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文本_商业计划书免费下载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提要

项目名称:江西省宜春市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续建)项目

建设单位:江西省宜春市

项目负责人:罗来强   宜春市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

建设地点:高安、丰城、樟树、上高、奉新、宜丰六个县(市)

建设规模: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

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

建设性质:续建

技术依托单位: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宜春市农科所

1.2  项目建设目标

宜春市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是以加入WTO后的世界粮食大市场为背景,以稳定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发展优质化、多样化、区域化生产,增强我国粮食的市场竞争能力为建设目标,充分发挥项目区水稻生产的强比较优势,在九五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科研手段,增强水稻科研育种、良种繁育、制种能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中低产田改造、建立水稻品质保证体系等建设内容的实施,实现项目区水稻生产能力的稳定提升和品种的优质化,使区域的资源优势、水稻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3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科研育种设施建设投资235万元,占总投资的7.8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投资 434 万元,占14.47%;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中低产田改造投资1895万元,占63.17%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投资 286万元,占9.53%;其他费用及基本预备费150万元,占5%。

资金来源为:国家发展粮食生产专项基建投资2000万元;

省、市、县(市)配套资金1000万元

1.   4  投资效益及评价

本项目拟在6个县市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择优选定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进行重点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增产优质稻谷10万吨,优质稻种3000吨,优质稻原种15吨,按现价计,年可增利润2500万元,内部收益率为36.72%,财务净现值(I=12%)为1739.72万元,投资回收期为3.47年,项目建设的投资效果好。

1.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2)国家农业部《水稻区划》;

3)江西省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4)江西省宜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

5)宜春市九五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竣工验收报告;

6)《宜春市统计年鉴》(2002);

7)其它相关技术经济资料。

1.6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按照国家和行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范围和深度要求,结合本项目的特点,编制范围拟为:

1)对项目的建设背景及项目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2)对水稻生产的能力、市场进行分析预测;

3)分析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4)以市场分析为基础,在充分把握项目区水稻生产的资源配置、生产现状、制约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具体的建设内容,做出方案设计;

5)分析项目建设及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提出项目的节能措施;

6)初拟项目的组织管理机构,确定项目的招标方式和范围;

7)提出项目建设的进度安排计划;

8)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确定资金筹措方案;

9)对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进行分析,作出可行性研究结论,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1.7  可行性研究结论

(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已达到供需基本 平衡、丰年有余的能力,但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不能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有任何松懈,本项目的建设以提高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为手段,优化水稻生产结构,发展优质品种,实现优质稳产、高产为目的,是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关于抓好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工作总体部署的体现,对提高宜春市水稻商品基地的生产能力和优质稻谷的供应能力作用巨大。

(2)          宜春市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的基础扎实,十分适宜种植业的发展,特别是项目区拥有的水稻生产比较优势,更使该市发展水稻生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部分影响水稻生产的制约因素,使项目区的水稻生产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对宜春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3)项目建设对宜春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推动作用。基地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所产优质稻、专用稻市场竞争力强,效益好,对周边农民有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随着现代种植业的产业关联度的提高,可带动食品加工、畜牧业、生化工业、制造业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农业大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生产资源不足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政府始终坚持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在建国以来的50余年里,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粮食生产能力已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亿吨提高到现在的5亿吨,以占全球7 .2%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使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们能从容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安排粮食生产,加入WTO后,还可根据世界粮食的供需状况进行更大范围内的调控。这是新世纪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条件,但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粮食安全问题,因为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紧缺的趋势不会改变,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江泽民主席在国际水稻大会上指出:世界农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随着人口的增长,世界粮食需求将显著增加,而耕地、淡水等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却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在相当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作为已纳入全球农产品贸易大市场的中国农业,对粮食生产形势的正确判断将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以后,粮食品质和质量的提高成了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食物结构显著改善,人们对粮食的品质和质量要求逐步提高,构成了粮食及其它食物消费的优质化、营养化、安全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促进了主食品工业化生产的发展,粮食加工业需要更多的优质专用粮。更重要的是为应对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必须按照国际粮食市场的标准和要求组织粮食生产,出口更多的优质粮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可见,未来的粮食市场将需要更多的优质稻谷、小麦、玉米和杂粮以及专用粮食。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播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0%,仅次于印度,稻谷总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为2996.2万公顷,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单位面积产量达每公顷6.27吨,远高于全球平均产量每公顷3.85吨。我国还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存于国家作物种质库的栽培稻地方品种和野生稻材料已达6万份以上,这些宝贵的生物遗传资源是水稻育种和研究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此外,我国的水稻研究也走在世界前列,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建立了水稻杂交优势育种理论,发明和完善了杂交稻选育和制种技术,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2001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完成并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物理图谱,被誉为水稻领域的具有最重要意义的里程碑。按照国内资源成本为基础预测我国水稻生产潜在的比较优势可以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在水稻生产上具有强比较优势,粳稻、中籼稻、晚籼稻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近三年平均数都低于0.85,这个结论对我国应对加入WTO后农产品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据此,我国应重新调整粮食生产的地区结构以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将水稻生产逐步向低成本省区集中,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将相应增加,而平均生产成本有所下降,这将大大提高中国水稻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是一个传统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大市,自然环境优良,气候适宜,地表植物资源丰富,十分适合水稻种植生产,是江西省的水稻主产区,素有赣中粮仓之称。截止九五,全市10个区县(市)有8个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2001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46.5万公顷,水稻总产量268.57万吨。按照国家农业部现行的水稻区划,对我国水稻生产布局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粮基地的选建提出了基本思路和建议,即:以全局稳定双季稻面积,在局部地区进行适当调整,要稳步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生产……。有步骤地选建商品粮基地,是保证国家稳定地得到必要的商品大米的重大措施。基本要求是能够不断地向省外调出必要的商品稻谷,要求商品粮基地人均占有稻谷能超过500公斤,商品率在20%以上,为此建议重点建设中产稻区商品基地,主要是赣中丘陵、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滩平原……”,该区划已将宜春市所处的赣中丘陵列入重点建设的商品粮(水稻)生产基地。

宜春市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通过九五期间的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种植品种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功能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水稻生产能力和水稻品质都得到了提高,投资效益显著,是市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笔之一。但以现在市场的需求和基地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看,尚有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农田灌溉渠系的完善、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优质水稻新品种繁育制种能力的提高、水稻质量检测手段的加强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进一步提高宜春市的水稻品质、单产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根据上述情况,宜春市决定申报十五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优良品种的育种水平、良种繁育及统一供种水平,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受宜春市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办公室委托,本院对项目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符合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

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地发展,一个重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产业结构合理。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市场、技术、资源等条件不断变化,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显得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农产品加工程度低等。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根据资源的可能性和社会的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农产品供大于求现象的出现和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要求,也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客观要求。

推进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和质量结构,加快农作物更新换代,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因此,为确保国家长期的粮食安全,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发展优质化、多样化、区域化生产,增强我国粮食的市场竞争能力,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十分必要。

2.2.2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适应加入WTO的需要

2002年是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加入WTO,意味着开放市场,面对国际竞争。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的进入将对我国农业产生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作为重要的产业部门,有其特殊性,这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而农业人口仍然占大多数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耕地仅2.07亩,种粮、糊口对于农民来说,既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种粮保吃饭的自给性消费是我国多数农户经营的首要目标。因此,我国加入WTO后的粮食生产战略,就是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要积极持续增产粮食,提高粮食品质,充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出口换汇率高的粮食品种(如大米),进口国内需求的粮食品种(如专用小麦)。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既能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稳定国家的经济基础,保护农民的生存根本,为二、三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稳固的基石,又能在加入WTO后的国际农产品竞争中扬长避短,发挥我国农产品的优势,整体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2.2.3  是发挥项目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有效手段

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措施。只有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才能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真正见到成效。

我国为了应对加入WTO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了水稻的播种面积,大力发展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和花卉等的种植,土地资源的分配在客观上对水稻种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水稻单产能力的提高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宜春市地处赣中丘陵,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中产稻区商品基地。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的建设能充分发挥项目区的粮食生产比较优势,能够提高粮食的单产能力和商品率,调整宜春市的农村经济结构。

2.2.4  是提高粮食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产品供应逐渐丰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利于农民扩大再生产,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农民增加消费支出,影响了扩大内需。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村工作人员共同关心的头等大事。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受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发生了从严重短缺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重大变化,常规农产品价格已经没有提升的空间,导致了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增产却不增收。但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对粮食和其它食品消费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优质化、营养化,加上现代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日益重视,绿色无公害食品推广已在世界范围成为潮流,市场对优质粮食食品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主食品工业化生产方式也需要的更多的优质专用粮。通过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建设,能够提升粮食的品质和生产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2.2.5  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需要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80%左右,而我国现阶段只有40%左右。国际上用于科研、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开发三个环节的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这一比例即使在上海等大城市也仅为1:1.5:26。较低的科技投入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而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0%,是我国50%以上人口的主食。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而耕地不断减少的形势下,要保证粮食自给,就必须提高水稻单产。实践证明,在提高水稻单产的诸措施中,选育和推广良种最为经济有效。因此,增加对农业科技的开发和产业化开发的投入是当前发展粮食生产的十分紧迫的任务。与世界相比,我国的水稻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袁隆平先生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超级稻的研究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已开始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宜春市的水稻种植研究也有很强的实力,市农科所早年培育的汕优二号秀江早9以及近几年培育的协优赣20协优1429”等品种都曾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过重大贡献。所以,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

2.2.6  是继续完善宜春市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需要

通过九五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宜春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然而,农业总体生产能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存在很大差距。如农业的防洪抗灾能力不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农业自然资源减少、良种自给率不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偏低、农业科技进步缺乏后劲等,制约了进一步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对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投入。另一方面,随着对粮食品质要求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监测及生产方式的创新也愈加迫切,有必要继续在项目区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

 

 

 

 

 

 

 

 

 

 

 

 

 

 

 

 

 

 

 

 

 

 

 

第三章          粮食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3.1 项目区概况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3°54'至116°27',北纬27°33'至29°06'之间。东与安义、新建、南昌、临川接壤,南与崇仁、乐安、峡江、新余、分宜、安福为邻,西与萍乡和湖南相连,北与修水、武宁、永修交界。全市东、西长约222.75公里,南北宽约174 公里。土地总面积约1.87万平方公里。地形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倾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为中低山区,靖安县九老岭海拔1794.4米,为全市最高点;中部、西部和南部多丘陵;东部多平原。其中丘陵面积占总面积39.05%,山地面积占35.46%,平原面积占25.49%。境内主要河流有赣江及其支流袁河、锦河与潦河。由于地处东南亚季风 区,全市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至18(最高41.6,最低-13.4),无霜期250至280天,年降水量1500至18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宜春市是赣西中心城市,下辖一区三市六县,有186个乡镇,13个街道办事处。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14.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8.48万人、非农业人口116.17万人,人口密度为276人/平方公里。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4.0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2.3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59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8.73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64.75亿元,增长9.7%;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35.6:33.5:30.9调整为34.6:33.7:31.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 16.89亿元,较上年增长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36亿元。

宜春市农业生产基础扎实,九五期间全市所辖10个县(市、区)中有7个被批准列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全国重要的优质苎麻生产基地、油茶基地、毛竹主产区和江西省重点林区,全市粮食、油料、生猪和肉类总产量列江西省首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是宜春市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与优化,结构日趋合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面貌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农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主要农作物产量、单产均有大幅度提高。200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87.64万吨,居江西省第一位,粮食人均占有量559公斤,大大高于全省410公斤的水平,该年粮食单产为5344公斤/公顷,比改革开放前每公顷粮食产量净增近2000公斤。油料产量为14.78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水果总产量3.67万吨,增长53.29%,麻类5079吨,较上年增长12.74%,蔬菜、瓜果类农作物面积发展迅速,全年种植面积达84169公顷,比上年增长14.19%,蔬菜、瓜果产量达172.91万吨。畜牧水产业在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年全市生猪出栏334.47万头,居江西省首位;牛、羊、兔等草食性动物发展较为迅猛,该年牛、羊、兔产量1.5万吨,较上年增长6.38%,其它农产品除受种植面积调整影响外,皆稳中有升。

(二)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协调发展,由过去的单一型农业向综合型农业转变。从农业内部结构看,过去粮食生产是该市的农业支柱,现已形成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格局,200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22.3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8.84亿元,林业产值9.06亿元,牧业产值33.26亿元,渔业产值11.18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55.61%7.98%27.53%8.88%调整为56.27%7.40%27.19%9.14%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农业经济由过去的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化生产的商品经济转变。过去,宜春市农业生产基本以自给为主,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到2001年,全市农业商品率达到69.52%

(四)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业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由低质、低产、低效向三高农业和特色农业转变。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新中国成立以来,宜春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单位农田的基本产量显著提高,耕地利用系数(复种指数)也不断上升。2001年,全市耕地利用系数为251.08%,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全市科技兴农的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一方面大面积推广优质品种,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各种增产增收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普遍提高。

(五)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01年,全市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33721千瓦,该年实际机耕面积206551公顷,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总面积的59.05%

3.2  项目区粮食生产情况

2001年,宜春市有耕地面积523.2万亩,其中:水田442.4万亩,旱地80.8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07.4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97.5万亩,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86.4%;粮食总产量287.6万吨,水稻产量268.6万吨,占粮食总产的93.4%;优质水稻播种面积520万亩,优质品种覆盖率74.6%;优质水稻产量197.6万吨,占水稻总产量有73.6%;粮食商品量161.95万吨,粮食净调出量126.18万吨,粮食商品率达56.3%

种植方式:宜春市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水稻种植以双季稻为主,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地区开始推广单季稻,转而发展其它经济作物种植。

种植品种:经过九五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市域水稻种植已基本淘汰了常规品种,优质品种覆盖率大为提高,部分县(市)达90%以上。目前主要的种植品种有早稻:金优402、香两优68等;二季晚稻金优桂99、新香优80、培两优288、两优培特等;一季晚稻65002。但目前种植品种仍存在多、乱、杂现象,多数县市都同时应用了多个甚至上十个水稻品种,影响了稻作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化发展。今后拟在项目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超级稻65002,该品种具有株型紧凑、叶片挺直、穗大粒多、耐肥抗倒、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等特点,是目前南方稻区作中稻种植的最理想两种杂交组合,亩产可达700公斤左右。

本项目中的六个项目点的粮食生产情况也较好。其中:丰城、樟树二市是宜春市粮食主要产区,2001年粮食产量分别为73.38万吨和32.65万吨,分别居宜春市粮食生产的第一、四位。二市地处赣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二市土地垦殖指数达30.04%31.01%,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数18.68%,全省平均数15.2%和全国10.33%的水平,耕地利用系数分别为274.74%263.27%,高于全市254.08%的平均水平,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较为明显。高安市、上高县地处锦河流域,境内地势丘陵起伏,田丘相间,河渠纵横,气候条件优势,水资源充沛,呈现较为典型丘陵网络地带所特有的山水田土主体布局的自然面貌,具有发展粮食种植的良好条件,且上高县及高安市农业商品率一直居宜春市的前列(2001年分别为75.18%70.55%分列全市的第一、二位)。该地还有热量资源丰富的特点,喜温作物生长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和喜温作物活跃生长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时间较长,为宜春市的前二位。2001年,高安市、上高县粮食总产量分别为50.4万吨、22.43万吨,分列第二、六位,是宜春市粮食重要产区。奉新、宜丰二县地处山区,地势以山地为主,但区域内的农田也集中成片,粮食生产是二县的主要支柱之一。由于地处山区,二县降水充沛,河流纵横,地形地貌富于集水,两县地表水资源较丰富,而且生态环境十分优良,没有任何污染源,尤其适宜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其中奉新碧云大米是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中大米品牌。全县粮食生产已形成以碧云米业集团为龙头,以大面积优质水稻种植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宜丰县是全市推广优质稻和两系杂交制种的典范,是优质米生产基地县,先后被江西省两系杂交领导小组列为全省两系杂交制种基地县,被江西省农办、省科委、农科院列为江西省两系杂交稻中试转化示范重点县。

3.3  粮食加工转化及仓储情况

3.3.1  粮食仓储能力

项目区六县(市)共有国家粮食储备库14个,其中仓容量在3万吨以上的有9个;县(市)辖属乡镇粮管所有地方储备库近百个,项目区总仓容量达190万吨以上,全市总仓容量近300万吨,相当于全市一年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仓储能力是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平抑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社会有重要意义。

3.3.2  粮食加工转化情况

从总体看,我国稻米以口粮直接消费为主,间接消费很少,导致水稻产业化水平不高,增值获利少,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宜春市拥有水稻种植比较优势,粮食加工转化也具备一定的基础,最近几年发展也比较快,成为水稻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启动点。从现状看,该市的水稻加工转化主要途径有精制米加工、食品加工、饲料加工、酿酒等,年转化稻谷约70万吨,占全市粮食年产量的24.33%,分行业转化稻谷为精制米加工38.79万吨,食品加工6.79万吨,饲料加工15.57万吨,酿酒8.81万吨。

项目区六个县市具有较强的水稻加工转化能力,简述如下:

1)精制大米加工:年产精制大米27.15万吨,主要大米品牌有奉新碧云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碧云牌系列大米;樟树粮油公司生产的玉珠牌大米;上高汇银米业公司生产的汇银牌系列大米;宜丰秀竹米业公司生产的秀竹牌大米及高安的高竹瑞新五福红日等。其中奉新的碧云大米为AA级绿色食品,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详见3.3.3叙述)。

2)食品加工:工业化规模生产企业有丰城杜市冻米糖总厂生产的子龙牌冻米糖;上高瑞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旺旺雪饼及江西食品专用油脂厂生产的瑞州牌微胶囊粉末油脂等。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型加工作坊。

3)饲料加工:六个商品粮基地县(市)同时都是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主要饲养品种有猪、牛、鸡、鸭等,规模饲料加工和养殖户自备饲料加工年耗稻谷11.4万吨。

4)酿酒:全市每年酿酒消耗的粮食达6.47万吨,并创造出四特瑞酒七宝山浮云等国内酒类知名品牌。详见项目区六县市粮食加工转化统计表。

宜春市2001年度粮食加工转化统计表  

                                                          单位:万吨

内  容

高安市

丰城市

樟树市

上高县

奉新县

宜丰县

项目区小 计

 

全  市合  计

粮食总产量

50.4

73.4

32.7

22.4

21.0

19.4

219.2

 

287.6

化小    计

7.07

11.4

12.15

6.2

10.85

2.73

50.4

 

69.96

粮食转化所占比重(%)

14.03

15.53

37.15

27.68

51.67

14.07

22.99

 

24.33

精制大米加工

4.42

4.7

6.3

1.43

8.8

1.5

27.15

 

38.79

食品加工

0.65

2.5

0.35

1.6

0.15

0.13

5.38

 

6.79

饲料加工

1.0

2.5

3.5

2.5

1.1

0.8

11.4

 

15.57

酿酒

1.0

1.7

2.0

0.67

0.8

0.3

6.47

 

8.81

 

3.3.3  粮食产业化经营探索

粮食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观念和小农经济的束缚,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实行企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粮食生产与市场的高度融合,这对本项目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宜春市的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一些基础,但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产业化水平相差较大。水稻是市域内主要农产品,除个别县市外,产业链的规模和关联度都亟待加强,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以本地市场为主,有些企业生产的大米甚至无品牌销售,总体来看,尚处于原始的市场竞争阶段;二是与农民的合作关系不稳固,因为加工企业规模小,市场覆盖面低,销售不稳定,无法与农户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农民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粮食加工转化技术含量不高,品种少,附加值低,不能充分发挥区域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四是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假冒伪劣的大米对优质品牌大米的市场破坏力巨大,严重阻碍了一些优质品牌的做大做强。

通过近年来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一些问题在逐步解决,有些县市则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奉新县的优质米产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江西奉新碧云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于1998年,下辖10个国有粮食加工厂、1个营养米粉厂、4个营销部、3个驻外粮行,拥有经营性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技术人员56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达30多人。拥有国内一流的自动化进口优质米加工设备和国内唯一的巨胚米营养米粉生产线,年稻谷加工能力2亿斤以上,年产值1.2亿元。公司享有稻谷直接收购权,集稻谷收购、加工、销售和转化于一体。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生命、以科技为依托,实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之路,与农民之间结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成了名符其实的下联农户、上联市场,带动农户生产,增加粮食附加值的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并在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现已加入了中国粮油食品信息和贸易网。目前,公司已在广州、深圳、东莞、北京、北海、上海、福州、厦门、长沙、武汉、南昌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碧云牌大米总经销、总代理点60多个,业务贸易伙伴发展到400多家,1999年被评为全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现在是江西省乃至全国粮食行业知名的粮食加工企业。

碧云牌系列大米是奉新碧云米业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有碧云顶级香米、顶级贡米、奉新贡米、奉新香米、泰国香米和奉新碧云优质大米等品种。19896碧云商标取得注册,至今已连续使用13年,信誉卓越。1998年公司组建之后,碧云牌大米相继荣获江西省名牌产品、江西大米行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等称号和证书,2000年获消费者购买首选品牌,先后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和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检中心指定为推荐产品碧云商标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1999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确认碧云牌大米符合中国A级绿色食品标准。2001年底,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AA级绿色食品大米标志使用权证书,碧云牌大米成了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大米产品。2002年,获得国家质监总局认证颁发的质量免检产品证书。

根据宜春市商品粮基地建设要求和市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要使基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发挥,农民的收入逐年提高,就必须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上有新的突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一是对全市大米加工企业进行整合,重点发展碧云这个大米品牌,把碧云品牌做大做强。按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标准,严格碧云品牌大米操作规程,将全市粮食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品质优质化、产品绿色化、生产基地化、经营产业化的绿色食品发展之路。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实行优质优价,帮助农民增收;二是根据市域有发展前景的粮食加工转化企业的状况,重点扶持发展旺旺食品、七宝山酒和四特酒等优势企业,建立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食制品附加值的经营理念,带动农民适应市场,根据龙头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不断为企业和市场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材料;三是在产业化的组织型式上进行探索、优化,按企业状况、产业化要求实行联合,并根据发展状况逐步升级,如初期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型式,公司实力雄厚,市场做大了则可考虑更高效的型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合作方式;四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起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合作,共同开拓市场的产业化形式,使龙头企业成为吸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主体,不断推出新产品,使粮食产业化经营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进行市场运作。

 

 

 

 

 

 

 

 

 

 

 

 

 

 

 

 

 

第四章  市场分析

 

4.1  国际市场分析

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亚洲是水稻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地区,世界上90%的水稻产自亚洲。2000年,世界稻谷产量为59994.4万吨,其中亚洲53984.2万吨。

  部分国家稻谷生产、消费情况表

4-1                                            单位:万吨

  

据有关部门预测,2002/03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达到3.812亿吨,比上年下降4%,这是全球大米产量连续第三年下降,同时预计2002/03年度全球大米消费量将达到4.077亿吨,全球期末库存预计将会达到1.055亿吨,比去年减少20%,这是15年以来全球期末库存最低点,也是连续第三年全球大米库存出现下跌。国际大米市场供求趋紧,将会拉动我国大米价格回升。

近年来,世界稻米产消格局呈现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预计今年世界稻米产量为3.844亿吨,比上年的3.965亿吨略有减少。预计今年总消费为4.086亿吨,比上年略有增长。世界大米出口国主要有泰国、越南、美国、中国和印度。2002/2003年度泰国约占全球出口量地29.2%,越南占13.7%,美国占11.5%,中国占8.8%,印度占15.6%。

2001年全球的稻米贸易量为2340万吨,由于中国入世,近400万吨的大米配额人待进口,因而2002年度的稻米贸易预测量已提高至2380万吨,较上年增长1.7%。

4.2  国内市场分析

今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减少,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为2844.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1%。其中,早稻种植面积为58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7万公顷,减幅为5.9%。在早稻即将收获期间,产区持续阴雨灾害性天气,至使国内产区早稻普遍减产。其中,安徽省减产21万吨,减幅达14.3%;湖南省减产155万吨,减幅达19.8%;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计,2002年我国1.757亿吨,比上年有所减少。近年来国内大米产销情况见表4-2,国内主要水稻生产省份有四川、江西、湖南等省,详见表4-3。

国内主要水稻生产省份情况表

表4-3

1995年以前,我国的大米出口一度活跃,但1995年却出现很大变化,该年度在几乎无出口的同时,还进口了164万吨大米,这一数量已成为90年以来的最大进口量。自1997年开始,我国净出口的形势再度形成,至1998年,出口有大米达375万吨纪录,随后出现下降。据统计,2001年度共计出口大米177万吨,较上年减少119万吨,同年大米的进口量却增长了23%,为30.4万吨,其中所进口的大米多为泰国产,2002年仍将大量进口泰国大米,预计将比2001年度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据上述分析可得:2002年稻谷市场价格将在底部运行,早稻市场短缺。晚稻市场过剩,新陈价差每吨米200元左右。如果今年大部分地区晚稻市场放开,按照一般规律,价格放开之时,即为价格见底之日,今年晚籼谷将会出现最低价,预计今年产区早、晚谷收购价基本并轨,差异缩小。由于产量、库存、价格都已处于底部,这将预示着长达8年之久的漫漫熊市即将结束。

4.3  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在粮食生产方面主要以追求产量为目标,忽视了粮食品质的改善,加上粮食的国家统收统购政策及收购的优质不优价,农民对优质的意识不强,导致我国粮食生产普遍存在品质不高的现象。1996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供求由短缺进入总量基本平衡,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之后,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12公斤。但与此同时,粮食生产特别是稻谷生产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优质稻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普通稻米却因滞销而大量积压,农民增产却不增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鉴于此,国家近年来大力倡导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优质、专用稻生产,提升粮食品质,以应对加入WTO后国外优质稻米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增强我国稻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宜春市作为九五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种植品种结构的调整步伐较快。2001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697.5万亩,总产量268.6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为520万亩,产量 197.6万吨,分别占总量的74.6%73.6%。表面上来看,全市稻谷种植优质品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优质米对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将更加显著;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立,人们生活水平将显著改善,对优质米需求量也势必显著提高。同时,优质也是个发展的概念,目前意义上的优质与人们需求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市场供求仍严重失调。据调查,全市优质稻谷缺口总量仍在100万吨左右。主要体现在:首先,农民对优质稻米的需求量为110万吨左右,城市居民对优质稻的需求量为40万吨。其次,宜春市是全省畜牧业发展的大市,2000年其牧业产值占全省的15%以上,每年需从东北等地调进的玉米达100万吨以上用于饲料加工,由于运输成本的增加,影响了全市养殖业的稳步发展。因此,亟需发展优质、专用稻来替代玉米,如按替代50%计算,需50万吨优质、专用稻。再次,全市现有大米精加工、食品深加工及酿酒企业,每年可加工转化粮食能力在85万吨左右。近年来,由于市场对产品品质需求越来越高,因优质、专用稻短缺,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粮食加工呈现萎缩,迫切需要发展优质、专用稻生产。第四,全市每年国家专项储备粮更新约15万吨。

因此,在项目区发展优质、专用稻生产的前景极为广阔。

4.4 目标市场

稻谷特别是优质、专用稻是目前食用、饲用及食品深加工领域的重要原料作物,按照区域划分,可大致分为三类:

1)国际市场。我国的稻米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还是有一定竞争力,据分析,我国的粳稻、中籼稻、晚籼稻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近三年的平均数都低于0.85。然而,2001市场年度我国大米出口量比2000年下降了近37%,出口总量为186.2万吨以上,近一半以上的出口销外象牙海岸。出口量下降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稻米的质量不高。中国稻米的主要竞争优势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如果能依据这个优势,通过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在国际市场上将有很好的前景。

    (2)国内大中城市的沿海地区市场。这些地区的消费人群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收入阶层,这个阶层的人生活水平较高,对稻米品质要求口感好、蛋白蛋含量高,是优质稻的重要消费市场;另一类是低收入阶层,如广大打工阶层,这些人由于大多在工厂工作,吃在食堂,因此不过分重口感,而更注重价格和耐饿,一些专用稻、特色稻将大有市场。

3)国内中心城市及本地市场。国内中小城市多,人口大量集中,受大中城市的辐射,这类市场的消费需求也愈加趋向优质、环保,对优质稻米的需求量逐年上升,潜力较大。此外,本地有大量饲料、食品、酿酒等加工企业,酿酒业是本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专用稻的需求量极大。

 

 

 

 

 

 

 

 

 

 

 

 

 

第五章                                            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5.1  区域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5.1.1  气候条件

宜春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地带,具有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

气温:全市累年平均气温17.2,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气温28.6,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为5.1,历年来极端高温为41.6,极端低温为-11.7,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约为1.21.5左右,农作物生长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多年平均初日为219日,终日为1219日,生长季达305天。喜温作物生长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多年平均初日为323日,终日为1121日,共244天,最长为248天;喜温作物活跃生长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多年平均初日为417日,终日为1030日,共198天,局部区域多达203天,全年平均总积温6323℃≥0),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太阳辐射:全市全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05.3千卡/cm2,局部地区最高为110千卡/cm2。累年平均日照时数1762.3小时,日照百分率达40.2%,赣抚平原一带日照日数最大值达1935.7小时。

无霜期:全市累年无霜期在251天至312天之间,无霜期较长,年均272天。

降水量:宜春市年降水较为丰富,累年平均降水量1686毫米,为全国、全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4—7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46%左右,降雨量最多年份达2180.4毫米(1954年),最低年份为1212毫米(1978年)。

5.1.2  土质和土壤

宜春市土壤类型共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土、新积土、红粘土、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等十多个土类,十六个亚类,六十四个土属,一百六十二个土种。其中以红壤面积最大,达1636.28亩,占全市土壤面积(2571.37万亩)的63.63%,是本市发展多种经营潜力最大的土壤资源。水稻土面积705.01万亩,为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7.42%,占耕作土壤的89.35%,是全市范围内耕种年份较久,耕作施肥较高,土壤发育较好的一种良性土壤,是全市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土壤。从耕作土壤养分含量来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丰富级占45.02%,中量级50.4%,低量级仅占4.58%,较适宜农作物种植。

5.1.3  水资源

宜春市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育,水资源非常丰富,全市有水域面积为145万亩,其中河流、渠道面积76.37万亩,湖泊面积11.59万亩,水库面积38.5万亩,境内有全省最大河流赣江自南向北流经樟树、丰城二市,长度为76公里,主要河流锦河、袁河、肖江由西向东流入赣江,流域面积1148.2平方公里,还有主要支流清丰山溪、潦河、修水、抚河、绿水、泸水等,总流域控制面积18672平方公里。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13.64亿立方米,年径流量169.2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7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2400.6m3,每亩耕地摊水量2360.1m3。在正常年份,除保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外,大部分地区皆有盈余。

根据水文部门对宜春市地下水资源的勘察估算,全市平均地下水径流模数为36.48×104m3/km2·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46.36亿立方米,弥补了极少部分地区地表水的不足。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发展粮食生产极为有利。

5.2  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合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

宜春市境内生态环境十分优良,据市环保部门历年的跟踪检测结果表明,境内各河流水质良好,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其中袁河、潦河、锦河、定江和赣江等五大河流的水质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潦河和定江的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除个别工矿企业所处地域外,全市其它地方的大气质量皆为优良。土壤则受近年来石油农业的快速发展影响,有部分地区轻微程度的污染,但从总量上看,这部分轻微污染还基本控制在国家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允许之列。从整体上看,宜春市具备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环境质量要求。

5.3  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良好

5.3.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建国五十年来,宜春市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自六五以来,宜春市累计有八个县(市)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境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的提高。九五期间,宜春市作为全国二十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累计完成投资10010.4万元,总共兴建或配套完成建设子项408个。

2001年底止,全市共有各类水利工程15671座,其中蓄水工程1626座,引水工程8087座,机电排灌工程5958座。蓄水工程中,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42座,小型水库(小一、小二)1602座,有效灌溉面积442.5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91.64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2.6%74.9%2001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3.37万千瓦。

5.3.2  粮食仓储及加工转化

九五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进步,全市优质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上升,粮食加工转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宜春市的稻米创出了碧云秀竹玉珠等知名品牌,其中奉新的碧云大米是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大米品牌,享誉全国。粮食加工转化途径主要有酿酒、饲料加工、食品加工、大米加工等,年消化稻谷约70万吨,为水稻原料的多层次运用开拓了新领域。

宜春市拥有较强的粮食仓储能力,有国家、地方储备库上百个,全市总仓容量近300万吨,相当于全市一年的粮食总产量。

5.3.3  交通运输条件

宜春市的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捷,目前主要有铁路,公路和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境内东有京九铁路纵向穿过,南有浙赣复线横跨,西临京广大动脉,共有铁路里程375.33公里。公路主要有320国道和105国道贯通全境,赣粤高速公路南昌至昌傅段已经通车,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也横穿境内多个县市(目前正在建设中)。境内水路运输以赣江航道为主,锦河、袁河、潦河常年通航,是水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通航总里程513公里,其中常年通轮船的航道76公里,季节性轮船通航道75公里,有主要港口7个。随着赣粤高速公路和沪瑞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宜春市的交通运输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4  农业科技力量强及农技推广体系比较健全

宜春市现有农业科学研究所、苎麻科学研究所、畜牧科学研究所等12家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这些科研单位九五期间共培育各类农作物品种50多个,其中在全国有影响的14个,特别是水稻、苎麻、油菜研究成果突出。宜春市农科所每年承担国家、省(部)、市(厅)级科研课题四十余项,在水稻、苎麻、油麻等作物研究上获得一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经过多年的建设,其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研究所中排名较前,居第二十七位。目前该所水稻研究承担了东乡野生稻研究长江中下游超级杂交稻选育等省级重点课题,而且是国家早稻品质改良工程研究的参与单位,培育的协优1429”水稻品种已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及国家农业部品种委员会审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稻标准。该所培育的东乡野生稻新质源不育系B11A”2000年通过省级鉴定,并已列为省科技厅联合协作攻关的不育系,已配组出一批既超高产又优质的新苗头组合。

宜春市辖属各县市农业科技推广为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推广站、村级农技推广员为主的三级农技服务体系,部分县(市)还建立了区域性农技推广中心。这些农技服务体系在宜春市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向农民提供栽培技术,推荐栽培模式,推广优质稻良种,统筹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其它农业技术的推广咨询和培训,为项目区粮食的优质、高效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宜春学院农学院是宜春市属高等农业院校,是市域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农学、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机械等涉农专业于一体,并拥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及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农作物的栽培和养种、畜牧养殖等方面多次获得省市的科技成果奖。

5.5  项目区有粮食种植的传统且粮食增产潜力大

宜春市是一个以种植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农业上郡之称。由于历史的沿袭,区域内的耕地生态系统非常适宜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全国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重要的供应地,赢得了赣中粮仓的美誉。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种植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粮食种植占种植业的比重仍然高达56.5%,粮食种植在宜春市农业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宜春市现有中低产田数量140万亩,中低产田数量占耕地面积26.8%。经过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及改良土壤,推广成熟的农业科学技术,这部分农田的增产潜力很大。另外从宜春市农民耕作制度与耕作方式来看,项目区农民在精耕细作、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还处于较粗放的水平,本项目在这些方面得以完善和补充,引导农民集约化生产,可提高单位农田的产量。

5.九五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996年,宜春市被批准进行九五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累计下达基地建设投资10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000万元,地方配套5000万元。项目区包括袁州、丰城、高安、樟树、奉新、上高、宜丰七个县(市、区),共安排子项目408个。至20023月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0010.4万元,占计划投资的100.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建设累计配套完善87个小型灌区,新建设改造78座机电排灌站;修建46个引水灌溉工程,新建设改造渠系302.4公里,改造中低产田6667公顷;建设制种基地1249公顷,建良种仓库9520平方米,晒场15460m2购置种子加工设备77台(套);购置耕作机械967台(套),收割机59台(套),其它农机具202台(套)。按照国家省计委关于做好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竣工验收的通知要求及基地建设的有关规定,市计委组织有关专家对408个子项目均进行了竣工验收,工程优良率达90%以上,并顺利通过了江西省计委组织的竣工初验。

通过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

1)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

宜春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0%,其中粮食种植占种植业的比重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仍占到一半以上。提升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至关重要。宜春市全市有水利工程大小近2万座,其中很大一部分系兴建于五、六十年代的三边工程,工程质量普通偏低,加上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每况愈下。九五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正解决了市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想干而资金不足,一家一户农民又干不了的矛盾。通过项目的实施,五年累计扩大灌溉面积839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42227公顷,扩大防排面积6808公顷,新增旱涝面积14700公顷,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旱能灌、涝能排、洪能防、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2)提升了粮食生产科技含量

当前,我国粮食供应已告别了短缺时代,粮食连年增产,部分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农业和粮食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通过科技的应用,调整结构、提升产业已成为发展主线。项目的实施在注重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完善项目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良种良法的普及,扩大良种生产能力和覆盖率,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市良种覆盖由1995年的50%提高到了2000年的70%以上。

3)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为实现项目区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转变,提高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结合宜春市现状,九五大型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期间,共购进联合收割机59台(套),耕整机967台(套),植保机械202台(套),扩大机耕面积9000公顷,扩大机收面积3250公顷,200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77万千瓦,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59.1%,与1995年相比,分别提高了41.77%15.58%。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同时推动了全市农机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促进了农民增收,减轻了农民负担

经测算,通过九五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全市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637万吨,年新增良种生产能力1230万公斤,农民年人均增收35元。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使项目区农村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抢水、争水,拒缴税费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很大缓解,切实减轻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负担。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的实施让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科学技术更给了广大农民信心,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勤劳走上富裕的道路,对项目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的水土保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项目区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九五期间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为本项目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六章 项目建设规划

 

6.1 项目规划的指导思想

本项目建设规划以《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为总的指导思想。基地选择坚持集中连片的原则,通过对科研育种设施良种繁育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中低产田改造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项目区粮食优良品种的育种水平、育种繁育及统一供种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品质检测等农技服务体系得以完善,优化项目区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粮食市场竞争力,促进宜春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

项目建成后,宜春市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优质粮食生产有较快发展,粮食总产及单产明显增加,粮食商品率、优质品率、粮食人均占有量及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在粮食自给有余的基础上能提供大量的优质粮,成为国家稳定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6.2  产业关联度分析

稻谷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物,也是食品加工、饲料加工、酿酒等的重要原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及重要的工业加工原材料,产业关联度极高。

(1)     稻谷主要产品及其前向关联产业

稻谷:稻谷是中国传统的酿酒原料,也是饲料业的主要原材料;

大米:是人类的主食,也是酿酒的重要原材料,米粉可生产多种食品,如膨化食品、米面、饼干、糕点等,各种食品品种仍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被开发出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谷壳:谷壳碾碎成糠后,是制作畜、禽饲料的重要原材料,谷壳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维生素与营养成份,可用于日化工业、制药工业等,同时还是可降解的环保型餐具主要材料;

秸杆:秸杆氨化后,可作牲畜的冬饲料,秸杆还可用作有机肥料、燃料、建材填料、造纸原料等,用途十分广泛。

2)稻谷的后向关联分析

    稻谷的后向关联产业有生化工业、制药业、机械加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水稻的种植生产与利用开发直接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加大对土地的投入,走上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同时,刺激了农业科技部门对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提高其品质,扩大良种繁育的规模;水稻无公害化的要求又拉动了生化工业的发展,改进化肥及农药的品质;先进的应用技术、管理手段的应用使其向产业化方向不断发展,成为产业化的坚实基础。此外,生产力的提高促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它行业转移,对当前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6.3  基地建设的实施范围

本项目是九五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续建项目,项目实施范围是在九五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填平补齐、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结合宜春市各县市的具体情况,综合比选各县市粮食生产的优势,确定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上高县、奉新县、宜丰县等六个县市作为本项目商品粮生产基地。

6.4  项目建设规划

6.4.1  科研育种设施建设

6.4.1.1  宜春市粮食科研育种现状

宜春市农科所是该市粮食科研育种的主要机构,现有科研田200多亩,自1949年建所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市(厅)级科研成果80多项,近年来每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四十余项,在水稻、苎麻、油菜等农作物研究上获得一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该所从事水稻研究起步较早,先后培育出汕优2号秀江早9号协优赣20协优1429等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00万亩以上,为江西省的水稻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6.4.1.2  主要建设内容

(1)          米质分析室建设

建立米质分析室,检测稻米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精整米率、糙米率等米质指标,分析室设在宜春市农科所办公楼内,面积50平方米,需对现有房屋设施进行修缮、购置的设备、仪器见下表:

米质分析室建设内容明细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数量

规格型号

单价

总价

1

蛋白质测定仪

1台

KDN-40A

1

1

2

分析天平

1台

1/10000 328A全自动

1

1

3

电子天平

1台

1/10000 MA200

1.5

1.5

4

分光光度计

1台

722型

0.8

0.8

5

旋风式粉碎磨

1 台

仿瑞典持卡托

1

1

6

数控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1台

101-1A350x450x450

1

1

7

高速台式电动离心机

1台

TGL-16G

0.8

0.8

8

检验碾米机

1台

JMNJ-3

0.5

0.5

9

电动出糙机

1台

JGJ45

0.3

0.3

10

摄影体视显微镜

1套

C-XTC-1

2

2

11

快速电脑水份仪

1台

GDS-5C

0.5

0.5

12

黄曲霉素测定仪

1台

HJ

1.2

1.2

13

DNA序列分析电泳槽

1台

DYY-20B

0.27

0.27

14

电泳仪

1台

DG--

0.18

0.18

15

紫外线检测仪

1台

8823A

1.34

1.34

16

高速匀浆机

1台

YQ-3

0.32

0.32

1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台

UV-2100

1.4

1.4

18

低温冰箱

1台

DWX45-350

2.62

2.62

19

超净工作台

1个

 

1

1

20

米质分析室房屋修缮

50m2

 

0.03

1.5

 

小    计

 

 

 

20.23

2)抗性育种接种鉴定基地建设

要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品种的抗性是很重要的一环,水稻抗性育种是通过病原菌的接种来鉴定水稻的抗性,有目标地选育抗性较强的品种,需要建立抗性接种基地。抗性接种基地应该是封闭式的,四周砌围墙500米,中间试验池用水泥浇做,共50个试验池,每个池面积20平方米。另外,接种基地旁建造一个接种室,面积50平方米,接种室需要的试验仪器设备详见下表:

抗性育种接种鉴定基地建设内容明细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数量

规格型号

单价

总价

1

接种器械和培养架

2套

 

4

8

2

数码电冰箱

1台

 

2

2

3

恒温箱

1台

 

1

1

4

分析天平

1台

1/10000 328A全自动

1

1

5

电子显微镜

1 台

 

1.5

1.5

6

人工气候箱

2个

 

3

6

7

超净工作台

2个

 

0.5

1

8

高速离心机

1台

 

6

6

9

空调

2台

 

0.8

1.6

10

数码相机

1台

 

0.5

0.5

11

超低温冰箱

1台

 

3

3

12

试验池

1000m2

 

0.006

6

13

接种室

50m2

 

0.08

4

 

小    计

 

 

 

41.6

3)原种基地建设

原种基地建设估算投资34.5万元,建设内容如下:

机耕道路:为便于机械化操作,对现有的机耕道路要进行改造,长度约500米,宽度为3-4米,面积1600 m2,采用水泥路面,需投资6.2万元;

排灌渠道:为保障农田的排水和灌水的顺畅,需建设高标准的水泥排水和灌水渠道,总长度为2000米,需投资11万元;

田硬:按300×400×600mm梯形硬化,长度为5000米,需投资8.9万元;

农用设备:现有的农用设备需要更新,完善机械化装备,提高效率。需添置以下设备:

农   用   设  备

单位:万元

序号

设备(仪器)名称

数量

规格型号

单价

总价

1

抽水机

1台

 

0.3

0.3

2

耕整机

2台

 

0.8

1.6

3

种子包衣机

1台

5BY-500

4

4

4

电动胶粒机

4 台

 

0.5

2

5

小型脱粒机

5台

 

0.1

0.5

 

小    计

 

 

 

8.4

(4)网室建设

网室是水稻育种的常用方法,通过网室起隔离作用,防止串粉,保证育种材料的纯度,对重要材料起保护作用。需要建立每个面积为200平方米的钢架网室3座,每座造价5万元,总价15万元。

5)人工气候室建设

水稻繁育过程中,亲本材料和组合的选育受生态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作用会有不同的效果。对一些受生态环境条件影响的亲本材料或组合,深入研究光、温、湿度等条件的作用机理和临界值,准确测定育种材料的育性转换数据,为大面积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拟建一建筑面积为100m2的人工气候室。人工气候室由4小间组成,一间为控制室,另三间为气候室。投资估算见下表:

人工气候室建设内容明细表

6)宜春市农科所海南三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建设120亩原种基地,估算投资33.67万元,建设内容如下:

检测繁殖中心400 m2,配置恒温箱、高倍显微镜、人工气候箱、超低温冰箱、分析天平、超净工作台等,需投资19万元;

网室400 m2,共2个,每个200 m2,共需投资10万元;

农机设备:种子精选机、种子包衣机各一台、电动脱粒机3台、小型拖拉机2台,抽水设施一套、小型脱粒机6台及其他,估算投资4.67万元;

科研育种设施建设估算投资共计235万元。

6.4.2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6.4.2.1  水稻良种繁育基地现状

宜春市水稻良种供应统一由市种子公司和各县市的种子公司经营。项目区现有制种田面积21710亩,年产种量约434.2万公斤,供种量占实际需种量的55%左右,主要品种有:金优桂99、新香优80、金优40265002、金优974等,远不能满足全市对种的需求,各县市种子公司每年都要从外地调入大量的种子。种子是一件特殊的商品,具有时效性、地域性、计划性、技术性和不可重复性特点,外地调种不仅成本高,损耗大,且种子的适应性、品种纯度、发芽率以及病菌的传播都制约水稻产量的提高。造成水稻种子假、乱、差现象时有发生,种子质量没有保障,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从各县市种子生产经营的基础设施看,各地的种子烘干、晒场、储存、初清、除芒、精选、包衣等加工设备均不同程度地限制良种繁育的发展。

6.4.2.2  建设目标

本项目规划期末(2004年),项目区晚稻优质率达到95% 以上,早稻优质率达到90%以上,水稻良种自给率2003年达到78.6%2004年达到100%。为此须在现有制种基地面积的基础上扩大制种面积1万亩,2003年制种田面积达2.921万亩,制种量达642.62万公斤,2004年制种面积达3.421万亩,制种量达到807.62万公斤。目前计划实施品种主要有:

早稻:金优402、中优402、香两优68

一晚:两优培九(65002

二晚:新香优80、中优207、培两优288、金优桂99、金优207

6.4.2.3  主要建设内容

6.4.3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

6.4.3.1 宜春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中低产田现状

市域各类水利工程中,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管护力度不够,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普遍下降。如水库的蓄水能力下降,沟渠渗漏,使灌溉效率低,且水的利用率不高,有些机电排灌设备已到使用年限,排灌效率明显降低。宜春市有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的特点,但全市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普遍降水较少,这要求各类水利工程有良好的蓄水能力和较高的灌溉效率,遇灾害之年,这些水利工程的能力略显不足。

宜春市现有中低产田面积约140万亩,占耕地面积26.8%,形成中低产田的主要原因有:

(1)   土壤肥力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受石油农业的影响,化肥、除草剂使用量逐年增大,有机肥(或桔杆还田)越来越少,绿肥几乎没有种植,致使土壤团粒结构遭受破坏,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另一方面,土壤有效养分下降,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下降明显,过去近十年间,预计稻田有机质含量下降0.5%左右,使原有高产田有向瘠薄型低产田发展的趋势。

(2)        冷浸田排水不畅。分布在山谷间的冷浸田、低畦田及水库脚下等渍水型中低产田,由于排水功能不强,长年积水,造成水田低温,土壤潜育化,土壤缺氧,还原物质多,导致水稻发苗慢或坐蔸僵苗,产量偏低。

(3)  缺水田。这部分农田地势相对较高,灌溉用水不足,还有一部分是没有灌溉设施,主要靠降水灌溉,严重制约着单产的提高。

(4)  瘠薄田:宜春市地貌以山地丘陵地带为主,雨水量较多且集中,部分低丘坡薄瘦土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还有部分沙漏型农田,土质疏松,结构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流失也较严重,属三跑田,其单产水平特别低。

6.4.3.建设目标

本项目拟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兴修水利设施改变宜春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的现状,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如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来改变土壤肥力的状况;对山垄渍害低产田搞好一垄三沟,即环山布置拦洪渠,山谷洼地布置排水沟,地下水布置截渗沟,使整个山垄自成体系,做到排灌分流;对冷浸低产田可实行半旱式栽培,改平作为垄作;对低丘和平原地区的渍害低产田,要完善区域内的拦洪、排灌系统,改进灌溉技术,采取配方施肥技术等措施。项目建成后,建成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5万亩,年新增优质商品粮10万吨。扩大灌溉面积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扩大防排面积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水的利用率达到70%以上。

6.4.3.3  主要建设内容

6.4.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6.4.4.1 宜春市农技服务体系状况

宜春市现有农技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各个县市都设有农科所和农技推广中心,下设有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站,在绝大部分乡镇都设有其分支机构。这些机构为宜春市的粮食生产进行各项技术服务,提供栽培技术,推荐、推广良种良法,统筹病虫害综合防治,开展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方式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印发张贴技术资料,普及、贯彻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知识等,是宜春市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仪器设施装备看,各农技机构只配有一些简易的仪器设备,部分已老化、损坏或淘汰,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和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这些农技机构设施装备更显落伍。本项目拟在宜春市建设一个农产品品质检测中心,对各县市农技推广中心及区域性农技推广站重点进行网络、病虫害检测、质量检测等仪器设备购置的建设。

6.4.4.主要建设内容

 

 

 

 

 

 

 

 

第七章  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

 

7.1 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

1、微重力三维旋转仪处理植物种子的模拟太空育种技术:引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制的微重力三维旋转仪,将萌动期的种子置入仪器内,种子处于悬浮状态不停一旋转,使其失去对重力方向的记忆,从而使种子萌芽不受芽苗逆重力方向、根系顺重力方向生长的限制,改变原生长状态而自由地生长,同时旋转的摩擦力促使种子生物酶的激活,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经过微重力三维旋转仪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及出苗率显著提高,促进了幼苗根系的生长,以达到丰产的目的。

2抛秧技术:这项技术在早稻上应用较多,二晚抛秧有些地方也在积极推广应用,抛秧技术最明显的特点是减少了劳动强度,省工,而且节省秧田和农膜,降低生产成本,能增加有效穗,达到增产的目的,一般每亩增产可达2040公斤。

3、测土配方施肥:这种方法是针对各地土质、肥力、栽培习惯和技术水平而定,合理补充土壤中N、P、K等微量元素,一般亩产500公斤稻谷,需吸收氮素7.5~9.55公斤,五氧化二磷4.05~5.1公斤,氧化钾9.15~19.1公斤,结合当地土壤肥力扣除,从而计算出实际的施肥量,推广化肥复混,深施技术,充分满足水稻生长需要,达到平衡施肥,实现高产。

4、叶面施肥:在生长期可用喷施宝、叶面宝、磷酸二氢钾等进行叶面喷雾,可提高结实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5、薄露灌溉:薄水抽穗,封行时晒田,干湿交替,灌浆壮籽,促进分蘖,既节约用水又可防病,达到增产的效果。

6、强化栽培:对于一些大穗型、分蘖强的品种,如65002等,可进行稀植强化栽培,增加每株的分蘖能力,这样不仅可节省用种量,而且有利于提高产量,因为强化栽培的通风透光性好,分蘖多,结实率高,且穗大粒多,同时也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7、 优质品种的应用:现代作物育种强调的是品质育种,优质才有竞争优势,推广米质优良的水稻品种,其应用前景广阔,可实现优质优价,实现农民增收,例如中稻品种65002、二晚品种9194等。

8、高产品种的应用:产量特别高的品种大有其利用价值,可以进行加工转化,如加工成米面、扎粉、年糕等,甚至用在饲料加工业,充分显现其高产的经济效益。如中稻品种博优752、优838等都是产量很高的品种。早稻品种在品质和产量上也有所突破,如推广应用较广的早杂组合金优974、金优402、中优974、中优402等,这些都是高产、优质且较稳定的品种。

7.2 集约化经营探索

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同时也是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注重应用现代农业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更应注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但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6亩左右,农业人口高达8.7亿人。全国平均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仅为7—8亩地,农业的超小规模经营,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我国的农业发展,不可能走粗放经营的、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为主要手段的以生产经营方式,必须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按照追加生产要素的不同,农业集约化经营可以划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国人口基数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在中国劳动密集型集约经营应是一种主要经营方式。

宜春市的十五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应积极探索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模式方法,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和条件。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变超小规模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其次,通过适当增加资本和劳力的投入,如选用良种提高品质和产量,采用轮作间作等科学种植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和有机肥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以提升产品质量等,结合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应用,加大对农田的投入以获取较高的效益。此外,还应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力度,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含量,这样既能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又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应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项目区的整体经济水平还较低,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还有许多欠缺,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大有潜力可挖。

 

 

 

 

 

 

 

 

 

 

 

 

 

 

 

第八章  环境保护和节能

 

8.1  项目区环境现状

宜春市是典型的江南城市,境内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52.3%,水系纵横,大小水库、山塘遍布全境,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环境现状整体优良, 1986年就被列为我国第一个生态试点城市,从局部看,项目区的工农业生产产生部分三废及噪音,对局部环境还是有轻微的影响,城市街区表现为人口及工业相对较为集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生活污水及垃圾产生,工业生产过程中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煤炭冶金、纺织工业有部分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这些废气中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含量偏高,废水中CODBOD含量较高,还含有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盐等。农村基本没有污染源,主要表现为传统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限量使用给环境造成了轻微的影响,但从总量上看,这种影响还是有限的。宜春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对三废污染物的排放必须经环境监测部门检查达标后方能排放,对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工业污染限期整改或迁出市区,特别是在动员广大群众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开展无公害生产及开发生物能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向良性方向发展。

8.2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策

项目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周围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对局部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因素。项目建设过程中有部分土方量开挖工程,如不妥善处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挖出的土方要及时运走,妥善处理,不能堆积在现场或随意丢弃,并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周边地区。除此之外,其它子项建设均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相反的,会使环境质量改善的更好,如完善沟渠排灌系统建设,提高了抗旱排涝能力,节约了生产用水,又降低了水土流失。为防止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过量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引起蔬菜、地下水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破坏环境,本项目拟采取以下措施以保护和改善项目区农业环境。

1)强化农业环境管理,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生态的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农业环境监测网建设。

2)积极防治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的三废(水、气、渣)污染。

3)用绿色食品的理念指导基地水稻种植,防止农药、化肥污染;积极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肥、复合肥,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4)制定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的农业开发政策。

8.3水土保持

本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通过种植大面积的优质稻,能够提高土地的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在项目的实施中应尽量减少大挖大填,保护树木和植被,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8.4  节能

本项目的耗能设备均选用国家颁布的节能型设备,如变配电设备、相应子项正常运作的动力设备等,以降低能耗。照明采用国家推荐使用的节能型灯具,建筑物廊灯采用声光控制开关,各种供热、供冷设备及管道进行有效的绝热保温,减少能耗。在水资源方面,项目区所有沟渠作硬化处理,提高抗漏防渗的能力,基地灌溉用水要统一调度,均衡灌溉,节约水资源。

基地各管理机构要加强运营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杜绝长明灯、长流水,节约资源。

 

 

 

 

 

 

 

 

 

第九章  项目组织管理

 

9.1  项目招标管理

9.1.1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2)《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以及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

3)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9.1.2  招标范围

本项目的建设将申请部分国有资金投资,符合《招标法》第一章第三条第一、二款的规定,因此项目建设必须进行招标,招标范围为商品粮基地建设中的建筑工程及机械设备购置与安装。

9.1.3  招标组织形式

因项目单位目前不具备自行组织招标能力,故本项目的招标工作拟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招标代理)机构进行。

9.1.4  招标方式

本项目中建筑工程子项较多,各子项规模较小,宜春市部分建筑队伍具有资质和能力承揽建设工程,因此建议在本地邀请三家以上的建筑队伍进行邀请招标。

机械设备的采购则进行公开招标,对所有参与招标的机械公司提供的设备进行仔细考核,择质量优、价格合理的设备取之。

机械设备安装则在本地邀请三家以上的设备安装队伍进行邀请招标。

9.2  项目建设管理

9.2.1  管理机构设置

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为加强本项目的建设管理,拟成立宜春市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宋晨光任组长,市委副书记杨宪萍、副市长胡芳兰担任副组长,组成成员为市计委、财政局、农业局、水电局、粮食局等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基地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责,办公室设在市计委。组织机构见下图:

 

 

 

 

 

 

 

宜春市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宜春市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计划统计部

 

工 程 部

 

技 术 部

 

财 务 部

 

 

商 品 粮 基 地

 

9.2.2  主要管理职责

     (1)负责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包括安排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资金筹措、编制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等工作;

(2)按照国家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地基地建设各项制度和实施细则,全面负责项目管理;

(3)编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方案及年度计划;

(4)对计划和项目执行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或预验收;

(5)负责工程进度和财务报表的上报工作;

(6)负责定期向省和国家计委报送基地粮食生产情况、固定资产完成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等报表;

(7)处理基地建设日常管理工作。

9.2.3   项目建设管理

   (1)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市基地办在省计委的指导下,组织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承合同,明确规定项目的投资额度、工程规模、技术标准、完成的数量、质量和工期等。

2)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资金是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专项基建投资,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按部门或行业切块,严禁滞留、挤占、挪用。基地建设县(市)配套资金应足额及时到位,各级政府要作好协调落实工作,并按照国家计委下发的表式汇总、填报上一年度资金到位及工程实际完成情况表,由省计委审核、汇总后,于每年1月底以前上报国家计委。基地建设办和项目建设单位应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3)基地建设项目竣工后,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分为市自验、省初验和国家验收三个层次。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项目建设任务及投资计划是否按批复的可研及建设方案完成,是否随意变更项目建设地点、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

主要工程建设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达到规定标准。

国家投资及省、市、县各级配套资金是否按批复确定的比例足额到位。

是否建立了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滞留、挤占、挪用资金等违纪问题。竣工报告要附有省计委委托的审计部门的财务审计报告。

单项工程的县级或市预验收证明。

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基地建设有关文件、资料是否齐全。

9.3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

十五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以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宜春市农科所为技术依托。

1)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为省级独立科研机构,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单位。目前全所有职工120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8人(正研7人,副研11人),中级15人,设有超高产研究室、优质稻研究室、两系杂交稻研究室、三系杂交稻研究室、品种资源研究室和组培研究室六个研究室及水稻试验站、繁殖制种部和水稻良种服务部等。研究所还有3000m2的封闭试验网室、200m2的温室、占地145m2的人工气候室及180亩封闭试验田。

该所从事水稻遗传改良育种,以应用研究为主,着重解决稻作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与开发研究,主要研究任务是培育适宜江西及邻省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新组合,同时开展水稻理论研究。自建所至1998年底,已累计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76项,通过技术成果鉴定28项,获得国家、部、省级科研成果28项,成果推广面积累计达1亿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所主要获奖成果有: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野生稻资源普查、考察及搜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中国稻种资源繁种、鉴定评价与作用;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籼稻花药培养及其育种技术研究;国家星火三等奖: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配套高产技术示范;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赣晚籼19号等。

2)宜春市农科所

宜春市农科所成立于1949年,现有员工208人(其中正研4人,副研8人,中级19人)。设置有水稻研究室、麻类研究室、油菜研究室、蔬菜研究室等。自建成以来,该所一直致力于应用研究,主要是农作物优质超高产新品种的选育,除开展了常规育种外,特别注重杂交育种,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近年来推出的高纤维支数、高产强抗性、低含胶量的杂交苎麻赣苎三号及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油菜两优586”等,都达到了全国领先的水平。水稻研究方面,杂交水稻汕优二号曾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八十年代选育的早籼中熟品种秀江早9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陆续有多项成果获得省、市的奖励。该所目前承担了东乡野生稻研究长江中下游超级杂交稻选育等省级重点课题,选育成功的新质源不育系B11A”改变了三系育种中不育系质源较单一的局面,2000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列为江西省水稻超高产育种协作攻关的两个不育系之一。该所还利用两系育种攻克高产难关,选育出了一批较理想的杂交组合,如两系亚种间优势利用组合278×L208278S×9311等,都是优质超高产的杂交组合。在大力发展科研的同时,该所还以试种、示范、合作制种、技术跟踪服务等方式与项目区农民合作,为项目区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十章               项目建设期与实施进度安排

 

 

本项目建设期为2年,项目建设从2003年开始,到2004年结束。具体进度安排见下表: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1 投资估算

11.1.1 投资估算范围

1)科研育种设施建设:包括米质分析室建设、抗性育种接种鉴定基地建设、原种基地建设、水稻育种网室建设、人工气候室建设、海南三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种子仓库、设备库房、晒场建设及种子加工、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中低产田改造:包括陂闸改造、沟渠配套、园田化、中小型农田水利防渗、渠道防渗截漏、沟渠硬化、机电排灌站、田间渡水槽、输电线路的架设、涵管敷埋等建设内容;

4)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各县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农药残留监控检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体系,农产品信息网络仪器设备购置,各县市区域性农技服务中心仪器设备购置。

11.1.估算依据

1)《江西省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定额》;

2)《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2001年);

3)《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江西省单位估价表》(2001年);

4)宜春市建筑材料价格;

5)宜春市主要农机具价格;

6)部分设备、材料的厂家报价;

7)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上高县、奉新县、宜丰县城区建筑材料指导价;

8)其它相关定额及价格依据。

11.1.其他费用的取费标准

(1)              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工程费用的1%计列;

(2)              工程监理费按工程费用的1.5 %计列

(3)              前期工作费、勘察设计费按国家物价局、建设部(1992)价费字第375号文计列;

(4)            预备费只考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不计,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基本预备费取70万元。

11.1.估算结果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850万元,其他费用100万元,预备费50万元。工程费用中科研育种设施建设235万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434万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1895万元;农技服务体系建设286万元。

11.2  资金筹措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为3000万元,资金来源由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专项基建投资、地方配套资金二部分组成,资金比例为10.5。配套资金中省、市、县(市)配套比例为1.25:1:1

项目的其他费用及预备费从地方配套资金中列支。

按上述要,本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为:

(1)              国家发展粮食生产专项基建投资:2000万元;

(2)              省、市、县(市)配套资金:1000万元;

其中:省级配套资金:400万元;

宜春市配套资金:300万元;

项目区县市配套资金:300万元。

 

 

 

 

 

 

 

 

 

 

 

 

 

第十二章  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价

 

12.1 评价依据

本项目为十五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发展优质化、多样化、区域化生产,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以提高粮食优良品种的育种水平、良种繁育水平及统一供种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促进项目区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而非纯经营性项目。因此,本项目在作投资效益评价时不宜以经济效益指标作为项目评价结论,而应以综合效益分析评价,对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统一作出结论,从而确定项目建设是否可行,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本项目的效益是由各子项取得的收入增量共同形成,取得的都是收入增量。因此,本项目评价采用有无对比法计算项目的收入增量,重点分析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以此作为本项目的评价结论。

12.2  评价的主要基础数据

项目建设期为2年,即从2003年至2004年。从第二年开始产生效益,第三年逐步发挥整体效益。

项目建成后,建成高标准优质商品水稻生产基地2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所产种子及原粮均按现有同类产品价格计算。

12.3  项目效益评价

(1)        经济效益

建成25万亩优质商品水稻生产基地,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原粮,按亩产500公斤计算,可年产优质稻谷1.25亿公斤,按1.2/公斤均价计算,可实现产值1.5亿元。项目区现有粮食单产水平约400公斤左右,单产提高约100公斤,25万亩优质商品水稻生产基地共增产量2500万公斤,新增利润2500万元。各县市优质商品稻谷产量、产值、新增收入见表12-1

表12-1

优质商品水稻种植新增收入计算表

序号

 

产量

(万公斤)

销售收入单价

(元/百斤)

生产成本单价

(元/百斤)

销售收入

(万元)

生产成本

(万元)

利润

(万元)

1

项目实施前

 

 

 

 

 

 

 

水稻

10000

50

25

5000

2500

2500

2

项目实施后

 

 

 

 

 

 

 

优质水稻

12500

60

20

7500

2500

5000

2

新增效益

 

 

 

 

 

 

2.1

新增收入

 

 

 

2500

 

2500

2.2

新增利润(税后)

 

 

 

 

 

2500

本项目经计算内部收益率为36.723%,财务净现值(I=12%)为1739.68万元,投资回收期为3.47年。

(2)              会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的社会效益非常明显,是贯彻落实我国粮食政策的具体体现,对进一步提高基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面和产量、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促使宜春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宜春市的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

科研育种设施建设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将为宜春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大量的优质良种和原种,使水稻生产良种化水平更高,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增强了宜春市现有农田基础设施的抗灾害的能力,项目区内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基本排除,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本项目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促进基地农业走科技兴农的重要举措,建成后的农技服务体系功能更完善。能提供各项农业科技服务、提供产销信息、按新标准及无公害食品要求,帮助农户提高水稻品质。将成为商品粮基地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的核心,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项目的建设,将刺激该市其他行业产业的发展,如运输业、电讯业、中介服务等产业,进一步改善了三产结构,提高了全市综合经济实力。

(3)   生态效益

项目的建设对环境无不良影响,反而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项目规划中对沟渠进行硬化,改善了沟渠的灌溉效益,节约了水源,同时也防止了水土流失,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

(4)  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在商品粮基地原有基础上进行,发挥了原有优势,改善了原基地结构的不足,对其他行业、产业的拉动效应大,推广作用强。促进了粮食加工、转化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对项目区的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都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对今后宜春市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十三章  建议

 

1)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如本项目牵涉到六个县市、上百个建设子项,给项目建设的实施管理带来难度。因此,本项目应该在实施过程的监管、协调、控制上加大力度,以便及时处理建设期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建成。建议项目实施县(市)都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责任人和管理职责,配合市建设办公室,按照类似于矩阵式的管理方式,强化对项目的管理。

2)抓紧资金筹措工作。各项目实施县(市)要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资金额度和配套标准积极筹措资金,并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及时到位。要加强资金运用的监管,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建设内容安排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挪用、截留项目资金。

3)注重项目实施的动态管理。因项目实施期长达两年,而且是在6个县(市)同时全面铺开,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动态变化因素,因此,应按照动态管理的方式,在批准的实施方案范围内对诸如工期安排、建设内容调整、施工方法等要素及时进行调整变更,并按程序上报批准后实施,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

4)项目建成后的有效管护是项目投资发挥效用的重要保证,应避免只建不管的现象。项目建成移交后,各有关业主都要按照固定资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及时管护与维修,确保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基地种植经营户应按照市场要求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播面,以提高收益。同时,还应按现代化农业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积极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基地农业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