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报告书2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广西沿海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编制单位:*********研究所

证书编号:

编制时间:二〇〇六年六月

 

 

 

目    录

(简本)              I

1

1

1

2

2

3

4

4

9

11

11

12

14

15

16

16

17

21

21

21

22

24

25

25

25

25

25

27

27

27

28

28

31

31

32

33

34

34

36

36

37

41

43

43

44

46

46

50

51

53

             总则

           评价目的

⑴ 通过对沿海工业所处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弄清工业发展规划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⑵ 在全面分析工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准确、科学地识别规划的环境影响因子。

⑶ 通过研究规划区域的环境特点、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沿海工业发展规模、产业定位、功能布局的合理性、有效性。

⑷ 预测实施规划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符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环保对策和措施。

⑸ 从环保角度评价沿海工业发展规划的可行性,为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和建设单位加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1.2         评价依据

1.2.1      法律法规依据

      技术规范

      项目依据

包括十一五的相关规划:广西沿海工业规划、广西工业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等

各地市相关工业 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

1.3         评价范围

1.3.1      陆域评价范围

陆域评价范围主要包括防城港市、钦州市、北海市所管辖的陆地区域以及沿海滩涂,陆域评价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空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沿海三市所产生的固体废物。

1.3.2      海域评价范围

海域评价范围为沿海岸带外延20km, 西起中国与越南交界的北仑河口,东至与广东接壤的英罗港,海岸线全长1595km

1.4         评价方法

         评价技术路线

评价工作技术路线见图1-1

 

 

 

 

 

 

 

 

 

 

 

 

 

 

 

 

 

 

 

 

 

 

 

 

1-1       评价工作程序图


             规划概述与分析

2.1         规划概述

2.1.1      规划总体目标

到2010年,沿海工业发展环境和企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工业总量迅速扩张,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建成一批对我国北部湾区域和西南地区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并辐射东盟地区的优势企业,实现主导产业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完备,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态势。

2.1.2      主要工业经济指标

(一)工业总产值

“十一五”期末,沿海工业预期实现工业总产值2300亿元,其中,钦州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53.7%;北海工业总产值达6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5.04%;防城港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32.6%。

(二)工业增加值

到2010年,沿海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30亿元,年均增长40.9%,其中;钦州实现工业增加值380亿元,年均增长53.9%;北海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为28.5%防城港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37.6%。

(三)工业投资额

“十一五”期末预期完成工业投资额1500亿元,其中钦州预期完成工业投资600亿元,防城港完成工业投资额达到500亿元,北海完成工业投资400亿元。

(四)企业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沿海主要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上升态势,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5以上。

(五)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2010年,沿海地区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 2.36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达到4%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230m3,年均下降9%;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2.1.3   重点发展产业和工业布局

2.1.3.1      重点发展产业

一、加快发展重化工业

(一)全力培育和发展沿海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打造沿海石油工业园区。在沿海建设1500至2000万吨炼油、300万吨液化天然气、西南成品油管道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形成6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打造沿海石油工业园区。

——大力发展石化深加工。重点建设90万吨乙烯、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大颗粒尿素、40万吨乙醇、40万吨聚氯乙烯、6万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60万吨天然气甲醇、60万吨聚酯(PX)、20万吨/年丙烯腈等项目,形成12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成为我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园区。

——逐步形成八大石化产业链:

乙烯-乙烯衍生物-化纤原料-有机化工原料产业链。
    芳烃-聚酯及非纤用聚酯-涤纶-纺织服装产业链。
    己内酰胺-聚酰胺-锦纶-服装面料、轮胎帘子布、化纤地毯、工程塑料产业链。

丙烯-丙烯衍生物-丁辛醇-增塑剂产业链。

双酚A-聚碳酸酯及其制品加工产业链。

正丁烷-顺酐-1,4-丁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产业链。

裂解混合碳四-丁二烯抽提-溶聚丁苯橡胶产业链。

——产业布局:炼油产业布局在钦州;液化天然气产业布局在北海;石化深加工产业主要布局在钦州、北海、防城港,并向南宁、柳州等地延伸。

(二)培育和发展沿海钢铁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钢铁冶炼。促进武钢与柳钢的重组联合,争取建设防城港企沙千万吨大型钢铁基地项目;积极推进钦州200万吨特殊钢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建设防城港企沙年产1000万吨精品板材工程,重点发展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优质钢材,支持钦州发展弹簧钢、齿轮钢等高质量汽车结构用钢,成为广西特殊钢生产基地。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钢铁制品、炼焦、机械制造、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业布局:钢铁冶炼产业布局在防城港、钦州;精深加工产业布局在防城港、钦州;相关产业布局在防城港、钦州,并向南宁、玉林等地延伸。

(三)培育和发展沿海林浆纸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林浆纸一体化,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集中制浆,规模造纸”的原则,重点建设广西金桂纸业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广西高峰-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年产6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成为全国重要的林浆纸一体化基地。

——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液体包装纸、胶版印刷纸、彩色课本纸、美术铜版纸、高档包装纸、多种商品浆及高档纸制品等各类文化生活用纸及纸制品,天然香料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家具制造等产业。

——积极发展综合利用。以林区砍伐、造材、加工和林浆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为原料,发展以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为主体的人造板材和家具产业。  

——产业布局:制浆、造纸产业主要布局在钦州、北海;精深加工产业主要布局在钦州、北海、防城港,并向区内其他区域延伸;综合利用产业主要布局在钦州、北海、防城港。

(四)加快发展沿海电力工业

大力发展以火电、核电为主的电力工业。重点支持建设钦州2×120万kW、防城港2×120万kW、北海60万kW等火电项目,争取建设防城港白龙4×100万kW核电项目。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电子信息产业

以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建设北海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加快北海银河软件科技园建设。

——全力支持恒基伟业北海科技园建设。

——推进北辰基业国家级网络计算机产业化项目进程。

——支持北海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

(二)医药工业

依托北海、钦州的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重点支持年处理1000吨血浆GMP异地改造、苦瓜综合利用、头孢类原料药合成基地、863生物制药工程成果产业化等项目,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

(三)海洋生物产业

重点支持甲壳素酶解法生产低聚糖及其衍生物开发、海藻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研制开发洗眼液等项目建设,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三、重点发展资源及特色产业

(一)水产品加工业

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渔业资源,做大海产品冷冻加工,加快海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以罗非鱼为主的淡水鱼加工业。

——产业布局:主要布局在北海、钦州。

(二)建材工业

发展以水泥、陶瓷、玻璃、石膏等为主的建材工业。

——产业布局:主要布局在北海、钦州。

(三)制糖工业

强化制糖产业,延长蔗糖产业链,拓展生物工程领域,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建立生态循环工业。

——产业布局:主要布局在钦州、防城港。

(四)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淀粉、酒精、鹅肥肝、黄瓜皮、茶叶、大蚝、水牛奶、百香果、饮料、桂油、茴油、天然大茴香脑、天然苯甲醛、肉桂醛、柠檬醛、茧丝绸、金花茶系列保健产品、编织等加工业。

——产业布局:钦州、防城港、北海。

四、积极发展外向型加工业

(一)培育和发展沿海粮油食品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业。重点支持大海粮油(防城港)公司三期技改扩建、防城港新海油脂公司二期技改扩建、钦州大洋粮油年综合加工80万吨大豆、钦州华港公司年加工60万吨大豆、钦州新德天公司年产木薯酒精20万吨及其副产品等项目。

——带动发展相关产业。带动发展饲料等相关产业。重点支持防城港岳泰股份公司二期技改扩建等项目。

——产业布局:主要布局在防城港、钦州。

(二)发展出口型加工业

以出口为导向,发展电视机、液晶显示屏、电脑配件、软件开发、电机、小型家电等加工业。

产业布局:主要布局在防城港、北海。

(三)发展大型船舶修造业

以多元化投资形式在防城港建设8万吨级的大型船舶修造基地。

2.1.3.2      工业布局

一、北海市

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大型临海工业为支撑,以园区经济为主要载体,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工程、新能源产业。充分发挥区位及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电力、石化等产业;发挥海洋资源、矿产、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珍珠、海产品、矿产、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成为广西临海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钦州市

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项目支撑,开放带动,建设临海工业城市”的战略,做大做强医药、制糖、建材三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电力等大进大出的临海工业;大力发展冶炼、造纸、海洋生物、海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及竹芒编、坭兴陶瓷等出口创汇工业,建设成为广西临海大工业园区。

三、防城港市

按照“大港口、大通道、大工业、大开放、大发展”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临海工业、沿边工业、农产品与海洋特色资源加工业,重点发展钢铁、电力、粮油加工等临海工业,大力发展机电、化工、香料、制糖等地方特色资源加工业,建设成为广西临海大工业园区。

2.1.4   工业区建设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区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立足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优化城市功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思路,推进沿海工业园区建设。

2.2         环境影响评价的早期介入对规划的影响

早期介入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之一,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本环评正是依据这一原则积极参与到《广西沿海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当中。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专家咨询等工作,《广西沿海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文本不断进行相应的完善、修改,尽量减少对未来区域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广西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循环经济产业的培育,及相关产业的延伸。

规划应考虑国家对国家对钢铁等某些产业的宏观调控影响。

充分考虑工业规划实施对森林等资源的影响、减少耗水地区的高耗水项目的布局。

生物原料产业如原料酒精应统一布局。

基地建设先行,环保设施如污水治理设施优先建设。


             环境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生态环境现状

3.1.1      沿海区域陆地区域生态现状

3.1.1.1          植被资源现状

广西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分区属桂南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区。自然植被分布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植被分布具有热带植被特征。陆生植物共228科,931属,近2000种,其中乔木670种,分别占广西和全国乔木树种的60%和23%,灌木411种。

广西沿海地区植被繁茂,主要群落类型大致分为季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稀树矮草等5大类。             

广西沿海地区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著称,尽管该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但在一些干扰程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如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和已受到保护的生态公益林区,生物多样性依然十分丰富。

3.1.1.2          自然保护区

广西沿海地区分布有8个自然保护区。分别是: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北仑河口海洋自然保护区、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涠洲岛自然保护区、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防城万鹤山鹭鸟自然保护区。

3.1.1.3          陆生生态综合评价

沿海地区的陆生生态环境质量属优良的有防城港市区;较好的有浦北县、上思县、灵山县、钦州市区;一般的有合浦县、北海市区。由于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普遍存在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不高,树种单一,森林质量差,针叶纯林比重过大,荒山草坡仍有较大面积分布,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较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旱涝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仍受到较严重威胁。

3.1.2      广西沿海区域海洋生态现状

从类型上分,广西沿海海洋生态系统主要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草生态系统。

3.1.3      海域生物资源概述

广西沿海有南流江、大风江、北仑河、钦江和茅岭江等众多的独流入海江河注入,生物饵料和营养盐丰富,水温、盐度适中,水质较为洁净,适宜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广西沿海海域的浮游植物计有82种,以硅藻占绝对优势,有79种,占总种类的96.3%,其中角刺藻属种类最多,有19种;其次为根管藻属9种,盒形藻属7种,半管藻属5种,圆筛藻属4种;另外还有甲藻类3种,分别为角藻属、多甲藻属、鳍藻属。

调查结果表明,广西红树林生境中的底栖硅藻有159个种,大型底栖生物有111个种,其中贝类49个种,甲壳类44种,鱼类11种,其他动物7种。广西跟红树林有关的重要经济动物有光裸星虫、可口革囊星虫、合浦珠母贝、文蛤、青蟹、长毛对虾、中华乌塘鳢、鲍罗豆齿鳗、弹涂鱼、鱼、鲻鱼。广西海岸红树林区还是白鹭和一些珍稀候鸟的中转站。蛇和老鼠也常出没于林中。

3.2         海洋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分析

3.2.1      广西沿海区域入海污染源概况

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独流入海河流和船舶污染源、海水养殖(主要是对虾养殖)污染源。

2004年直排入海工业废水量为858.36t,污染物排放量1321t,其中化学需氧量1271t,占污染物排放量的96.23%。

2004年独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为314614t,其中化学需氧量290522t。

2004年北海市和防城港市向附近海域排放生活污水2345.6万t,污染物入海量10759t,其中化学需氧量9820t,营养盐927t。

整个广西沿海地区海上机动船舶全年向海域排放石油类污染物2739t。

2004年对虾养殖废水95472.0万t,排放化学需氧量33415t,排放营养盐621t。

3.2.2      海水水质现状监测

2004年广西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结果见表明:pH值范围为7.218.11,平均值为7.94,超标率为6.0%,最大超标倍数为0.08倍,比2003年平均值略有降低;溶解氧浓度范围为3.209.30mg/L,平均值为6.68mg/L,超标率为0.8%比2003年平均浓度增加了1.2%;化学需氧量浓度范围为0.171.75mg/L,平均值为0.61mg/L,无超标现象,比2003年平均浓度减少了1.6%;无机氮浓度范围为0.0080.68mg/L,平均值为0.070mg/L,超标率为4.0%,最大超标倍数为1.3倍,比2003年平均浓度减少了49.3%;活性磷酸盐浓度范围为未检出至0.092mg/L,平均值为0.0045mg/L,超标率为1.33%,最大超标倍数为2.1倍,比2003年平均浓度减少了50.0%;铜浓度范围为未检出至4.0μg/L,平均值为0.6μg/L,无超标现象;砷浓度范围为0.86.9μg/L,平均值为1.9μg/L,无超标现象,与2003年相比,平均浓度变化不大;汞浓度范围为未检出至0.058μg/L,无超标现象;铅、镉重金属及石油类污染物未检出。

各站位海水水质类别判定方法采用单项指标评判法,即所定评判指标中(pH值、悬浮物不作为评判指标),只要有1项超过一类,即判为二类水质,只要有1项超过二类,即判为三类水质,依此类推。

枯水期,属一、二类水质的站位占83.72%;丰水期,属一、二类水质的站位占88.37%;平水期,属一、二类水质的站位占95.35%。

在监测的所有站位中,属一类水质的站位有30个。

属二类水质的站位有3个,即钦州市的水井坑红树林保护区(GX003)、钦州港口作业区(GX004)、防城港市的北仑河口保护区(GX024)

4.2-1        海水水质评价结果

水期

站位数

一类  ()

二类 ()

三类 ()

四类()

超四类()

超标指标

最大超标倍数

枯水期

43

79.07

4.65

9.30

2.32

4.65

活性磷酸盐、 无机氮

石油尖

2.07

1.27

0.60

丰水期

43

81.39

6.98

9.30

0.OO

2.32

无机氮

石油类

0.76

0.29

平水期

43

93.02

2.33

4.65

0.00

O.00

石油类

0.40

   

属三类水质的站位有8个,即北海市的党江海养区(GX015)、北海港口区(GX026)。沙田海养区(GX029)、涠洲南湾港口区(涠洲南湾港口区4);钦州市的茅尾海(GX002)、龙门港口区(GX005);防城港市的北风脑海养区(GX0017)和天堂滩旅游区(GX017)

属四类水质的站位只有1个,即北海港口区(GX025)。

属超四类水质的站位有2个,即北海市的侨港(侨港2)和钦州市的茅尾海(GX001)

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度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

污染规律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近岸>远岸,港口排污区和海水养殖区>其他海区。根据2004年和2003年的综合指数比较,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比上年度有所减轻。

3.2.3      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广西近海区域海洋2001~2004年主要污染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石油类等监测值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域溶解氧总体向好,COD和石油类有下降趋势,无机氮明显下降。

 

3.3         海洋生产力评价

3.3.1      叶绿素a含量

海洋中的光合作用,是通过含有叶绿素α的植物进行的。叶绿素α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也是浮游藻类现存量的良好指标。几乎所有异养生物都是以初级生产者为主,所以浮游植物叶绿素α的含量及其光合作用能力的大小,是渔业潜在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以叶绿素α含量来表示浮游植物的现存量。

本次评价采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调查成果,广西沿岸各湾区叶绿素α的含量,以防城港湾海区的为最高,两航次测定结果平均达1.10mg/m3;铁山港湾海区的次之,两航次平均达0.94mg/m3;珍珠港湾海区和钦州湾海区的再次之,平均分别为0.85和0.80mg/m3;廉州湾海区的最低,两航次平均仅为0.65mg/m3

3.3.2      初级生产力及其分布

  生产力,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种表现,它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密切相关;而初级生产力,则是生物生产力的基础。每m3水体中每小时的初级生产力,称生产速率。而单位面积水柱的真光层中,浮游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生产力的总量,称为积分生产力,通常以mg/(m2·d)表示。广西沿岸各湾区年初级生产力水平可见,钦州湾海区的生产力水平最高,防城港湾的次之,铁山港湾及珍珠港湾海区的生产力水平相当,廉州湾海区的生产力水平最低。

3.4         内陆地表水现状及变化趋势

3.4.1      广西沿海城市工业废水污染情况

2004年广西沿海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0333.77万t、其中达标排放量为8573.31万t,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排放为分别为105005.17t、18.69t、5246.54t。

广西沿海城市只有北海市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沿海各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9955.4万t,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8820.4t,氨氮排放量3069.6t。

3.4.2      现状监测概况

广西沿海城市有4条独流入海河流分别为南流江(4个断面)、北仑河(1个断面)、钦江(2个断面)。其中北仑河为国际河流,沿与越南的边界线入海。

4.4-1     断面水质类别及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

河流名称

断面名称

水环境功能目标

枯水期

丰水期

平水期

水质类别

平均综合污染指数

水质类别

平均综合污染指数

水质类别

平均综合污染指数

南流江

南域

0.28

0.33

0.28

亚桥

0.30

0.30

0.29

北仑河

东兴旧纸厂

0.37

0.36

0.42

钦江

青年水闸

0.20

0.30

0.20

横水渡

劣Ⅴ

2.72

0.39

0.58

各河流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南流江、北仑河各水期水质达良好以上,而钦江水质各水期均为污染。受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项目为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各水期无法满足水环境功能目标的断面情况详见下表。

4.4-2       无法满足水环境功能目标的断面情况

河流名称

断面名称

水环境功能目标

水期

实测水质类别

南流江

六司桥

钦江

青年水闸

钦江

横水渡

 

3.4.3      内陆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广西沿海区域主要河流为南流江、北仑河及钦江,2001~2004年各河流的主要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等。

2001~2004年南流江的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呈下降趋势,生化需氧量、氨氮呈略为上升的变化趋势。

2001~2004年北仑河的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呈下降趋势,石油类呈略为上升的变化趋势。

2001~2004年钦江的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呈波浪式变化趋势,生化需氧量、氨氮呈略为下降的变化趋势。

3.5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趋势

3.5.1      监测结果及质量评价结果

2004年度广西沿海三市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及其与上年比较结果持平。广西沿海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3.5.2      沿海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2001~2004年度北海市近年空气质量情况变化趋势为:NO2浓度有下降的趋势,其他污染物浓度变幅不大,基本持平。

2001~2004年度钦州市近年空气质量情况变化趋势为: SO2浓度有下降的趋势,NO2浓度上升的趋势其他污染物浓度变幅不大,总体下降

2001~2004年度防城港市近年空气质量情况变化趋势为: SO2浓度有下降的趋势,SO2NO2浓度上升的趋势其他污染物浓度变幅不大,总体下降

 

3.6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广西沿海各城市均开展区域环境噪声普查及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北海市还进行了功能区噪声定期监测。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除钦州市高于4类区域昼间标准即70分贝外,其余城市均低于区域昼夜标准,声环境质量整体基本良好。

《广西环境质量报告书》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统计结果表明,平均等效声级最大的是防城港市和北海市属于轻度污染;钦州市噪声区域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

3.7         规划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

3.7.1      主要环境问题

3.7.1.1          内陆河流可利用环境容量不足,河流局部受污染

广西沿海城市除北海市有污水处理厂,钦州及防城均未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大量排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导致沿海城市局部河段及小河流的受污染影响。钦江因径流量小,受2004年旱情影响,上游来水减少,局部河段出现了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钦江、南流江水质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石油类等因子超标情况较突出。此外,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以及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因素之一,也是较难控制的环节。

局部河流出现事故污染,如南流江沿岸纸厂等事故污染情况时有出现,对局部河流影响较大。

3.7.1.2          广西近岸海域水质良好,但小范围的局部污染时有发生

由于钦州及防城均未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广西近岸海域排污区等区域水环境局部受无机氮和石油类的污染,局部海域受活性磷酸污染。受污染的海域主要是海水养殖区和港口排污区,污染规律表现为枯水期比丰水期污染重,丰水期比平水期污染重,近岸污染比远岸污染重。受无机氮污染的海域为北海市的党江至西场海水养殖区、钦州市的茅尾海海水养殖区、龙门港口区、水井坑红树林保护区和防城港市的北仑河入海口海区;受石油类污染的海域为北海市的沙田海水养殖区、钦州市的茅尾海海水养殖区和防城港市的天堂滩旅游区、北风脑海水养殖区;受活性磷酸盐污染的海区为北海港口区和侨港港口区。受无机氮污染的水期主要是枯水期和丰水期,受活性磷酸盐污染的水期主要是枯水期。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都呈上升趋势。沿海各城市虽然近年来都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场,但目前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部分垃圾仍然集中堆放或沿江倾倒,无害化处理率低;随着旅游业、养殖业、工业的发展,近岸海域水质呈下降趋势,沿海河口地区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较严重;塑料包装物等导致的“白色”污染和矿业排放的固体废物污染较为突出。

3.7.1.3          海洋资源开始衰退,生态破坏情况尚未完全遏制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渔业资源己明显衰退,捕捞量下降,捕捞的低值鱼和小型鱼比重上升,入海河口与一些海湾本来是生物生产较高的地方,由于沿岸工业污水大量超标排入,致使滩面变黑。此外,由于受沿岸排放废水的污染影响,近岸海域水体的水质已经对海域生物构成一定的压力。

近年来,沿海红树林受到破坏的现象不断出现,除了直接占用红树林地直接砍伐破坏外,由于沿海工业区不断发展带来的海水污染对近海区红树林的影响也比较大,如钦州港建设曾破坏约4.5hm2的红树林,目前还发现局部红树林的退化现象,但具体机理不明。

3.7.1.4          受外部污染物输送的影响,防城港市酸雨频率较高

广西33个市县被列入国家酸雨控制区范围,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2.3%,且酸雨有向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发展的趋势,部分地区酸雨频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防城港市虽然大型的工业企业不多,但近年却出现酸雨污染现象,受外源污染的影响,酸雨较高。

3.7.1.5          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影响沿海自然景观

滨海公路的建设给区域交通带来便利,有利于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从环境景观的角度而言,滨海公路的建设对滨海区域及海陆结合部位的块状景观的有影响。

3.7.1.6          饮用水资源

沿海城市一般的饮用水资源来源于地下水,随着工业化进程,人口剧增,地下水饮用水取水量与日俱增,造成局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淡水恶化,对地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3.7.1.7          环保监管能力薄弱

沿海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强弱不齐,环保投入不足。监察支队、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差距大,特别是对环境安全隐患监管能力不足,尚处于空白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乡镇空气、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使现有的环境监测能力难以全面反映全市环境质量状况。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信息化水平很低。环境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环保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环境管理和执法能力不足,环境管理和执法手段落后,不适应环保监督、监察的需要,严重影响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提高。

3.7.1.8          其他环境问题

一是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电力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进一步加重;二是随着人口增长、环境安全压力加大。三是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使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更为突出。四是环保投入长期不足,环境管理能力手段薄弱,都会使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3.7.2      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能源、燃料短缺,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沿海局部区域的土地肥力低,砖红壤、咸酸田等面积较大,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三是灾害性天气较多,热带气旋影响较频繁,给渔业生产和海上作业带来威胁,干旱、洪涝对沿岸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也常造成大面积的灾情;四是生态环境脆弱

此外,由于广西沿海区域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大量增长,使得该区域环境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一方面要保护区域的环境不恶化,甚至得到改善,有利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尤其是保护该区域的生态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容纳新引入的项目。

3.7.2.1          土地资源不足

    沿海区域农林用地本来就少,近年来沿海区域工业化迅速发展大量占地使争地剧烈化,因此土地资源少也成为整个沿海区域工业化的制约条件。

近年来工业区向沿海迅速发展,使当地土地资源溃缺突出,农林用地与工业用地的竞争剧烈,于是就出现大量大面积的吹砂填海现象。填海是个巨大的工程,除了经济上投资巨大外,填海的结果是改变了近海岸滩涂地的原有生态功能,同时对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也影响较大。因此,土地资源不足成为区域发展及本规划实施的制约条件。

3.7.2.2          沿海保护区的存在和生态功能保护是沿海工业规划实施制约因素

    广西沿海区域分布有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保护区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而随着近年来沿海区域工业化迅速发展,产生的三废会对自然保护区产生较大的冲击,而反过来说,保护区的存在就可能制约着某些重污染行业的准入或规模,对区域工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从而成为本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

3.7.2.3          水资源不足是制约本规划实施的主要因素

    沿海区域虽然具体丰富的海水资源,但工业企业往往不能直接利用沿海作为水源,必须把沿海经过复杂的工艺处理除盐等成分才能使,成本非常高,目前尚未得到利用,因此沿海区域工业化迅速发展也使当地的淡水资源紧缺,水往往是多种工业的命脉,因此水资源的紧缺就成为沿海区域工业化迅速发展及本规划实施的制约条件。

3.7.2.4          工业区的不合布局制约工业区的发展,也是本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

在本规划之前,沿海区域工业化已经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工业区沿海岸线布局,难免有些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比如炼油布设于港区生活区的的上风向,如北海市68万吨炼油厂布局于市建成区内,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居住环境质量,这样对港区进一步拓展十分不利,从而成为整个沿海区域工业化及本规划实施的制约条件。

3.7.2.5          内陆河流可利用环境容量稀少

    沿海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广阔的海域具有的较大环境容量,可以消纳较多的工业“三废”,则一般大型的工厂企业往往布设近海区域,于谋求更大的发展。而内陆河流环境污染情况较海洋严重,局部河流已无可利用的环境容量,内陆河流的环境质量现状,制约了规划的布局与实施。

综上所述,沿海区域的资源、能源、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以及环境容量等因素将成为区域规划、区域功能区布局、行业分布和行业类型等的环境制约因素。

 


 

             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4.1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与零方案相比,规划的实施,将对沿海社会经济带来较大的有利影响,工业的结构将得到提升,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较大的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2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4.2.1      零规划方案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现有的工业布局基本上在规划的工业区范围内,项目的改扩建只在原已征地范围内或在周边征用部分土地进行改扩建,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是带有破坏性的,原生的植被基本上被全部铲除,仅局部小部分保留。现在的支柱产业又是以制糖、制药、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主要的原材料多为农、牧、渔及经济作物,较少用到林木原料,对森林生态影响不大。

零方案时,由于工业企业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到位,特别是工业及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集中处理,单独治理时,多数没有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且排放口较多,对近海水体造成污染,从而影响近海及滩涂生态环境。

零方案时,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到海洋生态敏感区,如风景旅游区、度假区、红树林等,这此生态敏感区距离较近时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自然保护区距现有工业都比较远,影响不是很大。

4.2.2      规划方案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4.2.2.1          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沿海工业发展需大量发展速生丰产林,若以桉树等树各为主。桉树人工林大规模地采取速生丰产、短周期经营,人类的干预频繁,其生态脆弱性比其他乡土树种表现得更加广泛、更加激烈、更加突出、更加严重,如不加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将会严重威胁其他生物的生物安全,威胁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2.2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由于污染物的长期作用,对贝类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沿海海湾区域,有不少的养虾和养鱼场,规划工业发展建设后,对鱼虾资源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4.2.2.3          对自然保护区影响分析

    在保持海域功能的情况下(保护区水质为I类),对保护区不产生影响,如工业园区建成后如污染治理不达标,对保护区所在海域产生影响,对保护区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工业区建成后对儒艮的活动区将产生一定影响。

广西沿海区域的陆地自然保护区有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防城万鹤山鹭鸟自然保护区广西沿海区域规划的工业区与这四个自然保护区距离较远,对其影响较小。

4.2.2.4          对海水养殖业的影响分析

广西沿海区域规划的工业区建成后对禁渔区影响不大。海水养殖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2.3      有无规划方案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分析结论

零方案时,从理论上分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虽较小,但由于工业发展建设较慢,经济较落后,也不能排除乱砍乱伐的现象发生,或是零规划方案地大量大面积的发展速生林,向外区域输出原材料,从而造成对区域生态环境更大的影响。

规划方案时,由于占用更多的土地,需要较多的原料林,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使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上,逐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科学的发展观看,只要保护措施到位,工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发生矛盾的。

4.3         海洋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4.3.1      北海铁山港大型港口及工业基地海洋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4.3.2      广西大型临海工业(钦州)园区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零规划方案时污水排放量约为0.8t/d由于排污口在潮汐通道的北侧,排污口排出的污染物基本上表现为贴岸扩散,并且落潮期水流强度要大于涨潮期,落潮期COD的扩散能力也相对较大,为此,在落潮期一定浓度的COD影响范围比涨潮期要小一些,按三类海水水质标准(COD浓度不大于4mg/L)来考虑的话,无论涨潮还是落潮,其影响的最大距离均不大于0.85km,从短期来看,这样的影响范围是可以接受的。

规划方案2010年污水排放量约为12t/d在老人沙北侧排污的情况下,未经处理污水中COD对水环境影响的最大距离不大于1.1km,经过处理污水中COD对水环境影响的最大距离不大于0.7km;在金鼓江排污的话,未经处理污水中COD对水环境影响的最大距离不大于1.5km,经过处理污水中COD对水环境影响的最大距离不大于0.9km

 

4.3.3      规划主要行业对海水水质的影响分析结论

4.3.3.1          石化行业、码头工程对海水水质的影响

废水进入海域后将使海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浓度升高,最终导致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4.3.3.2          钢铁行业对海水水质的影响

达标废水排海后的污染物在海洋中经2~3km的扩散浓度降低后,对海洋生物及红树林不会造成直接危害。

4.3.3.3          林浆纸行业、酒精行业、农产品加工对海水水质的影响

林浆纸行业、酒精行业、农产品加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和SS,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进入海洋后,海水中的COD、BOD5升高,这些有机物在降解过程将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中缺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而水中悬浮物浓度升高后会影响到水的透明度,同时也会影响水中生物的呼吸。

4.3.4      填海工程环境影响简要分析结论

沿海工业规划的实施,沿海三市需进行不同程度的吹沙填海,主要集中在沿海三市的临海工业园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填海影响海潮的流向,影响到污染物的扩散,直接影响到海洋环境容量。

(2)      占用海洋滩涂、湿地,而此类生境多为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大规模填海,对生态环境影响剧烈。

(3)      占地可能破坏沿岸的红树林。

4.4         空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4.4.1      零规划方案时沿海地区环境空气影响分析结论

从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结果可见,在没有工业规划的前提下,沿海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不会有明显的下降。但如果工业的布局无序和不合理,容易造成局地的污染发生。

4.4.2      有规划时沿海地区环境空气影响分析结论

广西钦州大型临海(钦州)工业园是广西及钦州市的主要大型工业园区,铁山港也是北海的主要大型工业园区,东湾.企沙工业区则是防城港市的主要大型工业园区,广西沿海工业“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空气影响是较大的,广西沿海工业“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会对实施区域的工业园及周边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呈下降趋势,但不会出现超标影响,即不会造成局地的空气恶化的状况。

4.4.3      规划强化方案沿海地区环境空气影响分析结论

规划强化方案为在规划方案基础上污染物排放量削减10%时,规划实施后对实施区域及周边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空气质量呈下降趋势,但不会出现超标影响。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大环保投资,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工艺会更加先进,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会逐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将会降低,因此在污染物下降10%的情况下,沿海的环境空气质量受影响的程度会更加小的。

 

4.5         声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综合分析沿海工业“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沿海三市环境噪声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4.6         固体废物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由于沿海三市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沿海工业,主要是建设大型的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临海大工业为总体产业布局,沿内陆河流建设的项目规模不是很大,这对于地表水资源的影响要相对小一些。合浦水库、黄淡水库、夹浪水库、三夹水库、三波水库、金窝水库、闸口水库、牛尾岭水库、洪潮江水库、小江水库等水库,以及大风江、钦江、茅岭江等流域是广西沿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因此,要重点做好对以上水体的保护工作。尤其要规划好在上述水体的上游的县域工业区规划工作,要重点防范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项目。

4.8         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分析结论

沿海工业的规划建设不可避免地对沿海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影响。灵山县内基本没有大型的工业项目,分布在灵山县内的文物没有受到工业规划的影响;一些分布在工业区规划范围内的文物将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应该工业区的工业布局应合理,不能损坏文物,而且要使对文物造成负面影响减到最低程度。

4.9         规划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由于本沿海规划区跨三个城市(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所跨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比较大,因此除了要求进入规划区的项目必须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进行项目风险评价外,整个规划区应根据实际需组成规划区的社会应急救援中心,并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专业救援队伍。


                           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             

           海洋环境承载力

5.1.1          沿海海洋环境承载力

沿海三市水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见下表:

广西近岸海域城市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排污区域

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吨/年)

化学需氧量

无机氮

无机磷

石油类

北海市

56957

3320

205

822

钦州市

32190

1625.4

164

818

防城港市

51583

2681

259

285

注:大风江入海区的总量控制目标按各50%划分给北海市和钦州市。

 

5.1.2          铁山港海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和4.7t/d1715/a),混合区(最大浓度包络线范围)控制在1.0km2

5.1.3      钦州湾海域环境影响与承载力

各污染物与本底叠加后的超三类水体作为混合区的影响范围不大于1.6km×0.32km,在规定超三类水质作为混合区面积不大于1.6km×0.32km的情况下,污染物CODSS无机氮、氨氮、铅、镉、汞、砷、石油类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不应该大于80002500001008100824200.42.5600t/a

           内陆地表水环境容量

:沿海区域主要河流、流域以及行政区水环境容量汇总结果列于下列表中。

河流水环境容量汇总表

河流

理想水环境容量(t/a)

水环境容量(t/a)

最大允许排放量(t/a)

COD

氨氮

COD

氨氮

COD

氨氮

南流江

48027.9

1815.7

44661.7

1295.5

75680.9

2202.8

独流入海

54960.0

2321.6

49235.7

1752.2

70178.9

2423.6

总计

102987.9

4137.3

93897.4

3047.7

145859.8

4626.4

各行政区水环境容量汇总表

城市

理想水环境容量(t/a)

水环境容量(t/a)

最大允许排放量(t/a)

COD

氨氮

COD

氨氮

COD

氨氮

北海市

20755.5

831.8

19195.3

570.9

30434.6

908.3

防港市

29087.3

1301.2

27793.8

1237.4

32916.8

1489.2

钦州市

32221.0

1286.0

27574.7

835.0

46223.8

1397.7

总计

82063.8

3419

74563.8

2643.3

109575.2

3795.2

           空气环境容量

区域理想容量结果见表下。

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环境容量    单位:t/a

城市

污染物名称

北海

钦州

防城

总计

合计总量

市辖区

农村

合计总量

市辖区

农村

合计总量

市辖区

农村

总悬浮颗粒物

48.41

7.45

40.96

82.76

6.93

75.8

62.59

5.37

57.22

387.52

二氧化硫

19.79

3.95

15.84

33.06

3.74

29.3

24.71

2.58

22.13

155.11

 

北海铁山港、广西大型临海工业园(钦州)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环境容量见下表。

6.3-4  北海铁山港、广西大型临海工业园(钦州)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环境容量       单位:t/a

      工业区

 

污染物名称

北海铁山港

广西大型临海工业园(钦州)

总计

合计总量

合计总量

总悬浮颗粒物

10.91

4.84

15.75

二氧化硫

4.31

2.66

6.97

5.4       生态及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

5.4.1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5.4.1.1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广西沿海地区水资源较丰富,水环境容量仍有一定空间,但是区域分布不均,且有些目前尚未能利用,重要城市河段的污染已日趋严重,有些已超过其容量。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2004)华南沿海诸河COD水环境容量为9.66t/a,氨氮水环境容量为0.31t/a

沿海江河的水环境承载力已有限,大型的排污工业不能安排在江河边布设。

5.4.2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广西土地资源总的评价是先天不足(山多、不可用地多),后天失调(治理能力和条件低下),山多是喀斯特地貌特征,岩溶山地占33%,其中石山占18.4%,坡地多,全区只有23.4%是平地,人均耕地只有0.057hm2,低于全国0.08hm2,接近世界警界线0.053hm2的水平。

广西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农用地在以0.0137%的速度在减少,而建设用地以农用地减少速度的10倍在增加。农用地中牧草地的减少速度最快,其次是耕地,林地与园地的面积稍有增加,尤其是林地增加较快,主要是速生林地的大量增加。建设用地中,交通用地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在增加,水利设施用地在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越来越多,农用地越来越少。按照这样的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多的农用地将变成建设用,地貌破碎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到2010年,如表所示,保守估计耕地面积将减少3.7万公顷,牧草地减3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与交通用地将增加5.5hm2。从宏观上改变土地的利用结构。

5.4.3      林业资源承载力分析

依据广西“十一五”和2020年发展规划,广西有林地面积中,除去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材3800万亩,公益林稳定在7500万亩,经济林3500万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550万亩,速丰林基地面积可达到3000万亩,(包括竹林基地300万亩),全区可提供商品木材1300万m3,2011~2020年,再规划营造林1500万亩,因此,广西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模的可行性。

 

5.4.4      矿产资源承载力分析

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中以矿产资源为工业原料的有:沿海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沿海钢铁产业集群,沿海林浆纸产业集群,沿海粮油食品产业集群以及沿海电力工业、建材工业,这些产业集群的每年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而广西的锰矿、铁矿资源,可基本满足十一五钢铁产业集群的需求。但沿海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则主要依赖进口,重化工业的石油、天然气、煤等主要原料则需在广西以外的地区供给,其原料路线比较广,可能遍及全世界,因为广西比较缺少这些原料。

5.4.5      岸线港口资源

“十一五”期末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0000万吨以上,其中:

防城港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吞吐能力将超过6000万吨,专用集装箱泊位年通过能力达100万TEU。

钦州港 “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建设钦州港10万吨级航道,三、四期万吨级以上泊位和30万吨油码头。到2010年,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22个,年吞吐能力达到2800万吨。

北海港将新增吞吐能力800万吨。至2010年,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4个,吞吐能力达到1500万吨。

广西沿海丰富的岸线港口资源可满足沿海工业发展的需要。

5.4.6      能源供需分析

5.4.6.1          能源利用的环境可行性

《十一五工业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将为广西沿海地区各工业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各工业行业污染治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所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工业能力发展规模与《工业“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相衔接。 “十一五”工业规划能源利用在环境上是可行的。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与分析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6.1.1      综合评价及排序结果

6.1.1.1        基准年综合评价及排序

基准年主要指标统计结果,基准年综合评价指数在0.4以上,其综合指数排序为北海>防城>钦州。

6.1.1.2        零规划方案下综合评价及排序

零规划方案下其综合指数排序为北海>防城>钦州。

6.1.1.3        规划方案下综合评价及排序

规划方案下主要指标预测结果为北海>防城>钦州。规划方案下钦州虽然经济指标明显上升,但在从均经济、资源指标、自然保护区比例等方面略低于防城,指标的排序仍没大的改变。

6.1.1.4        各方案下综合评价比较

规划方案下综合指数排序虽没改变,仍然为为北海>防城>钦州。规划方案下,北海、防城、钦州三市综合指数分别为0.66770.51480.6269,比零方案下的0.5885、0.46050.5190明显提高。说明规划方案比零方案优。

强化方案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环境影响程度减少,从环保的角度来说,比规划方案略优。但相对的环保投资增大。

6.1.2      规划目标合理性分析

北海市:据北海市铁山港大型港口及工业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从环保的角度分析,北海沿海区域的主导风向为北风,污染物可向海面扩散,工业废水通过深海排放,空气及水环境容量较大,完全能满足区域工业的发展要求。考虑环境容量等因素,工业园区能支撑上述大型项目的建设,基本能够实现上述规划目标,综合分析其规划目标合理。

钦州市:从实施的项目分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容量和较为先进的技术支撑,也符合发展生态工业、清洁能源,走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且产业关联度高,发展空间大,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能实现的产值目标。从环境保护方面分析,实现上述目标有有利的因素,沿海区域的主导风向为北风,污染物可向海面扩散,工业废水通过深海排放,空气及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基本能满足区域工业的发展要求,综合分析其规划目标合理。

防城港市:“十一五”期间的76项重大工业项目。从环境保护方面分析,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利因素为沿海区域的主导风向为北风,污染物可向海面扩散,工业废水通过深海排放,空气及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基本能满足区域工业的发展要求,综合分析其规划目标合理。

6.2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6.2.1      沿海主要产业结构

北海市:到2010年,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9.8%提高到40%左右,工业将占主导地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高科技产业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是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产业之一。铁山港工业园区有较大的水环境及空气环境容量,能支撑大型工业的发展,由于铁山港工业园区的建设及大型项目的引进,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工业的比重,综合分析,产业结构布局是合理的。

钦州市:十一五期间,工业比重将较大的增加,钦州工业园区有较大的水环境及空气环境容量,能支撑大型工业的发展,由于金桂浆纸业项目、中石油炼油项目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工业的比重,综合分析,产业结构布局是合理的。

防城港市: “十一五”期末,全部工业增加值计划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37.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0.4%增加到50%,综合分析,产业结构布局是合理的。

6.2.2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零规划方案下,沿海 区域一二产业基本持平。规划方案下,沿海三市第二产业均上升为主导地位。第三产业逐步上升,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例的上升,得益沿海工业规划的发展,从产业结构的来说是合理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沿海地区,地有较大的水环境及空气环境容量,特别是以工业园区集中布局、集中治理 ,能支撑大型工业的发展,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工业的比重,综合分析,产业结构布局是合理的。

6.3         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6.3.1      工业园区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6.3.1.1          工业园区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广西沿海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未开发利用的海湾,有较大的环境容量,是重型工业布局的较好区域,广西沿海重型工业布局势在必行,为减轻环境影响,提高污染物的治理水平,集中工业布局是较好的选择。从环保角度来说,工业园区布局加重局部的环境污染,但从总体上减轻遍地工业造成的区域性环境影响问题,保护沿海区域的生态环境。

6.3.2      港口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从布局与功能上港口的布局能满足区域工业交通运输的发展要求,港口有布局符合《北海市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广西钦州港总体规划》、《广西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广西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港口区建设为港口工业区、商业、旅游等服务,港口布局基本合理。

6.3.3      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在布局上,沿海有红树林、水产养殖等重要的生态系统及生境及重要的旅游资源等,布局上要注意避免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沿海三城市均以临海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布局,主要是充分利用沿海的环境容量及港口资源的优势,减少资源运输成本,保障能源的供给,减轻在内地布局大型企业带来的环境压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沿海区域是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的出海通道,有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完善的交通网络,工业项目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技术政策,也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总体上布局基本合理的。

6.3.4      近期重点项目建设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林浆纸、煤电、钢铁等行业为主,这些项目较适合于沿海布置,能充分利用沿海的空气、海洋环境容量、交通运输优势,在原料及产品运输中能节省大量运输成本。在建及拟建的项目绝大部分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6.4          规划的循环经济分析

6.4.1      规划的循环经济水平

广西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但也因为如此,循环经济在广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期,通过本规划对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视以及规划采取的各种循环经济措施,广西沿海经济区将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速发展沿海工业的同时,缓解区域资源和生态矛盾,达最终到保护好广西沿海区域环境的目的。

6.5         规划方案调整及优化建议

6.5.1 结合生态省()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在强化方案下,产业能耗、物耗相对较低,资源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因此除了充分利用沿海的环境容量及其他资源发展重工业外,还应大力发展低能耗、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延长产业链,改变粗放型、资源耗竭型的生产方式。所以应该适当提高高技术低能耗产业的比例。

根据沿海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合理布局产业。产业布局要符合当地及国家的政策法规,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大的行业或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着眼大局,对于相同的产业,应进行分工和协调,有所侧重。

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在保证区域环境容量的情况下,把资源、产品或废物联系紧密的企业放在一起,把废物便于综合处理的企业放在一起;从延长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去考虑区域的规划和工业园区的布局。

沿海工业区范围内有生态敏感区存在,因此自然保护区等明文规定需要保护的地区,不宜布局企业。

6.5.2 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行业数量和规模

新上项目必须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明文禁止项目,都不得上马;水资源总体上还有限,需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行业的数量和规模,对某些必须兴建的高能耗、高能水、高污染行业,必须增加环保设施,使废物达标排放。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

6.5.3 充分利用沿海及全区的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型的小型企业布局

林浆纸业为我区确立的重点发展行业之一,只适合于沿海布局,而其林木资源及原料林基地需全广西综合调配,需适当减少与之争资源的小型企业的布局。

6.5.4 充分利用临海区域的环境容量,集中沿海工业布局

沿海区域内陆环境可利用的容量已很少,多数河流剩余可利用的容量很少,部分河段已出现超环境容量状况,不适宜大型工业布局。而目前沿海多处于待开发状态,地貌多属丘陵山地,空气及海洋的环境容量大,充分 利用临海区域的环境容量,合理布局临海重工业。

 

6.5.5 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可能影响,适时调整相关行业

国家宏观调控直接对相关产业产生影响,目前我国钢行业可能存在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政策调控将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布局及发展,建议考虑相应的替代方案,以便遇政策调控时适时进行调整。 

7             环境管理综合措施

7.1         环境保护对策

7.1.1      合理规划工业布局

1)根据环境现状来制定工业布局。从生态环境、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等角度去考虑工业布局规划,以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合理布局。要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成功地协调起来,努力把工业园建设成为生态工业园区。

3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的同步和统一。

5)在工业区内部建设中的合理布局。不能产生二次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

7.1.2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

(1)    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强化自然生态保护。建议政府部门调整现有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或对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做出适当、合理的调整,以缓解矛盾。

(2)    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

(3)    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坚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相统一。

7.1.3      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用。要把工业园建设的目标定为建设生态工业园,促进环境和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不仅是提高经济质量的发展形式,还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形式。

7.1.4      建立健全环保管理体制,依法保护环境

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尤其要大力提高重点地区基层环保执法监管的水平,强化广西沿海地区工业发展的管理机构在环境资源管理方面的行政权威。

9.1.9设置沿海环境管理机构

为了加强对沿海工业发展的管理和监督,在沿海三市建立一个环境管理机构——沿海环境管理委员会,负责督促三市污染源限期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及定量考核工作,并对环境污染事故、纠纷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等,以加强环境管理协调能力。

7.2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7.2.1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7.2.1.1          优先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加强对水污染源的管理,提高水污染控制水平

          强化水资源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首要途径。

工业园区在管理上可采取调配的方式在企业间利用较清洁的污水,如污水处理厂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可作为电厂冷却水。建议2010年前城镇污水回用率提高到30%以上。在不影响生产水质要求的前提下,增加海水直接利用量,到2010年应至少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1倍;沿海三市万元GDP水耗不高于150m3/万元,农业用水效率至少提高一倍。

7.2.1.4          污染控制区划

将广西沿海水体污染控制区划,初步可以分为4个控制带(),即上游流域控制带,沿海陆域控制带,近岸海域控制带和离岸海域控制带。

7.2.2      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7.2.2.1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行集中供热、热电联产

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有一些是高耗能的企业。随着燃煤用量增加,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加大,影响到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热电厂能源建议采用天然气,当采用燃煤作为生产能源时,必须配套高效脱硫除尘装置。

7.2.2.3          执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气环境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冶金工业区和以燃煤作为生产能源的电厂,二氧化硫污染主要来源于电厂,烟尘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燃煤锅炉。工业园区中各大气污染物排放必须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2010年,钦州、防城的工业SO2、烟粉尘达标排放率达到90%以上,北海达到95%以上;城市TSP和PM10含量至少减少50%;三市的城市空气质量应该保持级以上。

要求沿海工业园区在引进项目时,建设项目能源应注重采用清洁能源或使用优质低硫煤,并对烟气进行有效除尘脱硫,以确保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最终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允许排放总量。

7.2.2.4          加强对大气污染源控制与管理

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7.2.2.5          合理规划布局

          采用高科技,降低企业噪声

          加强环境噪声污防治管理,确保控制目标实现

          加强绿化,防治环境噪声

      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

7.2.3.1          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办法,首先是要控制其产生量。开展综合利用,把固体废物作为资源和能源对待。实在不能利用的则经压缩和无毒后填地或投海。

7.2.3.2          采用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处理和再利用固体废物

2010年,沿海地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求达到75%。

7.2.3.3          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法,加强管理

201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15058t/d,广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沿海三市城市垃圾处理率要达到100%。

7.2.3.4          不同类型的固体废物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1)对生活垃圾优化管理

(2工业固废综合处理

(3)危险废物管理与处置

建议各市工业区应按市政府的统筹规划,对于有可能产生工业危险固废的企业入园前必须要加以详细了解,对于区内各生产企业如有危险废物产生的,必须先有暂存于自设的暂存设施中予以储存。根据工业区的统一规划部署,应该建立一处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中心,集中、统一处理全省的有毒有害危险废物。

(4)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2010年沿海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要求达到100%

7.2.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7.2.4.1          建设绿化生态工程

1)建设沿海防护林

2)建设生态公益林

3)工业区绿化建设

4)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

7.2.4.2          构建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包括河流绿色廊道与交通绿色廊道。通过廊道系统工程的构建,把所有重要的斑块串连成一个有机整体,能够促进各类生态要素(生物、水、空气)的流通和交换,在主要的斑块之间,依托自然条件,控制足够宽的廊道。在广西沿海将沿海的公路、河流、水库及海湾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贯通东西的生态廊道,防止城市连片扩张发展,为动植物等构建一条生物通道。

7.2.4.3          建立生态功能分区

在广西沿海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上,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2005)将广西沿海地区划分为四个生态功能区。再按照沿海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山体、水体、农田、海洋等自然资源建立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旅游复合区、城市生态保护功能区四个类型区。

7.2.4.4          对农田生态的减缓措施

1)提高土地利用率

到2010年,沿海三市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效率应该较2004年至少增长2倍速以上。

2)开发后备土地资源

通过开发将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力措施之一,但荒草地和滩涂湿地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应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禁盲目开发扩张。

3)土地整理

通过退园还耕、盐田开发、农地整理等方式对沿海区域土地进行整理。

土地整理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强有力措施之一,但盐田、池塘等湿地生态系统对沿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应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予以积极保护。

7.3         沿海工业区规划建议

7.3.1      自然保护区的合理保护问题

严禁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建设生产设施,已建的生产设施建议迁出;在缓冲区内,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在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7.3.2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沿海三市环境保护

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强化法治综合治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基本原则,在发展中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7.3.3      合理划定开发功能区域

合理划定优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对不同的开发区域,要实行土地分类管理和合理安排财政性投资的政策对重点开发地区,要适当扩大土地供给,在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基础上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财政性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控制用地功能转换;财政性投资主要用于生态环境整治、自然保护区保护、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区域规划工作,具体划定区域内各类功能区的红线,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并作为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的依据。

7.3.4      重新调整已有工业区内不合理布局

如钦州港港区生活区位于钦州炼油港的下风向,对生活区造成空气污染,应该将生活区调整到炼油港的上风向。


 

             环境管理红线指标

8.1     开发活动环境管理红线

8.1.1   重大项目行业管理红线

石油炼制业:石油炼制业红线指标清浩生产水平的一级标准(即国际先进水平)

林浆纸业:沿海工业规划的红线管理参照清洁生产技术要求 制浆造纸行业 (报批稿)中一级指标(即国际先进水平),确定环境管理红线指标。

钢铁行业:沿海三市的钢铁联合企业项目除达到《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送审稿)一级标准(国际先进水平)要求外,还需要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水资源利用和废水排放红线,即生产取新水量小于4m3水/t钢,并且实现废水零排放。

8.1.2   其他行业项目管理红线

1.不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及环保政策的项目,一律禁止上马;

2.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的十类不得通过审批的项目要严格禁止;

3. 除上述行业的绕线管理外,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为:国家级新上项目达到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省级新上项目至少达到国家清洁生产二级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市级以下(含市级)新上项目至少达到国家三级清洁生产水平。

4.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禁止开发区内,严格执行种类开发区的项目规定。

5.区域环境污染因子未达到国家三级标准的地区,其辖区内新上项目的该种污染因子的排放至少达到国家一级清洁生产水平;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地区,其辖区内新上项目的该污染因子的排放至少达到国家二级清洁生产水平。

6.无环境容量的地区,其辖区内新上项目相关污染因子的排放至少达到国家一级清洁生产水平,同时拆迁同类污染因子污染重的企业,使区域内同类污染因子的总量至少不增加。

7.无资源承载力(主要是水资源)的地区,其辖区内的新上项目至少达到国家一级清洁生产水平。

8.以上各条建议相互间若有冲突或重复,取其交集。

8.2     区域开发红线

8.2.1   区域总体控制红线

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在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沿海三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沿海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和广西分配的总量范围内,新增污染物总量的范围内。

2、到2010年,沿海三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保持二级水平;城市TSP和PM10含量至少减少50%,

3、到2010年,沿海三市万元GDP水耗不高于150m3/万元,农业用水效率至少提高一倍;能源利用效率至少提高一倍;

4. 到2010年,海水环境质量保持在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水质范围内。河流城市段的水环境质量应达到Ⅲ级;

5制定环境政策,采取优惠的政策,替换部分污染严重的企业,提高部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增加区域的环境容量。

8.2.2   区域总量红线

1.禁止区:指无总量或环境容量地区,必须坚决禁止可能进一步增加已超过总量和容量的污染物的项目准入,通过环境治理,在保证环境质量达标和总量符合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解禁。

2.严格限制区:指环境质量时有超标,但年均值不超标地区,必须保证增产不增污,而且新上项目必须达到行业清洁生产一级水平。

3.一般限制区:其它区域,保证达到行业清洁生产二级水平以上。

8.2.3   生态敏感区红线

根据生态敏感区的特点设计的项目禁入红线,如下表所示,具体要求如下:

          生态敏感区禁入项目

类别

措施

禁入项目

自然保护区

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禁止建设任何建设项目,实验区周围1km范围内不允许新建任何对自然保护区产生不利影响的项目。目前已经建成的必须限期治理,把不利影响减小到零。

任何建设项目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水源地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项目。

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燃料、炼焦、炼油

重点风景

名胜区

外围1km范围内不得建设工矿企业、铁路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设施。

工矿企业、铁路、站场、仓库、医院

基本农田

保护区

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土地。

建窑、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生态旅游复合区

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禁止建设大型污染严重、破坏旅游景观的项目

湿地(包括红树林生境)

凡涉及湿地开发利用的项目,都应该符合湿地保护和利用的有关要求,河流源头和上游区、泄洪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干旱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分布区以及对区域生态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的湿地严禁开发。

相关项目

注:以上红线控制指标若有相互冲突,首先遵从总量控制要求,然后取要求最严格者。


 

            

9.1        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9.1.1 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破坏得到基本遏制

沿海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沿海海洋生态系统从类型上分,主要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草生态系统。

沿海区域天然植被分区属桂南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区,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多种多样,大致分为季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稀树矮草等5大类植被类,植物种类丰富。其中北海市现有森林面积7.87万hm2,其中速生桉树3.5万hm2,森林覆盖率35.9%;防城港港口区森林面积为12493.7hm2(含灌木林面积1892.9 hm2),森林覆盖率29.3%

广西沿海有滩涂1005km2;岛屿众多,除防城港、龙门岛、京族三岛因经济开发而与大陆相连成为半岛外,有面积500m2以上的岛屿651个,岛屿面积66.90km2,岛屿岸线460.9km;广西沿海0~20m等深线浅海面积6488km。有铁山港(湾)、廉州湾、钦州湾、防城港(湾)、珍珠港(湾)、大风江口等l0多个大小港湾和河口,可开发建港的港湾、岸段有10多处

据广西生态功能区划,沿海区域陆域无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论为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渔业资源己明显衰退,捕捞量下降,捕捞的低值鱼和小型鱼比重上升,入海河口与一些海湾本来是生物生产较高的地方,由于沿岸工业污水大量超标排入,致使滩面变黑。此外,由于受沿岸排放废水的污染影响,近岸海域水体的水质已经对海域生物构成一定的压力。

9.1.2 海洋环境质量良好,局部的环境污染仍然存在

据环境质量监测年报,枯水期,属一、二类水质的站位占83.72%;丰水期,属一、二类水质的站位占88.37%;平水期,属一、二类水质的站位占95.35%。说明区域水质良好。2004年度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污染区域为港口排污区和海水养殖区等,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比上年度有所减轻。

由于钦州及防城均未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广西近岸海域排污区等区域水环境局部受无机氮和石油类的污染,局部海域受活性磷酸污染。受污染的海域主要是海水养殖区和港口排污区,污染规律表现为枯水期比丰水期污染重,丰水期比平水期污染重,近岸污染比远岸污染重。受无机氮污染的海域为北海市的党江至西场海水养殖区、钦州市的茅尾海海水养殖区、龙门港口区、水井坑红树林保护区和防城港市的北仑河入海口海区;受石油类污染的海域为北海市的沙田海水养殖区、钦州市的茅尾海海水养殖区和防城港市的天堂滩旅游区、北风脑海水养殖区;受活性磷酸盐污染的海区为北海港口区和侨港港口区。受无机氮污染的水期主要是枯水期和丰水期,受活性磷酸盐污染的水期主要是枯水期。

9.1.3 地表河流环境质量良好,局部受污染

广西沿海城市有4条独流入海河流分别为南流江(4个断面)、九洲江(1个断面)、北仑河(1个断面)、钦江(2个断面)。其中北仑河为国际河流,沿与越南的边界线入海。

各河流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南流江、北仑河各水期水质达良好以上,而钦江水质轻污染,主要污染物因子为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广西沿海城市除北海市有污水处理厂,钦州及防城均未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污水大量排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导致沿海城市局部河段及小河流的受污染影响。钦江因径流量小,受2004年旱情影响,上游来水减少,局部河段出现了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钦江、南流江水质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石油类等因子均超标情况较突出。此外,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以及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因素之一,也是较难控制的环节。

局部河流出现事故污染,如南流江沿岸纸厂等事故污染情况时有出现,对局部河流影响较大。

9.1.4 广西沿海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防城港市酸雨频率居高

广西沿海城市即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2004年度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及其与上年比持平。广西沿海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好。

广西有33个市县被列入国家酸雨控制区范围,面积达10km2,占全广西总面积的42.3%,近年酸雨有向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发展的趋势,部分地区酸雨频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防城港市虽然大型的工业企业不多,但近年却出现酸雨污染现象,酸雨频率居全广西之首。

9.1.5 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交通噪声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沿海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除钦州市高于4类区域昼间标准即70分贝外,其余城市均低于区域昼夜标准,声环境质量整体基本良好。

9.1.6 环保监管能力薄弱、环保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沿海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强弱不齐,环保投入不足。监察支队、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差距大,特别是对环境安全隐患监管能力不足,尚处于空白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乡镇空气、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使现有的环境监测能力难以全面反映全市环境质量状况。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信息化水平很低。环境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环保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环境管理和执法能力不足,环境管理和执法手段落后,不适应环保监督、监察的需要,严重影响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提高。

沿海在环保科研的投入较少,特别在沿海资源的普查、环境要素的研究、海洋环境容量研究、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源治理、清洁生产脑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投入严重不足,影响环境管理的支撑能力。

 

9.1.7 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9.1.7.1      地表河流可利用环境容量很少

沿海地表河流由于目前工业发展可利用环境容量基本用完,剩余可利用环境容量很小。从环境质量监测可见,地表河流局部河段出现了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水质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石油类等因子均超标情况较突出。局部河流出现事故污染,如南流江沿岸纸厂等事故污染情况时有出现,对局部河流影响较大。

9.1.7.2      土地资源不足

广西的土地资源少,沿海区域也少,尤其是近年来工业区向沿海迅速发展使当地土地资源溃缺突出,农林用地与工业用地的竞争剧烈,于是就出现大量大面积的吹砂填海现象。填海是个巨大的工程,除了经济上投资巨大外,填海的结果是改变了近海岸滩涂地的原有生态功能,同时对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也影响较大。因此,其成为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

沿海区域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低,土地资源不足。沿海区域农林用地本来就少,近年来沿海区域工业化迅速发展大量占地使争地剧烈化,因此土地资源少也成为整个沿海区域工业化的制约条件。

9.1.7.3      沿海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是沿海工业建设制约因素

    广西沿海区域分布有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保护区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而随着近年来沿海区域工业化迅速发展,多多少少产生的三废都对自然保护区产生巨大的冲击,而反过来说,保护区的存在就可能制约着某些重污染行业的准入,因此进一步限制或制约着区域工业的发展。

9.1.7.4      水资源不足是制约工业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沿海区域虽然具体丰富的海水资源,但工业企业往往不能直接利用沿海作为水源,必须把沿海经过复杂的工艺处理除盐等成分才能使,成本非常高,目前尚未得到利用,因此沿海区域工业化迅速发展也使当地的淡水资源紧缺,水往往是多种工业的命脉,因此水资源的紧缺就成为沿海区域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制约条件。沿海工业区均需建设引水工程,北海铁山港大型港口及工业园区引用合浦水库群的水资源,钦州工业园区拟从郁江调水,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9.1.7.5      林木资源不足制约林浆纸业的发展

沿海规划建设大型浆纸项目,大型浆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林业资源为基础,而林木资源已超出沿海区域的供给量,需建设相应规划的林业基地,解决原料的供给问题。钦州金桂浆纸项目在钦州市范围内配套林业基地,而北海浆纸项目的原料基地设不满足需要,在广西范围内调配建设。林木资源成了该行业的制约因素。   

9.1.7.6      工业区的不合理布局制约工业区的发展

在本规划之前,沿海区域工业化已经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工业区沿海岸线布局,难免有些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比如炼油布设于港区生活区的的上风向,这样对港区进一步拓展十分不利,从而成为整个沿海区域工业化的制约条件。而北海市68万吨炼油厂布局于市建成区内,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居住环境质量及工业的发展。

9.1.7.7      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工业区的发展

    沿海区域虽然水路运输交通发达,但很多企业的原材料、产品等产业链市场却在内地,这些必须依靠陆路来运输,因此不发达的陆路交通运输网将严重影响了沿海区域的发展。

9.1.7.8      沿海环境质量现状对工业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沿海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广阔的海域具有的环境容量远大于陆域的环境容量,可以消纳许多工业“三废”,则一般大型的工厂企业往往布设近海区域,于谋求更大的发展。近年来广西沿海区域的工业区迅速发展,带沿海区域的环境冲击不小,尤其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环境保护的法制、体制、机制、投入、自身能力滞后等因素的存在使近海区域环境质量有恶化的趋势,沿海红树林受到破坏和滩涂地的面积不断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沿海区域的环境容量成为整个沿海区域工业化的制约条件。

9.1.7.9      国际边界制约工业的布局及发展

沿海防城港市陆地及海域均与越南相交相椄,空气、海洋、地表水等环境污染的出现容易上升为国际纠纷,沿边区域工业布局受到制约,工业的项目的污染治理及环境管理要求更高。

综上所述,沿海区域的资源、能源、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以及环境容量等因素将成为区域规划、区域功能区布局、行业分布和行业类型等的环境制约因素。

9.2        规划影响分析

9.2.1 与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相关规定基本一致

《广西沿海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立以“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区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立足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优化城市功能、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发展战略,拟规划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及布局基本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要求。

9.2.2 与广西相关规划区划相协调

沿海工业发展规划内容为、建设重点基本为《广西“十一五”规划》定下的行业及工业区,与《广西“十一五”规划》是协调的。

规划对沿海工业重点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符合《广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对沿海工业产业发展及其布局的要求,本规划与《广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是相协调、一致的。

经对比分析,本规划符合对广西重要海湾、海域功能定位要求及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本规划与《广西生态功能区划》、《广西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广西海洋功能区划》等功能区划是协调的。

9.3     规划主要环境影响

9.3.1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提高

工业规划的实施,将提高沿海区域的经济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对社会环境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

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能源的过渡消耗,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偏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较高。城乡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不符合我国总体发展形势。

9.3.2 规划实施后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对陆域生态各级组织系统主要生态影响为土地、植被的占用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区域多为人工植被,天然植被大部分已得到保护。部分森林植被的占用也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主要为吹沙填海、污水污水排放等对局部海域的生物及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贝类、及幼鱼、幼虾资源产生影响,污染事故会对水产养殖产生影响。

工业规划布局的工业区不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沿海有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工业项目的布局均避开,与自然保护区距离均较远,对自然保护区影响较小。

9.3.3 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但森林保护压力较大

由于沿海浆纸项目的布局,需配套建设林业基地,使得区域乃至广西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林业基地建设采用营造速生丰产林,炼山的耕种方式种植速生丰产林,以及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构成较大的威胁。同时由于纸厂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及大量的需求,可能导致出现乱砍乱伐、破坏森林等现象,增大森林保护的压力。

9.3.4 沿海工业园区及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完整性构成威胁

沿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区,存在各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沿海工业园区及港口建设不可避免占用滩涂、湿地,公路、铁路、码头、港口等甚而设施建设,使景观及生态系统的破碎度增加,对生态完整性构成威胁。

9.3.5 区域海水水质可基本满足环境目标,局部污染的问题仍然存在

规划实施配套建设污染处理设施,集中治理,实行达标排放,石化行业、码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污染物为石油类,除此之外也含有非离子氨、铜、镍和酚等有毒物质,但影响 范围一般在局部范围,一般低于三类水质的影响距离在排污口0.75 km范围内。

冶金、钢铁行主要湖南省为有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将对海域环境产生长期的、累积的影响,港口工业区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但经处理达标排放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

林浆纸行业、酒精行业、农产品加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和SS,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对局部水质产生影响,但由于污染需达标排放,超标影响范围一般在1km2 以内。

9.3.6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将维持现状,不会对周边地区造成明显影响,工业园区的空气质量局部受到影响

沿海工业规划实施后,主要实行产业集群、规模建设,集群工业基本布局于沿海工业区,城市空气质量影响不大,基本能维持现状水平。受产业布局及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工业园区的空气质量局部受到影响。2010年农村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将继续保持清洁水平,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均将有所提高。

工业的发展对局部的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沿海地区因大气环境质量好,不会对下风向地区产生明显的污染,工业区对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9.3.7 交通干线声环境影响

工业发展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材料运输产生的交通噪声对 公路海岸线居民产生影响、企业生产噪声对周围环境敏感点产生影响。

9.3.8 循环经济力度不够大,固体废弃物排放对环境压力增大

沿海市均设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和医疗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有相应的处理设施,只合理 处理处置,对废物按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进行处置,对环境的影响将在可接受范围内。

“十一五”规划中,循环经济产业链没有得到延伸,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尽管固体废物处理率显著提高,但堆存量将明显增大,对环境压力也明显增加。

9.3.9 全区大部分区域的地表水体水质将维持在现状水平,部分区域水质将得到改善

沿海主要河流质将维持现状水平,可以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部分区域水质将得到改善。

2010年主要断面断面水质基本可达到功能区要求,不会对下游水体造成污染。

         综合评价结论

规划方案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与沿海工业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进行,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专家咨询等工作,对《广西沿海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进行了项目筛选工作。通过《广西沿海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文本不断进行相应的完善、修改,对规划及项目进一步优化,尽量减少对未来区域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广西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总体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