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上市公司基本状况研究报告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中国IT上市公司基本状况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我们将 沪、深两地 A 股上市的 108 家 IT 公司进行了分类,这些公司分布在以下行业中:新兴的 IT 增值服务类——互联网、软件、 IT 服务贸易;传统的 IT 制造类——通信网络设备、电器、 IT 配件和电子元器件制造; IT 综合类——从事综合 IT 业务。另外,本次研究还涵盖了业务范围中涉及信息技术业的 40 家 IT 概念股公司。

从 IT 上市公司的整体可以窥见中国 IT 产业的全貌。目前国内 IT 业发展迅速、布局完整,而 92 - 94 年, 96 - 99 年两大 IT 高潮则成就了 IT 产业的现状。同时, IT 产业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及华东沿海地区,整个产业正处于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高技术含量方向的痛苦转化期。

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内 IT 产业各子行业的发展不均衡:通信制造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互联网行业喜忧参半;综合类 IT 企业受到市场追捧但内在隐患重重;软件行业尚处于幼年期而急待产业扶持; IT 制造行业整体业绩令人担忧。

另外,中国的 IT 上市公司的深层次问题还比较多,规模、经营状况、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员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表现不尽人意,整体核心竞争力尚待提高。

前 言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日益规范和规模的日益扩大,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到2001年底,沪、深两市总市值超过30000亿,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年,国内IT上市公司的市值超过4300亿,约占总市值的15%,而IT上市公司数亦占全国上市公司数的10%左右,这从一个角度表明IT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IT上市公司也是上市公司中受注意较多、变化较大、交易比较活跃、对大盘影响较大的群体,近年来高科技板块对全球股市和中国股市的变动作用十分明显。

种种迹象表明,IT产业正在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研究IT上市公司对投资界、IT企业界和社会投资者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IT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中的精英部分,也是IT产业、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国内IT产业和高科技的现状和走向,以及IT产业内各分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核心竞争力,为判断国内IT产业的竞争格局和态势提供依据。此外,IT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状况也颇具代表性,研究它们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整个IT、高科技产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经营的现状和动态。

我们于2002年9月推出IT上市公司系列研究的首篇——《中国IT上市公司基本状况研究报告》,接着将推出本系列的第二篇报告《影响IT上市公司业绩的非财务因素分析》。以上两篇报告是对IT上市公司的基本分析,其后将陆续推出IT产业各子行业——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IT制造等方面的专题报告。并且待2002年年报出台之后,将继续进行年度数据跟踪和研究。

我们认为,目前对国内IT业宏观、系统、非财务的研究和分析严重缺乏。因此,凭借长期从事IT产业研究的经验和积累,我们完成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力图在IT产业和资本市场的结合方面有所突破。

长期以来,国内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一直处于“两套话语,两个规则”的状态:从资本市场来看,IT产业是资本运作的良好题材;从IT产业来看,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绝佳工具。这种不正常的状态直接导致产业与资本的脱节,随着IT业的发展和国内资本市场的成熟,IT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应当逐渐开始在同一种规则下,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实现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本报告正是为了顺应这种趋势而做出的初步尝试。

通过本报告的描述,我们试图找出IT产业发展的一些规律,为投资者、公司管理者、IT界和咨询界同仁进一步了解国内IT产业的现状和趋势提供素材。

 

2001年对中国股市来说是个“政策年”、“监管年”、“辩论年”,也是大起大落充满戏剧色彩的一年。证监会加强监管,违规事件不断曝光。T族股票的退市机制也逐步建立完成并实施。政策出台覆盖面广、频率高、影响大。随着这些事件,中国股市也从6月14日的2245点开始下落,最低达到1339点,这是一个向理性回归挤泡沫的过程,痛苦而悲壮。

在此过程中,许多曾风靡一时的高科技股成为先行跳水的对象,无论是因为造假事件,还是受行业不景气影响,作为所谓高科技板块主力的IT股已经在众多股民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使资本市场敬而远之。股市是国民经济的风向标,那么将股市搅得人心惶惶的IT股,其真实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些在挤泡沫过程中下跌幅度达90%以上的IT股能否真正反映我国IT业的现状?如果能,以现有IT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我国IT业基本现状究竟如何?

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对国内IT上市公司的现状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以多年IT咨询业专家的眼光对IT上市公司进行剖析和估量,为各类投资者、管理者和IT业专家提供参考。

在对IT上市公司2001年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之前,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148家IT上市公司2001年报数据重新分类整理,将包括公司基本状况、股本结构、十大股东情况、高管人员情况、员工学历构成、员工职能构成、主营业务构成、控股子公司情况、募集与非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诉讼与仲裁情况、资产转让情况、重大关联交易情况、重大合同履行情况、重大担保事项、财务状况等十几个方面的数据制作成数据库,并生成近百个变量,通过归纳整理,去除了大部分个性数据,选取其中一部份能够代表IT上市公司分行业整体情况的共性指标进行分析,尽可能使本报告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IT上市公司基本现状,并结合自身IT咨询经验对未来的中国IT产业及各子行业做出初步的预期和推测。

整理数据的同时,我们发现各公司年报披露的格式虽然相近,但其中的信息含量差异较大,导致某些数据缺失和不完整,从而无法进行完整全面地分析。因此,我们只能在数据可获可用的基础上,对中国IT上市公司的基本现状进行描述。

研究IT上市公司之前,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是IT?哪些公司属于IT公司?但是,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国内国外都有无数的标准来定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介入IT这个新兴热门的行业。99年网络股较热的时期,市面上流传和媒体报道的网络概念股曾一度达到数百家。很多公司都忙着参股、控股与IT、互联网题材相关的公司,惟恐失去资本市场的青睐。2001年网络股、IT概念风光不再,资本市场也一直倡导理性投资的理念,但媒体上仍然经常出现某些从事传统主营的公司宣称自己迈入IT行业的报道。

究竟这类公司能否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如何才能使我们研究的对象真正反映整体IT上市公司的水平?这是  在研究IT上市公司之初,我们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困惑。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大量不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分析比较,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论证,制定了一套既符合通用标准又符合国内实际和我们研究目的的分类标准。

几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我们阅读比较大量标准后,选取了其中的四个作为我们制定IT业分类标准的依据和基础。这四个标准分别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全球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以上这些标准都是由国内外权威机构或业内资深投资公司制定发布的。下面分别就这四个标准中涉及到信息技术业的分类进行比较。

1.1  现行分类标准比较

1.1.1 国际分类标准

对于国民经济中的行业分类,众说纷纭。现今国际上较为通用的两个标准如下:

l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此标准是由联合国于1989年制定并审议通过,推荐各国政府进行国际间统计数据比较时使用的统计分类标准。此标准为各国提供了用于各种经济活动分类比较的基本框架,使之成为国际间统计数据对比和交流的工具。以下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分类:

图表1—1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摘录

D类:制造业

30 办公、会计和计算设备制造

31电子设备器械制造

32半导体、电视机、通讯设备制造

资料来源: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l        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于1999年联合发布。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都是美国资深的金融投资公司,而全球信息技术业最发达的地区也在美国,所以这两家公司在99年公布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中》将信息技术业详细进行了分类和划分,是我们制定IT上市公司分类标准最重要的参考之一。以下是该标准中与信息技术业相关的行业分类:

图表1—2  全球行业分类标准摘录


 

门类

大类

中类

小类

说明

45 信息技术

4510软件和服务

451010互联网软件和服务

45101010 互联网软件和服务

从事开发销售互联网软件和/或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包括在线数据库和交互式服务,互联网地址注册服务,数据库建立和互联网设计服务,不包括互联网零售企业

 

 

451020 IT咨询和服务

45102010 IT咨询和服务

在数据处理服务和互联网软件&服务中未分类的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包括信息技术咨询和信息管理服务

 

 

451030 软件

45103010 应用软件

为商业或消费市场设计、开发和生产专业应用软件的公司,包括企业级、技术级和娱乐软件。不包括生产系统或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公司

 

 

 

45103020 系统软件

从事开发生产系统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公司

 

4520技术硬件和设备

452010 通讯设备

45201010 网络设备

计算机网络设备产品制造商,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路由设备

 

 

 

45201020 电讯设备

电讯设备制造,包括电话,交换总机和交换机。不包括网络设备子类中的企业

 

 

452020 计算机&外围设备

45202010 计算机硬件

个人电脑,服务器,大型机和工作站制造商,包括自动提款机(ATM),不包括复印机、传真机和相关产品

 

 

 

45202020 计算机存储&外围设备

电子计算机元件和外围设备制造商,.包括数据存储设备,主板,视频,音频卡,显示器,键盘,打印机和其他外围设备。不包括半导体设备

 

 

452030 电子设备和装置

45203010电子设备和装置

电子设备或元件生产和/或发行。包括电子分析、测试和测量工具,电子元器件,及其他未分类的连接装置和设备

 

 

452040 办公电子用品

45204010办公电子用品

办公电子设备的制造商,包括复印机和传真机。

 

 

452050 半导体设备和产品

45205010半导体设备

半导体设备生产商

 

 

 

45205020半导体

半导体及相关产品生产

50电信服务

5010电信服务

501010 各种电信服务

50101010 数据转换

主要通过高速宽带或光纤网络提供通信和高密度数据传输服务

 

 

 

50101020综合通信服务

主要固定通信网络运营商和同时提供无限和固网通信服务的公司

 

 

501020 无线通信服务

50102010无线通信服务

蜂窝电话或无线长途通讯服务提供商,包括呼叫服务

资料来源:全球行业分类标准

1.1.2  国内分类标准

l        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国家统计局于94年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并于2002年5月进行了修订,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于2002年10月1日起正式起用。新标准中增加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一门类,其中分为3个大类、10个中类和14个小类。由于目前资料有限,我们研究时依然采用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94》,以下是此标准中与IT业有关的分类:

图表1—3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摘录

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包括感光材料、磁记录材料、电子材料、光纤维通讯用辅助材料等,如感光胶片、磁带、磁盘、萤光粉、液晶材料等的生产。

传输设备制造业

包括载波设备、微波设备、无线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的制造。

交换设备制造业

包括长途电话交换设备、市内电话交换设备、数据交换设备、电报交换设备等的制造。

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

 

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

包括大型、小型、微型各种电子计算机的制造,不包括电子计算器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

包括输出、输入、制图、制表等各种外部设备、外围接口设备等的制造。

电真空器件制造业

包括各种电子管的制造。

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制造业

包括各型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的制造,摄录一体机的制造也包括在本类。

收音机、录音机制造业

包括各种收音机、录音机、音响机的制造。电唱机、扩音机的制造也包括在本类。

电子计算器制造业

包括袖珍电子计算器、台式计算器等的制造。

电子设备及通信设备修理业

 

通信设备修理业

 

电信业

包括经营电话、电报、移动通信、无线电寻呼、数据传输、图文传真、卫星通信等电讯业务和电信传输活动(如线务、微波总站系统单位等)。

软件开发咨询业

包括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及其咨询活动。

数据处理业

包括各种数据的处理及制表活动。

数据库服务业

包括数据库开发、数据存储、数据库维护、网络服务、对外咨询服务等。

计算机设备维护咨询业

包括计算机主设备、外围设备的维护、简单修理以及对硬件的类型与配置和与之有关的软件提供咨询等活动。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l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这是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的,其目的是为证券行业内的各有关单位、部门对上市公司分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其他相关工作,为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进行指导,此标准规定了上市公司分类的原则、编码方法、框架及其运行与维护制度。其中与信息技术业相关的分类如下:

图表1—4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行业分类标准摘录

G 信息技术业

G81 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

G8101 通信设备制造业

G8110 雷达制造业

G8115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

G8120 通信设备修理业

G83 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

G8301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G8310 计算机相关设备制造业

G8335 计算机修理业

G85 通信服务业

G8501 电信服务业

G8599 其他通信服务业

G87 计算机应用服务业

G8701 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咨询

G8705 计算机网络开发、维护与咨询

G8710 计算机设备维护咨询业

G8799 其他计算机应用服务业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1.1.3  四个分类方法的比较

以上罗列的四种行业分类标准,是国内外权威机构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得来的,具有代表性和可用性,是我们研究IT业分类的基本参考框架。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以上四个标准进行比较,发现联合国在89年制定的标准中只含有传统的IT制造业,而缺失了很多90年代以后新兴的软件、网络等行业的分类。而《全球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对信息技术业都有专门的、较详细、较全面的分类。

从总体上来看《全球行业分类标准》比较全面,它包括了其他标准中没有的IT咨询业,但是在我国IT咨询目前的确还不能称其为一个行业,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未发现有类似的上市公司,这也说明后两个标准,即《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更为切合我国国情。以下是对四个标准的比较:

图表1-5  4个行业分类标准的比较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全球行业分类标准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软件

IT服务

部分有

部分有

通讯设备制造

计算机制造

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

电子设备制造

半导体设备制造

电信服务

无线通信服务

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制造业

计算机网络开发、维护与咨询

资料整理:我们

综合以上四个分类方法的优劣,我们研究制定了IT行业分类标准。

1.2  我们IT行业分类标准

1.2.1 各行业分类

通过对以上四个分类标准深入研究分析,并结合实际研究需要,我们确定了IT上市公司分类标准。即将IT上市公司分为:

图表1-6  IT各行业分类表

大类

小类

说明

IT增值服务类

软件

为商业或消费市场设计、开发和生产专业应用软件的公司,包括企业级、技术级和娱乐软件。

 

IT服务贸易

提供系统集成,IT媒体服务,IT产品交易等

 

互联网

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包括在线数据库和交互式服务,互联网地址注册服务,数据库建立和互联网设计服务,互联网零售企业。

IT制造类

电器制造

个人电脑,服务器,大型机和工作站制造,各类信息家电制造

 

通信网络设备制造

计算机网络设备产品制造,电讯设备制造

 

电子元器件制造

电子元件生产或发行。

 

IT配件制造

包括数据存储设备,主板,视频,音频卡,显示器,键盘,打印机和其他外围设备。

IT综合类

IT综合

从事多种以上行业的公司

IT概念类

IT概念

业务中包含以上行业,但其业务收入不占总业务收入的主体的公司

资料来源:我们

说明:

1.由于当今家电信息化趋势十分明显,所以我们将电脑整机制造和家用电器制造合并称为电器制造类。

2. IT综合类、IT概念类公司的具体定义参见1.2.2 IT上市公司归类标准。

 

此分类标准是专门针对我国IT行业制定的,在行业内部具有普遍通用性,且适应我国国情,可与现实状况一一对应,最重要的一点是此分类标准是在IT产业链已经成型后制定的,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从而使该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我们认为,这套分类方法无论是对我们现有的研究还是以后可能涉及到的研究范围都能做到行业界定清晰,从而使研究有的放矢。

完成对IT业分类标准制定后,还需要制定一套归类原则和标准,旨在当上市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到多种IT业务时,将其划入最恰当的类别。在制定归类标准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各标准中常用的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作为标准,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国内IT上市公司,所以在制定归类标准时,主要依据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并结合研究和实际需要进行一定调整,以便最恰如其分地表现国内IT上市公司现状。

1.2.2 归类方法

归类原则和标准主要是依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对各类公司的归类原则及方法制定的。

l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分类原则及方法:

原则: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分类标准,所采用财务数据为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合并报表数据。

分类方法:

(1)                   当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类别。

(2)                  当公司没有一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时,如果某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比其他业务收入比重均高出30%,则将该公司划入此类业务相对应的行业类别;否则,将其划为综合类。

我们经过对此标准的调整,制定了自己的一套归类标准,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IT上市公司实际情况。

l         原则: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归类标准,所采用财务数据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网站上刊登的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2001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

l         我们IT上市公司归类标准:

(1)                  当上市公司某类IT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类别;

(2)                  当上市公司没有一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但如果某类IT业务营业收入比重比其他业务收入比重均高出15%,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类别;

(3)                  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业务多元化,无突出主营,但所有IT业务的营业收入相加比重大于或等于50%,则将其划为IT综合类;

(4)                  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业务多元化,无突出主营,所有IT业务的营业收入相加比重小于50%,但比其他业务收入比重高出15%,则将其划为IT综合类;

(5)                  当上市公司业务中涉及IT业,但不满足以上条件的,划为IT概念类。

需要说明的是:

a)         上述归类方法第二条中,将营业收入比重由证监会规定的30%调整为15%。由于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IT上市公司比较年轻,主营业务较不稳定,变动频繁,且存在一定的多元化现象,如果按照30%的比例,会将过多企业划为IT综合类企业,这不利于反映其实际业务情况,也不利于分析研究各子行业的情况,所以考虑到常年追踪比较研究的需要,我们将此比例降低为15%。

b)        IT综合类是一个特殊的类别,它与《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所提到的综合类有类似之处。IT综合类企业的主营业务分散,无突出主营收入,但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IT业,为了对IT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将这类公司的IT业务收入加总,与其他业务收入单独比较,符合以上归类原则(3)、(4)条的,归属于IT综合类。

c)        其余归类方法基本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一致。

1.2.3  国内IT上市公司的归类结果

根据以上分类标准,我们将2001年末国内IT上市公司分为以下几类:

(1)    IT增值服务类-共24家,其中:

软件类:9家

汇通水利、创智科技、新大陆、中软股份、用友软件、

东软股份、浪潮软件、科利华、宝信软件

IT服务贸易类:10家

宏智科技、联通国脉、兆维科技、托普软件、亿阳信通

浙大网新、华东电脑、粤华电、赛迪传媒、比特科技

互联网类:5家

数码网络、龙发股份、歌华有线、炎黄在线、聚友网络

 

(2)    IT综合类-共13家:

IT综合类:13家

青鸟天桥、新太科技、爱使股份、清华紫光、飞乐音响

深华强、湘计算机、清华同方、海星科技、大恒科技

ST黄河科、和光商务、朝华科技

 

(3)    IT制造类-共71家,其中:

电器制造类:24家

天大天财、宏图高科、宏盛科技、甘长风A、东方电子、广电信息、深康佳、长城电脑

数源科技、兰光科技、厦新电子、海信电器、福日股份、方正科技、青岛海尔、实达电脑

四川长虹、厦华电子、天津磁卡、南天信息、雄震集团、粤美的A、陕长岭、四通高科

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24家

新宇软件、上海科技、闽福发、中科健、中兴通讯、特发信息、TCL通讯、太光电信、

中讯科技、长丰通信、宁通信、永鼎光缆、波导股份、鼎天科技、大唐电信、长江通信

烽火通信、南京熊猫、东方通信、深桑达A、青鸟华光、上海邮通、浪潮信息、长安信息

电子元器件制造类:11家

振华科技、银河科技、上海贝岭、飞乐股份、风华高科、世纪光华

联创光电、深华发A、阿继电器、浙大海纳、咸阳偏转

IT配件制造类:12家

京东方、深科技、深大通、深天马、深赛格、赛格三星

宝石A、福地科技、彩虹股份、大显股份、甬成功、国能集团

 

(4)    IT概念类-共40家

IT概念类:40家

北大高科、世纪星源、ST达声、麦科特、海虹控股、南开戈德、琼海德A、ST金马

远东股份、宝丽华、厦门信达、华东科技、西藏发展、美亚股份、隆源双登、中信国安

山大华特、电广传媒、福星科技、中关村、华工科技、多佳股份、罗顿发展、西水股份

ST国嘉、航天中汇、综艺股份、航天长峰、工大首创、ST纵横、火箭股份、富邦科技

兰宝信息、航天科技、上海金陵、永生数据、信联股份、圣方科技、渤海物流、湖大科教

资料整理:我们

以上IT类上市公司总计148家,各公司基本资料参照附件《148家IT上市公司速查表》

 

第二章 国内IT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本章将基于对148家I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描述国内上市公司注册成立时间和地点,以及上市和转型的时间,并试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为深入了解中国乃至世界IT产业发展史、探索影响IT公司成长和成熟的各种基本因素提供依据。另外,本章还将对IT上市公司的总体规模、流通市值情况、人均规模等状况进行基本描述和分析。

由于资料所限,我们只能对所获数据做出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深入的分析有待以后的工作。总的来说,本章主要描述了IT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包括3个部分:IT上市公司的历史沿革,地域分布,以及公司规模状况。

2.1 IT上市公司历史沿革

中国的IT上市公司注册成立时间、上市时间和业务转型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表2-1 IT上市公司沿革时间图

资料整理:我们

注:研究中发现部分IT上市公司通过转型进入IT业,在以下的论述中将进入IT业的时间曲线称为转型曲线。

从成立时间的曲线来看,IT上市公司成立的高峰出现在90年代以后,在此以前成立的IT上市公司很少。如下表所示,1980-1991年成立的IT上市公司总共只有19家,仅占现有IT上市公司总数的17.6%。

图表2-2 IT上市公司成立、上市、转型数量分布表

 

成立数量

成立比例

上市数量

上市比例

转型数量

转型比例

80-91年

19

17.92%

4

3.77%

13

12.38%

92年

16

15.09%

4

3.77%

6

5.71%

93年

18

16.98%

13

12.26%

11

10.47%

94年

12

11.32%

12

11.32%

8

7.62%

95年

6

5.66%

4

3.77%

3

2.86%

96年

3

2.83%

17

16.04%

3

2.86%

97年

13

12.26%

25

23.58%

12

11.43%

98年

7

6.6%

6

5.66%

12

11.43%

99年

11

10.37%

8

7.55%

18

17.14%

2000年

1

0.9%

8

7.55%

10

9.52%

2001年

0

0

5

4.72%

9

8.57%

资料整理:我们

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IT上市公司的成立也在92年到94年间出现了高峰。

上图显示,92、93、94年成立的IT上市公司分别达到16、18、12家,合计46家,占现有IT上市公司的43%。随后在97年以后又出现高潮,1997至1999三年间成立的IT上市公司为31家,占总数近30%。

从上市时间的曲线来看,IT上市公司的上市潮主要集中在93年到97年之间,这5年时间上市的IT公司达到65家,占现有IT上市公司数量的60%以上。

从企业转型(进入IT业)时间的曲线来看,IT上市公司由原有主营转型从事IT业务主要集中在90年以后,93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达到11家,其后94至96年之间出现一个低谷。然后在97年以后公司转型出现一个大的高潮期,97到2001年间共有61家公司转型开始从事IT业,占总研究对象的56%。

总体上,从图表2-1来看,中国IT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可以分为:整个80年代的积累和缓慢发展期,92-94年和97-99年两大高潮期。

2.1.1 80年代——萌芽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IT业的萌芽期,IT上市公司的成长比较艰难,IT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并不大。但不可否认,正是经过80年代的艰难发展和市场打磨,一批IT公司获得了经验、资金、技术、渠道和服务的积累并日益发展壮大,为日后国内IT高潮的来临准备了条件。而且,这些IT上市公司的先行者大多从国有企业脱胎而来,它们早期在国有股分配和减持问题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1) 国内IT业处于起步阶段,国民经济整体改革力度不大,高科技产业因得不到政策的支持而发展缓慢,IT公司成立的数量不多;

(2) IT公司基数的不足,使得自86年以来上市的IT公司数量增长更为缓慢;

(3) IT业发展缓慢,人们对IT的认知不足,所以向IT转型的公司很少;

2.1.2 92-94年——第一轮高潮

这一轮高潮的主题是IT上市公司的成立,另外上市也是这一轮高潮的重要内容,但是还未出现转型高潮。

(1) 该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GDP连续增长最快的几年,国民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国内IT业也由此进入发展的第一轮高潮期。

国家统计年鉴显示,1992-1994年均GDP增长率达13.4%,其中,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对解放生产力的作用显而易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中国IT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宏观经济环境。因此,从成立曲线来看,IT上市公司的成立进入第一轮高潮。

图表2-1和2-2显示,92-94年IT上市公司的成立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点。有超过40%的IT上市公司在这3年时间成立,不仅成立数量为历史最高,而且91至92年的跳跃式增长十分明显,之后持续递增的态势不减。而94至95年IT上市公司成立的数量由12家陡降至6家,下降幅度达到50%,之后逐年递减直至97年。也就是说,95、96两年公司成立处于低迷的状态。这种高低起伏的增长态势表明92-94成立高潮期十分明显。

(2) 由于IT业第一轮高潮的来临,从转型曲线来看,向IT转型的企业亦开始增多。92至94年,有25家上市公司开始从事IT相关行业,显示出一定的增长势头。

(3) 从上市曲线可以看出,从1992年起,IT上市公司数量开始明显上升,说明自1986年开市后经过5-6年,早期的一批高科技公司已经走向成熟。

从1992年开始,随着全国范围上市潮的来临,第一轮IT上市高潮亦开始来临。如下表所示:

图表2-3 全国及IT上市公司数量年度分布表

数据来源:1999年国家统计年鉴

图表2-3显示,自1992年开始,每年全国上市公司和IT 上市公司数量均开始成倍猛增,掀起全国范围的第一轮上市潮,IT公司亦随潮而动。

92年至94年全国上市公司数量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1%、13.7%和11.4%,合占29.2%。与此对应,92至94年IT上市公司数量比例分别为4.5%、14.6%和13.5%,合计32.6%,也就是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IT上市公司这3年间上市。而且,这一时期IT上市公司占全国上市公司的比例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平(分别为10.26%、10%和11.11%)。

从数字中可以明显看到92-94年是一个上市高潮期,不仅每年数量增长迅猛,而且递增态势明显。94年以后,上市公司数量陡降。

但是从图表2-1上市曲线可以看到,这一阶段IT公司的上市潮未达到最高点,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IT公司尚处于成长阶段而未进入成熟期,没有达到A股上市的要求。

(4)第一轮IT高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以上分析说明,1992-1994年IT上市公司的第一轮成立高潮,达到空前的高度,这一阶段对其中的每一个IT公司以及整个IT产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之后整个IT产业基本上处于调整和消化的过程。而同期的第一轮上市高潮也为IT公司的成熟和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亦为IT产业的第二轮高潮做了基础上的准备。

我们认为,92-94年的IT上市公司成立、上市高潮期是中国IT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众多具有较强实力和后续发展潜力的IT公司,尤其是大量的IT制造类公司相继在这一阶段成立和上市并存续至今,为中国IT产业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生产制造的初步基础。

IT上市公司的大量成立,使得IT产业的演员阵容得到空前的扩充,IT产业链也在这一时期获得延伸和成熟的机会,为其后产业链的基本成型打下基础。

同时,IT公司和IT产业的概念在这场高潮的推动下,开始在中国民众的心中建立,“IT”逐渐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为IT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但是受IT风潮的渲染而大批成立IT公司,使得这一时期成立的公司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加之很多IT公司都是从原来一些国有企业脱胎而来,成立之初就存在大量低素质的国企职工和低水平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都给中国IT业的未来发展造成隐患。这一点在2000年以来的IT低迷时期体现出来,以后章节对子行业各指标的描述亦有所体现。

2.1.3 96-99年——第二轮高潮

这一轮高潮的主题是上市和转型,IT上市公司的成立潮经过第一轮的洗礼已经有所退却,但仍然是一个重要时期。总体上,成立、上市、转型的IT公司成长历程在这一阶段得到全面的演绎。

(1)从图表2-1上市曲线看,从1996年开始,IT公司的第二轮上市高潮来临,并达到历史最高点;

1992年第一轮高潮时期成立的IT公司,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成长和壮大,逐渐达到成熟期。同时这一时期宏观环境亦发生变化,内地由此掀起新的投资热,这些都有助于IT公司的成熟和壮大,因此一大批IT公司走向上市,在1996年底至1997年掀起了IT公司上市的第二轮高潮。

图表2-2显示,经过92-94第一轮上市高潮后,95年上市公司数量降至4家,为历史最低点之一。低迷状况持续了近2年时间后,IT公司的上市进程开始明显加速。96年公司上市的数量比上年猛增4倍之多,达到17家;97年在此基础上再次大幅增长近50%,达25家,是年上市数量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有所回落,但总体上仍处于较高的水平直至99年左右。

IT上市高潮与全国公司上市的高潮在时间上亦趋于一致。图表2-3显示,自92年以来上市公司数量的快速增长势头,在这一时期又上演新的一轮,而且更为迅猛。

96年至99年全国上市公司数量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3.9%、22.7%、11.2%和10.3%,合占近70%。与此对应,96至99年IT上市公司数量比例分别为19.1%、28.1%、6.7%和9.0%,合计62.9%,也就是说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IT上市公司在这几年间上市。这一阶段显示出一个明显的上市高峰。

同时,该时期全国股票市场的兴旺亦对IT公司的上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图表2-4 1993-1999年股票交易统计表

项目

年份

股票总发行股本(亿股)

股票市价总值(亿元)

股票成交金额

(亿元)

总成交股数

(亿股)

1993

328.67

3531

3627

226.56

1994

639.65

3691

8128

101.33

1995

765.63

3474

4036

705.31

1996

1110.73

9842

21332

2533.14

1997

1771.42

17529

30722

2560.02

1998

2345.35

19506

23544

2154.11

1999

2908.85

26471

31320

2932.39

数据来源:1999年国家统计年鉴

图表2-4显示,1996年股票交易开始明显活跃,1997年达到高潮,股票总股本、总市值等各项交易指标均大幅度增长。IT上市公司所属的高科技板块是全国股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历年交易比较活跃,对大盘影响较大的板块。从IT资本与全国资本市场基本一致的趋势来看,这样全国范围的公司上市和炒股高潮必然推动IT公司的上市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

同时新IT企业的成立亦进入第二轮高潮。图表2-2显示,96至99年共成立34家IT上市公司,占现有总数的30%以上,因此该阶段也是IT上市公司成立的重要时期。此时成立的公司虽仍以IT制造业为主,但数量比95年以前有所降低,而IT增值服务类企业成立的数量有所增加。

(2)从转型曲线看,这一阶段IT转型进入历史高潮期

图表2-4显示,1996年股票成交金额超过20000亿元,是上年的5倍;1997年再次大幅增长,超过30000亿元;1999年的股票成交金额更是达到历史最高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炒股在国内非常流行。

而这一时期政府相关法律并没有出台。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自1996年3月出台《行政处罚法》,直至1998年12月《证券法》审议通过,1996-1997年这期间长达2年多的时间没有重大证券监管法律出台。

炒股热而监管不力的状况,加之IT上市、成立潮的高涨,导致不少传统公司为了实现上市圈钱的目的而向IT业务转型重组。当然,资本市场的活跃对促进企业的IT转型和IT产业的成长也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一时期大量具有一定实力的公司进入IT业,使得国民经济的风向开始向IT产业转移。

图表2-2显示,97,98,99年转型的IT上市公司分别达到12家、12家和18家,都是历史上少有的高点,99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点。96-99年4年间进入IT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达到45家,占现有总数的40%以上。表明这一时期是IT上市公司和整个IT产业完成战略转型最为重要的阶段。

(3)第二轮高潮使国内IT产业格局和产业链初具雏形

前面提到,1996-1999年间IT上市公司的成立、上市和转型均获得长足的数量增长。尤其是这一阶段历史性的上市潮和转型潮,将92年以来的IT发展浪潮推向高峰。

大规模的上市高潮意味着IT业基础的日渐巩固和IT市场需求的日渐成熟。IT上市公司数量的大幅度提升,使国内IT产业的优秀演员增加了许多,IT市场竞争参与者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并向IT产业的多个领域延伸,使竞争呈现多元化并且日趋激烈。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必然使产业格局得到净化,IT产业链的上下游位次得以初步排定。

大规模的转型高潮则意味着IT业的风景不错,吸引了不少传统公司进入IT产业,无疑也扩充了IT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转型浪潮使IT产业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IT”就是“高科技”、“IT企业”就是优质企业的概念逐渐生根发芽。

总之,第二轮IT高潮使社会舆论向有利于IT业发展的方向转变,为IT产业赢得了资本市场的信任,并为IT业奠定了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正如第一轮高潮造成未来IT产业发展的隐患一样,第二轮高潮也给国内IT产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而且由于这次高潮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整体数量上的提升更为全面,这种不良影响亦更为深远。比如技术含量较低、服务理念较为落后的IT制造类公司仍然在成立、上市和转型潮中占据主流,给新兴的增值服务类IT公司留下的成长空间不大,再加上99年以后才出现的国内互联网热潮与这次IT高潮并不重合,大批互联网的精英公司没能获得足够的发展,这两者结合是今天中国IT产业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2.1.4 两大高潮成就的IT产业格局

综上所述,92-94年和96-99年两大高潮对中国IT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两大高潮的出现基于两类一致:一是IT上市潮与全国上市公司上市曲线趋于一致;二是中国IT业与IT上市公司成立、上市、转型曲线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这种一致性使两大IT高潮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依次出现的成立潮、上市潮和转型潮都是IT产业发展史上的风口浪尖时期,对IT产业链和市场格局的形成均起到奠基作用。可以说,92-94年的第一轮高潮奠定了中国IT产业的制造基础,96-99年的第二轮高潮奠定了IT业的服务基础,完整的市场格局由此成型,上下游IT产业链亦随之逐步形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造成国内IT产业未来发展的隐患,有一些隐患后来发展到积重难返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健康。

比如对148家IT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无论从公司成立、上市还是转型来看,在这两大IT发展高潮中,电器制造、IT配件制造、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IT制造企业均占据主流,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大部分资本。

而互联网、软件、IT服务等较高技术含量的公司在截至1999年的两大高潮期中成立的很少,上市的更少,无法获得融资机会。

以后的章节中我们还会分析到,正是由于上述先天的不足,导致现有的互联网、软件、IT服务等IT增值服务类上市公司结构不纯,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低素质人员和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所以,仅仅靠资本市场推动的IT转型是不完整、不充分的,我国现有很多IT企业真正的全面转型尚未完成,与全球知名的IT增值服务公司有相当大的差距。

不仅如此,两大高潮期还对中国IT产业此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表2-2显示,1997年开始的转型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在此期间,1999年全球性的互联网泡沫开始泛滥,出现许多新的IT公司,传统公司亦纷纷打出IT、互联网的旗号,向IT、互联网增值服务产业转型。而值得注意的是,99年以后IT公司上市并没有因此达到高潮。

这一方面因为政府对A股市场的监管和审查力度加大,从1998年7月开始,《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的通知》、《证券法》、《合同法》等重大规范性法律和行政法规相继出台,对国内证券市场起到极大的整肃作用,上市圈钱不太容易了。

另一方面,99年以后的互联网热潮使得大批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成立,或者由传统企业向IT企业转型,但它们并没有赶上国内IT产业整体提升的两大高潮期,发展环境并不理想。前面提到,IT增值服务公司在两大高潮期中成立的很少,99以后成立的此类公司发展时间又不够,因此这些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类公司的规模和效益都远远达不到A股上市的要求;而从传统企业转型过来的IT企业要面临转型带来的危机。以上种种因素使得1999-2001年新一轮IT上市高潮并没有形成。

另外,99年以后海外资本市场向这类公司开放,一大批国内一些规模较大、模式比较成熟的IT、互联网企业选择了海外上市。但是不可否认,在两大IT业发展高潮期的推动下,无论是传统企业向IT企业转型,还是IT制造类公司向IT增值服务类公司转型,均比直接从事IT增值服务的公司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我们看到,目前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类上市公司的背后,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传统企业或者IT制造类企业的影子。

这种状况使得中国IT产业中的传统低端制造企业比例比较大,而高端IT增值服务行业的发展受到压抑。后面的章节将提到,这是导致中国IT产业目前水平不高,存在发展隐患的主要原因。

2.2 IT上市公司注册地点

注册地点是IT上市公司成立的地方,决定了公司成立之初的地缘环境状况。研究公司注册地点分布的特点,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周边地理、经济、文化环境对IT上市公司成长、壮大历程的影响。

由于资料所限,我们仅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地区分布、IT产业基础地区分布、证券机构地区分布等指标作为研究IT上市公司注册地点的相关变量。这也是本报告对影响IT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的一个方面。

图表2-5 IT上市公司注册地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注:其他地区包括华中和除北京以外的华北地区

据统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地区上的总体布局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三个信息产业密集区。其他省区的发展规模较小,水平明显低于上述三个地区。

上图显示,IT上市公司分布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地域布局相类似,主要集中在深圳、北京、上海三大城市及华东沿海地区,这些地区集中了全国64%的IT上市公司。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面向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两地主要集中了软件类、IT服务贸易等以IT增值业为主的企业。

深圳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全国资金、人才的流入集中地,并且是连接港澳和东南亚的纽带,集中了大量的IT加工制造企业。

江浙一带、山东等华东各省处于改革开发的前沿,IT产业发展历史比较长,产业链比较完整。

2.2.1 与中国经济地缘分布的关系

GDP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基本水平,也是反映一地IT业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图2-5中可以看出,IT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份和相关重点城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表明,广东以8464.31亿元排名第一,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华东地区GDP均排名前列,与IT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

图表2-6 2001年各地人均GDP值

地区

人均GDP(万元)

广东

1.22

上海

2.96

北京

2.00

福建

1.25

江苏

1.28

浙江

1.15

全国

0.63

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

从上表2001年人均GDP的地域分布来看,IT上市公司集中的地区人均GDP也较高,大部分高出全国平均(0.63万元)的两倍。上海更是达到人均2.96万元,远远高出其它地区。

2.2.2 与IT产业发展基础的关系

(1) 与地区文化和IT人才地区分布的关系

IT上市公司集中的地区,大多数社会文化比较发达,高校、科研院所较为集中。

图表2—7 1999全国万人大学生数前11位排名

地区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排名

北京

40

1

上海

27.35

2

天津

20.12

3

辽宁

11.98

4

吉林

11.41

5

陕西

10.05

6

江苏

8.53

7

湖北

8.32

8

黑龙江

7.97

9

重庆

6.65

10

广东

6.60

11

数据来源:1999国家统计年鉴

上表显示,经济发达、IT上市公司集中的京津地区,华东地区每万人大学生数亦位居前列;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而IT上市公司相对集中,也正是因为陕西(西安)、重庆地区高校院所集中,文化发达、IT人才集中。说明人才的集中度与IT上市公司的集中度有一定关联。

(2) 与各地区电子信息工业基础的关系

电子信息工业基础无疑对IT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邮电通信行业是电子信息工业的基础行业,因此,一个地区的邮电通信行业职工人数可以从侧面反映该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

图表2-8 1999年各地邮电通信行业职工人数

地区

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万人)

每万人拥有职工人数(人)

广东

13

17.88

上海

4.0

27.14

北京

4.5

37.80

福建

3.7

11.16

江苏

6.9

9.57

浙江

5.4

12.07

全国

117

9.29

数据来源:1999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

表中显示,IT上市公司集中的地区(京、沪、粤)每万人拥有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29人),其它华东地区的这一指标亦都高于全国平均。

2.2.3 与证券业发展的关系

一地的证券业发达程度和水平无疑对IT公司的上市会产生影响,良好的证券交易环境和成熟的证券市场是IT上市公司发展和资本运作的必要土壤,该地的IT公司也比较容易被证券公司关注。

其中,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营业部和证券咨询机构等中介机构的数量是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地区证券业的发达程度。

图表2-9 2001年证券机构分布(12个重点省)

三章 公司治理结构与人力资源状况

一直以来,法人治理结构都是上市公司最受资本市场关注和质疑的重要方面,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IT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和高级管理层的基本情况,从而为判断一个IT上市公司的资质和未来业绩提供依据。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状况也是了解公司内部情况和资质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身处高科技领域、对人员要求较高的IT上市公司来说尤其如此,员工素质、员工职能结构能够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资料所限,本章将仅对IT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年龄、公司全体员工基本情况等情况进行基本描述。这些情况是IT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公司的整体人员素质和管理决策能力,影响到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1  IT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IT上市公司现状显示,无论是在公司的所有权还是管理体制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这与我国国内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治理结构不合理,治理力度不够的情况相类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3.1.1  “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治理结构乃至公司的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股东持股越集中,公司的经营管理越容易受控制和影响而丧失独立性,公司业绩和股东权益的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大;反之,股东持股越分散,则公司的经营管理独立性越强,影响公司业绩的人为因素越小,小股东权益亦越容易得到保障。
美国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独立性十分重视。据媒体报道,美国证监会评选2001年度最佳上市公司的时候,娱乐业巨头迪斯尼公司因为迪斯尼家族控制了公司的经营权,公司董事会缺乏独立董事的监督而遭到广泛的指责,被评为年度最差上市公司。
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而且股市单纯为国有企业“圈钱”筹集资金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扭转,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独立性很差。上市公司中90%是国有企业,第一大股东持有非流通国家股,且持股大多超过50%,造成“一股独大”局面,这些都是我国现有股市问题所在。作为中国上市公司重要一员的IT上市公司亦不能例外,其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明显偏大,具体表现在:

资料整理:我们

上图显示:

(1)  38家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27家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0%到50%之间,合计65家,占全部IT上市公司的60.2%以上。也就是说,60%以上的公司第一大股东处于绝对和相对控股地位。其中持股比例最高的是福日股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72.70%。“一股独大”现象十分明显;

(2)  仅有9家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在20%以下,其中10%以下的仅有2家;

(3)  第一大股东所持股票多数为非流通的国有法人股;

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直接导致小股东在公司中失去发言权,而大股东做决策时又往往只从自身利益考虑,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是公司的发起人和经营者,与上市公司有着密切的人际关系和利害关系,他们往往把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无偿地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而一旦控股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时,通常又将上市公司拖下水,从而将灾难转移到上市公司的小股东身上。

 

3.1.2  缺乏独立董事的董事会

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规定,2002年6月30日是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最后期限。而在2001年底前,我国拥有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数量为326家,占总上市公司数量的30%不到。IT上市公司中拥有独立董事的公司为53家,占总体比例的36%,略高于整体上市公司水平,姑且不论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中没有一位独立董事,就此比例来说,依然偏低。

这样一来,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势必造成董事会被公司内部人员控制,使董事会成为形式主义的“一言堂”,无法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下表是各行业中拥有独立董事的公司数和所占比例。

图表3-2  各行业拥有独立董事的公司比例

行业名称

拥有独立董事公司数

公司总数

比例

互联网类

1

5

20%

软件类

7

9

77.8%

IT服务贸易类

3

10

30%

IT综合类

6

13

46.2%

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

10

24

41.7%

电器制造类

7

24

29.2%

IT配件制造类

4

12

33.3%

电子元器件

3

11

27.3%

IT概念股

12

40

30%

资料整理:我们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软件类企业对公司治理比较重视,多数企业的董事会有独立董事的参与,表明这类企业虽然处于萌芽期,但其从一开始就注重企业管理,对今后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帮助。而同属于新兴行业的互联网企业中只有一家设立了独立董事,说明这些企业从传统企业的转型还未完成,公司治理力度急需加强。

其他行业拥有独立董事的比例都在50%以下,说明我国IT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总体不合理,企业管理方式成问题,这些都将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严重障碍。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现有IT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相当不合理的情况。而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恶化的主要成因是股权分布高度集中。一份来自海外的研究报告还显示,前3年新兴市场公司治理严格的前25名上市公司股价涨幅平均为267%,而公司治理排名后25名的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幅度则均超过50%。所以对IT上市公司来说无论是要改善经营业绩还是要在二级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都首先应该从公司的治理结构抓起。

 

3.2  IT行业高管人员平均年龄

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的灵魂,他们直接掌握着企业发展道路的方向盘,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层的决策决定。

年龄因素是决定高管人员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倡导管理层年轻化,也是为了适应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我们使用IT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平均年龄这个指标,希望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各子行业的生命力与活力,及其发展的成熟度。

图表3-3  各行业高管人员平均年龄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图中可以看到,各行业高管人员平均年龄的差异比较明显,互联网行业高管平均年龄为41.7岁,而最传统的电子元器件制造类企业高管平均年龄47.8岁,其中差别达六岁。
对于近年新兴的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等行业来说,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它们没有太大的规模,主要特点是技术密集程度高,更新快,并且由于这些行业在我国皆处于萌芽时期,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管理层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更需要创造力强、能够迅速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并善于运用的年轻人领导,为企业开辟发展壮大的道路。
在传统的IT制造业中,许多公司都有长达七、八年的历史,公司规模也较大,与许多传统制造业相似,公司已经进入成熟运作期,所以需要一批管理经验阅历都比较丰富的人来引领企业的发展。当然,对于技术更新速度快、市场变动迅速的IT产业来说,高管人员年龄如果过大,可能会给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决策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个产业从萌芽到成熟可能要经历5—6年的时间,这可以从各子行业管理层的年龄差推测。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产业的成熟,其管理层的年龄也逐渐增大,换句话说,就某一行业来说,管理层的平均年龄可以成为衡量此行业成熟度的指标之一。
3.3 IT行业员工学历状况
IT企业技术是否密集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员工学历水平反映,一般来说员工学历水平越高企业的技术力量也就越强,而对于IT企业来说技术就是生产力,就是持续发展的力量,所以员工学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图表3-4  各行业员工学历结构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从图中的硕士员工比例来看,其中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的硕士以上员工的比例最高,达到6.77%,其次是IT服务贸易和软件,而传统的电器制造、IT配件制造及电子元器件制造类企业硕士的比例明显要低很多,最低的行业——IT配件类硕士的比例只有0.64%,这说明了我国的传统IT制造业依旧主要属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而通信网络设备及软件、IT服务贸易企业由于自身的行业特点,需要储备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从它们相对其他行业高得多的硕士生比例就可以印证这一点。
我国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力量大多学历水平集中在本科,这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所决定的,所以在我国信息技术业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IT企业依然以本科学历的员工为中坚技术力量。这些人员从事着一些基础的开发研究技术工作,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软件、IT服务贸易和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中的本科员工比例总体偏高,其中软件类企业本科学历员工比例最高,达56.44%。软件企业中一半以上的员工是本科学历,他们承担了软件企业主要的开发任务,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橄榄型”人才结构与软件行业发展需求相符合。
图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学历结构。按照常理,这类企业应该拥有大量的高学历人员,而事实正好相反,在互联网类上市公司中,本科以下的员工占总员工的比例为86%左右。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五家互联网企业中,除歌华有线外,其余四家无一例外的是买壳上市,在其资产置换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历史和人为的原因,旧资产无法彻底剥离,造成了现在这种低学历人员占绝大多数的局面,同时也说明这些互联网上市公司的转型尚未完成。若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的话,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必然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电器制造、IT配件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类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为主,员工学历普遍比较低,其中以IT配件类最为严重,其本科以下人员比例近90%,这些企业向技术和服务转型、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以上分析表明:
(1) 通信类企业技术含量高因此员工学历较高,硕士员工比例最高
(2) IT配件类技术含量低因此学历最低
(3) 互联网类本科以上员工比例很低而低学历的员工比例较高。
说明相当一部分互联网企业尚未摆脱国有企业、制造业的阴影而名不符实,人员负担较重,存在大量的低素质人员。这种状况反映了历史上两大IT发展高潮留下的隐患,未来可能对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造成重大影响。
(4) 软件类本科员工比例最高,与行业需要的“中间大,两头小”橄榄型软件人才结构特点相符
3.4  员工职能结构
员工职能结构指公司人员在生产、销售、研发等各个直接创造企业财富的一线环节和行政、财务等管理二线环节的人员数量分布状况。适度的一线和二线人员比例将对IT上市公司的经营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不合理的比例则会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的因素。
3.4.1 一线人员与二线人员的比例结构
这里所指的一线员工是企业中从事生产、销售、及技术开发人员,这些员工直接处于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及生产规模。二线人员指的是企业中行政管理和财务人员,这些人从宏观上说都可以算作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于他们间接参与生产,我们称其为二线人员。
图表3-5  各行业员工职能比较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线员工比例占据前三位的是电子元器件、电器制造和IT综合类,分别达到95.13%、88.49%、87.38%;相应的二线人员比例较低,电子元器件类公司的二线人员比例最低,仅为4.87%,说明这些企业经营模式比较简单,对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要求不高。同时对于这类企业来说,过小的管理层也可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线人员比例最低的是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仅为68.11%,也就是说这个行业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员从事财务、行政等管理和后勤工作,显然与其他行业相比,它的管理层过于庞大了。说明这类企业在人员职能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管理人员过多,真正从事生产开发的人员较少,企业管理层人浮于事,长此以往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负担。
从IT上市公司的整体来看,除通信网络设备和IT服务贸易类企业二线人员较多外,其余六个子行业二线人员比例都低于平均17.19%的水平。因此总的来说,我国现有IT上市公司人员职能比例还比较合理,这对IT产业以后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4.2  技术人员比例
对于IT上市公司来说,技术就是生产力,技术人员在整个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技术人员占总员工的比例可以代表这个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

图表3-6  各行业技术人员比例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软件类企业较其他行业的技术人员比例要高得多,达到54.34%,比处于第二位的IT服务贸易类企业整整高出了近20个百分点,这也说明了软件类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工作,这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电器制造和IT配件类企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很低,分别只占总员工的11.55%和9.19%,这同样也证明我国IT制造业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级阶段,尚未迈入高端技术领域。要面对日后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将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放在首要位置。
以上是对高管人员年龄、员工学历情况、一线和二线员工比例和技术人员比例等IT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的描述。
整体上,成立历史较短的新兴增值服务类IT上市公司管理层比较年轻,而成立时间较长的IT制造类公司管理层年龄较大。
从员工学历的分布状况来看,基本上也是新兴的增值服务类人员学历较高。不过,互联网类上市公司由于历史上转型不彻底、旧资产剥离不完全的因素,造成一定的人员负担,本科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较高。
从员工职能结构来看,电器制造、电子元器件类和IT综合类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管理人员较少而一线人员比例较高;相比之下,通信制造类存在一定程度的机构臃肿现象。
从技术人员比例来看,IT制造行业的人员普遍技术含量较低,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
3.5  小结
本章描述了IT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状况。试图通过简单的描述对比,发现IT上市公司的一些问题和亮点。归纳起来主要有:
(1) IT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股独大”和独立董事人选不充分上;
(2) 高管人员年龄基本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即发展历史越长、越成熟的行业,其高管人员年龄越大;而发展历史越短、越新兴的行业,其高管人员年龄越小;
(3) 互联网企业存在大量低学历人员,长此以往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 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除软件类企业外,其余行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无法满足企业向高端领域进军的需要;
(5) 软件、IT服务贸易和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的员工学历较高,对行业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 IT行业业务投资状况

作为上市公司,它的投资内容,资金流向,是投资者所关注重点之一。尤其是信息技术业,其中许多行业都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即使是发展历史比较长的IT制造业也面临着产品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的时期,所以它们的投资必然频繁而巨大,而且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投资的重点是否与主营有关,投资收益如何,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它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我们采用投资总额、IT投资和非IT投资比较、投资收益(收益总额和收益率)这些指标来对IT行业总体投资水平进行分析和考察,旨在研究IT上市公司内部各子行业间的投资规模、投资方向和投资效益的差异,从而反映该行业的整体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水平。
4.1  投资总额情况
投资总额与公司规模有关,一般来说,资产规模大的公司,由于其家底厚,可贷款额度高,所以其投资额也应该越大。如果规模大,但投资额却小,那么可以推测该企业找不到新的投资方向,将对企业今后的盈利与发展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反之,企业规模小,但却在四处投资,可能说明这些企业在筹划扩张,以期占领更大的市场。
以下是IT各子行业的资产规模和投资额比较图:
图表4-1  各行业平均投资总额与总资产比较图
 

从上图数据我们可以用一个象限图表示各行业的资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结合情况。
图表 4—2 资产规模与投资规模分类图

 

资料来源:我们

(1) 资产规模大,投资额高。
八个行业中只有电器制造类企业,符合这一特点,预示着这类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资产规模优势进行投资,以获得良好的收益,占领更大的市场。
(2) 资产规模小,投资额高
电子元器件类企业平均投资规模最大,为3.5亿元,而从资产规模来说它在八个行业中仅排名第五,这类企业在现有的资产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进行大量的投资,而它又属于发展历史长的传统IT制造业,业务成熟度比较高,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可能是其开辟新业务的先兆,也可能意味着转型的开始。
IT综合类及IT服务贸易类企业的投资额也较大,这和它们经营的多元化有关,一般来说,企业业务范围越广,面越大,所需要的投资额就越大,这类业务多元化企业若无法在一定领域求得纵向发展,势必影响其今后的业务和盈利状况,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3) 资产规模大,投资额小
IT配件类和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都属于这种类型,就投资规模来看这两类企业都趋向保守,不能利用自身的资产规模优势寻求更好的投资,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可能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有所影响。
(4) 资产规模小,投资规模小
软件和互联网企业都属于典型的这类企业,也说明这类企业处于萌芽期,急需扶植。

4.2  IT投资与非IT投资情况
IT上市公司的资金相对比较充裕,投资的选择余地比较大,而其在IT相关业务上的投资与非IT投资的比例则能够反映公司的投资是专注于IT主营,还是经常涉足非IT业务(比如房地产)进行资本运作。
专注于IT主营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有利,而 “不务正业”进行多处非IT投资,或者热衷于资本运作,从长远来看,将对IT上市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一般来说,转型已完成的公司IT投资比例高,而转型中的公司IT投资比例低,互联网类尚处于转型中而IT投资比例高,是个奇怪的现象。
图表4-3  各行业IT投资与非IT投资比较图

资料来源:我们

图中显示,各行业的IT投资比例均大于非IT投资比例,说明主流的IT上市公司还是以主营为主进行投资,尚未显露转型迹象。
IT概念类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IT业务收入比例虽然很低,但其在IT业务上的投资却和非IT业务投资比例相当,说明IT概念类企业向IT转型明显。
IT配件、电子元器件类企业的非IT业务投资比例较大,说明这类成立时间长、业务类型较传统的企业,正在寻求解决经营困境的方法。同时,IT综合类企业IT投资比例也较低。
互联网类、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和软件类是最专注于IT投资的行业,其非IT业务投资比例仅为7.74%和9.40%,说明这类企业正在不断扩大对主营业务的投资,主营业务正向着规模化、纵深化发展,这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概括地说:
(1) IT行业的整体投资还比较集中,大部分集中在与IT相关的产业
(2) IT综合类IT投资比例较低,说明这类企业经营比较分散,未来可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3) IT配件类的IT投资比例较低而非IT投资比例列首位,是因为该类企业很多从传统行业转化而来,与非IT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4) 互联网、通信和软件类的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代表了高科技含量新兴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亦是整个IT行业的发展趋势
(5) IT概念类企业转型意图较为明显,值得关注
4.3  投资收益比例
投资收益比例可以表示公司投资的成功与否,也是公司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反映IT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
 投资收益比例=年投资收益/投资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IT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从而也可以反映各行业的利润和成长空间的大小。
图表4-4  各行业投资收益比例图
 

资料来源:我们

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投资收益比例最高,达到14.5%,此类企业投资规模处于整体行业的中游,但收益比例却最高,是因为通信网络设备类的投资高度集中在IT业务的投资上,主营方向明确,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所以能够在有限的投资下获得较高的回报。
其次是互联网类企业,投资收益比例为11.14%;互联网类企业规模小,投资额也是最低,但其投资收益比却名列第二位,主要一方面因为其投资方向高度集中在主营业务上,另一方面说明互联网类企业现有投资规模较符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
软件类企业的投资收益比例最低,只有0.68%,主要是由于我国软件类企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先期投入的研发投资高,投资周期长,所以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
非IT投资比例比较大的两个行业——电子元器件和IT配件制造的投资收益比例明显要低于其他行业,这两个行业都属于传统的IT制造业。这些企业为了寻求发展,投资了一些与主营不相关的项目,而一般来说,企业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很难得到较理想的投资回报。
分析表明:
(1) 通信类仍然高踞榜首,年投资收益占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14.5%,而投资总额并不大;
说明通信行业利润率很丰厚,这种状况与通信行业的高技术含量、人员的高素质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有关,当然,长期以来通信行业的垄断经营因素亦不可忽视。同时,相对较小的投资总额亦从侧面说明该行业的市场正趋于萎缩。
(2) 互联网类异军突起,说明其投资的效率较高,与该类企业领导人的决策力较强(高管年龄较小)有关;当然,投资额本身比较低也是一个因素,造成收益比例较高;
(3) 软件类仍然最低,说明国内软件企业的投资成功率很低,投资总额也低,未来发展可能受到严重阻碍;
(4) 通信类、电器制造类、互联网类等IT主营业务投资集中(IT投资比例大)的企业,投资收益较高;
(5) 电子元器件、IT配件制造类和IT概念类企业,尤其是IT概念类企业,由于它们的IT主营投资额比例较其他行业要低,导致投资收益不理想。
当然,由于本次研究只是基于2001年一年的数据,不能看出IT行业业务投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例如,2002年通信业的投资和业绩就出现明显下滑的态势。这一点将随着年度数据跟踪的深入,在今后的系列研究报告中体现。
4.4  小结
以上描述了各行业业务投资的基本状况。从总体来讲,IT上市公司中的IT制造类资产规模大,而投资规模则存在较大的差异,电器制造类和电子元器件类投资额比较大,寻求出路的迹象比较明显;而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的投资则比较保守,说明通信市场已经度过黄金时期,处于逐渐饱和的状态。
从投资集中度来看,大部分IT上市公司的整体投资还比较集中于IT主营,而IT配件类、电子元器件类受主营不景气的困扰,非IT投资较多。
IT综合类投资比较分散,非IT投资所占比例较高,与其企业特点有关。这类上市公司靠资本运作能够获得大部分的投资收益。当然,经营和投资的多元化与目前中国处于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的现状还是一致的,多方的基础建设需要在多个领域给企业提供了投资机会和利润回报。
从投资收益来看,通信类的投资收益额最大,与其垄断市场特征有关。未来一旦这种垄断性质弱化,通信市场进入大众化阶段,则这些通信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将乏力。通信类投资的日趋保守和2002年通信企业效益整体滑坡的状况也印证了这一点。
另外,互联网类的高投资收益率引人注目,体现了该行业的潜在成长空间。

第五章 IT行业经营效益状况

效益或者说业绩是衡量公司经营水平最为客观、有效的工具之一,IT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无疑能够反映IT产业以及各子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盈利能力。公司经营效益主要由收入和利润的比率和大小来体现。因此,本章采用主营业务利润率、人均主营收入、EVA值与净资产收益率、主营利润集中度等一些财务指标,来综合反映IT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
5.1  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各行业利润率的高低,与行业中各公司的经营效益密切相关。
图表5-1  各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

资料来源:我们
从图中可以看到,利润率最高的行业是软件类企业,达到35%。所有IT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约18%,说明IT行业的整体利润率相对比较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总资产规模最大的两个行业——电器制造类和IT配件制造类利润率却最低,分别仅为14.4%和10.7%,远低于IT全行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对国内的IT产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方面对国内IT业的现状不利,直接导致全行业发展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较低端的制造业利润率较低,将引导国内的IT企业和资本向高端、高利润率的行业流动,软件类、IT服务贸易、互联网类等急待扶持的高利润新兴行业可能因此受益。而软件业本身是一个高利润率的行业,如果经营得法,应该前景不错。

 

5.2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
人均主营收入与人均资产有一定的关联度。我们将人均主营收入和人均总资产进行并列比较,试图发现一些规律。
图表5-2  各行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与人均资产
 

资料来源:我们
从图中可以看到,人均总资产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人均总资产越大,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也就越高。其中,互联网和IT服务贸易类企业的人均总资产分别名列各子行业第一、二位,为363万元和228万元,而它们的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24万元和95万元,说明这两个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资本在产出中的贡献较大。
电器制造、通信制造和电子元器件类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人均总资产比较低,尤其是电子元器件类,处于行业的末端,仅为21万元和61万元,说明主要的IT制造类企业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在产出中的贡献小。
由于历史原因,IT制造类企业人员负担比较沉重,职工人数较多,这也是其人均收入和资产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软件类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人均总资产亦较低,仅为39万元和74万元,与国内软件盗版严重,销售不力有关。
5.3  利润来源状况
上市公司的利润来源分为主营业务利润和非主营业务利润。非主营业务利润是由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构成,将这两者进行比较之后,可以很明显地得出上市公司的利润究竟从何而来。某些公司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很高,但却无利润可言,而财务报表中的利润多数来自于非主营业务利润,虽然这样可以使某一年的财务报表表现出可观的收益,但从长远来说对公司的发展不利,未来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使用主营业务利润集中度这个指标来测量IT上市公司的利润来源状况。
主营业务利润集中度=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非主营业务利润)
注:非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
这个比率越高,表示主营业务利润集中度越高。
图表5-3  各行业主营业务利润集中度分布图

资料来源:我们
从图中可以看到,互联网类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集中度最低(54.95%),即主营业务利润只占总利润的一半左右,说明互联网企业的主营不集中。这与目前互联网的实力弱小有关,不得不依靠多元化经营获得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集中度最高的是IT配件类企业,达到94%左右,表明这类企业主要靠自身的主营获得利润。这应该是由于其成立时间长,企业规模大,人员和设备负担较重,向非主营转型比较困难,所以主要的利润来源还是集中在主营的配件制造业务。
5.4  经营集中度
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很多公司下属有许多控股、非控股子公司,而这些企业的利润,通过以下原则进入合并会计报表:对持有被投资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50%以上或虽不超过50%但具有实际控制权的子公司合并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方法以母公司及纳入合并范围的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为合并依据。合并时将母公司与各子公司相互间的重要投资往来、存货购销等内部交易及未实现利润抵销后逐项合并,并计算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对符合比例合并法的合营公司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亦按所占比例份额予以合并。
一般研究上市公司很少研究母公司财务报表,而多数是使用合并报表数据为准,但我们在研究时发现,有些上市公司下属的子公司数量多达32家。这样,采用合并报表很难反应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也无法衡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因为可能存在母公司大幅度亏损,而只靠下属控股子公司盈利的情况,或者通过某种关联交易制造虚假盈利。
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置了两个指标——业务收入集中度和利润集中度,旨在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
5.4.1  业务收入集中度
业务收入集中度=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合并报表主营业务收入
这个指标说明母公司的收入占合并报表的比重,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IT上市公司的业务是否集中,公司经营是否专业化。
图表5-4  各行业业务收入集中度分布图

资料来源:我们
从图中可以看到,业务最集中的是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公司,它的主营业务收入有80%左右来自母公司;软件类和电子元器件类公司收入集中度也比较高,分别都超过70%;业务最分散的是IT服务贸易类公司,合并报表中仅有35.69%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母公司;同时低于50%的还有IT配件类企业。研究表明:
(1) 通信网络设备和软件类企业要求技术含量较高,业务需要集中开发,所以一般下属控股子公司较少,业务收入集中度比较高。较高程度的专业化经营将有力的提高这两类企业的未来竞争力
(2) 电子元器件类公司都是传统的加工型企业,其下属子公司多为与其主营业务关联度不高的公司,所以这些新投资的子公司对业务收入的贡献不大。也说明这类企业的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错
(3) IT服务贸易类企业,其性质决定了业务具有分散性,为了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它们多选择控股、参股各地的IT企业,以期进入不同地区的市场;这样,各地的下属IT子公司对主营业务收入有较大的贡献,造成业务收入不集中。
5.4.2  母公司利润集中度
母公司利润集中度=母公司利润总额/合并报表利润总额
这个指标衡量母公司和子公司对经营利润的贡献大小。如果一个企业的盈利集中在下属子公司,则表明该企业的业务构成可能存在重大缺陷;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利润过分地集中在母公司,又控股了大量的子公司,则表示这家公司的投资不太成功,子公司对利润的贡献不大,有时甚至需要用母公司的利润弥补子公司的亏损。
图表5-5  各行业母公司利润集中度分布图

资料来源:我们
上图表明,IT配件类企业的利润最集中,为162.15%,也就是说,公司的利润全部来自母公司,而且母公司还需要弥补下属子公司的业务亏损。集中度最低的是互联网类企业,为40%左右,表明这类企业主要在靠下属的控股公司获取利润。处在同样水平的还有电器制造类企业。
我们研究表明:
(1) IT配件类、电子元器件类等IT上市公司经营比较集中,这与制造行业的特点相符合
(2) IT配件类整个行业的投资存在严重的问题,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应该尽早剥离。
(3) 电器制造类企业利润集中度很低,不到50%。表明母公司从事的业务无法为公司带来较大的收益,而主要靠收购的下属控股子公司在为其获取利润,这种状况存在巨大的隐患,对子公司的过分依赖可能会对公司未来的长期经营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4) IT配件类、电器制造类的这种状况也与其EVA值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很低的情形基本一致,充分说明低端的IT制造行业面临危机
(5) 互联网企业处于新兴时期,其母公司业务和市场环境均不够成熟,尚需扶植,所以现阶段主要靠下属控股子公司获得利润,所以利润集中度较低
(6) 其余行业的利润集中度都在75%以上85%以下,表明发展比较健康,主要靠母公司的业务获得利润,而且下属子公司对主营利润也有一定的贡献。
5.5  EVA值与净资产收益率
互联网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电子世界新奇和令人激动不已的一面,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许多看似深刻的变化其实只是一些表象的变动,实际上,经济学和财富创造的基本原理一如既往。值得注意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新的商业环境使传统的会计衡量标准和旧的管理模式日趋落伍,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技能在这种环境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新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利润无法反映公司经营的全貌,因为会计利润大大低估了企业的资本成本。会计师通常不扣减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认为留存收益是可以无偿使用的,这样,就无法保证股东的权益能真正被关注,并获取合理的回报。另外,会计师们所度量的借贷成本也通常低于实际的借贷资金的成本,因为考虑到公司使用借贷资金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其资金成本是高于会计帐上所记的税后利息支出。
在许多情况下,低利润率并不意味着差的经营业绩。这种变化对许多既有的财务管理技能与方法提出了置疑。经济增加值(EVA值)在这方面提供了正确的答案。
而净资产收益率是一项传统的有效考量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由于其综合性高,代表性强,目前仍然被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资产评估机构、金融资产管理机构等广泛使用。
5.5.1  EVA值行业分布
总的来说,EVA就是经济增加值,是从税后净营业利润提取包括股权和债务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经济利润,是公司业绩度量的指标,衡量了企业创造的股东财富的多少。
EVA值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资本指向投资者筹资(债权人的贷款部分和股东的股权投资部分)或利用盈利留存对企业追加投资的总额。如果管理者有效运用资产,那么获取相同税后净营业利润所需的资本将减少,盈余现金就能回报给投资者投资其它企业并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向管理者收取资金成本,EVA鼓励管理者高效投入资本和利用资产,使管理者可以有效地对债权人和股东负责。
资本成本是总资本乘上资本成本率得出的数额。这里资本成本不是企业必须付出的现金成本,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资本成本率与在同等风险条件下投资者所能在股票和债券的组合上所获得的收益率相等。
图表5-6  IT上市公司EVA值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我们
传统会计制度下所隐藏着的问题,在新的计算方式EVA值下暴露无疑;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整体IT上市公司EVA值为-2808万元,也就是说2001年平均每家IT上市公司使股东的利益损失了2808万元。换句话说,一旦将股东的投资计入成本后,几乎没有几家IT公司盈利。
其中,使股东利益损失最大的是电器制造类和IT配件类企业,EVA值分别为-9239万元和-10525万元。
只有两类企业在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它们是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和IT服务贸易类企业,其中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EVA值最高,2001年平均每家公司为股东创造4236万元的利益,IT服务贸易类企业EVA值虽然为正,也仅有65万元。
以上数据表明:
(1) 整体IT上市公司的EVA值为负;与2002年8月《财经》杂志披露的国内整体上市公司状况基本一致,说明大部分IT上市公司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司经营上,上市公司圈钱的意图比较明显
(2) 通信类EVA值最高,说明了这个行业的垄断性和高利润率
(3) IT配件类最低,说明该类企业整体竞争力较低,与其产业下游供应商的地位相符
5.5.2  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净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
它表明所有者每一元钱的投资能够获得多少净收益。该指标通常也是越高越好。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经营管理业绩的最终反映,是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净资产收益率是在传统会计指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其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表5-7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净资产收益率推导

资料整理:我们
净资产收益率是传统会计衡量所有者收益的一个指标,它与EVA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将股东的投资作为成本计算在内。
图表5-8  各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从上图可以看到,整体IT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4.14%,软件类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是9.42%,位居整体IT行业榜首。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互联网类、IT服务贸易类、IT综合类、电子元器件类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5%以上,这六类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整体IT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而IT配件类的净资产收益率只是-2.34%,电器制造类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是0.91%,IT概念类的净资产收益率是2.35%,这三类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整体IT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这就表明:软件类、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互联网类、IT服务贸易类、IT综合类、电子元器件类这六类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的回报率较好。
由于净资产收益率是利润总额与股东权益的比值,还有一种可能是这六类企业的股东权益较小。而实际情况是:软件类、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互联网类、IT服务贸易类、IT综合类、电子元器件类这六类净资产收益率高的企业其平均注册资金都低于整体平均,资本规模相对较小,表明它们在获得有限的利润情况下,就能为所有者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而IT配件类、电器制造类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很高,虽然利润总额也较高,但由于该行业对资本规模的要求较大,这就很可能导致投入、产出的比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很低。
制造业企业由于固定资产的投入等原因,通常要求资金规模大。而整体IT行业中的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和电器制造类企业同属于制造业,由于两类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要求、投资规模不同,所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明显的差别。
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属于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高、行业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开发潜力大的现代化新兴企业;通过较少的资金投入,就有较好的盈利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位于IT制造业首位,有着绝对的优势。
电器制造类企业属于投资规模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行业发展有限、产品附加值低、竞争日趋激烈、盈利空间缩小的传统企业,较大的资金投入而盈利水平相对很低,净资产收益率远低于IT行业的平均水平,并且与整体IT行业的平均值差距很大。
IT配件制造类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2.34%,也就是说这个行业整体出现亏损;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IT增值类企业(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和通信类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9%左右,比整体IT上市公司的4%左右高出不少。但根据证券界业内对业绩优劣的简单分类方法,即绩优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业绩一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3%—10%),绩差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于3%)来看,这些IT上市公司业绩平平,没有一个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
概括起来,我们认为:
(1) 互联网、IT服务贸易类、通信类的净资产收益率均较高,说明这些行业的经营效益不错
(2) 软件类本身投资很少,所以收益率高并不说明这些企业经营状况好坏
(3) 制造类整体经营效益较低,IT配件类甚至整体行业亏损,与这些企业的产业地位相符
(4) 国内IT产业整体业绩水平不高,发展余地还很大
5.6  小结
以上对各IT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人均主营业务收入、EVA值和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来源和经营集中度进行了数据描述和基本分析。基于此,我们认为,IT上市公司的总体经营效益堪忧。
除了通信网络设备制造和IT服务贸易类企业外,其余行业的EVA都为负数,这表明以EVA理论角度来看,公司经营一年下来财富没有增加,而是在毁灭。
即使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我们得到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也反映IT上市公司业绩不如人意,没有一个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而IT配件类企业竟然出现整个行业亏损的现象。

第六章  IT行业经营风险状况

公司的经营风险是IT上市公司基本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营风险的大小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反映经营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风险(比如人员负担)和外部风险(比如对外担保、诉讼、负债等)。
本章采用离退人员比例、诉讼担保金额、资产负债率、负债结构比、速动比率、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等指标来反映IT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当然,高风险往往与高利润相伴相生,因此,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公司,经营风险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亦有所不同。
6.1  人员负担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成立时间越久,理论上它所需要承担的离退人员就越多,企业的负担也就越大。
图表6-1  各行业离退人员比例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上图数据表明,新兴的互联网企业离退人员比例为零,这些企业多数是由传统行业资产重组转型成立,重组的同时也抛弃了以前庞大的离退人员,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并且它们发展历史短,平均只有两年半的时间,所以不存在离退人员。
软件类和IT服务贸易类企业也属于新兴IT企业,发展历史不长,无须承担大量的离退人员,所以离退人员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4%和0.51%。
而那些经营时间长的IT制造类企业中,离退人员比例就要远高于其他行业。其中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离退人员比例最高,达16.17%,电器制造类企业其次,达12.88%,都高于整个IT行业9.41%的比例,说明这类企业发展历史长,离退人员数量多,企业负担大,尤其是通信类企业。这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不仅会影响这些企业的未来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上市公司,将难以交出令股民满意的年报,同时也将阻滞这些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寻求上市的进程。中国电信寻求上市的历程就是一个例证,大量的冗员是造成其上市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6.2  诉讼与担保
互相担保和诉讼活动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无法避免的,而就我们研究结果看,许多诉讼都是由于为其他公司贷款担保产生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两者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而对行业来说,诉讼担保额度越大,经营的潜在危机越大。
这两项指标和行业的总资产也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资产规模越大,理论上可对外担保的数量就越多,潜在的风险就越大,对企业以后的经营业绩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就越大。
以下是各行业担保诉讼资产比,从这个指标我们可以获知行业潜在风险的大小。
担保诉讼资产比=担保诉讼涉及金额/总资产
即诉讼、担保金额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
图表6-2   各行业诉讼担保额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IT上市公司中,IT服务贸易类和IT综合类的诉讼担保资产比值偏高,分别为13.62%和8.69%,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它们的业务性质决定的。这两类公司业务结构多元化,流通环节多,下属子公司数量多,所以很容易产生大量的担保和纠纷,而从长远来看,高额的担保和诉讼,将是此类公司的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成为公司发生危机的导火线。
电子元器件和IT配件行业的诉讼担保资产比亦较高。从前面的利润集中度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类企业利润几乎都是由母公司产生的,而其下属子公司存在亏损现象严重,作为母公司常常不得不为那些亏损的子公司做贷款担保,而且亏损企业还贷难,就成为这类上市公司被起诉的主要原因。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互联网和软件类企业的诉讼担保额资产比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资产规模小,不可能做出大额担保,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类企业的经营相对比较规范,不易引起诉讼。
而通信制造类和电器制造类诉讼担保额资产比处于最低的水平,说明这类公司经营模式简单,相互担保的现象不多。当然,经营模式过于单一也可能给这类企业的未来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概括的说:
(1) IT服务贸易类诉讼担保额比例最高。这是因为IT服务和IT产品的销售本身容易造成纠纷;经常与进货渠道、销售渠道打交道,容易形成相互担保
(2) IT综合类企业诉讼担保额比例也较高。这是因为它们经营分散,不得不经常为众多的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同时,其资本运作频繁,也容易造成纠纷和官司,亦容易形成担保事项
(3) IT配件类、电子元器件类普遍经营管理混乱,容易惹官司,而子公司亏损严重的状况也使其母公司不得不承担巨大的贷款担保额度,经营风险因此增大
(4) 互联网、软件类资产规模较低,不可能对外大额担保;另外,这些企业经营比较规范,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素质亦普遍高于其它行业,也是它们诉讼和担保风险较低的因素之一
(5) 通信制造类、电器制造类经营模式比较单一,所以诉讼担保金额比例不大
6.3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平均总额/资产平均总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又称财务杠杆系数,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总资产来源于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在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正面作用,得到更多的经营利润。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不但企业资金实力不能保证偿债的安全,财务杠杆还会发挥负面作用,导致财务状况越加恶化。这一比率越小,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指标值以不高于70%为宜。如果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企业已经资不抵债,濒临倒闭。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如果公司的全部资本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则资产负债率越高越好;如果公司的全部资本利润率低于借款利息率,则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从经营者角度看,如果资产负债率高,超出债权人的心理承受程度,公司就借不到钱;如果资产负债率很低,这说明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比较谨慎,不轻易借债进行投资,或是自有资金比较充足,暂时还不需要大规模的举债。
图表6-3  各行业资产负债率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从上图可以看到,整体IT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是45.8%,比较适中(通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50%左右)。
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52.85%,在整体IT行业中最高,电子元器件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31.68%,在整体IT行业中最低。
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IT概念类、电器制造类这三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47—53%之间,高于IT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而电子元器件类、互联网类、软件类、IT服务贸易类、IT综合类、IT配件类这六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32—44%之间,低于IT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这说明国内整体IT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都控制在53%之内。从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比来看是很合理的,企业利用自身权益资本,并非过多的使用债务资本进行经营,不易产生债务危机。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有六类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低于45%,这就说明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融资优势,不能全面发挥经营潜力,可能导致可得利润小于其可以获得的利润,从而对企业竞争力不利。
IT上市公司的基本特点是:技术先进、规模大、融资条件好、管理机制健全,企业在资金上、技术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从图中我们看到,IT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传统企业保持相对一致,说明这类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增加企业资本,扩大投资,提高企业经营利润。
我们发现,制造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高于非制造类企业,是由制造类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大、生产实物产品等特点造成的;而非制造类企业规模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及成本优势,或是利用、使用有限,企业不敢贷款举债,因此,非制造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
整体上说:
(1) IT产业整体的资产负债率适中,说明IT行业未来前景不错
(2) 通信类资产负债率最高,是因为设备、带宽、通信线路等电信设施需要大量的投资;也与通信类企业动辄大规模“圈地”投资的状况有关。当然高风险必然高回报,这从侧面反映了通信行业垄断高利润率的状况
(3) 互联网类、软件、IT服务贸易等新兴行业资产负债率均较低,与他们本身实力弱小,无法获得大规模的贷款支持有关,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内新兴IT产业急需扶持的现状

6.4  负债结构比
负债结构比率=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负债结构比率反映企业的负债构成,一般来说。企业应该用长期负债进行长期投资项目,而流动(短期)负债通常用来维持日常资金营运的需要。
这一指标的分析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如果多为长期项目投资,该指标过高则说明企业在以短期资金应对长期的资金需要,而没有充分的运用长期负债融通资金。企业将因此经常面临举借新债的困境,一旦企业没有及时筹集到新的债务资金,可能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该指标过低则表明企业采用保守的财务政策,用长期债务应对日常需要。虽然这种财务政策风险比较小,筹资成本可能高于短期负债的成本。此指标为适度指标。
图表6-4  各行业负债结构比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数据表明:
(1) 软件企业的负债结构比是IT行业中最高,达到68.79,也就是说软件类企业的流动负债是长期负债的68.79倍,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可见软件类企业的长期借款数量很少。
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应该是先期投资大,开发费用高,并且周期比较长,所以按常理来看这类企业不应该出现如此高的负债结构比。这种畸形的比率表明现有软件类企业规模小,长期借款能力弱。而这类企业使用短期借款来进行长期项目的投资,从而经常会面临借贷新债情况,一旦企业筹措资金发生困难,很可能会导致某些项目无法继续,更为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2) 电器制造和IT服务贸易类企业的负债结构比率也比较高
从事IT服务和贸易的企业资金周转快,负债结构比率理应较其他行业高。但电器制造类企业的负债结构比也达到20.15,说明这类企业在减少它的长期投资,而把精力集中在短期资金运转上,也可能是这类企业找不到合适的长期投资方向造成的。
(3) 其余行业的负债结构比率都低于10,有的甚至在5以下。
其中互联网处于起步阶段,长期投资比较多,这样的负债结构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
而IT配件类企业成立时间长,历史积累的长期负债数额高,且由于其经营状况不很理想,导致其长期贷款的数额较高,经营风险大。
6.5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有两个,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而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可能由于积压过久等原因无法变现或者变现价值远远低于账面价值;待摊费用一般也不会产生现金流入。因此我们采用速动比率这个指标,它仅以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强的部分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计算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未来的短期偿债能力越有保证。但是速动比率过高,说明企业拥有过多的货币性资产,从而可能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该指标值一般以1为宜。
图表6-5  各行业速动比率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图中数据表明:
(1) 所有IT上市公司的速动比率都大于1。表示IT上市公司短期还债能力较强。
(2) IT增值服务(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及IT综合类企业的速动比率均超过1.5,表示这类企业有充足的流动资金,维持企业现有运转没有问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企业由于规模小,不敢进行太大的投资,致使一些资金闲置,长此以往可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 IT制造类企业的速动比率控制得比较好,都大于1而小于1.5,说明这类企业在长时间的运作后,已经掌握了资金运作的规律,既能充分利用手里的资金,又能保证企业的偿债能力。
6.6  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
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衡量企业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是通过对企业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得出的,它反映了一个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可支配的现金数量。
通常来说,企业的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越大越好。
图表6-6  各行业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分布图

资料整理:我们
从图中可以看到:
(1) 互联网类企业比例最高,为25.9%,表示该类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比较有保障
(2) 除IT概念股外,其他行业该比例都在10%左右,表示整个IT行业偿还短期借款能力比较高,这与速动比率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
(3) IT概念类企业的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为-0.38%,这说明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不能抵消企业的流动负债,也表明在产业转型期,往往会出现现金不充足的现象。
6.7  小结
从以上对IT上市公司各项经营风险指标的分析来看,我们认为:
(1) 新兴的IT增值服务类(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企业离退休人员比率较低,企业负担小;
(2) 传统的IT制造类企业退休人员比率高,企业负担重;
(3) 整个IT产业的诉讼和担保额均比较大,预示着IT业在未来可能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
(4) 整个IT产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适中,保持在50%左右,表明企业长期还债能力有所保障;
(5) 软件类企业经常会面临举新债的局面,可能会出现筹措不到新的资金而阻碍企业发展的状况,造成经营危机;
(6) IT上市公司整体的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强,互联网类企业尤为突出;
(7) IT概念类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相对较弱的现实也提示我们,中国的传统企业在向IT业转型的时候需要警惕现金流量不足的危险,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本报告的第三、四、五、六章分别对IT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与人力资源、业务投资状况、经营效益和经营风险进行了基础性的状况研究,这些方面结合起来,基本可以了解IT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资质,从而有助于我们对这些中国IT产业精英的未来核心竞争力和走势做出初步的基本判断。

第七章 综述

综上所述,基于对148家IT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和描述,并结合全球和中国IT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对第三代互联网时代发展方向的把握,我们认为:一方面,国内IT上市公司在总体上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有些现象甚至相当严重;另一方面,产业内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毫无疑问,这些IT上市公司是目前中国IT产业的中流砥柱,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国IT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它们的竞争态势和未来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概括起来,通过对IT上市公司基本状况的研究,我们对整个国内IT产业有如下几个发现:
7.1  亮点
7.1.1  IT产业链基本形成
 经过92-94,96-99年两大IT发展高潮,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等高端IT增值服务类和较低端的IT制造类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壮大,出现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IT上市公司。
公司上市是企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样,一个行业出现上市公司亦说明该行业正走向成熟,上下游供应链相对完善。因此,IT上市公司的队伍壮大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说明国内的IT产业已经构成较为完整的IT产业链。为整个产业的向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7.1.2  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光明
(1)人均资产高
互联网行业的人均资产高居榜首,远远高于其它IT行业,高管人员平均年龄也是全行业最小。表明互联网行业的企业运作效率较高,而且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活力和决策力均比较高,这无疑将对互联网企业未来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2)人均主营业务收入高
互联网行业的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各子行业中最高,说明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创收能力均比较高。
(3)专业化程度高
互联网类的IT投资比例为全行业最高,说明该行业的经营比较专注于IT相关产业。这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4)人员负担轻
互联网类的离退人员比例为零,高管人员亦比较年轻。这种状况使互联网企业充满活力,内部改革阻力小,决策快速,有助于它们参与国际竞争。
另外,以上章节的描述表明,IT产业整体利润率较高(18%左右),资产负债率适中,整体行业人员负担相对较轻,这些都构成国内IT产业发展中的亮点。
7.1.3  2001年通信制造业发展良好
2001年对国内通信制造业是个发展的好年头,通信制造类上市公司总体表现不错:
 从业人员的素质处于领先地位-硕士以上人才比例全IT业最高;l
 业绩良好-利润总额位居第一,遥遥领先于其它行业,其EVA值超过4000万,在其它绝大部分IT子行业EVA值都为负值的情况下,通信类是唯一的亮点;l
 主营突出-从IT投资和非IT投资的比例来看,通信类企业比较专注于IT投资的行业,IT投资比例较高。从母公司业务收入集中度来看,通信类企业的集中度最高,达到80%左右;l
 对诉讼担保风险的有效规避,也说明了通信业的发展比较健康。l
然而,通信行业亦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人员负担较重、投资趋于保守、经营模式单一等等,部分非财务指标表现不尽人意。另外,通信行业的垄断地位是通信类上市公司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通信市场走向大众化,该行业的垄断性逐渐消弭,导致通信业的发展隐患暴露出来。2002年通信行业业绩的整体下滑,给通信制造类IT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
7.1.4  IT综合类获得市场认可
IT综合类是IT上市公司中总体业绩较好的一类。从事综合性IT业务的公司在国内资本市场普遍得到认可,股价较高,受到追捧。
这种情况与中国目前处于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国情相符。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等新兴IT增值服务业务在国内仍处于发展的初期,而基础性的系统集成业务、基础电信业务(比如骨干网、城域网、窄带/宽带接入等)则需求旺盛。越是基础性的业务对IT公司的综合、系统能力要求越高,对IT综合类公司的需求也就越大。这使得IT综合类上市公司在现阶段获得一定的发展机会。
7.2  隐忧
7.2.1  中国IT业整体水平不高
以上各章的分析表明,国内IT业的整体水平不高,与IT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不相称,尚需在各个方面予以提高。具体表现在:
(1) 制造、配件加工等低端的IT主营业务占据主流。IT配件、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含量较低、人员素质较差、EVA值和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IT制造类企业占据了IT上市公司的大多数
(2) 高技术含量、前景广阔的行业(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类)实力尚弱小。这些企业人员素质高、劳动效率高、技术先进,但由于资产规模小、投资不足、借贷能力弱等劣势而丧失不少发展机会,难以成长为国内IT业的主流企业
(3) 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存在大量低素质人员,而且在人员结构上存在“中间小两头大”的不合理状况,未来可能会严重影响这些企业的发展,尚需要在整体上提高水平
(4) 规模大的公司集中于低端的制造类和垄断性的通信类,规模和资金不足是整个行业的通病
(5) 整体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不少问题,独立董事不足,“一股独大”的现象普遍存在
(6) 整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个别行业整体亏损(比如IT配件),EVA值大部分为负值
7.2.2  互联网行业存在发展隐患
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没能赶上中国的两大IT发展高潮,99年以后互联网热潮期间成立的.com公司、互联网公司未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绝大部分没有国内上市的机会。而.com精英分子又大多寻求海外上市,因此目前互联网类IT上市公司大部分从原有的国有企业脱胎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多的隐患:
(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股独大现象仍然很严重,经营缺乏独立性
(2) 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互联网类的本科以下学历员工比例相当高
这种状况说明,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类上市公司与先进的互联网企业有较大的差距。
7.2.3  国内软件业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健康因素
(1) 整个软件处于规模低、投资低、收入低的“三低”状态
无论从总资产规模、注册资金、流通市值、总股本,还是投资规模和主营收入总额来说,软件企业均显得十分的弱小,在整个IT行业中排名靠后。
(2) 软件业的固有优势得不到发挥
软件行业的人均资产、人员素质、利润空间均不错,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项指标甚至排名第一。但是,从上述的“三低”状况来看,这些新兴IT增值服务行业的优势远远没有能到发挥。
相反,投资乏力、净现金流量不足等不利因素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时时困扰着软件企业的发展,使得软件业的规模得不到扩张,无法成为国内IT业的主流。
(3) 其它制约因素
另外,国家政策对软件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型跨国软件公司在通用软件领域的垄断地位,以及盗版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国内软件企业的顺利发展。
7.2.4  IT综合类企业扭曲发展
一方面,从各指标的相关度分析来看,非主营业务利润与毛利润总额(0.86),非主营业务利润与EVA值(0.68)均高度正相关,相关度分别达到0.86和0.68,即缺乏主营而收益还不错。这种状况说明了目前中国IT业的混乱状态,整个行业弥漫着分散经营的气氛,IT综合类企业空间很大。
另一方面,IT综合类企业本身人员素质较低(本科以上比例低),技术含量低(技术人员比例低),经营风险较大(诉讼担保额为全行业最高),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必然造成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结合上述两方面的情况,可以认为IT综合类企业的发展相对扭曲。随着国内IT产业逐步向规范化发展,这类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未来可能较早遭到淘汰。因此,应该早做打算,努力提高企业的主营业务集中度,切实培养企业的核心业务,而不仅仅是靠资本运作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7.2.5  传统IT制造业前景堪忧
IT配件类、电子元器件类为代表的传统IT制造类上市公司无论从人员素质、人均资产、投资收益、专业化程度等软指标考虑,还是从主营利润率、EVA值、净资产收益率等业绩指标考虑,均处于较低的水平,IT配件类更是出人意料、也是意料之中的全行业亏损。
这些事实说明,传统IT制造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它们相对强大的产能往往掩盖了其内在的问题。同时也表明,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并借此提升中国IT业的整体水平,国内的IT制造行业尚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和提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过与IT配件、电子元器件类相比,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类、电器制造类(包括电脑设备的制造)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的新兴IT制造业则显得水平较高。通信制造类更是在规模、收益、经营业绩等各个方面全面领先。这表明,国内IT制造的出路在于技术和服务理念的全面提升。
7.3  生命周期
根据IT上市公司的规模、投资、效益、风险等经营指标综合判断,我们认为,目前国内IT产业各行业的生命周期呈现以下分布特点:
成长期——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行业。实力还比较弱小,各项指标均表明它们与成熟企业尚有一定的距离,其中部分行业问题重重,不健康因素颇多;但基本资质不错,发展前景广阔,也开始为资本市场所认同。
成熟期早期——通信制造类、IT综合类。处于高利润期、低成本的黄金时期,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所认同,企业趋于成熟;但利润空间正在缩小,一些隐藏的问题将逐渐暴露。
成熟期晚期——电器制造、IT配件、电子元器件类。已经度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处于低利润率、高成本的阶段,逐渐遭到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抛弃,向技术和服务转型的需求强烈。不过,由于它们规模大,目前在国内IT业内尚处于主流地位,部分行业还有一定的发展机会。
7.4  未来趋势
我们认为,未来3-5年内,国内IT业将向竞争环境更规范、行业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整个IT产业的调整和提升势在必行。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各IT子行业的调整会呈现以下图景:
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行业——逐渐得到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认可,整体规模和水平提升。行业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人员等方面的调整将是重点。
通信制造类、IT综合类——继续获得市场的追捧。但行业内部的矛盾将日益显露,人员结构和主营业务的专业化、集中化将是调整重点。
电器制造、IT配件、电子元器件行业——利润继续摊薄,市场空间缩小,与“世界工厂”的差距十分明显,技术和服务理念的全面提升将是这些行业调整的重点。不过,我们应当看到,制造是整个IT产业的基础,没有基础IT产品,IT增值服务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一旦IT制造业完成调整,消除行业发展的内部隐患,它们仍然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未来仍可能是中国IT产业的主力军。

附录二:参考文献及网址
一.  参考文献:

《2002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   中国证券报社 新华出版社l
 《企业竞争力—上市公司兴盛之道》 王明夫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l
 《华尔街证券分析》       杰弗里•C•胡克 经济科学出版社l
 《中国证券市场》       范恒山 湖北人民出版社l
 Thel Technology IPO Yearbook: 8th Edition —22 Years of Tech Investing…
Mary Meeker,Morgan Stanley U.S. Technology Team

2002 Tech EPS Upside Surprises at 48%; Misses at 32%l
Brian Fitzgerald,Morgan Stanley U.S. Technology Team

Morgan Stanley Global Chipwatchl
Global Semiconductor Research Team,Morgan Stanley

Morgan Stanley Internet Ecosystem Framework – 2002      Morgan Stanle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