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竞争情报及分析
本期要目
行业事件分析 3
【第三方物流是药品流通领域的催化剂】 3
竞争环境 4
政策环境 4
【SFDA开始《药品生产许可证》换证工作】 4
【欧盟REACH法规可能对中国药企产生的影响】 4
国际环境 5
【2004年美国处方药销售增长创9年来历史最低】 5
【受药品专利到期影响,辉瑞与默沙东开始节流】 5
【FDA准许默克止痛药万络重回市场】 6
【国际大型制药商可能开始并购行动】 7
【欧盟批准葛兰素史克的新型乙肝疫苗Fendrix上市】 7
竞争对手 7
药品制造 8
【新兴原料药生产基地将使原有格局发生变化】 8
【四通控股向保健品业务的转型之路不好走】 8
【西南药业扩产改造力攻大输液产品】 9
药品销售 9
【春节期间保健品营销的8大误区】 9
【上海连锁药店“跑马圈地”忙】 9
其它领域 10
【2005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仍然是外资主导】 10
【磁共振成像设备销售重心逐步转向中国】 11
【中国卫生控股将在上海开设专科诊所】 11
【美中互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获得提升】 11
行业数据 12
统计数据 12
【浙江:药价下降,居民药费反升】 12
【2004年广西规模以下医药制造企业出现行业性亏损】 12
【2004年12月全国大中型医疗器械企业运行数据】 13
非统计数据 14
【全球生物制药2011年有望达到982亿美元】 14
【海口药谷2005年产值将超过四亿元】 14
【北京减肥品市场容量将超过9亿元】 15
从“2005全国药品市场监督管理暨药品现代物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大田物流集团正在筹划全面进入药品物流领域。但是大田集团物流销售中心医药产业部总经理张伟女士对此给出了一个比较含糊的答复:“我们是在研究如何做(药品物流)”。但是从她的职务上我们可以看出大田的目的已经很明显。在大田集团网站,清楚地写着他们的药品物流业务,重点服务企业也赫然列着“医药”类别。主要客户中与大田同在天津的天士力集团已和华为、TCL等非医药知名品牌列在一起。而且大田的药品物流业务已经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国60个城市2000个点的药品运输、包装、仓储等服务”。可以说,大田已经完全做好试探药品物流业务的准备,之所以还没有大胆跨出全国性的一步,只是相关的政策尚未明朗。有业内人士表示,按照中国目前药品流通领域执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类似大田这种不具有药品经营资格的物流服务商从事药品物流尚有争议。但由于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已列入议事日程,此时大田的做法也就多少具有了试点的意思。另外,有关部门表示:在2005年将进行的GSP改版和有关法规的修订工作中,将会对这种“药品现代物流”的新模式给出明确的界定和要求。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像大田物流这样的第三方物流的进入将会使医药流通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有医药商业人士表示,中国目前的医药商业企业包含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再在药品流通领域多建立一个新的企业群,对原有的药品商业企业会带来冲击,同时也可能增加监管的难度,应尽快完善有关法规,做到依法监管。
安邦分析师对此表示,目前业内人士对于第三方物流进入医药流通领域的这种带有些“敌视”的观点很值得商榷。第三方物流的进入的确会加剧医药流通领域的竞争,给原有的医药商业企业带来冲击也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带来的冲击有多大?安邦分析师表示,冲击的程度大小的决定因素在于原有的药品商业企业本身!目前国内药品物流“存在的问题”有:药品到达客户端的速度慢、周期长,物流运输成本高,药品损坏、污染严重,还无法及时查询与跟踪,客户满意度低,并存在药品流通渠道复杂,假冒、异地调货现象频发的情况。不管使第三方物流还是原有的药品商业企业,开展物流业务的目的应该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药品周转速度,开展现代化的物流业务来避免上述弊端的发生。但是目前中国很多的药品商业企业对于物流业务的开展在人才、经验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对于第三方物流的进入,这些企业可能会有些“害怕”。安邦分析师在此指出,第三方物流的进入将会是药品流通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药品商业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的加强自身的实力,以应对第三方物流带来的冲击。让第三方物流成为药品流通领域的催化剂。
竞争环境 ——把握国家、地方政策形势变化 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出《关于开展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通知》,决定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统一换发工作。据了解,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工作从2005年7月1日开始,至2005年12月31日结束。凡依法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且有效期至2005年12月31日的药品生产企业,应按规定申请换发新版《药品生产许可证》;至2005年12月31日,依法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尚未期满的药品生产企业,应申请更换新版《药品生产许可证》。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部启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的新版《药品生产许可证》,旧版《药品生产许可证》同时废止。《通知》指出,药品生产企业应在2005年6月30日前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换证申请,对逾期申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不予受理。中药饮片、医用气体、体外诊断试剂、药用辅料等生产企业的换证申报资料要求,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企业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现场检查,对曾有违反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等不良行为的企业应进行现场检查。依据资料审查或现场检查结果,按照《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办理换证手续。《通知》要求,《药品生产许可证》核准的药品制剂的生产范围应与《药品GMP证书》的认证范围相一致,但是新开办的药品生产企业和新增生产范围且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除外。对在《药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未取得《药品GMP证书》的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或剂型,不予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或变更相应的生产范围,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通知企业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自2006年1月1日起,该类企业如申请生产药品或增加生产范围,应按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或新增生产范围办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应于2006年1月15日前,将换证工作总结报送药品安全监管司,并将换证相关汇总数据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下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系统软盘报送或电子邮件形式报送。不予换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包括变更生产范围)名单汇总及有关情况也一并报送。 最早在2005年年底之前,业内人士关注已久的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REACH法规)以及《欧盟化学品政策咨询文件》将开始实行,这有可能会对已开展中间体、原料药以及植物提取物等医药产品出口欧盟业务的国内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看来,REACH法规实施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大提高了化工产品进入欧盟的门槛。据了解,中国至少将有730多种产品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这其中医药类产品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涉及到的产品出口欧盟的成本初步估算将增加5%以上,从而将会大大减少企业的利润。但比较而言,医药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在REACH法规下,免除注册的几种情况包含了医药产品,其中规定:现有其他法规已经覆盖另有规范的化学品,每个制造商或进口商年销量在1吨以下的化学品或制品中所含化学品年用量在1吨以下的,非分离出的中间体等情况可免除注册;更加重要的是,仅用于产品或过程科研开发的化学品,可申请免除注册,免除期限最长5年,可申请再延期5年。医药产品可延期到10年。然而,中国的一些长期以中间体、原料粗品等名义出口大宗优势原料药的企业将难免会受到影响,在REACH法规框架下不得不通过繁琐的注册程序才能进入欧洲市场。 国际环境 ——国际市场风云变,把握先机防范风险 2004年美国处方药销售增长8.3%,创9年来历史最低纪录。未来3年内,美国医药市场增长将慢慢趋于停滞,预计2005年增长幅度为7.5%~8.5%。2004年美国处方药总销售收入为2354亿美元,与2003年的2173亿美元相比有所提高。美国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2004年药品增长仅为8.3%,不及4年前的1/2。增长率的下降与诸多因素有关,包括默克公司(Merck)的关节炎治疗药罗非考昔(万络召回事件,抗溃疡药的OTC销售,更多的消费者共同支付药物,以及对抗抑郁药安全性的普遍关注等。患者对药物的安全性担忧可能是2004年医药市场影响最大的因素,尤其是COX-2抑制剂销售受到的影响十分严重,2004年下跌了9%。据了解,2004年美国审批许可31个新化合物,这一许可率是2003年的2倍,但是卫生保健制度改革的不确定性和非专利药企业的竞争削弱了该有利因素影响。无疑,新疗法的推出以及美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大环境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发展,但这块“蛋糕”显然已不如昔日般唾手可得。美国市场可能不再是行业利润的推动器了,停滞的增长率对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而言更是增加了难度。2004年,美国处方药销售排名中辉瑞公司(Pfizer)位居第一,紧接着是葛兰素史克公司、强生公司、默克公司和阿斯利康公司、安进公司。安进是其中唯一入围的生物技术公司。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对美国医药市场持密切关注态度,其药品销售基本依赖于美国国内销售收入,大约占药品总销售的1/2。据悉,2004年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的美国国内药品销售为256亿美元(合135亿英镑)。 由于旗下一系列药品面临专利到期的境遇,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将削减约20亿美元成本。同样的问题令全球排名第4位的美国默沙东制药也宣布了节省开支的计划。到2007年,将有价值超过800亿美元的热门药品专利过期。这一境况却给诸多以自主研发药品为主的跨国药企带来困境。辉瑞公司2004年财政年度的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总额为169亿美元,其中研发费用为76.8亿美元。根据全球权威的健康研究机构IMS的调查,由于来自通用名药的竞争,以及流感流行程度较轻等因素的影响,2004年,美国的处方药销售额增长率达到近10年来的最低点。这也成了诸多药企节省开支的一大原因。除了节省开支外,辉瑞公司还会将约20亿美元的资源重新配置至生产率更高的业务领域。拟议中的成本削减及支出方向变更将使该公司的总体支出水平有所下降。预计辉瑞公司将于3月份对这些计划作出决定,并在4月5日召开的分析师会议上公布。不过,辉瑞中国公司企业事务部宣传与媒介经理王勋彪表示,目前中国方面还没有接到总部的信息,也没有因为总部“节流”而产生相应调整的消息。与此同时,默沙东制药上海办事处公关副经理周洁表示,默沙东制药也将于今年作出削减开支的计划。2004年年底,默沙东制药一共完成全球裁员5100人,这为其节省了近3亿美元的开支。另外,默沙东制药还将计划累积节省6亿美元开支,并在2006年前,在库存方面缩减3亿美元的支出。到2008年前,默沙东制药还会通过加强采购能力的方式,减少12亿美元的支出。周洁表示,节省开支的一大原因涉及到其部分药品将面临专利过期的难题。她表示,2005年,除了削减开支外,默沙东制药还计划向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提交“福善美”、HPV疫苗“GARDASIL”等药品来缓解专利药品过期的压力。 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咨询委员会验证,默克制药公司畅销的COX-2类药物万络Vioxx)的副作用与其他同类药物相当,该委员会以17票对15票通过决议,认为万络的用药安全性符合重新上市的要求。2004年9月30日,默克公司COX-2药物罗非西布撤市后,引起了公众对COX-2类药物的极大关注。今年1月11日,FDA正式对外发布召开专家顾问委员会,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了社会各界关于消炎止痛药的意见和大量的研究资料,其中包括药品监管机构、独立研究机构、相关领域专家、制药公司、患者代表。2月16~18日,FDA召开了专家顾问公开会议,所有的会议信息均对公众开放。全面评估COX-2抑制剂及相关消炎止痛药的风险和益处(包括心血管和胃肠道方面)。最后,FDA咨询委员会的多数委员认为,鉴于三种药物都有导致心脏病的危险,应该在其说明书中添加黑色警告标记,这也是给予处方类药最严重的一种使用警告。同时,FDA以31票赞成、1票反对肯定了另一种COX-2类药物西乐葆(Celebrex)使用的必要性。但还有一种备受质疑的同类药物伐地考昔(Bextra)的命运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揭晓。不过,对于FDA的决定,默克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兴奋。默克制药在随后发表的全球声明中表示:对FDA的这一讨论结果并不感觉意外,并称公司去年做出回收决定时,已经知道如果把一些研究数据加入说明书,万络完全可能继续销售。默克公司称,当时做出回收决定主要取决于“市场上有其他的选择”,意思是市场上有西乐葆、伐地昔布等同类药物。默克公司的声明重申,公司“并未改变召回万络的立场”,而且不做任何推测。 一方面手握大量现金、一方面急需新药提振销售业绩……对于辉瑞、默克、葛兰素史克等大型制药公司来说,这种情况下,今年考虑收购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能让他们心仪的收购目标可能会是那些成功开发出极具潜力药物的小公司。有分析师表示,有许多公司会成为收购目标,比如以推出新产品见长的美国中型制药企业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和惠氏。分析师们估计,一直在拼力应付监管问题和股价低迷的英国制药公司AstraZeneca PLC有可能很对其“同胞”葛兰素史克的胃口。以销售额衡量,葛兰素史克的规模是AstraZeneca的两倍。市场还猜测,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和默克也有望联手,它们已经联合营销了两种降胆固醇药物。目前的形势是不仅大型医药公司希望获得能推动收入增长的新药,而且今年它们手头也将有大量现金来实现这个愿望。根据联邦政府的一项一次性税收优惠法案,企业如将海外业务的利润汇回国内,这部分利润可执行5.25%的所得税率,远低于35%的正常税率。伦敦Threadneedle Investments旗下全球保健基金经理人Anne Marieke Ezendam说,现在收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获得他们的技术专属权应该会越来越有价值。如果你收购了它,其他公司就不能插足了。该基金管理着2,000万美元资产,持有大量医药行业的股票。在有望成为收购目标的小型企业中,分析师提到了Allergan Inc.、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 Inc.和Cephalon Inc.等等。Mylan Laboratories Inc.、德国Hexal AG等仿制药公司也可能成为收购目标,因为瑞士的诺华制药等大型制药公司正在试图加紧对这类业务的控制。分析师们称,在基础医药业务承受定价压力的情况下,制药巨头应通过收购实现多元化,关注竞争较少且潜在需求巨大的领域,如治疗中枢神经紊乱和癌症等疾病的药物。 葛兰素史克公司日前宣布,其用新型的佐剂系统AS04制成的乙型肝炎疫苗Fendrix获欧盟批准上市。本品可用于预防肾功能不全者包括15岁及以上的血液透析前和血液透析高危人群罹患乙型肝炎。血液透析患者的免疫应答通常较健康人低,所以需要一种免疫原性改进了的疫苗以保护他们免受乙型肝炎的感染。本品含有葛兰素史克公司的乙型肝炎抗原以及该公司所拥有的新型佐剂系统AS04。该系统包括Corixa公司的MPL。MPL被用于开发比现有的其他肝炎疫苗更高效的产品,以获得更高效更快速和更长效的预防作用。本品是葛兰素史克公司集乙肝疫苗Engerix B超过15年的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后者在全球的销售量已达10多亿剂。临床研究表明,接种后,本品在血液透析前和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的几何平均滴度(GMTs)更高,抗体存在的时间更长。本品的安全性良好,临床报道的局部不良反应与其他乙肝疫苗类似,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头痛和疲乏。 竞争对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分析人士表示,在未来几年内,新兴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将会使原有格局发生变化,规模化、系统化的综合性生产基地将会出现。由于普药依靠价格竞争这一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原料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同样需要降低价格,这无形中就促使原料药必须向规模化、低成本方向发展。而目前中国除了维生素C、青霉素工业盐等几个大宗原料药品种取得相当的规模优势外,其它多数中小品种的生产集中度甚低,整体呈无序性发展。企业为满足自身产品的需要而不得不把有限的力量投入上游原料药生产,无法实现投资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成本的压力之下,原料药生产格局将发生相应的变动。据预测,在今后2~3年内,新兴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将会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地区出现。江浙地区在制造业、组织和专业化协作方面的传统优势,将为其发展成为新兴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创造条件。据悉,双鹤药业是国内最大的磺胺类药物生产基地,但由于消炎药市场上产品种类众多的原因,导致磺胺类药品的销售量受到一定影响。该企业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已将其原料药生产完全转移到江浙地区。未来几年,众多的医药生产企业,特别是制剂生产企业将放弃上游原料药环节的生产,将原料药生产基地转移到农村地区,以此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形成规模化生产,并建立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这才是中国原料药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国际医药市场正处于一个转移的时期,而中国则是转移的重点地区。不仅仅是全球的大宗产品从国外转移到中国来生产,同时,中国各种各样的精细化工产品及处于上游的小品种,都在从中国的城市向农村转移,原有格局也会随着产品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分析人士称,国有工业企业和制药企业退出原料药生产的趋势不可阻挡,退出的过程就是向一些低成本、规模化的区域,以及专业化协作力最强的区域发展的过程。 四通控股已由推迟收购恒寿堂药业,变成了放弃收购。四通控股近日宣布,他们决定中止收购恒寿堂。至此,这场双方延续了半年的“婚约”终于解除。四通控股称,由于四通管理层在对恒寿堂财务及营运情况审查时,发现与收购洽谈时有一定的出入。特别是恒寿堂现正面对潜在的诉讼风险,公司决定中止收购恒寿堂。有知情人士认为,四通此次放弃收购的原因,主要是担心恒寿堂有诉讼风险,会影响公司在香港联交所的业绩。之前,以做期货起家的恒寿堂董事长宋伟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入狱。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8月,四通控股掌门段永基曾高调宣布,四通控股将花6000万元收购恒寿堂药业,以此来促进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保健品业务,并提升四通产品在保健品市场的占有率和渗透率。当时,此举曾被业界认为是四通转型保健品行业的重要手笔。其实,这桩耗时半年的交易中,四通方面已经付出了不少的花费,甚至已经为恒寿堂旗下的一个名牌产品做好了全套市场推广的预案。此次四通控股放弃收购,意味着四通控股向保健品业务的转型比预想的要困难的多。 近日,据太极集团有关部门透露,太极集团旗下的西南药业正在进行二期扩产改造,计划在重庆涪陵区新建一条输液制剂的生产线,预计1个月后全面扩产。据太极集团人士透露,这条生产线扩产完成后,西南药业的大输液产品的年产量将突破1亿瓶。据称,今后,西南药业除生产瓶装大输液产品外,还要生产软袋大输液产品,主要供应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据悉,与普通瓶装大输液产品相比,软袋大输液产品更为高档,售价要高出1倍多。由于去年下半年实施的低价策略运用成功,西南药业已将川渝市场的大输液生产霸主四川科伦挤出了重庆市场。 春节被视为保健品的“黄金开采点”,一个春节就是一轮保健品营销大战。在这场营销大战中同样也存在这重重的误区。主要可以归纳为一下八点:误区一:春节就是保健品的节日。业内习惯从性质上将保健品分为两类:广普型保健品及功能性保健品。不同性质的保健品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营销推广,不能一视同仁。误区二:产品的竞争对手就是同类保健品。春节市场的商机主要源自送礼市场的形成,而在这个市场中,并不是只有同类保健品才能构成威胁。误区三:春节就是大投入大产出。春节营销需要大投入,但是这并不意味就会大产出。误区四:保健品做好春节就够了。这种短视行为相当于“只有春节才需要保健品”,逝去品牌积累的保健品是无法“长寿”的。误区五:春节就是送礼市场。企业需要明白,在春节的送礼市场中很多的消费者看中的是保健品自身的功效,并不是单纯的送礼。误区六:春节战就是促销战。促销只不过是营销战役中的一颗子弹而已,子弹的必须并不代表他会决定整场战局,全方位的战备才是关键。误区七:春节销售坚持到过年夜。近两年的春节市场呈两大趋势:启动晚,往往是春节前一星期开始才出现真正的旺季,相较以往启动时间来得晚;结束迟,春节旺季从春节前一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因此,将春节营销计划做到过年夜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误区八:去年春节卖得火,今年一定好卖。有一句名言:市场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变。保健品营销人员一定要不断深入一线,随时收集市场动态,科学分析市场走向,及时把握市场脉搏。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经验主义来影响市场销售。 从2004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取消了外资参与批发服务和零售服务的地域、股权、数量限制。2005年2月1日,中国又取消了外资参与特许经营的限制。面对外资进入的强大攻势,上海许多医药商业企业或为了充实竞争力,或为了增加与外资谈判的筹码,纷纷加快扩张步伐,其中,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第一医药连锁、上海雷允上药品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复星医药连锁及上海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五大医药零售企业的扩张步伐最快,快速增加门店成为它们在上海医药零售市场扩军的主要方式。据悉,由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控股的雷允上北区药材公司下辖的100多家连锁药店近日将全部合并到上海雷允上药品连锁经营公司,据说相关手续已经在办理中,如此一来,原有120家门店的上海雷允上连锁就会激增至230家左右。就连锁规模而言,上海雷允上一夜之间便可赶上并超过华氏大药房在上海的门店数。据相关人士透露,因上海雷允上连锁与上海华氏大药房连锁都由上海医药集团控股,而上药集团有可能在其最终控股股东华源集团“大生命”产业链的整体构架下,将两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进行重新整合,加上各自正常扩店,上海将可能出现门店数超过500家以上的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同时,另一家民间资本占主体的复星医药集团也在暗暗较劲,对旗下药品连锁企业重新整合将是复星医药今年的重头戏。复星医药现控股复星大药房连锁、参股上海药房连锁与雷允上北区药材公司,并且是上海童涵春堂医药连锁的控股股东,据复星医药高层透露,复星医药在华东、华北、华中的医药流通初步布局已经完成,接下来将进行整合,先期做大在上海的药品连锁企业规模,重振童涵春堂老字号将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有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年销售额已达548亿元,且以每年9%的速度在增长。2005年,国内医疗器械的市场容量预计将超过600亿元。这对于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是既高兴有担心。高兴的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将会带来的发展空间。担心的是这块“大蛋糕”已有7成份额被跨国巨头蚕食。迄今为止,医疗器械产品的不少关键技术仍被跨国巨头们所垄断。据介绍,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国外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技术的垄断直接导致市场被跨国巨头们瓜分。据统计,在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18%,而中国仅占2%。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是,眼下,国内很多医院大都依赖进口的医疗器材,为此国家每年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进口的医疗器械主要来自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巨大的医疗器械市场给相关企业带来了高额利润。经调查,上海的一些三级甲等医院一年的医疗器械采购额很多在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这远远不是全部。据有关统计显示,中国医疗机械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全国17.5万家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大量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另外,由于近年来医疗器械产品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也随之不断扩大。加之近年来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增多,需要购置新的仪器和设备,因而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极大。观察人士称,虽然近10年来,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900多家,国内医疗器械的出口也已从1300万美元猛升至3亿美元以上。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要想在国内市场与跨国公司抗衡,尚需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日前举行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最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中国的县级以上医院大约有16000家,这些医院每一家拥有的病床数一般都在300张以上,其中中央级的大医院每一家病床数可达到1200。近年来随着中国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各级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的装机水平也逐年提高,一些大型教学医院纷纷开始引进临床研究型3T系统,许多省市级医院也开始更换使用多年的旧系统而配备最新的功能完善的临床应用型高场1.5T系统,而地县级基层医院则理智地选择了性能价格比更高的临床实用型低场开放式系统。据从事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生产的国内企业新奥博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统计:2003年中国磁共振成像市场的增长率高达46%,装机总量为220台。较发达国家的装机水准而言,中国磁共振成像设备的购置数量距离目标保有量还有很大的空间。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发达国家磁共振成像市场的日趋饱和,全球的销售重心将逐步转向商机无限的中国市场。专家们指出,中国近几年在该领域发展较快,虽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但一批国内企业经过努力,实现了系统化、规模化自主研发,产品价格因而下降了50%左右,这个趋势将十分有利于磁共振技术向中国地市一级医院普及。 中国卫生控股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李钟大近日在出席该公司股东会后表示,有关该公司开设专科诊所的事项,将会在随后发布公告,今年5月公司将在上海开设首家以妇产科为主的专科诊所,投资额为1000万至2000万元人民币。李钟大表示,中国卫生控股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在内地开设5至6家专科诊所。他说,该公司第二家专科诊所也会在上海开设,除了妇产科外,未来诊所服务范围还包括男性泌尿科及儿童诊所。他说,公司将会与内地东部地区一家政府的妇科医院合作,并引入美国一家医疗机构的技术,开设专科诊所。另外,对于中国安全血液项目的进展,李钟大称,中国卫生部及国际安全血液基金会将会共同成立中国安全血液基金会,目标于5年内筹集10亿美元资金。他续称,今年夏季开始筹集有关资金,预料初期规模较小。另外,目前中国卫生控股的策略股东国家卫生部旗下窗口公司国康医药约持有其8%股权,对于国康医药是否会进一步增持的问题,李钟大只是表示有可能。 美中互利公司近日宣布其德国子公司——美中互利德国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了一份向内蒙古和陕西的医院供应价值510万欧元的以德国设备为主的医疗设备的合同,此合同由德国政府支持并由KFW发展银行提供资金。是美中互利公司在该计划中获得的第二份合同。美中互利公司去年获得的第一份由德国政府支持的医疗设备供应合同价值300万欧元,目前这份合同正在执行过程中。此外,美中互利公司还计划参与最近签署的框架协议下的新的美国进出口银行贷款项目。美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财政部经过两年多的商谈签署了框架协议。在这段时间内,美国政府支持的一揽子医疗设备采购贷款计划无法在中国实施。目前运行这些贷款计划的机制已经最后敲定,美中互利公司将推进其下一个计划内的由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的项目。美中互利公司现在能够为中国医院提供低息并且还款期限为7年以上的医疗设备采购的一揽子贷款项目,这对于有着很大设备采购需求的医院来说,将是非常有帮助的。美中互利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碧菁女士表示:“中国的医院市场越来越依靠外国政府贷款进行医疗设备采购。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又通过我们的德国子公司获得了德国政府提供的贷款,使我们有了另一个能够提供给医院客户的项目。随着进出口银行贷款的重新落实,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一揽子贷款选择来提供给那些需要高质量西方医疗技术但现金紧缺的医院。美中互利公司继续寻找更多的贷款项目提供给我们的医院客户,包括那些来自其它欧洲政府的贷款项目。” 虽然浙江的药价一直在跌,但居民实际药品费用支出却在增加。根据浙江省城调队的最新调查显示,近4年间,浙江中成药价格和西药价格下降了30.8%,但居民药品支出却同比增加19.3%。自2001年以来,浙江药品价格逐年下降,且降幅逐年扩大,尤其在2004年该省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以来,降幅屡创新高。据统计,4年间全省中成药价格和西药价格累计下降30.8%,其中西药中的抗菌药片剂降势最猛,累计下降64.9%,止泻药下降39.7%,心血管病用药下降32.3%。但居民的感觉并不明显。2004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药品费用支出为429.2元,比2000年的359.8元反而增加19.3%。该调查报告分析,这一“一升一降”反差现象的背后,主要是由于价格下调的药品没有覆盖全部药品,导致药品市场绕避政府降价政策;另一方面,掌握开药权的医生避开降价药品,代之以利润空间较大的高价药品。 据广西企业调查队对广西全区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广西规模以下医药制造业企业扩产过猛,经济效益下滑,出现行业性亏损。据调查,2004年广西规模以下工业医药制造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6%,从业人数同比增长18%。但产品库存率较高,产品销售率仅为80%,75%的企业亏损,出现行业性亏损。据了解,受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和2004年一季度禽流感疫情的影响,一段时期内全区不少医药产品供不应求,广西规模以下医药制造业企业抓住机遇积极增加投入,加快生产,致使疫情期间及后续一段时期内企业赢利较好,但由于企业扩产过快,2004年下半年开始,企业产品出现供大于求,到2004年年底,广西规模以下医药制造业企业产销严重脱节,造成行业性亏损。 计量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资产合计 产品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本月止累计 去年同期止累计 同期比(%) 本月止累计 去年同期止累计 同期比(%) 本月止累计 去年同期止累计 同期比(%)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集团 82231.8 70353.6 16.88 33021.2 32732 0.88 1458.1 2201.3 -33.76 江苏宏宝集团有限公司 81108 66587.5 21.81 84578 75171.1 12.51 5399 4630.4 16.6 上海生大医保有限公司 4578.6 4018.7 13.93 3257.3 3062.3 6.37 305.4 622.4 -50.93 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7253.1 6689.4 8.43 9028.6 8384.3 7.68 855 998 -14.33 上海医疗器械厂 25784.9 23431 10.05 16578 15501.3 6.95 1355.3 1663.3 -18.52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11185 8694.2 28.65 3788.8 3613.5 4.85 767.3 1009.3 -23.98 上海手术器械厂 9667.4 10614.9 -8.93 14599.2 12549.5 16.33 1751.5 760.8 130.22 扬州中惠集团公司 5756 6118.3 -5.92 26945.5 17719.7 52.07 594.2 490 21.27 浙江灵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7794.6 7030.8 10.86 5567.8 8005.7 -30.45 290.6 234.9 23.71 双鸽集团有限公司 68423 60451 13.19 46604 32796 42.1 3343 3296 1.43 浙江玉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8553.6 7082.7 20.77 5115.6 5023.1 1.84 106.9 309.1 -65.42 山东淄博山川医用器材有限公司 18112 16943.5 6.9 78060 51270 52.25 5808 4316 34.57 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5687.8 4147.5 37.14 6226 4468.3 39.34 333.1 340.2 -2.09 成都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4695.6 4562.2 2.92 5122.6 4026.6 27.22 68.4 64.7 5.72 四川简阳港通集团有限公司 8132.2 7404.1 9.83 9869 6500.3 51.82 215 80.1 168.41 陕西秦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22815.5 19424.6 17.46 10484.1 9867.9 6.24 571.4 393.2 45.32 江苏金鹿集团有限公司 30553 26124 16.95 34635 29471 17.52 3432 3057 12.27 浙江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13612.5 13674.5 -0.45 14537.7 13915.5 4.47 2411.8 1927.8 25.11 厦门蒙发利科技有限公司 11654.3 15159.5 -23.12 20008.1 9254.4 116.2 2048.5 1045 96.03 汕头精细化工(集团)公司 14038.5 13866 1.24 7972.3 11313 -29.53 6.4 190 -96.63 武汉致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2386 1800 32.56 1084.9 1277.7 -15.09 7 109 -93.58 重庆重大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6.1 38336 -47.58 3411.6 14641.2 -76.7 -789.2 930.3 -184.83 天津哈娜好医材有限公司 12172.6 9684.8 25.69 18406.9 15112.8 21.8 1561.1 1733.6 -9.95 秦皇岛市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 10684.2 6066 76.13 22105.7 8782.5 151.7 2397.3 469 411.15 大连JMS医疗器具有限公司 12397 12838 -3.44 12178 11734 3.78 222 653 -66 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 32392 30996 4.5 102726 89248 15.1 5008 3588 39.58 力斯顿听力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13476 9571 40.8 64056 49911 28.34 1865 1466 27.22 美利弛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 6950 7744 -10.25 14532 9826 47.89 463 -125 -470.4 连云港千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8860 8330 6.36 8500 5400 57.41 446 414 7.73 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7567.6 7203.4 5.06 5531.2 4652.9 18.88 1384.2 1325.6 4.42 瑞声达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21787.5 23164.9 -5.95 43932.8 47169.5 -6.86 4015.9 2192.2 83.19 江西三鑫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6424.6 6189.9 3.79 3812.2 2922.9 30.43 50 55.3 -9.58 南海良润医疗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11867.7 9680.6 22.59 12582 9418.7 33.59 195.2 63.9 205.48 开平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4479.8 6099.3 -26.55 5151 5438.2 -5.28 7.6 78.1 -90.27 伟康医疗产品(深圳)有限公司 8259.4 6158.7 34.11 5512.2 6334.6 -12.98 531.8 101 426.54 积美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6961.2 6782.3 2.64 16640.6 13186.1 26.2 750.6 694 8.16 上海双鸽实业有限公司 14846.1 13515.3 9.85 9727.7 8342.7 16.6 1272.5 778.8 63.39 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79562 61980.9 28.37 40545.6 40379.4 0.41 3710.5 4019.2 -7.68 沈阳东软数字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76584.6 58313 31.33 47565.3 48314.4 -1.55 53469.2 9016.5 493.01 优盛医疗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9137.2 5967.6 53.11 12826.6 10164.5 26.19 296.7 265 11.96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5031.8 5654.8 -11.02 18122.3 16080.3 12.7 489.9 355.2 37.92 珠海正扬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11906.2 7313.3 62.8 14672.2 10089.9 45.41 918.8 44.3 1974.04 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7962.4 9744 -18.28 6388.6 6188.9 3.23 286.4 2.9 9775.86 安徽康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5276.2 4296.3 22.81 5127.2 4622.6 10.92 31.7 29 9.31 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870 18423 2.43 9737 8810 10.52 955 910 4.95 江苏能建机电实业有限公司 4229.3 4755.6 -11.07 10456.3 8746.4 19.55 331.6 266.1 24.61 稳健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12913.4 11271.5 14.57 12325 8381.5 47.05 504.9 582.1 -13.26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 非统计数据 ——经验数据、整合数据及预测 Frost & Sullivan公司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收入为450亿美元,到2011年,有望达到982亿美元。尽管世界对生物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其采用的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微生物或哺乳动物发酵系统),因此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不过,采用转基因植物作为重组蛋白等生物药物的生产平台可能大大提高生产规模和产量,从而显著降低其生产成本。据预测,全球第一个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生物药物可望于2005~2006年上市。随着公众认知度的提高和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生物药物的市场将飞速增长,到2011年,单美国市场就将达到22亿美元。 位于“海口药谷”园区的海灵、信邦、万特、康力元等制药项目,均将在今年上半年建成投产,这4家企业投产后生产品种将达120多种,今年产值预计4.3亿元,利税9500万元,2006年产值预计14.5亿元,利税约2.8亿元,将大大推动海口药谷的发展。据海口市副市长袁秀梅介绍,“海口药谷”计划2003年7月开始实施,市政府出台了《海口市鼓励投资发展医药产业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和设立医药研究机构。2004年,海口药谷通过各种招商活动吸引28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33.4亿元。2004年3月,海口药谷核心区首批12个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用地为1103亩的药谷园区一期工程,目前已被9家企业抢驻,其中包括海灵、信邦、万特、康力元等4家企业。3000亩的园区二期虽处于征地阶段,但已有10余家企业提前申请进入。将于今年3月投产的海灵化学制药厂,将与日本住友合作,生产高档次头孢类抗生素等产品共40多种;将于今年6月投产的信邦公司项目将生产血液制品、粉针和水小针产品等共10多种药品;将于今年5月投产的万特制药项目,主要生产冻干粉针、抗生素、外用膏剂等产品;将于今年7月投产的康力元制药项目,主要生产冻干粉针和口服固体制剂等60多个品种。 在近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减肥大会发布会上,有关部门公布了一项一项针对北京市区15岁至54岁居民进行的关于肥胖和减肥行为的调查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北京的减肥者中年均花在减肥药上的支出已达909元。专家预计未来北京减肥品的市场容量将超过9亿元。显示,北京人中属“肥胖”的占14.6%,“严重肥胖”的占5.1%。调查中发现,不仅仅是胖人在减肥,有些体重正常,甚至一些体重不足的人也在减肥。减肥人口中真正的“胖子”只占43.8%,一般超重的占18.8%,体重正常的占33.8%,还有3.8%体重不足者也是减肥大军中的一员。调查结果表明,运动减肥是北京市居民首推的减肥方式,其次为服用减肥药品(保健品),选择控制饮食减肥方式排在第三位。对此,专家分析表示,北京使用药物减肥人群人均年减肥药(保健品)支出为909元。照此计算,目前北京市区减肥药品(保健品)市场容量大约有5.3亿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总减肥人口增加,减肥药品(保健品)使用者还将新增18万人,未来北京市区减肥药(保健品)的市场容量将超过9亿元。 政策环境
【SFDA开始《药品生产许可证》换证工作】
【2004年美国处方药销售增长创9年来历史最低】
药品制造
【新兴原料药生产基地将使原有格局发生变化】
【春节期间保健品营销的8大误区】
【2005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仍然是外资主导】
行业数据
统计数据
【浙江:药价下降,居民药费反升】
【全球生物制药2011年有望达到982亿美元】