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建材行业煤炭需求研究报告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2005年中国建材行业煤炭需求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概况

第二节  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第二章  煤炭产业概况描述

第一节  煤炭产业的定义和细分

一、煤炭产业的定义

二、煤炭产品分类

第二节  目前全球能源结构分析

第三节  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章   2004年度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04年度煤炭产业平均水平分析

一、年度煤炭产业重要经济指标

二、煤炭产业总体财务分析

第二节  2004年度煤炭产业年度需求状况分析

第三节  2004年度煤炭产业年度生产情况分析(分产品述说)

第四节  2004年度煤炭产业规模结构分析

第五节  2004年度煤炭产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第六节  2004年度煤炭产业运输状况分析

第四章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变化预测

第二节  集中度变化预测

第三节  煤炭产业相关政策分析及预测

第四节  煤炭产业运输状况发展趋势预测

第五章  建材产业整体状况分析

第一节 建材产业的定义和细分

一、建材产业的定义

二、建材产品分类

第二节 建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建材企业现状分析

二、建材产品产量分布结构

三、建材产业年度重要财务指标分析

第三节 建材产业相关政策分析

第六章 建材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二节  相关政策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行业集中趋势预测

第四节  产品结构发展趋势预测

一、水泥产量预测

二、墙体材料产量预测

三、石灰产量预测

第七章  建材行业煤炭消费量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建材行业煤炭消费的行业结构分析

第二节  水泥、墙体材料和石灰三个子行业煤炭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建材行业其它子行业煤炭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八章  煤炭需求预测

第一节  煤炭整体需求预测

第二节  建材产业煤炭需求预测

 

 

 

 

 

 

 

 

 

 

 

 

 

 

 

 

 

 

 

 

 

第一章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概况

 

2004年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总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总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总值43384亿元,增长8.3%。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2004年我国的总体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如下:

1   我国2004年总体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全年有510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69-92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40万人。

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农村投资增长17.4%。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40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中部地区投资15126亿元,增长30.2%;西部地区投资13749亿元,增长26.6%

2004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年末汇率8.2765元人民币兑1美元,比上年末上升2个基本点。

全年各项税收收入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加5256亿元,增长25.7%。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1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1%

截至20041120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地突破了1万亿美元,预计今年初全球贸易大国排序中,我国将有望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仍较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第二节 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经济增长率,该数字也高出原先国家发改委和国内外研究机构普遍预测数字。

2005年中国经济形势仍将保持高增长,中央确定2005年增长目标为8%,实际增长仍有可能超过预期。主要有五个原因:

第一是投资的惯性。因为前几年是政府来拉动经济增长,政府投资量很大,项目在建必须继续投资。

第二是因为中国目前正处在消费升级阶段。我国居民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人们有扩大居住面积、改善周边环境、买车等消费需求。

第三是因为经济增长除了靠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以外,还要靠民营经济及外商的投资,这些投资是根据市场经济来调节的,只能用政策引导,而这些投资势头正在增加。

第四是因为我国当前正处在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市场竞争更激烈了,环保的要求更严了,国家对于资源的控制也更严了,因此就要求能够更换成消耗原材料少、消耗能源低、对环境污染小的设备。

第五是作为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地方各经济主体将努力为完成十五计划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这些原因,我们有理由对2005年中国经济抱乐观的态度:经济增长将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8.59%

但是2005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一些不利于经济平稳和快速增长的体制性因素,经济增长将遇到两大约束:一是瓶颈约束,如土地、资金、电力、交通运输等;二是市场制约,农村市场还没有真正打开,虽然农民的收入比过去增加快了一点,但是相对来说,广大农村市场没有打开,这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煤炭产业概况描述

 

第一节  煤炭产业的定义和细分

 

一、煤炭产业的定义

煤炭产业指的是建国后,我国投资建设了相当规模的煤矿、煤矿配套工程项目和煤矿装备项目,形成了煤炭资源勘探、煤矿生产、煤矿建设、煤炭设备制造、煤炭科研、煤炭教育等比较完整的体系。煤炭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国家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

二、煤炭产品分类

1.褐煤

它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其特点是水分高、比重小、挥发分高、不粘结、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差、发热量低,含有不同数量的腐殖酸。多被用作燃料、气化或低温干馏的原料,也可用来提取褐煤蜡、腐殖酸,制造磺化煤或活性炭。一号褐煤还可以作农田、果园的有机肥料。

2.长焰煤

它的挥发分含量很高,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粘结性,胶质层厚度不超过5mm,易燃烧,燃烧时有很长的火焰,故得名长焰煤。可作为气化和低温干馏的原料,也可作民用和动力燃料。

3.不粘煤

它水分大,没有粘结性,加热时基本上不产生胶质体,燃烧时发热量较小,含有一定的次生腐殖酸。主要用作制造煤气和民用或动力燃料。

4.弱粘煤

水分大,粘结性较弱,挥发分较高,加热时能产生较少的胶质体,能单独结焦,但结成的焦块小而易碎,粉焦率高。这种煤主要用作气化原料和动力燃料。

5. 1/2中粘煤

它具有中等粘结性和中高挥发分。可以作为配煤炼焦的原料,也可以作为气化用煤和动力燃料。

6.气煤

挥发分高,胶质层较厚,热稳定性差。能单独结焦,但炼出的焦炭细长易碎,收缩率大,且纵裂纹多,抗碎和耐磨性较差。故只能用作配煤炼焦,还可用来炼油、制造煤气、生产氮肥或作动力燃料。

7.气肥煤

它的挥发分和粘结性都很高,结焦性介于气煤和肥煤之间,单独炼焦时能产生大量的气体和液体化学物质。最适合高温干馏制造煤气,更是配煤炼焦的好原料。

8.肥煤

具有很好的粘结性和中等及中高等挥发分,加热时能产生大量的胶质体,形成大于25mm的胶质层,结焦性最强。用这种煤来炼焦,可以炼出熔融性和耐磨性都很好的焦炭,但这种焦炭横裂纹多,且焦根部分常有蜂焦,易碎成小块。由于粘结性强,因此,它是配煤炼焦中的主要成分。

9. 1/3焦煤

它是介于焦煤、肥煤和气煤之间的过渡煤,具有很强的粘结性和中高等挥发分,单独用来炼焦时,可以形成熔融性良好、强度较大的焦炭。因此,它是良好的配煤炼焦的基础煤。

10.焦煤

具有中低等挥发分和中高等粘结性,加热时可形成稳定性很好的胶质体,单独用来炼焦,能形成结构致密、块度大、强度高、耐磨性好、裂纹少、不易破碎的焦炭。但因其膨胀压力大,易造成推焦困难,损坏炉体,故一般都作为炼焦配煤使用。

11.瘦煤

具有较低挥发分和中等粘结性。单独炼焦时,能形成块度大、裂纹少、抗碎强度较好,但耐磨性较差的焦炭。因此,用它加入配煤炼焦,可以增加焦炭的块度和强度。

12.贫瘦煤

挥发分低,粘结性较弱,结焦性较差。单独炼焦时,生成的焦粉很多。但它能起到瘦化剂的作用。故可作炼焦配煤使用,同时,也是民用和动力的好燃料。

13.贫煤

具有一定的挥发分,加热时不产生胶质体,没有粘结性或只有微弱的粘结性,燃烧火焰短,炼焦时不结焦。主要用于动力和民用燃料。在缺乏瘦料的地区,也可充当配煤炼焦的瘦化剂。

14.无烟煤

它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煤。挥发分低、比重大、硬度高、燃烧时烟少火苗短、火力强。通常作民用和动力燃料。质量好的无烟煤可作气化原料、高炉喷吹和烧结铁矿石的燃料,以及制造电石、电极和炭素材料等。

 

第二节  目前全球能源结构分析

 

一、非再生能源推动全球经济运行

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能量。凡是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能源的广泛使用,促使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能源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不同的成员,从其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底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又称为化石能源,它们是当今世界中一次能源的三大支柱,构成了全球能源结构的基本框架。一次能源中还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低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等。二次能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例如电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重油、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氢气和焦炭等等,其中电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而非再生能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使不能再生的,随着使用的过程而不断减少。

从国际能源消费结构看,非再生能源和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仍然是主要品种,水力资源的利用则相对有限。

二、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相对均衡

由于非再生资源在能源消费中重要地位,使其必然成为最首要的二次能源——电力的基础能源。

各主要发达国家发电能源结构比例

 

 

美国

英国

中欧

日本市场

煤炭

53%

32%

25%

62%

天然气

15%

38%

6%

核能

21%

23%

50%

28%

风能

7%

3%

——

——

水电

——

15%

10%

其他

4%

4%

4%

——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主要发达国家的电力能源结构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其中煤炭仍是首选的基础能源之一;但结合各国资源的天然禀赋,核能和天然气发电也占较高比重。

三、煤炭是全球性的经济能源

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始终占到30%以上。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煤炭消费的增速一直都高于其他任何能源,包括原油、天然气、水电及核能。据BPPLC统计,2003年全球煤炭消费上升6.9%,而石油消费增幅则为2.1%

同时,尽管在过去的12个月间,煤炭价格飙升80%以上,达到50美元/吨左右;但煤炭每生产BTU热量仅需消耗3美元左右的成本,远低于天然气的4.53美元和石油的3.94美元。

全球性的采矿及煤炭消费的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石油需求加大而对经济造成的压力,并意味着能源消费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趋势在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和印度都是煤炭矿藏丰富,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不足。

煤炭是世界储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2000年来,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吨。这也意味着煤炭相对于石油、天然气更具有作为基础能源的长期优势。

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量分别平均增长1.9%2.6%2.2%。在世界煤炭需求量增长中,亚洲呈增长势头,大部分国家年平均增长3.8%左右。

四、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当前世界每年人均能源消费是1.6吨标准煤,其中发达国家则高达4吨标准煤。国际相同热值的能源价格比例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5767100;而我国的价格比例为电煤:是石油:天然气:电力=5167100;而我国的价格比例为电煤:石油:天然气:电力=7“49”37100。煤炭是全球最经济的能源产品,在我国尤其显著。

能源是我国经济活动的动力基础,石油构成化工、运输产业的能源基础,而煤炭则协同核能、水利和天然气成为电力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基础。

 

第三章 2004年度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04年度煤炭产业平均水平分析

 

2004年度煤炭产业重要经济指标

3 20041-8月煤炭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产量产值销售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本月止累计

去年同期

增长率%

一、主要产品产量

 

 

 

 

原煤合计

万吨

95094.51

83009.06

14.56

洗煤合计

万吨

20050.13

16825.31

19.17

二、生产销售总值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亿元

2239.92

1549.72

44.54

其中:出口交货值

亿元

1.56

0.38

310.21

产品销售率

%

2204.38

1504.44

46.53

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

亿元

111.94

88.61

26.33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万人

98.41

97.08

1.34

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

/

922

637.21

44.69

 

由上表可以看出,20041月到8月,我国的煤炭产业在产量、产值、出口以及工业增加值方面都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出口交货值的增长率高达310.21%。除了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是略有增长外,其余都有明显大副的增长。

煤炭产业总体财务分析

4 20041-8月煤炭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财务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本月止累计

去年同期

增长率%

主要财务指标

 

 

 

 

亏损企业个数

432

563

-23.27

亏损面(补贴后)

%

12.64

16.47

-3.83

应收财款净额

亿元

405.52

408.59

-0.75

资产合计

亿元

6283.97

5098.35

23.25

应交增值税

亿元

175.81

116.54

50.86

负债合计

亿元

3705.54

2870.9

29.07

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2262.08

1493.6

51.45

产品销售成本

亿元

1524.4

1029.68

48.05

产品销售费用

亿元

134.89

106.01

27.24

管理费用

亿元

338.85

227.46

48.97

财务费用

亿元

43.66

36.06

21.09

其中:利息支出

亿元

39.98

34.17

16.98

利润总额(补贴后)

亿元

185.58

80.43

130.72

其中:盈利总额

亿元

191.02

87.91

117.29

其中:亏损总额

亿元

5.44

7.47

-27.23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041月到8月,我国煤炭产业的财务状况比较乐观。其中,亏损企业个数、亏损面以及亏损总额比2003年同期都有所降低。盈利总额比2003年同期增长高达117.29%。可以看出,煤炭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第二节  2004年度煤炭产业年度需求状况分析

 

2004年我国煤炭产量超过19亿吨,同比增长了15%。 目前我国工业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0%以上,其中电力、冶金、建材、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工五大行业煤炭消费量占全部煤炭消费量的比重超过75%。2004年全国投产493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大量电厂的投产,增大了对煤炭的需求,而冶金、焦化等行业的用煤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由于近年来新投产的大中型煤矿不能满足需求的更快增长,目前,我国各类煤矿基本处于满负荷、超能力生产状态,安全生产的压力很大,继续增产的余地有限,2005年年煤炭的供求矛盾将会更为尖锐。部分电厂供煤不足,存煤下降较快。2004年12月末,直供电厂存煤仅有1099万吨,比上月末减少112万吨。

预计在2005年到2006年这种需求将保持增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火电机组投产量大电没去求稳定。2005-2006年电力仍然将保持30-50%的高速增长,年投产机组容量在5100KW左右,其中火电机组占比达70-80%。因此,2004-2006年电煤的年均需求增长在10-12%。另一方面,冶金煤需求稳定供应偏紧。冶金行业的煤炭消费变化,主要表现在钢铁企业生产的变化上,钢铁行业是我国煤炭消费的第二大户。同时,钢铁行业的煤炭消费与发电煤炭消费的主要品种大不相同,其对煤炭品种、品质的要求更高。预计2005年钢铁产量的增长15%左右,对冶金煤的需求增长率达到12.80%,而冶金煤的供应因其稀缺性和洗选性,总体供应跟不上目前的需求,特别是主焦煤和肥煤。预计年均供应的增量在3000万吨左右,增长率在10%以下;再一方面,建材化工行业增速回落需求不减。建材行业对煤炭的消费比较稳定,主要是水泥、普通砖瓦等普通建材行业,高档建材产品生产企业虽然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但是能源消耗正逐渐向天然气、油品等能源转移。预计2005年建材行业产量增速在9%以下,对煤炭需求的增长仅在2000-3000万吨。

 

 

 

 

 

第三节  2004年度煤炭产业年度生产情况分析

 

5   2004年洗煤全国合计

月份

单位

本月止累计

本月

本月止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

本月比去年同期增长(%

2

46796184.95

24967870.05

23.69

30.22

3

75535437.4

28651520.35

22.5

20.32

4

102993240.1

27403381.65

22.61

22.17

5

131111917

28141432.21

21.95

20.24

6

159966062.1

28731013.09

21.38

18.51

7

187082557.1

27061088

19.87

12.77

8

215557660.3

27839589.21

19.36

14.58

9

244640128.7

28353683.37

19.8

19.83

10

273491325.4

28781947.75

19.76

19.46

11

304821623.3

30986563.82

20.78

26.81

12

338365175.5

30772027.3

21.1

24.31

 

1   2004年度我国煤炭产业洗煤产量月累计值统计

  

2   2004年度我国煤炭产业洗煤产量月值统计

从上图表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的洗煤产量比去年同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每月比去年同期的增长率也都非常可观。2月份达到最高增长率:30.22%。到12月份,总的生产量比同期增长21.1%。同时2004年度的产量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稳定,从月值看下半年比上半年有所上升,可见2004年度我国煤炭产业洗煤生产情况相对良好。

 

6   2004年原煤全国合计

 

                                                                      月份

单位

本月止累计

本月

本月止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

本月比去年同期增长(%

2

206727692.9

110015697.7

13.86

24.4

3

335261056.6

128128225.7

14.43

16.26

4

469275380.7

131290476.8

16.22

18.59

5

600202247.3

128722879.6

16.06

15.28

6

743089034.8

135408641.5

14.9

12.26

7

875229802.9

131504003.9

14.81

14

8

1007305105

132549423.7

15.06

17.16

9

1143381847

134059808.6

15.76

20.41

10

1285320162

140180280.3

15.98

16.29

11

1427381377

143697751

15.62

12.91

12

1606108167

152697871.3

15.04

8.19

3   2004年度我国煤炭产业原煤产量月累计值统计

 

4 2004年度我国煤炭产业洗煤产量月值统计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原煤产量的增长率略低于洗煤,但增长的幅度也是比较大的 。月比去年同期增长率在2月份达到最高:24.4%。到12月,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15.04%

另外2004年度我国原煤产量增长速度也是相对稳定,整体上波动很小,下半年的产量要比上半年来的大,而且增长幅度要比同期的洗煤产量来的高。

2004年全国洗精煤生产情况

2004年,我国的洗精煤产量进一步提高,库存有所增加,9月底达到140万吨,比上年底增加12万吨。但是,由于冶金行业的快速增长,炼焦用洗精煤的供需形势不容乐观。冶金行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增长,增加了焦炭的消费量,进而对炼焦所需洗精煤的需求扩大。今年以来由于洗精煤产量进一步提高,但库存仍属于较低水平。由于洗精煤所需煤种资源有限,以及我国煤炭洗选水平较低(仅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相对于今后冶金行业的高增长,洗精煤供需形势依然严峻。

据国家煤炭工业局统计,2004年中国煤炭产量19.56亿吨,出口8500万吨。煤炭产量已经突破19亿吨的大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年份。预计2005年,电力工业煤炭需求为10.8亿吨,比2004年增加1亿吨,增长10.2%;钢铁工业煤炭需求为2.3亿吨,比2004年增加2000万吨,增长9.5%;化工、建材用煤需求将保持平稳,为2.8亿吨,比2004年略有增加;其它行业用煤需求呈下降趋势,全年约需2.8亿吨,比2004年减少3000万吨。预计2005年全国煤炭出口配额为8000万吨,煤炭进口量会继续增加,焦煤、动力煤、无烟煤进口总量将突破2000万吨,比2004年增加500万吨,全年煤炭净出口约6000万吨。

 

第四节2004年度煤炭产业各类企业效益分析

 

72004年煤炭各类企业开采和洗选业统计

 

指标

单位

国有企业企业

私营企业企业

股份制企业

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

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千元

219431938

2688051

34713513

624660

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

%

46

78

37

97

累计利润额

千元

 

 

 

 

累计利润额比去年同期增长

 

 

 

 

 

累计企业单位数

853

973

75

16

累计亏损企业单位数

188

68

4

5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

千元

687618

58879

21543

8443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

%

34.23

-21.22

99.88

-70.11

 

 

第五节2004年度煤炭产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针对我国煤炭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如小煤矿的恶性膨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国有大中型煤矿的生产能力停滞不前中国煤炭产业与国际对比差距明显中国社会商品全面过剩要求中国煤炭产业压缩生产总量等。199812月开始,我国开始大力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与结构调整相关已经出台的主要政策有:

  1199812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办(199843号文即《关于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要求煤炭行业关井压产。到1999年底,关井2.58万处,压产2.5亿吨,即1999年全国的原煤产量控制目标为11亿吨。《通知》明确界定了关井 对象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要取缔的非法煤矿。对凡是没有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简称两证")的以及199711日以后在国有煤矿矿区范围内开办的各类小煤矿一律依法取缔。第二类是要关闭的煤矿。一是199711日前在国有煤矿矿区范围内开办的两证"不全的各类小煤矿;二是国有煤矿矿区范围以外的、凡是两证"不全的各类小煤矿要全部停产整顿,到1999年底仍达不到发证条件的煤矿一律停产;三是开采高硫高灰煤又没采取有效降硫降灰措施的各类小煤矿。第三类是199711日以前在国有煤矿矿区范围内开办的、 虽两证"俱全且合法生产但因布局不合理、影响国有煤矿长远发展的各类小煤矿也要关闭。对这类煤矿的关闭政府给予适当补偿。

  2199912月,国家经贸委下发《关于下达2000年原煤生产总量控制目标通知》。确定2000年全国原煤产量控制目标为8.7亿吨,并要求层层分解指标。同时,国家煤炭工业局和煤炭行业关井压产领导小组下发关井通知,确定2000年全国关闭乡镇煤矿1.89万处。

  320011月,国家经贸委下发《关于2001年煤炭行业总量调控和关井压产工作的的通知》。确定2001年全国原煤产量控制目标为为9.5亿吨,并提出要关闭国有煤矿的矿办小井和要继续关井压产。

  4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做好矿山企业关闭破产的政策规定和操作办法。使国有煤炭企业关闭破产项目的上报审批、准备工作、法律程序、职工安置的原则和政策及善后处理等都有章可循。国家煤炭工业局提出了破产14个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关 闭40个国有重点煤矿的“1440"工程。

52001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关闭国有煤矿矿办小井和乡镇煤矿停产整顿的紧急通知》的25号明电。提出:凡国有煤矿矿区内的小煤矿,一律予以关闭;凡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矿长资格证(简称"四证")不全的,一律关闭;生产高硫高灰的,一律关闭;凡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关闭;合法乡镇煤矿要经整顿验收合格后才能恢复生产。

62001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关闭整顿小煤矿和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通知》在要求加快小煤矿四个一律关闭"的关闭进度同时,从加强行政监管方面出台了新措施。包括上收四证"审核发放权,将四证"的审核发放权力都上收到省级政府有关部门;严格劳动用工管理,小煤矿用工必须报当地劳动保障、公安部门备案,煤矿企业要为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办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72001年,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煤炭工业十五"规划》。该规划提出,十五"时期要通过实施大集团、科教兴煤、洁净煤技术开发与应用和综合经营四大战略和四类最小井型规模限制(15万吨/a9万吨/a6万吨/a3万吨/a)等政策进行结构调整,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另外,1998年以来,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政策中有关煤炭产业的政策也在起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国家对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对象是清晰的,调整手段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大量压减产业总规模,促进煤炭市场供需平衡;大量地关闭小煤矿,提高平均单井规模;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落后设备;关闭高硫高灰煤矿,推广洁净煤技术应用,保护环境;对大中型煤矿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促使企业大型化 、集团化。其中,通过关闭小煤矿、企业破产和实施大集团战略等政策进行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历史意义。 

经过调整,煤炭产业所有制产业显现出了成效:

1、全国原煤生产总量下降,煤炭社会库存大幅度下降,煤炭供需关系出现基本平衡。 据资料,2000年全国生产原煤9.98亿吨,比1997年减少3.27亿吨,下降24.7%。2000年底,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4亿吨,比1997年底减少0.6亿吨,其中煤矿库存由1997年底的0.95亿吨减少到2000年底的0.53亿吨。

2、部分落后生产力被淘汰,先进生产力能力市场份额增加且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小煤矿数量由1997年的8万处减少到2000年的3.3万处。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原煤产量的比例从1997年的43.1%下降到2000年的27.0%,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原煤产量的比例由39.9%提高到53.6%。国有煤矿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的经营状况逐步好转。

3、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以破产形式退出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取得突破,煤炭企业的治理结构、投资结构和资产结构调整也取得进展。到2000年底,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中,国家已批准65个破产项目,其中已实施11个(其中6家煤矿独立法人企业),进入破产法律程序的33个;有35户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有5家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约60亿元;有39户企业实施债转股,金额392亿元,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下降。

4、企业集团化取得进展。到2000年底,在中央直接管理的44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中,煤炭行业有神华集团;在国家的120家企业集团试点中,有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在全国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煤炭行业有34家 。

1995年成立的神华集团,是集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等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该集团生产原煤3600万吨,目前,该集团已立项进行煤炭液化生产。

兖州矿业集团公司是煤炭行业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大公司,其利润、外资利用等已连续几年位居行业第一,其股票已在境内、纽约、香港等地上市。其产权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2000年,该集团公司生产原煤2800万吨,出口煤炭超1000万吨。

中国煤炭工业进出口集团公司由单一的煤炭工业产品进出口领域向煤炭工业产品和综合利用等领域拓展壮大。1999年,该集团兼并重组了平朔煤炭公司、大屯煤电公司、太原市煤气化公司,2000年生产原煤2500万吨。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是由西山煤电公司、汾西矿业公司和霍州煤电公司三大焦煤企业为主体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其持有华晋焦 煤公司50%的股份,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焦煤企业。该公司规划2005年煤炭产量达到7000万吨,焦炭1000万吨,发电50亿kWh

   2004年,我国注意从以下几点来调整煤炭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确定结构调整目标和进度;在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同时要鼓励先进生产力发展多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而少用行政手段提高煤炭产业进入门槛,降低退出门槛,降低结 构调整成本消除结构调整中管理体制障碍等,成效明显。

第六节 2004年度煤炭产业运输状况分析

 

2004年的电力增长为14.8%,这低于200315.4%的增长率;预计2005年电力需求增长大约在13%左右,按此计算,2005年相应的新增电煤需求8600万吨标准煤,大约相当于12040万吨的原煤;全国将有3000万吨的新增钢铁产能,全年钢材产量有可能达到3.5亿吨,增加煤炭需求3000万吨;建材化工行业也将增加煤炭需求1000万吨左右,照此估计,2005年煤炭需求增加2亿吨左右,煤炭供给增长将在1.5-2亿吨之间,煤炭供求紧张的局面很难改变,保守估计2005年煤炭供需缺口在3000万吨左右。

    短期看,我国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难以改变。从供应方面说,我国煤炭安全供应能力缺乏保障,长期稳定供应受到威胁。近年来,现有各类煤矿大多数处于满负荷和超负荷生产状态,全国29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出现超产。而十五期间开工建设的煤矿,大多要到十一五才能投产,今明两年大中型煤矿投产规模分别为1.20.7亿吨,新增产量分别为10.5亿吨。目前乡镇小煤矿产量增幅较高,其产量和增量已分别占全国的35%38%,但由于其技术与管理水平低,安全生产缺乏基本保障,大幅增产受到制约。

    运输瓶颈制约煤炭产量进一步增长,据铁路部门统计,我国跨省区煤炭调运量约占煤炭消耗总量的1/3,多年来铁路部门一直把煤炭运输作为重点,在运力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煤炭运输实现了较快增长,目前煤炭运输占铁路货运能力的45%以上。大秦、侯月两线通过改造,使运往华东地区的下水煤的能力有较大增长,但石太、京原、丰沙大等其它运煤通道基本无新增能力,均处于超负荷状态。晋东南煤炭外运能力十分紧张,特别是增加铁路直达华东、中南地区的煤炭运力比较困难。

 

第四章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变化预测

 

国有企业将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从总产量来看,国有重点煤矿的总产量是地方国有煤矿综产量的2.68倍,是乡镇煤矿的1.73倍,地方国有煤矿的产量仅是乡镇煤矿的65%

从单位煤矿生产规模看,由于地方狗有煤矿与乡镇煤矿数量众多,所有单产量不高。国有重点煤矿品均产量602万吨左右,是地方国有煤矿的36倍左右、乡镇煤矿的443倍左右。

因此,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发展成为必需,并必须有资源保障,使煤炭资源向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集中,为大型煤炭集团的发展留有充足的后备资源。

 

第二节  集中度变化预测

 

与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比较,国有重点煤矿在全国煤矿开采中的集中度较强,品均生产规模高出许多。

我国煤炭产业集中趋势分布

企业集合

产量合计(亿吨)

占全国总产量比重%

产量排名前33

7.01

36.9

产量排名前22

6.02

31.7

产量排名前10

3.86

20.3

产量排名前4

2.4

12.6

 

近两年实现的煤炭产量增长,相当程度上建立在各类大、中型煤矿超能力生产的基础上;而且更令人尴尬的是乡镇煤矿的产量增长达40%左右,远远超过国有煤矿。但乡镇煤矿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产能低、布局分散、浪费资源、竞争无序、巢产能生产、安全保障差等一些列问题,其在总产量中的券种加大,会降低整体煤炭生产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导致煤炭市场运行的基础不稳。因此,预计,今后几年开采将集中在集中度较强的国有重点煤矿,而非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

 

第三节  煤炭产业相关政策分析及预测

 

一、我国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内涵及目标

1、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产业政策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经济政策。我国煤炭产业经济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有效配置而制定的国家规划、干预和引导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总体经济政策。

我国的煤炭产业政策必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中、长期的经济政策体系,它是政府调控煤炭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经济政策体系。

2、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及目标

我国煤炭产业经济政策,大致包含六个方面内涵:

一是制定煤炭产业政策的目的是振兴煤炭工业,继续保持煤炭生产较快的增长,以减轻或消除煤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制约;

二是国家继续为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内外部环境;

三是明确煤炭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国家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把煤炭定位于我国能源安全基石。把煤炭产业定位于第一产业,实行第一产业的有关政策,实现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四是实行国家的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适当向煤炭产业倾斜的产业政策。从煤炭作为我国现阶段能源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煤炭产业的特殊性出发,借鉴世界各国对采矿业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WTO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关特殊规则,相应制定我国煤炭产业优惠的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支持煤炭产业走出困境,获得生机和活力。在正常情况下,煤炭产业的净资产利润率略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的水平(1997-2003年为8.54%)。

五是调整资源、环境、安全政策,减轻或消除煤炭产业的经济、环境、资源、安全等制约因素对其健康发展的影响,促进煤炭产业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六是推动煤炭企业深化改革和战略重组,加快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进一步挖掘煤炭企业潜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煤炭企业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我国目前煤炭的生产、建设及资源勘探情况和我国现行的煤炭产业经济政策,不可能达到振兴煤炭工业,实现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调整我国现行的煤炭产业经济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地位与作用

1、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地位

煤炭产业政策是国家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明确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振兴煤炭产业的经济政策,也是明确和落实煤炭工业中各领域支持和限制重点领域的经济政策。

煤炭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调控煤炭市场,煤炭市场引导煤炭企业的经济政策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性的,在一定时期又是相对稳定的经济政策体系。

2、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作用

煤炭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煤炭市场,煤炭市场引导煤炭企业的经济政策体系,是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资源有效配置总体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作用主要是,以产业政策推动煤炭产业结构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和促进煤炭产业经济发展;以产业经济政策为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内外部环境;以产业经济政策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并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充分发挥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规划、干预和引导作用;以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煤炭工业是资源制约型、环境制约型、经济制约型、安全制约型的产业,通过产业政策在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减少以上制约对其健康发展的影响。

煤炭产业政策必须和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煤炭产业政策只有与其他经济政策相协调,才能发挥煤炭产业政策的规划、干预和引导作用。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产业政策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同时,还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防止政府对煤炭企业过度干预的弊端,以促进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煤炭工业健康发展,需要煤炭产业政策来保障。改变煤炭工业的落后状态,需要煤炭产业政策来引导。把我国煤炭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使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必须有一个好的煤炭产业政策作保证。

能否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的、完全可以清洁利用的产品,使煤炭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能否把煤炭工业建成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能否在煤炭开发中保护、利用好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能否实现煤炭产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能否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煤炭产业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煤炭产业能否充分抓住这一机遇,除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国际准则、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符合煤炭行业特点的、科学的煤炭产业经济政策。

三、现行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现行的煤炭产业经济政策,在推动煤炭企业深化改革、扭亏脱困和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加快了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步扭转煤炭产品严重过剩的局面。2001年煤炭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充分发挥了国有煤矿的作用,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0.07亿元,原中央财政重点煤炭企业补贴后盈利25.42亿元。

现行煤炭产业经济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国家把煤炭工业仅当成一般性加工工业来进行管理,产业经济政策基本上没有体现出煤炭产业特有的规律,没有把煤炭工业当成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没有把煤炭产业列为国家必须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

2、国内外、行业间和行业内各类煤矿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问题还大量存在,因不公平竞争使煤炭行业与其他行业及行业内各类煤矿的差距越来越大。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布的煤炭产业政策,虽然把煤炭工业定位于国家必须重点支持的基础产业,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配套,仅是一些鼓励或限制发展的产品目录,而没有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保障措施。造成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总体目标定位与单个经济政策互相矛盾,总体目标与具体经济政策脱节。不少经济政策考虑单项调控多,考虑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少,考虑需要多,考虑行业、企业承受能力和行业特点少。比如,国家在把煤炭工业定位于必须重点支持的基础产业的同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反而增加了煤炭企业的负担。煤炭企业沉重的社会负担、基金负担和税收负担超过了煤炭企业的承受能力。不管是九五后期煤炭严重过剩,还是近期煤炭严重供应紧张,规模以上煤炭产业的净资产利润率始终在-1.296%6.03%之间徘徊,始终低于银行存款贷款利息,比规模以上全国工业净资产利润率低4.028.892个百分点19982003年六年平均低5.88个百分点。2003年是煤炭行业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净资产利润率为6.03%,依然比全国平均水平12.06%6.03个百分点。(见表)

 

 

 

9 : 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煤炭企业利润率与全国对比表   

                                                       单位:亿元

 

项目

净 资 产

实 现 利 润

净资产利润率 %

年  份

全国

煤炭

全国

煤炭

全国

煤炭

比较

1998

39445

1299

1458.11

-4.26

3.70

-0.328

-4.024

1999

30567

1397

997.86

-18.10

3.27

-1.296

-4.561

2000

49407

1341

4393.48

0.50

8.89

0.000

-8.892

2001

55424

1157

4733.43

41.83

8.54

3.617

-4.923

2002

60242

2045

5784.48

84.81

9.60

4.147

-5.455

2003

69129

2321

8337.24

140.07

12.06

6.03

-6.03

六年平均

50700

1593

4284.10

40.81

8.45

2.57

-5.88

 

5  1998-2003年我国全国平均净资产利润率和煤炭行业净资产利润率变化趋势

 

 

10: 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煤炭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与全国对比表

 

年 度

煤炭净资产收益率%

全国净资产收益率%

对比(百分点)

1998

8.05

14.00

-5.95

1999

6.43

13.35

-6.91

2000

8.69

19.25

-10.57

2001

16.16

18.59

-2.44

2002

12.80

19.96

-7.15

2003

15.60

22.96

-7.36

六年平均

11.74

18.84

-7.10

 

 

 

6  1998-2003年我国全国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煤炭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变化趋势

 

112003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分行业净资产利润率表

                                                                 单位:亿元

行 业

净 资 产

实现利润

净产值利润率   %

全国总计

69129.54

8337.24

12.06

其中:国有

38381.02

3836.20

10.00

轻工业

20813.56

2354.73

11.31

重工业

48316.01

5982.51

12.38

煤炭工业

2320.74

140.07

6.03

注:国有含国有控股,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资料整理        

 

4、煤矿从投产到报废过程中,煤矿建设标准的提高和通货膨涨的加剧,现行的折旧政策、现行的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提取政策和现行井巷基金提取政策,不足以确保在煤矿生产矿井生产期间提足生产矿井和接替矿井投产前必需的投资和费用。现行的折旧政策不符合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生产前形不成固定资产的投资和费用,在矿井报废前得不到必要的补偿。造成矿井接替困难和接替矿井建设由国家再行基本建设的恶性循环。

5、对煤炭资源保护的力度、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对安全生产促进的力度过小。我国现行的煤炭产业经济政策,极不适应中国煤炭资源状况的实际。2001年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工作组根据要素分配理论,采用现值收益法,建立煤炭资源可供性评价模型,对中国保有的煤炭资源的最新评价研究成果显示:我国现被利用的煤炭资源仅有355亿吨储量是可供的(可经济开采的),仅占已被占用的煤炭储量1140.85亿吨的31%;尚未利用煤炭储量可供的仅有98.49亿吨,占尚未利用煤炭储量638.64亿吨的15.42%。现行的经济政策使三分之二以上的已被利用的煤炭资源不能经济开采,使六分之五以上的尚未利用煤炭资源不能经济开采,脱离了中国经济发展对煤炭依赖性大的国情。

6、过低的劳动报酬不但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还影响了职工素质和煤炭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7、一方面有不少的煤炭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还不符合WTO的规定,另一方面我国利用WTO的有关例外规则不足,利用WTO有关新加入国家、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和有关初级产品优惠政策不足。

因此,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煤炭产业经济政策调整趋势预测

(一)、优化煤炭产业经济结构             

追求煤炭产业结构的科学和合理是煤炭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1、国家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通过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议目前在神华、中煤、同煤、兖矿、开滦、焦煤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形成更大规模、更有市场竞争力和对国内外市场更有控制力的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2、国家鼓励和支持组建以煤炭、电力、铁路、港口、海运等煤炭产业链相联接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在各种煤炭企业之间,煤炭企业与相关非煤企业之间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国家鼓励和支持组建一批立足煤炭、面向社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以煤矿装备制造企业为主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加速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为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

3、国家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国有煤炭企业在国家规划范围内的煤炭开发项目,国家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0%的投资补助。对国有煤炭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兼并形成的骨干企业,在基地内新建、改建、扩建大中型煤炭项目,可以适当提高补助比例。对基地内勘探程度较低的煤矿建设项目,国家给予勘探资金补助。

4、国家以贴息贷款的方法,鼓励资源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煤矿进行高产高效改造。

5、国家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剥离企业不良资产、移交办社会职能。

6、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依法监管的方针,鼓励支持小煤矿的联合改造。发挥小煤矿在实现煤炭产需平衡和发展地方经济中的作用。

7、国家制定严格的办矿条件、安全生产条件、环保标准、加强监管和规范煤炭市场,适当提高煤矿市场准入标准,让大批不合要求的煤矿及煤炭经营企业退出市场,防止无序竞争。

8、优化煤炭产品结构。国家鼓励生产和使用洁净煤炭,推广动力配煤,工业型煤,改善煤炭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实现煤炭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化。

9、国家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改变多数国有煤炭企业长期存在的单一的公有制产权的局面,改变大多数私有的中小煤矿集体所有的局面,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形成资本市场、推动交叉持股、推动建立煤炭企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使股份制成为煤炭企业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家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授权经营国有资产。

10、国家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界定煤炭企业的产权,保障出资人的权益,落实煤炭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和健全产权交易的规则和管理制度,通过投资参股、收购、拍卖、债权转让等方式,推动煤炭企业的产权自由流动,实现煤炭资源的有效配置。

11、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煤炭企业,采取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加大国有资本从中小煤矿退出的力度和速度。

 

(二)、加强煤炭宏观调控的力度

1、煤炭宏观调控的总体思路

站在确保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有利形势和条件;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和保障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种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计划调节两种手段在配置煤炭资源、生产要素资源的功能;充分利用投资、补贴、贴息、价格、利率、税收等多种办法,调整国家的煤炭经济政策,发挥煤炭市场信号对煤炭企业的引导作用。国家及时调控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加强煤炭中长期规划,适时调整国家固定资产指导目录,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煤炭行业准入制度,严格煤炭生产四证管理,统一和提高煤矿市场准入标准。

及时发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煤炭供求状态、煤炭生产能力、国际国内价格等信息引导社会投资,对煤矿的建设规模、煤炭供需总量、与煤炭有关的生产要素、与煤炭有关的能源替代品进行宏观调控;为煤炭的建设、生产、销售企业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和国内外、行业内外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建立起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调控煤炭的建设、生产和销售市场,市场引导煤炭建设、生产、销售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煤炭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把煤炭价格和煤炭净资产利润率确定为煤炭宏观调控的主要考核指标,在消除垄断行业影响和消除宏观调控失当后,国家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调控煤炭供求。

在国家宏观调控失当或因垄断影响,煤炭市场信号失灵时,应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消除垄断影响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方法。在煤炭行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低于全社会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时,实行控制煤炭生产总量、鼓励出口、鼓励煤炭消费的政策。在煤炭净资产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时,实行相反的政策。当前应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调整煤炭经济政策,让市场信号对煤炭企业发挥引导作用;依靠行政手段消除垄断影响,防止煤矿非正常超能力生产,国家根据国内煤炭供需的形势,及时调整投资重点目录、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料库和投资信息发布制度。按煤炭资源条件好坏,分地区限制矿井最小规模,制定商品煤质量标准。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采取计划、财政、货币等手段以及发布信息等方式,引导煤炭生产和消费,调节市场供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煤炭宏观调控。

2、调控煤炭消费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调整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调整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主要用煤行业的发展速度、技术水平和节能效率。

3、调控煤炭和与煤炭有关的能源和高能耗产品的进出口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我国的煤炭产地平均离港口达550公里以上。因此,从长远打算,国家不能大量出口煤炭,特别是不能大量出口焦煤、焦炭。但是,煤炭和焦炭适当的出口,与煤炭有关的能源和高能耗产品的进出口依然是煤炭品种调节和煤炭供需形势调节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改革和完善煤炭财政税收政策

1、改革和完善煤炭增值税政策

根据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的调查,1993年以前我国煤炭产业实行产品税,产品税税率为3%1994年由产品税改为增值税后,1994-2000年的不含税税率达14%,含税税率达12.39%,大大高于2000年全国平均税负6.08% 水平。2003年煤炭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为2474.70亿元,按产品税3%的税率计算税负,多交增值税117亿元,超过了煤炭企业的承受能力,已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发展。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主要问题是:

1)简单划一的增值税结构。表现在:增值税占税收的比重大,煤炭工业增值税在总税负的比重达67%左右;高低档税率和基本税率的差距小。基本税率为17%,没有设高档税率,低档税率为13%,低档税率是基本税率的76.5%。我国的增值税占税收的比重大,增值税的税率档次太少,低档税率和基本税率相差太小,束缚了政府的产业经济政策机制功能的发挥。

 

12: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煤炭企业税收负担税率表   

                                                       单位 亿元

 

 

 

 

年度

 

 

 

销售收入

流  转  税  负  担

税收负担率%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负担率%

增值税

增值税负担率%

1998

1191.02

17.43

1.463

91.33

7.668

9.124

1999

1132.37

17.73

1.565

90.24

7.969

9.535

2000

1213.77

17.89

1.474

98.11

8.083

9.557

2001

1503.34

22.34

1.486

122.74

8.164

9.651

2002

1960.75

28.10

1.433

148.92

7.595

9.028

2003

2474.70

36.05

1.457

186.00

7.516

8.973

六年平均

1579.33

23.26

1.473

122.89

7.781

9.254

 

2)、煤炭产业增值税负担重。税改前的1993年我国煤炭产业的含税产品税率为3%,折算为不含税税率为3.09%,根据1999-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分析,税改后我国煤炭产业六年的平均增值税税率为7.781%

 

13: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税收负担税率表      

                                                   单位:亿元

 

 

 

 

年度

 

 

 

销售收入

 

流  转  税  负  担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产品销售税及附加负担率%

增值税

增值税负担率%

1998

64148.86

1236.79

1.928

2827.02

4.407

6.335

1999

35950.70

1062.21

2.955

2019.03

5.616

8.571

2000

84151.75

1434.17

1.704

3685.20

4.379

6.083

2001

93733.34

1553.82

2.107

4018.09

4.287

5.944

2002

109485.77

1761.61

1.609

4476.01

4.088

5.697

2003

143171.53

2049.21

1.431

5487.73

3.833

5.264

六年平均

88440.33

1516.30

1.714

3752.18

4.243

5.957

 

改革后的税率是改革前不含税产品税税率3.09%252%,是全国工业企业六年平均增值税税率4.243%183%。增值税税率比1993年的产品税税率提高了4.691个百分点。

3)、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为生产型增值税。煤炭企业提取折旧费用和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用于水平延深和接替矿井的工程应属于维持简单再生产范畴,本质上并没有增值,煤炭企业将购进生产用的固定资产和矿井水平延深等井巷工程的外购材料、电力等项支出不能抵扣,形成重复交税,煤炭行业是固定资产投资大的行业,加重了煤炭企业的税负。

4)、接替矿井外购的材料、设备和固定资产不能抵扣,混淆了煤矿的接替矿井建设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概念。

5)、煤炭出口不能完全退税,进口煤炭在进口时虽然补交了增值税,但没有重复交税问题,国产煤炭比进口煤炭的税负更重,形成与国内外煤炭产品的不平等竞争。

6)、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不实行增值税,一方面形成与交纳增值税行业的不平等竞争,同时又形成税收征管困难。

改革和完善煤炭增值税政策的思路是:按照国务院既要建立新的增值税机制,又要照顾煤炭行业的实际困难,不增加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税负水平,保持19933.35%的税负原则的精神,建议国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将煤炭产业列为增值税进一步改革的试点行业,由当前生产型增值税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煤炭企业将购进生产用的固定资产、矿井水平延深等井巷工程、矿井接替工程的固定资产和外购材料、电力等支出,按照17%的比例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允许煤炭生产企业从农民手中购进的煤矿特殊用料视同农产品准予按10%的进项税抵扣;保留对煤炭企业内部自产自用产品不计税政策,煤炭企业办社会投入中的外购部分准予扣税;同时,我国可以借鉴欧盟部长会议向欧盟各国的建议,实行四档复式税率制度,设定基本税率为17%,低档税率设三挡,13%档、6%档,0%档。出口商品为零税率。

煤炭企业可以在总体上保持19933.35%的税负水平上,在正常生产期内煤炭生产企业实行6%的增值税率,在衰老期内实行零税率。

在煤炭企业作为增值税进一步改革试点之前,比1993年税改前多交的税负按实际增加额采取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的办法,返还给煤炭企业。

按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2001年对54个国有煤矿的调查结论《煤炭企业税收负担调研报告》的数据分析,我国国有重点煤矿1994-2000年的年均税收总体负担额为680688万元,年均不含税销售收入为4861419万元,不含税的总税负为14%。我国国有重点煤矿1994-2000年的年均增值税为456356万元,不含税的增值税税负为9.387%,抵扣了3.613%。按国务院既要建立新的增值税机制,又要照顾煤炭行业的实际困难,不增加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税负水平的精神进行反算,国有重点煤矿1993年不含税实际总税负为5.74%,在增值税以外的税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国有重点煤矿1994-2000年年均应交纳税总额为279045万元,增值税、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附加费以外的各税种已纳税179327万元,增值税、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附加费为99718万元,增值税应为90653万元,增值税税负应为1.865%。税率应调整为:5.478%。因此,我们主张我国煤炭的增值税调整到6%

(四)、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税费政策

矿产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是国家为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和对因开发资源及利用自然资源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进行调节的税费种类。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六个:一是税费重复,加重了企业的税费负担;二是不能如实反映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的差异;三是不能如实反映矿山开采活动繁荣、衰退、萧条、报废的过程;四是不能如实反映矿产资源是可以用竭的自然资源的特征;五是按产品交税不能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回收率;六是煤炭的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决定水平高低是不科学的。原属中央财政的煤炭企业的矿产资源税费水平是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根据当时统配煤矿的经济效益情况人为决定的。

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税费政策的思路是,将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费合并为资源税,按企业拥有煤炭储量多少和煤炭资源获利能力的大小交纳矿产资源税。

(五)、改革和完善煤炭财政补贴政策

当前虽然煤炭行业总体上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国有煤炭企业大多数尚未走出困境,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亏损面和亏损额仍然很大,财政亏损补贴政策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WTO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煤炭的补贴办法,是为我国煤炭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的需要。

WTO的要求增加增大对煤炭产业科研与开发补贴、落后地区补贴等不可申诉补贴和非专项性补贴的力度。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开发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试验和示范项目,推进煤炭产品多元化、洁净化。

继续取消对出口煤炭产品的补贴和进口煤炭的替代品补贴的政策。

(六)、取消铁路、电力建设基金和港口建设费

行业性建设基金,导致行业间的利益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利于行业间的公平竞争。煤炭企业 2002年交付的经国铁运营的铁路建设基金达143亿元。建议国家认真清理和取消各类行业性建设基金。在国家取消行业性的建设基金之前,建议对煤炭企业不再征收铁路、电力建设基金和港口建设费。

 

第四节  煤炭产业运输状况发展趋势预测

 

2004年的电力增长为14.8%,这低于200315.4%的增长率;预计2005年电力需求增长大约在13%左右,按此计算,2005年相应的新增电煤需求8600万吨标准煤,大约相当于12040万吨的原煤;全国将有3000万吨的新增钢铁产能,全年钢材产量有可能达到3.5亿吨,增加煤炭需求3000万吨;建材化工行业也将增加煤炭需求1000万吨左右,照此估计,2005年煤炭需求增加2亿吨左右,煤炭供给增长将在1.5-2亿吨之间,煤炭供求紧张的局面很难改变,保守估计2005年煤炭供需缺口在3000万吨左右。

    短期看,我国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难以改变。从供应方面说,我国煤炭安全供应能力缺乏保障,长期稳定供应受到威胁。近年来,现有各类煤矿大多数处于满负荷和超负荷生产状态,全国29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出现超产。而十五期间开工建设的煤矿,大多要到十一五才能投产,今明两年大中型煤矿投产规模分别为1.20.7亿吨,新增产量分别为10.5亿吨。目前乡镇小煤矿产量增幅较高,其产量和增量已分别占全国的35%38%,但由于其技术与管理水平低,安全生产缺乏基本保障,大幅增产受到制约。

    运输瓶颈制约煤炭产量进一步增长,据铁路部门统计,我国跨省区煤炭调运量约占煤炭消耗总量的1/3,多年来铁路部门一直把煤炭运输作为重点,在运力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煤炭运输实现了较快增长,目前煤炭运输占铁路货运能力的45%以上。大秦、侯月两线通过改造,使运往华东地区的下水煤的能力有较大增长,但石太、京原、丰沙大等其它运煤通道基本无新增能力,均处于超负荷状态。晋东南煤炭外运能力十分紧张,特别是增加铁路直达华东、中南地区的煤炭运力比较困难。

 

 

 

 

 

 

 

第五章  建材产业整体状况分析

 

第一节  建材产业的定义和细分

 

一、产业的定义

建材产业顾名思义就是有关建筑材料的产业,它是我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建材行业是基础性产业,其发展受房地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影响较大,属于投资拉动型产业。目前,我国建材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生产过程连续性 。建材企业大都为流程生产型企业,其生产是连续进行的,工艺过程具有连续性,生产加工顺序是固定的,生产设施按照工艺流程布置,物料按照固定的工艺流程连续不断地被加工处理成为成品。

生产过程要严格控制 。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建材企业生产过程需要严格的过程控制,确保每一生产环节在工作期间必须正常运行。

产品库存具有周期性 。生产线的出力一定,而建材产品销售普遍具有季节性,所以在销售淡季,必然造成产品的积压库存,导致成本积压,在销售旺季则库存降低,这就要求对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精确预测,结合库存管理及时调整生产计划,降低库存。

生产成本核算复杂 。玻璃、水泥等建材产品的生产工艺复杂,产品生产用到的原料繁多且为连续供料,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成本核算流程的复杂性。

二、产品分类

建材产品包括建筑材料以及制品、非金属矿以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门类。如水泥;耐火材料(包括镁碳系列产品、磷酸盐耐磨砖及锅炉用耐火材料系列产品、冶金连铸用耐火材料及不定型耐火材料系列产品以及刚玉、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陶瓷与特殊耐火材料);新型建材(包括新型墙体材料11种:粘土多孔砖(空心砖)、煤矸石砖、砼彩瓦、砼小型砌块、GRC板、钢丝网架夹心板、彩钢板(瓦)、幕墙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琉璃瓦。新型化学建材5种,塑钢门窗、铝塑复合管道、高分子防水卷材、路标涂料和建筑装饰涂料。新型保温材料包括膨胀珍珠岩屋, 面保温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8种,彩色水泥、装饰水泥、欧式装饰系列材料、铸铁窗花栅栏、高档装饰涂料、榉木装饰贴面板、高档厨卫玻璃台面、花岗岩装饰板。);非金属矿如石灰石、硅灰石、石英、高岭土、膨润土和硼等。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军工、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民生活等领域。

 

第二节 建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建材企业现状分析

在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指引下,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2004年中国建材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量和质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且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工业生产部门,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但大而不强是我国建材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工艺设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材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在产品质量和档次等方面,本土产建材与国际品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以卫生陶瓷为例,尽管我国在世界上的产量最大,但我国市场对高档陶瓷和卫生洁具的需求则主要来自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而品牌意识普遍较差是我国建材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今,当品牌竞争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时,在建材行业还有相当多的企业为谋求一时的利益,对质量、管理持淡薄的态度。由于缺乏知名品牌,目前我国建材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着双重夹击。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建材产品面临着国外的反倾销调查。近年以来,我国的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的出口量都以60%~70%以上的速度增长,有的甚至达到了三位数。但我国的石材、卫生陶瓷和汽车玻璃等都遇到了国外的反倾销调查,韩国也对我国的水泥进行反倾销调查,在国内市场,我国的建材正面对国际知名建材品牌的激烈挑战。

二、建材产品产量分布结构问题与解决方法

几年来,建材行业总体生产能力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建材产品结构中,传统建材产品占居主导地位,多数产品技术合量少,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部分产品生产污染严重,浪费土地,威胁生态环境,难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是建材行业的一条出路。

要调整建材行业结构,发展新型建材是关键。建筑材料属于基础原材料工业。目前建材行业总体生产能力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建材产品占居主导地位,多数产品技术合量少,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部分产品生产污染严重,浪费土地,威胁生态环境,难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是建材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型建材是建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合量高,功能多样化;生产与使用节能、节地,综合利用废弃资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适应先进施工技术,改善建筑功能,降低成本,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特别是用新型墙体材料替代以实心粘土砖为主体的传统墙体材料,对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建材生产观念和建筑方式将是重大变革。但是,国内新型建材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不高,加之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发展缓慢,在建材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不足20%,生产技术和产品应用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发展新型建材,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带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从根本上调整建材行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改善和提高人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建材和建筑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坚决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大力发展优质建材。

  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关于印发(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经贸产业[1998]572)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国家经贸委6号令、16号令)的有关要求,加大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力度,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订和发布淘汰、禁止、限制生产和使用的落后建材产品目录,对尚不能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的落后产品,也要提出分期限制生产、使用和逐步淘汰的措施,特别是在城市房屋建设中,要逐步限制对实心粘土砖的使用,转变传统的建材生产和施工观念,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依据《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导向目录》,鼓励、支持和引导建材企业开发技术合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优质新型建材产品,逐步提高新型建材在建材行业中的比重。支持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进行改造。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新型建材的政策,确定新型建材主导产品,实现生产规模化、配套化发展。

  新型建材的生产和应用具有显著的社会综合效益,各地应根据新型建材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颁布地方性的扶持政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媒体宣传、介绍新型建材的功能特点和发展前景,增强社会对发展新型建材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建材生产和建筑应用习惯和观念。

  新型建材主导产品是指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符合建筑规范和建筑业发展方向、能够带动相关产品发展的新型建材产品。各地应结合地方实际,围绕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的新型建材主导产品。目前,发展新型建材的重点是新型墙体材料,要使以实心粘土砖为主体的墙体材料逐渐转变为以各种轻质板材、空心砌块、非粘七砖为主的新型墙体材料,努力形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销售相结合的发展体系,正确引导资金投向,合理配置资源。

()积极开发、研制新型建材生产技术装备。

  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组织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已引进的新型建材工艺装备到"十五"末要基本实现国产化,并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内已经消化吸收的新型建材成套生产技术和装备。

  ()加强部门间的紧密协作,强化新型建材产品的推广应用。

  加强各部门特别是建材、建设主管部门间的协作,尽快将符合标准的新型建材纳入设计、施工规范,切实解决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

  建材主管部门要引导和组织新型建材生产企业积极配合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做好设计施工规范、规程及施工通用图集的编制、修订工作,适时颁布新型建材新产品推广目录。新型建材新产品建设项目在立项时应认真征求设计和施工单位的意见,取得共识,以利于产品的推广应用。

  建设部门要支持和引导施工企业积极采用新型建村产品,并在调整技术政策、颁布新的建筑施工法规时,及时与建材部门沟通信息,使新型建材的发展更加适应建筑业发展的进程。

  ()支持大企业的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

  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有实力、有潜力的新型建材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在投资、融资、资产重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配套能力的优势龙头企业,同时带动一批新型建村企业的发展,引导那些已不具市场竞争能力的传统建村企业转向新型建材。

  已确定的北京等20个试点城市的新型建材工业在"十五"期间应基本实现产业化、配套化和规模化。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大对新型建材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推进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技术改造项目,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改善和提高经济效益,使新型建材的优势真正得到全面体现。

  ()引导多元化投资,鼓励社会资金及外资投向新型建材工业。

  通过制定政策和发布信息等方式引导资金投向技术水平高、产品有市场、预期效益好的新型建材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向新型建材领域。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和大型建筑企业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鼓励企业通过改组、改制,盘活存量资产,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新型建材。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加强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字[1999]96)的精神,认真管好、用好这项资金,充分发挥其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中的作用。

  ()完善新型建材产品标准的制订,规范新型建材的生产和流通。

  完善新型建材产品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促进企业依据有关标准规范生产。已明显落后于使用要求的产品标准要及时予以废止或进行修订;尚无产品标准的要加快制订和完善产品标准,并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相接轨。规范新型建材市场流通,支持和鼓励实施部分新型建材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部分产品保证期制度,优胜劣汰,为优质新型建材产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建材工业通过推进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逐渐优化,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水泥工业通过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到2002年底全国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外分解生产线已达222条(不含台湾省25条、香港特别行政区别1条),其熟料生产能力为1.15亿吨。今年上半年新型干法水泥窑外分解生产线企业累计生产水泥651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7.1%,占全部水泥产量的17.6%1—5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5亿元,在水泥制造业所创利润中占有89.9%的份额。新型干法企业显现了强大的效益优势。

    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在平板玻璃制造业中已占有绝对比重。今年上半年,浮法玻璃生产线企业累计生产浮法玻璃9551万重量箱, 在平板玻璃制造业中占有80.4%的份额;1—5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在平板玻璃制造业中占有72.2%的份额。浮法玻璃出口创汇7683万美元,占全部平板玻璃出口额的88.7%。作为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近几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玻璃纤维纱累计产量23.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在国内外产销两旺的基础上,今年前五个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6亿元。(其中,三大池窑生产基地累计生产玻璃纤维纱10.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8.1%

在全国玻璃纤维纱产量中占有44%的份额;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4%,增长速度比本行业高16.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64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7%,占本行业49%的份额;1—5月,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5%。)

三、建材产业年度重要财务指标分析

1、玻璃产品年度重要财务指标分析

 

142004年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财务情况

 

 

单位

1-12

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千元

110190337

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

%

35

累计企业单位数

2205

累计亏损企业单位数

355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

千元

836437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

%

-16.55

累计财务费用

千元

1944997

累计财务费用比去年同期增长

%

18.2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玻璃以及玻璃制品的生产状况良好,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累计达到110190337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同时,2004年,亏损其企业是355个,亏损额为836437,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55%。这些数据都表明2004年我国玻璃以及玻璃制品发展形势乐观。

2水泥、石灰和石膏产品年度重要财务指标分析

 

152004年我国水泥、石灰和石膏财务情况

 

指标

单位

1-12

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千元

245287547

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

%

26

累计企业单位数

5245

累计亏损企业单位数

1382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

千元

2592120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

%

28.04

累计财务费用

千元

5580227

累计财务费用比去年同期增长

%

12.59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水泥、石灰和石膏的生产状况也比较好,虽然,亏损企业有1382个,亏损额达到2592120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04%,但是,2004年,我国水泥、石灰和石膏的工业总产值达245287547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这个数据无疑也是令人振奋的。

 

第三节  建材产业相关政策分析

 

几年来,我国建材产业一直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政策。这个政策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先进生产能力。以企业为主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把开发研究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建筑材料、石棉精细产品等。水泥工业须加大投入,不断向高新技术领域渗透,注重产品组合策略,积极研制开发高附加值水泥产品,研制开发抗盐卤水泥、镁水泥、砼外加剂等高技术产品,新上项目必须是技术先导型、规模效益型的项目。

2.培育和发展大企业集团,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机遇,打破地区界限,突出重点,通过企业上市、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增加投资规模,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十五期间,在建材行业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和资本市场,重点培育12户上市企业。在省内形成二至三个大型水泥集团。同时,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的要求,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引导,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

3.加大执法力度,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装备的步伐,十五期间全部淘汰国家限定的落后工艺及装备。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的淘汰力度,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水泥工业要严禁东部淘汰的落后装备和技术向我省转移。

4.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对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我省建材行业在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国家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煤歼石、粉煤灰,高炉渣等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使用量,利用粉煤灰和锅炉废渣等开发新型墙体材料。

5.集中力量支持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入。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抓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建材项目建设。对起点高靓模大、高档次、突出技术创新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各项条件符合要求、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项目,全力争取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政策导向、项目立项、政策性资金投入等方面对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非金属矿采选及其制品等优质建材产品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大力支持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的骨干企业的发展。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十五期间,建材行业要尽快建立健全各专业性的行业协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施行业管理,增强行业发展自律能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建材行业健康发展。

 

第六章 建材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62004年我国建材行业重要产品企业经济指标统计值

 

 

单位

水泥、石灰和石膏

玻璃及玻璃制品

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千元

245287547

110190337

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

%

26

35

累计企业单位数

5245

2205

累计亏损企业单位数

1382

355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

千元

2592120

836437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

%

28.04

-16.55

累计财务费用

千元

5580227

1944997

累计财务费用比去年同期增长

 

12.59

18.2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建材行业发展势头喜人,不管是水泥、石灰和石膏还是玻璃及玻璃制品的工业产值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实,2004年年上半年开始,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就已经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充分体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好势头了。全年建材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水泥产量达到9亿吨,同比增长13%,平板玻璃达到2.8亿重量箱,同比增长20%,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将达到30%左右,浮法玻璃比重达到90%左右,建材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将好于去年水平,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先看一下2004年上半年运行基本情况

(一)建材生产快速增长

1~6月份全国累计生产水泥42,467万吨,同比增长17.9%;6月份产生水泥8387万吨,同比增长13.2%,与一季度相比增幅回落5.9个百分点;累计生产平板玻璃14,793万重量箱,同比增长25.5%,6月份生产玻璃2716万重量箱,同比增长33.6%,与一季度相比增幅上升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建材企业6月份当月和1~6月份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分别为784.7亿元、38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59%,较去年同期增幅分别高出4个和13个百分点。

(二)产品销售有所回落

  据统计,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676.6亿元,同比增长36%,增幅高出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平均产销率为96%,高出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其中,水泥平均产销率达到96%,同比降低了1个百分点,重点水泥企业6月销售率为99%,比上月下降3.8个百分点;平板玻璃平均产销为96%,与去年同期持平,重点玻璃企业6月份玻璃销售增幅与5月份相比下降了4.7个百分点,销售率为105%,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996.5亿元,同比增长38.4%,增幅较去年同期高出14个百分点。

(三)产品价格小幅回落

 从4月份以来,水泥、玻璃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小幅回落。6月份水泥的价格继续回落,除东北、华北的少数地区价格有小幅上涨外,其他地区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重点水泥企业水泥平均含税出厂价格291元/吨,比上月下降2元/吨;平板玻璃价格继4月份呈下降趋势后继续走低,但进入6月份价格基本平稳,重点玻璃企业玻璃含税出厂价格67元/重量箱,与上月持平。

(四)利润大幅增加,效益明显提高

建材行业实现经济效益同比继续大幅度提高,1~6月份统计规模以上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达到178.7亿元,同比增长126.9%。特别是水泥企业实现经济效同比继续大幅度提高,实现利润总额77.6亿元,同比增长298%,占整个建材行业实现利润的43%。国有及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也实现利润总额31亿元,同比扭亏增盈29亿元。

(五)出口形势继续向好

上半年建材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30%,较去年同期高出5个百分点。1~6月份水泥出口256万吨,同比增长6%,平板玻璃累计出口60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加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花岗石板材、玻璃纤维和织物的出口继续保持较大增幅,出口创汇总额31.5亿元,同比增长40.6%,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

上半年建材行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一是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上半年建材行业在延续去年下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发展速度趋于平稳、回落,形成前高后低的总体态势。二是东部沿海地区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迅猛,带动当地建材工业生和经济效益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水泥投资最热的浙江、苏南和皖南地区盲目投资得到有效遏制,浙江省在全面停止审批水泥项目的同时,提出到2007年底全部淘汰省内立窑水泥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正在积极推进。四是建材行业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玻璃行业中华尔润、福耀、浙玻、明达、深南玻5家企业达到玻璃总产量的47%以上。大企业、大集团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水平上和行业结构调整中逐步起到积极主导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

  (一)建材主要产品生产增长过快,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上半年建材主要产品中水泥、平板玻璃的增长速度月平均达到18.7%和21.6%,水泥增长最快是3月份23.8%,玻璃增长最快是6月份25.5%,水泥、玻璃产量增幅较大,库存增加23.5%、56.1%,目前水泥产量大部分地区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玻璃产量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建材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二)防止盲目低水平扩张任重道远,需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由于建材市场的形势好转,各方面投资建材积极性持续高涨,少数地区和企业违反国家产业政策,违规新建扩建机立窑、小玻璃企业扩能改造、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淘汰生产线等情况时有发生。

  (三)电力、煤炭供应及铁路运输紧张有所加剧,燃原材料价格上涨,使生产成本上升。今年上半年,华南、华东地区受拉闸限电困扰,一些大水泥企业开工率不足,直接影响产能发挥,而去年底出现的煤炭、铁路运输紧张问题仍然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市场需求回落,建材主要产品的价格呈现下降趋势。进入6月份由于市场需求回落,水泥价格开始走低,玻璃需求趋于平稳。水泥的价格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回落,有些地区的水泥价格又回到了涨价的原点;玻璃价格在4、5月份呈现下降趋势后,进入6月份价格趋势于平稳。

  受这些原因以及房地产增速减缓的影响,建材行业2004年开始景气度已经出现回落,预计2005年增速明显低于2004年的水平,建材行业2005年煤炭的需求增长幅度在5.5%左右,需求量在3.27亿吨,比2004年增长1700万吨。水泥行业的增长6.5%,需求量增长1000万吨,略高于建材行业的整体水平。化工行业,尤其化肥产业受国家对第一产业政策倾斜和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大幅涨价的影响,2005年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煤炭的需求增长幅度将达到9.56%,需求量达到1.12亿吨,比2004年增加1000万吨左右。

 

第二节  相关政策发展趋势预测

 

今后几年,国家将继续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扶持业内一些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继续作大,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这就要求我国建材企业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续坚定不移地控制总量,力求主要建材产品供需基本平衡

加大淘汰两小的工作力度。前不久在济南市召开的全国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现场会对今年淘汰两小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此,我再强调三点:

第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级建材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克服畏难情绪,顾全大局,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严格遵照国务院下达的任务和时限要求,确保完成。

第二,要积极争取政策,但是各地不要等待。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提出,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关闭落后小企业的政策措施。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调查研究,争取早日出台淘汰两小的有关政策。各地不要等待,要学习浙江、济南等地的经验,制定出台地方相关政策,加快淘汰两小进程。

第三,要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淘汰两小中的作用。吴邦国副总理几年来多次指出并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大厂搞熟料生产,小厂搞粉磨加工,是淘汰落后小水泥的一个好路子。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要进一步鼓励大水泥企业像山东水泥厂那样,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收购、划拨等形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加速小水泥厂淘汰步伐。

需要强调的是,小水泥厂改造为粉磨站加工熟料是要有严格条件的。要认真执行国家建材局《关于新()建改建水泥粉磨站的规定》,粉磨站要严格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优质熟料生产出优质水泥,真正发挥水泥工业上大改小方针的作用。

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去年,一些地区又出现了扩径改造、违规建机立窑、湿法窑、小型预热器窑和浮法玻璃生产线等问题,对此必须坚决纠正。

第一,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经贸委第6号令和第14号令。凡列人淘汰范围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不能恢复生产;列入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的项目不能投资建设。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程序,严禁越权审批建设项目。各地不能采取化整为零、改头换面等变相手法审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各级建材主管部门有责任制止并向上级反映 此类违规行为。

第二,制止重复建设的重点放在水泥、玻璃两大行业。除新型干法工艺线外,不再批准建设其他工艺水泥生产线。坚持不新开工建设平板玻璃原片生产线,一般水平的玻璃深加工生产线也不应再建。建筑卫生陶瓷除在规划之内的新品种陶瓷砖和高档卫生陶瓷、配套五金件外,也不允许再建。

第三,要加大督查和处罚的力度。主动联合环保、工商、金融、电力等部门加强对重点地区的检查、抽查,对违规建设项目要予以坚决制止。各地建材主管部门要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并主动商请各商业银行对违规建设项目不予贷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注册登记,个别突出案例则要曝光批评,严肃查处。

二、加大调整结构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建材行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重点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我们要把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纤维、新型墙材4个产业和26家国家重点建材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放在优先支持发展的位置。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要积极推进大中型水泥企业采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对一批已经批准的日产2000吨及以上的熟料项目抓紧开工建设,实现新增熟料生产能力1000万吨,使新型干法水泥总量增长20%。同时,我们现已掌握的新型干法技术还要努力向大型化、自动化等方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水泥工业技术装备和生产水平。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原则上也要坚持以老企业技改扩建为主。在技改扩建中,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规模以上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中西部以日产2000吨以上规模为主。在将立窑改为新型干法工艺中,也可采用日产1000吨的,但不提倡搞日产1000吨以下的,尤其不要刮风搞日产300吨、日产400吨的生产线。

2.玻璃工业重点是完善和提高洛阳浮法玻璃技术,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创造条件,用浮法技术逐步对采用引上工艺的、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

3.用池窑拉丝技术改造4个大型玻纤企业,使该工艺的产品所占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50%,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中期水平,力求成为建材的标志性工程

4.推动新型建材及制品工业的发展。要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与建设部门配合,根据住宅体系和各地实际,确定主导产品,力争全国新型墙体材料的比重达到28%以上。

5.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形成一批环保型企业。大力提倡发展利废建材生产技术。要进一步提高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材的技术。上海等地利用工业残油废渣生产水泥的技术值得探索。新世纪的建材工业不仅要摘掉污染源的帽子,而且还要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体是企业,要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国家经贸委的要求,26个国家重点建材企业在今年内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增加技术储备,搞好技术人才培训。

三、奋力拼搏,努力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两大目标

结合建材行业的实际,今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在1999年全行业扭亏为盈的基础上,争取盈利水平再有较大增长;大多数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整体扭亏为盈;列入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名单的26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有效控制总量,特别是水泥和平板玻璃的总量,为国企脱因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2.继续落实扭亏脱困责任制,下大力气抓好新增亏损企业的扭亏工作。在国家经贸委和当地政府领导下,各级建材主管部门要分层次对确定的重点脱困行业和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在做好原有亏损企业减亏、扭亏增盈的同时,要尽力减少新的亏损企业。国家建材局将继续配合省级建材主管部门做好消除5000万元以上亏损大户的工作。

3.企业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强自身工作上。要继续在行业深入开展学邯钢活动,学习亚星和我们行业的浙江东方集团、山东水泥厂的先进管理经验,引导建材企业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在加强内部管理上下功夫,从管理要效益。

同时,企业也要用好用足脱因政策。建材行业列入国家经贸委推荐名单的35户债转股企业,要主动做好有关工作,争取尽早实施。所有享受了国家债转股政策的企业,今年都要扭亏为盈。

4.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规范化公司制改革进程。26户国家重点建材企业是今年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从目前情况看,上述重点建材企业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还要解放思想,再推进一步,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真正完善。

四、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加快发展大型企业集团

长期以来,建材行业的企业分布广,规模小,全国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建材企业总数达133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488家,占企业总数的115%,其资产总量为2570亿元,平均规模只有173亿元、总产值和销售收入仅占到整个行业的3537%和4377%,建材行业的资产重组大有文章可做。

近年来,国际上水泥企业间的兼并浪潮风起云涌。排名世界第一的瑞士霍德班克公司,1998年产量已达8300万吨以上;超过1000万吨规模的水泥企业在国外也屡见不鲜。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水泥生产大国,但水泥生产集中度很低,最大的企业其产量也只有500万吨左右。今后要力求改变这种过于分散的局面。要重点支持现有已初具规模的渤海、海螺、中联等大型水泥集团,通过控股、参股、兼并、收购和直接划转等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争取在近两三年内发展到1000万吨规模以上。

玻璃工业要重点支持和促进目前已具有一定实力的洛玻集团、耀华玻璃集团、上海耀皮公司的发展,增强他们对玻璃行业的带动作用。

玻璃纤维及制品工业要抓住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重点支持中国化建巨石集团、山东泰安泰山复合材料厂以及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制限公司等几个大企业,采用中国池窑拉丝技术,发展成3万吨规模以上的、初步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新型建材和非金属矿业要重点扶持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上海汇丽集团以及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总公司等一批企业集团的发展,成为具有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

北京建材集团总公司、上海建材(集团)总公司、深圳市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等经过近年来公司制改造和规范运作,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资产总量分别达到了50亿到100亿元左右,初步具备了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发展的能力。下一步要积极探索向综合性的企业集团方向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经营多元化,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同时,对量大面广的国有中小建材企业,可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改革步伐,使其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在竞争中自主发展。

五、大力开拓市场,扩大有效需求,加强质量和标准工作

第一,企业要强化营销工作。所有建材企业都应进一步加强营销机构、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的建设,提高企业总体营销水平,使营销部门真正成为企业的利润中心。企业要树立现代市场营销意识,提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直销、代理、连锁、特许、电子商务等方式,掌握营销的主动权。还要特别强调,所有企业都要认真执行《价格法》,加强自律,制止低价倾销,维护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利益。

第二,政府抓好政策法规导向,扩大有效需求。颁布政策、法规、条例、标准,发布推荐和淘汰产品目录,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推广优质产品和新型建材的有效措施,也是世界发达国家的通用做法之一。各地应该认真学习借鉴上海、北京等地在这方面的经验。

第三,社团组织要发挥协调作用。建材协会等组织要继续做好玻璃、水泥、玻璃纤维、纸面石膏板以及其他建材产品的价格协调和企业价格自律工作,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制止价格过度竞争。

第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要在巩固亚洲传统建材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欧美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加技术装备在拉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出口。努力增加玻璃纤维织物、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新型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力争今年建材出口突破25亿美元。

第五,要加强质量、标准等基础性工作。全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配合有关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建材产品行为,保证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经过多年努力,水泥、浮法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建材产品的标准修订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今年正式实施。这几项标准从术语、检测方法到产品技术要求均实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是我国建材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各级建材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都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实施新标准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今年实施水泥新标准的过渡期内,要切实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人员培训、检测设备配备以及IS0标准砂厂的建设和标准砂的稳定供应等各项工作。水泥企业要加紧进行新老标准的对比试验,及时调整和改进工艺方案,确保顺利过渡。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混凝土设计规范等应用标准的修订,扩大优质水泥的使用范围,使水泥新标准在调整结构、淘汰落后、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认真组织编制好十五规划

要重视发挥《中国建材工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各地在编制十五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国家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着力研究好用先进技术改造建材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同时要结合建材业实际,以《战略》指导编制规划:一是要体现建材工业发展以建筑业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二是要体现将建材工业建设成为现代化原材料及制品工业的根本途径是靠新出强;三是要体现建材工业的发展要与环境、资源、能源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要体现出建材工业在下世纪头十年,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要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材工业将大有作为。西部地区省份编制规划中要注意明确主要任务、重点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做到扬长避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要坚决防止发生转移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东部地区和沿海省份要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产业转移、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合

作开发、对口支援等不同形式,帮助西部地区调整结构,促进发展。

要充分重视研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建材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加入WT0后,国际经济将更加直接地对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要认真对待,研究对策。

 

 

第三节行业集中趋势预测

今后,建材行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重点:

1.水泥工业

水泥工业发展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利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以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企业的资产重组,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发挥规模效益;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实施一批工艺先进的水泥建设项目。要执行严格禁止除新型干法之外的其它水泥生产工艺的建设项目产业政策,。抓住国家计划在西部地区新增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熟料能力1500万吨的机遇,组织实施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技术工艺先进的水泥项目,带动和提升水泥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力争实现水泥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淘汰达不到环保和质量要求的落后生产能力40万吨以上;对未列入淘汰范围的立窑生产线,要按新的技术标准要求,在不增加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技术、新型高效粉磨技术、立窑先进使用技术上大改小改建成粉磨站等一系列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把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作为立窑水泥改造的一项重要任务。湿法窑、干法中空窑等,要结合窑外分解工艺的发展,有选择地加以改造,达到调整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升级的目的。

 

    (3)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建设预拌混凝土基地。在大中城市发展预拌混凝土基地,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缩短建设工期,保证城市大型建筑工程所需高质、低价、连续供应混凝土的有效途径。随着我省基础设施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和推广使用散装水泥是方向,两者要相互依托,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力度,共同发展。

2.墙体材料制造业

墙体材料制造业发展以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拓宽新型墙体材料使用范围。

 

   (1)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力,优化产品结构。限制现有粘土实心砖产品的发展,禁止新建、扩建粘土实心砖生产装置。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要充分利用工业废渣等原料进行以生产粉煤灰加气砼砌块。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等其它利废制品的技术改造。利用某些农作物废弃物代替木制纤维、石棉纤维生产水泥板、硅钙板等。对周围限定范围内无工业废渣等资源的实心粘土砖企业,要鼓励发展承重混凝土砼块和承重空心砖产品。在中心城市要利用各种工业废渣和生活废料等资源,发展轻质、大块复合的高档次、高水平轻质板材等。

 

   (2)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快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步伐。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产品要向低物耗、低能耗、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多功能、多用途、高附加值。结构分布合理的承重多孔方向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规模要求是:烧结砖重点发展6000万块/年以上规模的空心砖生产线,推广高渗量废渣,全煤环石烧结空心砖新工艺;混凝土砌块重点发展5万米/年以上规模的生产线;加气进砼块重点发展10m3/年以上规模的生产线;轻质墙板重点发展15m3/年以上规模的轻质隔墙条板生产线;砼块重点发展空心砌块、烧结承重空心砖和加气进砼块。墙板重点。发展承重轻板和集装饰功能于一体的轻板。

 

    3.石棉非金属矿工业

 

    石棉作为建材、汽车、机械工业的重要原材料以其产品独特的物化性能起着其它产品不可替代的作用。石棉非金属矿工业的发展,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矿物深加工技术为途径,立足高起点,加快石棉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要重点发展石棉产品的超细、超纯等深加工产品,扩大石棉制品的出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档次的升级换代。

 

 

第一节       产品结构发展趋势预测

一、  水泥发展预测

我国是世界上水泥消费和水泥生产最主要的市场,分别占世界的30%37%左右。但

是这一系列数字并不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1999年,亚洲水泥会议尖锐的指出,中国水泥80%90%是劣质品。尽管这样的结论非常令人难以接受,但却是事实。目前我国水泥77%的产量出自落后的立窑生产,低标号水泥的产量高达80%以上,水泥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我国与世界水泥工业的差距十分明显。"十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西部大开发、北京奥运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热、以及国家的一系列重点工程给水泥工业发展带来了绝好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水泥市场的兴旺也引来了诸如拉法基、好特班克等世界水泥巨头的侵入。

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是抑制投资过渡增长,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确保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下限保持在7%以上,上限在10%以内运行。因此,国民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对水泥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定心良药。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导致水泥需求量减少是大势所趋。2004年上半年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会上,水泥界某位权威人士预言:水泥行业进入秋季了,冬天就要到了。新一轮的竞争比以前要残酷的多,一旦水泥市场出现大降价,一大批企业要死掉。

 

   1.新一轮的白热化市场竞争即将开始

 

  2004年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增长1亿多吨,由于受水泥消费市场的拉动,落后生产能力并没有停止增长,今年全行业水泥产量突破9.5亿吨已成定局,而国家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水泥需求量减少,这必将导致供需矛盾的加剧,竞争的直接结果是水泥价格下降,水泥库存、应收账款增加,预计水泥企业亏损面会有所扩大,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应有思想准备,尤其是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低集中度的水泥市场结构无法带来良好的市场绩效和抗风险能力,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问题将进一步演化发展。

 

   2.煤、电、运紧张局面短时间不会缓解

 

  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滞后的电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缺电的根本原因,2004年大量火电建设加剧了煤炭和运力不足的矛盾,使电力紧张更是雪上加霜,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06年全国用电紧张才能走向缓和。同样煤炭产能越来越满足不了工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深受铁路运力紧张、公路限载的制约。因此,煤、电、运的紧张局面在短期内不会缓解,价格有继续上涨的空间,将继续制约水泥行业发展,望企业在安排生产时有所思想准备。

 

   3.水泥行业投资将大幅下降

 

  由于2004年水泥行业投资增长率一直在58%以上居高不下,宏观调控对水泥行业的从紧政策一时不会缓解,金融从紧政策不会放松,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受影响的在建、拟建项目融资环境不会得到改善;新开工项目不仅在融资上遇到困难,而且还要过土地、矿山、环评严格审批的关;再加上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成本上升,价格下降,对投资者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预计2005年水泥行业投资会大幅下降。但与节能、降耗有关的余热发电、粉磨节能技改项目将成为投资的热点。

 

   4.资金短缺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2005年宏观调控对水泥行业继续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不仅水泥行业投资受影响,流动资金贷款也将受到影响,再加上市场低迷,回款率低,对水泥行业资金短缺更是雪上加霜。建议水泥企业一定要控制赊款销售,否则企业正常运营将受到影响。

 

   5.积极扩大出口,寻求新的增长点

 

  2004年国际市场水泥需求旺盛,美国、南非、中东地区水泥用量纷纷告急,针对这一现象,国内有预见性的企业已着手进行准备。目前,海螺、冀东、山水、华新、三狮、中联等国内大水泥集团迅速崛起,在主导国内区域市场的基础之上,这些大水泥集团已经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所发展,海螺、冀东、山水、华新、三狮已在北仑港、南通港、唐山港、泰州港、黄骅港、黄岛港、连云港建立了粉磨站和散装水泥出口设施。大水泥集团是中国水泥行业的一面旗帜,随着他们自身实力的提升,对国际市场的延伸扩展,中国水泥行业立足国内、面向国际、运营全球的战略远景将提前实现,届时,中国也将水到渠成地从水泥大国过渡成为水泥强国。

 

二、  墙体材料发展预测

国发[1992]66号《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意见》指出,目前我国墙体材料产品95%是实心黏土砖,每年墙体材料生产能耗和建筑采暖能耗近15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5%。因此,发展节能、节地、利费、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国经贸产业[2OOO]962号《关于发展新型建材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建材行业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建材,并遵循节能、节土、节水,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贯彻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提出坚决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墙办发[2OOO]O6号,关于公布《在住宅建设中逐步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大中城市名单的通知,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山东、辽宁等16O个城市。由此可见,开发与生产取代黏土砖的新型墙体材料完全符合国家政策与导向,这是企业上产品的根本依据。

 

墙体材料革新现状:

1、新型墙材产量快速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00年,我国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已达2100亿块标砖,占墙材总量的28%;比1995年提高12个百分点。减少粘土实心砖900亿块标砖,累计节约土地近40万亩,节能600万吨标煤;计划用工业废渣2

 

亿吨,实现新墙材建筑面积2亿m2,节能建筑面积7470m2

 

2、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引进具有当代先进工艺技术水平的新型墙材生产线,并消化、吸收、引进其先进的生产工艺及设备性能来适应国内市场,使我国新型墙材及设备在产品质量、档次、功能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白城通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国外具有先进工艺水平的砌块生产设备及成套技术并加以改进,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高技术、高起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QM4-10QM2-10国产砌块成套设备生产线,其成型主机成型周期8~12s,频率0~70Hz,可调整激振力532kN,振动加速度高达20s,其中各主辅设备现已投放市场,成功地运用于大连、铁岭、北京等地的生产实践当中。

 

3、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新建的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单线生产规模一般均在10m3/年以上,且各地已陆续建成多家双线布置的砌块厂,加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申奥成功,均给建筑、建材业及装备行业带来了高起点、高技术、规模化发展的技术及商业契机。

 

我国新型墙材及装备的发展思路

新型墙体材料要适应建筑功能的改善和建筑节能的要求,满足不同的建筑结构和不同档次的建筑需要;各地应积极发展利用当地资源,低能耗、低污染;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系列化,且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其中:

 

   (1)混凝土空心砌块应在解决好建筑物渗漏、保温、裂缝的前提下,向系列化、装饰化、功能化、高强度方向发展,并鼓励大量利用各种工业废渣进行生产。

 

   (2)在技术、装备上应注重消化吸收国外高档次混凝土空心砌块的生产技术与装备,规范混凝土砌块的生产技术与应用技术,尽快提高国产混凝土砌块生产装备的自动化、成套化、系列化、规模化水平。

 

   (3)在混凝土砌块生产工艺技术上,应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并加速落后生产工艺及技术标准的淘汰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使新型墙材能更好地满足建筑功能改善和建筑节能的要求,并进一步实现新型墙材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我国墙面材料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墙材工业处于底子薄、基础差、技术十分落后,亟待寻求发展的状态。因墙材行业在整个建材行业中技术进步工作起步较晚,行业规模和范围因而也小得多,整个行业基本上处于手工作坊加半机械化生产状态。近几年虽然也引进了一些国外技术装备,但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引进的硬件较多,软件较少;引进二流、三流设备多,先进技术装备少;引进生产主机多,配套设备及模具更少;引进设备只用于建材生产的多,真正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少。由于以上的四多四少,造成国内墙材装备在设计水平、材质性能、加工技术上与国外先进设备制造水平相差甚远,很难做到以全自动、高性能的国产墙材生产设备百分之百地取代优质的进口设备。而适当地引进一些国外技术最先进的墙材装备,这对提高我国墙材行业的整体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如白城通业有限责任公司紧承国家墙改政策,1998年开始引进消化吸收进口设备的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国外设备生产轻集料混凝土不适应性,大胆改进尝试,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推出30%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承重砌块生产成套设备。国内有关企业应迅速转变观念,面对现实情况,找准自己的位置,及时研究自身的发展战略,并采取各种方式与国外一些业绩优良、技术先进的墙材企业及设备供应商合作,引进国外技术优良的关键设备,以国产设备辅助,备、配件与之配套,并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快速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先进工艺技术,且性能优良的国产墙材装备,来投放国内市场,以提高我国墙材行业的整体水平,尽快提升设备的技术等级及企业的规模等级,进一步开发国际市场。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在墙材生产技术及设备开发上,应围绕高起点、高难度、高新技术问题组织攻关,以期提高全国墙材行业的整体水平。

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住宅建筑的档次和水平不断地提高,对建筑材料的科技含量和功能要求也将不断的提高,在墙材的生产工艺技术上,应重点解决各种不同功能类型及用途的制品对原材料配比、搅拌、成型、养护的不同工艺技术要求的问题,并形成相应的资料或标准。其中重中之重是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但在生产过程中却又极易忽视的生产配合比问题。在生产中,应据原材料品质及其波动情况及时调整配比,以达经济前提下的优质 产品的产出目的。而不是固守一些经验配比,一成不变造成成本高或质量差的产品产出,这极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另外,对高强砌块应重点鼓励发展;对一些不太好的普通砌块及填充用低档、质次砌块,应适当限制其产出,以免影响砌块及砌块建筑的推广应用,进而影响我国墙材产业的进程。

在墙材设备方面,国外先进企业集团凭借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管理优势,抢占国内市场已在所难免,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只有切实地结合实际,在高起点基础上,针对行业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高难度、高技术问题组织攻关,以期提高墙材行业及装备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

(2)统一我国砌块行业的模具类型、规格及装备的备、配件标准,形成系列标准件并尽快组建我国砌块行业的系列标准模具及设备配件的生产基地或配套中心,以供应国内市场。即把各个企业的个体行为转化为相互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目前的模具制造基本上处于低水平的初级机械加工方式的生产状态,除了品种、规格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外,材质和加工水平均难达到相关工艺要求,与国外相差其远。因此,采取各种方式与外企合作,建立模具配套和备、配件制造的专业化生产线,并按地域不同建立相应的模具及备、配件生产基地或配套中心,才是提高我国砌块建材的质量及产品档次的必由之路。

(3)在组建以上基地或中心的前提下,要极力促进我国的墙材机械行业向高、专、精、特的方向发展。在提高我国墙材装备技术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提 高我国砌块等新墙材的生产工艺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产品配套水平和应用技术水平。

(4)尽快完成墙材装备配件中耐磨材料和耐磨件的研制开发工作。

各种墙材产品的生产过程,无不牵涉到各种耐磨材料和耐磨件的质量问题,因其关系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成本。在国外墙材装备生产企业中都十分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每个企业都有专门人才从事研究上作,并可以根据不同的耐磨性能要求,系列化配套供应备、配件,以确保其设备的使用寿命。在我国目前状况下,业内有关人士应尽快把这一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组织技术攻关,开发墙材行业的耐磨材料及耐磨件,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墙材行业的整体水平。

(5)提高相关的产品标准水平

产品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对于建材产品来讲,常有一些符合国家标准的建材产品却被用户反映出一些质量问题,究其原因,是标准的质量问题!是产品标准制定的要求过低,已达不到现在多种多样的建筑功能需要,因而不能满足住户的要求。

 

    也就是说,我国的墙材相关标准原有的基础已十分落后,墙材产品及其装备的技术标准亟待提高,要倡导行标高于国标,企标高于行标。只有以高标准、高性能、高技术指标的优良建材产品及设备投放市场,有效地遏制和淘汰落后的产品、技术及设备,才能不断地推进墙材行业的科技进步,进而提高墙材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  石灰发展预测

短一年时间内,石灰的价格从50元/吨涨到了130元/吨。石灰行业良好的行情,给我们的企业主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也使得小石灰窑遍地开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但与此同时,小石灰窑遍地开花的背后,则是无序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才能做到既发展石灰产业,又保护环境。 2005年的石灰发展遇到新问题/

    依靠当地石灰石的资源优势,有些小乡镇的村民,把烧制石灰作为致富奔小康的一个有效快捷的途径,大力兴建小石灰窑,使其遍地开花。 这种无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严重的。从小石灰窑中散发出的滚滚的浓烟使得能见度很低,并且夹杂着难闻的二氧化硫气味。 基于此,关停整顿小石灰窑作为重点来治理成为大势所趋 。石灰窑小,煤燃烧不充分,烟多,是目前石灰生产的一个现状。针对此,以后的发展道路应该是把小窑改建成大窑,让煤充分燃烧,使用含烟、含硫低的煤进行石灰的生产,从而从技术层面上对其做相应的改造,以减轻和减少石灰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带来的危害。

   

水泥业作为一项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的产业,完全关停不太可能,也不现实,关键要在生产上实现规模化,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对其产生的烟尘进行相应的电除尘和水除尘处理,做到生产上的达标排放。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这么多家小石灰窑的利益,建成几个大的石灰生产企业,以便形成一两个龙头,在其带动下,同时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使其尽快转化为真正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七章 建材行业煤炭消费量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建材行业煤炭消费的行业结构分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认为,近两年煤炭消费迅猛增加,递增速度都在2亿吨以上。2003年煤炭消费高出GDP增长率6.94个百分点,2004年高出5.82个百分点。我 国煤炭消费强度大,主要消费在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四大行业的增长是我国煤炭行业需求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因电力用煤占我国总的煤炭需求的52%,所以电力行业的增长情况与我国煤炭消费形势的关联度最大。近两年,煤炭利用率低,2002年火电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火电机组平均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67个百分点。煤炭利用中间环节(加工、转换和贮运)损失量大,浪费严重。2003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5%左右,却消耗了全世界30%以上的煤炭。

根据联合证券研究所预测,近两年我国火力发电量增速将达10%以上,由此不难推算出每年新增煤炭消费至少达1.2亿吨。钢铁行业尽管受宏观调控影响,但近两年该行业增长仍将达到15%左右的较高水平,从而带来每年新增煤炭消费约4000万吨。此外,预计化工及建材行业近两年亦将保持平稳增长,每年亦有一定量的新增煤炭需求

 

第一节         水泥、墙体材料和石灰三个子行业煤炭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7:我国水泥煤炭消费量历年情况统计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煤炭工业协会

    从上幅图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水泥的煤炭消费量的增长是迅速的,从1985年的1495.00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81194.45万吨。可见水泥的生产与发展与我国的煤炭消费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据统计,1994年全国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热水的情况下为1.54×108t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12.27×109t标准煤的12.6%。目前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需要耗能1.3×108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1]。,由于我国是主要以煤而不是以油、气等优质能源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国家,建筑供暖要燃用大量煤炭能源。而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如果听任高耗能建筑大行其道,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这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另外,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几千万栋建筑要消耗掉几十亿吨林木、砖石和矿物材料,造成森林的过度砍伐,材料资源的大量开采,带来土地的破坏,植被的退化,物种的减少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目前,在全世界倡导节能的大环境下,我国也要节制墙面材料的煤炭消费。眼下,我国提倡墙体节能:墙体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以外墙为例,JGJ26-1995标准规定,在建筑物形体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小于0.3,北京地区传热系数不超过1.16/(m2·),而目前常用的内抹灰砖墙,传热系数都大于上述节能标准数值。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

此外,我国生产石灰的窑厂即石灰窑在利益的驱动下,都在大肆燃烧煤炭。煤炭的消费量也是大受影响。

 

 

第三节 建材行业其它子行业煤炭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建材行业煤炭消耗是行业煤炭消费的重要方面,除了水泥以外,还有玻璃、砖瓦等也都消耗大量的煤炭。它们和水泥一起,于2002年消费的煤炭量在1.6亿吨以上,占2002年总消费的12.5%以上。

 

 

 

第八章 煤炭需求预测
第一节              煤炭整体需求预测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难以改变。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煤炭市场基本运行格局是:总体趋稳,资源偏紧,运力紧张,价格高走。具体品种的市场价格走势是:炼焦煤价格将会全年坚挺,无烟煤价格将会在较高价位上运行,动力煤价格仍有上涨的空间。

 

  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四大行业用煤需求各不相同,但总体呈增加态势。其中电力行业对煤炭需求大幅增长,钢铁行业的需求保持平稳,建材行业的需求小幅下降,化工行业的需求变化不大。电力行业是我国主要消耗煤炭的行业,预计2005年火电发电量增速为10%,估计今年电力行业的煤消费量为10.8亿吨。钢铁行业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左右,由于我国钢铁工业通过采取提高连铸比、炉型大型化等技术和节能措施,单位产品能耗将逐步下降,预计2005年钢铁工业煤炭需求量为2.3亿吨。目前我国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1亿多吨,其余均为落后工艺,使得我国生产水泥的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近 50%。据有关行业材料预测,2005年全国水泥产量为9.5亿吨,整个建材行业的煤炭需求量为2亿吨。化学行业对煤炭需求基本趋稳,近年来煤炭消费量维持在8000万吨左右。未来以煤为原料的氮肥增长缓慢,考虑节能因素,煤炭需求不会增加。随着锅炉热蒸汽的利用程度提高,燃料煤也不会增长,2005年的煤炭需求量约850 0万吨左右。

从总体看,2005年的煤炭需求量依然呈上升趋势,煤炭供求整体上偏向卖方市场的格局不会改变,部分煤种如优质动力煤、炼焦煤、贫瘦煤等的价格上涨幅度会更大一些。

2004年全国原煤产量约为19.56亿吨,而2005年的需求量达21亿吨,2010年总需求量将达到25亿吨以上。目前全国各类煤矿大多数处于满、超负荷生产状况,加之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和检查力度加大,严禁超能力生产,因此今年国内煤炭产量的增长幅度有限。所以今年国内煤炭资源可能会出现暂时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的短缺,从而促使市场价格的上扬。2005年电煤价格上涨预计将达12%~17%;炼焦煤价格将全年坚挺,主焦煤、肥煤等价格还将有10%~15%的上涨;无烟煤全年将在较高价位上平稳运行。而从长远看,我国的焦煤、肥煤、瘦煤等主要炼焦配煤稀缺。据统计,全国肥煤资源量373亿吨,焦煤资源量695亿吨,瘦煤资源量445亿吨,三者仅占查明煤炭资源量的14%,优质炼焦用煤则更少。我国发电用煤大量使用的贫瘦煤储量也不丰富,煤炭资源短缺现象依然存在,供给形势并不乐观。

 

 

 

一、   建材产业煤炭需求预测

由于建材受房地产的增速减缓的影响,建材行业从2004年开始,景气度已经出现回落,预计2005年增速明显低于2004年的水平,建材行业2005年煤炭的需求增长幅度在5.5%左右,需求量在3.27亿吨,2004年增长1700万吨。行业的增长6.5,需求量增长1000万吨,略高于建材行业的整体水平。化工行业,尤其产业受国家对第一产业政策倾斜和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大幅涨价的影响,2005年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煤炭的需求增长幅度将达到9.56,需求量达到1.12亿吨,比2004年增加1000万吨左右。

    煤炭需求主要受电力、钢铁、化工和建材这四大行业需求的影响。也就是说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大行业是煤炭的主要用户,年消耗煤炭占煤炭总消耗量的80%左右。这四大行业的需求变动决定着煤炭市场的基本走向。预计2005年四大行业需求量将达煤炭总消耗量的87%,其中,建材占到了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