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1、 我国零售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地位迅速提高。
2、 我国零售业发展极不均衡,其中一些大企业正在形成规模优势,但与国外著名企业相比差距明显。
3、 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进程,对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构成一定冲击。
4、 连锁经营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5、 零售业上市公司数量众多、各地区、各公司之间差距较大,整体表现落后于市场。
6、 值得关注的上市公司包括:大商股份、第一百货、华联商厦、王府井、友谊股份、华联超市、华联综超、武汉中百。
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下游产业的位置,因此在一些人的传统思维中,零售业应该处于工业的从属地位。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市场达到供大于求的阶段时,零售业的地位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现实生活中,零售业迅速占据了产业链的主导地位,并具备了控制市场、决定生产、影响金融的作用。零售企业拥有三种宝贵的市场资源:客源(顾客)、商品(存货)和空间(货架),我们可以统称为通道资源,它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因此零售业可以通过采购渠道的整合控制市场命脉,决定制造业的生产、定价等经济行为;零售业的另一重要优势是掌控大量现金流,进而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正因为零售业具有如此渗透力,它已经成为全世界财富聚集最快的行业。在2002年世界500强中,零售企业占到10%的比例,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行业。
在我国,零售业在最近十多年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也迅速提高。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开放的深入,零售业已经成为典型的微利行业。近年来,连锁经营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零售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 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从企业经营形态上看,目前国内的零售业态大致可分为8种: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其中,专业店、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零售新业态,目前正实现从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从综合百货向主题百货、从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的转变,呈现出多业态并存的局面。
大型百货店目前仍是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超市零售企业消费品零售额目前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而美国2000年商业各业态的比例中,最多的是超市(21.2%),其次是折扣店(13.1%),第三是专卖店(11.2%),百货店仅占6.3%,与家居中心并列第五。目前我国百货业正处在调整发展的过程中。2002 年,全国34个主要商业城市的12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大型百货商场中,其中71家保持上升势头,56家呈下降趋势。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商业发达的地区,65.2%的商场销售业绩低于2001 年,3个城市平均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0.3%、4.4%和5.0%。但是,成都、合肥、哈尔滨、济南、银川等城市被监测百货商场的销售业绩,全部高于上一年,重庆、武汉、南京更是出现了超大规模的单体百货,销售业绩位居全国前列。
零售行业不同业态对于收入和面积的要求 | ||
业态 | 人均GDP(美元) | 面积(面积米) |
百货 | 1000 | 10000 |
超市 | 2500 | 1000-10000 |
便利店 | 6000 | 100 |
仓储式商场 | 8000 | 10000 |
购物中心 | 12000 | 10000以上 |
这种状况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有密切关系。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均GDP达到较高水平,零售业受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等新兴连锁业态的市场冲击大,已经持续几年衰退。这些地区的零售业已经开始走连锁发展的道路,连锁将是百货业保障其市场地位的根本选择。但是经营连锁百货比经营连锁超市的难度更大,主要是因为百货业经营的都是个性化的商品,难以做到单品管理,到目前为止,即便是业内认为比较成功的华联商厦、大商股份等也基本处在一种联而不锁的状态。另一方面,新兴业态公司经营的商品多为“必需品”,该类商品的收入弹性小,相对于百货业来说,新兴业态具有一定的“抗周期性”。随着内陆省份经济水平的发展,新兴业态的进一步扩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百货业将有一个冲高回落的过程,总的来说,百货业市场份额减少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二)连锁经营飞速发展
2002年公布的《中国零售业白皮书》对各种业态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作了全面的预测:未来5-10年,中国零售市场中15%的市场份额将由中小超市占领,大卖场的市场份额约为10%,百货店将占10%的份额,其它各种零售业态单体可能不会超过1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此,5年内我国新兴零售业态将保持35%左右的年增长速度,新兴零售业态的这一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我国 GDP的增长速度,也将远远高于零售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连锁对于百货业态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零售业“坐商”的传统盈利模式。2002年世界500强中所有的零售企业都是以连锁经营为基本发展模式的,零售业的根本出路就是连锁,这是有零售业的行业特点决定的,只有通过连锁才能达到企业扩展,实现规模经济。近年来,我国零售业也顺应国际潮流,引入连锁经营,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9月末,我国拥有两个以上门店的连锁企业为1146个,从业人数74.4万人。如果按照10个门店以上才可称为连锁企业的国际惯例,截至2001年9月末,我国共有连锁企业519家,从业人数55万人。在这1146家连锁企业中,许多企业采取了多业态发展策略,即以超市经营为主的企业正在向大、小两极延伸,大力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和专业店。其中超级市场346家,专业店306家,两者所占比重合计近60%,超级市场和专业店已成为我国连锁经营的主力业态。
入世一年来,中国零售连锁业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规模和实力显著提高,销售额排名靠前的连锁零售企业大多经营稳健,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零售市场的龙头企业。具体分析,中国零售连锁业发展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连锁经营持续高速扩张,在零售业和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2003 年3月20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2002年百强企业的相关情况。2002年连锁百强总计实现销售额2465亿元,比上年的1620亿元增长52%。门店总数达到16986个,比上年的13117个增长29%。营业总面积达1334万平方米,比上年的836万平方米增长59%。员工人数51.97万人,比上年的41.64 万人增长了24%。自20世纪90营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促进产销结合、规范流通秩序、满足消费需求、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到“十五”末期,全国连锁企业门店数将达到10万个,销售额达到7000亿元,年均递增约35%,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连锁经营的加快发展,对于改善我国的商品流通结构,进一步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收购兼并已经成为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方式
为尽快具备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规模优势,连锁零售龙头企业尤其是连锁类上市公司,纷纷实施资本运作,进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逐步由原来的区域性公司转变为全国性公司。比较大的购并案例,一是国内连锁龙头企业联华超市于2002年7月4日,以2.1亿元人民币现金溢价增资浙江第一大超市公司华商集团,从而成为杭州华商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占总股本的50%)。二是香港华润创业于2002年9月27日出资2.32亿元人民币收购江苏第一大零售企业苏果超市有限公司39.25%股权和管理决策权,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国连锁业的竞争格局。2003年4月,我国目前最大的零售业并购案例发生在上海。上海市政府拟将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华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友谊(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合并创建一家销售额超过700亿元的大型零售集团——百联集团,以迎接日益逼近的外资零售巨头带来的挑战。四大集团的合并,涉及5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5家上市公司、多家中外合资公司,具体操作难度很大。
3、外资商业在连锁经营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统计数字显示,到2002年底,美国沃尔玛在我国已开设了26家店,其中2002年开店7 家。2003年沃尔玛将新开9家店,并计划3年内在中国开店超过50家。2002年,法国家乐福在长沙、昆明、成都等地相继开店,并与昆百大、津劝业两家上市公司合资经营多家大型超市。该公司计划2003年起每年在中国开10家门店。德国麦德龙在中国开设了15家店,2003年计划开店8家,5年内在中国开店40家。荷兰万客隆目前在广州、北京已开店5 家,计划2010年前在中国开店30家。日本7-11便利店目前在广东省开店60家,2002年获准在广州开店300家,未来5年内计划在北京开店500家。在争开大型综合超市的同时,步伐较快的外资零售商已在拓展折扣店、便利店等新业态模式,以进一步扩张在中国业务。
4、特许经营加速发展
2002年,在前三十名连锁零售企业中,店铺数增长超过100%的有四家,分别为青岛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54.55%)、江苏南通文峰大世界连锁股份有限公司(557.89%)、深圳新一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164.71%)和上海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122.8%)。这几家企业的共同特点是选择特许经营方式作为快速扩大企业规模的重要手段。
2002年,青岛利群集团的加盟店从无发展到100家,南通文峰大世界的加盟店从6家发展到106 家。
5、连锁零售类上市公司经营规模大幅度扩张
2002年以来,友谊股份、华联超市、大商股份、华联综超等连锁经营类上市公司通过购并或新建,经营规模都有大幅度扩张。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有:
华联超市(600825):2002年华联新开门店335家,其中大卖场11家,加盟店250家。2003 年初,华联超市先后在山东滕州、江苏如皋、上海浦东、江苏泰兴和北京团结湖的五家大卖场相继开业。2003年全年,华联超市计划新增门店1000家,其中新开大卖场20家,要在国内20个省市布点,并把省会城市列为“核心目标”加以主攻。到2005年,华联超市的经营网点将达到5000家。
大商股份(600694):2002年公司全面推进“东北店网”建设,收购并装修改造了抚顺商业城、抚顺商贸大厦、大庆百货大楼、抚顺新玛特、沈阳新玛特、葫芦岛新玛特、牡丹江新玛特等一批店铺,使公司经营地域有了较大幅度扩展。预计2003年公司业绩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公司将在整合地区性店铺资源,夯实购并发展基础的同时,以东北地区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巩固加密东北店网,实现店铺开发由点到面的转变。另一方面,公司2002年底开业的店铺将在2003年为公司的销售和利润带来新的增长点。
友谊股份(600827):控股国内第一大超市公司联华超市51%股权。统计资料显示,在1996年开始的过去7年中,联华经营面积年均增长75.70%,销售额年均增长123.63%,利润年均增长283.52%。2003年,预计联华超市将在全国新开店铺1000家,实现销售总额达到250亿元,同比增长36.4%,净利润同比将增长38%左右。在未来五年里,联华超市门店数将达到8000家,销售额达到800亿元。
(三)2003年上半年消费品市场发展特点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199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03.9亿元,到2001年达到37595.2亿元,仅十年时间增长了4倍多。2002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910.5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8.82%,但增速有所回落;2003年1-6月份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分季度看,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9亿元,同比增长9.2%;第二季度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增长6.7%。分销售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0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526亿元,增长6.3%。分销售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7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餐饮业零售额2650亿元,增长6.4%;其他行业零售额1166亿元,增长0.7%。
2003年上半年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1、“非典”制约消费,但疫情过后恢复较快
在今年第一季度,由于2002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消费者购买能力增强,消费热点持续发展,市场销售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4月中旬以来“非典”疫情的扩散,特别是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扩散,使消费品市场产生了较大的波动,销售增长势头减缓,5月份跌至低谷,并创近5年来的新低。6月份在各疫区先后获得世卫组织“双解除”后,受到压抑的居民消费热情迅速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3%,增长幅度比5月份提高4个百分点。
2、各类商品销售普遍回升,热点商品继续强势增长
根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统计,“非典”过后,除食品类消费弹性较小,销售变化不大外,其余商品销售普遍回升。与5月份比较,6月份同比增长幅度提高较大的商品有:服装类和金银珠宝类提高约20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提高19.3个百分点;文化办公用品提高14.2个百分点。汽车、通讯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石油及制品等热点商品总体上继续保持强势增长,6月份销售进一步加快,销售同比增长幅度在36.4%-96.6%之间。此外,因“非典”疫情而带动销售的洗涤用品、中西药品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3、公务、商务活动初步恢复,但对消费品市场仍有较大影响
餐饮市场的全面恢复有赖于旅游市场的回升和各类公务、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从6月份情况看,本地居民的消费反弹较快,郊区及周边旅游在迅速升温,但长途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回升较慢,各类公务、商务、会展活动也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从总体看对消费品市场还有一定制约。
二、我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展望
(一)我国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零售连锁业规模偏小、集中度低
虽然近几年我国连锁经营飞速发展,但毕竟起步较晚,无法与国际大企业相比。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为25%左右。我国2001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总额为1620.1亿元,而世界零售百强仅前10位的销售额合计就达6000多亿美元,约合5万亿元人民币。即使1620.1亿元是我国一个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也只能在世界零售业百强排行榜上名列25位开外,不足沃尔玛一个企业的十分之一。中国连锁百强之首的联华超市去年的年销售额是140.6亿元,而世界零售业百强之首的沃尔玛年销售额达2178亿美元,两者相差约133倍。
2、我国零售连锁业规范化水平偏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统
我国连锁业规范化水平偏低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大多数连锁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据调查,在现有连锁经营企业中,店铺数量在10个以下的占一半以上,按国际惯例不能称其为标准的连锁企业。不仅如此,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点分散经营的方式,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其结果必然是经济效益差。据统计,目前连锁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多数企业的集中配送仅达到30%。配送的不规范将使规模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3、我国零售业态功能不完善
我国零售业态从超级市场、百货店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家居广场发展,但由于体制不完善,往往缺乏特色,竞争力较弱。完善业态功能是对我国第一批超级市场进行功能的完善,包括:调整店铺网点结构,重点发展生鲜食品。我国有一些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盲目扩张,滥设店铺网点,其结果是规模不经济。商品积压或缺货现象严重,特别是生鲜食品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消费,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公司亏损。因此,完善业态功能对于发展连锁业,特别是连锁超市和连锁便利店显得尤为重要。
4、过快开放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
入世一年来,对比加入WTO 的协议和相关承诺,我国零售市场开放的程度已经过高。从发展情况看,确实如麦肯锡在2001年所预见的一致:流通业是受到冲击与损害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据国家经贸委统计,自1992年开始试点至今,累计已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350多家,总投资为40多亿美元,分布在国内20个省市,其中国家正式批准的合营商业零售企业已达46家。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40多家在我国“抢滩登陆”。在大型超市领域,外资零售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达23%,目前零售业竞争最为激烈的是大卖场的高端市场,外资所控制的份额已占到5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中国零售企业实际上处在一个市场份额将逐渐萎缩的状态。
2002年连锁百强当中,有8家中外合资企业, 8家企业的销售额为290亿元,占百强的12%。此外,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2家外资企业销售总额估计为1009亿元,店铺总数2285个,销售额相当于连锁百强的41%。
2002年主要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情况 | ||||
序号 | 企业 | 销售规模(亿元) | 店铺数 | 业态 |
1 | 家乐福 | 约120 | 36 | 大型综合超高 |
2 | 太平洋百货 | 约110 | 8 | 百货店 |
3 | 好又多 | 约100 | 52 | 大型综合超市 |
4 | 大润发 | 约90 | 35 | 大型综合超市 |
5 | 华润万佳 | 86 | 397 | 大型综合超市/超市 |
6 | 百盛 | 68 | 28 | 百货店 |
7 | 百胜(中国) | 73 | 902 | 西式餐饮 |
8 | 沃尔玛 | 约60 | 26 | 大型综合超市/会员店/社区店 |
9 | 锦江麦德龙 | 53 | 16 | 仓储会员店 |
10 | 乐购 | 约50 | 22 | 大型综合超市 |
(二)我国零售业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入世进程的推进,我国零售业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发挥本土优势,把零售企业做大做强是当务之急。我国零售业发展趋势是走国际化道路,与国际零售业发展接轨,具体表现在:
1、零售业态多样化
目前,国际上零售业态按照其经营方式和规模大小可以分为购物中心、折扣店、便利店、专卖店、超级市场、仓储式会员店、专业店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据统计,全球零售行业百强企业中大多经营两到三种业态,有的企业甚至在五种业态中同时开展业务,单一经营一种业态的零售企业已不多见。我国零售业已初步显示出这一特点,但以传统百货经营为主的公司仍然存在,业态多样化范围偏小,需要进一步扩大。
2、经营连锁化
连锁经营占据绝对地位,市场份额高度集中,规模经济效益凸显。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业的空前发展使其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在我国,近年来连锁百强的销售增幅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逐年加大。特别是上海和北京,2002年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已分别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和18.7%:
名称 | 连锁销售额(亿元) | 占零售总额比重(%) | 连锁销售增长率(%) | 零售总额增长率(%) |
北京 | 326.3 | 18.7 | 31.2 | 9.5 |
上海 | 630.05 | 30.96 | 21.2 | 9.3 |
天津 | 142 | 15.08 | 40.6 | 13.1 |
2002年连锁百强企业平均销售额为25亿元,是上届百强企业平均销售规模的1.5倍。企业平均拥有连锁店169个,是上届百强企业平均拥有店铺数的1.3倍。随着连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零售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是一个必然趋势,市场份额将集中到若干大型零售商手中,2000年-2002年连锁百强销售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也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
3、企业规模化
美国最大的50家零售商业企业销售总额在1993年即已达491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零售总额的21.34%,产业集中度极高。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是美国的沃尔玛公司。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沃尔玛的收入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目前我国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仅为 1%,而在经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几乎都在10%以上。我国零售业的规模远不及西方国家,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的道路,发挥群体优势是一条捷径。
4、管理科学化
西方零售业采用各种新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如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快资金库存周转;运用计算机对商品购销进行管理,加快信息沟通速度;建立网上销售平台,扩大产品销售等。科学化管理使物流、商流、信息流通过配送中心实现统一,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我国部分零售业上市公司由于有外资的介入,同时引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在管理上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国际大公司相比还相距甚远。资金、人才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发展连锁企业扩大超市的经营规模,资金约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以上海为例,开设一家500平方米的中等规模的超市,最低的资金投入是250万元,而要达到产生规模效益的连锁门店数最低限度是15家左右,投入资金总量达3700多万元。
连锁企业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企业的规模扩张以后,经营管理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企业为了抢占市场采取收购兼并的方式快速扩张,不同企业之间相互的融合成为重要问题。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决策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明确规划和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经营管理团队非常重要,甚至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5、中外竞争、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竞争成为主流
由于从2000年开始国家实行了国有资产从商业领域大规模撤退的策略,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在商业零售业所占份额已经不到20%,主要都是以大型商业集团的形式存在,由于体制僵化,业态落后,经营业绩每况愈下。2002年连锁业百强企业中,国有独资企业由2001年的10家下降为8家。根据统计数据,个体及私营经济已经占据了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半壁江山,这种经济成份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经营灵活。2002年百强中,有民营企业30家,销售额近700亿元,占百强的28%,民营资本也开始做大做强,夫妻老婆店的形式将逐渐被取代。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则已经在中国全面出击:下表是部分外资零售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其他企业也向媒体公开了他们明确的区域扩张目标,基本上都是以每年5至10家快速扩张,根据这一趋势,未来3-5年外资在中国销售额的年复合增长将达到5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经济成份的增长速度。
公司名称 | 在世界零售业排名 | 现有店数 | 2002年销售额(亿元) | 扩展目标(2005年店数) | 扩展目标(2005年销售额) |
家乐福 | 2 | 36 | 120 | 100 | 300 |
沃乐玛 | 1 | 26 | 60 | 80 | 300 |
麦德龙 | 3 | 17 | 60 | >30 | >100 |
欧尚 | 20 | 2 | 8 | 21 |
|
7-11便利店 |
| 132 | 6 | >300 |
|
万客隆 |
| 6 | 16 | >10 |
|
伊藤洋华堂 |
| 3 | 17 | >6 |
|
未来几年,如外资零售的拓展不遭遇政策限制,零售业的市场格局将会有大变动,一些外资零售巨头将在市场中的某些业态占据主导地位。外资与内资之间,都进入了一个相互膨胀渗透、资源整合的时代。
6、商品品牌自有化
对零售商来说,商品是吸引顾客的原动力,因此,销售特色商品、自有品牌商品是赢得顾客的主要方法。国外不少大型零售商都经历了从以一般品牌为主逐步发展为自有品牌为主的过程,有的大型零售商的自有品牌达到20%至25%。自有品牌具有风格独特、价格低廉、统一设计、统一货源、统一价格等优势,可以形成系列产品,尤其适合特定顾客的需要。建立和发展自有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已成为连锁零售业和大型零售商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零售业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三、零售业上市公司分析
零售业是我国最早实现企业上市的行业之一,目前在深沪两市零售业上市公司数量众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由于业绩下滑等因素,零售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呈下降趋势。而在零售业上市公司中,各企业实力参差不齐、差距明显。
(一)零售业上市公司概况
目前深沪两市中零售业上市公司共有53家,它们来自于全国各地,从上市公司基本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沪强深弱
在零售业上市公司中,深市有15家,沪市38家,沪市比深市上市公司的家数高出1倍多。这主要是由于2000年后深市停止上市新股,造成了两市上市公司数量的巨大差距,同时也与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市场活跃程度有关。
2、新生力量薄弱
从50家上市公司来看,97年及97年以前的上市公司共有48家,占零售业上市公司总数的96%,98年新上市公司只有中商股份一家,99年没有新上市公司,2000年有广州友谊、南京中商和商业城三家,2001年仅有北京华联一家。这主要与近几年商业不景气,竞争加剧,行业平均利润下降等因素有关。
3、地区分布明显
53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24个省市,其中上海最多,共有9家;北京其次,有5家;湖北、辽宁、四川有各4家。商业繁荣与地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上海是我国经济开放较早的城市之一,零售业上市公司云集上海是必然现象。
4、多数为中小盘股
商业零售业上市公司平均流通股本为10702万股,小于平均流通股本的上市公司有27家,占54%。鄂武商以2亿流通盘位居榜首,除此之外,流通盘最大的五家上市公司还有王府井、上海九百、第一百货和西单商场,上海2家,北京2家。
5、业绩逐年下滑
从1992年-2002年,全市场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一直处在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在2001、2002年降到最低点,如果2003年所有公司的盈利状况能保持第一季度的水平,则2003年全市场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要比2002年提高30%以上。在98年以前零售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要高于其他上市公司,98年开始大幅下降,低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2002年达到最低点。
6、整体表现弱于市场
在97年以前,零售类股票的走势与上证综指的走势基本一致,97年以后,两者出现了较大反差,零售指数相对于上证综指呈现一种先走弱再走强的周期性变化。从2002年10月以来,零售指数一直落后于上证综合指数。
(二)重点上市公司分析
零售业上市公司是地区分布比较均匀的行业,几乎每一个省的龙头企业都已经上市。在新一轮的国有资产改革过程中,这些企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这些公司在未来3-5年将出现重大分化。综合股价与业绩判断,该行业是目前值得重点关注的行业,蕴含一定的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上市公司有:
1、传统业态、具有连锁概念的公司:
大商股份(600694)
通过收购整合二级城市现有百货类门店资源,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百货企业,但是下属多家百货类企业并未实现真正的连锁。随着新兴业态从中心城市向次级城市的不断发展,将面临激烈竞争,投资建设新玛特购物广场风险较大,如果要持续发展,公司将有进一步融资的要求。2002年对其而言是并购扩张年,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在东北地区大规模整合资源,扩张在该地区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回报。具体来说,2002年6月收购了抚顺的两家商业企业抚顺商业城和抚顺商贸大厦;9月成立大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配货中心;11月收购大庆百货大楼的经营性资产;还收购并装修改造了抚顺、沈阳、葫芦岛和牡丹江等地的新玛特连锁店铺;2003年1月又收购了牡丹江商业大厦。公司的这些举措有望进一步扩大规模、更新业态、使得竞争力快速增强。预计2003年公司业绩将有较大幅增长。
第一百货(600631)
5月28日,一百集团百货连锁事业部成立,负责一百集团属下东方商厦、第一八佰伴、一店东楼的集约经营管理,三店分别占据了上海最好商圈(徐家汇、浦东张扬路、南京路)的核心地段,三店定位为中高档百货。在百联集团的重组过程中,如果能将亏损最多的子公司一百交家电公司剥离,并注入目前上海市经营状况最好的东方商厦的资产,成为百联集团旗下高档百货上市公司,则具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华联商厦(600632)
在百联集团重组过程中有可能失去对华联超市50%的控股权,将成为百联集团旗下占据二类商圈(五角场、淮海路等)的中档连锁百货的上市公司。
王府井(600859)
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开店,力图建立全国性百货连锁,但是门店分散,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2、新兴业态公司:
友谊股份(600827)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连锁超市联华超市实质性控制权,联华超市的多业态跨区域信息系统和物流中心项目及好美家的物流系统项目获得了国家计委第八批国债专项资金的立项,项目总投资3.81亿元。但联华香港上市后,友谊对其控股比例下降,在百联集团重组过程中,如果联华为筹集更多发展资金而选择A股上市,对其将有重大影响。旗下好美家建材超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社区购物中心尚未带来利润。
华联超市(600825)
由于筹集资金能力不强,2002年公司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公司领导华洲已近60岁,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作为百联集团内唯一全部上市资产均为超市的上市公司,旗下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将与联华超市进行整合,能留在公司的业态不明确。2003年初,华联超市全国各地五家大卖场相继开业。2003年全年,华联超市计划新增门店1000家,其中新开大卖场20家,要在国内20个省市布点,并把省会城市列为“核心目标”加以主攻。到2005年,华联超市的经营网点将达到5000家。进行规模扩张必然涉及到资金状况,公司拟通过增发新股缓解资金短缺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未能按时完成,如何实现2003年的协调发展将是关系到能否扩张的关键因素。
华联综超(600361)
2002年是公司运用上市筹集的资金大肆扩张的一年,2003年业绩将有较大提升,但是扩张速度过快,门店分散,带来较大经营风险。2002年公司新设和收购了30家超市,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规模和市场份额,优化和整合了公司的综合超市业务,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虽然新设和收购行为增加了公司的偿债压力,导致营运资金出现负数,增加了公司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但随着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对上述超市经营上的调整和管理上的加强,公司的获利能力将会随之提高。
武汉中百(000759)
运用配股资金,公司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商业向连锁超市的转型,仓储超市和便利店在湖北居于领先地位,发展前景良好,2003年应该是业绩增长的一年。但公司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管理费用过高带来风险。
附:零售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代码 | 简称 | 2003年中期每股收益(元) | 2002年每股收益(元) | 总股本(万股) | 流通股(万股) |
000056 | 深 国 商 | 0.005 | -0.12 | 22090.12 | 12722.23 |
000417 | 合肥百货 | 0.0694 | 0.0582 | 15769.98 | 5691.79 |
000419 | 通程控股 | 0.0494 | 0.1233 | 17550.82 | 6512.43 |
000501 | 鄂武商A | 0.01 | 0.01 | 50724.86 | 20427.31 |
000516 | 陕解放A | 0.097 | 0.297 | 13037.83 | 4345.45 |
000564 | 西安民生 | 0.0613 | 0.06 | 20200.7 | 13664 |
000679 | 大连友谊 | -0.17 | 0.12 | 23760 | 10800 |
000715 | 中兴商业 | 0.135 | 0.18 | 21462 | 5694.68 |
000759 | 武汉中百 | 0.04 | 0.08 | 20954.19 | 14667.51 |
000785 | 武汉中商 | 0.03 | 0.05 | 25122.17 | 7132.13 |
000796 | 宝商集团 | 0.0455 | 0.136 | 16034.2 | 11277.43 |
000882 | 华联股份 | -0.028 | 0.04 | 24920 | 6300 |
000889 | 渤海物流 | 0.055 | 0.013 | 29452.83 | 16034.89 |
000987 | 广州友谊 | 0.0867 | 0.16 | 23930.54 | 8829.12 |
600280 | 南京中商 | 0.16 | 0.25 | 12126.09 | 7263.66 |
600306 | 商业城 | 0.06 | 0.10 | 17813.89 | 5850 |
600327 | 大厦股份 | 0.255 | 0.3380 | 10869 | 4000 |
600361 | 华联综超 | 0.11 | 0.29 | 12557.29 | 5000 |
600616 | 第一食品 | 0.20 | 0.17 | 19039.56 | 6848.11 |
600628 | 新 世 界 | 0.11 | 0.22 | 31890.34 | 13937.14 |
600631 | 第一百货 | 0.06 | 0.081 | 58284.79 | 18831.34 |
600632 | 华联商厦 | 0.09 | 0.24 | 42259.99 | 12446.71 |
600655 | 豫园商城 | 0.044 | 0.203 | 46533.35 | 14907.95 |
600682 | 南京新百 | 0.106 | 0.25 | 23020.82 | 15288 |
600683 | 银泰股份 | 0.05 | 0.14 | 19925.37 | 8989.04 |
600693 | 东百集团 | 0.091 | 0.157 | 13200.87 | 7230.1 |
600694 | 大商股份 | 0.22 | 0.31 | 26701.69 | 15617.13 |
600697 | 欧亚集团 | 0.109 | 0.259 | 14221.09 | 8438.6 |
600712 | 南宁百货 | 0.0027 | 0.10 | 9042 | 3945 |
600723 | 西单商场 | -0.077 | 0.04 | 40971.8 | 18591.94 |
600729 | 重庆百货 | 0.176 | 0.34 | 20400 | 5100 |
600738 | *ST民百 | -0.06 | -0.27 | 23439.71 | 13125.6 |
600766 | *ST烟发 | -0.1324 | -0.9122 | 17116.55 | 6021.32 |
600774 | 汉商集团 | -0.145 | 0.031 | 10910.96 | 3997.59 |
600778 | 友好集团 | 0.04 | 0.156 | 31149.14 | 17131.29 |
600785 | 新华百货 | 0.2624 | 0.354 | 10289.25 | 6464.25 |
600807 | *ST济百 | -0.16 | -0.51 | 10792.08 | 6435 |
600814 | 杭州解百 | 0.014 | 0.009 | 23737.04 | 10139.76 |
600821 | 津 劝 业 | 0.01 | -0.17 | 29252.1 | 14558.5 |
600824 | 益民百货 | 0.123 | 0.23 | 19364.91 | 8986.55 |
600825 | 华联超市 | 0.195 | 0.434 | 15427.52 | 3856.9 |
600827 | 友谊股份 | 0.176 | 0.25 | 33015.14 | 20849.75 |
600828 | 成商集团 | 0.028 | 0.052 | 20314.80 | 5108.40 |
600838 | 上海九百 | 0.0139 | 0.0091 | 40088.2 | 19686.28 |
600856 | 长百集团 | -0.036 | -0.037 | 18273.77 | 8591.48 |
600859 | 王 府 井 | 0.004 | 0.063 | 39297.3 | 19837.86 |
600861 | 北京城乡 | 0.05 | 0.19 | 40573.89 | 16731 |
600865 | 百大集团 | 0.05 | 0.15 | 26970.63 | 13533.99 |
600891 | *ST秋林 | -0.066 | -0.57 | 24356.41 | 12941.93 |
600898 | 三联商社 | 0.076 | 0.4053 | 19747.08 | 10698.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