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万亩中低产田改造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 项目背景
XX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近几年来,由于田间灌排工程不配套,农田灌溉周期长,影响种植结构调整和粮棉产量的提高。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民的致富步伐,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项目区内通过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产值,增加农民收入。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1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万亩,涉及西燕、石碑、蒋官、李官、北辛、东流桥、南塔、北塔、乌河、杨家10个行政村。该项目区东起丰收沟,西至东青高速路,南起新广码路,北至小码路。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疏挖修建沟、渠、路,新建桥、涵、闸等水工建筑物,改善灌排条件,推广农业新技术和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计划从2005年4月开始进行初步设计,7月份动工建设,2006年3月底全面竣工。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05万元,其中农田水利227万元,林业建设25万元,农业科技16万元,农业措施32万元,项目管理费5万元。省以上财政扶持192万元, 市财政配套11万元,县财政配套23万元,资金由农民自筹 79万元,。
1.4 效益
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后,可年新增产值252万元,利润100.8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为165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人均增加149元。
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工程会战期间,县、乡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指挥部,由农开办、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全面调度管理工程建设,并搞好质量监督和资金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确保工程质量和种植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项目区位于XX县东北部的XX乡境内,总面积1.1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万亩。
2.1.2 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在41.9℃,极端最低气温在-23.3℃,≥0℃的活动积温4744.3℃,≥10℃的有效积温4280.4℃,年无霜期19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578.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27.7mm,年平均相对温度65%。
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
该区域为黄泛平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地面坡比为0.3‰,地面高程6.0-6.8米(黄海高程)。由于受黄泛淤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大平小不平的缓岗、洼地、坡地相间的地貌。
2.1.4 水资源
本项目区属于黄河淤积平原。浅层潜水及微承压水含水层分布因受黄河水影响而没有规律,含水层主要为粉细砂,累计厚度一般小于10米,矿化度2-5克/升。
中深层承压含水和深层承压含水组:中深层含水组以咸水为主体,深层含水组以淡水为主体。含水层主要由粉细砂、中砂组成,淡水含水层累计厚度20-40米。
2.1.5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耕地面积为1.0万亩,其中中产田0.6万亩,低产田0.4万亩。目前,粮食作物平均亩产430公斤,棉花单产61公斤,距全县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经开发治理后,可显著提高作物单产和实现优质高效。
2.1.6 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有旱、涝、风、霜、雹、干热风、农作物病虫害等。主要灾害是干旱,发生概率为70%左右。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及劳动力
项目区涉及10个行政村,总人口11500人,农业人口11500人,有农村劳动力4500人。
2.2.2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1.14万亩,其中,耕地占1.0万亩,村庄占地0.12万亩,林地0.02万亩。耕地主要种植粮棉作物。
2.2.3 农业生产水平
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30万亩,复种指数130%,粮食单产430公斤,总产129万公斤,棉花单产61公斤,总产42.7万公斤。
2.2.4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XX县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7.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204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34元。
2.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项目区建有水利、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畜牧兽医,作物良种、水产等技术服务站,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0人,有农民技术员160人,科技示范户180户,农技站现有晒场150m²,仓库100m²,水利站占地6393m²,畜牧兽医站占地2500m²,农技站占地2400m²。
2.3 基础设施
2.3.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的骨干排水河道是预备河,灌水系统主要是引小清河水入预备河。
2.3.2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10行政村总动力0.4万千瓦,亩均动力0.4千瓦。其中,大中型农业机械18台,小型农业机械56台,农机配套率220%。乡建有农机管理服务站1处,占地2400m²,有技术人员6名,常年对农机手提供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械维修及机械作业服务等项目。
2.3.3 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现有支斗渠沟16公里,其中,斗农渠 8公里,斗农沟8公里,桥、涵、闸等水利建筑物16座,提水泵站1处,提水能力0.7m³/s,农电线路5.5公里。扬水站设施老化,急需维修或更新。斗农门、桥、涵、闸等极不配套,农田林网不够健全。
2.3.4 交通与电力、通讯
项目区西侧是团结路,南侧有广码路,北侧有小码路,柏油路总里程6.0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项目区内村村通电,供应充足。全部实现了程控电话并网,通讯设施良好。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限制项目区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点: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筑物不配套,灌溉周期长,不宜发展高产高效优质作物的种植;二是土地脊薄,肥力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有机肥投入少,土壤养分相对降低;三是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推广少,种植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四是项目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随着工农业用水的逐年增加,水资源相对紧张,发展节水农业和种植需水量少的高效经济作物,是解决水资源紧张的良好途径。
3.2 项目区建设的必要性
对项目区实行开发改造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一是项目区水利,骨干框架良好,比较易于开发治理。二是项目区干部群众开发积极性高,对建设开发工程有一定经验。特别是在前几期开发中群众得到了实惠,因此群众参与开发热情十分高涨。三是通过项目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后,更有利于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双高一优”农业。
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项目区农业骨干基础设施良好,水源有保证,项目区干部群众重视发展农业。通过对项目的立项条件,资金配套能力,技术服务能力,领导组织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认为以改善农田排灌设施,增加科技含量为中心的开发方案是完全可行的,一有群众基础;二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能力;三有资金配套能力;四有技术保;五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以上这些都是建设一流项目区的可靠保证。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项目区内的水源是地表水源。地下水水位高,为咸水,矿化度2—5g/L,不能作为灌溉用水。因此,地表水为项目区内的可利用水源,主要是小清河和黄河水源,小清河年过境流量2.86亿m3,年引水时间280天,小清河在项目区附近的王道闸可拦蓄和调节小清河水,年可供水量1500万m3。小清河水通过辛桥干渠进入预备河。黄河水通过麻湾总干和二干十二支进入预备河,输水能力15m3/s。地表水源均通过预备河进入项目区,预备河位于项目区西侧,引水能力30m3/s,年可引小清河水6000万m3,能够满足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要求。
4.2灌溉设计保证率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以旱作为主地面灌溉的灌溉设计保证率P为70-80%,本规划采用灌溉设计保证率P=75%。
4.3灌溉制度及水资源平衡分析
4.3.1农作物组成
项目区目前作物种植棉花、小麦、玉米为主。通过进行综合治理后,对项目区内的作物农产品销售市场价格情况和土地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整,扩大棉花种植比例,积极发展大蒜等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复种指数。
项目治理后,作物播种面积1.3万亩,其中棉花7000亩,粮食6000亩,复种指数130%。
根据《XX农业资源调查及农业区划报告》,查得本地区各作物生育期如下
表4-1 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及生育期统计表
作物 名称 | 棉花 | 粮食 |
种植 比例 | 0.54 | 0.46 |
生育期 | 4月20~10月31 | 6月10~9月20 |
天数 | 190 | 92 |
4.3.2作物生育期耗水量
参照《山东省大渔张引黄灌区(二、三干)改建工程设计任务书》采用的生育期耗水量,经分析设计任务书选用的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具有代表性,同时结合本项目区多年的灌水经验,拟定生育期耗水量如下:
表4-2 主要作物生育期耗水量表
名称 | 生育期耗水量m3/亩 | 代表作物 |
棉花 | 300 | 棉花 |
粮食 | 260 | 小麦、玉米 |
4.3.3作物灌溉制度及灌水率
项目区种植作物为:棉花、小麦、玉米及其它作物。本设计选定灌水率较大的代表作物进行设计。根据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和本地区属海滨平原,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含盐量高的特点。宜采用减少灌水次数,增加灌水定额的灌水方案,用大水压碱,减少盐渍危害,改良土壤。根据多年的经验,冬灌宜早,春灌宜晚。特拟定如下灌溉制度。
表4—3 主要作物的灌溉制度及灌水模数
作物 | 种植 比例 | 灌溉次序 | 灌水 次序 | 灌水 定额 | 灌水天数 | 灌水延 续时间 | 灌水率 | |
起 | 止 | |||||||
棉花 | 0.54 | 3 | 1 2 3 | 120 90 90 | 5/4 4/6 26/7 | 15/4 13/6 4/8 | 10 9 9 | 0.76 0.64 0.64 |
粮食 | 0.46 | 3 | 1 2 3 | 100 80 80 | 30/5 26/7 21/8 | 6/6 2/8 27/8 | 8 7 7 | 0.66 0.60 0.60 |
灌水率计算:
查《灌区设计和施工》灌水率采用下式计算:
q净 = (m3/s/万亩)
式中:
q净—净灌水率,(m3/s/万亩);
α—作物种植比例;
T—灌水延续时间,天;
m—灌水定额,(m3/亩)。
查《农田水利学》,对提水灌区,系数取7.2~7.9,本设计取7.2。
项目区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土壤盐渍化对作物危害较重,规划对项目区进行冲洗压碱,改良土壤。拟定采取早春、晚秋压碱2次。经计算,冲洗压碱 定额为150.5m3/亩,灌水率为1.4m3/s/万亩
根据各种作物每次灌水的灌水率以及冲洗灌水的灌水率,取最大灌水率作为设计净灌水率。取q=1.4m3/s/万亩。
4.4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降雨资料用XX县1974年—2000年共27年的资料,进行频率计算,用年降雨和生育期降雨分别进行排频,并以P—Ⅲ型曲线配线。查得灌溉设计保证率P=75%的年份,选定1985年做为设计代表年,
1985年:年降雨:451mm
生育期降雨:90.7mm
计算偏差系数Cv:
CV = ==0.25
式中:Cv为偏差系数;Ki为模比系数;n为27。
选定Cv=0.25,并假定Cs=2Cv=0.5,选用P—Ⅲ型曲线配线(选配计算表如下表)。
查表得:P75%=442.8mm。
生育期降雨频率计算
CV===0.35
选Cv=0.4 Cs=2Cv=0.8,进行配线,查得:P75%=117mm
表4—4 频率曲线选配计算表
频率 | P | (1) | 1 | 2 | 5 | 10 | 20 | 50 | 75 | 90 | 95 | 99 |
Cv=0.25 Cs=2Cv | Kp | (2) | 1.67 | 1.58 | 1.45 | 1.33 | 1.2 | 0.98 | 0.82 | 0.70 | 0.63 | 0.52 |
Xp | (3) | 901.8 | 853.2 | 783 | 718.2 | 648 | 529.2 | 442.8 | 378 | 340.2 | 280.8 | |
X=164.7 Cv=0.4 Cs=2Cv | Kp | (4) | 2.16 | 1.98 | 1.74 | 1.54 | 1.31 | 0.95 | 0.71 | 0.53 | 0.45 | 0.30 |
Xp | (5) | 355.7 | 326.1 | 286.6 | 253.6 | 215.7 | 156.5 | 116.9 | 87.3 | 74.1 | 49.4 |
4.5需水量及水量平衡分析
4.5.1有效降雨
选用85—86年XX县降雨资料,作为年降雨分配雨型。
采用有效降雨扣除法
①11、12、1、2各月日降雨扣除2mm
②10、3各月日雨扣除4mm
③4—9月日雨扣除8mm
④一次降雨超过50mm的按50mm计
⑤两次降雨间隔5天以内,且均接近50mm时,按前降雨计算至P+Pa不超过50mm。年有效降雨为270mm。
表4—5 作物需水量表
名称 | 单位 | 棉花 | 粮食 |
耗水量 | m3/亩 | 300 | 260 |
有效降雨 | mm | 209 | 167 |
m3/亩 | 134 | 111 | |
需水量 | m3/亩 | 166 | 149 |
4.5.2 需水量
项目区内主要包括农业灌溉需水量、林木需水量、其它用水量和农业发展增加用水量三部分,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7。经分析、计算,项目区需水量如下:
①农业灌溉需水量294万m3
②林木需水量16万m3
项目区共需水量:310万m3
4.5.3 水量平衡分析
项目区内的水源,一是地下水源,二是地表水源。地下水水位高,为咸水,矿化度2—5g/L,不能作为灌溉用水。因此,地表水为项目区内的可利用水源,主要是小清河和黄河水源,小清河年过境流量2.86亿m3,年引水时间280天,小清河在项目区附近的王道闸可拦蓄和调节小清河水,年可供水量1500万m3。小清河水通过辛桥干渠进入预备河。黄河水通过麻湾总干和二干十二支进入预备河,输水能力15m3/s。地表水源均通过预备河进入项目区,预备河位于项目区西侧,引水能力30m3/s,年可引小清河水6000万m3,能够满足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要求。当P=75%时,可供水370万米³,需水量310万米³,供需差值为 +60万米³。灌区内地下水矿化度高,水质咸,不能作为灌溉用水。项目区北靠预备河,利用小清河水做为灌溉水源,年均过境流量6.18亿m³,小清河下游建有王道闸,可以拦闸蓄水,引入预备河,作为项目区内的灌溉用水,年蓄水量5000万m³,年可引水时间60天。因此,在项目区有1座流量为0.7m³/S的扬水站,扩建后可以满足灌区需水要求。
第五章 规划设计
5.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财政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形势要求,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做贡献。
5.2 立项原则
一是坚持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二是坚持资源开发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三是坚持项目建设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四是坚持重点项目与常规项目相结合。五是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六是坚持计划安排与工作实绩相结合。
5.3 建设标准
5.3.1 总体标准
以方田建设为核心,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政策,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通过开发配套,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渠、路、桥、涵、闸、管理房全面配套,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机械化水平,科技贡献率,农业产出率,利润率,林木覆盖率等全面提高。
5.3.2 单项措施标准
农田水利:通过疏挖整修沟、渠、路新建配套建筑物,渠道防渗节水建设,大幅度改善灌排效果,缩短灌溉周期,实现科学灌溉,节水灌溉。
林业建设:坚持以提高生态高效益为主的原则,适地适树。
农业科技: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项目区良种普及率达100%,科技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农业措施:坚持深耕与改土相结合,有机施肥与无机施肥相结合,科学配方施肥,大幅度改善提高土地肥力。
5.4 建设规模
项目区开发建设规模为1.0万亩。
5.5 规划布局
项目区灌水主要依靠预备河,维修泵站1处。分别由丰收沟及配套的斗、农渠向项目区送水。
5.6 最佳方案选定
通过对项目区现状考察,分析农业发展限制因素,选定以改土治水为中心,配套科技,完善林网的开发方案。项目区内每条田间距为500m—200m。利用今春搞好测量,预留占地界,提前做好迁占工作,主要沟渠用机械挖,主要建筑物提前建设,以确保项目区按期完成。秋收后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全面提高项目区综合效益。
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6.1 开发任务
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通过工程农业、生态等措施,把项目区建设成为高效农业区。
6.2 建设内容
6.2.1 水利措施
疏挖修建支级沟2条,长5.6km,斗级沟渠6条,长7.8km ,农级沟渠25条,长12km,共动用土方55.6万m³。维修泵站1座,新建、维修配套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165座。
6.2.2 农业措施
整平土地0.2万亩,深耕改土0.5万亩,修建机耕路12km。
6.2.3 林业措施
项目区支、斗、农均设置林带。支级林带宽4m,栽4行树,斗级林带宽2米,农级林带宽1米,米栽1行。需植树10万株。
6.2.4 农业科技
培训农民技术员5000人次 (在大码头乡集中培训),推广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调节剂应用等新技术优质粮棉新品种6项。
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
7.1.1 估算依据
土石方工程:参照2000年颁布的《山东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第上册。
建筑工程:参照2000年颁布的《山东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下册。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参照2000年颁布的《山东省水利水电工程预算定额(电器安装工程)》。
水利机械设备安装工程:参照2000年颁布的《山东省水利水电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中的水利机械、金属结构安装工程部分。
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参照2000年颁布的《山东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台班费定额》
各种费用的构成及计算:参照2000年颁布的《山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试行)》、《山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办法(试行)及有关文件执行。
材料价格:水泥、钢筋、木材按当地实际发生价格计,砂、石等材料价格根据现行价格和运距,运输方式计算。
7.1.2 投资估算
项目共需投资305万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27万元,农业措施投资32万元,林业建设投资25万元,农业科技投资16 万元,项目管理费5万元(详见附表四)。
7.2 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建设共需资金305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192万元,市配套11万元,县配套23万元,县以下自筹79万元。县财政年征收农发基金400万元左右,足额配套有保证,项目区农民2004年人均纯收入3234元,采取农民筹一部分,乡财政补助一部分的办法,完全能够足额筹措。
7.3 群众投工投劳
项目共需完成土方21.42万m³,需投工日8.6万个。用机械完成大部分土方,人工整修,每个劳力需出义务工不超过5个。
第八章 综合效益分析
8.1 经济效益
通过开发治理,粮食共增产60万公斤,棉花共增产14万公斤,以上总计年新增总产值252万元,利润100.8万元。
8.2 社会效益
开发改造后,项目区高效生态农业可加快发展,增加财税收入,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49元。
8.3 生态效益
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植树10万株,可增加林木覆盖率6 %左右。通过推广配方施肥,培养肥力,改良土壤,可以有效的减少旱、涝、碱危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8.4 经济(财务)评价
8.4.1 财务盈利能力
1、财务内部收益率
项目总投资305万元,年新增产值252万元,利润100.8万元,按12年计算期,内部收益率为31.4%。
2、财政净现值
经过计算,财政净现值为317.9万元。
3、经济效益费用比
经过计算,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1.7
4、投资回收期
经过计算,投资回收期为3年
第九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9.1 组织机构设置
县建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分管县长任常务指挥,下设办公室,工程科等,乡设立相应的机构。
9.2 实施管理
县、乡指挥部及所属人员,从工程准备即全部到位,并现场办公。统一规划、统一行动、统一调度机械、劳力,统一掌握施工标准,民工实行军事化管理,军事化行动,资金根据建设进度拨付,以资金拨付促进度,促质量。各阶段、各地段均有专业人员负责,并实行定期检查评比奖优罚劣,同时,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当中,实行不定期检查,亮牌施工,对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的施工队伍,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直至取消其施工资格。
9.3 运行管理与维护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建立管护组织,做到队伍、场所、责任、报酬、制度五落实。对林带、渠道(斗级以下)等实行拍卖,做到处处有人管,损坏有人修,确保项目区长期运行。
第十章 环境影响与评价
10.1 项目区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区的建设,充分改善了灌排系统,增加了林木覆盖率,对环境有关美化、绿化、净化作用,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保护体系,无不利影响。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11.1 可行性研究结论
项目区的工程布局、设计标准、建设计划、投资工期等,符合项目区实际和建设高标准项目区的要求。作物布局与效益分析比较切合实际,与项目区的土壤、水源、种植技术、淡水养殖技术等相适应,与市场经济和发展产业化相适应。工程规划重点突出,核算细致,布局合理,施工方案可操作性强。项目建设效益明显,综合各方面因素评价,该项目建设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
11.2 问题与建议
农业生产有着季节性强的突出特点,所以整平土地,调整土地,调整种植结构时间紧,工程建设易与农业生产发生矛盾。因此,建议各级计划早下达,建设单位尽早制定方案,早铺工放线,早施工。要把开发工程建设与建立健全管护制度相结合,把工程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相结合,把工程管理与资金管理相结合,把常规技术推广与新技术成果结合,促进项目建设水平与效益全面提高。
(一)附表:
表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概要表。
表2、项目区现有水利设施情况表。
表3、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
表4、农业综合开发建设 内容和投资结算表。
(二)附图: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现状图。
3、项目区规划布局图。
附表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概要表
名 称 | 单 位 | 数 量 | 备 注 |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 —— | —— |
|
1、行政辖属县(市、场) | 个 | 1 |
|
2、行政辖属乡(镇) | 个 | 1 |
|
3、行政村 | 个 | 10 |
|
4、总人口 | 万人 | 1.15 |
|
5、农业人口 | 万人 | 1.15 |
|
6、农业劳动力 | 万个 | 0.45 |
|
7、土地总面积 | 万亩 | 1.14 |
|
8、耕地面积 | 万亩 | 1.0 |
|
9、林地面积 | 万亩 | 0.1 |
|
10、牧草地面积 | 万亩 |
|
|
11、水域面积 | 万亩 |
|
|
12、未利用地 | 万亩 |
|
|
13、粮食总产 | 万公斤 | 129 |
|
14、人均年纯收入 | 元 | 3234 |
|
二、项目区资源条件 | —— | —— |
|
1、现有中低产田面积 | 万亩 | 1.0 |
|
其中:(1)瘠薄型 | 万亩 |
|
|
(2)干旱缺水型 | 万亩 | 1.0 |
|
(3)渍涝型 | 万亩 |
|
|
(4)盐碱型 | 万亩 |
|
|
(5)其他 | 万亩 |
|
|
2、现有宜农荒地面积 | 万亩 |
|
|
3、宜牧草原面积 | 万亩 |
|
|
4、水资源总量 | 万立方米/年 | 1500 |
|
5、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 | 万立方米/年 | 640 |
|
三、项目区现状 | —— | —— |
|
1、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 | % | 70 | 包括干渠,干渠建筑物工程的完好配套率 |
2、田间工程配套率 | % | 30 | 包括支渠及其以下固定渠道和建筑物工程的完好率 |
3、灌溉保证率 | % | 50 |
|
4、渠系水利用系数 | % | 70 |
|
5、有效灌溉面积 | 万亩 | 0.4 |
|
6、除涝面积 | 万亩 | 0.4 |
|
7、防洪保证率 |
| 100 | 10年一遇 |
8、林木覆盖率 | % | 9.0 |
|
四、开发治理任务 | —— | —— |
|
1、改造中低产田 | 万亩 | 1.0 |
|
2、开垦宜农荒地 | 万亩 |
|
|
3、专项生态工程建设 | 万亩 |
|
|
4、草原(场)建设 | 万亩 |
|
|
5、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 万亩 |
|
|
6、优质粮食基地 | 万亩 |
|
|
7、优质饲料粮基地 | 万亩 |
|
|
8、节水农业示范项目 | 万亩 |
|
|
9、坡改梯 | 万亩 |
|
|
五、投资及资金筹措 | —— | —— |
|
1、总投资 | 万元 | 305 |
|
其中:1)中央财政资金 | 万元 | 113 |
|
2)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 万元 | 113 |
|
3)自筹资金 | 万元 | 79 |
|
4)银行贷款 | 万元 |
|
|
5)其他资金 | 万元 |
|
|
2、投工投劳 |
|
|
|
1)投工量 | 万工日 | 17 |
|
2)折资 | 万元 |
|
|
六、效益 |
| —— |
|
1、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 |
|
| |
1)粮食 | 万公斤 | 60 |
|
2)棉花 | 万公斤 | 14 |
|
3)油料 | 万公斤 |
|
|
4)糖料 | 万公斤 |
|
|
5)干草 | 万公斤 |
|
|
6)优质粮食 | 万公斤 |
|
|
7)优质蔬菜 | 万公斤 |
|
|
2、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
|
|
|
1)新增灌溉面积 | 万亩 | 0.2 |
|
2)改善灌溉面积 | 万亩 | 0.8 |
|
3)新增除涝面积 | 万亩 | 0.2 |
|
4)改善除涝面积 | 万亩 | 0.8 |
|
5)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 | 万亩 | 0.6 |
|
6)改良土壤面积 | 万亩 | 1.0 |
|
7)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 万亩 | 0.6 |
|
8)年节水量 | 万立方米 | 60 |
|
9)增加机耕面积 | 万亩 |
|
|
10)新增农机总动力 | 万千瓦 |
|
|
11)扩大良种种植面积 | 万亩 | 0.4 |
|
12)新增旱作农业面积 | 万亩 |
|
|
13)优质粮食种植面积 | 万亩 | 0.3 |
|
14)优质饲料粮种植面积 | 万亩 |
|
|
15)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 万亩 |
|
|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 个 | 1 |
|
4、新增种植业总产值 | 万元 | 252 |
|
5、新增利润 | 万元 | 100.8 |
|
6、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 | 万元 | 165 |
|
7、财务内部收益率 | —— | 31.4% |
|
8、财务净现植 | —— | 317.9 |
|
9、投入产出比 | —— | 1:1.7 |
|
10、投资回收期 | —— | 3.0 |
|
附表2: 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情况表
县(市)名称 | 水库 |
| 有效灌 溉面积 | 灌排系统 |
|
|
|
| 排灌站 | 机电井 | 变电站 | 农电线路 | 地下管道 | 喷滴灌设备 | |||||
|
|
|
| 灌排渠道 |
| 其中:衬砌 |
| 建筑物 |
|
|
|
|
|
|
|
|
|
|
|
| 数量 | 兴利库容 |
| 长度 | 配套率 | 长度 | 占需衬砌 | 座 | 配套率 | 数量 | 装机容量 | 数量 | 已配套 | 数量 | 容量 | 10-35KV | 低压 |
|
|
| (座) | (万立方米) | (万亩) | (公里) | % | (公里) | % |
| % | (座) | (千瓦) | (眼) | (眼) | (座) | (千伏) | (公里) | (公里) | (公里) | (台/套) |
合计 |
|
| 1 | 16 | 30 |
|
| 32 | 15.2 | 1 | 55 |
|
|
|
| 2 | 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3 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保证率P=75%) 单位:万立方米
分区 | 水资源总量 | 可供水量 | 需水量 | 余缺水量(+、-) | |||||||||
合计 | 地表水 | 地下水 | 合计 | 地表水 | 地下水 | 合计 | 农业 | 工业 | 农村生活 | 合计 | 地表水 | 地下水 | |
总 计 | 1500 | 1500 |
| 370 | 370 |
| 310 | 310 |
|
| +60 | +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
项目名称 | 工程量 | 投资(万元) | 备 注 | ||
单位 | 计划数 | 单价 | 复价 |
| |
合 计 | — | — |
| 305 |
|
一、农田建设 | 万亩 | 0.5 |
| 305 | 农田建设包含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专项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和现代化示范区。 |
(一)水利设施 | — | — |
| 227 |
|
1.小型水库 | 座 |
|
|
| 万立方米 |
新建 | 座 |
|
|
| 万立方米 |
扩建加固 | 座 |
|
|
| 万立方米 |
2.拦河坝 | 座 |
|
|
| 万立方米 |
3.修建排灌站 | 座 | 1 |
| 12 | 55 千瓦 |
4.机电井 | 眼 |
|
|
| 千瓦 |
新打 | 眼 |
|
|
| 千瓦 |
修复配套 | 眼 |
|
|
| 千瓦 |
5.输变电线路配套 | 公里 |
|
|
|
|
其中:线路 | 公里 |
|
|
| 35KV 公里; 10KV 公里 |
变压器 | 台 |
|
|
|
|
6.灌排渠系工程 | — | — |
| 179 |
|
其中:开挖疏浚渠道 | 公里 | 48 |
| 84 | 土方工程劳务折资 |
衬砌排水渠道 | 公里 |
|
|
|
|
埋设排水管道 | 公里 |
|
|
|
|
渠系建筑物 | 座 | 165 |
| 95 |
|
7.节水灌溉 | 万亩 |
|
|
|
|
其中:喷灌 | 万亩 |
|
|
|
|
微灌 | 亩 |
|
|
|
|
渠道衬砌防渗 | 公里 | 2 |
| 36 |
|
管道输水 | 公里 |
|
|
|
|
集雨节灌 | 万亩 |
|
|
|
|
8.其他水利工程 | 座 |
|
|
|
|
(二)农业措施 | — | — |
| 32 |
|
1.改良土壤 | 万亩 | 1 |
| 6 |
|
2.整平土地 | 万亩 | 0.2 |
| 20 |
|
3.良种基地 | 万亩 |
|
|
|
|
其中:仓库 | 平方米 |
|
|
|
|
晒场 | 平方米 |
|
|
|
|
选种加工设备 | 台(套) |
|
|
|
|
4.机耕路 | 公里 | 20 |
| 6 | 土方工程劳务折资、路面铺石屑 |
5.农业机械 | 台(套) |
|
|
|
|
其中:购置农用动力机械 | 台(套) |
|
|
| 马力 |
配套农机具 | 台(套) |
|
|
|
|
5.其他农业措施 | — | — |
|
|
|
(三)林业措施 | — | — |
| 25 |
|
1.营造防护林 | 万亩 |
|
| 25 |
|
其中:农田防护林 | 万亩 | 1.0 |
| 25 | 植树10万株 |
水源涵养林 | 万亩 |
|
|
|
|
水土保持林 | 万亩 |
|
|
|
|
2.苗圃 | 亩 |
|
|
|
|
3.其他林业措施 | — | — |
|
|
|
(四)科技推广 | — | — |
| 16 |
|
1.技术培训 | 人次 |
|
|
|
|
2.仪器设备 | 台(件) |
|
|
|
|
3.示范推广 | 项 | 6 |
| 16 | 在正文中逐一列明示范推广内容 |
4.其它工作措施 |
|
|
|
|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 |
(五)前期工作费 |
|
|
| 5 | 项目考察论证、测量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