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8

第一节 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宏观概括              8

(一)产业现状与特点              8

(二)重点国家和地区发展概要              9

第二节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宏观概括              12

(一)产业现状与特点              12

(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第三节 中国信息产业重点省市发展分析              16

第四节 中国重点区域信息产业发展分析              19

第二章 计算机产业              23

第一节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23

1.中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              23

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3

3.产业聚集已经显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              24

4.产业出现了剧烈的企业结构变化和地区结构变化              25

第二节 中国计算机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25

1 PC              26

2.服务器              26

第三节 中国计算机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36

1 PC              36

2.服务器              44

第三章 通信设备产业              47

第一节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47

1、运营业:电信业务收入与用户增长不同步              47

2、通信设备市场:运营商发展思路主导作用增强              48

3、电信行业逐步走向薄利              48

4、行业发展动力来自运营业的高速增长              49

5、外资企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49

6、一批国内企业迅速崛起              50

7、网络演进务实进行              52

8、产业链竞争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新模式              53

9、国际市场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54

10、中国政府明确支持TDSCDMA技术标准              55

第二节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56

1.程控交换机              56

2GSM移动通信系统设备              56

3CDMA移动通信系统设备              57

第三节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58

1.竞争格局分析              58

2.主力厂商分析              62

第四章 集成电路产业              73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73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75

1.计算机类集成电路              75

2.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              79

3.消费类集成电路              84

4.通信类集成电路              89

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92

1.竞争格局分析              92

2.主力厂商分析              96

(1)Intel              97

(2)TI              98

(3)东芝              99

(4)三星              99

(5)Infineon              100

(6)飞利浦              100

(7)ST              101

(8)Hynix              102

(9)Motorola              102

(10)联发科技              103

第五章 消费电子产业              105

第一节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05

1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106

2.低价竞争成为市场争夺焦点              108

3.数字电视成为市场投入的热点              109

4.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109

第二节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12

1.数码相机              112

2.数码摄像机              118

3.彩色电视机              120

4.端电视机              124

5DVD影碟机              129

第三节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133

1.竞争格局分析              133

2.主力厂商分析              134

1)东芝              134

2)联发科技              134

3)飞利浦              135

4)三星              136

5)意法半导体              137

6)瑞萨              137

7)松下              139

8Infineon              139

9NEC              141

10TI              141

第六章 软件产业              143

第一节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43

(一)产业现状与特点              143

(二)重点省市发展概要              149

第二节 中国软件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55

() 总体概况              155

() 系统软件发展状况              157

() 支撑软件发展状况              160

() 应用软件发展状况              162

第三节 中国软件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164

()竞争格局分析              164

() 主力厂商竞争力评价              169

第七章 IT服务产业              178

第一节 中国IT服务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78

第二节 中国IT服务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80

1.维护支持              180

2 IT咨询              181

3.系统集成              181

4 IT运营管理              181

5 IT培训              182

第三节 中国IT服务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182

(一)竞争格局分析              182

(二)主力厂商分析              189

第八章 互联网产业              193

第一节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93

1.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环境              193

2.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特征              194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95

1.接入服务              195

2.内容服务              196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203

1.接入服务              203

2.内容服务              211

第九章 结束语              222

第一节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22

(一)              计算机产业              222

1.环保型显示器、大容量磁盘走向普及              222

2.笔记本显示器走向两极化              222

3.内存技术换代,软驱退出市场              222

4.无线应用成为主流              223

5IA服务器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223

6.服务器低端市场细分化加剧              223

(二)              通信设备产业              225

1.通信行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225

2.行业发展动力来自运营业的平稳健康增长              228

3.外资企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228

4.一批国内企业快速做强              230

(三)              集成电路产业              231

1.集成电路之设计业发展趋势              231

2.集成电路之芯片制造业发展趋势              234

3.集成电路之封装测试业发展趋势              234

(四)              消费电子产业              235

1.未来三年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35

2.新型产品比例将会保持加速上涨趋势              236

3.品牌竞争和反倾销成为竞争主要手段              239

4.国际消费电子产业向中国深层次转移              240

5.众高科技企业纷纷涉足消费电子产业              240

(五)              软件产业              241

1.信息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241

2.行业应用软件成为软件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嵌入式软件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软硬结合的着力点,Linux软件成为市场的热点              242

3.新一轮重组将打造新的软件骨干企业              242

4.软件人才结构将逐渐趋于合理              243

5.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244

6.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增强软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45

(六)              IT服务产业              246

1.用户需求日趋理性,高端服务持续增长              246

2.大型服务商主导市场,服务商走向分工竞合              246

3.用户关注的重点由价格转向投资回报率              246

4.应用外包服务在中小企业及非商用市场日渐普及              247

5.融合IT技术与行业知识是IT服务商能力发展的方向              247

(七)              互联网产业              248

1.网络环境的改善和网民的增长将促使互联网内容产业快速发展              248

2.市场需求引导产品和技术发展,宽带接入市场将有较大增长              248

3.文化产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进行不断的融合              249

4.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将成为互联网业务市场发展的关键              250

5.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将影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250

第二节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251

(一)有利因素              251

1、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251

2、巨大的市场潜力              252

3、集群不断形成,集群竞争被越来越多的地区所认识和采用              252

4、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产业的跨国转移,将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253

(二)不利因素              253

1、产品与技术标准制订宽松且不及时,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              253

2、加入世贸组织及文化背景差异引起合资企业拆火和单干风盛行              253

3、知识产权意识不强,针对中国企业的倾销调查案例频出              253

4、进口压力加大,产业面临较大冲击              254

第三节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254

(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              254

1、加强规划,实施电子产业振兴政策              254

2、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55

() 建立健全产业预警及贸易磨擦应对机制              255

1、成立消费电子产业预警机构,加强部际沟通与协调              255

2、建立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制定统一的应对战略              255

3、建立企业的预警机制是重中之重              256

4、加强外贸、内贸市场产品信息收集与发布              256

5、尽早确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性质              256

() 加大产业重组力度              256

1、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257

2、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差异化和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              257

3、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和管理              257

4、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58

(四)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拓展国内市场空间              258

(五)广泛吸收外资,促进产业升级              258

(六)加强出口协调,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发展              258

 

 

第一章 总论

1        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宏观概括

(一)产业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信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和重新分工趋势愈益明显。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均面临信息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和挑战。

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信息产业抓住了机遇,发展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大国,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增长34%;利税总额1000亿元,增长16%,其中利润700亿元,增长17%。面对全球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冷静观察,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对策,制定可行措施,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由信息产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1、产业发展走出低谷,开始恢复性增长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一举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它在激烈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高速发展,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10%之间,为全球经济增速的1.5倍左右。但是,2000年下半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尤其是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导致了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整体下滑。根据《2002年世界电子数据年鉴》的不完全统计,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不包括中国内地)2001年信息产品的产值为10518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3.7%,销售额为1046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2.3%

目前全球信息产业已经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软件、消费电子等领域的一系列数据反映出这一趋势:2003年,全球软件行业规模达到795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4%2003年,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50亿美元,较2002年的2150亿美元增长9.3%;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142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15.8%;全球电信业在2003年也开始逐步走向复苏,市场规模开始恢复平稳增长,增幅达到8.5%

2、产品技术更新快,研发成本高且风险大

高创新性和高更新率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产业。信息产品的研发往往属于跨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高的投资,一般的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比重都在5%以上,处于发展前沿的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甚至高达15%20%。一旦投入巨资的新技术新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并得到回报的话,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因此,投资信息产品和技术开发既能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同时也呈现较高风险。

3、产业界限模糊化,技术创新一体化

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交叉经营、资源共享;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品的共享,个人计算机、传真机、手机等大量进入家庭,使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趋于模糊,3C(ComputerConsumerCommunication)技术的融合,使传统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终端逐步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

4、以计算机和通信产品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比重上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信息产品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类信息产品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规模逐渐减小,元器件生产保持稳定的比例。1996年世界电子产品的市场结构是:投资类占62.7%、消费类占9.1%、元器件类占28.2%2000年投资类比例上升到63.9%、消费类则下降为7.9%、元器件类仍占28.2%

世界计算机和通信产品生产已经从1996年的5058.6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6139.6亿美元。

从世界信息产品销售市场来看,计算机的市场规模最大。2000年世界计算机市场占世界信息产品市场的29.5%,而通信产品(包括无线通信和电信产品)占21.1%2002年,全球移动电话市场销售量已达到4.23亿部,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6%

5、市场分布向亚太地区(除美日以外)扩散

目前,全球信息产品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美国、日本、西欧和亚太地区。近几年来,全球信息产品市场分布向亚洲地区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亚洲和拉丁美洲信息产品的产值和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2000年亚太地区(除美、日以外)信息产品市场占全球的比重为17.7%,而2001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为18.2%,预计2003年将超过20%

6、信息产业转移出现四大趋势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全球信息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的特征:从转移的动机来看,由成本单一导向型转变为成本与市场双重导向型;从转移的模式来看,由单个企业的分散转移转变为企业群落的集群转移;从转移的要素来看,由加工制造的单一环节转移转变为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在内的产业链的多环节转移;从转移的形式来看,由以直接投资设厂为主的单一投资转变为以投资设厂和整合并购相结合的多元投资。

(二)重点国家和地区发展概要

1、美国:掌握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第一强国

信息产业是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全球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领导者。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大规模的国家基础研究与实验,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致力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始终保持信息产业的世界领先和霸主地位。

1)产业规模与市场规模大

美国既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制造国,又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市场。2002年,美国信息产品产值增长到3190亿美元,信息产品市场规模降为3800亿美元,但仍均列世界第一位。可以预计,在未来510年内,美国无论是信息产业的供给能力,还是市场需求规模,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2)部分行业的发展情况

集成电路与软件分别被誉为信息产业的心脏大脑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软件行业每年以12.5%的速度增长,2003年规模达到3100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市场三分之一以上,从业人员超过百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计算机业的推动下,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地区集成电路业首先兴起,特别是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集成电路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并主导了全球半导体与电子产品的发展。

2003年,美国消费电子产品基本保持了持续稳健增长态势。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20041月公布的数据,2003年美国消费电子产品的销售额为963亿美元。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场,2002年信息产品市场规模为486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5% 。其中通信及通信设备的市场规模为73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4%,占美国信息市场总规模的15%

2、西欧:在重点领域占据优势的经济区

西欧各国经济高度市场化,法律法规体系完备,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先进,具有全球化的营销和信息网络,拥有一大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并根据各国的要素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制定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不断增强竞争优势。

2001年,西欧信息产品产值为2276亿美元,占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21.6%;同年,该地区信息产品市场规模为3179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6.4%

尽管西欧各国中,并没有哪一个独立拥有信息产业中所有领域的竞争优势,。但作为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欧盟的优势产业几乎涵盖了半导体、计算机、消费电子、通信及软件等所有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西欧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领域:

在高性能及智能化计算机产品领域,西欧占据较大优势。在二十世界90年代世界已投入商业运行的前500台超级计算机中西欧占23.8%,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移动通信领域处于全球第一位,西欧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二代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优势、市场规模(全球应用范围最广)及获得性优势(第三代移动通信采用同类标准的倾向)等。

在软件行业方面,西欧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000年至2003年,西欧连续四年保持了30%以上的份额。2003年规模达到2420亿美元,并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通信和数字化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优势。

3、日本:开发特色产品的信息强国

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信息产业在总体规模和水平上超过了原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强国,处于全球信息产业的核心圈内和产业链的高端,拥有大量专利技术,劳动生产率高、经营管理先进、全球营销体系完善,在许多特色产品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日本的信息产业产值在2002年降至1583亿美元的谷底后开始回升。2003年,日本的信息总产值达到16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

日本软件技术非常先进,2003年底,日本软件从业人员超过60万,软件行业规模达770亿美元。日本国内的物流、交通、制造、通信和半导体相关的企业级软件市场庞大,如东芝、日立、索尼、富士通等都拥有大规模的软件企业。在全球十大软件商中日本有2(任天堂和富士通),在全球十大企业中日本有3(富士通、东芝和索尼)。然而由于保守的经营观念和三大软件制造企业的垄断经营,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使得目前日本的绝大多数产品只能在日本国内销售,出口所占比重不高。

20世纪80年代,由于加强质量控制(QC)并主攻存储器生产,日本掌握了全球53%的集成电路市场,一举成为全球集成电路强国,并连续7年维持全球第一的地位。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日本由于信息产业不景气,发生了泡沫经济,集成电路市场需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进入2002年,日本集成电路市场需求再度趋旺,并再度占据26%的全球集成电路市场。但是,日本集成电路产业的地位仍无明显起色,日本各集成电路厂商被迫相继紧缩部分集成电路事业。

日本是全球通信制造行业的三大中心之一。由于日本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采用了技术标准封闭的发展思路,日本通信厂商在欧美标准(GSMCDMA)方面投入很少,因此日本厂商虽然牢固控制了日本市场,但也丧失了争夺全球市场的机会。

日本的消费电子产业凭借其卓越的质量、精巧的外型和先进的技术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第一大强国,成为日本信息产业整体回升的发动机。而消费电子产品总产值由2002年的165.0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91.4亿美元,增长16%,其中,DVD播放机的产值增长了67%,而带有录放功能的机种更是剧增了210%

4、韩国:极具竞争力的后起之秀

韩国是全球信息产业第二梯队的代表,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实现经济起飞。其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法规体系相对完善、生产要素全球化程度较高、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市场方面联系紧密。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韩国产业结构升级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一方面主动参与全球信息产业的水平分工体系,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关键元器件研发、生产等中附加值业务;另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组装和主机的附件生产,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2002年韩国软件行业增长率达到70%,在全球所占比重较2001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韩国2003年软件产业规模为252亿美元,软件行业的增长率也达到了50%,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提高。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软件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发达的制造业为软件行业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应用市场。此外,在企业管理软件、电子政务、游戏软件、CDMA增值服务等方面,韩国软件行业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较高的性价比。韩国软件行业的目标是2005年国内生产规模达到37.12兆韩元(约合314.6亿美元),出口达到33亿美元进入全球前七位。

韩国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已迅速跃迁到产业链的上游。如在平板显示这一战略产业中,韩国三星、现代、LG等大公司均已成为全球技术的新领导者之一。忠清南道是韩国的著名历史古城,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平板显示行业研发制造中心。200210月,三星电子已在这里建造耗资120亿美元的工厂,生产电视机和计算机用的液晶显示器,到2010年,预计该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厂。

韩国是全球通信制造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韩国在家用电子领域的生产开始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另外,韩国在通信技术研发与制造、游戏软件、嵌入式软件等方面也有竞争优势。韩国因国内市场狭小,外向型主导,产品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市场风险较高。SK通过业务创新在全球移动通信领域快速成长,并CDMA运营上具有领先优势。2002年,韩国通信设备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7.2万亿韩元,比2001年增长16%。其中,三星在移动电话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名,其基础器件、工艺精美和款式时尚等优势使其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

5、中国台湾:从代工基地转向制造、营销基地

中国台湾是一个典型的岛屿经济,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台湾的信息产业从1980年开始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用不到20年的时间,使其硬件工业发展成为在全球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提供者,计算机硬件产品中有多项在全球排名第一。

中国台湾的许多中小企业具备强有力的产业创新能力,大量缝隙型企业高度专注于信息产业的某些细分市场(如电脑的某些配件、键盘等),在竞争激烈的信息产业中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例如,近年来中国台湾集成电路技术能力逐渐增强,其中集成电路专利技术被引用情况超过美国,显示中国台湾在这一领域已经超越美国。特别是在最近5年,不仅逐步建立了基础,对外的扩散也开始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

中国台湾拥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生产要素基本靠进口,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出口。经营管理与生产效率较高,国际信息网络畅通。在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由早期的主要参与垂直分工体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过渡到现在的主要参与水平分工体系,处于产业链中段,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由过去的简单加工过渡到现在的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强大,在半导体、计算机等领域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代工生产管理经验丰富。另外,中国台湾在计算机外围设备、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子、中文软件等方面有竞争优势。

 

第二节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宏观概括

(一)产业现状与特点

2003年,是全球信息产业走出低谷、实现复苏的转折年,在这一年中,中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同时,2003年也是中国信息产业加快实施战略调整的关键一年,尤其是电信改革与重组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已体现得越来越充分。综观2003年中国信息产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2003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继续朝良好方向发展,产业规模发展不断扩大,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增长34%,比2000年翻了一番。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增长34%。产业链中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加,到2003年底,全行业拥有企业个数17506个,比2002年增长27%。其中:电子制造业为10506家,比上年增长了16.5%,增幅超过全国工业9.3个百分点。特别是元器件行业增长最快,增幅超过全行业2.1个百分点。集成电路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国内集成电路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亿块,达到134.1亿块,比2002年增长39.3%,共实现销售收入351.4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0.9%。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达1600亿元,增长45%。特别是软件业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产业发展更加迅猛,企业个数大幅度增长,2003年全行业拥有软件企业7000家,比上年增长了40%,高出全行业增幅13个百分点。中国消费电子工业总产值309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50亿元,工业增加值为430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8%19.5%7.0%,对中国信息产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17%18%13.5%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GDP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全行业发展速度高出全国工业发展速度10个百分点,完成产品销售收入继续领先全国工业各行业之首;全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上升到4%,提高了1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中的贡献由2002年的0.39%上升到0.64%,提高了0.25个百分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

2、产品技术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3年,我国各信息生产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一些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如:一些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已掌握了第二代移动手机的结构外观设计、应用层软件开发、射频模块的设计技术和大批量生产技术,在核心芯片和协议层软件的开发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在手机的外观设计、外型功能等方面,设计出许多符合国内消费者习惯和爱好的新型手机产品,2003年新上市的80种新机型中有80%以上是国内手机企业所设计。还有一些通信设备的系统研发,已取得了群体性的突破,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达到了0.25μ-0.18μ水平,使我国研发能力快速进入国际主流技术水平。

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重组步伐加快

2003年,中国信息产业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拉动下,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电子专用设备和计算机类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超过全行业发展速度11.630.9个百分点。特别是计算机类产品的产销规模占全行业比重迅速攀升,由200227.3%上升到2003年的33.6%,提高了6.3个百分点,名列全行业之首。

通信类产品产销规模占全行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由200221.6%下降到2003年的19.5%,下降了2.1个百分点。但从经济效益增长状况看,虽然通信类产品产销规模占全行业比重小于计算机类产品12个百分点,对全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仍然最大,是拉动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

软件产业在2002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对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2003年软件企业认定达8582家,软件产品登记1.8万个,完成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1600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各类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成为中国软件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3年,应用软件在中国软件产品中占70%,增长率超过65%;管理软件、消费娱乐软件以及各类行业应用软件等开始形成一定规模。信息服务的比重也迅速扩大,如图1所示。

 

1  2002年与2003年中国软件行业结构

2002年中国软件行业结构

2003年中国软件行业结构

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  200402

元器件类、家用视听类产品产销规模占全行业比重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分别由200224.5%16.8%下降到2003年的22.9%15%,分别下降了1.61.8个百分点。此外,一些智能卡、工交卡、一卡通等产品随着我国智能技术水平和产品智能化应用的提高,产销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全年增幅高达80%以上。

信息产业重组步伐也明显加快,国有资本在信息行业的比例在减少,外资的独资倾向在增强,民营资本的扩张在加剧。从竞争行为上看,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在增加。

随着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快,2003年一些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0.4亿元,较2002年增长41.5%;医疗电子产品国内市场规模为270亿元,较2002年增长35.0%;娱乐电子产品国内市场规模为70亿元,较2002年增长75.0%;数字内容服务国内市场规模为310亿元,较2002年增长113.8%;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达到16.8万户,较2002年增长150.7%

4、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不断推进,经济规模继续向优势企业集中,资源、人才、市场份额继续向优秀企业流动,形成了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信息产业的大公司,企业规模结构得以改善,竞争力增强,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如电子百强企业2003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93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利税444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实现利润240亿元,同比增长20%,分别占全行业的31.5%44%34%(见下表)。再如海尔、华为、创维、TCL、联想等大企业在国外均设有生产企业或研发中心,在国际市场上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实力。

1  2003年百强企业占全行业比例情况                            单位:亿元)

 

销售收入

增长%

利税总额

增长%

利润

增长%

全行业

18800

24

1000

16

700

17

百强企业

5933

21

444

16

240

20

百强占全行业比重

31.5%

 

44%

 

34%

 

数据来源:CCID,2004,02

随着企业改革、重组及企业与政府脱钩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产业正在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大公司,并将继续壮大,最终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国际大公司。

5、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

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中西部地区在家电、元器件、军工电子等领域形成特色。这些产业聚集带有:以深圳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上海、杭州、无锡、苏州、昆山);以厦门为龙头的东南基地(厦门、漳州、福州、泉州),以北京为龙头的环渤海湾基地(北京、天津及周边工业区、高科技园区)。这些基地企业集中,产业链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同时,中西部地区也正在形成一批信息产业中心,包括:以武汉为中心的光通信产业中心,以长沙、西安、成都等城市为中心的软件产业中心。一批西部企业,如成都托普软件、陕西长岭、西安大唐电信等也在迅速崛起,促进了西部信息产业的发展。东部11省市(辽、吉、黑、京、津、粤、沪、江、浙、闽、鲁)的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收入共完成1300亿元,占全国的81%。其中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山东省六个省(直辖市)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收入占全国的比例依次为:21%18%11%10%8%7%,合计75%。此外,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5省市的京津环渤海湾地区也是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该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具备了相互支撑、协作发展的条件。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电子整机生产基地和主要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分立器件市场,该地区依托发达的电子整机制造业,近年来其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较快。

(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与技术的追随者地位仍未改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目前,虽然中国信息技术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有些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仍有一部分信息产品关键性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落后,许多重点产品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主要依赖进口,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只停留在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组装生产上。如中国本土企业中还没有一家真正掌握等离子屏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基本由日、韩等六家企业垄断。也就是说,中国产品与技术的追随者地位仍未改变,一个显著表现是产品与技术突破方向不确定,也表现在中国企业尽管研制出了不少技术甚至专利,但这些技术难以成为主流技术,技术潜能难以转化为市场效能。

研发投入偏低、科研与生产脱节,这种情况几乎出现在信息产业的各领域,如尽管中国PDP屏的研发取得了很大突破,但这项技术成果难以产业化,难以转化为商品和效益,技术研发能力与产业化能力脱节,即强大的科研和人才队伍不是在企业,而是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而企业具有产业化能力,但研发能力不足。企业的产业化能力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缺少联系纽带,导致成果的转化率低。如南京东南大学目前已自主研发成功等离子显示屏技术,能改善日、韩企业生产中存在的良品率低的瓶颈,并使等离子屏周边电路简化,等离子屏的生产成本也因此可下降三分之一左右。但这种在实验室研发出来的技术因配套材料、专业技术人员的供给困难而被束之高阁。

2、结构性矛盾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结构性矛盾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制约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尽管中国信息产业的总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但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化跨国集团;行业结构失衡,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的比例失调,软件、芯片等高技术产品的瓶颈依然制约产业发展。在产品结构方面,高端产品少,基础类产品(如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能力弱。国内电子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也依然较为严重,地区发展仍不平衡。

3、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价格进一步下滑

价格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无论是日、韩企业启动中国的高端产品市场,还是国内企业在中低端产品的搏杀,价格无疑是最常用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或夺取由外商控制的国内市场时,也常用价格手段。

2003年,中国国内信息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挤压日益明显,进一步对产品价格形成巨大的下调压力,特别是电子消费类产品价格继续下滑,据了解,有些企业的彩电销售几乎接近零利润,大部分彩电企业生产下降,特别是康佳、创维、高路华生产大幅度下降。受彩电影响,一些彩管价格也随之下调,如29英寸彩管去年是1256/只,今年已降到970/只,彩管行业库存增多,全行业被迫停产。国内部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还大幅度上涨(石油制品、化工、钢材价格分别上涨29.5%8.4%10.8%),对生产企业形成了巨大压力,特别是电子元器件企业更是困难重重,既要面对材料成本的提高,又要承受国内整机生产企业的压价,利润空间进一步紧缩。

4、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信息企业在技术创新、持续盈利能力、信息化水平、员工素质、管理体制、质量保障、交货期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与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国内信息产业企业面临国外知名企业强大的竞争,国有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尤其是移动通信产业和计算机及配件产业。而多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仍热衷于对高新产品(如手机、高档彩电等)的快速跟进,或者单纯依赖于降价竞销、贴牌生产来维持或增加市场份额,缺少得力措施。

5、外资企业独资化现象日益突出

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三资企业的限制政策逐步放开,一些外资企业抓住时机,调整内部经营策略,快速进行战略转移,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独资倾向日益突出,表现为将新技术与增值业务转向独资企业、以提供新技术为条件换取对合资企业的绝对控股、对投资回报率高的合资企业实施收购中方股权等,这对我国合资、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负面影响。 

6、国际贸易纠纷不断增加

目前,一些国际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日益增多,对我国信息产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如欧盟实施关于电子电器产品废弃物及管制其所使用的危害物质等两项指令成为我国电子产品出口面临的新技术壁垒。据有关企业反映,由于环保回收费一台彩电要增加10-15美元,成本将增加20%左右;日本数码相机生产企业又准备对我国相关企业征收知识产权使用费;美国已开始对我国彩电出口进行反倾销等。 

3        中国信息产业重点省市发展分析

1、北京市

北京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目前,北京信息产业已具备研制、规模生产各类计算机系统及软件、半导体分立器件及集成电路、有线和无线通信器材、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电子测量仪器和专用设备、无线电元件和配件等系列产品的综合能力,是全国最重要的软件及系统集成基地和主要的电子技术研究开发基地、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北京已成为外资通信企业在中国的主要投资中心和运营中心,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等通信巨头的中国区总部都设在北京;成为通信制造行业的主要研发中心基地,已建立了20家外资通信企业亚太或全球研发中心,国内企业如华为、中兴、大唐、巨龙等部分重要的研发中心也落户北京;北京终端产品也具有较高竞争力。

北京也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发源地,九五期间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很快,成为北京市信息产业的优势之一。九五期间,北京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5%,产值、销售收入、企业数量、开发人才等主要指标均占全国1/3以上,海关统计的软件出口约占全国2/3,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软件产业化基地。

2005年,北京将建成全国最大的信息产业研发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70%,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不低于21%2000年工业总产值为744.9亿元,到2005年达到1932亿元(1990年不变价测算)

2、上海市

上海市信息产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经济总量继续扩大。2003年全市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总计达到2969.67亿元,增幅达到79.2%;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622.04亿元,同比增长17%(扣除价格因素),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继续巩固了全市主导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集成电路和软件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软件产业经营收入同比增长65%;计算机、显示器、激光视盘机、电子元件等优势产品的产销率都达到98%以上,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彩信、网络游戏等新兴业态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

产业外向度有所增强,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产业出口额与吸引外资均占全市1/3左右,外资企业对全行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配套环境趋向成熟,完成软件发展纲要等重要规划,基地园区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力度逐渐加大,成立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游戏、平板显示等领域的预研究工作。

3、广东省

广东省信息产业仍是全行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总量继续居全国首位,总产值、利润总额均超过全行业总量的三分之一。2003年广东省信息产业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增长幅度达29.4%。全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也稳步增长。

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广东省信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类产品发展迅速,成为广东工业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相应的热点产品如移动电话、微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7.8%51.4%。主要信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如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59.6%15.4%38.1%。在通信产品方面,手机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手机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软件业总体水平增势强劲,主要集中在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软件企业集团。如华为技术、中兴通讯、金碟软件、新太科技、华南资讯、京华网络等。其中华为技术和中兴通讯连续两年在全国软件企业100强中分列全国软件企业第一、二名。嵌入式软件和应用型纯软件成为发展重点。广东省的软件产品主要集中在应用型纯软件开发和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在软件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广东嵌入式软件发展迅速,在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上成绩显著,市场前景广阔。以深圳为例,嵌入式软件是该市软件产品的主力军。这部分产品的产值目前已占该市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19%,随信息产品出口的嵌入式软件出口量占该市软件出口总额的90%以上。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催生了通讯、医疗仪器、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设备、电力测控设备、数字电视设备、汽车电子等新产业。在应用型纯软件方面,广东省的金融、证券、财务、企业管理、电力、教育和娱乐等应用软件产品在国内占有相当的优势。如新太集团的电信软件、深圳金碟的财务软件和珠海金山公司的WPS系统等均为国内著名的软件产品。

广东省也成为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主产区。2003年,广东省生产彩色电视机2500万部,比上年增长31.0%,出口也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消费电子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却不理想,销售利润率为5.9%,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低2个百分点;资产利税率6.0%,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低2.1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广东省消费电子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慢、力度还不大,加工组装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仍没有取得根本性改观,跨国公司针对广东信息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增多,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以及超低价格竞争的局面仍没有彻底扭转所致。

4、江苏省

2003年,江苏信息产业制造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257亿,增幅达到63.2%。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升,继续保持稳步上行的发展态势。

全行业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类产品的快速增长和产品出口的强劲拉动。其中,全省完成程控交换机和微型计算机增幅最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1.4%113.3%。移动通信手持机同比增长42.1%,为整机配套的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同比增长50%。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崛起,成为全省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生力军,多种经济体制并存,使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活力。例如,国际著名公司纷纷在江苏落户,产业层次较高。飞利浦在中国境内建立的彩电生产基地苏州飞利浦消费电子有限公司;富士(中国) 作为亚洲电子消费产品的领先者,从1995年在苏州设立生产基地,到2001年在上海设立富士中国公司,全权负责中国地区富士数字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苏州及其周边地区是继珠三角之后,中国第二个较具规模的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带。

近年来,江苏省软件行业发展迅速,2003年规模达到128.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增长率达到370%,成为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新亮点。2003年江苏省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达264家,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软件企业18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软件企业8家,具有出口业务的软件企业15家。在信息安全、电力、电信、ERP系统、办公软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江苏省也是我国主要的光通信产业基地,已经形成包括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的光通信产业带,光缆产量位居国内前列。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主的微电子产业带逐步形成,提高了通信制造行业的竞争力。

5、天津市

天津市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IT产业高度集中和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天津市信息产业在2002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大关的高起点上,继续平稳发展,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四分之一,信息产品出口交货值占全市50%,保持了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在全市经济中发挥重要拉动作用。

2003年,天津市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约1200亿元,销售收入1100亿元,工业增加值240亿元,出口交货值550亿元,均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三资企业对天津市信息业的贡献率仍最大,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工业增加值四项指标都占全市电子产品制造业总量的90%以上。以手机为主的通信类终端产品是本市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重中之重,生产和销售均比上年增长15%,产销率达到99%

目前,天津市已经形成以外资独资与合资为主的外向型移动终端产业基地。摩托罗拉、三星、三洋、京瓷等企业组成的天津移动终端产业基地是中国的三大基地之一,2003年占中国手机产量的12.2%。企业群体也逐步增多,为天津移动终端基地注入新的活力,对天津移动通信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2003年三星手机在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位居第四位。

6、浙江省

浙江省信息产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2003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63.4亿,增幅达到43.1%,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经济效益显著,运行质量良好,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又跃上新高。

浙江省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全省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且增幅明显。其中以移动通信类产品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继续强劲增长,增幅160%,成为拉动全行业生产快速增长的核心力量;软件类产品继续高速增长,系统集成软件产品和嵌入式软件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增长30%17%;元器件类产品和消费类产品增长平稳。二是全省信息产业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完成出口交货值占全省信息产业销售产值的21.8%,对全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华立集团、东磁、天通电子、UT斯达康等一批企业一季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出口势头。三是全省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经济效益增长平稳,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在消费电子领域,浙江省重点发展标准清晰度彩电(SDTV) 和高清晰度彩电(HDTV) 、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电视及家庭影院系统、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DAB) 、数字相机,以及通信和消费类家电技术融合的网络终端产品。

在通信领域,浙江省已成为全国通信产业的大省、强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光电子产品和光电子企业。其中光纤光缆和光存储介质材料已成为国内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光纤光缆生产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均居全国第二位。已初步形成从基站、交换机、手机到新型元器件配套的产业链雏形,并形成了一批以东方通信,宁波波导,UT斯达康为代表的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形成了一批自主技术和产品。

浙江省软件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3年规模超过100亿元。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50人以下的企业占64%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仅占少数。2/3的软件企业集中在杭州市,其他主要分布在宁波、嘉兴、温州等地。在软件产品方面以行业应用软件为主,金融证券、基金财务、医疗卫生、服装、税务、工商、公安等领域的行业应用软件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部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软件园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相继在绍兴、宁波、温州、杭州等市区建立了一大批软件园,推进了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杭州高新软件园被评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第四节 中国重点区域信息产业发展分析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的信息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明显,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及闽东南等几大信息产业基地。2003年,在上述四大基地内的东南部沿海8个省市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93.7%92%

1长三角:技术、资本密集型,发展速度强劲

长三角基地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为核心城市。得益于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增速继续强劲,上海、江苏、浙江3省市的增幅分别达到79.2%63.2%43.1%,均超过全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长三角信息产业总产值为7200亿元,占全行业的38%长三角的主导产业为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显示器、软件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全国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见图2)、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集中在该地区。2003年该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64.2%,为225.69亿元,同比增长26.3%。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2  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区域结构

数据来源: 赛迪顾问  200402

依靠技术和人才优势,长三角的软件产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2003年该区的软件业产值达460亿元,占全国软件业产值的29%

在通信领域,长三角外资已经形成以独资与合资为主的通信制造企业集群,是中国主要的光通信产业基地,外资企业成为该地区通信制造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国内外资企业的主要研发基地。

近年来,外资企业纷纷在长三角投资建厂,使该地区的消费电子产业日新月异,并一举成为中国第二个较具规模的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带。

2珠三角:劳动、技术密集型,规模强而发展趋弱

珠三角基地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顺德为核心城市。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起步最早,产业链发展得比较完善,抢先优势仍为该地区保持龙头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珠三角的主导产业为:家用电器、打印机、台式机、通信设备、元件。2003年广东省信息产业仍是全行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省信息产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占全行业的32%。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均达全行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见图3)

 

各主要地区产业规模占全行业的比重情况

数据来源: 赛迪顾问  200402

 

珠三角的软件产业在全国同样居领先地位,2003年软件业收入288亿元,占全国的18%。依托该地区发达的信息制造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并成为该地区软件业的核心。在通信制造业领域,珠三角同样是国内最大的通信系统设备基地、终端基地和配套产品基地。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电子整机生产基地和主要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市场,该地区依托发达的电子整机制造业,近年来其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较快。然而,珠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较小,2003年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仅占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总销售额的2.8%

珠三角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主产区。2003年,生产彩色电视机2500万部,比上年增长31.0%,出口也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然而该地区消费电子的盈利能力偏低,主要原因是广东省消费电子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慢、力度还不大,加工组装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仍没有取得根本性改观,跨国公司针对广东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增多,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以及超低价格竞争的局面仍没有彻底扭转所致。  

3、环渤海:知识、信息密集型,高科技产品优势明显

环渤海基地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河北五省市,核心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由于在信息、科研、人才和政府资源占有等方面具有其他地区无法逾越的优势,该地区自然成为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的聚集地,其主导产品有通信设备、软件、集成电路等。在通信制造领域,天津已经建成了中国移动终端产业基地,而北京成了运营中心和研发基地。

北京是我国软件产业的发源地,九五期间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很快,成为北京市信息产业的优势之一。依靠北京市软件产业的优势和潜力,九五期间,北京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5%,产值、销售收入、企业数量、开发人才等主要指标均占全国1/3以上,海关统计的软件出口约占全国2/3,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软件产业化基地。2003年,北京的软件产业收入占全国的21%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的环渤海地区也是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该地区2003年的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为107.05亿元,同比增长45.1%,占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总销售收入的30.5%

 

4、其他地区:总体实力不强,局部优势突出

闽东南信息产业近年来也在迅速发展,增长速度居全国领先地位。现已形成的了以视听产品、计算机及其外设、移动电话为支柱,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产业格局。2003年,福建省共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450亿元,全行业完成产值1514亿元,在全国居前列,其中显示器产量更是居全国首位。

四川省是我国的另一个信息产业发展得较好的地区。2003年,四川省信息产业面临的形势总体向好,其中以长虹为龙头的数字视听产品是该省信息产品中最大的门类,数字视听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工业增加值58亿元,占该省信息产品的比重达50%

湖北省是中国的光通信生产与科研基地,武汉的光谷是中国重要的光通信产业基地,在国内通信领域中处领先位置。

中西部地区软件行业发展整体水平仍偏低,软件行业发展较快的主要集中于个别省市,陕西、四川、湖南三省的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4%3%,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占比重均在1%以下。


第二章 计算机产业

第一节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是1997年以来GDP增长最快的年份。 按照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达到1090美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数码产品以及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并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中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

1989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总量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规模国际地位持续稳步提升,已步入电子信息产品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而且提升的趋势还在持续,很快可以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产品门类相对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彩电、微波炉、视盘机、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性材料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有些产品占有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形成比较强的产业配套基础

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并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此轮产业转移伴随着新的产业分工方式的出现——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由发达国家转移出去,形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与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空间分离的格局;其二是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从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的机会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及其大出大进国际循环的格局初步形成

如果我们将观察问题的视角放在加工制造优势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从中清楚地发现结构升级的明显步伐,产品结构由过去以家电类低端产品为主,调整到基础类、投资类产品的占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据粗略预计,十五期间,全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的投资可达100亿美元,相当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三倍,其中外资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

3.产业聚集已经显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

产业的区域聚集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法国的昂蒂布、芬兰的赫尔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都是集群式创新的成功典范产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化是出于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要素流动、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重目的,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中国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在这些产业聚集区内,形成了主机企业和多级零部件供应企业分工高度细化的产业分工方式,尤其是形成了能够实现即时供应、交易成本较低的产业配套能力,使得区内企业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这些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使其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一些产业基地成为了某些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就此意义而言,这些信息产业基地正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重要的世界生产制造基地

4.产业出现了剧烈的企业结构变化和地区结构变化

企业结构的变动是伴随着如下两个变化而发生的:其一是产业分工方式(如生产外部化或内部自治率的降低)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零部件供应企业,并且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细分化产品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全能型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出局,同时出现了许多为国外公司生产的代工型(即委托生产)企业;其二是外资企业的增加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一段时间出现了外资企业独资化的趋势而地区结构的变化,是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形成而发生的,一些传统的电子信息企业较密集的地区衰落下去,出现了电子信息产业地区分布的较大调整。

 

第二节 中国计算机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PC

2003年中国PC市场共计销售各类PC产品1294.8万台,其中台式PC共计销售1141.1万台,销售收入684.3亿元人民币;笔记本销售126.0万台,销售收入为173.2亿元人民币;PC服务器销售27.7万台,销售收入64.5亿元人民币。表2显示了2003年中国各类PC产品总体销售状况。

2  2003年中国PCs市场各类产品销售结构

产品

单位

收入

万台

比例()

亿元

比例()

台式机

1,141.1

88.1%

684.3

74.2%

笔记本

126.0

9.8%

173.2

18.8%

PC服务器

27.7

2.1%

64.5

7.0%

合计

1,294.8

100%

922.1

10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3显示了20012003年中国PC市场各类产品销量状况。

3  20012003年中国PCs市场各类产品销量状况(单位:万台)

 

产品

2001

2002

2003

合计

台式机

868.7

990.7

1,141.1

3,000.2

笔记本

63.3

88.5

126.0

277.2

PC服务器

20.1

23.5

27.7

71.2

总计

952.2

1,102.6

1,294.8

3,349.6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2.服务器

2003年,从整体服务器市场增长走势来看,受传统重点行业用户需求低迷和教育、中小企业等用户采购价格偏低的影响,2003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趋于平缓。

从行业采购需求来看,一方面,银行、电信等传统行业对服务器系统的采购需求增长较为缓慢,传统采购大户的市场需求进一步低迷。主要是由于在应用水平方面,传统重点行业用户消费日趋理性化,应用需求已经从硬件设备的大规模采购逐渐转向现有系统应用水平的提高,用户更注重与产品应用相配套的存储管理软件和专业培训等方面,对硬件产品需求比例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教育、政府和中小企业用户的服务器采购数量增长较为迅速。但教育、政府和中小企业对服务器储系统的需求以低端产品为主,尽管采购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采购产品平均价格较低,因此对应销售额的变化不大。

IA服务器市场方面,2003年,中国市场销售量规模为27.7万台,销售额规模达到64.5亿元人民币。

4  20012003年中国IA服务器市场规模

年份

2001

2002

2003

销售量(万台)

20.1

23.5

27.7

销售额(亿元人民币)

55.7

60.3

64.5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4  20012003年中国IA服务器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RISC服务器系统方面,2003年市场销售量为23.3千台,销售收入达到88.8亿元。

 

5  20012003年中国RISC服务器市场规模

年份

2001

2002

2003

销售量(千台)

18.7

21.1

23.3

销售额(亿元人民币)

78.9

85.3

88.8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5  20012003年中国RISC服务器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NT工作站系统方面,2003年,市场销售量为27.1千台,销售收入达到6.1亿人民币。

6  20012003年中国NT工作站市场规模

年份

2001

2002

2003

销售量(千台)

20.5

23.6

27.1

销售额(亿元人民币)

5.5

5.8

6.1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6  20012003年中国NT工作站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UNIX工作站系统方面,2003年市场销售量为13.6 千台,销售收入达到19.9亿人民币。

7  20012003年中国UNIX工作站市场规模

年份

2001

2002

2003

销售量(千台)

11.4

12.6

13.6

销售额(亿元人民币)

18.4

19.2

19.9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7  20012003年中国UNIX工作站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2002年相比,2003年中国服务器市场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在IA服务器市场方面,尽管销售量增长率略高于2002年,但由于产品价格的不断下滑,销售额的增长率仅为7.1%,比2002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在RISC服务器、NT工作站和UNIX工作站方面,与2002年增长速度相比,其销售额的增长率分别下跌了4.00.30.7个百分点。

8  20022003年中国IA服务器市场增长率

年份

2002

2003

销售量增长率(%)

16.7%

17.9%

销售额增长率(%)

8.2%

7.1%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9  20022003年中国RISC服务器市场增长率

年份

2002

2003

销售量增长率(%)

13.0%

10.6%

销售额增长率(%)

8.1%

4.1%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10  20022003年中国NT工作站市场增长率

年份

2002

2003

销售量增长率(%)

15.2%

14.8%

销售额增长率(%)

5.5%

5.2%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11  20022003年中国UNIX工作站市场增长率

年份

2002

2003

销售量增长率(%)

10.3%

7.8%

销售额增长率(%)

4.3%

3.6%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从服务器及工作站产品架构上区分的四大类产品销售情况来看,IA服务器产品在销售量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市场占有率达到81.3%,但IA服务器价格较低,对应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为仅为36.0%。从销售额方面来看,价格昂贵的RISC服务器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为49.5%,份额最大。

8  2003年中国服务器及工作站市场产品销售量构成比例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9  2003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及工作站产品销售额构成比例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IA服务器市场上,2003年,随着国外厂商加大低端产品的供给力度,低端产品销售增长明显,销售量市场占有率达到46.7%2003年中端IA服务器市场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为38.7%,份额最大。

 

 

 

 

 

12  2003年中国IA服务器市场产品价格段结构

产品段

销售量(万台)

销售量比例

销售额(亿元)

销售额比例

低端

13.0

46.7%

19.3

29.9%

中端

11.4

41.0%

24.9

38.7%

高端

3.4

12.3%

20.3

31.4%

合计

27.7

100%

64.5

10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10  2003年中国IA服务器产品结构销售量构成比例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第三节 中国计算机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1PC

赛迪顾问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台式PC市场中,家用(消费)市场段共计销售369.5万台,成为最大市场段。而中小企业以283.1万台的销量位居第二,尽管教育以及政府市场在2003年的垂直市场段中排名较为靠后,随着国家政府投资政策的倾斜,其市场潜力巨大,并成为未来拉动该市场成长的主要动力。下表显示了2003年台式PC各厂商市场段销售状况。

13  2003年中国台式PC各厂商市场销量状况

垂直市场

Lenovo

Founder

Dell

IBM

HP

Others

Total

大型企业

43.4

8.5

28.3

12.0

15.2

96.9

204.2

中小企业

61.6

23.4

11.7

5.2

4.8

175.3

282.1

教育

51.0

17.7

3.5

2.4

1.6

81.9

158.1

消费

91.2

28.6

4.8

1.6

3.0

240.3

369.5

政府

39.0

9.4

6.7

2.1

1.3

68.8

127.2

Total

286.1

87.7

55.1

23.2

25.8

663.2

1,141.1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11  2003年中国台式PC各厂商垂直市场销售比例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上图显示了2003年台式PC各厂商不同垂直市场段销售比例。从各厂商垂直市场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联想、方正具有较为相似的市场特征,在家用、政府以及中小企业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在大型企业市场表现相对较弱。而DellIBM以及HP在大型市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其市场份额均超过1/2HP在大型商用市场更是以接近60%的市场份额在其垂直市场段表现出绝对优势。下图显示了不同垂直市场段厂商竞争状况。

在大型企业商用市场段,尽管联想仍然以超过1/5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但远低于其整体台式PC市场25.1%的平均市场份额4个百分点,方正也表现出较为类似的市场特征。而Dell在该市场表现出色,以13.8%的市场份额位居该市场段第二,远高于其平均市场份额9个百分点。IBMHP也在该市场段表现出色,均高于其平均市场水平。在中小企业市场段,其品牌市场排名与总体市场保持一致。而在教育、家用(消费)以及政府市场,品牌结构与整体市场基本保持一致,但联想、方正表现出更为突出的优势,尤其在教育市场,联想以超过32%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远高于其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12  2003年中国台式PC垂直市场厂商分布状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家用(消费)市场段,国际品牌DellIBMHP竞争力较弱,尽管HP2003年加大了其在消费市场的推广力度,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增长,但与整体市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赛迪顾问调查数据显示,在笔记本垂直市场中,大型企业商用市场仍然以接近50万台,39.2%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但其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中小企业以43.1万台的销量位居第二,家用(消费)市场段位居该市场末端。下表显示了2003年笔记本各厂商垂直市场段销售状况。

14  2003年中国笔记本各厂商垂直市场销售状况

垂直市场

Lenovo

Founder

Dell

IBM

HP

Others

Total

大型企业

5.5

0.9

8.4

9.1

6.7

18.9

49.4

中小企业

6.9

2.5

4.8

4.9

3.8

20.2

43.1

教育

1.9

0.9

0.9

1.3

0.6

3.5

9.1

消费

1.3

0.9

1.1

1.1

0.4

3.4

8.2

政府

3.8

1.4

1.8

1.6

0.8

6.7

16.3

Total

19.4

6.6

16.9

18.0

12.3

52.8

126.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13  2003年中国笔记本各厂商垂直市场销售比例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上图显示了2003年笔记本各厂商不同垂直市场段销售比例。在联想各垂直市场段中,商用市场占据其63.7%的市场份额,其中大型商用市场仅占有28.3%的市场份额,远小于整体大型企业商用市场11个百分点,而中小企业略高于整体水平。在非商用市场段,政府以及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尤其在政府市场,其市场份额接近1/5,远高于整体12.9%的平均市场水平7个百分点。

在方正的垂直市场段中,中小企业、政府以及家用(消费)、教育均表现较为出色,分别占有37.6%21.2%以及13.8%13.6%的市场份额,而在大型商用市场段竞争力较弱,仅占不到14%的市场份额,低于整体水平25个百分点。

DellIBM以及HP在商用市场表现较为突出,尤其在大型商用市场,而在非商用市场段,除Dell2003年政府市场的开拓略有成绩外,其他市场段均不具有明显优势。下图显示了不同垂直市场段厂商竞争状况。

14  2003年中国笔记本垂直市场厂商分布状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大型企业商用市场段,各厂商品牌排名与整体市场差别较大。IBMDell以及HP分别以18.3%16.9%13.5%的市场份额超过位于整体市场排名第一的联想分别位居第一、二、三名,而联想仅以11.1%的市场份额在该市场段中排名第四,国际品牌表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随着中小企业市场的迅速成长,IBMDell等国际品牌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中小企业市场段,加大了其市场拓展力度,其品牌市场排名与总体市场基本保持一致。而在教育市场,联想表现出绝对的领先优势,以超过1/5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远高于其整体笔记本市场15.4%的平均市场份额5个百分点。同时,IBM在该市场也表现出色,由于在教育行业的笔记本采购中,高校仍然是该市场段的购买主体,笔记本主要作为教师用机以及实验室用机的使用特征使IBM笔记本在该市场表现出色。在家用(消费)市场,联想、Dell以及IBM分别位居前三名,同时,方正在该市场也表现出色,占据该市场超过11%的市场份额,远高于其5.2%的平均水平。政府市场段中,联想再次表现出绝对的领先优势,以23.6%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远高于其15.4%的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由于不同的厂商其市场策略的不同,因此其在不同的产品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下面将分别对各厂商分类产品进行竞争力分析。

2003年联想共计销售各类PC产品308.7万台,占据中国PC市场23.8%的市场份额。在分类产品中,台式PC表现出绝对的竞争优势,占其自身92.7%的市场份额,远高于整体PC市场88.1%的平均水平,同时占据中国整体台式PC超过1/4的市场份额,大于联想整体23.8%的平均水平。尽管联想笔记本以及PC服务器在独立产品市场中均表现出色,但在联想台式PC市场的强势对比下,其竞争实力相对较弱。赛迪顾问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联想在笔记本整体市场中以15.4%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但与其整体23.8%的平均水平相差8个百分点,同时笔记本市场仅占其自身 6.3%的市场份额,远小于整体9.7%的平均水平,笔记本表现出相对较弱的竞争能力。PC服务器市场,联想仅有11.5%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PC服务器市场前列,远小于联想整体23.8%的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赛迪顾问分析认为,在目前中国PC服务器市场,国际品牌仍然占据领先优势,国内品牌在该市场尚需加强竞争实力。

2003年方正共计销售各列PC产品95.6万台,占据中国PC市场7.4%的市场份额。在分类产品中,台式PC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占其自身91.7%的市场份额,高于整体PC市场88.1%的平均水平,同时占据中国整体台式PC 7.7%的市场份额,略微大于方正整体7.4%的平均水平。在笔记本以及PC服务器市场,方正占据整体市场5%左右的市场份额,位居市场第二梯队。赛迪顾问分析认为,方正在中国PC市场目前是台式PC一支独秀的局面,在笔记本以及PC服务器市场尚未确立竞争地位,而加强笔记本以及PC服务器的竞争实力将是未来方正参与该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之一。

2003Dell共计销售各列PC产品76.9万台,占据中国PC市场5.9%的市场份额。在分类产品中,PC服务器表现出绝对的竞争优势,占其自身6.3%的市场份额,远高于整体PC服务器市场2.1%的平均水平,同时占据中国整体PC服务器17.5%的市场份额,大于Dell整体5.9%的平均水平接近12个百分点。Dell2003年的笔记本市场也表现出色,占据Dell整体PC市场22%的市场份额,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实力。Dell的台式PC虽然在其整体PC市场中占据71.6%的绝对市场份额,但仅占整体台式PC市场不到5%的市场份额,小于其整体5.9%的平均水平。赛迪顾问分析指出,相比而言,Dell在台式PC市场的竞争还未进入强势阶段,而在笔记本与PC服务器市场已对各厂商构成强烈威胁。随着台式PC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及利润的进一步锐减,Dell在保证台式PC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将市场重心进一步向笔记本及服务器倾斜,并在2003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03IBM共计销售各列PC产品46.1万台,占据中国PC市场3.6%的市场份额。在分类产品中,笔记本和PC服务器占据IBM整体PC市场接近1/2的市场份额,远大于整体PC市场11.8%的平均水平。IBM的笔记本在中国市场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占据中国笔记本市场14.3%的市场份额,远大于其3.6%的平均水平近11个百分点,同时其占据IBM整体PC市场39%的市场份额,比中国整体笔记本市场9.7%的市场份额多出近30个百分点,IBM笔记本在中国市场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2003IBMPC服务器成长较快,占据整体服务器市场17.8%的市场份额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实力。赛迪顾问分析认为,在目前中国PC服务器市场,国际品牌仍然占据领先优势。一向相对低调的IBM台式PC市场,在2003年也进行了改头换面。2003IBM放弃了已使用3年之久的NetVista,将ThinkCentre作为台式机的新品牌。由此可见IBM拓展该市场的决心。

2003HP共计销售各列PC产品44.1万台,占据中国PC市场3.4%的市场份额。在分类产品中,PC服务器表现出绝对的竞争优势,占其自身13.5%的市场份额,远高于整体PC服务器市场2.1%的平均水平,同时占据中国整体PC服务器21.5%的市场份额,大于HP整体3.4%的平均水平接近18个百分点。HP笔记本由于整和了Compaq的竞争优势在2003年也表现出色,占据HP整体PC市场28%的市场份额,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实力。HP的台式PC虽然在HP整体PC市场中占据58.5%的市场份额,但仅占整体台式PC市场2.3%的市场份额,小于其整体3.4%的平均水平。尽管2003HP加大了对台式PC市场的关注力度,同时也看到中国消费PC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加强了消费PC的推广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总体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赛迪顾问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的台式PC市场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品牌格局上联想、方正以及同方等国内品牌表现强势,同时DIY市场也相对发达,因此,HP想要在该市场取得成功尚需时日。

2.服务器

从垂直市场竞争结构来看,在大型企业垂直市场段的竞争中,仍然是HPIBMDell等国际品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政府市场,由于政府采购对国产品牌的倾斜,联想、浪潮在政府市场的份额要高于其他主力厂商。

15  2003年垂直市场竞争结构销量比例

销量比例(%)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政府

教育

HP

27.6%

17.1%

12.8%

22.4%

IBM

21.2%

15.5%

13.2%

17.8%

Dell

22.1%

15.9%

11.9%

11.9%

联想

7.8%

12.8%

16.2%

15.9%

浪潮

3.3%

14.1%

30.9%

13.0%

其他

18.0%

24.6%

15.0%

19.0%

总计

100%

100%

100%

10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16  2003年垂直市场竞争结构销售额比例

销售额比例(%)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政府

教育

HP

32.1%

21.1%

15.6%

25.6%

IBM

23.1%

18.0%

15.5%

20.7%

Dell

18.2%

14.4%

10.8%

11.9%

联想

7.5%

12.0%

15.6%

14.1%

浪潮

3.3%

13.1%

34.2%

15.4%

其他

15.8%

21.4%

8.3%

12.3%

总计

100%

100%

100%

10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17  2003年区域市场竞争结构销量比例

销量比例(%)

东北

华北

华东

华南

华中

西北

西南

HP

16.3%

21.7%

25.6%

21.8%

20.0%

15.4%

19.5%

IBM

15.2%

19.7%

17.0%

18.8%

18.2%

14.0%

16.9%

Dell

15.8%

16.7%

20.4%

17.0%

16.5%

13.0%

18.5%

联想

15.1%

11.1%

9.5%

10.1%

11.8%

14.3%

15.5%

浪潮

13.3%

10.2%

12.7%

10.3%

22.0%

13.1%

4.5%

其他

24.3%

20.6%

14.8%

22.0%

11.5%

30.2%

25.1%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18  2003年区域市场竞争结构销售额比例

销售额比例(%)

东北

华北

华东

华南

华中

西北

西南

HP

19.6%

26.4%

30.6%

26.3%

24.3%

18.8%

23.8%

IBM

18.0%

22.4%

19.2%

21.5%

20.9%

16.3%

19.5%

Dell

14.5%

14.8%

17.9%

15.0%

14.7%

12.1%

16.6%

联想

14.1%

10.0%

8.5%

9.0%

10.7%

13.7%

14.2%

浪潮

13.7%

9.3%

11.1%

9.5%

21.6%

14.7%

5.3%

其他

20.1%

17.1%

12.7%

18.7%

7.8%

24.4%

20.6%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第三章 通信设备产业

第一节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运营业:电信业务收入与用户增长不同步

2003年中国电信业发展的过程中,电话用户数突破5亿户成为中国电信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自从19987月我国电话用户突破1亿户后,电话用户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用户过亿户的时间间隔也逐步缩短。

1 中国电话用户发展规模

数据来源:MII,赛迪顾问  200402

但,用户规模的增长虽然提高了电信业务使用量的提高,但由于竞争,中国电信业务收入也逐年呈现增长速度下滑趋势。

2、通信设备市场:运营商发展思路主导作用增强

2002年以来,中国电信分拆后,运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业务的同质与异质竞争更加明显。IP电话对传统PSTN的分流作用不断增强,PHSGSMCDMA的冲击也快速升级。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运营商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并不断增强网络服务质量,网络建设与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平稳变化,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在2000亿元以上,形成了巨大的设备市场空间。

2003年主要电信运营商投资完成额从20022074亿元上升到2215亿元,增长6.8%,增长主要来自中国联通CDMA1X二期与三期工程的启动,加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小灵通和宽带投资的增长。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投资增长牵引设备市场规模的继续放大,2003年设备市场(不包括手机终端)规模达到1200亿元。其中,CDMAPHS和宽带接入产品的比重上升,其设备销售额分别达到124亿元、145亿元和65亿元。

3、电信行业逐步走向薄利

从固定电话业务来看,竞争将会对中国电信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从2003年的情况来看,随着中国电信和网通资源整合的加快,双方在固定电话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双方将在未来加大投入力度,利用最短的时间内在竞争对手的属地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这种市场竞争将会减少相当一部分的利润,而这将会给中国电信的业绩带来一定的冲击。2003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增速远远落后于整个电信运营业,业务利润不容乐观。

从移动电话业务来看,竞争力度的加强影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业绩增长。从2003年的情况来看,小灵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移动通信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从移动通信运营技术上来看,国内有望形成GSMCDMA、小灵通等多种移动通信技术并行的运营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各运营商必然要加大技术革新的投入,中国移动通信的技术进步会大大加快,对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激化作用。而在移动通信运营商增加后,国内移动运营商用户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用户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通信服务的质量将大大提高,同时,移动通信的资费也将大大降低,普通用户可以获得更大的实惠。

4、行业发展动力来自运营业的高速增长

第一,中国通信业的高速发展是中国通信制造产业发展的基础。九五期间,运营商投资总计达到8000亿元以上,自1998年起,运营商的投资连续超过2000亿元,巨大的投资为国内外厂商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2001年中国电信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696亿元,2002年因为原中国电信的拆分导致投资规模下降,但设备市场规模也达到1150亿元。

第二,国产厂商全面突破。依托运营业的高速发展,抓住机遇,通过各自独特的发展战略,陆续推出了一批批符合中国电信网发展要求的优质产品和先进技术,凭借得天独厚的市场服务优势,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从1994年起程控交换机的全面突破形成的巨大金中华,到目前包括移动、数据、光通信等在内的全线产品的提供,国产厂商已经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重要推动者,程控交换机的国产比例已经超过95%

5、外资企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虽然民族通信制造行业继程控交换机后在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了群体突破,使设备价格大幅度下降,并在众多产品市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但外国厂商利用先入为主和技术标准的领先优势,仍然占据半壁江山。在利润相对高的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领域仍然占有领先市场份额,国产厂商只有占据较少市场份额。以移动通信为例,国产厂商与外国厂商的市场份额比较如表1所示。

同国外厂商来比较,民族通信产业的成本、价格性能比以及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国产设备的技术已经成熟,产品的稳定性也在增强,而国产设备的价格与进口设备相比则要低得多,国产厂商的进入降低了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成本。GSM的网络基础设施费用由初期的10000/户下降到现在约2000/户。

国产移动通信产品(GSM)市场占有率

产品

移动交换机

基站

手机

1999

4%

2%

3%

2000

5%

3%

10%

2001

8%

5%

15%

2002

15%

8%

31%

2003

20%

10%

40%

数据来源:ITU,赛迪顾问  200402

6、一批国内企业迅速崛起

在发展之初,我国通信设备行业基本上处于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但由于内资企业的发奋图强,使程控交换机市场由原来外资产品垄断转变为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资企业为主,内资企业程控交换机的生产规模也大幅度提高。

自程控交换机突破起,国内企业迅速崛起,代表国产通信产业的巨龙、大唐、金鹏、中兴和华为,组成的巨大金中华成为当时的五朵金花,并带动了一批国内企业在通信领域快速发展壮大。

技术研发先导是国内企业迅速崛起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国内企业依靠技术研发突破成功进入众多产品市场,通过从程控交换机到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的突破,已经形成了齐全的产品体系。依靠对中国运营市场的熟悉与理解,建立了良好的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网络,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赢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首先,我国自主研发的程控交换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挥了后发优势,技术起点高。通过自主研发,我国掌握了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系统设计技术,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04机之后,CC08SP30等机型陆续研制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出现了产业界少有的群体突破现象。

第二,通信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国产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部分关键技术有所突破。不但程控交换机在九五期间实现了群体性突破,同时在移动通信、DWDMSDHATM等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使我国通信产品制造行业在短时间内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并已开始装备通信网。909工程的建成,使集成电路芯片生产技术与国际差距缩小,集成电路主流生产技术已提高到8英寸、0.35μm,部分通信设备企业研发设计达到0.18μm水平。在交换机研制成功的基础上,7号信令设备、综合业务数字网交换机及终端、智能网系统、接入网产品、光纤传输系统、ATM骨干网设备、TMNM网管系统、高速路由器和环境监控系统等新型技术装备的研制方面相继取得成功并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初步具备了为电信骨干网、业务网、支撑网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及设备支撑能力,产品技术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第三,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近年来,巨龙公司等企业相继开展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制开发,在移动交换中心(MSC)、基站控制器(BSC)、基站(BS)及手机(HS)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1997年一批国内企业和科研单位自主开发GSM系统获得成功,1999年大唐、华为、金鹏、中兴等企业自主开发的GSM系统设备先后取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并步入产业化阶段。目前国产GSM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全国十多个省市区,并承担了全国移动骨干智能网和骨干信令网的建设任务。

7、网络演进务实进行

第一,业务先导是网络演进的基础。当前,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成为通信网的发展方向,下一代网络将是以数据为中心的融合网络,应支持话音,视频和多媒体业务。针对不同的网络层面,下一代网络具有不同含义。就目前来说,3G就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网,IPV6就是下一代互联网,而目前常指的以软交换为基础的NGN是传统的交换网演进的方向。在运营商投资日趋理性的情况下,业务成为运营商网络演进的先导,通过网络演进,运营商希望能更灵活地提供支持更多更丰富的业务,提高业务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网络演进的投资效益。

第二,运营商的3G试验网将成为各厂商的角逐焦点,探索业务模式是重点。由于受3G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我国的3G发展进程相对稳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TDSCDMA的支持决心已经不言而喻,而且TDSCDMA的成熟和商用化进程直接影响了我国3G演进的进程。一方面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希望获得正式的移动业务牌照,以比小灵通ARPU更高的3G业务尽快提高业务增长速度,但全球3G发展的不理想势必影响其迫切的愿望,而且当前在业务需求并不旺盛的情况下,有小灵通业务在中低端市场高速发展,其观望与积极跟踪的态度自然明显,在小灵通投资回报与3G投资启动时机中需要均衡考虑,显然,2003年和2004年仍然是小灵通大规模发展的高峰期;另一方面,现有的移动运营商,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对3G也抱有不同态度,在快速建设CDMA三期工程,希望尽快提高用户规模、加快投资回报,目前并不希望3G牌照早发;而中国移动压力相对要大,目前网络实装率高已经影响移动服务质量,因此,一方面迫切需要对GSM网络进行扩容投资,但另一方面,考虑到3G投资,另一方面由于3G日程不明朗,因此需要在GSM扩容投资与3G投资中均衡考虑。

但是,3G必将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的主体,目前,各大运营商(包括铁通在内)都在各地积极开展三种制式的标准试验。2004年,运营商的3G试验网将成为各厂商的角逐焦点,因为在移动通信网中,跑马圈地所导致的先入为主优势已经让各厂商深有体会。然而,3G试验网作为我国3G网络建设的起点,探索3G业务模式将是所有试验网建设与试运营的重点。从目前来看,语音仍然将是3G发展初期的重点,移动多媒体业务作为业务创新和品牌竞争的业务,将成为众多运营商的重要竞争手段,并随着消费者对移动数据业务的消费习惯的逐渐形成,3G网上数据流量比将超过语音业务。

第三,NGN将稳健演进。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传统运营商稳妥采用新技术以增强业务的创新能力,而新兴运营商往往采用新技术以获得后发优势,同时以新业务快速切入市场。当前,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的相互渗透、移动运营商进入固定通信与数据通信市场,使基于软交换的NGN的演进更加稳健务实。2002年来,中国电信率先启动NGN实验,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NGN的业务运营。如同3G一样,在NGN平稳演进的过程中,业务仍然是主导因素,这需要更多的第三方的业务提供商积极参与NGN的业务发展中来。估计NGN2004年-2005年不会有大的突破,因为NGN首先一个全业务的承载平台,语音、数据、接入网、3G、网管都在上面,而且目前的价格较高,终端也不够丰富,新业务种类不丰富,不能带来实际的好处。

第四,政府主导将加快启动IPV6。尽管那些在IPV4资源和设备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厂商对IPV6商不热衷,但我国通过政府主导启动的IPV6实验已经表明我国希望在下一代互联网上能抓住发展先机,加快突破外国厂商在高端路由器等数据通信产品市场的垄断。显然,IPV6市场潜力大,但仍然需要时日,从IPV4IPV6升级需要国家之间的协调,也需要不同厂商的积极参与,而且,以庞大地址资源为显著优势的IPV6需要更多业务和IP终端支持。

8、产业链竞争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新模式

第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利润日益降低。随着中国市场在全球地位的不断上升,外国企业增强中国战略。同时国产通信厂商实力不断提高,在各个产品市场与外国企业展开直接竞争。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并将导致行业利润日益降低,也势必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第二,产业链竞争模式逐步形成,并成为行业竞争的主导模式。企业竞争和区域竞争的模式已经逐渐从单纯的产品竞争向产业链竞争模式发展,即依靠创新和共享机制,产业链的上下游厂商相互依存,并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建立起富有差异化特色和集聚效应的产业链。

第三,内容竞争成为电信业务价值链的焦点。随着数据与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电信业务价值链在发生演变。互联网业务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内容是互联网持续发展的动力,但互联网内容经营并不是运营商的特长。在这种情况下,与CSP捆绑发展、以应用拉动接入发展的运营思想就显得犹为重要。运营商必须依赖大量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CSP来不断推动其各种接入业务的增长,确保数据与互联网业务的持续发展。继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之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相继推出了基于内容合作的价值链合作平台,加快发展互联网与数据业务。

9、国际市场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和全球经济一样,全球电信业具有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特性。发达国家的电信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以移动通信水平为例,截止到2001年底,全球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5.48%,其中欧洲为43.75%,美洲为26.09%(包括北美和南美),美国为44.42%,大洋州为44.95%,而发展中国家集中的亚洲为9.07%,非洲为2.93%

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同时,全球电信网络技术正加快演进,下一代网络技术和3G等技术开始进入实验和试商用阶段,全球通信网络又将进入一次新的投资建设时期。因此,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较大的电信设备市场空间,这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技术和市场实力的中国通信制造行业来说是一次新的发展机会,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新动力。

当前,华为、中兴通讯、普天等企业已经开始在全球一定范围内的市场中取得进展,并将立足于国际竞争和国际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在发达国家通信市场已经定型以后,它们将目光瞄准了发展中国家和通信水平相对低的发达国家。

高强度竞争的市场培育出了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现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市场,生产的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光网络、无线接入等电信设备已开始大量出口。

继印尼运营商Mobisel采用华为CDMA450设备并成功投入商用后,近日,该国固定网络运营商BakrieTel决定选用华为的800MHz CDMA1X解决方案,建设其位于万隆市的通信网络。首期合同金额为2,000万美元(合一亿六千多万人民币),此外,双方还签订了长期合作框架合同。华为是第一家大规模进入印尼CDMA市场的中国设备供应商。华为提供了完整的800MHz CDMA1X网络解决方案,包括基站系统、交换系统和智能网等。该网络提供了高达153.6Kbps的分组数据业务,并可以平滑升级到EVDO;也提供了预付费、彩铃和虚拟专网等丰富的无线智能业务。

10、中国政府明确支持TDSCDMA技术标准

第一,中国提出了稳妥的3G发展方案。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势必引发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世界移动通信产业格局、利益分配格局也将有重大变化。中国政府非常重视3G技术,并作了非常认真的思考,已经制定出了有关3G发展的16字原则,即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当前中国政府正积极稳妥地推进3G的发展,形成一个以应用为需求,以标准为龙头,运营业、制造行业、硬件和软件、整机和终端以及配套元器件协调发展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体系,让3G为国民经济和整体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二,中国将利用3G帮助本国企业发展。其中3G牌照发放一定要做到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本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移动通信产业获得更多的利益。目前,中国的3G牌照的具体发放事宜目前仍在研究中。在3G标准制定方面,由于通信网、特别是移动通信网必须保证互联互通,国际漫游,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遵循市场规律,努力使新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和采用国际标准。事实上,中国现已完成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体制,即TDSCDMAWCDMACDMA2000技术试验规范,用以指导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

第三,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支持大唐提出的TDSCDMA标准。已经通过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给TDSCDMA提供发展空间,目前通过制订相关政策积极推动TD-SCDMA快速产业化。在此频率规划方案中,TDD模式获得155M频段,比WCDMA的频段(100M)要大。

 

第二节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程控交换机

作为传统的程控交换机产品,由于小灵通的快速发展和老的程控交换机更新换代,市场规模出现反弹。2003年市场总量达到8100万线。2003年,局用交换机容量新增6744万线,成为近年来交换机市场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一年。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大力发展小灵通所带动对程控交换机的需求。事实上,在2003年新增的局用交换机容量中,接入网设备容量比2002年就激增5379万门。

在程控交换机市场,国内品牌厂商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其中华为已经成为整个市场的绝对主导者,并通过规模优势不断蚕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同时,2002年以来运营商也逐步加快程控交换机的退网与更新工作,不少原有国外厂商的程控交换机逐步退网,这给国内厂商,特别是市场营销优势明显的华为巨大的发展空间。以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为例,2003年新增程控交换机市场,华为的份额分别达到50%以上,继续增强了其在有线网络产品市场的绝对优势。

2GSM移动通信系统设备

由于中国联通的投资重点已经转向CDMA网络,进一步压缩在GSM网络上的投资。中国移动由于在上半年等待3G启动,因此在上半年投入不大,在下半年确认3G无望的情况下,开始快速增加扩容与投入,但由于价格下降以及时间有限,市场规模也较2002年下降。

2003GSM网络建设主要集中在扩容上容量增长,扩容的原因就是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

国外厂商从1994年开始就大举进军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目前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本上被外国厂商垄断。交换机主要供应商有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北电网络、意达太尔、西门子。基站主要供应商有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北电网络、意达太尔、西门子。这些公司的市场策略如出一辙,普遍采用跑马圈地的办法,首先占领各城市的移动交换机市场,同时采用非标准A接口,以使自己的基站系统顺理成章地进入,从而阻止其他厂商进入。再加上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殊性,使得运营商在建网时都重点考虑网络的完整性、先进性和统一性,这一点成为运营商拒绝国产设备的主要理由。

3CDMA移动通信系统设备

2003年中国联通CDMA系统投资达到300亿元,是整个通信设备市场增长的主要原因。2003年的无线市话用户数的发展,依然超过了联通CDMA的发展。在2003年全年中移动电话用户和无线市话用户增长总和为8553.8万户,其中GSM移动电话用户的增加数量占据全部增加用户的59.6% ,而无线市话和CDMA用户的比重分别为26.7%13.7%

中国联通于2002年年初推出CDMA业务,当年达到730.1万的用户完成了预计的目标。2003年中国联通给自己CDMA业务的发展确定了两个发展目标:1 用户新增1300万;2CDMA业务运营达到盈利水平。但是2003年中国联通发展CDMA用户的策略作出了重大的调整,不再大力进行CDMA手机的补贴政策,而是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共同经营模式将终端的风险转移,同时通过CDMA网络的建设大力发展移动数据新业务,希望通过数据业务的吸引来发展用户。

反思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历程,在蓬勃发展的运营业后面是众多外国厂商依靠手机和先入为主的系统设备优势真正盈利着中国市场。早已在GSM系统上突破的华为、中兴和大唐等厂商却一直没有象手机一样在系统市场取得较大份额,就其原因无非就是国内厂商进入晚,外国厂商利用技术标准和先入为主所设置的门槛,使它们只能在边缘网络上生存。先入为主的作用在移动系统市场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兴就利用在联通CDMA网络上与外国厂商同步进入的机会,在一期和二期工程中获得了15%的份额,截止三期工程结束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7% ,改变在GSM上外国厂商一统天下的局面,并由此使中兴2002年收入达到168亿元,2003年继续增长达到252亿元,成为中国国产CDMA通信系统设备市场的第一名。

 

第三节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1.竞争格局分析

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在通信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一些生产程控交换机等传统通信产品的厂商在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提高了其驾驭市场的能力,他们积极参与移动通信及数据通信领域的竞争,逐渐实现向多元化产品结构的转型。因此,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但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与国外厂商相比在产品技术水平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国内外通信设备厂商优劣势比较

 

 

 

国外通信设备厂商

实力雄厚的技术力量;

先进水平的产品和可靠的服务;

强有力的渠道支持;

高效的人事激励制度;

在中国有较多的投入;

品牌、人才优势;

高水平研发和规模投入。

缺乏对中国电信市场情况变化作出快速、有效反应的能力和机制;

在中国有较多的投入;

产品价格偏高;

订货周期较长,本地市场机制不够灵活。

国内通信设备厂商

有一支熟悉本土市场的销售、市场活动支持队伍;

产品性价比有明显优势、生产成本、员工工资成本较低;

成本定价与价格竞争的优势;

国家政策的扶植。

在科研开发创新上,长期投资不足;

产品性能与国际知名品牌还有差距;

很大一部分的零部件都依靠进口;

自主创新的成果少、专利发明少、成果转化率低。

数据来源:MII,赛迪顾问  200402

1、国外厂商的先入为主优势逐渐弱化

外国厂商利用标准的领先在我国通信产品市场实现跑马占地先人为主,增加了国产新兴通信产业开拓市场的难度。这在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市场表现得犹为明显。全球各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进行网络扩容时,中间更换设备供应商的不多,大多是继续购买初期建网时供应商的产品,尤其对基站系统来讲更是这样。

事实上,在GSM规范中,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BTS之间的从Abis接口是不开放的,必须采用同一厂家的设备。在一个覆盖基本完善、基站结构基本成型的移动网中,如果要引入新厂家的基站,必须将已在网运行的旧基站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将部分旧基站撤掉,为新厂家提供市场机会。否则若保持原有已在网运行的旧基站不动,而新建基站采用新厂家的设备,就会形成新旧不同厂家基站兼容性的问题,形成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基站,但归属不同的基站控制器的状态,造成BSC之间的切换大大增加,增加网络处理负荷,掉话率明显升高,网络服务质量下降。CDMA基站系统也与此类似。因此,在一个基本成熟完善的移动网中,要引入新厂家(不仅仅是国内厂家)的设备特别是基站系统相当不易。

但是,随着国产厂商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国外厂商的先入为主优势逐渐弱化,如宽带、SDH等。

2、国产厂商优势领域快速扩大

国产通信产业积极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并加强自主研发力度和投入。如华为2003年的研发投入在40亿元以上,超过其年销售额的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体系为一级研发体系。按专业、产品分设了八个研究中心,一个联合实验室。南京研究所主要从事ZXJ10程控数字交换平台的深层次开发和升级以及网管、智能网、数据通信、移动交换系统、STPATM骨干交换机的研究开发。上海第一研究所正在进行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的路由器、IP(Internet phone)接入服务器、基于ISDN网络的POTS(普通话机)ADSL(不对称数字用户环路)用户MODEM等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ISDN产品实用化的研发,还在研制开发如ATM(宽带接入系统)HFC(光纤铜轴混合接入)CATV等产品。上海第二研究所从事移动通信一体化解决方案研究。深圳研究所主要从事SDH同步光传输系列产品、无线接入、会议电视、通信电源、集中监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以及生产测试设备的研究、开发。北京研究所主要从事密集波分复用系统、新型光传输系统、数据通信产品的研究开发。西安研究所主要从事射频及智能天线的研究开发。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产品发展战略规划办、产品中央研究部、产品中间试验部,分别承担产品的规划、开发、中间试验和大规模生产前的商品化过程。中央研究部下设:交换、传输、多媒体、智能网、无线及移动、数据通信、宽带通信、终端、电源、ASIC等部门。此外,华为公司于19981月成立了上海研究所及北京研究所,1999年成立南京研究所,2000年又筹建成都、西安、杭州三个研究所,这三个研究所主要从事光传输、数据通信、无线通信等通信前沿领域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同时它们加强与其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如巨龙公司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49所大学联合建立了合作渠道并成立企业高校联谊会。大唐电信和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合作开发GSM手机专用SIM卡芯片(芯片名为DTT4C03A)并于20004月研制成功。从而打破了多年来我国在SIM卡领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是我国通信专用集成电路领域的一个重大成果。中兴通信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成立北京邮电大学——中兴通讯光通信联合实验室。华为公司向三十多所著名大学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巨龙公司韩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瑞典、以色列、哥伦比亚等国家进行了多方位的国际技术合作。在莫斯科、波哥大、达卡、哈瓦那、中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建有多个分支机构。

大唐电信与美国德州仪器(中国)有限公司(TI)联合组建数字信号处理方案(DSPS)联合应用中心暨西安实验室,与爱立信公司合作成立WCDMA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CDMA知识产权研究开发协议,研究开发CDMA电信设备。高通公司为此提供所需的软件、芯片组、相关资料以及原型机测试设备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支持。

中兴通讯与美国德州仪器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数字信号处理器联合实验室,在DSP芯片研究和应用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华为与美国德州仪器有限公司(TI)联合成立数字信号处理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DSP技术和产品,与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集团公司成立通讯系统联合实验室,与英特尔(北京)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快中国开发基于英特尔Internet Exchange(IX)架构的进程。该合作备忘录主要涉及开发、合作和技术资源共享三大关键领域。双方将在华为深圳基地设立一个合作和开发中心。携手开发基于IX架构的通信解决方案。

大唐电信将移动通信、与IP相关的网络产品、软件技术、光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确定为今后研发工作的重点。

中兴通讯产品为交换、接入、GSM900/1800移动通信系统、CDMA交换及接入系统、传输、视讯、智能网、STP、手机、数据通信、通信电源、集中监控、变电站自动化、网管等十四大类七十多种产品。目前中兴通讯将研发重点确定在:GSM移动通信产品、数据通信、CDMA移动通信产品(中兴对该项目已投入2.2亿元用于研发)、环保产品、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技术。

华为公司产品为交换、接入、SDH/DWDM光传输系统、支撑网、智能网、客户服务中心、ETS450/1900WLLGSM900/DCS1800、短消息中心、移动智能网、移动客户服务中心、基站监控系统、GPRSATM、接入服务器、系列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ISDN系统终端、智能高频开关电源、电源模块、变频器、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ASIC芯片等二十三大类产品。目前,华为的研发重点用于以下产品的持续进步和商用化:GSMCDMA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骨干ATM、高速路由器、支持CS3业务的智能网产品、10G以上SDH设备、多媒体通信产品。

2.主力厂商分析

1)、华为

2003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展示了自己作为业界领导者的底蕴和实力。全球市场销售突破317亿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达到10.5亿美元,增长约80%,成为我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厂商。下面从几个角度分析华为公司:

1) 移动通信设备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移动业务,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移动业务,已经成为华为重要的新成长领域。目前华为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GSM产品、WCDMA产品和CDMA2000产品,成功为国内外80多个运营商提供移动通信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于全球2000多万用户,成为业界主要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领域,华为致力于提供"高而不贵"的解决方案,让3G走下神坛,让消费者用更少的资费获得比2G更优异的3G服务。作为我国最早从事3G研究的单位之一,华为在3G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与经验,目前已经申请了800多项专利,在目前的商用设备中已大规模使用自行研发的关键集成电路。

同步世界的研发,让华为全面掌握了WCDMA从系统核心到芯片设计的全套技术,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并率先在国外取得商用突破:独家承建香港Sunday覆盖全港的WCDMA 3G网络;20031224日,独家承建的阿联酋电信的全网WCDMA网络正式投入商用。同时在全球已开通的20多个WCDMA实验局,使华为进一步理解了全球营运商在3G网络建设、规划、运营业务及发展的需求,也使用户充分认识了华为WCDMA系统在性能、技术、品质及业务等方面的优势。

2003年,华为CDMA在海外市场赢得了全面丰收。华为已成为国产CDMA产品海外应用最广的厂家,并成为CDMA450全球产业链中最大的供应商,步入了技术、产品、市场良性互动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华为CDMA网络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规模应用。继与印尼CDMA运营商Mobilsel合作的CDMA网络正式投入商用后,该国最大的固定电话和无线数据运营商BakrieTel选用华为的CDMA2000 1x产品,建设其无线接入本地环路网,提供包括CDMA基站系统、交换系统和增值业务平台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华为CDMA2000解决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完善网络覆盖,帮助运营商快速获得竞争优势。

2003年,华为确立了其作为全球重要的移动制造商的地位,是全球少数几个实现了3G商用的厂商之一。华为移动产品在海外的表现,已经获得了国际运营商的认可。

2) 国际品牌逐步形成

2003年,华为实现了国际各大主流市场的全线突破:不仅在旧有市场上销售稳步增长,而且规模挺进西欧、北美发达国家;在WCDMACDMA2000NGN、宽带接入、第五代路由器等主流产品的各主流市场不断取得突破。

在国内销售持续增长的同时,海外销售所占销售的比例从去年的20%,攀升到今年的30%。其中仅移动产品的海外销售已突破4亿美元。此外,华为的下一代网络产品--USYS解决方案已在中国、英国、文莱、智利、巴西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个运营商成功商用。

3) 注重投入研发

十几年如一日的研发高投入,在获得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华为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成果。2003年华为专利申请量预计将达到1500件。截至111日,华为申请国内外专利累计3662件:其中国内专利3462件,85%属于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专利686件;在美国、欧洲等国家累计申请国外专利200件;申请PCT 226件,是发展中国家申请PCT最多的企业之一。

以光网络为例,目前华为在光网络领域已经获得215项专利。其中,2003年围绕ASONEOTOTN等最热门技术领域,华为先后向ITUT提交文稿近20篇,居国内第一,其中大部分被采纳,获得了国际电联专家的充分肯定;在MSTP设备方面全面深化,实现GFP/LCAS/CAR/MPLS等技术,帮助运营商更好地解决多业务的承载问题。其中,特有的Super WDM技术帮助国内外多个运营商成功解决了超长跨距的问题,在中国电信集团北京设计研究院的超长距测试中更实现了4600公里无电中继传输,达到业界商用系统最高水平。

4)国际合作

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华为广结战略联盟,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展开平等合作,在谋求客户、合作伙伴和自身"三赢"的同时夯筑自己的实力:与爱立信、北电、NEC、西门子共同缔造了CPRI联盟,使整个无线产业得以受益;与德国Infineon合作开发低成本的WCDMA手机平台;与西门子组建合资公司,专注于TDSCDMA,推动TDSCDMA的产业化;华为-3COM公司正式运作,致力于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数据通信产品、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华为合同销售增长情况一览表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合同销售额(亿元)

220

255

220

317

同比增长(%)

100%

16%

14%

44%

数据来源:华为公司网站,赛迪顾问  200402

2)、中兴

2003年是中兴快速成长的一年。依靠CDMA、手机和PHS三大产品牵引,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举,中兴通讯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额251.9亿元,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34.1%

2003年,中兴继续坚持客户需求导向,通过实施正确的市场策略和产品差异化策略,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额251.9亿元,比2002年增长50.0%。全年完成发货额212.0亿元,比2002年增长58.2%。其中手机合同销售额实现48.2亿元,同比增长66.3%;国际市场合同销售额达到6.1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最近三年,中兴通讯合同销售额保持34.1%的复合增长率,成为全球通信设备领域最受关注、最具差异化竞争力的通信设备企业之一。

1) 市场导向

在全球IT、通信业经历了两年多时间的调整之后,目前通信行业正在逐步向理性发展回归。但全球范围内,3G的成熟盈利模式尚未形成,无论是通信设备还是手机终端,都将面临持续发展的困难,诸多设备厂商开始战略调整。

在此背景下,电信制造企业到底何去何从?作为过去几年中,全球为数不多的经受住了严冬考验的通信设备企业之一,中兴通讯却逆市而上,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抓住了几乎每一个市场热点。纵观中兴通讯19年的增长历程,其决策团队高屋建瓴、市场导向的差异化企业战略,小步快跑的研发方针,稳健而不失灵活的经营思想,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使其不但经受了行业低谷的考验,而且抓住机遇,巩固和提高了在全球的市场地位和影响。

2)3+2战略

在以上思想指导下,2003年,中兴通讯无线、有线、手机三大类核心产品实现均衡增长;同时,经过多年耕耘,国际市场开始进入收获期,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了协调发展。以上三大类产品、两个市场奠定了公司全年良性增长的基础。

无线网络领域,中兴通讯已形成CDMAGSMPHS等全网解决方案,成为国产无线设备第一品牌。在联通CDMA三期招标中,中兴通讯新获市场容量超过300万线,主设备进入联通15个省分公司市场。从联通CDMA开始建网至今,中兴通讯是惟一拥有全套自主开发、自主品牌基站、交换系统的中国厂商。

小灵通设备连续取得广东、天津、湖南、江苏、山西、北京、上海等省、市新建市场,同时在已有市场大规模扩容,总体市场占有率上升到40%,网上设备总容量超过2000万线。

GSM设备2003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面进入北京、山东、新疆、河北等省本地网市场。在国内3.5GHz宽带无线接入市场中,中兴通讯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有线领域,中兴宽带数据产品异军突起,ADSL设备大规模服务于上海、北京、武汉、南京、深圳、西安等大城市,国内运行超过500万线。高端光网络市场继续不断获得突破,连续获得中国电信西北环、新疆联通全区网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骨干DWDM传输网,光传输产品全年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长30%以上。

在手机领域,中兴通讯的自主研发优势日渐显现,GSMCDMAPHS三大类合同销售额已占到公司总合同销售额的20%以上。2003年底,中兴手机单月出货量历史性地突破100万支,全年手机出货450万只。20039月,中兴CDMA手机荣膺 中国名牌称号;11月初,中兴通讯聘请国际影星李连杰作为手机的形象代言人,这是中兴通讯手机品牌及公司形象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3年,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更向纵深发展,产品新进入13个国家,在10个国家新建了海外维护处,负责国际业务的员工总数增加了一倍。移动、交换、传输、数据等主要产品在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巴西、印尼、尼日利亚等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均实现了规模销售。

中兴通讯在国内练兵多年、自主开发的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003年在海外有了爆发式进展,全年海外合同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中兴CDMA全球无线用户容量已突破1200万线,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得到规模应用。

罗马尼亚构建全球第一个全国性NGN网络、ADSL规模服务2004年雅典奥运会、承建香港OADM城域骨干网、交换机中标美国国际汇结局、担纲越南第一个铁路专用通信网……在全球电信业乍暖还寒之际,中兴通讯正在为国际电信设备市场带来更多活力和变数。

3) 管理提升

中兴通讯一贯主张稳步推进国内3G产业,凭借多年积累,中兴通讯在WCDMACDMA2000领域均已具备为全球运营商提供成熟商用化系统的能力,TDSCDMA预计2004年底推出商用产品。作为综合性网络设备厂商,中兴通讯将深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倾力打造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3G产业链。

中兴通讯选择了向世界级卓越企业迈进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在市场反应速度、客户服务、现金流、利润增长及企业市场价值等方面都要不断实现提升和突破。2003年是中兴通讯的管理落实年,通过对企业文化、内部协作、平台建设、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等的全面整合,公司整体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提高运作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200310月,中兴通讯荣获2003年度中国企业文化优秀奖11月,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

2004年,国内宽带数据、无线通信仍将是近期市场竞争热点,真正具备自主技术的手机厂商会取得更多竞争优势。全球发展中国家市场仍然快速增长,发达国家市场正逐步回升。可以预见,以海外市场和手机为主要增长点,中兴通讯今年全年仍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近几年中兴通讯合同销售情况一览表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合同销售额(亿元)

96

136

168

252

同比增长(%)

100%

41.7%

23.5%

50.0%

数据来源:中兴通讯公司网站,赛迪顾问  200402

3)、大唐

作为民族通信产业的代表,大唐电信一直致力于自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适应新市场环境的机构调整。2003年新机制运营下的大唐电信摆脱了原有机构下的管理弊端,逐步完成了二次创业的历程。

为适应中国通信市场新格局,更好的面对用户,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2003年初大唐电信进行了机构改革,并进行公司战略调整,即目前公司从技术先导形企业转向以业务为先导,建立面向用户的专业化市场队伍,并确立公司的经营理念—“业务先导  服务共赢;在企业定位上,以业务发展为先导,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主要业务的通信服务商;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位为技术型的产品公司,依托自己的核心技术,销售自己的一流产品。"

未来发展战略将立足核心网,向边缘网、终端扩展;调整公司的产品结构,基于通信核心网络、进一步细分市场、确保重点,同时开发接入产品、用户端产品和通信服务;认清公司的竞争优势,即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的掌握,构建从芯片、系统设备到应用终端完整的产业链,并在微电子、SCDMA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明确未来的发展思路,做实、做强、做大。公司近期目标,利用核心关键技术,在网络层面,由核心层向边缘层渗透;在产业层面,打通从芯片开发、到系统设备和应用终端的产业链。

同时,大唐作为TDSCDMA标准的提出者,在未来3G市场占据重要先机。根据我国3G频率规划方案,为TDSCDMA预留了155MHz的非对称TDD频段,无线市话使用的19001920MHz频段落入其中。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已表明了大力支持的态度。中国将在20042005年开始部署第三代移动通信商业网络,并且力争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设备来装备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制订进程中,中国政府和信息产业部一直倡导实现标准统一与技术融合,中国希望TDSCDMA技术能与其它TDD技术融合,共同成为ITU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从而推动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和民族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

4)、港湾网络

港湾网络成立三年以来,始终专注于宽带IP和光以太网技术领域。公司在2003年销售额达1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2%2004年预计销售20亿元。公司现有员工1500人,其中研发人员850人。截止目前,港湾网络共申请105项专利,16项软件著作版权。

2003年港湾网络加大产品扩展力度,实行电信市场和企业网市场并进的战略,获得了122%的增长。同时,在产品线上也开始扩张,通过和深圳钧天科技的合并,向光通信领域演进。

是两家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共同选择,合并后的公司仍统称为港湾网络有限公司,同时整合港湾网络和深圳钧天科技两家公司的开发团队、产品技术、市场销售和客户服务、生产制造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公司的整体实力将会得到更大的加强。

合并后的港湾网络将继承并发展深圳钧天科技在MSTP光网络领域的全部的国际领先技术和专利,深圳钧天科技是技术领先的新一代MSTP光网络设备提供商,拥有一支200多人具有丰富的光网络通信行业背景的高素质专业研究开发队伍,已经申请40余项专利,基于自己设计的一系列ASIC核心芯片,推出了OpCity Genius20005000800010000系列共十几款产品,先后取得信息产业部入网证并在各大运营商开始应用,产品涵盖了从STM1 STM4 STM16 STM64的所有级别,为城域传送网提供完整、稳定、最优的新一代MSTP解决方案。

基于港湾网络和深圳钧天科技的既有优势,使合并后的公司能够提供包括MSTP智能光网络、万兆核心路由器和交换机、ADSL/VDSL宽带接入系统、软交换、面向NGN的综合接入万门局等在内的更加完善的全网解决方案,努力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5)、烽火科技集团

烽火科技集团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龙头企业,其前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光通信的发源地,也是国内唯一全面覆盖光纤通信三大战略领域——光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和光电子器件的科研和产业化实体。转制企业以来,烽火科技集团在市场营销和产业化能力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已成为国内知名的通信与信息设备制造商。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烽火科技集团销售收入比2002年增长了10 %,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均比2002年有了大幅度增长,国际市场合同额比2002年增长了228.1%

目前我国企业在标准方面陆续取得不少成绩,其中烽火网络提出的城域网多业务环标准(ITUX.87)被国际电联采纳,成为国际标准。这是该企业提出的、获国际电联批准的又一个重大国际电信标准。其主要技术范围定位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方式解决包括数据业务、话音、视频等多种业务在内的三网融合及其运营问题。在城域网范围对传输和交换进行简化,使之融合成为一个集分组化的分插复用设备、分组化的交叉连接设备、分组化的多业务传送平台于一体,实现单设备的多业务组网能力,是新一代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即分组化的MSTP。根据该项标准开发的MSR设备具有电信级的高可靠性,支持热插拔、热倒换和在线升级等功能并支持链型、分插链型、双纤环、四纤环、准格形拓扑和由这些拓扑所组成的混合跨网段桥接组网。

烽火科技曾于1998年代表中国信息产业部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ITUX.85标准(IPoverSDHusingLAPS),这是中国具有独立编号的第一个重要IP国际标准,20003月得到国际电联正式批准。20012月,国际电联再次批准了由该公司代表中国提出的具有独立编号的第二个IP重要核心标准ITUX.86(EthernetoverSDH),它是业界在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也是把以太网和吉比特以太网引入电信传输网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这三项重大国际标准相继得到批准的事实表明,作为国家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产业化基地的烽火科技集团(武汉邮科院),为中国在这一国际技术重点领域取得并保持领先地位作出了杰出贡献。

正是这种标准创新所带来的技术领先,使烽火网络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市场推广,目前已是电信行业主流的网络设备供应商。其交换机产品是国内运营商的主流应用产品,占据电信市场15%左右的市场份额。烽火网络更是国内CWDM的领导厂商,2003年承接了目前国内首个城域网省级干线工程,并且其传统产品光纤收发器是国内市场销量最大的品牌。

 


第四章 集成电路产业

1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得益于全球PC、手机及数字消费电子等产品供需两旺的带动,200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全面复苏,实现销售额1633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5.8%,远远超过2002年的增长率为1.6%的水平,成为近三年来市场走势最好的一年。其中,亚太(除日本外)半导体市场以613.9亿美元的销售额继续占据全球的龙头地位,2003年增速接近20%,已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的火车头

2、随着全球计算机、手机、消费家电等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制造越来越多地转向中国,上游芯片的市场需求在逐年增长,2003年是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加速增长的一年,无论在总量规模方面还是在增长速度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市场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总销售额达2074.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1.0%,为近三年来的最快增长速度。

3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依然呈现大进大出的局面,即中国所需的集成电路主要依赖进口,而中国生产的集成电路却大量出口,而且进出口市场的增长十分快速,尤其是进口市场更为明显。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的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分别高达58.3%26.8%

4、随着中国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基地的地位的巩固,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中国市场规模高速增长,依旧是全球区域市场的最亮点;产品结构升级明显;计算机类首次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最大的应用领域;CPU及半导体存储器需求旺盛带动市场快速发展。

5、从供需分析来看,2003年,大进大出是维持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供需总量平衡的基本保证,而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了整体市场平均价格的上升。

6、从竞争格局来看,2003年在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中,欧美厂商的地位有所下降,尤其在对价格较敏感领域的市场份额萎缩明显,而中国台湾省厂商则凭借成本和价格优势抢得了更多的中低端市场份额,日本厂商则依靠大规模资本投入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市场地位。目前,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的竞争仍集中在国际巨头之间,本土企业由于历史较短、基础薄弱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仍相当弱小,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尚无法对市场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2003年,Intel公司以321.3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年度成功企业

72004年及其未来5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利因素主要有: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为集成电路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技术升级成为集成电路市场增长的新一轮推动力;应用创新成为集成电路市场新的增长点;国际产业转移为集成电路市场的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利因素主要有:设计业水平相对落后制约了市场应用的发展;芯片制造产能集中释放导致恶性价格竞争。

8、未来五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将呈现出如下趋势:产品技术方面,90纳米的芯片工艺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SOC成为芯片产品的发展方向;营销渠道方面,渠道模式呈现多样化,面向大客户的直销渠道日益受到厂商的重视,以及Design House在渠道合作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应用市场方面,数字电视将带动消费类集成电路市场快速增长,3G的启动将为通信类芯片市场带来新契机及汽车电子和IC卡芯片将成为市场增长的新亮点。

9、未来五年,受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国家政策的倾斜等因素带动,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并且产品结构升级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未来5年将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预计2004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将增长31%,达到2717.5亿元,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14.2亿元。

10、为了在迅速发展的市场中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优势,集成电路企业应针对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主要建议为:关注半导体技术发展趋势,把握热点产品市场机会;加强与Design House的密切合作;国内厂商应发挥本土化优势积极寻找特殊应用领域的市场新机会;密切关注数字电视、汽车电子、3G等新兴市场。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        计算机类集成电路

计算机类集成电路市场一直是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组成的重要部分。2003年中国各类计算机量产接近3000万台,且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增加,笔记本电脑正在成为计算机的主流产品,LCD显示器也正在侵蚀着传统CRT显示器的市场,而前者使用的IC比后者成倍的增加,因此2003年计算机领域所使用的集成电路达到了惊人的数目。2003年中国计算机类集成电路的市场销售量为130.0亿块,比2002年的99.1亿块增加了31.2%。销售额方面,2003年包括台式PC、笔记本、服务器及计算机外设在内的计算机类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为767.5亿元,比2002年的453.1亿元增长了69.4%,占国内集成电路市场总额的37.0%,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消费类IC占据首位。

2003年,从国内集成电路各细分市场情况看,消费电子、网络通信、计算机及外设等领域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其中,计算机及外设对集成电路的需求增长尤为迅速。在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打印机等产品产量成倍增长的带动下,2003年计算机类集成电路市场销量增长了31.2%,销售额增长了69.4%。

计算机类集成电路产品种类较多,其中包括通用式CPU、嵌入式CPU、芯片组、存储芯片、接口电路、驱动电路、电源管理等。此外,还包括A/D转换、放大器等,因为销售额相对比较小,归为其它类。CPU和芯片组虽然用量少,但是价格比其它集成电路高出许多,因此销售额所占市场比重较高。2003年,CPU占到所有集成电路销售额的30.2%,芯片组的市场比重为17.4%。存储器由于应用广泛、需求较大,在计算机集成电路中也占有较重份额,达到19.2%。仅CPU、芯片组、存储器就占到整个市场的66.8%。国市场上计算机类集成电路提供商较多,主要提供商来自欧美、日本、中国台湾。其中美国厂商由于在CPU、芯片组产品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在计算机集成电路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2003年,计算机类集成电路市场前十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为66.5%,销售额最高的厂商Intel公司具有绝对领先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份额高达35.3%,排名第二的Hynix公司的市场份额仅为6.1%,排名第三的AMD公司的市场份额已不足5.0%

(1) 桌面处理器64位时代的来临

2003924日,AMD在发布面向高端服务器市场的Opteron 64 位处理器的五个月后,终于正式推出了面向桌面级用户的64位处理器——Athlon 64 Athlon 64 FX。在PC业界一片64位时代来临的惊呼声中,一种全新的、兼容X86X8664架构的桌面处理器诞生了。

90年代初便已诞生的64位芯片一直是大型服务器、工作站的代名词,而Athlon 64则是第一个用在桌面系统上的64位处理器。11月中旬,惠普公司发布了第一款Athlon 64桌面电脑,这是一款使用AMD 64 3200+处理器的康柏Presarion8000Z 桌面电脑,此举将使惠普成为第一家在美国提供64位电脑芯片的大型个人电脑制造商。另外, 在富士通最近推出的冬季款台式电脑中,FMVDESKPOWER C系列中的C90EW/C机型也采用了Athlon 64处理器,可见,Athlon 64不仅会促进桌面系统向64位体系的过渡,并向占据主流十多年的32位处理器内核发起了挑战。

是人类社会对计算性能的更高要求,使得64位客户端计算的出现成为必然。64位桌面计算可以极大满足对计算资源要求密集的应用,如电子商务、建模、模拟、图像/视频/信号处理以及语音识别。同时,64位计算的大容量内存寻址功能还满足了很多高性能计算集群应用的需要,如身临其境的、电影式的消费者体验,包括计算机游戏、数字视频和实时协作等。

(2) 迅驰技术引领移动计算风暴

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代表着英特尔公司在移动计算领域里的最新技术。它是以代号为BaniasPentium M 新一代移动处理器为主加上芯片组和和无限技术的一个移动处理平台。高能低耗的处理器,性能优良的芯片组、加上无限网络的解决方案,这些优异的性能都奠定了迅驰技术普及的基础,使得它在推出之时就迅速获得广大厂商的大力支持,在2003年引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迅驰风暴。

(3) 硬盘接口:串行ATA走向现实

Ultra ATA 相比,Serial ATA 将会具备更快、更简单、扩展连接更为容易等优点,从第一块SATA接口的硬盘——希捷公司的酷鱼V开始,各大厂商也纷纷推出SATA接口的硬盘以满足用户对高性能的需求。由于其表现出来的优异性能,SATA接口硬盘已经有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芯片组厂商也都推出各自的南桥芯片,能够直接支持SATA接口,而不再需要添加其它控制芯片,这样必将带动SATA硬盘的普及。预期到2005SATA有望完全取代PATA成为主流的桌面硬盘接口方式。

(4) DDR2 迈向成熟

相比SDRAMDDR内存允许在时钟周期的上升和下降期都进行数据的读取,所以,DDR的速度可以达到SDRAM的两倍。而在DD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DR2 除了采用不同于DDR240FCBGA封装方式和具有更小的延时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入了4bit Prefetch 的技术,DDR2bit Prefetch,而DDR2 采用了4bit Prefetch 架构,其数据传输速度是DDR传输速度的两倍。目前,DDR2还未能占据DDR内存市场的主流,但是,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越来越多的芯片厂商的支持,AMD已经在K8处理器中加入了对DDR2的支持,各大内存厂商也已开始量产自己的DDR2内存颗粒,而Intel支持DDR2的芯片组也是蓄势待发,这一切表明,DDR2极有可能在2004年全面开花。

2003年,计算机类集成电路平均价格为5.9元,相对2002年的4.6元增长了28.3%。2003年计算机类集成电路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笔记本产量的大增,促使笔记本产量在计算机总产量的份额增大,而笔记本用集成电路与台式PC相比价格较高,导致计算机类集成电路整体价格上涨。另外,LCD显示器市场的急剧增长也是导致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1  20012003年计算机类集成电路平均价格

年份

2001

2002

2003

平均价格()

4.2

4.6

5.9

增长率

7.9%

9.5%

28.3%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1  20012003年计算机类集成电路平均价格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由于集成电路产品的技术性较强,服务已成为客户选择上游芯片提供商的重要因素,因此芯片提供商日益重视通过服务来吸引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是厂商服务的核心。由于集成电路的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整机厂商要在芯片的基础上推出自己的整机产品需要首先了解芯片的功能和应用,然后研发出自己的整套解决方案,而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及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整机厂商需要缩短研发周期,因此在芯片的使用上需要芯片厂商提供培训或解决方案。

计算机类集成电路厂商针对不同的客户使用不同的销售渠道。按照客户类型的不同,集成电路的销售渠道有三种。第一种是跨国企业客户,其集成电路产品的获得是通过总部的专门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采购,通常称为全球统一帐户渠道;第二种是国内的大客户,其集成电路产品的获得是直接向芯片提供商下定单,通常称为战略合作渠道;第三种是零散客户,如大学、科研机构、中小企业等,其集成电路产品的获得是通过代理商、经销商购买,称为代理渠道。2003年这三种渠道模式都是集成电路市场销售的重要渠道。

在计算机类集成电路销售渠道中,建立灵活多样的销售渠道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例如,图形显示芯片生产商ATI,在前几年所生产的图形显示芯片只供给自己生产显卡进行销售,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两年前,ATI的这种销售渠道彻底改变,将其所生产的图形显示芯片提供给众多显卡生产厂家,在这种销售渠道方式下,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

2        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

与全球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一大批民营与合资企业积极寻求出口业务,在改进工业设备、提高生产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呈现一片红火的态势。

根据信息产业十五发展规划,中国工业控制类整机产业将达到年产值1000亿元。发展重点是,适应改造传统产业的需求,大力推进PLC、嵌入式工业计算机的产业化生产,重点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CSFCS,使国产品牌达到5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以预见,随着电力、冶金、石化、环保、交通、建筑等领域在十五期间的迅速发展,对工控机的需求不断增大,使得上游的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目前中国工业控制自动化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2003年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总量达31.8亿片,需求总额达174.4亿元,在200227.8亿片和140.0亿元的基础上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PLCDCS、工业电脑、FCS以及各类嵌入式控制装置,正处在快速发展之中,市场规模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而中国的发展速度更居于世界前列。在整机需求高速增长的带动下,2003年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销量和销售额增长率分别为14.4%24.6%,分别比2002年高1.5%0.8%。同时,随着DSP、嵌入式CPU等高端产品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2003年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销售额增长率继续明显高于销量增长率,两者相差10.2%,整体市场平均价格上升明显,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产品结构升级的带动。

从市场销量来看,2003年的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中,存储芯片、电源电路、MCUMOS逻辑器件是占比例较大的重点产品。其中,存储芯片的销量为7.3亿片,占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23.0%;电源管理电路销售4.7亿片,占14.8%MCU销售4.5亿片,占14.2%MOS逻辑器件销售3.6亿片,占11.3%。由于中国工业控制自动化起步较晚,应用范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较小,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需求分布较为集中。从销量来看,2003年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应用结构中仪器仪表类应用仍占据绝大部分市场比例,以24.2亿片占四分之三多;其次则依次为系统控制类、电机控制类和工业电脑类,所占市场比例分别为12.9%5.7%0.9%。从2003年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的品牌结构来看,欧美知名品牌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品牌结构仍然呈现较为分散的局面,在该领域排名前10的品牌占约60%的市场份额。同时,2003年该市场的品牌结构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大厂商的市场份额趋于集中,其所占的市场上升明显。

高性能需求增长带动产品结构升级

2003年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和增长数据可以发现,与2002年相比,整个领域的平均价格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整机产品对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导致了上游产品结构的升级,即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比例有所上升,从而带动了整个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平均价格的明显上升。

 


2  20012003年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平均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工业控制设备和系统的需求强劲推动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建立以及工业的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快速增长的工业控制设备和系统制造产业。近年来,以数控机床和设备为代表的工业控制系统制造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增长率,目前中国机床消费额在全球排名上升为第三位,工业产值已经进入世界前五名。这是高速增长的工业控制系统制造产业带动了对相关集成电路产品需求的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控制设备和系统制造生产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开始打破了国外设备和系统全面占领中国市场的局面。同时,中国加入WTO有力推动了中国工业控制及自动化技术行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产业力量,国内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和挑战。面对二十一世纪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制造企业正进行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工业改造,以期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从而形成了对工业控制设备及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产品的巨大需求。


仪器仪表成为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的最大应用领域

2003年,仪器仪表制造业成为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最大的应用领域,而且市场需求规模增长强劲。这主要得益于,目前中国的仪器仪表生产正处在由模拟向数字转变的起步阶段。以电力电表为例,电子式电能电表、卡式预付费电子式电能表、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等数字电表成为市场的主要产品,国内各级电力部门已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原有仪表全部改装成数字模式,这一市场的兴起正在为集成电路产品供应商提供了更大的展现自身能力的舞台。

除了独立的仪表生产之外,以系统带单表的发展战略也带动了巨大的仪器仪表市场发展。目前,整装通道式仪表技术的发展和组件组装仪表的出现及批量生产,已使更多用户认可了购买系统和装置的新模式,从而比购买单表前进了一大步,随之自动化仪表工业每年产值也实现了较其他行业更为快速的增长。

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多样化,自动化仪表工业已由传统的连续流程工业的自动化扩展到机械产品加工工业的工厂自动化和事务处理为特征的办公自动化,而且后两者在近几年的发展异常迅速,目前中国机电仪一体化的技术发展方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产品性能提升仍是市场竞争的重点

随着工业领域系统功能的不断增加和完善,对控制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2003年对上游集成电路产品性能需求的不断提升仍是市场竞争的重点。以表现较为突出的电机控制领域为例,传统的控制一般是采用MCU为核心的单片机的控制,然而随着系统要求功能的不断增加,目前的控制系统设计工程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挑战。传统单片机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接近其性能极限,已经不能更准确地控制电机,而对新的系统功能的要求也难以满足。与此同时,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和技术的持续发展,DSP的成本快速下降,以往因为成本原因无法使用高性能控制的场合也具备了使用更高性能MCUDSP的可能。

3        消费类集成电路

     2003年,在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大幅增长的带动下,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在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与此同时,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兴起还带动了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应用结构的变化和产品结构的快速升级。

     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销量达118.6亿片,销售额超过600亿元,为608.6亿元,而200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02.8亿片和486.9亿元。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销量同比增长15.4%,销售额增长25.0%,分别比2002年的销量和销售额增长率高零点八个百分点和零点九个百分点。与销量增长率相比,近两年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销售额的增长率明显较高,这主要是市场的产品结构升级而带动的市场平均价格持续走高形成的。

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中高端音/视频处理集成电路市场份额提升迅速,从而带动了整体市场产品结构的升级。在销量产品结构中,存储芯片、MCU、电源管理电路是位列前三名的产品,其中,存储芯片所占比例最高,销量约为29.0亿片,所占比例为24.5%;随后依次为MCU,占12.9%;电源管理电路,占6.9%。受DVD、数码相机等新兴数码产品热销的带动,2003年中国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迅猛发展,从而大大推动了对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因此,2003年,在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销量应用结构中,数字消费类所占比例上升为19.1%,而传统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的销量则为96.0亿片,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从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的品牌结构来看,欧美和日本知名品牌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品牌结构仍然呈现较为分散的局面,在该领域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品牌仅占约50%的市场份额。同时,2003年该市场的品牌结构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中国台湾省和祖国大陆厂商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尤其是中国台湾厂商竞争实力明显增强,联发科技凭借在DVD芯片领域的出色表现而成为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中的第二大品牌。

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从全球电子整机来看,2003年消费领域和汽车市场是两个成长最为显著的市场,据预计,未来几年这种持续上升的势头将继续保持。而2003年,随着中国IT制造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作为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一方面,本土厂商在电视机、DVD等产品制造领域能力突出,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极高,产品大量出口,2003年中国彩色电视机和DVD的出口分别超过2000万和6500万台;另一方面,国际消费电子业巨头纷纷将数码相机、电子游戏机等新兴数字消费电子产品的产能向中国转移,大大带动了对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之一。同时,2001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持续上升。

3  2001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此外,随着数码相机、MP3等消费需求的明显上升,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对FlashDRAM、嵌入式CPU等产品的需求上升明显。

低价竞争成为市场争夺焦点

与其他领域相比,消费电子产品对成本因素更为敏感,产品价格尤其是新兴数字消费产品的价格下降尤为显著。以机顶盒市场为例,2003年每台机顶盒的售价几乎下降为三年前(2000)的八分之一。这主要是由于消费产品用户需要的是既便宜又稳定的产品,而并不十分追求高端器件所具有的强大信号处理能力。

全球机顶盒零售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消费电子产品价格的下降导致其要求上游集成电路产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迫使同类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在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上,迫于成本压力,东芝、瑞萨、ESS等日本、欧美集成电路企业在中国市场份额有所减少,尤其是中低端领域份额的下降更为明显,充分体现了价格竞争的残酷。由于低端市场本身利润水平就相对较低,而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更使得人员等成本相对较高的欧美、日本企业不得不逐渐退出市场,2003年上述企业在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的份额更多地被中国台湾厂商所取代。

数字电视成为市场投入的热点

随着国家在规划方面的推进,数字电视及为模拟电视接收数字信号的机顶盒成为市场的焦点,处于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频频出动,新一轮的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除了飞利浦、松下、三星等在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领先的国际巨头纷纷加大产品的推广力度外,不少国内整机和集成电路企业也将数字电视看成取得核心技术突破的契机。在经历了从小屏幕到大屏幕,再到超平面、等离子显示,核心芯片技术一直受制于人之后,更多国内企业希望在数字电视全面挑战模拟电视的过程中摆脱这种境遇。目前,数字电视芯片的自主设计和研制开发也被作为国产数字电视研制开发及产业化专项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项目。夏华与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威斯达合作推出的炎黄一号国产数字电视,似乎表明了国内企业努力寻求突破的信心。

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整体市场的平均价格上升明显,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需求的大幅增加,其在整体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如DVD、数码相机等所需的高性能芯片需求量持续上升,从而形成了整体市场产品结构升级的态势。相对于传统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而言,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尤其是新兴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价格高出很多,从而带动了整体市场平均价格的全面上升。

5  2001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平均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4        通信类集成电路

2003年中国电信投资总额达到2100亿元左右,网络通信设备市场达到1200亿元,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突破2.7亿户。 2003年中国通信系统用电路主要由国外进口,国外在中国建立的通信专用电路设计公司已有多家,针对国内应用的居多。 由于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常规的专用电路已无法跟上这个步伐,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重要性就此充分表现出来。在该领域,美国XilinxAltera公司推出了高性能、高密度的SOC芯片,成为高端通信产品必需的核心电路。

    2003年中国的通信类集成电路的市场需求呈稳步上升趋势,各类通信类集成电路的市场总销售量为86.5亿块,市场销售额为418亿元,占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总销售额的20.2

    2003年中国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大幅增长,市场销售量的同比增长率为17.8%,而销售额的同比增长率为31.6%。主要的增长动力来自非传统电信设备,如网络设备、用于改善服务质量特种设备和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终端器材。

     2003年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电话的产量大幅增加,2003年中国移动电话产量的同比增长率达到43.3%,其次是电信产业的重组使消费者对网络通信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的网络通信设备的产量逐年增加,因此移动通信和网络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地推动了中国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的快速增长。2003年中国通信类集成电路的产品结构中,包括存储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CPU、射频RF、电源管理电路,其它还有MCU与附加功能模块等。存储器与DSP是市场需求的主体,其中存储器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多,达到30.0%,DSP占据总体市场份额的第二位,达到20.4%。

    2003年中国移动电话出现了新一轮的换机高潮,这是由于一些新功能的增加,如多媒体短信和彩屏等。这些新的功能需要大量的存储器来支持,为了满足移动电话对性能更高、数据传输率更快、密度更大及外型更小的存储器的需求,将多种存储器技术集成为单封装器件或多芯片封装(MCP)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各厂商对MCP的兴趣与日俱增,这意味着市场对闪存、DRAM和嵌入式存储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

网络通信设备(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等)正在成为SRAM,尤其是高速SRAM的第一大应用领域。除了SRAM、多端口和FIFO存储器以外,网络通信设备中还广泛使用其它一些存储器产品,如高容量闪存、CAM等, 目前闪存的使用量在迅速增长,作为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闪存器件为各种移动及网络设备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功能和好处。如美光为2.5G3G移动应用推出了全面的低功耗1.8V闪存产品,具有灵活的多分割结构、快速的编程算法、时钟延缓和先进的安全性能。

2003年中国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应用结构与往年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移动电话和网络通信设备所用集成电路的市场份额显著上升,市场占有率均超过25%,同时无绳电话和无线市话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2003年中国通信类集成电路提供商主要来自欧美等国家,如TIMotorolaAgereADI等几大国际巨头。国内的集成电路厂商中,约有40%的公司从事通信类集成电路的开发,其中从事通信系统设备用AS集成电路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公司有西安深亚电子有限公司、北京润光泰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虹NEC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以及北京六合万通等,某些公司已走在全球前列。如北京六合万通公司,其用于第三代无线通信的WCDMA基带信号控制芯片已有样片,日本的NTT DoCoMo已决定采用该基带方案。此外,六合万通已和日本索尼公司共同开发基于802.11a标准的OFDM基带芯片,并准备将ab标准做在同一个基带芯片中,即双模式的基带芯片。

由于通信类集成电路厂商众多,因此品牌集中度较低。2003年中国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排名前10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仅为66%,销售额最高的厂商美国TI公司的市场份额也仅为10.8%,排名第二的美国公司Motorola的市场份额仅为8.2%,排名第三的Intel公司的市场份额为7.7.

移动通信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带动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增长

2003年中国移动通信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电信业中的第一大业务。通信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数据业务成为2003年刺激业务增长和提高ARPU值的主要动力之一。  特别是移动电话用户迅速增长,远远高于固定电话的增长,发展潜力巨大,随时随地个人通信的需求使语音通信移动化成为现实。

随着全球移动通信业由语音向数据的转变,移动电话正从单纯的通话工具向智能化发展,在增加了彩屏、内置数码相机和高容量内存等特征之后,未来的移动电话将不再仅仅是通话工具,而更像是一台微型计算机而拥有强劲的功能。此外,新型3G移动电话产品用半导体产值将比2.5G产品高50%

消费者要求移动电话的功能越来越多,如显示屏更亮,机身更薄等。这些需求给电源管理芯片的市场带来机遇与挑战。对电源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市场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增长动力。近几年来电源管理集成电路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一直处在急速膨胀之中。

下一代网络NGN3G技术发展成为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2003年中国宽带业务发展继续快速推进,市场竞争继续升级,视频业务成为当年的最大亮点,2003年下一代网络NGN3G在中国有非常大的进展。随着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试验的进行,NGN技术将逐步升温。中国的NGN市场会相当大,因为它将取代传统交换和接入市场。从市场竞争和业务发展两方面考虑,新的中国网通和新的中国电信在建设新的网络时不会再采用传统的PSTN,而一定会采用下一代网络,这会加速NGN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尤其是在采用了NGN之后,运营商会大幅度节约其运营成本。NGN占用的机房面积比较小,可降低到原来的60%以上,耗电量也比较小。NGN融合了互联网的优点和传统电信网的质量保证,改善了用户和网络的界面,因而可以提供更多种类的业务。另外,NGN可以使固定网的核心网和移动网的核心网合二为一,这对运营商非常有利。

中国3G频率已做出规划,TD-SCDMA产业联盟宣告成立。 20021023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了关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频率规划的通知,对3G频率作出了规划。在3G频率规划中,TD-SCDMA获得155M的频率资源。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TDSCDMA终于获得了产业界的整体响应,联盟覆盖了从系统设备到终端的整个产业链。至此,中国的3G标准(TDSCDMA)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 

中国要发展3G 就必须拥有自主核心的3G技术,以中国的3G技术带动整个3G价值链的发展。随着移动通信空中接口标准之争势头加剧,以及3G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与2G/2.5G共存的事实,可以预料双模乃至多模移动电话将得到普及,随之而来的集成电路复杂程度与销售量将与日俱增。

 综上所述,2003年下一代网络NGN3G技术成为中国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1        竞争格局分析

1、重点产品领域市场竞争分析

作为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的重点产品,存储器、CPUDSP等产品领域呈现各自不同的竞争特点。

(1) 存储器

   2003年,DRAMFlash是中国半导体存储器市场表现较为突出的两种重点产品,在需求高速增长的带动下,销售额分别实现64.9%50.6%的超高速增长。

   DRAM市场方面,由于中国DRAM市场需求庞大,未来几年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众多DRAM大厂纷纷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因此市场竞争异常激烈。2003年,DRAM厂商纷纷将竞争焦点关注于品牌PC大厂以及内存模组厂商,通过大客户战略以缩短供应渠道从而取得市场竞争比较优势。同时各大DRAM厂商通过授权、合作、独资等方式在中国提供本地化供应,从而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

    而在Flash市场方面,竞争则突出表现在NAND Flash领域。从2003年中开始NAND Flash市场需求增长加快,SamsungToshiba两家主要供应商的产能吃紧造成市场供应不足,各大半导体厂商纷纷采取措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SamsungToshiba通过改进生产线以扩大产能,Samsung还通过改善制程,提高NAND Flash的良品率以加大供货量。SamsungMicronInfineonHynix等通过将部分DDR DRAM生产线转向生产NAND Flash以提高出货量。Renesas通过与台湾力晶半导体进行合作,由力晶为其提供代工服务,增加Flash的出货量。另外,部分Flash厂商通过对中国市场的业务进行整合,以本地化供应加强自身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2) CPU

    2003年中国CPU市场的需求量为2971万片,销售额231.9亿元,比2002年的132.3亿元增长了75.3%。这一市场仍旧是IntelAMDVIA的天下,其中Intel一家独大,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AMDVIA也努力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2003年,除了不断推出新产品以便保持自己的高额利润,AMDIntel64CPU市场的竞争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相比Intel32CPU市场不可撼动的地位而言,在新兴的64CPU领域尚存在诸多变数,因此作为竞争对手,AMD更期望64CPU市场成为加强自身实力、扩大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然而,由于64CPU很难在短期内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因此AMD还需经历艰苦的市场培育阶段。(3) DSP

2003年中国DSP芯片市场仍旧由TIMotorolaAgereADI等几大国际巨头占领,其中这四家厂商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85.6%,而仅TI的市场份额就高达45.6%,牢牢占据市场竞争的领先地位。而在这样的局面下,TI为了保持其领先地位,2003年在技术、产品、营销以及人才培养上,采取各种措施渗透、抢占市场,对其他厂商构成了更强大的竞争压力。除了这四家厂商外,还有一些国外的厂商也活跃在中国DSP市场上,如Infineon、飞利浦、LSI Logic等,其在国内市场中所占份额虽然只有14.4%,但对DSP市场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在DSP市场各国外厂商激烈竞争的同时,中国本土厂商也加快了DSP产品的研究与开发,2003226汉芯一号问世,中国厂商正式进入了DSP的行列。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本土的DSP产品尚处在应用推广阶段,国内的DSP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分别为计算机类、消费类、网络通信类,由于各应用领域产品需求差异较大,因此市场竞争也呈现明显不同的特点。

(1) 计算机类

2003年,计算机类首次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最大的应用领域,而从厂商竞争格局来看,美国厂商仍保持了较明显的竞争优势,3家主力厂商——IntelAMDnVIDIA均为美国厂商。其中,Intel凭借其CPU、芯片组市场份额优势成为目前该领域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厂商,nVIDIA则在GPU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此外,韩国厂商Hynix和三星也凭借在存储芯片领域的较强实力而成为颇具竞争力的厂商。

同时,中国计算机类集成电路的各细分市场也呈现为不同的竞争格局,在计算机主机领域,美国厂商仍占据较大的竞争优势,而中国台湾厂商也凭借渠道与价格优势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在计算机外设领域,中国台湾厂商、美国及日本厂商分别凭借价格、技术和质量优势分别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2) 消费类

2003年在中国消费类集成电路的主要应用领域市场中,基本的竞争格局未发生改变,竞争的优势地位仍被东芝、飞利浦等欧美和日本的厂商所占据,但与其他领域不同,该领域的品牌分布较为分散,前10大厂商所占市场份额仅为50%。这一特点在传统消费类集成电路领域尤为突出。在传统消费类集成电路领域,除彩电、中高端音响等少数分布较为集中的领域外,市场份额被众多中国台湾厂商和中国内地厂商所分享,其中中国台湾厂商凭借明显的成本优势抢占了更多的原来被欧美日厂商占据的市场份额,但同时,随着中国内地集成电路厂商的不断崛起,中国台湾厂商已经开始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竞争压力。

然而,在新兴的数字消费类集成电路领域还呈现出分布较为集中的明显特点,如在最大的数字消费类集成电路领域——DVD芯片市场,核心芯片市场仅掌握在联发科技、ESSZoran等少数几家厂商手中;数码相机领域中,核心的前端芯片市场(主要为DSPMCUCCD传感器)也基本被Sony、瑞萨、松下、富士、柯达等几家厂商所掌握。

(3) 通信类

2003年中国通信类集成电路提供商主要来自欧美等国家,如TIMotorolaIntelQualcomm等几大国际巨头。2003年中国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前10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为66%,但由于竞争激烈,该领域并无占明显优势的品牌,即使是销售额最高的TI市场份额也仅为10.8%

在中国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上,厂商竞争的焦点在于产品技术上,这一点在DSP市场上表现更为明显。DSP芯片一直是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发展最快的器件之一,未来,全球DSP产品将向着高性能、低功耗、加强融合和拓展多种应用的趋势发展,DSP芯片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种通信电子产品当中,成为各种通信类电子产品的技术核心。此外,面对网络产品和无线通信等领域不断涌现的新应用,DSP产品在不断提高性能和增加功能的同时,还应不断降低功耗和减小体积,以便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求。

除了在DSP市场上厂商竞争激烈以外,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竞争也在逐步加剧。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宽带具有无限发展前景,所以在2003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由于国际上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都是应用自己的或者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公司所设计的核心芯片制造相应的系统,这要求中国厂商如果参与竞争,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芯片问题,因此将为国内芯片供应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        主力厂商分析

根据对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的调查数据,按照各产品实际的市场需求额,列出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主力厂商排名。其中,Intel以超出第二名11个百分点的成绩雄踞榜首,而TI、东芝、三星、Infineon、飞利浦、STHynixMotorola及联发科技则分列二至十名。

2  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前10名企业

排名

品牌

销售额(亿元)

市场份额

1

Intel

321.3

15.5%

2

TI

92.6

4.5%

3

东芝

91.9

4.4%

4

三星

87.7

4.2%

5

Infineon

76.9

3.7%

6

飞利浦

73.2

3.5%

7

ST

67.6

3.3%

8

Hynix

66.9

3.2%

9

Motorola

66.3

3.2%

10

联发科技

62.6

3.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1)Intel

2003年,Intel321.3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集成电路市场15.5%的份额,排名首位,其重点产品为CPU、芯片组等,主要分布于计算机、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

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Intel在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也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2003年,Intel在中国计算机类集成电路市场排名第一,销售额为270.8亿元,其中CPU销售额较2002年有所明显上升,这主要得益于笔记本电脑芯片市场的大幅增长。2003年,Intel正式发布迅驰移动技术,将无线网络功能集成于新一代的PentiumM处理器中,为商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简便和自由的Internet接入方式。得益于在CPU市场的领导地位,2003Intel在芯片组市场占有率也节节攀升,由57%上升到59.6%。同时,随着大约55%的台式PC和笔记本电脑的显卡被集成到核心芯片组中,IntelGPU领域的成就也不可小视。

此外,Flash芯片是Intel另一重要产品,作为业界第一家也是目前惟一采用0.13微米生产Flash芯片的厂家,Intel提供业界功耗最低的闪存。目前Intel正大力进军通信领域,并将针对通信领域的两大架构IXAPCA作为新的投资重点。而且,凭借多年在CPU市场的领先优势,Intel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嵌入式CPU市场也表现较为突出,以15亿元的销售额居于该领域市场的第二位。

目前,Intel中国设有14个办事处,在上海拥有投资5亿美元的世界一流的处理器封装和测试工厂,在深圳拥有一个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中心和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这些都为其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TI

2003年,TI92.6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集成电路市场4.5%的份额,排名第二,其重点产品为DSP等,主要分布于网络通信、消费、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

作为中国最大的DSP供应商,TIDSP芯片被广泛的应用在宽带、数字消费、无线移动电话、变频控制、监控等领域,其中用于无线移动电话的DSP业务是2003TI在中国市场上最大的收入业务。凭借在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TI成为2003年中国网络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的最大供应商,销售额实现41.1亿元。

在市场策略方面,2003TI正式在上海成立中国产品信息中心(PIC),旨在为中国内地广大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加迅捷、完善的服务,更加贴近每位客户的需求。PIC已于121日正式向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其提供的服务范围涉及TI三大类产品业务:半导体产品、传感器与控制产品以及教育产品。客户通过PIC不仅可了解到全方位的产品信息、参考价格、样品相关信息、发展系统、产品替代方案、代理商及活动相关信息,并且可查询产品交期、索取技术资料和CD以及获得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勿庸置疑,本地客户将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回应。这表明TI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

(3)、东芝

2003年,东芝以91.9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集成电路市场4.4%的份额,排名第三,其重点产品为音/视频处理芯片、MCU、存储芯片、嵌入式CPU等,主要分布于消费等应用领域。

作为中国消费类集成电路市场的龙头,2003年东芝半导体除了拓展在原有优势领域的竞争力外,还先后推出背投电视、宽屏电视和平面电视等多款新产品及相应的芯片产品,11月底还推出了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

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方面,2003年东芝半导体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自1980年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成立销售公司以来,目前东芝在上述地区现有5家法人公司,而随着近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日趋紧密,2003年东芝决定在中国内地成立新公司。此次成立新公司,东芝希望顺应中国半导体产业增长良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以便统筹规划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半导体业务的整体发展战略,并建立快速的供货体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强化市场应对机能。新公司将设在上海,计划于20043月开始运营。

(4)、三星

2003年,三星以87.7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集成电路市场4.2%的份额,排名第四,其重点产品领域涵盖FlashDRAMSRAM等,主要分布于计算机、消费、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等各应用领域。

与其它存储器厂商相比,三星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产品线非常丰富,并且大都位居业内前列,并因此成为2003年中国半导体存储器市场的最大赢家,销售额占整个市场规模的近20%。在Flash市场,由于2003年中国市场对NAND Flash需求增长异常迅速,而三星凭借较高的产能和成品率,因此成为该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厂商,几乎占据了中国NAND Flash市场近七成的份额;在DRAM市场,三星大力加强OEM厂商及品牌厂商的开拓力度,从而获得了相应市场很高的市场份额,并通过推广金条内存加强了自身品牌内存模组的市场认知度与美誉度。此外,三星还是中国SRAM市场领先的供应商,占据整个SRAM市场超过20%的份额。

(5)Infineon

2003年,Infineon76.9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集成电路市场3.7%的份额,排名第五,其重点产品为存储器、模拟器件、MCU等,主要分布于网络通信、计算机、消费、工业控制等各应用领域。

Infineon而言,2003年在中国市场上的最重要举措当数将中国区总部由香港移至上海,这既是其中国市场战略的重要步骤,也是其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Infineon在推出中国新战略的同时,其还一直延续其以前的行动步骤,在内存产品方面,根据Infineon与中芯国际技术转移的最新生产协议,将用0.14微米和0.11微米技术生产200毫米和300毫米晶圆的DRAM。此外,Infineon在苏州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集成电路内存芯片封装与测试合资企业。

作为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厂商之一,Infineon计划未来5年将持续投资4亿美元用于制造厂、研究开发等,以便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扩大一倍以上,同样,这既是其进军中国市场的根本目标,也是其继续保持全球重要地位的坚实基础,中国的增资及业务调整将保证其实现在未来5年占据全球6%半导体市场份额的总目标。

(6)、飞利浦

2003年,飞利浦以73.2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集成电路市场3.5%的份额,排名第六,其重点产品为音/视频处理芯片、基带芯片、MCU等,主要分布于消费、网络通信等应用领域。

在两大应用领域之一的网络通信领域,飞利浦是全球上唯一一家能完全使用自身的资源设计移动通信系统解决方案的公司,包括用于射频、基带、功率放大器、功率管理及多媒体的集成电路芯片,协议栈和应用软件,分立器件,以及集成电路代工制造服务,并能提供移动电话的全部参考设计。2003年,飞利浦在通信领域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决定选择由中国大唐集团提出的3G 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标准,并且2003年由大唐集团、中电东方通信研究中心和飞利浦半导体签署了建立合资公司的意向书。这个合资公司作为独立设计公司,为TDSCDMA开发全套3G系统解决方案,从而使飞利浦具备了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的必要条件。

同时,随着集成电路市场由通讯驱动变为消费驱动以来,飞利浦利用自身在消费电子整机和半导体两个领域的领先技术,不断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2003年,飞利浦积极致力于电视、无线电和激光等应用领域的研发。该市场的推动力主要包括从模拟转变为数字传播,各种电视功能一体化集成,如图像处理、连接技术、内容编辑和浏览,以及新一代家庭娱乐中心所需的技术先进、功能丰富的DVD刻录机等。

从中国市场策略来看,飞利浦对中国市场投入不菲,而且全球亏损的不利局面中,飞利浦中国逆流而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盈利业绩。目前,飞利浦在中国建立了33家合资和独资企业,并设有13个研发中心,700名研发人员,覆盖照明、彩电、音像、半导体及移动通信显示系统等领域。

(7)ST

2003年,ST67.6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集成电路市场3.3%的份额,排名第七,其重点产品为模拟器件、存储芯片、MCU等,主要分布于网络通信、消费、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意法半导体公司是1987年通过将意大利SGS公司和法国Thomson公司合并而成的。多元化产品线是意法半导体公司始终坚持的市场战略之一。

在中国市场策略方面,意法半导体充分认识到,在目前全球半导体市场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如果不能把握好中国市场,就将失去在全球的竞争力,而服务好中国市场,就必须在中国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目前,意法半导体在中国已经有拥有科研机构、设计中心和后工序封装测试厂,而且计划2005年在中国以合资或者独资方式投资建设芯片制造厂。届时,意法半导体在中国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消费类集成电路市场方面,意法半导体在北京的研发中心,主要从事高清电视、机顶盒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用户定制化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而深圳的应用中心则主要从事多媒体和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

(8)Hynix

2003年,Hynix66.9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集成电路市场3.2%的份额,排名第八,其重点产品为DRAMSRAM等存储芯片,主要分布于计算机等应用领域。

Hynix为原韩国现代半导体与LG半导体部门的合资公司,2003年依靠在亚太市场的良好业绩,已经逐渐走出2002年初濒临破产的阴影。2003Hynix位居中国DRAM市场的首位,凭借相对突出的性能价格比,HynixDIY市场表现突出,一度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样在品牌机市场,Hynix也取得了近1/3的市场份额。同时,在通信领域,由于Hynix推出的PSRAM拿到不少手机厂商定单,因此也成为Hynix的一大收入来源。此外,由于NAND Flash市场增长迅速,2003HynixST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进军NAND Flash市场,两个公司合作开发的产品已于下半年投放市场。

2003年,Hynix还宣布将独自或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在中国设立200毫米晶片工厂,并已开始着手准备,这是首个韩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内存工厂。

(9)Motorola

2003年,Motorola66.3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集成电路市场3.2%的份额,排名第九,其重点产品为嵌入式CPUDSPMCU等,主要分布于网络通信、工业控制、消费等应用领域。

作为中国网络通信类集成电路市场位居第二的厂商,Motorola设计和生产的芯片为无线和有线网络提供更智能和更强大的支持,同时为用户提供创新的宽带、互联网和无线解决方案,其用户包括全球上十大网络设备制造商,其产品处理着全球上各种网络数据总量的80%Motorola通信处理器包括PowerPC主处理器、C5网络处理器、PowerQUICC集成通信处理器、DragonBall(龙珠)处理器,以及RF和基于先进的砷化镓技术的基带收发器。此外,2003MotorolaMCU、嵌入式CPUDSP等重点产品的良好表现,位居中国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市场首位。

在市场策略方面,2003Motorola宣布作为公司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将剥离其第二大业务部门——半导体事业部,并通过合并、关闭或转让等方法,将原有28个半导体厂缩减至9个。其中包括将2000年在天津新建的MOS17厂,出售给中芯国际,该工厂是Motorola半导体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出售MOS17后,Motorola将继续拥有并运作紧邻的半导体封装和测试厂。重组之后,Motorola将针对半导体产品采用全新的策略,即以外包合作的方式,来减少投资的风险。

(10)、联发科技

2003年,联发科技以62.6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集成电路市场3.0%的份额,排名第十,其重点产品为解码芯片等,主要分布于消费类中的DVD领域。联发科技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使其迅速成长为中国台湾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龙头,与大多数台湾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相同,联发科技的产品领域专一,DVD核心芯片是其占绝对优势的产品领域。

作为后来者,2002年联发科技凭借低成本的DVD单芯片解决方案,一举超过ESSLSICube等解码和伺服芯片提供商,迅速抢占了DVD芯片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2003年,联发科技则以升级换代的新产品更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DVD芯片市场的份额。目前,国内DVD大品牌企业,如万利达、步步高、金正、宏图等大多使用的是联发科技的单芯片解决方案。而且,由于世界各地的DVD大厂对联发科技的芯片需求旺盛,未来联发科技的产能还将继续扩大。

对于未来的DVD市场,不论是以低成本SOC方案取胜的联发科技,还是凭高性能方案抢占高端市场的Zoran都将目光瞄准了DVD录像机市场。2003年,联发科技推出刻录式伺服芯片作为对DVD录像机市场的探索。在原有的DVD播放机市场竞争对手纷纷推出SOC方案的挑战下,联发科技的宗旨是要保持领先一步,并将TV编码器等更多功能整合于DVD方案中。


第五章 消费电子产业

1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2003年,在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大幅增长的带动下,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在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与此同时,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兴起还带动了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应用结构的变化和产品结构的快速升级。

    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销量达118.6亿片,销售额超过600亿元,为608.6亿元,而200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02.8亿片和486.9亿元。

    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销量同比增长15.4%,销售额增长25.0%,分别比2002年的销量和销售额增长率高零点八个百分点和零点九个百分点。与销量增长率相比,近两年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销售额的增长率明显较高,这主要是市场的产品结构升级而带动的市场平均价格持续走高形成的。

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中高端音/视频处理集成电路市场份额提升迅速,从而带动了整体市场产品结构的升级。在销量产品结构中,存储芯片、MCU、电源管理电路是位列前三名的产品,其中,存储芯片所占比例最高,销量约为29.0亿片,所占比例为24.5%;随后依次为MCU,占12.9%;电源管理电路,占6.9%。受DVD、数码相机等新兴数码产品热销的带动,2003年中国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迅猛发展,从而大大推动了对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因此,2003年,在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销量应用结构中,数字消费类所占比例上升为19.1%,而传统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的销量则为96.0亿片,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从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的品牌结构来看,欧美和日本知名品牌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品牌结构仍然呈现较为分散的局面,在该领域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品牌仅占约50%的市场份额。同时,2003年该市场的品牌结构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中国台湾省和祖国大陆厂商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尤其是中国台湾厂商竞争实力明显增强,联发科技凭借在DVD芯片领域的出色表现而成为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中的第二大品牌。

1.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从全球电子整机来看,2003年消费领域和汽车市场是两个成长最为显著的市场,据预计,未来几年这种持续上升的势头将继续保持。而2003年,随着中国IT制造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作为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一方面,本土厂商在电视机、DVD等产品制造领域能力突出,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极高,产品大量出口,2003年中国彩色电视机和DVD的出口分别超过2000万和6500万台;另一方面,国际消费电子业巨头纷纷将数码相机、电子游戏机等新兴数字消费电子产品的产能向中国转移,大大带动了对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之一。同时,2001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持续上升。

1  2001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此外,随着数码相机、MP3等消费需求的明显上升,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对FlashDRAM、嵌入式CPU等产品的需求上升明显。

2.低价竞争成为市场争夺焦点

与其他领域相比,消费电子产品对成本因素更为敏感,产品价格尤其是新兴数字消费产品的价格下降尤为显著。以机顶盒市场为例,2003年每台机顶盒的售价几乎下降为三年前(2000)的八分之一。这主要是由于消费产品用户需要的是既便宜又稳定的产品,而并不十分追求高端器件所具有的强大信号处理能力。

全球机顶盒零售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消费电子产品价格的下降导致其要求上游集成电路产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迫使同类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在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上,迫于成本压力,东芝、瑞萨、ESS等日本、欧美集成电路企业在中国市场份额有所减少,尤其是中低端领域份额的下降更为明显,充分体现了价格竞争的残酷。由于低端市场本身利润水平就相对较低,而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更使得人员等成本相对较高的欧美、日本企业不得不逐渐退出市场,2003年上述企业在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的份额更多地被中国台湾厂商所取代。

3.数字电视成为市场投入的热点

随着国家在规划方面的推进,数字电视及为模拟电视接收数字信号的机顶盒成为市场的焦点,处于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频频出动,新一轮的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除了飞利浦、松下、三星等在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领先的国际巨头纷纷加大产品的推广力度外,不少国内整机和集成电路企业也将数字电视看成取得核心技术突破的契机。在经历了从小屏幕到大屏幕,再到超平面、等离子显示,核心芯片技术一直受制于人之后,更多国内企业希望在数字电视全面挑战模拟电视的过程中摆脱这种境遇。目前,数字电视芯片的自主设计和研制开发也被作为国产数字电视研制开发及产业化专项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项目。夏华与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威斯达合作推出的炎黄一号国产数字电视,似乎表明了国内企业努力寻求突破的信心。

4.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整体市场的平均价格上升明显,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需求的大幅增加,其在整体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如DVD、数码相机等所需的高性能芯片需求量持续上升,从而形成了整体市场产品结构升级的态势。相对于传统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而言,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尤其是新兴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价格高出很多,从而带动了整体市场平均价格的全面上升。

 


3  20012003年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平均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第二节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        数码相机

2003年,国内经济水平持续增长,私人消费支出呈扩大趋势,这对于国内刚刚起步的数码消费市场的发展来说,私人消费开支增多无疑意味着需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数码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调,推动了数码影像应用在中国用户中的快速普及,引发了国内数码影像市场的雪崩。作为数码领域的新发展热点,数码摄像机市场规模也得以迅速膨胀。虽然在第二季度受SARS影响,数码摄像机市场出现了短暂的萧条时期,但随着SARS渐入尾声,数码摄像机市场在众厂商的积极推动下又重新显现新一轮发展契机。

2003年,国内数码摄像机市场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市场销售总量达到55.6万台,相比2002年,销量增长率高达197.3%2003年国内数码摄像机产品的市场销售额为31.4亿元,与2002年相比,销售额增长率为125.9%。数码时代人们消费意识的空前提升、各大厂商为争夺市场,在产品发布和价格调整方面展开的激烈角逐,成为2003年数码摄像机继续保持高速膨胀的前提条件。2003年第一季度,数码摄像机在春节购物热潮的推动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状态,然而到4月份,SARS的出现对国内旅游业造成了重大冲击,使得数码摄像机市场出现了短暂萧条,市场占有率相比一季度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随着SARS疫情得到控制,到2003年第三季度,数码摄像机在众厂商的推动下又开始趋于快速发展,到第四季度整体市场增长速度达到全年最高点。

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处于雪崩式增长阶段

2003年是中国数码相机市场高速增长的一年,这种高速增长是在原有的一定市场规模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数量级——百万数量级,这种增长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集中式增长,这种增长是积蓄了若干年的潜在需求的全面释放。尽管今年数码相机市场在全球各国发展迅猛,整体增长率达到70%左右,但中国市场139%的增长率似乎更能说明中国市场强大的增长潜力。

短时间内集中爆发是2003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雪崩式增长的生动写照,从各季度市场规模看,三、四季度市场销量达到了全年销量的72%,四季度市场销量达到了全年销量的47%。各季度销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4  2003年各季度中国数码相机市场销量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分析2003年推动市场增长的有利因素,赛迪顾问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税降低和进口配额的取消,带动数码相机产品进口的增长;2、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产品价格急剧下降;3、近几年市场潜在需求增长迅速,而因SARS疫情被延迟的购买欲望在三、四季度变得更加强烈;4、产品外观设计更加注重时尚化,同时产品功能创新步伐加快,迎合了多数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市场发展正在由厂商推动型走向需求拉动型

数码相机由于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市场一直处于厂商推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厂商供给决定着产品功能特色、产品价格定位、产品发展趋势、产品渠道模式等相关市场因素。厂商主导型市场保证了供给方较高的利润水平,但市场规模难以迅速扩大,用户需求难以全面释放。2003年,各种原因导致的产品平均价格的急剧下滑使中国市场消费需求迅速膨胀,与此同时消费者选择余地增大,用户理性消费色彩逐渐加强。膨胀的消费需求使需求方的市场力量逐渐加强,需求对市场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这种影响既表现在需求对市场增长的强力拉动上,也表现在需求对市场各要素形成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市场的有力证明,而这种影响作用在未来还会因需求规模的迅速扩大而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度。

2003年是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由厂商推动性发展阶段逐渐走向需求拉动型发展阶段的开端,这种转变的形成是一个市场走向壮大的必然经历,而未来市场发展中需求拉动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主流产品像素升级,300万像素产品成为竞争焦点

2003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新品叠出,各厂商分布在各个季度的大规模的新品推出不断为产品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综观全年产品市场的发展,200万、300万、400万像素的产品发展迅速,其中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产品逐步取代了200万像素的产品成为今年市场的主流产品,市场比重也从2002年的19.6%增加到2003年的41.5%。可以说,一年的时间使中国的数码相机产品市场迅速缩小了与国际市场的差距,至少在像素指标上中国市场已经与国际市场看齐。

主流产品像素的迅速升级一方面是厂商产品供给力量推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应用需求层次的迅速提升并逐渐形成规模。规模化的需求提升使厂商加大了主流需求产品的供给力度,产品竞争焦点也逐渐集中到主流产品——300万像素的产品上面。厂商在主流产品层面的竞争加剧促使主流产品平均价格进一步降低,从而又使主流产品需求规模逐步壮大。

主力厂商竞争格局改变,国内品牌力保发展空间

2003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品牌格局变化显著。从前五名厂商看,虽然索尼、佳能仍然位列第一、第二位,但市场差距明显缩小。奥林巴斯从2002年的第四位跃升到今年的第三位,而柯达、联想等则从五名以外挤入前五名的行列。前五大品牌占据了68.85%的市场份额,这比2002年前五大厂商63.6%的市场份额集中度明显上升。

从前十名厂商来看,三星、紫光是2003年新进入前十名的品牌,市场表现突出。前十大厂商占据了89.42%的市场份额,与2002年的89.4%基本持平。

2003年,国外厂商继续保持了优势的市场竞争地位,甚至主动迎合国内品牌的降价策略,以争夺中低端产品市场。国内品牌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表现比较稳定,联想更是凭借强大的渠道覆盖和捆绑销售优势杀入了前五名。除进入前十名的联想、紫光外,国内品牌方正、金拍得丽、明基、华旗资讯等品牌均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力保自身生存及发展空间。

1  2003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前十位厂商在2002年市场比重情况

排名

厂商

2003销量(万台)

市场份额

2002销量(万台)

市场份额

1

索尼

28.66

21.16%

9.28

16.40%

2

佳能

28.31

20.91%

8.74

15.44%

3

奥林巴斯

14.05

10.38%

6.79

12.00%

4

柯达

12.54

9.26%

3.79

6.70%

5

联想

9.68

7.15%

3.03

5.35%

6

富士

9.65

7.13%

6.91

12.21%

7

尼康

5.53

4.08%

4.25

7.51%

8

三星

4.32

3.19%

1.76

3.11%

9

紫光

4.2

3.10%

1.72

3.04%

10

松下

4.15

3.06%

2.38

4.20%

 

其它

14.33

10.58%

7.95

14.04%

 

总计

135.42

100%

56.6

10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产品价格高台跳水3000元-6000元产品降价表现活跃

2003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降价表现异常活跃,产品平均价格从2002年的3207元降到今年的2164元,降幅高达32.5%。频繁的降价使原来高高在上的数码相机产品迅速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多数人伸手可及的大众化数码产品。

3000元以下的低端产品成为2003年数码相机降价的主力军,而30016000元的中端产品不仅较早加入了降价行列,而且全年表现异常活跃,价格降幅在15%30%之间。3001元-6000元的产品多为厂商主推产品,其价格的全面下降极大带动了数码相机整体市场价格的迅速走低。从导致价格跳水的原因看,关税的降低及产能提升共同导致的产品成本的降低显然是主要因素,另外,新品牌的不断加入和原有品牌急于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而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大大拉动了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

 

5  2003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各价格段产品平均价格下降幅度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2        数码摄像机

2003年,国内数码摄像机市场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市场销售总量达到55.6万台,相比2002年,销量增长率高达197.3%2003年国内数码摄像机产品的市场销售额为31.4亿元,与2002年相比,销售额增长率为125.9%。数码时代人们消费意识的空前提升、各大厂商为争夺市场,在产品发布和价格调整方面展开的激烈角逐,成为2003年数码摄像机继续保持高速膨胀的前提条件。

2001年前,中国摄像机市场以模拟制式的传统摄像机为主,从2001年开始,数码制式的摄像机开始升温,销售量很快超过了传统的模拟摄像机,并在随后的一年之内完成了对模拟摄像机的刚性替代。到2002年,国内数码摄像机已占据整体摄像机市场的72.8%,而到2003年,数码摄像机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模拟摄像机和专业摄像机的市场占有率再次发生萎缩,二者的累计比例仅为18.7%

1、简单、实用、性能适中成为数码摄像机市场的技术导向

2003年,个人及家庭成为数码摄像机领域的主要购买群体,同时,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和知识结构导致数码摄像机向着时尚化、便携化、实用化发展,功能的融合、时尚、便携、实用性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方向,也为制造商确定了新的技术导向。

2、渠道向终端化延伸,IT销售造就数码摄像机渠道新格局

随着数码摄像机需求不断扩张,中心城市的渠道越来越趋于扁平化,而分销渠道则不断向三、四级市场延伸,整个数码摄像机渠道呈现放射型扩张态势。同时,数码产品与PC产品相结合的销售平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状态,越来越多的IT渠道商积极进入数码摄像机市场,开辟了IT渠道与传统渠道并驾齐驱的新销售格局。

3、市场策略灵活多变,竞争程度愈演愈烈

针对中国特殊的市场发展现状,各数码摄像机厂商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市场策略。一方面,在短期内,各厂商的竞争策略以合作开拓市场、教育用户、推广新的应用模式为主旋律;另一方面,围绕技术研发、产品性能、物流平台建设、完善自身产品线等方面的竞争同时展开。随着市场策略全面实施,国内数码摄像机在价格体系、终端渠道等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

4、国内厂商开始介入,价格坚冰再次打破

数码摄像机要求的高技术门槛制约了国内厂商涉足该领域的步伐,然而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驱动下,再加上中端产品日益走俏,国内厂商也开始介入该市场。爱国者迷你摄录一体机DV60的推出以及爱普泰克数码摄像机探底3000元等国内厂商的市场行为对国内数码摄像机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再加之国外厂商的激烈争夺,使得数码摄像机产品价格不断创下新低,市场平均价格也一路走低,2003年数码摄像机的市场平均价格仅为5647元。

 

 

3        彩色电视机

2003年,尽管在年初受到了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影响,彩电消费需求仍然很旺盛,中国彩电市场仍然在2002年整体复苏的基础上,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

    2003年,厂商对于数字高清晰等概念的大力宣传起到了明显成效,由高端彩电竞争而引发的整个彩电价格体系下调,对促进市场产品结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产品结构中,21英寸产品消费稳定,主流消费继续向大尺寸发展,29英寸产品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34英寸产品的比重显著上升,25英寸规格则渐成鸡肋

2003年,包括背投、液晶和等离子在内的高端彩电所占比重比2002年也有明显上升,由于其平均价格很高,带动市场销售额的变化则更为显著。

市场规模保持增长,高端与数字高清晰产品成为热点

2003年,中国彩电市场保持2002年复苏后的增长势头,总销售量从3320万台上升至3500万台,增长率达到5.4%;总销售额从625亿元上升到689亿元,增长率达到10.2%

2003年,中国彩电市场平均价格比2002年有所上升,其原因在于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两部分:其一,高端彩电市场规模的扩大拉动了整体市场的增长;其二,市场上数字高清晰产品开始旺销,也为彩电厂商提供了远比普通模拟彩电更高的回报。

2003年,高端彩电与数字高清晰CRT彩电大规模价格下调,是推动销量上升、市场规模扩张的直接原因。背投彩电在目前三类高端彩电中的屏幕尺寸/价格比最优,成为目前高端彩电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液晶彩电在大尺寸(20英寸以上)产品的价格劣势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因而其市场成长主要依靠1517以及20英寸等中小尺寸产品拉动。相比背投电视而言,等离子彩电尽管价格昂贵,但其超薄的体形与出色的画面表现能力仍然代表着超级的影像享受,市场份额也比2002年有所上升。

新一轮竞争展开引发价格体系全面下调,市场利润重心正在转移

2003年,彩电产品的价格体系调整较大,高端彩电和数字高清晰CRT彩电的价格大幅滑落,引发市场需求升级。全年彩电市场平均价格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上扬趋势,主要动力来自于产品销售结构的调整。高端彩电、数字高清晰和逐行扫描模拟CRT彩电的销售比重持续上升,是带动市场整体平均价格走高的直接原因。

面对掌握多种核心技术的国外品牌,国内品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从20034月的长虹背投普及风暴开始,引发了一系列价格战。在国内品牌纷纷下调产品价格的同时,国外品牌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跟进。结果使得各类产品价格区间的下限明显降低,整个价格区间被拉大。总体而言,等离子彩电价格下调对背投彩电价格区间形成挤压,而背投彩电价格下调又对CRT电视价格区间形成挤压,整个价格体系都有所下移。

2003年初,彩电市场的利润重心主要集中在普通纯平产品和逐行扫描产品上,但是经过一年的价格调整,这两类产品的利润水平大幅度降低,新的利润重心已经逐渐向模拟逐行扫描高清晰产品、数字高清晰产品和高端彩电产品转移。

国内品牌纷纷涌入高端市场,国外品牌份额减少

2003年,中国高端彩电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明显。此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都是松下、索尼、东芝、飞利浦等国外品牌,国内品牌的接受度比较低。但是在2003年,一些国内品牌以降价策略为主,配合广告、促销以及其他市场运作手段,向国外品牌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奋力争夺市场份额。康佳、TCL、长虹、上广电、厦华等品牌在高端彩电市场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已经对居于主导地位的日本品牌构成明显威胁。此外,三星和LG等韩国品牌的市场表现也十分突出,日本品牌的总体市场份额则在不断下降。其他国外品牌,如飞利浦、汤姆逊,则表现平平。

对于国内品牌来说,在高端彩电市场上既不具有技术优势也不具有品牌优势,要想从国外品牌的手中拿到市场份额,拉大价格差距、保持低价优势成为一条捷径。而韩国品牌LG与三星依靠强大的上游支持以及成功的本地化运作,在背投、液晶和等离子市场上全面发展,市场份额有所增加;其他多数国外品牌尽管在产品和技术上实力雄厚,但是相对价格较高还是导致了市场份额的一些减少。

面临美国反倾销,彩电出口压力增加

20035月,美国五河电子公司和两家美国劳工组织以不公平贸易为名,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递交了针对中国和马来西亚向美出口高端彩电反倾销申诉书。申诉书称,从2000年至2002年,来自两地的彩电21万台激增到266万台,增幅达1166%,并且以低于各自国内生产成本的价格在美国销售,要求对来自中国的彩电征收高达84%的反倾销税。

200357日,此申诉获得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的立案。523日,美国商务部立案。61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告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的相关部门以及有关企业,初步裁定中国彩电企业存在倾销行为。

(1) 美国市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彩电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彩电行业自2002年出现复苏迹象,其中出口的快速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2) 根据美国电视的数字化进程表,未来几年正是美国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的重要关头,市场机会巨大。中国对美出口的彩电结构高端产品比重大幅增加,意味着中国彩电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和产品获利能力的提高。如能在这次美国电视的升级换代行动中有所作为,将为内需不足的中国彩电业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此案是中国彩电出口在欧盟遭受反倾销后面临的又一次重大考验。如果最终被裁定具有倾销行为,中国彩电在美国将面临五年的高关税,因而很可能失去美国这个最重要的出口市场,错过大好的市场机遇。

虽然此次反倾销案将在20042月作出最终裁定,但初裁的结果一出,中国彩电对美出口就已开始迅速下降。这对于刚刚大规模打开出口局面、运行状况有所改善的中国彩电业带来了重大不利影响。

4        端电视机

2003年,国内外的主要厂商都纷纷加大了高端彩电产品方面的投入,在全面提升产能的同时,调整价格体系、大力宣传推广,有效推动了高端电视的销售。赛迪顾问研究表明,尽管2003年初受到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影响,全年背投、液晶和等离子三类产品仍然实现市场销售额133.1亿元,总销售量达到94.9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87.0%106.3%2003年,液晶和等离子电视销量增长很快,由于2002年的基数小,因而在高端电视总量中的比重提高非常明显。背投电视的市场增长率相对较低,在产品结构中的比重也随之有所下降。

背投电视主导市场成长,液晶、等离子电视形成规模需求

2003年,中国高端电视市场保持了高速成长的势头,总销售量从2002年的46万台迅速攀升至94.9万台,增长率达到106.3%。其中,基数最大的背投电视销量增长了87.3%,是拉动整体市场高速增长的主力。平板电视的销售形势也十分乐观——成长最快的液晶电视销量增长幅度达到492%,等离子电视的销量也增加了接近300%,分别达到7万台左右,市场需求已经形成规模。

2003年高端电视市场的大规模价格下调是推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直接原因。背投电视在目前三类高端电视中的屏幕尺寸/价格比最优,成为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液晶电视在大尺寸(20英寸以上)产品上的价格劣势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因而其市场成长主要依靠1517以及20英寸等中小尺寸产品拉动。相比背投电视而言,等离子电视尽管价格昂贵,但其超薄的体形与出色的画面表现能力仍然赢得了比2002年更多的市场份额。


6  20022003年中国背投、液晶、等离子电视市场销量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7  20022003年中国背投、液晶、等离子电视市场销额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国内品牌挑起价格战,整体价格明显下滑

面对掌握多种核心技术的国外品牌,国内品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从20034月的长虹背投普及风暴开始,引发了一系列价格战。在国内品牌纷纷下调产品价格的同时,国外品牌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跟进。结果使得各类产品价格区间的下限明显降低,整个价格区间被拉大。总体而言,等离子电视价格下调对背投电视价格区间形成挤压,而背投电视价格下调又对CRT电视价格区间形成挤压,整个价格体系都有所下移。

2003年,背投电视的平均价格从2002年的1.44万元下降到1.27万元,最低价格从8000元降到7000元,在某些促销活动中还出现过6000元左右的特价机。另外,在国内品牌的推动下,背投电视的机型更新速度加快,屏幕刷新频率也从50/60Hz提高到100/120Hz,并且迅速从普通隔行扫描向逐行扫描过渡,图像分辨率也从625线向12501520线提升。虽然市场价格在向下调整,但由于低端的低亮度隔行扫描背投很快从市场退出,新的机型不断进入,背投市场平均价格的下降表现得不太明显。

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在2003年的平均价格下降幅度比较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主攻价格中低端的国内品牌市场份额有较大幅度上升的缘故。与2002年相比,居于主流的1517英寸中小尺寸液晶电视价格分别下降了大约20004000元,而主流的4042英寸等离子电视则有万元左右的降幅。

8  2003年中国背投、液晶、等离子电视平均市场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品牌格局发生变化,厂商降价策略成为主导因素

2003年,中国高端彩电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明显。此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都是松下、索尼、东芝、飞利浦等国外品牌,国内品牌的接受度比较低。但是在2003年,一些国内品牌以降价策略为主,配合广告、促销以及其他市场运作手段,向国外品牌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奋力争夺市场份额。康佳、TCL、长虹、上广电、厦华等品牌在高端电视市场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已经对居于主导地位的日本品牌构成明显威胁。此外,三星和LG等韩国品牌的市场表现也十分突出,日本品牌的总体市场份额则在不断下降。其他国外品牌,如飞利浦、汤姆逊,则表现平平。

对于国内品牌来说,在高端电视市场上既不具有技术优势也不具有品牌优势,要想从国外品牌的手中拿到市场份额,拉大价格差距、保持低价优势成为一条捷径。而韩国品牌LG与三星依靠强大的上游支持以及成功的本地化运作,在背投、液晶和等离子市场上全面发展,市场份额有所增加;其他多数国外品牌尽管在产品和技术上实力雄厚,但是相对价格较高还是导致了市场份额的一些减少。

平板电视家庭消费快速上升,行业应用的主导地位下降

代表未来市场发展方向的平板电视产品在2003年的市场表现引人注目。2003年,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产品在性能上已经更加成熟,价格也有大幅度的下降,在众多厂商的大力推广下,其家庭消费比重正在快速上升。

由于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产品价格在2002年以前一直居高不下,其应用领域也局限在行业应用与极少数高收入个人消费范围内。2003年,国内厂商纷纷推出30000元以下的等离子电视,甚至有些产品在促销期间降到25000元左右,这种价格对许多高收入家庭产生了较强的诱惑,消费需求增长很快。液晶电视的家庭消费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寸产品上,有些15英寸产品的价格已经从5000-7000元下降到3000-4500元左右。消费者购买1517英寸的液晶电视,主要看中的是它的超薄体形和无辐射危害特点,通常是作为家庭中的第二或第三台电视机,在卧室、书房内使用。

5        DVD影碟机

2003年,尽管受非典不利影响,但巨大的出口规模带来的价格猛降依然使中国DVD影碟机市场获得显著增长,全年销售量接近140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99.49亿元。

2003年,伴随着激烈的价格竞争,减少产品功能成为降低价格的有效手段,仅具有MPEG2视频解码与双声道音频解码的基本型DVD影碟机在国内市场大量出现,与AC3单解码以及AC3/DTS双解码产品形成鼎立格局。

价格骤降与内容丰富促进需求迅速增长

经历了2002年的井喷式高增长,国内市场规模化需求的形成吸引了众多竞争者参与,而同时出口市场的高速扩张也加速了中国DVD产业链的运转,2003年初机芯、光驱头等核心部件的价格开始大幅下滑,为整机的大幅度降价带来空间,短期内大批低价竞争者的出现引发了国内DVD影碟机的降价潮,在20033月份之前一直由主力厂商把持的价格防线失守,短短2个月时间,主流产品平均价格就由800多元下滑到600元,冲破了大众消费的价格心理线,普及热潮由一、二级城市迅速蔓延到三、四级城市以及城镇市场。与此同时,DVD碟片的供给量也大大丰富,上市速度加快,在20035月就基本垄断了碟片市场,将VCD碟片淘汰出局。价格的骤降和内容的丰富,成为中国促进中国DVD市场加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市场处于成长期与成熟期的转折阶段。

实用性功能改进成为产品创新与竞争的热点

2003年,DVD市场中产品新概念比较少,曾经代表高技术的逐行扫描、AC3/DTS双解码,已成为产品的基本配置,低价格也使消费者的敏感度降低,产品高度同质化,仅有的创新亮点当数三通技术吸入式门仓,更多是给消费者以实实在在的实用性功能改进,大力推广的代表企业为步步高和新科。

三通DVD可以实现一线通一键通一点通三大功能,目的是简化DVD的操作,便于应用。一线通主要解决DVD影碟机与功率放大器之间的复杂连线问题,传统的DVD与功率放大器之间的连线方式复杂,为欣赏5.1声道的效果,最少要连接DVD和功放之间的约12个接口,即使专业人士也很容易出现连接错误。一线通智能音频连接,只需一条音频连接线,即可实现DVD与功放之间立体声和多声道的连接,省去了多路音频线连接的麻烦。一键通可以通过一个按键,跃过片头的广告、警告、出版商、菜单等内容,直接进入正片播放。一点通则是将DVD的许多复杂设置进行了区分,推出一点通简易菜单,它将常用功能设置集中在一起,而且每项设置在菜单下方都有解释说明,让DVD的操作变得一目了然。

吸入式门仓是将DVD的抽屉式碟片仓,改为隐蔽式碟片仓,装载机构特别设计两个柔软硅橡胶夹齿,直接吸进碟片。其优点包括:1、减少操作步骤,取放碟更方便,只需将碟片放到仓口,稍稍用力一推,光盘就会自动吸入;2、舱口两排防尘刷,在盘片进入时拂去灰尘及各种异物,有效地防止灰尘进入机芯,保护光头清洁,待盘片进入后会自动挡住仓口,防止盘片在高速运转时所形成的气流将灰尘带入,也防止不小心二次强行插入盘片,以延长DVD的使用寿命;3、片仓空间缩小,运行时不易产生晃动,加上吸入式机芯独特的防震性能,使整机读盘饱满、流畅、均匀,运行更平稳,读片更准确,性能更稳定。

主力厂商降价迎战,价格竞争逼近底线

面对众多小品牌的低价竞争,主力厂商依托自身的品牌与渠道优势,积极调整价格策略应对新一轮的降价挑战,主力产品的降价基本都一步到位,逼近成本低线。从下图的对比中可发现,2002年国内市场700元以下的DVD产品仅占到总销量的7.9%,而在2003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52.2%DVD影碟机市场面临着新的洗牌与整合,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

 

 

 

9  2002年与2003年中国DVD影碟机市场销售量价格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过度价格竞争快速降低品牌集中度

2002年前10位品牌63.4%的销售量占有率相比,可发现2003年中国DVD影碟机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大大下降了,前10位品牌的销售量占有率仅为38.2%,下降25.2个百分点,行业的进入门槛低和产品的高度分散组装特性,使得DVD的组装成本与VCD相当,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与品质验证手段,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较低,使得大量低价产品的上市也获得了部分消费者的认同,品牌集中度被快速稀释。

渠道的差异性逐渐缩小

2003年国内市场DVD影碟机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已使其成为类似当年VCD一样的普通消费品,销售渠道遍布家电渠道与零售电子城,甚至较小规模的零售市场与街头的小电器商铺都有出售,渠道间的差异不再显著。

出口规模高速增长,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市场

分析2003年的出口市场,美国仍是最主要的出口地,占总出口量的41.4%,而其他主要出口地也基本限定于发达国家市场,包括英国、德国、日本、荷兰、法国、加拿大、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对上述国家的出口量已占到整体出口量的74.6%,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DVD影碟机制造基地。

第三节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1        竞争格局分析

2003年在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的主要应用领域市场中,基本的竞争格局未发生改变,竞争的优势地位仍被欧美和日本的厂商所占据,这一特点在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领域尤为突出。同时,在新兴的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领域还呈现出分布较为集中的明显特点,如在最大的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领域——DVD芯片市场,核心芯片市场仅掌握在联发科技、ESSZoran等少数几家厂商手中;数码相机领域中,核心的前端芯片市场(主要为DSPMCUCCD传感器)也基本被索尼、瑞萨、松下、富士、柯达等几家厂商所掌握。

然而,在传统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领域却呈现出另外一种竞争格局,即市场分布极为分散,尤其是包括电子玩具、计算器等在内的小家电领域,这一格局更为明显。在传统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领域,除彩电、中高端音响等少数分布较为集中的领域外,市场份额被众多中国台湾厂商和祖国大陆厂商所分享,其中中国台湾厂商凭借明显的成本优势抢占了更多的原来被欧美日厂商占据的市场份额,但同时,随着祖国大陆集成电路厂商的不断崛起,台湾厂商已经开始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竞争压力。

2        主力厂商分析

1)东芝

2003年,东芝半导体以76.9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12.6%的份额,排名首位,其产品主要分布于彩电、电脑游戏机等应用领域和音/视频处理芯片、MCU、存储芯片、嵌入式CPU等重点产品领域。

作为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的龙头,2003年东芝半导体除了拓展在原有优势领域的竞争力外,还先后推出背投电视、宽屏电视和平面电视等多款新产品及相应的芯片产品,11月底还推出了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

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方面,2003年东芝半导体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自1980年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成立销售公司以来,目前东芝在上述地区现有5家法人公司,而随着近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日趋紧密,2003年东芝决定在祖国大陆成立新公司。此次成立新公司,东芝希望顺应中国半导体产业增长良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以便统筹规划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半导体业务的整体发展战略,并建立快速的供货体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强化市场应对机能。新公司将设在上海,计划于20043月开始运营。      

2)联发科技

2003年,联发科技以62.6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10.3%的份额,排名第二,其产品主要分布于DVD领域。联发科技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使其迅速成长为中国台湾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龙头,与大多数台湾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相同,联发科技的产品领域专一,DVD核心芯片是其占绝对优势的产品领域。

作为后来者,2002年联发科技凭借低成本的DVD单芯片解决方案,一举超过ESSLSICube等解码和伺服芯片提供商,迅速抢占了DVD芯片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2003年,联发科技则以升级换代的新产品更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DVD芯片市场的份额。目前,国内DVD大品牌企业,如万利达、步步高、金正、宏图等大多使用的是联发科技的单芯片解决方案。而且,由于世界各地的DVD大厂对联发科技的芯片需求旺盛,未来联发科技的产能还将继续扩大。

对于未来的DVD市场,不论是以低成本SOC方案取胜的联发科技,还是凭高性能方案抢占高端市场的Zoran将目光瞄准了DVD录像机市场。2003年,联发科技推出刻录式伺服芯片作为对DVD录像机市场的探索。在原有的DVD播放机市场竞争对手纷纷推出SOC方案的挑战下,联发科技的宗旨是要保持领先一步,并将TV编码器等更多功能整合于DVD方案中。  

3)飞利浦

2003年,飞利浦半导体以35.2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5.8%的份额,排名第三,其产品主要分布于彩电、音响等应用领域和音/视频处理芯片、MCU等重点产品领域。

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位居欧洲首位,其在彩电、照明、电动剃须刀、电视机和显示器的彩色显象管以及单芯片集成电路电视产品等领域占世界领先地位。目前,飞利浦的业务主要分成五大部门:消费电子、小家电、照明、半导体和医疗影像。五个部门又集中在三个领域:医疗保健、时尚生活、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即指半导体及其相关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市场由通讯驱动变为消费电子驱动以来,飞利浦利用自身在消费电子整机和半导体两个领域的领先技术,不断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2003年,飞利浦积极致力于电视、无线电和激光等应用领域的研发。该市场的推动力主要包括从模拟转变为数字传播,各种电视功能一体化集成,如图像处理、连接技术、内容编辑和浏览,以及新一代家庭娱乐中心所需的技术先进、功能丰富的DVD刻录机等。
  从中国市场策略来看,飞利浦对中国市场投入不菲,而且全球亏损的不利局面中,飞利浦中国逆流而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盈利业绩。目前,飞利浦在中国建立了33家合资和独资企业,并设有13个研发中心,700名研发人员,覆盖照明、彩电、音像、半导体及移动通信显示系统等领域。2003年,飞利浦高层集体来中国考察,进一步显示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以往飞利浦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此次考察,飞利浦将加大对北京、青岛、沈阳、南京、苏州、上海和深圳等城市的投资力度。作为中国市场的另一重要举措,20031125日,飞利浦与吉林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约,联合组建吉林飞利浦半导体有限公司,预定2004年中期开始运作,将针对消费类电子市场提供高竞争力、高品质的电源管理IC为主。

4)三星

2003年,三星半导体以31.1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5.1%的份额,排名第四,其产品主要分布于存储芯片、模拟器件等重点产品领域,也有少量MCU产品。

2003年,由于数码相机、多媒体手机、MP3等新兴电子产品对Flash产品需求的明显上升,存储业巨头三星获得了较大增长。同时,三星宣布,为加速半导体产品的更新换代,在今后510年内将继续把Flash作为新成长动力,计划明年将半导体存储器的销售总额提升20%,一系列新产品的问世也证明了其开拓市场的决心。

作为2003年三星对中国投资的重要举措,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第三生产线建成投产,将生产如DRAMSRAMFLASH等三星半导体的主力核心产品。而同时开业的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所是三星公司在本土以外的第一家研究机构,它将与半导体生产线一起,充分使三星半导体超一流技术力量和中国的优秀人才相结合,开发最适合中国需求的半导体技术。

5)意法半导体

2003年,意法半导体以23.1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3.8%的份额,排名第五位,其产品主要分布于模拟器件、MCU、存储芯片等重点产品领域。

意法半导体是1987年通过将意大利SGS公司和法国Thomson公司合并而成的。多元化产品线是意法半导体公司始终坚持的市场战略之一。公司成立之初,为了避开计算机CPU等业已形成白热化竞争的市场,意法半导体前瞻性地将业务重点瞄准了当时尚未形成气候但发展潜力巨大的五大领域,并针对这五个细分市场形成了多元化产品格局。

在中国市场策略方面,意法半导体充分认识到,在目前全球半导体市场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如果不能把握好中国市场,就将失去在全球的竞争力,而服务好中国市场,就必须在中国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目前,意法半导体在中国已经有拥有科研机构、设计中心和后工序封装测试厂,而且在中国投资建设晶圆制造厂的计划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届时,意法半导体在中国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方面,意法半导体在北京的研发中心,主要从事高清电视、机顶盒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用户定制化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而深圳的应用中心则主要从事多媒体和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  

6)瑞萨

2003年,瑞萨以20.8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3.4%的份额,排名第六位,其产品主要分布于彩电、电脑游戏机、数码相机等应用领域和音/视频处理芯片、MCU、存储芯片、嵌入式CPU等重点产品领域。

瑞萨科技成立于200341日,由日立和三菱电机的半导体事业部合并成立,总部设在日本东京,拥有27000名员工。瑞萨科技是全球最大的MCU供货商,产品覆盖SOC、集成电路卡、混合信号产品、闪存、SRAM等。同时,瑞萨科技还提供移动电话、网络、汽车、工业和数字家电市场设计和制造的系统解决方案。

凭借日立和三菱公司强大的市场基础,更值得关注的是,瑞萨科技将会比原来的母公司更重视中国市场,并将制定一系列针对中国市场的策略。目前,其业务重点在于MCU和闪存器件,而且依靠友好的用户界面和高性价比的产品,从低端市场进入中国是其基本策略。在MCU领域,瑞萨将良好整合日立和三菱的产品线,以期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在Flash闪存技术,除了原有产品外,还提供将闪存技术集成于系统产品的新业务。在消费电子领域,包括LCD电视、DVD播放机等在内的热门产品将是其重点发展的方向。目前瑞萨科技在中国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包括:瑞萨四通集成电路(北京)有限公司、瑞萨集成电路设计(北京)有限公司和瑞萨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等。


7)松下

2003年,松下半导体以18.7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3.1%的份额,排名第七位,其产品主要分布于音响、彩电等应用领域。

2003年,为适应全球对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日益增长的需求,松下投资约12亿美元新建一座芯片厂,将采用300毫米晶圆生产用于数字电视和数码相机、DVD录像机等数字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产品。总体来看,通过增加对芯片业的投资来促进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高,是2003年日系厂商普遍采取的市场策略。

目前,松下在中国市场策略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即从仅在中国从事整机产品组装到向中国转移核心部件的生产制造,这种转变代表了日本大型电子制造商在中国发展的新策略,即把整机产品中各个制造环节和包括芯片在内的相关部件的生产尽可能集中在中国本地,这将有助于提高日本产品在中国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日本企业重振旗鼓。松下的举动代表了日本大公司向中国整体转移电子制造产业链的一种趋势。一般认为,此举反映出由于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日本企业想凭借中国这个新兴的市场进行二次创业,充分显示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8Infineon

2003年,Infineon半导体以13.3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2.2%的份额,排名第八位,其产品主要分布于存储芯片、模拟器件等重点产品领域。

Infineon而言,2003年在中国市场上的最重要举措当数将中国区总部由香港移至上海,这既是其中国市场战略的重要步骤,也是其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Infineon在推出中国新战略的同时,还一直延续其以前的行动步骤,在内存产品方面,根据Infineon与中芯国际技术转移的最新生产协议,将用0.14微米和0.11微米技术生产200毫米晶圆和300毫米晶圆的DRAM。此外,Infineon在苏州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集成电路内存芯片封装与测试合资企业。

作为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厂商之一,Infineon计划未来5年将持续投资4亿美元用于制造厂、研究开发等,以便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扩大一倍以上,同样,这既是其进军中国市场的根本目标,也是其继续保持全球重要地位的坚实基础,中国的增资及业务调整将保证其实现在未来5年占据全球6%半导体市场份额的总目标。

9NEC

2003年,NEC公司以11.5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1.9%的份额,排名第九位,其产品主要分布于音响、彩电等应用领域。

与其他日系集成电路企业相似,消费类产品也在NEC的市场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与东芝、飞利浦等企业相比,NEC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较为集中在彩电、音响等传统消费领域。也许正是这一原因促使其在2003年的中国策略的改变。

2003年,NEC在中国市场的最大举动无疑是与北京华虹的最终分手。2003年底,NEC正式全部收购北京华虹NEC半导体设计公司的中方股权,从而将北京华虹NEC半导体设计公司正式改造为NEC的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北京NEC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对NEC来说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作为最早向中国输出半导体设备和技术的公司之一,NEC目前在中国内地共有二家半导体合资企业——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和首钢日电电子有限公司,一家独资公司——北京NEC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对于此次收购,NEC表示,为了进一步拓展集团在中国的半导体事业,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设计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而有效利用主要从事数字家电产品和手机等所用的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的北京华虹NEC是最好的办法。

10TI

2003年,TI10.9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中国消费电子类集成电路市场1.8%的份额,排名第十位,其产品主要分布于DSP、模拟器件等重点产品领域。

作为全球DSP、模拟器件等领域的领先厂商,TI在中国市场稳健发展。在市场策略方面,2003TI正式在上海成立中国产品信息中心(PIC),旨在为中国内地广大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加迅捷、完善的服务,更加贴近每位客户的需求。PIC已于121日正式向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其提供的服务范围涉及TI三大类产品业务:半导体产品、传感器与控制产品以及教育产品。客户通过PIC不仅可了解到全方位的产品信息、参考价格、样品相关信息、发展系统、产品替代方案、代理商及活动等相关信息,并且可查询产品交期、索取技术资料和CD以及获得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勿庸置疑,本地客户将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回应。这表明TI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

 


第六章 软件产业             

第一节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一)产业现状与特点

软件行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行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要振兴我国软件产业,就一定要结合国情,科学分析,正确认识当前中国软件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找准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近年来,政府先后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国办发〔200247),我国软件行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软件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强。

1、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2003年,我国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达1600亿元,增长45%。认真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等产业政策,软件和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新的进展,方舟、龙芯系列芯片和Linux软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了新突破。国家批准北京、上海等六城市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全国累计认定软件企业8582家,登记软件产品1.8万件,企业享受税收优惠100多亿元。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电子发展基金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服务取得新进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改造传统产业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如图1所示是1999年至2003年中国软件行业规模发展情况。

 

1  19992003年中国软件行业规模

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  200402

 

2、信息服务比重迅速扩大

20021100亿元的软件收入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为660.5亿元,同比增长28%;信息服务收入为439.5亿元,同比增长87.3%。在2003年的1600亿元的软件收入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为820亿元,同比增长24%,信息服务收入为780亿元,同比增长77%。如图2所示,是2002年和2003年中国软件行业的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的比重结构。

 

 

 

 

 

2  2002年与2003年中国软件行业结构

2002年中国软件行业结构

2003年中国软件行业结构

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  200402

其中,各类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成为中国软件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3年,应用软件在中国软件产品中占70%,增长率超过65%;管理软件、消费娱乐软件以及各类行业应用软件等开始形成一定规模。

3、行业发展区域特征明显

东部十一省市(辽、吉、黑、京、津、粤、沪、江、浙、闽、鲁)的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收入共完成1300亿元,占全国的81%。其中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山东省六个省(直辖市)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收入占全国的比例依次为:21%18%11%10%8%7%,合计75%。中西部地区软件行业发展整体水平仍偏低,软件行业发展较快的主要集中于个别省市,陕西、四川、湖南三省的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4%3%,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占比重均在1%以下。

 

 

3  2003年软件行业地区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4、国内品牌市场份额逐步增加

在系统软件市场,国外品牌软件占据垄断地位。2003年,国外品牌在系统软件市场上所占份额为93%。高端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及网络管理等软件市场完全被国外品牌主导。

在支撑软件市场,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势均力敌。国内企业拥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在于网络安全软件市场。尽管国外品牌在企业级网络安全产品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先机,但国内的东软、天融信、瑞星等国内品牌软件企业也已先后推出了企业级防杀毒软件或高端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产品。

在应用软件市场中,金融、交通、电力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占据重要位置,但几乎为国外软件所垄断,国内品牌则在教育、财政等行业应用软件及消费娱乐、电子政务软件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尤其在管理软件市场上,用友、金蝶、神州数码、东软金算盘、博科、TurboCRM等国内品牌占领了管理软件的大部分市场。

在信息服务市场,软件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已经成为软件行业的大趋势,软件外包、定制服务以及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商务、虚拟主机等新的模式已经逐渐被市场所接受。

5、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软件行业的队伍迅速壮大,实力强的软件企业增多。2002年规模以上软件企业有4700家,比2001年增加1270家。其中,23%的软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共1100家,比2001年增加398家。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368家,占8%,比2001年增加168家。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有214家,占4.6%,比2001年增加117家。

4  20012002年千万元以上规模企业状况

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  200307

全国累计认定软件企业8582家,登记软件产品1.8万件,企业享受税收优惠100多亿元。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定方面,累计到2003年底共有1144家企业获得系统集成商资质认定。其中,获得一级资质的71家,二级资质222家,三级资质和四级资质共有851家。

6、人力资源结构亟待改善

2003年全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69万人,比2002年增长17%。软件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在软件行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才的比重较大。2003年软件行业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的近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本科生共2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8%;大专生共1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9%

5  2003年软件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构成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我国高水平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代码编写人员也比较缺乏。由于大量处于中间层次的本科程序员从事简单的编码工作,增加了软件的人力成本,影响了软件产品的竞争力。

(二)重点省市发展概要

1、北京市:行业实力雄厚

北京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发源地,九五期间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很快,成为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之一。北京市人才密集、技术成本低,具有发展软件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北京市政府把软件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采取了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予以支持,软件产业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涌现出一批创新活跃的软件企业。九五期间,北京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5%,产值、销售收入、企业数量、开发人才等主要指标均占全国1/3以上,海关统计的软件出口约占全国2/3,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软件产业化基地。2000年北京市软件业创造产值达19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全国的1/3。据海关统计,2000年北京软件出口4700万美元,占全国软件与与服务总销售额的35%;与软件相关的企业达到1300多家,软件从业人员近6万人,其中,经北京市科委认定的专业软件企业近390家,认定的产品1178个,占全国总数的55.3%,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软件产业化基地。

2002年北京市软件行业规模达到222.1亿元,居全国第一位。软件产品销售收入达77.4亿元,其中自产软件占84.6%;信息服务为144.7亿元。截止到2002年底累计认定软件企业1235家,比2001年增长了近2倍,占全国认定软件企业总数的21%,居全国第一。大中型企业数量较上年明显增加,年收入超千万的企业190多家,超亿元的企业达30多家,企业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超过100家,在年度百强企业排名中占据32个席位。

在技术方面,北京市采取力求突破核心技术,增强解决方案能力,试点带动行业应用的技术战略,启动了基于Linux的桌面平台、国产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计算机(NC)关键技术研发等重大项目。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自主技术平台是北京市重点支持的技术方向之一,2002年启动的扬帆工程启航工程,在国际Linux业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自主软件基础平台的搭建做出了贡献。

在人才培训培养方面,北京市已经初步建成了以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等6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及自行创办的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等为主体的高级人才培训基地,由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东方华印软件学院及清华同方、中科软件、联邦软件等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组成的中层软件人才培训机构,以及由北京市一轻技术学校、北京市工贸技师学校、北京电子工业学校等10余家中专技校构成的软件蓝领培训机构的三个层次教育培训体系,为软件人才的储备和人才结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上海市:海外投资新热点

上海把软件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产业。上海市政府为了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继国发[2000]18号文件后,颁发了第54号文件,即《关于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对上海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001年上海市政府安排2.5亿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软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软件项目、软件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为相关的国家级项目提供匹配资金;上海市科委、经委、信息办等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从掌握的各类科技发展资金中安排不低于25%的资金,用于支持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等基础软件和共性项目的研发。

正是由于近年来上海立足于改善软件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上海软件产业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02年底,上海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6.76亿元,同比增长61%,连续三年实现50%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一批知名软件产品涌现,如华腾公司的支付网关软件、普元公司的构件系统软件等,促使上海软件出口连续三年快速增长,2002年达到1.75亿美元,同比增长71.6%,居全国领先水平。软件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市已有软件企业逾千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近一、二年内成立的。上海已有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23家,比2001年增加10家,4家上市,31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万达、宝信通过CMM3级认证,从业人员超过4万。上海软件基地和园区显示出强劲的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目前软件产业基地内软件企业的营业收入约占到全市的50%,入园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60%

2002年上海软件业重点研发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信息安全产品,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嵌入式软件与传统产业结合,创造出新的终端设备,带动信息家电的发展。同时,重点支持一大批网络系统软件、开发系统软件、企业管理软件、应用软件、工业控制软件、金融证券软件,并加速这些项目向商品化、规模化转变。

随着上海市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作为数据信息和通信技术融合的信息服务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215.78亿元,同比增长14.7%。国际互联网用户310万户。宽带应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2002年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含软件业)收入为260.08亿元,比2001年又有显著增长。

上海市将软件行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行业。2002年上海市软件行业规模达到111.4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增长率达到111%,从业人员达3.26万人。规模以上软件企业1207家,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达150多家,从业人员规模超500人的企业有18家。2002年度上海市有30家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上海市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软件企业共91家。

上海软件行业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落户上海。微软投资创办了微创软件公司,并将上海亚洲技术中心升级为全球技术中心;惠普在上海设立全球软件研发中心;爱立信成立通讯软件研发中心。印度的NIITTATAINFOSYS、花旗银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ONY(中国)研发中心、日立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毕博等也先后落户上海。此外,国内的华为、中兴等公司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神州数码成立了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托普成立了东部软件园等,有力带动了上海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上海市软件基地和软件园显示出强劲的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先后建成了浦东软件园、复旦软件园、五角场科技园联合基地、交大徐汇软件园、长宁信息园、科技京城软件产业基地、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和托普东部软件园等。浦东软件园、复旦软件园、五角场科技园联合基地、交大徐汇软件园、长宁信息园、科技京城软件产业基地、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和托普东部软件园7个软件园区被认定为市级软件产业基地,浦东软件园获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称号。

3、广东:形成以嵌入式软件为核心的软件产业格局

2001年广东省软件产业产值超过172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195.22)亿元,比排在第三名的浙江(72.5亿元)多出一倍以上。与软件研发、生产、营销、系统集成有关的企业超过2000家,专业人员达4万人。经认证的软件企业453家,产品销售收入368.7亿元,占全国的17.4%,软件出口3.1亿元,占全国的41.4%。在2001年软件产值全国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广东占19家,产值占26.75%,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分别以软件产业60.4亿元和37.86亿元,名列全国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前两名。

90年代中后期,信息服务逐渐受到整个IT产业的重视,软件产品的外包服务、配合制造业产品销售的信息服务、针对行业的专业化解决方案以及各类IT咨询和培训等逐渐成为软件行业中最具增值性的一块业务。伴随广东省信息制造业逐渐形成较大规模,配套的信息服务也随之发展起来,尤其是针对通信行业的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为广东省的软件企业带来了高额的附加值,华为、新太、金鹏等一批企业成为广东省软件行业的支撑力量,并在全国同行业竞争中表现出强大的实力。2000年以来,广东省软件行业规模一直居于全国第二位,以较大优势领先于其后的其他省市。在广东省所有软件产品中,嵌入式软件占据了65%以上的份额,以嵌入式软件为核心的广东省软件行业格局已经逐渐形成。广东省在嵌入式软件方面的这种优势,不仅进一步拉大了广东省相对于其他省市的领先优势,也有力促进了广东省软件出口的发展。2002年广东省软件行业规模达到188.8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7.16%

到目前为止,在原国家发展和计划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联合授予的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中,广东省拥有广州和珠海两个基地。在科技部授予的22个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中,广东省拥有广州软件园和深圳软件园两个基地。这反映了广东省软件行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目前,全省共有认证软件企业992家,居全国第二位;从业人员超过9万人,居全国第三位。

4、辽宁:以出口外包打造软件核心竞争力

辽宁省软件业起步于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年销售收入一直以30%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1999年,全省共有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400余家,从业人员1.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占全国的7%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增长60%,占全国的7%,其中软件出口5600万美元,占全国的14%2001年底,软件和系统集成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37%,占全国总销售收入的7.3%;出口0.7亿美元,占全国的12%2002年销售收入达到76亿元,其中软件出口8500万美元。目前,辽宁省共有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600余家,已有264家软件企业通过了认定,486个软件产品进行了备案登记。软件研发人员6000余人。已初步形成了以大连软件园、沈阳软件园、鞍山软件园为主要基地,以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技术支撑,以东软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格局。

5、江苏省:中国软件行业新亮点

江苏省软件产业是国内发展较早、技术和人员水平较高、行业规模较大的一个高技术行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就建成了国家级软件重点实验室,南京无线电厂、国电南京自动化研究所、江南计算所等单位均自主开发了大量计算机软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江苏省符合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大约有400余家。截至2001年底,全省已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共172家,通过登记的软件产品有555项;软件企业技术人员已超过2万人,其中具有计算机软硬件高级职称的有2000人;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高级程序员证书的有3372人,获得系统分析员证书的有93人。

2002年,江苏264家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其中软件销售收入20.6亿元(其中自产软件销售收入17.9亿元)、计算机服务3.9亿元,系统集成收入5.6亿元,软件产品出口1498万美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软件企业18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软件企业8家,具有出口业务的15家软件,2001年最大的出口企业出口539万美元。截止20027月,全省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224家,已登记的软件产品831项。南京联创、东大金智、南瑞集团等6家软件企业进入中国软件百强。

近年来,江苏省软件行业发展迅速,2002年规模达到128.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增长率达到370%,成为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2002年江苏省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达264家,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软件企业18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软件企业8家,具有出口业务的软件企业15家。在信息安全、电力、电信、ERP系统、办公软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江苏省软件园区建设发展迅速,全省建成国家级软件园5家,分别为南京软件园、苏州软件园、无锡软件园、常州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五园一带(江苏、宁、苏、锡、常五大软件园和沿长江软件产业带)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6浙江省:资本青睐的软件基地

浙江省软件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和国发[2000]18号文和浙政2号文的推动下快速增长,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1年全省已有130家软件企业(不包括宁波)通过软件企业认证,已通过软件产品登记的有350项,浙江省软件产品登记数量列全国第三,软件企业认定数量居全国第五。2001年,浙江省首先开展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证工作,目前经批准和正批准的系统集成一、二级资质企业分别为3家和2家,三、四级资质企业有18家。

浙江省软件园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浙江省在抓四大专项中把软件产业放在突出发展的位置,大力推进软件园区的建设和培育,相继在绍兴、宁波、温州、杭州等市区建立了一大批软件园,推进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杭州高新软件园被评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2002年浙江省软件行业发展迅速,规模达到95.4亿元,增长率达32%。浙江省软件行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50人以下的企业占64%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仅占少数。2/3的软件企业集中在杭州市,其他主要分布在宁波、嘉兴、温州等地。

浙江省的软件企业已经成为我国软件资本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一支队伍。浙大网新、信雅达等在国内A板上市,杭州新利、网新兰德、中程兴达等在香港上市,另有5家公司积极准备上市,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近年来,浙江省软件园建设步伐加快,到2002年底,浙江省已经建成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杭州东部软件园、杭州数源软件园、宁波市软件产业园、宁波保税区国际软件园、托普绍兴软件园、托普宁波软件园、托普金华软件园、托普嘉兴软件园、杭州浙大网新软件园、宁波浙大网新软件园、浙大科技园、浙工大科技园、浙江数码广场、温州数码城、余杭龙谷软件园等一批软件园区。

在软件产品方面,浙江省软件行业以行业应用软件为主,金融证券、基金财务、医疗卫生、服装、税务、工商、公安等领域的行业应用软件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部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节 中国软件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 总体概况

2002年的1100亿元软件销售收入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为621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系统软件为68亿元,支撑软件为135亿元,应用软件为380亿元。分别占软件总市场份额的11%22%66%信息服务收入为469亿元,同比增长54%

2003年的1600亿元的软件收入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为820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系统软件为98亿元,支撑软件为164亿元,应用软件为558亿元,分别占软件总市场份额的12%20%68%信息服务收入为780亿元,同比增长77%2003年中国软件市场产品结构和增长率如表7和表8所示。

1  2003年中国软件市场产品结构及市场增长率

软件类型

销售额(亿元)

市场份额

增长率

系统软件

98

12%

44%

支撑软件

164

20%

21%

应用软件

558

68%

47%

合计

820

100

32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6  2003年中国软件市场分产品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2003年应用软件是中国软件市场中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更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对应用软件的需求旺盛。

() 系统软件发展状况

1、系统软件市场规模

2003年,中国系统软件产业规模为98亿元,比2002年增长44%,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表明政府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的扶植政策已初见成效。

2、系统软件产品结构

2003年,在98亿元系统软件的产业规模中,操作系统市场总额为58亿元,占整个系统软件市场的59%;数据库及其开发工具市场总额22亿元,占整个系统软件市场的22%;系统管理软件市场总额16亿元,占整个系统软件市场的16%。显示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比例较高,系统管理软件所占的比例偏低,但是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系统管理软件的比例将大幅度提高。表102002年中国系统软件市场产品结构。

2  2003年中国系统软件市场产品结构

 

销售额(亿元)

百分比(%)

操作系统

58

59%

数据库及其开发工具

22

22%

系统管理软件

16

16%

其它

3

3%

总计

98

100%

数据来源:CCID  2004 02

6  2003年中国系统软件市场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3Linux发展状况

2002年,中国Linux市场成为摆脱概念期、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发展迅速,全年Linux操作系统市场总量5.25亿人民币,比2001年增长45.6%2003年政府继续加大对Linux操作系统的政策支持力度,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建设国家级Linux开发和应用公共平台,北京、广东等地也开始启动省市级开放系统平台。此外,国家863计划中又成立了软件应用专项组,科技部确定了山东烟台等地作为国产软硬件整合应用的试点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国产Linux操作系统应用。不仅仅Linux操作系统发展迅速,更为重要的是基于Linux应用和成功案例也增长迅速。此外,企业用户更加重视Linux应用,特别是服务器端和嵌入式领域的应用。Linux厂商也加快推出了多种新产品,特别是传统IT大厂商如IBMHPBoland等也不遗余力支持Linux,先后推出多种基于Linux的解决方案和开发工具,为Linux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20002003年中国Linux市场总额

 

2000

2001

2002

2003

销售额(亿元)

0.6

1.1

5.25

8.26

增长率(%)

83.3

45.6

57.3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7  20002003年中国Linux市场增长图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 支撑软件发展状况

1、支撑软件产业规模

支撑软件主要包括网络安全软件和中间件软件产品。2003年,中国支撑软件市场销售总额达164亿元,比2002年增长43%。其中网络安全软件112亿元,占支撑软件市场的68.3%;中间件软件52亿元,占31.7%。中国网络安全市场是2000年才开始启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2001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销售额比2001年增长49.3%。表122002年中国中间件软件市场销售额及增长率。

4  2003年中国中间件软件市场销售额及增长率

产品

销售额(亿元)

增长率(%)

网络安全软件

112

52%

中间件

52

36%

合计

164

43.1%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2、支撑软件产品结构

8  2003 年中国支撑软件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3、网络安全软件发展状况

2003年,中国网络安全软件市场的销售总额达112亿元,比2002年增长52%。从1999-2002年国内网络安全软件的年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50.94%,明显超过软件产业35%的年增长速度。网络安全软件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发展壮大。

网络安全软件产业之所以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主要因素在于:网络病毒的大肆传播以及网络黑客对各大政府、企业网站的不断袭击,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电子政务政务工程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以及校园信息化工程不断深入的同时,他们清醒的意识到网络安全产品对工程的顺利实施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巨大需求对国内原本发展良好的网络安全软件市场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国内计算机用户数的不断增加也对网络安全软件市场的进一步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产品结构来看,国内网络安全软件产品主要包括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及安全评估、安全认证、虚拟专用网、信息加密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其中防病毒软件及防火墙软件仍是国内主要的安全产品,分别占据了2002年市场份额的32.03%39.60%,信息加密市场、虚拟专网和安全认证等产品市场正在不断崛起,但相对于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来说,份额相对较小,但随着金融、电信、政府(尤其是军队)、能源等行业用户对网络安全产品需求的增加,将会有较大的增长。图102002年中国网络安全软件产品市场结构。

9  2003年中国网络安全软件产品市场结构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 应用软件发展状况

1、应用软件市场

应用软件主要包括通用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2002年应用软件产业规模为329亿元,其中通用应用软件为128亿元,行业专用软件为201亿元。2003年,政府软件采购政策出台,电子政务工程稳步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网络应用软件、安全及防病毒软件和游戏软件等新兴热点市场快速发展,促进了应用软件产业快速增长,2003年应用软件产业规模为达到558亿元,其中通用应用软件为269亿元,行业应用软件为289亿元,分别占应用软件产业总额的48%52%。

2、管理软件产业

管理软件包括财务管理软件、ERP软件、CRM软件、商务管理软件以及其他通用管理软件。管理软件是通用软件的重要组成。2002年中国管理软件产业规模为96亿元,比2001年增长46%, 2003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管理软件产业规模达到215亿元,比2002年增长124%2003年管理软件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也与软件厂商不断推新出适合于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软件产品有直接关系。

在通用管理软件中ERPCRM的增长速度最快,但是财务管理软件仍然占有市场最大份额。

5  2002年各类管理软件产品规模

管理软件

财务软件

ERP

CRM

SCM

EAM

其它

合计

2002

7

26

21

12

4

27

96

2003

11

56

42

18

11

78

215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2002年管理软件市场的各类产品所占的比例见下图14

 

 

 

 

 

10  2002年各类管理软件产品所占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第三节 中国软件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一)竞争格局分析

1 平台软件

多年来中国平台软件市场一直是微软、甲骨文、IBMSUN等跨国IT企业的优势领域,市场竞争基本上是在跨国IT企业之间展开的。中国软件市场已经成为各跨国IT企业展示其竞争优势的舞台。2003年这种态势仍在延续,微软基本上垄断了桌面操作系统市场。IBMSUN 微软在服务器端UnixWindows操作系统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IBM、惠普、CAVeritas EMC等继续称霸系统管理及存储管理软件市场。以中科红旗、中软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基础软件企业,目前仅在桌面端和服务器端Linux操作系统市场占有些微小的份额。

2003年,Linux市场的竞争有所加剧。受中国软件产业政策及政府采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微软已逐步向中国政府开放其操作系统源代码,以缓解日益加大的Linux竞争对手的压力,并加大对于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拓展力度。IBM、甲骨文、惠普等跨国企业先后与国内企业在Linux研发及合作领域有所动作,但与此同时中日韩三国企业在Linux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方面的合作也正在酝酿之中。中科红旗、LinuxISV(独立软件开发商)认证计划也在与金蝶、Apusic中间件的合作中取得了初步进展。这表明在以跨国企业为竞争主体的平台软件市场,国内软件企业正在努力寻找突破口,以争取在Linux应用领域取得突破。但由于Linux目前在应用领域的优势主要局限于嵌入式应用,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只有与应用相结合、加快Linux应用软件的开发,Linux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据相应的位置。

2 中间软件

(1) 中间件从三足鼎立到三大梯队

10年来,中国中间件市场的竞争经历了从品牌优势绝对集中到品牌相对分散的发展过程。发展初期,以本土企业东方通科技、跨国IT企业BEAIBM三大品牌为主的中间件产品占据了市场90%以上的份额,并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然而随着近年来用户对于中间件需求的迅速增加,新的中间件厂商尤其是中国的本土软件企业相继加入,市场的角逐导致目前中国中间件市场呈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

2003年,中国中间件市场的厂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梯队:以BEAIBM和东方通科技为主力的第一梯队;以甲骨文、金蝶、SUN、中软、微软等大型IT企业为主力的第二梯队;以及由国内其它若干中小软件企业或系统集成企业组成的第三梯队。其中第一梯队的三家厂商占据了中国中间件市场70%以上的份额,第二梯队正在借助自身在其它产品方面的优势逐步扩大在中间件市场中的份额,而第三梯队的势力或者通过与平台软件供应商的合作,或者运用其自身的本土化服务优势和在行业市场中的经验积累也在逐步吞噬第一梯队的市场份额。然而,从总体形势来看,尽管国内众多软件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扩大,但以BEA等为主导的国外企业,还是依靠其良好的技术和品牌占有相对优势。

分析中国中间件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由于中间件软件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主流的中间件开发商在技术上已拥有多年的开发积累过程,也拥有一定的技术积淀,因此新的软件企业要想加入该市场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技术,而资金和技术往往是限制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主要症结所在。因此尽管中间件是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软件产品,但国内品牌要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仍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2) 网络安全产品从局部优势到全方位竞争

近年来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对于网络安全需求的迅速增加,中国网络安全产品市场已全面步入充分竞争的格局。2003年,从整体上看,该市场正在经历着从局部优势的竞争到全方位竞争的转变。

多年来赛门铁克、安氏、熊猫软件、趋势科技、Netscreen等国外品牌均是以其在相关产品领域的技术优势占据了市场的先机,拥有先进的技术成为其拓展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的重要基础。但随着国内网络安全厂商的相继进入,以及在产品技术方面的逐步成熟,这种绝对的优势正在逐渐被削弱。国外品牌的优势领域,如企业级防杀毒软件、高端千兆防火墙及入侵检测系统等产品技术,已经相继被国内品牌企业所突破,技术已不再是国内企业市场拓展的制约因素。品牌和服务正在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2003年企业级防杀毒软件、千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成为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竞争的中心。在产品方面,新进入企业级杀毒软件市场的国内品牌如金山、江民、交大铭泰等相继使用价格策略,以在赛门铁克等国外品牌占据优势的市场中争夺一席之地。联想、北京首信等厂商先后推出千兆防火墙产品,中科网威则推出千兆入侵检测系统,在服务方面东软推出的NetEye 4S品牌服务加盟店新型服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旨在创造公司与合作伙伴及用户的三赢局面。这表明国内网络安全厂商在固守中低端市场的同时,正在积极向高端市场推进。中国网络安全产品市场已进入全方位的充分竞争格局。

3 应用软件

(1) 通用应用软件基于品牌优势的充分竞争格局

通用应用软件包含的软件种类繁多,相应地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的软件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多。但市场中品牌企业的优势与中小企业的相对劣势共存,使得该市场的竞争充满复杂性。2003年管理软件市场成为中国软件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市场。目前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厂商可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进入中国市场相对较早以及计划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如SAP、甲骨文等公司,在经过几年的本地化工作逐步适应中国市场之后,这些公司凭借完善的产品体系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中国管理软件市场上已经占据一定的份额;第二类是国内从财务管理软件成长起来的厂商,如用友、金蝶等公司这些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资金、技术与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目前已成长为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中坚力量;第三类是由MRPII软件发展而来的厂商,如和佳利玛等这些公司,从MRP软件做起,在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经过几年的自身发展和市场培育,已经成为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生力军;第四类是一些IT产业的大型厂商,如神州数码、创智等;第五类是近两年出现的一些CRM软件厂商,如TurboCRM、联成互动等这些公司,专注于CRM软件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和发展空间;第六类是除以上五类之外的一些厂商,主要是一些行业用户培育起来的厂商。可见当前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竞争主体日趋多元化,但竞争中品牌渠道等的影响力正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品牌方面,国内厂商在国内的知名度已不逊于SAP、甲骨文等国外品牌。在技术方面,国内厂商在开发过程中普遍跟上了国际潮流,采用了先进的组件开发技术,并且产品支持多种主流平台和数据库。在渠道方面,渠道的销售实施和服务能力都使厂商获益颇多,但国内大部分管理软件厂商整体实力仍然稍显薄弱,真正为公众认可的厂商不多,尤其是能够真正称得上是管理软件专业提供商 拥有完整的企业管理软件产品线的更是寥寥可数。可见中国市场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管理软件市场,竞争主体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内厂商不得不开始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化竞争。

办公软件是通用应用软件市场中一直受到国内外厂商关注,并不断加大力度的市场。金山WPS Office、无锡永中Office、红旗2000 OfficeSUN公司StarSuite以及IBM公司Lotus协作办公软件等的相继加入,已使得微软Office近年来形成的绝对优势逐步受到威胁。2003年中国政府对于政府采购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业内对于微软产品安全性质疑的升级,使得国产办公软件日益备受青睐,可以预见伴随中国政府对于国内软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政府采购力度的持续加大,中国办公软件市场垄断竞争的格局将会逐步有所改善。

在其它各细分的通用应用软件市场,无论是商用的CAD/CAM 地理信息系统还是个人消费的教育软件、游戏软件等,尽管品牌的影响力仍在市场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各市场基本上处于不断地被新进入者所瓜分的阶段。由于厂商产品之间的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因此商用市场竞争的重心正在逐渐转向基于产品的服务和解决方案,而个人消费市场的竞争也逐步趋向于服务品牌的树立,增值服务的拓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已经成为通用应用软件开发商市场竞争的重心。

(2) 行业应用软件跨国企业产品技术与国内ISV渠道服务的竞争

行业应用软件市场的发展是与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其竞争格局也随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行业应用软件市场的竞争主要是跨国IT企业产品和技术与国内ISV渠道和服务的竞争。目前在各行业应用软件市场均已形成若干优势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与众多中小ISV充分竞争的格局,如电信行业的亚信、亿阳信通、神州数码、IBM、惠普等;银行业的IBM 长天南天等;电子政务的联想、用友、书生、美髯公、中软等均已在相应行业领域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

电信、金融、能源等行业一直是IT企业竞争的重点,目前这些行业的应用软件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伴随传统行业信息化的相继启动,近年来政府、教育、流通等传统行业又成为软件企业关注的目标。2003年,包括IBM 惠普、SUN在内的跨国IT企业均加大了对于中国重点行业甚至传统行业应用软件市场的关注力度,其竞争策略已经从产品市场的拓展逐步转向解决方案和服务的提供。借助于产品和技术平台的优势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它们也加大了对于国内中小ISV的争夺。从国内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等ISV来看,由于具有本土化的优势和一定的行业背景,其在行业细分市场的拓展方面具有跨国IT企业所无法具有的先天条件,但由于缺乏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因此寻求与跨国IT企业的合作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必然。这种竞合关系的良好发展,将对推动中国行业应用软件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既能够使行业和企业用户充分利用国际水平的软件技术来改善自身的信息化状况,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土ISV的渠道和服务,从而使自身应用系统的构建和运行维护得到可靠的保障。从另一角度来看,国内ISV也能够在与跨国IT企业的合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开发管理水平和产品及服务质量,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今后的发展来看,随着中国重点行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传统行业信息化的相继启动,中国行业应用软件市场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此可以预见,中国行业应用软件市场的竞争将会继续加剧,广大软件企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专注于优势行业拓展、专业化服务将成为企业长期立足于行业市场的根本。

() 主力厂商竞争力评价

1 微软

作为全球基础软件和办公软件的最大供应商,2003年微软在中国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继续保持了其在中国软件市场销售额第一的地位。2002年以来,微软为了改善其在中国的形象,逐步加大了对中国政府的公关和与企业的合作,在取得收获的同时,继续履行着其对中国的承诺。2003年,微软为了适应业务高速成长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的广大客户支持和帮助合作伙伴发展,以及进一步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进行了相关的内部组织机构调整。该调整于200371日新财年正式开始时生效,这是根据微软全球的业务发展战略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而做出的。在这场变革中,微软以产品和行业为主,根据微软全球的产品线和行业对市场部和大企业客户部重新进行了划分,这将使微软中国更加了解行业客户的需求,以优化的资源来服务于行业客户的信息化,并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入手点,将微软的技术和服务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在产品方面,2003年微软先后推出了其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和OfficeSystem办公软件等产品,以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与微软其他产品的升级版一样,Windows Server 2003也捆绑了新功能,除了基本的网络功能外,还可处理文档打印、浏览网页和其他应用。

在渠道建设方面,2002年微软启动的合作伙伴投资计划---春耕计划,使其渠道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财年,在春耕计划的推动下,微软中国的渠道业务呈现出了强劲增长的态势,共计拓展了5,500多家合作伙伴,覆盖全国27个省、4个直辖市,招募了400家金牌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中150家金牌解决方案代理商获得了微软授权,成为核心金牌解决方案提供商。基于春耕计划运行第一年所取得的成绩,2003年微软又将其推进到精耕工程阶段。精耕工程由四大重点策略构建,即精耕核心渠道、强化渠道能力、共同开拓市场、提升合作伙伴满意度。在改进与中国政府的合作方面,2003年微软又有了实质性进展。它首次将其操作系统源代码向中国政府开放,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及其授权的七家单位将可以在源代码查看实验室通过协议规定的方式,查看微软公司Windows操作系统的源代码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微软公司是第一个与中国政府签署查看其操作系统源代码协议的商业软件公司。微软操作系统源代码向中国的开放,可以被认为是微软改善其形象的一个重要步骤,这将对促进微软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拓展中国软件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信息技术安全性是中国政府信息化进程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操作系统源代码的研究,对加强信息技术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软向中国政府公开其源代码,将有助于中国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开发。源代码查看实验室的落成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研究。

2 IBM

作为全球最大的IT产品及服务供应商,IBM一直专注于软件市场的拓展,对Rational软件公司收购工作的完成,使其软件产品已涵盖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系统管理、软件及办公软件等多种系列。2003年通过在产品渠道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有效运作,其在中国市场中的地位已得到进一步巩固。2003年是IBM软件战略实现大转移的一年,其投资重心已从产品转向行业特定的软件解决方案上,伴随着关注目标逐步转向中小企业,IBM全面推出了面向中国市场的随需应变战略和中小企业腾越计划。该计划是IBM在中国的重大举措之一,标志着IBM的中小企业市场战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此次腾越计划的出台,旨在帮助中国中小企业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进行电子商务随需应变的转型。

中小企业腾越计划基于IBM多年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实践经验,以中小企业的IT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易捷系列解决方案、腾越合作伙伴计划、工商企业在线和企业业务咨询等4大方案,来帮助中小企业快捷充分地利用IT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3年,IBM还在Linux方面加大了与国内企业和政府的合作,IBM首先启动了IBM DB2 Linux总动员计划,与国内Linux厂商红旗软件正式签署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以共同推广集成有Linux应用的DB2信息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9IBM公司还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签署了一份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双方将合作在广东建立LINUX技术支持中心。这是继6月与北京联合建立LINUX解决方案支持中心后,IBM与中国政府部门合作建立的第二个Linux中心。广东拥有发达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产业,而大力发展Linux特别是嵌入式Linux,将为广东的信息产业带来新的动力。此外广东将借助IBM公司的技术支持,推动Linux在广东省电子政务等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应用。

3 Oracle

2003年是甲骨文中国战略全面实施的一年。伴随其新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的启动,其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也迅速增长。20036月,甲骨文中国公司新的业务模式正式启航,在新的组织架构中,甲骨文以区域和行业为主,按横向的区域和纵向的行业进行了新的划分,即将甲骨文中国公司划分为三大区域:华北地区、华东和华西地区、华南和香港地区。同时纵向上加强了对政府、电信、金融服务及制造业四大行业市场的关注。业务模式的变化及其相应人事结构的调整,表明甲骨文正在加大对中国区业务拓展的力度。但同时对中国区的控制权也在逐步集中,这将有助于其亚太区整体业务的协调与开展。甲骨文公司还日益重视在中国的产品与技术研发,以适应中国市场的要求。200210月,甲骨文公司在深圳成立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服务于技术开发产品认证和本地化技术支持等关键领域。200310月,甲骨文中国公司第二个研发中心在北京揭幕。新的北京研发中心研究重点在于电子商务套件、数字城市无线应用解决方案等方面。通过联合研发、知识传授和本地IT人才培训,这两个研发中心正在为帮助加快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甲骨文还与中国人才交流基金会合作,每年为4,000名中国软件工程师进行培训,以满足市场对软件专业人员上升的需求。

甲骨文新版本应用服务器10g产品的推出,成为其2003年引人注目的第二个焦点。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用于网格计算的中间件,该产品提供了近600项新功能,其中包括加强了的数据整合功能和网络服务基础设施。在开放型标准的基础上,甲骨文10g应用服务器产品线提供了一个综合平台,以支持电子商务的各种要求,能够全面支持J2EE、企业门户软件高速缓存、商业智能身份识别快速应用开发、无线应用和网络服务等。   

目前甲骨文正在力推网格计算。网格计算的吸引力就在于通过采用价格低廉的数据中心,能节省企业的成本支出。甲骨文希望利用10g的集群性低价格等特点,主攻中型企业市场,从而扩大其在企业数据库市场中的份额。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网格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甲骨文的10g产品将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其在数据库市场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增强,中国应用服务器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将会由此而产生变化。甲骨文与SAP在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对于中小企业的竞争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2003年,甲骨文在中国推出了专为中小企业市场设计的最新IT解决方案,以帮助中国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以简单省钱快速实施的方法加快信息化建设。年内推出的名为Oracle电子商务套件特别版的解决方案,特别为规模在50 1000人或年营业额在人民币4000-12亿之间的企业量身定制,它利用Oracle电子商务套件标准版的强大功能,能满足中小企业对于企业级软件易买易实施易维护的需求。它包括了财务采购、订单管理、库存离散和流程制造、客户关系管理、销售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商务智能等八个关键模块。特别版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对功能模块进行了预先安装和预先配置,能保证快速和标准的实施。甲骨文还通过提供包括安装服务、授权许可、日常维护硬件设备和使用培训在内的一揽子捆绑方案,帮助中小企业用户降低总体。2003年甲骨文的外包服务在亚太地区也被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许多企业选择将其甲骨文软件的管理和支持工作交给甲骨文公司来负责,以便在成本上采取一种更有预见性的模式,不但可以降低整体的IT成本,同时还可以缩短解决软件问题所需的时间。

在合作伙伴方面,2003年,甲骨文积极推进本地化渠道,建设建立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中国市场实现承诺。目前甲骨文在中国共有6家分销商,其在中国91%的业务都是通过本地合作伙伴进行的。由于看到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政府机构和企业用户采用Linux,中国Linux市场需求蒸蒸日上,甲骨文还于年内推出了Linux合作伙伴计划(Unbreakable Linux Partner Initiative) 。该计划作为甲骨文坚不可摧Linux活动的新步骤,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大幅度增强对合作伙伴的激励力度,以鼓励那些在甲骨文Linux软件基础架构上进行应用开发的独立软件供应商。甲骨文通过与红旗软件及应用提供商的战略合作,提供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Linux应用和服务,并于二季度共同推出了相应的产品,这也显示了甲骨文致力于推动Linux在中国发展的决心。

4 SUN

2003年,借助其JAVA应用平台及SOLARIS基础平台,SUN继续加大在软件研发方面的投入,以巩固并拓展其在软件市场中的优势。在软件产品方面,2003年,SUN"召回成本和复杂性"为主题发布了从桌面系统到数据中心等多种新产品,其中包括三款具有竞争性价格的新的网络计算系统,即Sun Fire V250服务器、Sun Fire V440服务器和Sun Blade1500工作站,继续提供新的N1技术。除了为60N1客户提供服务和新发布了8个全面的N1试点之外,SUN还推出了N1 CenterRun 4.0软件,用于N1产品的配置。SUN还特别推出了"Sun Java软件系统",该系统将Sun Java软件产品归结为6大类系统软件:即Java Enterprise System (Java企业系统软件) Java DesktopSystem(Java桌面系统软件) Java Studio Enterprise (Java企业开发工具包) Java MobileSystem (Java移动系统软件) Java Card System (Java卡系统软件) N1系列产品。为了推动JAVA的应用,2003SUN在北京与合作伙伴共建了Java技术应用中心(JCOE)。用友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神州数码软件有限公司、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现代设备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与SUN共建JCOE的合作伙伴。该中心是SUN公司服务于整个行业的Java技术应用中心,是SUN公司Java技术团队与合作伙伴和企业客户之间的桥梁。年内SUN还与AceGatewaySamsungToshiba和清华同方等五家公司分别签署了新的Java技术分销协议。这5家公司将与Apple Dell、惠普、Lindows.comRed Hat等公司一道分销最通用和兼容的Java技术版本,这一方面将更好地满足开发商对Java平台的需求,同时对于JAVA技术的普及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3SUN还加强了与中国政府,尤其是中国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位于北京的中关村Cadence软件学院(ZCIST)全面合作建立了一家面向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技术中心。与中国教育部联袂举办了中国教育及科研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研讨大会,会上SUN公司向全国部分中小学大学和科研机构无限量捐赠全功能多平台套装办公软件StarSuite 7.0。同时SUN公司还向包括北京、上海在内部分省市捐赠了10台工作站服务器,用于进行StarSuite 7.0在线培训课程。此次捐赠兑现了SUN公司和中国教育部携手促进本地化软件产业和计算机应用事业发展的承诺,这将有助于不断加深中国教育及研究机构对SUN公司的了解,有助于SUN公司全面倾听国内教育及研究领域客户的声音与需求,有助于推动面向教育领域的全球最新IT概念及经验进入中国。

5 用友

作为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领导者,2003年,用友在公司业务产品线、渠道合作伙伴等方面均投入了重大力度,使其优势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在业务拓展方面,2003年用友首次进军人力资源软件市场。在并购深圳塑旺这家人力资源软件提供商之后,增加了用友在人力资源软件研发方面的能力。用友推出的e HR产品,使用友ERP更加完整和成熟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软件,产品线更加齐全。用友e HR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的功能各不相同,用友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组合,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同时继成立主攻电子政务的用友安易之后,7月初用友又耗资2000多万元成立了用友集团下的第3家分公司主攻软件外包业务的北京用友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7月底用友成立196小组,重点应对国资委管理下的196家直属大型企业信息化工程。用友还将在香港设立分公司。在产品线的拓展上,年内用友发布了高端ERP最新产品发展战略,用友将在既有高端ERP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集团应用/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致力于五大领域,提供6大重要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五大领域包括集团财务、集团HR 集团OA 集团采购、集团绩效管理(BPM)。六大行业主要关注集团企业、金融行业、烟草与流通行业、传媒与出版行业、房地产与施工行业制造行业。此次的纵深定位是完全基于以客户为导向,为企业提供高端ERP产品以,进一步强化和彰显用友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厂商的竞争力。用友还在其ERP NC V2.11的基础上,根据正在实施的客户需求吸收中国新一代ERP先进理念及用友ERP走向RTE 的产品规划,而推出了用友ERP NC V2.20产品。NC V2.20不仅对上一版本产品在财务集中管理、供应链生产制造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极大的完善,而且在重点应用方面也有极大扩展。该产品集中了上百家NC客户的实施经验,对大企业大用户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提炼,并在产品中给予解决,并重点对产品的执行效率进行了优化,提高了NC产品的运行速度,缩短了响应时间,同时作为NC V2.20的应用平台UAP平台也有很大突破。在中国ERP领域创造了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架构,不仅实现了多服务器的集群应用和通过数据复制方式实现的多数据分布的应用,也实现了WEB安全系统的第三方集成应用,而在审批流平台、预警平台、系统配置平台方面也有长足发展。NC V2.20还汲取了863 新一代ERP产品研究中的先进思想,并成功实现了理论到产品的转化。2003年用友ERP还通过了科技部863专家组的严格评审,成为国家863 计划新一代ERP系统的承担单位。此次国家863 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新一代ERP软件研究课题侧重于行业企业的应用,其明确的目标是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满足中国企业持续发展需要的ERP产品研制,可与国际ERP产品同台竞争的国产ERP产品,也是中国十五计划的重要任务。这标志着作为中国ERP市场的领导厂商之一的用友公司,继续领航中国ERP产业。

在合作伙伴方面,2003年用友携手国际领先的金融服务商SunGard ,双方结成战略联盟全力挺进国内金融和集团财务市场。本次双方的战略合作将涉及产品技术资源和市场推广等各个层面,共同致力于搭建金融和集团企业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此次合作是用友坚持行业化发展的深度合作,通过双方的合作将为金融行业用户建立一个更加系统和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应用架构,帮助金融行业在管理上更上一个台阶。

目前用友软件已经建立起了广泛的伙伴网络,除了在金融行业与IBMSUNGARD以及安硕结成合作联盟之外,用友公司还和很多管理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商、会计师事务所、应用方案供应商、硬件平台厂商、操作系统供应商、软件和数据库开发商、服务机构教育机构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用友的合作伙伴不仅涵盖了全球具有领先技术和应用方案的公司,还包括分布于国内各地区与用友公司优势互补的公司,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6 东软

作为一家信息基础软件与服务的提供商,东软自1996年涉足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创造了国内知名网络安全产品品牌NetEye。现在东软已逐步在中国网络安全产品市场站稳脚跟,并跻身中国市场主力厂商的前列。其主要开发NetEye系列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产品。2003年年初,东软就发布了针对高端网络安全产品市场的新产品NetEye Firewall 3.2版和NetEye IDS 2.1版,并随即推出以信赖缔造姻缘、安全成就百年为主题的全国巡展活动。这两个新版产品不但为用户的网络安全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而且能够使得用户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东软还决定向其它厂商开放NAP(Network Alert Protocol)协议,这标志着东软向网络安全产品的标准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3年,东软继续加强了针对网络安全产品的安全咨询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对渠道伙伴的深入培训和认证,使渠道成员具备更强的安全服务能力,其最大特色是全力打造独创的NetEye 4S 品牌服务加盟店的新型服务模式。南京优创科技有限公司成为2003年被东软认证的首家也是唯一一家4S品牌服务加盟店。所谓4S,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东软定位在服务实体上,指的是集信息反馈(survey)、方案支持(solution)、产品销售(sale)、售后服务(service)四位于一体的服务模式,为4S店的服务内容及服务素质划定出了最低标准。第二层含义指的是虚拟服务,即方式自助(selfsupport)、响应及时(speed)、流程简单(simple)、服务标准(standard),以此来确保对用户的服务质量。4S品牌服务加盟店以服务作为切入点,旨在向用户传递集研制、生产、销售、服务于一身。根据客户需求而量身定做的综合品牌,作为东软NetEye服务体系的有效延伸,4S店特别强调标准化和规范化,以统一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式为最终用户带来全面快捷周到的服务。4S 新型服务模式开创了东软与合作伙伴及用户的三赢局面。

 

 


第七章 IT服务产业

第一节 中国IT服务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现状

(1) 产业规模与增长

2003年尽管受到第二季度的SARS的影响,但中国IT服务市场依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下半年中国IT服务市场已然走出SARS的阴影,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的增长态势。据赛迪顾问统计,2003年中国IT服务业规模达到544亿元,年增长率为26.7%,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1  19992003年中国IT服务行业规模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2) 市场细分产品结构维护与支持服务增长稳定,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快速增长。IT服务的细分产品结构中,专业服务仍然是最大的细分市场。但其主体地位遭到来自迅猛增长的网络服务市场的挑战,维护与支持服务市场依然稳定增长,但所占份额有所下降。2003年维护与支持服务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所占比例分别是28.3% 36.7%35%

3)区域市场集中度高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区域占据了近七成

从区域分布看,全国7大区域差异明显。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仍然是中国IT服务的主要市场,它们占据了近七成的市场份额。其他地区市场规模依然有限,但这种市场区域巨大差异今后将有所改变,东北西部有望成为新动力,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将会给市场带来些积极效应,但其具体要视政策力度和实际效果而定。

(4) 行业应用市场分布

2003IT服务的行业采购者主要是金融、电信、制造和政府部门,占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信息化建设的普及、能源交通流通和教育等很多行业都加大了投入,这些行业市场的增长速度也很快。

特点

(1) 用户消费更加理性对IT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

用户越来越关注服务,并且逐渐接受了有偿服务的概念。中国的IT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尤其在一些重点的行业及部门在IT系统和应用上已经有了很大投资,在IT服务以及IT与业务流程配合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基本业务框架建设完毕。IT应用多年对IT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入,更关注业务改造及业务创新,投资相对成熟和谨慎,主要投向IT需求明确的领域,走出最初赶时髦,只重形式不重实用的消费误区消费,更加理性要求IT系统,更贴近业务特点,更适应相关领域的需求,使IT投资更为合理,减少盲目投资的风险,更关注IT投入的经济效益(ROI) 同时对IT服务产品的需求更加细化,深化企业用户开始增加,在咨询教育和运营管理等服务上的投入采购服务的种类结构更加合理,对IT服务产品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

(2) 外商主导国内提供商迅速崛起

中国IT服务市场近年增长迅猛,其增长率高于硬件软件及IT整体市场增长率。国外IT厂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把企业发展重点放在中国市场上。在中国IT服务市场中,IBM HP CISCO EDS等跨国公司在产品技术与市场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不仅反映在市场表现上,而且在服务体系、服务流程、专业队伍等各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领先的管理水平。中国的IT服务市场在厂商用户等多方的参与下,正在不断规范这给些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硬件销售赢利空间越来越小即使提供解决方案,利润也会越来越低。许多国内IT厂商逐渐加大服务力度,并把战略重心向服务倾斜,逐步向全方位服务提供商转型,同时第三方服务商也迅速崛起。

(3) 企业竞争向竞合发展,成立企业战略联盟,将推动中国IT服务业健康发展

2003年酝酿已久的服务商联盟终于提到议事日程,并最终成立了中国IT服务商联盟。中国IT服务商联盟由国内外知名IT服务厂商、]研究机构、IT媒体共同发起,旨在集中IT服务商的优势资源,建立IT服务的产业平台。中国服务商联盟的成立为IT服务商赢得更多的资源,IT服务商可将各种产品和专业服务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针对用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用户也可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这将推动中国IT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中国IT服务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        维护支持

维护与支持服务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增长状况与硬件和软件产品的销售和使用状况高度相关。从2000年开始,维护与支持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由于传统的支持与维护服务受到服务方式的限制,2003年更是受非典影响最为严重,增长速度下降最为明显,增长率仅为9.1%,市场规模为154.2亿元人民币,其中硬件维护与支持服务市场趋于成熟增长,速度放缓,其增长明显低于软件服务的增长速度。

2        IT咨询

用户逐步认同了IT咨询服务。T咨询已经成为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项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003年中国IT咨询规模达到24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3.7%。从整体上看,IT咨询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地区市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华南三地区占了整个市场比例的60%以上。行业市场主要集中在金融、电信和制造业三者,占据了整个IT咨询市场60%以上的份额。从垂直市场看,IT咨询高度集中在特大型和大型企业,占据市场的七成以上份额。政府市场的IT咨询正在启动其增长潜力。

3        系统集成

IT业的萧条也影响了中国系统集成的发展。系统集成市场告别飞速成长期,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增长速度放缓。2003年中国系统集成规模达到104.9亿元,同比增长了14.6% 区域市场分布不平衡,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和南京等中心城市聚集大批系统集成商,并向周边辐射,占据主要地位。系统集成的分工越来越细,开展专业化的多种服务。

4        IT运营管理

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纵深发展,IT运营管理服务逐渐被用户认知和认可,市场需求开始逐步启动。近几年中国IT运营管理服务市场增长很快,2003年中国IT运营管理服务市场整体规模达到42.4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6.6%,比200218.4%的增长速度高了许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2003年互联网开始回暖,占据IT运营管理服务市场最大份额的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开始恢复增长,而2002年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市场则因2001年的过分扩张而有所萎缩。其次,随着IT运营管理服务概念在中国的逐渐普及,IT基础架构和应用系统的运营维护及其业务流程外包都取得了较快增长。

 

5        IT培训

中国IT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IT技术专业人员需求持续增长,IT教育与培训市场规模稳定增长。2003,中国IT教育与培训总体规模达到28.8亿元,年增长率为13.8%。从细分产品看,IT基础教育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占到总体市场三成。软件培训和针对企业用户应用系统的培训市场比例较2002年有所上升,区域市场依然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占到了整个市场的70%以上。平行市场结构中,金融、电信、能源和制造业市场规模相对较大,占了大约一半的份额。针对个人消费市场的教育培训服务也占了近二成的份额。

第三节 中国IT服务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竞争格局分析

1支持与维护服务

支持与维护服务可划分为硬件支持与维护服务,软件支持与维护服务两类。目前中国的硬件支持与维护服务市场基本上处于主力硬件服务商与中小增值服务商的充分竞争阶段,而软件支持与维护服务则是主流软件厂商品牌优势与中小ISV价格优势的竞争。在硬件支持与维护服务市场,以IBM、惠普、联想等组成的主流IT服务商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服务队伍、销售渠道以及服务品牌服务体系的规模优势等诸多方面。凭借这些竞争优势,他们在市场的拓展品牌的巩固、用户的信任方面往往占据着先机,同时在签订大规模订单与用户长期合作方面占据着主动。而市场中众多的中小IT服务商通常依靠自身的价格灵活性、低成本优势为自己分得一杯羹,其维持生存的主要利润来源则以零散的订单和个人用户为主。他们已经成为支持与维护服务市场的必要补充,但由于缺乏市场规范的制约。价格战往往是其主要的竞争手段,从今后的发展来看由于中国信息化在行业和地域分布上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同时用户需求差异化日益明显,这种竞争格局将在一定阶段内继续维持。

在软件支持与维护服务市场,版本升级、系统开发与维护构成服务的主要内容。其中高端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软件、专用应用系统等产品的维护服务,常常是品牌软件企业的市场。他们凭借产品技术及其规模优势占据着市场的主动权,与此相反,一些中小ISV往往凭借自身的行业或渠道优势,作为平台供应商和品牌软件企业的合作伙伴,成为其产品支持与维护服务的实施者。这实际上是一种共生的竞合方式,二者相互依赖,共同生存。随着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升温,用户对于软件支持与维护服务的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种竞合互补的格局,将成为中国中小软件企业维持生存的一种主要手段而得以长期发展。

2IT咨询服务

2003年中国IT咨询市场的竞争,事实上处于高端战略和管理咨询市场的品牌竞争与中低端咨询市场的充分竞争阶段。近年来中国IT咨询的巨大潜在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国外众多知名的咨询公司相继进驻中国市场,并且开始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向其他沿海内地各大城市延伸。同时大型的IT服务商,如IBM 联想等也相继以并购等形式加大对于咨询服务市场的拓展力量。IT咨询市场的迅速增长也促成了本土IT咨询公司的成长。传统IT产品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开始向IT咨询业务扩展,合并管理咨询公司或者与咨询公司合作成为他们进入IT领域的主要途径。若干国外的著名咨询企业与国内快速成长的本土知名咨询企业已经成为高端咨询服务市场的主导。

在中低端咨询服务,市场一大批规模小的咨询公司也应运而生。尽管他们整体市场份额较小,在IT咨询市场中重要程度比较低,但是他们对中国企业特点把握准确,与企业更容易沟通,更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批咨询公司将会与中国企业共同成长,并成为中国未来IT咨询市场的核心力量。从咨询服务市场的竞争形势看,咨询公司的核心资源是专业咨询顾问人才。一般而言,IT咨询公司需要四类咨询人才:资深的行业专家、技术专家、项目管理者和解决方案销售人员。在这几类咨询人才中,行业与业务咨询顾问最为稀缺。国外行业与业务咨询顾问虽然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文化的差异和语言沟通的障碍,使得他们在与中国企业沟通时缺乏把握关键问题的敏锐性。本土培育的人才虽然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他们普遍缺乏长期从业经验具备的咨询职业素质,还很难达到要求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磨练。相对来说,从海外回来的海归派具有一定的优势,经验丰富且无文化差异,容易与客户沟通,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的竞争已成为咨询服务企业的重要竞争战略。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中国加入WTO以后,传统的制造流通企业正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化竞争压力,通过整合资源、业务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共识,这必将加大对于高端咨询服务业务和相应人才的需求,因此中国IT咨询市场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系统集成服务

系统集成是与行业特性密切相关的IT服务类型。目前中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的竞争基本上处于行业基础与品牌优势结合的充分竞争阶段。2003年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在内的金融行业是中国系统集成最大的行业市场,其中银行业是金融行业中信息化建设起步最早最为成熟的行业。银行业系统集成商之间的竞争态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等构成的庞大的银行系统对于系统集成的整体需求,规模很大而且大额合同比较多,因此在金融市场上知名的大型系统集成商较多,例如IBM、惠普、神州数码、高阳长天等。

其次,由于银行的信息化系统比较成熟,因此系统集成商所开发的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比较多。是否具有成功案例检验的成熟的解决方案是银行业系统集成商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再者由于信息系统对于银行正常的业务运营影响很大,银行在上马重要信息系统时往往需要有一个与系统集成商逐步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加之银行业的新业务或新系统总是和原有业务具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系统集成商在与客户多年合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在银行业非常重要,也正是因此国内市场逐步形成了不同的系统集成商为不同银行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局面。新进入者要打破这种均衡往往要从小项目做起来逐步建立信任关系。

整体规模庞大、大额订单集中的电信行业也是大型系统集成商激烈争夺的重要市场。近年来,电信行业的业务发展极为迅速,具有重大革新的新业务不断涌现,从而带来系统集成商发展的新空间。由于革新性的新业务不断涌现,变革迅速,系统集成商洞悉市场发展趋势开发出能支撑新应用的业务系统的能力成为影响系统集成商之间竞争态势的重要因素。每一次新业务的出现都会对系统集成商之间的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由于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也成长了一批在某一类业务系统上具有优势的系统集成商。不同的系统集成商在电信业务系统上又有一定的侧重,经过多年的发展,电信行业系统集成商为数众多已经成长出诸如亚信、神州数码等国内厂商以及少数国外厂商如惠普、IBM等。

制造行业是近年来增长较快的信息化市场。在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中,ERP等管理软件的实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制造业系统集成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系统集成商是管理软件厂商及其合作伙伴。从事业务流程再造和IT规划的咨询公司和具有丰富的ERP等管理软件实施经验的大型系统集成商活跃在中国制造业市场。国外厂商SAPOraclePeopleSoft和国内厂商用友、金蝶、神州数码及一汽启明等这些管理软件厂商及其实施伙伴,是中国制造业系统集成市场的重要力量。

政府行业是近年来系统集成商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信息化市场表现出鲜明的条块分割的特征,一方面庞大的政府信息化市场上不同细分领域如社保、税务、海关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系统集成商往往有所侧重;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市场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系统集成商往往存在自己具有优势的地域。在中国政府信息化市场上,具有优势的系统集成商主要包括太极、东软、神州数码、清华同方等,其中太极在政府行业的系统集成业务覆盖范围较广,涉及网上审批、税务等诸多领域。神州数码是中国金税工程的老牌劲旅,其主要优势目前仍主要在税务领域。东软的主要优势领域在于社保和税务。清华同方的优势领域主要在社保、税务、水利和环保领域。联想是政府信息化市场的新军,在网上审批系统等领域已形成一定的优势。

教育行业是系统集成的新兴市场。相对于金融、电信等信息化建设比较成熟的行业而言,教育行业系统集成市场的竞争格局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政府主导的招标是教育行业系统集成市场采购的主要方式。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教育IT投资比较充足的华南和华东地区而言,政府组织的统一招标往往是IT硬件和系统集成等IT服务采购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方式,合同额也比较高,实力雄厚的大型IT厂商往往在投标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不足,学校自筹经费在教育信息化占有较大的比重,其采购模式比较灵活,但合同额也比较小,本地的系统集成商或分销商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就整个教育行业系统集成市场而言,单个合同额一般都较小,而且采购分散区域分割较为严重,大型IT厂商和系统集成的优势不明显。往往在不同的区域市场上活跃着不同的中小型系统集成商,表现出很强的本地化趋向。其次由于中国教育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尚且处于基础网络建设阶段,因此硬件投资在信息化建设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与此相适应,在中国教育行业的系统集成市场上在全国范围内表现较为突出的系统集成商多是个人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商及其分销合作伙伴。

4IT教育与培训服务

从整体上看,2003年中国IT教育与培训服务市场处于品牌与价格的充分竞争阶段,即若干拥有规模优势的培训品牌与众多中小培训机构价格策略之间的充分竞争格局。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对IT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以软件开发、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主的认证培训机构也随之增加。目前,中国IT培训服务市场中参与竞争者众多,但其中拥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的机构数量有限。主力品牌主要包括北大青鸟、阿博泰克、NIIT、中科院软件所等等。市场被众多中小品牌所瓜分,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品牌集中度偏低,呈现出一种相对分散的状态。2003SARS的肆虐导致的培训市场的疲软,又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培训机构之间的价格战已成为其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

但总的来看,中国IT教育与培训服务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培训机构之间的联合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联合培训机构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势的互补,同时还将有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促进培训市场的逐步规范化。其次,特许经营正在成为培训机构的发展趋势。通过实现特许经营品牌,将更注重捆绑合作、优势互补,这将有助于提高培训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培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大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从盈利角度来看,更可以促进IT培训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目前特许经营在中国IT教育培训领域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其无论是业态分布还是企业数量、经营规模以及规模化程度等,与国际水准和中国市场容量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IT培训企业发展特许经营的空间仍然较大。

从今后的发展前景看,随着国家对IT培训市场管理规范的逐步实施以及用户对于培训质量培训环境要求的逐步提高,中国IT培训服务市场将逐步走向规范化。

5IT运营管理服务

总体来看,2003年中国IT运营管理服务市场仍然处于市场的导入期,在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差异较大。

IT基础架构外包市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三大电信运营商成为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的主力。该市场集中度比较高,他们依托垄断性的网络资源、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占据了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大部分市场。世纪互联、首创网络、263在线、中国万网等电信资源零售商也以其灵活的服务机制逐渐成为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的重要力量。

在电子邮件外包服务市场上,提供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的电信运营商也是重要的主导力量。263在线、中国万网、新浪网、中国企业网等也是电子邮件外包服务市场的知名品牌。由于进入门槛较低,电子邮件外包服务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近年来,网络病毒的日益猖獗对电子邮件外包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有望进一步走向成熟。

在桌面端软硬件维护外包方面,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市场进入者众多,既包括蓝色快车、畅流这样服务网络遍布全国的专业IT服务品牌,也包括联想、方正、实达这样以原来的自有产品经销和服务网络为基础进入维护外包服务领域的大型硬件厂商。这两类厂商在服务品牌技术能力和服务规范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桌面端软硬件维护外包市场上,更多是面向本地市场,由电脑维修商转化而来的小型企业,虽然技术实力不强,但依托对当地市场的高度熟悉、本地关系网络和灵活的服务机制和定价策略在区域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网络设备维护外包由于对技术要求较高有一定的进入门槛,目前活跃在网络设备维护外包服务市场上的服务提供商主要是系统集成商。他们在为客户构建起网络平台后,和客户签署协议为客户提供网络设备维护外包服务。应用系统外包服务市场主要包括在客户信息系统所在地提供的应用系统管理服务和将信息系统建在IT服务商所在地客户以远程方式访问的ASP服务,在不同的细分服务市场竞争格局有所不同。

在客户信息系统所在地提供的应用系统管理服务市场上,主要的服务提供商是高阳长天科技等系统集成商和SAPOracle等大型管理软件厂商的实施伙伴。一些客户特别是中型企业,由于IT技术和人才资源有限,在完成ERPCRM等应用系统实施后,会将这些应用系统日常的管理维护和升级等委托给提供实施服务的IT服务提供商。在降低应用系统运营成本的同时,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在ASP服务市场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用友伟库网,它整合了U8和伟库推出基于U8的网络分销软件和财务管理等软件,可供用户远程租赁,使用成为众多中型企业的选择。

目前中国的业务流程外包还主要是呼叫中心,外包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等其它业务流程外包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和规模优势,是呼叫中心管理运营外包市场上的主导性力量。九五资讯、北京红帆、赛迪呼叫等也逐渐成为呼叫中心外包市场上的知名品牌,具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培训等流程外包上,外企服务集团(FESCO)是中国市场上的重要力量。目前它不仅为外企提供人才招聘等HR服务,而且进一步拓展到运营维护等IT技术的外包服务领域。中华英才网、无忧工作网等人才招聘网站也依托其网络信息资源,为一些企业用户提供人才招聘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二)主力厂商分析

1 惠普

20025月惠普公司和COMPAQ公司宣布合并成立新惠普。合并后的新惠普,由四个核心业务集团组成:企业系统集团(ESG)、信息产品集团(PSG)、打印及成像系统集团(IPS) 和惠普专业与支持服务集团(HPS)。其中惠普专业与支持服务集团(HPS)拥有65000IT专家,分布在全球160个国家地区,提供覆盖全球的客户服务。

惠普在IT服务领域的解决方案,覆盖电信、金融、制造、医疗、传媒、公用事业、教育、运输、零售、电子政务、保健与酒店等各个领域。惠普在中国IT服务市场主要的竞争优势包括(1)长期在中国市场拓展形成的品牌认知度和良好的政府与公众关系;(2)形成了以IT服务管理为核心的一整套IT服务的方法论体系,并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为拓展系统集成市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3)基于全球客户案例形成的先进的解决方案;(4)覆盖IT生命周期始终的完整的软硬件和服务产品,构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完整的服务支撑体系。依托其竞争优势,2003年惠普相继夺得上海通用、武汉电子政务、国家开发银行战略外包等服务项目,在中国专业服务市场的收入排名第一。

2IBM

IBM 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914年创立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重要的IT产品供应商和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国际商用机器中国有限公司于1992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国IT市场重要的产品和服务供应商。2003IBM在中国专业服务市场的收入排名第二。

2003年,IBMIT服务市场的主要举措是继续强化推进2002年提出的电子商务随需应变策略,在进行理念启蒙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将电子商务随需应变从理念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拓展大型企业客户的同时,IBM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市场的拓展力度,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腾越计划。

IBM在金融、制造、政府、电信等行业的IT服务市场都是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厂商。IBM的市场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IBM作为全球最大的IT服务商,也是IT服务领域一系列创新性理念的创造者,在中国IT服务市场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2)IBM依托其全球智力资源和多年积淀的各行业成功案例,在领域知识和对主要行业IT系统洞察力上都颇具优势;(3)IBM在大型机、小型机等重要硬件领域和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重要软件上,都具有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4)IBM在完成对于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收购后,可以充分借助其咨询技能和行业经验,充分应用各种技术来加快业务转型过程中的战略和流程转变。

3.联想

向服务转型的联想,是中国IT服务市场值得关注的新军。虽然仅就市场规模而言,联想在中国系统集成市场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小,但其增长态势和增长潜力已引起市场的关注。2003年,联想在中国IT服务市场上已横跨电信、金融、政府和教育等主要行业,并在这些主要行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IT服务订单。联想在服务市场的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联想品牌是中国IT市场的知名品牌,具有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和感召力;(2)联想具有从PC和外围设备等桌面端产品到后台的服务器和网络安全产品,构成了完整的产品线,在IT服务项目中可以发挥软硬件的互补性优势,从而获得更好的利润空间;(3)联想在多年与行业客户交互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力,积淀了丰富的行业经验;(4)联想遍布全国的渠道体系,为提供本地化服务奠定了基础,未来几年联想将会成为中国IT服务市场的重要力量。

4神州数码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由原联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想集成系统有限公司和联想网络有限公司整合而成。200161日,神州数码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神州数码不仅是国内最大的IT产品分销商,也是国内享誉卓著的系统集成商和全线网络产品供应商。2003年,神州数码在中国IT服务市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是中国IT服务市场最大的本土系统集成商,也是覆盖行业较广,在电信、金融、政府、制造和教育等主要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的IT服务商。神州数码在本年度继续强化了在系统集成与服务市场的拓展力度,获得了一系列千万元以上的大型系统集成项目,并逐步向系统集成高端的业务咨询领域拓展。20031218日,神州数码正式对外宣布成立神州数码咨询公司,该公司由神州数码、美国Emerging公司董事长董其奇先生、香港Kaloke(Asia)公司董事长曹志鹏先生三方共同注资成立,这标志着神州数码正式迈向IT服务价值链的制高点。神州数码在中国IT服务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神州数码在国内较早从事系统集成服务,在长期的合作中逐渐积淀了丰富的行业知识,培养出自己的行业专家;(2)多年的系统集成服务,使神州数码逐渐与客户建立起稳定的客户关系,具有3年以上合作关系的重点客户就多达300余家,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构筑了其他系统集成商与之竞争的门槛;(3)在金融、电信、政府等重点行业已积淀并完善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并逐渐形成跨行业的基础架构Sm@rtFrame,在应用软件的产品化和项目管理能力逐步提升,大大提高了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发效率质量和进度控制。

5东软

东软集团成立于1991年,目前已发展成为总资产38亿元,员工总数达5800人,以软件技术为核心,软件服务、医疗、IT教育与培训为主要业务领域的大型集团企业。目前,东软在国内拥有4个软件园、8个区域总部、40多个分支机构,并在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设立了分公司。东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专业化软件公司之一。

东软作为国内著名的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其IT服务覆盖了电信、金融、电力、电子政务(包括税务社保等) 、烟草、教育和交通等主要行业,是国内行业覆盖领域较广的大型服务企业。2003年东软在IT服务市场主要的策略,是推进解决方案的成熟和完善建立东软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在2003年,成熟应用创造价值解决方案论坛上,东软明确提出了解决方案成熟应用模式,并将2004年的公司目标锁定为全面提升公司发展的成熟度。2003年东软的系统集成服务收入为2.12亿元,与2002年基本持平。

东软在中国IT服务市场的竞争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国内第一个软件领域的上市公司和通过CMM5级认证的软件企业所具有的品牌知名度;(2)公司所依托的东北大学背景及其良好的政府关系,有利于拓展政府和教育等领域的IT服务市场;(3)在主要行业领域,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解决方案,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但东软数字圈地带来的过分扩张后,正在经历一个战略和运营管理的调整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软2003年在中国IT服务市场的表现。

第八章 互联网产业

1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概括

1.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环境

1)互联网用户和网络规模的急剧增大,网民结构趋于合理

根据CNNIC统计,截至到20031231日,中国网民数达到了7950万户,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相比20021231日,互联网网民数增加了2040万户,年增长率为34.5%,上网计算机增加了1006万台,年增长率为48.3%。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较大,上网普及率还很低,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和上网计算机数仍将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

2)中国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国际联网能力明显增强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根据CNNIC统计,截止到20031231日,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27216M,与20021231日相比,增加了17836M,年增长率为190.1%。域名根服务器F镜像服务器已于10月底在北京投入试运行,中国互联网运行和安全性能明显改善,中国没有国际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的被动局面正式宣告结束;目前,其他域名根服务器和gTLD解析服务器的引进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中国境内110多万个gTLD域名纳入规范化管理;.CN域名的管理步入正轨,域名系统安全运行维护机制基本确立。

3)中国宽带业务发展明显加快,宽带用户数以超过100%的速度增加

截止到20031231日,中国宽带接入用户已经突破一千万户,达到1740万户,互联网接入业务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80万户,年增长率163.6%。中国宽带业务发展加快的主要表现有:一是用户需求日益旺盛,用户发展速度快,宽带接入价格持续降低;二是ADSLLANWLANGPRSCDMA1X等宽带手段的同步发展以及WLAN发射功率的提高,用户接入手段日益丰富,接入效果越来越好;三是运营企业全力推动,接入服务商、内容提供商共同培育和开发市场;四是运营企业和其它社会企业竞争优势互补,全方位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4)互联网业务市场全面开放,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逐渐宽松

互联网业务市场全面开放,IDC、因特网存储转发等业务开始颁发许可证,尚未开放的IPVPN、在线数据和交易业务等互联网增值业务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商用试验。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已有互联网骨干网业务经营企业6家,接入网、用户驻地网经营企业近百家,各种互联网增值服务企业5000多家,初步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广大用户有了充分的选择机会。

5)互联网管理政策逐步建立和健全,行业自律意识明显提高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以及各地互联网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宣传和普及互联网知识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与企业和网民的交流沟通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协会还针对垃圾邮件严重状况,及时开展了行业自律工作。2003年以来,协会联合国内27家单位成立了反垃圾邮件协调小组,公布了反垃圾邮件规范,设立了反垃圾邮件举报平台,整治了一批垃圾邮件服务器,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大力支持和国际互联网组织的认可。

2.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特征

1)多方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产业价值链基本形成

2003年,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电信运营企业、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为支撑,广大互联网增值服务企业、科研机构齐参与,协调有序、合作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产业价值链已基本形成。

2)产业链各环节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共同促进产业繁荣

电信运营企业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辐射千家万户、快速通达全球的承载网络,综合性、多样化的业务开发平台;互联网增值服务企业靠近市场,充分发挥其开拓创新的优势,不断推出新的应用,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制造和软件企业靠近技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为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增值服务企业提供设备和应用软件。

3)网络盈利模式的探索取得成效,行业内出现大范围盈利

网络经营模式的探索取得有效进展,盈利手段正在趋向多元化,互联网行业出现了大范围的盈利。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内容消费意识逐步增强,网络广告、短消息、网络游戏呈现三足鼎立形势。

4)三网在功能上融合进一步加快,内容发展滞后带宽发展

数据正在替代电话成为主业,用户的要求、工作生活方式、三网融合正推动联网方式和业务变革。宽带互联网接入成为200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点,但宽带用户大多仍然以窄带服务内容为主。

5)互联网应用不断深化,互联网产业对国民经济拉动凸现

互联网应用有所加大,政府、企业、学校等行业信息化的推进,使得互联网应用为王理念得以深化。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已经渗透到传统企业开发、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明显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日益凸现,据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0.3%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产业重点产品分析

1.接入服务

2003年中国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规模达115.6亿元,较2002年同比增长30.3%。

 

1 20012003年中国互联网接入业务市场规模

 

2001

2002

2003

市场规模(亿元)

46.9

88.7

115.6

增长率

-

89.1%

30.3%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从中国宽带的发展情况来看,宽带在SARS商机的影响下,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状态。其中,200315月,中国电信宽带接入业务新增用户154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24.3%,用户累计达到405万。截至20036月底,全国宽带用户总量增至942万,到2003年末,更是超过千万。

2.内容服务

(1)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系统按收费类型及使用者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免费的个人邮箱、收费的个人邮箱、ISP提供的虚拟主机邮箱等,各具特点。

免费的个人邮箱:现在许多的大型门户网站都提供免费邮箱的服务。国外供应商如Hotmailyahoo等的系统性能较为稳定,但是邮箱空间有限,一般都在2-5M左右。国内供应商如sina163等提供的免费邮箱空间较大,一般都在10M以上。

收费的个人邮箱:自从263率先开始提供收费邮箱之后,国内目前收费电子邮箱市场已经逐步打开。现在收费的个人邮箱费用一般都在每年几十元至一二百元之间,一般而言,价格高一些提供的邮箱空间大一些,邮箱功能和稳定性也会好一些。目前国内邮箱收费价位相对比较便宜,对一般的用户消费够不上压力,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这些邮箱经常会收到各种匿名信和垃圾邮件。

虚拟的主机邮箱:ISP提供的虚拟主机邮箱一般是企业使用,企业使用ISP注册域名、租用虚拟主机空间时,ISP服务商一般会赠送相应的邮箱。企业的邮箱管理员可以通过一个专用Web界面添加、删除和管理自己域名下的邮箱,操作简单。

截至到20031231日,根据赛迪顾问统计,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拥有电子邮箱1.11亿个,其中收费邮箱达1500万个。

中国互联网用户拥有的电子邮箱数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截至到20031231日,根据赛迪顾问统计分析,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每天发送的电子邮件已经达到350亿封。营销性的企业每年约发出2000亿左右封用于市场营销的电子邮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每天发送邮件数约4657万封,每天接收邮件数约6714万封,收发累计超过1亿封。

2 中国每周电子邮件收发量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2) 短消息

短消息作为一种快捷方便、费用较低、存储转发等特点,在中国手机用户中收到格外的欢迎,市场应用广泛且潜力巨大。就当前情况来看,短消息已经成为中国各电信运营商和各大网站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已经成为当前各大网站利润的重要来源。从用户角度来看,从赛迪顾问的一项手机用户消费行为调查来看,短消息已经成为手机用户节日问候和电视媒体节目互动的首选方式。

短消息能够在中国成功的因素主要是短消息的简单编辑和收费合理,一角一条和单项收费是短消息得以青睐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服务、中国联通推出联通在线服务,ICPISP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纷纷合作,合理的利润分成模式开始形成,将中国短消息服务市场推向极至。短消息内容不断深入和丰富,目前已经可以提供的短消息内容包括新闻信息、旅游信息、交通情况、位置信息、股票行情、天气预报、话费查询、邮件通知、娱乐信息、商务信息等。

综合来讲,诸多业务形式、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的合作成为中国短消息市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随着电信的发展、运营商之间短消息的全面开通也即将成为可能,因此中国短消息市场在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短消息市场的竞争也将愈加的激烈,内容提供商的不断竞争将使得短消息内容也将更加丰富,功能也会不断完善。

(3) 网络游戏

2000年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仅为0.38亿元,而2002年达到10.2亿元。根据赛迪顾问的最新统计,截止2003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7.8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74.5%。虽然网络游戏市场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增幅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回落,行业整体的盈利状况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

3  2003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规模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网络游戏产业的高速发展,逐渐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信息产业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推动各项市场监管和鼓励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出台:200211月起执行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200365日文化部发出的10张经营全国性连锁网吧牌照、200371日起执行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互联网游戏出版管理规定》,都为进一步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竞争秩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9月,文化部向12家网络游戏业内实力厂商首批颁发了《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此外,网络游戏通用引擎研究及示范产品开发等两个项目被正式纳入国家863计划,总投资达500万元人民币,这是中国首次将网络游戏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计划,标志着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充分重视。

(4) 网络广告

据赛迪顾问统计,2003年中国网络广告总收入为4.2亿人民币,其中80%以上集中在了少数几个大型网站,其中仅新浪网广告收入就占全国广告总收入的30%以上。综合分析网络广告产业在过去一直两年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一些具有两面性的趋势,其中一部分如果把握得好将能够帮助行业尽早显现井喷效应,而同样,一些带有隐患,没有扎实基础得繁荣现象也非常容易很快消散。

近两年,广告媒介的形式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在不断的演化着。在网络广告发端的前几年,GIF或动画GIF是最主要的媒体文件格式,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大多数的接入方式为56kbit/s以下的窄带连接,而GIF文件具有压缩率高,又具备动画能力,隔行下载等特点,使得其在慢速互联网连接条件下成为唯一可行的媒体格式方案。近两年,全国范围的宽带接入服务渐渐普及开来,原来对带宽具有较高要求的富媒体格式(Rich Media)网络广告自然获得了新生机会。在众多的格式标准中,Macromedia Flash因为其强大的表现能力,相对简单的制作过程而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今天,在新浪、网易等主流媒体网站上,Flash广告几乎占到了90%以上。

IAB发布的志愿行业准则中,最早期的标准建议了468×60120×6088×31象素等的GIF文件,并习惯性的将其成为旗帜(Banner)广告。时至今日,Banner广告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尺寸明显放大了。在主流门户网站,常见的Banner广告尺寸已经达到了750象素宽,或者120象素高。而在2001年开始出现的巨幅,全屏,画中画,擎天柱(垂直)广告尺寸则更加惊人。IAB广告尺寸准则中推荐的广告尺寸也大大增加,其中已经有336×280象素的矩形广告和高度达到600象素的垂直广告。除了媒体格式和外观尺寸的变化之外,个别厂商已经开始重视网络广告交互性的利用,大众汽车、微软、戴尔电脑、通用汽车等厂商均投放了具有交互性特征地网络广告。

2000年开始,美国市场地几家重要媒体已经放弃了Banner广告市场,而专门投入到关键字广告和按点击付费广告地领域,国内的百度搜索也在同年度发布了关键字竞价排名服务,服务方式与Google Adwords如出一辙,实行每点击0.30元人民币起,但不封顶地竞价销售方法,虽然与Google相比,服务系统的先进程度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也是国内网络广告市场不容忽视的一股新力量。与此同时,经营网络实名3721公司也在考虑建立类似的服务产品。

(5) 信息查询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成长,使得网络信息量以爆炸的趋势猛增,信息的迅速增长必然需要强大的信息查询服务和检索工具。信息查询服务大致可分为两种:网页搜索引擎和目录式搜索服务。

网页搜索引擎式名副其实的搜索引擎,国外具代表性的有GoogleFast/AllTheWebAltaVistaInktomiTeomaWiseNut等,国内著名的有百度(Baidu),北大天网等。目录搜索引擎式互联网上最早提供WWW资源查询的工具。目录搜索引擎,也成为目录型检索工具,或分类目录式搜索引擎。目录式搜索服务虽然有搜索功能,但在严格意义上算不上式真正的搜索引擎,仅仅式按目录分类的网站链接列表而已。用户查询时,通过逐级层层浏览这些类目,寻找自己所需的网址信息。

当前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主要有三种商业模式:搜索竞价排名、收费提供后台搜索技术、有偿记录。

搜索竞价排名,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新型网络营销模式。它是指用户为自己的网页购买关键字排名,按点击计费的一种服务。通过竞价排名,网站在互联网上搜索结果的顺序将根据竞价的多少由高到低排列,同时奉行不点击不收费的原则。

1995Web商业化开始,搜索技术的地位就一直很重要。最早的几个互联网商业公司就是靠搜索技术起家的,并成为了门户网站。第二代搜索引擎厂商的特点是只做后台技术的提供者,既做搜索引擎又做门户使得网站精力分散,门户网站开始租用搜索引擎服务,专业搜索引擎公司则给网站提供技术与服务,专注于发展搜索技术。

2001年底开始,像搜狐、新浪、网易等被公认为最好的搜索引擎服务网站纷纷开始提供收费服务。而在2002年开始,搜狐、新浪等网站已经不再提供免费的网站登陆以及搜索加注服务,转而推出不同级别的搜索登陆收费服务。包括对普通网站登陆每年收费300元,对搜索结果排名在第一页的网站每年收费2500元等。

(6) 网上视频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凶猛阶段,国内涌出了在线音乐服务的大小网站几千家,其中有电信运行商和各大门户网站的音乐频道,也有各种商业化的专业音乐网站和大大小小的个人网站,提供各种音乐资讯、音乐在线视听、MP3下载、音像制品销售等服务,内容丰富,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

目前,中国市场上生存的在线音乐服务网站已经寥寥无几,像样的网站估计仅仅数十家,昔日一些著名的在线音乐网站纷纷倒闭,兴起的个人音乐网站也大批量的销声劣迹或者潜入地下。有些网站开始尝试收费听歌或者VIP下载,但是由于涉及版权问题、盈利模式、消费意识、版税问题等等很难一时间解决,在线音乐或网络音乐发展非常困难。

网络视频在中国是近两年的事情,网络视频的缓慢发展主要是受到用户的数量、网络条件以及具体的硬件条件所限制。现在,随着网络带宽的发展,中国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网民上网习惯的形成,使得中国网络视频服务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发展也就更为迅速。当前的在线视频服务内容丰富多彩。宽带互联网的发展给视频点播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平台,包括电信企业、广电部门和各种规模的宽带服务提供商甚至是一些窄带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均在各自的平台上推出了内容丰富的视频点播内容,视频服务的需求也从最开始的邮电用户发展到政府和教育行业中。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产业企业竞争分析

2        接入服务

(1) 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主导中国接入市场,两强竞争愈演愈烈

由于电信运营商自身拥有的网络优势和用户优势,再加上电信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在互联网业务市场,电信运营商必然拥有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这决定了它们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以接入市场为例,从用户来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分别拥有49.5%30.6%的用户份额,两者合计达到80.1%。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接入业务上分别达到61.5亿元人民币、28.5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分别为53.2%24.6%,两者合计达到77.8%

2003年,中国宽带接入业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相互间的竞争成为宽带接入市场上的焦点。20025月原中国电信分拆之前,成立于1999年的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就致力于宽带高速互联网CNCnet的建设。到200010月,CNCnet一期工程就建成8490公里、106个中继站、17个节点,贯通了东南部的17个重点城市。CNCnet主要提供高速、大信息量的信息传输与转接,网络总传输带宽高达4万兆(40Gbps)。网通宽带高速互联网CNCnet的开通,标志着中国信息业务从窄带到宽带的变革,也拉开了2001宽带年序幕,CNCnet承诺把中国带入美丽宽带新世界

随后不久,中国网通的建设重点由骨干网转向城域网和其它接入网。200110月,网通宣布全面推出互联网专线接入服务(DIA),使用户面对国内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又有了新的选择。200112月,网通在北京宣布了一项代号CNC Connected的规模庞大的宽带圈地计划。它要用最先进的宽带网把中国最顶级的1000家写字楼连成一个整体,圈住高端商业用户,网通此次明确定位为主攻企业用户市场。

而中国电信,一个拥有1.79亿固定电话用户的老牌电信运营商,凭借其用户覆盖范围广、数量庞大等先天资源优势,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接入宽带用户。

20025月原中国电信分拆为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之后,宽带市场再度成为竞争焦点。分拆后的中国电信拥有覆盖中国南部及西北21个省市和全国长途传输电信网70%的资产;中国网通则拥有原中国电信的北方部分包括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10个省市和全国长途传输电信网30%的资产。双方在全国均拥有完整的长途干线传输网和所属地区的本地电话网,同时双方还可以在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在电信市场ARPU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宽带市场的发展成为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争斗的新领域。

早在20025月,中国电信就推出Vnet互联星空20029月,中国电信又在全国20个省市启动了宽带极速之旅20035月,宽带极速之旅2003正式启动,在随后的两个半月时间里,中国电信迅速网罗了135万宽带用户;20035月,广东电信率先与网易、腾讯、21CN10家网站签订了协议,6月,中国电信与华为、上海贝尔、中兴、诺基亚等九大厂商签署了宽带接入设备的集中采购协议,915日,中国电信酝酿已久的,联合了众多ISPICP,旨在建立新的宽带运营模式的互联星空正式商用。作为互联网与电信业融合之佳作,互联星空是中国电信推广宽带应用,抢占宽带市场份额的一张最为重要的宽带业务品牌。在用户接入手段上,中国电信则推出网络快车ADSL,配合互联星空发展广大的居民用户。为此,中国电信还采用种种促销手段提高其宽带业务的用户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在无线上网方面,在ADSLFTTB+LAN等成熟宽带运营平台上,中国电信推出了WLAN天翼通业务,向广大用户提供一种无线连接的宽带接入方式。

综合来看,中国电信主要采用了以下战略措施来推进宽带网络的发展:

第一,投入巨资扩展网络,启动下一代网。2003630日,中国电信与华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中兴、诺基亚等九大厂商就宽带接入设备集中采购签订协议,合同总额超过11亿元。这是中国电信加大宽带接入网建设力度、着力推广宽带业务的重大措施,也是联合宽带领域强势厂商共同推进中国宽带市场成长、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举措。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表示,将继续加强采购集中度,降低建设成本,强化对网络建设和运营的支持,规范设备制式,保证网络的统一性,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另外,中国电信还先后启动了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NGN(下一代网络)试验。

第二,中国电信推出互联星空,标志着它对内容的高度重视。在通过各类销售手段,降低宽带门槛,使价格降低以吸引更多宽带用户之后,对于厂商来说,它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应用。事实上,在宽带市场中,2003年,用户、厂商、产业分析者一致认为宽带内容过于贫乏,它制约着宽带的进一步推广和向社会生活的真正渗透。2003年,中国电信推出互联星空,正是表明了它对发展宽带内容的高度重视。互联星空的推出,很好地调动了ISPICP/ASP等内容提供商的积极性,实现了运营商、ISPICP/ASP和用户的共赢,找到了宽带产业运行的一个良好模式。 互联星空将促使电信业与互联网的合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同样重要的是互联星空在为内容提供商(SP)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赢利模式的同时,通过聚合SP应用服务,使中国宽带互联网用户可以获得更完善的差异化应用服务。

同样,2003年,中国网通秉承其宽带战略,继续在宽带市场上加强力量。以原中国电信北方十省的宽带互联网络为基础,在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之后,中国网通于20034月全面推出宽带中国CHINA169品牌,启动网通宽带业务。为了应对中国电信网络快车ADSL,在宽带中国CHINA169品牌的基础上,中国网通推出了宽带e线ADSL,为更好地推进此项业务,中国网通于20038月推出了宽带e线新生活,以一系列优惠套餐推广计划和宽带新业务推广活动来吸引更多宽带用户,网通与通信设备制造商、宽带业务提供商结成宽带战略联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价廉质优的宽带服务。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自己的连锁网吧,中国网通还专门推出了宽带家园这一业务品牌,以吸引更多的网通宽带用户。而原网通拥有的宽带商务CNC Connected业务品牌则凭借其已经形成的品牌资源优势继续成为网通集团非常重要的一个宽带业务品牌。在无线接入领域,除了已经或正在进入的上千栋顶级商业楼宇之外,中国网通推出了无限伴旅这一品牌。

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之间的相互竞争既促成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竞争开始为互联网用户提供越来越优质的服务。

从市场格局来看,与中国网通相比,中国电信仍然占据较大的优势。不过,网通正积极地通过内部重组和资源整合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在整合吉通的过程中,网通提出保证客户服务水准不降低,保持服务和业务的连续性是融合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则。从而实现了成功融合。这之后,20039月,网通集团正式对外宣布,网通重组的另一关键部分———小网通也将在年内消失,网通集团将整合成三大部分:北方公司、南方公司、国际公司。网通日前正式对外宣布,将组建中国网通南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网通国际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简称为网通南方网通国际)。加上此前已在融合重组的北方公司,网通公司将全国市场分为三大区域。重组工作完成后,在北方、南方、国际的任一区域市场内,网通集团都将由一家公司向社会提供全面的服务,这将消除困扰网通集团多时的内部竞争问题。根据重组方案,网通南方将在中国网通集团南方15省设立的各大区及省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网通(控股)在南方21省设立的大区及省市分公司基础上组建。2003年底前,相关资本、资产、业务、人员及网络完成融合重组。融入南方通信公司的人员还将包括集团公司总部及网通(控股)总部的部分管理人员。南方通信公司将于200411日正式挂牌运营(此前为过渡期),总部设在上海。新设立的网通南方将统一经营南方21省的各项业务,单一窗口对外。网通国际将由中国网通集团和网通(控股)拥有的国际通信相关资产、网络、业务和人员融合组建而成,将于2003111日正式挂牌(此前为过渡期),总部设在北京。网通国际将成为中国网通集团经营国际业务的唯一窗口,统一运营相应的国际网络资产,经营所有的国际业务(包括所有中国境内的国际基础设施、所有境外国际业务、所有境外发起到中国落地的数据业务、所有国际来话、所有国内发起到国外的数据业务及所有国际去话的结算等)

2003116日,中国网通集团国际通信有限公司成立。网通国际是由网通集团和网通(控股)公司拥有的国际通信相关资产、网络、业务和人员进行融合组建而成的专注经营国际电信业务的公司,是集团三大业务公司之一,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注于国际业务拓展的国际全业务电信企业。网通国际的成立为中国网通集团经营国际业务打开一个崭新的窗口。可以预期,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现内部重组的网通将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200312月,中国网通集团属下的河南省通信公司宣布,河南通信在国内运营商中率先成功完成了宽带网络的组播技术试验。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其他运营商也在做类似的试验,但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组播技术在骨干电信网络上也没有大规模应用。这项试验的成功,预计改变宽带运营的模式和能减少宽带运营商的成本。网通表示它将大力发展宽带接入业务,力争到2006年末以ADSLFTTXLAN(光纤到小区+局域网)甚至FTTH(光纤入户)等技术方式发展宽带接入用户2500万户。

中国联通与长宽合作,将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形成三足鼎立。

2003年,在中国电信致力于互联星空、中国网通致力于宽带中国的品牌及互联网产业链构建时,中国联通也在积极寻求发展契机。

在基础电信运营商之外,长城宽带在驻地网和社区宽带市场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长城宽带成立于2000年,在股东中信集团奔腾一号的骨干网支持下,长宽已渐渐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宽带驻地网运营商。到2002年,长宽就已经在全国27个城市中,建设了可以覆盖到1500多万用户的宽带驻地网。20029月,长宽推出宽带综合服务平台——“长宽梦网,这一举措标志着长宽全方位宽带服务提供商的全新战略浮出水面。长宽借此发动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基于宽带的内容和服务,以此拉动宽带应用。20037月,长宽和美国泰瑞比公司共同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泰瑞比公司的无线自由空间光学设备将被长城宽带用于大型商务楼和社区。20039月,长宽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后,成为全国惟一一家同时获得全国性连锁网吧筹建牌照和网络文化经营许可的企业。200310月,长宽展出了长宽网络文化家园,使其健康、安全、时尚、便捷e时代网络社区概念进一步迈向实质阶段。200311月,上海长宽推出上宽带,送电脑的促销活动则再度表明长宽对宽带用户的极力争取。

20039月,长城宽带与中国联通共同宣布,将就开拓宽带应用业务及共享客户市场达成战略性合作。这是国内运营商之间首次全面互通共享,联通和长宽将加强彼此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整合双方内容与应用资源,共同打造宽带内容服务平台。

根据协议,在联通在与长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双方将整合相互的优势资源,为国内的宽带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接入选择。双方将共同利用宽带接入为用户提供包括在线通宝视通等在内的电信服务,并向宽带最终用户提供包括视频点播、游戏、网上教育等丰富的网上消费内容和服务。长宽将担负起视频传播和远程教育方面的运营责任,而联通则负责IP语音通信和网络游戏。联通和长宽都已获得文化部连锁网吧经营许可证,目前正积极致力于连锁网吧建设,希望借网吧来吸引更多的用户。此外,根据合作协议,联通将与长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联通几个骨干网主节点城市进行互联网间的网络互连以及长宽互联网与联通语音视讯网的互联。双方承诺,要尽可能将流量绑在自主网内,必要时将互设服务站点。除了双方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内容及应用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用户资源的共享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部分。此次合作的主要内容便包括双向开放客户资源,相互提供市场开发及营销策略的支持与配合,并得到双方在各地均可得到内部配合。联通可提供手机及售卡收费渠道,长宽提供社区营业厅及银行代收渠道。为此,双方将建立认证计费系统间的数据接口,方便地实现短信、手机、银行卡、银行代收等多渠道的付费方式。

作为宽带市场的后来者,中国联通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即上游开发新增值业务、中游加强和合作伙伴的合作、下游做好联通网苑的网吧连锁业务。与长宽的合作正是联通宽带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长宽和联通将通过战略合作捆绑宽带业务为国内宽带用户提供新的互联网接入选择,提供多样化、综合性电信服务。

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相比,尽管联通与长宽在用户基数上处于劣势,在宽带市场的力量相对有限,但联通与长宽之间的联盟是国内第一个由基础电信运营商和宽带驻地网运营商组成的战略同盟,双方的资源互补性很强,在有效整合资源优势以后,双方合作必将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中国互联网业务市场竞争格局。

宽带增长使得窄带接入必须以细分客户群来求得更大生存空间

2003年,宽带接入的迅速发展表明:宽带网络才是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等尽管以绝对优势主宰着互联网接入业务市场。

但是,由于技术、内容、使用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宽带还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用户群。在这种情况下,263网络集团主叫接入定位于中低端用户,以创新的产品结合窄带接入的成熟经验继续发展主叫接入业务。窄带接入的最大优势是使用方便简单,用户无须申请安装就可以使用固定电话主叫拨号上网,而且商业模式成熟。

263网络集团拥有丰富的互联网接入经验,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26320039月,推出了全新的96600主叫包月上网服务,以33元的最低价为网民提供服务;并且依然保留原有的96600主叫计时上网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随着中国网民上网时间的逐渐增多,相对于纯粹的主叫计时服务,包月产品恰好能够满足那些上网需求多的网民。为了配合96600主叫包月上网新产品的上市,263同时推出以其96446主叫长途电话业务助阵的优惠活动,即从96600包月上网推出开始(20039),到200312月的3个月期间,所有使用这一产品的用户每个月都可以免费获得33分钟的96446国内长途通话时间,用户只要使用同一部上网电话直拨96446+国内长途电话号码即可获得这一优惠。263接入号95963继续通过特定的用户账号和用户密码,继续满足网民学习、娱乐等多元化的需求:在拨95963玩联众游戏、上四中网校之外,又新增加了学新东方英语和上当当网购物的特别服务;而金汉王的96677接入号别人帮你挣网费的促销活动、畅捷网96291每月换取中国游戏中心会员卡和腾讯QQ卡等活动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2003年,中国互联网接入业务市场竞争激烈。这尤其体现在宽带接入市场之中。从初装费不断降低到免初装费,从送Modem到送电脑,互联网接入厂商促销策略不断,宽带价格也一降再降。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宽带接入,拨号上网价格也纷纷降低。在北京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商(ISP)北京市通信公司先后调低其宽带和窄带多项业务资费后,北京的上网价格迅速下降。200311月,老牌ISP95933宣布推出18元包月的拨号上网最低价,以留住在宽带价格不断下调后流失的拨号用户。而畅捷网通和263已经在200310月分别把拨号上网包月和包年的价格降低到19/月和120/年。

除价格竞争,众多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又开始细分市场的竞争。以教育内容而著称的赛尔科技于200311月宣布,95996将专为未成年人提供一种名为环保大使的拨号上网产品。该产品宣称95996green过滤服务不仅能将网络有害信息全面过滤掉,还能屏蔽全球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站和网页内容。可以说,2003年也是互联网接入用户群细分的一年。在接入市场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互联网接入服务厂商要提高竞争力,还需要准确定位,确定客户群,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合理的资费。

4        内容服务

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以互联网内容服务为主,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内容服务市场形成了二元的竞争集团。新浪、网易、搜狐、TOM等互联网公司组成了互联网内容服务市场的第一竞争集团。四大门户以其努力和良好的业绩引领着中国网络服务市场发展。处于该集团的互联网公司注重新闻建设、在培育和促进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同时,全面发展网络短信、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电子邮箱、企业服务等多项业务。这些公司实力雄厚,中国互联网内容服务市场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的发展方向与竞争战略。

互联网内容服务市场的第二竞争集团由其他专业内容服务提供商组成。这些互联网公司注重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市场细分,致力于在某一领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优质的服务获取利润、谋求发展。比较突出的如,盛大网络、腾讯QQ、掌中万维。200312月,在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天桥荣膺年度新锐奖,成为此次评选活动中最年轻的获奖者,同时,他也是该评选活动进行四年来首位获奖的游戏产业代表。腾讯公司则已经成为中国即时通讯领域的领导者。掌中万维在无线增值业务方面颇具专业服务实力,它能够给中国手机用户提供专业的移动增值服务,其中重点为娱乐,信息、健康、彩票等应用。掌中万维是中国联通指定的无线互联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中国移动移动梦网计划及中国联通联通在信计划等无线数据业务服务的首批参与者及指定WAP内容提供商。20033月,中华网收购掌中万维,其意图是利用掌中万维的短信优势大力发展自身的短信业务。所看重的也正是掌中万维在无线增值业务方面的专业实力。

(1) 电子邮件

目前电子邮件的收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免费邮件,二是收费邮件。从市场格局来看,电子邮件的运营如今在国内主要分为两大阵营。

第一种,标准的门户网站。例如新浪、搜狐、雅虎等,注重访问量。他们不大可能转变为电子邮件运营商,但是他们又不可能放弃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是这些门户网站内容服务的重要一部分。

第二种,专业电子邮件服务商。例如263163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基础运营商。

这两个阵营虽然同是提供电子邮件服务,两者之间存在竞争,但是他们的目的却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雅虎对其用户使用POP3收邮件时进行收费,实际上是想用户通过网站访问其电子邮箱,从而保证雅虎的访问量。但是专业的电子邮件运营服务商却是希望用户通过POP3收邮件,从而避免占用资源。

(2) 短消息

据赛迪顾问统计,2003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平均月支出在18-20元左右,以中国拥有2.69亿的手机用户数量计算,则中国短消息增值服务月市场规模在50亿左右,全年累计达到600亿左右。

纵观短消息服务市场,也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是电信运行商,二是网站经营商。

长年以来,电信运营商受短信息内容匮乏的制约,一直难以真正发挥短消息的增值价值,电信运营商所拥有的是电信网络平台和固定的收费模式,但是没有更多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进行短消息内容方面的开发。而网站经营商同样遇到困境,他们的困境主要是缺乏从网站用户明晰的收费模式,无法从浩大的访问量中获得利润。

摸索中,巨大的短消息空间和产业链的细分造就了今天喜人的短消息服务市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出现,短消息成为了电信运营商和网站内容提供商之间的桥梁。据赛迪顾问调查,目前有三成以上的手机用户都曾经使用过网站进行短消息发送,由于短消息的输入方便和精彩服务内容,使得网站发送短消息越来越受大众欢迎,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可以说,电信运营商已经离不开网站ICP。透视短消息,我们可以看到电信运营商和网站经营商未来合作的美好前景,借用合理的利润分成和收费模式,内容供应商将会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服务项目。

从竞争角度看,电信运营商之间关于短消息的竞争是与用户拥有数量直接关联,而网站内容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现对而言更为明显。网站经营商中可以分为专业短信中心和综合门户网站,由于中国短消息服务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提供短消息服务的网站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几大综合网站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一绝好机会,纷纷以功能和内容获取用户的忠诚度。

(3) 网络游戏

游戏厂商们怀着美好的期待走进2003年。然而从年初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将是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布满荆棘的一年。从年初盛大与韩国的纠纷,到非典,再到《孔雀王》等一些游戏宣布停止运营,整个行业表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游戏数量大幅度增加,而玩家的数量并未随之出现相应的增加;不少游戏出现了玩家人数大幅度降低的现象,尤其在一些游戏正式收费之后,玩家流失现象严重;运营商苦心经营的游戏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行业利润率降低;部分游戏已经停止运营,一些游戏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个别游戏公司宣布退出市场。

目前国内的游戏运营商共有82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其中北京45家,上海22家,二者约占全国运营商总数的82%,其他的游戏运营商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四川等地。

游戏运营商区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在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上,正在运营和测试的游戏共有135款,其中韩国游戏65款,占据近一半的市场份额;祖国内地企业开发的游戏为49款,较2002年增加了33款,增长率达到206.3%;中国台湾地区游戏企业开发的游戏为23款;来自欧美地区的游戏为7款。


网络游戏开发商区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主导地位长期为韩国游戏所占据。这是由于,中国游戏厂商在网络游戏方面起步较晚,当韩国游戏蜂拥而至时,国产游戏还几乎处于一片空白。受到单机游戏所遭受的挫败的影响,祖国内地的游戏开发企业在网络游戏方面也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当2002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出现飞速发展时,企业才意识到市场机会的到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国产游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4) 网络广告

早期的网络广告大多集中在IT行业,后来很多传统行业的广告主开始进入了互联网业,包括快速消费品、工业用品与材料、金融服务、银行、汽车、家用电器厂商等。有大约一年左右的时期,网络广告业有过这样一段表面繁荣的时期,而背后的事实却是媒体的巨大折扣,收入交换,甚至就是直接的免费广告。

进入2002年以后,随着媒体公司对于盈利的迫切需求,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广告主业开始冷静下来,媒体选择更加趋于客观,这导致了原来很多需要进行严格媒体甄选和定向的专业厂商开始离开门户网站,这样集中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广告主产业开始了结构性调整,电子电脑、汽车、金融服务、软件、在线服务、娱乐产品、房地产、家用电器等行业构成了目前网络广告主的主力军。

网络广告专业代理商在2002年的数量比前一年度减少了许多,很多缺乏专业策划人员的临时拼凑起来的团队难以经受市场的考验而逐步退出了市场。代理商与媒体结盟的现象却是愈演愈烈,因为中间人市场最难以控制的资源是产品本身,一部分原有的4A广告公司互动部门被保留下来,继续服务原有传统客户的网络广告需求,而其他独立代理商则渐渐演变成一个或一组网络媒体的销售代理,通过价差或者批量优势获得广告主的订单。

(5) 信息查询

在中国信息搜索软件中,百度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国内的主要搜索引擎有百度搜索、北大天网、雅虎中国、搜狐、新浪、网易等。

百度搜索:中国提供搜索引擎的门户网站中,多数由百度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支持,百度搜索引擎通过提供关键词检索和高级检索,实现了全网搜索和精辟匹配的良好结合。百度在中国各地和美国均设有服务器,搜索范围涵盖了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和新加坡等华语地区以及北美、欧洲的部分站点。

北大天网:北大天网于19971029日正式在CERNET上向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web信息导航服务,在教育界有很多忠实的用户,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在文件格式上既支持www文件传输格式,也支持FTP文件传输格式。天网将FTP文件分成电影、动画片、MP3音乐、程序下载、文档资源共4大类,用户可以像使用目录导航式搜索引擎那样层层点击下去查找自己需要的FTP文件。

雅虎中国:雅虎中国建立分类目录查询搜索索引,供用户查询。通过14类简单易用、手工分类的检体中文网站及强大的搜索引擎,用户可以轻松搜索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房地产、教育、艺术、娱乐、体育等各方面的信息。雅虎是世界上第一家建立分类导航目录体系的网站,雅虎中国继承了雅虎的优点和特点。它的搜索引擎有以下特点。(1) 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搜索,即可迅速看到相关结果。(2) 如果想找某一类结果,那么可以按照相关目录一级一级往下找,这样可以看到相关主题的更多结果。(3) 检索结果以相关度的大小排列,新闻则要标注更新时间。20029月,中文雅虎的网页搜索技术提供商由Google换成了百度。

搜狐搜索:搜狐分类搜索是搜狐网面向全球中文用户的中文网站信息的在线查询工具,也是最早的由中国人建设的基于中文网络导航网站。搜狐搜索包含40多万个网站、5万多个不同的主题类目,层层相连的树型结构网页。每日新增网站信息达1000条,用户可按行业的类目查询,也可以按主题的关键词查询。点击搜索按钮得到检索结果,点击直通车按钮可直达网站(网页)。自19982月诞生以来,搜索分类搜索的网站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处理一直以人工编辑为主,确保分类体系更符合网民查询习惯,保证网民可以随时查询到高质量、实用的网站信息资源。

新浪搜索:新浪网搜索引擎提供综合搜索,这是新浪搜索引擎最显著的特征。新浪网搜索引擎包括网站、网页、新闻、软件、游戏、商情等查询服务。网站收录资源丰富,分类目录规范细致,遵循中文用户习惯。目前共有16大类目录,一万多个细目和二十余万个网站是互联网上最大规模的中文搜索引擎之一。新浪搜索提供分类检索关键词查询两种查找方法。

网易搜索:网易搜索引擎的特点是开放式目录和手机短信发送搜索结果,这是其他的搜索引擎不具备的。网易搜索引擎的一些其他特点:拥有全国最大的开放式管理目录,有约5000名各行业目录管理员负责管理网站注册信息网易搜索结果包括相关目录、相关网站、相关网页和相关新闻。相关网站里汇集了大量精选网站。

(6) 网上视频

从目前的现状看,中广网、五洲宽频、上海热线II等都是在整体视频内容和功能服务上具备相当的规模和特色,他们都具有综合的视频内容服务,其中五洲频宽的中国警务、中广网的党校教育、原创宽频直播、视频聊天和视频社区等都是网上视频服务多元化应用的代表。

从发展来看,网络音乐和视频服务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涉及到权益问题,产品拥有者不愿意将自己的产品投入网上传播。这里涉及到版税问题、版权问题以及盈利分成问题。

用户消费意识不够,愿意出钱购买在线音乐和视频的行为较少,这种微利无法维护高成本的运作,使得在线视频和音乐得到制约。

在线音乐和视频点播的模式单一化、服务形式的不灵活以及内容受限也都是制约中国在线音乐和在线点播的发展。

网上传播内容的严格限制以及对运营商相关资质的严格审查,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产业的规范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其发展的速度。

作为带宽发展高峰的2004年,各种宽带服务势必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线音乐和视频点播将得到重视,尤其是在社区信息化之中。


第九章 结束语

1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        计算机产业

1.环保型显示器、大容量磁盘走向普及

健康环保型产品将成为用户的追求目标,大屏幕液晶显示器将普及应用;大容量、高转速的硬盘成为消费者的普遍需求,更高性能的硬盘将走向市场。

健康环保型产品成为消费者的追求目标,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液晶显示器的使用状况。目前使用液晶显示器的用户还没有达到全面普及阶段,一方面是由于液晶电脑价格对于低薪阶层还没有完全能被接受,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来显示器的换购需求还没有凸现。从目前液晶市场看,液晶价格战一触即发。同时,大容量和高转速的硬盘也将走向普及。

2.笔记本显示器走向两极化

由于笔记本消费市场需求日趋细分化,笔记本电脑的LCD屏幕尺寸还将会随着笔记本电脑的职能不同而向大、小两个方向发展。

在大的方面,主流的笔记本将由目前广泛使用的15英寸UXGA显示屏转向支持更高分辨率、高亮度、宽视角的16英寸QXGA显示屏。在小的方面,主要是针对迷你型笔记本电脑。随着近年技术的发展,迷你型笔记本电脑存在的操控不容易、散热缺陷等问题得到解决,再次被商用领域看好,因此小尺寸(10.4寸以下)LCD屏幕也将在此领域受到重视。

3.内存技术换代,软驱退出市场

DDR内存是普遍发展趋势,预计它将成为PC产品的标准配置,软驱和普通SDRAM内存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新标准的接口设备和DDR内存将延续它们的功能。目前选择DDR内存是普遍发展趋势,预计DDR内存将成为PC厂商的标准配置。

4.无线应用成为主流

无线连接经过一年多的应用、发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特别是商务用户所认可。作为当前主流的局域网互连技术的IEEE 802.11b,早已经成为主流产品的标准功能,而2003年传输速率更高的IEEE 802.11a(54Mb/s,而802.11b只有11Mb/s)将取代IEEE 802.11b,在WLAN中逐渐占有主流地位。同时,作为主流个人设备无线互连技术蓝牙也将应用在主流笔记本电脑中,从而成为今后笔记本电脑连接各部件所使用的无线协议。此外,随着中国电信系统全面开通GPRS业务,笔记本电脑也将开始作为一种远程通信技术的GPRS列入选配功能之列。

5IA服务器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凭借技术进步与标准开放性的优势,IA服务器上升势头远远超过了RISC服务器。2003IA服务器的市场销量占有率达到了81.3%,而RISC服务器的销量占有率仅为6.8%。未来几年,IA服务器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目前,金融、电信等传统大行业的核心应用依然为RISC服务器所把持,在这些行业,IA服务器充当着候补的角色。这主要是由于系统总线构造的不同,IA服务器在处理能力上、稳定性和I/O等方面,与RISC服务器仍存有差距。但是,随着近几年一些大型机技术在IA服务器上的使用,以及IA服务器本身不断进行的技术改造,两种类别的服务器在性能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除了性能,开放性是IA服务器参与竞争最有力的武器。由于开放,IA服务器具备一些显著的优势,诸如低廉的成本、众多可选择的应用软件、易维护、易使用等。因而,未来IA服务器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同,尤其受到众多中小企业的欢迎。

6.服务器低端市场细分化加剧

随着中国服务器低端市场的快速成长,市场细分这一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

就整个服务器市场来看,虽然服务器需求量增长趋于平稳,但服务器低端市场的需求却在迅速增长。服务器低端市场表现出的巨大商机使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众多国内厂商纷纷加入这一市场,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几十个品牌。与此同时,低端服务器制造技术亦日趋同质化,市场上各主要品牌服务器在质量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产品制造技术的趋同在服务器市场的细分化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随着网络游戏、安全、VOD、语音等多种应用需求的出现,用户对低端服务器的需求也日渐多元化,市场不断出现新的增长点。需求的多样性自然带动产品的多样性,用户需求已经成为指导服务器厂商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未来的服务器低端市场将不断细分化。

3        通信设备产业

1.通信行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第一,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通信水平提高迅速。近年来,中国通信产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平稳增长态势,已经成为全球新的通信大国,通信网的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实现数字化。九五期间,中国通信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8.8%,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的3.2倍。图2为九五期间邮电业务总量与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比较。

第二,十五以来,电信业逐步进入平稳增长态势,增幅有所下滑。2002年中国电信业的业务总量完成5051.65亿元,同比期增长26.68%。业务收入完成4115.82亿元,同比期增长14.41%。通信水平高速增长,2002年底电话普及率达到33.74/百人,主线普及率达到16.80线/百人,城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24.78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6.19/百人,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5.3%。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21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2.1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07亿户,无线寻呼用户达到1872.1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4970.0万户。

九五期间通信业务总量与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比较

数据来源:MII,邮电统计汇编

第三,通信将成为未来人类生存与社会商业运作的基础。用户需求多样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拉动通信业务需求,使我国通信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根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将分别达到3.6亿户和1.2亿户。未来移动电话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并将超过固定电话,而数据通信与增值业务则将快速发展,移动与数据通信的结合将促使移动数据业务的高速发展,而电子商务(包括移动电子商务)行业与企业应用等将进入实际性的增长,并将使通信网络成为未来商业社会的基础架构。

 

 

 

 

 

中国通信用户发展预测

数据来源:CCID  200303

第四,电信运营市场走向全业务竞争。随着中国电信的分拆与重组,中国电信市场已经形成力量相对均衡的竞争新格局,业务的同质与异质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逐渐升级。2003年以来,CDMAGSMPHSIP电话与传统长话,移动与固定之间,各种业务组合和价格组合使运营市场竞争趋于白炽化。另一方面,运营商也开始转型,从简单的电信业务运营商向信息服务运营商转变,同时,也逐步向全业务运营方向转变。当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正积极申请移动业务经营牌照,3G的启动不仅将进一步加剧移动业务的竞争程度,也将给通信设备厂商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预测,从2004年到2010年,中国3G网络投资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

第五,中国通信产品与设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潜在的巨大设备市场,使它们进一步调整全球战略,提升中国市场的地位。从生产制造到研发设计、从全球物流供应到本地采购,外国厂商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进一步靠近用户,贴近需求,增强快速反应能力,提升本土化能力,以提升竞争优势。对于外国厂商来说,市场、研发、采购、生产与运营的布局已经国际化,经过多年的积累,国产厂商在中国通信网上已经取得全面突破,并在程控交换接入、光网络、智能网等成熟产品市场已经成为主导者。在不断扩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国内厂商也积极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华为、中兴等厂商的通信系统已经开始规模应用在欧洲、俄罗斯、亚非拉、南美等国家。图4为中国通信产业投资预测。

中国通信产业投资预测

数据来源:CCID  200303

2.行业发展动力来自运营业的平稳健康增长

第一,中国通信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是中国通信制造产业发展的基础。九五期间,运营商投资总计达到8000亿元以上,自1998年起,运营商的投资连续超过2000亿元,巨大的投资为国内外厂商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2001年中国电信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696亿元,2002年因为原中国电信的拆分导致投资规模下降,但设备市场规模也达到1150亿元。

第二,国产厂商全面突破。依托运营业的高速发展,抓住机遇,通过各自独特的发展战略,陆续推出了一批批符合中国电信网发展要求的优质产品和先进技术,凭借得天独厚的市场服务优势,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从1994年起程控交换机的全面突破形成的巨大金中华,到目前包括移动、数据、光通信等在内的全线产品的提供,国产厂商已经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重要推动者,程控交换机的国产比例已经超过95%

3.外资企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虽然民族通信制造行业继程控交换机后在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了群体突破,使设备价格大幅度下降,并在众多产品市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但外国厂商利用先入为主和技术标准的领先优势,仍然占据半壁江山。在利润相对高的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领域仍然占有领先市场份额,国产厂商只有占据较少市场份额。以移动通信为例,国产厂商与外国厂商的市场份额比较如表1所示。

同国外厂商来比较,民族通信产业的成本、价格性能比以及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国产设备的技术已经成熟,产品的稳定性也在增强,而国产设备的价格与进口设备相比则要低得多,国产厂商的进入降低了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成本。GSM的网络基础设施费用由初期的10000/户下降到现在约2000/户。

国产移动通信产品(GSM)市场占有率

产品

移动交换机

基站

手机

1999

4%

2%

3%

2000

5%

3%

10%

2001

8%

5%

15%

2002

15%

8%

31%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4.一批国内企业快速做强

在发展之初,我国通信设备行业基本上处于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但由于内资企业的发奋图强,使程控交换机市场由原来外资产品垄断转变为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资企业为主,内资企业程控交换机的生产规模也大幅度提高。

自程控交换机突破起,国内企业迅速崛起,代表国产通信产业的巨龙、大唐、金鹏、中兴和华为,组成的巨大金中华成为当时的五朵金花,并带动了一批国内企业在通信领域快速发展壮大。

技术研发先导是国内企业迅速崛起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国内企业依靠技术研发突破成功进入众多产品市场,通过从程控交换机到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的突破,已经形成了齐全的产品体系。依靠对中国运营市场的熟悉与理解,建立了良好的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网络,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赢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首先,我国自主研发的程控交换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挥了后发优势,技术起点高。通过自主研发,我国掌握了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系统设计技术,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04机之后,CC08SP30等机型陆续研制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出现了产业界少有的群体突破现象。

第二,通信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国产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部分关键技术有所突破。不但程控交换机在九五期间实现了群体性突破,同时在移动通信、DWDMSDHATM等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使我国通信产品制造行业在短时间内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并已开始装备通信网。909工程的建成,使集成电路芯片生产技术与国际差距缩小,集成电路主流生产技术已提高到8英寸、0.35μm,部分通信设备企业研发设计达到0.18μm水平。在交换机研制成功的基础上,7号信令设备、综合业务数字网交换机及终端、智能网系统、接入网产品、光纤传输系统、ATM骨干网设备、TMNM网管系统、高速路由器和环境监控系统等新型技术装备的研制方面相继取得成功并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初步具备了为电信骨干网、业务网、支撑网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及设备支撑能力,产品技术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第三,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近年来,巨龙公司等企业相继开展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制开发,在移动交换中心(MSC)、基站控制器(BSC)、基站(BS)及手机(HS)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1997年一批国内企业和科研单位自主开发GSM系统获得成功,1999年大唐、华为、金鹏、中兴等企业自主开发的GSM系统设备先后取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并步入产业化阶段。目前国产GSM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全国十多个省市区,并承担了全国移动骨干智能网和骨干信令网的建设任务。

4        集成电路产业

1.集成电路之设计业发展趋势

1SOC成为未来设计发展趋势

由于SOC可以提高整体系统的性能,同时也可以降低功率消耗及芯片的面积以及缩短上市时间,因此全球各个主要科技国家都积极地投入研究。目前SOC芯片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以MPU为核心,集成各种存储器、控制电路、时钟电路,乃至I/OA/DD/A功能于一个芯片上;另一种是以DSP为核心,多功能集成为SOC;第三种则是上两种的混合或者把系统算法与芯片结构有机地集成为SOC。这三种类型在IP利用率、通用性、芯片利用率、性能以及设计周期等方面各具优缺点,因此当前兼容共存。SOC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各个领域:在通信领域,电信交换系统、个人数字助理/掌上电脑、便携式数字移动通信设备(例如GSM/CDMA手机、GPS定位仪)等产品的核心芯片;在消费电子领域,MD机、CD机、收音机等音频类产品,录像机、摄像机、DVD播放机、HDTV/STB等视频产品和电视游戏机、数码相机、电子玩具等个人电子产品的核心芯片;在控制、测试、医疗设备领域,工控设备、机器人、电子测试设备、医疗电子设备的核心芯片。

虽然目前SOC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需要解决一系列工艺(DRAMFlashLogic技术的兼容)、设计(IP模块)技术和设计方法、测试策略及可测试性等技术课题,但是可以预见的是, SOC将是微电子芯片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

2)产业分工促进设计服务快速发展

随着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集成电路产业由过去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演变为系统设计+IP核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而且随着芯片加工工艺向90纳米、45纳米甚至是更先进制程迈进,由于芯片的复杂度增高,使得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均遭遇验证与分析的瓶颈,再加上若采用外部的IP,整合的难度将大幅提高,于是各式的设计服务便因应而生。另一方面,基于成本与良率的双重考虑,不同应用的IC产品适用的制程与光罩也不同,此时IC设计服务企业扮演的角色,除了是其客户(IC设计企业或者系统产品企业)IC制造企业的桥梁外,更需在逻辑闸的设计、芯片面积、平面布置(Floor Planning)等方面和其客户以及IC制造企业进行充分的协调沟通,以达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IC设计的成本的目标。

目前的设计服务一般可分四类:

第一类是IP提供商,提供各种功能的IP,例如MCU Core1T SRAMDSP等,并以RTLGDSII型态呈现,这些外部IP让设计企业不需投入资源到非专精领域,可以集中资源提升自身设计的效能与附加价值。

第二类是EDA厂商,EDA厂商根据其在设计工具上的专业地位,因应系统单芯片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验证与分析工具,提供设计企业任何设计阶段的协助,以扩大其设计工具的市场占有率。

第三类是系统单芯片设计开发平台供货商,架构通用或定制化的系统单芯片设计开发平台,提供IP整合的接口,让设计企业不再困扰于系统单芯片中各种IP的通讯接口问题,让外部IP模块可以很容易整合进系统单芯片,实现IP Re-use的构想,使得系统单芯片的成本与风险可以有效降低。

第四类是设计服务企业,除提供IP外,还包括芯片从设计开发、试产到量产等Turnkey服务,目前这类型的设计服务业者均与晶圆制造企业有相当密切的合作关系,所提供的制程多以其合作的晶圆制造商为主。

2.集成电路之芯片制造业发展趋势

1)产能规模将呈倍数增长

根据目前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投资建设计划,预计到2008年,国内8英寸芯片生产线数量将达到20条,6英寸生产线数量达到19条,并拥有12英寸生产线1条,届时国内集成电路芯片的总产能将超过72万片/(8英寸折算),比2003年的产能扩大5倍以上。其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

2)制造技术将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在产能规模扩大的同时,国内芯片制造技术水平也在迅速提升。预计到2008年,8英寸、0.250.18微米制造工艺将成为主流,12英寸、0.130.09微米制造工艺将实现突破。届时国内芯片制造技术将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3.集成电路之封装测试业发展趋势

1)封装业将实现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的双突破

随着英飞凌(Infineon)、英特尔(Intel)、东芝(Toshiba)、飞利浦半导体(Philips Semiconductors),快捷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s)等国际大型半导体企业和日月光半导体(ASE)、光宝集团(LITEON Group)等台资企业纷纷前往大陆地区新建封装测试厂,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迅速扩大,其年封装能力预计将由目前的100亿块增加到2008年的400亿块。在封装规模扩大的同时,以SOPSSOP为代表的表面贴装(SMD)、以BGACSP为代表的面阵列封装等封装新技术将在国内迅速普及。

2)测试业将逐渐成为产业链中的独立环节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一环,测试业在国内的发展也很迅速,其产业分工已经由过去作为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生产中的以测试车间或班组的形式而存在的一个工序开始渐渐分离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独立的一环。目前国内以上海华岭、北京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所、无锡泰思特、深圳赛美科、西安西谷微电子等一批专业从事集成电路芯片及成品测试公司正在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测试产业的地位将日益重要。

5        消费电子产业

1.未来三年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04年,在国内巨大市场需求、扩大出口及国际消费电子产业转移三驾马车的共同作用下,借助数字电视、液晶电视、数字背投电视、数字相机、可拍照手机等成长迅速的新型消费品的巨大载体,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工业总产值达到40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315亿元,工业增加值为48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30%12%2005年,消费电子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262亿元、4376亿元,2006年分别达到6788亿元和5601亿元。

4 20042006年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产值及成长率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2.新型产品比例将会保持加速上涨趋势

2004年,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在内需市场的拉动作用下,传统CRT彩电、DVD仍会保持平稳增长,而液晶电视、背投电视、等离子电视、数字电视、可录DVDEVD、数字手机等高端和新兴产品将会保持加速上扬趋势,新型产品在整体消费电子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将会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这种趋势将一直保持到2006年。

电视:在经历了2003背投推广热潮等离子元年之后,2004年将是液晶电视的井喷年。随着国际液晶面板厂商如三星、夏普、LG汤姆逊的大规模投资及其他厂商的相继量产,面板价格将会有4050%的降幅,到2005年,40英寸液晶电视的价格从目前的8000美元左右降到2500美元左右;同时,控制模块的价格也将由目前的3000美元降到1000美元。随着成本的大幅下降,加上液晶电视本身的优越性能,近五年将是液晶电视的大发展时期。

2 20042006年中国彩电及影碟机产量增长趋势

年   份

2004

2005

2006

彩电(万台)

6800

7600

8100

比上年增长(%)

31.4

11.8

6.6

影碟机(万台)

6000

6600

7000

比上年增长(%)

28.7

10.0

6.1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DVD今后几年产销仍会平稳增长,VCD因与DVD的价位日益接近,被DVD替代的步伐将加快。新的品种会加快上市步伐,主要是可录DVD、移动DVD以及高清晰度DVD(EVD) 。目前,中国的万利达、新科、夏新等DVD领跑企业,都在致力开发这一产品,万利达第一批产品已经面市,价位在3000元左右。新科生产的移动DVD90%出口到美国市场,长虹、万利达等企业也开始瞄准国际市场。在国内,有资料显示,潜在消费群会在30005000万台,主要为年轻时尚一族。在普通DVD利润极低的情势下,移动DVD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高清电视的发展,DVD必将与之相适配。目前,EVD已开始上市,如果市场表现良好,则必将推进高清DVD的继续研发和生产。

同模拟电视的情形相似,普通DVD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二、三级市场及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通DVD仍然会在近两年充当市场主力。随着DVD关键件国产化步伐加快,将会进一步延长DVD的成熟期。

潜力巨大的家庭影院。中国每百户家庭的拥有率,彩电为110%,影碟机为41%,而家庭影院套机(AV功放+扬声器) 仅为12.7%2003年,中国家庭影院产量约为210万台,比2002年增长10%。可以看出,中国家庭影院正处在成长阶段,随着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家庭影院在今后几年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就企业而言,要扩展市场,开掘市场潜力还需解决好以下问题:一个是加大技术含量、不断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精心培育品牌,家庭影院毕竟是比较大件的商品,中档的价位一般都要3000元以上,消费者首先要选择质量信得过的产品,这样品牌的号召力就显出强大力量。中国家庭影院品牌很多,消费者认知的却很少,正因为品牌优势尚未完全形成,所以目前即使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也未超过市场总量的10%。第二是改善企业管理,降低产品成本,使家庭影院的市场价格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更加适应。由于家庭影院产品在性能、功能等方面差异很大,不像电视机、影碟机这些产品可比性很强。表现在市场上,其竞争远不够充分和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和价格的不透明、不可比,使家庭影院偏高的价格拉大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市场规模扩展缓慢。第三,有些企业不能自律,市场上假冒伪劣严重,鱼龙混杂使消费者信心受到损害。最后,企业在营销上还需进一步改进。营和销,经营应是销售的前提和基础,销售是方式和目的。当前,不少企业常常只盯在销售上,大量的销售人员缺乏必要的素养和技术知识,面对家庭影院这一特殊产品和特殊消费群体,既缺乏推广介绍、回答咨询、安装调试、技术服务的本领,也不善于深入了解消费需求、顾客心理、市场走势等。

2004年家庭影院市场仍会稳步上升,预计销售量在250万套左右,而且在品种上,会出一批外观造型新颖时尚、功能更趋智能化的产品。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书房、子女房数量的增加,一些迷你型音响也会受到市场欢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功放和系列扬声器已开始打入国际市场,2004年这一势头会更好,这对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数字电视成为消费电子产业的主要增长点:根据广电总局提出发展数字电视的三步走战略,2005年底,中国计划推出的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将扩大到80个,这将给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几年,是数字电视发展的关键机遇期。2004年数字电视产量将达到2100万台,内销1000万台,出口1100万台,2005年产量达到4500万台,内销2800万台,出口1500万台(见表10) 。从数字电视系统的硬件来看,中国已经在制作、播出、传输环节实现了数字化,用户的模拟接收端电视接收机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影响广播电视数字化的瓶颈。解决接收端的数字化有如下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使现有的模拟电视机能够接收到数字节目。二是直接采取数字电视接收机。从中国现有3.4亿户电视家庭的实际情况看,在近5年内将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

3 2004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产量(含机顶盒) 及出口预测

年   份

2004

2005

2006

总产量(万台)

2100

4500

5400

出口(万台)

1100

1700

220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402

PDAPDA的未来发展一是智能消费电子领域,二是个人移动办公的手持电脑设备,三是行业用户。2004年,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将由2003年的70%降到60%2005年将进一步降到50%2006年将是一个转折点,PDA的一些新的应用及中国企业对智能型PDA新技术的逐步吸收和创新,将重拾升势。从产业的规模来看,未来两年产量将进一步下滑,2004年将比2003年下降15%2005年将见到谷底。

数字相机。产业将进入加速发展轨道。由于在2003年年底数字相机产品价格全线大幅下调,价格区间进入大众消费的集中区,数字相机市场将出现100%的增长速度,国产数字相机产品的进口替代作用将进一步加强,预计在20042008年期间,数字相机产业将出现年均80%以上的增长速度。

3.品牌竞争和反倾销成为竞争主要手段

政策因素的作用将降低。20031013日,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将对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其中以彩电等为主的家电产品出口退税率达到13%,降幅为4%,此政策从200411日起实行。出口退税作为一种鼓励出口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政策效应将减弱。

品牌竞争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主要形式。在未来510年内,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不是技术、更不是价格,而是品牌竞争。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技术是基础、价格是手段、质量是保证,品牌才是关键。竞争的战场不仅局限在国内,还包括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今后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在海外设立生产据点及同海外企业的合并、收购的案例会呈快速增长之势。目前中国消费电子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竞争手段主要是价格,产品通常打着别人的牌子,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利润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为扭转这种局面,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应是建立品牌,为此需要构建一个强大的国际销售网络和巧妙的营销策略(市场定位及定价) ,使品牌的世界级真正与目前中国规模的世界级水平相匹配。但世界级品牌的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日、韩等国的经验,这个过程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中国企业要努力确立本公司的品牌战略,脚踏实地增强实力,将品牌建立在自己独有的核心价值基础之上,全面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为此,企业将在如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循序渐进,通过独立经销商在海外打折销售自己的产品;二是企业通过收购一个国际品牌,再把生产线搬回中国以节约成本。长虹走的是第一条道路,TCL走的则是第二条道路。

针对中国的反倾销仍是欧盟、美国、南美国家阻挡中国消费产品进入的主要手段。今后几年,中国将有80%的消费电子出口产品将有可能受到反倾销攻击,这种趋势将因对中国产品实行一些高度歧视性的非市场国家待遇而加强。随着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向国际化纵深进一步推进,类似的以利益保护为本质的反倾销、反补贴等遏制手段还会阶段性出现。遏制与反击将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不可回避的主旋律。

4.国际消费电子产业向中国深层次转移

跨国公司为了占领中国市场及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消费电子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仍将延续,在某些产业甚至会加速。如进入成长期的数字相机产业,由于联想等本土品牌的崛起,国外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而将生产基地搬到中国,佳能、SONY、奥林巴斯等都已经或计划在中国境内投资建厂。

跨国公司在向中国境内转移的过程中,一般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来整合中国企业以求更快发展。中国消费电子企业除名列前茅的排头兵、大型国有企业等因体制、政策、观念等因素制约而谋求独立发展外,其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受到冲击较大而被收购和合并。

5.众高科技企业纷纷涉足消费电子产业

联想、长城、恒生、清华同方等本土品牌及Gateway、惠普、戴尔、IBM等国外品牌的电脑巨子已经或正在计划进入消费电子产业,较为普遍的切入产品为液晶电视。这些IT公司切入数字电视领域的技术基础是在电视和电脑之间几乎通用的平板显示器,上游资源丰富,数字化带来的互联互通;企业基础是相对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和信誉度,降低了重塑品牌的成本;市场基础是巨大的市场空间,仅在中国市场,数字电视推广应用所需的终端产品市值在2010左右将累计达到1万元,与IT产业的疲软形成巨大的反差;利润基础是家电厂商通常情况下的利润率在35%40%之间,而PC制造商利润额度仅在10%甚至更低。除PC厂商外,一些通信巨头摩托罗拉等、重工企业韩国大宇、芯片巨头英持尔、软件巨头微软等高科技企业,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切入消费电子领域,试图从数字电视这块未来的大蛋糕中分一块。

6        软件产业

《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国办发〔200247)提出,到2005年中国软件行业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2002年我国软件行业规模为1100亿元,2003年为1600亿元,按年均增长率30%左右计算,2004年中国软件行业销售额将达到2100亿元,2005年将突破2500亿元的目标,2006年将达到3300亿元。

1.信息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近年来,与软件相关的信息服务业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2001年信息服务在软件行业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仅为31.48%,到2002年比重增长到39.95%,尤其是计算机服务方面增长较快。信息服务是软件行业中附加值较高的部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信息服务必将成为软件企业竞争的重点。对于企业用户而言,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其应用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加,需求的个性化程度也将逐渐提高,系统的复杂性也相应增长,因此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不断增多,成为企业用户选择软件提供商的重要因素。对于家庭或个人用户而言,未来家庭网络的发展方向将是能够管理计算机、家电等的集成化的产品,因此能够集成教育、娱乐、办公、控制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应用软件将备受青睐。随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信息技术改造的不断深入,信息服务在软件行业中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必将成为各类软件企业争夺市场的制高点。

5  20022003年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收入规模比较

2002

2003

数据来源:CCID 200402

2.行业应用软件成为软件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嵌入式软件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软硬结合的着力点,Linux软件成为市场的热点

未来几年,我国软件市场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其动力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应用软件仍将是市场主力,保持6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增速保持在年增长20%左右。今后各类行业应用软件发展将成为整个软件发展的主要动力。(2)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还将获得较快发展,软件行业要利用我国硬件制造业强的优势,通过软硬结合,积极发展各类嵌入式软件产品。(3)Linux由于具有开放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目前在全球己有700万用户,在因特网服务器所有OS上已居首位,市场占有率达28%。我国政府对于Linux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倡导其在电子政务和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在《电子政务建设技术指南》(国信办[2003]1)中明确提出鼓励使用开放源码的操作系统,为我国Linux软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3.新一轮重组将打造新的软件骨干企业

兼并重组等将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软件企业竞争力,打造软件骨干企业的重要途径。需要进一步鼓励骨干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和优势的软件骨干企业;鼓励各行业内的软件开发部门转变经营机制,走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在软件企业重组的过程中,风险投资将是新的热点。2002年全球风险投资在IT业的重点逐渐向软件行业转移。我国软件企业所获风险投资在IT领域内占到37%,这主要是由于本土中小软件企业市场表现活跃,成长迅速,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让风险投资商们看到了突出的投资价值。

6  2002IT领域获风险投资企业融资金额分布

数据来源:CCID  200307

4.软件人才结构将逐渐趋于合理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型,一方面缺少基础程序员,另一方面缺少高端的软件架构师、软件营销人才和软件管理人才。《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指出,到2005年我国软件从业人员规模上要达到80万。要实现这一目标,每年至少要补充10多万的人才缺口。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软件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的问题,并将出台多项鼓励政策,用以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的软件技术人才、软件企业管理人才。为了实现软件人才的金字塔形合理结构,我国将首要发展塔基”——软件蓝领,即培养大量的熟练程序员,为高级管理人员的成长和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人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2002年,我国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开始招生,这是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并将有力带动我国的高校、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一些民间培训机构和社会团体也逐渐成为我国软件人才的重要来源,北大青鸟ACCP认证、印度的NIIT认证、东软NCSP认证等,主要着眼于培养软件应用人才,并已逐渐开始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积极与高校展开合作,创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和社会储备了大量的软件人才。

中国软件人才主要来源

数据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200307

5.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软件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升级,专业化的软件产品及服务成为企业竞争实力的体现,这对于企业研发力量和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应用软件市场中,能否掌握核心技术、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开发出配套的解决方案,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在推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与软件相关的四类技术的发展动向:(1)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这类技术是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将引起软件行业的深刻变革,形成专业化的软件构件生产商和从事软件构件集成组装的软件系统开发商,促成软件行业的合理分工。采用基于软件复用的软件构件,是未来软件开发的发展方向。(2)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对于国家信息安全、国民经济信息化以及软件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对于数据库的功能、容量、安全性和数据的深度挖掘将出现更高的要求。(3)与网络相关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局域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用户数量激增,使得网络信息服务成为最具商业价值的投资领域,与之相应,软件也将呈现出适应网络需求的发展趋势。(4)无线互联技术。这类技术己接近成熟,开始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从而使移动设备、移动计算设备接入互联网成为可能,这将大大推动PDAHPC、笔记本电脑、手机、车载信息设备的发展,使网络的接入终端设备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为嵌入式软件的发展拓宽市场空间。

6.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增强软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些跨国软件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纷纷将其主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当地投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和培训机构,有力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软件行业的发展。近年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和9.11事件的影响,很多跨国IT企业利润大幅度降低,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企业逐步削减其在高成本地区的规模并转向发展中国家。国际先进的软件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在最初的市场竞争中,虽然高昂的价格让很多用户望而却步,但这些企业无疑占尽了先机。近几年,随着我国软件企业的迅速崛起,逐渐在一些领域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如在管理软件和支撑软件市场。与此同时,国外软件企业快速调整策略,通过推动公司本土化、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建设研发中心等方式,巩固和加强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随着我国软件企业对软件技术重视程度的提高,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也逐渐增大,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把引进来走出去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到我国设立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鼓励中国软件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内软件企业自身素质,提高国内软件行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这将是提升我国软件行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8        IT服务产业

1.用户需求日趋理性,高端服务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纵深发展和用户应用水平的提高,未来几年中国IT用户的采购行为将会更加成熟和理性,用户关注的重点将不再仅仅停留于硬件配置等初级要素,而是更加关心企业IT系统与自身业务的无缝连接,关注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关注企业IT系统的投资回报率,为此用户会进一步加大对软件和IT服务的采购力度,个性化专业化的IT服务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用户需求的这一变化必将对IT服务整体市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贴近用户业务应用,关注信息系统整体水平提升的IT咨询、IT运营管理和整体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将会更受用户青睐成为发展最快的细分市场。

2.大型服务商主导市场,服务商走向分工竞合

未来几年随着IT服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价格战将会让位于以综合实力为基础的比拼。中国IT服务市场将会逐渐成长,一批在品牌、行业知识、IT技术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的大型IT服务商,他们将以先进的理念IT服务方法论、解决方案和产品,成为整个IT服务市场新潮流的引导者和主导力量。他们依托强大的综合实力,为行业用户特别是大型企业用户,提供一整套的IT服务解决方案。但基于专业化和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在整体解决方案所涉及的细分产品和服务上,他们将会和在某一细分服务产品或者区域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IT服务商结为战略联盟,共同拓展IT服务市场。

3.用户关注的重点由价格转向投资回报率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IT技术与客户业务之间的融合渗透日趋广泛,中国IT服务市场的用户也将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用户关注重点的变化将会对IT服务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几年用户重硬轻软的采购习惯将会有所改观,他们将逐步加大对软件与服务投资的力度,这对于向软件和服务转型的IT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这一过程也对IT服务企业的行业理解力和洞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将引发IT服务市场的深刻变革。

4.应用外包服务在中小企业及非商用市场日渐普及

中国的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迅速推进,但相应的应用系统的维护升级优化等问题也日益显露。由于中小企业及政府教育等行业和企业用户自身往往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系统维护成本、竞争环境的压力等因素也使其不得不考虑以简洁节约的方式来建立和维护自身的应用系统。此时,外包服务就成为其最好的选择,因此,今后除基础架构系统之外,软件应用系统的外包服务也将在中小企业及非商用市场得到迅速的普及,这样企业和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就可以逐步将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等工作全部外包给专业服务商,而把精力放在自身的核心业务方面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工作效率。

5.融合IT技术与行业知识是IT服务商能力发展的方向  

随着IT技术与用户经营业务之间的相互融合,IT技术已摆脱了作为简单通用工具的地位,成为再造业务流程推动业务创新的重要工具。相应地,IT服务的核心任务将不再是多种软硬件产品的简单组合,而是要通过有机整合软硬件产品和定制化软件开发来推动客户的业务创新,打造竞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IT服务商而言,必须将IT技术积累和行业知识积淀有机融合,才能为用户提供契合需求的高水平的服务。

例如在金融行业,IT服务已不再是一个新技术或某些新产品的应用,而是如何更好地将金融行业的特征(业务特点管理模式等)IT行业中的相关技术和概念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的能量去推动企业的业务创新,提升银行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创新打造竞争优势,迎接跨国金融机构的竞争挑战。同样在电信领域,随着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从规模竞争转入服务和效益竞争,IT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在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必须契合电信运营商的实际需求,提高运营商面对复杂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决策水平,推动基于IT的业务创新。

 

9        互联网产业

1.网络环境的改善和网民的增长将促使互联网内容产业快速发展

2003年,中国互联网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网民数达到7950万。而且,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互联网发展地区不平衡,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推进,以及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网民还将持续增长。而且最重要的是,已经习惯上网的用户,对网络的使用率正在提高。这就为中国网络服务市场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3年,在中国网络服务市场中,网络短信还是以娱乐功能为主。考虑到中国庞大的手机用户群,网络短信还有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有待挖掘。2003年的中国网络服务市场,网络游戏正处于发展时期,搜索引擎的重要性刚被认识到。可以预期,随着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进一步加强服务模式创新,中国互联网内容服务市场还会有更大的成长。而众多的互联网公司将更加注重以独特服务和专业品牌建设来获取核心竞争力。

对互联网用户而言,他们上网经常做的无非是阅读新闻、收发email、搜索信息或交友、玩游戏等。对每一个用户来说,他/她都有自己特定的需求,通常他/她并不在意网站提供的全部内容。例如,对新浪而言,很多人直接登录它的竞技频道,因为用户关心的只是体育新闻;说起同学录,很多用户直接登录5460;一旦需要搜索信息、查找资料,用户直接登录google或百度。调查很多互联网用户,他们对一个网站的描述往往只注意它的一项特色服务。随着中国网络服务市场的日益发展,专业品牌和某一项独特服务将成为互联网公司提升市场影响力的突破口,细分正在成为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2.市场需求引导产品和技术发展,宽带接入市场将有较大增长

中国宽带网络接入将继续增长。2003年,ADSL获得了迅猛发展。尽管从技术上看,ADSL并不是最理想的宽带接入方式,但由于中国市场的特点:电信运营商的铜线资源非常丰富、拥有的用户数量庞大且稳定,ADSL接入方案不需要对线路进行改造,可以极大地节约电信运营商的成本支出,对用户而言,ADSL能够实现上网与打电话的分离,上网时不占用电话信号,只算上网费而没有电话费;在用户端使用ADSL接入方案,改造工程比较小,可使用普通电话线路,只需增加ADSL终端设备;这还能够适应各种零散用户的宽带接入;2003年,宽带接入的竞争导致了宽带上网价格的迅速下降。再加上2003年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对ADSL的大力推广,因此ADSL在未来12年内还仍会是宽带接入市场上的主要方案。与此同时,随着宽带上网的用户越来越多,尤其是新建小区可能出现大量用户宽带上网需求,其他的接入方式,如FTTXLAN的宽带接入方式,将可能因为上网用户数量多,平均成本较低而获得相应发展。

在互联网接入市场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市场才是决定产品和技术应用的关键。不论人们对ADSL上网是否是宽带有多少争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3年,ADSL是中国宽带接入市场的首选方案。在互联网市场,只有兼顾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产品和技术才可能获得广泛应用;同时,厂商只有更好地定位自身在互联网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才可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力量,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3.文化产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进行不断的融合

当今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经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过渡到体验经济时代。充分挖掘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并给予正成为现代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目前,网络文化产业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战略产业和文化贸易的支撑。据资料显示,2002年全球网络文化内容产业的市场空间为11000亿美元,而到2006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13700亿美元。以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内容强国美国为例,其网络文化产品的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13%1996年-2001年间,美国媒体娱乐产业增长率为6.5%,超过了3.6%的同期经济增长率。

近年来,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中国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文化活动方兴未艾,已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新兴的文化空间。中国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于20038月举行的一次市场调查显示,网络文化正在形成巨大的产业,网络游戏、网络音像以及由网络文化带动的相关产业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100亿元。目前,网络教育、网络办公、网络金融以及网络游戏正逐渐成为各界公认的互联网新的赢利支点。在线交易、网上书店、网上点播、在线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一个全新的虚拟文化形态正在强劲崛起。

4.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将成为互联网业务市场发展的关键

互联网业务市场上,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宽带接入产业链的发展。宽带产业链要实现的是业务协作、价值共享。2003年,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就是中国电信对互联星空品牌的全力打造。互联星空是全国惟一的基于宽带的应用业务品牌,它将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最终用户融为一体,为中国电信互联网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应用服务,实现用户、服务提供商和中国电信的多方共赢。毫无疑问,互联星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互联星空的推广过程中,也付出了部分不和谐音,即部分服务提供商意欲退出互联星空。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这都反映出,共同赢利对互联网产业的重要性。互联星空三个一(一点接入,全网服务一点认证,全网通行一点结算,全网收益)也显示了中国电信对构建互联网产业价值链的决心与努力。

无疑,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产业链中仍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要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壮大成长,必须实现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共享,确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原则。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未来发展将取决于能否构建合理的价值链。

5.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将影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使用率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显现出对其他行业的强大渗透能力。随着互联网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多方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产业融合大潮中,最重要的变化将发生在电信业与互联网业的融合当中。

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推进,电信业务发展越来越快,业务种类越来越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业务及其他各种新的业务层出不穷,对网络带宽及交换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电信骨干网络将难以支持业务对网络的要求。正是业务发展的需求引发了下一代网的研究和出现。而这就必然涉及电信的IP化。目前,电信数据承载网业务已基本IP化。视讯业务的绝大部分也是IP业务。而且电话业务中的长途电话70%已是IP电话。网络的宽带化、IP化成为整个电信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话音通信、文字通信、数据通信、视频,图像,都正逐步地走向IP平台。事实上,现有电信厂商、网络厂商已经出现了不断融合的趋势。传统电信厂商正在加紧与IT厂商或数据通信厂商结合,从而加速自身IP化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中国网通已经把各种IP应用作为核心业务,目前大力推广的宽带就是为实现网络IP化构筑基础。

2003年宽带接入业务的迅速发展标志着电信与互联网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还是其他电信资源零售商,它们采用何种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或是共同构建互联网产业链,将极大程度地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与前景,同时也将极大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态势。

 

2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有利因素

1、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良好的宏观环境。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在过去的25年里时间内,中国GDP的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2003年是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一年,GDP的增长速度达到了九五以来创纪录的9.1%GDP达到116694亿元。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必将为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产生强大的产业拉动作用和技术支撑作用。

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数字电视产业已列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并在财政、投资、标准制订等方面给予较大扶持和倾斜。国务院18号文件、国办发51号函和47号文继续得到深入贯彻,软件和集成电路两大战略基础产业的地位和核心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在人才、政府采购、税收、财政、进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业的纵深推进提供了具大的发展空间。

各地、各部门对信息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各地各部门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商机。十五计划的实施,北京奥运工程的建设,以及各地提出建数字省信息港光谷硅谷、软件园、微电子园区等等,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支持,无疑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2、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拥有13亿人口,就消费者数量而言,中国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标志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和显著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2年的46.2%,已由贫困步入小康;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由57.5%下降到37.7%,已由温饱进入富裕,购买力也随之大幅提高,对手机、电脑等IT产品以及电视、激光视盘机、录像机、数字相机等耐用消费电子产品的支出比重将有一个明显的增长阶段。尤其是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使一些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规模扩大,销售量大幅增加。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6.2平方米,农村居民为27.5平方米。居民条件的改善,加快了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IT产品、电子消费产品开始向高端产品转移,为产品结构升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集群不断形成,集群竞争被越来越多的地区所认识和采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信息产业结构不断完善,计算机和消费电子产业不断走向成熟,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得到加速发展,通信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已经形成了以整机企业为龙头、配套齐全、品种繁多的消费电子产业生产体系、计算机产业生产体系、通信产品与设备生产体系。在区域布局上,初步形成了以广东省为中心的珠三角信息产业集群,以沪、浙、苏为中心的长三角信息产业集群,以京、津为主轴的环渤海信息产业圈,最后是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主轴的信息产业带。这四个产业集群(带、圈) 的信息产业产值规模占到全国整个信息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聚集规模效益相对比较明显。信息产业集群(带、圈) 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有利于提高信息产业的区域合理化水平,有利于市场的有序竞争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在信息产业内部,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基地和集群不断呈现。如东芜的台式机电脑产业集群,苏州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的软件产业集群,深圳的通信产业和数字电视产业集群,武汉的光通信产业集群等。在集群内部,均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企业集群。

产业内部各环节的龙头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效应不断提高。以数字电视为例,在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领域有中兴通讯、上海贝岭等上市公司构成的企业群体;在数字电视运营环节有朝华科技、歌华有线、中信国安、东方明珠等上市公司构成的企业群落;在数字电视内容提供方面有电广传媒、中视传媒等上市公司构成的企业群体;在数字电视终端行业,有广电信息、广电电子、京东方、四川长虹、海信电器、深康佳、TCL及在香港上市的创维等上市公司形成的制造集团军。

4、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产业的跨国转移,将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我国信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调整与分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新一轮的国际资本转移将会在扩大我国信息产业规模的同时,不断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结构效应,使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得到跨越式的提高。

(二)不利因素

1、产品与技术标准制订宽松且不及时,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

标准缺失制约着中国信息产品出口。产品与技术标准缺失与制订落后可谓是中国信息企业出口的软肋。随着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各种贸易壁垒的出笼,对中国信息产品出口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标准化建设在国际上的落后地位,成为纵容企业低标准、甚至无标准生产与销售以及其他国家和组织设置障碍的主因。面对加入WTO后的国际形势,中国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着许多滞后和不适应的地方。诸如技术标准总体水平偏低,制订周期长,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高新技术领域国家标准严重缺乏,受制于人;标准老化,满足不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发展要求;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偏低,等等。当前中国产业标准数量在国际产业标准总量中所占比例还不到5%,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信息产品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进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安全标准等,在中国不是没有就是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使中国产品难以进入这些市场绝色通道。根据WTO成员国协议,成员国内产品销售必须实施强制性标准。因此,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全有赖于国内产品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

对于中国信息产业中出口贡献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从200411日,所有的消费电子产品出口退税率均要大幅下调,使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获利能力降低。另外,出口退税率的大幅下降,将会使整机的配套件的国际化采购比例、内销比例提高,导致中国消费电子上游产业的生态环境偏紧,整机产品的国内竞争加剧。消费电子出口能力下降将会对信息产品的整体出口能力产生相当大的阻碍。

2、加入世贸组织及文化背景差异引起合资企业拆火和单干风盛行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跨国公司为了抢占中国市场先机,绕过门槛,纷纷采取与中国内地企业合资的形式进行战略性、试探性投资。200211日,中国正式履行WTO的承诺,对外资企业的内销比例、市场准入等条条框框逐渐解除,新进入的外资主要采取独资的形式,而已合资的企业因公司内耗严重,企业经营理念、员工素质、企业文化、投资动机等方面所存差异较大,导致这些跨国公司与合资伙伴在合作的过程中出现摩擦、决裂,内耗事件频繁发生,最终使投资各方走上了分手的结局。

3、知识产权意识不强,针对中国企业的倾销调查案例频出

随着中国信息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国内企业面临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案例此起彼伏。尽管中国在2002年正式成为WTO的一员,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阻挠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始终得不到承认,使中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时更加困难,中国成为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和最大受害国。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反倾销案件当中,针对中国的比例由20世纪80年代的3.6%猛增至2003年的14%,远远超出中国占全球贸易6%的份额。面对这种情况,只有部分企业拿起了法律武器,积极应诉,而较多的企业在这种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由此给中国带来了100亿美元左右的产品出口损失。2003年,在全球经济仍未恢复元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就连一向标榜崇尚自由竞争的美国,也开始效仿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信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实行一国一税制,即国内所有出口企业因同一产品而被起诉,不管具体情况如何,最终统统实施统一税率。按照这种方式,如果8家中方企业只有两家有倾销行为,其他6家企业也都将被罚,这种株连九族的做法,致使中国企业在内斗严重的情况下,为了眼前利益、自身利益,不愿在应诉上冲锋陷阵,在遇到反倾销时,不能照章办理,积极应诉。加上中国消费电子行业、计算机行业、通信行业出口秩序比较混乱,甚至出现互相压价,自相残杀的局面,导致中国IT企业接二连三地遭到反倾销起诉。

4、进口压力加大,产业面临较大冲击

加入WTO后,部分产品的关税进一步降低,国外信息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对信息产业形成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关税倒挂问题将对整机行业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加导致出口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下降,产业发展阻力加大。

 

3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

1、加强规划,实施电子产业振兴政策

加快研究编制中国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计划,制订鼓励数字电视产业、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政策,颁布信息产品政府采购细则。制订与落实信息产业外商投资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和重点产品投资指南。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企业集中,加快集成电路、软件等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产品的国产化率,尽快出台数字电视地面标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抓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并使其由加工基地型向制造研发基地型转移。

努力扩大消费电子产品出口,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科技兴贸战略,进一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坚持以品牌取胜和市场高级化战略,引导企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大新兴出口市场开拓力度,促进出口市场的结构优化,降低消费电子产品被反倾销、反侵权的风险;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海外上市、加工装配、带资承包等方式,利用国外资源,鼓励国内消费电子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提高合资企业的成功率。切实加强对外商投资的政策引导和服务,推动其在华投资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监管及人才等各方面的国际合作,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目前,中国在专用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但因产、学、研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使实验室的样品难以转化为商品。建议用适当的财政资金支持这些有研发而没有产业化能力的机构,鼓励其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 建立健全产业预警及贸易磨擦应对机制

1、成立消费电子产业预警机构,加强部际沟通与协调

目前,信息产业的行业管理分布在国务院的多个组成部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均与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研发、制造、出口、税收、监管等业务上相互交叉。这样一种行政架构难以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和企业国际化的需要。须成立由上述机构共同组成的信息产业预警和应急机构,统一协调和解决信息产品在进出口过程中带倾向性、阶段性和共性的问题:研究制定中国信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价格策略;指导和发挥行业协会非官方的优势;鼓励企业加快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走产品高端化、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道路;对某种产品在特定的区域市场出现过快增长及价格的急剧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某些进口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过快增长及价格的急剧变化应迅速拿出对策等。

2、建立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制定统一的应对战略

针对突发的国际贸易事件,美国有扣动扳机机制,欧盟有进出口检测快速反应机制,印度有重点商品进出口检测机制,中国也急需有这样一套完备有效的应急套餐。商务部目前就进口产品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已做了一些工作,但对中国出口市场的调查工作尚未展开,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迫切需要的。因此,建立健全贸易磨擦应对机制,必须有统一的应对策略,无论是对进口产品,还是对出口产品,都必须抓住重点,即对进口量和出口量约对量及变化较大的产品,都应引起注意,贸易磨擦应对机制的建设重点应放在出口环节。

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彩电、DVD、手机、计算机等大宗电子产品所采取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等,要积极主动地应对,指导、协调涉案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应诉,力争取得好的结果;就特保条款、非市场经济地位及彩电在欧盟市场上的配额限制等,应加大对外谈判和磋商力度,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切实做好预警工作,并从生产源头抓起,加强投资引导,加快结构调整;发挥中介组织行业自律作用,维护出口经营秩序,减少国外对我采取相关措施的可能性;加强对世贸组织规则的研究,加紧培养处理贸易纠纷的专门人才,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解决贸易纠纷。

政府有关部门应很好地充当企业组织者和代言人角色,必要的时候甚至应该启动报复性贸易措施来对待。与此同时,应做好服务工作,畅通国内各种渠道,打通国际调查渠道,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实力较弱的企业给予帮助。

与此同时,要继续认真做好进口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工作,合理保护国内数字电视、EVD、高性能计算机、路由器、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与市场的安全。建立和完善全口径进出口预警体系和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为合理保护国内市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

3、建立企业的预警机制是重中之重

建立企业的预警机制是防止反倾销事件发生的基础。作为一个成熟企业或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在进入一个国家市场之前,应对竞争对手情况、对出口国的市场状况做深入了解,积极搜集市场信息和相关资料,以便在进行反倾销应诉时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在中国企业产品对某一市场出口规模和速度发生急剧变化时,应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国内母公司和国家主管部门;在立案调查时,应积极配合行业协会和国家主管部门,积极应诉。对于中国有关部门对进口产品开展的反倾销调查与裁决,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提供证据,尤其是对正在起诉或准备起诉的企业来说,做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出口企业的财务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尽量提供充分准确的数据,决不能临时抱佛脚。企业特别要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制度,做好企业财务报表、财务凭证等,争取单一税率,尽量减少损失;出口企业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出口自律,注意产品种类多元化和出口渠道多元化,保持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均衡发展,将反倾销起诉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加强外贸、内贸市场产品信息收集与发布

提高信息服务和管理水平,强化全行业综合协调力度。加强行业统计信息管理工作,提高行业监测与分析水平,准确把握全行业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为全行业宏观管理提出对策建议,并积极做好生产协调、信息引导等工作,保证全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5、尽早确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性质

中国的信息产品之所以在欧、美市场累遭反倾销立案调查,与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认为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性质的定位有关。在此假设前提条件下,认为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政府补贴、保护等非市场因素决定的,为此需采用替代国办法,即用第三国的同类产品的价格衡量是否存在低价倾销。如果替代国产品的价格比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高,则认为中国的产品带有倾销性。而替代国是反倾销方任选的,有时替代国的此类产品生产甚至是非专业化的,生产成本必然很高,往往为反倾销方提供非常有力的的参照系。可以看出这种做法带有很强的歧视性和不公平性。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企业就难以专心致志地生产经营。为此,通过外交的、经济的、甚至反恐合作的手段,尽快确立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是当务之急,改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面临15年非市场经济待遇的牢狱之灾,即便难度较大,争取减刑或争取某个地区、某个行业的市场经济待遇却是可能的,只有如此,中国劳动密集型的成本优势和要素比较优势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中国才能更早地、更快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

() 加大产业重组力度

围绕信息产业的重新复苏,大规模的公司重组和并购以及新一轮投资将围绕信息技术展开。再加上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等国家颁布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技术政策的推动作用,国际互联网产业、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重新升温,国际资本为获得利润最大化,必然流向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和市场想像空间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市场。另外,在全球新的资本转移的过程中,80%是以并购的方式进行的,但外资进入我国并购的比例才20%,在我国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全球新一轮针对中国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的投资与并购热潮已经展开,中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1、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深化信息产品制造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奠定市场竞争、资本运营主体和体制基础,为做大做强提供保障。2004年,民营化、管理层收购(MBO) 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它解决了国有企业的产权缺位问题和经营者激励问题,将大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最大的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的市场,经过近几年的整合,资源明显向优势企业集中。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仍是阻碍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仍将是今后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步入国际化轨道的主要决定因素。

积极推进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战略,做好百强企业的管理工作。通过对百强企业的监测和分析,研究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按照做精、做大、做强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核心能力强、市场份额大、能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推动企业间的并购和重组,加快产业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广TCL集团等国内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经验和做法,为国内企业做大做强和加快走出去步伐,提供借鉴和参考。

2、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差异化和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

价格竞争属一种较低层次的竞争手段之一。随着企业利润逐步挤压,产业集中度的逐步提高,企业规模和研发实力将会得到逐步提高,品牌、质量、创新、服务将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企业走向国际的一种基本素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将企业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差异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中国国内市场已经逐步稳定,企业要想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摆脱目前困境,扩大出口将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面临巨大库存压力的消费电子产业、移动通信产业、计算机产业,扩大出口,释放生产力将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不断完善信息产品出口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科技兴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努力提高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出口商品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努力巩固发达国家市场和传统市场,不断开拓新型市场,以政府扶持培育重点出口项目等方式带动新兴国际市场的开拓。

3、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和管理

中国的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必须尽快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中国信息产品制造企业除继续提供价格诱人的产品外,还要做到良好的服务、质量和一流的技术。而要站稳脚跟,中国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加强与国外经销商、制造商的合作,学习别人的经营管理技能。当然,加强广告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使产品形象、企业形象、经营形象和企业不断改善的产品质量、服务、信誉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品牌的含金量与凝聚力,摆脱依靠贴金式短期宣传的做法,立足长远。

对于一些还没有迈出国门的信息产品制造企业,首先须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其主要途径是面向外国折扣渠道的独立分销商,使自己的出口产品打入海外市场。这种逐步推进的过程将使中国企业取得对客户行为的认知,并且建立品牌知名度。

4、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发挥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导向作用,着力推动企业重组,把增加供给与引导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利用外资和利用内资、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扩大增量和盘活存量结合起来,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扶持一批确有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和国办[2002]47号文件,督促制定和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加强对软件和集成电路认定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促进集成电路与软件国家技术创新专项立项和政府采购政策的出台,大力推动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缓解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从整体上提高信息产品的档次,促进产品结构升级。

(四)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拓展国内市场空间

充分利用国家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过程中的大好时机,拓展信息产业的国内市场空间。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为重点,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推广和应用工作,并在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网络平台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能,加快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五)广泛吸收外资,促进产业升级

继续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落实有关政策,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好时机,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外资,提高外资质量。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我国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并与国有企业改革、西部大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国内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我国在世界信息制造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六)加强出口协调,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发展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不断完善信息产品出口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科技兴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大产品自主创新开发能力,努力提高信息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出口效益,实现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出口商品带动信息产品总体增长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开拓俄罗斯、南美、非洲、中东欧市场,以政府扶持培育重点出口项目等方式带动新兴国际市场的开拓;鼓励各类电子企业通过研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合作,推进联合出口;引导生产企业加强与国外大型贸易公司合作,通过产品代销、合资等形式建立国际贸易窗口;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到国外投资设点,带动国内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