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中国XX大学

 

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XX

○○二年十月二十日

 


目   录

 

一、总论 ……………………………………………………………1

二、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4

三、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7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建设目标 ……………………………7

   (二)十五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 …………………………8

   (三)十五建设内容和建设项目 …………………………14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4

1.    地球表层系统学科群 …………………………………14

2.    地球化学学科群 ………………………………………21

3.    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学科群 ………………………25

4.    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学科群 ……………………………30

5.    XX工程学科群 ………………………………………35

6.    地球探测与信息应用技术学科群 ……………………40

7.    地下水资源与XX环境保护学科群 …………………47

    公共服务体系项目 …………………………………………52

1.    校园网扩建及数字地大工程 …………………………52

2.    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 …………………………55

3.    博物馆馆藏及信息化建设 ……………………………58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60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65

纳米矿物材料工程中心 …………………………………65

四、资金筹措和年度资金安排 ………………………………68

1.    中央专项资金及主要用向 ……………………………68

2.    学校自筹资金 …………………………………………68

3.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安排 ………………………………69

4.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安排 …………………………69

5.    师资队伍建设 …………………………………………69

    五、建设实施进度安排 ………………………………………70

    六、预期效益分析 ……………………………………………72

七、对招标投标的基本安排 …………………………………77

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和附表 …………………………78

附件1 《中国XX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专家组整体审核意见

附件2 《中国XX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专家组仪器设备购置审核意见

 

附表:

   附表1十五”“211工程拟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汇总表

   附表2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计划表

   附表3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分年度安排计划表

   附表4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

 

 

 


一、总   论

  (一)项目名称:中国XX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

   (二)建设地点:湖北武汉市、北京市

  (三)建设单位:中国XX大学

   (四)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中国XX大学是一所以XX、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在北京、武汉两地办学,大学总部在武汉。

中国XX大学占地面积达1277279,建筑面积达992943固定资产82433万元,图书馆藏书达177.8万册。学校设有地球科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11个学院;能源系、外语系等5个系。35个本科专业,40多个专业方向,所有本科专业均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有硕士点33个,博士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目前湖北省批准正在建设硕士点13个,博士点7个。

    现有教职工3627人,其中专业教师1463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8人,正教授347人,副教授820人。

    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2348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20744人,研究生3127人(博士998人,硕士2129人)、工程硕士963人,留学生133人,成人、网络教育学生18344人。

中国XX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现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的专业实验室2个,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1996年以来,已完成国家攀登项目,国家攻关专题等国家级项目363项,部重大重点攻关项目2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0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349项。研究成果突出,199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省部的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3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0余项。

   国际二叠三叠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二项成果入选2002年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师在国外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ISTP收集论文203篇。国内发表论文3075篇。

   (五)《可研报告》研究范围和重点研究内容

    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在新世纪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课题,当今,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灾害频发、水资源紧张、地面沉降等问题已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这些领域的研究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也是《可研报告》的主要研究范围。

    重点研究内容:为解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

    重点研究

1)           研究XX历史时期重大XX事件与相对生物地区和复苏过程,高精度地层对比。研究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XX及造山带成矿体系。

东亚大地构造的定量化研究与历史分析

    2)岩石圈地球化学和岩石流变学、理论地球化学和计算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

    3)研究区域成矿系统与资源环境效应

    研究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非传统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

    4)纳米矿物材料研究

    天然水合物成矿条件分析与评价。

    5)海相碳酸岩油气田勘探评价理论、方法与技术、深部油气藏成藏机理与评价技术。

    6)岩石破碎钻凿新理论、新方法,钻掘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天然气水分物钻探工艺、MWD技术(地下导航遥测技术)。

    7)研究高精度高分辨率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研究核磁共振找水理论和方法。

    8)研究能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基础软件平台,地理信息工程理论与方法。

    9XX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文学。

    以上研究内容,有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实际过程中提出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提出要解决的难题,因此,研究内容均结合生产、科研、教学进行,具有可操作性。

  (六)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计社会[2002]1505号文件。

    2. “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211部协办[2002]2号文件。

    3. 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教重办[2002]2号文件。

    4. “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通知。

    5. 学校十五发展规划

    上述中央文件精神和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是《可研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

  (七)主要建设内容

    1. 七个重点学科群建设项目

    2. 三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3.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4. 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八)建设总投资12255万元

    其中:(1)中央财政6000万元(国家计委3000万元,财政部3000万元)

        (2)学校自筹6255万元

    总投资中,用于购买仪器设备的为6530万元。

   (九)基本结论

    1.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是在九五”“2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项目设置具有连续性,科学性、合理性,另外项目设置是结合我校优势学科进行的,研究实力雄厚,加之项目完全是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进行的,因此,学校项目设计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又有实力较强的队伍承担,完全具有可行性。

    2.《可研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是经过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认真、反复研究过的,思想认识一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外,不少项目已进行了多年研究,为十五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目标、任务的确定,较为合理,实事求是,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3. 具体方法可操作性

    项目研究以生产、科研、教学为截体,以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手段,具备可操作性。

    4. 资金筹集可实现性:

    学校自筹6750万元,主要来源三个方面:

   (1)科研经费提成              4450万元

   (2)学校自筹                            2300万元

   (3)社会赞助合作开发

   (十)项目法人组织

    为加强“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领导,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根据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需要,决定成立中国XX大学“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211工程项目法人组织,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全面负责“211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建设项目的管理,下设大学“211工程办公室。

大学领导小组及法人代表

   大学领导小组及法人组织成员


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  号

项  目  名  称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

地球表层系统学科群

2

地球化学学科群

3

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学科群

4

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学科群

5

XX工程学科群

6

地球探测与信息应用技术学科群

7

地下水资源与XX环境保护学科群

公共服务体系项目

1

校园网扩建及数字地大工程

2

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

3

博物馆馆藏及信息化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纳米矿物材料工程中心

二、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九五期间,在原国土资源部和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实施了“211工程。学校坚持“211工程建设的宗旨,坚持用“211工程建设的高标准要求各方面的工作。因此,“211工程建设的成果不仅表现为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的改善,而且带动了全局,对学校整体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综观全局,学校“211工程建设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211工程一期建设成果,为实现国家批准的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总体目标还不能说已实现;二是重点学科建设有成绩,有进展,但五年时间建设毕竟太短,特别是面临21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地学受到严重挑战,急待加快发展;三是把学校办成教学研究型尚有一定差距;四是师资队伍现状还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进行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一)建设中国XX大学是我国XX事业发展需要。

    我国已加入WTO,各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地学也不例外。

    我国在地学教育、生产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由地学大国变成地学强国,中国XX大学应做出自己贡献。

   (二)建设中国XX大学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面对21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环境、人口三大难题,中国XX大学在解决资源、环境两大难题方面,必将能作出重大贡献。当今,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等问题已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影响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都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和问题。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45种主要矿产品已探明储量,预计到2010年只能满足需求量的三分之一。环境问题也极为突出,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全国60%的城市水资源不足,21.6%的城市面临缺水危机。XX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所造成的损害每年达300亿元。继续搞好“211工程建设,可以使中国XX大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地学人才,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做出更多新贡献,为人类造福。

   (三)建设中国XX大学是振兴中国高等地学教育,培养高层次地学人才的需要

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寻找各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地学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任务。培养大批合格的、有真才实学的,特别是有奉献精神的地学科技工作者是地学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这些年来,地矿行业不景气,愿学艰苦专业的青年学生越来越少,即使毕了业,也不愿到地矿部门工作,致使有些部门和单位10年得不到人才补充,使地学人才再次出现了断层。从事地学教育的院校又纷纷改名,更使地学人才培养雪上加霜。现在用XX命名的学校只有中国XX大学。从国家利益出发,从振兴中国地学高等教育出发,都必须加强中国XX大学建设。

   (四)建设中国XX大学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需要

    21世纪,人类自身与地球的协调发展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研究人类生存的唯一地球的地球科学正面临重大转折。一方面地学研究和服务领域从过去单纯矿产资源已拓宽到资源、环境、灾害等社会问题上,地学已成为跨基础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并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和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系统科学;另一方面地学对高新技术的依赖和高新技术对地学发展的促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我校具有优势的传统XX学科必需用XX理论和高新技术的新成就加以充实和提高,甚至必要的更新和改造。而中国XX大学“211工程项目的建设,又必将促使地球科学的发展、拓宽、延伸,为人类生存发展做出新贡献。

   (五)建设中国XX大学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五四讲话关于建设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需要。

    我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九五期间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为依托,组建了五个学科群,经过建设,地学特色更加明显,实力、优势更加突出。根据国家重点学科新的发展和新的优势学科涌现;根据地学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十五期间,我校确定重点建设七个学科群,相信通过十五建设,还会产生若干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

 


三、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中国XX大学十五规划主要内容:

    1. 办学总目标:以XX、资源、环境和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国家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

    2. 学科建设:本着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扩大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大加强学科建设,使国家重点学科力争增加2个,达到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增加4个,达到15个;硕士点增加12个,达到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3. 科学研究十五期间计划完成科研项目700项,到位科研经费4亿元。

    出版专著64部,发表论文5000篇,入选三大检索论文约300篇。

    4. 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研水平高、满足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五年内新增院士1—2人;国家级杰出人才2人以上,长江学者3—5人,学科带头人50人。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面向世界,瞄准前沿,锐意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设成知识创新、科技开发基地,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科教兴地做出新贡献。

    2.继续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高标准、高水平,调整学科结构,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信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学科。

    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努力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地学人才的需求。“211工程建设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先进性、超前性和可行性;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的方针;

    4.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与时俱进。创新是“211工程建设的灵魂。要以重点学科群建设为依托,注重并积极参与对学科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使学校在若干领域内成为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基地。

    总体建设目标:

    在九五”“2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向高新技术学科倾斜,狠抓人才培养,为真正把中国XX大学建设成以XX、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国家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并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现代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大学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力争把学校办成地矿类世界一流大学。

   (二)十五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

    1十五建设目标

   (1九五期间,学校实施“211工程建设,建设效益显著,标志性成果突出,突出地表现在:

    地学特色更加明显,实现了学科交叉、渗透。经过五大学科群的建设,以XX、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基本建成。国家重点学科由4个增至5个,又新增了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现有硕士点33个,博士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湖北省批准立项建设的硕士点13个,博士点7个,教育部还批准了六个特聘教授岗位。

    科研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211工程支持下,建设了两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工程中心。新购置等离子光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24件,使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和先进手段。九五期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6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含973计划、863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0项,在XX类高校中名列第一。

    发表论文3075篇,其中进入三大检索203篇,九五期间科研经费3亿元,比八五增加五倍。

    标志性成果突出,据统计有37项标志性成果,其中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国际二叠三叠界线层型剖面和点”2项成果入选2001年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武汉、北京两校区建成了校园网,入网户数1564户,进网计算机1558台。图书馆馆藏增加64万册,总藏书量达185.3万册,新建电子阅览室4个,拥有计算机120台。

    相继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基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拥有计算机近1000台,使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96年以来,建成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3门,省、市优质课程11门,校一类课11门,10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学校四、六级英语考试一次通过率超过全国重点高校平均水平。

    教学成果24项获奖,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有四项。

    办学环境改善,办学实力增强。“211工程建设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和建设,校容、校貌、精神文明建设都发生了极大变化,1999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单位,教务处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研究生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学工处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综合实力增强,师资队伍强大,专任教师1415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8人,教授230人,副教授495人。在学术榜上,中国XX大学综合实力名列地学教育和科研机构前茅。如19981999两年中科院发布的科学发展报告XX学科领域发表论文最多及被引用数量最多的前5个单位中,我校均名列第一。办学规模扩大,2001年各类在校生33200人,比19965448人增加27752人,是96年的6倍。

    由于“211工程建设成绩突出,2001年教育部以何继善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对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验收,一致认为:中国XX大学按照原计划全面完成了“211工程项目的建设。十五”“211工程建设是在九五建设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起点要高,要有继承性。

   (2十五”“211工程建设目标。

    在九五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使国家级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生一批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突出的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完善以XX、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学校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成为培养高层次地学人才和解决国家资源、环境以及地方经济、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

    2.建设任务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十五”“211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把实施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作为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使我校重点学科在队伍建设、条件保证、教学及科研成果上有显著提高。初步形成面向21世纪科教、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学科体系。

    本着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扩大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XX、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拓宽学科面,形成以地学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并具有开拓相关学科领域和开展前沿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在重大科学考察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代表国家高水平的科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重点建设好地球表层系统学科群;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学科群;地球化学学科群;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学科群;XX工程学科群;地球探测与信息应用技术学科群;地下水资源与XX环境保护学科群;通过调整、拓宽、改造,建设新型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并使之成为适应21世纪科教、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新的重点学科群体。

    大力加强应用、前沿学科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六大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是学校学科结构调整的重点。其中信息、材料、能源、环保是学校优势学科领域,纳米科技目前也有很好的基础,以现有微生物学及DNA实验室为基础,规划拓展到生物领域。

   (2)科学研究。

    根据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开发、推动成果转化、规范产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科学研究。地学传统领域要继续保持优势,承担的研究项目应多数是国家级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973”项目等。研究成果应是国内领先,部分国际领先,真正使中国XX大学成为国家基础XX研究、地学工程技术开发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面临的XX、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课题的依托和重要研究基地。信息、材料、纳米、环保、社科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要力争有大的突破,力争成为解决本学科有关科技问题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转化,如MAPGIS,纳米技术、矿物新材料的推广要上新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力争五年到位科研经费4亿元。其中含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政治素质建设、业务能力建设、道德学风建设相结合,以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办现代型、开放型、国际型大学需要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努力实现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师资的目标。

    完善引进人才机制,积极采取措施,稳定骨干队伍,真正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实施教学名师计划培养大师级人才;

    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核心,建立科研集体,实行传帮带,加快培养年青的重点学科带头人;

    完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

    进一步提高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4)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扩改建计算机校园网,建设数字地大工程大力改善基础课实验室条件,进一步加强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优良条件。切实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建成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建设国内地学图书文献信息中心和国际地学学术交流中心。进一步加强代表性学术刊物建设,办好出版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校风、学风和学校的优良传统。建设文明校园,优化美化育人环境。


   (三)十五建设内容和建设项目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1)在“211工程”“九五建设基础上,积极延伸拓展和深化一期建设成果,既要有连续性,更要有创新性;

   (2)以学科交叉、渗透和联合为前提组织学科群,以加强基础XX理论创新、应用和发展新技术为目标,对传统学科进行更新和改造,以创新为灵魂,突出新学科生长点;

   (3)学科有一流方向,队伍有一流人才,实验室有一流设备,三位一体,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学科。

   (4)设置重点学科子方向,要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实际需要,坚持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紧密结合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坚持加强基础性研究,确保出高质量,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5)恰当区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要有前瞻性、探索性和研究性,专业建设要有成熟性、稳定性和普适性,但两者的基础是创新性。

    第一、地球表层系统学科群

    建设2个子项目:(1)地球环境与生命进程子项目;(2)地史关键期生物圈与沉积圈协同演化子项目。

含古生物与地层学、构造XX学、第四纪XX学、古海洋学、生物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

首席科学家殷鸿福院士。

   (一)项目建设内容

    1. 主攻的学科方向、科学技术问题及学术思想创新。

    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地史发展阶段论为指导,通过沉积作用、生物群演替和构造运动等方面的XX记录及其节律性的研究,探索地球表层系统的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对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地球演化突变期浅部层圈协同演化及其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为突破口,侧重地球表层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环境演变过程研究,以解决与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为重点,带动学科的深入发展。为此,学科的主要发展方向为:

   (1)地球环境与生命进程

    XX历史时期重大XX事件与相关生物灭绝、复苏及其对现代生物圈变化研究的启示:以重大地史转折期环境演变为主线,对照研究古、中生代之交和晚新生代以来我国不同XX背景区域的生命记录和环境标志,采用将今论古以古示今的历史科学研究方法揭示地史变革期的地球环境状态及其与生物演变之间的协同关系,重塑该重大转折期地球的环境和生命过程,进而为当代生物分异与全球变化分析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启示。

    进化古生物学:在系统古生物学、中生代生物地层学、华夏植物群和陆相遗迹化石与环境关系、热河动物群生态环境及埋藏、以及地史关键时期生物的绝灭-残存-复苏-辐射型式等方面有望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进化古生物学研究领域,除了要巩固我校的研究特色以外,还要在下列几个方面不断拓展:(1)古生物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方法的研究;(2)古生物学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研究;(3)古生物学研究与重大XX问题研究的结合。

    分子古生物学:重点研究华南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猛马象和包括西安半坡人在内的古人类的古DNA及其分子演化。

    第四纪XX学与全球变化:充分利用第四纪XX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成果,侧重研究长江中游流域和中国北方第四系以来地球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及生物演化的基本规律,预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趋势。

   (2)地史关键期生物圈与沉积圈协同演化

    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和年代地层自然界线: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对地球演化突变期的XX记录进行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以及生态地层、磁性地层和同位素地层等多学科的高分辨率综合地层研究,揭示地层记录中各种特征演化的自然节律,重建生物圈与沉积圈的协同演化和各种XX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年代地层与地球演化的节律相结合,对现行的确定GSSP方法程序提出深化和改善方案,逐步建立反映地球演化自然节律的年代地层界线。

    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以露头层序地层学为主,对地球演化突变期各种沉积相区进行深入的层序地层研究,建立高分辨率地层序列和地层格架与海平面变化旋回,在层序地层学及其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方面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完善了层序地层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的可能联系,试图使年代地层系统反映地球和天体相互影响的自然周期。加速推广露头层序地层学在油气资源与沉积矿产勘探和区域XX制图方面的实际应用。从而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提出新的认识,努力建立中国层序-年代地层系统,补充和完善XX年代表。

    古地理和古大陆再造:以全球古大陆再造为重点,综合运用古地磁、生物古地理、沉积和古气候等资料,重视GIS和计算机自动成图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地球演化突变期沉积作用、地层格架、生物古地理、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分析,研究大地构造分区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古地理研究与地球动力学相结合,探讨地球表层的行为及其与深部作用之间的关系。把古地理研究与盆地分析、岩浆活动、火山作用与地球的深部过程联系起来,重建地史时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揭示地球的整体演化的某些规律。

    古海洋学:重点研究南海海域的生物化石记录、沉积地球化学记录与高频气候变化,西太平洋—北印度洋表层热传输及其对华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孟加拉湾古海洋学信号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将在15万年以来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温盐传输体系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的降雨影响、350万年以来孟加拉湾水域表层水团化学性质和营养度的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等方向可能取得重要突破。

   (3)非史密斯地层学与造山带XX

    重点研究造山带地层学的理论、方法及其在XX制图中的应用;昆仑山和大别山造山带历史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滇西与东南亚古特提斯对比及冈瓦纳大陆裂解与劳亚大陆增生。力争形成出能反映我国造山带XX学特征的造山带XX理论。

   (4)东亚大地构造的定量化研究和历史分析

    以东亚大地构造为主要对象,将构造变形、古生物、沉积古地理研究与地球物理(包括古地磁测试)、地球化学相结合,定量化地研究东亚地区岩石圈演化的形态学、运动学及动力学机制,初步实现东亚大地构造学的定量化研究。将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构造解析研究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对重点区域(强构造变形区和沉积盆地区)进行解剖性研究,力争总结出能反映我国特征的大陆板块构造新理论。

    2. 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将带动我校生物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二)项目预期成果和效益

    1.学科建设。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使学科在地球浅部层圈作用系统、地球节律、重大XX事件与相关生物灭绝、复苏及其对现代生物圈变化研究,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和年代地层自然界线、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古地理与古大陆再造、大地构造定量研究、进化古生物学与分子古生物学、古海洋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地球节律、生物灭绝、复苏及其对现代生物圈变化启示研究、东亚大地构造学、全球古大陆再造、高精度地层对比、理论地层学及造山带地层学研究方面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形成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适应性强、锐意创新、有能力承担国家和部级重点项目的学术队伍。继续保持人才的整体优势,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具有博士学位的达95%以上,具有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能力的达50%以上。着力培养出拔尖人才和年青的学术带头人,他们能够经常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作出具有创新性成果。在教学方面能够促进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XX学、古海洋学、全球变化等相关学科的相互结合和交叉,促进我国地球科学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培养出具有跟踪学科前沿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能够提出具有影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我国在全球XX事件、地球层圈相互作用、大地构造学和古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在国内具有学科带头作用,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建设中,具有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关重大XX问题的较强能力。并为能源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和预测提供理论指导。为推动地球科学发展,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做出贡献。

     2. 人才培养:

 

硕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博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招生数

29

36

38

45

招生数

28

35

38

42

毕业生数

25

38

47

54

毕业生数

17

29

26

36

在校生数

94

116

120

151

在校生数

61

74

79

89

 

    3. 科学研究:

   九五期间已承担科研项目121项,合计经费4165万元。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34项,省部级48项,横向科研项目29项。计划新承担科研项目11项,合计经费430万元。

    计划完成科研项目50项,通过省部级评审15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三大奖1—2项。

    4. 十五重大科研项目或进行部分预研究的题目及方向:

   (1)长江中游地区古环境演变、长江变迁及洪灾防治;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RODINIA古大陆时期的XX演化与中国古大陆再造;

   (3)地史重大转折期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

   (4)中国南方碳酸岩沉积区沉积古地理与古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5)中国晚寒武纪以来重大XX事件及其成矿意义的综合研究。

   (6)东亚大地构造演化与岩石圈再活动

   (三)建设经费预算:总经费132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825万元,学校自筹495万元。

 

预   算   项   目

预 算

(万元)

比例

计  算  论  据

1

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

700

53.03%

见设备购置计划。

必要的建设安装工程

60

4.55%

 

配套的仪器设备管理软件

70

5.30%

 

2

配套、运行及维护费和实验室开放

54

4.09%

 

3

学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128

9.70%

国内进修22万元;国外专家来校讲学99万元;11人国外短期学习和合作研究,每人5万元,共55万元。共计66万元。另外18万元向人事处、国际合作处申请。

4

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

61

4.62%

三次国际会议9万元,二次国内会议4万元,国内学校交流2万元。另外4万元向科技处申请。

5

图书文献资料费

52

3.94%

 

6

教材、专著出版及论文发表

172

4.92%

教材、专著30本,每本0.5万元。

7

预留机动费

130

9.85%

 

合    计

1320

100%

 

   (四)拟购代表性设备

    1. 激光粒度分析仪

    2. 气相色谱热转换同位素比质谱仪

    3.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4. 激光纯化、熔样系统

    第二、地球化学学科群

    建设3个子项目:(1) 岩石圈地球化学与壳慢演化动力学;(2) XX系统复杂性;(3) 应用地球化学。

含地球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等学科。

首席科学家於崇文院士、张本仁院士。

   (一)项目建设内容

    1. 主攻的学科方向、科学技术问题及学术思想创新。

   (1XX系统复杂性

    XX系统复杂性是本学科群学术带头人於崇文院士提出的科学命题。於崇文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研究经历中,致力于将数学、化学、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与XX科学相结合,长期探索XX现象的本质和地球科学的基本问题,得出结论:XX作用与时-空结构是XX现象的本质与核心,地球科学的基本问题是XX系统的复杂性。本子项目在这一学术思想的指导下,以XX系统的复杂性为研究对象, 研究XX系统复杂性的时空特征、动力学行为和非线性动力学机制。近期重点发展XX流体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动力学;计算地球化学三个研究方向, 并进行相关实验室建设。

   (2)岩石圈地球化学与壳幔演化动力学

    壳幔演化和壳幔交换动力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被认为是认识大陆动力学和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关键。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XX优势,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要研究地区之一。现代壳幔演化动力学研究强调多学科的结合。其中地球化学和流变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化学演化和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手段,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本方向力求将这两方面研究内容有机结合。

    本方向旨在运用现代地球化学和流变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区域岩石圈结构和物质组成的背景上,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壳幔体系的地球化学演化,从流变学角度研究壳幔体系动力学,从而达到全面认识壳幔体系的形成、交换和动力学机制以及区域构造发展历史和区域成矿作用的目的。围绕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二个重点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的开展,近期研究为西秦岭-松潘-祁连构造结、青藏高原以及华北克拉通的壳幔交换动力学。

    本方向已有很好的研究基础,通过本次研究和国际合作,可望取得国际高水平成果。

   (3)应用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作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既肩负着当代地球科学面临的基夲理论问题--天体、地球、生命、人类和元素起源和演化的重大使命,又有责任为人类社会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应用地球化学承担着后者的重任,它主要有勘查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两个方向:

    勘查地球化学方向: 资源勘查地球化学在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方法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矿产资源勘查的难度日趋加大,寻找隐伏矿、肉眼难以鉴别矿等,勘查地球化学技术方法有着独特的作用。为此,该方向的奋斗目标是继续研制开发先进实用、成龙配套的勘查方法技术和新裝备系列,提高勘查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在不同景观区快速、高效圈定找矿靶区和进行矿床、矿体定位预测的技术方法体系。

  环境地球化学: 研究地球表层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通过研究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在土壤-水体-大气-动植物-人体等中的化学组成和行为,揭示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干扰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环境治理、土壤综合利用、绿色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2. 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1)带动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使其成为博士点学科。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为自动过程分析和自动监测;现代分析地球化学;环境分析。

   (2)带动环境科学的发展。

   (二)项目预期成果及效益

    1.学科建设:

   (1)使我校在XX系统复杂性、岩石圈地球化学与壳幔演化动力学和应用地球化学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地位;

   (2)分析化学成为博士点,并在自动过程分析和自动监测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

   (3)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本学科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人才培养基地。

    2.人才培养:

力争在建设期间培养2~3位国家杰出青年人才,形成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水平和富有朝气的科学研究和教学队伍;培养高水平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

 

硕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博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招生数

51

58

80

65

招生数

22

31

40

46

毕业生数

44

54

51

51

毕业生数

19

23

24

48

在校生数

161

171

188

188

在校生数

68

75

90

110

 

    3.科学研究:

   九五期间已承担科学研究47项,合计经费1663万元,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15项,省部级19项,横向科研项目20项。计划十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75项,合计经费2800万元。

    计划完成科研项目60项,通过省部级评审10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级大奖1—2项。

    力争在包括ScienceNature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建设期间发表SCI论文20~30篇。争取在环境技术、分析测试技术、软件开发等方面获得重要的专利发明,服务于社会。

    4十五重大科研项目或进行部分预研究的题目及方向

   (1)壳幔演化动力学及岩石流变学;

   (2XX系统复杂性;

   (3)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与方法。

   5“十五”科技成果转化

   (1)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示踪、评价和治理条例的制定

   (2地球化学场分析系统岩矿材料显微组构数值图像分析系统等软件;

   (3)分析化学技术专利1—2项。

   (三)建设经费预算:总经费109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605万元,学校自筹485万元。

 

预  算  项  目

预  算

(万元)

比 例

计  算  依  据

1

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

640

58.7%

见后面设备购置计划

其中:含必要的建设安装工程

45

4.13%

改造实验室及大型仪器安装

2

配套、运行及维护费

50

4.59%

耗材及小型配套器件,重点实验室开放费运行费,仪器维修等,年均约15—20万元。

3

学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120

11.01%

博士生,引进人才,国内外进修访问。

4

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

100

9.17%

举办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资助国际、国内会议部分旅费,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等,年均25万元。

5

图书文献资料费

30

2.75%

购置本专业国际通用教材和外文资料,年均8万元。

6

教材、专著出版及论文发表

35

3.21%

出版专著、教材,标志性成果论文奖励等, 年均约8万元。

7

预留机动费

70

6.42%

 

合    计

1090

100 %

 

 

   (四)拟购代表性设备

    1. XX高压仪

    2. Aakalyst800原子吸收光谱仪

    3. 流动反应动力学装置

    4. 气象色谱化学源质谱联用仪

    第三、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学科群

     建设2个子项目:(1)地球物质科学及资源环境效应;(2)地球物质科学与岩矿新材料。

     含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等学科。首席科学家翟裕生院士。

   (一)项目建设内容

     1. 主攻的学科方向、科学技术问题及学术思想创新。

     瞄准国际前沿结合地球物质科学发展方向,重点研究岩石圈物质组成、地球内部层圈作用、矿产富集规律、岩矿新材料开发及应用,进一步完善区域成矿系统理论、地球深部过程对区域成岩、成矿作用的制约,拓宽矿产资源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如下方向:

    (1)

区域成矿系统与资源环境效应

     本项目研究认为,在一定区域XX背景条件下,各种矿床成矿作用是互相联系的和互相影响的,因此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成矿系统。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重点战略资源评价、各类矿床的综合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及区域环境有重要影响,制约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长远规划,本研究的主要建设内容:

     ① 构造、流体与成矿作用研究

     以铜陵、胶东等矿集区为重点,进行构造-流体-蚀变矿化网络的系统研究,建立矿集区尺度三维成矿模式,探索深部矿床的赋存规律,为深部隐伏矿床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② 壳幔相互作用与金属巨量富集作用研究

     矿床形成与壳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典型区域的深部过程分析,阐明区域成矿系统中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机制与时空位置。

     ③ 成矿系统形成保存条件研究

     现存矿床是在长期XX作用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传统的矿床学注重了矿床形成条件的研究,而近来发现矿床保存条件的研究具有更重要意义,矿床的保存与成矿后的构造演化、地理地貌条件有密切关系,决定了矿床的资源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本次研究拟基本建立起矿床形成—保存过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体系。

     ④ 造山带成矿体系对矿集区的制约研究

     重点开展秦岭、三江等造山带区域成矿环境、成矿流体作用、大规模成矿作用动力学、成矿系统时空结构与矿化富集规律研究,对大型矿集区及矿田、矿床定位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造山带成矿学理论体系。

    (2)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物质及其深部过程研究:

     ① 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物质结构

     应用多学科结合研究的方法,建立华北克拉通、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裂谷带及中生代造山带、三江及青藏造山带的岩石圈组成结构模型。

     ② 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深部过程及时空框架

     集中探讨岩石圈地幔的不均一性,燕山期以来岩石圈减薄机制及深部过程;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壳和岩石圈的加厚机制与深部过程;东西部深部过程的生成关系及对浅部的约束。

     ③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形成折返过程、造山后的伸展构造、岩浆作用及造山带岩石圈三维组成结构研究。

     ④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浆-火山系统及地幔动力学。

    (3)矿物学方向:

     ① 成因矿物学研究

     进一步完善成因矿物学及找矿矿物学理论体系,发展矿物标型学说,开拓应用领域,包括矿物学填图在找矿中的应用及环境矿物学等方面取得进展。

     ② 二次资源矿物学研究

     探索如何利用人类活动形成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改造,特别是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矿山修复。

    (4)材料学方向:

     巩固优势研究方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重点开展:

     ① 非水溶性钾矿等战略性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② 纳米矿物的表征、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

     ③ 矿物材料的成分、结构和性能表征,材料结构与功能效应关系的研究。

     2. 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在深入矿物成因结构研究基础上的新型岩矿材料及基于首饰设计计算机成形技术的宝玉石工艺研发,作为学科建设所带动新兴学科;负责材料物理化学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并获得成功,并为材料学专业博士点申报作准备。

   (二)预期效益和成果

     1. 学科建设:

     按照“持续、务实、创新”的原则,本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将以地球物质组成研究为基础,建设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国际先进方向,有基础、有创新,出人才、出成果的开放性综合性教学科研基地。鼓励支持新学科生长点建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对新的专业需求,增加材料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2. 人才培养:

 

硕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博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招生数

54

65

78

100

招生数

23

28

34

41

毕业生数

46

50

54

65

毕业生数

19

21

23

28

在校生数

150

165

189

224

在校生数

63

70

81

94

 

    3. 科学研究:

   “九五”期间已承担科研项目155项,合计经费5561万元。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88项,省部级60项,横向科研项目7项。计划新承担项目165项,合计经费4000万元。

     计划完成科研项目80项,通过省部级评审20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级1项。

     4. “十五”重大科研项目及研究方向

     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及邻区块体作用的区域成岩成矿制约。

     5. 取得发明专利6项,科技成果转化4项。

   (三)建设经费预算:总经费147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945万元,学校自筹资金525万元

 

预   算   项   目

预算(万元)

比例

计 算 论 据

1

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

880

59.87%

11台套设备

其中:含必要的建设安装工程

65

4.42%

 

2

配套、运行及维护费

40

2.72%

 

3

学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135

9.19%

 

4

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

120

8.16%

 

5

图书文献资料费

50

3.40%

 

6

教材、专著出版及论文发表

100

6.80%

 

7

预留机动费

80

5.44%

 

合    计

1470

100%

 

 

   (四)拟购代表性设备

    1. 阴极射线发光装置

    2. X射线粉晶衍射仪

    3. 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

    第四、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学科群

    建设3个子项目:(1)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2)石油天然气与其他洁净能源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3)非传统矿产资源认知与发现。

含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等学科。

首席科学家赵鹏大院士。

   (一)项目建设内容

    1. 主攻的学科方向、科学技术问题及学术思想创新。

    本学科十五期间的主要建设规划是以研究国家在矿产资源勘查中战略性重大问题为目标,在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研究计划中提炼、创新。在实验室建设中重点抓好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开放实验室及与中石化集团公司共建的油气资源勘查研究中心的建设, 力争建成地球系统与矿产资源评价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九五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特色建设,分别侧重于:矿产资源深部及隐伏矿体探测技术设备硬软件的建设;非传统矿产资源分析测试设备的建设;盆地成藏机理与定量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煤洁净化利用和污染物监测设备建设。

本学科群的五个主要学科方向是:

   (1)资源定量预测及评价:

主攻的科学技术问题是:三联式数字找矿及信息化研究。三联式数字找矿体系XX异常、成矿多样性、矿床谱系。战略性矿产资源定位、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新理论和新方法;“3S”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GISGPSRSES等系统集成与应用;非线性深层次找矿信息提取:新类型找矿标志的发现与建立;矿产资源成藏及勘查过程模拟;危机矿山找矿及深部预测

   (2)非传统矿产资源的认知与发现:

主攻的科学技术问题是: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技术。为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接替传统矿产资源的新类型、新领域、新深度、新用途、新工艺矿产的认知与发现理论和方法,新兴产业(如信息、通讯、环保、健康、人居等)及高新技术发展所需新型矿产资源的认知与发现技术。

   (3)煤油气XX与洁净化开发利用:

    主攻的科学技术问题是:煤层气成藏机制、化石燃料洁净化利用技术。

    煤层气赋存规律的新认识。形成煤油气的XX环境、控制条件和成藏机制与过程的系统分析;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煤中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及化石燃料的洁净化利用。 

   (4)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

主攻的科学技术问题是:盆地油气藏成藏机理与定量模拟;油藏建模与剩余油分布研究。陆相盆地非构造油气藏的预测理论与方法和盆地XX过程综合分析与大型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从整体、动态、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角度,对我国的含油气盆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成藏的规律及评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5)资源·环境联合评价与管理:

主攻的科学技术问题是: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通过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高效率配置矿产资源及矿产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2. 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1)油气井工程硕士学位点建设;

   (2)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点建设。

   (二)预期成果及效益

    1. 学科建设:

    经过建设:

在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方面,形成新一代定量预测体系——“三联式矿产定量预测、评价及数字找矿,为资源的快速定位、有效预测和定量评价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新学科生长点:非传统矿产资源学;构造地层学。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勘查评价开放实验室与相关学科及实验室联合共同建设成地球系统与矿产资源评价国家重点实验室非传统矿产资源开放实验室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成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实验室。在国际合作交流及云南等地的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建设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2. 人才培养:

 

硕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博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招生数

129

122

130

140

招生数

30

102

106

108

毕业生数

12

38

110

114

毕业生数

17

87

95

87

在校生数

202

374

331

355

在校生数

34

245

258

278

 

    3. 科学研究:

   九五期间已承担科研项目255项,合计经费3,596万元。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4项,横向科研项目181项。计划新承担科研项目110项,合计经费3,000万元。

    计划完成科研项目100项,通过省部级评审20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三大奖1项。

    4.十五重大科研项目或进行部分预研究的题目及方向

   (1资源定量评价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XX大调查项目“秦岭-松潘地区成矿规律综合研究”,XX大调查项目“西南三江北段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 胜利石油管理局“临清坳陷东部油气资源综合评价”,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金属矿产资源快速评价预测系统研究”, 国土资源部“高分辨率光谱遥感信息XX应用研究”,矿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的多源趋势外推法研究等。

   (2非传统矿产资源基础研究:国土资源部“新型矿产资源测评价”,“基于XX异常理论的区域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系统”等。

   (3)煤油气XX与洁净化开发利用:国家自然基金及国家973项目煤层气藏预测理论

   (4)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国家973项目大型叠合盆地层序地层与构造古地理,中石化集团公司项目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评价理论、方法与技术非构造油气藏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

    5. 科技成果的转化

   (1)在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方面,力争将新一代定量预测体系——“三联式数字找矿及评价系统加以推广应用,为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服务。

   (2)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金属矿产资源快速评价预测系统研究(MORPAS)商品化系统,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预测等软件系统。

   (3)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利用力争在发现新类型矿床上做出贡献。

   (4)争取在危机矿山挖潜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创社会经济效益。

   (5)在油气XX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通过非构造油气藏理论应用到盆地的研究,为我国含油气盆地的递增作出贡献;通过油藏XX与油藏工程的一体化研究,为老油田增储上采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设经费预算:总经费为121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675万元,学校自筹资金535万元。

 

预   算   项   目

预 算

(万元)

比例

计  算  论  据

1

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

600

49.59%

其中5万元以上设备购置250万,5万元以下设备购置200万。

其中:含必要的建设安装工程

55

4.55%

房屋改造和装修实验台等。

2

配套、运行及维护费

60

4.96%

软件购置、标样制作和耗材费用。

3

学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150

12.39%

引进博士后,派出进修(国内外)的费用。

4

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

110

9.01%

组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共5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0人次。

5

图书文献资料费

52

4.30%

购置学科建设所必需的文献(近100种)及资料。

6

教材、专著出版及论文发表

92.5

7.60%

用于出版教材、学术专著的资助费用。

合    计

1210

100%

 

 

   

(四)拟购代表性设备

1.    地球空间数据分析系统

2.    阴极发光仪

3.    天然气同位素测定系统

第五、XX工程学科群

建设2个子项目:(1XX工程关键技术与工艺;(2XX工程前沿理论与方法。

XX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力学等学科。

首席科学家汤凤林教授。

   (一)项目建设内容

    1. 主攻的学科方向、科学技术问题及学术思想创新。

   (1)岩石破碎钻凿新理论、新方法

热熔法钻进和地层压裂新技术:中俄合作建设我校在该领域的实验室,研究松软、弱结合力岩石钻进和非开挖铺管工程中的无套管钻进技术,探讨钻井地层压裂新理论与新方法。该技术在国内尚无先例,可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超硬材料机具及表面强化技术:研制纳米超强硬质合金刀具、球齿、钎头并促进产业化。在超硬薄膜表面强化技术、纳米梯度材料耐磨、减摩复合膜、类金刚石膜等方面有所创新。

金刚石工具优化设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立金刚石质量的评价指标与金刚石工具的使用性能的关系。将形成材料加工工程新的学科增长点。

   (2)钻掘工程新技术、新工艺

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与开发技术:全球目前还没有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实验系统,所以拟通过整体自行研制,零部件购置和引进的办法建设专业实验系统。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天然气水合物层钻采过程控制和开发技术,属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领域的前沿性关键课题。

可压缩钻井循环介质实验系统:开展钻井液材料的配方科学研究,不断研发新型钻井液产品,形成较大规模生产钻井液的基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望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

定向导航仪及其专用钻具:在第一期“211工程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井眼纠斜保直及随钻测量技术,并把电磁信号传输方式与垂钻系统结合起来建设自动控向钻进试验室,实现可视化垂直钻进。该技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先例,将用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同时研发填补国内空白的无线和有线传输的高精度非开挖水平钻进导航仪。

④ 研制先进轻便的钻掘设备:研究和开发勘察工程新工艺、新机具、新材料,形成先进配套的技术方法,以适应我国西部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科学钻探工程和XX灾害监测及治理等领域的技术需求。通过钻杆应力状态分析、钻杆裂纹无损检测等方法,达到提高钻杆综合力学性能指标的目的。为非开挖施工和大陆科学深钻提供技术服务。

   (3)岩土工程综合化勘察、优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岩土工程和XX灾害治理的优化设计:研究在特定工程XX条件下,各类大型岩土工程和XX灾害治理工程的环境和功能最佳配置及其优化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城镇功能的最佳组合。主要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反分析技术、综合数值模拟技术、不同环境条件下岩土工程设计标准。

    发展环境岩土技术学科:研究在环境、技术、经济三原则下的勘察、设计、施工与监测互为反馈系统。主要解决:软岩XX工程稳定性控制理论、控制设计及控制技术,建立施工反馈系统,岩体结构面网络仿真与超前预测技术,新的与设计有机联系的岩土工程数值模拟方法,岩土变形快速反应技术,岩土灾害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施工过程XX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等。

岩土体动力学研究方向:形成手段齐全、方法先进的岩土体动力学实验测试系统,建成拥有国家质量体系计量认证资质的岩土工程实验测试中心。主要研究岩土体与岩土工程结构体静力学性质、动力学性质与物理性质三者之间关系等基本问题。

   (4XX灾害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与治理技术集成系统研究

    XX灾害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研究高层建筑深基坑、城市地下空间、水库岩土灾害等突发型环境岩土问题的快速有效现场评判方法与系统;预测预警系统和集数据资料系统、图形系统、计算评价系统和优化设计系统一体的决策支持系统。

治理技术集成系统:集成并优化环境岩土灾害治理的常规方法与技术,通过改进与创新,形成成本低、效果好和便于推广的集成技术。

事故仿真信息系统:突出安全经济规律研究和事故仿真信息系统前沿技术,将安全经济信息数据库及分析技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产学研基地,建立我国安全经济数据资料中心,开发事故仿真技术和危险源预控及应急系统平台,使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 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XX工程若干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将有力地带动我校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岩土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材料学和力学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项目预期成果和效益

    1. 学科建设:

    经过建设:

   (1)岩石破碎钻凿新理论、新方法——进行全新的岩层压裂破碎模式研究,建立金刚石及其钻头质量检测系统,达总体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在超强硬质合金研究、制造技术、复合膜表面强化技术研究方面,提交高水平的刀具、钻齿、钎头研制成果。形成材料加工工程和表面工程等交叉学科新的生长点。

   (2)钻掘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天然水合物钻探和开发技术基础研究,填补我国在该领域实验设施方面的空白,有望在低温、高压钻探(井)力学及其热物理机理研究交叉方向上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在电磁波传输随钻测量技术方面使我国成为继法国、俄罗斯之后掌握国际领先技术的国家。把电磁信号传输方式与自动垂钻系统结合起来,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先例。研制先进轻便的钻掘设备。

   (3)建成现场岩体力学参数测试系统,完善室内岩块参数及大尺寸真三轴岩块试验系统及岩体XX工程与XX灾害模拟试验系统,将实验室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岩体参数测试中心。岩土工程综合化勘察、优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理论与方法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建成岩土工程博士点。

   (4XX灾害快速评判系统、预测预警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新成特色,在国内外产生影响。XX灾害治理的理论与技术部分达到国际先进,在解决重大工程建设中的XX灾害问题方面取得新进展。XX工程安全事故信息仿真系统及工程可靠性分析系统,将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开发事故仿真技术和危险源预控和应急平台,以近代数学理论集合论和数论为基础,,建立全新的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体系。

    2. 人才培养:

 

硕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博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招生数

40

45

50

55

招生数

20

30

35

40

毕业生数

20

25

30

40

毕业生数

5

10

15

20

在校生数

80

125

135

150

在校生数

25

55

85

105

 

    3. 科学研究:

   九五期间已承担科研项目55项,合计经费1200万元。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8项,省部级24项,横向科研项目23项。十五计划新承担科研项目50项,合计经费1200万元。

    计划完成科研项目50项,通过省部级评审20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3项,其中争取国家三大奖1项。

   (三)建设经费预算:总经费为107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575万元,学校自筹资金495万元。

 

预   算   项   目

预 算

(万元)

比例

计  算  论  据

1

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

630

58.88%

依据设备初步检测系统报价

其中:含必要的建设安装工程

40

3.74%

 

2

配套、运行及维护费

30

2.80%

 

3

学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130

12.15%

 

4

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

70

6.54%

 

5

图书文献资料费

40

3.74%

 

6

教材、专著出版及论文发表

60

5.61%

 

7

预留机动费

70

6.54%

 

合    计

1070

100%

 

 

   (四)拟购代表性设备

    1. 高温热熔钻头及配套装置

    2. 钻杆力学及疲劳试验系统

    第六、地球探测与信息应用技术学科群

    建设3个子项目:(1)地球内部及海域地球物理观测技术体系;(2)高精度高分辨率综合地球物理技术;(3)地理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技术。

含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物理学等学科。

首席科学家魏文博教授。

   (一)项目建设内容

    1. 主攻的学科方向、科学技术问题及学术思想创新。

   (1高精度高分辨率综合地球物理技术

    油气综合XX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理论;不同条件下地下水资源勘察与评价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复杂条件下工程勘察与检测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用基础研究;XX环境检测与监测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用基础研究。

   (2)地球内部及海域地球物理观测技术体系。

    岩石圈地球物理实验观测技术系统

    针对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中国西部岩石圈增厚、东部岩石圈减薄以及盆山系统、根柱构造、超高压变质带等地球科学前沿课题,拟以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探测(包括海底大地电磁探测)为主要手段,配合人工地震深反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卫星重力和航空磁测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集成现代岩石圈观测技术系统;在开展地球物理正、反演方法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XX模型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现代先进技术特色的岩石圈地球物理实验观测技术。

    资源、能源勘测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系统

针对西部开发、国土资源大调查以及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开展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的精细地球物理场方法研究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球物理关键技术研究,包括三维高分辨率电磁场方法和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海底放射性测量与评价技术及其它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基于散射和绕射理论的金属矿地震成像和天然气水合物地震与电磁识别方法,复杂条件重磁数据特殊处理解释技术及反演方法和海洋重磁勘探信号有效提取方法,现场高精度多道γ能谱定量分析技术。特别注重加强研究各种地球物理方法之间数据融合、参数融合等联合反演技术,实现地球物理多方法、多参数综合解释。最终,形成资源、能源勘测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系统。

    环境监测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技术系列

    针对环境、工程和XX灾害开展无损地球物理检测与监测方法研究:

    研究适合城市特点的无损电磁探测技术;

    开发适用于各种工程勘查任务的XX雷达专门技术;

   (3)地球物理信息技术体系。

    地球物理三维空间数据动态建模、数值模拟及其可视化处理技术等。

   

4)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三维空间数据动态建模及其可视化处理技术研究;

       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

        应用集成及软件工程研究。

   (5)机器智能和知识工程

重点研究专家系统的开发方法及相关理论,以及多学科综合的新方向——数据挖掘的研究,侧重与对地学相关的空间数据挖掘的研究。

   (6)人机界面

开展可视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

    2. 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1)通过该项目可以带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建设,形成以地学智能仪器为突破口、以环境与建筑物无损检测为主要服务领域的学科特色。

   (2)带动光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及其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发展。

   (3)研制开发单摄影像片成图软件系统和基于多种技术集成的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自动化系统。

   (4)带动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面向应用的特色学科。

   (5)带动通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6)推动城市数字化建设技术的研究 。

   (7)推动数字国土技术的研究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8)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二)建设预期成果和效益

1. 学科建设:

    通过建设:

   (1)在已得到国际地学界广泛关注,并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的国际合作INDEPTH项目基础上,开展新的以探测青藏高原及华北地区壳幔结构为主要目的的国际合作,取得有关中国大陆形成演化动力学机理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2)该项目完成后,将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够支持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GIS基础软件平台,具有TB级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安全级别达到B2级,支持局域、广域网络环境下空间数据的分布式计算,可供国家级空间数据处理与交换中心以及大型GIS应用工程使用。软件平台将填补我国大型GIS基础软件平台产品的空白,产品将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替代国外同类产品的能力。预期实现产值5000万元。

   (3)通过十五”“211工程项目建设,力争建成软件工程专业、通信专业两个硕士点,地图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使我校在地理信息工程整体学术研究和技术手段方面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推动数字国土技术的研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2. 人才培养:

 

硕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博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招生数

148

208

256

285

招生数

57

54

60

65

毕业生数

20

130

195

195

毕业生数

8

14

35

57

在校生数

301

563

651

607

在校生数

32

119

151

160

 

    3. 科学研究:

   九五期间已承担科研项目328项,合计经费6094万元。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24项,省部级44项,横向科研项目227项。计划新承担科研项目143项,通过省部级评审15项,合计经费4000万元。

    4.十五重大科研项目或进行部分预研究的题目及方向

   (1)中国大陆东、西部壳幔导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研究。

   (2)中国海域壳幔导电性结构研究。

   (3)教育部重大项目藏南雅口缝合带地壳三维电性结构及其构造与动力学意义。

   (4)南方碳酸岩地区综合地球物理找油关键技术研究。

   (5十五”863项目面向网络海量空间信息的大型GIS”

   (6十五”863项目数字海底系统平台建设与软件研发

   (7十五”863项目面向网络应用的构件化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8)天然水合物地震识别技术。

   (9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数字化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

   (10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公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11)高精度高分辨率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技术:是当今地球物理发展的总趋势,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我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九五”“211工程建设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创新性。

   (12)三维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三维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制开发,是实现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城市建设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铁路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等勘查、设计与开发利用的信息化、可视化,和开展区域XX灾害调查、治理与环境评价的信息化、可视化基础。

   (13)光信息技术是继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高技术,它广泛用于通讯、测量、自动控制、精密机械加工、航天工程、家用电器等各领域。光信息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研制高精度的实验测量仪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地学信息探测、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大地精密测量和消除地面微震动噪声的控制系统等方面迫切需要稳定性好、抗干扰力强、灵敏度高的精密测量仪器。该仪器的研制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创新性。

   (14)将激光技术和正在兴起的CCD技术集为一体,实现无镜站的数字高程信息的自动采集和数字影象地图的自动生成,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利用“3S”等多种变形监测和数据处理先进技术的集成融合,研究精密、快速、可靠的变形监测和数据处理自动化系统,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必将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

   (15)并行计算、演化计算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16)基于智能方法的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17)信息安全;

   (18)空间信息的研究。

    5. 科技成果的转化。

1)实现具有多级服务器结构的分布式GIS软件平台的商品化。推进产业化,预计实现产值5000万元。

2)研究开发能在PDA、移动电话等移动信息终端上使用的GIS软件平台,结合GPS等空间定位技术,推出基于PDAGPSWAPGPRS等技术的个性化地图和导航等空间信息应用产品。

   (3)油气综合XX、地球物理勘察技术、水资源综合地球物理勘察技术,以及智能探测仪等可望实现成果转化。

   (三)建设经费预算:总经费为89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505万元,学校自筹资金385万元。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经费预算表

预   算   项   目

预 算

(万元)

比例

计  算  论  据

1

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

490

55.06%

地球物理仪器设备;软件开发工具,工作站、服务器、绘图仪、多媒体局域网设备、微机、空调、路由器、交换机及实验室相关设备

其中:含必要的建设安装工程

23

2.58%

电力扩容、安装排污、排气装置等,资料室、实验室装修、网络安装等

2

配套、运行及维护费

23

2.58%

大型仪器运行费及耗材

3

学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131

14.72%

出国访问进修培训6人次;国内进修培训8人次;国内外专家的聘请、合作研究,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5人次

4

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

96

10.79%

主办国际1~2次、国内学术会议2~3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30人次

5

图书文献资料费

22

2.47%

中外文期刊、新专著书刊、网络检索

6

教材、专著出版及论文发表

45

5.06%

争取出版学术专著2部、编著教材1~2本、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7

预留机动费

60

6.74%

调研费、对外联络差旅费

合    计

890

100%

 

   (四)拟购代表性设备

    1. 电磁测试仪

    2. 集群式并行机

    第七、地下水资源与XX环境保护学科群

    建设2个子项目:(1)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地下水环境保护;(2)地下水污染治理与含水层修复技术。

含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

首席科学家沈照理教授。

   (一)项目建设内容

    1. 主攻的学科方向、科学技术问题及学术思想创新。

   (1)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地下水环境保护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数值模拟技术:重点研究井孔附近的地下水水流的数值模拟方法;以自身模拟软件为基础,开发水资源与地学环境模拟系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数字信息处理系统。

    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开发所产生的正负环境效应,将地下水循环与生态环境耦合。利用遥感数据定量分析大范围内生态变化、土壤含水量、地表蒸发量、盐碱化和沙漠化。加强生态XX的研究。

工程水文XX学:研究与大型工程有关的水文XX问题,如岩体(包括岩溶)渗透结构、渗透性空间分布规律、裂隙网络渗流模拟、水库渗漏和渗透破坏等问题。

   (2)地下水污染治理与含水层修复技术

1          地下含水介质净化机理:水~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方面:研究各类污染物(特别是有机物和重金属)在包气带和地下水中的化学行为;土壤~地下水系统的自净作用;着重研究有机毒物(农药与除草剂)在土壤、地下水中存在形式、运移与天然降解机理。

2          土地处理系统和含水层修复技术:污染物去除的(或称土壤~地下水修复)XX材料开发利用技术、水-岩作用控制技术、微生物技术,利用与研究反应性可渗透性净化障。

    废物XX处置与资源化:主要研究废物(主要指废水及各种固体废物,包括核废物及毒性废物)XX处理与处置及生物处理与修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废物的再生资源化的新途径。

    2. 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1)带动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

   (2)推动我国超痕量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

   (3)推动XX微生物学和生态XX学的发展;

   (4)为水科学和环境工程等科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系统;

   (二)预期成果及效益

    1. 学科建设:

    通过十五”“211工程项目建设,力争建成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力争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建成国家重点学科。使我校在水文水资源和环境工程的整体学术研究与技术手段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在环境工程领域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全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地下水水文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地下水地球化学、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领先地位。

    2. 人才培养:

 

硕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博士生

2002

2003

2004

2005

招生数

69

80

95

60

招生数

34

40

45

25

毕业生数

37

36

52

40

毕业生数

13

20

22

10

在校生数

120

170

190

120

在校生数

65

90

115

45

 

    3. 科学研究:

   九五期间已承担科研项目65项,合计经费1200万元。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14项,省部级8项,横向科研项目42项。争取新承担科研项目85项,合计经费900万元。

    力争完成科研项目85项,通过省部级评审20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家三大奖1项。

    4.十五重大科研项目或进行部分预研究的题目及方向

   (1)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技术;

   (2)矿山环境XX模型与环境修复技术;

   (3)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开发与发展模式。

    在以上领域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计划、XX大调查项目的资助。

    5. 科技成果转化

获得发明专利2项,1项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接受产品。

   (三)建设经费预算:总经费为82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45万元,学校自筹资金375万元。

 

预   算   项   目

预 算

(万元)

比例

计  算  论  据

1

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

480

58.54%

购置5万元以上设备14件,计287.5万元,见设备购置计划。其他为5万元以下仪器及自行研制的模拟仪器。

其中:含必要的建设安装工程

35

4.27%

实验室装修、改造及配套通风改水等施工费。按仪器设备费的8.3%计算。

2

配套、运行及维护费

25

3.05%

大型仪器运行费按仪器设备费的4.2%计算。

3

学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95

11.58%

国内进修培训20人,出国进修或短期考察10人,出国一年学习或读学位2人。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8人。

4

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

70

8.53%

含主办3次国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会议主办1~2次。6~15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部分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5

图书文献资料费

30

3.66%

购置与订阅本学科群相关的书籍和期刊。

6

教材、专著出版及论文发表

30

3.66%

出版教材7部;研究专著8部;发表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0~20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50篇。

7

预留机动费

55

6.71

 

合    计

820

100%

 

 

   (四)拟购代表性设备

    可移动式气质联机仪


公共服务体系项目

 

    一、校园网扩建与数字地大工程

   数字地大工程项目数字校园在我校的实现与扩展,其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潜力,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实现校园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事务管理、公共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运作,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为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支撑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我校的学科专业优势,面向社会提供深层的数据处理。

    1.数字地大工程建设的目标

   (1)建立覆盖全校各教学、科研、办公、实验和宿舍区楼群的校园网络,为校园信息共享和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提供可靠的支撑平台;

   (2)建立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校园数字化,为全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可靠和及时服务,并为学校各级领导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3)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有效地推进学校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发展;

   (4)建立网上研究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重大课题(特别是地学课题)开展联合攻关,促进我校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2.数字地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

   数字地大工程项目建设包含四个大方面的内容:支撑环境建设、网上研究中心与地学资源库建设、远程教育与教学资源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地大网站建设。

   (1)支撑环境建设。

   数字地大工程的支撑环境是校园网络。九五期间,京、汉两学区都建立了校园网,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两个校园网都需扩建。

   十五”“211工程校园网络建设内容

   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3G技术(第三代无线通信),中国XX大学信息网络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在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增加网络资源,丰富网络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实时视频的、高速的、开放的、多媒体的、具有移动Internet访问和移动办公特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良好的服务,并满足远程网络教学的需要,总体技术(采用的信息网络技术和设备,连网的规模,应用水平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创办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校园主干网进一步扩展。连接新建教学楼群、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

    建设多媒体与视频系统。建设支持数据、语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高速传输体系,满足视频会议、IP电话、多媒体组播、分布式计算、大规模网络存储等多种应用的传输需求。

    建立移动Internet访问和移动办公体系。使用3G技术,将无线网络覆盖教学区和家属区,提供更便利的上网条件。

    扩大开放式微机实验室,更新微机实验室设备,改善微机教学、实验的设备紧张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员提供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连网微机。

    建立真正的、完善的网络数据备份系统,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

   (2)网上研究中心与地学资源库建设。

    针对一些重大的前瞻性地学问题,针对已有探索而言犹未尽、关键问题悬而未决、新的发现层出不穷的研究现状,组织和实施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研究项目,已成为国际XX学界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中国XX大学为主的网上地学研究中心,吸引国内外的地学精英,实现国内、国际地学研究与交流的大联合。

    建立地学资源库,内容涉及地学基础知识、区域XX调查、矿产资源、水资源、环境、XX灾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领域的数据、图件、航空及卫星影象数据。

    收集国际地学界地学资源信息,建立相应地学资源镜像中心。

   (3)网络教育与教学资源建设。

    开展网络教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实施教学改革,在校内推行全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模式,部分课程实现网上教学;积极开展远程教学,利用我校在地学、资源、环境、地学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西部大发展),并通过远程教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适应各方面的急需人才。

    建立教学资源库:首先实现各类课件的网络化,逐步系统的分学科建立和完善网络课件,形成学科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以我校的特色为主,包括教学标本、模型、案例库建设;CAI课件与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地矿类专业野外教学数字化技术应用等。

   4)校园信息资源建设与数字地大网站建设。

    校园信息资源建设目标是实现学校所有管理和服务工作信息化,达到更新学校管理模式、优化管理体制、为全校师生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

    建立数字地大网站,及时反应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提供各类综合信息服务,展现地学特色成果。

    校园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

    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 科研管理、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服务; 行政办公管理自动化; 设备资产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务管理; 社区服务;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⑨“数字地大网站。

    3.经费预算

    总经费60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400万元,自筹200万元。

    二、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各项服务功能,加强和引进数据库的建设和服务,建设中文全文数字资源、数据仓库、数字图书馆基地、联机编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国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数字资源支持,推动图书数字化资源的共享。

数字图书馆是新世纪图书馆发展方向,现已初见端倪。我们必须从数字图书馆的角度构建文献信息资源、工作平台、服务机制等。

   1. 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服务重点,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同时积极为高校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国家知识经济发展服务,为教育信息化(包括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需求驱动、技术先导、重在实用、重在效益。

    总体目标:加强和深化我校图书馆的整体化建设 ;继续完善和发展已建立的文献保障体系,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建设数字图书馆,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全面提高图书馆现代技术应用水平,争取使我校京、汉两学区的图书馆成为具有先进应用技术水平的数字图书馆基地。到2005年初步建成具有我校特色、水平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和文献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2十五建设任务

   十五期间《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建设要充分利用九五”“211工程建设成果,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深化和提高。主要工作重心放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外文数据库引进和构建依托网络的新型服务体系上。

   十五期间建设目标和任务是:创建出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框架,将中国XX大学京、汉两学区图书馆建设成为重要的信息生产基地、多种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学生、教师、图书馆员交互的枢纽;信息发布、搜索、捕捉的导航站点。初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置恰当的多种载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一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快速畅通的网络环境,支持现代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整合、开发、利用,并能满足校内外读者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需求。建立开放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和体系,构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国内外文献信息中心全面开展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的系统和平台,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

   (3十五建设内容

    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工作平台建设数字化信息收集、整合、分类、加工、转换、数据整合、信息发布和服务、数据维护系统。加强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形成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化馆藏体系和服务体系。

    购置必要的数字化资源制作设施(硬件)及发布平台:服务器、工作站、高速扫描仪等;数字图书馆制作集成系统及应用服务系统(软件);构建光纤存储局域网 :存储空间68T,用于存储数字化全文图书40万种,设立期刊全文数据库、大型文献型、事实型数据库的镜像,自建数据库。

    应用硬件设备和系统升级扩充:将图书馆现有的Web服务器由PC升级为小型机、新购置多媒体资料服务器(支持声像资料网上的服务、VOD点播等)

    图书馆局域网升级及防火墙的构建。增加图书馆局域网、图书馆集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非法侵入,保障数据的安全,保障各系统正常运行。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重点引进我校重点学科建设急需的外文文献数据库和文献资源,包括全文数据库、文献数据库和外文图书。订购:EI(工程索引)、CSA(剑桥科学文摘)、ISTPSCI等文献数据库;Springer 电子期刊、Kluwer电子期刊等3000余种全文外文数据库。购置30万种中文全文数字化图书。

    2. 资金筹措

    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计划安排资金111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925万元,学校自筹190万元。

    3. 拟购代表性设备:光纤存储局域网SAN

    三、博物馆馆藏及信息化建设

    1.教育部地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即逸夫项目)

    新馆的建筑将是标志性的,与之相适应,其布展也应突出标志性。我们初步设想,今后面向社会的地球奥秘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含恐龙厅)宝玉石厅的布展要上档次,首先是展品要上档次,要有一批化石(恐龙等)、矿物、宝玉石等XX标本精品;其次,展览设施及布展材料要上档次,要有前瞻性;第三,要采用模拟技术,在相关展厅中设计制作XX景观;第四,在展览中要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影像技术,设置电子显示屏、触摸屏、投影、局域网等,而且还将把数字博物馆项目的成果充分反映到展览中来。

    2.国家化石和岩矿标本库

国家化石和岩矿标本库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对于XX研究资源共享将发挥重要作用,计划在十五期间建成。

    3.校博物馆现有条件及改善设想

   (1)标本。本馆现有各类XX标本近3万件,但绝大多数是常规的手标本,而且精品量很少。必须尽快准备一批精品。

    就地球科学厅而言,设计理念是大XX观,准备将矿物、岩石、构造、古生物、矿产等知识都有机地串进去,所展示的标本必须是同类标本中的精品。

   (2)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含恐龙厅)面积近980平方米,而目前本馆只有5条恐龙骨架,其中3条有化石,2条全是石膏等模型。因此从现在起就有必要千方百计准备一些新品种,大约再添4—5个新成员为宜,最好再添一些含真恐龙化石的新品种,并增添部分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化石。

   (3)现在宝玉石室70平方米,展品400多件,大多是宝玉石小饰品、工艺品及部分矿产标本,且上档次的有限。今后的宝玉石展厅面积约343平方米,要在武汉三镇形成特色,也必须增加一批有品味的展品,同时还要增加一些稀缺品种。此外,其他的化石及矿物标本等,也有必要增加珍品。

4.经费预算

总经费为16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100万元,学校自筹65元。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1.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我校教师队伍的总体状况看,虽然经过九五”“211工程的建设,我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这些年来学校已由单一的地学学科逐步向多科性大学的发展以及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目前我校的生师比已达18∶1,高于教育部要求的12~14∶1近五个百分点;教师队伍中博士仅占16%,硕士占35%,低于教育部教学优秀评价的标准。在这样一支队伍中,杰出人才的数量尤为不足,重点学科也还达不到人才济济的状况;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非地学学科整体水平偏低,急需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从而使我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保证“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完成。

    2.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建设现代型、开放型、国际型大学的必然要求

    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理应把国际型、开放型的大学作为办学的目标之一,我校明确地将国际型、开放型大学的建设作为十五期间我校努力的目标。但目前我校全部在职教师中,有过出国经历的教师仅占全部教师的15%,这个数字同部属其他高校相比,总体上是比较偏低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教育也要同国际接轨,如果我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出国经历,缺少同国外高校交流的经历和能力,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加大教师出国进修的力度,加强教师同国外的交往和沟通,这是提高我校学科水平和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项目建设目标

    以学校《十五发展计划纲要》为指导,结合学科建设规划,通过四年左右的项目建设,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结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目标任务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人力支撑和保证。

    三、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校九五”“211工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十五建设则要在九五建设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层次,重点抓好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以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龙头,构建若干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使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进入一种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1. 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突出重点,要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确定若干学科,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同时要注重以重点带动整体,由点及面,保证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骨干教师的稳定。

    2. 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在队伍建设中要有明确的近期和中长期建设目标,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支持力度,做到近期内要有突破,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和完成中长期建设目标。

    五、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1. 杰出人才的培养: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四年左右的时间,再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杰出人才;以杰出人才为龙头,带动整个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探索和完善有利于杰出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竞争激励机制。

    2. 创新团队建设:学校鼓励创新团队精神,在十五”“211”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创建和完善一批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创新团队的建设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人才。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在若干学科领域形成优势人才群体,发挥共生和辐射效应。到十五建设结束,争取有一半左右的教师进入各种创新团队或学术梯队,在团队中从事和参与各种学术创新活动。

    3. 出国进修培训:进一步加大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培养的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我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使我校更多的教师能与国(境)外的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以及一流的学者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鼓励他们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或新兴的学科方向进行创新性的工作。

    六、项目实施计划

    1. 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对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实行项目管理模式,确定培养目标,通过配置合理的学术梯队、提供良好的实验设备等工作条件、支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资助出版高水平著作和发表高水平论文、鼓励学科联合与交叉、扶持重大项目预研究等多种举措,为他们跻身国际学科前沿、出高水平成果提供良好条件。考虑到教育部的人才工程计划以及国家人事部和湖北省的百千万人才计划,我校杰出人才的培养也分几个层次来进行,例如杰出人才工程计划优秀人才工程计划希望工程计划等,以使我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尽可能同国家的人才计划接轨。

    2. 创新团队及学术梯队建设计划:设立创新团队建设基金,支持创新团队的建立及运作,根据团队建设的需要引进各种层次的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进入团队从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项工作。以创新团队建设来促进杰出人才的成长,以杰出人才来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使优秀的后备人才不断地脱颖而出。

    3. 出国进修培训计划:对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三年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并且具有较好外语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分期分批选派出国进修培训,期限为一年左右,计划每年选派20-30人,四年共计100人左右;对于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10年以上,实际业绩突出,年龄在40岁以上的骨干教师,以团队的方式组织出国进行短期的教学和科研访问,每年25人左右,四年共计100人;此外,同国(境)内外若干所高校进行校际合作,通过互派教师、进行合作教学和科研的方式,吸收和借鉴国(境)外先进的教育观念、技术手段和科研思路,促进我校教学科研工作上水平。

    4. 名牌课程培训计划:按照学校现有的名牌课程,每门课程每年引进一名国(境)外该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来校授课,在完成课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培养和带动我校的年轻教师尽快提高综合素质。

    七、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1826万元                                          经费来源:学校自筹。

    其中安排1. 杰出人才培养:400万元

              2. 团队建设: 150万元

              3. 出国进修培训:访问学者1000万元

短期访问200万元

名牌课程教师76万元

    八、预期效益

    1.十五”“211工程建设结束,力争新增两院院士1—2人,长江学者2-3人,其他各类杰出人才15-20人左右,学术带头人50人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200人左右。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出入有序的流动层和相对稳定的骨干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2. 构建2030个创新团队,使之基本覆盖我校现有的学科点,确保在若干学科形成优势人才群体,保证学科梯队的稳定性、连续性。

    3. 使50%以上的非优势学科都具备申报博士点或硕士点的人力资源条件。

    4. 使我校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具有出国(境)留学或合作一年以上的经历,为我校办学模式、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逐步同国际接轨奠定人力基础,扩大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纳米矿物材料研究中心

    1. 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在明显加快,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日益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纳米科学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深层次发展,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技术。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下发《国家纳米技术发展纲要(2001-2010)》,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2000年我校组建了纳米材料研究所,纳米矿物材料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如我校承担的地调项目纳米级矿物材料制备及测试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的纳米氧化锆制备技术已于200110月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其工艺流程属国内外首创,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承担了湖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纳米氧化锆粉体制备工业性试验,在葛店开发区地大高科技产业园建成一条纳米矿物材料生产线,年产纳米氧化锆5吨。为了进一步加大开展纳米矿物材料研究的工作力度,加快我校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校“211工程建设中,努力做好纳米矿物材料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将有利于发挥我校矿物学的传统学科优势,有利于实现我校矿物学、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环境工程、电子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有利于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突出地大的办学特色,确保多出高质量、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使我校的高等教育更具创造性、前瞻性。

    申请发明专利一项:纳米氧化锆粉体的制备方法,申请号011XXX.X

    由我校研究开发的超细高岭土也已经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该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XXXXX。现已小批量批量生产,并开始试销。售价高达10000元/吨(成本1500元/吨);由我校研究开发的纳米稀土发光材料,属于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将纳米技术运用于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领域,纳米稀土发光材料在PDP超薄平板显示、信息显示、场发射显示、光电耦合、光通信材料和器件、光电陶瓷、发光涂料、装饰材料、防伪材料等方面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于2002623由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们认为这两项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申请发明专利两项:

    2. 建设目标

   中心将以国家十五计划期间纳米科技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促进纳米矿物材料研究和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我国纳米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探索和建立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中国XX大学国家级重点矿物学科与材料科学、环境工程、化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纳米材料科学方面的独特优势,开辟一条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基础研究和高效应用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开创二十一世纪纳米矿物材料新领域,使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矿物材料的科学研究水平、产品开发能力、人才培养方面,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纳米材料科学领域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实施科教兴国,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 建设内容

   (1)产学研大楼5000m2

   2)生产线和中试实验室设施配置

    4. 经费安排

    总经费100万元,经费来源:学校、社会企业、地方政府共同筹资。

 


四、资金筹措和年度资金安排

    中国XX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总投资为1225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6000万元,学校自筹6255万元。

    1. 中央专项资金及主要用向

   (1)中央专项额度:6000万元

        其中:国家计委3000万元

              财政部3000万元

   (2)用向:

        七个重点学科群项目4575万元,占76.3%

        三个公共服务体系项目1425万元,占23.7%

 

                         中央财政资金用向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重点学科

公共服务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

合  计

金    额

4575

1425

 

6000

 

    2. 学校自筹资金6255万元

1∶1比例配套资金,资金年度安排计划为:

                         学校自筹资金计划表            单位:万元

年  度

2003

2004

2005

合  计

金  额

2615

2265

1375

6255

                      学校自筹资金用向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重点学科

公共服务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

合  计

金  额

3295

455

1826

6255

    3.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安排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资金7870万元。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安排表           单位:万元

                      年   度

项   目

2003

2004

2005

合 计

1. 地球表层系统学科群

650

430

240

1320

2. 地球化学学科群

500

400

190

1090

3. 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学科群

750

490

230

1470

4. 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学科群

570

440

200

1210

5. XX工程学科群

420

420

230

1070

6. 地球探测与信息应用技术学科群

410

280

200

890

7. 地下水资源与XX环境保护学科群

310

280

230

820

合       计

3610

2740

1520

7870

 

    4.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安排

   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费1880万元。

                         经 费 安 排 表             单位:万元

                     年   度

项   目

2003

2004

2005

合  计

1. 校园网扩建及数字地大工程

300

180

120

600

2. 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

350

320

445

1115

3. 博物馆馆藏及信息化建设

85

70

10

165

合       计

735

570

575

1880

 

   5. 师资队伍建设1826万元


五、建设实施进度安排

    中国XX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02年,为调研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总结九五”“211工程建设成就,根据教育部专家组评审意见,找出问题和不足,明确建设目标和学科方向。同时校内自筹资金115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及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

    这一阶段十分重要,学校一切工作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在中央经费未到位的情况下,保证了学科建设连续性,为后续建设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2003~2004年,为重点投入建设阶段。这一阶段中央资金80%将到位,学校配套资金也大部到位,这一阶段建设:

    1. 重点学科

    努力向国际水平冲击,争取出显示度高的标志性成果,按计划要求,重点学科建设全面展开。

    2. 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按照资源共享,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按照超前性原则,提前建设,尽早受益,重点搞好校园网、图书馆建设,完成总投资80%

    3. 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术组织创新及高层次人才管理创新方面将取得重大进展,实施新的人才工程,全面提高师资水平。

    4.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纳米矿物材料工程中心形成生产能力,有三种产品进入市场。

    第三阶段:2005

    全面完成十五”“211工程建设任务。重点学科在6个方面(学科方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环境条件、社会效益)完成建设任务,将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十五重大研究课题大部分结题。

    公共服务体系完成建设任务。师资队伍及基础设施项目,也将完成投资计划,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迎接国家验收。

    1. 分年度投资计划完成表

                                                           单位:万元

年   度

2003

2004

2005

合  计

金   额

5415

4065

2775

12255

 

2. 重点学科建设资金用项进度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预  算  项  目

预 算

2003

2004

2005

备注

1

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

4813

2710

1750

353

 

其中:含必要的建设安装工程

 

2

配套、运行及维护费

282

100

140

42

 

3

学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889

250

250

289

 

4

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

627

250

250

127

 

5

图书文献资料费

276

100

150

26

 

6

教材、专著出版及论文发表

427

50

150

227

 

合    

7870

3610

2740

1520

 

 

六、预期效益分析

 

    1. 总体水平: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科研和管理的运行环境、教学育人条件等方面将取得重大进展,为把学校建成一所以XX、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型、开放型、国际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学科整体水平将大幅提高,在地球表层系统、地球化学学科、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科、国土资源开发与地学信息、XX工程、地学探测技术与信息工程、地下水资源与XX环境保护等优势学科将取得重大进展,开展科学前沿研究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将明显增强。

    2. 学科建设。

   十五”“211工程将重点建设地球表层系统、地球化学、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国土资源勘查评价、XX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应用技术、地下水资源与XX环境保护等7个学科群,涉及到XX学、XX资源与XX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学科整体水平将明显加强,14个领域大部分将达到或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1)在XX历史时期重大XX事件与相关的生物绝灭和复苏过程、高精度地层对比方面;

   (2)在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XX及造山带成矿体系研究方面;

   (3)东亚大地构造的定量化研究与历史分析。

   (4)岩石圈地球化学和岩石流变学、理论地球化学和计算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领域;

   (5)区域成矿系统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6)纳米矿物材料研究;

   (7)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非传统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

   (8)天然水合物成矿条件分析与评价研究;

   (9)海相碳酸岩油气田勘探评价理论、方法与技术、深部油气藏成藏机理与评价技术;

   (10)岩石破碎钻凿新理论、新方法;钻掘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工艺。MWD技术(地下导航遥测技术)方面;

   (11)高精度高分辨率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

   (12)核磁共振找水理论和方法;

   (13)能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GIS基础软件平台,地理信息工程理论与方法;

   (14XX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文学领域;

    学科建设积极参加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技术问题,将产生一批有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3. 人才培养

   十五”“211工程将把培养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在校硕士生,从20022129人增加到20055000人,增加1.3倍。

    在校博士生从2002998人增加到20052000人,增加1倍。

    全日制本科生从200220744人增加到3万人。

    学校将初步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初步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继续教育与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主要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毕业生继续保持传统的优势和特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就业率继续保持国内高校领先水平。

    4. 科学研究

   十五期间计划完成科研项目600项,到位科研经费4亿元,为九五1.5倍。通过省部级评审100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20项,其中国家三大奖5—6项。

   十五期间完成学术专著64部;新编教材54部;发表论文5000篇;进入三大检索300篇;取得发明专利20项;重大科技成果20项。

    提出十五重大科研项目或进行预研究的题目及方向38个。

    传统领域继续保持优势,成为国家基础XX研究、地学工程技术开发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面临的地学、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课题的重要依托,信息、材料,电子、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比较大的突破,成为解决本领域有关科技问题的重要依靠力量。

    5. 师资队伍建设

   十五期间,“211工程经费出国进修100人,国内进修100人,选送攻读博士学位90人,国内重要学术组织任职50人次,国外重要学术组织任职20人次。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实施完成杰出人才与学科带头人计划,创新团队及学术梯队建设计划,出国培训进行计划,名牌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到十五末期,重点学科教师95%具有博士学位,全校1/3以上教师具有出国进修、合作一年以上经历,力争新增院士1~2人,长江学者2~3人,学科带头人50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00人左右,构建20~30个创新团队,基本覆盖我校现有的学科点。

    6. 合作与交流

    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0次,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30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150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400人次。

    7. 办学条件

   (1)实验室建设  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设省部级实验室11个,改建新建其他实验室60个。

   (2)校园网扩建及数字地大工程项目  主要完成支撑环境建设,网上研究中心与地学资源库建设,远程教育与教学资源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地大网站建设。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潜力,在校园网基础上实现校园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事务管理、公共服务等环节数字化运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3)图书文献保障系统项目  主要有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工作平台,应用硬件和系统升级扩充,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以达到完善文献保障体系的服务功能,建设数字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现代技术应用水平。

   (4)博物馆馆藏及信息化建设项目  完成与教育部地学数字博物馆项目地球科学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宝玉石厅及恐龙厅的馆藏及数字化展厅建设;建成国家化石和岩矿标本库,将对科学研究、教学、科普发挥重大作用。

 


七、对招标投标的基本考虑

    根据中国XX大学地大校办发[2000]35号文件,关于设备仪器购置的有关规定,凡单价或批量在5万元以上的设备仪器,都要实行招标采购、单台价在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要组织论证,单台价在20万元以上要在全校组织专家组论证。

    基建工程勘察、设计、建筑、安装工程、监理都要实施招标。

   “211工程估计设备招标金额为6000万元。(见附表四)。

    我校将规范招标活动,维护学校利益和投标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效益。在设备采购中,加强论证、选型。明确招标采购的组织职责和运行程序,保证招标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明确招标采购的监督程序,防止发生腐败行为。按照招标性质、设备购置,由学校设备处统一组织,基建项目,由学校基建处统一负责。其他项目招标,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211工程专项招标,211”办公室参加,以加强监督和管理。

 


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及附表

    1. 专家组立项审核意见

    2.十五”“211工程拟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汇总表

    3.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计划表

    4.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分年度安排计划表

    5.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