要求,组成了有100多名设计人员和各方面技术管理人员参加的工程项目部,承担图纸深化到现场指挥协调的各项任务。调配和集中了集团的各种资源,为实施集团矩阵式管理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学会了如何按照国际惯例,以合同为准则,对有多个国际分包商参与的“多国部队”实施规范管理。参与金茂大厦各专业分包的40多家,其中有了十几家世界著名的企业。而金茂厦工程的合同,既有国际通的菲迪克条款、又有金茂厦工程的专用条款。上海建工项目部既讲规范和服务,也讲指导和制约,用合同将这支观念不一、语言不一、有着明显差异的“多国部队”统管起来,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建造了中华第一高楼,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增强工程总承包能力是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走出压价让利那种低层次竞争怪圈的一条出路。针对目前国内市场对工程总承包方式尚未认可的情况,根据业主的要求,实施不同深度的总承包,用实绩去影响市场。关键在观念、体制、运行方式逐渐符合工程总承包的要求,完善机制,培养人才,增强能力,逐渐提高自己在国际建筑企业间的竞争力。

(四)虚拟企业在建筑业的发展

1、什么是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两个或多个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或项目组,依托信息网络资源,以业务包干等形式独立完成策略联盟的某一子任务块,通过共享彼此的核心能力,使共同利益目标得以实现的统一体。在组织结构上,虚拟企业呈现虚拟化的特点。传统传设需要完备的市场开发、材料采购、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职能,其组织机构也是有形的;而虚拟企业尽管也具备生产、销售、人员管理、财务等功能,但在企业内部却不一定完整地拥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在管理模式上,虚拟企业突出了各组织平等合作的关系。虚拟企业是建立在信息网络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进行的两个以上组织的合作。在经营策略上,虚拟企业采取了外部资源整合的战略,不再局限于内部资源。

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临时的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虚拟企业没有中央办公室,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更不象传统组织那样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虚拟企业通过分享市场机会和顾客,以实现共赢的目的。现代工程项目特点要求承包商在质量、成本、工期方面均达到最优。这就要求总承包商与各专业承包商及分包商做到同心协力,在各种问题上保持高度的一致,迅速的沟通,达到信息的高度共享。而虚拟组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实时分散的共享优秀人力、咨询信息和先进的技术等资源,完全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2、虚拟企业是我国建筑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模式

建筑企业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承揽到大型的项目;当今客户日益要求建筑企业提供全面、高端服务;规模庞大的集团化模式难以对多变市场做出敏捷反映,难以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甚至弱化企业的突出优势,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虚拟企业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强调速度和效益的管理方式,是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全社会最优资源的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主流模式之一,是我国建筑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3、建筑企业如何实现虚拟经营

(1)塑造兼收并蓄的企业文化,为虚拟经营创造意识条件。进行中西文化、企业内外文化的融合和重塑,为虚拟经营创造条件。

    (2)采用基于国际互联网的数字化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使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做到实时互动。

    (3)精简管理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组织的柔性。将职能交叉重复的机构撤销或合并,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次,利用虚拟组织构架虚拟的思想,只保持自己的核心优势,其他技术和只能虚拟于企业外部,通过相互合作,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

   (4)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品牌。核心竞争能力和品牌优势是企业进行虚拟经营的基础。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无,将是企业进行虚拟经营成败的关键。全球范围内的动态组合使合作伙伴之间难以进行十分详细的相互了解,品牌这种无形资产就成了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的重要参考因素。

4、大型建筑企业SVL组织模式构思

所谓的SVL模式,即是: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模型。该模型旨在探讨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模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促使我国大型建筑企业更具竞争力。

(1)有效组织模式设计的原则

互补核心能力原则。企业发展到一特定阶段,为了继续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外力,谋求与外部组织合作。正如组织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里所提的那样。企业在谋求向外部发展的过程中,一般来说都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一定要选择与本身具有互补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这样才能实现1+1>2的效果。如果两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具有互补性,或者说没有相关性,这样的合作只会给双方都带来负面影响。这一原则是组织模式设计时很关键的一条原则。

借助外力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组织在寻求与外部组织合作时,要充分地利用外部的资源,谋求自身的最大发展。要做到这一点,组织首先要对自身有充分地认识,了解自身已经具备什么能力,缺乏什么能力,需要什么能力。这样才能准确地选择外部合作对象,从而充分地利用外部资源。

无阻碍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组织与外部组织合作时,要做到各方之间信息的互通有无、实时共享,以便能迅速、快捷地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具备完善的信息系统,并且与外部组织的信息系统要有良好的接口。另外,企业之间信息的交互不仅仅指的是一般信息,还应该包括知识的共享,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知识提炼机制,把各方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都贡献出来。

根据组织模式设计的原则,可以抽象出有效组织模式的结构模型。

 

 

 

 

根据第三条原则,即信息沟通无阻碍原则,首先,组织内部的沟通必须做到无阻碍,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网络化。员工之间相互合作,知识共享;上下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上级向下属授权,员工之间以团队成员的形式工作。其结构模型如下图4-1-1所示。其次,组织内部与外部的沟通也必须做到无阻碍,它要求组织内部具备完善的信息系统,并且与外部要有良好的接口。根据组织模式设计的第二条原则,即借助外力原则,组织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求得到更大的发展。根据组织模式设计的第一条原则,即互补核心能力原则,组织要和具备与自身能力互为互补的外部组织合作,不能盲目地选择合作伙伴。据此,组织与其外部组织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如图4-1-2所示。

综上所述,有效组织模式的结构模型可以描述为下图4-3所示。

2SVL模式的提出

战略联盟和虚拟组织是针对组织的外部环境而组建的,学习型组织是针对组织的内部结构而组建的。战略联盟是与具有互补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外部组织进行结盟,目的在于增强组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它是具有长期性的;虚拟组织也是与具有互补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外部组织进行的合作,目的在于借助外力共同完成企业的任务目标,但它是具有短期性的。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内部结构对企业采用战略联盟和虚拟组织两种模式的呼应。

大型建筑企业通过不断地分离、改制、重组,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项目管理、技术创新等),然后与具有一定资的设计单位、金融机构、材料设备供应企业以及与自己形成互补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包括国外承包商)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国际竞争。企业承接到项目之后,采用项目的虚拟建设模式,通过竞标把项目分包给各专业承包商,企业自身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在此过程中,战略联盟和项目虚拟建设模式对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的信息化不是企业原有业务简单地电子化,它是企业内部的变革,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理所当然。

 

 

 

 

 

 

 

 

 

 

 

 

 

 

 

 

 

(3)大型建筑业企业实施SVL模型的初步方案构思(见图4-4)

(五)企业重组内外部资源的实践

[案例1]中建总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

20011030日,中建总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在北京正式签订为期6年的银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在未来的6年内,中建总公司将从中国农业银行得到6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据新华社报道,这6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将主要用于支持中建总公司增强核心竞争力,双方的合作范围将涉及本外币贷款、国际和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代收代付、银行卡、网上银行服务等方面业务。中建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在协议签字仪式上说,由于北京申奥成功,一系列体育场馆的改建或新建即将展开,再加上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再未来5年内这些建设项目投资高达1800多亿元。这为中建总公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案例2]中建二局一公司:与香港保华强强联合

中建二局一公司将与香港排名第四的建筑商保华公司强强联合实现资产重组,组建合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保华控股51%,一公司占49%。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以谋求入世后更大的发展空间。一公司选择保华公司做股东有利于公司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保华公司在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地都有市场。保华公司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可以把一公司带入国际市场。保华公司还可以带来资金,拓宽一公司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一公司在中国国内有相当广泛的建筑市场,且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大城市,而保华公司在国内尚无一家所属公司,需要在国内寻找一个有实力的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特别是进入充满商机的办奥的北京市场。一公司与保华公司重组前在地王大厦等项目曾有过成功地合作,因此对此次联合双方都很有信心。

图4-4 大型建筑业企业实施SVL的初步方案

[案例3]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重组

199714日,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批准,原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中国石化集团北京设计院(BDI)、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BPEC)、中国石化集团洛阳工程公司(LPEC)、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LDI)和中国石化集团勘察设计院(GIDI)等6个单位进行战略性重组,组建成新的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以下简称工程建设公司),英文全称为 SINOPEC ENGINEERING  INCORPORAION,简称为SEI。其中,原SEIBDIBPEC重组为实体性本部,LPECLDIGIDISEI分公司。

重组后的基本模式:以设计为主体进行EPCEPCC工程总承包。

通过重组和融合,建立了项目管理基础数据库,开发了一系列项目管理与控制软件,并加强了计算机应用系统地网络化、集成化地研究与实践,实现了公司内部、公司总部与施工现场,甚至与业主、合作伙伴和制造厂商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创造了一个异地协同工作的环境,真正实现了项目的异地管理和控制。

[案例4]中国第二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改制重组,扩大业务承包领域

改制重组的中国第二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包钢(集团)公司全民所有制施工企业的包钢建设公司(原中国第二冶金建设公司)为主体,与包钢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炉窑修造公司、凯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及集体所有制施工企业的建安工程有限公司、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及民营施工企业内蒙古环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以各自现有净资产作为投资而组建的由国营、集体、民营三种经济成分组成的产权多元化具有法人地位的责任有限公司,国有资本占50.5%,集体资本占44.6%,民营资本占4.9%,各成员企业以其投入的注册资金为限承担公司的有限责任,并享有与其相应的合法权宜。中国二冶作为投资主体又分立组建8个专业子公司,具有独立施工资质。中国二冶具有统一的资质管理、统一的宏观管理体系、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品牌形象、统一的企业文化内涵等,是包钢集团建筑施工企业的投资中心、决策中心和监控中心。进入中国二冶的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其经营管理、人力老子管理、合算体系、税赋渠道等在改制初期依然独立运行。中国二冶的企业定位是一级法人、集团运作。

通过联合和重组,使中国二冶已具备承建各类工业、能源、交通和民用工业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实力和优势,尤其在冶炼、房屋建筑、矿山、市政公用、机电安装、石油化工、公路、铁路水利水电等工程施工总承包和地基与基础、刚结构、炉窑、冶炼机电设备安装和管道工程等施工专业承包等方面,具有同行业一流的技术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改制重组,构建内蒙古地区建筑业航母,不仅使内蒙古的建筑业在全国特级资质企业重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通过建筑业航母的发展,带动内蒙古地区建筑业的不断升级,成为内蒙古乃至西北地区建筑业队伍的排头兵。

返回


第五章  引导与服务:结构调整中的政府与行业协会

 

在前述各章我们分析了结构调整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未来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在这个进程中,结构调整的主体应该是建筑业企业,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必将也应当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2003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要求尽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构调整新机制。本章在建筑业现状、未来市场前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分析了在目前转型期条件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在未来建筑业改革发展中的战略选择。

一、放松规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和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管制,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增强市场主体的风险责任意识,促进市场主体自我完善。

建筑业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柔性化、个性化趋势要求政府放松规制,也只有放松规制,政府才能保证自身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放松规制在于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比如放松对社会资本投资的业主选择服务方式和市场主体交易的规制,将鼓励投资主体探索和尝试各种新的项目管理或合同方式,这是各类工程咨询及工程总承包等工程服务市场主体迅速发育成长的必要的市场条件。实质上这也是对资源配置方式的积极探索,意味着服务品质的不断创新和提高。放松对工程咨询服务业企业的资质管理规制,也是催生并促进其发展的基础和土壤。

(一)减少行政审批,放宽准入限制

行政审批是与计划经济对接的政策工具,我国的审批制度形成于高度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本方式。行政审批体现了政府对行业和企业活动的直接干预,审批范围广、事项多、环节多,受法律的制约小,审批的自由裁量权大。而且以往设置的审批往往重视事前审查,却忽视对实施的过程和事后的监督。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这不仅是适应建筑业行业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也是应对入世挑战的要求。入世的本质是政府入世、规则入世,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和内容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减少对经济活动过多直接干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目前政府部门加快了修改和完善法规政策的步伐,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

行政审批的内容是国家一般性限制或禁止的活动,仅仅对少数符合条件的对象解除限制或禁止,允许其从事某种职业、享有某种权利或进行某种行为。审批权设定得越多,意味着禁区越多,市场准入的壁垒越高,平等竞争的障碍也就越大。例如各种名目的职业资质、职业资质认证,职业范围愈划愈细,给人力资源的进入和流动设置了重重障碍;大大削弱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从另一个角度看,前置审批的大量运用还与传统体制给人们形成的不恰当的管理观念有关。当市场出现竞争白热化局面时,舆论会想到政府应该加强审批,防止投资过热。其实重复投资和投资过热的弊端本身就是审批制的产物,因为在政府为主体的投资膨胀中,每一个项目都是经过审批的;许多还是经过政府严格把关、层层审批的。而在非政府主体的投资热中,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虽然有一定滞后性,但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项目审批为代表的行政审批制是与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相伴而生的,更是产权制度缺陷的必然产物。在高比例的国家所有制和具有“二国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情况下,形成了在实际运行中除了政府部门外无人能承担责任的状况,政府必须对特定的国有资源的使用者进行单独授权。同时,又因为行政审批行为只涉及一小部分的具体产权或产权的某一个方面,由于部门权力界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行政审批作为一种界定产权的方法必然是分散进行的和临时性做出的。分散的、大量的和不负责任的审批对政府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副作用,政府因此承担了对企业、公民的无限责任,也屡屡为之付出昂贵的代价。

随着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逐步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可供众多政府部门直接支配的企业财产形态的资源性审批的内容会逐渐减少,核准、认定、批准等逐渐被登记、备案等代替,政府职能开始转变到对经济活动的间接控制上来。

《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规定:加快清理政府审批事项,大幅度减少行政性审批,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废止。依法需要保留的行政性审批,要程序公开,手续简便,除法定规费外,一律不准收费。按照审批权力与责任挂钩的原则,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政府今后对于减少行政审批的基本精神是:

1、对现有的行政审批进行了清理和规范,及时取消了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废止过多和重复的审批,减少审批事项

2、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均要求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严格审批内容,明确审批条件,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规定审批时限,使行政审批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

3、建立行政审批责任制和监督制度,对于审批的内容、对象、条件、程序等都要公开,对于违法审批、越权审批等都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打破市场封锁,开放建筑市场

《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规定:彻底清理并废除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带有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内容的规章。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和管理费用,推进政企分开,强化竞争机制,推行现代化服务方式,实现规模经营。

《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允许建筑企业领取除主业以外的相关行业资质,并将原有的专业资质进行了合并和重新划分,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服务方向与服务内容。真正做到自主经营。具有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在获得某一类主项资质的同时,还可以在总承包序列内,再申请其他类不高于企业主项级别的资质。即在资质的申请上放得比较开,如建筑施工的总承包资质企业同时可以申请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的同级别资质,施工领域更加广泛。总承包企业还可以申请不高于企业主项资质的专业承包资质。承接总承包项目范围内的专业工程可不再申请相应专业承包的资质。把总承包的企业市场放宽一点,打破行业垄断,使其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新的资质管理规定的实施,有利于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调整建筑业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大企业特别是中央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在打破地方封锁方面,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303号令),规定要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禁止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行为。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以任何方式阻挠、干预外地产品或工程建设类服务进入本地市场,限制公平竞争。303号令出台后,北京市政府率先在打破地方保护方面做出了表率,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市政府及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市建委下发了《关于外地建筑业企业进京施工实行档案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实行建筑业企业资质监督管理的通知》两个文件,取消了外地进京企业的行政审批,外地企业进京改为备案制度,从2001年10月起全面开放北京建筑市场。北京市建委成立了以市场服务为主的、业务按市场方式运作的北京市建设工程专业劳务发包承包交易中心,管理专业劳务承发包市场,力求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

(三)依法加强监管,强化清出机制

1政府依法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完善政府的市场监管方式。

进一步减少对建筑行业和企业行为的普遍性干预,向真正的市场监管转变。政府退出普遍性的市场管理空间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而是强调要对关系公共利益的市场活动重点进行监管,集中力量强化对不正当竞争以及过度竞争带来的不公正交易手段的监管,强化对环境保护、建筑生产安全、工程质量等涉及第三方或公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事务的监管。

2、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创造优胜劣汰的行业发展环境。

加大市场清出力度。通过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促使企业自身加强管理以提升竞争力,并不断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整。《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把市场行为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企业申请晋升资质等级或主项资质以外的资质,除看人财物等条件外,还要求在申请之日前一年之内不得有违规行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誉经济,不是自由经济,企业必须注重市场行为。

(四)区分投资来源,分开管理方式

过去,我国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不具备投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投资和私人投资开始不断增加,各种投资主体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在私有品的供给方面,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明显,在可以通过企业和私人投资的非政府投资领域,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从竞争性项目中退出,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但是,我国对不同投资主体的建设项目基本上按照同一模式管理。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对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不够严格、规范,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国际上一般都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分为政府工程(或称公款项目)和私人工程(或称民间项目)两大类。对于政府工程,通常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担当政府业主,直接组织工程的建设。如德国的政府工程,由政府各有关专业部门分别负责项目的申报立项及申请建设资金,建设部则组织工程的实施,建成后再交给各有关部门使用。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等,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政府(包括公营机构)工程除特殊的外,都要实行公开招标、工程监理制度和采用规范的合同文本。对于私人投资项目,政府主要是进行规划、环保、消防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只要不违法,一般对其发承包活动不加干预。另一方面对非政府投资工程又管的过严,行政干预过多,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明确区分政府投资工程与非政府投资工程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只有在明确区分这两类工程以后,我们才可以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更加严格规范的管理,更好地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同时为非政府投资工程创造更宽人松的政策环境,便于其自主经营。不但对于政府投资工程和非政府投资要分开管理,对于经营性的政府投资工程和非经营性的政府投资工程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凡是可以由市场途径解决的问题,尽量采取市场的方式。

二、建立市场机制,培育和规范市场环境

(一)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市场运行规则是建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规范建筑活动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它是市场活动的规矩,必须完备并有效力。

1、不断完善工程建设建筑业法律法规

自1997年11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之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了与《建筑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主要包括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部门规章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规定》、《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建筑市场稽查暂行办法》、《建设工程设计招投标管理办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筑业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暂行规定》、《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等。、

同时,建立和完善了新的建筑业、勘察设计、工程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施工许可制度;工程招标投标制度;施工图审查、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工程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安全生产监督、竣工备案等政府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不符合标准的新技术应用的审定制度和应用国外标准的备案制度;企业诚信上网制度;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工程担保);工程保险制度(建筑工程一切险、安全工程一切险、工程设计责任保险和建筑意外伤害保险)。

2、科学设立市场准入制度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实行严格的建设市场准入制度,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欧美国家,多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严格的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取得执业资格注册的人可以独立开业,对单位一般不再实行资质管理;另一类是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则实行单位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双重管理的办法,并把对单位的资质管理作为政府调控市场、查处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

我国从1984年开始,相继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实行了资质管理制度。自1995年起,又先后对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实行了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对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也建立了培训、考试和资格管理制度。按照镕基总理在全国人大九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严格审查各类市场主体的资质,把好市场准入关”的要求,建设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部门、地方、协会、企业意见的基础上,于2001年颁布了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新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从行业发展和培育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建筑市场的全局进行考虑,基本解决了以前资质管理中偏重对单位的资质管理,对个人执业资格管理重视不够,单位资质的分类、分级过于繁琐,个人执业资格体系不够健全,审批、注册办法也尚待完善等问题,科学地设置单位的资质分类、分级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注册体系。对单位资质审批办法也进行了改革,实行专家评审、政府核准。按照资质审批权限,分级组建资质评审委员会,由有关部门、地方、协会等方面的专家和相应的企业代表组成,以企业代表为主,政府主管部门根据资质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报告进行核定批准,颁发资质证书。

(二)改革造价管理,修订收费标准 

1、改革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建立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对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改革现行的工程定额管理方式,实行量价分离、变按企业资质等级和隶属关系取费为按工程类别取费、对不同工程类别实行差别利润率等。逐步建立起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工程造价的机制,为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随着我国建筑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逐步形成,一些工程项目初步具备了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条件,工程造价也在逐步放开。

在工程招标中,将现行的工程定额管理方式,改为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由国家统一制定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并反映一定时期施工水平的人工、材料、机械等消耗量标准,对消耗量标准实行宏观管理,制定统一的工程项目划分、工程量计算规则,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定期发布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信息和指数,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发布信息。供发承包双方作为编制概预算、标底价和投标报价时参考,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于政府投资工程,应以统一的工程消耗量定额为依据,按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编制标底,并以此为基础,实行在合理幅度内确定中标价的定价方式。对于非政府投资工程,应强化市场定价原则,既可参照政府投资工程的做法,采取以合理低价中标的定价方式,也可由发承包双方依照合同约定的其他方式定价。目前推行的量价分离的定价方式,已受到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普遍认同。

2、修订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

与市场经济接轨,对现行的工程勘察设计、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收费管理办法进行改革,逐步将国家定价改为行业指导价,由相应的学会或行业协会制定并公布各类指导性收费标准,并限定最低收费价,供委托方和受托方商定合同价格时参考。

为推动勘察设计单位改革,原国家计委和建设部组织工程建设各行业的专家,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进行了修订。原收费标准是1992年颁布的,按照建设工程的投资规模,执行国家规定价格。新修订的收费标准体考虑到市场、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利,规定根据建设项目投资额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工程,其勘察和设计收费采取市场调节定价,对500万元及以上的工程,其勘察和设计收费采取政府指导价,并且可以在上下浮动20%。浮动幅度由建设方和勘察、设计企业双方根据工程需求、工程投资标准、企业服务方式等实际情况自由协商。

(三)建设信用体系,推行风险制度

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行为,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和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是工程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可实现对工程风险的有效防御,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也是约束和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发达国家,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各方如果没有取得相应的工程担保,或者没有购买相应的工程保险,几乎无法获得工程合同。

目前,我国建设规模巨大,建设的复杂程度也远超过以往,加上市场各方主体不成熟、行为不规范,使工程风险的因素大大增加。同时,我国的建筑业正在走向国际市场,国内建设市场也在开放。因此,尽快建立起以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对建筑业企业实现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2002年建设部会同国务院研究室完成了《关于在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在我国建立和推行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的若干意见》。

三、加强服务,引导建筑业结构调整

(一)推行总承包和项目管理

随着加入WTO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项目投资方式和项目管理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资本、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工程项目将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工程总承包或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服务方式,这也是国际承包商进军中国市场的首要争夺目标。如果国内建筑业不能在占领工程服务市场上取得先机,实现产业升级,那么一旦被别人占领,自身优化升级的空间将会受到极大的抑制。

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国际上实行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些国际上知名的工程咨询公司和工程公司,他们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很强,市场范围遍及全世界,可以为业主提供从项目决策到设计、施工管理,甚至于开车、交钥匙的全过程服务。加快与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积极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的需要。

2003年2月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提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活动的指导,及时总结经验,促进我国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健康发展。政府拟通过推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向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发展,带动建筑业组织结构调整。

(二)引导建筑业运用信息技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已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经济的方针之一。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各类业主对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实现精确、高效的项目管理,因此建筑业尤其需要将发展信息化技术作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点。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互联网的三大技术基础都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完成的,然后才转由企业进行商业化经营。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正在努力在当前的建筑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中发挥积极的规划、引导、支持作用,促时产业优化升级。

(三)支持建筑业开拓海外市场

在目前的转型期内,政府发挥引导、组织资源的作用仍必不可少,主从政策环境上为建筑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扩大建筑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具体表现为大力构建有利于海外经营的服务保证体系,包括信用担保制度,汇兑、支付与结算政策,政治风险规避与保证机制等,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国际规则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必要的政治、外交手段为企业提供支持,如原外经贸部与建设部共同设立驻外使馆建筑官员的做法就是良好的开端。

政府起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控制、干预,恰恰要在对国内的企业管制上要进一步放开手脚,要让企业真正用市场的因素来驱动自己的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扩张,要放开海外经营权,使我国大量真正优秀的建筑企业能够走向面对国际市场。因此不但要进一步打破行业保护和国内市场的条块分割,同时也要减少对外审批程序和环节,打通国内外的管理环节,鼓励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往人为设计的障碍一点一点地剪除,促进建设要素突破行业、部门、地区和国界进行自由流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木工程建设要素的统一优化配置。

(四)推动建筑业企业的重组

1、指导中央施工企业改革

中央施工企业是我国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相对滞后,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相当一部分企业业务单一,生产能力过剩;企业组织结构过于庞杂,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本金不足,财务状况恶化;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等。造成这些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中央施工企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具有较重的行政色彩,条块分割的格局仍然存在;受管理体制的制约,企业改革与发展难以得到所在地政府和当地政策的支持;企业内部多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经营管理链条过长等。加快中央施工企业的改革与脱困,对提升我国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实现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建设部会同原国家经贸委、原中央企业工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部保障、原外经贸部等有关部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协调工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深化中央施工企业改革的意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配套政策等,报告给国务院。

中央施工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关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方针,把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脱困、发展结合起来,以“调整规模、优化结构、重组改造”为主线,打破现行条块分割的格局,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减少中央直接管理的施工企业,实行跨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培育若干家管理科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建设企业(集团),以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努力实现建筑企业“走出去”的目标。

中央施工企业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市场和政策引导,尊重企业意愿,政府推动的基本原则;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避免因企业下放重组影响境内、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三是处理好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关系,保护企业多年创立的品牌与信誉。

2、推动勘察设计企业改革

为推进勘察设计单位的改革,国务院101号文件明确了“勘察设计单位改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国际通行的工程公司、项目咨询企业”的总体思路。国家鼓励设计单位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条件,改组为工程公司、工程咨询设计公司、专项及专业设计事务所等。

国办101号文和71号文对设计单位改革的方向、目标、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都有明确规定,要求勘察设计单位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脱钩,调整管理体制,核销事业单位编制,进行企业法人登记,由事业单位改为科技型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同时给了社会养老统筹、适当提高设计费和五年内减半征收所得税三项优惠政策。

目前中央所属178家设计单位已全部顺利地完成了体制调整,完全改变了隶属关系,由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完全改为科技型企业,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设计单位改为科技型企业以后,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目前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改革的政策,其他一些省市也正在会签和征求意见中。

四、增强自律,突出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入WTO后,将逐步淡化政府对行业的管理,行业管理的许多具体工作将由行业协会承担,并突出行业协会是行业利益的代表,加强行业协会、学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建设市场运行和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强化行业的自律。

(一)行业协会的概念和性质

各国的行业协会组织因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其性质是基本相同的。美国将行业协会定义为同类商品的销售者为维护共同利益而建立的联合机构,主要宗旨是为组织成员服务。英国对行业协会的定义表述是:行业协会是由独立的经营单位组成,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既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日本经济界认为,行业协会是指事业者以增进共同利益为主要目的而组成的事业者的结合或联合体。我国目前尚无行业协会方面的法律,其性质和职能带有不确定性,根据原行业协会的主管部门及社会团体登记注册管理部门的规定,行业协会可以表述为是由同业企业和相关经济组织依法自愿组成的自律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经济类社会法人。行业协会代表同业企业的利益,实行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实行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同业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分类标准,建筑业行业协会是指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建筑安装、建筑装饰施工活动,以及从事工程准备、提供施工设备服务等其他工程建筑活动的企业和其他相关经济组织自愿组成的自律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从上述对行业协会定义的表述来看,行业协会的性质归纳为以下五点:

1、行业协会是由同业企业自愿组成,实行民主管理的民间组织。

它既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也不是延伸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工具,更不是政府管理企业的中间环节。行业协会是由同业企业为了谋求共同利益,自愿履行会员义务,遵守共同制定的行为准则而设立的行业组织,必须实行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通过民主协商制定协会章程和行规行约,选举决策机构和管理机构。

2、行业协会是为会员企业服务的非营利组织。

行业协会的主要宗旨是为会员服务。不但要按照会员的共同利益创办各种事业,还要针对不同会员的特殊需求,提供各种专业性的服务。行业协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收入,以及其他服务于会员的事业性收入。国外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规定了与协会宗旨不相关的业务收入占行业协会收入总量的比例,并运用税收手段加以调节。行业协会不能设立与同业企业竞争的经营实体。我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包括行业协会在内的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

3、行业协会是会员企业共同利益的代表。

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单体企业靠自身能力,往往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寻求与其他企业的互助合作来保证自己的利益,而行业协会就是同业企业自愿参加的维护和增进企业共同利益的行业组织,它体现企业的共同意志,代表会员企业的整体利益。这是行业协会生存的基础,也是它与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的本质区别。

4、行业协会是行业自律的载体。

行业协会从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制定行规行约和价格协调等方式,可以有效地规范同业企业市场行为,缓解市场过度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这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难以做到的。

5、行业协会是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行业与公众之间,以及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政府制定涉及行业宏观调控的法规和政策,应当充分听取行业协会的意见,并依靠行业协会贯彻到企业;而企业的意见和愿望需要通过行业协会向政府反映。参加行业协会组织是企业进入市场并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行业需要通过协会组织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同业企业也需要通过行业协会来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缓解过度竞争,增进互利合作的目的。

(二)建筑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1、发达国家建筑业行业协会的职能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建筑业行业协会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它们在法律规定或允许的框架内独立行使自己的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有关院校对国外建筑业管理的课题研究报告和中国建筑业协会对德国建筑业联合总会和美国全美住房建设者协会的考察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建筑业行业的职能和作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家立法和制定政策提出建议,主张行业利益。

行业协会与中央和地方政府、议会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关系。与建筑业有关的法律在出台或修改前,有关部门一般都要征询行业协会的意见。行业协会还可以就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税收金融及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提出建议,反映和维护同业企业的利益。在经济发达国家,行业协会为国家行政和立法工作提出建议,已经是一个制度化的程序。

(2)经政府授权或受政府委托,编制行业标准和规范。

(3)作为同业企业方面的代表,与有关方面进行协商,如就劳动保护和工资标准问题与工会组织进行交涉。

(4)形势分析和行业统计

通过对市场形势、行业状况分析和经济景气预测,向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关研究和预测报告,提出行业保护的要求,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进行经营调整和业务转型。

(5)职业培训

协会一般设有自己的培训机构,为会员企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普及教育。

(6)信息交流和行业展示

协会通过创办刊物,建立信息库,向会员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定期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通报协会工作动态和行业发展情况。举办国际展览会,展示新型建筑产品和建筑技术成果。

(7)国际交流

通过召开国际研讨会和对外往来,加强与国外有关协会和国际行业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为会员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8)咨询服务

向企业和政府提供各种专业咨询服务,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的职能

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尚短,在目前政府对行业管理的行政职能和行业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受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建设状况的制约,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独立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往往需要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授权、委托和意图开展工作,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行业协会的职能及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要求和行业协会开展工作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业行业协会职能和作用当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发展有关建筑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

其中包括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筑业总体改革方案,建筑业产业政策和有关建筑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研究制定。

2)引导和推进建筑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3)贯彻质量兴业的战略方针,推动企业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引导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面向建筑业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

4)倡导遵守职业道德,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反对不正当竞争,对于违反职业道德和市场规则的行为,有权向主管部门提出处置意见。

5)开展对外民间交往与合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国外建筑业社团组织建立联系,组织高层次管理人员出国考察、讲学和培训等活动,了解和推介国外发展建筑业的先进经验,收集国际建筑市场信息。

6)兴办经济实体

主要通过提供经济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收取合理费用,以补充协会经费不足。

7)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做好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的审定工作,参与组织资质年检工作。

8)组织建筑业企业管理人员和协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开展行业研讨活动。

9)组织行业工程质量、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先进个人等方面的评奖和表彰工作,以及行业宣传展示活动。

10)发展行业信息交流

通过出版刊物、编纂建筑业年鉴和史志,建立互联网站和信息库,收集和转播行业信息,交流行业改革和发展的经验。

11)建筑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12)作为雇主(企业)方的代表参加建设系统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

(三)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的运作情况

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是伴随着建筑业与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筑市场的发育和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职能的转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政府部门下放了国有企业的管理权限,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政府与企业纵向行政隶属关系逐步弱化,企业间、行业间的横向关系逐步增强。同时由于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单一国营经济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多种经济并存的企业所有制结构。这必然要求政府改革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行业管理作为一个新概念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它是行业协会组织产生的前提条件。

为了推进建筑业体制改革和加强建筑业行业管理,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建筑业行业协会由建筑业企业自愿组织建立起来。建筑业行业协会大致可分为三类:

1)全国性行业协会。据建设部社团管理办公室有关资料,目前由建设部主管的全国性建筑业行业协会有3家: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安装协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由参与建筑活动或与建筑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行业协会主要有5家: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中国房地产协会。这些协会一般为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单位。此外还有一些与建筑业相关的学术团体: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中国建设焊接协会、中国建设会计学会、中国建设劳动学会。

2)地方性建筑业行业协会。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成立了建筑业行业协会。多数大中城市和一些建筑业发达的县(市)也成立了建筑业行业协会。按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团体不得成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省级地方建筑业协会和部分大中城市建筑业协会为中国建筑业协会团体会员。

3)以原国务院工业部门所属施工企业为主体组成的各产业的建筑业行业协会有: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中国建材建设协会、中国冶金建设协会、中国煤炭建设协会、中国化工施工协会、中国林业建设协会、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协会、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中国水利企业协会施工企业分会、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中国疏浚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一般也是中国建筑业协会的团体会员。

建筑业行业协会还根据开展工作的需要,就某些特定的专业领域设立分支机构。如中国建筑业协会设有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分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分会、混凝土分会、材料分会、深基础施工分会、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统计专业委员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管理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建筑安全分会、建筑防水分会、建筑施工技术开发专业委员会、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委员会等14个分支机构。

(四)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不足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领域的行业协会、学会也有了很大发展,在沟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行业协会、学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由于经费不足,他们以很多精力用于经商办企业(国外的行业协会不准从事经营性活动,不准自办企业),行业自律机制基本上没有形成。

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组织的产生距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级行业协会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协助政府推进行业管理和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行业结构,促进建筑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行业协会组织自身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正视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促进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1、中外建筑业行业协会组织的若干比较

我国的行业协会组织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在很多方面借鉴和学习了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因此在组织形式、基本职能等方面,二者之间有着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本质性的差别。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组织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组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地位不同。国外的行业协会的地位和职能通常是由立法机关或政府部门的有关法律文件规定的。有的国家甚至对某个行业的协会组织专门立法,规定其地位和职能。作为行业协会组织,只需依照法律规定登记注册,即可获得合法地位,依法行使其社会管理职能,开展相关的活动。行业协会与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针对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只是规定了社会团体登记程序,而并非规范行业协会行为的法规。一些部门的规章、意见并不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与之配套法规也没有对建筑业行业协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做出规定。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被确定为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并将有无业务主管单位及其出具的批准文件作为社会团体筹备成立、登记注册的必要条件。在当时政府有关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的情况下,这实际上形成了现存的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协会的隶属关系。有些行业协会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参照直属事业单位的办法进行管理。甚至有少数行业协会与其主管部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合署办公。在这种体制下,行业协会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行业主管部门赋予的职能和委托的工作开展活动。但这些职能大部分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本身必须拥有且必须履行的职能。而且委托给协会的工作并不意味着责任的转移,行业协会必须在政府的调控监督之下完成这些工作。目前,各级建筑业行业协会除评奖评优、行业培训、内外交流、行业调查等方面有较大自主权外,难以独立行使职能,多是以协助配合参与的角色开展工作,而且还要注意不能越权、越位,担心政府将行业管理范畴的工作委托给其他中介机构,影响行业协会的形象。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行业协会的发展。一旦政府主管部门的机构和职能发生变化,行业协会的很多工作也将难以为继,少数行政色彩浓厚的协会将面临生存的危机。

2)领导体制不同。国外的行业协会是由同业企业由下而上自愿发起成立的民间组织。会员大会是协会的最高权利机构,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选举协会的理事会及领导成员,审定协会的重大事项。理事会由来自会员企业的资深业内人士出任,精干高效。如德国建筑业联合总会,拥有4000多个会员企业,其理事会成员只有14人。作为协会的决策机构,理事会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其日常办事机构部门的设置,聘任秘书长。

我国的行业协会组织多数是在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组织下成立起来的。协会的主要领导和秘书处的领导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推荐或确定,有些协会及其常设机构的领导还由政府机关的现职领导兼任。理事会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但来自会员企业的业内人士不足半数。这样的机构及由其设置的常设机构,不可能具有民间组织应有的运行效率,其决策和工作也难以体现会员企业的共同利益。由于会员企业不能直接和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他们不会从切身利益出发,关心协会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使协会的运行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机制,这势必影响到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3)组织结构不同。国外与建筑业的相关的协会组织种类众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专业性很强的协会组织,几乎涉及到与建筑活动相关的各个专业领域,这些行业组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导、以具有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士为主体的各种学会、研究会;另一类是同业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会。就建筑业行业协会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行业协会是代表行业共同利益的整体组织,在全国设有总会,在州一级设有分会;二是在行业内部分类较细,专业性的协会组织多,全行业设有联合会;三是企业因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不同,分别参加不同的行业协会。如德国共有8万多家建筑企业,其中职工超过100人,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只有4000多家。这些企业一般是德国建筑业总会的会员。另外的7万多家经营规模较小企业则是德国建筑企业中心协会的会员。

我国行业协会的结构受政府行政建制的影响较大,沿袭了过去对企业实行部门管理的模式。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在同一区域内同一行业只能成立一个协会,即坚持一业一会。行业的协会不能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不同规模的企业参加同一个行业协会,不利于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因为大小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要求是不同的;二是同一行业层层设立地方性协会,加之各产业部门以原所属建筑业企业为主体成立的专业建筑业协会组织,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状况。建筑活动是流动分散的,建筑业企业需要在不同的领域寻找市场。从长远来看,企业根据市场要求,跨地区、跨部门参加行业协会组织将会成为一种趋势。此外,以业内专业人士为会员的协会组织很少。虽然有些行业协会设有相关的分支机构,但其成员是同业企业而不是个人。

2、建筑业行业协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中外建筑业协会组织的若干对比,反映出二者运行机制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同产生的。但从我国行业协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来看,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机构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难以适应行业协会工作的要求。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行业管理社会职能,需要有一个精干效能的决策机构和稳定务实的常设机构,以及具有一定政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素质,熟悉行业、年富力强的从业人员。然而,受协会领导体制不顺,协会经济实力薄弱,社会保障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我国行业协会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是比较普遍的。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去年的调查,全国362个全国性行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只有3427人,平均还不到10人。有些建筑业行业协会也存在着领导层中政府官员兼职的多、退休人员多,工作人员中专职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这种状况不改变,行业协会很难承担起行业管理的社会职能,也不可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专业服务。

2)行业认同率较低,行业覆盖面不够。

由于缺乏有效的服务,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很多行业协会会员企业数量占同业企业总量比例低,而且没有注意吸收在行业中起主导作用的骨干企业入会,难以体现协会组织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代表性。有些协会工作的只局限在原行政管理系统内的国有企业,没有面对行业内各种所有制企业。少数行业协会从自身利益出发,热衷于经济创收,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将为会员的服务局限在开展一些内容陈旧、收效不大的活动,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举行一些会议,未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应有的作用,失去了行业协会的本质特征。

3)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

参照发达国家各类协会、学会组织的作用,我国建筑业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行业运行规则制定、技术标准制定、各类信息的搜集和传递,为企业发展服务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可以做。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4)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

行业自律的主要内容是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规行约,规范会员企业的市场行为,并就企业之间价格争议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以维护行业内的市场秩序,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业行业协会没有制定行规、行约。有的协会虽然制定了行规行约,但由于缺乏同业企业广泛认同的基础,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行业协会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行业协会应当是连接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行业自律组织。逐步开展信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协调会员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和利益关系,参与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合同示范文本和技术标准等的制订工作,制定行规行约和职业道德规范,协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对建设领域现有的行业协会、学会要作适当调整。行业协会、学会的设立与分工,应当以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为标准,不宜按照政府职能和政府机构的设置而确定。行业协会、学会要加强自身建设,改善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管制不应只有许可手段,更多的应采用信誉约束机制,即行业自律。应把资质管理与行业自律结合起来,逐步以资金、技术和信誉的竞争取代资质的竞争。行业协会组织将发挥其保护行业利益,保证成员权利,沟通行业信息,交流经验成果,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合同文本,认定专业资格,维护职业道德,促进行业发展等作用,同时行业组织应该朝着管理科学化、经济实体化、组织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统一协调业务活动,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增强行业竞争实力。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但是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并不是简单地让行业协会行使行政审批职能,该由企业、公民自行解决的事务,政府不管,行业协会也可不管。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应当做到自立、自强、自律,而不能藉审批权力求生存。

由于政府在以往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其淡出传统的行业管理的同时,必须重视通过一种有效的退出机制保证行业发展的稳定。除了正在逐步培育的完整的建筑企业体系外,也包括培育和加强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逐步把部分以往由政府设置的市场准入过渡为行业准入,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依法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如专门的行业协会可以取消进行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的会员资格,并向社会公布。目前上海市成立的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协会就是由行业人士担任协会主要领导,由会员缴纳的会费支持,并接受上海市政府新设立的行业协会发展署指导的行业自律组织。另外政府部门可把许多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如具体资格认证、技术检验等,采取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或程序、标准等规矩,具体工作交由专门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实施,由其照章办事,独立运作,实行掌舵的和划桨分开。

行业自律是行业管理社会职能的核心内容,也是行业协会的立身之本。行业协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律性行业管理在规范市场中可以起到一些政府行政管理所起不到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行业自律是指同业企业从整个行业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通过民主协商,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以法律法规和行规、行约作为共同行动准则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行业自律是区别协会组织行业管理与政府机构行业管理的本质特征,也是行业协会组织确立自己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行使行业管理社会职能和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行业自律机制在市场中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1)协调和规范企业市场经营活动。行业协会通过制定和监督实施行规、行约,规范同业企业的市场行为,协调业内企业之间在市场占有率、价格争议等方面的关系,防止市场垄断和过度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协调业内企业经营活动与社会公众之间在健康与安全、消费者权益、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这种协调作用往往是政府市场管制所起不到的,而且不会损害以充分竞争为基本条件的市场运行机制。

2)检查并监督同业企业守法经营。行业协会不但要监督行规、行约的实施,还要配合政府机构实施与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业内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违规、违法经营,损害同业企业的利益和行业形象的企业,行业协会就会予以干预和处罚。这种处罚不同于政府机构的行政处罚。它还是属于行业自律的范畴,是业内企业对损害行业整体利益的个别企业的惩罚措施,如取消会员资格等。

3)维护行业利益。行业协会对于市场其他主体利用其市场有优势地位,将不平等的条件强加给同业企业,致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害时,组织同业企业采取统一行动,共同予以抵制。

4)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协会组织对行业内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具有执业资格的从业人员,提出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其执业行为,并通过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这对行业自律起到保证和促进作用。

5)信息服务。行业协会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可以帮助同业企业更好地识别市场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减少盲目行为,增进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公正客观地反映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业绩和从业表现。这种声誉信息可以有效地约束二者的市场行为和执业行为,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机制。

在目前我国市场立法和市场监管尚不健全,市场规则有待完善,市场主体还不成熟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利用行业自律机制来约束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对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行业自律是同业企业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按照民主协商、自我约束、互相监督的原则制定出大家自觉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而不是经“多元化”的理事会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通过一纸决议就能推行的。在我国行业协会民主管理机制尚很薄弱,缺乏同业企业广泛认同的情况下,行业自律尚缺少充分的基础。对于同业企业众多,行业协会组织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与会员企业经营领域相对分离的建筑业来说,实行行业自律就更加困难。因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建筑业行业协会组织的改革和调整,使之真正成为自立、自强、自律的民间组织,是建筑业行业组织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返回

 


[2]这一分类目录与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目录(CPC)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人们引用较多的数据并不是按照这一分类目录统计的,而是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办法统计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办法被称为行业分类目录,而非产品分类目录。在1997年以前,主要按《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进行。从1997年开始,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进行,将服务分为13大类,其中包括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定义中排除的政府服务。

[3] 本小节有关英国建筑业的信息是由国际学术刊物《建筑研究与信息》(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主编R. Lorch先生提供的。

[4] 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就很有意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从前叫做建筑的行业The industry 'formerly known as construction),言外之意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业已经不复存在。

[5] 本节部分内容摘自郑一军(1999)《中国建筑五十年》和建设部(2002)研究报告《1998—2002年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情况》

[6] 本节部分内容摘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经济研究所(1998)《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研究综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